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教案 第五讲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五讲资本流通理论(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的分析,揭示单个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通过对资本循环阶段和资本价值形式的变化的分析,说明产业资本运动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职能形式循环的统一,进而揭示资本循环保持连续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构成等因素的分析,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通过对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分析,揭示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和规律,说明为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各个个别资本之间、两大部类之间、两大部类内部必须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

【教学重点】

1、资本周转

1、资本循环

2、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3、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教学难点】

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3、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不断循环中实现价值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只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的运动表现为生产到流通,从流通到生产的不断的转换过程,在这个不断的转换过程中,它采取循环的形式,资本循环就是产业资本在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循环过程。

产业资本:指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来经营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即投在工业、农业、矿产业、建筑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的全过程看,它具有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不同的环节或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用公式表示: A

G——W P m…P…W’——G’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在这个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是一般的确良商品流通行为,但由于资本世纪家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的商品,这就意味着资本家掌握了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能力,所以这一阶段的货币以货币形式存在的确良预付的货币资本,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则是实物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这个阶段的货币不仅执行一般货币的职能(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而且还执行资本的职能,因为这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生产过程)有内在的联系,这里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包含着生产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在这个阶段上,货币资本的职能就是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好前提条件。

2、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生产阶段是整个资本循环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在另外两个阶段资本只是改变它的形式,不会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只有在生龙活虎产阶段,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都被消费了,才生产出剩余价值。在这个阶段,劳动力不从心和平共处生产品税资料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需要的要素,它本身不是生产资本,只是因为生产出剩余价值,才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

3、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从形式上看,这只是一般商品流通行为,商品的价值量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即从商品形态转变为货币形态,但它为何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因为这里的商品是生产过程的产物,它不仅包含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包含剩余价值,正因为这样式,决定了商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商品资本,也决定了这个阶段不仅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变化过程,而且是资本和剩余的实现过程。这是一个重要阶段,是商品致命的飞跃,“惊险的跳跃”,因为商品能否卖出去,关系到生产能否进行的问题。如果商品卖不出去,资金无法收回;卖的速度快的话,就可以扩大再生产,速度慢,就要缩小规模。

简单地说,资本从货币形态出发,经过一定的运动,又回到货币形态的循环过程,就叫产业资本的循环。总结上面,可以看到三个阶段的关系:A、三个阶段是互相依赖,密切联系的,资本循环要顺利进行,必须不停地由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

B、资本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决定流通,生产过程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而流通过程则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作准备。另外,也实现包含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C、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并不是三种不同的独立的资本,而是同一产业资本在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

产业资本只有在职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不停、周而复始地进行地,所以资本循环是无止境的,资本循环的公式:

Pm Pm Pm

G—W A …P …W’—G’?G—W A …P …W’—G’?G—W A

1、货币资本的循环:从货币资本开始,经过三个阶段,使货币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

并发生了增殖。公式:

特点:(1)起点和终点都是货币,但终点是已经增殖的货币,明显地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就是取得更多的货币,这一循环表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所以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务资本循环的一般形态。(2)由于生产过程处在两个流通过程之间,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价值增殖是在流通中产生的,货币资本自身表现为能够产生出货币,歪曲了资本主义生产品税本身的特征,有一定的片面性。

2、生产资本的循环:从生产资本开始,经过生产、售卖、购买,最后又回到新的生产过程。公式:

和货币资本循环比较的区别:(1)循环过程的媒介不同,前者生产过程充当媒介,而后者资本的总流通过程充当媒介;(2)总流通的结果和再生产的关系不同,前者与再生产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后者明显地包含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消费,则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剩余价值全部或部分转化为资本的再生产,则是扩大再生产。其特征:(1)明显表明了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2)这一循环中流通过程成为转瞬而逝的过程,表明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中产生的,扭转了解货币资本循环过程中造成的假象。(3)由于这一循环是从生产资本出发,又回到生产资本,又造成了错觉,生产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

3、商品资本的循环:从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开始,经过售卖、购买、生产,以包含着更多剩余价值的商品为终点,公式:

特点:(1)起点的价值是已经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它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要使价值实现,必须是商品全部卖出去。(2)前两个阶段是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流通占重要地位,一开始如果商品不被消费,就会影响循环的正常进行,造成了一种假象,好象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进行生产。

总结: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虽然都以追求剩余价值为目的,但每一种形式都表现了它的特点和片面性,所以,不能只看一种形式,而要全面考察,把在种循环形式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特征。

(三)产业资本的循环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

例:办企业,厂房、设备已提供,采购原材料全部生产好后再去销售,能否行?也就是说假定资本全部只采取一种形式,即首先采取货币资本形式,通过购买A和Pm,后采取生产的形式,通过生产阶段后,最后采取商品资本的形式,通过售卖阶段转化为货币资本。

产业资本家为了不断地获取更多的m,就不能中断生产和流通过程,这样就把K 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货币K、生产K、商品K三种形式。这三种K形式都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要保持K运动的连续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空间上并存:资本家的全部K,要按一定的比例分成三个部分。分配在空间上,同时并存的三种职能形式上。这样,才不会出现生产和流通过程交替出现的情

况。如何分配呢?取决于企业生产的性质。C:V,技术水平,购销状况,运输条件市场状况。

2、时间上继起:每一部分的K都必须要按顺序,连续不断地通过三个阶段,在这过程中,不断地转换K的职能形式,并且各自以自己为起点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如果K的任何一个阶段发生了停滞,其它两部分就不能同时并存。

由此可见,产业K循环不仅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要实现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是上过空间上并存性和时间上继起性的辩证统一。

通过对产业K的分析,对K就可下更深的定义:即K是在不断运动中带来m的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K家剥削工人的关系。《资本论》第1卷最后一章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资本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为什么说资本是一种运动而不是静止物?

二、资本周转

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区别:资本是在不断运动过程中来增殖自己的价值。产业K 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循环就叫资本周转。K循环和K周转的区别在于:K循环是K的一次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连续性方面揭示M的产生与实现过程。反映了资本本身在不同阶段所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及其对价值增殖的意义。而K周转是K不断重复进行的循环运动,主要从运动的速度方面揭示与价值增殖有关的问题,反映了资本运动的内容。但他们有共同点:都是K的运动形式,运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价值增殖。

考察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的速度问题。A.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B.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资本周转的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有两个指标:

(一)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1、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具体地说,从预付一定形式的K开始,通过K运动,价值得到增殖,资本又重新回到原来出发点所经历的时间。

(1)生产时间:K处于生产领域的时间,也就是从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直接生产阶段开始到生产出产品为止的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停工时间(检修和工人休息),自然力时间,(自然生长时间,酿酒发酵)(不同部门,其生产时间有很大不同,如工业与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差距越小,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快 M就越多。

(2)流通时间:K处于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要素的采购时间和W的销售时间:其时间长短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的好坏产销距离的远近,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等。

一般来说,周转时间越短,说明K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就越慢。

2、资本周转次数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公式

次数(n)=U(一年时间)/u(周转一次的时间)从公式看,K周转速度与K周转的时间成反比,时间越短,次数就越多,速度就越快。反之,时间越大,次数就越少,速度就越慢。例:甲厂资本周转次时间为3个月,那次数n=12/3=4次;乙厂周转一次时间为2年,那次数n=1/2=0.5次。资本周转速度与周转次数成正此,次数越多,速度越快。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K家的利益,关系到他们M的多少,K的周转速度越快,资本家手中一定数量的K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带来更多的M,因此,资本家为了追求尽可能多的M,总是千方百计地加速K周转速度,用缩短K周转时间和一定时期内增加资本周转次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m(如在现实生活中,薄利多销,加快了周转)。

影响K周转速度的因素有:生产时间的长短,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K的构成,主要是生产K的构成。

生产K的不同构成部分,按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二)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1、定义:

(1)固定资本:投在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上的生产资本,它是生产K 的一部分。特点:从物质形态来看或者说从使用从价值来看,它始终全部地加入生产过程;从价值形态来看,价值不是一次全部转移,而是按照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人磨损程度逐步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且随着产品的出售,逐步地收回。例如,一台机器价值20万元,可以使用10年,在生产中,整个机器是每年都全部参与生产过程,但其价值每年只能有2万元转移到这一年生产的新产品中去(这就是折旧)

(2)流动资本:生产资本中,用来购买原材料、辅助材料、劳动力等方面的那部分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部分。特点:在物质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在生产过程中全部消耗掉,价值全部一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出售后,又回到资本家手里,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并没有转移,而是工人重新创造出来。从价值形态看,购买劳动力和原材料的确良资本的作用是不同,前者是新价值的创造,后者是旧价值的转移。从价值周转方式看,两者的价值都全部一次加入新产品中去,并且随产品的出售全部收回。因此,可变资本包括在流动资本中。

(3)两者的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比流动资本周转时间长。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区别

(1)划分的依据和目的不同: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是根据它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

的不同作用来划分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起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是根据它们的价值转移方式不同而划分的,目的是使我们了解资本主义流通的规律性,以便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矛盾。

(2)包含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内容大于固定资本,它不仅包括固定资本,而且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非可变资本部分,固定资本只是不变资本的一部分。流动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它不仅包括可变资本,而且还包括不变资本的非固定资本,可变资本只是流动资本的一部分。

图解:

按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区分按价值周转方式区分

不变资本厂房、机器、设备、工具——固定资本

原材料、燃料、辅助材料

可变资本:工资流动资本

3、固定资本的磨损

(1)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指机器、厂房、工具等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由于使用以及自然力的作用造成的损耗。A、使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损耗就越大,本身质量也相关。这种磨损与使用时间,使用程度成正比。B、自然力的作用:如金属会氧化生锈,木材会腐烂

(2)无形磨损(精神磨损):固定资本使用时间内,由于非使用、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引起的价值上的损失,有两种情况:A、由于部门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生产同种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从而使原有的机器设备贬值。B、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明了更加完善、效力更高的机器设备,引起了原有机器设备的经济效能相对降低而贬值。(如LD,VCD,CVD,DVD)由于无形磨损不同于有形磨损,它的价值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所以总是千方百计减少无形磨损,家庭中的日用品也一样。

4、固定资本的折旧

固定资本的价值按照它的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后,资本家为了保证再生产正常进行,必然把固定资本转移的价值从商品的销售收中提取并积累起来,以便固定资本更新时使用,这叫固定资本的折旧,按固定资本磨损程度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金叫折旧费或折旧基金,提取的折旧费与固定资本原始价值的比率叫折旧率。5、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生产资本各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考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研究生产资本的构成对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影响。总公式: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额。例如:

[固定资本(3000)+流动资本(50000)] ÷预付总资本(40000)=1.325

从上面分析来看,生产资本的构成对预付资本总周转的影响表现在:固定资本比重大,资本总周转的速度就慢,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就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总资本的周转就越快。

(三)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加速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的数量,从而提高资本增殖程度。如生产产品,周转时间为6个月,每个月所需1000元,共预付流动资本6000元。如果周转时间缩短2个月,其他条件不变,就可以节省资本2000元,可以用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剥削范围,增加剩余价值生产。

2、可以通过年剩余价值率而影响资本增殖程度。通过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分析,因为在预付部资本中,有一落千丈部分是用不着来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总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可变资本的周转也就越快,在一年中的周转次数就可增加,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M’代表年剩余价值率,M代表年剩余价值。M=m’.v.n M’=M/v=m’.v.n/v=m’.n在使用的劳动力数量和剥削程度相同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它在一年内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量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

三、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也就是社会资本的流通问题,因而这是资本循环理论与资本周转理论的继续与发展。与前面一讲再生产相区别,见解析第174页)

1、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

(1)社会资本: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互相交错、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单个资本世纪的总和。

单个资本:指独立运行,由不同的经济实体(企业、公司)所拥有的资本,它们各自发挥资本职能,实现价值增殖。但由于是社会化大生产,各自分工,相互提供产品,互为市场,形成有机整体。

(1)社会资本运动的特点(与单个资本运动的比较)

a.单个资本运动只是生产消费,社会资本运动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

费。

b.单个资本运动只考察资本流通,工人、资本家的消费排除在外。社会资本运动不仅

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商品流通。

c.单个资本运动只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加入资本运动(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则退出

资本运动。社会资本运动中简单再生产则是剩余价值加入商品流通,扩大再生产中生龙活虎产消费则是资本流通,个人消费则是商品流通,不仅包含着预付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含着全部剩余价值的流通。

d.单个资本运动只考察资一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社会资本运动则有价值补偿和物质

补偿。

2、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与理论前提

(1)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价值补偿(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物质补偿(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再买回所需要的产品)

(2)社会总产品的构成

物质形态:产品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社会生产则分为第Ⅰ部类(生产生产资料),第Ⅱ部类(生产生活资料);价值形态:c.v.m W=c+v+m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产品实现的基本条件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归根到底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按比例发展问题。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要保证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顺利地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必须保证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顺利进行。为此就必须保证两大部类内部和两大部类之间要保持一个协调的比例关系。例:假定一年社会中再生产出来的总产品价值为9000,c:v为4:1,m’为100%,根据社会产品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从价值形态上划分三个部分,即c+v+m,则6000c+1500v+1500m=9000。根据第一前提把社会产品划分为两大部类,则Ⅰ生产资料生产:4000c+1000v+1000m=6000,Ⅱ生活资料生产:2000c+500v+500m=3000

第Ⅰ部类内部的交换:Ⅰ4000c。4000c在价值上代表第一部类生产上消耗了的生产资料价值,在实物形态上代表第一部类内部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为了使下一年的简单再生产能继续下去,就必须使已经消耗掉的4000的生产资料从价值和实物上得到补偿。就是把相当于4000c 的产品卖出去,把它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从价值上进行补偿,然后再去买回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来实现物质补偿,由于第一部类都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所以它必须通过本部门内部的交换来实现。

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Ⅱ500v+500m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Ⅰ1000 v+1000m=Ⅱ2000c

Ⅰ1000 v和1000m都是用来生活消费的,但它的物质形态都是各种类型的生产资料,工人、资本家要吃、穿、住,但不能给他们生产资料,即使发给他们生产资料,他们还是要去交换,换回消费资料,所以Ⅰ1000 v+1000m必须与Ⅱ进行交换,而Ⅱ

2000c是用来生产的确良生产资料,但它的确良物质形态是生活资料,要使再生产继续下去,必须将Ⅱ2000 c与Ⅰ相交换,价值相等才能使两大部类之间都能实现价值和实物补偿,才能保证社会资料再生产顺利进行。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所应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是:I(v+m)=Ⅱc。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它说明,需要在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在价值上相等,在物质形态上符合对方的需要。在这个实现条件的基础上,又可以派生出两个实现条件:

其一是I(c+v+m)=Ic+Ⅱc。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和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

其二是Ⅱ(c+v+m)=I(v+m)+ Ⅱ(v+m)。这个实现条件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的联系。

以上这三个实现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内在联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要有两个:第一,第一部类生产的生产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外,还必须要有所剩余,以便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用公式表示为:I(c+v+m)>Ic+Ⅱc。

第二,第二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要外,还要有所剩余,以为两大部类的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用公式表示为:Ⅱ(c+V+m)>I(v+m/x)+I(v+m/x)。其中m/x代表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

具备了上述两个前提条件只是为扩大再生产的进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并不等于现实的扩大再生产。要保证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还必须具备必要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Ⅱ (v+△v+m/x)=I (c+△c)。这里,△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m/x表示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这个实现条件说明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内在联系。它说明需要在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在价值上相等,在物质形态上符合对方的需要。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出发也可以引出两个派生条件:其一是I(c+v+m)=I(c+△c)十Ⅱ(c+△c)。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其二是Ⅱ(c+v+m)=I(v+△v十m/x)+Ⅱ(v+△v十m/x)。这个条件表明,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与整个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

结论:

(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提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表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种使用价值的生产必须同社会需要相协调。

(3)表明社会生产现社会消费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是社会再生产顺利实现的必要条件。

讨论:中国目前是需要高积累还是高消费?(见书摘02、第11期,第50页)

【思考题】

1.试述资本循环的过程及资本循环正常进行所需要的条件?

2.试述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

3.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带来的影响?

4.试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5.试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

【计算题】

1、某企业家投资15万元经营皮鞋生产,用10万元购买机器、厂房和工具,10年磨损完毕,2万元购买原材料、燃料和辅助材料,3万元购买劳动力,流动资本周转5次,m’为100%,试问:

(1)资本有机构成是多少?(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是多少?

(3)预付资本总周转次数是多少?(4)一年获得多少剩余价值

2、某企业年产9000件商品,投资固定资本10万元,使用10年,投资流动资本5万元,周转时间为3个月,雇佣工人100人,月平均工资50元,每件商品社会价值为30元老派,计算:

(1)m’为多少?(2)年预付资本周转速度(3)年m’为多少?

【参考书】

1、李德臣等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陈恕详主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吴树青等主编:《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4、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作者:XXX 日期:2020年6月7日 此文档格式为word,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第八章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学习目的和要求」 本章考察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资本和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各种 具体形式。资本的具体形式有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相应地作为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则有 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和资本主义地租。在剩余价值的这 些具体形式中,利润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在这一章中首先剖析利润 和平均利润。学习本章要着重掌握剩余价值怎样转化为利润,剩余 价值率怎样转化为利润率,利润怎样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怎样转 化为生产价格。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对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 形式的考察,了解资本主义剥削阶级的各个集团怎样瓜分剩余价 值,以及资本主义的国民收入怎样进行分配。 第一节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一)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价值,包含三部分:不变资本价值 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由于生产成本范畴把商品价值中的C+V独 立化了,商品的价值构成也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 成本,则商品价值W=c+v+m变成了W=k+m。 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商品的实际生产费用是不同的量。前者是按资本的耗费计量的,后者是按全部劳动耗费计量的。资本的耗费等于商品价值中的C+V,而劳动耗费则包括全部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等于商品的价值,即c+v+m。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成本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即只由资本的耗费来计量,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资本家是实际的商品生产者,同时他又是雇佣劳动的剥削者。资本家在生产上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商品价值中的剩余价值不需要他花费什么,它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所以,资本家在计算商品生产的费用时,只计算他自己的资本耗费,而不去计算商品生产中的全部劳动耗费。

基本政治制度教案

第3课时基本政治制度 1教学分析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说说你对上图体现的制度的认识。(2)我国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总结:(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认识。(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活动一:走近食品安全 (阅读教材第68页“运用你的经验”) 1.问题: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说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商国是。 2.教师归纳:(1)这是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5)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活动二:时事链接 (阅读教材第70页“探究与分享”) 3.问题:结合两个镜头,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活动三:情景再现 2017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4.问题: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 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5.教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目标导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活动四:图片展示 1.问题:(1)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认识的?(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教师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 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目标导学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活动五:走进生活中的小镜头 (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问题:结合三个镜头,谈谈你对居民自治的认识。 提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全)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案 上篇总论 第一讲导论(3学时) 学习目的和要求: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本章主要阐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经济”的最初含义 讲解要点:古汉语含义、西方文献的含义 “经济”一词在我国古代汉语中的含义是“经邦济世”、“经国济民”,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西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面430—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首次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制经济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现代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的含义就是从希腊文“家庭管理”演变而来的。 (二)经济学的出现 讲解要点:出现的时期、人物 可供研究的文献资料表明,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的事情。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出现了经济学。之后,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年)在其所著的《政治学》一书中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学”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虽然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和过程作过考察,但是经济学只是作为一门统一科学的某些要素,远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

(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讲解要点:政政治经济学的提出、政治经济学学科产生的脉络、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及局限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在欧洲流行的重商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最早的理论探讨。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在其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最早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 随后“政治经济学”一词被广泛使用,表示对整个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重商主义最早冲破自然经济束缚,开始从宏观上考察社会经济现象,并提出了一些经济政策,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探讨仅局限于流通过程,并且只就考察到的经济现象作些肤浅的解释,未能揭示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重商主义理论只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使政治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期。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威廉·配第(1623--1687年)创始,亚当·斯密(1723--1790年)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最后完成的。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为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服务。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贡献是:把理论研究的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剩余价值问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局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不完善的,古典经济学家们都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不能把资本主义理解为历史发展中的过渡形式,而把它看作是合乎人性的、合乎自然的、绝对和永恒的社会生产方式。 庸俗政治经济学的出现: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产业革命的发展使机器大工业成为资本主义工业的主要形式,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公开化和尖锐化,资产阶级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辩护的理论,于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于19世纪30年代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庸俗政治经济学抛弃或歪曲劳动价值理论,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庸俗成分;不研究经济现象的内部联系,而是根据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制造出各种各样的“理论”来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辩护。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其根本变革 讲解要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许多国家中确立,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日益暴露,工人运动有了迅速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革命理论进行指导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资本主义部分总汇)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资本主义部分 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王禹 目录 第一章02 第二章07 第三章14 第四章24 第五章Ⅰ32 第五章Ⅱ39 第六章48 第七章56 第八章63 第九章73 第十章82

大一政治经济学笔记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萧伯纳 1.1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的联系与区别 1、概念、研究对象不同 A、政治学:研究阶级、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国内及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B、经济学:(美国经济学家Joseph.E.stiglitz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是如何进行选择的,这些选择又怎样决定社会资源任何被利用。” C、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的分配、消费的规律的科学。 延伸:经济学 [重要观点]:经济学产生于稀缺性,稀缺是经济学的显著现象。 ①稀缺性决定了每一个社会和人必须做出选择。(人们面临交替关系) ②经济学被称为“选择的科学”。如何用有限的资源去满足不同的欲望。 [重要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资源配置问题。 (1)选择与制度的关系:人是社会的人,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在一定的社会中进行。 ①经济活动: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②经济制度:各个社会做出选择或资源配置的方式 (2)现代社会的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即两种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①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差别:决策机制不同、协调机制不同、激励机制不同。 ②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比较:各有利弊。可从经济效率、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等方面来比较。 ③现代市场经济是指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干预的混合经济制度。

第3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习题及答案)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单选题 1.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B A.在流通中进行不等价交换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D.劳动起家勤俭节约 2.个别资本家之所以要不断改进技术,因为:A A.追求超额剩余价值 B.生产相对剩余价值 C.降低劳动力价值 D.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率用公式来表示为:B A.m′=v/m B.m′=m/v C.m′=m/c D.m′=m/(c+v) 4.剩余价值的产生条件是:A A.既不在流通中产生,也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B.在流通中产生 C.不在流通中产生 D.在商品交换中产生 二、多选题 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的条件是:BC A.劳动力所有者是小生产者 B.劳动力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 C.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 D.劳动力所有者是一无所有的奴隶 2.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AC A.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B.超额剩余价值生产 C.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D.一般剩余价值生产 3.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是:AC A.计件工资 B.名义工资 C.计时工资 D.实际工资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是:AB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B.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C.价值形成过程 D.商品生产过程 5.马克思根据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分为:AC A.不变资本 B.商业资本 C.可变资本 D.生产资本 6.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办法是:AB A.降低劳动力的价值 B.提高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 C.降低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D.把工人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 7.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ABD A.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B.维持劳动者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C.劳动力买卖过程中所需的费用 D.劳动者掌握生产技术所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8.作为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率是:ABC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D.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9.资本主义工资:ABCD A.掩盖了劳动力商品买卖的实质 B.掩盖了劳动与劳动力的区别

(最新)道德与法治 八年级下册下册第三单元第五课《基本政治制度》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基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我国基本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第五课《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重点内容。在学生学习过前两框,了解我国基本制度后,对于学生认识和理解我国的政党制度、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体系的认识和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色和优越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两框的教学,学生对我国基本制度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受年龄、生活阅历、时代背景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对本框内容缺乏全面的、理性的认识。这给本框的教学带来了认知上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了解我国的政党关系,明确多党合作基本方针和重要机构;了解人民政协。 (3)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优越性。 2.能力目标 (1)能够从政治现象中抽象概括出基本制度对保证人民当家做主的作用。 (2)能够把学习到的基本制度知识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理解、分析相关的政治现象,解决相关政治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越性,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增强维护、巩固这一制度的责任感、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政协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人物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图中人的身份、职业等。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虽然他们平时有着不同的身份,但在今年的3月份,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一起参加了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你们知道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什么吗?这个全国性的会议又指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 小结: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进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机构。今天我们就以政协为切入口,一起走进第六课第三框,深入了解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即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二)进行新课 导入:每年3月初,我国都会在北京召开全国政协会议。作为高中生的你们,能参加这个会议吗?这是不是意味着讨论国计民生的政治协商会议是大人们的事情,与你们无关呢? 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今年广东实验中学的同学们就通过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活动,形成了一份,并通过政协委员提交到了今年的两会上。他们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们,也来进行一场模拟政协活动。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根据昨天做好的预习学案,告诉我,你们小组准备当哪个界别的政协委员?学生: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身份与理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简答汇总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之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2 )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生产关系体系。 (3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揭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客观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什么实现了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答:(1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它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于某种特定性质的生产关系;各个阶级都从本阶级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者反对的态度,因而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阶级性。各个不同阶级,都有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性质不同的政治经济学。 (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又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代表的无产阶圾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社会发展方向是完全一致的。 3.如何正确看待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答:(1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本质。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体系和总体内容来看,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经济理论。 (2 )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论是重商主义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还是当代西方经济学,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其中的糟粕,吸取并改造其中有价值的成分,为我所用。特别是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其理论体系和根本内容是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但是,它在发展和管理社会化大生产,在发展市场经济和实行政府调控,在经济增长与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在实行与发展股份制经济,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都具有借鉴意义。 4.什么是劳动、劳动对象及劳动资料? 答:劳动是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在生产过程中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 劳动资料,又称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5.什么是生产资料?什么是物质资料生产过程? 答:生产资料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物质资料生产过程是人们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在一定形式下结合起来,创造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产品的过程。 6.生产力是由哪些因素构成的? 答:(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的关系。 (2 )构成生产力的因素。生产力由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构成,还包括管理等其他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它是生产中能动的主体要素,在生产中起着最根本的作用。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设计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 制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五第二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目标程标准内容目标: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知识目标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2能力目标提高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政治现象的能力,分析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我国国情,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2)初步树立公民要为完善和巩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努力的观念。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教学难点民主集中制原则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与归纳法相结合时安排1时教学 过 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 关注热点: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出示视频)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以“人民代表大会”

为基石的,即:这项制度主要就是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和活动来体现的。 观看视频,引发思考,发表见解。用刚刚发生的热点大事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视频材料让学生整体感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推进新 背景材料(旁白):1980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同时确定了个税800元的起征点。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的收入水平已经是原来的几十倍了。个税起征标准却保持了2年未变,使其在调节社会收入分配方面的功能大为减弱。于是公众呼吁“提高个税起征标准”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去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在充分调查、充分认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当调整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的初步方案,要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修改个人所得税法中相关的条款。一、活动设计 个税起征点的调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我们大家肯定也十分关注,也想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角色扮演:我们全班同学扮演某市全体市民①我们全体市民都去吗?师生共同探究得出:从我国的国情考虑,不可能每个人都直接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要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举代表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总结)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密秘

资本主义榨取剩余价值的密秘 【摘要】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资本家靠剥削工人和广大劳动人民,无休止的采取各种方式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本文阐述了资本主义利用剩余劳动创造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通过对资本主义利用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并且资本主义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从而扩大再生产,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增值,达到资本的循环周转。 【关键词】剩余劳动、剩余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可变资本、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一.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内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1)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的内涵 每一个被资本家雇用的工人都在做双重劳动。他的工作时间的一部分用来偿还资本家所预付给他的工资,这一部分劳动,马克思称为必要劳动。但在此之后,他必须继续劳动,在这段时间内,他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利润便是它的一个重要部分。这一部分劳动,叫作剩余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资本主义的剩余价值。它本质上也是劳动者创造的超过自身及家庭学要的那部分价值。 本质上,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二.价值增值过程的形成和特点 (1)价值增值过程的形成 价值增值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如果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刚好补偿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了这个定点,就变成了价值增值过程。 (2)价值增值过程的特点 价值增殖过程的秘密,在于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同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价值形成过程就是这样变成了价值增殖过程。所以,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限度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的点就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如果价值形成过程只持续到这样一点,即仅仅把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再生产出来,那就不会有资本主义的价值增殖过程,也就不会有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 三.可变资本创造的资本积累和扩大在生产 (1)可变资本创造的资本积累 在生产过程中,可变资本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其中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及统治。资本主义得到剩余价值后将其转化为资本并且进行增值或积累,以实现自身的利益。 (3)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后用于再生产,而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把从工人那里剥削到的资本进行积累后,再来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行更大规模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字母含义总结: m剩余价值m′剩余价值率 c不变资本 v可变资本 c+v总资本 c/v资本有机构成W商品价值 v+m新价值 K成本价格(或生产成本) p利润 p′利润率 Pˉ平均利润 P′ˉ平均利润率 G商品 C预付资本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公式总结: 1. m′=m/v(p141) 2. 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3.劳动价值率=产品量/劳动时间(p41) 4.利润率=利润额/预付资本*100﹪(p72) 5.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必要劳动价值*100﹪ 6.n=U/u(p81,n周转次数,U“年”,u 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 7.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p83) 8.积累率=(m+m/x)/m(m/x代表资本家消费的那一部分,此公式出现于计算各部类积累的题型中,老师讲题时未用此公式) 9.W=v+c+m(p153,马克思的算法)同时W=K+m(资本家的算法) 10. p′=m/C(p154)11.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p155) 12.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M)/社会总资本(P155) 13.生产价格=K+p(p156) 14.平均利润率=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产业资本总额+商业资本总额)(p158) 以第二题开头的计算题纸: 2.a.v=100*0.4=400 c=1000*(19.2+2.4)=21600 m=(12*2-0.4-19.2-2.4)*1000=2000 W=v+c+m=24000 b.劳动力价值=0.4(因为马克思认为,工资付给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p148-149) 新价值=v+m=0.4+2=2.4 c.必要劳动时间=(0.4/0.4+2)*12=2小时(因为必要劳动时间创造出的必要劳动价值,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的是剩余价值,时间和价值具有正比关系) d.m′=m/v=2/0.4*100%=500% e.当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v不变,c=21600*2=43200 W=24*1000*2=48000 m=48000-43200-400=4400 4400-2000=2400 3.a.m=W-v-c=30*(1.88*22.65-1.88*1 4.9) =437.1 b.m′=m/v=437.1/32.4=1351.5% 4.W=160 c=100*1+10=110 v=10 m=W-c-v=40 新价值=v+m=50 m′=m/v=400% 剩余劳动时间=【40/(10+40)】*10=8小时 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时,W=320 v=10 c=220 m=90 m后-m前=90-40=50 5.a.c=60000/(5*12)+16000=17000 v=50*80=4000 m= m′*v=4000 W=c+v+m=25000 每千克面纱的社会价值=25000/10000=2.5 b.c=60000/(5*12)+16000*1.5=25000 v=4000 m=W-c-v=15000*2.5-25000-4000=8500 m后-m前=4500 m′=m/v=8500/4000=212.5% 6.a.v=5 v+m=12 c=60+5=65 W=v+c+m=65+12=77 b. m′=m/v=7/5=140%

八下道法教案_第3课时 基本政治制度

第3课时 基本政治制度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1)说说你对上图体现的制度的认识。(2)我国还有哪些基本政治制度? 教师总结:(1)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认识。(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活动一:走近食品安全 (阅读教材第68页“运用你的经验”) 1.问题:中共中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的建议,民主党派围绕中共中央的建议积极建言献策,这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说明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坚持中国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商国是。 2.教师归纳:(1)这是我国长期存在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3)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4)各民主党派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5)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活动二:时事链接 (阅读教材第70页“探究与分享”) 3.问题:结合两个镜头,谈谈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什么作用。 提示:民主党派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活动三:情景再现 2017年3月3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作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4.问题:谈谈你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认识。 提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 5.教师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有利于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凝聚人心,反对分裂,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目标导学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活动四:图片展示 1.问题:(1)你对民族区域自治是怎么认识的?(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提示:(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与各民族的自主、平等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法律、政策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具体实际、特殊情况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与热爱自己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有力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教师强调: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是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民族自治机关必须服从中央的领导。 目标导学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活动五:走进生活中的小镜头 (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一个“探究与分享”) 1.问题:结合三个镜头,谈谈你对居民自治的认识。 提示: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监督。 活动六:了解会议通知 (阅读教材第74页的第二个“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这则会议通知,说说该村村民是如何管理村务的。 提示:村民委员会成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村民可以通过村民会议等形式,参与本村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决策与管理;村民制定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规范村委会和村民的行为。 3.教师总结:实行城市居民自治和农村村民自治,有利于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笔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导论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主要任务。 ⑴研究对象:物质资料的生产。 物质资料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各种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 ⑵研究方法:抽象法、矛盾分析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⑶主要任务: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2.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⑴认识和掌握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 ⑵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 ⑶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⑷能用经济观点和经济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⑸对学好其他经济学科也有重要意义。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 1.商品的二因素 二因素: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由商品的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决定。特征有a 必须对别人有用,是社会的使用价值b必须是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 c 必须通过交换让渡给别人,才能进入消费的使用价值,从而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关系或比例。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相互依存:a 没有使用价值就没有价值 b 未经人类劳动创造的物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c 不是为了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没价值,不是商品。 相互对立,相互排斥:a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b 使用价值和价值只能实现一种属性,不能两者兼得 c 两者的矛盾通过交换才能解决。 2.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不是两次劳动支出。 二因素由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同物质要素相结合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货币流通规律。 ⑴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的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1只绵羊=2把斧子 绵羊:作为使用价值出现。主动作用,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 斧子:作为价值出现。被动作用,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充当表现材料,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 ⑵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种商品的价值经常的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价值第一次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缺陷:价值表现不完全,特殊等价形式的商品是没有穷尽的。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第一章

第一章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政冶经济学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重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经济规律 教学难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名称的由来 1.经济的含义 “经济”是一个多义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有时是指节约、精打细算;有时是指经济部门或其总体,如工业经济、农业经济或国民经济;有时是指经济关系或经济制度,如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社会主义经济关系或制度;有时还可指经济活动、经济行为,如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 经、济二字最早见诸我国古代典籍《周易》,把“经济”连起来使用最初见于隋代王通的《文中子·礼乐篇》中,书中有“经济之道”的用语。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经济”一词是指“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即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与现代语言中的“经济”一词的含义有所不同。我国对“经济”一词的现代用法是20世纪初引自日本的。日本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曾移植我国古籍中的“经济”一词来译economy这个英语词汇。 西方语言中的经济一词是另外的含义。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在希腊文中,经济学就是由“oukoc”(家庭)和“nomoc”(规划、管理)两个词组成的。嗣后,古希腊杰出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写了一本《政治学》,其中有经济部分。该书第一篇讨论的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的。他的这种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 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但它们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先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是谁?是法国重商主义学者安德·蒙克莱田(1575~1622年),他在1615年出版了一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政治经济学中的“政治”一词,不是指与经济相区别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一类的含义,而是“社会的”、“国家的”、“城市的”等意思。因此,政治经济学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它突破了家庭管理或庄园经济的范围,将研究的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即国民经济中。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和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来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重大贡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必须紧密联系生产力来考察社会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商品和货币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货币 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价值规律 价值与价格,供求关系与价格。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主要作用及其实现。说明:本章的名称从原来的“劳动价值论是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的理论基础”改为“商品和货币”,但内容未变。只是删掉“商品、价值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

社会经济关系”知识点,但这个观点在有关知识点还是要讲的。此外,“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两个知识点的位置作了调整。 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的总公式。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本质和来源。 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劳动力和劳动的科学区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再生产既是产品的再生产,又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资本主义积累中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及其对工人就业的影响。 资本循环和周转,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资本循环和周转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积累

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与积累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与简单商品生产过程,有相同点,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过程,也都包含一个价值形成的过程。但又有不同点,它不仅是价值形成过程,而且是价值增殖过程。 一是资本家有权支配工人的劳动,二是资本家有权占有劳动产品。这是由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的。由于资本家有权支配工人的劳动,资本家在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后,就有权延长劳动时间,当劳动时间延长到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时间这个一定点时,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就产生了,而由于资本家又有权占有劳动产品,凝结在商品的剩余价值就被资本家占有。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它们的意义在于一是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雇佣的劳动者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二是这种划分也为确定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既剩余价值率,可以用剩余价值和可

变资本之比来表示。 剩余价值生产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资本家有权延长劳动时间,但无限延长时间会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生理的因素,二是道德的因素。特别是由于过度延长劳动时间给工人阶级带来巨大的损害,必然会受到工人阶级的抵抗。资本家转而在调整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这叫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其结论为一是资本家用来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表面上看是资本家的,是资本家养活工人,但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工人自己创造的,即不是资本家养活工人,而是工人养活自己,并且也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 二是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预付资本归根到底都是工人创造的; 三是工人的个人消费从属于资本家,工人没有独立的地位。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资本家获得剩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