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第4单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近代外国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 1746~1827)是瑞士着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从当时来看,这个机构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

从此,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着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

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部着作问世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裴斯泰格齐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80个5-10岁的儿童。在一位女仆的帮助下,他日夜操劳,负责儿童的生活和教育。他与儿童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建立了父子般的友情。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孤儿院又要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

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担任布格多夫学院的领导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一种简便的方法,不仅使每一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还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些思想构成了“要素教育论”的基础。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使得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先后来这里进行学术访问、参观,一些富人子弟也纷纷前来就学。后来学校由于管理出现问题,于1825年关闭。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着作《天鹅之歌》而去世。

二、论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

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的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初,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以后,人类进人一种社会状态,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人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

重视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也是以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为基础的。裴斯泰洛齐在实施慈善教育活动和创办学校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人民的苦难,并把解除人民的痛苦作为自己一生追求的目标。他同情人民的疾苦,认为人民不幸和贫困的原因,一方面是社会上有剥削穷人的恶人,另一方面是人民本身贫穷愚昧,缺乏自尊和自助的力量。如果能使每个人都有自食其力的意愿和能力,社会就会得到安宁,人民就会得到幸福与自由。由于每个人都具有和谐发展的潜在能力,因而,人的培养只通过政治途径是不够的,还应通过教育,激发人身上存在的力量的萌芽,使其得到和谐的发展,使人在社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他说:“为人在世,可贵者在于发展,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由此,裴斯泰洛齐主张所有的人都应受到教育,教育是每一个人的财富。但当时瑞士的社会现状是只有少数富人子弟能够获得教育,而绝大多数贫困人民是没有受教育权的。对于这种等级社会的现状,裴斯泰洛齐表示了强烈不满。但他并不主张所有的人都应接受相同的教育,相反,他认为,贵族、农民、手工业者的天赋力量各不相同,将来从事的职业也不一样,因而,每一等级的人所受的教育也应各异,不同等级的人应接受适合其等级和地位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反映了近代资产阶级在解决人民接受教育问题上的一般态度和做法。

从上面的认识出发,裴斯泰洛齐提出了体育、劳动教育、德育和智育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要使人成为一个道德完善的人,就要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对儿童来说,就是要“发展儿童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因此教育的任务就是和谐地发展一个人的各种能力。裴斯泰洛齐关于和谐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三个方面。

(一)道德教育

裴斯泰洛齐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认为它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关键问题”。他是从道德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关系来论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他认为,人犯罪的根源在于人心之外,罪恶的社会环境会腐败人的心灵,为防止道德败坏,必须改善社会环境。同时,人的犯罪并不是不可避免或无法挽救的,如果人的内在本性善良到能够抑制罪恶时,便有力量去改善周围的环境,使之不断扩大,从而避免犯罪。因此,对人必须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还要与改善人们生活条件的立法相结合。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唤起和发展人内在的道德情感,形成人的道德观念,培养有道德的人。

在道德教育实践上,裴斯泰洛齐把爱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重视家庭式的道德情感教育。他认为,只有家庭中亲人之间的情感才是最亲的,亲人之间的关系也是最亲密的。一旦这种情感或关系破裂,儿童将会终生受苦。他认为,母亲在培养儿童的情感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母亲通过对儿童的热爱和信任,可以激发儿童爱、信任和感激的种子,爱、信任和感激交织在一起,发展良心的萌芽。儿童从对母亲的爱开始,进而发展到爱兄弟姐妹,爱周围的人,爱所有的人。因此,裴斯泰洛齐认为,在教育中,把儿童对母亲的情感转移到他人,转移到社会,这种能力是教学艺术的关键。他认为,还应把家庭的自然关系和爱的气氛引进学校。在学校里,师生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学生之间关系就是手足关系,学校应像家庭一样充满亲情和欢乐。在“新庄”和斯坦茨,裴斯泰洛齐就是以这种家庭化的爱的教育感化力量,教育儿童,发展他们的道德力量。

(二)智育

裴斯泰洛齐非常重视智力教育。他认为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天赋才能和能力,发展儿童的心智。在裴斯泰洛齐看来,发展心智主要是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包括思考的能力和判断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和接受印象的能力。但这些能力的形成要以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记忆力为基

础。因此,裴斯泰洛齐强调,智育的进行主要依据两个原则,一是从已知到未知的原则。儿童的学习是从已知物到未知物发展的,儿童必须从直接的经验上入手。二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原则。儿童所有的学习都必须从具体开始,逐渐过渡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与此相关,裴斯泰洛齐要求,在智育上应给予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教学要尽可能多地通过观察、联系来获得,教学方法要注重感觉直观的作用。

(三)体育和劳动教育

裴斯泰洛齐把体育看成是人的和谐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主张体育与劳动教育应紧密联系。他认为,体育是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生理能量,全部发挥出来。因此,从小就应通过抓、蹬、伸、举、拖、拉、走、跑、跳、转等各种活动发展儿童的体力,养成强健的体魄。

同时,他认为,劳动教育是以体育为基础的。如果人的各种体力没有得到发展,那么劳动中各种习惯、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都谈不上。当然,劳动教育还是儿童获得独立的生活能力,改善贫困状况不可缺少的手段。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学习必要的文化知识,进行一定的职业训练,是使儿童获得幸福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教学理论

(-)论教学心理化

从对人的自然发展的认识出发,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的心理发展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它体现在教学上,就是要求教学适应和促进人的心理发展。裴斯泰洛齐虽然崇拜卢梭的自然主义的教育思想,但他不同意卢梭的教育过程中让儿童任意发展的观点,而主张应探寻人的发展规律及心理发展特点,并依照人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指导。他说:“智力和才能的发展要有一个适合人类本性的、心理学的、循序渐进的方法”,“我试图将人类的教学过程心理学化”。为此,裴斯泰洛齐研究了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他认为,在教学中,学习知识应从最简单的开始,并逐步向复杂过渡。同时.知识的学习环节循序渐进,以适合儿童的本性。在教学中.裴斯泰洛齐要求而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点,使教学更有针对性。裴斯塞洛齐关于教学心理化的论述,为依据儿童身心的发展需要而选取和利用客观材料,进行适合儿童特点的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二)要素教育论

裴斯泰洛齐的教学心理化思想主要是通过他的要素教育论的方法体系

实现的。在后期从事的初等教育实践中,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简化初等教育方法的研究。他主张,为了使小学低年级儿童学有成效,为了使每个普通家庭的母亲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教自己的孩子,应当从最简单、最容易、最易见效的地方入手进行教学。同时,在长期观察和思考的基础上,裴斯泰洛齐发现人的心理都是始于人的心理能力的最初表现,即感官对事物的直接观

察。因此,根据儿童能力的最初的简单要素,寻找简化教学的基本要素是教育和教学的起点。他说:“初等教育从它的本质讲,要求普遍地简化它的方法,这种简化,是我一生所有工作的出发点。”要素教育论的提出,就是他一生寻求简化教学方法的结果。

在裴斯泰洛齐看来,要素是构成事物的最简单的基本单位。要素教育就是依据儿童先天能力的最初表现,寻求教学内容的最简单要素进行教学的方法体系。他说,最复杂的感觉印象是建立在儿童对周围物体的简单要素之上的,当你把简单的要素完全搞清楚了,最复杂的感觉印象也变得简单了。裴斯泰洛齐坚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要素,是各种教育不可缺少的基础。

在智育上,最初,他把读、写、算作为智育教学的简单要素,但经过观察和思考后认为,三者还含有更简单的要素,如儿童读以前先说,写以前先画等。进一步研究后,他指出,儿童在认识客体前,总是先知道这些客体的数目、形状及名称,因此,数、形、词是智育的最基本、最简单的要素。他说:“富有生命但还是模糊不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思想,在我的脑海中已盘旋很久了。……最后,像一个奇遇,突然地想到使从感觉印象得来的一切知识清楚起来的手段来自数目、形状和语言。这对我所进行的工作是一个新的发现”。从这个思想出发,他认为,其他教育上也有教学的简单要素。例如,道德教育上的要素是儿童对母亲的爱的情感能力。儿童只有从爱母亲开始,进而爱亲人、爱他人、爱社会、爱上帝,才能获得道德和宗教情感。体育上的要素是儿童身上关节的活动能力,体育教学主要是从儿童的关节活动开始,进而到全身的活动,到游戏、体操,到劳动,最终培养儿童成为感官充分发展,身体健康有力的人。

裴斯泰洛齐的“要素教育论”思想是对卢梭的教育适应人的本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运用到初等教育上,提供了教学方法上的思路,即任何事物都是由简单的要素组成的,只要找到这些简单的要素,就可以认识复杂的事物。裴斯泰洛齐的工作,为在教学中如何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学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使人类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好地心理学化有了更自觉的认识,突出了教学在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

(三)初等教育各科教学法

从要素教育论出发,裴斯泰洛齐研究了初等教育的语文、算术、测量等学科的教学,认为数、形、词完全适合这三科的教学。

关于语文教学,他提出语文教学最简单的要素是词,而声音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语文教学有三个阶段,先是发音教学,其次是单字或单个事物教学,最后是语言教学,因而有发音教学法、单词教学法和语言教学法。

关于算术教学,他认为,由于数目是可以计算的,因而,算术教学的目的是得到清楚的概念。算术教学应先让学生对个位数的运算及其关系有所了解,然后再以同样的方法了解十位数和百位数。在算术教学中,裴斯泰洛齐

强调要与实物教学结合起来进行。

关于测量教学,他主张先从直线开始,进而练习转角、正方形、平行线、正方形的分割,然后练习曲线和几何图形等。此外,他还研究了地理教学法。

总之,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把教育理论与现实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创立了一套依照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和教学的方法体系。正是这一贡献,使他的工作引起了许多国家的重视,在欧美各国出现了研究“裴斯泰洛齐”的运动,掀开了教育心理化运动的序幕。

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研究综述 陈汉君 (天津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300074)时丽霞(青岛烹饪学校,山东266040) 王信林(莱阳市河洛镇教委,山东265212) 中图分类号:O1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0488-7395(2004)9-0001-04 1 研究意义 目前,在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学生负担过重问题、解题教学效益不高问题、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研究性学习未真正受到重视等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中数学教育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些有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是这些理论不能直接用于指导中学数学教学实践.一线的数学教师,都渴望找到一种可以直接用于指导中学数学教学实践的理论,呼唤用带有数学教育特征的理论去浇灌数学教育教学的实践.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就是这样一种带有数学教育特征的理论. 2 研究综述 笔者在认真阅读波利亚的三部原著《怎样解题》、《数学的发现》和《数学与合情推理》基础上,以近二十年来的《数学教育学报》、《西北师大学报》、《河北师大学报》、《淮北煤师院学报》、《教育研究》、《吉林教育》、《数学通讯》、《数学教学》、《中等数学》、《数学教学通讯》、《内蒙古教育》等杂志为文献源,对波利亚数学教育思想进行了比较系统地研究,综述如下: 2.1 关于数学教育的目的 文献源对波利亚数学教育的目的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有十余篇文章提到了波利亚的数学教育目的,其中有八篇文章对此进行了专门研究.有的学者[12]指出,波利亚就现代社会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概算,结论是:数学家等“生产数学”的人占1%,直接使用数学的人占29%,而不用数学的人占70%.因此他主张数学教学的目标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一般文化素养”.有的学者[13]认为,波利亚长期奉行的教育宗旨是:“教会那些年轻人去思考”.他认为与其给人以死板的知识,不如给人以活的、生动的方法,以点石成金的手段.还有的学者[15]研究认为,波利亚一生酷爱创造性活动,对发现和创造有特殊的嗜好.自然而然,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就成了他的数学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成为了他的教学目标的核心.分析上述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波利亚的数学教育目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X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家境贫寒,在当地一位私塾先生和他外祖父的帮助下,读了几年《四书五经》。1906 年入教会学校崇一学堂 读书,开始接受西方教育。1910 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1911 年,汇文书院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金陵大学,陶行知进入金陵大学文科学习。1914 年以优秀成绩毕业,留学美国。1915 年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受近代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孟禄等。1917 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 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 。先后赴河南、浙江推行平民教育运动。认为平民教育是改造环境、把握国家命运的重要方法,幻想利用平民教育打破贫富贵贱,“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 1927 年,为了大范围地推广乡村平民教育,他在南京和平门外晓庄创办了晓庄师范,计划培养一批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康健的体魄和艺术的兴趣的乡村教师,然后由他们去办乡村学校,以乡村学校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乡村教师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确立了"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 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 1931 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 科学下嫁" 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 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 1932 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工学团实际上是一种以贫苦工农大众为教育对象,采用半工半读形式的教育组织。根据陶行知制定的《乡村工学团初步计划》,提出工学团的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对工学团的成员实行军事、生产、科学、识字、运用民权、节制生育六大训练。为了解决工学团的师资短缺问题,他创造并推行“小先生制” 。所谓“小先生 制” ,主要是利用上学的儿童、小学生来教不识字的儿童、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他把这种识字,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儿童或小学生称为“小先生” ,所以叫“小先生制” 。陶行知认为这是一种“即知即传人”的方法。陶行知当时在上海办了很多工学团,其中“山海工学团”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所。 抗日战争中,陶行知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39 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 。育才学校其实是一所难童学校,它是从在抗日战争中失去亲人的孤儿中挑选比较有才能的进行培养。分成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普通等组,因材施教。陶行知一生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的理想和热情。他忍受了物质生活的贫乏,以“爱满天下”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为贫苦人民和儿童的教育献出了毕生的心血。陶行知死后,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生活教育理论 一、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 (1)裴斯泰洛齐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裴斯泰洛齐在所著《天鹅之歌》中提出:“生活具有教育的作用,这是指导我在初等教育方面的一切实验的原则。”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启发,曾表示过:世界上的大教育家如裴斯泰洛齐等的成就,“无不在试验,无不在发 明” ,并愿成为中国“试验之先河”。给陶行知直接影响的是美国教育家杜威,杜威力图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数学思想方法学习心得

《数学思想方法》心得体会 宁安市东京城镇小学黄淑伟 我通过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并结合我在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体会到如下心得: 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广泛渗入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成为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素养和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只有领会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有效地应用知识,形成能力,而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实践方面的应用,更能加强教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形成有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水平。 1.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是人们对数学科学研究的本质,及规律的深刻认识。它是指导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思维方式、观点、策略、指导原则。它具有导向性、统摄性、迁移性。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数学思想有对应思想(函数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系统与统计思想(整体思想、最优化思想、统计思想),化归与辩证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等。 2.数学方法。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序、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可操作性。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基本数学方法:一是科学认识方法: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归纳与类比,想象、直觉与顿悟;二是推理论证方法:综合法与分析法,完全归纳法与数学归纳法,演绎法、反证法与同一法;三是求解方程:配方法、换元法、消元法、待定系数法、图象法、轴对称法、平移法、旋转法等。

3.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数学方法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和得以实现的手段。“方法”指向“实践”。数学思想是数学方法的灵魂,它指导方法的运用;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同属于数学方法论的范畴,它们有时是等同的,并没有明确的界限。由于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的这种特殊关系,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把它们统称为数学思想方法。 4.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因为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反映着显形的数学知识(概念、定理、公式、性质等)和隐形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这两方面。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应当注意显形的数学知识的传授,而且也应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和培养。只有注意思想方法的分析,我们才能把课讲活、讲懂、讲深。“讲活”,就是让学生看到活生生的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形成过程,而不是死的数学知识;“讲懂”就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有关的数学内容,而不是囫囵吞枣,死记硬背;“讲深”是指学生不仅能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而且也能感受、领会、形成、运用内在的思想方法。正如波利亚强调:在数学教学中“有益的思考方式、应有的思维习惯”应放在教学的首位。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必然对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陶行知教育思想解读 一、陶行知生平简介 陶行知(1891---1946)他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免费入塾读书。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曾经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师从杜威,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二、陶行知教育理论内容与意义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也是“五四”以后中国最有影响的著名的进步教育家。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生活教育、平民教育、普及教育等思想,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宝贵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生活教育理论更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对中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至今仍颇具现实性和启发性。而他的成人教育思想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宣传,至少没有得以深入的研究。 三、陶行知成人教育思想简述 成人教育思想是陶行知教育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关于成人教育的意义、宗旨、内容、方法等问题的论解,旨意明确、精要深邃,非常切合成人的实际和特点,也很贴近现代成人教育的理念,值得人们很好地发掘、整理并加以合理的吸收、利用。他的成人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的成人教育也具有很强的现实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下面就从这些方面一一详细地论述。 (一)、对成人教育的意义和宗旨的精要阐释 陶行知不仅对以青少年儿童为主要教育对象的学校教育进行了精辟的理论阐释,提出了颇有深度的见解,而且对以各类成人为主要教育对象的成人教育,也进行了不懈探索,从而提出了其独到的成人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他对成人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对社会发展意义的论述,反映了其基本的成人教育观,是我们认识并把握其成人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 1、关于成人教育之教育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理性把握 陶行知很早就认识到了成人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把成人教育与学校教育、普及教育视为整个教育的有机整体。过去,一提到教育,人们就联想到学校,认为只有学校教育才是正规的、正统的教育。陶行知对此表示反对。他认为,要挽救中国的危亡,要培养“健全之公民”,要发挥教育的成效,既要依靠普通教育、学校教育,又要发挥成人教育的作用,把各类成人都纳入到教育对象的范围中来。他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活到老学到老。”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各类在职工人、干部和农民,他们直接担负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从事着实际的工作,他们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的提高,是更为现实、更为有效的问题,将其排斥到教育之外,是万万不可的、错误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陶行知把成人教育提高到终身教育的高度并将其视为终身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1935年他在论及“中国普及教育方案”问题时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 乔治·波利亚是20世纪举世公认的数学家,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享有国际盛誉的数学方法论大师.波利亚在数学教育领域最突出的贡献是开辟了数学启发法研究的新领域,为数学方法论研究的现代复兴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波利亚致力于解题的研究,为了回答“一个好的解法是如何想出来的”这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他专门研究了解题的思维过程,并把研究所得写成《怎样解题》一书。这本书的核心是他分解解题的思维过程得到的一张《怎样解题表》。 怎样解题表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步:你必须弄清问题。 1.已知是什么?未知是什么?要确定未知数,条件是否充分? 2.画张图,将已知标上。 3.引入适当的符号。 4.把条件的各个部分分开。 第二步:找出已知与未知的联系。 1.你能否转化成一个相似的、熟悉的问题? 2.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这个问题? 3.回到定义去。 4.你能否解决问题的一部分? 5.你是否利用了所有的条件? 第三步:写出你的想法。 1.勇敢地写出你的方法。 2.你能否说出你所写的每一步的理由? 第四步:回顾。 1.你能否一眼就看出结论? 2.你能否用别的方法导出这个结论? 3.你能否把这个题目或这种方法用于解决其他的问题? 波利亚指出,解题的过程主要包括动员与组织、辨认与回忆、充实与重组、分离与组合这8种思维活动方式,而且它们密切相关,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连续的过程.具体地说,当问题出现时,解题者看到的问题是一个未经剖析的没有细节或只有很少细节的整体.此时就要通过辨认已给的元素,并回忆与之相关的元素,把与问题有关的材料从记忆中提取出来,这就是动员.但仅有这些材料还不够,还必须对解题材料进行认真的挑选和分类,把一个一个特殊的细节从整体里挑出来,再把零散细节重新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分离与组合.在对细节进行重新评价后,需要进一步充实和调整对问题的构思,这就是组织.。、 波利亚的数学教育思想的应用: “希望教给学生正确思考问题方法的老师应当首先自己掌握它”〔4〕,是波利亚身体力行、从事数学教学研究的切身体验.他的数学启发法的研究成果告诫人们,教师应当在授予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同时,教会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复原”学科重大发现渊源过程的能力,并从中学到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应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和知识结构,站在方法论的高度,创设数学发现活动的模拟情境,并根据学生思维的

陶行知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于1891年10月18日(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当陶行知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便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最初攻读市政,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当陶行知于1917年学成归国的时候,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为此,他一方面介绍西方的教育理论,另一方面也反对盲目“仪型他国”,提出要以科学方法进行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实现中国教育的普及化和近代化踏出一条新路。 最初,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这期间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但是,开展乡村教育决非易事,它需要有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地为之奋斗。因此,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意地为中国乡村开创一个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1926年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乡村师范学校,校址选在南京远郊偏僻荒凉的晓庄(原名小庄)。这就是后来驰名中外的晓庄师范,由陶行知亲自担任校长。 晓庄师范诞生于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炮火声中。在晓庄师范,陶行知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也就是在晓庄师范,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晓庄师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开荒,自己建茅屋,做什么事,就读什么书,还走出校门参加村里的农协会和打倒土豪劣绅的斗争。这样就把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生产劳动结合在一起。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把学生培养成有农夫的身手,有科学的头脑,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乡村教师。由于生活教育理论基本符合中国国情,所以在当前我国进行的教育改革中仍然可以作为借鉴。 1932年,陶行知通过总结晓庄师范的经验,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工学团。工学团是一个社会教育组织,它既是学校,又是工厂,也是一个小社会。它制定了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演讲稿.doc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数学思维新方法表(波利亚)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 陕西师范大学罗增儒罗新兵1乔治·波利亚 乔治·波利亚(George Polya,1887~1985)是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在解题方面,是数学启发法(指关于发现和发明的方法和规律,亦译为探索法)现代研究的先驱.由于他在数学教育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对世界数学教育所产生的影响,在他93岁高龄时,还被ICME(国际数学教育大会)聘为名誉主席.作为一个数学家,波利亚在函数论、变分法、概率、数论、组合数学、计算和应用数学等众多领域,都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留下了以“波利亚”命名的定理或术语;他与其他数学家合著的《数学分析中的问题和定理》、《不等式》、《数学物理中的等周问题》、《复变量》等书堪称经典;而以200多篇论文构成的四大卷文集,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将是研究生攻读的内容. 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家,波利亚的主要贡献集中体现在《怎样解题》(1945年)、《数学与似真推理》(1954年)、《数学的发现》(1962年)三部世界名著上,涉及“解题理论”、“解题教学”、“教师培训”三个领域.波利亚对数学解题理论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怎样解题”表来实现的,而在尔后的著作中有所发展,也在“解题讲习班”中对教师现身说法.他的著作把传统的单纯解题发展为通过解题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学习过程,他的目标不是找出可以机械地用于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方法”,而是希望通过对于解题过程的深入分析,特别是由已有的成功实践,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式,使得在以后的解题中可以起到启发的作用.他所总结的模式和方法,包括笛卡儿模式、递归模式、叠加模式、分解与组合方法、一般化与特殊化方法、从后往前推、设立次目标、归纳与类比、考虑相关辅助问题、对问题进行变形等,都在解题中行之有效.尤其有特色的是,他将上述的模式与方法设计在一张解题表中,并通过一系列的问句或建议表达出来,使得更有启发意义.著名数学家互尔登在瑞士苏黎世大学的会议致词中说过:“每个大学生、每个学者、特别是每个教师都应该读这本引人入胜的书”(1952年2月2日). 2怎样解题表 波利亚是围绕“怎样解题”、“怎样学会解题”来开展数学启发法研究的,这首先表明其对“问题解决”重要性的突出强调,同时也表明其对“问题解决”研究兴趣集中在启发法上.波利亚在风靡世界的《怎样解题》(被译成14种文字)一书中给出的“怎样解题表”,正是一部“启发法小词典”.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教育心理化的含义教育心理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三、论爱的教育与家庭教育 * 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三、论爱的教育和家庭教育四、论要素教育和各科教学法一、生平和教育实践活动裴斯泰洛齐约翰??亨利赫??裴斯泰洛齐Johann Heinrich Pestalozzi,1746-1827 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人物简介:教育实践活动:1769年,在涅伊霍夫建立“模范农场”,进行新的耕作方法的实验。教给附近农民新的农业技术方法,希望由此来帮助农民增加生产、改善生活,改变农民生活贫困的现状。五年后实验以失败告终。 1774年开办“贫儿之家”,它并不是单纯的慈善救济机构,而是培养儿童的能力和精神面貌的场所。裴斯泰洛齐力图把它办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机构,他希望通过文化知识教育和农业、手工业技术教育,把儿童培养成为有知识、有能力以及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的人。最后由于经济困难,孤儿院于1780年被迫停办。 1798年,被资产阶级新政府派去担任斯坦兹孤儿院的管理和领导工作。裴斯泰洛齐把多年孕育的教育理想在斯坦兹孤儿院进行实验,他的学校教育家庭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心理化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原则,都在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实验中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由于战争的原因,1799年,斯坦兹孤儿院被迫关闭。 1800年,裴斯泰洛齐应朋友的请求到布格多夫城创办一所小学,在此他把全部精力放

到初等教育改革的探索上,确立了“教育心理化”的思想。这所小学被视作欧洲近代初等学校的开端。1801年,建立了著名的布格多夫学院,在这里他的“教育心理化”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实施并逐步完善。1805年,迁到伊佛东城,建立了伊佛东城学院,1825年停办。就教育目的和结果而言,要求教育应使人固有的、内在的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就教育活动或过程而言,要求教育应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人性规律协调一致,注意个别差异,区别对待素质不同的儿童,使儿童在获取知识、发展智慧和道德情感诸方面,都处于自然主动的地位。教育心理学主要著作《隐士的黄昏》1780 《林哈德和葛笃德》 1781-1787 《论教学方法》 1800 《葛笃德如何教育她的子女》 1801 《母亲读物》 1803 《天鹅之歌》 1825 《生命归宿》 1825 二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本文引用自碧溪《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现用八个字来阐述(也许不够全面)。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本原。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就要亡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今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有高尚人格、中国灵魂,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人,要有智慧、知识内化为智慧,要有创新意识,创造实践能力,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四、“创”字。 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是举世无双的一位创造教育家,他的创造思维、创造思想、创造智慧、创造实践、创造能力、创造成果,已经载入史册。“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人人是创造之人”,他的经典创造名言,名不虚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改造了导师杜威的教育学说,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情,在中国土地上倡导了符合中国国情又符合人民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教育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三大教育思想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即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2、“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是大众唯一的教育。统治阶级、士大夫为何不承认此,是因为他们有特殊的学校给他们的子弟受特殊的教育。陶行知反对这种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3、“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12680

第4单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近代外国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j.H.Pesstalozzi, 1746~1827)是瑞士着名的教育实践家 和教育思想家。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 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者。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 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同时,他也开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 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从当时来看,这个机构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 从此,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着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八字箴言 四上美国,摆脱了国内播陶的繁忙,让我有时间思考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什么是陶行知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真谛和精髓是什么? 回答是: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创造教育是核心,民主教育是目标。其红线是:万年大计,教育为本,师德为本,育人为本,即以人为本,教育为根,德育为先。现用八个字来阐述(也许不够全面)。 一、“实”字。 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陶先生以实践第一的观点,倡导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把美国杜威先生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翻了半个筋斗。1924年,时任校长的陶行知,把南京安徽公学的校训定为“实”。实事求是,是生活教育的哲学基础。一切生活都是课程,一切课程也都是生活。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劳动的生活是劳动的教育,艺术的生活便是艺术的教育,科学的生活就是科学的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本原。陶先生提出的儿童教育、人才培养,要坚持因材施教,施展特长,发展个性。生活教育重实践、重体验。平时我们所说的一个现象,即:“听见了,忘记了;看见了,记住了;做过了,理解了”,这再一次论证了“实践第一”观点的客观性和重要性。 二、“活”字。 陶先生一贯主张活教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反对死教育。旧教育教师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旧师范教育只是大书呆子教小呆子,倘若刮一阵普及教育风,小呆子遍及到全中国,中国就成为一个书呆国,书呆国中国就要妄国。陶先生主张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他亲自设计的晓庄师范校旗中,中心大大地写上一个“活”字。什么是教育,就是生命孵化生命,人格熏陶人格,品行影响品格,情感点燃情感。让人随着自己生命的生长规律,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的变化,丰富和充实,而不断进取、前进、生长。陶先生说:“时代是在继续不断地发展,做一个现代人,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教育应是动态的、接受熏陶的。人才不是教出来的,应是酿造出来的。潜移默化的,日新其德、日勤其业。 三、“真”字。 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陶先生明确地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人求真,学做真人。培养出来的人,不做人上人,不做人下人,不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人中人的道理非常简单,崇尚真善美,反对假丑恶,实现生活本真、做人本真,回归人性,焕发童真、真与诚是联系在一起的,诚信是现代文明的标识之一,坚持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民主的、互相尊重的、相亲相爱的。 今天,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要有高尚人格、中国灵魂,参与世界竞争的现代人,要有智慧、知识内化为智慧,要有创新意识,创造实践能力,要有团队精神,要有永不满足的执着追求,生命不息,追求不止。 关于“黄金”与“真理”的论述,陶先生说:“我们需要黄金,我们需要真理,要用真理来换取更多的黄金”。真理即是真科学、真本领、真知识、真才实学。字典里最好的一个字即真,最坏的一个字即假。假知识、假朋友、假情人、假兄弟、假父母……陶先生在诗歌里对“假”揭露得淋漓尽致。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治,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1910年入南京金陵大学。1914年留美,次年获伊利诺大学政治学硕士学位,同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1917年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1922年兼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1923年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同年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在北京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推行平民教育。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开展乡村教育。1930年秋流亡日本。1931年春回国,先后创办山海工学团、晨更工学团、报童工学团、流浪儿童工学团,提倡普及教育。期间,创办《生活教育》半月刊,并任《生活教育》和《普及教育》周刊主编。1936年组织国难教育社并任理事长,提倡国难教育运动。1938年12月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1939年在四川合川创办育才学校。1945年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主编《民主教育》月刊。1946年创办重庆社会大学,任校长。陶行知思想非常丰富。其中以普及教育和生活教育思想最富特色。 (一)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 普及大众教育是陶行知毕生大部分精力奋斗的目标。他说:“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陶行知认为,普及教育首先要打破学生关,消除儿童与成人、男子与妇女的界限,让所有男女老幼都成为普及教育的对象。其次,要打破先生关。他认为普及教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小先生制”,发动全国的小学生和识字成人来开展普及大众教育。再次要打破课堂关,普及教育必须适应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工学结合,时间安排和教学组织应灵活多样,一定不能妨碍群众生产。第四要攻破课本、纸笔关。他提出:“中国是个穷国,必须用穷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需要的粗茶淡饭的教育,不用浪费的方法去普及穷人所不需要的少爷、小姐、书呆子的教育。”普及教育要从群众经济状况出发,因陋就简,因地制宜。第五要攻破学校关。他认为专靠学校很难普及教育,因此必须采用自学团、共学团、工学团、空中学校等组织形式,广泛开展普及教育活动。第六要打破人口关。要普及教育,必须控制人口增长,节制生育,推行避孕、晚婚和只生二胎的方法,否则很难普及。第七要有立法保证,“劝导与强迫并行”,同时要使一切妨碍别人求学的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陶行知一生为普及大众教育做了大量工作。1920年夏他在南京高师任教时就举办了暑期学校,带领留校学生教居民、车夫、商贩识字读书。1923年后从事平民教育运动,编写了《平民千字文》,举办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教平民读书识字。1926年后致力于乡村教育运动,重点是普及大众教育。1930年担任教育部“教育方案编制委员会”义务教育组主任,与马寅初、朱经农共同起草了《实施义务教育初步计划》,成为当时政府推进普及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后又发起普及教育运动。在长期的普及教育实践中,总结了许多适合中国特别农村教育实际的宝贵经验,为普及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一句话,生活教育的实质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生活教育思想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郭沫若曾经评价陶行知说:“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布莱恩·库朋也曾高度评价陶行知:“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理论虽经历史的打磨,至今仍不失其教育价值,对我国今天的教育改革也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十分丰富,这里我们只选择其核心理论加以介绍。本期就让我们走近陶行知,靠近一种思想,重温一种精神。 一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四种精神是:“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二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 早在一个世纪之前,陶行知先生就已经在倡导“新教育”,并针对当 时的教育状况,对新教育、新学校、新教师、新学生做过比较深入的讨论。 (一)新教育 1、“新教育”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