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学第二章

神经病学第二章
神经病学第二章

第三节脑神经

十二对脑神经

Ⅰ嗅、Ⅱ视、Ⅲ动眼

Ⅳ滑、Ⅴ叉、Ⅵ外展

Ⅶ面、Ⅷ听、Ⅸ舌咽

Ⅹ迷走、Ⅺ副、Ⅻ舌下

单纯感觉:ⅠⅡⅧ

单纯运动:ⅢⅣⅥⅪⅫ

混合性神经:ⅤⅦⅨⅩ

脑神经核位置

中脑:ⅢⅣ

桥脑:ⅤⅥⅦⅧ

延髓:ⅨⅩⅪⅫ

十二对脑神经:面神经核下部、舌下神经核——单侧支配(对侧皮质脑干束)嗅神经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鼻腔病变:双侧嗅觉减退或缺失

2.嗅神经、嗅球、嗅束:一侧或双侧嗅觉

缺失。见于颅底骨折、额叶底部病变

3.嗅中枢:幻嗅

视神经

视神经病损表现

视力障碍

视野缺损

视乳头异常

定位诊断

1、单眼全盲:一侧视神经病变(球后视神经炎)

2.双颞侧偏盲:见于视交叉正中部病变(垂体腺瘤,颅咽管瘤)

3. 对侧同向性偏盲:视束病变(颞叶肿瘤、丘脑肿瘤)

4.象限盲:视辐射部分受损

下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上象限盲(颞叶后部肿瘤或血管病)

上部受损——两眼对侧视野同向下象限盲(顶叶肿瘤或血管病)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不同部位的眼肌损害

1. 周围性眼肌麻痹

2. 核性眼肌麻痹

3. 核间性眼肌麻痹

4. 核上性眼肌麻痹

1.周围性眼肌麻痹

(1) 动眼神经麻痹

上睑下垂

外斜视

复视

眼球向上、下、内活动受限

瞳孔散大

光反射、调节反射消失

(2) 滑车神经麻痹:上斜肌麻痹, 下楼复视

(3) 外展神经麻痹:内斜视、复视、眼球不能外展

2. 核性眼肌麻痹

临床表现类似于周围性眼肌麻痹

特点:

1).双侧眼球运动障碍2).合并脑干内邻近结构损害3).分离性眼肌麻痹见于脑干病变

3. 核间性眼肌麻痹---内侧纵束综合症

(1)前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侧内侧纵束上行纤维受损

双眼向对侧注视时

病侧眼球不能内收

对侧眼球可外展(可伴眼震)

辐辏反射正常

(2)后核间性眼肌麻痹

一侧内侧纵束下行纤维受损

双眼向同侧注视时

…同侧眼球不能外展

…对侧眼球可以内收

…辐辏反射正常

(3)一个半综合症

一侧脑桥被盖部病变

双眼水平注视时

?患侧眼球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

?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外展

?伴水平眼震

4.核上性眼肌麻痹---中枢性眼肌麻痹

(1)水平注视麻痹

皮质侧视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

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刺激性病灶:双眼向病灶对侧偏视

桥脑侧视中枢受损

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

(2)垂直注视麻痹---见于上丘病变

上丘上半病变

破坏性病变:双眼上视不能(Parinaud综合征)

刺激性病灶:双眼发作性转向上方(动眼危象)

上丘下半病变

破坏性病变:双眼下视不能

临床共同特点:

双眼同时受累

无复视

反射性运动仍保留

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

瞳孔调节障碍

正常瞳孔:普通光线下瞳孔正常直径3~4mm

瞳孔调节:动眼神经副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括约肌;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纤维支配瞳孔散大肌

异常瞳孔:瞳孔缩小:小于2mm ;瞳孔散大:大于5mm

霍纳征(Horner sign) 见于颈上交感神经径路损害

临床表现:

↗一侧瞳孔缩小

↗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

↗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

↗可伴同侧面部少汗

三叉神经

1.头面部的浅感觉

2.下颌运动

3.角膜反射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三叉神经周围性损害

刺激性病变:三叉神经痛

破坏性病变:面部感觉减退或消失;张口下颌向患侧偏斜

2.三叉神经核性损害

分离性感觉障碍

洋葱皮样分布

面神经

面部表情肌运动

角膜反射

舌前2/3味觉

腮腺、泪腺分泌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周围性损害

2.中枢性损害

前庭蜗神经

舌咽迷走神经:软腭运动,吞咽动作,构音,咽反射,副神经,舌下神经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第六节运动系统

运动:是指骨骼肌的活动。

分为:

随意运动:随本人意志而执行的动作(锥体束)

不随意运动:不经意志控制的自发动作(锥体外系和小脑)

瘫痪:随意运动功能的减低或丧失。。

运动系统的组成

1.上运动神经元(锥体系统)

2.下运动神经元

3.锥体外系

4.小脑

解剖及生理

上运动神经元

↗大脑额叶中央前回运动区大锥体细胞(Betz细胞)

↗下行轴突形成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及皮质脑干束)

下运动神经元

脊髓前角细胞、脑神经运动核及发出的神经轴突

?是接受锥体束、锥体外系、小脑系统各种冲动的最后共同通路

?是运动冲动到达骨骼肌的唯一途径

运动系统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瘫痪

2.肌萎缩

3.肌张力改变

4.不自主运动

5.共济失调

瘫痪-常用分类

1.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痉挛性瘫痪; 中枢性瘫痪

2.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弛缓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鉴别

上神经元瘫痪下神经元瘫痪

病变部位皮质-锥体束前角细胞-周围神经肌力下降下降

肌张力增高下降

肌萎缩无早期出现

腱反射增高下降

病理反射早期出现无

定位诊断-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上运动神经元不同部位病变引起不同临床表现1. 皮质型2,内囊型3.脑干型4.脊髓型

瘫痪的定位诊断

病变部位瘫痪类型

大脑皮层单瘫

内囊偏瘫

脑干交叉瘫

脊髓横断截瘫

前角或神经干单瘫

1. 皮质(cortex)型

单瘫

刺激性病变---杰克逊癫痫

多见于额叶肿瘤、动脉皮层支梗死等

2. 内囊(internal capsule)型

“三偏”综合征

对侧均等性偏瘫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对侧同向性偏盲

多见于急性脑血管病

3. 脑干(brain stem)型

交叉性瘫痪(crossed paralysis)

?病灶水平同侧脑神经麻痹

?对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性瘫

?多见于脑干肿瘤、血管病等

4. 脊髓(spinal cord)型

(1) 脊髓半切损害

脊髓半切综合症

病变同侧损伤水平以下痉挛性瘫及深感觉障碍 病变对侧损伤水平以下痛温觉障碍

(2) 脊髓横贯性损害

?受损平面以下两侧肢体瘫---截瘫或四肢瘫

?完全性感觉障碍

?括约肌功能障碍

?颈膨大以上: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颈膨大病变: 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胸髓病变: 双下肢痉挛性截瘫

?腰膨大病变: 双下肢弛缓性截瘫

定位诊断-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1. 脊髓前角细胞

节段性弛缓性瘫;无感觉障碍

2. 前根

节段性分布,无感觉障碍

见于髓外肿瘤\椎骨病变压迫\脊髓膜炎

后根常同时受累;伴根性痛\节段性感觉障碍

3. 神经丛

一个肢体多数周围神经瘫痪\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4. 周围神经

瘫痪分布与每支周围神经支配一致;伴相应区域感觉障碍

锥体外系统

指锥体束以外的所有运动纤维通路。

包括纹状体系统和前庭系统

共同调节上、下运动神经元的运动功能。

锥体外系统通常是指纹状体系统

纹状体系统的生理功能

固定关节,调节肌张力、稳定姿势

完成复杂的非条件反射活动

完成大脑皮质下的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症状

1.肌张力变化增强、减低

2.不自主运动

特点:清醒时出现,紧张时加重

安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小脑

分为中间的蚓部和左右小脑半球

上、中、下三对小脑脚

实现与大脑皮层、脑干、脊髓、网状结构的激动系统和抑制系统之间的往返联系。小脑的生理功能

平衡中枢,司空间定向

调节肌张力,维持身体姿势

协调随意运动。

小脑症状

共济失调

蚓部病变:躯干及两下肢的共济失调

半球病变:同侧肢体共济失调,上肢重于下肢

肌张力减低

震颤(姿势性、眼球)

第七节感觉系统

1.一般感觉

?浅感觉(痛\温\触觉)---来自皮肤\粘膜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 ---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关节

?皮质感觉---复合感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重量觉)

2.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感觉系统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1. 末梢型

2. 神经干型

3. 后根型:单侧节段性完全性感觉障碍

4. 脊髓型

1)脊髓半切综合征

病变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丧失;同侧深感觉丧失;上运动神经元瘫痪

2)脊髓横贯性损害

病变平面以下全部感觉障碍;截瘫或四肢瘫;尿便障碍;见于急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后期

3)后角型

单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4 )前连合型

双侧对称性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5. 脑干型—交叉性感觉障碍

同侧面部\对侧偏身痛温觉减退或丧失

病变累及三叉神经脊束\脊束核及对侧已交叉的脊髓丘脑侧束

6.丘脑型、内囊型—偏身型

?脑桥\中脑\丘脑\内囊等

7. 皮质型—单肢型

?大脑皮质感觉区分布较广

?局灶病变仅损及部分感觉

第八节反射系统

反射---类型

?正常反射

1.浅反射皮肤、粘膜、角膜的反射

2.深反射—腱反射肌肉,肌腱和骨膜的反射

?病理反射(异常反射)

病理反射的定位意义

Babinski’s征Oppenheim‘s征Gordon’s征Chaddock‘s征阵挛(踝阵挛)

病理反射

脊髓自动反射(Marie-Foix二氏征)

在脊髓横贯性损害时,针刺病变以下的皮肤,引起单肢或双肢髋,膝,踝部的屈曲,和Babinski 征样足趾动作。

脊髓总体反射

若双侧屈曲,伴有腹肌收缩,膀胱和直肠排空,及病变以下竖毛,出汗,皮肤发红,则称

总体反射。

◆病理反射: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亢进:锥体束损害。

◆深反射减弱或丧失:周围神经损害,前根和后根,前角损害;脑休克和脊髓休克◆浅反射亢进:罕见。红核病变。

◆浅反射减弱或丧失:锥体束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前根和后根,前角损害。

神经病学考试重点知识点汇总

1.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2.瘫痪:是指骨骼肌的收缩能力(肌力)的减弱或丧失。瘫痪是由运动神经元(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引起。 3.脊髓休克:瘫痪肢体肌张力降低,深,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引不出,尿潴留。 4.腰膨大:腰部下肢神经出入处形成膨大,大小次于颈膨大,相当于L1~S1节段,L4处最宽,发出神经支配上肢. 5.马鞍回避:髓内病变,感觉障碍由内向外扩展,骶部保留,直到病变后期,才影响骶部的感觉。 6.霍纳(Horner)综合征:颈8~胸1节段侧角细胞受损,瞳孔缩小(病损同侧),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眼裂变小(眼睑肌麻痹),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癫痫: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且异常放电常具自限性所导致的综合征. 癫痫三要素:脑部持续存在的癫痫反复发作的易感性,至少一次癫痫发作的病史,发作引起的神经生化、认知、心理及社会功能障碍. 8.癫痫发作:癫痫发作是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活动所引起,由不同症状和体征组成的短暂性临床现象。癫痫发作三要素: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的异常活动,特殊的临床现象,发作的短暂性. 9.自限性发作:癫痫发作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发作表现.突出特征:病人的发作能在短时间内自行终止,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少于30分钟. 10.癫痫持续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未自行停止。最常见的原因是不恰当地停用AEDs或因急性脑病、脑卒中、肺炎、外伤、肿瘤和药物中毒等引起。 11.自动症automatism 是在癫痫发作过程中或发作后意识模糊状态下出现的具有一定协调性和适应性的无意识活动,伴遗忘。 12.假性发作pseudoseizures是一种非癫痫性的发作性疾病,是心理因素引起运动、感觉、情感和体验异常,可出现发作性行为异常、四肢抽动,呼之不应等,①假性发作持续的时间较长,常超过半15min ②发做表现多种多样③发作时意识存在,没有真正的意识丧失④发作时脑电图上无痫性放电⑤抗癫痫药治疗无效。 13.Jackson发作:异常运动从局部开始,沿皮质功能区移动,如从手指-腕部-前臂-肘-肩-口角-面部逐渐发展,称~。 14.Todd氏麻痹:局灶性运动性发作表现为身体的某一局部发生不自主的抽动。大多见于一侧眼睑、口角、手或足趾,也可涉及到一侧面部或肢体。严重者发作后可留下短暂性肢体瘫痪,称为Todd麻痹。 15.偏头痛: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神经功能障碍导致的,以发作性单或双侧头痛为特征的疾病。发作性头痛,自发性缓解,反复发作,间歇期正常是偏头痛的主要临床特征。 16.帕金森病: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减少和路易氏小体形成为突出病理特征的慢性疾病,机制主要与多巴胺和乙酰胆碱递质的平衡失调有关。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障碍是主要临床表现。 17.疗效减退: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每次用药有效时间缩短,症状随血药浓度发生规律波动。 18.开关现象: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症状在突然缓解(开)和加重(关)间波动,开期常伴异动症,多见于病情严重的患者,与患者服药时间,药物血浆浓度无关,故无法预测。 19. 异动症:长期服用左旋多巴胺出现的并发症,舞蹈症或手足徐动样不自主运动,肌强直或肌痉挛。 20.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限性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特点:未发生脑梗死的一过性脑缺血;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超过24小时即完全恢复;常有反复发作。 21.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2.脑血栓形成: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通常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皮层支因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类动脉炎等血管病变,导致血管的管腔狭窄或闭塞,并进而发生血栓形成,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23.缺血半暗带: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缺血半暗带内因仍有侧支循环存在,可获得部分血液供给,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如果血流迅速恢复,损伤仍为可逆的,脑代谢障碍可得以恢复,神经细胞仍可存活并恢复功能。 24.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25.腔隙状态(lacunar state):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累及双侧锥体束,锥体外系.严重精神障碍,痴呆;假性球麻痹,双侧锥体束征;类帕金森综合征;尿便失禁等。 26.重症肌无力MG:是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特征为全身或部分骨骼肌病态易疲劳,通常在活动后症状加重,经休息和胆碱酯酶抑制剂(ChE I)治疗后症状减轻。 27.重症肌无力危象(crisis) 如肌无力累及呼吸肌而不能维持正常换气功能(出现呼吸困难)时,称为重症肌无力象。 28.肌无力危象:最常见,因抗胆碱酯酶药剂量不足引起。部分患者有呼吸道感染、过量用镇静剂或神经肌接头传导阻滞药物,但多数无明显诱发因素。 29.胆碱能危象:抗胆碱酯酶药使用过量,除肌无力加重外,还有肌束颤动及毒覃碱样反应(瞳孔缩小、心动过缓、流

神经病学简答题

神经病学简答题 1.癫痫药物治疗的一般原则? 1)确定是否用药 2)正确选择药物,药物的选择决定于痛性发作的类型,同时考虑药物的毒性 3)药物的用法,药物剂量从低限开始,如不能控制,再逐渐增加4)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定时查肝肾功和血象,以防治药物副作用 5)尽可能单药治疗 6)合理的联合治疗,合并用药的指针是一种药后效不满意或一种药物可拮抗另一种的药物的副作用时。 7)增减药物、停药及换药原则。 2.试述静脉溶选的适应症? 1)年龄18~80岁 2)临床明确诊断缺血性卒中,并且造成明确的神经功能障碍(NIHSS>4分) 3)症状开始至静脉干预时间<3小时 4)卒中症状持续至少30分钟,且治疗前无明显改变 5)患者或其家属对静脉溶栓收益/风险知情同意。 3.试述重症肌无力的临床类型。 1)成年型Ⅰ眼肌型ⅡA轻度全身型ⅢB中度全身型Ⅳ迟发重症型Ⅴ肌萎缩性 2)儿童型Ⅰ新生儿型Ⅱ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Ⅲ少年型 4.试述重症肌无力危象的种类及处理原则? 1)肌无力危象 2)胆碱能危象 3)反拗危象不论何种危象,均应注意确保呼吸道通畅,当早期处理病情无好转时,立即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应用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停用抗胆碱酯酶药物以减少气管内的分泌物;选用有效、足量和对神经—肌肉接头无阻滞作用的抗生素积极控制肺部感染;给予静脉药物治疗如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大量丙种球蛋白;必要时采用血浆置换。 5.简述Guillain—barre(吉兰—巴雷综合征/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诊断依据? 1)根据患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病前1~4周有感染史 3)四肢对称性弛缓性瘫痪 4)末梢感觉障碍伴脑神经受损 5)脑脊液示蛋白—细胞分离 6)肌电图早期F波或H反射延迟。 6.简述急性脊髓炎的临床表现? 1)运动障碍:①发病前1-2周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疫苗接种史。②首发症状常为双下肢麻木、无力、病变相应部位的背痛,数带感。③病变节段以下肢体瘫痪,感觉缺失和括约肌障碍。④病情严重者可以出现脊髓休克,表现为瘫痪肢体

神经病学完整版重点总结

神经病学 视神经:视锥视杆细胞→双级神经细胞→神经节细胞 【视野损害】 视神经损害→同侧视力下降或全盲。 视交叉损害→正中部:双眼颞侧偏盲、整个:全盲、外侧部:同侧眼鼻侧偏盲。 视束损害→双眼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 视辐射损害→下部:对侧视野同向性上象限盲。 枕叶视中枢损害→一侧完全损害引起偏盲,但偏盲侧对光反射存在,同侧视野的中心部常保存,称黄斑回避现象。 【视觉反射】 瞳孔对光反射:光线刺激瞳孔引起的瞳孔缩小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中脑顶盖前区→E-W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上述经路任何一处损害均可引起光反射丧失和瞳孔散大。外侧膝状体、视放射、枕叶病变光反射不消失 辐辏及调节反射(集合反射):指双眼同时注视近物时双眼汇聚、瞳孔缩小的反应。顶盖前区病变,不影响辐辏及调节反射,但影响瞳孔光反射。 Horner综合征:颈上交感神经经路损害可引起同侧的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睑板肌麻痹)、眼球内陷(眼眶肌麻痹)、面部汗少、结膜充血。 三叉神经 感觉纤维→三叉神经半月节→①眼神经,头顶前部、前额、上睑、鼻根,眶上裂入颅、②上颌神经,下睑与口裂之间、上唇、上颌、鼻腔、腭,圆孔入颅、③下颌神经,耳颞区、口裂以下、下颌,卵圆孔入颅→脑桥→深感觉-中脑核、触觉-主核、痛温觉-脊束核。 运动纤维→颞肌、咬肌、翼状肌、鼓膜张肌,司咀嚼、张口。 【周围性损害】刺激性为三叉神经痛、破坏性为分布区感觉消失。 半月节和神经根损害→分布区感觉障碍、角膜溃疡、角膜反射减弱、咀嚼肌瘫痪。 分支损害→范围内痛、温、触觉减弱。 【核性损害】 三叉神经脊束核→同侧面部剥洋葱样分离性感觉障碍,痛温觉消失触觉存在。 运动核→同侧咀嚼肌无力、张口时下颌向患侧偏斜。 面神经 运动纤维→支配面上部各肌(额肌、皱眉肌和眼轮匝肌)的神经元接受双侧皮质延髓束控制,支配面下部各肌(颊肌、口轮匝肌)的神经元仅接受对侧皮质延髓束控制。 味觉纤维→支配舌前2/3的味觉:鼓索神经-内膝状神经节-中枢支形成面神经的中间支进入脑桥,与舌咽神经的味觉纤维一起-孤束核-发出纤维-丘脑-中央后回下部。 【面瘫的鉴别】 周围性面瘫:是指面神经核及其面神经本身受损所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表现为:患侧额纹变浅、闭目无力或不能、患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健侧,鼓腮病侧漏气。伴发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唾液、泪腺分泌障碍、外耳道感觉障碍、乳突压痛。 中枢性面瘫:由于面神经核下部仅受对侧皮质脑干束支配,故中枢病变引起对侧鼻唇沟变浅、示齿口角牵向病侧、口角低垂、示齿口角牵向病侧、鼓腮健侧漏气。也就是说眼裂以下的面部表情肌瘫痪,而皱额眉及闭目良好。伴发病灶对侧中枢舌瘫及偏瘫。 【面神经分段】 面神经核损害→周围性面瘫、展神经麻痹、对侧锥体束征。 膝状神经节损害→面神经受损、外耳道疱疹、舌前2/3味觉消失,亨特综合征hunt’s syndrome。

神经病学习题及答案

成都中医药大学2012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 试卷(B) 考试科目:神经病学考试类别:初修 适用专业 学号: 姓名: 专业: 年级: 班级: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神经系统中,中枢神经系统主管( ),();周围神经系统 主管()。 2、( )、( )、()共同管理眼球运动,合成眼球运动神 经。 3、对癫癎具有特异性得辅助检查就是(),对神经与肌肉疾病具有特异性得辅助 检查就是( )。 4、运动神经元疾病得分型中最常见得类型就是( )。 5、检查失语症得前题条件就是( ),(),( )。 6、交叉性感觉障碍就是()与( )受损所致。 7、霍纳综合征表现为( ),(),( ),()。 ( ),()。

A、出血 B、感染 C、头痛 D、脑疝 2、两脚并拢直立,然后闭目,称为( ) A、拉塞格氏征 B、昂伯氏征 C、克匿格征 D、霍夫曼征 3、脑梗死不应出现得症状及体征就是( ) A、意识不清 B、头痛 C、肢体瘫痪 D、脑膜刺激征 4、重症肌无力运动障碍得特点就是( ) A、持续无力 B、早期出现肌萎缩 C、全身肌肉平均受累 D、波动性肌无力 5、影响意识最重要得结构就是( ) A.脑干下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B、脑干上行性网状激活结构系统C、大脑 半球D、小脑 6、震颤麻痹出现得神经症状就是( ) A、肌肉萎缩 B、书写痉挛 C、运动减少 D、病理征阳性 7、面瘫患者伴有听觉过敏,舌前2/3得味觉减退,其损伤平面在( ) A、膝状神经节平面 B、镫骨肌支平面 C、茎乳孔以下 D、鼓索平面 8、肌萎缩侧索硬化与颈髓空洞症共有得症状就是( ) A、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B、分离性感觉障碍 C、直立性低血压 D、手得小肌肉萎缩,巴彬斯基氏征阳性 9、TIA发作出现局灶性神经系统与视网膜得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最长不超过() A、1分钟 B、3小时 C、12小时 D、24小时 10、患者突然发生面部歪斜,右侧额纹消失,右眼裂较左侧大,露齿口角偏向左侧,可能就是() A、右侧周围性面瘫 B、右侧中枢性面瘫 C、左侧周围性面瘫 D、左侧中枢性面瘫 11、踝反射得反射中枢在( ) A、C2-3 B、T10-12 C、S1-2 D、L5-S1 12、脑干与后颅窝得病变最适宜得影像学检测手段就是()

神经病学重点

1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受其制约的低级中枢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而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反射阳性。 2黄斑回避:由于黄斑区纤维分布在双侧枕叶视皮质,枕叶视中枢病变出现对侧同向性偏盲,但视野中心部视力保存,对光反射存在,称为黄斑回避。 3核间性眼肌麻痹:是眼球协同运动中枢脑桥旁正中网状结构与其联系纤维内侧纵束病变所致,内侧核束连接一侧动眼神经内直肌核与对侧外展神经核,使眼球水平性同向运动障碍,分为前核性眼肌麻痹,后核性眼肌麻痹,一个半综合症。 4一个半综合症:脑桥侧视中枢和内侧纵束同时受累,表现为双眼向同侧凝视麻痹,患侧眼球水平注视时既不能内收又不能外展,对侧眼球不能内收,可以外展但有水平眼震。 5帕利诺综合征:上丘有破坏性病变引起双眼向上同向运动不能,“落日征”。 6霍纳(Horner)综合征:为颈上交感神经径路受损。表现为患侧瞳孔缩小、眼裂变小、眼球轻度内陷可伴同侧面部出汗减少。 7阿罗瞳孔:光反射消失、调节反射存在,为顶盖前区光反射径路受损,多见于神经梅毒。8Hunt综合征:膝状神经节病变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还可有患侧乳突部压痛,耳廓和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疱疹。 9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外侧梗死,表现为病变侧外展神经和面神经周围性麻痹,对侧中枢性舌下神经和肢体瘫痪。 10Foville 脑桥腹内侧综合征:桥脑底部损害产生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对侧中枢性偏瘫或病变侧周围性面瘫和外展神经麻痹,而病变对侧肢体偏瘫。 11眩晕:是对自身平衡和空间位象觉的自我感知错误,感受自身或外界物体的运动性幻觉,如旋转=升降和倾斜等。与头晕不同。 12球麻痹:由于舌咽、迷走和舌下神经及核的下运动神经元病变,以及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致的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困难和构音障碍等一组综合征。 延髓病变致咽喉肌群瘫痪称真性球麻痹;延髓病变以上双侧皮质延髓束受损称假性球麻痹。13Jackson癫痫:运动区有刺激性病灶时,可引起对侧躯体相应部位出现发作性抽搐,严重时抽搐可向同侧及对侧扩散,引起全身性抽搐。 14“三偏”综合征:内囊纤维集中,受损后集群瘫痪完全、广泛,因紧邻感觉纤维与视放射,故内囊病变常同时受损,表现对侧肢体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对侧同向偏盲。15Weber 综合征:又称大脑脚底综合征,是中脑病变最常见的一种综合征。为中脑腹侧部损害所致,由于损害了锥体束和动眼神经,主要表现为对侧中枢性瘫痪和同侧动眼神经瘫。16脊髓半切Brown-Sequard综合症:脊髓半侧损害时,损伤平面以下,病变侧深感觉障碍及中枢性瘫痪。对侧痛温觉缺失。见于髓外占位性病变,脊髓外伤。 17不自主运动: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的状态下出现的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不正常运动,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一般清醒时出现,睡眠时停止,情绪激动时增强。 18共济失调:因小脑、本体感觉及前庭功能障碍所致的动作笨拙和不协调,而并非肌无力。19复合感觉:指大脑皮质对深浅感觉进行分析和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包括定位觉、两点辨别觉、实体觉、重量觉、图形觉。 20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个部位仅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见于脊髓空洞症。 21Foster—kennedy综合症:一侧额叶底部占位性病变可引起同侧嗅觉缺失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的征象,常见于蝶骨脊脑膜瘤。 22 Broca失语:运动性失语、表达性失语。能理解语言的含义,但不能用语言表达或表达不完整。见于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Broca区)损害。 23Wemieke失语:感觉性失语、听觉性失语,能听见说话的声音,能自言自语,但对别人和自己讲的话均不理解,见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

神经内科实用题目及答案

神经内科实用题目及答 案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神经内科 脑出血的手术适应症 1、颅内压增高伴脑干受压的体征,如心律变慢、血压升高、呼吸变慢、意识障碍加深等。 2、小脑半球血肿量大于10ml或蚓部大于6ml,血肿破入第四脑室或脑池受压消失,出现脑干受压症状或出现堵塞性脑积水。 3、重症脑室出血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4、脑叶出血,特别是AWM所致和站位效应明显者。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表现及常见并发症 1、临床表现:各年龄组均可发病,起病时突然剧烈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模糊,脑膜刺激征阳性,一般无偏瘫等局灶性体征,脑脊液呈均匀一致血性,头部CT示脑沟、裂、脑干周围高密度影。 2、并发症:再出血:约20%的动脉瘤病人病后10-14天发生再出血,死亡率增加1倍。脑血管痉挛:病后10-14天为迟发性血管痉挛的高峰期,1/3以上病例出现脑实质缺血致轻瘫等局灶性体征,是死亡和伤残的重要原因。急性或亚急性脑积水:系蛛网膜下腔脑脊液吸收障碍所致,发生于当天或数周后,头部CT 或MRI示脑室扩大。、 什么是癫痫持续状态,怎样治疗 癫痫持续状态是指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尚未恢复又频繁再发,或癫痫发作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不能自行停止。 1、对症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必要时气管切开。心电、血氧监

护,定时复查血气。查找病因。防治脑水肿:甘露醇,地米10-20mg静滴。控制感染和各种并发症。高热时物理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其他代谢紊乱。其他支持治疗。 2、从速控制发作:这是治疗关键。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成人10-20mg,儿童,5岁以上儿童5-10mg/kg.如复发15分钟后可重复给药。或用地西泮100-200mg溶于5%GSNS500ml中, 3、维持治疗:癫痫控制后,应立即肌肉注射苯巴比妥次,3-4天。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 1、发作时的药物治疗:发作时用非甾体类消炎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无效时用5HT激动剂琥珀酸曲马普坦或麦角制剂二氢麦角胺,必要时试用镇静药。 2、预防治疗:频繁发作者:普萘洛尔。合并紧张性头痛用阿米替林、丙咪嗪、舍曲林等。抗癫痫药物如丙戊酸、卡马西平、托吡酯等。钙通道阻滞药如尼莫地平等。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知识总结

神经内科实习重点 第一节:神经病学概论 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周围神经:表现为手套和袜子型感觉障碍 2、脊神经后根:受损相应区节段出现感觉障碍(前根为运动障碍) 3、脊髓: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完全缺失,伴肢体瘫痪和大小便障碍。 4、脑干:交叉瘫。同侧面部、对侧躯体。(脑干以脑桥为代表) 5、内囊: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偏瘫、偏盲 6、皮质:中央后回感觉有刺激病变时引起感觉性癫痫 中枢性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时的瘫痪 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 体征中枢性瘫痪(上运动性瘫痪)周围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以整个肢体为主以几个肌群为主 肌萎缩无肌萎缩明显 肌张力增高减低 腱反射亢进减弱 病理反射有无 神经系统病例反射种类 名称检查法反应 Babinski征沿足底外侧从后向前划拇指背屈,余各指扇形张开Chaddock征用针划过足部外踝处拇指背屈 Oppenheim征用拇指用力沿胫骨自上而下拇指背屈 Gordon征用手挤压腓肠肌拇指背屈 (Babinski征,最重要的锥体束损害征。1、岁以下婴儿,食用大量镇静药,昏迷,深睡本 征也可阳性。) 杰克逊癫痫:当病变为刺激性时,对侧躯干相应的部位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可按运动皮质 代表区德排列次序进行扩散。 杰克逊癫痫:口角、拇指及示指常为始发部位,因这些部位的皮层代表区德范围较大及兴奋 阈值低。 脊髓:两个膨大,一个颈膨大,一个腰膨大。 颈膨大(C5-T1)病变引起上肢周围性瘫痪和下肢中枢性瘫痪 腰膨大(L1-S2)引起双下肢周围性瘫痪 胸段脊髓病变引起双下肢中枢性瘫痪。(记忆方法,胸部靠近大脑,即中枢性;腰部靠近下 肢,即周围性的)

神经病学常用医学名词一

神经病学常用医学名词 A absence seizure :失神发作acalculia :失算[症] 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adiadochokinesia :轮替动作不能Adie syndrome : 埃迪综合征adrenoleukodystrophy : 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 adversive seizure :旋转性发作ageusia :味觉缺失 agnosia :失认[症] agraphia :失写[症] akinesia :运动不能akinetic mutism:运动不能性缄默[症] akinetic seizure :无动性发作Alexander disease :亚历山大病alexia :失读[症] allochesthesia :感觉定位不能allochiria :感觉定侧不能Alpers disease :阿尔珀斯病Alstrom—Hallgren syndrome : 阿尔斯特伦—海尔格伦综合征 alternate hemiplegia :交替性瘫痪Alzheimer disease : 阿尔茨海默病amnesia : 遗忘[症] amusia :失乐感[症] amyotonia :肌张力缺失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肌萎缩侧索硬化 amyotrophy :肌萎缩analgesia :痛觉缺失 anarthria :构音不全anesthesia :感觉缺失 anesthesia dolorosa :痛性感觉缺失ankle clonus :踝阵挛 anosognosia :病感失认[症] anterior cross bulbar syndrome :延髓前交叉综合征 anterograde amnesia : 顺行性遗忘Anton syndrome : 安东综合征apathetic dementia :淡漠性痴呆Apert syndrome : 阿佩尔综合征aphasia : 失语[症] apraxia :失用[症] aprosody :失语韵[症] arachnoiditis :蛛网膜炎 areflexia :反射消失 Arnold—Chiari malformation : 阿诺德—基亚里畸形 arrhigosis :冷觉缺失ascending myelitis :上升性脊髓炎associated movement :联合运动astasia abasia :站立行走不能 astatic seizure :起立不能发作asterixis :扑翼样震颤 asynergia :协同动作不能ataxia :共济失调 ataxic gait :共济失调步态athetosis :手足徐动症 atonia :张力缺失atonic seizure :失张力发作atopognosia :位置失认[症] atypical absence seizure :非典型失神发作 auditory agnosia :听觉失认[症]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 AEP : 听觉诱发电位 aura :先兆auriculo—temporal syndrome :耳颞综合征 automatism:自动症autotopagnosia :自身部位失认[症]

神经病学重点讲解

神经病学概论1?颞叶功能及其障碍: 上回后部损伤:感觉性失语 中回后部损伤:命名障碍 广泛或双叶损伤: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 沟回损伤:幻嗅、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 海马回损伤:癫痫 2?去大脑僵直: 一种伸肌紧张性亢进,网状结构中存在抑制和加强肌紧张及肌运动的区域。中脑水平切断脑 干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导致伸肌反射亢进。 3?脊髓休克: 损伤横断面一下肌张力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膀胱内尿充盈、直肠内粪积聚。 4?中枢性瘫痪和周围性瘫痪的主要鉴别点:病理征。 5?皮质损伤:对策偏瘫 内囊损伤:三偏,偏瘫、偏盲、偏深感觉障碍 脑干损伤:交叉瘫,"面同软,肢对硬” 6?脊髓损伤: 颈膨大以上:四肢硬瘫 颈膨大: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胸髓:下肢硬瘫 腰膨大:下肢软瘫 7?锥体外系损伤: 不自主运动(癫痫或舞蹈)、姿势步态障碍(慌张步态) 锥体外系肌张力增强:帕金森:铅管样(齿轮样)强直、慌张步态 8?小脑损害: 同侧肢体共济运动失调:Romberg征阳性、僵尸步。指鼻试验、轮替动作、跟膝胫实验阳性。 9?感觉传导通路: 浅感觉: 感受器:位于皮肤内。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 后根进入脊髓后角。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髓后角。其纤维斜升1~2个脊髓节段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上行为脊髓丘脑束,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腹后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深感觉: 感受器:位于肌、腱、关节、皮肤内。 第一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为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布于感受器内,中枢突经 后根进入脊髓后索上行为薄束和楔束,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 第二级神经元:胞体位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其纤维交叉后组成内侧丘系,终于背侧丘 脑腹后核。 第三级神经元:胞体位于背侧丘脑腹后核,其纤维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感觉中枢。 10.感觉障碍定位: 周围神经:手套或袜套感 后跟:阶段性带状感觉障碍 脑干:延髓外侧:交叉性感觉障碍(同深对浅);脑桥和中脑:对侧偏深感觉障碍和面部感 觉障碍 内囊:对侧偏深感觉障碍 皮质:对侧上肢或下肢感觉障碍,复合型感觉障碍。 髓内病变(脊髓空洞症):分离性感觉障碍 脊髓半切症:同延髓:交叉性感觉障碍,同深对浅 11.视相关神经损伤: 视神经:患侧视野全盲 视交叉:双颞侧偏盲 视束、视辐射、内囊: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 动眼神经:瞳孔散大、对光反射及调节反射消失 滑车神经:上斜肌麻痹、眼球向外下方运动障碍 外展神经:外直肌麻痹、眼球向外转动障碍、呈内斜视 12.舌咽神经损伤: 舌后1/3味觉丧失、咽部感觉减退、咽反射丧失、饮水呛咳 13.面神经: 中枢性瘫痪、周围性瘫痪 14.概念: 感觉过敏:轻微刺激即可引起强烈反应 感觉过度:刺激后经一潜伏期感到定位不明确的强烈不适 感觉倒错:对刺激产生错误反应,如将痛觉误认为触觉,温觉误认为冷觉,非痛性刺激而诱 发出疼痛感觉等。 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都是异样的感觉,且往往难以表达。如感到体内有牵拉、挤压、撕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其特点是病人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 感觉抑制:抑制性感觉障碍 放射性痛:神经干、神经根或中枢神经病变刺激时,疼痛不仅发生于刺激局部,且可扩展到受累感觉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按其表现可分为四组,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分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此外,大脑还包括位于大脑外侧裂深部的岛叶和位于半球内侧面的由边缘叶、杏仁核、丘脑前核、下丘脑等构成的边缘系统 额叶,顶叶,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和了解病损表现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其主要功能区包括: ①皮质运动区:位于中央前回,该区大锥体细胞的轴突构成了锥体束的大部,支配对侧半身的随意运动。身体各部位代表区在此的排列由上向下呈“倒人状”,头部在下,最接近外侧裂;足最高,位于额叶内侧面。 ②运动前区:位于皮质运动区前方,是锥体外系的皮质中枢,发出纤维到丘脑、基底节和红核等处,与联合运动和姿势调节有关;该区也发出额桥小脑束,与共济运动有关;此外,此区也是自主神经皮质中枢的一部分;还包括肌张力的抑制区。此区受损瘫痪不明显,可出现共济失调和步态不稳等锥体外系症状。 ③皮质侧视中枢:位于额中回后部,司双眼同向侧视运动。 ④书写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后部,与支配手部的皮质运动区相邻。 ⑤运动性语言中枢(Broca区):位于优势半球外侧裂上方和额下回后部交界的三角区,管理语言运动。 ⑥额叶前部:有广泛的联络纤维,与记忆、判断、抽象思维、情感和冲动行为有关。, 额叶病变时主要引起以下症状和表现。 1·外侧面以脑梗死、肿瘤和外伤多见。①额极病变:以精神障碍为主,表现为记忆力和注意力减退,表情淡漠,反应迟钝,缺乏始动性和内省力,思维和综合能力下降,可有欣快感或易怒。②中央前回病变:刺激性病变可导致对侧上、下肢或面部的抽搐(Jackson癫痫)或继发全身性癫痫发作;破坏性病变多引起单瘫。中央前回上部受损产生对侧下肢瘫痪,下部受损产生对侧面、舌或上肢的瘫痪;严重而广泛的损害可出现对侧偏瘫。③额上回后部病变:可产生对侧上肢强握和摸索反射。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④额中回后部病变:刺激性病变引起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破坏性病变双眼向病灶侧凝视;更后部位的病变产生书写不能。⑤优势侧额下回后部病变:产生运动性失语。 2.内侧面以大脑前动脉闭塞和矢状窦旁脑膜瘤多见。后部的旁中央小叶(paracen— tral lobule)病变可使对侧膝以下瘫痪,矢状窦旁脑膜瘤可压迫两侧下肢运动区而使其产生瘫痪,伴有尿便障碍,临床上可凭膝关节以下瘫痪严重而膝关节以上无瘫痪与脊髓病变相鉴别。 3.底面以额叶底面的挫裂伤、嗅沟脑膜瘤和蝶骨嵴脑膜瘤较为多见。病损主要位于额叶眶面,表现为饮食过量、胃肠蠕动过度、多尿、高热、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等症状。额叶底面肿瘤可出现同侧嗅觉缺失和视神经萎缩,对侧视乳头水肿,称为福斯特一肯尼迪综合征(Foster-Kennedy syndrome)。 顶叶主要有以下功能分区:①皮质感觉区:中央后回为深浅感觉的皮质中枢,接受对侧肢体的深浅感觉信息,各部位代表区的排列也呈“倒人状”(见图2—4),头部在下而足在顶端。顶上小叶为触觉和实体觉的皮质中枢。②运用中枢:位于优势半球的缘上回,与复杂动作和劳动技巧有关。 ③视觉性语言中枢:又称阅读中枢,位于角回,靠近视觉中枢,为理解看到的文字和符号的皮质中枢。 顶叶病变主要产生皮质性感觉障碍、失用和失认症等。 1.中央后回和顶上小叶病变破坏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病灶对侧肢体复合性感觉障碍,如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和皮肤定位觉的减退和缺失。刺激性病变可出现病灶对侧肢体的部分性感觉性癫痫,如扩散到中央前回运动区,可引起部分性运动性发作,也可扩展为全身抽搐及意识丧失。 2.顶下小叶(缘上回和角回)病变 (1)体象障碍:顶叶病变可产生体象障碍,体象障碍的分类及特点详见第三章。 (2)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3)失用症:优势侧缘上回是运用功能的皮质代表区,发出的纤维至同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再经胼胝体到达右侧中央前回运动中枢,因此优势侧缘上回病变时可产生双侧失用症。失用症分类及特点详见第三章。 颞叶的主要功能区包括:①感觉性语言中枢(Wernicke区):位于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 ②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中部及颞横回。 ③嗅觉中枢:位于钩回和海马回前部,接受双侧嗅觉纤维的传人。 ④颞叶前部:与记忆、联想和比较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 ⑤颞叶内侧面:此区域属边缘系统,海马是其中的重要结构,与记忆、精神、行为和内脏功能有关。 颞叶病变时主要引起听觉、语言、记忆及精神活动障碍。 1·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损害患者能听见对方和自己说话的声音,但不能理解说话的含义,即感觉性失语(Wernicke aphasia). 2·优势半球颞中回后部损害患者对于一个物品,能说出它的用途,但说不出它的名称。如对钥匙,只能说出它是“开门用的”,但说不出“钥匙,,名称。如果告诉他这叫“钥匙”,患者能复述,但很快又忘掉,称之为命名性失语(anomie aphasia). 3·颞叶钩回损害可出现幻嗅和幻味,做舔舌、咀嚼动作,称为钩回发作。 4·海马损害可发生癫痫,出现错觉、幻觉、自动症、似曾相识感、情感异常、精神异常、内脏症状和抽搐,还可以导致严重的近记忆障碍。5·优势侧颞叶广泛病变或双侧颞叶病变可出现精神症状,多为人格改变、情绪异常、记忆障碍、精神迟钝及表情淡漠。 6·颞叶深部的视辐射纤维和视束受损可出现视野改变,表现为两眼对侧视野的同向上象限盲。 体象障碍和古茨曼综合征的定义 体像障碍是指:患者基本感知功能正常,但对自己身体部位的存在、空间位置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障碍。表现有自体部位失认、偏侧肢体忽视、痛觉缺失和幻肢症等。多见于非优势半球顶叶病变。 古茨曼综合征: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为计算不能、不能识别手指、左右侧认识不能及书写不能四个症状,有时伴失读。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神经病复习重点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病损表现及定位诊断】 脑干病变大都出现交叉性瘫痪,即病灶侧脑神经周围性瘫痪和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及感觉障碍。病变水平的高低可依受损脑神经进行定位,如第Ⅲ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中脑;第V、Ⅵ、Ⅶ、Ⅷ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脑桥;第Ⅸ、X、Ⅺ、Ⅻ对脑神经麻痹则病灶在延髓。脑干病变多见于血管病、肿瘤和多发性硬化等。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学复习重点

神经病复习重点 定位诊断+定性诊断 神经结构病损后出现的四组症状: 即缺损症状、刺激症状、释放症状和断联休克症状。 1、缺损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损时,正常功能的减弱或消失。例如一侧大脑内 囊区梗死时,破坏了通过内囊的运动和感觉传导束而出现对侧偏瘫和偏身感觉缺失;面神经炎时引起面肌瘫痪等。 2、刺激症状:指神经结构受激惹后所引起的过度兴奋表现,例如大脑皮质运 动区受肿瘤、瘢痕刺激后引起的癫痫;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等。 3、释放症状:指高级中枢受损后,原来受其抑制的低级中枢因抑制解除而出 现功能亢进。如上运动神经元损害后出现的锥体束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病理征阳性;基底节病变引起的舞蹈症和手足徐动症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功能上与 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暂丧失。如较大量内囊出血急性期,患者出现对侧肢体偏瘫、肌张力减低、深浅反射消失和病理征阴性,称脑休克;急性脊髓横贯性损伤时,损伤平面以下表现弛缓性瘫痪,称脊髓休克。休克期过后,多逐渐出现受损结构的功能缺损症状或释放症状。 大脑半球(cerebral hemisphere)的表面由大脑皮质所覆盖,在脑表面形成脑沟和脑回,内部为白质、基底节及侧脑室。两侧大脑半球由胼胝体连接。每侧大脑半球借中央沟、大脑外侧裂和其延长线、顶枕沟和枕前切迹的连线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根据功能又有不同分区。 强握反射(grasp reflex)是指物体触及患者病变对侧手掌时,引起手指和手掌屈曲反应,出现紧握该物不放的现象。 摸索反射(groping reflex)是指当病变对侧手掌碰触到物体时,该肢体向各方向摸索,直至抓住该物紧握不放的现象。 古茨曼综合征(Gerstmann syndrome):为优势侧角回损害所致,主要表现有:计算不能(失算症)、手指失认、左右辨别不能(左右失认症)、书写不能(失写症),有时伴失读。 内囊的病损表现 1、完全性内囊损害内囊聚集了大量的上下行传导束,特别是锥体束在此高度集中,如完全损害,病灶对侧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谓之“三偏”综合征,多见于脑出血及脑梗死等。 2、部分性内囊损害由于前肢、膝部、后肢的传导束不同,不同部位和程度的损害可出现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偏身共济失调、一侧中枢性面舌瘫或运动性失语中的1~2个或更多症状。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呕心沥血总结排版)

神经病学复习资料 考点: 1、运动系统的组成 2、意识活动包括的两方面、嗜睡 3、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大类) 4、 闭锁综合征5、失语:运动性失语(Broca )、感觉性失语(Wernicke)6、痫性发作7、昏厥8、眩晕9、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鉴别10、步态异常各自典型表现11、正常肌力分级及相关内容。12、浅深感觉具体方面13、脑膜刺激征检查14、偏头痛临 床表现15、脑血管(重点):TIA,脑梗与脑出血的鉴别,各类疾病概念、主要病因、临表、诊断及鉴别、治疗,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脑出血、脑梗中易病案)16、多发性硬化17、 帕金森病概念、病变主要原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常用药物。(易出病案)18、 癫痫:GTCS失神发作、癫痫持续状态、癫痫诊断、常用药物19、脊髓疾病:急性脊髓 炎概念、休克持续时间、临床表现、治疗,坐骨神经痛主要病因20、三叉神经痛概念、临 床表现、治疗21、Guillain-Barre 综合征经典病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要点22、神 经-肌肉接头和肌肉疾病23、三偏综合征24、典型失神小发作的脑电图表现25、舌的 神经分配26、锥体外系及椎体系的概念、病变临床表现27、共济失调28、霍纳综合征 29、脑脊液正常糖含量、颅内压三大主征 【选择题】 1.运动性失语的病变在优势半球: A.额中回后部 B.额上回后部 C.额下回后部 D.中央前回 E.颞下回后部 答案:C 2.颅内压增高的三大主征是 A.头痛、视力下降、恶心 B.头痛、偏瘫、抽搐 C.偏瘫、偏盲、偏身感觉障碍 D.血压升高、脉搏变快、呼吸变快 E.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答案:E 3.椎体系统是指: A.上运动神经元 B.下运动神经元 C.小脑皮层细胞 D.脊髓巨角细胞 E.上及下运动神经元答案:A A.改善神经功能的缺失 B.保护脑细胞 C.增加再灌注 D.预防复发 E.扩张血管 答案:D 5.右三叉神经病损表现为 A.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 B.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左侧 C.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左侧闭目不能 D.右面部痛温觉障碍,右侧闭目不能 E.左面部痛温觉障碍,张口下颌偏向右侧答案:A 6 .诊断癫痫通常主要依靠 A.脑电图检查 B.神经系统体检 C.脑CT D.临床表现 E.脑脊液检查 答案:D 7.患肢可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其肌 力是 A.I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目的是

神经病学重点(详细版)

神经病学包括两部分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肌肉疾病。讲述这两类疾病的症状、发病机制、病因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预防和治疗是神经病学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 神经病学:是研究神经系统和骨骼肌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的科学。 一意识障碍 1.意识:指大脑的觉醒程度,是机体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2.意识障碍:分为觉醒度下降和意识内容变化,前者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后者表现为意识模糊、谵妄 3.意识的解剖学基础:大脑皮层及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完整性是维持意识或觉醒状态的基础。 【临床分类】 1.意识水平(以觉醒度为主)下降的意识障碍 (1)嗜睡:是意识障碍的早起表现。睡眠时间过度延长,可唤醒,醒后基本上能回答简单问题,配合检查,。 (2)昏睡:比嗜睡较重的。较深睡眠状态,正常外界信息不能使其觉醒,较重的疼痛或高声呼喊方可唤醒, 醒后对问话作简单模糊的回答,停止刺激后又很快进入睡眠状态。 (3)昏迷:最为严重的意识障碍。意识丧失,对各种刺激无应答反应无目的的自主。可分为浅、中、深昏迷: 1)浅昏迷:意识完全丧失,仍有较少的无意识自发动作。对疼痛刺激有躲避反应及痛苦表情,但不能 觉醒,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存在,生命体征 平稳。. 2)中度昏迷:对重的疼痛刺激稍有抵御反射,很少无意识自发动作,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减弱, 大小便潴留或失禁,生命体征轻度改变。 3)深昏迷:对所有刺激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无任何意识自发动作、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大小便失禁,生命体征明显改变,呼吸不规律,血压或有下降。 脑死亡:大脑和脑干功能全部丧失。 其确定标准: ①外界任何刺激均无反应,无任何自主运动,但脊髓反射可以存在 ②自主呼吸停止 ③脑电图~直线;颅多普勒~无脑血管灌注;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功能丧失 ④以上情况持续至少12小时,抢救无效 ⑤脑干反射,包括:对光反射、角膜反射、腱反射、腹壁反射等可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