福建省农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共信息资源管理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

现状及发展

2012年4月

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

一、农业信息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农村改革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战略判断,目前我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急需将信息化转化为农村改革发展新的动力。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大战略任务。继承巩固农村改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农村综合生产效率、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明,迫切需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增强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迫切需要信息化提供新动力和新手段。农业农村信息化还是是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现实选择,是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切实提高国民信息素质的迫切要求。

二、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福建省地处祖国东南沿海,跨中、南亚热带,北与浙江为邻,西北与江西交界,南与广东接壤,东及东南滨海,与台湾省仅一水之隔。全省陆地总面积为121.380平方公里(包括金门县148.89平方公里),折18207万亩。境内多山,群峰耸峙,山岭蜿蜒,丘陵起伏,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海岸曲折绵亘,长达3324公里,海域面积12.51万平方公里,比陆地略大。

福建省人口占全国 2167 % , 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 1110 %[3 ], 人多地少。在面临人增地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贫乏等严峻形势下 , 积极探索我省农村科技信息化的发展战略 , 以推动我省农村经济建设等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 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 , 福建省科技厅把“福建农村科技信息化技术及示范研究”列为 2003 年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大关键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科技项目。

近几年,福建省一直在农业信息化取得了一些进展,为全面建设农业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健全农业信息体系,信息采集系统逐步完善。福建省农业信息体系建设工作正加速推进,在省各地积极开展“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推进信息服务网络向乡村基层延伸,面向“三农”搞好信息服务的有效载体,使各地市农业干部在信息手段的辅助下,能够更好地开展农村工作。主要是通过电话、电视、电脑三种信息载体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互联互动。根据《三电合一全国公用数据库建设标准》,针对各地市农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并聘请多名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农业专家以及一些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和田秀才录入专家数据库,同电信部门协作在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三电合一”技术。形成了集网站、电视、969155热线、移动通讯、农业信息员等一体的农业信息体系。并且对全省农业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空间化进行进一步改造和更新,逐步建成体系完善、标准统一的基础数据信息库,为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权威性行业数据,建立了水果、茶叶等综合生产管理专家系统,为农村、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目前,省级农业信息交换平台建设基本完成,截至004年底,全省拥有县级农村信息服务点49个,乡镇信息服务站208个。同时,省农业部门还建立了省、市、县(区)自上而下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立了农业信息采集制度,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农村固定观察点,确立了比较稳定的信息采集点,配备了专职人员和设备,并且定期对各观察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

(2)农业信息发布面广、资讯丰富。2007年5月,福建省省第一个农业科技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成投入使用。该系统建立了农业技术视频、台湾农业文献数据库、农业专家数据库、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库、病虫害数据库、农业品种数据库以及农业科普数据库等数据约60274条,还引进了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中心光盘数据库、美国农业文献联机存取书目型、联合国粮农组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电子图书、年鉴资源库等数据4000多万条,可为全省农业科技人员提供服务。系统还开通了福建农业科学院网站和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并与昌建三农网链接,为全省农业人员提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另外,各地农业信息网站积极增设栏目,改善网页布局,加强三农重点服务对象的服务工作,以农业产业化企业、

生产经营大户、农业基地、产业协会等为主体服务对象,并开设宣传网页,提高企业、产品的知名度。通过网站发布最新供求信息、市场行情分析、科技信息、劳务信息、政务信息、农业气象等,帮助农民群众及时了解市场、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掌握科学技术、解决劳动力转移问题。

(3)信息发布渠道比较畅通。目前,福建省农业厅对外发布信息采用的是集现代信息网络和传统媒介于一体的信息发布与服务体系,其中,建成开通“福建三农服务网”,对13个涉农厅局的信息系统和网站进行整合,直接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便捷的农村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农业市场信息、病虫害防治和防灾减灾等信息服务。同时,为了更方便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省、各地区农业部「]与电信、移动部门通力合作,开通手机短信服务新业务,2007年全省计划实现全省乡镇宽带覆盖率、行政村移动通信覆盖率达到100%,沿海离岸45海里海域cDMA信号全覆盖,并安装8000台农村信息终端设备,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通信信息服务。同时,综合现代网络技术与地方农业专家的优势,利用农业网站的庞大数据资源与地方农技推广系统的专家力量,依托移动公司的短信息发送平台,以群发、互动的形式向乡村干部、示范基地、生产大户、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发送农技知识、病虫害防治、劳动力转移、农村党建、突发事件、重大天气预报等信息,并以短信互动形式让农民群众提出疑难点,农业专家以短信形式为其解答。

(4)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服务效率。福建省在全国率先统一了“969155”农业服务热线号码,全省9个设区的市、71个县(市、区)开通了农业服务热线。6年来,省农业厅累计下达1000多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改善各级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建成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服务网络。有的地方还延伸至村,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科技(专业)协会、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农资经营站等开展最直接的服务。据统计,自2001年开通以来,969155热线受理来电咨询153.6万人次,六年来,服务热线共受理来电咨询153.6万人次,组织开展现场咨询、指导28.6万人次,举办各类培训班2.7万场,培训农民184万人次,为农民减轻负担和减少损失12亿元,新增经济效益近n亿元l24]。另外,福建省还推广并延伸“南平机制”,加大农村“六大员”队伍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农村信息员,延伸了服务触角。相关部门以免费培训的方式大力拓展信息员服务的队伍,吸收

一些责任心强、素质高、对服务“三农”工作热情度高的基层信息员,对其进行计算机知识、信息知识的培训,以提高信息员的业务素质,确保基层信息员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业信息。开办农村信息员培训班,使参加培训的学员初步掌握了信息收集、传播方法,直接服务于农民,为农民通过网络致富、信息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为确保信息员工作的有效开展,建立了信息员绩效记录,对每位信息员设立电子信箱,加强信息交流,促进信息网络延伸和推广。

三、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所谓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为农业供销及相关的管理和服务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从而实现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过程。发达国家的农业信息化对农业发展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例如,美国信息产业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超过了50%,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了50%。更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农业信息化强度高于工业81.6%,全国41.6%的家庭农场、46.8%的奶牛场和52%的年轻农场主都装备有电子计算机,并经常进入各种农业网站收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除了美国,欧洲的农业网络也已进入了实用阶段。日本的农林信息则是通过日本电信承办和借助多种公众通讯网络传输的。此外,在发达国家,信息高速公路正迅速伸向农村,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已被农业生产者所接受和应用。可见,农业信息化既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对于提高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能力,促进农业综合生产力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建成以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三农服务网为主体,市、县、乡镇信息服务点(站)为基础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不仅为广大的农民,基层农业部门和农业企业提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等信息服务,而且也省农业电子政务系统相配合,相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升网络服务功能,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福建省农业信息化目前所面临的困境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福建省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无论在信息传播硬件建设方面,还是在农业信息平台和资源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总的看来,福建省农业信息化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先进国家甚至国内先进省市相比亦有不小差距,存在的问题也不少:(1)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

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息多样化、全方位的要求,造成信息的准确性、实用性差,权威性不足,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制度不完善,不能把有效信息及时地输送到农村和传递给广大的农户,为其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表现在:第一,目前,福建省及其市、县尚无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权威性的农产品生产及供求信息网络,很难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基层缺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信息网络体系不健全。第二,无信息服务中介组织,基层缺少能够主动、科学地进行信息管理的人员。第三,信息来源可靠性差,致使不少假信息和过期信息给农业生产带来损失。第四,更为重要是缺乏大型实用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普遍质量不高,实用性差。由于对农业信息网络人才不够重视,投入经费少,加上培训机制的不完善,福建目前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相当缺乏,使得农业信息专业库的建设、更新速度缓慢。

(2)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福建省农村劳动力中,初小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了绝大多数,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比重很小。农民素质的低下及市场信息的闭塞,使其对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农产品市场也茫然,种养什么、种养多少心中无数。一种作物赚了钱,许多农民就一窝蜂地跟着种,结果造成供求严重失衡,产品大量滞压,农民损失严重。90年代,福建省许多地方的农民曾一窝蜂大种芦柑,几年以后,每市斤芦柑的价格就跌到一毛多钱,还不够雇人上山采摘的工钱,农民只好任其烂在树上。政和的太子参也曾出现过这种产品大量积压的情况。这些年,福建省的批把种植又出现了这种苗头,除了莆田许多乡镇大量种植外,邻近的仙游、福清以及闽南漳州的一些县也都栽种了不少。如果不向农民提供信息,加以引导,数年之后可能又将出现芦柑、太子参那样的惨痛教训。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两者是相互依赖的。农业的产业化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必然产生对信息的大量需求及提高效率的强烈愿望。在规模小时,以满足自己需要时就不可能或不必要加大对信息技

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投入,如购买信息技术设备,支付获取信息费用,这对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效益不高的大多数农业生产来说,权衡之下,显然不可能’在信息方面有大钓投入。

(4)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

网络成本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在平均每台计算机的价格约为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组装的也要3000多元,大多数农民买不起,于是农民就难以获取农业信息。另一方面, 16388每小时上网费2.4元,若每户农民每月上网30小时,得需70多元,农民普遍难以支付如此高的费用。

(5)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作用仍有待提高

一些地方政府习惯于沿用过去行政命令的办法,要求甚至强迫农民种这种那,对农业结构调整缺乏引导和信息服务。一些基层政府领导既不懂农业科技也不了解互联网信息技术。根本没把农业信息化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不重视涉农人才的培养和吸纳。

(6)农业网站建设水平不高

福建省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起步较晚,1998年,福建省政府下达《福建省信息化重点工程“九五”规划》后,进一步加快了全省农业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步伐。目前,大部分地市建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县级农业信息中心逐步建立,农业高校己经联网。(己开通的规模较大的涉农网站有:福建农业信息网、福建农业科技信息网、福建省农产品信息网、厦门农村与农业、福州水产品批发市场、超大现代农业、泉州农村信息网等等。)但是网站信息资源规模小,内容空泛,反映福建本地特色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准确性,权威性差。缺乏信息深层次挖掘和开发。在2006年全国农业百强网站评选中,海峡畜牧兽医网是福建省唯一入选网站。

(7)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缺乏整体设计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地区、多部门、多产业的复杂性系统工程,由于福建各地区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及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在探索农业信息化模式的过程中应做好整体设计,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协调地区之间共同发展,寻找真正适合各地区发展的信息化发展机制。目前,就福建省整体状况而言,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还比较单一,相比而言,闽南地区及福州周边地区农

村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农民对信息的需求较为强烈,在选择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时应主要考虑农业科技园发展模式,并鼓励产、学、研共同促进农业科技园模式效应的发挥,东部沿海地区则应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的信息化模式,而闽西、闽北地区则应大力普及农业信息服务站模式,通过基层信息服务站最大限度的解决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此外,福建现有农业信息化模式在农业信息发布、传输方面均存在局限性,农业信息传输渠道不够畅通,偏远地区的大多数村庄及涉农企业对互联网的运用还存在障碍,农业信息传播渠道与现代化沟通手段相距甚远,并且农业信息网络的覆盖面依然不广,在县级层面和乡镇层面仍然存在信息传播屏障。

(8)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信息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目前,福建省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已初具规模,已建成省、市、县、乡四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但是部分地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流于形式,重建设轻维护,并没有形成真正的信息服务主体,相关科研机构、专业协会、涉农企业等社会力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信息服务主体的作用。各地区农业信息服务站信息服务人员缺乏培训,特别是乡镇一级的信息工作人员还存在业务素质偏低及业务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大多数农业信息服务人员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只承担了收集和传递的责任,并未对已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且有些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信息预测及分析能力极端欠缺,使得农民难以获取有效的信息服务。农村信息服务水平较低,省、设区市、县(区)尚无涵盖产前、产中、产后的权威性的农产品生产及供求信息网络,很难及时、准确地为政府和农民提供农产品市场信息;网上综合性的信息多,专业性的信息少;简单堆积的多,精心加工的少;交叉重复的多,有特色的少,对农民的生产经营不具有指导性。

(9)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缺乏资金投入

近几年来,福建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主要靠政府投入,随着各地信息化建设的普及,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逐渐成为政府财政支出的一项负担,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紧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急需的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建设明显滞后,不仅阻碍了网络服务功能的深化,还妨碍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机构在信息服务过程中职能定位不明晰,进而造成了行政管理体制对信息服务领域的分割,降低了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的整体运行效率。

目前,福建省各市、县、乡宽带网络运行费用紧缺,信息采集传播费用、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维护费用及各种耗材费用等均存在短缺,仅靠政府支持已无法满足其建设需要,信息服务网络的有效运行及信息服务的深入展开均受到了影响。此外,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人才流失严重,农业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影响。

(10)农业信息化模式发展中信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

福建省综合性农业信息发布偏多,信息资源分布比较分散,在现有农业信息化模式的实旌过程中还存在信息资源的利用率相对比较低的现象。一方面,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农业发展结构性战略调整的要求,对信息的需求非常强烈,农业信息市场需求和供给存在矛盾;另一方面,目前网络平台提供的有针对性的信息资源总体来说还比较少,信息资源质量低下,各类移动运营商及政府部门在提供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无法兼顾地区间的真实诉求。此外,由于各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机构隶属不同的部门监管,地区间的信息资源传递渠道闭塞,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总的来说,现有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在农业信息资源利用效率问题上还需要改进,各级政府部门还必须加强对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传播渠道的监督。

(11)农民获取信息成本较高

由于农户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且分散,导致农户购置设备上网不仅不现实,而且不经济,采用电话获取信息虽然方便,但费用普遍较高,这些获取信息方式大都不能满足农民需要。

以福州市为例补充说明福建农业信息化目前的困境:市场信息不畅通福州市信息服务水平较低,致使很多农产品的总量过剩,竞争激烈,出现“卖难”的问题。福州市农业信息服务面临四大问题: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绝大多数农民仍以信息量小、传播速度慢的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二是既懂得农业科学技术,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农业信息复合型人才奇缺。三是符农民需要的信息偏少。四是信息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及基层工作人员的信息意识淡薄。这些都制约了都市农业名、优、特产品的发展。

五、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的经验

从全球范围看,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知识处理和农业数据库开发,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和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

目前,在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国家有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韩国、印度、印尼等国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也有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

美国、日本、法国等国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其中,美国农业信息化相关立法完善、体系健全,资金投入大;日本、德国等国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完善,注重信息系统建设;法国、加拿大等国形成了多层次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服务主体多元化;韩国、印度等国投资建设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重视农村信息化人才培训与国际合作。

从发展水平上看,以的健全、完善的农业信息体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再局限于某一独立的农业生产美国、日本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应用正在步入新阶段,形成了从农业信息采集、加工处理到发布过程、单一的经营环节或某一有限的区域,而是向横向和纵向拓展。

农业信息化不仅使美国、日本等国农业的原有优势得到越来越充分的发挥,而且使其原有的劣势逐步消失,极大地增强了这些国家农业生产的实力和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它们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

各国的实践表明: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各国推广应用农业和农村信息技术,大多建立了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强化对农业信息化的组织管理,确定各部门的职责并分工协作。如美国是农业信息化很高的国家,有一个有效的行政管理系统,从联邦政府到各州县都十分注重在组织上加强对农业信息工作的协调与管理;日本则建立了从上到下的一个完整的农业情报系统。

在信息传播上,政府部门是农业信息最主要的传播主体之一。农业信息产品中多数具有公共产品性质,需要由政府提供,这样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参考资料。

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美国政府对农业信息的投入比例高;欧盟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采集、统计、分析和发布等机构,并投入了巨资。

建立健全涉农信息化法律法规,维护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也是政府部门的职责。如美国在农业信息管理上,从信息资源采集到发布都进行立法管理,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法国有关法规规定,所有社会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有义务如实填报自己的生产经营情况,违者按偷税行为处罚。(2)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结合

从各国的实践不难发现,在推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相互结合,为涉农经济的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目前,多种农业网络(计算机网络、通信、视听等载体)正成为农民、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和各农业部门获取科学知识、传播推广实用技术、进行农业信息咨询的重要手段。必须使上述信息内容与农业和农村实际紧密结合,不能只教农民如何种地,还要引导农民学会多种经营。除了农业生产信息外,还应注重及时传播农民务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同时,促进信息的有效利用,还必须提高农民素质。怎样解读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恰当地进行农业生产等各项经济活动,还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可以通过学校式的传统教育和各种培训,提高农民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各种农业项目示范区和典型示范户,帮助农民更新观念,增强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与分析能力

(3)打造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体系

从各国农业和农村信息化的推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这就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

在服务体系上,不同层次、不同部门设立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职能和服务对象,确定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主体,在运行中必须采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形式。

在服务内容上,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涵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包括国家宏观决策、生产者微观决策,法规、政策、市场、技术、气象、灾害等信息。要为政府、企业和农户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需建立并完善政府、协会、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此外,各国还积极鼓励开发适农信息产品,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探索开发低成本且宜于在农村推广的信息终端与软件系统,真正做到使广大农民用得起、乐于用。如法国在农村推广微型电脑,印度针对农村和农民开发适合的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系统。

六、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为政府信息部门,运作的是公益性的社会公共信息产品;作为社会信息企业,运作的是非公益性的市场化的私人信息产品;作为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则是带有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政府部门的信息是用来为公众提供无偿服务的,信息企业的信息是用来市场交换的,农业工商企业的信息则是直接使用后赚钱发财的。三套马车,所载的货物不一样,所要到达目的地也各不相同。因此,找准自己的位置获得信息业务最大化的发展自然成了各自的发展目标。这样,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专业化成为各自的发展方向。

(1)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

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政府部门信息服务的社会化。由于政府部门运作的是。为此,在保障充足地业务经费,抓好网络基础设施的延伸,抓好农业信息机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必须最大限度地汇集整合本地区、本系统、上下各层次的社会信息社会公共产品,应实现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作为其主要目标取向资源,同时搜集整理与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有关的外部信息资源,不断积累信息服务的资本。同时,为保证最大化的信息服务效果,在网络不能全面进村入户的情况下,在市、县、乡各个层次,网络信息还必须和刊物、科技110电话、农业电视栏目等紧密结合,实现“媒体联动”,可以使网络信息多渠道进村入户,这是一条成功地经验。目前,烟台市各县市区均开通了“科技110”电话,在电视台上主办了农业科技与市场栏目,不少县市区还办了农业信息快报,有的还经常举办培训班等等,从而使农业网络信息得到了最大限度地传播,迅速提高了农民朋友对网络信息的认识,基层信息服务的作用开始凸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也逐步提高。

(2)信息企业信息服务的市场化。由于信息企业运作的是私人信息产品,通过交换与服务来获得利润成为其必然趋向。这些信息企业通过经销采编发软件、农村财务软件以及专家智能软件等,在市场上掘得了“第一桶金”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进程。目前,国内信息企业正逐步扩大市场信息服务的空间,通过制作网站、为客户信息服务等来赚取利润成为新的市场走向。如中国农网、中国农商网等等莫不如此。

(3)农业工商企业信息服务的专业化。由于农业工商企业运作的是机密性的商业垄断信息产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取胜的法宝,因而企业内部信息服务的专业化是必然走向。企业的技术机密信息,市场客户信息,财务信息,劳资信息,供、产、销各环节的信息是相对封闭的,大多是不能拿来向社会公开的,而企业开发、项目信息等更是垄断性的,因此,面向市场的企业信息队伍会不断成长壮大。烟台市牟平九发食用菌、莱阳龙大集团、栖霞天誉果品等农业企业的信息处室均在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扮演着特别重要的“尖刀连”的角色,成为这些企业决策机构的“神经中枢”。总之,农业网络信息行业是新兴的、前所未有的、开拓者的事业。农业信息化的难点、重点与发展方向弄清楚了,我们

可以避免走许多的弯路,“金农工程”建设就会取得明显成效。通过农业信息系统坚持不懈地努力,我们相信,一定能够走出一条以信息化推动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的金光大道。

七、福建省农业信息化采取的措施

(1)加强现代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开发

1、加强现代农业信息收集与处理。主要搜集WTO关于国际农业的规则条例、

市场准入规定等知识信息,多渠道搜集国内外主要农产品的市场供求信

息和有关农业的最新科技成果及市场转化成果信息,建立农业信息库。

2、加快信息型农业决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信息社会化进程农业部门

是农业信息的积聚中心。构建区级农业信息网,成立地方农业信息搜集

处理中心,负责整个区域各条渠道来源的农业信息搜集、加工、处理、

分析、发布,中心发布的信息有绝对的权威性和指导性;乡镇经管站、

农技站等各站则发挥“瓜藤”优势,保证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服务大众。

3、加大投入,实现信息服务网络化网络化是实现信息资源广泛利用最有效

的保证措施,也是现代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网络化服务

后,涉农企业和农民就能在本地区获取世界各渠道的多元化现代的农业

信息,真正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农业信息快捷优质高效服务效果。(2)开展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农业信息服务

1、以市场为导向,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项目信息农业实现结构调整,选准

项目是关键。各级信息部门应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关于国内外农业政策、

规定、动态、科技、产品市场方面的信息,提供给政府、企业和农民,

使他们能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符合国内外市场发展需要的大项目,形成

大产业,实现大发展。尤其要对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生物农业、有机

农业等方面加强信息服务,加快农业产业政策科学化及产业化建设进

程,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2、各级信息服务人员应主动走向市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根据市场需求

变化,了解农民、农企的需求,主动上门开展咨询服务,开办农技信息

培训班.及时准确地提供实用、有效的科技信息,以农业大户为龙头,

搞好大户示范,以点带面,辐射周边农业群体,为他们送去致富的“灵

丹妙药”。

3、信息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及时将搜集处理的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信息及时

给企业和农民,建立信息定期公布制度。利用网络开设农产品窗口、对

外发布产品信息,推销、宣传优势农产品,使“小鼠标”连着大市场。(3)提高信息传递和信息接受人员的综合素质

科技信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仅与农业信息自身质量和信息传输有关,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信息接受者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具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队伍。加强对信息传递人员的引进和培训。使其熟练地掌握信息理论知识、农业科技知识、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知识。另外,加强对信息接受人员主要是广大农民的科技培训。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培养他们的科技信息意识、竞争意识,不断提高其科技文化素质和吸收、利用信息的能力。

没有农业农村信息化,就不可能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新形势下,我们更应该做好福建省农业信息化,推动福建省经济的发展,促进海西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