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特殊三角形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中考数学复习特殊三角形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中考数学复习特殊三角形专题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三中学九年级数学复习:特殊三角形专题教案新

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折叠问题的本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会利用轴对称变换的性质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能力目标 能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提高解题的灵活性,并学会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通过动手操作,应用轴对称性解决折叠问题。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折叠自己进行解题过程较难,思维不易发散.

教学过程

巧设情境,设疑引入

通过对特殊三角形一章的学习我们对直角三角形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和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折叠问题。

【动动手,动动脑】:如图操作,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 落在AB 上的点E 处.

(1)你能找出其中全等的三角形吗?△ADC ≌△ADE

(2)图中有哪些有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

∠1=∠2; ∠3=∠4=∠C=90°;∠5=∠6;

AE=AC;DE=CD

(3)图中的对称轴是哪条线段所在的直线?

线段AD 所在的直线

从操作中不难看出,折叠操作“折”是过程,“叠”是结果。但是,折叠问题不能只靠动手操作来解决,我们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折叠的本质又是什么呢?

学生归纳:折叠问题的实质是图形的轴对称变换。利用轴对称变换得到对应的角相等和对应的线段 相等。

运用性质,归类探究

【归类一】:求角的度数

例1:如图,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 落在AB 上的点E 处.已知∠B=30°,

∠C=90°,则∠BAD= ,∠ADE=

解:∵△ADE 由△ADC 折叠而来

∴ △ADE ≌△ADC

∴AD 是∠BAC 的平分线即∠BAD=∠DAC

∴∠AED=∠C=90°

∵∠B=30°, ∠C=90°∴∠BAC=90°-30°=60°(为什么?)

∴∠BAD=∠DAC=2

1×(90-30)°=30° ∴∠ADE=90°-30°=60°

点评:利用折叠的本质求角的度数,当条件中有某些角的度数已知时,综合题中的其他条件,找已知角和未知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求得未知角的度数。若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已知时,该怎样思考呢? 体验感悟:(1)如图:在Rt △ABC 中,∠ACB=90°,∠A<∠B,M 是斜边的中点,将三角形ACM 沿CM 折叠,点A 落在点D 处,若CD 恰好与AB 垂直,则∠A= .

解 ∵M 是AB 的中点,∠ACB=90°

∴CM=AM =2

1AB(为什么?) ∴∠A=∠ACM=x

∵△CDM 由△AMC 折叠而来

∴ △CDM ≌△AMC

∠ACM=∠DCM

∵CD ⊥AB ∴∠A+∠ACM +∠DCM=3x=90 °

∴x=90° ∴∠A=30°

点评:本题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是已知的时候,要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度数,通过设元,利用方程思想,然后求得未知角的度数。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试一试。

(2)如图,CD 是Rt △ABC 斜边上的高,将△BCD 沿CD 折叠,B 点恰好落在AB

的中点E 处,则∠A 等于( B )

A 25°

B 30°

C 45°

D 60° 点评:这两题和例题的区别在于条件中没有任何一个角的度数是已知的,要把线段之间的关系转化为角的度数,然后求得未知角的度数。在难度上有所加深,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利用折叠的性质,除了可以求角的度数之外,还可以求线段的长度。

【归类二】:求线段的长度

例2:如图,折叠直角三角形纸片,使点C 落在AB 上的点E 处.已知BC=12,∠B=30°,∠C=90°,则DE 的长是( )

A. 6

B.4

C.3

D.2

分析:由题意可得,AD 平分∠BAC ,∠C=∠AED=90°,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和30°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求解.

解: ∵折叠, ∴AD 平分∠BAC ,∠C=∠AED=90°,

∴DE=D C ,设 DE=DC=x 又∵∠B=30°,

∴BD=2DE=2x (直角三角形30°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BC=12, ∴3DE=3x=12, ∴x=4即DE=4.

故选B .

例3:如图,在△ABC 中,AB=3,AC=4.BC=5,现将它折叠,使点C 与点B 重合,求CD 的长。 解:∵ AB=3,AC=4.BC=5

∴ △ABC 为RT △,∠A=90°(勾股定理逆定理)

∵折叠∴CD=BD

设CD=BD=x,则AD=4-x

由勾股定理得: 解得x=

点评:解决折叠问题常常需要用到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解决折叠问题中线段长度的基本工具.它可以充分利用图形的几何性质,将其中的基本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达出来.

体验感悟:如图,把一张长 8,宽 4的长方形纸片折叠,折叠后使相对的两个点A 、C 重合,点D 落在D ′,折痕为EF,求:重合部分的面积.

A B C A D

E

222)-43x x =+(8

25

《1等腰三角形》教案

《1 等腰三角形》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会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判断、计算作用.2、能力目标: 从设置问题?模型演示?自己动手探究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实验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发现法,体验几何发现的乐趣,在实际操作动手中感受几何应用美.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难点: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推理应用. 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大胆猜想 1、观察含有等腰三角形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兴趣. 2、由学生自己动手折纸游戏,演示等腰三角形变换,大胆猜测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二)证明猜想,形成定理. 例、△ABC中,AB=AC,求证:∠B=∠C B 1、思考: 如何证明你的猜想?〔讲述一种证明方法:作顶角的平分线〕 〔解答〕证明:做顶角的平分线AD,AD平分∠A,AD⊥BC.

D C B 在△ABD 和△ACD 中?? ???===CD BD AD AD AC AB 所以△ABD ≌△ACD (SSS ),所以∠B=∠C ,∠BAD =∠CAD ,∠ADB =∠ADC =90°. 思考:有其它的方法吗?试试看,用不同的方法证明这个结论. 2、想一想: 在上图中,线段AD 还具有怎样的性质?为什么?由此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应让学生回顾前面的证明过程,思考线段AD 具有的性质和特征,从而得到结论,这一结合通常简述为“三线合一”. 推论: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3、小结: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填空 (1)如果AB =AC ,AD 是角的平分线那么-----------------------------------. (2)如果AB =AC ,AD ⊥BC 那么-------------------------------------. (3)如果AB =AC ,BD =CD 那么------------------------------------. 总结,积累知识点,从理性上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形成知识体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关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定义,探索等腰三角形中的线段长度关系;能够用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集

C 1 B 1 C A B A 1 课题:§11.1 全等三角形 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技能: 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理解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能够准确辩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二) 过程与方法 : 1、在图形变换以用操作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几何直觉。 2、在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 三角形的体验。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学重点: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情景导入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三角板 预习导航: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如何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有哪些性质? 教学过程 (一) 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出示投影片 :1.问题:你能 发现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美妙 的关系吗? 这两个图形是完全重合的. 2.那同学们能举出现实生活中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的例子吗003F 生:同一张底片洗出的同大小照片是能够完全重合的。 形状与大小都完全相同的两个图形就是全等形. 3.学生自己动手(同桌两名同学配合) 取一张纸,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三角板按在纸上,画下图形,照图形裁下来,纸样与三角板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4.获取概念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对应顶点、对应角、 对应边,以及有关的数学符号. 记作:△ABC ≌ △ A ’B ’C ’ 符号“ ≌ ”读作“全等于” D A

(注意强调书写时对应顶点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 (二).新知探究 利用投影片演示 1.活动: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DEF ;将△ABC 沿BC 翻折180 得到△DBC ; 将△ABC 旋转180°得△AED . 2. 议一议:各图中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启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所以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这也是我们通过运动的方法寻求全等的 一种策略. 3. 观察与思考: 寻找甲图中两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它们的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引导学生从全等三角形可以完全重合出发找等量关系) 得到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三)例题讲解 [例1]如图,△OCA ≌△OBD ,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说出这两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和角. 1. 分析:△OCA ≌△OBD ,说明这两个三角形可以重合,?思考通过怎样变换可以使两三角 形重合? 将△OCA 翻折可以使△OCA 与△OBD 重合.因为C 和B 、A 和D 是对应顶点,?所以C 和B 重合,A 和D 重合. ∠C=∠B ;∠A=∠D ;∠AOC=∠DOB .AC=DB ;OA=OD ;OC=OB . 2. 总结:两个全等的三角形经过一定的转换可以重合.一般是平移、翻转、旋转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ABE ≌△ACD ,∠ADE=∠AED ,∠B=∠C ,?指出其他的对应边和对应角. 1. 分析:对应边和对应角只能从两个三角形中找,所以需将△ABE 和△ACD 从复杂的图形 中分离出来. 2小结:找对应边和对应角的常用方法有: D C A B O D C A B E 乙 D C A B 丙 D C A B E

1.1.3等腰三角形教案

课时课题:第一章第一节等腰三角形第3课时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第1、2节课 教学目标: 1.能够用综合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初步了解反证法的含义,并能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3.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证明. 难点:反证法的含义,利用反证法证明简单的命题. 教法与学法指导: 本节应用“启迪诱导—自主探究”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引导释疑的作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形成结论,并让学生在应用中体会所得知识,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关注了问题的变式与拓广,引领学生经历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而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哪些性质。 生1: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就是“等边对等角”。 生2:“三线合一”。 生3: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相等,两腰上的中线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师:非常好!同学们概括的很全面。那么对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这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是什么? 生:题设:等腰三角形。结论:两底角相等。

师:我们把性质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反过来还成立么?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 生:完全成立,可以证明出来。 设计意图:设计成问题串是为引出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埋下伏笔。学生独立思考是对上节课内容有效地检测手段。 第二环节 合作探究 展示交流 师:以前我们通过改变问题条件,得出了很多类似的结论,这是研究问题的一种常用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思考问题,这也是获得数学结论的一条途径.比如“等边对等角”,反过来成立吗?也就是: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下面我们来一起证明一下这个结论。请同学们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 学生活动:在练习本上画图,写出已知、求证,完成证明命题的前两步。找一个同学黑板板书。 生:已知:如图,在△ABC 中,∠B=∠C , 求证:AB=AC , 师:同学们完成的很好,下面怎样来完成证明过程哪?(停顿一下,给学生思考时间。)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证明“等边对等角的”? 生1:作辅助线构造两个全等的三角形,使AB 与AC 成为对应边就可以了。 生2:由前面定理的证明的方法,通过作BC 的中线,或作∠A 的平分线,或作BC 上的高,都可以把△ABC 分成两个全等的三角形。 师:很好!同学们可在练习本上尝试一下是否如此,我现在把大家分成三大组,写出三种证明过程来。 学生活动:分三组,用三种方法写过程。 生(举手):老师,不对,我们没法做。我们组发现,如果作BC 的中线,虽然把△ABC 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但无法用公理和已证明的定理证明它们全等.因为我们得到的条件是两个三角形对应两边及其一边的对角分别相等,这是“SSA ”,是不能够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他们的两种方法是可行的。(全班恍然大悟) 师:哈哈!那你们组随便用另外两种方法吧。 生1:方法一:证明:作AD ⊥BC 于D B A

《三角形的分类》 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商丘市睢阳区胜利小学汤春生 一、教学内容: 北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的分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探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标准及方法,体会每类三角形特征,并能够识别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通过观察、分类、记录等活动,折、剪等操作,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归纳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同时懂得合作可以提高效率的道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别从三角形的角和边两个方面特征,对三角形准确地进行分类。 难点:能够掌握各种三角形的特征以及各类三角形之间内在联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 PPT课件、红领巾、三角板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上课前,我们先作个游戏吧!这个游戏就是—--请你猜猜我是谁?注意听:1.我藏在红领巾里,我是红领巾中最大的角,我是谁?(钝角)什么是钝角?剩

下的两个是什么角?(锐角)什么是锐角?2.我们藏在这副三角板中,我们长得一模一样,我是谁?(直角)什么是直角? 教师对每种方法都要予以肯定、引导。 (二)探究活动 红领巾、三角板都是什么图形?(三角形)谁愿意告诉我三角形有哪些共同特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些三角形它们的形状、大小一样吗?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说出那是因为角的大小、边的长短各异造成的。 (板书:角边) 指着三角形说:“既然如此,我想把这些三角形进行分类,你觉得应该按什么样的标准来分呢?为什么?(相机引导说出原因)”刚才同学们说了只有两种方法:按边分或者按角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的分类(板书:三角形的分类)请同学们按角和边对你组袋中的三角形进行分类。 要求:1、小组各成员在组长的指挥下进行活动。 2、各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想想怎样做既对又快就怎样做? 3、填好记录单,推举汇报人。 4、完成了就坐好。 表一:按角分类(填出各个三角形中各角的个数0、1、2、3) 观测角的大小时我们采用的是(目测、量角器量、直角比)(选择打√)的方法。 我们把号三角形放在一起,因为它们,命名为: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复习1 优秀教学设计

全等三角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灵活运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性质和角的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体会构建知识框架。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建立整章框架的过程,领会分析、总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关注学生在观察、思考、探究、交流中主动参与的程度以及交流的意识,从而启迪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把全等三角形全章系统化和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难点】:全等三角形开放性问题 【教学突破点】:提出问题让学生回忆已学知识,并通过相应练习进行巩固,最后学生用图表小结来构建知识框架。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教师引导归纳,学生以练习巩固为主。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巩固练习: A 组 1、如图,已知AB=AD ,要使△ABC ≌△ADC ,可增加条件BC=DC , 理由是 SSS 定理。或∠BAC=∠DAC ,SAS 或∠B= ∠D=90°,HL. 2、如图,△ABC 中,∠C=90o,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垂足为E , 且CD=6cm ,则DE 的长为( B ) A 、4cm B 、6cm C 、8cm D 、10cm 第1题 A 第2题 A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B 、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 C 、两个等边三角形全等 D 、两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4、三角形内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的点是(A ) A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B 、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 C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的交点 D 、三角形的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 5、在△ABC 中,∠A=70o,∠B=40o,则△ABC 是( B ) A 、钝角三角形 B 、等腰三角形 C 、等边三角形 D 、等腰直角三角形 B 组 6、如图,AE=BE ,∠C=∠D ,求证:△ABC ≌△BAD 。 证明△ACE ≌△BDE (AAS ),那么AC=BD ,CE=DE ,因为AE=BE ,所以AE+DE=BE+CE ,即AD=BC ,所以△ABC ≌△BAD (AAS ) (第7题)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等腰三角形判定教案 祁东成章实验中学八年级组管飞 知识结构: 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本定理是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它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此定理为证明线段相等提供了又一种方法,这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内容的难点是性质与判定的区别,在定理运用时注意前提条件是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是互逆定理,题设与结论正好相反.学生在应用它们的时候,经常混淆,帮助学生认识判定与性质的区别,这是本节的难点.在定理使用时的前提条件在同一个三角形中是容易忽略的,也是难点之一.另外本节的文字叙述题也是难点之一,和上节结合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由于知识点的增加,题目的复杂程度也提高,一定要学生真正理解定理和推论,才能在解题时从条件得到用哪个定理及如何用.

教法建议: 本节课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探索法”。在数学教学中要避免过多告诉学生现成结论。提倡教师鼓励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他们探索数学的内在规律。具体说明如下: (1)参与探索发现,领略知识形成过程 学生学习过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的概念,首先提出问题:等腰三角形性质定理的逆命题的什么?找一名学生口述完了,接下来问:此命题是否为真命?等同学们证明完了,找一名学生代表发言.最后找一名学生用文字口述定理的内容。这样很自然就得到了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积极参与发现,满打满算了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学生克服思维和探求的惰性,获得锻炼机会,对定理的产生过程,真正做到心领神会。 (2)采用“类比”的学习方法,获取知识。 由性质定理的学习,我们得到了几个推论,自然想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我们能得到哪些特殊的结论或者说哪些推论呢?这里先让学生发表意见,然后大家共同分析讨论,把一些有价值的、甚至就是教材中的推论板书出来。如果学生提到的不完整,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引导。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前几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来说说三角形有哪些特征? 生: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具有稳定性。(三边关系) 师:是的,三角形有这些特征。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你们看,这几个三角形一样吗?(不一样)那么,它们哪里不一样呢?(大小不同,形状不同) 师:是的,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大小和形状不同的?(角的大小不同,边的长短不同) 今天,我们就根据角的特点、边的关系来给三角形分分类。 二、实践操作,探究学习 师:每一小组有7个不同的三角形,请你根据任务单中的内容进行操作与讨论。 学生操作、记录,师巡堂、指导。 全班汇报、交流。 任务一:按角分 1、 汇报 师:现在有哪一组的同学愿意把你们组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的呢?(选取其中一组进行汇报,每人汇报自己所测量的三角形,组长汇报分类结果) 师:看看他们组的分类结果跟你们组的一样吗?(学生说完以后教师指导学生说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概念) 师:有三个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学生读一遍 2、 集合图表示 师:根据刚才的分类,我们知道了按角分可以把三角形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如果老师把三角形的一个整体看成是一个椭圆的话(课件出示一个椭圆),我们就可以把按角分类的三角形用这样的集合图来表示。 3、 看角猜三角形游戏 师:我们现在要一起来做个看角猜三角形的游戏。 (课件)从角的大小来看,你能猜到这个信封里装的是什么三角形吗?每次都要说出理由。 合作要求: 请你根据任务单中的内容进行操作与讨论。 1、量一量,判断记录( )角,记录边长; 2、小组讨论,给三角形分类。 小提示:操作过程中获得的结果可以先直接标注在三角形中,然后再记录到任务单中去。

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华东师大版)

19.1 命题与定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了解命题、定义的含义;对命题的概念有正确的理解。会区分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知道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结合实例让学生意识到证明的必要性,培养学生说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良好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感受公理化方法对数学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价值。 二.教学要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三.教学重点:找出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四.教学难点及突破措施:命题概念的理解。让学生多说,多讲,多练习。 五.教学时间:第九周第3节 六.教法设计:讲练结合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教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图形的特性,如“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相等”等。根据我们已学过的图形特性,试判断下列句子是否正确。1、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3、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等;5、直角都相等。 二、探究新知 (一)命题、真命题与假命题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根据已有的知识可以判断出句子1、2、5是正确的,句子3、4水错误的。像这样可以判断出它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句子叫做命题,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错误的命题称为假命题。教师:在数学中,许多命题是由题设(或已知条件)、结论两部分组成的。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这样的命题常可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用“如果”开始的部分就是题设,而用“那么”开始的部分就是结论。例如,在命题1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个角相等”就是结论。有的命题的题设与结论不十分明显,可以将它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就可以分清它的题设和结论了。例如,命题5可写成“如果两个角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 (二)实例讲解 1、教师提出问题1(例1):把命题“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分别指出命题的题设和结论。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个命题可以写成“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这个命题的题设是“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都相等”,结论是“这个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教师提出问题2:把下列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并说出它们的条件和结论,再判断它是真命题,还是假命题。(1)对顶角相等;(2)如果a> b,b> c, 那么a=c;(3)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4)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学生小组交流后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给出答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教案

13.3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体会数学中的转化思想. 2.能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计算.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性质的证明(辅助线的添加)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景,明确目标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片,按照老师要求对折,然后用剪刀或小刀裁去阴影部分,再把裁剪后的直角三角形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是什么三角形呢? 1.从折剪的过程可知,△ABC是什么三角形呢? 2.在上述△ABC中,AB、AC、BC,∠B、∠C的名称是什么呢? 3.上面剪出的等腰△ABC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借助图中的线表示)? (1)由折叠和对称可知,在△ABC中,∠B与∠C的大小关系如何; (2)由折叠和对称又可知:∠BAD与∠DAC,BD与DC大小关系如何,AD与BC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指向目标 1.自学教材第75至77页. 2.请完成“《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三、合作探究,达成目标 探究点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导出 活动一:由教材P75两个“探究”栏目,可以发现等腰三角形具有以下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平分线、底边上的高________. 展示点评:1.请画出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性质1,并写出证明过程. 2.由性质的证明过程还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若是,对称轴是什么? 小组讨论:证明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思路是什么? 反思小结:通过作底边上的高,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得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探究点二 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活动二: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在AC 上,且BD =BC =AD. 求△ABC 各角的度数. 展示点评:图中有哪些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灵活地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找相等的角,是解决该问题的突破点;再结合代数思想,应用列方程的方法,是在几何题中求解角或边的大小常用方法. 小组讨论:当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什么问题?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 反思小结:等腰三角形的边、角不确定时,应考虑是底边还是腰,是顶角还是底角.用到了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针对训练:见《学生用书》相应部分 四、总结梳理,内化目标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2.我们是怎么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的? 3.“三线合一”的含义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4.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实际问题―→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计算 五、达标检测,反思目标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3 cm 和6 cm ,则其周长是__15_cm __. 2.等腰三角形有一个角是36度,则它的底角的度数是__72°,72°或36°,36°__. 3.下列命题中:(1)等腰三角形的两角相等;(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必平分底边; (3)等腰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也是这边上的高线;(4)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平分顶角.其中正确的有( B ) A .(1)(3) B .(2)(4) C .(1)(2)(4) D .(2)(3)(4) 4.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是80°,则其底角是( C ) A .100° B .100°或40° C .40° D .80° 5.一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13,其中一边长为3,则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B ) A .7 B .3 C .5 D .7或3 6.如图,△ABC 中,AB =AC ,D ,E 为BC 上两点,AD =AE , 求证:BD =CE.

三角形的分类教案

三角形的分类教案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三角形的分类 教学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会按角的特征及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学用具:量角器、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我们认识了三角形,三角形有什么特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按照三角形的特征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怎样分? 二、新课: 1小组活动: (1)出示小片子,观察每个三角形.可以动手量一量,分工合作。根据你发现的特点将三角形分类。 2按角分的情况 引导学生明确:相同点是每个三角形都至少有两个锐角;不同点是还有一个角分别是锐角、钝角和直角. 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不同进行分类 (1)分类. 根据上边三个三角形三个角的特点的分析,可以把三角形分成三类. 图①,三个角都是锐角,它就叫锐角三角形.(板书) 提问:图②、图③只有两个锐角,能叫锐角三角形吗?(不能) 引导学生根据另一个角来区分.图②还有一个角是直角,它就叫直角三角形,图③还有一个钝角,它就叫钝角三角形. 请同学再概括一下,根据三角形角的特征可以把三角形分成几类?分别叫做什么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2)三角形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集合图表示这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把所有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用一个圆圈表示.(画圆圈)好像是一个大家庭,因为三角形分成三类,就好象是包含三个小家庭. (边说边把集合图补充完整.) 每种三角形就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反过来说,这三种三角形正好组成了所有的三角形. (3)三角形中至少要有两个锐角,所以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应看它最大的内角.…… 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 3按边分的情况: (1)我发现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还有三条边都相等的。

中考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最新整理)

全等三角形的复习(第1 课时) 泰安六中苏晓林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全章复习课,首先帮助学生理清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理解性质、判定和运用;其次对学生所学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再次通过拓展延伸以的习题训练,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全等三角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中考对全等三角形考察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为以后的复习指明方向。在练习的过程中,要注意强调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养成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学情分析 在知识上,学生经历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学习,对全等三角形性质、判定以及应用基本掌握,初步具有整体认识,但由于间隔时间有点长所以遗忘较多,全等三角形是学习初中几何的基础和工具也是中考必考内容。对全等三角形的综合应用以及全章知识脉络的形成正是以上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复习学生在全等三角形的计算、证明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概括归纳能力将有所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和性质;会应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2.在题组训练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出全等三角形解题的模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

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建立在联系的思维习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会思考、讨论、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难点:能理解运用三角形全等解题的基本过程。 五、教法与学法 以“自助探究”为主,以小组合作、练习法为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先形成自己的全等三角形知识认知体系,尝试完成练习;给予学生充足的空间展示学习结果,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最后点评方式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安排 2 课时 八、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全章的复习课,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学生“练后思”的模式,帮助学生搜整《全等三角形》全章知识脉络,建构知识网络,通过基础训练、概念变式练习、典例探究、拓展应用等活动进行查缺补漏和拓展延伸;借助“基础了题目-变式题目-典型题目- 拓展题目”五个梯次递进的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使用多媒体课件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说明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初步感知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和斜边的关系。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平面图形知识,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基础上开展学习的。教学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在实际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只是凭自己的直觉对事物进行分类,对分类的原则及方法并不是很清晰。学生对三角形及角的有关的知识掌握的较牢固,而对角的分类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学生却不知从何说起,因此可以看出学生的观察对比,总结概括等能力较差,分类意识不强,分类思想欠缺,没有积累丰富的分类活动经验。学生在三角形的分类中如何确立分类标准和小组探究分类的过程感觉较吃力,还有在分类的过程中不知如何选用省时高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对以上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在课前首先安排了一个分类游戏,让学生回忆并明确分类的原则及步骤,在教学中采取分层次探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探究三角形分类的标准,再分别按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依次进行分类,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避免出现没有用其中一种方法分类的同学很难感知其分类过程。角的分类的多种方法与计算教学中的算法多样化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不同,需要在不同分类情况下总结概括出每一种三角形的特点,依次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教学,能更好的让每一位学生充分感知每类三角形的特点,较深刻的体会有关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按角的大小进行分类,从而认识并掌握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特征,体会这三类三角形之间的关系;按边的长短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时,因为教材不强调分成了几类,在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在探究中能够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索思考、小组交流,比较、发现三角形中角与边的特征,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适时向学生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分类、测量等活动,会根据三角形的角、边的特点确定分类标准并给三角形分类,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二章全等三角形全章教案

12.1全等三角形 教学目标:1了解全等形及全等三角形的的概念; 2 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3 在图形变换以及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 生的几何直觉, 4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全等形和实际操作中获得全等三角形的 体验在探索和运用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重点:探究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难点:掌握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 教学过程: 观察下列图案,指出这些图案中中形状与大小相同的图形 问题:你还能举出生活中一些实际例子吗 这些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 “全等”用?表示,读作“全等于”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如 DEF ABC ??和全等时,点A 和点D ,点B 和点E ,点C 和点F 是对应顶点,记作 DEF ABC ??? 把两个全等的三角形重合到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重合 的角叫做对应角 思考:如上图,12。1-1DEF ABC ???,对应边有什么关系对应角呢 全等三角形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 思考: (1)下面是两个全等的三角形,按下列图形的位置摆放,指出它们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D A D B D (2)将ABC ?沿直线BC 平移,得到DEF ?,说出你得到的结论,说明理由

B (3)如图,,ACD ABE ???AB 与AC ,AD 与AE 是对应边,已知: 30,43=∠=∠B A ,求ADC ∠的大小。 B C 小结: $ 作业:P33—1,2,3 12.2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教学目标 /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②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 ③通过对问题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难点

2.2等腰三角形教案

2.2等腰三角形教案 篇一:2.2等腰三角形教案(八上) 2.2等腰三角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概念。 2.掌握等腰三角形的轴对称性。进一步经历观察、实验、推理、交流等活动。〖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轴对称性质。 难点:通过操作,如何观察、分析、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 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标出字母,问什么样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aBc中,如果有两边aB=ac,那么它是等腰三角形。2.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具有等腰三角形的形象?二、探究新知1.指出△aBc的腰、顶角、底角。 相等的两边aB、ac都叫做腰,另外一边Bc叫做底边,两腰的夹角∠Bac,叫做顶角,腰和底边的夹角∠aBc、∠acB叫做底角。2.实验。现在请同学们做一张等腰三角形的半透明纸片,每个人的等腰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可以不一样,画出它的顶角平分线ad所在直线把纸片对折,如图(2)所示,你能发现什么现象吗?请你尽可能多的写出结论。可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观察、思考、交流,可能得到的结论:(1)等

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2)∠B=∠c (3)Bd=cd,ad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adc=90°,ad为底边上的高线。 3.结论: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它的对称轴。4.等边三角形定义:三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称正三角形 5.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三、例题精讲 例2:如图,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上的点,且ad=aE,aP是△aBc的角平分线,点d,E关于aP对称吗?dE与Bc平行吗?请说明理由。 本题较难,可先由师生协同分析, c PB 1.将等腰三角形aBc沿顶角平分线折叠时,线段ad与aE能重合吗?为什么?边aB与ac呢? 2.ad与aE重合,aB与ac重合,说明点d与点E,点B与点c分别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轴对称图形有什么性质?由此可推出aP与dE,Bc有怎样的位置关系?那么dE与Bc呢? 四、练习巩固P23练习1、2、补充: 填空:在△aBc中,aB=ac,d在Bc上,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定稿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崆峒区西大街小学曹淑萍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第三课时《三角形的分类》,P83~P84。 【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认识各种三角形。 2、经历动手操作、分析思考的过程,感悟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学会从不同角度给三角形分类,掌握各类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会按边的特征给三角形进行分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形、量角器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感受分类 师(板书“分类”):“分类”在生活中到处会用到。老师这里也有几个分类的例子,不知道是不是分得正确呢? 1.全班学生可分为胖的和戴眼镜的。 2.交通工具可分为飞机、轮船和火车。 3.我们家三个人,有喜欢看文艺节目的,有喜欢看体育节目的,还有喜欢看篮球比赛的。 (逐题出示,通过讨论,师生共同得出正确的分类需要三个要素: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 [设计意图:分类是数学中最常用的思想方法,必须遵循同一标准、无遗漏、不重复等原则。学生要探究三角形分类,首先就得了解这些原则,并依据这些原则在新课学习时来检验自己的分类是否正确。因此,在课前很有必要让学生懂得这些基础性知识,同时也借助此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揭题:三角形的分类。 师:你们能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下面的三角形进行分类吗?(出示如下三角形,并告诉学生可以借助工具或采用折、量等方法来操作) 2.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探究情况。

12章 全等三角形教案

第12课时 12.1 全等三角形 一、教学目标 1、领会全等三角形对应边和对应角相等的有关概念. 2、经历探索全等三角形性质的过程,能在全等三角形中正确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3、培养观察、操作、分析能力,体会全等三角形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难点:掌握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导入课题 1.先在其中一张纸上画出任意一个多边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 2.重新在一张纸板上画出任意一个三角形,再用剪刀剪下,?思考得到的图形有何特点【学生活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与同伴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用剪刀剪出重叠的两个多边形和三角形. 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让学生事先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然后固定重叠的两张纸,注意整个过程要细心. 【互动交流】剪出的多边形和三角形,可以看出:形状、大小相同,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用“≌”表示. 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在纸版上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要求学生手拿一个三角形,做如下运动:平移、翻折、旋转,观察其运动前后的三角形会全等吗?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实践感知,得出结论:两个三角形全等. 要求学生用字母表示出每个剪下的三角形,同时互相指出每个三角形的顶点、三个角、三条边、每条边的边角、每个角的对边. 【学生活动】把两个三角形按上述要求标上字母,并任意放置,与同桌交流:(1)何时能完全重在一起?(2)此时它们的顶点、边、角有何特点? 【交流讨论】通过同桌交流,实验得出下面结论: 1.任意放置时,并不一定完全重合,?只有当把相同的角旋转到一起时才能完全重合. 2.这时它们的三个顶点、三条边和三个内角分别重合了. 3.完全重合说明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内角对应相等,?对应顶点在相对应的位置.

《等腰三角形》 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在探究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是探究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两个性质,本节内容不仅为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论证水平,使初中的推理证明学习进入严格的论证阶段。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归纳、类比、方程等也将在本节课进一步强化和渗透,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 (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性质。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来自农牧区,基础知识薄弱,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归纳概括表达能力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逐渐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意识,增强其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1)

《三角形的分类》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第二学段中提出“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第二学段中提出“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知道两点间的距离”“认识三角形,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课标解读 三角形是常见的一种图形,在平面图形中,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学生通过第一学段以及四年级上册对空间与图形内容的学习,对三角形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能够从平面图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和理解。 图形认识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二是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对图形自身的认识,是进一步研究图形的基础。如:本单元中认识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都是对图形自身特征的认识。对图形各元素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大小、位置、形状之间关系的认识。如:本单元中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等,是对图形大小关系的认识。 二、教材分析 “三角形分类”是在学生认识了直角、钝角、锐角和三角形的特征基础上展开学习的,教材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三角形按角分类,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并通过集合图形象地揭示三角形按角分得的三种三角形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分类的不重复和不遗漏原则;二是三角形按边分类,不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里又包含等边三角形。按边分类较难一些,教材不强调分成几类,着重引导学生认识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边和角的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