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
第11章 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

第十一章驾驶员与乘客的心理管理

学习目标

1.了解疲劳、心理疲劳的概念,掌握驾驶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2.掌握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措施和消除方法。

3.理解乘客投诉心理产生的原因,掌握乘客投诉的形式、类型,掌握处理乘客投诉的技巧。学会处理乘客投诉。

第一节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和消除

导入案例

大巴司机疲劳驾驶存安全隐患一天开16小时

据了解,A城市有的运输公司实行单班制,某些线路的大巴司机在工作日要连续开车十六七个小时。某记者进行了一整天的全程跟踪采访,体验了这些大巴司乘人员的工作状况。

没有片刻休息立即踏上回程

早晨6点20分,记者乘坐上S路公交车,开始了一天的体验生活。

6点27分,车子准时从起点站出发。记者从后视镜里静静地观察着大约40岁的司机,他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本能地操纵着方向盘,瞻前顾后地观察每一个拐弯的角度。

7点15分,车上的乘客越来越多。由于乘客太多,车厢里很吵闹,乘务员报站的声音太小,司机经常要扯着嗓门帮着乘务员报站。途中遇上塞车,车子缓慢地前行,司机偶尔会用手揉揉眼睛,时刻留意如何在车群中突出重围。

8点24分,两个小时单调的车程后,S路公交车终于到达终点站。等候了两分多钟,几乎没有休息,这辆大巴就继续开始返程。

中午休息吃饭只有18分钟

由于交通状况不是很好,在到达检查站之前的1个多小时车程中,司机滴水未沾,双手紧握方向盘,抓紧每一次交通畅顺的机会。有时候等待红灯时,司机微微弓着背,轻轻地支撑在方向盘上稍作歇息。记者留意到,在停车等候时,司机会习惯性地用手掌抹一抹额头和嘴巴,揉一揉眼睛,扭一扭脖子,帮着乘务员扯着嗓子报站。车子在检查站停留片刻,司机才匆匆地离开驾驶位,走下车。5分钟后,司机上了车,继续起程。

大巴返程至起点站只有几站之遥时,司机明显加快了车速。在等候红灯时,司机伸出了两个小时车程中的第一个懒腰,原先紧绷的脸庞有所放松。

10点33分,S路车返程到达起点站。记者看到,很多公交企业都在此处设置了调度室,在停车场旁边的一个狭长角落里,很多司乘人员拿着饭盆,在拥挤的空间内排队盛饭菜。然后捧着饭盆,随意地找个地方,有的站着,有的蹲着,大口而匆忙地吃饭,有的人吃饭时还不时看着手表。记者乘坐的S路公交车司机和乘务员则是捧着饭盆,边吃饭边走向车厢。没多久,待记者走近车辆时,司机和乘务员已经在清扫车厢了。

10点47分,司机准备起程时,乘务员提醒他赶紧去接水,司机这才拿起水杯跑下车接水。

10点50分,S路公交车开始了下一趟行程。

记者了解到,司机和乘务员每天早晨6点钟左右上班,最后一班车是在晚上9点30分发出,回家的时间则要视回程的时间长短而定。当记者询问乘务员有没有时间午睡休息,乘务员很疑惑地说:“晚上能多睡会儿就不错了,哪有午睡?”

狂跑50米奔向洗手间

10点50分,记者乘坐的大巴第二次出发。12点40分,S路顺利到站。

大约13点,S路公交车返程。午后阳光很温暖,记者看了看车厢,发现很多乘客都靠着座椅打盹,记者也有点昏昏欲睡,司机仍专心地开着车。

14点45分,S路大巴车缓缓地进站。乘客刚下车,乘务员一整理完车票和票款,马上又拿起拖把清洁车厢,司机则坐在乘客座位上,贴着椅背,头微微扬起,手轻轻地盖在额头上休息。做完车厢的清洁,乘务员飞奔至50米外的洗手间,不到2分钟,又飞奔赶回车厢。

15点4分,S路公交车第三次出发。据大巴司机介绍,S路每隔4分钟便会从始发站出发,大约2小时后到达终点站,每天来回往返4次。由于发车时间紧凑,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大巴司机基本上得不到休息。“我们一天工作16小时,尽管公司实行工作两天休息一天的制度,仍然感到十分疲劳。”车上的乘务员半开玩笑称:“现在师傅每天和我在一起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家陪老婆和孩子!”而一旁的司机师傅则无奈地摇摇头。

一顿晚餐分两次吃

记者一路跟随S路大巴,发现尽管工作时间超长,但司机师傅开起车来还是十分认真,从他脸上看不出一丝的倦意,只是在堵车的时候才会伸一伸腰,稍微活动一下,这可能是司机一天在车上最满足的时候了。

17点15分,在经过2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后,S路再次到达了终点站。此时公司食堂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路边,这是一个小小的打饭点,一个盛饭的木桶和一些小菜被摆放在桌子上。奔波了一天的司机和乘务员一进站便拿着饭盒从车中飞奔过去,从他们的脸上记者看出,紧绷了一天的神经在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尽管只有短短的几分钟时间。司机和乘务员直接打饭上了车,此时陆续有乘客开始上车。而司机则将打好的饭放在一边,乘务员简单地吃了几口后,两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工作。

17点20分,发动汽车继续上路返程。

1小时后,18点44分,S路进入检查站。由于这里上下乘客较多,司机趁着这段空余时间,拿起饭盒迅速地跑下车,坐在站旁的小凳子上,一阵狼吞虎咽。

3分钟后,18点47分,司机端着剩余的半盒饭再次出发了。

19点40分,S路返程至起点站。乘务员对车里简单地打扫了一下,司机走下车匆匆吃完剩余的半盒饭。19点50分,他们又出发了。

最后一趟车司机打哈欠

19点50分,S路公交车从起、点站第四次出发。记者发现,司机明显有点紧张,车速不断在加快。

21点3分,在一个十字路口,与另一辆S路公交车相遇,司机很不满意对方不按时发车,双方发生了一些口角。很快,司机又加快车速。

21点30分,司机又遇上一辆S路公交大巴,两司机都下车对照了发车时间,趁下车的时候,司机抽了根烟,精神状态不是很佳。

21点35分,S路公交车到达起点站,一刻不停又拐到马路对面上客。

21点40分,该辆大巴最后一趟返程。此时,车上只剩下十来个乘客,大家都闭着眼睛睡觉,车厢内很安静。一有停车的空当,司机连伸懒腰,打着哈欠。乘务员告诉记者,他们这一趟车不会把乘客送到起点站,最远只走一半路程,司机要开车去加油,然后回家。

22点45分,记者看着司机开着车前往加油站,车渐行渐远。

请思考

1.驾驶员长时间驾驶会导致驾驶疲劳,案例中驾驶员的疲劳体现在哪些地方?

2.驾驶疲劳除了生理疲劳,还会导致心理疲劳,心理疲劳是如何产生的?

3.如何预防和消除驾驶员的心理疲劳?

对于驾驶员来讲,驾驶技能固然重要,可是安全驾驶的心理因素成熟与否更为重要。疲劳驾驶中的“心理疲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交通事故中的“隐形杀手”,必须引起驾驶员的高度重视。

一、驾驶员心理疲劳的产生

(一)疲劳与驾驶疲劳

疲劳是指由于体力或脑力活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降低、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疲劳不仅局限在人体的生理方面,即疲劳产生时所发生的生理变化、或由于生理变化而产生的疲劳。除了生理变化影响导致疲劳的产生外,还有心理因素影响而产生疲劳的现象。因此,可以说疲劳是人们高强度或长时间持续活动后,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表现为身体困倦、精神倦怠、注意力减退、工作效率下降。

驾驶疲劳是指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或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也就是指驾驶员在连续行车后产生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驾驶操作功能下降的现象,如腰酸背痛、眼睛模糊、手指和身体不灵活、反应和判断速度缓慢等现象。

驾驶疲劳常常伴以倦怠感、单调感和饱和感。在不同条件下,还往往伴以人际关系的失和感,有时也会产生无力和虚脱的感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无力感。驾驶操作主动性下降,或无法按规定的要求继续工作。例如,驾驶员在正常状态下,认真和集中注意安全驾驶,但疲劳时,手握方向盘就变得晃晃悠悠。

第二,感觉功能失调。感觉器官会发生混乱。这就是由于长时间坐在固定的驾驶座位上,会出现视觉模糊,听力下降,判断迟缓等症状。

第三,注意功能失调。疲劳后引起视力功能下降,注意力分散、判断能力降低,视野逐渐变窄,漏看、错看信息的情况增多。

第四,记忆和思考能力下降。疲劳有损于驾驶员的思维过程,造成思维能力下降,头脑不清醒。在过度疲劳的情况下,往往会忘记操作程序。

第五,动作不灵活,不协调。由于生理、心理节律失调,动作自动化程度降低。

第六,自制力减退。疲劳后驾驶员的决心、耐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减退,缺乏坚持不懈的精神,易于激动,急躁和开快车。

第七,困倦。过度疲劳会在行车过程中产生困倦,甚至打瞌睡。

驾驶疲劳产生的原因是个复杂的问题,它与很多因素有关。

第一,驾驶疲劳受到人的昼夜生理节律的影响,夜间行车的驾驶员很容易疲劳,对夜间交通事故的调查表明,很多重大事故与驾驶员的疲劳、行车打瞌睡有关。

第二,驾驶疲劳的出现与连续行车时间有关,长时间连续行车容易引起驾驶疲劳。连续开车2小时以后,由于连续不断地处理交通驾驶信息的结果,脑氧气减少,中枢神经疲劳,感觉迟钝,知觉减弱,调节肌肉收缩机能衰退。若再继续开车,神经中枢为保卫自己,自动地遮断“感觉的刺激”,结果驾驶员的注意力变得散漫,不愿再做麻烦的动作,省略正规的运转操作,甚至在开车时打盹。

第三,道路与交通条件对驾驶疲劳也有影响,如驾驶车辆通过无交通标志且视距不足的道路;交通堵塞,过交叉点以及意外被超车时;上坡的视距不足时;路面条件过差的道路;驾驶车况太差的汽车等。凡是加剧驾驶员精神紧张的道路和交通条件都会加速驾驶疲劳的出现。

总之,导致驾驶疲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产生驾驶疲劳的主要原因来自驾驶员的生活情况、行车情况和驾驶员本人情况三个方面,其中长时间连续驾驶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一般来说,驾驶员每天驾驶车辆超过8小时或者从事其他体力消耗过大的劳动或睡眠不足等

状况下进行的车辆驾驶,都属于疲劳驾驶状态。疲劳驾驶会产生诸如头痛、肌肉酸痛、全身乏力、精神恍惚、注意力涣散、驾驶能力下降、对操作缺乏信心、驾驶动作协调受到破坏等现象。但驾驶过程中,有时候并没有达到如此的高负荷,却也有很多驾驶员会产生诸如上面所说的各类反应,那就说明“心理疲劳”已经悄然袭来。

(二)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从疲劳表现来看,疲劳一般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两者互为消长,不可分离。

生理疲劳通常由于体力劳动所致,人体连续不断地活动使肌肉产生超负荷能力而引起,表现在身体方面活动水平下降,包括运动性疲劳和脑力疲劳。

心理疲劳是由于脑力劳动所致,使个体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表现在精神方面活动退化,包括智力性疲劳、情绪性疲劳和单调性疲劳。

生理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肌肉或脑产生的疲劳;心理疲劳则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反映在心理现象方面的疲劳。一般来说,它们产生疲劳的紧张刺激源不一样。生理疲劳的紧张刺激来源于肌肉的长时间或高强度的运动;而心理疲劳的紧张刺激则主要来源于心理因素引起的紧张产生的疲劳。生理疲劳产生之后,表现为“力不从心”,它是客观的,表现为感觉迟钝、腰酸背痛、动作失调、姿势拙劣、肌肉痉挛等。而心理疲劳产生之后,表现为“心不从力”,它是主观的,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反应速度降低,尤其突出的是情绪上的倦怠、厌烦、焦躁、无聊等。

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虽然有区别,但却是密切联系的。一方面,生理疲劳不仅降低直接参加活动的运动器官的效率,而且,首先影响到大脑的心理活动的能力;另一方面,心理疲劳不仅使各种心理反应变得迟钝起来,而且也会减弱生理活动的能力。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但是,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并不一定是同时产生的。有时身体上并不感到疲劳,而心理上却感到十分疲倦;有时身体上感到十分疲劳,但却由于某一活动的兴趣、爱好或工作的责任感,仍乐此不疲,继续工作,但工作时间不能过长,如果超过了某种限度,勉强工作就会引起过度疲劳。

医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疲劳如果得不到及时疏导,日积月累,在心理上造成心理障碍、心理失控甚至心理危机;在精神上会造成精神委靡、恍惚甚至精神失常,引发多种心身疾患,如紧张不安、动作失调、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工作效率下降等。

(三)驾驶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

引起心理疲劳的因素很多,如情绪、动机水平等,单调、乏味的工作也特别容易引起心理疲劳。驾驶员产生心理疲劳现象的原因常见的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是来自对自身驾驶技术的过分自信而产生的麻痹心理。有些驾驶员对自己的技术水平缺乏客观评价,因而对必要的安全教育、行车规定、车辆检修等,觉得是老生常谈,久而久之产生“习以为常”之感,因而使自己大脑处于抑制状态,自信如果走向极端就容易变成自负。

二是来自对自身从未发生交通事故的侥幸心理。有些驾驶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大风大浪”见过不少,也没有出过事故,只要运气好就可万事大吉。在这种心理的干扰下,遇到险情时很难全神贯注、沉稳操作,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反应迟缓。

三是来自对驾驶工作单调、机械、重复产生的倦怠心理。一旦娴熟掌握驾驶技术,驾驶员所要从事的就是千百次驾驶动作的不断重复。单调、乏味的长时间从事一件事情会引起操作者极度厌烦,它能引起和加速驾驶员心理疲劳的产生。特别对于年轻的驾驶员来讲,会感到缺乏挑战,难以体现自身价值。于是夸大工作不利效应。虽然驾驶工作并不紧张,消耗的

能量不多,仍觉得非常疲劳。

四是来自现实生活的心理困扰而产生的压抑心理。驾驶员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驾驶员多为青壮年,正是人生中扮演社会角色最为集中、各种事务较为繁重的时期。比如这一时期面临婚恋问题,交往双方生活方式、习惯爱好都处于磨合期,极易产生各种矛盾。到了中年,上有老下有小,除了繁重的工作外,还要面对住房紧张、经济拮据、扶老携幼等难题。如果驾驶员遭遇了如此困难和挫折,找不到合适的宣泄方式,久而久之,心理上出现异常,行为上出现偏差,时常出现身体不适、情绪不佳、心理不安的现象。

(四)心理疲劳对驾驶员产生的影响

心理疲劳对驾驶员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迅速捕捉外界信息,注意的范围变狭窄,注意力不能持久,甚至分散注意力,使之只注意不必要的事物,忽略必要事物。

(2)知觉和判断力迟钝、错误,使意识模糊,记忆力降低,以致不能产生所需的经验和结论。主要表现为判断错误和操作错误增加。判断错误多为对道路的交通量情况,对潜在事故的可能性以及应付措施考虑不周,在特殊道路上车速不当等。操作错误多为掌握方向盘、刹车、换挡不当等。严重者可发生手足发抖、肌肉痉挛、动作失调等,对驾驶产生严重影响。

(3)反应迟钝和不稳定,手脚不灵活,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下降,致使不能敏捷操作车辆。这在制动、转向方面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开车时,看见前车制动灯已亮,本应立即踏制动踏板。可是,反应迟钝,动作不灵,待踏下制动踏板,已为时过晚,碰上前车。

(4)打瞌睡。心理疲劳易使人产生疲倦,不知不觉进入梦乡。驾驶员即使有几秒钟的睡意也会使车辆失去控制,招致行车肇事。

(5)感情易冲动。小孩困倦想睡时,总爱哭闹。开车会因小事引起情绪急躁,失去理智和谦让,易与他人发生争执或斗气,从而发生行车事故。

因驾驶疲劳所导致的交通事故,除外观所见或长时开车等容易分辨的生理疲劳情况外,通常是极难准确地判定。有些交通事故往往因驾驶员无明显过度疲劳症状或无据可查是生理疲劳所致,在确定事故性质和作事故统计分析时,又往往忽略心理疲劳这个主要因素,于是难以判定属驾驶疲劳所诱发。所以,对心理疲劳的危害常常被驾驶员和车管部门所忽视,尤其个体和集体运输企业更不重视此事。

二、驾驶员心理疲劳的具体表现

(一)智力性疲劳

智力性疲劳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或紧张的智力(脑力)活动而引起的疲劳。智力是大脑的机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一种最重要的能力,它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中所形成的认识方面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注意力等,当疲劳发生时,这些能力都随之下降。

在驾驶活动中,对路况信息的观察,以及在各种变化情况下的注意力,都是非常重要的。驾驶过程中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直接影响着行车安全,对车外情况长时间、高强度地注意力集中,势必引起驾驶员注意力的下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智力性疲劳。

(二)情绪性疲劳

情绪性疲劳是由于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情绪紧张和冲突所引起的疲劳。情绪是多成分组合、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

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其中,情绪紧张是造成情绪性疲劳的主要原因。

(三)单调性疲劳

单调性疲劳是指由于长期、长时间单调的动作、操作而引起的疲劳。我们知道,驾驶员的驾驶活动,是娴熟、不断重复、简单的机械化操作,最主要的操作是手对方向盘、脚对加速踏板和制动踏板的重复操作与控制。这些都会伴随着单调性疲劳的产生。长期的驾车生活,往往会使一些驾驶员产生单调性的厌倦情绪而导致疲劳。

此外,在景观单调,交通量稀少的平直道路上行驶时,由于外界信息过少、单调,同时也无须很多驾驶操作,驾驶人的中枢神经缺少刺激,逐渐进入抑制状态,如高速公路以它宽、平、直、分道行驶、全立交、全封闭的良好道路条件,给行车提供了很大的安全系数,驾驶员行驶一段路程后,思想易分散,精力不集中,会因缺乏感官刺激(单调)而昏昏欲睡,反应能力会随之下降,出现驾驶单调性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交通事故原因分析中,驾驶单调性疲劳的交通违法事实是不易确认的,即便当事人承认出现单调性疲劳驾驶现象,也不能轻易确认疲劳驾驶违法。

驾驶员的心理疲劳由于消极情绪的不良作用,影响神经活动的协调性,使反应迟钝、记忆衰退,动作准确性下降,感知敏感度减弱,其他心理机能也发生多种变化。严重的会导致神经系统受影响,反应迟钝、判断失误、操作失准而发生各类事故。

三、驾驶员心理疲劳的预防措施

意识到“心理疲劳”的危害,驾驶员就要注重积极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预防产生心理疲劳,避免其对自身及驾驶工作的不良影响。

(一)激发浓烈的职业自豪感,提高工作兴趣

浓厚的兴趣是避免心理疲劳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旦对某一活动产生兴趣,就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灶,就会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热爱驾驶工作,明确自己职业的责任,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就能使心理处于一种良好的应激状态,从而避免心理疲劳的产生。

(二)培养和营造知足常乐、健康向上的良好心境

要在学习、工作上不知足,在生活、享受上常知足。树立远大的事业目标,不断激励自己为之不懈努力,使自己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就会情绪饱满,精神振奋,这样心理机能就会处于积极运转状态而不至于产生心理疲劳。

(三)注重劳逸结合

活动要有节制、劳逸适度,不能使自己无休止地处于紧张状态中。在紧张度较大的活动中要学会调节,如伸伸懒腰、观观景象、听听音乐、停车休息片刻,以使精神得到必要的松弛,待精力充沛、头脑清醒,再继续活动。在持续一天的辛劳后,应及时松弛自己的神经。可以根据自己的性格和爱好,通过各种活动来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例如散步、看电影、聊天、读书等,从而避免因从事的工作过于单一而产生单调、消极的心理,提高肌体的活力和人体应付复杂枯燥工作时的适应能力。

(四)学会正确处理家庭和社会矛盾,和自己的同事、领导处好关系

只有生活在融洽、快乐的气氛中,才能有愉快的心情、开朗的性格、健康的体魄,才能保证精力集中、旺盛,反应敏捷,开好安全车。

四、驾驶员心理疲劳的消除方法

对于驾驶员的心理疲劳,通过注重职业保健、学会心理调节等积极的预防措施,很大程度上可以预防心理疲劳产生。但是,长期的、超负荷的驾驶活动,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理疲劳也是无法避免的,当驾驶员产生了心理疲劳现象,就必须采用有效方法消除心理疲劳。

(一)要适度宣泄不良情绪

驾驶员一旦产生不良情绪,要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以防止不良情绪对安全行车产生消极的影响。

(二)要磨炼坚强的意志

意志坚强的人不仅在生理疲劳时能继续顽强地生存下去,而且能够克服惰性,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达到所确立的行动目标。因此,驾驶员平时要注重从小事做起,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

(三)以下方法值得一试

①健康的开怀大笑是消除疲劳的最好方法,也是一种愉快的发泄方法;②高谈阔论会使血压升高,听别人说话同样是一件惬意的事情;③放慢生活节奏,把无所事事的时间也安排在日程表中;④沉着冷静地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⑤做错了事,要想到谁都有可能犯错误,不要耿耿于怀;⑥不要害怕承认自己的能力有限,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说“不”;⑦夜深人静时,悄悄地讲一些只给自己听的话,然后酣然人梦;⑧遇到困难时,坚信“车到山前必有路”。

第二节乘客投诉心理的分析与乘客投诉处理

导入案例

和乘客打交道要度量大

“80后”小段常遭投诉,向同事管师傅倾诉时却颇感委屈,“那次,有个老太太有座不坐,我好意提醒反而招来她不满。后来,我因避让行人急刹车,造成她跌倒受伤。我埋怨几句,可她家人却说我出了事故还态度恶劣。你说,这事能怪我吗?”

“整天和乘客打交道,一定要度量大。”管师傅开导说,“你不能要求所有乘客都有涵养,但我们做服务工作的就必须要有修养。”她继续分析:“你提醒那个老人,确是出于好心,不过坐不坐是人家的自由,不能成为你埋怨的理由。问题倒是在于,既然知道有老人站着,为什么开车还不谨慎?要是不开快车,要是注意观察,那用得着急刹车吗?”

日前,小段又见到管师傅时,一脸高兴神情:“管师傅,刚才车上有个乘客讲了不少难听话,可我一句都没回。你看,我脾气改好些了吧?”

请思考

1.驾驶员小段为何遭受乘客投诉?什么是乘客投诉心理?

2.乘客投诉的动机是什么?

3.如何处理乘客投诉?

乘客在乘车过程中,都期待着享受到优质:舒适、便捷与安全的交通运输服务。然而,交通运输服务主体,总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遇到乘客的投诉,这是在所难免的非常正常

的现象。关键是针对乘客的投诉,如何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补救服务的失误,提高服务的水平,从而提高乘客的满意度,保障交通运输过程的安全与顺畅。

一、乘客投诉心理的分析

乘客投诉是指乘客在接受乘车服务过程中,由于驾驶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而引发的矛盾和冲突,或者在乘客的权益受到损害时,向驾驶员或上级主管部门反映情况,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的行为,是对乘车服务不满意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乘客投诉心理是指乘客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投诉行为的心理反应。乘客投诉心理随时受到社会环境及个人情绪、情感的影响。人在情绪比较正常的状态下,投诉心理不容易发生;乘客心里不舒服、正憋着气,芝麻豆皮小事也容易引发投诉心理,因而驾驶员和乘务员就要有充分的准备,在适当时机寻求最佳途径让他们释放心中怒气,把投诉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乘客投诉的原因

乘客投诉一般是因为乘客主观上认为由于驾驶服务工作上的差错,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而向有关人员和部门进行反映或要求给予处理。投诉是不可避免的,尽管驾驶服务人员不希望出现这种情况。乘客的投诉既可能是驾驶服务工作中确实出了问题,也可能是由于乘客的误解。乘客投诉具有两重性,一方面会影响驾驶服务方的声誉,另一方面,如果从积极方面考虑,投诉也是契机,能使驾驶服务方从投诉中发现自身问题,从而弥补工作中的漏洞,提高驾驶服务质量。

引起乘客投诉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主观方面的,如驾驶员、乘客自身因素引起的,也有客观方面的,如硬件设施因素引起的。

1.驾驶员原因

(1)驾驶员服务质量。由于驾驶员的素质不高,说话没有修养、粗俗、冲撞乘客甚至羞辱乘客,不尊重乘客,或缺乏沟通技巧,不能快速有效地解决乘客的疑问等,乘客如果受到驾驶员的轻慢就会反感、恼火并可能直接导致投诉。

(2)驾驶员服务态度。长期以来,服务态度是乘客投诉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大部分投诉是由于驾驶员缺乏主观能动性,对乘客缺乏热情,呆板,照章办事,回答问题冷漠、简单等。如公共汽车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定,但乘客因携带大件物品需要从后门上,驾驶员却一味地严格按照规定办事。有时还不注意规范自己的言行,说话随意、不分轻重,很容易让乘客产生误解。所有这些都是不尊重乘客的表现,都会引起乘客的反感,甚至发生冲突,从而导致乘客投诉。

(3)驾驶员服务行为。不良的驾驶服务行为也表现在各个方面。一方面,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接听手机、吃东西、吸烟等,乘客上车尚未坐好就启动车辆,乘客上下车时车门关闭过快夹到乘客,随意更改发车时间或路线等。这些未充分考虑乘客的需要的驾驶行为,都会引起乘客的投诉。另一方面,工作不负责任的行为表现也是乘客投诉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工作不主动,对乘客的要求视而不见,损害或遗失乘客的物品,车厢清洁卫生工作马马虎虎,不干净等。

2.乘客自身原因

(1)乘客自身行为违规。乘客不了解关于驾驶员一般服务项目的规章制度,对有些规定有误解。如高速行车系安全带,车厢内不许吸烟,不能携带大件物品上车,有些乘客为了自己的方便,违反相关规定,但又不接受驾驶员的规劝,从而发生矛盾,心理失衡,希望通过投诉改变这种制度或规定,或者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理补偿。

(2)对突发情况不理解。因突发情况或特殊原因,导致临时的发车时间调整,或是换车,个别乘客就不能够理解,也会投诉抱怨。

(3)期望过高。有些乘客对乘车的条件和服务期望过高,当服务内容和手段跟不上,乘客因为失望而产生不满情绪。

(4)乘客自身的情绪问题。个别乘客可能由于身体欠佳、心情不好等原因,无理取闹,发泄情绪。

3.其他乘客原因

车厢内的其他乘客的一些违规行为,引起乘客的不满,求助于驾驶员解决问题。如其他乘客在车厢内抽烟、大声喧哗、乱坐座位等,也会导致乘客投诉。

4.硬件设施原因

舒适心理是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普遍的心理需求。车内的配套设施设备如果无法保障乘客的舒适性,如空调故障导致太冷或太热、噪声太大,座位功能故障,车厢环境不卫生等,也会导致乘客的不满和投诉。

(二)乘客投诉的心理需求

当乘客感到自己的权益受到伤害或自己的需要没得到满足,而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投诉时,他们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求尊重心理

尊重是人们的一种很重要的需要。求尊重心理一般是乘客因为乘车服务某方面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或者是一些现象让乘客很不舒服而投诉。在整个乘车过程中,由于乘客作为消费者始终处于“客人”的地位,求尊重的心理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是一般人的正常心理。比如,驾驶员的态度不友好,乘客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出现投诉问题很多时候只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一旦发生投诉,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投诉的事实与理由是充分的,是有道理的,就会让对方给一个解释,其实有些问题乘客都不会追求什么结果,而追求的是投诉过程中对他的重视,属于典型的“面子投诉”。因此,乘客投诉总希望得到他人的相信、尊重、同情、支持,渴望被投诉者向他们表示歉意并立即采取相应的举措,以使问题获得解决。

2.求发泄心理

乘客的投诉,一般总是在充满着不快的心情、抱着怨气与愤怒的态度中进行的,无论采取何种投诉形式,都难免要发牢骚、讲过头话甚至谩骂。投诉者的这种情绪表现,就是为了发泄内心的不满,以维持其心理上的平衡。

3.求补偿心理

在驾驶服务过程中,如果由于驾驶服务人员的职务性行为或运输企业未能履行相关承诺,使乘客遭受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伤害,乘客就会用投诉的方式向有关部门索赔,要求有关部门给予物质补偿。或采取法律上的诉讼活动要求赔偿,以弥补他们的损失。这也是一种正常的、普遍的心理现象。损坏、丢失乘客物品理应进行赔偿,由于职务性行为所带来的某些精神伤害,在法律上乘客也有权利要求物质赔偿。

4.求平衡心理

乘客在乘车过程中的满足和抱怨,是乘客对驾驶服务的各种设施及服务质量比期望的好与坏的认知,同时也是对购买公平与不公平的认知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如果乘客认为比期望的好,就产生满足感;如果比期望的坏,就产生挫折感。例如,车厢设施不完善,驾驶员服务态度不够主动热情,对乘客的询问与求助态度冷淡,不尊重乘客的习惯需要等,驾驶服务整体上不能满足乘客的需要,致使乘客产生挫折感。

乘客受挫后,对驾驶员感到失望,心情比较低沉,本该平衡的心理状态产生失衡。通过投诉寻求平衡点,以达到物质和精神上的平衡。俗话说“水不平则流,人不平则语”,这是正常人寻求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方式。而乘客之所以投诉,还源于乘客对人的主体性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乘客付费乘车,当然希望购买到良好的驾驶服务,有一个愉快的乘车经历,如果他得到的是不公平、是烦恼,这种强烈的反差会促使他选择投诉来找回他作为

消费者的权利。

二、乘客投诉的基本形式与类型

(一)乘客投诉的基本形式

(1)现场投诉,即乘客当场提出意见,指出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驾驶员就地即时解决,这是常见的投诉方式。

(2)间接投诉,即乘客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间接方式向交通运输管理相关部门甚至上级主管部门投诉,也是常见的乘客投诉方式。

(3)媒体曝光,即乘客通过报社、网络、电视等大众媒体曝光,利用社会影响,促使交通管理部门解决存在的问题。这种投诉方式常见于对交通安全隐患的排除与预防,或是满足广大乘客合法利益与合理需求等重要问题。

(二)乘客投诉的类型

(1)有关设施设备的投诉。车辆、空调等不能正常运行,甚至损坏;噪声大;车厢温度不适宜,有不良气味等。因上述原因造成乘车过程中休息不好、不能按时到达目的地、没有得到相当的物质和精神享受。

(2)有关服务质量的投诉。服务效率低,出现差错,使乘客陷入困境。例如,车票出错导致无座位、行李搬运出错等,使乘客产生不满而投诉。

(3)有关服务态度的投诉。驾驶员的态度冷淡,对乘客的要求视而不见,说话没有修养、粗俗,顶撞乘客等,就会使乘客产生反感、恼火以至于投诉。

三、乘客投诉的处理

在现实中,乘客的需求不仅具有多样性、多变性、突发性,而且不同的乘客还具有不同层次的需求,其主导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在驾驶服务过程中,既要掌握乘客的共性的、基本的需求,又要分析研究不同乘客的个性和特殊的需求;既要注意乘客的静态需求,又要在服务过程中随时注意满足乘客的动态需求;既要把握乘客的显性需求,又要注意乘客的隐性需求。乘客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和行为大都具有情绪化的特征,对驾驶服务的评价往往主观性较大,以自己的感觉进行判断。因此,处理乘客投诉必须根据乘客投诉的心理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和方法,促使乘客达到心理平衡的正常需求。

(一)处理乘客投诉的原则

1.耐心倾听,不作辩解

驾驶员对于乘客的投诉,一定要耐心倾听,不要急于辩解和反驳。因为,一方面,只有让乘客把心中所有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才能缓和他们激动的情绪;另一方面,只有认真倾听,让乘客把话说完,才有利于弄清事实真相,以便采取最适当的解决方式。如果驾驶员急于解释、说服甚至反驳,其结果往往是原有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因为投诉者的心里是希望自己的意见能够得到接纳,并得到使之满意的处理,而不是来听辩解和反驳的。在投诉者盛怒时,急于解释可能会被认为是对他们的指责或不尊重,使乘客越发受到刺激,增加处理的难度。

2.表示同情与理解,诚恳道歉

驾驶员在面对乘客的投诉时,应该保持冷静的态度。投诉的乘客可能情绪激动、态度不善、言语粗鲁、举止无礼,驾驶员对此都应该表示理解和谅解,保持冷静和耐心。即使乘客的投诉不合理,也应该本着“有理让三分”的态度,给投诉的乘客更多的心理安慰。对于难

度过大的投诉,驾驶员职责范围内无力解决,也应诚恳道歉,并委婉劝说乘客向上一级相关部门反映,以寻求解决和帮助。

3.区别不同情况,作出恰当的处理

对一些属于驾驶服务工作过程中的问题,是由于工作差错给乘客带来了麻烦,应马上诚恳道歉并予以解决。

对一些由于乘客的误会而导致的投诉,首先对乘客的投诉也要表示诚恳的欢迎,然后再解释,消除误解。绝对不能因为发现自己没有错误,就趾高气扬地指责乘客。

对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尤其是涉及乘车之前的相关服务问题,在弄清真相之前,不应急于表达处理意见,应当先在感情上给乘客安慰,详细了解乘客的情况,并协调相关部门处理问题。如果涉及给乘客造成物质损失或严重的精神伤害,在权限允许范围内,征求乘客的意见,并作出补偿性的处理。

对待一时不能处理的问题,要转移给相关部门处理,并注意让乘客知道问题已得到部门的重视,并给乘客订立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日期,’避免乘客产生误会,认为将他们的投诉搁置一边而使事态扩大。

补充资料

借鉴外国人处理客人投诉的经验

法国菲利普·布洛克在其所著的《西方企业的服务革命》一书中提出了处理客人投诉的50条建议。

1.对待任何一个新接触的人和对待常客一个样。

2.没有无关紧要的接触,没有不重要的客人。

3.投诉不总是容易辨认清楚的。

4.没有可以忽视的投诉。

5.一份投诉是一次机遇。

6.发牢骚的客人并不是在打扰我们,他在行使他的最高权利。

7.处理投诉的人一定被认为是企业中最重要的人。

8.迅速判明投诉的实质。

9.用关键词限定投诉内容。

10.每当无理投诉出现高峰时,应当设法查明原因。

11.在采取纠正行动之前,应立即对每份投诉给以一份礼节性的答复。

12.要为客人投诉提供方便。

13.使用提问调查表以方便对话。

14.组织并检查答复投诉后的善后安排。

15.接待不满意的客人时,要称他的姓,握他的手。

16.处理投诉应因人而易。

17.请保持轻松、友好和自信。

18.让客人说话。

19.要进行记录,可能时使用一份印制的表格。

20.告诉客人他的问题由你负责处理,并切实去办理。

21.要答应采取行动,还要设法使人相信你的许诺。

22.要证明投诉登记在案后,你即开始行动。

23.告诉客人他的投诉是特殊的。

24.不谈与客人无关的私事。

25.防止露出羡慕、烦躁或偏执等情绪。

26.既要让人说话,又要善于收场。

27.学会有效地发挥电话的功用。

28.要像对待你的老主顾那样,对待不是你的客人的人。

29.坚决不能在地位高的客人和棘手的问题面前胆怯。

30.要核实别人向你传递的消息。

31.要让别人听你的话,但扯着嗓门叫喊是徒劳的。

32.复述事实时不要带偏见。

33.切忌轻率地作出判断。

34.想一想有无立即答复的可能,问一问客人希望你做些什么。

35.别急于在电话中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案。

36.请留下您向客人所做的任何诺言或保证的书面记录。

37.如你当场爱莫能助,不妨先宽宽他的心。

38.在对话时,对方未说完之前,切莫打断。

39.一旦对话完毕应立即采取行动。

40.写一份意见书,投给你作为顾客的某个企业。试探一下别人对待你的方式。

41.千万别对客人说:“您应该……”

42.凡是收到和寄出的一切都得签注日期。

43.要结识那些多次不满的客人。

44.除非万不得已,不用电话答复书信。

45.尽快索取你可能需要的补充信息。

46.若情况允许,就用幽默致歉。

47.受过你服务的客人,可能成为你的朋友。

48.总是由客人说了算。

49.用典型模式提高速度。

50.时刻为客人着想,为客人服务,如同你是客人一样。

(二)处理乘客投诉的技巧

处理投诉是一项集心理学和社交技巧于一体的高难度工作,对于驾驶员来说,处理乘客的投诉具有很强的挑战性,并需要一定的技巧。

1.冷处理

乘客投诉时,心中往往充满了怒火,投诉成了维持心理平衡的宣泄机会。在处理乘客投诉时,首先要设法让乘客“降温”。“降温”就是创造一种环境,让乘客自由发泄他们受压抑的情感,把火气降下来,让冲动的乘客逐渐恢复到理智的状态。绝不可急于辩解或反驳,与投诉者针锋相对,也不能无动于衷,冷落乘客。即使是不合理的投诉,也应做到有礼、有节,既要尊重他们,不失投诉人面子,又应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

2.热心肠

乘客采取了投诉行为后,都希望别人认为其投诉是正确的,是值得同情的。针对乘客的这种心理,要把乘客看成是一种需要帮助的人,在感情和心理上与乘客保持一致,以真心实意的行动和话语,创造出解决问题的和谐气氛。

3.快解决

接受乘客的投诉时,要善于分析乘客的意见和要求,并迅速果断地进行处理。驾驶员面对乘客的投诉,都属于现场投诉,乘客的要求一般都是可以立刻给予满足和解决的,所以应该迅速地回复乘客,告诉处理意见。对驾驶服务上的不到位,应该立即向投诉的乘客致歉赔

礼并立即改正,对驾驶行为操作上的违规并可能涉及驾驶安全的问题,如超速行驶、驾驶中接听电话等,应立即听取投诉意见并终止违规行为。

本章小结

本章讲述了驾驶员疲劳心理的预防与消除、乘客投诉心理的沟通与处理。

疲劳一般可分为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两种。生理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肌肉或大脑产生的疲劳;心理疲劳则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反映在心理现象方面的疲劳。心理疲劳能对驾驶员产生重要的危害性影响,但心理疲劳的危害常常被驾驶员和车管部门所忽视。驾驶员心理疲劳具体表现在:智力性疲劳,情绪性疲劳,单调性疲劳。意识到“心理疲劳”的危害,驾驶员和车管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及有效方法预防和消除心理疲劳,避免心理疲劳对驾驶工作的不良影响。

乘客投诉是在所难免的现象。乘客投诉心理,是指乘客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投诉行为的心理反应。引起乘客投诉的原因既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乘客投诉的基本形式有:现场投诉,间接投诉,媒体曝光。乘客投诉的心理需求主要表现为:求尊重心理,求发泄心理,求补偿心理,求平衡心理。处理乘客投诉必须根据乘客投诉的心理需要,采取恰当的措施、方法和技巧,促使乘客达到心理平衡的正常需求。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______是指由于体力或脑力活动使人产生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降低、活动效率下降的现象。

2.______是由于脑力劳动所致,使个体心理系统发生一定变化从而引起工作能力下降的现象,表现在精神方面活动退化,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

3.______是一种由于长时间或紧张的脑力活动而引起的疲劳。

4.______是指乘客对即将进行或已经进行的投诉行为的心理反应。

5.乘客通过电话、信函、电子邮件、聊天软件等方式向交通运输管理相关部门甚至上级主管部门投诉属于______。

6.乘客遭受物质上的损失或精神上的伤害,乘客就会用投诉的方式向有关部门索赔,这种心理属于______。

二、选择题

( )1.驾驶员在行车中,由于驾驶作业使生理或心理上发生某种变化,而在客观上出现驾驶机能低落的现象是_。A.生理疲劳B.心理疲劳C.驾驶疲劳D.脑力疲劳

( )2.驾驶员出现感觉迟钝、腰酸背痛、动作失调、姿势拙劣、肌肉痉挛等“力不从心”

的现象,说明他已经处于_状态。

A.生理疲劳B.心理疲劳C.驾驶疲劳D.脑力疲劳

( )3.在驾驶过程中由于情绪紧张和冲突所引起的疲劳属于_。

A.运动性疲劳B.智力性疲劳C.情绪性疲劳D.单调性疲劳

( )4._投诉方式常见于对交通安全隐患的排除与预防,或是满足广大乘客合法利益与合理需求等重要问题。A.现场投诉B.间接投诉C.电话投诉D.媒体曝光( )5.乘客并不出于追求什么结果而是追求投诉过程中对他的重视的“面子投诉”,是

为了满足_需要。A.求尊重心理B.求发泄心理C.求平衡心理D.求补偿心理

三、简答题

1.驾驶员心理疲劳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2.心理疲劳对驾驶员有哪些影响?

3.处理乘客投诉的技巧有哪些?

第六章管理心理学

第6章群体心理概述 6.1 群体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人是社会的人,在组织中工作的人们会加入到各种各样的群体中。美国北得克萨斯州大学的工作团队研究中心认为,在2000年80%的《财富》500强公司中,有一半或一半以上的员工在团队中工作,并且属于同一种类型的群体。可以说,群体是构成组织的重要基石。 6.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group)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群体与由于某些因素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有所不同,它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共同目标。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而且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群体通常会制订一系列规范。长期存在的群体往往还发展和形成了自己特定的亚文化、价值观、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等。 2.相互作用和影响。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而火车站排队买票的人,咖啡厅里的顾客和电梯间里的乘客,这些偶然聚合在一起的人群是没有共同目标和归属感的,因此都不能称之为群体,而是属于聚合体亦称为集合体(aggregate)。有时聚合体也可以转化为群体,例如被劫持飞机上的乘客,为了共同制服罪犯,求得生存的目标,可能会很快成为一个结构化的群体。 6.1.2 群体的类型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群体做出不同的分类。例如按群体形成的方式,可划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群体的开放程度,可划分为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按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可划分为参照群体(或标准群体、示范群体)和一般群体;按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可划分为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按群体成员联系的紧密程度和群体的发展水平,可划分为松散群体、联合体和集体。下面重点分析与管理工作联系密切的一种分类——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这种分类法最早是由梅奥在霍桑实验中提出的。 1.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formal group)是指具有正式的社会结构,成员有明确的地位与社会角色分化,并有相应权利和义务规范的群体。这种群体通常是根据官方途径正式组建和任命的。如企业中的车间班组、飞机航班上的乘务组、学校里的专业教研室等。正式群体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两种: 命令型群体(command group)通常由管理者和直接向他汇报工作的几个下属组成。例如,一个客服部的主管和他的下属就是一个命令型群体的例子。 任务型群体(task group)是组织为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而组建的。与命令型群体不同,任务型群体可能会跨越上下级的这种命令关系。例如,对一个破产企业进行资产清算时,需要来自财务、审计、设备管理、法律等多方面人员的共同协作,由这些人员组成的清算小组就属于任务型群体。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既不是组织明文规定的,也没有正式的结构,是成员因为个人目标而非组织目标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如四个经常一起乘车上下班的员工就是一个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可划分为利益型群体(interest group)和友谊型群体(friendship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管理心理学》课程教案 授课教师:沈伟晔 部门:商学院 联系方式:电话: Email: 本学期教学安排及参考书目: 教学总学时:36 其中:讲课--24、课堂练习--4、讨论--4、心理测试--4 教学参考书: 《管理心理学》(第三、四版)苏东水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孙时进等主编、立信会计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俞文钊著、甘肃人民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张昱编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王重明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管理心理学》孔祥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编实用管理心理学》龚胤晖等编著、经济管理出版社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第五章态度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与管理 第七章激励理论 第八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九章群体的沟通与决策 第十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第十一章领导心理与管理 第十二章组织心理与管理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概述 一. 含义:是心理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独立的现代管理科学。它遵循客观原则和系统方 法,研究管理系统中人的心理与行为关系,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综合学科。 二.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 主要理论基础——心理学 四. 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组织心理 心理学的内容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直接、间接;自然、参与; 调查法:谈话、问卷 实验法:自然、实验室 测验法:自陈量表、投射测验 个案法: 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生的必然性: 1.管理实践的需要: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 缓和阶级矛盾的需要 管理者自身认识的提高和转变 2.心理学科的发展:行为主义心理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社会心理学派 工业心理学派 人事心理学和工程心理学 二. 管理心理学的初创时期 1.人际关系理论: 梅奥 2.群体动力理论:勒温 3.社会测量学:莫雷诺 4.需要层次论:马斯洛 三.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第三章感知历程与管理 §1.感觉历程 一. 含义:人脑对当前事物个别属性或具体状态的直接反映 二. 特性:直接性、个别性 三.作用:心理活动的开端 四.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五. 规律:适应律、阈限律、对比律、联合律、练习律 §2. 知觉历程 一. 含义:是人脑对当前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二. 感与知的关系:感是知的基础、知是感的综合 三. 种类:时间、空间、运动、社会 四.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五. 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学习经验、观点差异、动机作用 §3. 社会知觉效应 一.第一印象(首因效应、优先效应) 二. 近因效应 三.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阿希实验: 聪明\灵巧\勤奋\坚定\热情 四. 定势效应 五. 投射效应 六. 名人效应(移情效应) 七. 权威效应 八. 仁慈效应 九.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 第四章个体心理差异与管理 §1.个性概述 一.含义: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来的社会实践,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个体心 理特征。 二.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生物因素 后天环境 自身实践 三.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儿童时期 学生时代

管理心理学题库汇总

第一章联系与思考 一、概念解释 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企业文化、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 二、填充题 1.管理的职能有。 2.管理过程的两个主要系统是。 3.工业心理学包括。 4.管理心理学的目的与任务是。 5.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包括。 三、是非判断题 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则在括号内写“是”,错误则写“否”(后面各章是非题均按此要求解答)。1.社会心理系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技术系统属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个体、团体、组织属于内环境系统。() 4.技术环境(工作性质、技术水平、产品数量、质量等)属外环境系统。() 5.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了管理心理学。() 6.从狭义而言,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 7.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四、选择题 下列题目中,每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后面各章的选择题均按此要求解答)。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带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哪类学科? A.自然 B.社会 C.中间 D.人文 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 A.生物人与社会人 B.积极与消极 C.共性与个性 D.自然性与社会性 4.下列哪种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畴?

A.消费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组织管理学 D.人事心理学 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内环境系统的社会心理系统? A.团体环境 B.个人环境 C.组织环境 D.技术环境 6.工业社会心理学主要指的是: A.人事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人际关系学 D.工商心理学 7.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A.激励 B.人际关系 C.结构 D.影响力 五、问答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是什么? 3.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 泰勒制、例外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法约尔的组织职能与管理职能、韦伯的官僚模式、霍桑实验与霍桑效应、管理科学学派、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中国古代人性观、韩非的“法、术、势” 二.填充题 1.泰勒等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2.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的五种要素是。 3.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是。 4.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是国,夏尔·迪潘(Charles Dupin)是国。 5.泰勒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6.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7.孙武论将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8.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应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9.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他从年至年,主持了长达五年之久的。

第三章 情绪与心理健康

第三章情绪与心理健康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 1、大学生情绪的特点。 2、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3、大学生有效情绪管理的原则。 熟悉 1、情绪的概述。 2、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惑。 3、大学生有效情绪放松方法。 了解 有效情绪管理的实践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面临的情绪困惑; 难点:大学生情绪的特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标准;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PPT演示、讲授法、讨论法、团体训练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内容】: 导入:(5分钟) 学习地图 生活中的我们,总会有某种情绪相随:有时舒适愉快,有时焦虑不安,有时欣喜若狂,有时悲痛欲绝,有时平静如水,有时孤独恐惧……情绪就像空气一样围绕着我们,陪伴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一种心理背景。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是复杂多样的,与个体的需要、认知和行为相联系。同时,情绪具有自我保护、人际交往和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业、成长和身心健康都具有直接影响。对于大学生而言,掌握情绪的特征、作用,学会情绪管理和调节,不仅是身心健康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自我发展和人格成长的必要条件。 心灵引导 烦躁、愤怒和忧伤都是催人衰老的暗器。——文怀沙 成功者与失败耆的最大不同在于,前者是情绪的主人,而后者是情绪的奴隶。一一拿破仑·希尔 案例分析:“案例3-1:瘸腿的胡芳”。 思考:案例中的胡芳不良情绪有哪些?请同学们分析,她的情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如果你是她的朋友,你觉得应该怎样帮助她调适这些情绪。 小结学生观点,引入本章内容。

第一节情绪概述 引言:同学们,你有感受过情绪的困扰吗?你有感觉过心里很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如果你有过这样的感受,那就和我一起来寻找解决的方法吧。 情绪问题常常影响着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平常生活中所说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包含着情绪的成分。情绪反映在生理活动之中;反映在表达方式之中;反映在个体行为之中。一个人的情绪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关系到学习、事业是否成功,生活是否幸福。所以,在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论述中,情绪特征都被列为显著的标准之一。大学生正处于一生中情绪最富于变化的时期,也是情绪最容易受到困扰的时期。通过本章的学习,大学生要了解情绪的概念和特点,了解情绪异常的表现及其调适方法,对于自身的心理健康是很有意义的。 一、什么是情绪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将情绪与情感不做区分。 1、情绪与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区别与联系 情绪与情感都是人的主观体验,情绪是个体对客观事物低级的、主要与个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感是高级的,主要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原始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情感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现实中有些事物使人兴高采烈;有些事物使人忧愁、悲伤;有些事物使人赞叹、喜爱;有些事物使人惊恐、厌恶。这些以特殊方式表现出来的主观感受或体验就是情绪。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绪体验;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违背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绪体验。 二、情绪与身心健康 1、良好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①良好情绪表现 大学生良好的情绪和情感是指愉快情绪多于不愉快的情绪,情绪反应适度,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较好。 ②良好情绪作用 愉快而平稳的情绪,不仅使人的大脑处于最佳活动状态,保证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使得食欲旺盛,睡眠安稳,精力充沛,充分发挥有机体的潜能,提高脑力和体力劳动的效率和耐久力,还使整个机体的免疫系统和体内化学物质处于平衡状态,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情绪和情感发展良好的大学生往往对生活充满热爱、自信、好奇心和求知欲浓厚,人际关系和谐,这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潜能,促进全面发展。 2、不良情绪危害身心健康 ①不良情绪表现 不良情绪是指两种情形:一为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二为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二者对于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都是有害的。 ②不良情绪危害 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反应过分强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等,此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学习效率降低。有些大学生平时成绩不错,到了考试时,由于过分紧张成绩反而降低。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惊、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在一段时间内仍沉浸在消极情绪中不能自拔,若情绪作用的时间延续下去,生理方面的变化也将延长,久而久之,就会通过神经机制和化

管心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通用安全)员工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4 员工安全教育管理制度规章制度 1.安全教育设施: 1.1公司应有必要的安全教育器材,费用在安全技术措施费中列支。 1.2工程部、制造部应充分利用安全教育设施,摄制、录制有关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教育题材及事故案例等内容。不断积累、充实、完善教育史料。 2.三级教育: 2.1 新工人(临时工、合同工、实习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三级安全教育。 2.2公司级教育由行政部组织,工程部、制造部负责教育,内容为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令和规定,公司生产特点、典型事故案例和安全守则。 2.3车间级教育由车间主任负责,由车间安全员进行教育,内容为本车间生产特点,车间安全技术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等。 2.4班组级教育由组长负责,内容为岗位技术安全操作法,岗位责任制,岗位事故案例预防事故的措施,安全装置及个

人保护用品和消防器材的性能、用途和正确使用方法。 2.5员工在公司内车间之间调动,干部参加劳动以及脱离岗位六个月以上者,要再行车间、班组级安全教育,车间内部各工段之间工作调动也要履行班组级安全教育。 2.6行政部对批准来参观、学习人员应讲明一般安全注意事项。 2.7经三级教育后,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成绩归档保存。 3.特殊教育 3.1 从事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地方政府机构(或受委托的公司有关主管部门)进行专业培训考核、取得安全作业证方可操作。 3.2对特种作业人员,工程部每年要组织培训考核。 3.3 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和新产品投产前,按新的岗位安全操作法,对岗位操作者和有关人员进行专门培训教育,并经考试合格后方可独立操作。 3.4 发生重大事故或恶性未遂事故时,所在部门主管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事故现场教育,避免发生类似事故。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心理修订稿

管理心理学第二篇个体 心理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第一节个性的一般概述 一、个性的概念及特征 个性:它指一个人整个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 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 特征:独特性—心理面貌上的差异 整体性—是ㄧ个统ㄧ的整体 稳定性倾向性 二、个性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特质论:从人的心理特性来研究人的个性 艾森克—非情绪稳定(神经过敏)—外向 代—情绪稳定—内向 表个性基本结构的单元是特质 人卡特尔特质有规律性 物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 阿尔波特 社会学习论:强调环境和情况对个人行为和性格起决定作用个性的理论(代表人物:米勒达乐罗特班图拉) 观点:特定情况和环境中的行为取决于情况环境的特殊性 个人对情况环境的评价和对别人类似行为的观察 在成长过程中有些行为是直接学来的 有些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 强调个人行为和别人的关系 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 心理分析论荣格:敏感型感情型思考型想象型 阿德勒:意识在人的个性结构中起核心作用 个性类型论(荣格麦迪) 麦迪高忧虑低忧虑 外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爱社交依赖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热情爱社会依赖 内向紧张激动情绪不稳 害羞 镇静有信心信任适应 温和冷淡害羞

婴幼儿期—先天遗传因素(影响人与人的关系) 学生时期—家庭因素(最初根源) ·影响着人与人的关系 个性的形成过程·影响需求和满足需求的途径 及影响因素—文化传统因素·影响着解决冲突的方式 ·影响人们如何看待事物 真善美与假恶丑 社会时期—阶级和阶层因素 (不同阶层的人具有明显个性差异) 第二节气质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先天) 一、气质的概念与类型 气质:个人与神经过程的特性相联系的行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的动力 神经过程:分为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特征:强度均衡性灵活性 特征:是与生俱有的 最稳定的心理特征 即使有变化也是比较缓慢的 多血质(活泼型) —适合当宇航员驾驶员 类型(巴甫洛夫)粘液质(安静型) —适合当书记 胆汁质(兴奋型) —适合当总经理 抑郁质(抑制型) —适合医疗工作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_复习资料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1、什么叫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是研究人的行为激励问题,探索人的心理活动,通过激励人心和行为的各种途径与技巧,达到最大限度提高效率的目的。 2、为什么要学习管理心理学?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推进中国管理现代化,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中国式的管理心理学的体系,通过学习起到以下作用: 1、对推进管理现代化的作用 2、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 3、对加强政治思想教育的作用 3、管理心理学为什么以人作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 1、“企业就是人”。 2、人是企业的首要资源。 3、人是企业管理的主体。 4、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之间有何关系? 管理心理学与行为科学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管理心理学是在广义行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心理学中的一门应用理论科学。 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也是既有联系又区别的。管理心理学主要是研究行为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性的学科,它侧重于把心理学的原理原则应用于管理。而组织行为学则是研究作为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规律性的学科。 5、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方法有哪些? 在学习过程中,要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哲学基础;以马克思关于管理二重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把国内和国外经验相结合。做到学能致用,用能生效。 一、要明确管理心理学的两种属性 二、要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三、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研究人的心理行为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管理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在工业中的应用,由此产生的工业应用心理学和同期先后出现的人事心理学、工程心理学三个分支学科为管理心理学的理论提供了素材,奠定了比较充分的理论基础,从而使管理心理学的产生由必需变为可能。 2、梅奥的“霍桑实验”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实验他得到了什么新的理论观点? “霍桑实验”历时八年,分为四个阶段( 四项实验):工厂照明实验;继电器装配实验;谈话研究;观察实验(接线板接线实验)。梅奥的结论是:人们的工作效率不仅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管理心理学 名词解释

管理心理学 ==西方管理心理学家把20实际初以来管理心理学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以泰勒为代表的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以霍桑试验开始的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的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以权变态度和方法来看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的现阶段(1965-现在)。 ==霍桑试验的主持者是(梅奥) ==霍桑试验中的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是为了研究(非正式群体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首次提出“管理心理学”概念的学者是(莱维特) 1.“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是最早采用科学方法研究工人工作效率问题。 2.雨果·芒斯特伯格被人们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心理学和工业效率》莉莲·吉尔布里斯创新思想补充。 3.沃尔特·斯科特把心理学概念应用于广告和市场销售。 4.霍桑实验结论: (1)企业组织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系统,而且是一个社会系统。(2)个体不仅受经济奖励的激励,而且受到不同的社会和心理影响。(3)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4)强调“民主”而不是“独裁”的领导模式。 (5)强调参与管理,重视在组织等级中各层次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 (6)管理者不仅需要有效的技术才能,而且需要有效的社会才能。

(7)组织成员都可以通过满足某种社会—心理需要来调动工作积极性。 5.管理心理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以便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有效性。 6.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大核心问题 (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早期的管理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人与工作、职业的匹配,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已从过去的人如何适应机器向机器怎样适合于人转变。近年来管理心理学家开始注意研究人与组织、环境的匹配问题。其研究结论为人力资源的招聘和选拔、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2)激励问题一直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过去曾产生了内容学派、过程学派和强化学派等有关吉利的理论。此外,与激励问题密切相关的研究是有关工作承诺的研究,主要从工作价值观、职业发展、工作责任心、组织认同和对社会的态度进行研究。 7.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①实验法,这是研究者有目的地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或创造一定条件的环境中,诱发被试者产生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和行为规律的一种方法;②经验总结法,这是研究者根据实际工作者的经验,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研究方法;③现场研究法,现场研究是在现有组织的环境范围之内进行的研究,通常与实际工作者合作共同完成;④案例比较法,案例研究是对一个组织进行的详尽分析;⑤测验法,上述各种方法都有可能要结合使用测验法,即采用标准化的心理

管理心理学 第六章 挫折、冲突与管理

第六章挫折、冲突与管理 1.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理解挫折的含义及产生的原因,了解受挫折时的行为表现,寻求战胜挫折的方法,认识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了解解决冲突的正确观念与方案。教学重点:挫折和冲突的含义、性质、原因以及处理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处理挫折、冲突的方法。 教学时数:4学时。 2.教学具体内容 第一节挫折与管理 一、挫折的概念 挫折(frustration)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遭遇障碍或干扰,使其动机受阻而导致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挫折,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情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心理学则将挫折定义为一个人在实现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受到阻碍,使其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剧烈冲突时的情绪状态。在需要的基础上,个人会产生多种愿望: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成就自己的事业,还有说不尽的雄心壮志。但是,天下事哪会事事如意,由于自身能力、社会环境、个人际遇、天灾人祸等多方面的限制,个人不得不承受“恶者不能避,好者不能取,恨者不能除,爱者不能得”等各种精神压力,这时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就叫挫折。 挫折会使人的心理活动发生一系列变化。以利而言,它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给人以丰富的经验,增强性格的坚韧性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一个人产生创造性变迁,寻找到更好的人生道路。所以,古人云:“天欲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昔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以弊而言,挫折会造成个人心理上的伤痕,导致行为上的缺陷,甚至会导致人格分裂,形成行为失常或心理疾病。 二、挫折产生的原因 挫折产生的原因有两大因素:客观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个体自身的条件和动机冲突)。 引起职工产生挫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分述如下: 1、挫折产生的社会原因

(管心)第六章 群体心理和团队管理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团队管理 问题: 1、什么是群体?群体有哪些类型?群体是如何发展的? 2、群体心理活动的规律有哪些? 3、群体动力学理论有哪些内容? 4、如何进行团队建设? 第一节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一、群体概述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的一个概念,它具有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规律。 群体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的集合体。 两人或两人以上以某种方式结合 群稳定的结构 体共同的奋斗目标 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于所在群体的认知,即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安全需要安全感力量消除自我怀疑韧性 地位需要满足感 自尊需要地位以及自身存在的价值 情感需要社交需要 权力需要通过单个人无法实现 实现目标的需要共同努力智慧、力量的凝聚 二)群体的构成要素 二因素说: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的价值规范 三因素说:群体的活动(群体的任务)、群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往与沟通)、群体成员间的感情或态度。 三)群体的类型 按群体的建立是否有明文规定和正式程序,可将群体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是具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目标、任务、职能以及成员间的责权关系比较稳定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指没有正式的组织结构,以观点、兴趣、爱好相似为基础,以彼此的感情为纽带,在工作和社会环境中自然形成的群体。 幻灯片8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组成按照正式的程序组成按人员的自然交往组成

因素以正式结构为基础,从而产生 心理认同以心理认同为基础,从而产生无形的结构 特单一、稳定的结构重叠、不稳定的结构 目标导向,计划形成需求导向,自发形成,排他性 征存在上下级关系,领导一般有 主管身份不存在上下级关系,成员交往中自然形成领导,且不一定为主管 幻灯片9 非正式群体的类型 类型特 征 亲缘型以亲戚关系建立起来的群体 时空型以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自然形成的群体,如 校友和同乡 情感型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有共同语言为基础 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爱好型以各种个性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相近为基础 建立起来的群体,如足球 信仰型以共同的宗教信仰或为实现某种抱负为基础 而建立起来的群体 利益型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而形成的群 体,如拼车 幻灯片10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积极作用表现为: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要(如归属、安全、爱与被爱等);融洽员工之间的感情,加强员工之间合作的意愿,增强组织凝聚力;激励和培训员工;保障员工的权益。 非正式群体在组织中的消极作用表现为: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削弱管理者的权力;控制束缚员工的发展和上进。 二、群体产生与发展阶段 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的标准程序,分别是形成阶段、动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任务阶段和中止阶段。 班集体 幻灯片12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能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这是一种很表面的互动,成员需要被告知该做什么。当群体成员开始把自己当做是群体的一员时,此阶段结束。 第二节阶段:震荡阶段,群体内部发生冲突的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于群体给予他们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同时,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成员们存在争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 我们对情绪还存在错觉,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去掉一些情绪,可以完全不生气或者完全不难过,可以永远快乐。实际上当我们压抑情绪时,就累积了一些紧张,而压制了我们感受快乐与爱的能力。情绪的能力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更多流畅的情绪。就如纪伯伦所说:“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问题: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版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管理心理学》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N07011102 2.课程中文名称:管理心理学 3.课程英文名称:ManagerialPsychology 4.课程性质:必修 5.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6.开课单位: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7.授课对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意义 《管理心理学》是公共管理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管理心理学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有关概念、方法及原理;掌握管理心理学在组织管理实践中的主要应用;熟悉管理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管理问题,了解如何通过管理心理学引导员工与企业行为,掌握解决现实中企业员工与组织的冲突;运用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提高员工绩效,实现组织目标。 2.学时、学分 学时:理论40 学分:2分 3.教学方式: 课堂教学、案例研讨。 4.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1)平时成绩占30%,形式有:作业、课堂讨论 (2)考试成绩占70%,形式有:试卷考试 5.参考教材及书目 (1)《现代管理心理学》程正方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2)《管理心理学》(第二版)李靖科学出版社2011年 (3)《组织行为管理》李剑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 (4)《管理心理与实务》张友苏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 (5)《管理心理学》王重鸣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 (6)《管理心理学》卢盛忠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 (7)《组织管理心理学》王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8)《管理心理学》刘永芳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对象 2.了解管理心理学的演变、研究动态 3.掌握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_3

---------------------------------------------------------------最新资料推荐------------------------------------------------------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 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 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 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 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 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 我们对情绪还存在错觉,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去掉一些情绪,可以完全不生气或者完全不难过,可以永远快乐。 实际上当我们压抑情绪时,就累积了一些紧张,而压制了我们感受快乐与爱的能力。 情绪的能力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更多流畅的情绪。 就如纪伯伦所说: 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 1 / 5

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 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 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 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 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 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 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 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心理断乳期 ,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 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问题: 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

个体心理与管理

第二讲个体心理与管理 一. 人体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 每个正常人所拥有的心理活动的过程,是心理现象的不同形式对现实的动态反映。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一) 认识过程 包括: 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注意,思维,想象等 1.感觉: 人在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 2.知觉: 在感觉的基础上,通过以往的经验对某一事物的整体有一种认识 3.记忆: 生活实践中认识过的事物或做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留下的印迹 根据记忆对象划分,可分为: 形象记忆,概念记忆,逻辑记忆,语词记忆, 情绪记忆,动作记忆(保持时间最长) 根据记忆方式划分,可分为: 有意识记忆,无意识记忆 4.表象: 对以前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的映像回忆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5.注意: 人在认识过程中,将意识集中于某一事物,使这一事物的映像更加清晰,完 整,并促进记忆的发展,可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6.思维: 人对感知过的事物,通过分析、比较、推理、判断、综合、抽象、概括,概 括或抽象出客观事物的一般本质特征,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言思 维、抽象思维等(按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 7.想象: 把记忆中的表象经过加工改造,形成或创造出新形象 (二)管理活动对人的知觉 包括对他人知觉,自我知觉,角色知觉,人际知觉 1.对他人知觉: 一般通过对他人的言谈举止、仪表、相貌、表情、姿态的外部特征进行 观察、选择、解释、归纳后,形成对他人的完整印象。 2.自我知觉: 以自己为知觉对象,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在社会 中的地位、作用的知觉。 主要通过两种方法进行 根据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分析,最终作出自我评价(自我感觉好) 以人为镜在与他人作比较后进行自我评价 (较客观) 注重他人评价 (自信心不强) 自我知觉——物质自我认识——社会自我认识——精神自我认识 ( 2~3岁,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希望自己……相信自己…… 有上进心、道德感追求一定自我潜力的发挥 3.角色知觉: 对自己社会身份的知觉 规律: 当知道社会对自己及所担当角色所要求的一整套行为模式,并知道他人对自己的信任与期望,这种信任与期望会成为巨大的动力,有利于实现自己的角色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与心理健康 大学生正处于由青年期向成年期转变的关键期,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人生课题,如专业知识的储备、智力潜能的开发、个性品质的优化、职业的选择与规划等,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在处理学习、社交、爱情、择业、挫折等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内心的冲突,带来烦恼、焦虑、苦闷等消极的情绪体验。同时,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最敏感的群体,时代的变迁和冲击在他们心灵中引起的激荡最为明显和强烈,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多种价值观念的冲突,使大学生的过高需求与适时满足之间相对不足,紧张的心理压力与排遣能力之间相对不足,集中的心理刺激与转移空间之间相对不足,都可能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扰。所以情绪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个体行为的重要驱动力,它影响着人们认知活动的方向、行为的选择、人格的形成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处在青年期的大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复杂,更容易陷入情绪困扰。所以能够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情绪,成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在大学生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其情绪问题也由之前的个体性,变更成为群体性的特点。所以其情绪问题呈现以下特点,先是多样性,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各种新需要的强度不断增加,具有多样性的自我情感,如自尊、自卑、自负等。其次是冲动性,表现在对某一种情绪的体验特别强烈、富有激情。随着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对各种事物都比较敏感,再加上精力旺盛,因此情绪一旦爆发就较难控制。虽然,同中学生相比,大学生对自我情绪具有一定的理智性和控制能力,但在激情状态下,表现的容易感情用事。再次是矛盾性,大学生睛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的,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文饰和抑制自己的真实情感,表现的含蓄、内隐。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的情绪仍带有明显的波动性,有时情绪激动,有时平静如水,有时积极情绪高昂,有时消极情绪颓废。同学关系的好坏或学习成绩的优劣,都能引起情绪的波动。最后是易于心境化,即尽管情绪状态有所缓和,但拉长了这种情绪状态,其余波还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所以出现以下情绪类型,焦虑,即对将发生的某种情景或事件感到担忧和不安,又无法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如考试焦虑、适应焦虑、健康焦虑、选择焦虑等,使人处于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总是担心将要发生的事情,容易导致坐立不安、忧虑、担心、恐惧或过度警觉等不良反应。自卑,是由于某种心理或生理上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引起的自我轻视的情绪体验,主要表现为对自己的学识、能力等自身因素评价过低。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doc

《管理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校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一、考试基本要求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能运用管理心理学知识进行管理行为分析,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考试知识点及考试要求 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 识记:能解释有关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管理心理学导论 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导论

一、管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心理学的定义 (二)管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 二、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对象与任务(一)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二)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三)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任务 三、国外管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回顾(一)科学管理运动 (二)工业心理学的诞生 (三)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产生(四)群体动力理论 四、我国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一)以人为本 (二)以德为本 (三)中庸之道 (四)无为而治 五、管理心理学研究 (一)管理心理学的研究程序 (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六、当代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一)当代管理心理学进展的特点 (二)研究的热点问题 (三)管理心理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管理心理学试题

管理心理学 本书较为系统地反映了管理心理学的四个层次——个体、群体、领导、组织心理的概况和基本内容,涉及的范围及全面又简练。 第一章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管理心理学的对象与内容 管理心理学的任务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管理心理学在西方的称谓是“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其实内容是大同小异,尽管角度不同,但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专业属于都是一致的。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个体心理研究,主要是研究社会知觉、个性与管理以及有关个体激励的理论;第二层次为群体心理与团队建设;第三层次为领导心理的理论与应用;第四层次为组织心理与员工正面与负面组织行为。 3、管理心理学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应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原理、原则、方法的研究以为当前社会服务、贯彻人本管理的理念,实现真正的人性化管理,直到领导者实施最佳的领导方式、决策方式,是激励方法更加现实有效等。 4、管理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个案研究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法、谈话法、活动产品分析法;另一类为实证研究方法,其中包括现场调查研究、实验室实验、现场实验。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人性假设的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 人性假设的另一种分类——经纪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 人本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1、工业心理学与霍桑实验及人际关系学派的星期在管理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中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 2、人性假设的X与Y理论的观点及由此产生的管理策略截然相反。前者认为人性会死懒惰、消极的,因而要严加控制与管理;后者认为认识积极、主动、有创造性的,因而要采取参与式管理与融合的原则。 3、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假设具有不同的内涵与特征,相应上述不同的人性假设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根据经济人假设主要采取物质与金钱刺激,针对社会人假设采取参与管理的策略,针对自我实现人假设将采取人本管理的方式,对应复杂人假设要采用权变管理的策略。 4、人本管理的目标是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本管理的原则是实行个性化发展、自我管理、创设物质与文化环境、人与组织共同成长等。 5、人本管理的基本方式是要有组织内体制架构的保障,领导要采取权变领导与管理,注重人本主义文化环境的塑造,促使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转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