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

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
油矿地质学课程设计 鄂尔多斯盆地

前言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我国中西部,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北起阴山、大青山,南抵秦岭,西至贺兰山、六盘山一线,东达吕梁山、太行山,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大中新代沉积盆地。是我国最老的油区,北方最大的天然气勘探生产基地,是国家西气东输工程的主要天然气气源地之一。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整体升降、坳陷迁移、构造简单的大型多旋回克拉通盆地。盆地西降东升,东高西低,非常平缓,每公里坡降不足1°。

基底为太古界及下元古界变质岩系,沉积盖层有长城系、蓟县系、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第四系等,总厚5000—10000m。主要油气产层是三叠系、侏罗系和奥陶系上古生界和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是半盆油,满盆气,南油北气、上油下气。具体讲,面积大、分布广、复合连片、多层系。纵向说含油层系有“四层楼”之说,因此,这个盆地有聚宝盆之誉。

盆地天然气、煤层气、煤炭三种资源探明储量均居全国首位,石油资源居全国第四位。此外,还含有水资源、地热、岩盐、水泥灰岩、天然碱、铝土矿、油页岩、褐铁矿等其他矿产资源。

盆地具有地域面积大、资源分布广、能源矿种齐全、资源潜力大、储量规模大等特点。盆地内石油总资源量约为86亿吨,主要分布于盆地南部10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其中陕西占总储量78.7%,甘肃占总储量19.2%,宁夏占总储量2.1%。天然气总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储量超过千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大气田就有5个。埋深2000米以内的煤炭总资源量约为4万亿吨;埋深1500米以内的煤炭资源量达到2.4万亿吨。盆地内分布7个含煤区,隶属的5个省区均有分布。在煤层埋深20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11万亿立方米;埋深1500米以内煤层气资源量约8万亿立方米。铀矿预测资源量约86万吨,中国已探明的铀矿床即在此。

一、盆地构造

地史上,鄂尔多斯盆地处于中国东部稳定区与西部活动地带之间的结合部位,具有稳定沉降、坳陷迁移、扭动明显、多沉积旋回的构造沉积演化特点,是多旋回克拉通矩形坳陷叠加盆地。(赵重远,1990;张渝昌等,1997),大致可以分为6大构造演化阶段。

1、盆地边缘:

其四周皆以断裂带与周缘构造单元相连接,东部以离石断裂带为界与山西地块吕梁山隆起带相接,南、北两侧分别以渭河地堑北界断裂和河套地堑南缘断裂为界,西部则以桌子山东和惠安堡-沙井子断裂带分别与河套弧形构造带西南翼和六盘山弧形构造带东翼相接。盆地构造性质以长期稳定为特征,具有整体抬升、持续沉降、坡度宽缓、低隆起、接触整一的特点(找重远等,1990;张福礼等,1994;样俊杰等,1996)

2、内部构造:

除其边缘构造发育外,内部主要发育平缓单斜构造,盆地总体上可以划分为6个一级构造单元,分别是伊盟隆起、晋西挠褶带、渭北隆起、西缘冲断构造带、天环坳陷、陕北斜坡(伊陕斜坡)。

①伊盟隆起:自古生代以来一直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各时代地层均向隆起方向变薄或尖灭,隆起顶部是东西走向的乌兰格尔凸起,新生代河套盆地断陷下沉,把阴山和伊盟隆起分开,形成现今的伊盟隆起的构造面貌。

②渭北隆起:中晚元古界到早古生代为一向南倾斜的斜坡,至中石炭世东西两侧相对下沉,西侧沉积了羊虎沟组,东侧沉积了本溪组,至中生界形成了隆起,它是鄂尔多斯盆地的南部边缘,新生代渭河地区断陷下沉,渭北隆起翘起抬升,形成现今构造面貌。

③晋西绕曲带:中晚元古代到古生代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中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有较薄的沉积,各统厚度100---200米,中生代侏罗纪末抬升,与华北地台分离,成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东部边缘。燕山运动使吕梁山上升并向西推挤,加上基底断裂的影响,形成南北走向的晋西绕曲带。

④陕北斜坡:晚元古代到早古生代早期为隆起区,没有接受沉积,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沉积了厚度500--1000米的海相地层,吴起--定边--庆阳为古隆

起区,沉积厚度250米。晚古生代以后接受陆相沉积,陕北斜坡主要形成于早白垩世,呈向西倾斜的平缓单斜,平均坡降为10米|公里,倾角不到一度。该斜坡占据着盆地中部的广大范围。以发育鼻状构造为主。

⑤天环坳陷:天环坳陷西接西缘逆冲推覆带,东临伊陕斜坡,北抵伊盟隆起的千里山东麓,南达渭北隆起的西端,呈南北向狭长带状展布,南北长600km,东西宽50-60km,面积32万平方公里。

天环坳陷是西缘逆冲推覆带向东推覆和隆升的结果,与西缘逆冲推覆带呈盆山祸合的关系,是在西缘逆冲推覆带的负载作用下,地壳发生弹性变形向下弯曲的产物。一些学者从天环坳陷的形态及其和西缘逆冲推覆带的关系出发,认为天环坳陷就是前陆盆地的前渊,但是,鄂尔多斯盆地西缘是不是前陆盆地这个观点一直存在争论,一些学者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中生代不是典型的前陆盆地,只是形态与前陆盆地相似而已。天环坳陷的形成时代较少争议,是晚侏罗世到晚白至世时期燕山运动的结果。天环坳陷的形态呈俯冲状向西插入西缘逆冲推覆带之下的斜坡。

⑥西缘冲断构造带:早古生代该带北段为贺兰裂谷、中段、南段为鄂尔多斯地台边缘凹陷,晚古生代为前缘凹陷,三叠纪中晚期及侏罗纪为分割明显的不连续的深凹陷带,直到早白垩世仍有局部地区继续凹陷。燕山运动中期,该区受到强烈的挤压和剪切,形成了冲断构造带的基本面貌。断裂与局部构造发育,成排成带分布。

3、构造演化

(1)太古代—早元古代基地形成阶段

基底岩系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太古界和下元古界下部的结晶岩系,上部为下元古界上部的褶皱岩系,这使得基底具备结晶—褶皱的双重构造。对基地形成起重要作用的构造事件是早元古代早期的五台运动和早元古代晚期的吕梁—中条运动。

(2)中晚元古代坳拉槽发育阶段

这个时期形成了向北收敛向南敞开的贺兰坳拉槽和向北东方向收敛,南西方向敞开的彬县临县坳拉槽,二者时间夹峙着向南倾伏的乌审旗庆阳槽间台地。

(3)早古生代克拉通坳陷早期海相沉积阶段

从早古生代开始,盆地与华北地台联为一体,进入华北克拉通坳陷沉积期。吕梁运动使地台西部和南部开始沉陷,蓟县运动和加里东运动早期形成祁连-秦岭-贺兰三叉裂谷系。早古生代在裂谷中形成了厚达5000米以上的海相沉积,而地台东部沉积较薄,北部则为长期隆升剥蚀区而缺失早古生代地层。

寒武纪的构造面貌是:初始继承中、晚元古代构造格局,表现为北高南低,中隆(乌审旗一庆阳巾央古隆起带)东、西凹;晚期(晚寒武世)变为南北高、中间

低,中凹(盐池、米脂凹陷)南北隆(坏县一庆阳隆起、乌兰格尔隆起)的形态。后者是新的构造体制控制下的构造变形。

早奥陶世早期怀远运动使盆地整体台升成陆,晚期(马家沟期)随着构造沉降的发生,盆地西南部复原为较深的沉降带,发生了早古生代第二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早奥陶世末期发生的加里东运动使盆地再次整体抬升。早奥陶世的古构造面貌,基本继承晚寒武世的构造轮廓。由于内蒙海槽活动性增强的影响,克拉通北部的乌兰格尔古隆起带仍保持古陆形式,而南部环县一庆阳古隆起则表现为相对校低的水下隆起。

加里东末期-华力西早期,盆地一直处于整体抬升的阶段,遭受了1亿多年的风化、淋滤、剥蚀,普遍缺失晚奥陶世-早石炭世沉积。

综上所述,早古生代构造格局的发育特点是:继承和新生构造的复合,在两期隆起复合部位仍保持险起状态(乌兰格尔隆起、坏县一庆阳隆起),在隆起与凹陷的复合部位形成鞍部(抉池凹陷与米脂凹陷间的鞍部),在两期凹陷复合部位仍保持为凹陷状态(昂苏庙一接池凹陷、米脂凹陷)。

(4)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大型克拉通内坳陷晚期沉积阶段

初期(即石炭纪)以继承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为主,表现为南北隆、东西凹、中间行一鞍部。东西两凹的沉降幅度和构造活动性差异很大,在中石炭世呈明显的分割状态,仅在晚石炭世初期两凹的海水才与中间鞍部连通。西缘凹陷是早古生代剪切—张性裂谷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南北边缘不均衡俯冲和碰撞所形成的楔形张性裂谷,而东部凹陷是克拉通内的坳陷。后期,即二叠纪以后,由于南、北边缘的俯冲和碰撞造山,以及相应于南北方向上的收缩挤压作用,致使该区自二叠系以后形成统一的克拉通坳陷.并同时强化了克拉通内东西走向的次级隆起(北部乌兰格尔隆起带、南部麟游隆起带)和凹陷(中部盐池-米脂凹陷带)以及定边-吴堡区域东西向构造。

(5)晚三叠世-早白垩世陆内挤压前渊盆地陆相沉积阶段

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个是一次重大变革。在沉积上实现由侮相、过渡相向大陆相的转变,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具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体系。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降盆地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史。其构造活动性亦明显增强,并在燕

山期达到高峰,围绕盆缘形成平行盆地边缘的褶皱冲断、逆冲推覆镶边。因此我们认为该阶段的鄂尔多斯盆地是处于特殊围压挤压构造环境内,盆地的形成机制已由南北方向陆块拉张、洋壳俯冲与陆块碰撞造山构造体制转化为由印度陆块对欧亚古陆块的俯冲碰撞和太平洋洋壳对中国古陆块的俯冲作用形成的远效应所控制的陆内变形体制。独立成盆时间应为中侏罗纪末。

(6)新生代拉张断陷干旱陆相沉积阶段

燕山后期至喜马拉雅山期,盆地整体抬升,导致在古近纪仅渐新世于盆地西部天环坳陷北部形成一些盐湖、河流沉积;渐新世以后,受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盆地全面上升;经过上新世短暂的再次沉降局部形成上新世红土沉积之后进一步隆起,周缘形成多个地堑型断陷盆地,标志鄂尔多斯盆地最后消亡。此间,盆地内部地层变形与6个主要一级构造单元和次级构造的到加强并最终定型。

二、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岩系具有明显的镶嵌结构。一类是由变粒岩岩相(麻粒岩、浅粒岩、混合花岗岩及片麻状花岗岩等)组成的放射线年龄大于25亿年的太古界;另一类是由绿岩岩性组成为主(绿片岩、千枚岩、大理岩和变质的火山岩)的年龄大于17亿年的中下元古界。基底结构不均匀,大体以斜贯盆地中部的环县一大同基底断裂为界,将盆地基底划分为两个区。北部以集宁群及鸟拉山群为代表,主要由太占界占陆核组成南部以昌梁群、岚河群及野鸡山群为代表,主要由下元占界褶皱变质岩系组成,见附表二。

沉积盖层:

1、中晚元古代地层

由长城系、蓟县系和震旦系组成,厚800—2770m,岩性分别以石英砂岩、碳酸盐岩和冰碛岩为主。长城系和蓟县系发育于该区的大陆裂谷之中,其沉积层序为典型的裂谷充填层序,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厚度为710—2670m。区内的震旦系是一套山麓冰川沉积物,零星出露干盆地四周,名为罗圈组或正目观组,厚90—100m,与下伏长城系和蓟县系呈假整合接触。

2、早古生代地层

主要由碳酸盐岩组成。盆地及其东缘早古生代地层的沉积特点与华北类似,缺失中、晚奥陶世沉积,从寒武纪到早奥陶世均以稳定的地台型碳酸盐岩沉积为主,古生物群亦与华北雷同。但在盆地西缘和南缘,因毗邻秦祁海槽而具过渡型沉积特征,其特点是地层发育全、沉积厚度巨大、有大量碎屑岩和火山凝灰岩出现,并在早奥陶世开始出现华南型古生物群分子,这些特征均指示着秦祁加里东海槽对盆地西缘和南缘的影响。早古生代地层总厚度为350—6450m,与下伏地层多呈假整合接触。从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来看,本区早古生代地层基本可以划为3个地层分区,即鄂尔多斯分区、西缘分区和南缘分区。下古生界各组之间的接触关系以整合过渡为主,仅凤山组与冶里组、亮甲山组与下马家沟组之间存在着假整合面。

3、晚古生代一中三叠世地层

基本由碎屑岩组成,仅石炭系存在少量碳酸盐岩。特点是:下二叠统及其以下地层为暗色含煤碎屑岩建造,以上地层为红色碎屑岩建造。全区地层分异不大,

仅石炭系存在祁连和华北两种沉积类型。前者的特点是地层沉积早,发育全、厚度大(167.0—1400m),泻湖相发育,后者则以地层沉积晚、厚度小(57.0—200m),潮坪相发育为特征。两者大致分界于东径107。附近。二叠系和中、下三叠统为海陆过渡相与内陆河湖相间互沉积,厚度580—1780m。该地层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不整合接触,其内各组之间以整合过渡为主,仅纸坊组与和尚沟组之间为假整合接触。

4、晚三叠世一白垩纪地层

主要由内陆河湖相碎屑岩组成,在安定组和环河—华池组内见淡水碳酸盐岩,在延长组和环河—华池组内见火山凝灰岩。火山凝灰岩以环河—华池组最多。该时期沉积的主要特征是:纵向上红黑分明,黑色地层主要分布于晚三叠世延长组和早侏罗世延安组(煤层和煤线发育),红色地层主要集中在中上侏罗统。平面上存在补偿和非补偿两种沉积类型。补偿性沉积分布于盆地西缘安口窑、石沟驿、汝箕沟一带,特点是砂岩、砾岩发育,沉积厚度大,如延安组厚度为2000—3000m;非补偿性沉积分布于补偿沉积以东,特点是沉积厚度薄(延长组厚度为1700m左右),岩性较细。

5、新生代地层

鄂尔多斯盆地自白垩纪后期隆起之后,除盆地西及西北缘有渐新统超覆之外,盆内广大地区仅有新第三系沉积。渐新统为杂色砂泥岩夹石膏层,厚20—360m。新第三系为一套红土层,厚2—8m。第四纪地层在盆地内部基本以北纬38。为界,北部是砂砾层,南部是黄土,厚度70—300m。它们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均为

不整合。该区的新生代地层主要发育于周缘断陷盆地之中,在渭河断陷盆地内厚度可达7000m左右,在河套断陷盆地内厚度近于9000m,在银川断陷盆地中厚度为5000m左右。

三、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分布

由鄂尔多斯盆地地层表(附表一)我们可以看出,奥陶系、石炭系上统、二叠系、三叠纪、侏罗纪具有油气成藏,石炭-二叠纪的煤系演化程度高,是上古生界最重要的天然气源岩。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沉积期,在区域沉降和热演化作用下,石炭-二叠系的煤系地层达到生、排烃高峰, 生成的天然气向下运移并聚集到下伏的古风化壳的储层中, 向上运移并聚集到上覆的储层中, 另一部分保留在煤层地层中成为煤层气。三叠纪和侏罗纪煤系演化程度低, 对天然气的形成贡献较小, 但这套煤系地层对古生界的天然气起着区域封盖作用。中生代晚三叠世沉积的延长组, 生油岩厚度达到300-400 m, 有效生油岩分布面积12 104 km2, 生油指标较好, 在晚白垩世-第三纪烃源岩进入生、排烃高峰, 是盆地中南部石油聚集成藏时期。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天然气和煤的成藏机理虽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但它们是相互关联的矿藏, 煤在这些矿藏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在鄂尔多斯盆地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 从时限看, 石油分布在中生界, 天然气分布在上、下古生界, 煤分布在上古生界和中生界; 从区域看, 石油分布在盆地中南部, 天然气和煤在全盆地均有分布, 目前开发的天然气田主要分布在盆地的中北部, 煤在盆地的边部埋藏较浅。

1、鄂尔多斯盆地古生界天然气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的天然气集中分布在上古生界, 古生界奥陶系为浅海台地碳酸盐岩沉积体系, 石碳-二叠纪系滨海平原碎屑岩和煤系沉积体系, 该盆地古生界天然气成藏分为上、下两套含气层系。上古生界为石碳-二叠系气藏, 分布在盆地的北部, 为受北部物源控制的三角洲砂岩气藏, 目前已投入开发的米脂、榆林、乌审旗、苏里格气田均为三角洲砂岩气藏。

下古生界气藏主要分布在奥陶系古风化壳中, 已投入开发的靖边气田是我国陆上第一大气田。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天然气储集在奥陶系顶部风化壳古潜台岩溶中, 烃源岩为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和上古生界海陆过渡相煤系, 前者为腐泥型裂解气, 后者为腐殖煤型气, 二者气混源比为3:7。下古生界奥陶系的生烃中心位于榆林、靖边、延安一带, 烃源岩为白云岩和石灰岩; 上古生界石炭-二叠系的生烃中心位于榆林、靖边、富县一带, 烃源岩为泥岩和煤系; 下古生界生气中心与上古生界生气中心在盆地内的叠合面积达7 500平方公里。古潜台

与古潜沟有机配套形成的隐蔽圈闭是下古生界天然气最有利的储集场所。加里东运动结束了鄂尔多斯盆地海相沉积环境, 地壳整体抬升, 奥陶系顶面接受130M a的风化剥蚀, 形成了准平原化的碳酸盐岩古喀斯特岩溶地貌, 它既有宽阔的潜台正向地貌单元, 又有近等间距分布的潜沟负向地貌单元, 在石炭系泥岩的封盖和奥陶系盐膏层的侧向遮挡下。

古潜台正向地貌单元成为捕集天然气的理想隐蔽圈闭; 此外, 燕山运动中期, 石炭-二叠系的煤系和奥陶系的烃源岩达到生排烃的高峰期, 古潜台正向地貌单元处于流体的低势区,生成的天然气充注到奥陶系顶部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发育的风化壳岩溶中。储层以海相碳酸盐岩为基础, 潮坪相白云岩为骨架, 溶孔为连通体, 微裂缝发育的孔隙层状网络结构。

靖边气田是典型的下古生界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风化壳古潜台岩溶大气田, 该大气田为古凹今坡, 具有全方位聚气的有利部位。加里东运动晚期至海西运动期在靖边-横山-杏河奥陶系顶部形成长达350 km 的古潜台, 古潜台东侧, 分布着大体等间距呈近南北向展布的古潜沟。

研究表明,从寒武系-侏罗系该地区处于低部位, 南北分别为古生界生烃中心, 早白垩世的区域构造运动, 该区东部抬升西部下降, 处于向西倾的斜坡部位, 使早期的油气从东向西、从南北向中部的中央古隆起斜坡部位运聚, 晚期油气则从西向东, 沿着奥陶系顶部风化壳淋滤渗流带向东大规模运移, 并聚集成藏。一方面奥陶系的天然气沿压力梯度减小的方向运移到奥陶系顶部风化壳, 另一方面上古生界的天然气沿沟槽两侧向奥陶系储层中运移, 并富集在低势区的奥陶系古潜山的高部位, 早白垩世后, 盆地东部抬升, 形成现今的构造格局。鄂尔多斯盆地石碳、二叠纪是重要的成煤期,盆地中广泛分布海陆过渡相煤系地层。

目前该盆地发现的上古生界气田(苏里格、榆林、乌审旗、榆林南、镇北台,神木等气田), 与石碳-二叠系的煤系地层密切相关, 受沉积中心和热演化中心控制, 在盆地西部、中部和东部的乌达、靖边和桌子山形成3个生烃中心, 已发现的上古生界气藏分布在生烃中心周边, 石碳-二叠系在中北部发育4个南北向展布三角洲沉积体系控制了上古生界气田的分布。石碳-二叠系煤系地层是主要烃源岩, 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 石碳-二叠系煤系地层达到生烃高峰, 上古生界的储层改造和盖层封闭能力有机结合形成上古生界气藏。

目前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上古生界天然气田分布在石碳系的本溪组、太原组和二叠系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中。本溪组和太原组为陆表海沉积, 在中东部的三角洲前缘砂体及潮道砂体已发现工业气藏。山西组沉积时期, 中北部发育4个南北向展布的河流 角洲沉积体系, 中南部发育滨浅湖沉积,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是有利储层,。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北部物源区抬升强烈, 四个继承性的冲积扇 状河 角洲沉积砂体向湖盆进积更远, 辫状河心滩及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有利储层。

2、鄂尔多斯盆中生界石油分布规律

鄂尔多斯盆地石油分布在中生界, 发育三叠系、侏罗系两套含油层系, 已开发的油田分布在盆地的中南部。鄂尔多斯盆地在晚三叠世早期开始下坳, 进入了湖盆发育阶段, 为一套湖泊-三角洲碎屑岩沉积, 形成三叠系上统延长组含油层系。晚三叠世末印支运动使盆地抬升, 形成侵蚀古地貌, 侏罗纪-白垩纪时期, 由河流相-湖沼相-河流相沉积旋回充填, 形成侏罗系下统延安组含油层系。三叠系延长组沉积时, 湖盆的东北、东南、西南及西北都有较大的河流注入, 主河流注入区形成了规模较大的三角洲复合体, 成为湖盆中心生成的烃类运移聚集的场所, 目前已发现的三角洲油藏聚集在两类砂体中, 一类是三角洲前缘河-砂坝, 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大; 另一类是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 形成的油藏规模较小。三角洲沉积发育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半深湖相生油岩-三角洲前缘砂体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形成良好储层-浅湖相砂泥岩和煤系地层形成的良好盖层。

盆地北东向和南北向的三角洲沉积体油气富集程度高, 这两类走向的三角洲东侧(即油藏上倾方向) 沉积以暗色泥岩夹薄层粉砂岩为主, 当区域构造东抬之后, 它们成为区域遮挡, 形成岩性圈闭油藏。印支运动结束了延长组内陆湖盆古地理环境并将延长组顶面侵蚀改造, 横贯盆地东西的一级甘陕古河谷和近于南北走向的宁陕、庆西、蒙陕二级古河谷将盆地南部地区分割为四个油气富集区: 姬塬、演武、子午岭和靖边古高地, 这种古地貌控制了侏罗系早期沉积, 是形成侏罗系古地貌油藏的基础。延安组河流相砂体是形成古地貌油气藏的主要储集体, 延安组早期沉积主要集中在一、二级古河床中, 中后期河谷变浅, 沉积范围扩大到古高地斜坡残丘区, 由早期的垂向加积沉积变为后期的侧向沉积, 在残丘区形成分选良好的储集砂体。

四.鄂尔多斯盆地的烃源岩

1、生油岩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主要含油层系为侏罗系延安组和三叠系延长组,分别属古地貌河流砂岩油藏和河控湖泊型三角洲油藏。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中生界三叠系延长组,延长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其中,长7湖盆范围大,水体深,发育半深湖一深湖相沉积,岩性以深灰色和灰黑色泥页岩、油页岩为主,富含有机质,为主要生油层。最新的研究表明,在鄂尔多斯晚三叠世湖盆全盛期沉积的长7段发育了一套富含有机质、岩性为黑色泥页岩(含油页岩)的优质油源岩,其有机质丰度、生排烃能力及规模明显优于其他岩性和层段的生烃岩,该套优质油源岩很可能是盆地中生界的主力油源岩(张文正、杨华,2005) [371。同时长4+5段湖相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主要为п型,具有比较高的生烃潜力,其演化程度处于低成熟到成熟阶段,为中等到较好烃源岩。

大量钻孔的统计结果表明,长7油页岩段大面积发育,分布范围可达5 x 104Km2,但是厚度变化较大,最发育的地区累计厚度可达80m以上,大部分地区油页岩段的厚度在10-50m之间。

生烃凹陷控制大油气田的分布。盆地内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油气田的形成严格受三叠系延长统中、上部烃源岩的控制:平面上油气田均分布在三叠系 5.4万kM2生烃凹陷范围内,也就是说成熟烃源岩分布面积有多大,油气田分布范围就有多大;系延长统中、纵向上油气田主要分布在延长统中部烃源岩以上地层中(包括三叠上部和侏罗系延安统)。该区褶皱、断裂构造不发育,物性差异较大,盆地内油气进行大规模远距离运移的可能性较小,“源控论”地质规律所决定的。

2、气源岩

由于沉积环境的差异,区内主要发育两套气源岩,即:下古生界的暗色碳酸欲岩、上古生界的海陆交匀互相煤系地层。

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以奥陶系碳酸欲岩为主,分布在盆地的西南缘和中东部地区,厚度40~800m。早古生代,盆地西部、南部地处碳酸欲台地与槽、台过渡带,岩相古地理环境变化较为复杂,所形成的海相烃源岩,既有各类碳酸欲岩,又有斜坡~盆地沉积的钙质泥(页)岩。碳酸欲岩中,含泥灰岩、泥灰岩、泥云岩和含泥云岩的残余有机碳含量相对丰富,泥质碳酸盐岩烃源母质类型以腐泥型为主,厚

度达到了148. 6m;残余有机碳丰度平均值达到了0. 25%,热演化程度大都处于高、过成熟阶段(盆地南部Ro=2.23%一3. 22%),热解烃含量(S1+S2)分别为0. 14mg/g 和0. 25mg/g,表明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另外,蓟县系在盆地南部沉积了厚达2000m的深灰、灰及浅灰色粉细晶白云岩,各种藻类十分丰富,也有可能成为潜在的烃源岩

上古生界烃源岩是一套呈现广覆型分布的海陆过渡相至陆相的含煤岩系,受同期构造的控制,在盆地东部和西缘形成厚度中心。煤层有机质含量较高,生气能力强。侏罗纪以前,上古生界有机质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晚侏罗世到白华纪由于构造热事件的影响,有机质进入生烃高峰。日前,盆地内烃源岩卞要处于高一过成熟阶段,盆地边部烃源岩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其中盆地南部庆阳~富县~延长一带Ro>2. 8},处于过成熟干气带,以此为中心向周围环带状降低。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烃源岩研究表明,成熟烃源岩(Ro>1. 25},达到生烃高峰)面积达18 X 104km2,占现今盆地总面积。25 X 104km2的72%,表现为大面积成熟,达到了生气阶段。按形成大中气川生烃强度为20 X 108m3/km2计算,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生烃强度大于20 X 108 m3/km2的分布面积达13. 8 x 104km2,占现今盆地总面积的55. 2%,也就是说占鄂尔多斯盆地一半以上的地区具备形成大中型气川的烃源岩条件。如果以生烃强度12x 108m3/km2计算,鄂尔多斯盆地上占生界生烃强度大于12 X 104m3/Km2的分布面积达17. 9 X 104km2,占现今盆地总面积的71.6%,表现为大面积生烃强度较高的特征。受沉积中心和热演化中心控制,上古生界烃源岩在盆地中东部、西部的鸟达和桌了山地区形成二个局部生烃中心。

五、勘探新领域

1.页岩气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页岩气勘探前景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位于鄂尔多斯东缘和渭北隆起的交汇处,主要包括韩城、大宁-吉县和宜川区块等。该区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仅在中晚寒武世、早奥陶世、中晚石炭世、二叠纪有较薄的沉积。在早二叠世沉积由海相过渡为大型湖相沉积。其中二叠系太原组以滨浅海相为主,厚度从40-200m不等,山西组以滨浅湖相为主,厚度在80-300m不等。分析表明,本区二叠系具有开展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质条件。

2、深盆气

深盆气是新型的非常规天然气能源,近些年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气藏为深盆气藏。它自南到北可分为气区和水区;气区分布在南部近源岩区,其成藏受控于砂岩展布和物性,气藏压力“负异常”,无边水和底水,烃类向上微扩散弱,近地表地球化学背景场低;水区分布在该区北部,远离源岩,其成藏主要受控于构造,气藏压力正常,具有边水或底水,烃类向上微扩散较强,近地表地球化学背景场相对较高。根据这种特征,建立了深盆气藏气水界面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气区和水区的异常模式,即由低背景突变为中背景的陡增带为深盆气气藏的气水分界面,水区气藏主要为环状或半环状异常模式。

3、油页岩

陕西省铜川地域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带,是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伸期的沉积中间,也是烃源岩最发育的地域,油页岩资本十分丰盛。上世纪70年月初,原地矿部第三石油(petro)普查大队和长庆油田(Gas field)在该区进行过油气勘察。

陕西铜川地域三叠系油层的发明,对于进一步评价鄂尔多斯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钻获油页岩精采油层北隆起带三叠系油气地质前提与油气资本远景,具有主要的领导意义。一方面阐明产于三叠系延伸组的油页岩层,作为该区油气的烃源岩层,存在自生自储生油和储油进程,且油页岩散布稳固普遍;另一方面,打破了该地域近40年油气勘察未取得冲破的局势,将会有力领导在鄂尔多斯盆地新区的后续勘察开拓。

附表二:

地球物理课程设计报告样本

《地球物理测井》课程设计 指导老师 专业地质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一、课程设计目的: 通过对《地球物理测井》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对某实际测井资料进行岩性划分与评价、储层识别、物性评价及含油气性评价。获得常规测井资料分析的一般方法,目的是巩固课堂所学的的理论知识,加深对测井解释方法的理解,会用所学程序设计语言完成设计题目的程序编写,利用现有绘图软件完成数据成图,对所得结果做分析研究。 二、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 1.运用所学的测井知识识别某油田裸眼井和套管井实际测井资料。 2.使用井径、自然伽马和自然电位划分砂泥岩井段划分渗透层和非渗透层。 3.根据密度、声波和中子孔隙度测井的特点,在渗透层应用三孔隙度测井曲线求出储层的平均孔隙度。 4.根据划分出的渗透层,读出裸眼井和生产井储层电阻率值。 5.根据阿尔奇公式计算裸眼井原始含油饱和度和剩余油饱和度。 6.根据开发过程中含油饱和度的变化,确定储层含油性的变化,并判断该储层的性质。 三、基本原理: (一)岩性划分 岩性是指岩石的性质类型等,包括细砂岩、粉砂岩、粗砂岩等,同时还包括碎屑成分、填隙物、粒间孔发育、颗粒分选、颗粒磨圆度、接触关系、胶结类型等方面。通过划分岩性和分析岩心资料总结岩性规律,其研究主要依据岩心资料,地质资料和测井资料等。通过分析取心井的岩心资料和地质资料以及测井曲线的响应特征来识别岩性,并建立在取心井上的泥质含量预测解释模型。一般常用岩性测井系列的自然伽马GR、自然电位SP、井径CAL 曲线来识别岩性。 1 定性划分岩性是利用测井曲线形态特征和测井曲线值相对大小,从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划分岩性的规律性认识。首先掌握岩性区域地质的特点,如井剖面岩性特征、基本岩性特征、特殊岩性特征、层系和岩性组合特征及标准层特征等。其次,要通过钻井取心和岩屑录井资料与测井资料作对比分析,总结出用测井资料划分岩性的地区规律。表1为砂泥岩剖面上主要岩石测井特征。 岩性自然电位自然伽马微电极电阻率井径声波时差 泥岩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页岩近于泥岩基线高值低、平值低、平值较泥 岩高大于钻头 直径 大于300 粉砂岩明显异常中等值中等正幅度 差异低于砂岩小于钻头 直径 260-400 砂岩明显异常(Cw≠ Cmf)低值明显正幅度 差异 中等到高,致 密砂岩高 小于钻头 直径 250-450(幅度较 为稳定)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的 ?使大家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 ?提高大家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 任务和要求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 ?三、编制地质剖面图 ?四、编写一份文字报告 ——×××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地质图:地质图是用规定的符号、花纹和色谱将地壳某个区域地质现象,按比例投影到平面上的图件。 一、全面解读分析地质图 ?读图步骤: ①先图外,后图内; ②先地形,后地质; ③先地层,后构造。 ?读什么?地层、岩石、产状、时代、分布、相互关系;构造的类型、形态、规模、产状、形成时代…… ?怎样读?边看边记 1.地层 ?从图例中了解图区出露的地层的时代、层序、岩性。 ?分析地层的分布和排列。 ?分析地层的接触关系,尤其是不整合接触。注意Z与上覆地层接触关系 ?划分构造层(不整合接触面),分析构造层的形成时代。 构造层:指一定的构造单元内,在某一构造旋回(构造期)形成的综合地质体(包括沉积建造、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2.褶皱——从大到小 ?区分背斜、向斜。 ?分析褶皱在平面和剖面的形态特点、组合型式、分布规律等。(两翼产状、 轴面产状、枢纽产状、轴迹和平面轮廓) ?分析相邻或相关构造层中褶皱的关系 ?分析褶皱的形成时代。 3.断层——从大到小 ?分析断层性质(正、逆、平移)及类型。 ?断层分组(可能时):依据断层的规模、方向、性质及其与褶皱之间的关系。 ?分析断层与褶皱及侵入岩体的关系。 ?确定断层的形成时代。 4.岩浆岩体——从大到小

?了解岩体的岩石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的形态特征即产状类型。 ?分析侵入岩岩体与断裂和褶皱的关系。 ?确定侵入岩岩体形成时代等。 5.分析构造发展史 ?划分构造层和构造期:依据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构造层 平行不整合→构造亚层 ?分析构造作用的方式和方向:依据构造的形态、方向、强度和相互关系。 ?适当分析并恢复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和地壳运动变化:依据地 层岩性、厚度、化石等资料,结合区域构造。 二、编制构造纲要图(地质构造图)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油矿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钻井地质 1.地质井:在区域勘探的盆地普查阶段,为了确定盆地构造,查明地层层序及接 触关系,及浅层油气情况,在盆地浅部地层或盆地边缘地层而钻的井。又叫剖面 井或构造井。 2.参数井: 又称区域探井,在区域勘探的区域详查阶段,为了解一级构造单元 的区域地层层序、厚度、岩性、 油气生储盖及其组合关系,并为物探解释提供 参数而钻的探井。 3.预探井 :在油气勘探的圈闭预探阶段,以局部圈闭、新层系或构造带为对象, 以发现油气藏、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4.评价井 :又称详探井,在已获得工业性油气流的圈闭上(处于油藏评价阶段), 为查明油气藏类型、油气藏边界、构造形态、油气层厚度及物性变化,评价油气 田规模、产能及经济价值,以计算探明储量为目的的探井。 5.开发井 :评价井钻探后根据开发方案按照一定的井网密度和井网方式所钻探 的井 6.水文井:为了解水文地质问题和寻找水源而钻探的井 7.调整井: 油气田开发一段时间,根据开发动态和数值模拟资料以提高储量动 用程度和采收率为目的而钻探的井 井型 直井、定向井 8.定向井: 按照预先设计的井斜方位和井眼轴线形状进行钻进的井,其特点是井 眼轨迹是倾斜的。 9.补心高度:方补心顶面至地面的高度 10.补心海拔:方补心顶面至海平面的垂直距离,为补心高度与地面海拔之和。 11.井斜角α: 测点处的井眼轴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夹角 12.井斜变化率K α :单位井段井斜角的变化值,表示井斜角随井深度变化的快 慢程度 13.井斜方位角φ: 井眼轴线的切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正北方向之间的夹角 14.固井: 在井壁和套管之间的环形空间内注入水泥,以防止井壁坍塌,影响钻 井安全,也可以起到分隔油气层和其他地层的作用 15.录井: 在钻井过程中,在钻井井场的不同部位或者井下钻柱中,通过人工操 作或者安装传感器,录取反映地下地质情况和钻井工程动态的各种信息,包括地 质信息、油气信息、钻井工程信息 16.套管程序: 钻井过程中,为了保障安全钻进、有效分隔产层和其他地层等采 取的一系列下套管措施 17.岩心编号:采用分数形式表示,如51 54表示第4次取心中共有51块岩心,此块为第5块。 18.井壁取心:用井壁取心器,按指定的位置在井壁上取出地层岩心的方法。 19.岩屑录井:在钻井过程中,地质人员按照一定取样间距和迟到时间,连续收 集与观察岩屑并恢复地下地质剖面的过程。 20.迟到时间:指岩屑从井底返至井口的时间。 21.空隙性含油:以岩石颗粒骨架间分散空隙为原油储集场所,含油级别可根据岩

课题申报参考样:719-“石油地质学”MOOC课程设计研究

“石油地质学”MOOC课程设计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石油地质学”是资源勘查工程本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是阐述石油及天然气在地壳中的形成过程、产出状态及分布规律的学科,是指导石油勘探和开发的理论基础。多年来,尽管我们在教材配套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多媒体教学、实践环节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教学方法上仍以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为主,教师占主导地位,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我校正积极推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国家政策,鼓励并指导在校大学生创业。创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创业中,也将自己置身于社会市场中。这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极为矛盾的。近年来,MOOC席卷全球教育界,以其不受时间、地域等多个条件限制及优势教学资源等多个优点冲击着现行的传统教学。在这一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石油地质学课程建设,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如何让创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正常完成学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课题界定 (1)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也称为“慕课”。是一种高端的知识交换课程,突破传统课程时间、空间及人数等限制条件,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2)课程设计:依据MOOC课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特色确定课程目标,规划课程内容,制定课程实施措施及构建科学的课程评价。 3)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1962年Douglas Engelbart(美国)提出个人计算机与“互联的计算机网络”结合形成一种大规模的、世界性的信息分享的效应以来,2008年Dave Cormier(加拿大)与Bryan Alexander(加拿大)联合提出“MOOC”(或慕课)一词[1-2]。2011秋,在美国“慕课”迅速崛起,并对当前高教教育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深远的影响。2013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入edX平台,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与Coursera合作。目前,中国近20所高校加入了MOOC教学平台。慕课的“新”在于其规模和革命性的发展潜力,这来自于国外的顶尖大学的独特魅力及其国际教育影响力,源于普通人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慕课平台有着自身独特优势[6-8]:①课程资源的大规模的公开性;②以世界名校一流专家为保证的课程资源的优质性;③学习方式的自主选择性和个性化;④网络技术提供的学习工具和资源的多元选择性。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获取资源,而且可以运用计算机设计个性化的学习目标,以促进学习效果。当前中国已有近百万学生通过网络设备学习MOOC。当前慕课教育机构主要包括Coursera[9],edX[10],Udacity[11],Khan Academy[12]以及Codeacademy[13]等。Coursera,edX,udacity并称为慕课教育的“三驾马车”。不同的MOOC平台特点不同,如Coursera拥有来自世界各地大学的500多门课程,但课程良莠不齐,edX与全球顶级高校结盟,系统源代码开放,课程形式设计更自由灵活,而Udacity以计算机类课程为主,课程数量不多,却极为精致,许多细节专为在线授课而设计。当前,我国慕课建设正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慕课”以爆炸式速度超越国界蔓延开来,对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提出挑战,对中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石油地质学”课程围绕“生、储、盖、圈、运、保”六字要素展开,具有完整的内容体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紧密的逻辑关联。通过对其学习,学生能够建立系统的关于石油和天然气的“成因、成藏和分布规律”的知识体系。目前,国内建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院校基本都开设了《石油地质学》相关课程,各院校该课程名称和使用的教材各有不同。目前,已有10余院校将其建设成精品课程,主要是一些石油院校和一些高级别地质院校,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拥有国家级“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通过对各院校“石油地质学”精品课程或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建筑工程设计)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油藏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单位: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 日期:2008年3月2日 目录 第一章油藏地质评价 (1) 第二章储量计算与评价 (8) 第三章油气藏产能评价 (10) 第四章开发方案设计 (14) 第五章油气藏开发指标计算 (17) 第六章经济评价 (22) 第七章最佳方案确定 (25) 第八章方案实施要求 (25) 第一章油(气)藏地质评价 一个构造或地区在完钻第一口探井发现工业油气流后,即开始了油气藏评价阶段。油气藏评价,主要是根据地质资料、地震资料、测井资料、测试资料、取芯资料、岩芯分析、流

体化验和试采等资料,对油气藏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认识、评价和描述油藏,搞清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查明油气藏的储量规模;形成油气藏(井)的产能特征,初步研究油气藏开发的可行性,为科学开发方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一、油气藏地质特征 利用Petrel软件对cugb油藏进行地质建模,得出cugb油藏的三维地质构造图(见图1-1)。 图1-1 cugb油藏三维地质构造图 (一)构造特征 由图知:此构造模型为中央突起,西南和东北方向延伸平缓,东南和西北方向陡峭,为典型的背斜构造;在东南和西北方向分别被两条大断裂所断开,圈闭明显受断层控制,故构造命名为“断背斜构造”。 (1) 构造形态: 断背斜构造油藏,长轴长:4.5Km, 短轴长:2.0Km 比值:2.25:1,为短轴背斜。 (2) 圈闭研究: 闭合面积:4.07km,闭合幅度150m。 (3)断层研究: 两条断层,其中西北断层延伸4.89km,东南断层延伸2.836km。 (二) 油气层特征:

景陵峪构造报告构造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 综合作业是使我们学生能够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己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所学到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的一种强化手段,同时,培养自己读图、作图以及提高自己运用理论知识分析构造问题的能力,在综合读图,分析图的过程中再次将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系统化的整合,并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应用中的转换方法,提高实践动手的能力与综合素质。 1.2实习要求 在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全面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两幅地质剖面图以及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发展史的文字概述。 1.3所读图幅情况 名称:景陵峪地质图,其比例尺为:1:100000,总面积为(18.2*1000m)(14.1*1000m)=2566.2km2,地貌特征为:由图上标高可以观察到最高海拔为1180m(平望岗处),最低海拔为250m(平望岗北部边缘),由地质图亦可以观察到景陵峪地区河流、山地、沟谷、丘

陵等地貌均发育较好,河流依照地势基本为南北走向。根据地质图综合作业的要求,结合李忠老师的指导,最后完成的作业为:景陵峪构造纲要图一幅,景陵峪地质剖面图两幅,景陵峪地质构造的说明分析及构造 发展史等相关内容。

第二章地层与岩体特征 根据图例判断地层的连续性与否,在结合地质图上地层的出露特征及产状,可以看出景陵峪地区最新出露地层为第四系(Q4),最老地层为下志留统(S1),中间缺失上志留统(S3),下泥盆统(D1),三叠系(T),侏罗系(J),下第三系的始新统(E2)和渐新统(E3),以及第四系的上中下更新统(Q3、Q2、Q1)地层,其它时代的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划分标志明显,易于识别。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下志留统(S1)、中志留统(S2)、中泥盆统(D2)、上泥盆统(D3)、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C1+2)、上石炭统(C3)、二叠系(P)、下白垩统(K1)、上白垩统(K2)、古新统(E1)和全新统(Q4)。 2.1地层分布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油矿地质学》思考题 第1章钻井地质 1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钻井类别有哪些?各类井如何编排? 2探井地质设计包括哪些内容? 3.什么是定向井?定向井有哪些类型? 4.定向井井身参数包括哪些?其内涵是什么?如何根据井斜数据确定定向井轨迹? 5.定向井与直井地质设汁有何异同? 6.何谓补心高度与补心海拔? 7.井深、垂深、海拔深度有何差别? 8地质录井有哪些方法? 9.什么是钻时录井?如何应用钻时曲线判断岩性? 10.什么是岩心录井?有哪些取心方法?它们各有何特点? 11.岩心出筒后如何整理、丈量和编号? 12.什么是岩心归位?其基本原则有哪些? 13.岩心观察与描述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4.岩心含油级别分为哪几级? 15.什么是岩屑录井?如何判别真假岩屑? 1G什么是岩屑迟到时间?如何计算岩屑迟到时间? 17荧光录井的原理是什么? 18.荧光级别的内涵是什么? 19.什么是气测录井?如何根据气测录井资料判别油气层? 20.钻井液的类型有哪些?钻遇油、气、水层时钻井液性能通常有哪些变化? 21.什么是油气上窜速度‘2如何求取? 22.什么是综合录井?其在油气钻探中的作用是什么? 23.什么是地化录井? 24套管类型包括哪几类? 2}完井方式主要有哪些类型? 2G.完井报告中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和图件? 第2章地层测试 1.什么是钻柱测试?其与电缆测试有何差别? 2.压力控制测试器与多流测试器的主要差别有哪些? 3.多流测试器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4.钻柱测试的主要成果有哪些? 5.女日何从压力卡片中识别和读取不同测试阶段的压力? 6.如何应用DST压力钡l试资料确定地层流动参数? 7.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确定断层距离? 8.如何应用DST压力测试资料估算原始地层压力? 第3章地层对比

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二年。 二、培养目标 石油工程专业第二学士学位为已经获得第一学士学位并在油田工作的学员开设,本专业在全脱产的学员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的前提下,培养适应能力强,掌握石油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石油工程领域从事油气钻井与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油田化学等方面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与管理、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与石油工程领域有关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石油工程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进行油气钻井与完井、油气开发工程及油田化学领域的设计、施工以及初步的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与石油工程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应用数学、地质学方法及系统的力学理论进行油气田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英语写作能力,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方面的书刊,能起草本专业的文本等; 4.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进行油气钻采工程设计和油气开发设计的基本能力; 5.具有应用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石油工程实际问题、进行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2.学位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流体力学、渗流力学、油藏物理、钻井工程、完井工程、采油工程、油藏工程基础、油田化学。 3.实践性教学环节:地质认识实习、石油工程生产实习、石油工程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五、毕业规定 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最低总学分93.5学分,其中理论教学71.5学分,实践教学22学分。自主发展计划6学分。 六、授予学位 工学学士。

采矿学课程设计

采矿学课程设计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采矿工程系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名称:煤矿开采学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教师: .序论 (2)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 (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 (5)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 (7) 第四节.采区中部甩车场线路设计 (11)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18)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18)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22)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23) 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序论 一、目的 1、初步应用《采矿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采矿学 课程的理解。 2、培养采矿工程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 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本采区南以F4断层为界,北以相邻采区煤柱为界,上部标高-50m以上为风化带煤柱,下部边界为水平煤柱。 采区走向长度2100m,倾斜平均长度960m,倾角平均为12°。采区共有两层煤,区内地质构造简单,为单斜构造,无断层和褶曲。采区内无大的含水层和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 运输和回风石门标高分别是-250m和-50m。采区生产能力自定。 2.煤层特征 本采区内赋存4,5号两层煤,4号煤层和5号煤层均为中厚煤层。煤层埋藏稳定,构造简单,煤质中硬,自然发火期为3-12个月。煤岩爆炸指数为34-70%。煤层瓦斯含量小,采区所属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煤层特征表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构造地质学学科(专业)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构造地质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系统的构造地质学知识和野外室内工作方法;必要的实验技能和较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了解本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和动向;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矿产普查与勘探学科共设置下列3个研究方向。 1、石油构造分析 2、板块构造与沉积盆地 3、变形分析与应用构造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5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1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5学分内。 (一)学位课8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地质统计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含油气盆地分析、石油勘探构造分析。 (二)选修课18门(34.5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选修课包括第二外国语和体育课,二者均不计学分。

普通地质学复习资料

普通地质学复习思考题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地质学是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地质学的研究对象的范围包括从地核到外层大气圈的整个地球。由于受观察和研究条件的限制,地质学在现阶段主要研究固体地球的最外层,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慢的上部) 。 2、在地质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什么特别重视野外地质调查? 为了认识地壳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入了解一个地区的地质、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情况。必须对野外地质现象进行详细观察,野外地质记录,系统采集各类样品,积累大量的感性资料。到大自然中去是地质学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3、地质学研究中运用的基本分析推理方法是什么?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地质学分析地质历史的推理方法-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的基本思想:用现在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的地质过程。历史比较法的缺陷。只认识古今一致性,未认识古今存在的差异性。 4、内动力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地质作用有什么持点? 地壳运动:由内部能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可使一定的地区发生水平或垂直的位移,造成海陆变迁,使岩层褶曲、断裂。 地震作用:因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壳发生快速的颤动。 岩浆作用: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硅酸盐熔融体,岩浆可以侵入到地壳中,或以火山喷发的方式喷出地表。岩浆的形成、运移直至冷凝固结成为岩石的过程,称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由于物理和化学条件的改变而使地壳中已有的岩石转变新的岩石过程。 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地域性的特点 2、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制约的复杂性 3、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 5、稳定同位素与放射性同位素、克拉克值、晶体与非晶体、同质多像、类质同像。 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被称之为放射性同位素; 而不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称为稳定同位素。 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质量分数(%),称为克拉克值。(1)元素的克拉克值并不能反映它在地壳内的局部富集情况。元素在地壳中的富集情况,除与元素的克拉克值大小有关外,还决定于各元素在地壳中的地球化学行为。 具有天然几何多面体外形的矿物称为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简单地说,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晶体内部质点的排列,不具有格子构造者称为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最本质区别是:内部结构是否规则。 由非晶体调整其内部质点的排列方式而向晶体转变的作用,称为脱玻化作用。 相同化学成分的物质在不同热力学条件(如,T、P)下形成不同的晶体结构,而成为不同的矿物,这种现象称同质多象。 类质同像:矿物晶体结构中的某种原子或离子可部分地被化学性质相似的它种原子或离子替代,而不破坏其晶体结构的现象。 6、矿物的物理性质和光学性质有哪些?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指导书毕业设计1. 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容 1.1. 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以一个各项动静态数据资料比较齐全的油藏、气藏或井组为例,按油气藏开发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顺序完成一系列训练项目的容,并编写出分析报告。训练项目设计容尽量贴近毕业设计中所涉及的一系列研究方法、计算手段、绘图技术和计算机常用专业软件操作技术等,注重基本训练,不与已开设的课程设计容重复,不深入毕业设计容。 1.2. 基本容 基本容包括:“油田开发地质特征分析训练”、“油田开发动态特征分析训练”、“钻井工程专项设计”、“Surfer、Grapher 软件应用技能穿插训练”等。除“钻井工程专项设计”外,容前后衔接,互相关连,时间安排如下: 1.3. 重点和难点 1.3.1. 重点 ?采油综合曲线、递减曲线、水驱曲线的绘制,生产特征、产量 递减类型、水驱特征、产能的综合分析,以及调整措施和开发 预测; ?单井油层主要物性和生产特征的关系分析,寻求提高产量和采 收率的工艺措施,对提出的压裂、酸化或其它措施进行可行性 论证; ?针对钻井设计层位进行钻具、套管柱和泥浆的设计;

?在上述容中,利用Surfer软件或Grapher软件等常用应用性软 件,快速、规地绘制分析图件和成果图件。 1.3. 2. 难点 ?如何发现单井或层组的生产和开发问题?如何区分特征规律和 人为因素以及数值干扰?如何根据工区具体的地质和储层特 征,提出具体的调整措施和工艺措施? ?压裂、酸化等工艺措施的可行性论证; ?钻具、套管柱和泥浆的规性设计; ?Surfer软件或Grapher软件等常用应用性软件的应用技巧和技 术。

《油矿地质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本课程共分十章,课内学时64。教学包括课堂理论教学、课堂实践教学(专项技能训练)、课后习题练习等三个环节。学时安排见表1。 1. 课堂理论教学 (1)教学材料 A.教材:《油矿地质学》(第四版)(吴胜和、蔡正旗、施尚明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B.PPT课件(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C.教学录像(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D.习题(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E.参考文献(见各模块教学资源) 上述材料在课前提供,作为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学习、课后复习用。 (2)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教师讲授课程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设计讨论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师生互动交流,得到合理的认识。在这一环节,学生以听课为主,并参与讨论。 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见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 2. 课堂实践教学 为课内设置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内容由九个相互独立的单元组成,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课程所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技能,特别是锻炼动手操作能力。 (1)教学材料与内容 材料取自于实际的油田区块,包括岩心描述资料、测井资料等(详见课程资源)。 实践内容包括:①井斜水平投影图的编绘(不占学时);②岩心录井图的编绘(2学时);③油层对比(6学时);④断层面图的编绘(2学时);⑤油田构造平面图的编绘(2学时);⑥油田构造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⑦沉积微相图的编制(4学时);⑧油藏剖面图的编制(2学时);⑨油层有效厚度图的编制(2学时)。 (2)教学方法 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学活动安排在制图室内进行,教师提供训练(作业)素材并提出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操作。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

矿山压力课程设计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中国矿业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吴锋锋 目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的目的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课程设计》是《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专业主干课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的研究方法,加深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及矿压理论研究奠定基础,使学生具备运用该方法解决采矿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课程设计的内容 结合某一给定回采工作面的地质及生产技术条件,设计完成以下内容,并配有必要的图表。 2)依据覆岩岩性特征,采用力学分析计算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老顶初次断裂步距,老顶周期来压步距; 3)结合三铰拱平衡理论,计算上覆岩层“三带”中垮落带高度; 4)依据液压支架选型原则及步骤,考虑大采高综采、综采放顶煤(采煤机割煤高度)开采2种条件,分别计算顶板压力大小,进行液压支架工作的合理选型,画出支架简图; 5)假定回采巷道选用锚网支护,理论计算确定锚杆的型号、间排距及支护方案简图。 3 课程设计资料

工作面地质条件 某综采工作面井下位置西为东四辅撤运输巷,北为正在掘进的另一工作面,南为另一工作面采空区,东为矿界,工作面之间留有60m的煤柱。所采煤层为3# 煤层,煤体黑色,条带状结构,中部夹厚泥岩,赋存稳定,变异系数为%,可采 指数为。煤的容重m3,煤质普氏硬度1~2,盖山厚度292~480m。煤层底板标高 488~624m,地面标高 780~1104m。工作面所采煤层厚度~,平均,煤层倾角为 1~14o,平均5°。工业储量,可采储量6246165t。 依据该工作面钻孔数据,煤层上方伪顶为黑色炭质泥岩,层厚为;直接顶为灰黑色层理发育的砂质泥岩,层厚;老顶为浅灰色的坚硬中粒砂岩,成份以石 英,长石为主,层厚;直接底为灰黑色砂质泥岩,中厚层状,有斜节理,含云母 碎片,中夹薄层细砂岩,层厚;老底为黑灰色泥岩,有节理,质不坚硬,局部夹 薄层状砂泥岩、粉砂岩,层厚。工作面上覆岩层及其物理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覆岩岩层其物理力学参数 岩层序号岩性厚度/m弹性模量/Mpa抗压强度/Mpa抗拉强度/Mpa体积力(N/m3)C30砂质泥岩27280 C29细粒砂岩27640 C28砂质泥岩27280 C27砂岩层27630 C26砂质泥岩27280 C25细粒砂岩127640 C24泥岩1827420 C23砂质泥岩27280 C22细粒砂岩27640 C21泥岩1827420 C20砂质泥岩27280 C19细粒砂岩27640 C18泥质砂岩327280 C17细粒砂岩27640

了解专业----地信院专业介绍及培养方案

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包含六个专业:地质工程A、C(含地质资源与勘察工程两个专业方向)、地理信息系统,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测绘工程。 地球科学类包含:地质A、C,地信三个专业。 信息物理工程类包含:地科,生医,测绘这三个专业。 2011年貌似还有地质工程试验班和测绘工程试验班。 大一属于大类招生,大一结束后,会根据大一一年的成绩进行汇总,自主选择本院的各专业进行分班。 本科新生于9月3日(星期六)至9月4日报到注册;9月22日举行全校新生开学典礼。 地球科学类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地学领域从事应用研究的高级专门人才。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地质工程专业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应用技术专业,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获得工程科学和技术的基础训练,能从事矿产资源勘察、地质环境保护和各种建设工程中的基础地质工程勘察、设计、评价、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和工程技术人才。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目标: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规划与管理、交通、电力、电信、国土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资源环境、减灾救灾、军事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行政管理等工作的地理信息系统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性环节教学,参加社会实践和课外科技学术活动,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近代科技手段,进行资源地质勘查工作及解决与各类建设工程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 3、具有对区域地质、矿床地质及其成矿条件规律的综合分析和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的初步能力;具有钻探工程、地球化学勘探等现代勘探方法的选择、设计、施工、数据处理及其成果解释和应用的初步能力;具有解决设计工程中有关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具有对环境地质作出评价及环境治理工程设计、规划的初步能力。 4、了解地质资源与地质理论前沿及技术发展动态。 5、熟悉地质资源、环境、工程建设等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基本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或文献。 7、基本掌握本专业领域内计算机应用及程序设计语言和方法,具有运用计算机技术获得科技知识和信息及其数据处理的初步技能。 8、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科学研究能力和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对地理信息系统、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习,参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各项实践,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具备良好的数学、计算机科学基础,掌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必须的数学、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熟练使用主流专业软件,能够使用一门高级语言和专业工具构建地理信息应用系统。 3、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地理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测绘科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4、掌握一门外语,能够阅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外文文献。 5、了解地理信息系统的前沿应用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的发展状况和趋势。 6、掌握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专业知识的基本方法;具备基本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地球科学类: 主干课程:普通地质学 地质工程专业: 主干课程:矿床学、岩石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岩土钻掘工艺学 特色课程:构造地质学、勘查学、岩土钻掘设备、岩土施工工程学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主干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导论、空间数据库、空间分析 特色课程:GIS工程与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3S集成技术与应用 四、毕业合格标准 本大类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 勘探部署 课设内容:勘探部署 指导老师:柴华 班级:资工801 姓名: 学号:

序言 《油气田勘探课程设计》其设计目的使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学生加强油田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与训练,能尽快熟悉现场生产工作,及时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以适应常规地质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次课程设计的内容涉及沉积岩及沉积微相的研究与划分、储集层的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研究、测井多井评价、圈闭特征及油藏特征研究、储量计算及油藏评价等五大部分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勘探意见。 本组为勘探部署组,人员及具体任务如下: 组长:刘威(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组员:宗邈(构造图及剖面图) 王瑞(砂体等值线图及储层对比图) 王黎(孔,渗,饱等值线图及储层参数评价表) 王伟(油气范围分布图) 马雪娟(勘探部署图及部署计划表) 苏思远(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刘禹江(油藏剖面图及油气区块评价表) 设计要求: 1、每个人必须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对本组完成的内容要非常熟练,对其他组的内容应当会做。 2、每个人必须上交一份完整的文字报告,并附有全部(全组)的图表。并注明自己作了哪一部分,不注明者作不及格论处。 3、最后全部完成任务后,分组由老师逐个同学进行当面抽考,内容以本组为主,其他组内容为辅。 4、成绩评定标准:抽考、口试占50分,报告占50分,总分100分。 时间安排: 1、第1~8天:具体分析、地质综合研究、编程 2、第9天:老师审查基本图件及成果 3、第9~10天:编写报告,每份报告文字及图表不得少于20页 4、第11天:上交报告及附图、附表。 5、第12天:分组口试考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03油矿地质学真题B卷

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油矿地质学》期末考试试卷B (闭卷 考试) 班级: 姓名: 学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 得分 一、判断井别(每题2分,共10分) 1. 和1井 2. 港117井 3. 西18-4井 4. 陕参1井 5. BZ32-6-10井 二、名词比较与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 上覆岩层压力与地层压力 2. 水敏与酸敏 3. 预测地质储量与探明地质储量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根据油气开发阶段和资料拥有程度的不同,储层地质模型可以分 为 、 、 。 2. 油藏边界包括 、 、 。

3. 碎屑岩油层对比单元由大到小可划分为 、 、 、 。 4. 容积法计算油气藏地质储量所涉及的参数可以分为油层分布面积 与厚度、 、 三大类。 5. 控制碎屑岩储层发育的三大因素为 、 、 。 四、简述(问答)题(30分) 1.简述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研究内容。(5分) 2.简述断层组合的主要原则。(8分) 3.简述砂岩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已动用油层的平面剩余油的类型。 (8分) 4.简述油层对比的主要依据,以及相对稳定沉积条件下油层对比的步 骤。(9分) 五、计算题 (每题10分,共20分) 1.A、B二个砂体内各包含5个相对均质段。其中, A砂体渗透率自 上而下分别为14010-3m2、13010-3m2、11010-3m2、10010-3m2、9010-3m2、 7010-3m2。B砂体渗透率自上而下分别为10010-3m2、30010-3m2、40010- 3m2、50010-3m2、70010-3m2。分别计算二个砂体的渗透率级差和突进系 数,并比较它们的非均质性强度及注水开发后可能的水淹类型。 2.下图为一岩心样品的实际毛管压力曲线图。根据该图,确定出 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 d)、喉道半径中值(r d)、排驱压力(p d)、饱和度中 值压力(p c50)、最小非连通孔喉体积百分数(S min)。 六、作图题 (10分) 某油层组在区域对比的基础上确定出了六个地层对比标志层(A、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参考文献 现阶段国内流行多个种版本的《构造地质学》教材:(1)朱志澄、宋鸿林主编,马杏垣、单文琅主审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出版;(2)徐开礼、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出版;(3)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1999年第2版,2008年第三版(第三版是2008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学类系列精品教材);(4)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李忠权、刘顺主编,地质出版社,2010年第三版;(5)长安大学地质工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系列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11;(6)高职高专院校资源勘查类专业“十一五”规划教材《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2007。 考虑到学生的专业特点,本课程计划选用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2008年第三版)作为主导教材,同时辅以朱志澄主编的《构造地质学》(1999年第二版)和朱志澄、宋鸿林主编的《构造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徐开礼、朱志澄主编《构造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2版)和地质系于在平等人主编的《构造地质学》CAI多媒体教材。 二、主要参考文献 构造地质学教学过程中用到的参考文献主要来自国内外有关期刊。国内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构造地质学类期刊,构造地质学类的文献主要见于综合性的学术期刊。国外关于构造地质学的英文期刊主要有两个:《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两个英文期刊上的文献基本能够反映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和新进展,建议构造地质学学习者尽可能多地浏览这两个期刊。 这里列出部分参考文献。 邓洪菱,张长厚,李海龙,邹云。褶皱相关断裂构造及其地质意义。自然科学进展,2009, 19(3): 285-296。 黄德志。构造地质学实践教学与地质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3(4):65-67。 金振民,姚玉鹏。超越板块构造——我国构造地质学要做些什么?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4, 29(6):644-650。 兰姆塞J G,胡伯M I 等,1983。刘瑞殉、常志忠、张荣昌译。现代构造地质学方法。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郝天珧,戴黎明,刘鑫,刘丽萍。新世纪构造地质学的纵深发展: 深海、深部、深空、深时四领域成就及关键技术。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大学),2010,17(3):27-43。 罗金海,于在平。《构造地质学》课程教学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1,3(总第39期):62-64. 罗金海,李继亮,何登发。山前冲断构造带研究的新进展。地质论评,1999,45(4):382~389. 罗金海,于在平,周鼎武。理论联系实际深化“构造地质学”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4,3:75-77。 马杏垣。论伸展构造。地质科学,1982,7(3): 15~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