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 .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姓名:

学号:

专业:行政管理

教学站点:

入学时间:______201103___________

指导教师:

2013年3月1日

公平与效率问题研究

摘要: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公平优先论、效率优先论、公平与效率并重。那么何种关系才是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呢?

关键字:公平效率侧重社会发展

纵观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效率与公平是一个社会所追求的两个目标,既已有了效率,而公平则又是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但现实的状况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侧重问题一度有一定程度的冲突。那么到底该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呢?先从我党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政策来看。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党为了迅速打破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低效率局面,中共中央提出了要优先强调效率。党的十三大上明确提出了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共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即明确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方针政策。党的十五大也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这一方针。党的十六大则进一步明确提出“初次分配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再分配注重个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同时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

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由此看来,我党对公平和效率关系问题在认识、实践层面上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即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下,相应的诞生一个适合这个时代发展的关于效率与公平的新论断、新定位、新调整,这也反映了人们在认识方面的不断深化,也反映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必须顺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从根本上涉及认识同经济、政治的关系问题,“经济是政治的基础,认识则是经济通向政治的桥梁。政治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是通过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转化而来的。正确的认识,能把经济的利益和要求集中到政治上来,相反,就会导致错误的政治主张。”①所以,要正确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我们必须先理解公平和效率。

一、公平与效率的定义

公平指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及利益关系的原则、制度、做法、行为等都合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指在经济利益上的公平,反映了人们之间利益分配的合理关系。效率就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的产出与投入之比值,或者叫效益与成本之比值。②

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个有效率的社会,其资源配置、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该是合理的、公正的;同样,一个公正的社会,其资源一定能得到合理的配置,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

(一)效率的内涵

经济效率,是指经济资源的配置和产出状态。对于一个企业或社会来说,最高效率意味着资源处于最优配置状态,从而使特定范围内的需要得到最大满足,或福利得到最大增进,或财富得到最大增加。

合理的效率优先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为首要目标。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一切社会进步与否的标准,由于效率属于现实生产力范畴,而公平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因而从效率与公平在社会发展因素的序列中的一般关系来看,效率优先是必然的,兼顾公平是必要

①巢峰:《政治经济学论稿》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②戴文礼:《延边党校学报》2000年第一期

的,因而是合理的③。

生产效率越低下,社会公平实现的就越不充分,人们就越缺少自由、、公平;反之,生产效率越高,社会财富越丰富,在社会物质文明增强的基础上构建的人类社会秩序就越完善,人们所享有的自由、、公平就越充分,能实现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也就越多,为社会创造的财富就越多,产生的效率就越大。所以,在二者的关系中要以效率为先,兼顾公平。

(二)公平的内涵

从时序角度可以将公平分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起点公平包括人生总的起点和某一阶段的起点或某一具体活动的起点;过程公平是指个人或群体在社会活动中,能获得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平等以及活动中在公平的原则和操作下公平竞争;结果公平包括相对结果公平和绝对结果公平。只有在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做到结果公平,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是保证结果公平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④。

而我们现在多数讨论的公平只关注在结果公平的层面上。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追求的是绝对结果公平,是“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公平”,是只能制造贫穷的公平。改革开放之后,以奖优罚劣、奖勤罚懒为内涵的按绩效论公平的新式公平取代了传统的公平,是相对结果公平,因为公平与效率挂上了钩。但是要追求结果公平,我们实际上应该关注的仍然是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二、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针对收入分配领域提出来的。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在分配制度上,兼顾效率与公平。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个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把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

③[美]林德尔·G·霍尔库姆:《公共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版

④徐梦秋:公平的类别与公平中的比例[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

顾公平。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继续“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而党的十七大则旗帜鲜明地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并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则更加注重公平”。明确的摒弃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同时在刚刚结束的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再次提出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重要作用,十八大报告提出,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由此可以看出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以后,中央在分配政策上就不再提“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强调要注重和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可见,中央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是与分配相关的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目的是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中的效率与公平关系。对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许多学者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学术争论。有些学者的讨论脱离了分配领域,把效率与公平争论的领域扩大化了。如有人认为,公平不仅是分配公平,还有政治、教育公平等等。另有人将效率仅仅理解为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等等。

对于公平和效率的相互关系,总的来说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公平优先论、效率优先论、公平与效率并重。

(一)效率优先论

所谓效率优先的原则,就是指分配制度、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为首要目标。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一条从当时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而合理的价值原则。他们认为,坚持“效率优先”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要求。从市场经济的运行看,市场经济是效率优先型经济,所以和效率具有天然的统一性。市场机制运行的首要目的就是提高效率,市场经济总的功能就是通过价

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的使用,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作用。为了求得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即使暂时地牺牲公平,从总体上来说也是一种值得付出的代价,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实现财富的迅速增长,也可以实现新的、更高层次的公平。

(二)公平优先论

所谓公平优先的原则,就是将公平分配以防止收入差距过大,消除两极分化放在首位。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意味着把经济效率放在第一位,把社会公平放在第二位兼顾一下。这个说法只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某一特定时期而不是全部阶段。不把公平放在首位,就不可能突出的提出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不公平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紧张与社会不和谐现象,这样的现实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宗旨是相悖的。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5以上,超过国际警戒线,若再不把公平放在首位,并合理解决此问题,如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相匹配呢?社会越公平,每个人的贡献与所得便越一致,每个人的劳动积极性便越高,产生的效率也就会越高。为了使改革获得更加广泛的支持,今后要长期强调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的社会公平。

(三)公平与效率并重

所谓公平与效率并重,就是说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公平与效率都不可以忽视。公平与效率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可以并重的。

由于个人天赋不同、劳动能力不同以及企业、个人在竞争中的机会事实上的不平等,人们之间收入上会出现差别,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悬殊甚至出现两极分化,则必须采取措施加以调节来保证公平。这不仅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活动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不允许出现资本主义社会那样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还因为收入分配的过于不平等可能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影响效率的提高: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造成两极分化,使得收入高和购买力强的毕竟只有少数人,这样会导致占比重相当大的低收入者消费需求量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