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

摘要:道德风险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并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探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分析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道德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及加剧的原因

道德风险是当事人签约后,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委托人信息不足的缺陷,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而又不承担行为后果的行为,其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如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为获取自身利益,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另外商业银行无法确定信贷人员的忠诚度,如果信贷人员工作不努力,不尽职,也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内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信贷人员控制商业银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信贷人员利用拥有的信息优势,增加成本费用,隐瞒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活动,“故意”做出有利于自己,有损于商业银行的行为。二是在不确定性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往往为一己私利,违规发放高风险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偷懒”、不尽职责或违规操作。

2、外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处于私有信息缺失者的地位,无法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有效监管,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而借款人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优势,隐藏自己经营的实际问题,并可能在将借款挪作他用,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

外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借款人隐瞒其经营及盈利方面的真实信息,企图违反借款合同、改变借款用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逃废商业银行债务,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加剧的原因

1、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将会降低借款人既有项目收益,借款人获得资金后,可能将资金挪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上述行为将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较高的利率水平也会产生激励效应,使经营较差,融资难度大,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借款人,通过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2、市场环境的恶化。当市场激烈竞争或过度竞争时,投资风险提高,获得平均利润的投资机会减少,保持稳健投资难以获得理想利润,因此借款人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另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也会蕴藏获取暴利的机会,诱使借款人进行高风险投资。

3、产品价格水平下降。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借款人获利减少或出现亏损,为获得理想的收益水平,借款人可能将借款挪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投资,获取超额利润。

4、商业银行同业竞争激烈。在同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发展业务,拉拢借款人,往往会放松借款人准入条件,弱化借款资金使用的监控,增加借款人改变资金用途的可能性。

二、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在商业银行内部信贷管理的“委托—代理”关系中,股东是初始委托人,信贷人员是最终代理人,自上而下的委托代理链为:股东—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信贷人员。商业银行内部,由于各级委托人同时又是上一级委托人的代理人,均有自身的利益目标,特别是在当前上级行对下级行实行严格考核的情况下,下级行难以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委托人的要求。此外,由于管理链条长、管理面积大 (一个委托人通常要监督许多代理人),委托人难以对代理人实行完全的监督和控制,且各级代理人均不同程度的存在隐藏信息的机会主义倾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采取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二)借款人的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由于贷款的利率基本固定,借款人会表现出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如果投资项目(尤其是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成功,就会获得相当丰厚的利润;如果失败或者遭受损失,就会千方百计逃避债务。商业银行始终处于信息劣势地位,加之自身经营管理制度不完善,难以对借款人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控制,为借款人出现道德风险行为提供可能。为获得贷款,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有的借款人,在经营亏损、资金紧张的情况下,通过提供虚假的财务数据和不真实的贸易背景夸大经营实力,虚构抵押物变现能力等方式,骗取贷款并挪做他用,甚至直接用于补亏;有的借款人本着借款不还的心理,在提供与签订贷款合同等法律资料时故意留下瑕疵,加大商业银行债权追索的难度;有的借款人利用各项重大变故或法律法规的变动等有利因素,直接向商业银行施压来降低其偿债义务;有的借款人以旧贷款为筹码向商业银行提出新的贷款要求进行高风险项目投资。上述借款人的行为将导致商业银行资产状况恶化。

(三)道德风险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

商业银行经营效率和经营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商业银行外部借款人是否严格履行合同和内部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是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是否把个人利益和商业银行利益统一。如果道德风险得不到控制,借款人违背借款合同约定,将导致商业银行无法按期收回贷款本息;如果商业银行信贷人员违背稳健经营原则,置商业银行利益于不顾,发放高风险贷款或进行高风险投资,将导致商业银行遭受重大损失;如果商业银行信贷人员不负责任、偷懒、服务态度恶劣,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誉受损,竞争能力下降。上述借款人和信贷人员的行为都会导致商业银行经营低效率。

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的防范

(一)加快金融市场的制度改革

1、改革现行的利率制度。当前利率有利于为商业银行创造租金机会,刺激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加剧了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因此大力推进利率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有利于商业银行防范信贷业务的道得风险。监管当局一是试行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下浮动的范围,使银行有更大的利率管理自主权,实现信贷资金由信贷市场交易双方自由定价;二是存款利率

允许向下浮动,降低银行融资成本,为商业银行采取低利率支持投资低风险、低收益的借款人提供可能;三是进一步增加利率放开的品种,鼓励商业银行创新行为,采取“渐进式”利率改革的方式,逐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2、完善金融监管体系。银监会要充分发挥特殊地位和监管方面的信息优势,建立各商业银行信息沟通平台,完善借款人征信系统,为各商业银行获取借款人信息提供便捷的渠道。银监会可以以现有的信贷信息登记系统为基础,会同工商、税务、海关、司法及有关社会中介机构,建立和完善涵盖借款人注册信息、股东信息、纳税、融资信息、偿债信息、银行授信信息功能的信息查询平台,并对存在不良记录的借款人、恶意逃费银行债务的借款人及主要股东,进行“黑名单”管理,联网运行,定期发布,不允许商业银行为其办理信贷业务。同时督促商业银行在调查、审查、授信、贷后管理时,上网查询相关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防止借款人多头、重复、过度授信的发生。

(二)加强对借款人行为的监管和约束

1、加强抵押担保。对于贷款来说,抵押是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抵押物是借款人允许一旦发生违约便提供给银行作为赔偿的财产,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抵押物的选择和价值设定,来控制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质量或风险,有效约束高风险借款人获取商业银行贷款的道德风险行为。

2、监管借款人披露信息。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后,应要求借款人接受对其资金使用、财务、经营、项目投资等情况的监管,并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财务报表,产量、销量、产销率等信息,对财务、经营出现的重大变动做出解释。同时如果借款人发生重组、并购、改制、对外投资等不利于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安全的行为,应要求借款人事先征得商业银行同意。

(三)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和内控机制

1、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责任评议制。建立信贷业务风险责任评议制,自上而下规范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风险防范责任,将风险防范纳入经营目标责任制及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做到权、责对等。对形成风险的贷款要全面清理,划分责任人,由责任人负责清收,对造成重大风险和损失的贷款实行个人赔偿制度,并追究责任人法律责任。

2、确保信贷“三查”制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落实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三查”制度。对贷款调查、评估、审查、审批、发放、管理、清收等制定标准化操作规范,使所有信贷人员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知道怎么干,何时干。

3、完善银行内部的审计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实行垂直领导模式,在总行成立内审委员会,分支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内审委员会负责,各级分支机构稽核人员实行派驻制,从组织上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权威性。另外,还要规范审计制度,发现问题,即对有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保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银行道德风险,是指银行从业人员违背职业道德,给银行的资产、信誉乃至业务发展带来的影响和危害。员工的不道德行为往往又同违规违纪、违法犯罪行为联系在一起,成为诱发案件、事故的直接原因。

由于我国银行业在现阶段具有一定垄断性,一旦出现道德风险,将会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国家、银行信任程度降低,甚至引起挤兑,造成社会治安混乱,影响安定团结的稳定局面,其破坏力很强,危害性极大。

银行道德风险的几种表现

银行经营管理的每个部门、每道环节都会有道德风险,但是最集中、风险最大的还是在管钱管物管人的部门和“权、钱、人”这三个主要环节。一是权力行使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级经营管理人员,手中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贷款审批权、资金调度权、大宗物品采购及基建装修工程项目招标投标决策拍板权等等。正确地运用好这些权力,对支持国民经济发展,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中的核心作用,提升银行自身的地位和竞争实力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权力被思想动机不纯、道德素质不高的人所掌握和运用,就很可能产生滥用权力、逃避责任和以权谋私的风险。二是业务操作中的道德风险。银行的各项业务几乎都同金钱有关。员工天天面对的是钱,接触客户谈论的是钱,业务操作盘算的是钱。在这方面存在的道德风险主要为:见利忘义,贪财损德;弄虚作假,失信毁德;违规懈怠,无视公德;好人主义,纵容恶德。三是人事工作中的道德风险。选人不当,重才轻德;用人不公,难以服众。

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从近年来银行业发生的多起案件来看,笔者认为,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长期、有效的学习教育机制。个别基层机构管理者没有正确处理好加快业务发展和加强员工教育之间的关系,忽视和放松了对员工思想道德的关注,与员工之间缺少沟通,对员工的学习教育内容不够全面,方式呆板低效,导致员工对本行的企业文化缺乏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一致的目标追求,甚至产生抵触和叛逆情绪。特别是近年来面对银行分配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后勤保障社会化等问题,部分员工心理失衡,思想产生极大波动,如不及时加以疏导这种情绪将不断累积和激化从而埋下道德风险祸根。

(二)无法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上一些不健康思想的冲击和侵蚀,部分意志薄弱、缺乏自制力的员工容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心理,人生观、价值观迷失。个别员工逐渐背离了应有的诚实守信、无私奉献的道德观念,爱慕虚荣,贪图、迷恋灯红酒绿的生活方式,崇尚不劳而获,导致出现挪用公款用于大额博彩、经商办企业,甚至参与非法集资等违法违纪行为,给银行的资金和声誉造成巨大损失

(三)内控管理不到位,责任追究力度不够

部分基层机构内部控制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而且内部监督部门对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监督,对不执行制度规定者查处不力、处理偏松,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缺乏严厉的惩戒

机制,从而导致员工遵纪守法、依法合规经营的观念淡薄,玩忽职守、见利忘义等行为时有发生。

防范道德风险的对策

(一)坚持依法治行与以德治行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全体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防范银行道德风险,必须法治与德治相结合,法律约束、纪律约束与员工的道德自律相结合。首先,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把它们同各项业务建设一道,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切切实实地抓紧抓好。其次,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治行先治官,治官先治德。银行的各级领导干部既是法律、纪律和道德建设的倡导者、组织者,又首先是法纪和道德的信奉者、示范者,我们的干部必须真正做到像温家宝总理所要求的那样:“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慎之又慎,为人民用好权,管好钱,”以德示人,以德服人,以自身的模范行动,带动全行业的道德建设。

(二)深入开展员工道德教育。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开展理想和信念教育,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和侵蚀。二是要结合岗位培训,开展全面系统的员工职业道德教育。要把学习《员工职业操守》和《员工行为规范》作为培训教育必修课,通过培训学习,使员工熟悉和牢记银行的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明确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从而自觉地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银行职业道德准则。三是要结合日常的工作实际开展经常性道德教育。银行的各项业务工作和经营活动中,处处都蕴含着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应该与不应该等等道德关系。利用发生在员工身边的这些人和事,适时地开展道德评价和舆论褒奖,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在实施奖励的时候,配合以道德方面的赞誉和表彰,惩罚人的时候也不为罚而罚,给以必要的道德评论和警示,也可以使员工受到正反两方面教育和引导,见贤思齐,防微杜渐。

(三)强化制度执行,规范员工操作行为。坚持业务发展制度建设优先,根据业务发展情况,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强化制度执行上下功夫,不断强化内部监督机制。要建立举报制度,依靠和发动社会各界和一线员工,鼓励检举违法违规问题,对举报查实的案件,要予以奖励。对坚持规章制度,勇于斗争而制止案件发生的一线员工,要有特别的激励机制和规定。要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的查处、惩戒力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反复发生案件,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机构,要对班子成员进行问责。要建立员工行为日常排查制度,对于涉嫌赌博、经常迟到早退、交友混乱、收入与支出明显不符等“问题人员”要重点监控,实现员工相互之间横向纵向的有效控制。

(四)、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环境对员工的道德养成与提升,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以使“近朱者赤”,而污浊的环境也能使“近墨者黑”。社会、单位、家庭是员工道德形成的主要环境,三者相互衔接、密不可分。我们不仅要关注员工在单位的道德教养,而且要关注他在社会和家庭生活的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不仅要看他八小时以内的道德表现,还要看他在八小时外与什么样的人交往,有什么样的业余兴趣和爱好,要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单位教育紧密结合。要充分利用新闻报道、行内通报、黑板报、宣传栏等舆论工具,大张旗鼓地宣扬好人好事,批评不道德行为,弘扬正气,抵制歪风邪气;要提倡员工读

好书、唱好歌、看好戏,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摈弃那些低级、庸俗的文化垃圾,使员工在真、善、美的文化熏陶中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五)、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加强道德建设离不开严格的制度保障。首先,在用人机制上,一定要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人,选作风好的人,把那些德才兼备、群众公认的人放到重要岗位上,决不能让那些无德无能或者虽然有才但却德行很差的人占据各级领导岗位。其次,在利益导向上,一定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而让那些投机钻营的人有利可图。对于那些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扎实工作、默默奉献的好员工、好典型,要给予大力的宣扬和适当的物质奖励,使他们成为实际利益的获得者。而对那些违反道德、不守信誉、弄虚作假的人和事,必须给予处罚,让他们付出沉痛的代价,以儆效尤。三是要建立员工道德档案,把它作为评先、考核、晋升、晋级的重要依据。要使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道德也是一种宝贵资源和财富,是我们银行员工在未来的事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的立身之本、成功之源,从而珍惜自身的道德记录,规范自己的道德言行,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员工。

汇通网6月20日讯——消息人士周四(6月20日)透露,中国银监会近期下发通知要求国内银行业重点关注外部风险的五个主要来源,即小贷公司、典当行、担保机构、民间融资及非法集资,要采取名单制管理、资质信用评级、分级管理与授信等多种措施,切实防范来自这

些机构或行为的外部风险的传染。

此外,银监会还要求各银行应对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实行名单制管理,由总行统一确定合作机构准入标准,分行根据总行标准提出合作名单并报总行批准或向总行报备,对该名单动态管理,每年至少评估一次。

消息人士引用该通知称,银监会并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对有业务合作的小贷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进行评级,评级考虑因素包括注册资本、股权结构、公司治理、合规、信用记录等。各银行根据评级情况,实行分级授信,授信额度随着信用等级降低而递减,严禁向典当行和非融资性担保机构提供授信。

在防范民间融资和非法集资风险方面,银监会要求各银行加强信贷资产流向监测;密切关注信贷客户动态信息,对于存在明显迹象或已查实参与民间融资的信贷客户,一律不得新增授信;要对分支机构和员工行为排查,防范分支机构和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

上海证券报和第一财经日报周四亦有提到上述文件,指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机构高度关注类金融机构和民间融资行为的潜在风险,并要求各银行将外部风险防范纳入全面风险管理。

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员工道德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目前以经济利益为主的价值观凌驾于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之上,成为一种不良的倾向。经济利益往往成为一些人判断是非成败的首要标准,其次才是道德规范。经济利益与道德规范的换位,导致了一部分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逐步疏于对道德风险的防范,但是一旦跨越了道德规范这条“底线”,一念之差带来的后果往往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沉痛教训。由此可见,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防范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近年来,在我们银行内部发生的一系列违法违规案件,严重损害了我行的社会形象和经济利益,深入剖析其中原因,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的原因——每个案件发生的背后都存在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风险防范的问题,这是导致案件频发和隐蔽做案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强化防范员工道德风险日益成为我行内部防范和化解经营、管理风险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道德风险引发案件的表现形式:一是个别内部员工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的影响,放松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当现有正常、正当的收入不能满足其日益膨胀的私欲时,便会铤而走险违规利用客户资金发放高利贷,或者通过内外勾结骗取客户资金等途径,走向犯罪深渊。二是个别内部员工疏于道德防范或防范风

险的意识较弱,导致在日常工作中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相互之间的监督意识不强,为一些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不经意间成为犯罪分子的“替罪羊”。三是个别内部员工缺乏应有的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缺少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该亲自落实的事情不落实,该亲自查询的资料让他人代为查询,缺乏最基本的道德修养,在客观上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便利条件。 金融案件的发生,无不与员工的职道德风险问题息息相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金钱至上”不良思想的牺牲品; 二是警示教育长效机制的缺失;三是各项业务的迅猛发展与内部管理改革相对“滞后”的矛盾,导致少数基层员工敬业精神和道德水平渐退。 加强防范员工道德风险的意见和建议:一是不断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让有效的制度成为规范和约束员工正确言行的“指南”;二是不断夯实强化企业文化建设,让诚信的理念成为规范和约束员工正确言行的“基石”; 三是不断建立健全各项机制管理,让活力的机制成为规范和约束员工正确言行的“动力”;四是不断健全强化稽核制度 建设,让有效的监督成为规范和约束员工正确言行的“哨兵”;五是不断健全强化科技防控能力,让缜密的监督成为规范和约束员工正确言行的“关口”。

(完整版)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目录 一、保险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1) (一)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 (1) (二)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 (1) 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对比分析 (2) 三、以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为例分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2) (一)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逆向选择分析 (2) 1.以大病为主的医疗补偿政策容易诱发逆向选择 (2) 2.自愿参保机制度会导致逆向选择 (2) (二)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道德风险分析 (3) 1.保大病为主的保障方式会导致道德风险 (3) 2.医疗机构定点会出现道德风险 (3) 四、如何降低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4) (一)提升保险市场的软环境 (4) 1.继续发展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 (4) 2.加强诚信治理,建立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4) (二)提升保险市场的硬环境 (4) 1.完善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和司法制度 (4) 2.保险公司加强对投保人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防范 (4) 五、结论 (5)

保险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保险市场中普遍存在,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加大了事故发生的机会,对保险公司的收入有很大的影响;逆向选择使优良的客户逐渐被排出市场。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因此在保险市场中尽可能解决客户与保险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成为首要解决的难题。 一、保险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一)保险业中的逆向选择 保险公司根据相关信息制定保费,保证自己有一定利润的前提下,对总体市场的风险进行评估。而现实的保险市场,由于投保人比保险人拥有信息优势,投保人根据自有一些信息精算出风险概率,这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保人(优等客户)的风险概率大于保险人评估出的总体市场风险概率,二,保人(劣等客户)的风险概率小于或等于保险人评估出的总体市场风险概率。保人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市场就会出现更多的优等客户愿意投保,保险公司经营的风险概率增大,保险公司没有利润甚至亏损,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保险公司只有提高保费,增大经营风险概率,原本是优等客户变成了劣等客户,直至最后劣等客户没有人投保,这就是劣等客户追逐优等客户,由于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而产生的逆向选择。 (二)保险业中的道德风险 在保险市场中,道德风险其实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保险人的行为没有被被保险人察觉,从而产生一种道德风险;第二类:被保险人的行为没有被保险人察觉,从而产生一种道德风险。一般来说,在市场竞争条件下,第一类道德风险会随着竞争的加剧及保险业监督机制的健全逐渐减少。因此,我们一般将注意力主要放在由被保险人带来的第二类道德风险上。 在我国,很多保险类书籍直接将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定义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为谋取保险金而有意识的制造事故,致使保险标的受到损害或在保险标的受到损失时不采取减轻损失的有效措施,故意扩大保险标的损失程度的危险”这类危险的产生,是因为保险人一方无法确知被保险人一方的实际行为和真实意图,同时对于保险标的和保险事故本身,也不如被保险人一方了解的详细,这种双方信息量的不对称,给被保险人一方有了可乘之机。

劳工道德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程序(含表格)

劳工道德风险识别评价控制程序 (EICC 5.0) 一、目的 劳工和道德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程序,以人为本和诚信管理是本公司的核心价值,公司将保护所有员工在符合劳工标准的前提下工作,同时也要求各员工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应恪守有关的收受利益和申报利益冲突的政策。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劳工和道德的风险。 二、范围 此程序适用于本公司在生产、服务、运行中劳工道德风险因素的识别、评价、控制。 三、定义 N/A 四、权责 4.1各部门负责识别本部门和其他相关区域的劳工道德风险因素的评价,列出重大风险,将识别结果记录于《劳工和道德风险评估调查表》《劳工和道德风险评估控制表》,并提出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办法。 4.2体系工程师根据各部门的识别、评价过程,汇总编制《劳工和道德风险评估控制表》《劳工和道德风险评估控制表》,并报管理者代表批准。

4.3管理者代表负责重大风险因素的批准;危害辨识及风险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 五、流程图 N/A 六、作业内容 6.1.评价内容:此程序分别从劳工和道德两方面进行识别评价和控制。 6.1.1.劳工识别评价参照标准 6.1.1.1.自由选择职业 6.1.1.1.1工厂没有用任何强迫、监禁、不法契约或束缚的劳工(重大风险)6.1.1.1.2依法和工人签定合法地劳动合同(重大风险) 6.1.1.1.3工厂确保工人在非上班时间可以进出工厂,除非是法律规定的要求?6.1.1.1.4工厂确保工人一旦有合理的通知可以自由终止工作和离开,没有任何罚款 6.1.1.1.5聘雇方面,工人不用付任何的保证金 6.1.1.1.6工人一旦被雇用,工厂不会押扣工人的任何政府发行的证件(护照或工作许可证) 6.1.1.1.7工人可以自由的选择并且使用外部医疗资源 6.1.1.1.8员工允许有基本自由(如饮水,洗手间,医疗设施的使用等)

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内容摘要: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成因是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成员利益不一致以及不确定性。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可靠的信息共享渠道,高昂的道德风险机会成本及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是控制和防范道德风险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委托—代理道德风险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知识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通过供应链上各成员之间的密切合作,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实现价值增值,从而达到多赢的目的。道德风险是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它是指“经济代理人在对他们行为的后果不必承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因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损害了其他人的利益”。产生道德风险的行为被称为“败德”行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以后,各成员企业从本企业利益出发,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私有信息而采取一些损害供应链整体利益或者其它成员利益的行为,由此严重损害了供应链上其他成员的利益,影响了供应链管理关于整个供应链系统最优的目标实现,导致供应链管理的低效率,严重时会使整个供应链断裂、解体。因此必须加强对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的控制和防范。 供应链管理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代理问题 信息不对称主要有三种表现:委托人只能观察到结果,而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行为本身。由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行为,从而不能对其行为进行监督,代理人便可以利用这一隐藏行为,欺骗委托人,从中得益,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尽管委托人与代理人进行信息共享可以获得额外利润,但是由于一些信息属于本企业的商业机密,企业领导人有可能担心信息泄露而带来经营风险,故意隐藏自己的真实信息,导致道德风险的产生。或者基于其他的利益因素的考虑,例如如果不报告自己的真实类型或谎报信息数据也能获得满意的信息租金,那么出于获利动机就会采取“败德”行为,从而产生道德风险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只要当事人双方在拥有信息上是不对称的,就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所以供应链上各企业间实际上就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也就是处于信息优势与处于信息劣势的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人与代理人在签订合同时,双方所掌握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至少双方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对方了解的信息)。然而,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代理人的某些私有信息,特别是代理人的努力程度方面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可能会利用其私有信息采取某些损害委托人利益的行动。 供应链系统中不完全信息现象普遍存在。某些节点企业也不具有使供应链整体效率最优的信息和动机,从而做出使本企业效益最大化的决策,影响了整条供应链系统的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实现。由于企业所拥有的信息不对称,这种道德风险很难被发现,有时即使发现了也会因为契约的不完全和缺乏有效的惩罚机制而使“败德”企业免受处罚。如签订合约后,因委托企业无法观察到代理企业的某些行为,或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代理企业所拥有,代理企业就会采取各种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从而损害委托企业的利益,最终必然会降低整条供应链的服务水平。 (二)成员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利己行为 由于各成员企业都是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利益实体,都以自己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向企业的投资者负责。企业有自己独立的经济利益,为了获得更有利的竞争地位,企业的行为就可能会损害其它企业的利益。因此,企业之间供应链的构建过程及供应链运作管理中,不可避免的会做出极端利己行为,从而产生

自身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

自身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 对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理解以及实例剖析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小,这就是额外的保护引发的道德风险.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和行为没变,只不过联储保护与否改变了它们的边际成本,刺激信贷规模和风险的相应变化,所以,商业银行既没有机会主义行为,也不存在事后的选择问题.只要有保护降低经济主体的边际成本,就难免会引发"道德风险",匈牙利经济学家科尔纳关于计划经济对企业的"父爱主义",势必导致企业效率下降的论断,就是对"道德风险"的最好注释。 逆向选择"应该定义为信息不对称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扭曲的现象.譬如,二手车市场应该率先成交质量较好的旧车,可实际上却是质量较次的旧车.因为,二手车市场按车的平均质量定价,质量较好的旧车,其质量高于价格,车主不愿意进入这个市场.而质量较差的旧车,其质量却低于价格,该市场就会充斥质量较差的旧车.旧车交易就不像一般的商品市场那样,交易的序列按质量由高向低排列,而是由低向高排列成交.保险市场也是如此,保险公司希望获得较为健康的客户,以减少保险公司的理赔,可实际上相对病弱的客户更有投保的积极性,于是保险公司往往拥有的客户不是由健康向病弱排列,而是倒过来,这才是"逆向选择".它与信息不对称有关,如果买方知道旧车的价格高于它的质量,他们不买;如果保险公司完全知道投保人的情况,并要求病弱者多付保费,"逆向选择"也就不会发生.如果旧车的出售者诚实得不想赚质量低于价格的差价,投保人也坦诚得乐意多付保费,"逆向选择"同样不会发生.显然,"逆向选择"的含义与信息不对称和机会主义行为有关,却绝不是这两者所能够涵盖得了的.因为,高质量的旧车主了解自己车的质量与价格的关系,保险公司也了解自己的优良客户,它们既没有信息的不对称,也没有机会主义行为.所以,"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者产生的原因、以及二者之间的区别 道德风险,是雇佣方与受雇佣方信息不对称,可能存在虚假信息,最主要应用在代理人身上,代理人可能为了私人目的,违背雇佣者的利益。解决的办法可

道德风险

道德风险(moral hazard) 在经济活动中,道德风险问题相当普遍。下面出自《国富论》的引文足以说明,经济学家们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了它的存在: “无论如何,由于这些公司的董事们是他人钱财而非自己钱财的管理者,因此很难设想他们会像私人合伙者照看自己钱财一样地警觉,所以,在这类公司事务的管理中,疏忽和浪费总是或多或少存在的。”(斯密,1776年,第700页) 不过,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及其对具体问题的应用只是在过去25年中才开始进行的,它们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虽然我们对问题本身有相当的理解,但仍然不能完全理解市场及社会对它的反响。下面,我将注意解释问题的性质,并有选择地描述现代理论发展的风格。 道德风险或可定义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道德风险存在于下列情况:由于不确定性和不完全的、或者限制的合同使负有责任的经济行为者不能承担全部损失(或利益),因而他们不承受他们的行动的全部后果,同样地,也不享有行动的所有好处。显而易见,这个定义包括许多不同的外部因素,可能导致不存在均衡状态的结果,或者,均衡状态即使存在,也是没有效率的。 这是合同的不完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引起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们与他人之间的效用冲突。这种不完全性的产生归于下列几种原因:掌握的信息不相等,而同时又要避免风险或联合进行生产;订立合同需要费用,又有法律障碍,而且实施合同也需要费用。下面逐个进行分析。 掌握信息不等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可能拥有独家信息。阿罗(Arrow, 1985年)把这类信息优势划分为“隐蔽行动”和“隐蔽信息”。前者包括不能为他人准确观察或臆测到的行动。因此,对这类行动订立合同是不可能的。后者则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对事态的性质有某些但可能不够全面的信息,这些信息足以决定他们采取的行动是恰当的,但他人则不能完全观察到。这样,即便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行动可被他人不付代价地观察到,他们仍然不能断定这些行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通常分析隐蔽行动的例子是:工人的努力,雇主无法不付代价就可监督;投保人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由于他们的缘故而发生事故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承保人也不能无代价地进行监察。很显然,犯罪活动也属于这范畴。 隐蔽信息的例子是专家服务,譬如医生、律师、修理工、经理和政治家的服务。 在某个行为者的行动后果可以同他人的行动后果相区分的情况下,即便这些后果可能受偶然的、无法观察的事态的影响,如果他们对风险持中性立场,只要按一个固定费用简单地把全部后果转嫁给这个经济行为者,问题可能很容易解决。事实上,这就是一个完全的合同。合同不完全性问题的产生,正是由于经济行为者要避免风险,或者,不能把责任归于一个经济行为者身上。 在经济行为者要避免风险的情况下,把全部的损失(或利益)都交给他们,就意味着他们要承担随机事态的全部风险。他们既要避免风险,就愿意购买对这种风险的保险。但是,对于其他经济行者来说,把那些经济行为者的行动后果和他们不能控制的偶然因素分开是不可能的。对后者保了险,那就不可避免地把那些代理人和他们自己行动的后果相隔开了。当然,他们可能会对那些无法观测的行动或状态提供信息,但这种信息未必是可信的。 内容最广的合同一般包括某种程度的保障,因此会导致刺激和风险分享之间的冲突。有关道德风险的大多数文献都集中描述了这种情况。下面,我们将回到这个问题上来。 当不可能把责任精确地归置于单个经济行为者身上时,也不能把后果完全地归置于他们。根据定义,当罪犯究竟是谁一般也还无法弄得十分确切的情况下,那就是这样的情况。惩罚的设计及其与为证实罪犯而进行的执法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在这类著作中是广泛加以

从两起案例来看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

从两起案例来看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 编者按:作为一名专业的郑州保险律师,通过自己对保险法的学习和研究,并结合实际案例。就保险利益原则规避道德风险的不足提出个人的看法,以飨读者。 我们知道保险利益原则是保险法一直以来确立的重要的原则,根据保险利益的概念和特点我们知道,保险利益必须是合法的利益、法定的利益和确定的利益。保险法确立此原则的目的在于保障合法利益,规避道德风险和惩治保险诈骗和故意杀人等违法犯罪行为。首先,我们不否认保险利益原则在规避法律风险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保险利益原则并不能完全杜绝道德风险甚至违法犯罪的发生。请看一下两个案例:案例一:离婚男子杀妻骗取巨额保险金案 王某系一家保险公司的保险代理人,因其妻子嫌弃老公无能,人穷志短,经常拿生活中小事找茬、寻衅,以致经常发生纠纷,随着争执的加剧,后双方感情破裂,导致离婚,婚后由其前期抚养其唯一的未成年的女儿。离婚后,王某对其妻子一直怀恨在心,意图伺机报复。王某遂撺掇前妻以其本人为被保险人,其女儿为受益人购买高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保险金数额甚巨。其妻没有看破王某其中的阴谋,遂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后王某伺机将其前期残忍杀害,后认罪伏法,并被判处死刑。 案例二:一条命不抵百万保险金杀女骗保的父亲被判极刑 今年48岁的虞某,夫妻感情不错,有对双胞胎女儿。虽然现在生活窘迫,但是一家四口都在打工,将来生活情况好转并非难事。这本该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位外表朴实的农民,竟然选择亲手结束女儿的生命来换取金钱。 2011年9月3日,虞某借了朋友的车子,头戴鸭舌帽,载着在杭州打工的小女儿小霞,到了萧山区宁围镇高教园区附近,用事先准备的布条勒住小霞颈部,直到她昏迷。中途,小霞苏醒后曾对父亲哭泣哀求,却没有让他心软。虞某把浑身虚软的女儿推入附近河里,亲眼看着她溺

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

不可否认,当前的金融危机给政策的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冲击。在一个接一个的国家里,我们看到政府恐慌地做出膝跳反射似的反应,并把他们的政策手册扔到一边:前所未有的救助和国有化开始出现,审慎的财政政策灰飞烟灭,毫无保留的凯恩斯主义已经回归。很多人宣称,我们尝试的自由市场已经失败,现在应该进行更广泛的监管和更积极的宏观经济管理。 与此论点相关的看法是,道德风险的问题被高估了。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萨默斯2007在其专栏文章中劝告读者要当心“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因为这比“道德风险本身还要危险”。然而与他不同的是,我认为道德风险是被严重低估了,道德风险在危机的诱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了更好地设计将来的改革方案,并且避免今后更多的灾难,我们需要认识到道德风险的重要作用。理解道德风险对于理解经济运行是至关重要的,即便这可能被认为是“道德风险原教旨主义”。 道德风险的性质 道德风险是指一方对于另一方的利益负有责任,但却有动机把自身的利益放在首位。例如: 虽然明知道你不应该买某金融产品(例如按揭),我可能还是会卖给你。 我也许会在为你管理基金时支付给自己很多的奖金;或者我也许会多冒风险,然后由你来承担后果。 类似这样的道德风险是充斥在金融和经济体系中的不可避免的特征。处置这些风险(指使之得到合理的控制)是制度建设中的基本任务之一。事实上毫不夸张地讲,经济中的基本制度结构(如使用什么样的合约,以及企业和市场采取什么样的组织方式等)已经发展到完全不能忽略道德风险的地步。 鼓励冒险:正面朝上我赢,反面朝上你输 许多道德风险都涉及到冒更大的风险:如果我冒险的后果由你来承担,那么我就很可能去冒这个险;但如果我要承担自己冒险行为的后果,我就更可能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对于道德风险控制不足会导致过度冒险行为,而过度冒险行为显然是这次金融危机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次贷丑闻。从前,银行发放按揭贷款时一般会持有到期。如果借款人违约,银行通常会遭到损失。因此,银行就有动力慎重审查贷款对象,借款申请人会被小心挑选,潜在的次贷借款者得到贷款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如果银行放出按揭贷款后期望将其转手(通过证券化),这种审慎贷款的动力就被严重弱化了。实际上,如果该银行将按揭贷款转卖给第三方,它就只关心从贷款发放中能够赚多少钱,而对于该笔贷款是否会违约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发放行愿意借钱给任何人。最终的恶果就是,银行很少甚至毫不考虑风险地发放按揭贷款。在这种情况下: 即使是最懒惰的按揭经纪人都能够给最缺乏信用的借款者弄到次贷按揭。借款人不能偿还按揭的成本在按揭证券化定价的过程中被神奇的体现出来:这样的按揭贷款会与其他同样随意放出的贷款在一起打包,然后被卖给北德意志州立银行这种毫不怀疑地被其最初的高收益率所吸引的银行。所有人都在交易中赚到了费用,所有人都很开心。(哈钦森,2008)

防范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防范金融行业的道德风险问题研究 摘要:在金融行业中,现在普遍出现了“道德风险”问题,主要是指因为相关人员的职业素养问题,为追去个人利益或是团体利益,就违反相应的法律法规,甚至是违章操作,从而产生严重的风险问题,这很有可能就是造成金融风险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效的预防金融风险问题是现在急需要处理的问题之一。 关键词:金融行业;道德风险;现状;解决措施 在金融行业中,现在普遍出现“道德风险”的问题。现在,随着道德因素的不断增加,使得金融行业潜在的风险性也逐渐增加,道德风险是金融风险中的主要威胁,但是道德风险却不被人们所重视,所以,要不断的加强人们对于道德风险的认识,研究其中的原因,从而找到积极有效的解决措施来预防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1金融行业中道德风险的内涵 金融道德风险就是指在进行金融工作的相关人员,因为触犯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而产生的风险问题。金融活动中风险问题的加剧和金融环境中不良资产的产生多是因为金融道德风险的问题,因金融道德风险的隐蔽性比较强,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1金融工作人员工作不仔细 例如有的工作人员在贷款的时候对于客户的资料没有进行深入的检查,使得客户信息丧失其中的客观性;因为对于贷款的审查不仔细,粗心大意,对于贷款的数量也没有准确的掌握,;在贷款后对其中的管理也不严格,因为个人因素盲目贷款等等。 1.2金融工作人员违规操作 金融工作人员违规放贷和违法经营,一般都是使用私人的小金库或是帐外的管理方式,从而大量的吸取高利息的贷款和放贷利润等等。 1.3个人主义 有的工作人员因为个人利益、小团体或是地方上的利益,就违反相应的规章制度,去满足个体的需求,没有考虑到贷款的效益和风险问题,造成了大量的乱贷和乱投的情况,使得企业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

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 一以人才聘用为例分析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及相互关系和解决对策(一)什么是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 1人才招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分析 一般而言,在信息对称情况下,级别不同的企业会招聘到能力不同的人才,优秀的企业容易招聘到能力高的人才;同样能力不同的人才会落户到不同级别的企业,高能力人才容易受聘到优秀企业。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最终会导致逆向选择。 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只能通过人才递交的简历表和对人才进行笔试、面试来获取对方的相关信息。但对其实际工作能力、工作热情和长期打算却不甚了解,而且已获取信息又面临着虚假成分的威胁。相对而言,人才对自己的学历、业务水平、偏好、信用等信息却十分清楚,而且对所应聘企业及其职位亦认识深刻。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只知道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及其分布。 而在现实社会中,信息是不对称的,招聘企业并不知道应聘人才的真实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招聘企业只能根据应聘人才的平均能力来确定聘用的人才和给予其待遇。假定人才有两种类型:Q=4000(高能力)和Q=1000(低能力),企业遇到两类人才的概率为1/2。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企业代表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雇佣到相应的人才。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就只能按照平均能力2500出资,并希望能雇到高能力人才。但在此工资下,高能力人才将退出应聘过程,招聘市场上只留下能力程度较低的人才。这样人才的平均能力就会下降,理性的招聘企业知道这一情况以后,便会降低给予应聘人才的待遇。结果造成更多的较高能力的应聘人才退出招聘市场,如此循环下去,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即低能力人才对高能力人才的驱逐。这便是人才应聘过程中的逆向选择。逆向选择的结果,一方面是低能力人才获胜。 根据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分析所谓逆向选择是指,经济活动中,在交易和合约形成前,由于信息不对称,且交易一方获得信息的成本过高,交易可能控制在拥有较多信息的一方。使得,降低优质商品的价格,需求也不会增加;提高优质品价格,供给也不会增加,所以劣质品就会挤出优质品,从而导致违背交易者愿望的市场淘汰,进而出现市场交易产品平均质量下降的现象。 2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分析 人才进入企业后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企业与人才订立委托—代理关系后,企业的效益是通过人才能力发挥来实现的。但是人才的能力发挥是无形的,对它的监督和控制是很困难的。企业无法判断出人才现在的努力程度和人才行为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企业的利益等。而且根据“理性人”假设,人才往往倾向于做出有利于自身的决策。由此,导致人才雇用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以上的事例,我们可以分析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在交易和合约形成后,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一方的行为难以被另一方所察知,从而一方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效用而损害另一方利益的行为。 (二)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相互关系 1相互联系: 根源相同:都是源于信息不对称; 本质一样:一方利用信息不对称欺诈另一方;

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

1、贷款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按一定利率和必须归还等条件出借货币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广义的贷款指贷款、贴现、透支等出贷资金的总称。 银行通过贷款的方式将所集中的货币和货币资金投放出去,可以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对补充资金的需要,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银行也可以由此取得贷款利息收入,增加银行自身的积累。 2、在金融市场中,一方往往并不能掌握对方足够的信息,从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决定。这种情况称作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制度上造成的问题可能发生在两个阶段:交易前和交易后。 逆向选择的问题是因为交易前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金融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指的是:那些最有可能造成不利后果即造成信贷风险的借款人,常常就是那些寻找贷款最积极,而且是最可能得到贷款的人。由于逆向选择的后果是导致贷款的信用风险,贷款人往往会选择不发放任何贷款,即使市场上有信贷风险很小的选择。我们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逆向选择会发生。假设你有两位姑妈:希拉姑妈和路易斯姑妈,她们俩是你潜在的贷款对象。路易斯姑妈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她只在对投资的回报很有把握的时候才会寻求贷款。相反,希拉姑妈是一个敢于冒险的人,她刚好碰到了一个可以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只要她借入1000美元进行投资,她就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不辛的是,像大多数可迅速致富的投资项目一样,这项投资项目的风险极高,希拉姑妈很可能会血本无归,希拉姑妈极有可能无法偿还贷款。如果你对你的两位姑妈都非常了解,也就是说,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毫无疑问,你将了解到给希拉姑妈贷款的高风险,也就不会给希拉姑妈贷款。然而,假设你并不是十分了解你的姑妈们,你会更有可能给希拉姑妈贷款而不是路易斯姑妈,因为希拉姑妈会付出很大的努力来获得你的贷款支持。 3、1、思想意识存在严重偏颇.面对改革开放的浪潮,少数银行从业人员抵挡不住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为追求“灯红酒绿”的生活,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由此种下贪欲恶果. 2、职业道德水准较低.由少数银行从业人员"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廉洁自律,客观公正,坚持原则,提高技能,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服务社会"的银行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置于脑后,在从事银 行业务活动中,他们主观上缺少职业道德规范这根弦,业务操作缺乏自律约束,从而诱发道德 风险. 3、职业技能和进取意识淡薄.由于部分银行从业人员本身业务技能低下,加之缺乏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安于现状,“混”字当头,岗位工作严重缺乏激情。 “逆向选择”只能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而不是任何一个市场参与方的事前选择。 “道德风险”指的是人们享有自己行为的收益,而将成本转嫁给别人,从而造成他人损失的可能性。“道德风险”主要发生在经济主体获得额外保护的情况下,它具有非常普遍一般的意义。譬如,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为了避免银行经营失败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要给商业银行提供贷款保护,这就可能引发道德风险。因为,商业银行,包括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它们一定要将贷款(经营)规模扩张到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阶段,如果没有联储的保护,它们享有贷款规模的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对等,这就没有道德风险。但如果联储提供保护,商业银行贷款(经营)的风险相应下降,防范风险的成本为联储承担,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下降,它们势必相应扩大信贷规模,从而更多地享有贷款的收益。这种利用保护而获得额外利益的行为肯定是非道德的,或者是道德水平下降的。社会承担的风险随着商业银行道德水平的下降而提高,因为,社会承担风险来自商业银行的行为,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造成的风险小,社会承担的风险也不大。在联储提供保护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扩大信贷规模,社会承担的风险相应扩大,但是,商业银行承担的部分仍然不变,差额部分则为联储承担。显然,没有联储的保护,商业银行的道德水平不下降,社会遭受损失的可能

道德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的道德风险 摘要:道德风险始终存在于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并成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探究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分析道德风险对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影响,提出风险防范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贷业务;道德风险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及加剧的原因 道德风险是当事人签约后,代理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和委托人信息不足的缺陷,在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损害委托人利益,而又不承担行为后果的行为,其产生和加剧的原因如下。 (一)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产生的原因 1、内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为获取自身利益,做出不利于商业银行的贷款决策,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另外商业银行无法确定信贷人员的忠诚度,如果信贷人员工作不努力,不尽职,也将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内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一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信贷人员控制商业银行,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信贷人员利用拥有的信息优势,增加成本费用,隐瞒利润,从事高风险业务活动,“故意”做出有利于自己,有损于商业银行的行为。二是在不确定性信息条件下,商业银行信贷人员存在强烈的机会主义倾向,往往为一己私利,违规发放高风险贷款。三是商业银行的工作人员“偷懒”、不尽职责或违规操作。 2、外部道德风险:商业银行处于私有信息缺失者的地位,无法对已发放的贷款进行有效监管,无法全面了解借款人生产经营的真实情况,而借款人利用自己掌握的私有信息优势,隐藏自己经营的实际问题,并可能在将借款挪作他用,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出现风险。 外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为,借款人隐瞒其经营及盈利方面的真实信息,企图违反借款合同、改变借款用途、投资于高风险项目、逃废商业银行债务,导致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道德风险。 (二)商业银行信贷业务中道德风险加剧的原因 1、利率的提高。商业银行提高贷款利率,将会降低借款人既有项目收益,借款人获得资金后,可能将资金挪用到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项目,以求获得更大的收益,上述行为将会加剧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同时,较高的利率水平也会产生激励效应,使经营较差,融资难度大,愿意支付高额利率的借款人,通过提供虚假信息,骗取贷款,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 2、市场环境的恶化。当市场激烈竞争或过度竞争时,投资风险提高,获得平均利润的投资机会减少,保持稳健投资难以获得理想利润,因此借款人往往倾向于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另外,激烈竞争的市场也会蕴藏获取暴利的机会,诱使借款人进行高风险投资。 3、产品价格水平下降。产品价格水平下降,将导致借款人获利减少或出现亏损,为获得理想的收益水平,借款人可能将借款挪用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投资,获取超额利润。

思想道德风险点

思想道德风险点 1、干工作存在畏难情绪,时常抱怨工作辛苦,存在抵触情绪,对本职工作的重要性、关键性没有充分的认识,意识不到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巨大作用。 2、整天浑浑噩噩,疲于应付,没有主动工作、欣然工作、高兴工作的意识。不能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不能将自己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 3、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政治素质低;背离社会主义荣辱观; 4、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漠视群众、官僚主义;脱离实际,形式主义; 5、弄虚作假、虚报浮夸;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图享受、腐化堕落;阳奉阴违、我行我素;独断专行、软弱涣散等。 6、放松学习,忽视思想改造; 7、事业观、工作观、政绩观不正确,追名逐利,降低标准; 8、缺乏民主意识,产生特权思想,“一言堂”,以我为中心; 9、不能、不愿接受监督,放松自我约束; 10、不能抵制各种外部环境的诱惑,出现交友不慎,行为失范、道德失准甚至违规违纪等现象。 11、在理想信念上放松世界观改造,世界观、人生观出现问题,个人私欲澎胀,贪图安逸、享乐、铺张浪费,弄虚作假。 12、存在侥幸投机心理,缺乏应有的自律、自省、自警、自励意识。 13、宗旨观念淡薄,以权谋私,我行我素。 14、思想信念动摇,贪图享受,以权谋私,脱离实际等。 15、责任意识不强; 16、廉洁自律要求放松; 17、授意他人违反职业操守,导致行为结果不公正不公平,服务对象利益受损或不当得益,构成“以权谋私”等严重后果。 18、思想认识模糊,工作积极性不高; 19、宗旨观念不牢固,漠视群众利益,服务意识不强,廉洁自律要求不高,在职工群众中造成不良影响。 20、不能弘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生活上贪图享受,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21、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作风漂浮、脱离实际,因循守旧、形式主义,以权谋私等: 22、违反职业道德,变相索要、收受请托人现金、礼物等。 23、政治理论学习不够,有注重业务知识学习、轻视政治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可能产生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素质下降。 24、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承担责任,怕得罪人,可能产生工作一般化,不能开拓工作局面。 25、思想保守,理论水平低,不读书、不学习,不钻研业务,缺乏开拓创新的勇气。 26、没有树立“一盘棋”思想和大局意识;不服从领导,消极怠工,不能及时安排、有效落实自己份内工作,可能导致工作出现偏差或失误。 27、为违法当事人说情,干扰执法和办案,可能导致收授请托人的好处等不廉洁问题。

道德风险和意向选择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辨析 所谓信息的不对称指的是相关各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均等。信息不对称可能发生在当事人的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前;也可能发生在交易达成(或正式签约)之后。我们将前者称为事前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信息);将后者称为事后的信息不对称(亦称隐藏行动)。事前信息的不对称可能造成逆向选择的后果;而事后信息的不对称则可能造成道德风险的问题。无论是逆向选择还是道德风险,都将使得相关市场的资源配置丧失帕累托最优的特性。 一、逆向选择 所谓逆向选择,指的是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劣质品驱逐优质品,市场所成交商品的质量总是低于某一方交易者(亦即相对缺乏信息的那一方)的期望的现象。由于逆向选择,相应市场的资源配置发生了效率扭曲。 例如,在一个商品质量良莠不齐的市场上,卖方比买方更为了解所销售商品的质量,买方只能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报价,这就使得相对优质的商品因为价格被低估而相继退出市场,结果在这个市场上只会剩下劣质品待售。这就是产品市场的逆向选择现象。 美国经济学家阿克洛夫(G.Akerlof,1970)首先提出旧车市场模型,从而开创了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不难理解,在旧车市场上,买方和卖方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卖方通常知道所售汽车的真实质量。而买方只能通过外观、介绍及简单的现场试验等有限的几种途径来获取有关汽车质量的信息。仅凭这些信息很难准确地判断车子的质量。实际上,买方只能大致地判断出旧车市场上所有待售汽车的平均质量。在这种情况下,买方将只愿意根据汽车的平均质量来支付价格。但这样一来,所售汽车的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方就会将他们的汽车撤出旧车市场,市场上将只留下质量低于平均水平的汽车。

企业内部道德风险防范与商务调查

企业内部道德风险防范与商务调查 企业内部道德风险是指企业内部员工的道德问题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根据斯缔尔长期以来的调查实践工作经验,企业内部道德风险包括以下方面:(一)企业销售部门 企业销售人员的道德风险一般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虚报业绩,销售人员虚报业绩将使企业的管理决策所使用的数据不准确,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这是一般公司都可能发生的情况。 二是竟业问题,一些大型企业的销售人员利用自己的优势,成立自己的公司与自己所在的企业进行相关交易,牟取私利。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具有垄断地位的大型企业集团里。 三是跳槽问题,高级销售人员往往掌握着大量的客户资源,这些资源是企业花费成本取得的,是企业的命脉。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一些业务涉及金额大或以贸易为主的企业。 (二)企业采购部门 企业采购人员的道德风险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接受商业贿赂。采购人员接受材料供应商的商业贿赂,将大大降低材料的质量保证,同时采购价格中也会掺水分。 二是非法为亲友牟利。一些采购人员,特别是具有采购决定权的人员,可能会成立并与自己的公司做交易,其行为的性质可想而知。 (三)企业技术部门 企业技术人员的道德风险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发生: 一是泄露商业秘密。部分技术人员会将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出去,给企业 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是跳槽行为,部分技术人员跳槽,直接带走企业的商业秘密,甚至带到竞争对手公司。 (四)生产部门 熟练生产人员和掌握生产技术的人员,对企业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如果他们的工作不稳定,那么很可能给企业带来危机。 (五)行政部门 企业行政部门包括两种,一种是管理性质,一种是辅助性质。前者容易发生监控不当,或知情不报的情况;后者则容易发生高级管理人员秘书或助理泄露商业机密的问题,如:高级会议的记录、新产品计划等等。 (六)信息部门 信息部门是泛指企业的信息掌控部门或人员。如销售部门的统计人员。这类人员容易发生泄露商业机密的问题,如:销售客户名单、销售额统计数据。 (七)保安部门 保安部门可能发生监守自盗的情况。 (八)高级管理人员 高级管理人员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因为其在企业内部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的道德风险是企业发展的致命因素。 (九)办事处和海外分公司 如果总公司对办事处和海外分公司的掌控能力较低,那么,办事处和海外分公司对企业来说是一种潜在的风险。 上述这些潜在的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风险隐患。企业需要采取措施掌握员工的 道德风险动态,以便在风险来临之前,即时制止。企业自身也应采取一定的管理

劳工和道德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的程序

勞工和道德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程序 1.0 目的 规范勞工和道德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的程序,建立诚信管理是本集团的核心价 值,各员工在处理公司事务时,应恪守有关的收受利益和申报利益冲突的政策。通过控制策划,降低或消除各类勞工和道德的風險。 2.0应用範圍 公司内所有員工 3.0職責 xxx負責编制本程序; 公司内各部門负责实施和监督本程序的执行。 4.0參照 ??? 5.0名詞解釋 暂不适用 6.0內容 6.1申报利益冲突 6.1.1所有员工应避免任何可导致实际或被视为利益冲突的情况。若有此等 情况发生,员工应填写《利益冲突申报表》向其部门总监 / 总经理作 出书面申报,再呈交财务董事/董事总经理批准。 员工亦应随时确保在与客户、供货商、承办商及同事交涉时,尽量避 免任何导致利益冲突的情况。 6.2商业馈赠/款待 6.2.1本集团力求在没有不当影响的情况下经营业务,故此员工向任何人士

(包括本集团现时或未来之供货商、客户、承办商等)提供或接受任何人 士所提供的商业馈赠及款待时,必须作出合适判断及谨慎行事,避免 影响客观商业决定的可能性。 6.2.2员工向对外业务伙伴提供馈赠及款待时,必须确保是基于集团合法商 业利益或目的而进行,并无过于奢华或过频。有关商业馈赠及款待的 开支,必须依循正确的预算、批准、记录及存盘程序处理。 6.2.3员工不得向任何对外业务伙伴索取及从该伙伴中收取任何形式的利是 或馈赠,除非该等利益为象征式或无现金价值,如推广或广告纪念 品,或属适度价值及可供享用的节日馈赠礼品(如:礼物篮、花束)。任 何员工所收取或获提供的馈赠,如其价值高于象征式价值,即港币五 佰元或以上,必须以《接受款待/个人利益申报表》申报详情,并由 部门 总监 / 总经理批核。申报表应尽可能于收取馈赠日期起计(一个月)提 交,由部门总监 / 总经理审核及授权合适的处理方法,再呈交财务董 事/董事总经理批准。 员工必须拒绝任何对外业务伙伴提供的不相称款待(例如豪华或过频的 款待)。员工若接获不相称款待的邀请,必须以《接受款待/个人利益申 报表》申报详情,并尽可能于接获款待邀请日期起计一个月内或知悉有 关款待属不相称的性质后向其部门总监/ 总经理提交申报,再呈交财务 董事/董事总经理批准。 经审核之申报表格必须于可行的情况下尽快送交行政及人事部予以记录 存盘。风险等级划分 7 記錄 《利益冲突申报表》 《接受款待/个人利益申报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