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文化

关于医学文化
关于医学文化

关于医学文化

医学文化,是指为涉及保健与疾病的各种正规的人类学活动,包括从生物学和文化角度研究人类行为与保健、疾病标准之间的关系,生物现象、社会文化现象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中医文化,是指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蕴含的人文价值和文化特征。它是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原医学文化,以其整体的治疗思想,多角度观察病理的方法,奇特的治疗技术,和谐的用药手段而著称于世,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国粹。中原医学文化构成了中华中医文化的基础和主干。

中医文化起于中原兴于中原

有了人类,就有了医药的活动。中原地区是中华中医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早在伏羲、黄帝时期,就有了医药起源的美好传说,中原成为中华中医文化的源头。从此,中医药文化形成于中原,中医药大师荟萃于中原,中医药文化发达于中原,中医药巨著诞生于中原。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形成时期,其标志是《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的相继问世。《黄帝内经》大约是战国秦汉时期,为后世中医理论之源。《伤寒杂病论》系东汉南郡涅阳张仲景所著,该书的最大贡献是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奠定了临床诊断理论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的洛阳,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中药学理论。而这三部医药学著作主要是在中原完成的,可以说中华医药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原。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医学得到了全面发展。唐代医学大家孙思邈,曾长期在中原行医,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集方剂之大成,对《黄帝内经》有大量征引和深入阐发。同时,他收录了张仲景著作有关伤寒病症的部分,从而使医圣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宋金元时期,是我国医学的发达兴盛时期,其重心在中原。这一时期医学发展兴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医政设施的进步和完善。北宋在都城开封,设立“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及其他保健或慈善机构,把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起来。同时还设立“御药院”、“尚药局”、“医药惠民局”等专职药政机构,这一传统至今仍被沿用。“医官院”的“针灸铜人”,成为世界针灸医学发祥地的象征,在无言地向世人述说中原医学文化的鼎盛与辉煌。

明清时期,由于全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我国医学在南方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河南仍涌现出了众多著名医家。

百泉药王庙会,成了我国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故自古就有“不到百泉药不全”之说。禹州作为中药材集散地历史悠久,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药材集散地之一,素有“药过禹州倍生香”之说。自清康熙年间相继建成众多会馆,成为禹州药业兴旺发达的历史见证。

洛阳龙门石窟的药方洞,始建于北魏,唐代建成,历时200余年,洞内刻有100多个药方,涉及动物、植物、矿物等120多种药材,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多种疾病。这些药方为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洛阳药方洞见证了中原医学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

中华医药文化的灵魂

中医学文化是在中华文化母体滋养下发展成长的,从传统文化这一母体文化中,源源不断地汲取营养,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原中医药文化,是中华医药文化的根基和主体,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张仲景医圣文化为代表,以其高尚的职业道德、科学的辨证论治思想、完整的理法方药体系,成为中医学的灵魂,对整个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明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整体宇宙观等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开创了辨证论治的先河。中原医家所创造的理论价值时至今日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芒。其一,阴阳及平衡理论,明确提出了人体阴阳之气的平衡是生命健康的基本条件,“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和谐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其二,五行及脏腑、经络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整体观念与联系的观念。其三,藏象及辨证理论,通过对人体外部现象的观察,得知人体的健康状况,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对本质和现象问题的独特理解。张仲景的辨证论治理论的提出,反映出对差异性问题和分析方法的独特理解。此外,中医治病包括无病养生和有病调理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整体观在医疗实践中的具体体现。总之,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是人类文明的一朵奇葩。

第一,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医文化的形成。如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儒家“孝仁”思想清晰可见。

第二,传统伦理思想的价值取向等大量渗透于中医学著作中。很多医家在自己的医学论著中,用大量篇幅阐发伦理学问题,探讨医生的行为规范、医患之间的关系准则。

第三,中国崇古尊经的治学方式,对中医论著的发展亦起了重大作用。自《内经》、《伤寒杂病论》问世以来,中医界一直沿袭着崇古尊经的作风,这种以注解作为表达医学思想的治学方式,使中医学一脉相承,保持了中医论著发展的连贯性和继承性,从而形成了中医论著的独特体系。

在继承创新中发展中医文化

中原医学文化以其独特性根植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之中。要传承医学文化,发展中医药事业,就必须把握其本质特点,弘扬中华中医药文化的内涵,使中医文化真正作为国粹不断发扬光大。

其一,中医药具有几千年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成为中国的国粹,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丰富和发展。

其二,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前提下,使之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理论来源于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这种文化、这种传统以及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中所产生并形成的任何文化分支并不需要别的文化来推导、评判,更不能人为地去抹杀取消,中医只能是在坚持自己特色中研究外来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