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综合体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体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体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市综合体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分析

文/郑长春

贝尔信总裁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片面追求城镇规模扩大、空间扩张,强调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着力提高内在承载力。因此,贝尔信提出了“智慧城市综合体是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形式”的重要论断。

目前,我国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20座,超大城市40座,如每个100万人口级城镇需要建设15个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200万人口级城市需要建设20个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那么,全国大型的城市综合体项目数量将超过2000个,按照每个城市综合体投资总额10亿元-100亿元不等,投资总额达数万亿-数十万亿。

据统计,2013年10月投资总额10亿元以上的综合体项目如下表所列:

项目名称

开发商

资额

医疗健康综合体

疗健康

广

州市

广药集团

50

亿元

合肥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

合肥新站区

25

0亿元

金沙公交枢纽综合体

成都市公交集团

13

亿元

玉溪高铁新城城市综合体

重庆南方集团有限公司

16

0亿元

滨海新天地商业综合体

州市

大连才华投资集团有限公

24

亿元

徐州中央国际广场

州市

徐州中央国际广场置业有

限公司

14

亿元

黄平舞阳湖文化旅游暨生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平县

苏南京永鸿投资(集团)

股份有限公司

20

亿元

豪布斯卡(HOPSCA)城市旅游综合体

西

安市

陕旅集团

30

亿元

贵州赤水旅游综合体

水市

贵州省

13

0亿元

宾川?金城印象

理市

大理市

30

亿元

香港CEPA北京产业园

京市

香港国誉置业有限公司

17

7亿元

上海虹桥商务区

公/商务

海市

正荣集团

23

.8亿元

从中可见,旅游综合体和交通枢纽综合体在10月份新开工的综合体项目中的占比最高。其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呢?

首先,中国已然成为全球第一大旅游市场,以旅游业带动当地工业农业,实现整个区域和产业经济健康的发展,这样城镇化才是新型城镇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旅游综合体投资项目接近100个,投资规划呈现攀升之势。

其次,随着旅游业上升为国家支柱产业以及经济发展的巨大需要,交通配套设施发展很快,特别是国家高铁网建设呈现加速之势。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高铁总里程达9356公里。2013年以来,随着宁杭、杭甬、盘营高铁以及向莆铁路的相继开通,高铁新增运营里程1107公里,中国高铁总里程达到10463公里,“四纵”干线基本成型。

高铁新城未来发展方向是依托枢纽站中转、集散等优势,打造商业聚集、行业齐全、功能完备、现代服务业高度发达、高层次人群相对集中、建筑风格特色鲜明、交通极为便利、生态环境优雅别致的新城,因此,在城市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大型城市综合功能区建设势在必行,城市综合体建设贴合了这一需求,因此,也就面临井喷发展的大趋势。

再次,新城的发展必定需要若干办公和商业综合体聚集的CBD区,以满足城市人民工作的需要。

最后,人们在工作之余,为了保持健康的体魄和精神状态,对于休闲养生度假的需求日益上升,在山清水秀的大湖边、海边、山边建设医疗健康综合体的案例也开始浮出水面。

根据中国老龄委的统计,预计到2013年底,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2亿,到2025年,老年人口总数将超过3亿,2033年超过4亿,平均每年增加1000万老年人口,将居家生活、养老保健、娱乐交际融合在一起的养老综合体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趋势,养老地产建设正当时,需求强劲。

这就是未来综合体市场发展的必然逻辑和大趋势。

第四代城市综合体简介定稿版

第四代城市综合体简介精编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第四代城市综合体简介 一、第四代城市综合体概念 第四代城市综合体是指在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类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的高度集约的街区建筑群体。它包含商务办公、居住、酒店、商业、休闲娱乐、交通及停车系统等各种城市功能;它具备完整的街区特点,是建筑综合体向城市空间巨型化、城市价值复合化、城市功能集约化发展的结果;同时它通过街区作用,实现了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交通系统的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了城市的空间价值。 二、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 一个时期的城市综合体是建立在适应当时商业模式的商业地产。在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经历了几种主流商业模式: 第一代供销社商业模式。就是我们小时候买盐打酱油的地方,现在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小城镇还有一些。 第二代百货商业模式。所谓“一条街道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就是那个年代一座小城市的写照,“两座楼”其中一座肯定是百货大楼,那时每个城市都有引以自豪的百货大楼,这是一座城市的标志。 第三代是购物中心。也就是在欧美最先兴起的SHOPPINGMALL(大型购物中心),百货大楼一定是在城市最繁华的核心地段,而SHOPPINGMALL一般是在交通最发达的地方,要有大量室外停车场,占有很大的用地面积,以一站式购物为主。

第四代即“城市生活休闲中心”。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求旺盛,加入更多的时尚元素和时尚概念,定义为城市时尚休闲生活中心。其融合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商务需求等功能为一体,将“体验式消费”方式无限延扩。 三、第四代城市综合体与第三代的区别 第一个是选址不同,像大的ShopingMALL在城市郊区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需要大面积的停车场,一般的城市休闲中心选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城市中心,同时自然形成商圈,拥有自己的自然的文化底蕴。 第二个是建筑模式有所不同,过去大的ShopingMALL是一个大壳子,本身的整体性很好,相对来说功能分区、通透性和互相的沟通相对来说比较差距一些。而第四代城市综合体则是分区分块建设,有机结合。 第三是管理理念的不同,像过去的第三代模式人与人的交流少,主要是希望有大量的购物需求为主。第四代商业模式尽量希望为大家提供一个很好社交的一个场所,使购物能够更人性化、休闲化。 四、第四代城市综合体的构成及内容 五、案例 以恒实·平阳景苑为例分析第四代商业综合体的定位特点 以第四代商业模式的恒实·平阳景苑为例,项目设计定位为广域化时间型消费的商业设施、城市的副中心。超大的体量和庞大的、复合性的服务功能,有机的把休闲购物、美食娱乐、自然公共空间、城市地标四大功能结合在一起,使得它不简单是一个商业集团的商业地产项目,而在更高层面上成为这个城市的城市资产。它的良性运行关系到社会生活

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的风险规避研究

我国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的风险规避研究 ——以“绿城?温州鹿城广场项目”为例 一.大型城市综合体在我国的发展 1.激变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开发的一个重要趋势 “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从1990年到2010年,我国的城市化从18.96%将提高到45%以上,这一迅猛进程使城市建设开发进入一个激变时代,要求紧凑型、节约型城市的合理解决方案,涵盖房地产全部开发链的城市综合体业态(City Mall)正是这一发展阶段的特定产物。它实现了将城市运营、区域运营与泛地产有机结合的区域性综合,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开发的重要趋势之一。 城市综合体,具体指都市中的居住、商务办公、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游憩等各种城市物业功能复合、相互作用、互为价值链空间的高度集约型街区群体。它通过街区实现与外部城市空间的有机结合,并与交通系统有效联系,成为城市功能混合使用中心,延展城市的空间价值。 2.当前我国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发展及其面临的风险 (1)我国城市综合体项目发展的两面性 十多年来,我国城市综合体项目对带动城市经济和提升城市的形象品质起到一定作用,香港铜锣湾时代广场、北京华茂中心、深圳的华润万象城、上海恒隆广场等地标项目已成为一张张耀眼的城市名片。 然而并非所有的城市综合体都能带动区域经济。作为一种城市价值系统的运营模式,大型城市综合体资源配置的综合性,开发技术和投资决策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单纯地产或房产开发,意味着综合体开发必然承受巨大风险。区域经济环境把握不到位、行业市场环境巨变、项目规划定位失误、资金链断裂、开发商经营操盘能力不足、后期运营不利……,诸如此类等等因素造成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综合体的失败案例。综合体开发对区域资源的配置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失败造成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的损失和开发企业的重创,而且影响到整个区域系统发展的进程和秩序,很多城市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2)影响我国综合体项目开发的重要风险因素 影响综合体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风险因素来自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区域环境开发条件的要求,包括城市综合经济能力、地段、交通、商圈等;另一方面是对开发商的要求,包括资金实力、开发节奏、配套资源、人才团队、经营能力以及项目风险承受能力等。 当前,我国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城市综合体发展日臻成熟。但是对于其他城市而言这

广场项目建议书(完整版)

广场项目建议书 广场项目建议书 项目研读 xx广场项目是一个占地面积50余亩的围合式商业空间: 中间以3000平方米的广场为核心,四周围合高度 二、三层楼商铺。总商业面积约为14000平方米。 我们对项目的初步判断: 一、商业氛围正在形成。 项目位于xx商业中心边缘,闹中取静。当地最繁华的商业街xx 中路近在咫尺。大型商场“八佰伴”和正在招商的“第3大道”紧邻项目。项目区块与xx中路商业街形成了xx的核心商圈。两者对比,一个是新兴的现代化商业综合体,一个是传统的商业街。 二、建筑形态独具风格。 项目建筑形态呈欧陆风格,具有独特的异国情调和高端品位。这在xx是唯一的。这样的建筑形态虽在艺术审美上具备看点,却不太符合现代商业建筑通透敞亮的要求,尤其是具有商品展示作用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双刃剑”的效果。 项目思路 根据项目外在基础条件,我们对项目打造的基本思路是: 依托本项目住宅群(近1000户)和规划待建的一幢公寓式酒店、一幢写字楼,借助“八佰伴”、“第3大道”大型商场的集聚效应,打造一个体现历史文化风貌、中西融合的中心城镇旅游购物景点,辐射整个xx市区的唯一的,集购物、美食、休闲、观光、娱乐、游憩于

一体的,能满足消费者物质与精神需求的,独具个性的高端(相对xx 地区)商务空间。 一、主题概念 绿城商务休闲购物广场——欧陆风情,时尚空间。(暂定) 二、业态定位 主打女性时尚消费品,辅以美食、咖啡、娱乐、休闲、文化等业态。 三、商业模式 “商铺+会所”,即一层为体验式商铺, 二、三层为不同主题的商务会所。 四、消费对象 以白领女性为消费主体。 五、时空延伸 户外: 利用广场打造露天商业空间,设置露天休闲吧; 利用商务会所的功能,发挥“夜间经济”效应。 招商理念 一、品牌与品质。 产品品牌与建筑品质相对称。以国内一线品牌为主打。 二、体验与休闲。 突显体验式消费与休闲购物、定制服务现代消费理念。 三、差别与错位。 项目应与周边八佰伴、第3大道等大型百货商业形态形成错位经营,确立项目唯一性的特色。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 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

这是对人类社会进程的一个巨大促进。中国的城市化不仅决定着中国的未来,而且也决定着世界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现在,我国经历了十一个五年计划,每个五年计划时期政府从国家层面上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或间接地都对我国城市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或根本性的影响。正是在这些国家政策的引导和宏观调控下,我国的城市化发展才取得了今天较为显著的成就,总体来看,我国城市化道路先后经历了单一化、多样化和协调化的发展历程,城市化道路的数度调整有力地推动着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 三、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3.1 城市化的连续性和不稳定性 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

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分析

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分析 发表时间:2018-11-20T14:23:25.92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2期作者:吴道贤[导读] 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综合体也随之产生,它是时代的产物。安徽星辰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安徽芜湖 241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建筑也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相比较传统的多功能建筑,城市综合体建筑综合了多个功能建筑数量和种类方面的特点,且不会引发新系统的出现。在现阶段城市中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分析研究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建筑;综合体;设计 引言 由于社会的发展,城市综合体也随之产生,它是时代的产物。城市综合体建筑的发展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基础上,依靠科学发展,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产生的一种新型建筑。城市综合体的出现,不仅满足了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还为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道路。 1城市建筑综体特点;类型概述 1.1特点 城市建筑综合体实际上就是将多种功能混合组织在同一建筑体内(如图1)。其特点就是具有高可达性、高度复合性、空间尺度大、复杂系数高、活跃城市景观与巨大的社会效应等特点。 图1城市综合体功能框架 1.2城市建筑综合体的主要类型 1)按地理位置分为商圈型城市建筑综合体、CBD型城市建筑综合体、城市副中心型城市建筑综合体、交通枢纽型城市建筑综合体、城郊型城市建筑综合体。 2)按建筑面积分为大型城市建筑综合体、中型城市建筑综合体、小型城市建筑综合体。按使用性质分商业综合体、办公综合体、旅游综合体、生活综合体、交通综合体与酒店综合体。 3)按建设标准分为高端奢侈型与中档生活型。 2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设计要点 2.1建筑容积率设计要点 对于建筑容积率这个问题,投资商肯定希望在有效的土地上,尽可能增加建筑面积,但在我国的法律当中,这是不可以的。由于城市人口不断的增多,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的增多,从而使土地价格不断上涨。为了满足商家与法律的要求,我们可以借鉴优秀案例的经验,对一部分建筑公共场所进行开放,在没有办法提供交通、休息等公共区域时,可以稍微提高建筑容积率,从而有效的利用了建筑空间,满足商家对综合体建筑面积的增加的要求,又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建筑功能的要求。 2.2造型设计要点 综合体建筑设计过程中,其里面的造型不仅体现了建筑设计的美感,而且要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确保设计出来的建筑造型符合其理念和地域特点。现阶段,随着建筑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体块的整体度越来越高。再对建筑造型设计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建筑色彩上的设计,充分考虑灯光对色彩的影响,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还应从总体的角度考虑整个建筑的风格统一性。因此,再对建筑综合体的立面造型进行设计过程中,要尤为注意贴合地方特点和人们对美观的追求。 2.3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要点 建筑的空间形态是指平面空间的造型与三维中空间的体型。由于城市综合体复杂的功能分区,在进行功能分区时,不仅需要在平面布局上来合理的设计,而且还要在立体空间上进行合理分区。一般是做好竖向的功能分区,不仅包括商业、办公、停车等不同的竖向分区,还包括建筑内部的分区,这些是通过楼板进行分区的,在这一过程中,各个部分的使用以及对声音的要求,在分区时都有很大的限制。 2.4复合业态设计要点 零售商业、餐饮休闲、办公、居住、文化娱乐。 2.5综合交通整合设计要点 轨道交通、城市公交、私家车、物流支持车辆、行人系统、非机动车。 3城市建筑综合体的规划布局 3.1合理整合设计 由于城市综合体的多功能性,在进行规划布局过程中,需要重视对各个分区之间的联系设计,确保实现分区之间有效的衔接,提升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目的。常见的整合设计过程中,采用系列型、主从型、互补型和比较竞争型等多个组和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组合方式根据实际用户需求的不同进行选择性的应用。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理论探讨 随着时代前进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已由原来的简单聚集、粗略规划、简单分散的建设模式,转向有序规划、产业聚合、功能互补的综合模式[1]。亦即集多种城市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又称HOPSCA,是将商业、办公、居住、旅店、展览、餐饮、会议、文娱、交通等城市功能之间的三项以上进行组合,并与城市的交通、环境、发展相协调的一种开发模式。可以说,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一、西方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一)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建筑综合群 从城市产生之时起,城市化进程就已经开始。然而,农耕时代的本质决定了早期的城市主要是小商小农和少数的手工业者在城市空间的聚集,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简单,城市规模普遍较小,城市性质、功能单一,对外辐射能力较弱,人口聚集能力不快。在早期城市化进程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仅在某些较为先进的大城市,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都市综合体的建筑群,如古希腊的阿索斯广场、古罗马的卡拉卡拉浴场。 (二)现代城市综合体的雏形:单功能综合体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工业化所要求的人力、资本、技术的聚合,使城市这种最适合的发展模式脱颖而出。至此,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被打破,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 同时,由于城市中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社会服务保障制度,较高的薪金待遇,这一切都吸引着来自乡村的农民大量涌进城市寻找机会,随之而来的便是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由此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犯罪率上升等一系列被称之为“城市病”的问题开始浮现。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0世纪20年代,在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7]。 城市开始出现功能分区的综合体: (1)大型公寓或住宅区的出现。由于城市的扩张速度远远赶不上城市居民的增加速度,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上升,再加上当时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影响,西方社会开始出现“邻里单位模式”,以改变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挤、恶劣的居住环境,典型如法国马赛公寓。 (2)工业办公区的出现。这是由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对工厂数量的需求增加导致的,以芝加哥的办公区为典型。这种办公综合体多是大楼的底层和裙楼做商业零售,塔楼部分是宾馆和办公用房,将多种功能和形式结合在一栋建筑中,满足市中心工作人员和游客的购物、餐饮和住宿等要求。 功能分区原则虽然能很好地协调各部分的比例,防止城市功能的混乱,却易使城市发展偏向单一化,导致了当时城市发展计划中贬低“高密度、传统街坊和开发空间的混合使用”,从而破坏了城市的多样性。不同空间的单一化分割,相互间缺少内在的必要联系,不但没有创造出新的城市空间秩序,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城市整体的混乱,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更新产生严重制约。 (三)二战结束后城市综合体的缓慢发展 1945年二次大战后,由于工业化和商业的迅速发展,相应的城市化速度也日益加快,许多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平均达60%以上。“城市病”更加严重,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的低收入者,人们开始认为城市特别是市中心区不再适合居住。另一方面,汽车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中产阶级普遍拥有私人汽车,大量高速公路的修建也使驾车出行十分方便快捷。同时婴儿潮也使得人口迅速增加,人们不得不到城市中心区之外寻找新的居住地点,这时环境幽雅开阔、空气清新、交通便利的城市郊区成为首选。西方许多大城市开始出现郊区化趋势。 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如大批企业开始到郊区投资建厂、零售业外迁、城市空心化现象等,但最主要的还是开始出现了商住结合型综合体,由于中产阶级搬到郊区居住后,强烈要求从各方面提高生活舒适度,城市郊区的综合体开始与步行商业街结合起来,如美国的休斯顿长廊(The Galleria Huston)。 然而,由于大量的城市高收入人口外流,分散到城市周边,却并没有形成一个中心区或城市新区,同时还带走了城市的商业和服务业,城区中主要居住者都是低收入阶层,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致使了城市的衰落,对城市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 另外,“邻里单位模式”也开始出现弊端。这种模式虽然简化了居住空间的组织要素,抽取了组织结构中最有效的表象成分,却忽略或舍弃了与人的居住生活对应的含混复杂的内在机理[6]。当社会从满足量的需求转变为提高质的水平时,这种简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就鲜明地显现出来。因此,1960年以来,西方学者不断反思功能主义城市规划理论以及在这一理论背景下产生的诸多理念,并进而倡导以社区理论取代邻里单位模式作为居住空间塑造的理论依据。社会开始出现了顺应人生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讲求城市结构的多重性、功能的复合性、适当的高密度和功能混合等思潮。 总之,这个阶段的经济发展、建筑成熟、价值思考为城市综合体后来发展的盛行奠定了基础。 (四)现代城市综合体的盛行:20世纪70年代至今 70年代的石油危机引发了西方国家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多方面新的矛盾与冲突。人们开始反思城市复兴与城市中心区的价值。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了多样性城市回归的潮流,主要形式如购物中心、早期历史建筑的改建开发、组合多功能的城市综合体、城市区域的重新规划等。许多城市的中产阶级也开始重新回到市中心。城市对繁荣与活力的追求,成为城市综合体开发建设的催化剂。 另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得劳动密集型生产逐渐被知识密集型生产所代替,这为城市生产、生活、居住的空间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市中心大量集中的第三产业人口为城市综合体提供了持久的支持力。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也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将人们从长时间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现代人由此获得了较过去高2-3倍的闲暇时间。因此,人们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游憩空间及内容,如求知型的图书馆、业余学校,娱乐型的影剧院、音乐厅、体育场,服务型的商场、餐馆、美容室,休闲型的公园、画廊等。这也为城市综合体的出现提出了客观要求。 居住空间的构建模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国外大城市中大量出现了混合居住区、整体式小区等,即在居住空间中融入多种城市职能,比如办公、小型工业、多种服务设施,同时将多种功能立体化地进行组织。 城市综合体开始在西方国家大量兴起,例如法国巴黎的拉德芳斯、加拿大多伦多的伊顿中心、日本东京的六本木等。 二、中国城市综合体的发展 按照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的城市化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4]: (1)1949年前。我国城镇体系职能组合结构自古是以行政中心城市为基础,另外,几千年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决定了此时期的中国只能是缓慢的城市化。 (2)1949年至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农村集镇发展萎缩。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乡户籍制度等政策的调整,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吸纳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带动了小城镇的迅速发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4)2000年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开始迈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成为带动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目前我国的城市化率已接近46%。 然而,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整体的缓慢,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大大晚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中国早期的建筑综合体 城市综合体的发展过程分析 曾 月 中海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摘 要】城市综合体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近几年来,城市综合体已在我国很多大城市开始盛行。本文以城市化历程作为背景,分别追溯了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城市综合体的起源和发展,揭示了产业革命、城市化和城市综合体之间的逻辑发展关系,以及城市综合体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城市综合体 城市化 发展过程 2011. 01241

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议书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概述 一、项目名称 xxx田园综合体建设项目 二、项目建设性质 新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 xxxx有限公司 四、项目建设地点 xxx村 五、项目定义 田园综合体就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得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就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顺应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新型产业发展,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得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 一、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得报告》解读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是关系国计民生得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得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与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与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2、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建立更加有效得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得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3、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建设人与自然与谐共生得现代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加强固体废弃物与垃圾处置。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划定工作。 二、休闲旅游目得地,庐江开启“全域全景全时”模式。 庐江“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构建“一核四带七区”旅游产业发展格局,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引领,带动旅游景区提档升级,xx争创国家旅游度假区;形成xx休闲度假服务集聚区、庐城文化传承服务集聚区与巢湖生态观光服务集聚区等三大旅游集聚区。按照全域旅游标准,致力打造集观光、休闲、度假、体验等为一体得“全域全景全时”式休闲旅游目得地,通过2-3年得努力,达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各项标准,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第三章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一、用地面积 建设用地面积20、88万平方米,约313亩。 二、功能分区 项目规划共分为四个区,分别为民俗文化区(39300平方米)、休闲区(35100平方米)、生产体验区(79600平方米)、户外拓展区(54800平方米)。 三、建设内容 1、建筑:3466平方米,包括管理用房、展览馆、特色民宿等; 2、水域:68742平方米,包括池塘、溪流、荷塘等; 3、车行道路:14746平方米,包括车行环路、停车场、后勤管理通道等; 4、铺装园路:2018平方米,建筑周边疏散铺装与游园路等; 5、连栋温室:9600平方米,共两栋; 6、绿地:119867平方米,包括景观林、阳光草地、户外拓展场地、农园等。 第四章项目选址及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项目选址于xx村。凤凰村位于xxx镇风光旖旎得马槽河中游东岸、就是进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全国与宁波城市综合体发展的趋势特点

全国与宁波城市综合体发展的趋势特 点 发布处室:重项办发布日期:2011-11-01 点击数:1405 【字体: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城市综合体是指具有商贸、商务、居住、酒店、展览、会议、休闲、娱乐、文教、交通、产业等城市功能三项以上,各功能之间有机联系、相互助益,规模体量大、交通衔接好,且保持一定比例物业统一经营和整体管理的多功能、高效率建筑群落。从缘起来看,这一城市建设开发方式起源于西方国家,在我国兴起和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大规模开发建设、多样化发展的特点和态势。 一、全国城市综合体发展的基本状况与趋势特点 (一)从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城市综合体正处于迅速扩张阶段国外的发展实践表明,当城市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时,城市综合体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而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时则是城市综合体快速发展并逐步成熟阶段。目前,我国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均已经达到城市综合体起步或快速发展阶段的要求,城市综合体开发越来越受到各地城市管理者和地产开发商的青睐,许多大中城市甚至是一些三、四线城市都在积极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如杭州、济南、合肥等城市政府就明确提出未来要以城市综合体开发为主来推动都市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而且,随着我国新型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三线、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加入到城市综合体的开发浪潮中去。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到城市综合体“唱主角”的时代。 (二)从实践进展来看,我国城市综合体发展水平的层次性比较明显根据《2009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调研报告》和《2010年中国城市综合体专业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城市综合体发展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一是走向成熟型。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综合体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它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起了国内第一批城市综合体,如北

商业街项目建议书.doc

商业街项目建议书 一、发展趋势与战略意义 1.项目背景:城乡一体化发展 了解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有助于项目高起点规划和实施。根据十八大报告精神,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快速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这是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转变:如果说改革开放前20多年是我国大、中型城市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那么,未来20年将是以乡镇为中心的“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后,城市的许多资源将向乡镇快速扩散,一批现代化新城镇将迅速崛起,以缩小大、中型城市与乡镇的差别。横店无疑是这些新城镇中最闪亮的一个星。 2.项目立意:新兴现代化“镇级市”中央核心商务圈 基于上述对国家建设发展的战略意义和横店现状的认识,我们对玫瑰星城大二期项目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有了一个新的认知,并需要赋予它更深刻的涵义。我们的基本阐述是:一个新兴的现代化“镇级市”的中央核心商务圈,集购物、休闲、娱乐、观光、居住、文化为一体。它将成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互动的一个典范,引领横店现代商贸业的发展潮流,成为支撑横店新生态、新文化、新生活的城市地标。在传统乡镇向现代小城镇华丽“蜕变”的过程中,玫瑰星城大二期项目将起到一

个里程碑的历史意义。 3.项目布局:奠定项目在横店的核心地位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发展中,商贸业一定充当领军的作用。因此,在我们的概念中,不是做一般的商业街,而是做一个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兴现代城市商业综合体。它在横店的商业布局中要起到标杆作用,成为横店市场繁华、商贸文明的重要引擎。以玫瑰星城大二期七万方以上的商业建筑体量,足以构成横店这样的中心小城镇的核心商务区的空间。通过这样重量级的布局,一举奠定项目在横店的核心地位。 4.项目运作:肩负小城镇裂变的历史使命 项目推广上的运作,希望能在一个比较高的层次上进行,积极争取政府资源,肩负传统小城镇向新型城镇化裂变的历史使命,而不完全是开发商的功利性商业运作。立足这样的高度,有利于大二期项目的全方位推进。 二、项目理念与商业模式 1.项目理念:开创后商业街时代的典范之作 商业街是城市生活的一种特定商业形态。中国商业街历史源远流长,从汉代洛阳街市的鼎盛到唐代长安大街的喧闹,从xx南宋御街的繁荣到明朝南京鼓楼大街的熙攘……商业街成为城市历史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她讲述着城市的故事、演绎着城市的历史、承载着城市的梦想。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商业的发展已经从传统的商店与商店之间的竞争,发展到商街与商街的竞争及商圈与商圈的竞争,甚至城市与城市的竞争。商业街在城市中的经济形象和商业地位日益突出,商业街经济正强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进程即中国农村转化成城市的过程。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的困扰,导致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不均衡。自50 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由于中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以后,中国明显加快。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 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摘要:中国城市化进程特征措施 1 中国城市化概述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 年代中期以 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2. 城市化的含义及标志含义 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村人口,人口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城市化,也有学者称之为城镇化、都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城市化的过程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一般分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城市化三大标志 (一)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上升(最主要标志); (三)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其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又促进了城市化。 3. 中国城市化 2012年8月17日国家统计局今日发布报告显示,十六大以来我国人口总量低速平稳增长,人口生育继续稳定在低水平,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改善,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口婚姻、家庭状况保持稳定。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化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我国城市化道路蜿蜒曲折,经历了一个连续而又不稳定的发展阶段。这段曲折历程又可分为四个时期:①1949—1957年城市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②1958—1965年城市化剧烈波动时期;③1966—1978年城市缓慢发展和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④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入持续稳定的加速发展时期。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由1949年的10.6%上升到1997年的29.62%。关键词::城市化进程、城乡二元、改革开放、集约型城市化、健康发展、区域城市化 城市化一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城市化快速发展是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不可逾越的阶段。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前进的,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工业、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如何依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是21世纪中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历史回顾 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1978 年到 2008 年的 30 年,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取得重大进展的 30 年,是我国

XX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XX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引言】 《XX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对龙泉某广场城市综合体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政策环境与市场分析、项目运营、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项目建设方案、总图与公用辅助工程、节能及节能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项目组织管理、项目实施进度、招标方案、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财务分析、社会评价、风险及控制等方面的研究,从技术、经济、工程等角度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比较,并对项目建成以后可能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科学预测与分析研究,为项目决策提供公正、可靠、科学的投资与工程咨询意见。 第一章总论 1.1 项目概述 1.2 建设单位简介 1.3 编制依据及研究范围 1.4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1.5 主要结论及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2.1 项目建设背景 2.2 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2.2.2龙泉驿区城市化进程的需要

2.2.3龙泉驿区城市功能完善的需要2.2.4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的需要第三章项目市场分析 3.1 房地产市场分析 3.1.1全国房地产行业运行情况分析3.1.2全国房地产行业市场背景 3.2 龙泉驿区房地产投资环境 3.3 项目区域市场分析 3.3.1项目区域市场现状分析 3.3.2项目区域商业市场分析 3.3.3项目区域办公市场分析 3.3.4项目区域酒店市场分析 3.3.5项目区域公寓市场分析 3.3.6项目区域住宅市场分析 第四章项目运营模式 4.1 项目竞争力 4.1.1核心竞争力 4.1.2其它竞争力 4.2 产品定位 4.2.1商业定位 4.2.2酒店定位 4.2.3办公定位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论中国城市化发展的三个阶段 据国家建设部《2003年城市建设统计公报》显示,至2003年末,我国设有城市660个,城市人口近3.38亿,城市面积39.9万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为33%左右。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1998年为55%。在工业革命之后,中国的城市化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状况,是因为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时而又不断反复的艰难道路 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 近代史之前的中国城市化,因为它对中国今天城市化的发展不具有现代化意义上的启示作用,因此本文不予涉及。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100年内,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近、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个阶段。它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平衡。东南部城市化进程较快,而中西部地区则远不如 东南沿海,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 城市工业化特征差距悬殊。比如东南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 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东南沿海城市的建筑、通讯、工厂、商业、交通已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有了相当程度的联系。譬如上海外滩一条街的高楼大厦,青岛的洋楼区。而其他不发达地区城市则不具备这些工业化的明显特征。 城市的商业化功能不显著。有一种说法,西方资本主义的每个城市都是以市 场为中心的,而中国城市是以官府、衙门为中心的,象北京,紫禁城是它的中心。而市场则散布在四周,比如菜市口、花市、瓷器口都在边上而不在中心。这一阶段的城市中心是属于官府,城市的政治、军事的特征和意义更为显著和重要,也就是说,中国城市形态上商业化的功能不占主导地位。 城市文化畸形发展。由于列强的入侵,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已经受到了西方 文化较大的影响。同时,由于长期的封建文化的熏陶,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传统习惯、戏剧、本土文化也占有一定的空间,这二种不同的文化在同一个城市空间里共存,相互影响但又并行发展着,实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奇特现象。例如:这一阶段的上海已经与传统的中国城市距离很远,西方的文化随处可见,并且占主流地位,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顽强地在这个城市中生存着。如沪剧、越剧这些地方剧种也拥有大量的观众,这种文化畸形发展的现象令人十分费解,不过,人们认为这个现象与上海日后形成的海派文化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二个阶段 这个时期大约是1949年~1980年左右,这30年间,中国的城市化道路走得非常艰难,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处在一种“反城市化”的状态。例如:对农村与城市在户口的管理上实行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模式,限制农民向城市的流动,甚至出现过大规模地把城市的人口向农村转移的现象,这些做法在客观上使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长期处于停滞、缓慢,有时甚至是倒退的

城市商业综合体策划书详解

城市综合体设计策划书 姓名: 班级: 学号: 日期:

城市商业综合体策划书目录 第一章项目地块现状研究 (一)项目地块与太原城市关系分析研究 1)区位格局 2)交通格局 3)区域环境 4)商业层次 (二)项目地块现状调研分析 1)建筑调研 2)商业调研 (三)现状分析后发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第二章项目商业定位概念 (一)项目开发的基本经济数据指标 (二)项目商业整体定位 (三)项目商业的功能定位 (四)项目商业业态分析 (五)项目的形象定位 (六)项目商业开发建议 第三章项目建筑设计概念 (一)项目地块规划设计理念 (二)项目地块建筑设计概念

策划内容 第一章项目地块现状研究 (一)项目地块与太原城市关系分析研究 1)区位格局 基地位于太原老城区中心位置,总面积约为28350平方米,南北总长约为270m,东西最窄处约80m,最宽处约120m。基地南侧为交通广场——五一广场,北侧,东侧被居住区包围,西侧分布有文赢公园以及建筑历史文物——纯阳宫。 A、基地南侧的五一广场虽为交通类广场,但可以说是太原市一个地标性的广场,为许多人熟知。随着太原市的发展,五一广场也日新月异,如今它成为了许多市民休闲的好去处:老人们在广场组织跳舞、唱歌等多种文娱活动;儿童可以在空旷的广场尽情的玩耍或者去鸽子屋喂食鸽子;年轻人则会选择去广场附近太原影都看场浪漫的电影,在广场散步。同时,由于距离火车站很近,许多暂停游客会选择去五一广场初步了解太原。五一广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下商业区——老鼠街,在太原也具有一定的商业影响。所以五一广场是一个吸引人流的重要场所,如何建立五一广场与综合体的联系,如何巧妙地将老鼠街商业与综合体商业融合对接,这些问题对于综合体规模及后续发展都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B、基地及基地周围存在众多历史建筑与建筑文物。北有皇华馆,南为五一大楼,东侧是五一路老邮局,西侧是著名道教圣地纯阳宫。基地被不同时期的古建环绕,充满浓重的历史文化气息。可以说这一带是太原的城市文脉所在,昭示着这里一直延续着历史文明。综合体建于历史建筑包围之中,在考虑到历史建筑要求保留改造,因此综合体的风格必须兼容所有不同时期建筑的风格,弱化建筑之间风格差异性的强烈对比,使其与综合体达到和谐统一。 C、基地周边存在多个高层建筑,西侧山西饭店为一个大型仿古木构建筑,体量巨大,用色鲜艳,非常抢眼,对综合体西立面的处理会有一个相当大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