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及教学反思

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及教学反思
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及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 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 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吨”,了解1千克、1克、1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称一称”“掂一掂”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引导学生得出1000克=1千克、1吨=1000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3. 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长的快乐。

课时安排:

本单元5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1~2页,认识克。.

教学提示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克”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称一称”“掂一掂”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克”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g表示。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称一称”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1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1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生1:妈妈买的盐500克一包。

生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300克木耳和2千克黄瓜。

生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20千克。

生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1)“称一称”初步感受1克。

1.师:出示1勺糖(重1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出质量1克的糖。

(2)“掂一掂”动手操作,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枚1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

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1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

生:1枚1角硬币大约重1克。

师:“克”在生活中用字母“g”表示。(板书g)

师: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手中1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感受。(很轻)

3.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1克?

学生思考汇报:1个乒乓球、一个扣子、一粒黄豆等。

(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

1.课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克”来做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克”作单位。

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生1:1个鸡蛋的质量。

生2:妈妈的金戒指。

生3:一袋薯条质量。

……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克”并加深对“克”的理解,初步建立“克”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

2.完成P2页“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100g)

订正,指名读。

P2页“填一填”答案:100g 200g 900g

(四)达标反馈

(1)填空

1.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

2.1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1个鸡蛋大约重(),1个苹果大约重130(),1包方便面重100()。

3.要想知道1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称出它的质量。

(2)1块橡皮大约重9克,4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

答案:(1)1. 克 g 2. 1克 60克克克 3.天平(2)9×4=36(克)(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

生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并感觉到了1克有多重。

生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克”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

2.1个香蕉大约重80(),一块奶糖重约4(),一个桃子大约重( )克。

3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3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

4.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

()克()克()克

5.判断对(√)错(×)

(1)500克白糖和500克鸡蛋一样重。( )

(2)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 ( )

答案:2. 克克不唯一(合理即可) 3. 3×2=6(克)4. 500 600 200 5. √×

板书设计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教学反思

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1克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体验、操作:1克有多重?

(1)“1克有多重”?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1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1克重。把1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1个2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1个2分币大约重1克)

(2)让学生拿出一个2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1克有多重。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1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1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1克重?哪些物品比1克轻?

(4)“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哪些物体比1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明确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1克,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克的感性认识。利用说一说体会质量单位克与生活密切相关,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资源包

“公斤、斤、两”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两=50克,1斤=500克,1公斤=1000克。

(三)说课设计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克》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在以后的解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质量单位,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进场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学生多少接触或感受过物体的重量但对于克的概念基本属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常见的秤,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和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的重量,建立“克”的概念。

难点:建立“克”的概念。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讨论

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学法: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中不断完善对克理解,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去参与操作活动,循序渐进的建立质量单位的知识建构。.

(6)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超市购物,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同一物品大、小包装的质量不同,引出质量单位“克”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常用的称量工具。

2、动手尝试,自我感知

①教师出示一小勺糖(重1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教师一边示范称糖的质量一边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②掂一掂、称一称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1角硬币,让学生猜想1角硬币的质量。

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1角硬币的质量。汇报,大约重1克。

验证猜想:学生以组为单位称一称1角硬币的质量。建立克的概念

再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1克很轻。

2)教师拿出一些轻的物品(大约重1克)。(曲别针、粉笔头等)。再次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

③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

④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学生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想一想、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来加深对克的理解,在头脑中建立克的概念,让学生感觉到质量单位与生活密切联系。

3、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1.完成教材P2页填一填: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教师提醒学生看清每个大格表示100克,集体交流,订正。

2.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称一称质量大约1克的物品,建立克的概念;并称一称准备的其它物品的质量,小组合作完成,记录称量结果汇报并交流。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动手称物品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克,建立克的概念,实践运用天平来称量物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新知。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扼要的板书让学生知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并知道用字母“g”来表示质量单位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四)资料链接

加减乘除号的由来

加减号“+”,“-”,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1631年提出用“×”表示相乘。另一乘号“·”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作为除号。等号“=”,最初是1540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1591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课时认识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2页,认识千克

教学提示

认识千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质量单位千克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1千克的质量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中主要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来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千克的质量概念,把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建立千克的观念。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感知1千克有多重

难点:建立“克”与“千克”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500克袋盐。

学具准备:4个梨、8个苹果,1个萝卜,500g袋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留下了一个作业,是让同学们回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来汇报一下,看看谁最重,谁最轻。

生:回家我让爸爸给我称了一下,他说是33千克。

生:妈妈说我的体重是38千克。

生:我43千克

生:……

师:同学们,不知你们注意没有,你们说自己体重的时候都用的“千克”作单位,那么千克和我们学的克有啥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千克”这个

质量单位。(板书: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由学生汇报体重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台秤.

师:课件出示教材台秤图片,讲解台秤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上面的盘子叫托盘,所要称量的物品放在上面。下面的圆盘叫刻度盘,盘上的刻度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同学们观察一下刻度盘,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刻度盘上有10个数。

生:一根指针,字母kg。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称物品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千克来作单位,在生活中千克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kg表示;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课件演示指针指到3,指到4,指到8,

生:同学们说出相应的质量。

师:同学们在你们组的台秤上找找2kg、3kg、4kg、5kg的刻度并指给同学看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1)认识1千克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组的袋盐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再看看包装上的质量是多少?

生:500g

师:如果有两袋盐你们算一算重多少呢?

生:500+500=1000(克)

师:1000克就是1千克。(板书:1000克=1千克)千克用字母“kg”表示,即1000g=1kg。

生:这两袋盐真的是1千克吗?

师:我们来称称验证一下。现在同学们看看指针指着0,下面我把两袋盐放到托盘上,大家看指针指着几。

生:指着1.

师:指针指着1,表示两袋盐重1千克。

(2)掂一掂

师:我们称出了两袋盐重1kg,大家掂一掂,说说感受。

生:轮流掂一掂,感觉比1克要沉得多。

师:我这里有两个盒子,分别装有2千克的大米和1千克的黄豆。你们掂一掂猜猜两个盒子里哪个装的大米,哪个装的黄豆?

生:轮流掂,一直认为重的是大米,轻的是黄豆,因为1千克的黄豆和刚称的两袋盐的差不多,2千克大米肯定比1千克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感受1千克有多重,建立1千克的概念,为以后运用提供了感性经验。

(3)称一称

①拿出学生准备好的梨和苹果装进袋子里,分别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小组内交流。

②用秤称一下所带物品的质量,并记录。

③展示称量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的同学记录用克作单位,有的同学用千克作单位。同一组同学的记录:4个梨:1千克,1000克;8个萝卜:3千克,3000克

1千克=1000克 3千克=3000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称量一下带来的其他物品。并掂一掂,说说感受。

2.完成“填一填”。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订正,指名读。

“填一填”答案:5kg 3000g

设计意图: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1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1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千克的盒子,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1千克的表象,学会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达标反馈

1、填上合适的单位

一袋大米重25()一袋食盐重500()

一袋饼干重250()一辆汽车重2000()

2、火眼金睛辨对错

一袋面包重250克。()一根火腿重100克。()

一个西瓜重3克。()一袋话梅重80克。()

3、估一估下面物品的质量

一个苹果()克一瓶矿泉水()克

一棵大白菜()千克一本数学书()克

答案:1、千克克克千克

2、√√×√

3、答案不唯一

(五)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又要进入尾声了,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

生:我认识了“千克”,知道了称量较重的物体应该用“千克”作单位,“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

师: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短片“生活中的千克”,让学生再一次领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发展学生的数学眼光。

(六)布置作业

1、比较大小

560克()5千克 4千克()3900克

6800克()6千克3千克()3000克

2、单位转换

2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14000克=( ) 千克 5400克=( )千克=( )克

3、选择题

(1)1千克 600克比 2 000克少( )。

A.120克

B.80克

C.400克

D.120千克

(2)一只小狗的重量是 9000克,合( )千克。

A.9000

B.9

C. 90

(3)一个苹果约重( )。

A.60吨

B.60千克 C .60克

4、妈妈买了5千克苹果用去15元,1千克苹果多少元?

5、在()里填上合适质量单位

一个西瓜重5()一瓶墨水重100()一本故事书重210()

一个梨重200()一只鸡重3()一只山羊重35()

一头牛重200 ()一枚2分硬币重1()一袋方便面重105()

答案:

1、<>>=

2、2 5000 14 5 400

3、C B C

4、15÷5=3(元)

5、千克克克

克千克千克

千克克克

板书设计

认识千克

计量较重的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1千克=1000克千克也叫公斤

1kg=1000g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验,在具体情境中感觉体验,以增加学生对它们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形成千克的重量观念。只有感受和体验了,孩子们才能收获不一样的1千克。我想,经过了这节课,在他们的心里,1千克一定是丰富的,是多彩的。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段。

建立1千克概念。

⑴先称出1千克重的物品,再掂一掂,感受1千克。

分小组称出2袋盐、一把干面的重量,得出都是1千克。每个小友再掂一掂1千克的这些物品,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⑵师再把两袋盐放在天平上称,从而得出重1000克。进而观察得出:1千克=1000克

并介绍用字母“g”表示克,“kg”表示千克。

⑶刚才称自己的体重,2袋盐的重量,一把干面的重量用的是什么单位?(千克)

师:也就是计量较重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千克(也叫公斤)作单位。

师小结:我们计量物品有多重的单位是克和千克;通常轻的物品有多重,用克作单位;计量较重物品重,用千克作单位。

(二)教学资源包。

1.想一想,填上合适的单位。

200() 5() 500() 100()

2.在○里填上>、<或=。

8000克○9千克3千克○2990克

1千克○1010克 4千克○4000克

7千克○70克48克○48千克

3. 细心的你,看仔细了,连一连。

一只梨一只母鸡一头牛一只羊

200千克 35千克160克3千克

4.一筐苹果重48千克,分装在6个塑料袋里,平均每个塑料袋里放多少千克的苹果?

答案:1. 克千克克千克 2. ><< = ><

3.略

4. 48÷6=8(千克)

(三)资料链接

千克的来历

千克 kilogram 国际单位制中米、千克、秒制的质量单位,也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法国大革命后,由法国科学院制定。最初的定义和长度单位有关;1791年规定: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4℃时的质量,并用铂铱合金制成原器,保存在巴黎,后称国际千克原器。1901年第3届国际计量大会规定:千克是质量(而非重量)的单位,等于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千克用符号kg表示。

争吵

“我比你的本领大。”“我比你的用处多。”

谁在吵架?我顺着声音走过去,原来千克和克正在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什么,活像两只好斗的大公鸡。克不服气地说:“一块橡皮重20(),如果说是千克,同学们拿得动吗?”千克瞪着眼睛说:“电梯载重1000(),如果是克的话,那么每次不都要超载吗?要他还有什么用!”克提高嗓门说:“你真讨厌,想把人害死吗?炒菜时放2克盐,如果说成千克的话不把人咸死才怪呢。”千克涨红了脸,大声说:“哼!爷爷体重67(),如果填你那个克,有点大风还不把他老人家吹上天吗?”

“不管怎么说,我比你的用处多!”我比你用处多!!”

……

他们越吵越凶,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我赶忙去阻拦,对它们说:“你们别吵了,在生活中,你们少了谁都不行。一般来说,重的东西用千克作单位,轻

的东西用克作单位,再说1千克还等于1000克呢。你们关系这么密切还吵什么架呢!你们应该合好才对。”千克和克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们都向对方道了歉。

从此,再也没听说过他们吵架了。

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4页吨的认识。

教学提示:本节课在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吨有具体的认识,结合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牛、水泥的质量,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的进率,1吨=1000千克。再通过拎一拎、背一背等实际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吨重的观念,体会到吨是很大的质量单位,进一步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最后安排巩固练习,有利于学生巩固新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交流,能解决实际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而这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25kg、100kg、的物品各一个

学具准备:学生了解家里每月用水量、亲自去称自己的体重。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放图片曹冲称象)你们谁会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学生边讲故事边观看称象

的图片。让学生感知大象是很重很重的动物。提出问题:大象的质量要用什么作单位?.

师: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生:买卖刚才时用“吨”作单位。

生:冬天我们买煤的时候用吨作单位。

生:大卡车的载重量用“吨”作单位。

生:……

师: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以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开头,引出要学习的知识重点,质量单位“吨”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二)探究新知

1、体会1吨的概念

师: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说说你在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图中有10袋大米,每袋大米的质量是100千克。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算一算10袋大米共多少千克?

生:10×100=1000(千克)

师:1000千克就是1吨。板书1吨=1000千克。如果我们班平均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那么我们班40个学生大约是1吨。

2。说一说

师:大家讨论一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

生:上个月我们家用水3吨。

生:我家盖房用了5吨水泥。

师:然后课件显示:卡车的载重量,集装箱的装载量等。

[设计意图]:课件演示吨的展示图,让学生形象直观感知1000千克就是1吨的概念。安排学生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吨作单位,让学生充分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之中。增强学习兴趣。

3.填一填

师:出示教材第3页“填一填”

2000kg=()吨 4吨=()千克

师:先说一说千克和吨之间的关系。

生:1吨=1000千克

师:下面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订正。汇报,说说你的想法。

生:2000kg=2吨 1000千克是1吨,2000kg里有2个1000kg,即2吨。生:4吨=4000千克 1吨=1000千克,4吨里有4个1吨,即4个1000千克,即4000千克。

师: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

生:高级单位转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1000,低级单位转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1000.

4、教学吨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某地有小麦5吨,运走了2000千克,还剩多少吨小麦?课件演示运小麦的情景图。

生:3吨。

师:你怎么想的?

生:先把2000千克转化为2吨,在用5吨减2吨等于3吨。5-2=3(吨)

师:板书并进一步说明:必须先统一单位,再计算。

[设计意图]:学生在前面千克和克的换算中已有了一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这一例题时,避免老师太多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如教学完3吨=()千克再提问:“还有其它的思考方法吗?”,从而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思考方法来解决问题,体现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

1、第4页课堂活动掂一掂、称一称。

让学生掂一掂估计物品的重量,在称一称,看估计的质量和准确的质量差多少。

2.对口令游戏

同桌为单位,进行对口令游戏,练习克与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3.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台拖拉机可以装货物1()

2014新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小熊购物 教学内容:P2 --4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熊购物”的情景,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书写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进行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书写规范,计算认真的良好习惯。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点:口算题卡、ppt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开火车) 3×5= 4×8= 7×6= 36-17= 80-43= 9×3= 8×5= 37-15= 8+15= 36+7= 2、观察下面每个算式里含有哪些运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6+5-18 45-18+20 指名口答,引导学生认识:只有加、减法计算的两步式题一般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二、探索新知 出示小熊购物的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主题图,提问:你能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2、提出问题:假如你们是顾客,你想买哪两种食品?每种食品的数量不限。 指名口述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学生提出其中一个问题,引出例题:胖胖要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需付多少钱? 3、解决问题。 (1)列算式:3×4+6 6+3×4 (2)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组织学生讨论:3×4+6 6+3×4 各表示什么意思。 ①算式“3×4+6”中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要先乘。12+6=18(元)表示4块面包和1个蛋糕共付18元。 ②算式“6+3×4”红的“3×4”表示4块面包共付12元,所以3和4也要先乘。6+12=18(元)表示1个蛋糕和4块面包共付18元。 这两种情况所付的钱都是相等的。所以,3×4+6与6+3×4这两个算式都可以求出买1个蛋糕和4个面包共付多少元。 (3)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 3×4+6 6+3×4 以上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都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 讨论:含乘、加计算的两步式题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认识脱式计算的格式。(板书) 解法一: 3×4+6 解法二: 6+3×4 (PS:先算的一步用直线划起来) =12+6 =6+12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练习 1.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调皮的太阳 调皮的太阳来到屋子里,掀开被子,催小朋友旱早起床。 调皮的太阳来到田野里,使足劲儿把庄稼往高处拔。 调皮的太阳来到果园里,掏出画笔把苹果涂成红的,把梨子涂成黄的…… 调皮的太阳挂在空中睡午觉,温暖着小朋友的梦。 调皮的太阳躲进乌云捉迷藏,慌得妈妈赶紧把被子收进屋子里。 调皮的太阳玩累了,红着脸躲进西山妈妈的怀里。 (1)短文说的是调皮的______。 (2)调皮的太阳来到了______、______和______。 (3)连一连。 太阳在空中睡午觉______ 妈妈赶紧收被子 太阳躲进乌云______ 躲进西山妈妈的怀里 太阳玩累了______ 温暖小朋友的梦 2. 先读给同学听,再做一做。 华华和爸爸 画画的是华华,画的是爸爸, 华华爱画,爸爸爱花,爸爸爱华华画的画。 (1)这段话中,每一小句最后一个字都含有相同的拼音字母( ) ①h ②ua ③a ④b (2)判断:对的写正确,错的写错误。 ①华华爱画画,画的是爸爸的花。______ ②爸爸爱华华画的画,也爱花。______ (3)跟“画画”结构相同的词语是( ) ①看看②数数③听听④闻闻 3.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浓碧 袁鹰 是谁将百里漓江,船行在绿玻璃上, 染成浓碧?人影倒在绿玻璃下。 是谁在晶莹的水底,绿草在水底探出头来, 铺下了片片芳草地,像是向水面上问: 轻软又柔和?你下来吗? (1)诗人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漓江的水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2)这首诗运用了______和______的修辞方法,读起来特别生动有趣。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买铅笔》教案设计 复备人: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加与减(一)】———《买铅笔》(十几减9),课本第2—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探索、交流活动,进一步体会减法的含义。 2、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 3、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能发现和提出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并尝试解决。 5、感受退位减法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减法的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计算,并能比较熟练的口算;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四、教学准备: 1、小棒、计数器 2、实物投影仪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老师谈话:小动物们非常喜欢学习,它们也经常买一些学习用品。下面老师带同学们到动物文具店去看一看,看看小动物们在做什么? (出示书中的情境图,学生独立观察,先在小组说说自己对图意的理解,然后让学生个别汇报自己对图意的理解。) (2)请学生上台表演,老师口述内容,学生表演:袋鼠老板娘开了一家文具店,小老鼠和袋鼠都在文具店里,这时来了一只小兔,它对袋鼠老板娘说:“我买9支铅笔”。袋鼠老板娘把铅笔都拿出来了:一捆(10支)和散的5支,这时袋鼠老板娘提出了一个问题:有15支铅笔,卖出9支,还剩多少支?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感受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想一想,列算式 (1)想一想,猜一猜,还剩多少支铅笔呢? (2)列出算式:15—9 (设计意图:想一想,猜一猜,培养数感。) 3、探究15—9的计算方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小棒摆一摆,尝试解题。 师:怎样计算15-9?下面请你们独立思考,想办法计算,也可以用小棒摆一摆,看谁的方法算得又对又快。 (2)小组交流:你是怎样算的?把自己的算法和小组学生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小学电子教案学科:数学 年级:三年级 姓名:

三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经过两年的小学生活,孩子们基本懂得了学习的习惯和常规。但孩子们由于存在着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不一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要注意因材施教。从上学期的学习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达到该册的目标要求。但仍有少数同学学习态度的问题,有待于今后积极引导,让他们达到学段目标。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端正学生学习态度的同时,应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三个领域,八个单元。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混合运算”(乘加、乘减、除加、除减、加减混合以及两步有括号式题)。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第三单元“加与减”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边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第四单元“乘与除”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百以内)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结合具体情境,感受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探索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第六单元“乘法”在这个单元中学生主要学习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连乘。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乘法算式,探索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第七单元“年、月、日”本单元主要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平年、闰年,能判断平年和闰年。体会引入24时记时法的必要性,认识24时记时法。感受时间中的数学问题,培养时间观念。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第八单元“认识小数”结合购物的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感受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能解决一些相关的简单问题;能运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观察物体”在这一单元里学生学会从多方位观察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第五单元“周长”本单元主要学习周长的概念,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认识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图形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数学好玩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方程教案

《方程》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等量关系,学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养成认真观察、思考、分析、归纳的习惯,感悟代数思想,体会方程的概念;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获得数学是可以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去发现和再创造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含义。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猜谜语的游戏,好不好?(课件出示:一个小矮个,身上挑副担,如果挑不平,头偏心不甘。)你猜到了是什么? 生:天平。 课件出示一架天平。 师:你真厉害。对,天平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要用到它。关于天平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天平用来称物体的重量。 师:说得真好,还有吗? 生2:天平的左面放物体,右面放砝码。 生3:当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一样时,天平就平衡了。 师:对。当天平指针指向中间时,表示两边物体质量相等,天平就平衡了。 1、课件出示: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 师:那我们试试看。假如我要把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分别放在天平的左盘和右盘,天平怎么了? 生:天平平衡了。 师:对,天平平衡了。这说明什么呀? 生:两个苹果的质量=一个菠萝的质量。 师:两个苹果的质与和一个菠萝的质量是(相等的),可以用一个什么符号来连接(等号) 师:这时候天平平衡,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2、师:如果现在告诉你左盘每个苹果重300克,右盘的一个菠萝重600克(课件出示)这样的两个苹果和一个菠萝,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来表示左盘和右盘这种相等的关系吗? 生:300+300=600;300×2=600(师:写成300+300=600可以吗?) 师两个式子都准备好,根据学生的回答,贴在黑板上。 师:说得不错!300+300表示什么?(天平左边两个苹果的质量),600表示什么?(天平右边一个菠萝的质量),为什么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新)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除法 教学内容:, 课本第2页~第3页“分苹果”“分橘子” 1.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 系。 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计算除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使学生体会到余数一定 要比除数小,体会到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必要性。 3.在操作、探索、发现中,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体验除法的意义及乘法竖式的计算过程。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学难点, 通过分苹果的实际操作,总结出除法竖式的书写过程,使学生体会到除法竖式每一步的实际含义。 教学准备:, ppt,学生准备小圆片。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二次设计 一、问题引入:显示18个苹果画面,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 放几盘? 二、探索新知 1.体验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学生可能有很多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如: a.通过乘法口诀“三六十八”得出结论:可以放3盘; b.用除法算式算:18÷6=3,所以可以放3盘。 (3)同桌同学合作用18个圆片摆一摆,验证推算结果是否正确,教师用实物ppt 显示学生摆放的圆片图,进一步进行验证、交流。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 教师指出:18÷6=3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边写边说明: 横式:18÷6=3 竖式: 3 6丿1 8 1 8 讨论:结合刚才分苹果的情况,在小组内讨论一下,竖式中的各个数表示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3 ……商:“3”表示分3盘。 除数……6丿18 ……被除数:“18”表示有18个苹果。 “6”表示每盘18 ……商和除数的乘积:“18”表示需18个苹果。 放6个苹果。0 ……余数:“0”表示20个苹果全部放完,没有剩余。 说明:“丿”表示横式中的“÷”。 (5)练习:第2页“填一填,说一说”的习题。 学生独立练习完毕,指名学生板书,进行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第3页“练一练”第1、2、3题。 四、总结(除法竖式的写法。)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盖叫天在演《狮子楼》时有哪些感人的表现,理解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知京剧艺术,感受艺术家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难点 感悟具体描写盖叫天在一次表演中的言行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教学准备 1.搜集关于盖叫天演出的剧照及有关文字资料。 2.京剧录像或录音片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京剧录像或听录音片段,然后介绍盖叫天其人及其京剧表演成就。引入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请学生自选方式通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借助字典或与学伴一起以多种形式合作,完成生字、词语的学习。 3.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全班交流。本文写的是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在演《狮子楼》时,为避免别人受伤而致自己受重伤并坚持演出的感人故事。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会 1.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用自己喜爱的符号标出文中盖叫天受伤后的行为。(盖叫天忍着……)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再读盖叫天受伤后的言行的句子,让学生想象一下盖叫天的言行,谈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此时此刻你想对盖叫天说些什么?

3.对比读。先读盖叫天说的话,再将文中对盖叫天伤势的描写与带伤坚持表演的描写对比起来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理解盖叫天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言行。(理解盖叫天伤势之重、疼痛之剧、毅力之坚、精神之崇高,体会人物的精神境界,感受艺术家的高尚品质) 4.默读课文,说说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盖叫天热爱京剧表演艺术。 5.再次看京剧录像或听录音片段,根据课文的描述和插图,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表演一下盖叫天的英姿。(学生的表演可以有一定的创造性) 四、拓展延伸 1.了解了这个故事后,联系生活,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京剧还有哪些了解?(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京剧脸谱的丰富多彩,知道这是极富民族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 附:板书设计 一次感人的京剧表演 盖叫天 表演… 活灵活现 救人…受伤 决不能倒下 忍痛…坚持 (爱岗敬业精神) 西师大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认识“郊、列”等14个生字和1个新偏旁“建之”,倡导自主识字,提升独立识字的能力。 2、会写“书、发”等6个字,学习养成规范、认真书写的习惯。 3、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介绍的几种火车和它们的特点。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科技的迅猛发展,感受祖国的伟大,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 学习重点:识字、写字,了解课文中介绍的有关火车的知识。

新版-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数学第一册全册总备课 一、本册教材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 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力图实现课程内容的展开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和课程目标的达成过程四位一体,从而促进学生不断经历“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获得与其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发展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本册教材以“情境+问题串”为基本呈现形式,为自然而然地展开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和教师的教学过程提供基础环境和主要脉络。 本册教材强化了“情境+问题串”的呈现形式,每一个单元每一个重要内容的呈现,都力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个或一组与课程内容有内在联系的特定情境出发,展开一组数学问题,引领师生进行数学学习,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情境、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发展数学、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过程。同时,这样一种稳定的、具有较强包容性的呈现形式,无疑也为教师准确理解和把握教材特点、学与教的要求、创造性开展数学活动提供了便利。 2、在课程标准修订的背景下,更加重视学习目标的整体体现。 (1)注重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思想。 对于基本活动经验,教材主要通过两种形式体现。第一:设计了专门的积累活动经验的课,在这些课中不以学习某个具体的经验、公式为目标,而是通过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积累从事数学活动的经验和数学思考的经验。第二:在一节课学习的“问题串“中,设计积累活动经验的活动和问题。 对于基本数学思想,教材力求通过设计活动和问题,体现抽象、推理和模型

思想。 (2)注重体现“从头到尾”思考问题的过程。 部分内容问题串的设计,体现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材还设计了专门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活动,并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同时,在每学期期中的“整理与复习”中,专门设立了“我提出的问题”的栏目,鼓励学生整理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以及在回顾整理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 第一阶段,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可能是基于表面信息直接提出的;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 (3)注重在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重要数学概念的掌握和基本运算技能的形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教材采取了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多角度理解、将知识和技能加以应用等形式。第四版教材基本改变了“依靠记忆理解概念”“依靠简单重复训练形成技能”的做法。 (4)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新世纪教材的不懈追求。修订后的新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设计挑战性的问题、呈现方式的多样性、体现数学的价值,以及自始至终伴随学习全过程的4个典型人物各具特色的活动与对话等,以求达到不断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兴趣的目的。 教材始终贯穿对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3、情境设计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 教材一直关注设计有趣的、现实的、蕴涵数学意义和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同时,在情境的设计上,更加注重题材的多样与丰富,并使情境的素材来源尽可能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看日历》教案

看日历。(教材第67~69页)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知道1、3、5、7、8、10、12月是大月,4、6、9、11月是小月。 3.了解平年和闰年。 重点: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会辨别平年和闰年。 课件、2013~2016年的日历、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 师: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时间单位? 生:时、分、秒。 师:时、分、秒是较小的时间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设计意图:新课伊始,告诉学生要研究的重点,避免学习的盲目性。】 师: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 ?一年有12个月,有的月份是30天,有的月份是31天。 ?有时候2月是28天,有时候2月是29天。 ?有时候一年是365天,有时候一年是366天。 ?有平年和闰年之分。 …… 师:你们知道得真多。 1.认识大月、小月。 师: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2013~2016年的日历,把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表格) 学生填写表格后进行小组交流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 月份123456789101112 2013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4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5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 2016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 师: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1、3、5、7、8、10、12月都有31天;4、6、9、11月都有30天;2月份的天数不一样。 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2.记忆方法。 师:看一看,记一记,并与同伴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67页最下面记忆法) 学生观察、思考并记忆,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喜欢哪种记忆法,讲给大家听或演示给大家看。 生1:我喜欢拳头记忆法,伸出我们的左手,掌心向外握成拳头,然后从左手食指突节开始,数到小指突节为7,突出部分为大月,凹入部分为小月,到7后再返回食指,重新从8顺数下去到12止。 生2:我喜欢歌诀记忆法,背诵歌诀,以顺口溜的形式帮助记忆。“一三五七八十腊(12月),三十一天永不差;四六九冬(11月)三十日;平年二月二十八,闰年二月把一加。” 3.认识平年、闰年。 师:仔细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把天数记录在表格中,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68页表格) 学生观察2009~2016年2月份的月历,填写表格,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展示交流: 年份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 2月份天数2828282928282829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 生2:2012年是闰年,2016年也是闰年。 师:把下表中是闰年的年份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后,组织交流展示: 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 讲解有关平年、闰年的知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要注意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师:说一说你怎样知道哪一年是闰年的。 生:因为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已经知道2016年是闰年,所以先把2016年涂上颜色;我们也知道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按这个规律就可以知道2020年和2024年也是闰年。 师:可以这样找。一般是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注意是“一般”哦,也有特殊的情况。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就是闰年;特殊就特殊在如果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4.一年有多少天? 师:平年一年有多少天?闰年呢?自己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是把一年12个月份的天数加起来计算的,结果是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 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教学反思:

新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完整】

新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新教材) 本教案为最新北师大版教材(新版)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第二单元比例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数学好玩 整理与复习 总复习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11课时 第二单元比例…………………………………………… 8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6课时 第四单元正比例与反比例……………………………… 7课时 数学好玩………………………………………………… 4课时 整理与复习………………………………………………… 2课时 总复习………………………………………………… 28课时 第一单元圆柱与圆锥 单元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

最新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2020年新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全册精品版

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材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小数意义的认识,后一部分是小数的加减法。 教材分析: 小数的认识是在三年级下册学习“元、角、分和小数”及“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包括“小数的意义(一)”、“小数的意义(二)”、“小数的意义(三)”、“比大小”、“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小数的意义”把小数的认识范围扩大,不仅元、角、分以元为单位可以用小数表示,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可以用小数表示。扩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把小数和分数初步联系起来,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买菜”、“比身高”、“歌手大赛”等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学习如何比较小数的大小以及学会进行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的意义,会用小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2、通过直观模型和实际操作,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3、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4、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5、能运用小数加减预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对小数大小进行比较。 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能进行两位小数的加减及其加减混合运算。 难点:体会十进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并能进行互化。 能运用小数加减运算的知识,解决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 小数的意义(一)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二) 1课时 小数的意义(三) 1课时 小数的意义练习 1课时 比大小 2课时 买菜 1课时 比身高 2课时 歌手大赛 2课时 练习一 2课时 单元检测及小结 2课时

西师大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我们的学校 【教材分析】 《我们的学校》是西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郊区大山怀抱里的一所小学,介绍了学校的位置及学校周围美丽的环境,表达了学生对自己学校的热爱之情。课文通过对学校环境的具体描写体现了学校周围环境的美丽,通过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描写,表现了孩子们学习生活的快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要规范、端正、整洁,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积累生动形象的词语“坐落”“浓密”“晨曦”“掩蔽”“絮语”“茁壮成长”等。欣赏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进行导游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听说兴趣,培养实际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

意思。 【教学难点】 感受山里孩子的成长快乐,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自从我们背着崭新的书包走进校园的那一天开始,我们就开始慢慢地爱上了自己的校园,爱上了自己的老师,爱上了自己的同学,爱上了有趣的书本,爱上了清脆的上课铃声,爱上了充满欢声笑语的大操场——上课前我们又参观了我们可爱的校园,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你的内心感受吗?(对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提示用下面的句式来说:我爱校园的,因为。)2.同学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老师从山里学校给你们带来了一些朋友,你们想知道关于他们的什么呢?——学生自由交流提出问题。教师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我们的学校》)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就能很自然地引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初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和长句子要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效果。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六册全册教案1

买文具 教学内容: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买文具”的具体情境,理解小数的意义,体会小数的特征。 2.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元、角、分”以小数来表示的过程,建立起初步的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小数来表示商品价格,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教学难点:1.小数意义的理解。 2.小数的写法。 教具:电脑课件 学具:钱币模型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笑笑要到文具店去买文具,可是文具店里的标价牌上的标价是笑笑第一次看到的,她不会读了,想请同学们帮帮忙。 二、玩中学 1.创设情境,激活先前的生活经验,感受理解小数的意义, 体会小数的特征。 (1)出示文具标价牌,学生仔细观察,并将文具标价中的数分成 两类。 铅笔0.50元尺子1.06元笔记本3.50元 书包45元水彩笔16.85元钢笔8.00元文具盒12元 (2)同桌互相说一说小数那一类中每一种文具的单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 (3)动笔填写各种文具的价格,同桌互相检查核对。 2.观察对比,能认、读、写简单的小数。 (1)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小数与以前学过的数, 并进行比较,说说这组数有什么特点。 (2)说明像3.50,1.06,16.85,……这样的数叫 做小数,认识小数点。 (3)简单介绍小数的来历。了解小数的读法, 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4)用小数的形式写一写文具的单价,再读一 读。(可以写书上的,也可以写生活中自己熟悉的单 价。) (5)小讨论:小数点重要吗?(小明把笔记本 的单价3.50元写成0.35元,会造成什么后果?让学 生议一议,交流后汇报。) 3.生活中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小数,如有的学生说不出来,可留作业,让学生去生活中找一找,下次课前再交流。 4.试一试。 独立完成“试一试”中的习题,同桌互相反馈。 三、学中做 1.写一写,读一读。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理解题意,独立完成。注意指导“一张20元的人民币与一枚5分硬币一共是多少钱”这一小题的写法、读法。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四、做中得 数学游戏。完成“练一练”第3题。 五、总结。

新北师大版数学三上节余多少钱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加与减 第3课时节余多少钱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2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三位数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表示数量关系的优越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减的脱式计算( 包括竖式计算) 的计算方法。 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2009年,我国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约二亿三千万

人,城市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劳动。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一家人是如何节钱的。 二.学习新知 1、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口算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2)分析数学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之间交流。 (3)以小组形式反馈问题,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帮助解决。(引出问题“八月结余了多少钱”) (4)探究“八月结余了多少钱?”这个问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之后和小组交流。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800+185-745或800-745+185,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报。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交流中教师鼓励算法不同的同学。 对于带有一般性的计算方法应引导学生予于关注。 2.(课件出示教材22页试一试例题)理解图意,解决问题。 师:每台洗衣机580元。奶奶每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余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算一算。 (1)计算,解决问题 生1:225+225=450(元)生2:580-225=355(元)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1看一看(一)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本节课的任务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学设计如下: 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要上好一节课,导入很重要。好的导入能强有力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本节课开始之前,选择《画鸡蛋》这个故事引入新课,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推理与观察验证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当学生根据主题图进行想象与推理之后,让他们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人物相符的位置进行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懂得猜想需要验证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长方体投票箱玩具熊 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玩具熊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画鸡蛋》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天天叫他画鸡蛋。他画了一个又一个,有些不耐烦了,就对老师说:“老师,画鸡蛋太简单了,我可以画点别的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你要认真观察,认真练习,才能把鸡蛋画好。”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 这件事对达·芬奇的影响很大。从此,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2.阅读后提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吗?(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师: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那么其他物体呢?我们这节课也来体验一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乐趣。 设计意图: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在学习新课之前,针对学习内容以《画鸡蛋》的故事作为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专项过关训练

西师大版三年级语文上册修辞手法专项过关训练1. 仿写拟人句。 例: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①死亡在洪水中逼近。 ②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了。 2. 按要求写句子。 (1)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仿写句子) (2)树叶也经常被风吹得翻转不定。(改为“把”字句) 3. 按要求改写句子。 (1)疲劳和干渴,把它们折磨得有气无力。(把“把”字句改成“被”字句。)(2)金星是一颗缺氧、缺水,有着浓厚云层的行星。(缩句) (3)出金华城大约5公里到罗甸。(改变词序,意思保持不变。) 4. 完成比喻句。 ①弯弯的金水河像______横贯东西。 ②御花园里种植了许多奇花异草,如同______一样美。 ③故宫就是一座______。 5. 我能在横线上写出句子的修辞方法。 ①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______ ②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______ ③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______ ④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______ 6. 下面的句子是比喻句的画“√”,是拟人句的画“△”。 ①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______ ②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______ ③走了不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______ ④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______ 7. 下列古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案 【三篇】 【导语】做一份好的教案,可以让老师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显现出足够强健的自信。而且对于教案不仅仅是学校考核的标准之一,一个优异的教师,他会在教案中加入自己独到的见解,可能你的见解是最优秀的一种方式说不准呢?以下是WTT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1、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口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理解乘法的意义,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重点:掌握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乘法 教学难点:一位数乘两位数(进位)口算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教师教学设计学生的活动教学反思 一、复习。 教师出示上节课所学的口算乘法练习。 二、新授。 1、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教师提出问题:卖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3、教师板书学生的方法,并问:12×3怎样计算? 4、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5、出示第二个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6、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计算:15×3 与12×3有什么例外 7、学生将答案写在书上 三、练习。 完成P3第1~4题 1、2题可独立完成。 2、4题对部分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可合适的辅导。 四、评价 你觉得这节课学得怎样?哪些地方还需要提高?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说说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列出算式:1、12+12+12=361、12×3 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计算方法。教师板书:10×3=30 2×3=6所以 12×3=36学生独立思考列出算式并尝试解答。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以用笔算的计算顺序来解答也可有其他的方法,必须掌握结壮,多复述。 做完后小组交流 学生自评、互评。 板书设计: 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12×3=36 15×3=45 10×3=30 2×3=6 10×3=30 5×3=15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第一课:我们的学校 教学目标 1. 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 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 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 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 1. 读题。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 质疑。我们的学校在哪里?我们的学校美不美?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自读课文。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 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 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 读第一、二段。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 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方位、环境等) 3. 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4. 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 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 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8. 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 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相机指导朗读。 10. 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 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2.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 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