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9总复习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导学案人教版.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9总复习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导学案人教版.doc
五年级数学下册9总复习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导学案人教版.doc

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课题统计与数学广角课型复习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两个方面的内容:折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品。折线统计图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我让学生充分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即可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对于数学广角——找次品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找次品”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能用“优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然后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

测。

2.能用“找次品”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找次品”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整理,导入新课。(8分钟)

1.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折

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

品两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同学

们,先结合书本回顾一下这两

个方面的知识。

2.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回顾

两单元的知识,互相补充完善。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

机板书。

①我们学过了统计方面的

哪些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

1.认真听讲,

自己结合书本回顾

本节课要复习的两

单元内容。

2.小组合作学

习,互相补充完善。

3.根据学生的

汇报,教师补充,

相机板书。(见教学

板书)

1.下面是林林上学期语文、数学各单元检测成

绩的统计图。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林林的哪门学

科成绩稳定一些?

(2)林林的语文、数学的平均分各是多少?

(3)针对林林上学期语文、数学学习情况,你

点?

②数学广角——找次品,你有什么好方法?想对林林提什么建议?

答案:(1)语文成绩稳定一些。

(2)(92+90+85+93+90+85+95+90)÷8=90(分)(70+95+75+82+100+80+74+65)÷8=80.125(分)

答:林林的语文平均分是90分,数学平均分是80.125分。

(3)语文成绩较稳定,数学成绩波动较大,需加强数学学习。

2.下面是某学校7~14岁男生、女生的平均身高情况统计表,请您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折线统计图。

3.有8个球编号是①~⑧,其中6个球一样重,另外两个球都轻1克。为了找出这两个轻一些的球,用天平称了3次,结果如下:

第一次:①+②比③+④重;

第二次:⑤+⑥比⑦+⑧轻;

第三次:①+③+⑤与②+④+⑧一样重。

那么两个轻一些的球分别是几号?

答案:因为有6个一样重,2个轻1克。又因为①+②比③+④重,说明①、②一样重,③、④中至少有一个轻1克;⑤+⑥比⑦+⑧轻,说明⑦、⑧一样重,⑤、⑥中至少有一个轻1克。也就是说轻1克的两个球在③、④、⑤、⑥中,①、②、⑦、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20分钟)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7页

第4题。

(2)如果你是高考考生或

者商场经理,你能从统计图中

找到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你

有什么帮助?

(3)回顾并汇报复式折线

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4)我们还学过哪些统计

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2.有17盒质量相同的羽毛

球,有一盒中的羽毛球被拿走

了2个。

(1)如果用天平称,至少

称几次可以找出这盒羽毛球?

(2)如果天平两边各放8

盒,称一次有可能称出来吗?

1.根据问题提

示,逐个思考回答,

不懂的同桌交流,

再全班交流。学生

疑问多的地方,教

师重点强调。

2.学生独立思

考解答后全班交流

解答方法。再引导

学生总结归纳:用

天平找次品,当只

含一个次品时,已

知次品比正品重或

者轻,则所测物品

数目与测试的次数

关系为:2~3个物

品,保证能找出次

品需要测1次;4~9

个物品,保证能找

出次品需要测2次;

10~27个物品,保证

能找出次品需要测

3次。

⑧一样重。又因为

①+③+⑤=②+④+⑧,而①、②、⑧一样重,③、

④、⑤中必有两个是轻球。因为①+②比③+④重,

如果③、④都是轻球,则①、②、⑤、⑥、⑦、⑧

都一样,这样⑤+⑥应与⑦+⑧一样重,但⑤+⑥比⑦

+⑧轻,矛盾,所以③号不是轻球,则⑤号是轻球。

所以较轻的球编号是④、⑤。

三、巩

固提升。

(6分钟)

1.完成教材第120页练习

二十八第17题。

2.完成教材第121页练习

二十八第18题。

3.有9袋饼干,其中8袋

合格,都是500克,另有1袋

质量不足,请你在下表中填一

填,用天平找出质量不足的一

袋。

独立完成后,

集体订正。

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

四、课

堂总结,课

外延伸。(6

分钟)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

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不明白

的地方?

2.阅读教材第121页“生

活中的数学”。

1.谈收获和疑

问。

2.通过阅读,

增强爱惜粮食、保

护耕地的意识。

五、教

学板书

统计与数学广角

单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两组数据数量的多少及增减变化情况,而且便于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

找次品的最优方法:在找次品时,把物体分成3份,每份数量尽量平均时,可以保证找出次品的称量

(精品)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知识点及习题

五年级上册第七章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只载一端(封闭线路植树问题)如图:间隔数=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2、 两端都载:如图:间 隔数+1=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全长÷间隔长+1=棵数 全长÷(棵树-1)=间隔长3、 两端都不载如图:间隔数 -1=棵树间隔长×间隔数=全长 全长÷间隔长=间隔数 全长÷间隔数=间隔长全长÷间隔长-1=棵数全长÷(棵树+1)=间隔长基础知识 为了更直观,我们用图示法来说明。树用点来表示,植树的沿线用线来表示,这样就把植树问题转化为一条非封闭或封闭的线上的“点数”与相邻两点间的线的段数之间的关系问题。 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有“点”时, “点数”=“段数”+1。 例题一一座桥长30米,在它的两边每隔5米有一盏灯,第一盏灯在桥的起点, 最后一盏灯在桥的终点,桥上一共有几盏灯? 举一反三 或

1、学校门前的一条路长42米,从头到尾栽树,每7米栽一棵,一共能栽几棵 树? 2、在一条长15米的水泥路上,从头开始每隔3米摆一盆花,一共摆了多少盆 花? 3、少先队员在路的两旁每隔5米栽一棵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了,一共栽了72 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4.一次检阅,接受检阅的一列彩车车队共30辆,每辆车长4米,前后每辆车 相隔5米。这列车队共排列了多长? 题型二 非封闭线只有一端有“点”时, “点数”=“段数”。 例题肖林家门口到公路边有一条小路,长40米。肖林要在小路一旁每隔2米栽一棵树,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题型三 非封闭线的两端都没有“点”时, “点数”=“段数”-1。

五年级下册数学《统计和数学广角》复习题

第六、第七单元《统计和数学广角》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一】 一、填空。 1、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就是这组数的( )。 2、 8个同学做足球射门游戏,每人射 10次,射中门框内的次数分别是: 6、4、6、6、8、6、2、6 这8个数据的平均数是( ),众数是( )。 3、 在2、 4、3、3、 5、3、5、4、3、5、 6、5这组数据中,众数是( 4、 在 7、5、 8、 9、11中,中位数是( )。 5、 在 78、83、72、3 6、91、81、72、86 中,中位数是( )。 、判断。 1、 折线统计图分为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 ) 2、 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 ) R 3、 众数不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 ( ) R 4、 为了清楚地展示彩电全年的变化趋势,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 ) 三、画图填空。 450吨,第四季度550吨,根据以上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 (1)第( )季度的产量最高,是( )吨。 (3)第( )季度到第( )季度的增长幅度最大。 )。 1、红旗造纸厂2006年各季度新闻纸产量如下:第一季度 350吨,第二季度 400吨,第三季度 (2)四个季度总产量是( )吨,平均每个季度产量是( )吨。 建新造纸厂2006年度各季度新闻纸产量统计图

时间(小时)12345678 甲车路程(千米)60120240300420 乙车路程(千米)80160320400560 一厂 ~r 3、某市农机一厂、二厂2005年工业产值增长情况统计图。看图回答下列问题: (1)40万元是()厂()季度的产值。 (2)农机二厂2005年平均每季度的产值是()万元。 (3)两个厂()季度的产值最多,共()万元。 (4)()厂第()季度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 )万元。 4 月份-一- -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产量(万吨)2320211820222024 (1)八个月共生产化肥()万 吨。 (2)平均每月生产化肥( )万 吨。 (3)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4)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一--一 .舛 /70 / - 50 1020 根据上表的数据,在下图中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甲车 一孝至二李至三李爰口寧生

九年级下册数学29.3 课题学习 制作立体模型(导学案)

29.3 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问题:怎样由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这个过程. 2.学习目标 (1)体验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 (2)体会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 (3)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 难点:具体操作.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05~P106. (2)自学时间:30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刻度尺、剪刀、小刀、胶水、硬纸板、马铃薯等参与活动. (4)课题活动参考提纲: ①以硬纸板为主要材料,分别做出下面的两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图1 图2 ②按照下面给出的两组三视图,用马铃薯做出相应的实物模型. 图3 图4

③下面每组平面图形都是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a.其中哪些可以折叠成多面体,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叠一叠,验证你的答案; b.画出由上面图形能折叠成的多面体的三视图,并指出图中是怎样体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 c.如果上图中小三角形的边长都是1,那么对应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cm2) ④下面的图形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 a.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围成一个圆锥. b.画出由上面图形围成的圆锥的三视图. c.如果上图中扇形的半径为13 cm,圆的半径为5 cm,那么对应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1 ×π×52cm3). 3 ⑤结合具体实例,写一篇介绍三视图、展开图的应用的短文. 二、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具体操作中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总结、归纳. 四、强化 1.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导学案

27.2.3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青海一中李清 〔学习设计〕

例 5:已知左、右并排的两棵大树的高分别是AB=8m和 CD=12m,两树的根部的距离BD=5m,一个身高1.6m的人沿 着正对这两棵树的一条水平直路L从左向右前进,当他与 左边较低的树的距离小于多少时,就不能看到右边较高的 树的顶端点C? 分析:, AB l CD l ⊥⊥?AB∥CD,?AFH∽?CFK。 ? FH AH FK CK =,即 8 1.6 6.4 512 1.610.4 FH FH - == +- ,解得FH=8。 数学建模的关键 是生活中的实际 问题转化为数学 问题,转化的方法 之一是画数学示 意图,在画图的过 程中可以逐渐明 问题中的数量关 系与位置关系,进 而形成解题思路。

【素材积累】 1、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2、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旧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旧笑出成长的性格。倘若你想达成目标,便得摘心中描绘出目标达成后的景象;那么,梦想必会成真。求人不如求己;贫穷志不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不灰心;得意莫忘形。桂冠上的飘带,不是用天才纤维捻制而成的,而是用痛苦,磨难的丝缕纺织出来的。你的脸是为了呈现上帝赐给人类最贵重的礼物——微笑,一定要成为你工作醉大的资产。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

一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 课题:数学乐园 知识与技能: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巩固10以内数的顺序,序数和基数;巩固10的组成,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培养提取数学信息的能力,形成简单的统计观念。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经历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进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 课题:找规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理解规律的含义并能描述和表示规律。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推理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感受到数学的规律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 课题:搭配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实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 课题:推理 1、知识与技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推理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与推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 课题:——简单的搭配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组合数。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全面、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小学三年级数学数学广角——— 课题:集合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圈的产生过程。2、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 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四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 《统筹安排时间》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课题:烙饼问题 知识与技能 通过操作学具,模拟过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操作、交流、探讨地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道理,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课题:《对策问题:田忌赛马》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统计和数学广角单元教案 六统计 【新知识点】 众数 统计复式折线统计图 综合应用 【教学要求】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教学建议】 1 .注意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对比和衔接. 教学本单元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与所学知识的对比,体会统计量的含义及统计图的特征和适用范围.如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可先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分别表示两组数据,让学生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清楚地反映出一组数据的增减变化,但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时就不方便了,由此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从而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加深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2 .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避免简单的统计量的计算.教学中应避免单纯从计算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应当注重对统计量意义的理解.如众数,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众数,会求众数,更要注意结合具体数据理解众数的作用和特点. 3 .注重对学生开展统计活动的过程性评价. 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是学习统计知识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老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亲自从事简单的统计活动,如调查同学们的视力情况、所穿鞋子的号码、喜爱的电视节目等.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投人到各种活动中,留给他们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从事统计活动的过程中,老师应起到引领、指导的作用. 【课时安排】 1、众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课时 2、复式折线统计图.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课时 1. 众数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众数 教材第122 、123 页的内容及第124 、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学科数学课题26.1.2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班级授课者时间审核者课型 学习目标 1.通过画反比例函数图象,训练作 图能力 2.通过从图象中获取信息.训 练识图能力.3.通过对图象性质的研 究,训练探索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重点会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难点 会确定一个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探究新知(一)小组合作学习 自 学 主题一:自学教材P4页.做—做 观察反比例函数y=x 2 ,y=x 4 ,y=x 6 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总结它们的共同特征. (1)函数图象分别位于哪几个象限? (2)在每一个象限内,随着x值的增大.y的值是怎样变化的?能说明这是为什么吗? (3)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可能与x轴相交吗?可能与y轴相交吗?为什么? 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对于问题 (3),可能会有学生认为图象在逐渐接近x轴,y轴,所以当自变量取很小或很大的数时,图象能与x轴y轴相交.可以从函数式的定义域、函数与方程等角度进行解释。 总结:当k>0时,函数图象分别位于第象限内,并且在每一个象限内,y随x 的增大而 . 主题二:议一议 用类推的方法来研究y=- x 2 ,y=- x 4 ,y=- x 6 的图象有哪些共同特征?

结论: 反比例函数y = x k 的图象,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 ;当k<0时,在每一象限内,y 的值随x 值的增大而 . 对 学 对子间检查自学内容并相互讨论 群 学 1、组长带领组员进行讨论上述的相关问题,并检查本组成员的完成情况。 2、组长组织好本组要展示的内容和展示人员的安排。 (二)展示 展示一:主题一:反比例函数的图像 展示二:主题一: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课堂练习 1.已知反比例函数x k y -= 3,分别根据下列条件求出字母k 的取值范围:(1)函数图象位于第一、三象限(2)在第二象限内,y 随x 的增大而增大 2.函数y =-ax +a 与x a y -= (a ≠0)在同一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 )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过反比例函数x k y = (k >0)的图象上的一点分别作x 轴、y 轴的垂线段,与x 轴、y 轴所围成的矩形面积是6,则函数分析式为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还有什么疑惑? 课后练习 1.若函数x m y )12(-=与x m y -= 3的图象交于第一、三象限,则m 的取值范围是 2.反比例函数x y 2 - =,当x =-2时,y = ;当x <-2时;y 的取值范围是 ; 当x >-2时;y 的取值范围是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测试题(含答案)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测试题(含答案) 一、直接写得数。 52×60=0.6-0.47=30×40=150÷100= 1-0.07=0.83+4.17=7.2-4.8= 5.42+3.24= 45÷100×100= 5.87×0+5.87= 二、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9.5+6.2 32.1-5.56- 4.4327×99 99×125+12588×56+56×12 4.2×25 三、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绿化队要在150m的小路两旁植树(两端都要植),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植 ()棵树。 A.50 B.102 C.51 2.在一个圆形的跑道上,每隔10m插一面彩旗,一共插了40面彩旗,跑道的周长是()m。 A.400 B.410 C.390 3.在一个正方形场地四周植树,四个顶点各植1棵,这样每边各有24棵树,场地四周共植 ()棵树。 A.96 B.92 C.88 4.一根长18m的木材,每3m截成一段,一共可截()段。 A.4 B.5 C.6 5.教学楼每一层有24个台阶,老师从一楼上楼去某教室,共走了72个台阶。老师是去第() 层的教室。

A.2 B.3 C.4 四、解决问题。 1.在周长100m的圆形水池边摆盆景,每隔5m摆一盆,一共可以摆多少盆? 2.36名学生在操场上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正方形,每边人数相等。四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 有多少名学生? 3.复兴小学五(5)班有60人做课间操,所有的人站一排,相邻两名同学的距离是1m,从第一名 同学到最后一名同学的距离有多少米? 4.时钟4:00敲4下,9秒敲完。那么8:00敲8下,需要多少秒敲完? 5.在一个人工湖的周围每隔6m栽一棵柳树,一共栽了150棵。再在相邻的两棵柳树之间每 隔2m栽一棵樱花,一共栽了多少棵樱花?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全册课堂同步导学案 第二十六章反比例函数 26.1 反比例函数 26.1.1 反比例函数 一、课前预习 1.什么是函数? 2.什么是一次函数? 3.什么是正比例函数? 4.乘法表中乘积为12的两个因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二、创设情境 1.问题1 京沪线铁路全程为 1463 km,某次列车的平均速度v(单位:km/h) 随此次列车的全程运行时间t(单位:h)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2 某住宅小区要种植一块面积为1000m2的矩形草坪,草坪的长 y(单位:m)随宽x(单位:m)的变化而变化. 问题3 已知北京市的总面积为1.68×104km2,人均占有面积 S(单位:km2/人)随全市总人口n(单位:人)的变化而变化. 三、形成概念 反比例函数定义: 四、概念辨析 下列函数中哪些是反比例函数?并说出它的k。哪些是一次函数? ;; ; ; ;;

; ;. 五、例题探究 例1.当m =时,关于x的函数y=(m+1)是反比例函数? 例2.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并且当x=2时,y=6.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2)当x=4时,求y的值. (3)当y =8 时,求x的值. 例3.画出的图像.(思考:画出的图像)

六、拓展练习 1.已知y与x2成反比例,并且当x=3时,y=4. (1)写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 (2)当x=1.5时,求y的值; (3)当y=6时,求x的值. 2.已知y-1与成反比例,且当x=1时y=4,求y与x的函数表达式,并判断是哪类函数? 26.1.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第1课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习目标: 1.能用描点法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 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并会用性质解决问题. 学习重难点: 重点: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难点: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温故知新 1.反比例函数的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 _______;解析式中自变量x的取值能为0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图象分别是,它们性质分别是: 。 3. 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步骤是(1);(2);(3)。

五年级数学上册数学广角演示教学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1=植树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 教学目标: 1.建立并理解在线段上植树(两端都栽)的情况中“棵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2.利用线段图理解“点数=间隔数+1”“总长=间隔数×间距”等间隔数与点数、总长、间距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点数=间隔数+1”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培养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并能熟练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出示,设疑激趣 教师:哪位同学知道我们国家设立的植树节是在哪一天?(3月12日)在这一天的植树活动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 m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 m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教师:你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吗?(学生交流) 教师:你认为哪一个结果是正确的?(指名回答) 二、经历过程,感受方法 教师:可以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检验呢?(画线段图)那我们可以在草稿本上试一试。遇到了什么困难? 预设:100 m太长了,不太好画。(追问:那我们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以先用简单的数试一试。(课件出示) 三、探索实践,建立模型 教师:先看看20 m的距离,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可以栽几棵树,在草稿本上画一画。 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 教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20÷5=4,20 m被平均分成4段,因为两端要栽,所以要栽5棵树。 教师:再画一画,25 m可以栽几棵树?(学生操作)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25÷5=5,就是把25 m平均分成了5段,因为两端都要栽,所以要栽6棵树。 还可以这样画:这里的蓝色线段表示什么?(间隔数)红色线段呢?(植树棵数)

第4课时 统计与数学广角

第4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 教学目标 1.巩固对横向、纵向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学会绘制条形统计图。 2.能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解决与统计图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4.体会统计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教学难点:分析条形统计图中的数据,能根据条形统计图中的信息开放性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复习 1.我们学过哪两种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2.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能对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3.怎样绘制条形统计图。 (1)画纵轴和横轴。 (2)确定每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3)画图例和直线,标明数据。 4.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复习。(板书课题) 二、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第4题。 (1)学生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2)各组汇报成果,投影展示条形统计图。 (3)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 ②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③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比女生多? (4)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点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出横轴、纵轴、每一格代表几人;各种直条代表什么。 2.学习河内塔问题。 (1)介绍河内塔问题。 (2)课件出示教材第111页下面的问题。 (3)学生读题,分析题意。 ①不改变珠子的上下顺序。 ②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珠子。 ③大珠子不能放到小珠子上面。 (4)学生分组移动珠子,各组之间交流。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114页第12题。 1.说说统计表反映了哪些数据信息。 2.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展示学生绘制的条形统计图。 4.让学生回答题中的数学问题。 5.条形统计图还可以怎么画?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数学活动(导学案)

数学活动 ——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 一、导学 1.活动导入 请同学们准备如下学具:半圆形量角器一个,细线一根,小挂件(或其他小重物),软尺一个. 这节课我们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 2.活动目标 (1)能自制测角仪,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测量物高的方案. (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根据测量的数据计算物高. 3.活动重、难点 重点:自制测角仪,测量物高. 难点:测量活动. 二、活动过程 1.活动指导 (1)活动内容:教材P81活动1、2:制作测角仪,测量树的高度;利用测角仪测量塔高. (2)活动时间:45分钟. (3)活动方法:完成活动参考提纲. (4)活动参考提纲: ①自制测角仪: 把一根细线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线的另一端系一个小挂件,如图1、2所示,制成的一个简单测角仪. 图1 图2 图3 ②探索测角仪的使用方法:如图3所示,仰角的度数是多少? ③测量原理探讨:

a.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4: b.测量底部不可以直接到达的物体的高度,如图5: ④探讨测量方案,设计活动报告: a.测量树高 (底部可以到达的物高),如图6: b.测量塔高(底部不可到达的物高),如图7: 图6 图7 ⑤活动实施: a.设计测量方案. b.实际测量,记录数据. c.整理数据计算物高. d.填写活动报告. 课题 测量示意图 测量数据 测量项目第一次第二次平均值 计算过程 结论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能制作测角仪、设计测量方案,并积极参与活动. ②差异指导:全班学生每6人一组分组活动,指导学生制作测角仪、设计测量方案,督促学生认真完成活动. (2)生助生:小组内互相交流. 4.强化 (1)底部可以到达的物高的测量原理. (2)底部不可到达的物高的测量原理. 三、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从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 (2)纸笔评价:活动报告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课时的数学活动是利用测角仪测量物高.整个活动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学生利用半圆形量角器、细线、小挂件制作一个简单的测角仪,对于在活动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及时给予帮助,增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进行解答. 一、基础巩固(60分) 1. (20分)某校九年级四个数学活动小组参加测量操场旗杆高度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图是四个小组在不同位置测量后绘制的示意图,用测角仪测得旗杆顶端A的仰角记为α,CD为测角仪的高,测角仪CD的底部C处与旗杆的底部B处之间的距离记为CB,四个小组测量和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word完整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一、知识提炼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1、在不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 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在不封闭路线上植树,可以看作在直线上种树,分为三种不同的情形。 棵树=段数+1 棵树=段数 棵树=段数—1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可以灵活的选择上面的三种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2、在封闭路线上的植树问题 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等。不管这条封闭曲线是什么形状的,规律始终不变。即:棵树=段数。 二、例题讲练 方法1、沿一条不封闭的路线的一边植树,可看作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植树时两端都要栽,植树棵树=段数+1。 例1 在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一侧植树。每隔100米种一棵,从头到尾一共要植多少棵树? 巩固练习 园林工人沿公路两侧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一共种了90棵。这条路有多长?

方法2、在两个建筑物之间的一条路线上植树,它的两端都不植树,每侧植树的棵树比段数少1。即:棵树=段数—1 例2为庆祝“六?一”儿童节,市实验小学在两座教学楼之间插彩旗,每隔15米插一面彩旗,已知两座教学楼之间的距离是345米,一共要插多少面彩旗? 巩固练习 一路公共汽车起点站与终点站之间的路程是3200米,如果每隔400米设一个停靠点,一共要设置多少个停靠点? 方法3、在一个首尾相连的封闭路线上植树,植树棵树=段数。 例3某个风景区里有一个周长1200米的圆形广场,广场的周围每隔25米装有一盏路灯,这个广场周围一共装有多少盏路灯? 巩固练习 同学们在操场上围成一个圈做游戏,这个圈的周长恰好是100米,如果每相邻两个同学之间都是2米,参加游戏的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方法4、沿着正方形的四条边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如果已知每边植树的棵树,求四周一共植树的棵树时,可用(每边植树棵树—1)×4,求出植树总棵树。 例4小明用棋子围成了一个空心的正方形,每边有16颗棋子,并且正方形四个顶点上都有一颗。小明围这个正方形共用了多少颗棋子?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导学案

29.1 投影 李度一中陈海思 第1课时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了解投影的有关概念,能根据光线的方向辨认物体的投影。 2.了解平行投影和中心投影的区别。 3.了解物体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二)数学思考:在探究物体与其投影关系的活动中,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通过对物体投影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有关投影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了解正投影的含义,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难点】 归纳正投影的性质,正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准备】手电筒、三角尺、作图工具等。 【学习过程】 【情境引入】 活动1 设问:你注意观察过周围物体在日光或灯光下的影子吗?影子与物体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教师展示实物及图片,学生观察、思考,感知物体与投影之间的关系。

学生讨论、发表观点;教师归纳。 总结出投影、投影线、投影面的概念。 总结:一般地,用光线照射物体,在上,得到的叫做物体的投影,叫做投影线,投影所在的叫做投影面。【自主探究】 活动2 教师给学生展示一组阳光下的投影图片,设问:下列投影中,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这些投影线有何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归纳,教师指导。 归纳总结:由形成的投影叫做平行投影。 试举出平行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 活动3 出示一组灯光下的投影,学生观察投影线、投影面分别是什么?这些投影线有何共同特征?学生分析、回答。 归纳总结:由发出的光线形成的投影叫做中心投影。 试举出中心投影在生活中的应用实 例。。 活动4 出示教材88页练习:将物体与它们的投影用连接起来。 【合作探究】 活动5: 问题1

北师大版下册数学九年级第1章导学案全集

1.1 锐角三角函数 第1课时正切与坡度 学习目标: 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正切的意义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能够用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外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学习重点: 1.从现实情境中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 2.理解正切、倾斜程度、坡度的数学意义,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难点: 理解正切的意义,并用它来表示两边的比. 学习方法: 引导—探索法. 学习过程: 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1、你能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2、生活问题数学化: ⑴如图: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⑵以下三组中,梯子AB和EF哪个更陡?你是怎样判断的?

二、直角三角形的边与角的关系(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Rt △AB 1C 1和Rt△AB 2C 2有什么关系? ⑵ 2 2 2111B AC C B AC C 和有什么关系? ⑶如果改变B 2在梯子上的位置(如B 3C 3)呢? ⑷由此你得出什么结论? 三、例题: 例1、如图是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陡? 例2、在△ABC 中,∠C=90°,BC=12cm ,AB=20cm ,求tanA 和tanB 的值. 四、随堂练习: 1、如图,△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你能根据图中所给数据求出tanC 吗?

2、如图,某人从山脚下的点A走了200m后到达山顶的点B,已知点B到山脚的垂直距离为55m,求山的坡度.(结果精确到0.001) 3、若某人沿坡度i=3:4的斜坡前进10米,则他所在的位置比原来的位置 升高________米. 4、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是16和12.较长的一条对角线与菱形的一边的夹角为θ,则 tanθ=______. 5、如图,Rt△ABC是一防洪堤背水坡的横截面图,斜坡AB的长为12 m,它的坡角为45°,为了提高该堤的防洪能力,现将背水坡改造成坡比为1:1.5的斜坡AD,求DB的长.(结果保留根号) 五、课后练习:

人教三年级下册_总复习 统计与数学广角教案与教学反思

统计与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 复习复式统计表与数学广角(教材第111页“练习二十三”相关习题)。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柳宗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会正确认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了解搭配的意义,并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观念,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符号感,培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正确认读复式统计表,会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复习导入】 师:前面几节课我们复习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统计与数学广角。 【复习讲授】 一、复习知识点。 1.复式统计表: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会正确认读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2.搭配问题:根据连线法进行合理的搭配和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教材第110~115页相关题目。 1.投影出示例题: 下面是李明和陈东最近四年的体重统计表。

(1)李明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 (2)李明的体重哪一年比上一年增加得最多?增加了多少? (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 ②学生交流汇报。 生1:29.8-22.7=7.1(千克) 生2:9岁比8岁那一年增加最重。增加了27.5-24.6=2.9(千克) 生3:陈东从7岁到10岁,体重增加了多少千克?增加了28.8-23.5=5.3(千克)。 师:第3小题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但是要解答出来。 2.投影出示: 你参加过几次学校组织的体检?视力怎样?请你选择三年级和五年级各一个班,填写统计表。

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课后练习题

植树问题课后测评 先选择所属类型,再列式解答。 1、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答:这列纵队一共有个学生。 2、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两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需要盆花。 3、一根木头,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属于() ①两端种②一端种③两端不种 答:锯完一共要花分钟。 一、求棵数: 1、有一条长800米的公路,在公路的一侧从头到尾每隔20米栽一棵杨树,需多少棵杨树苗? 2、在一条长2500米的公路一侧架设电线杆,每隔50米架设一根,若公

路两端都不架设,共需电线多少根? 3、在一条长50米的跑道两旁,从头到尾每隔5米插一面彩旗,一共插多少面彩旗?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 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白杨树,每两棵树相距8 米(两端也要种)。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二、求间距: 1、红领巾公园内一条林荫大道全长800米,在它的一侧从头到尾等距离地放着41个垃圾桶,每两个垃圾桶之间相距多少米? 2、在一条绿荫大道的一侧从头到尾坚电线杆,共用电线杆86根,这条绿荫大道全长1700米。每两根电线杆相隔多少米? 3、在一条长250 米的路两旁栽树,起点和终点都栽,一共栽了101 棵,每两棵相邻的树之间的距离都相等,你知道是多少米吗? 三、求全长: 1、在一条公路上两侧每隔16米架设一根电线杆,共用电线杆52根,这条公路全长多少米? 2、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 棵树,两头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 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五年级数学下册9总复习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导学案人教版.doc

第5课时统计与数学广角课题统计与数学广角课型复习课 设计说明 本节课复习两个方面的内容:折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品。折线统计图包括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统计”在本册教材中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单式折线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 对于复式折线统计图,我让学生充分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即可看出每组数据变化的整体趋势,还能对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分析、比较,并通过所获得的信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推测。 对于数学广角——找次品问题,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找次品”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能用“优化”的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把这部分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然后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巩固和加强,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 测。 2.能用“找次品”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 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掌握“找次品”这类问题的解题方法。 学前准备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复习整理,导入新课。(8分钟) 1.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折 线统计图和数学广角——找次 品两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同学 们,先结合书本回顾一下这两 个方面的知识。 2.请学生小组内交流回顾 两单元的知识,互相补充完善。 3.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 机板书。 ①我们学过了统计方面的 哪些知识?它们各有什么特 1.认真听讲, 自己结合书本回顾 本节课要复习的两 单元内容。 2.小组合作学 习,互相补充完善。 3.根据学生的 汇报,教师补充, 相机板书。(见教学 板书) 1.下面是林林上学期语文、数学各单元检测成 绩的统计图。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林林的哪门学 科成绩稳定一些? (2)林林的语文、数学的平均分各是多少? (3)针对林林上学期语文、数学学习情况,你

人教九年级下册数学-正投影导学案

29.1 投影 杭信一中何逸冬 第2课时正投影 【学习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进一步了解投影的有关概念。 2.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二)数学思考:在探究物体与其投影关系的活动中,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相互转化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解决问题:通过对物体投影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中有关投影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 能根据正投影的性质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难点】 归纳正投影的性质,正确画出简单平面图形的正投影。 【学习准备】手电筒、三角尺、作图工具等。 【学习过程】 【知识回顾】 正投影的概念:投影线于投影面产生的投影叫正投影。 【自主探究】 活动1 出示探究1 如图29.1—7中,把一根直的细铁丝(记为线段AB)放在三个不同位置:(1)铁丝平行于投影面; (2)铁丝倾斜于投影面: (3)铁丝垂直于投影面(铁丝不一定要与投影面有公共点)。

三种情形下铁丝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 通过观察、讨论可知: (1)当线段AB 平行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线段A1B1,线段与它的投影的大小关系为AB A1B1; (2)当线段AB 倾斜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线段A2B2,线段与它的投影的大小关系为AB A2B2; (3)当线段AB 垂直于投影面P 时,它的正投影是 。 设计意图:用细铁丝表示一条线段,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它的正投影简单直观,易于发现结论。 活动2 如图,把一块正方形硬纸板P (记为正方形ABCD )放在三个不同位置: (1)纸板平行于投影面; (2)纸板倾斜于投影面; (3) 纸板垂直于投影面。 三种情形下纸板的正投影各是什么形状? 通过观察、讨论可知: (1)当纸板P 平行于投影面时,P 的正投影与纸板P 的 一样; (2)当纸板P 倾斜于投影面时,P 的正投影与纸板P 的 ; (3)当纸板P 垂直于投影面时,P 的正投影成为 。 归纳总结:通过活动1、活动2你发现了什么? 正投影的性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26.1 二次函数及其图像 26.1.1 二次函数 【学习目标】 1. 了解二次函数的有关概念. 2. 会确定二次函数关系式中各项的系数。 3. 确定实际问题中二次函数的关系式。 【学法指导】 类比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来学习二次函数,注意知识结构的建立。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若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 和y ,如果对于x 的每一个值, y 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y 是x 的 ,x 叫做 。 2. 形如 ___________y =0)k ≠(的函数是一次函数,当______0=时,它是 函数;形如 0)k ≠(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 二、自主学习: 1.用16m 长的篱笆围成长方形圈养小兔,圈的面积y(㎡)与长方形的长x(m)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 。 分析:在这个问题中,可设长方形生物园的长为x 米,则宽为 米,如果将面积记为y 平方 米,那么 y 与x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 = ,整理为y = . 2.n 支球队参加比赛,每两队之间进行一场比赛.写出比赛的场次数m 与球队数n 之间的关系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一根长为40cm 的铁丝围成一个半径为r 的扇形,求扇形的面积S 与它的半径r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4.观察上述函数函数关系有哪些共同之处? 。 5.归纳:一般地,形如 ,(,,a b c a 是常数,且 )的函数为二次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a 是__________,b 是___________,c 是_____________. 三、合作交流: (1)二次项系数a 为什么不等于0? 答: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