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单元小结教案含解析鲁教版必修3

第二单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分布特点含义

表现

地区主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

地域性

各地区由于经济

结构、产业政策、

环境政策的不同,

所面临的环境问

题有所不同

城市环境污染

交通、工业活动、人类聚居地过分

密集,造成污染物集中

乡村生态破坏资源利用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展

中国

较发达国家严

重,以生态破坏

为主

①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

压力;②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环境

和处理环境问题;③发达国家污染

工业的转移

发达

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利用强大的

经济实力对环境问题进行防治,使

环境质量有所好转

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不

但影响某一个国

家或地区,而且可

能影响到其他国

家甚至全球

酸雨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城市垃圾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

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

失、物种灭绝与生物多样性锐减等生态破坏问题

(1)东北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森林面积减少、湿地和沼泽减少、部分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严重等。

(2)华北平原: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土流失、土壤退化、沙尘暴、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3)黄土高原: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地荒漠化、沙尘暴、水土流失等。

(4)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沙尘暴、土地盐碱化等。

(5)柴达木盆地:土壤次生盐渍化等。

(6)东南丘陵:酸雨、大气污染、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等。

(7)西南地区: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森林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问题等。

[对点演练]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下图为北京空气质量指数播报图。据此完成1~2题。

1.北京市PM2.5的主要来源是( )

①固体垃圾②汽车尾气③沙尘④燃煤

A.②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④

2.下列可减轻北京市PM2.5污染的合理措施是( )

A.市中心垃圾外运

B.限制汽车工业发展

C.大量使用洒水车

D.发展燃煤脱尘技术

解析:1.C 2.D 第1题,据题意分析可知,PM2.5是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 的颗粒物,其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和燃煤。第2题,可通过发展燃煤脱尘技术减少颗粒物排放量。

3.下图是亚、欧、非地区环境问题分布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环境问题。

(2)图中反映的欧洲与非洲环境问题表现的突出差异是什么?这种差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3)图中②所示环境问题的污染源是什么?在我国,这类环境问题主要出现在________地区。

(4)对环境问题的治理,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但有的同学认为,图中③所示的环境问题不适用该原则。对此,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根据环境问题的分布地区及各分布地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环境问题的类型。第(2)题,欧洲主要为环境污染,非洲则主要是生态破坏,这主要与两个区域的生产活动相关。第(3)题,酸雨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酸性气体与大气中水汽结合形成的。因此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家庭生活排放的废气。在我国南方有色金属冶炼地区较为突出。第(4)题,雨林地区的木材主要销往发达国家。

答案:(1)①—荒漠化问题、②—酸雨问题、③—原始森林破坏问题、④—水土流失问题、⑤—海域污染问题。

(2)差异:欧洲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污染严重),非洲生态破坏严重(生态问题严重)。原因:欧洲经济发达,工业化水平高,非洲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

(3)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家庭炉灶废气。南方

(4)仍适用该原则。理由:该地森林破坏的原因主要是采伐、出口木材,而木材主要出口到发达国家,因此该环境问题是由发达国家消耗木材资源所导致的。

1.区域调查的方法

区域调查的方法包括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等,具体比较如下表:

依据调查内容,小区域调查可分为综合性调查和专题性调查两类,具体内容如下表:

1.2010年“长江源综合考察团”对长江源进行了第三次全面考察。科考活动往往分为两组:一组以登山为主,将登上各拉丹冬主峰(海拔6 140 m);一组以科考为主,沿途对格

尔木—沱沱河—尕尔曲—各拉丹冬附近进行长江源近代冰川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进行调查。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长江源头位于________省__________山的南坡,以______________补给为主。

(2)本次区域调查的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次区域调查采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等,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通过________________才能获得。

(4)对长江源科考的调查研究属于________性调查的内容。

解析:第(1)题,长江源头主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第(2)题,依据所给出的材料,得出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牧民的生存状况。第(3)题,区域调查的方法有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和问卷调查,对牧民生存状况的了解需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才能获得。第(4)题,此次区域调查的内容包含区域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人口生存状况、长江源自然条件及其变化对区域的影响等,属于综合性调查。

答案:(1)青海唐古拉冰川融水

(2)了解长江源近代冰川的变化、草场退化及其原因、长江源主要环境灾害、长江源地貌与自然环境变化以及牧民的生存状况

(3)野外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问卷调查

(4)综合

2.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甲中字母________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结构反映出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区域的 ________性。

(2)图甲中A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B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参考图丙,根据图甲中C区域特征,判断图乙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甲中字母A所示区域位于西北地区,图丙所示的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特点,构成区域的有机整体。第(2)题,图甲中A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B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目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第(3)题,运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特点,结合青藏高原的高寒特征推测图中数字所表示的含义。

答案:(1)A 整体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3)①地势高②高原③河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如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②水土流失③地面塌陷④滑坡与泥石流⑤水污染

A.②②④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1.C 2.D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

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人类社会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发展到工业文明,人口增长越来越快,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据此回答3~4题。

3.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

①人口分布不均②人口数量大,增长快

③经济技术水平低④环保法规不完善

A.②④ B.②③

C.①② D.①④

4.下列四种生产方式或有关生产的叙述,同人地关系演变的四个阶段(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顺序相对应的是

( )

①轮作、间种,生态种养

②人口增加,生产以粮为纲

③驯养野兽,种植禾谷

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A.②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③④②① D.①②④①

解析:3.B 4.D 第3题,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多,经济技术水平低,承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因此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引发环境问题。第4题,①后工业化社会对应谋求人地协调,②农业社会对应改造自然,③原始社会对应崇拜自然,④工业社会对应征服自然。

如图中M地区是我国最先实行“保护性耕作法”的地区。“保护性耕作法”是指对耕地实行浅耕或免耕措施,并在农作物收割时,用秸秆粉碎机将农作物秸秆粉碎回田(地),或将庄稼茬子留在田(地)里过冬的耕作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N地区也开始推行这种耕作法。据此回答5~6题。

5.“保护性耕作法”在冬、春季可能增加( )

①土壤水分②土壤空气③土壤有机质④大气悬浮质

A.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④

6.如果M、N两地过度用水,可能会导致该河流下游地区断流,它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

A.共同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公平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5.A 6.C 第5题,根据题意,“保护性耕作法”在冬、春季可能增加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第6题,宁夏平原与河套平原位于黄河上游地区,过度用水会导致黄河下游地区断流,影响下游地区人们的生产与生活,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读某环境问题示意图,回答7~8题。

7.图示反映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人口增加

C.荒漠化 D.湿地破坏

8.解决图中环境问题,首先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阶段性原则

解析:7.A 8.C 第7题,从图示内容可以看出此环境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第8题,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需全球共同行动加以解决,故选共同性原则。

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9~10题。

9.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②④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

10.②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进的伙伴关系

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

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

解析:9.A 10.D 第9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判断得出结论。第10题,这个时期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想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

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1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解析:选D 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根据与C相关的“秸秆”“广种薄收”等可判断C为“农业减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仔细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下列问题。(24分)

苦难的母亲大难临头

(1)在当今世界共同关心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环境五大问题中,漫画苦难的母亲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问题;漫画大难临头主要反映的是____________问题和____________问题。(8分)

(2)漫画“大难临头”的具体内容是:人类对________资源的____________行为,导致土地__________问题。(6分)

(3)这两幅漫画告诉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必须保护自己的居住环境。为此,

在资源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人口方面要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解析:从漫画中获取有效信息,理清图示含义是解答此题的关键。漫画苦难的母亲体现了人口激增,地球不堪重负;漫画大难临头反映了人类乱砍滥伐,导致环境恶化。第(1)题,紧扣世界五大问题,读懂漫画,逐个筛选,自然得出答案。第(2)题,抓住图示人类举斧砍伐,背后沙漠侵袭,推出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第(3)题,迁移所学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措施,解答此题。

答案:(1)人口粮食资源环境

(2)森林破坏荒漠化

(3)合理利用和保护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3.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即3R)”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材料二被誉为“聚宝盆”的柴达木盆地,现已探明储量的矿产有67种,其中钾、镁、锂、锶、芒硝、石棉、电石级石灰岩等7种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许多矿产资源间的关联度极强,综合利用率高。下图为柴达木盆地示意图。

材料三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

(1)读柴达木盆地示意图,图中字母A代表的矿产地是____________;B处是____________山脉。(6分)

(2)读柴达木部分循环经济产业链示意图,填出图中甲、乙两处的工业部门: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__。示意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有哪些?(10分)

(3)该地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还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6分)

(4)生态农业是发展的八大循环体系之一,这里发展种植业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分别是什么?(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中的地形图,可知A矿产地是察尔汗,D处的山脉为祁连山。第(2)题,甲和乙工业部门根据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可做出判断;图中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做法可结合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判断。第(3)题,该地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要结合该地区特点来合理安排。第(4)题,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点阐述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的自然条件。

答案:(1)察尔汗祁连

(2)电力工业建材工业

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效率,延长产业链;大力实施副产品的循环利用、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实现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量及废气、废渣等废弃物的排放,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3)荒漠化植被、草地、育林地保护与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沙化土地保护和治理等。

(4)有利: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土地资源丰富。不利: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气候干旱;水资源有限(灌溉水源是制约种植业的主要因素;土地盐渍化、沙化严重)。

【范文】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diet 作名词,表示“日常饮食”。 be/goondiet节食 作动词,表示“节食“。 2)区别energy,strength,power和force: energy主要指人的精力,工作或活动的能力,自然界的能等。 power主要指做一件事情所依靠的的能力,功能,人或机器等事物所潜在的或所发挥出来的力量,职权,权力或政权。 force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力量,暴力,势力,说服力,压力,法律,道德或情感的力量,军事的力量。 strength指一人或一物所含的内在的力量,能用以从事,忍受,或抵抗很多事物。 3)balance 作名词,表示“天平,秤;平衡,平稳“。 be/hanginthebalance不确定的,尚未决定的 keepone’sbalance保持平衡 onbalance考虑周全,总的来说 strikeabalance找出折中办法,妥协

作动词,表示“权衡,平衡”;balanceAagainstB权衡利弊。 4)sign 作名词,表示“记号,符号,标志,标记,手势,迹象,指示牌”等。 作动词表示“签名,签署,示意,做手势”。 insignof作为……的记号;表示……的。 makenosignof没有……的样子(迹象),没有表示…… signfor签约应聘或受雇 signforsth签收某物 signsbon/up使某人签约受雇 signup注册参加(俱乐部,课程) 5)sigh sighover…为……叹息 sighfor想念,思念 sighout/forthsth边叹息边说出…… 6)slim 作形容词,表示“苗条的,纤细的,小的”。 作动词,表示“变细,减肥”。 slimdown减肥,缩减。 7)lie 作名词,表示“谎言,谎话,假象”是可数名词。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特 点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我国的民工流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鲁教版高中高一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全套(全册)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编写:刘龙华 审稿:陆其勇考试要求考点人口增长模式 ①知道世界人口增长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②结合实例,说明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1、在人类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十分,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 人口的增长十分; 2、18 世纪产业革命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3、二战后,由于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 国际大环境相对等原因,世界人口特别是国家人口增长。 二、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 又称,它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人口率率和 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不同人口增长阶段的比较发展阶段 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增长阶段人口出生率和死亡人口出生率仍保持人口出生率开始下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都比较高,自然在较高水平,但死降,死亡率继续下率、自然增长率都增长率低,且波动亡率迅速下降,人 降,并达到低水平,很低。人口增长缓人口增长特点较大。人口增长处口自然增长率提自然增长率逐渐降慢,有些国家甚至于相对静止或低速高, 人口急剧增长。低。人口增长的速度已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状态。开始减缓 增长。高、、低高、、高高、低、高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型)(型)(型)(型)出现在工业化初欧美发达国家一般期,发达国家一般开始出现的在 20 世纪 50 年代前农业社会时期 18 世纪末到 19 世国家时间、国家 后开始进入这个阶纪初开始进入这个段阶段生活在热带原始森 非洲东部的坦桑尼大多数大多数目前分布地区林深处的一些土著 亚、肯尼亚等国家国家发达国家居民三、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1、当今世界存在着严重的人口问题,尤以人口增长、数量和人口年龄结构严重等引起的问题最为突出。 2、世界人口增长极不平衡。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持续增长势头,而发达国 家人口数量已保持。 3、人口问题的不同表现自然增人口问题典型国长率水平表现后果对策家举例人口增长劳动力、采取鼓励发达保持较和人口 青壮年负担的政策,并接国家水平化等纳来自大多面临人口不利于 出生率、自发展大多赞同实行然增长,以中国、印度、巴中水平较及 0∽14 岁的基斯坦国家政策少儿比重等等问题 问题的解决练习巩固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 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 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 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2.在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中,最先转变的是() A.出生率 B.死亡率 C.自然增长率 D.生育率读世界人口数量增长图,回答3--4 题: 3.1950 年后的人口增长特点是() A.十分缓慢 B.迅速增长 C.速度加快 D.保持稳定4.从图示来看,1770 年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其原因是() ①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②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③平均寿命延长④人口出生率上升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5.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灾害减少B.没有战争 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D.农业的发展6.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人口增长模式处于() A.原始低增长阶段B.加速增长阶段 C.增长减缓阶段 D.低速增长阶段7.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第四阶段的是()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矿产贫乏煤、铁、石油 2.经济发展方面 (1)相似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日本英国 经济发展特点经济大国,工业起步晚工业化最早的国家 工业及布局高新技术产业突出,工业 “临海型”布局 传统工业突出,“资源性”布局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主要 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带人口密集,城市化水平高。曾经向海外大量移民 三、我国的区域差异 1.划分依据:地形、气候 2.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B.青藏高寒区 C.东部季风区 3.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 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 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 和昆仑山为界。 4.三大自然区特点: 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地形海拔较低,以平原、 丘陵、高原为主 海拔较高,以高原、盆 地为主 海拔较高,主要是高原、 高山 气候季风气候,夏季普遍 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 稀少,气候干燥 高原和高山气候,气温较 低 水文外流河多属内流河西北部属内流河,东部是许多大江大河发源地 生物植被以森林为主,有 熊、松鼠、熊猫、梅 花鹿等 植被为草原、荒漠,有 骆驼、黄羊等 植被主要为荒漠,草原及 高山草甸灌丛,有牦牛、 藏绵羊、藏山羊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5课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l. 产生背景 (l)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2) 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2. 研究主题 (l) 探索主题:人和人类社会。 (2) 关注对象:关注人们之间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3. 思想主张 (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树立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②重视教育,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2) 地位: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亚里士多德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②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2) 地位: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进一步发展了人文主义思想。 ·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 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自由,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忽视道德, 追求功利。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 重视教育。 ·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1) 相同点:都是公元前5世纪东西方思想巨人;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 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维护“周礼”,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对道德来源认识不同:孔子强调人的自律和社会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的意义。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意大利的资本主义萌芽 1.十四五世纪, 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纷纷采取鼓励发展工商业的政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新兴的资产阶级希望创造财富,追求现世的享乐,对当时统治文化思想的教会不满。一场思想变革首先在意大利出现。 二、文艺复兴 1. 背景 (l) 经济:意大利的一些工商业城市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2) 政治:新兴的资产阶级要求追求现世的享乐。

2015鲁教版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2015鲁教版地理第二册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1.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0,=0,<0,人口总量分别增加不变减少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影响、措施 ①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上年儿童比重过大。影响:加大了资源、环境和社会就业、医疗卫生、教育等方面的压力。经济增长缓慢,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措施:计划生育 ②发达国家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影响:劳动力短缺,政府财政压力增大。 造成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青壮年负担过重。措施:鼓励生育、延迟退休、接纳海外移民和外籍劳工。 ③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数量高。人口老龄化。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人口素质较低。措施:计划生育。延迟退休,完善社会养老体系。打击非法胎儿鉴定。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3、人口迁移与流动 ① 15-16世纪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地区向未开发地区迁移。 ②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减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迁移形式多样化。 ③欧洲由迁出区→迁入区。美国仍然是主要的迁入国。拉美由迁入区→迁出区。中东等石油国家成为迁入区。

④20世纪60到70年代美国东北部迁往西部和南部的原因? 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南部和西部建立新兴工业部门,增加了就业.发展了旅游业,并且阳光充足,环境污染少,因而吸引了大批人口. 4、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对迁出地:可以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对合理利用剩余劳动力、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积极作用。但人才外流,劳动力减少。 ②对迁入地、:提高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补充了劳动力,节省了教育和技术培训费用。但对交通、城市、经济生活秩序造成压力,易自生排外情绪。 5、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早,工商业发达)、南亚和东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悠久,农业发达)、北美五大湖地区(工业和金融业发达) 6、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①地形②气候(主要通过气温和降水影响人口分布,降水影响植被分布,间接影响人口分布)③水资源和土壤(人口的分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源的分布)④矿产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最显著)②生产活动方式③交通运输条件④政治⑤文化⑥科技 7、为什么非洲自然增长率高,欧洲自然生长率低? ①非洲:经济、科技、医疗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但未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高,成为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 ②欧洲:经济发达,科技、医疗先进,人口死亡率很低。生活条件优越,有不愿生育的观念,使得自然增长率很低甚至负增长,成为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1、工业革命以前,城市多以政治职能为主。工业革命后,城市成为区域经济的中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带。 2、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上升、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标志: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 3、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4、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①缓慢发展阶段:城市化水平低于30%,城镇人口增长缓慢,发展时期漫长。第一产业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大。 ②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超过30%小于70%,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市集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单元1.1 认识区域 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 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 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 教学方法:讲授法新-课-标-第- 一-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划分指标 举例 举例按指标性质 分类 单一指标自然要素 综合指标人文要素 3.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明确的区位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 注意: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 不一定。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4.划分的目的: 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区域有多种类型,一般分为均质区和功能区。 (1)均质区:指那些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的依据可以是某一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 (2)功能区:某些功能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注意: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于均质区范畴;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完整word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二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第三单元文言常识 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直不百步耳。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輮以为轮。虽有槁暴。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君子生非异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合从缔交。威振四海。陈利兵而谁何。 始皇既没。而倔起阡陌之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赢粮而景从。或师焉,或不焉。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弃甲曳兵而走。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流血漂橹。 以为桂林、象郡。赢粮而景从。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之学者必有师。 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小学而大遗。弟子不必不如师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义 数: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几。若干)发: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数罟不入洿池(密)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百发百中(发射)扶苏以数谏故(屡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直: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兵:非我也,兵也(兵器)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穷兵黩武(军事力量)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兵士) 胜: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焉: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语气助词)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兼词,于此)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湖(横渡)强: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大,强健)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 以为绝妙(到了极点)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乃自强步,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特 点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与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得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就是引起人口迁移得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得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1、自然环境因素:就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与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得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得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得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得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得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与交通便利得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得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得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特定地区得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得情况下,所能承受得最大人口数量,就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就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与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得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得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得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得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得地理国情,坚定不移得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得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与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得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得比重上升与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得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得比重。 4、城市化得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得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与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鲁教版重点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必修3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含义:指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二.特点①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 ②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三.类型:①均质区: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②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四.特征:①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②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求大同,存小异” ③开放性:区域之间相互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矿产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城市)、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 二、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比较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似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暖湿润 (2)差异性: 日本英国 位置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位于亚欧大陆西侧 地形地表崎岖,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狭小,分布零散。多火山地震高原、低山、丘陵、平原、山谷交错分布 气候南北差异显著,北部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南部为亚热带季 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风带的影响,终年温和多雨,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植被森林覆盖率高,约占领土的2/3物种多样森林覆盖率占领土面积的1/9,以 草地为主植物种类比日本少 水文河流短小湍急,多峡谷、瀑布,不利于航行,但水力资源丰富河网较密,流量平稳,各河之间分水岭不高,大多有运河相通

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 )diet 作名词,表示“日常饮食”。 be/goondiet节食 作动词,表示“节食“。 2)区别energy,strength,power和force: energy主要指人的精力,工作或活动的能力,自然界的能等。 power主要指做一件事情所依靠的的能力,功能,人或机器等事物所潜在的或所发挥出来的力量,职权,权力或政权。 force主要指自然界中的力量,暴力,势力,说服力,压力,法律,道德或情感的力量,军事的力量。 strength指一人或一物所含的内在的力量,能用以从事,忍受,或抵抗很多事物。 3)balance 作名词,表示“天平,秤;平衡,平稳“。 be/hanginthebalance不确定的,尚未决定的 keepone’sbalance保持平衡 onbalance考虑周全,总的来说 strikeabalance找出折中办法,妥协

作动词,表示“权衡,平衡”;balanceAagainstB权衡利弊。 4)sign 作名词,表示“记号,符号,标志,标记,手势,迹象,指示牌”等。 作动词表示“签名,签署,示意,做手势”。 insignof作为……的记号;表示……的。 makenosignof没有……的样子(迹象),没有表示…… signfor签约应聘或受雇 signforsth签收某物 signsbon/up使某人签约受雇 signup注册参加(俱乐部,课程) 5)sigh sighover…为……叹息 sighfor想念,思念 sighout/forthsth边叹息边说出…… 6)slim 作形容词,表示“苗条的,纤细的,小的”。 作动词,表示“变细,减肥”。 slimdown减肥,缩减。 7)lie 作名词,表示“谎言,谎话,假象”是可数名词。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高中地理必修二(鲁教版)知识复习与归纳(复习大纲)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大致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从人类出现至产业革命——缓慢增长;产业革命至第二次世界大战——迅速增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爆炸性增长(迅猛增长);20世纪70年代以后----增长有所减缓。 特 点 人口迁移是永久或长期变更居住地,人口流动因工作,学习,旅游,探亲等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 ★人口迁移的历史过程 1.人类社会早期,自然条件是最主要因素。 2.古代农业社会的人口迁移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垦的吸引、逃避灾荒,战乱、宗教迫害等原因。 3.15世纪末至19世纪因为地理大发现,人口由旧大陆流向新大陆,由已开发区流向为开发区。 二战后,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永久性定居移民所占比例明显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该时期社会经济因素是促使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主要表现:①政治性的国际人口迁移急剧增加②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③新兴城市出现而引发的人口不断涌入。④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造成的人口的迁移。 4.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世界和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 ①世界人口迁移的现状: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从贫穷落后国家到富裕国家;从人口稠密国家到人口稀少的国家。 ②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总体表现为从农村到城市和工矿区、从内地到沿海地区、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主要人口流出省区是四川、安徽、湖南、江西、河南、湖北等;主要流入省区是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等。原因:以务工和经商为主,多为自发性迁移。 人口迁入的原因:①经济发达②劳力短缺③较好生活条件④较多的就业机会⑤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人口迁出的原因:①人口增长快劳力过剩②经济发展慢③生活条件差④环境恶化 对迁出地带来的影响:①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联系; ②利于提高经济收入,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③造成人才外流等 对迁入地:①促进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②加剧迁入地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 ★人口流动 1、人口流动的强度主要取决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 3、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是人口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4、我国的人口流动: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谋求发展,特别是涌向沿海各大中城市,形成“民工流”。 5、流动人口增长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6、人口流动的作用:(1)增强社会活力。 (2)在一定程度上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等造成压力,并带来社会治安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人口移动的动因和效应‘ 1、人口移动的动因:人口迁移是各种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1)最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 (2)迁出地与迁入地之间的距离、国家政策、文化背景等也对人口迁移产生重要影响。 2、人口移动的效应: (1)对环境产生多种影响。 (2)对社会经济产生深刻影响: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 ①建立起一批以移民为主体的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明显地改变了世界人口分布。②促进了经济发展。③促进了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世界人口分布 1、人口分布衡量指标:人口密度。但两个密度相同的地区,人口分布格局却不尽相同。 2、世界人口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与丘陵地区。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 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 ★我国的人口分布 1、我国人口分布的原因及特点 (1)原因:由于各地资源环境存在很大的差异,我国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 (2)特点:①最显著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不等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中的人口规模,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整理(综合) 整理:耿建峰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类型:均质区功能区 二.区域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一、区域差异 1.影响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2差异比较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生物(植被) 人文环境:社会(人口、聚落)、经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文化二、英国和日本的比较 1.日本和英国自然环境的区域差异 2.日本和英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 三、三大自然区的划分 1.影响因素:受影响,我国的气温分布特点是;受影响,我国的降水分布特点是;我国的地势特征是: 。综合、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分成三大自然区,既、、 。 2.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界限: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限是、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的界限是。 3.三大自然区的区域差异:

位置、面积东部临海45% 深居内陆、高山环绕30% 西南青藏高原25% 自然环境 地形平原、丘陵,水成地貌高原、盆地风成地貌高原、山地,寒冻风化地貌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 雨 高寒气候:气温低、昼夜温差 大、风力大、太阳辐射强 水文特征外流河,雨水补给为主内流河,咸水湖,冰川融水 补给 内外流兼备,大河源头,咸水 湖 土壤森林和森林草原土壤草原土、荒漠土(有机质少, 盐分高) 原始土壤 植被北寒温带针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南热带雨林、季雨林 西东 荒漠——荒漠草原——草 原 东南西北 山地森林—高山草甸—高山 草原—高山荒漠 山麓山顶 森林—草原—荒漠 主导因素气温随纬度变化降水随海陆位置变化水热组合随海拔变化 人类活动 农业最重要农业区(种植 业) 畜牧业、灌溉农业、绿洲农 业 畜牧业、河谷农业 不利条件人多地少,环境问题水源不足、土地荒漠化和盐 碱化 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力大、 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影响程度深刻微弱 经济文化发达落后 地带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发展方向 东部濒临海洋,是中国 开放的门户,基础 设施最好,城市 化、科技水平最高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 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 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 国际化 能源、原材料不足, 环境污染严重,江 河下游洪涝多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 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 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 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 发展 中部位于中国腹地,担 负承东启西的作 用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 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 金属重工业发达,对俄 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 势 山西煤炭外运不 足;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东北森林过 度砍伐;水患、风 沙危害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 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 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 生态环境建设 西部 位于西部边远地 区、少数民族聚居 区 有70%的国境线,利于 沿边贸易;能源、矿产、 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 南水利资源充足 工业基础薄弱,科 技文化欠发达,交 通落后,西北土地 荒漠化严重,西南 交通困难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巩固和加 强农业基础,大力发展水利、 交通、通信、电网及城市基础 设施,充分发挥三线建设形成 的基础和能力 协调加强东部与西部的联合,协调三个地带互补发展;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人教版教材:区域差异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⑴地理环境的差异: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30°N附近,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教学博苑 2012-03-04 1724 5d56b7b40102dut1 高一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唐代诗歌知识点复习 教材篇目《蜀道难》《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锦瑟》《马嵬(其二)》) 单元目标 1.识记本单元出现的重点词语和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并掌握诗歌阅读考查的基本要求和答题规范。 3.掌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方法以及审题答题规范。 重点难点 目标3 课时安排2课时 一、字音 A组 噫吁xū鱼凫fú猿猱náo 扪参m?n以手抚膺yīng急暮砧zhēn 朔漠shu?青冢zhǒng渚清沙白zhǔ 荻花dí管弦xián迁谪zh? 虾蟆hámɑ钿头diàn银篦bì 惘然wǎng宵柝tu?吮血shǔn

崔嵬w?i B组 飞来横祸hang横绝h?ng横行霸道h?ng 边塞sài塞车sāi敷衍塞责sa 幽咽ya咽喉yān狼吞虎咽yàn 二、字形 (1)以手抚yīng 膺yàn品赝 (2)群山万ha壑一丘之h?貉 (3)落木xiāo xiāo萧萧xiāo洒潇 (4)穷困liáo 潦倒字迹liáo草潦 (5)cāng海桑田沧cāng穹苍 (6)xiāo柝宵凌xiāo霄 三、素材集成 1.《蜀道难》 (1)素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适用话题面对困境 阐释蜀道虽难,又怎比得上仕途之险恶。人们说李白豪放洒脱,赐金放还后游于名山大川,诗酒一生。他失意中发豪放之音,抑郁中唱洒脱之歌,终成就一代“诗仙”的美名。一生的游历,半个盛唐都有阴郁的灰色。 2.《杜甫诗三首》 (1)素材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适用话题正直

高中地理必修三_鲁教版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三知识构建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含义: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区域的特点:①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②有明确的区位特征;③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区域的划分: ①单一指标:热量带、干湿区指标: 综合指标:东亚文化区、气候区。 ②自然要素:中国三大自然区。 人文要素: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方言区。 二、区域类型的划分 反之,尺度越小,描述的就越具体,越详细。 四、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第二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1、形成区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区域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不同,以及地形的影响。 2、区域差异的比较有哪些方面? 一般包括: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自然环境(地形、植被、水文、土壤、矿产资源等)、人类活动(农业发展水平、工业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生产活动方式、劳动力状况、人口状况、社会发展状况等)等。 3、日本和英国区域差异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比较? 自然环境的比较、经济发展的比较(农业生产的比较、工业发展的比较)。 4、日本工业为什么具有“临海型”的特点? 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工业原料需从国外进口;同时,日本国内市场狭小,工业产品大多依赖国际市场。因此,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这里港湾众多,海运便利,既便于进口原料,又有利于出口工业产品,形成明显的“临海型”布局格局。 5、我国三大自然区域划分的依据是什么?(地形、气候的地区差异)

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 (1)、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划分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北方和南方是针对东部季风区而言的,其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①分界线: ②南北差异 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 1月0℃等温线 暖温带与亚热带 800mm 年等降水量线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南方与北方 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与温带落叶阔叶林 水田与旱地 水稻种植区与小麦种植区

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不同国家的人口问题 ★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①自然生态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等 ②经济因素: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经济发展、城市化、区域开发、大型工程建设等)是引起人口迁移的重要原因。一般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③政治因素:国家政策(如深圳的崛起)、战争(战争难民)等 ④社会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种族民族等。 ★人口迁移的影响

★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是最基本因素,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资源和土壤、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活动方式、交通运输条件以及文化教育状况等。其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为显著。 3、政治文化因素:有时甚至可在较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都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 ①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②沿海、沿江、沿湖的平原地区人口多,内陆干旱的高山、高原地区人口少; ③经济发达和交通便利的地区人口多,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少; ④汉族居民集中的地区人口多,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 1、①环境人口容量是指特定地区的资源与环境,在维持最低生存标准的情况下,所能承受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个警戒值。16亿 ②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最适宜人口数量。8-9亿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①资源丰富程度②科技发展水平③经济发达程度④对外开放程度⑤人口受教育水平(正相关)⑥消费水平(负相关)。 3、我国的人口合理容量:根据我国的地理国情,坚定不移的实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基本国策,努力提高科技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资源管理水平,使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相协调。 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 ★城市化及其特点 1、概念: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2、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数量增加及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通常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4、城市化的新特点:①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②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大城市带出现③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加大。发达国家起步早,目前速度慢,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人口过于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向乡村迁移;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交通、通信日益方便快捷。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目前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出现郊区化。郊区化原因:城市中心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人口由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 ★城市区位分析与区位选择

(完整版)高中英语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点详解

Unit 2 Healthy eating知识点归纳 2. provide sb. with sth. = provide sth. for sb. supply sb. with sth .= supply sth. to sb. offer sb. sth / offer to do sth. 4. frustrated 修饰人或者人的声音,表情frustrating 令人沮丧的 be frustrated with 对….感到沮丧 5. ought to (1)表示责任,义务 He ought to look after his sister. (2)表示建议或劝告 You ought to study hard. 你应该努力学习。 (3)ought to 的否定形式ought not to (4)ought to have done = should have done 过去应该做而未做 6.think of (1)想起;记起Sorry, I didn’t t hink of your name just now. (2)考虑We should think of the matter carefully. (3)为…着想Chen Guangbiao is always thinking of the poor people in the poor areas. (4)想;打算I am thinking of giving up smoking. think about想;考虑think much of 对…评价很高think highly / well of 高度评价think out 想出 think badly / little of认为不好think over 仔细考虑 7. 情态动词 must, may, might, should 用于肯定猜测;can / could用于否定和疑问猜测。 (1)表示对现在情况的猜测,用“情态动词+动词原形” He must be in the classroom. 他一定在教室。 (2)表示对过去情况的猜测,用“情态动词+ have +过去分词” The ground is wet, it might have rained last night. 地是湿的,昨晚可能下雨了。 (3)can / could 用于疑问句表示“可能…吗”;用于否定句表示“不可能”。 ---It can’t be him. He has gone to Xi’an.不可能是他,他去西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