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业发展的限制逐步减少,大都采取推动银行并购的宏观政策,这就为银行并购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宏观环境。

从银行并购的微观因素来看:首先,并购可增强资本实力,是银行实现全球扩最为便捷的方式。一般来说,银行规模与客户信任度以及市场占有率呈正比例变化,银行规模越大,就有可能更广泛地赢得客户的信任,从而大大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规模大小对银行获得竞争优势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其次,并购可节省资源和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增加利润。并购在精简机构、人员和降低经营成本方面有显著的效果。第三,并购是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需要。并购不同业务类型的金融机构或非银行金融机构使业务向综合化发展,向客户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全面的金融服务,走全能银行的道路,就成为银行业能够在剧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最佳选择。第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并购提供了强大动力,保证了银行并购的实现,如果没有现代高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就无法对并购后的大型银行进行控制和管理,而且也难以负担管理成本。第五,并购能大幅度提高银行的竞争力,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竞争力的提高、赢利能力的增加,毫无疑问将增强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3.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趋势

当前国际银行业并购的浪潮方兴末艾,尽管对其产生的影响还难以作出全面的判断,但是它已经对国际金融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也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首先,大规模的银行并购潮将改变国际银行业的竞争格局。经过多次的并购之后,银行业将更加趋向大型化、综合化和国际化,银行业的数量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一国或地区的银行业务或绝大部分银行业务将由少数几家银行所控制,银行业的竞争主要是在大银行之间进行,国际银行业趋向垄断。

其次,银行垄断导致资金和服务质量下降。通过并购可使银行获得规模经济的好处。但实际上,银行规模并非越大越好,如果超过了银行经营的最佳盈利点,规模的扩大反而会增加单位经营成本。因此,大银行未必就是好银行、未必就是最有效率和竞争力最强的银行。通过并购而形成的“超级银行”能否持久地获得规模经济效益,仍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更重要的是,并购后的大银行在许多方面的优势有可

能形成业务垄断,垄断必然导致资金配置的非合理性,从而造成资金效率的下降。而且,竞争对手的减少,也将导致银行服务质量的下降。

再次,并购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存在着金融动荡的潜在风险。银行并购必然促。进银行业向综合化和国际化发展,金融创新工具的广泛使用使高风险投资大量增加,无疑都将加大金融监管的难度。诚然,银行并购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但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部经营管理问题、风险控制问题、企业文化的整合问题都可能带来所谓“并购风险”,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和稳健性构成威胁,使金融动荡的潜在风险进一步加大。

总之,尽管银行并购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但从推动国际银行业并购发展的宏观

与微观因素来看,这些因素对银行并购的主导作用在日益加强,因此银行业并购浪潮将会在中长期继续迅猛发展。值得注意的是,银行业并购浪潮是国际银行业走向全能银行、跨国银行、网络银行和银行再造时代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此奠定了充分的基础。

二、全能银行时代

1.全能银行的兴衰轮回

全能银行(Universal bank),又称为综合银行,是指不受金融业务分工限制,能够全面经营各种金融业务的银行。全能银行有三种类型:一是商业银行加上投资银行;二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三是商业银行加投资银行加保险公司加非金融公司股东。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全能银行大多是指第三种类型,而人们通常所指的全能银行是第二种类型。全能银行又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德国模式,在银行设置业务部门全面经营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另一种是英美日模式,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银行以控股公司的名义从事证券、保险和风险投资等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之下,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监管逐步放松,各种金融机构之间业务相互交叉与渗透不断加剧,西方国家的银行业又由过去的分业经营逐渐向全能银行演变。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商业银行向全能银行发展进一步加快,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国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越来越多地受

到来自欧洲和日本银行的竞争压力,这些国家的商业银行已经突破传

统的分业界限,全能银行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为了应对欧洲和日本银行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1999年11月美国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废除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关于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限制,允许银行扩展所有的金融服务。从而使美国的金融机构可“在一个屋檐下”和“用一种品牌”从事多种业务经营,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全能银行时代。

2.全能银行迅速发展的必然性

自1933年美国通过《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之后,商业银行的经营体制便出现了分离银行体制和全能银行体制并存的局面。对于这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在理论界和金融界一直存在着广泛的争议。对全能银行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道德风险问题。由于商业银行的收益和风险不对称而产生道德风险:商业银行高风险投资所获收益完全由其独自占有,但经营失败的风险则由存款人或存款保险公司甚至整个社会来承担。这种状况将导致商业银行只顾追求利益,忽视或放松风险控制。第二,经营风险问题。受利益驱动,商业银行从事高风险活动,违背了存款人的意愿。尽管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可增加利润来源,但也必然承担了证券业的风险。第三,操纵证券市场问题。认为商业银行涉足证券业后可利用自身资金实力的优势,参与交易、操纵市场,造成证券市场事实上的不平等,损害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尽管这些批评不无道理,但是国际银行业依然最终选择了全能银行体制,特别是就连美国这个分业经营的倡导者也放弃了分业经营。这种变化值得思考。全能银行的迅速发展有其在必然性,反映了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发展的历史趋势和迫切要求:一是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三是金融创新的推波助澜;四是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要求。

全能银行具有众多的优势。如果从银行的角度观察,全能银行主要有三大优势:

首先,成本优势。由于全能银行业务围广泛,有利于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一般而言,在费用或投资水平确定的情况下,银行某种业务量的增加,将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全能银行的流行模式是将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融入一体化的架构之中,形成所谓的“金融超市”(或称“金融百货公司”),当不同的业务由一个机构提

供时,其成本将低于多个机构提供时的成本。

其次,竞争优势。全能银行所具有的成本优势无疑将使其竞争力大大提高。除此之外,全能银行通过全面的金融服务,使客户与银行之间更加相互了解、加强了双方的联系,有利于巩固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也使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抗风险优势。全能银行具有“在稳定”的特征,由于全能银行的业务多样化和收入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一部分业务亏损可由其他部分业务活动的盈利来补偿,即利用部补偿机制来稳定利润收入,这就可以降低风险,使银行经营更加稳健,有利于整个银行体系保持稳定。

全能银行业务围较广,能够同时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经营成本低,在保障资金的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方面有独特优势;全能银行在应对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的金融市场深刻变化的挑战中,表现出较高的应变能力和灵活性及较强的竞争力。正因如此,以美国《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正式生效、实行近70年的分离银行体制的彻底终结为标志,国际银行业已进入全能银行时代。

作者: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王元龙来源:《国际金融研究》

2002年第3期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

2002-05-22

三、跨国银行时代

1.跨国银行的含义与发展动因

跨国银行(Transnational bank),也称为多国

银行。目前对于跨国银行的界定尚存在着不同的看

法。我们认为:跨国银行是在许多国家设有分支机

构和附属机构网,跨国经营金融业务的银行。

跨国银行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跨国银行拥有

广泛的国际网络,经营广泛的国际业务,从全球目

标出发、制定全球经营战略,对国外分支机构实施

集中统一控制。由此可见,跨国银行与一般银行有

着重要的区别,例如有些银行在国建立国际业务部从事国际业务而且业务量很大,尽管如此,它也不能成为跨国银行,因为它并没有跨国界经营,这些银行充其量可称为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又如,一些银行虽然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但国际业务量很小,在其总业务中无足轻重,也不能称其为跨国银行。

从历史上看,银行跨越国界的经营活动,早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就已存在,但具有现代意义的跨国银行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才真正获得了迅速发展。毫无疑问,银行业选择跨国经营最根本的原因是为了谋求自身发展以实现更大的盈利。而从促进跨国银行迅猛发展的直接原因来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20世纪60年代开始,伴随着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大规模增长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速扩,国际金融市场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金融创新的迅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的金融创新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技术创新和金融产品创新。

其次,金融自由化的深入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的金融自由化改革也在不断深入:由放松利率管制到放松金融业务管制,再发展到放松(或部分放松)资本项目管制,极促进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推动了金融机构向全能化、国际化发展。

再次,银行业发展战略的调整。随着全球竞争的加剧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际上许多大银行都把扩大规模、扩展业务以提高效益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发展新战略,国际金融市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跨国购并浪潮,造就了众多的巨型跨国银行。

2.跨国银行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跨国银行发展

的最大特点是日本银行业的异军突起,在连续数年按资产排名的世界前10大银行中,日本银行业一直占有统治地位。90年代以来,受经济泡沫引发银行大量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银行业的地位相对下降,欧盟和美国银行的地位则不断上升,而亚洲国家和其它发展中国家的跨国银行实力也在不断增强。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是跨国银行数量迅速增长时期,90年代以后,跨国银行的总体结构已经趋于稳定。当前跨国银行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发达国家跨国银行进行结构调整,主要表现在设立在发达国家的实体性机构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电子化意义上的网络在不断扩大;设在发展中国家的机构数量则相对增加;二是发展中国家跨国银行的海外机构数量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已显示出大举进入发达国家开办分行或代表处的趋势。跨国银行发展的这种态势,或许可以用“银行业全球化发展四个阶段理论”来解释(参见表1)。国外研究者将银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银行业在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业务活动领域和经营模式。显而易见,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来说,它们的银行业已经越过了第三阶段,正在全面向第四阶段发展;而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而言,正处在第一阶段或第二阶段。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银行业,都面临着业务活动领域和经营模式的进一步转变,跨国银行发展的上述趋势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表1: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四个阶段

Press,1998.。

四、网络银行时代

1.网络银行的含义与发展模式网络银行(Network bank)又称互联网银行、网上银行或在线银行,是指以互联网为渠道,为客户提供多种金融服务的银行。由于网络银行是利用公共互联网络作为传输媒介,以单位或个人计算机及其他通讯工具为入网终端,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因而又称为居家银行。

从国际银行业的现状来看,网络银行的发展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纯粹网络银行模式。这种模式的网络银行是完全依赖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全新的电子银行,这类银行几乎所有的银行业务交易都依靠互联网进行。这种模式又有两种情况,一是直接建立独立的网络银行;二是以原银行为依托,成立新的独立的银行来经营网络银行业务。采用这种模式的有美全第一网络银行、Telebank 等。

第二种:传统银行拓展网络业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在传统银行基础上运用公共互联网服务,开展传统的银行业务交易处理服务,通过其发展家庭银行、企业银行等服务,即将传统银行业务延伸到网上,在原有银行部发展网络银行业务。采用这种模式的有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美洲银行、威尔士法戈银行等。

上述两种模式各有利弊。美国网络银行的发展以大、中银行为主,纯粹网络银行数量较多。

2.网络银行的特征

网络银行(这里主要指纯粹网络银行模式)与传统银行在运行机制和服务功能方面有许多不同,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银行是虚拟银行。传统银行是有形银行,有现实的分支机构和网点。而网络银行没有实际营业场所,没有地址,只有网址,其营业场所是Internet带来的电子化空间。网络银行实现了无纸化银行服务,所处理的货币已经电子化。

其次,网络银行是智能化银行。传统银行主要借助于资金以及众多的银行员工为客户提供服务。而网络银行.主要是借助知识和智

能,许多工作由电子计算机自动完成,员工人数较传统银行而言大量减少。网络银行使银行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变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

再次,网络银行是高效率银行。网络银行打破了传统银行分支机构所受到的时间和地理的局限,为客户提供跨地区、全天候的服务,这种服务包含更多的针对性和个性化。而且,网络可以方便地进行不同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这就为网络银行开拓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第四,网络银行是低成本银行。网络银行的设置成本远远低于传统银行分支机构,在美国开办一家网络银行的成本为100万美元,而开办一家传统银行分支机构的成本为150—200万美元。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的统计,各种客户服务渠道的平均每项交易成本有较大的差别,利用传统手段完成一笔业务的费用高达1.07美元,而网络银行的成本仅为1美分,参见表2。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下)

2002-05-22

3.网络银行的发展及趋势

从1995年10月18日世界上第一家网络银行——美全第一网络银行成立以

来,网络银行在美国迅速发展,网络银行

的数量、资产、客户规模的增长都远远超过传统银行。1997年开通网络银行业务的银行与存款机构达到400家,1998年增加到1200家,1999年则猛增到7200家。到2000年,有近40%的美国家庭采用网络银行提供的金融服务,网络银行利润在银行业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已超过50%。从银行各类服务渠道的业务量的变化情况,也反映出网络银行迅速发展的态势(参见表3)。

表3:美国银行业各类服务渠道所占业务比

Ernst&Young.转引自金宝(2000)。

国际银行业大银行之所以纷纷选择发展网络银行的战略,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提高竞争力和盈利水平,这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而网络银行所具有的特征(即优势)极促进了银行业竞争力和盈利水平的提高。美国花旗银行的一项统计表明,该银行网络银行业务与传统银行业务相比,客户的忠诚度和满意度分别提高了33%和27%。这就预示着未来的银行业必然是建立在息技术基础上的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互联网项目实施中的风险问题、网络银行的安全问题、纯粹网络银行经营结构的局限性问题等等。毕竟网络银行自产生至今还不到十年的时间,这些问题将随着网络银行不断走向成熟而得到解决。需要指出的是,网络银行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新型银行,它将随着互联网迅速发展而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有关研究表明,未来网络银行发展的重要趋势为:可视化、移动化与一体化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流;综合化经营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要经营模式;个性化服务将成为网络银行的主要服务方式。

网络银行的发展打破了一百多年来银行业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对传统银行来说无疑是一场革命,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必须改变传统的经营管理理念,对其组织框架和管理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造,即银行再造。甚至可以断言,网络银行能否成功的关键不仅仅是技术,更重

要的是要有一套能够适应和促进其发展的管理模式,如果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法去经营网络银行最终将必然以失败而告终。

五、银行再造时代

银行再造分为广义的银行再造和狭义的银行再造。前者是指银行通过并购、重组或整

合,加速金融创新,使其向全能化(或综合化)、国际化、电子化方向发展,因此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国际银行业走向全能银行、跨国银行、网络银行都可以看作是广义银行再造的容;后者是指建立商业银行管理新思维和新模式。我们所说的国际银行业将进入银行再造时代,包括广义的银行再造和狭义的银行再造,广义的银行再造前已论述,这里仅讨论狭义的银行再造。

1.银行再造的含义

银行再造(Reengineering the Bank),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进入90年代后已演变成为席卷美国银行业的一场革命。对银行再造含义的理解,目前尚无统一的表述。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哈默对此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他将银行再造表述为:“银行为了获取在成本、质量和速度等绩效方面戏剧性地改变,以业务流程为核心进行的根本性地再思考和彻底性地再设计。”迈克尔·哈默的定义简明扼要,明确指出了银行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没有强调信息技术在银行再造中的作用;银行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业务流程再造(尽管这是银行再造的核心),而且还包括组织结构的再造、企业文化、价值观念、经营理念、管理制度等等方面的再造,这些容在定义中没有得到反映。

根据国外众多论著中对银行再造的解释,可将银行再造定义为:银行再造是指商业银行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客户为目标,以业务流程改革为核心,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以期在成本、质量、客户满意度和反应速度上有所突破,使银行集中核心能力,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

这里强调了两个方面:第一,现代信息技术在银行再造中的重要性,银行再造的核心是业务流程改革,而这一改革需要依靠现代信息技术。业务流程是一系列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而又相互关联的行动,每一个企业都是通过业务流程来运作的,银行也不例外。但是,银行与一般企业有重要的区别:由于银行经营的货币、信用具有同质性,银行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来自各家银行的业务流程,银行的核心能力自然渗透在业务流程之中,业务流程由此成为影响银行竞争优势最重要的因素。银行业务流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改变银行传统的分工方式、下

放决策权力给第一线人员、减少中间管理层的审查、专业知识与决策信息的共享,这种变革如果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必然是寸步难行。第二,强调了以客户为中心。把以客户为目标作为银行再造的出发点,从根本上对银行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重新设计,建立“客户中心型”的业务流程组织。

综上可见,银行再造的实质就是要依靠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经营管理的传统观念、变革传统运作模式,使人们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彻底的变化,从而带来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经营环境、经营围的深刻变化,重塑银行文化,使银行经营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银行再造的发展与趋势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西方国家银行业面对汹涌的金融创新浪潮以及由此而来的经营成本上升的压力,开始探索摆脱困境的道路。当时推崇和流行的是成本管理理论,即通过成本管理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水平和竞争力,相继提出了“重组”(Reorganization)、“重建”(Reconstruction)、“重构”(Restructure)等思路和方法。实际上,这些方法都是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设计的,其核心是降低成本。但实践证明,单纯的成本管理难以取得明显和持久的效果,甚至会削弱银行的发展潜力。为此美国的银行家们开始寻找全新的银行管理模式。与此同时,企业再造(Corporate Reengineering)与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管理理论在发达国家兴起,这是全面质量管理之后的一次新的工商管理革命。美国的银行家们不失时机地将这一理论引入银行管理领域,银行再造由此应运而生。

银行再造要求银行家们改革传统的思维方式,以新的视角来思考银行经营管理。传统的银行管理思想缺陷在于:一是机械地重视局部均衡,强调各职能部门重要性,忽视了整体性;二是注重普遍性和共性,在业务流程设计和产品创造上强调大众化标准,忽视了特殊性和个性;三是注重从银行本身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客户需求出发;四是强调目前的重要性,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习惯于“如何以更好的方式把目前正做的事情做得更好”,而较少考虑正在做的事是不是应该做。

银行再造的新的思维方式则注重整体性、特殊性、客户的需求与长远的发展。首先,银行运作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业务流程,业务流程的设计要考虑每项服务的完整性,不能让某项服务因职能分工而被分割得支离破碎;其次,要根据新的客户群概念,设计出符合不同客户群需要的有个性、有特色的产品与服务;第三,按照最能满足客户需要、开发客户价值的要求设计业务流程,打破传统的分工概念,根据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重组各职能部门;第四,从银行长远发展的需要来设计银行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银行决策层在做任何计划

前都必须考虑这样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它对银行未来发展有何重要意义;这件事从客户的角度来看是否需要;这件事是否一定要银行来做、可否外包而使银行有更多的精力从事最重要的工作。

以信息技术引导的银行再造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即局部应用、部集成、业务流程重新设计、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经营围重新设计。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银行再造的核心策略主要包括:一是根据客户价值定价,即根据客户对银行

产品的满意度和客户得到银行产品或服务后所能获得的效益来定价;二是通过战略联盟实现非核心业务外包,以利于银行集中有限的资源,有效培育和运用自身核心能力;三是整合业务流程,并且使业务流程多样化;四是实行客户与银行单点接触策略,要求银行能在一个地方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而不需要客户为了一笔业务在不同的部门之间穿梭;五是建立中心——辐射式组织结构(即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压缩管理环节、缩短管理半径,减少上下级之间信息传递的失真,进行银行组织结构的再造;六是经营围再造,扩大经营围,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

银行再造是在金融全球化浪潮下,国际银行业为应对日趋激烈的竞争,以变革求生存、求发展,在银行管理方面的制度创新,是国际银行业经过探索和实践后采取的具有革命性的选择。据统计,美国每年有十多家大银行实施银行再造,再造后银行的资产平均收益率(ROA)从1.0%上升为1.5%,资本平均收益率(ROE)从14%上升为20%,成本收益比从63%下降到50%—55%,成效显著。更为重要的是,伴随着银行再造、或者说在银行再造的推动之下,西方银行业进一步加快了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正因如此,目前银行再造运动正在从美国向欧洲、向全世界延伸,必将对国际银行业的变革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未来趋势 [摘要]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在过去的坚实基础上,继续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大集中工程,建设并完成了新一代业务处理系统,银行改革与创新的步伐持续加快,金融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安全工作不断加强。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建设虽然成绩斐然,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面对当前和未来金融业的发展需要,银行业信息化还要不断根据改革和业务发展的要求加快发展。 [关键词]银行业信息化现状发展趋势 一、信息技术、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信息技术(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是指那些可以被应用于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管理和处理信息的所有技术的总称。它的主要职能在于凭借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为主要媒介手段,以期实现对信息的获取、识别、储存、提取、处理、传递、分配、反馈与控制。纵观信息技术的发展史, 它的发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中叶。1946年,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 IAC由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与阿伯丁实验室制成并运行。它的问世,宣告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此后历经60多年的时间里,电子计算机及其应用技术取得了飞速 发展,计算机网络特别是因特网( Internet)的出现,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实现了世界范围内数以万计台计算机之间快捷便利地连通,为信息资源的使用与共享奠定了基础。如今,网络与通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极

大地改变了人类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动力。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第一,它以信息为基础。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加工处理后得到的结果。信息作为反应客观事物的规律,是一切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与社会生活都离不开的重要要素,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技术水平的提高为重要手段。计算机与 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获取、识别、储存,再到提取、处理、传递这一系列过程的效率得以显著提高,先进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更为有效和快捷的信息分配与利用。 第三,信息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与极强的渗透性。信息技术具 有非常广泛的用武之地,如今,它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在银行等重要金融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相对于以往任何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更快,更新周期更短,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更为显著。 二、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历程回顾 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开发与广泛应用,达到促进信息交流 和知识共享、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一种历史进程。银行业信息化就是由于信息技术在银行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而引起的一场银 行革命。我国银行业的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以银行中使用的计算机为例,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大约晚了20多年。总的来说,依据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可以将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历程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以冷战后国际政治基本势态为起点,阐述了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现状,得出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各国应加强协调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结论。 自从国家诞生以来,和平与发展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但这种崇高目标一次次被无情的战争撕得粉碎,特别是二十世纪上半叶,时隔仅二十年的两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沉重的灾难,二战以后,冷战的阴云又将世界笼罩了近半个世纪,就这个意义上来讲,“雅尔塔体制”解体和“冷战”的结束无疑是人类和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冷战以后,世界各国,尤其是世界各个大国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各自的全球战略和对外政策,以对话替代对抗,把整个世界带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的新时期。首先是美、俄之间握手言和,使冷战的阴云荡然无存;其次是中、俄关系的改善,并进而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欧亚大陆上两个曾经敌对的大国步人了和平发展时期;再者是中美、中日、中英、中法、中德、中印等大国之间关系的进一步改善,以及印巴、阿以、日俄等国之间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构筑了全球政治地理的基本框架。在这种和平的大环境下,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运行良好,为国际形势的相对稳定及和平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并未出现单极格局或美日欧联合主宰世界的局面,现实是孕育于两极格局之中的多极化趋势。虽然冷战后,美国作为仅存的超级大国,利用其雄厚的综合国力追求对世界的主导地位,在国际事务中表现出愈来愈强的

单边主义色彩,造成某种“单极世界”的表象,但从发展上看,从实质上看,多极化才是世界格局的变化方向。 美国仍是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它力求维护和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奥巴马政府对外高举“巧实力”、“多伙伴”和“无核世界”大旗,重温美欧关系,重启美俄关系,重塑美伊(斯兰)关系,重返拉美和东南亚,对所谓“问题国家”实行“伸手外交”,试图掌握主动,重振“领导地位”,显示出务实和灵活姿态,外界对美正面期待有所提升。但也必须看到,过去一年的美国外交虽然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在内容上虚多实少。盟友体系“虚化”的态势没有改变,与新兴大国的战略互信仍有待夯实,对朝鲜、伊朗等国的“伸手外交”并未获得“松拳”效果,以新型议题抢夺话语权的努力遭遇挫折,美要重建对己有利的新秩序仍知易行难。 欧洲仍是世界最为关注的战略重点。欧盟的成立与发展大大加强了欧洲的一体化,成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重大因素。在苏联的威胁消失之后,美欧争夺欧洲主导权的斗争随之突出出来。作为欧盟首富的德国也加快了扮演大国角色的步伐,努力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树立其大国形象。但是从2009年12月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希腊主权评级开始,欧洲其它国家也慢慢陷入危机,包括比利时这些外界认为较稳健的国家,及欧元区内经济实力较强的西班牙,都预报未来三年预算赤字居高不下,希腊已非危机主角,整个欧盟都受到债务危机困扰。就连欧洲首富的德国都开始感受到危机的影响,因为欧元大幅下跌,加上欧洲股市暴挫,整个欧元区正面对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日本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它立足亚太,着眼全球,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日美关系为基轴,通过与各国积极发展关系,

【开题报告】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开题报告 金融学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WTO过渡期的结束,金融全球一体化将逐步成为现实,即溶服务竞争逐渐加剧,必须通过金融服务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经营决策能力和市场反应能力。金融服务创新极度依赖信息技术来实现,因此,银行业信息化在新时期将肩负着更加艰巨的历史使命。 另一方面,中国银行业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快股份制改革步伐,势必对信息化建设提出更高要求。面临组织架构、业务战略的调整以及逐步清晰化的过程,银行业改革对信息化建设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此外,在08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同志曾经作出了“全面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重要讲话。文中提到了进一步增强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的紧迫感的问题。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日新月异,金融对各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作用与影响明显增强。同时,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外部金融动荡对中国金融业冲击的可能性加大。从国内看,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取消外贸银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地域限制,更使竞争越加激烈。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金融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探讨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前言 1 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概况及发展历程 1.1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概况 1.11信息化对中国银行业发展的影响 1.2中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

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新趋势——中国银行业协会秘书长陈远年 ?字号 ? ? ? 评论邮件纠错 2015-11-17 21:13:15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2015年11月13日·广州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应邀参加“第十届全球金融峰会”,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银行业协会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刚刚闭幕,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的一次伟大创新性设计,立足于“十三五”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明确了目标,提出了要求。此时,召开本次峰会应当说恰逢其时,充分体现出金融业界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大发展新理念制定改革发展战略,创新金融配套服务的实际行动和有益探索。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中国银行业的自律组织,一贯重视行业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研究,下面,我主要结合协会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银行发展报告》、《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等研究成果和行业基础数据,对银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新趋势进行简要的分享。

一、中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中国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截止2014年末,中国银行业共有法人机构4,091家,从业人员376万人。截至2015年9月,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0%。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6.9%,同比高出1.11个百分点。总负债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2015年上半年,各项贷款余额96.66万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23.97万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流动性比率为46.18%,核心一级资本净额达97062亿元,资产利润率(ROA)为1.23%,资本利润率(ROE)为17.26%。 我国经济还处在稳定增长区间,我国银行业众多经营指标R0A、ROE、不良贷款率及税前利润增长率等指标仍领先于国际大型银行,例如,R0A高于2015年英国《银行家》杂志社前100家银行平均值0.04个百分点,ROE高出3.73个百分点。 二、中国银行业发展新趋势 根据由巴曙松首席经济学家领衔,我们联合普华永道实施的《银行家调查报告(2015)》,连续第6年跟踪采访国内银行家群体,最新访谈结果显示,“十三五”期间,银行家们普遍认为,我国银行业将继续推进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银行业发展呈现出了新趋势,可以归纳为“五个新”。 (一)发展进入新常态。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过不懈努力,保持稳健运行。同时,正由过去十余年规模、利润高速增长的扩张期进入规模、利润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一是资产规模保持增长。2015年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187.8758万亿元,同比增长15%,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4个百分点;总负债173.4636万亿元,同比增长14.2%。二是净利润增速明显放缓。2015年上半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同比增长1.53%,增速下降显着,大

试论当今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

试论当今世界的国际战略格局 【摘要】国际战略格局的形成,是国际斗争和国际战略运作的结果。同时,新的国际战略格局一经产生,又会对国际战略形势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想从整体上把握国际斗争的基本情况和基本形势,揭示国际斗争的一般规律,就必须注重研究国际战略格局问题。与此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局部动荡频繁发生,热点问题此起彼伏,传统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互动,国际军事领域竞争更趋激烈,国际安全问题的突发性、关联性、综合性明显上升。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大国关系;目前国际战略格局呈总体和平、局部动荡的态势;经济因素对国际战略格局的影响增大;国防建设的重要性再度凸显;国际军控与裁军陷于停滞状态;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组织或地区的作用日益突出。 【关键词】国际战略格局结构类型特点 【正文】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保持总体和平稳定的基本态势。一、当前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类型 国际战略格局的结构是指它所表现出的基本形态。由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关系组成的国际战略关系的表现形式,同时是国际战略力量对比的结构形态。可将国际战略格局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一)单极格局 即某一个大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该国周围存在着一系列其他主权国家,但并不能成为与之抗衡的政治力量,形成一国独霸的局面。单极国家,是指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实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能够强行推行自身的策略,并在一定时期或时代被实现的大国政策。在这种格局类型中,一般只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国家或者国家集团在世界级的国际事物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周边或者国际上其他国家没有能力与其抗衡,被动处于被操纵地位。而这种和平的世界体系中只有一个国家是世界性的支配着,不管在哪个时期,一国霸权的国家拥有的特性是一样的,它们具有超群的实力(以经济实力和军事力量为基础)和超凡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增强自身的各方面实力,从各式的强国中脱颖而出,在国际中能够制定和维持其利益的国际规则,并能在一定历史阶段和一定范围内迫使其他国家服从自己的统治和支配。(二)两极格局 即两大战略力量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斗争,对整个国际事务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局面。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一种势均力敌的状态,所谓两极,主要是两大对立的国家集团,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竞争,争夺着支配国际事务的权力,相互制约,影响国际,推进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的进步。在美苏两极之外还存在着广大的“中间地带”。不过,这些集团以外的国家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并未构成主要的国际力量,从而使两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成为一定时期世界格局的主要特征。 (三)多极格局 即多种战略力量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既相互合作有相互制约而形成的一种相对平衡的战略关系。由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在国际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组成多极格局,共同影响国际事务,主导国际进程。多极之间相互制约,各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37595230.html,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作者:刘雅慧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第07期 摘要: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定程度上的全新形势,全球范围内的国际贸易活动不断冲击着规模的高点,各个国家、地区和企业进入世纪贸易市场,积极参加博弈,尝试获取更多利益。在这一情况下,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基准点出发,对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的发展趋势着手,分析其具有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区域化、知识化和高速化的特点,并尝试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https://www.360docs.net/doc/637595230.html,ki.1672-3198.2018.07.035 1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带来了愈发深入的经济全球化趋向,这一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思潮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当今世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未来趋向。为了配合这一经济发展的全新形势,世界各国不断加强自身对国际经济贸易的重视程度,不断从自身的贸易手段和贸易策略上着手,从而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完全适应现今新贸易形式之下的国际市场变化。可以说,目前世界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方面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引发了一系列诸如人民币国际化、贸易多元化等等的全新趋势,所以,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有助于推动各国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相关政策的正确性,推动经济的健康发展。 2发展趋势分析 对目前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进行分析,主要从如下的几点出发。 2.1多元化 多元化,即国际贸易过程和参与者成分的复杂性不断加强。目前,世界各国积极参加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直接造成了现有较为激烈的竞争形势,各个国家及其代表性企业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竞争意识,不断基于现有资源优化参加贸易主体的整体素质和经营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现今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各个国家和企业主体不断尝试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更使得现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类似于现有的贸易活动,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为现今的国际与贸易活动带来不断拓展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2.2自由化

浅谈我国未来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浅谈我国未来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1-1-18 文章来源:博客 一、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伴随着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从无到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提高金融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各商业银行基本完成了数据全国集中处理(称为数据大集中),进一步建设完善了新一代核心业务应用处理系统。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加快,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重要的标志是银行卡的应用和网上金融服务的迅速发展。现代银行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与传统银行业相比,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业务开拓等方面,日益体现出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的特征。银行业的这种行业属性,决定了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 二、信息化对银行业发展的作用 1.银行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服务前台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实时传送到决策部门,实现智能化决策和快速反应,从而大大提高管理效率,扩大管理范围,减少管理层次,促进了银行的管理模式向“扁平化”方向转变。 2.信息化帮助银行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流程再造。信息化帮助银行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设计现有的业务流程。根据客户类别,将分散在各职能部门的工作, 按照最有利于顾客价值创造的营运流程进行重组,使银行能有效适应市场的要求,从而建立“客户中心型”的流程组织,以期在成本、质量、顾客满意和反应速度等方面有所突破,进而在财务绩效指标与业绩成长方面有优异的表现。 3.信息化已成为金融工具创新的主要源泉。在业务开拓方面,信息化已成为金融业增长的源泉因素,信息系统的服务已经涵盖了银行所有核心业务流程。新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的推行,往往是金融性质的市场行为同信息技术相互耦合的结果,信息化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和基于知识的量化评价,辅助了决策行为,使金融产品的交易更为简单,从而扩大了金融市场。 三、金融信息化技术体系框架已经建立并趋于完善 1.金融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我国金融业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型计算机、小型计算机、PC服务器、刀片服务器等各类计算机,建立了覆盖全国的网络通信系统,开发了大量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金融信息基础设施体系。 2.数据集中工程基本完成。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各金融机构实现了业务数据的集中处理,统一、规范了业务操作流程,重新设计了营运流程。建立了集中式的数据中心,有效提高了数据处理能力和整体可靠性,为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基础数据,为下一步实现经营集约化、管理信息化、决策智能化奠定了基础。 3.核心业务系统成功投产。以数据集中为依托,部分商业银行研制开发了涵盖全行业务处理、经营管理、决策分析和服务渠道的全功能银行业务系统。部分保险公司陆续启动了“集中的财务系统”、“保险数据仓库”、“集中的IT运行平台”、和“网络安全系统”等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了信息系统的整合应用能力,为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四、未来几年我国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加强IT治理,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未来几年,银行业要建立起适应数据大集中技术环境和银行组织变革要求的信息组织体系,合理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构建面向业务、服务导向、分工合理、协作紧密、运作

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及中国应对策略

当前国际形势与中国发展形势 班级:830112 姓名:周晓刚 引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走过新生发展的六十年,我国已将“缓和与稳定”列为维持国家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征和主流;然而,总体稳定的局面下局部依然动荡或者存在潜在的威胁,这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的稳步发展。在如今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是什么?我们应当坚持和实施怎样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新特点 (一)当前国际局势多极化发展明显,总体来讲是稳定中有动荡 当前的国际局势发展是逐步走向多极化,虽然美国称霸一方的局面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际政治力量也逐步发展成为了世界多极中的一极,比如有迅速崛起的中国,国力得到大大恢复的俄罗斯及不断壮大崛起的印度及欧盟等等。可以说世界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朗。另外,在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大趋势中,我们可以断定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发展的

主流趋势,但是国际局势还是呈现出了稳定中有动荡的局面,尤其是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还是不断出现,甚至说很多地域性的动荡和不稳定还在有所加剧,这样的国际局势也严重影响到了世界和平与发展。 (二)世界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深入发展 随着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及生物技术等高科技的日益突破,各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有效配置和优化,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合作化也得以深入发展,这将会为各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发展机遇。另外,经济区域合作化也不但对于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自身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还非常有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多元化及多极化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及区域经济的合作化也给世界各国增加了风险和挑战,同时还加剧了部分国家内部的贫富差别,甚至因此还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冲突。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一贯强调文明对话的重要性,主张各国在面对冲突或问题的时候都能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都能通过谈话来解决争端。 (三)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际地位也得以稳步提升 中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我国的经济得以持续稳定发展,这对整个世界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非常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这也为世界的和平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8-04-12T15:17:40.8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上作者:范海峰 [导读] 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周口师范学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而各国之间的贸易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新形势下应当高度关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如此我国才能做出应对策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增长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国家从传统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国际范围的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来,扩大了国际贸易范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发展,间接的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利于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潜力,使得经济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将得到明显提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充分的认识到自身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的困难性,如此企业将会深人的了解国际市场形势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进而优化、调整、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企业向国际市场迈进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当然,这一过程中给予企业最大的启迪便是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作用 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能够发挥以上重大意义,笔者参考相关文献及工作经验总结,确定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作用的发挥,即带动经济增长、增强竞争意识、促进科技创新等。具体表现为: (一)带动经济增长 新形势下,传统的单一体制国民经济增长越来越不适用,而是要想多元化经济发展结构靠拢,如此才能实现全面面向经济全球化的目标。当然,要想实现这一目的,需要利用贸易往来的手段,也就是了解新形势,合理的优化国际贸易,进而协调好与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那么将推动各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增强竞争意识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往来越加频繁的今天,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此种情况下,企业要想向国际市场迈进或在国际市场内立足,需要不断创新,即从科学技术研发团队的整体素质到营销员的基础技能上都要提升,让企业处于良h}循环的状态,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实力。就我国经济发展来看,在我国加人世贸组织之后,为了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政府已经认识到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之根本是企业发展。为此,贯彻落实国际竞争思想,进行宏观调控,使国内市场呈现竞争之态,以便增强企业的竞争意识,让企业不断创新与发展,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努力向国际市场迈进。所以,国际经济的发展,利于增加各个国家及国家企业的竞争意识。 (三)促进科技创新 从科技创新的层面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还具备更为长远的价值。因为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科学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并将其有效的应用于企业生产经营之中,能够改变企业以往的生产经营状态,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在国经济与贸易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将有更多的企业加人到科学技术研究之中,意在提高企业的经济实力,但同时也是促进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三、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 (一)贸易呈现极速增长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科技不断创新发展的今天,国际贸易进人极速发展阶段。近些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日渐加强,使得各国纷纷敞开国门,积极与其他国家搞好关系,进行贸易往来,满足国民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为国家不断创造经济。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越来越频繁,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相信不久的将来国际贸易将呈现极速发展的状态。 (二)多元化贸易模式 从目前人们生产生活的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通过互联网的应用,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同时也为人们之间进行贸易往来提供方便。当然,有很多人对互联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存在质疑,但从目前互联网运行实际情况来看,互联网是由特定的机构把控,人们严格遵守互联网相关交往准则,这保证了互联网的安全性。又因互联网打破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所以人们越来越频繁的应用互联网。此种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来支撑国际贸易是非常可行的,并且现在已经逐渐的运用互联网来进行国际贸易,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多元化贸易模式将应用于国际贸易之中。 (三)加速区域性合作 在国际贸易不断发展的今天,贸易大国普遍安排并运用区域贸易,来提升国家自身的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贸易主导地位,其中绝大多数国家利用加强区域合作的方针政策,这也导致国际贸易体系面临新难题。此种情况下,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之一将是加速区域合作发展。因为以区域合作为核心来发展国际贸易,可以使国际贸易适应新形势,并且在新形势下稳步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近些年世界范围内区域成员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促使这一现象实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区域贸易合作。 (四)自由贸易往来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国际经济与贸易正处于事端的高发期,时常出现市场缺陷的情况。此种情况下,各国为了保证本

未来十年,中国银行业的十大发展趋势

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民营银行准入放松、人民币 国际化等一系列重要变革,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启示,未来银行业将进入发展新常态,进入挑战与机遇并存,优胜劣汰的关键转型时期。展望未来,商业银行需要顺应未 来十大发展趋势,抓紧时间窗口,尽快建设自身专业化能力。 1 银行业的获利水平将进入新常态预计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ROE)将下降到GDP 增速的2.0~2.5倍左右。基于未来五年平均GDP增速6.5%的预估,银行业的资本回报率平均约在13%~16%之间。同时,银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差距在充分竞争的市场化环境下被放大,银行的业绩显著分化,梯队优秀银行的资本回报率能够达到GDP增速的近3倍,而末端梯队银行的资本回报率仅能达到GDP平均增速,即6%~7%之间,甚至低于其资本成本。 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与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十年将陆续出现由存款保险机构接管、重组问题银行的案例,以及二三线城市农商行、城商行被兼并收购的案例。2 金融业混业经营成为趋势在国际上,混业经营的大型金融集团、以及聚焦单一行业的专业金融机构并存。通常专注单一行业的金融机构更容易建立专业化优势,在竞争中胜出;在估值上,专业金融机构更容易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在新兴的中国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综合金融服务日益重要。为了支持国家产业整合、重构、提升的经济改革大战略,涵盖保险、证劵、银行、资产管理的金融混业经营将成为趋势。一些大型混业金融集团已经占据了有利的竞争地位,呈现出领先的态势。而为了有效整合金融监管,监管治理制度也可能改革为准单一的监管体系;金融控股公司将是金融行业有可能的公司治理架构。3 银行业被迫走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 在净息差收窄,人力成本、合规成本高涨的压力下,银行业将被迫从粗放式发展转向精细化经营与管理。银行必须向管理要效益,应重点专注四大领域:,经营模式的设计、细化与执行落地,主要涉及营销组合与风险管理;第二,大数据与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决策利用;第三,跨国、跨领域专业人才的网罗、培养与使用;第四,掌握沿着价值链创造增加值的过程与定价能力。4 轻资本成为高盈利银行普遍采取的经营模式随着资本市场、大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与现代化,盈利能力在梯队的金融机构几乎都采取轻资产、高资本周转的财务运作模式。善用资本市场间接融资机会成为银行的财务部门、投资银行等业务部门的重要技能,未来很有可能由投资银行或资产管理领域的专家出任几大银行的行长。5 产投融结合的业务加速发展在资本市场复苏,全国产业整合、升级与重构的大浪潮下,产投融结合的信贷与股权融资、财务咨询、资产管理将成为商业银行在公司金融领域成长快、获利的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全面回暖,企业对于债券承销,中小板、新三板上市财务顾问等业务需求显著增加,推动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加速增长。 资本市场、产投融类业务的兴起对商业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组织治理、人力资源能力,以及金融监管提出了重大挑战,初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重大的寻租与损失事件。 对结算与交易业务要求大幅提高卓越的交易银行产品与服务能力,成为商业银行绑定、维护企业客户关系的关键。直通式事务处理(STP),跨机构、跨企业、跨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国际战略格局在进入21世纪后出现的新变化 一、国际战略格局概述 国际战略格局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相互关系的基本结构。它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总体框架,表现了世界力量的分布、组合和对比。在国际战略格局中,拥有最强大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在世界事务中扮演着主要角色、起着主导作用,是每一个国家的最大梦想。 国际战略格局的样式是由“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新生力量的形成与变化,使起主导作用的"力量中心"也随之变化,从而形成单极格局、两极格局以及多极格局。国际战略格局同经常变动的国际战略形势有所不同,它在一个相应的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新旧战略格局的交替转换,通常发生在涉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剧烈的社会大动荡之后,其根本原因在于世界基本矛盾的不断发展变化。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国际战略格局是在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19世纪及20世纪世界格局 19世纪以后,欧洲列强统治和影响着世界上的广大地区,从而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战略格局。这一格局的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列强内部发生剧烈矛盾,导致了20世纪上半叶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战以后建立的"雅尔塔体制",改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旧的世界格局,建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主导地位的国际战略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苏联解体,以美苏两极为主导的

“雅尔塔体制"彻底崩溃。借助前苏联的崩溃,美国的军力和经济膨胀到了极点。但由于日本、德国、西欧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海湾战争以后,美国的"单极"世界格局计划破产。随着世界形势的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国际战略格局开始出现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可以相信,一个新的以多个力量中心为基本结构的多极化国际战略格局正在形成,而且不可阻挡。 三、进入21世纪后世界格局的基本特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各国力量面临着重新洗牌。新兴大国崛起,国际格局开始展露出向非大国时代发展的趋势。进入21世纪11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冷战期间存在的明显敌友关系现在变的模糊不清。如果说冷战后头十年国际上出现了第二次西方中心主义思潮,那么到了新世纪前十一年,这种西方中心主义已经开始有所消退,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世界经济格局在美国、欧盟、日本外,又出现了一股新的非西方的经济力量。在当今国际格局中,美国、欧洲和日本拥有绝对的力量,是国际制度的制定者和规划者,但是国际上还存在着除欧、美、日以外的五类国家,分别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伊斯兰国家、失败国家和反美国家。国际格局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西方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是否达成妥协以及双方是否有效的处理之间的关系。 与此同时,新兴发展中国家在崛起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首先,发展中国家在各自发展进程中暴露出发展不均衡的趋势,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 金融行业信息化现状金融行业的主要分成三大行业,即:银行、证券和保险业。所谓“金融信息化”,是构建在由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等四要素组成的国家信息基础框架之上,由具有统一技术标准,能以不同速率传送数据、语音、图形图像、视频影像的综合信息网络,将具备智能交换和增值服务的多种以计算机为主的金融信息系统互连在一起,创造金融经营、管理、服务新模式的长期系统工程。 1.金融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到上个世纪末为止,我国的金融信息化已经走过20多个年头,在数万金融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由点及面,初步建成了日趋成熟完整的金融信息体系。在这段发展时期,金融信息化工作形成了以金融企业和行业监管部门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即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等行业监管机构的领导下,各个金融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金融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原则。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的建立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讲起步较晚,从70 年代开始至今尽管只有 20 多年的短短历程,但发展速度较快。目前一些大中城市的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已基本上接近了发达国家80 年代中期的水平。计算机进入我国银行业,最早可追溯到50 年代,当时,中国人民银行引进了苏联的电磁式分析计算机,用以进行全国联行对帐表的工作。但是计算机在我国银行业的真正发展还是从70 年代开始的,因此,我国金融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大致经

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 年代起步阶段从70 年代中国银行引进了第一套理光—8 型(RICOH—8)主机系统开始,揭开了我国金融行业信息系统发展的序幕,当时的主要目标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效率高、准确性强、功能丰富的特点,对银行的部分手工业务用计算机来进行处理,主要软件采用COBOL 语言编写,实现了诸如对公业务、储蓄业务、联行对帐业务、编制会计报表等日常业务的自动化处理。尽管在当时只在某些地区的某几个分行着手试点,但是试点的成功为后来的大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这一阶段主要的处理方式也是采用脱机批处理的方式,解决了大量琐碎、重复性的劳动。第二阶段——80 年代推广应用阶段 80 年代我国银行业相继引进了日本的M—150、美国IBM公司的436l、4381 型主机系统。进一步在大中城市推广应用各类柜面业务处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各行分别建立了自己的联网系统,实现了同城各专业银行自身间的活期储蓄通存通兑,基本实现了各专业行、各营业网点之间业务的联网处理。计算机已应用于银行门市业务、资金清算业务、金融计划统计业务、信贷管理等多项业务中。与此同时,1985 年中国银行率先加入了 SWIFT 环球金融通信网络系统,为我国银行业电脑化信息系统同国际接轨跨出了坚实的一步。第三阶段——90 年代完善提高阶段 90 年代各大专业银行信息系统主机纷纷升级,如引进美国IBM 公司的大型机ES9000 系列主机,用以扩大业务处理范围、增强业务处理能力。1991 日人民银行卫星通信系统上电子联行的正式运行,标志着我国银行电脑化信息系统进入了全面网络化阶段。各大银行除先后加入人民银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_郭双梅

International trade 国际贸易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53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加大信息资源收集力度,能够将更加全面的产品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同时,也能够将更加详尽的信息提供给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运作中[7]。这样一来,消费者在购物中,将会感受到生产厂家的专业性,也将对产品性能等产生深刻的认知,对于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大营销宣传 这是提升销售量的关键环节,在实际加大营销宣传力度的过程中,应对传统的营销渠道进行充分的利用,包括各个分店以及销售人员,增加对产品的推广力度。同时,还应当加强对企业网站的利用率,实施营销的拓展。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自身企业和产品特点,对网页进行合理的设计,同时,网页应当划分成不同的板块,包括能够根据用户需求,量身定做产品板块以及信息资讯板块等,确保浏览者能够对产品的所有信息进行掌握,从而为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主动营销的实现 在有效整合网络营销渠道和传统营销渠道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将传统营销渠道中能够同客户进行充分沟通的优势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的掌握,对消费取向进行分析,从而为网络主动营销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一过程中,应构建起一个同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的网络平台。促使消费者能够在浏览的网页中及时了解产品信息,并将自身的意见留在上面。而企业方面应将用户的信息、意见等内容储存到统一的资料数据库中,对消费者不同的信息进行详细分析,为提升自身服务全面性奠定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合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的过程中,要想提升主动营销的效果,可以实施会员制营销测量,搜集消费者的联系方式等,并将自身更新的产品信息发送给消费者,在推广自身产品信息的基础上,拉近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运行中需要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科学的营销渠道选择和应用的重要性凸现出来。现阶段,企业必须从自身产品以及生产特点入手,对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应用过程中给自身带来的利弊进行详细的掌握,科学的进行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营销渠道的整合,才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俐.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发展研究及其价值[J].现代商业,2015(24):33-34. [2]刘慧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整合发展研究及其价值分析[J].中国市场,2016(9):20,22. [3]方强,凌宇.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渠道的冲突及整合探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11(4):29-32. [4]陶燕,夏鼎.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网络营销体系有关问题的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8(8):17-18. [5]古永红.论制造商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渠道冲突的管理策略[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52-54. [6]于宝琴.从4P'S到4C'S:从传统营销到现代营销的转变[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14,21(4):59-61. [7]刘文静,陈一飞.铜工艺品行业的网络营销策略探讨——以铜陵铜官府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13):66-68. 作者简介: 高凤荣,顺德职业技术学院,高级经济师、教研室主任,本科,市场营销,企业管理。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 郭双梅 赵越 云南工商学院 651700 摘要: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立国之本,也是发展之基,而各国之间的贸易亦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在新形势下应当高度关注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如此我国才能做出应对策略,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而探究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我国需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国家经济总收入,如此才能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当然,要想良好的发展我国经济,需要了解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尤其是新形势下,这才能对我国经济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使我国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与各国之间的贸易竞争,提高商品的出口率,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所以,新形势下分析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是非常必要的。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国际贸易发展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增长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足于世界之林的根本是国家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驱使下国家从传统的内部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变为国际范围的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来,扩大了国际贸易范 围,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国家经济发展,间接的促进了国际经济的增长。所以,国际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国际经济增长。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利于强化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潜力,使得经济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下,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将得到明显提高。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能够让企业充分的认识到自身与国际市场之间的距离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的困难性,如此企业将会深入的了解国际市场形势及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发展情况,进而优化、调整、创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努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以便企业向国际市场迈进或在国际市场之中生存。当然,这一过程中给予企业最大的启迪便是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作用 DOI:10.14097/https://www.360docs.net/doc/637595230.html,ki.5392/2017.01.016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论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上) 2002-05-22 20世纪后期以来,金融全球化以强劲的势头迅速发展,资本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全球化、金融市场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并且继续改变着国际银行业的经营环境和运行方式。这种变化使国际银行业发展出现了新的趋势:国际银行业并购及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向业务综合化、国际化和高科技化发展。在21世纪,国际银行业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能银行时代、跨国银行时代、网络银行时代和银行再造时代。 一、国际银行业的并购浪潮 银行业的兼并和收购(即并购)是当今与未来国际银行业发展的 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银行并购已经成为引起国际银行业格局变动的基本动力,是推动国际银行业进入全新时代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基本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银行业出现了盛况空前的银行并购浪潮,其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都堪称史无前例。如1996年的日本东京银行与三菱银行合并、美国大通银行与化学银行合并,1997年瑞士银行与瑞士联合银行的合并,都曾引起国际金融界的轰动。而1998年4月,美国的银行并购更是另人瞠目结舌,4 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定名为花旗集团,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服务集团;7天之后,全美排名第五的美洲银行与排名第三的国民银行合并,美国第一银行与第一芝加哥银行合并而成为全美第五大银行。1999年8月,日本第一劝业银行、富士银行和兴业银行宣布合并,组成资产超过1.2万亿美元的世界最大银行,定名为瑞穗金融集团,将日本银行业采取强强合并方式进行重组的改革推向高潮。当前正在进行的国际银行业并购潮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巨大、席卷全球、跨国并购和跨行业并购。在世界前10家大银行中除了个别银行外,几乎都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并购扩大规模的。 2.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原因 国际银行业并购经久不衰有其深刻的原因。从宏观因素来看,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自由化程度日益加深,大多数国家对银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