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一鲁科版海水中的元素教学设计

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氯、溴、碘单质氧化性顺序及溴单质和溴的化合物的重要用途

2、了解海水中存在元素对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潜在价值,认识综合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的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氯溴碘单质氧化性及氧化性顺序的活动探究,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实验和探究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相对强弱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海水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学习,认识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学会关心、珍惜自然资源。

二、教学重点、难点

氯、溴、碘单质氧化性和氧化性相对强弱的比较。

三、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实验探究交流研讨

四、教学过程

【引入】溴是海水中重要的非金属元素,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溴元素以溴离子形式存在于海水中,所以人们把溴称为“海洋元素”。氯、溴、碘元素在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常放一起研究,前面一学过氯元素的有关内容,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溴、碘单质的性质。

【板书】第四节海水中的元素

[演示实验一]学生观察并思考,完成下表:

1.观察溴单质、碘单质,记录下其颜色与状态.

2.观察保存溴的试剂瓶,有哪些重要的现象?

3.已知上层红棕色的气体为溴蒸气,说明溴具有什么重要物理性质?

4、取少量溴单质和碘单质,分别观察它们在水、酒精和四氯化碳溶剂

中现象,并记录,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5、加热碘升华球有碘的部位,观察现象。

【讲解】碘(固体)受热不经液体直接变成气体,即碘升华

【板书】一、溴单质、碘单质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表格】

【思考】

1、保存溴单质和碘单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结论】由于液溴容易挥发成溴蒸气因此常常在盛溴的试剂瓶里加水来防止的挥发,密封阴凉保存。

由于碘容易升华,所以必须将碘置与阴凉处密封保存。

2、 NaCl固体中混入碘单质如何分离?

【回答】利用碘升华性质将碘从混合物中的分离、提取等

【学生】取碘水于另一试管内,沿壁加入1mL四氯化碳,用力振荡,静置,观察现象。

【现象】分层,上层几乎无色,下层紫红色

【讨论】 1、单质碘为什么能够从水中进入四氯化碳?

2、如何将试管内的两层液体分开?

【板书】二、萃取与分液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的另一种溶剂里提取出来的方法。

分液:用分液漏斗将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分开的方法。

萃取剂满足的条件:①和原溶剂互不相溶。②溶质在其中的溶解度大。③和原溶剂的密度不同。

【活动探究】你已认识了氯气的强氧化性,那么,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如何?

【布置任务】各小组请用所给试剂设计实验,探究三种单质氧化性强弱。

【思考】依据什么原理设计此实验?怎样操作?

【学生展示】实验方案

【教师点评】

【板书】三、溴单质、碘单质氧化性

【多媒体展示表格】完成实验方案与实验记录表

[板书] 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 Cl2 >Br2 >I2

【思考】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对于从溴化物中提取溴有什么作用?【板书】四、海水中提取溴

【布置任务】阅读课本P101页回答问题:

1、海水中提取溴原理是什么?工业流程主要步骤有哪些?

2、溴及化合物在工业、医药方面有哪些用途?

3、为了降低成本,海水化学资源的利用将走什么道路?我国科学家在此领

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板书】1、工艺流程

NaCl

海水晒盐

苦卤通入氯气溴水鼓入热空气或水蒸气 Br2 反应的原理 2Br- + Cl2 = Br2 + 2Cl-

【思考】 1.步骤②通入氯气的目的是什么?

2.步骤③鼓入热空气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2、溴的用途

【回答】工业:大量用来制造燃料的抗爆剂;见光容易分解的AgBr常被用做感光材料。

农业:常使用含溴的杀虫剂

医药方面:红药水的主要成分是含溴和汞的有机化合物,溴化钠和溴化钾长被

用做镇静剂

【交流研讨】海水中提镁和提溴,用了那些分离方法?你还知道那些分离方法?

【学生回答】

【小节】1、溴、碘是可溶于水,易溶于酒精、四氯化碳,且溶液颜色不同。

2、萃取与分液

3、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强弱:Cl2 >Br2>I2

4、海水中提取溴工艺流程及溴的用途

九年级化学元素教案

第四单元课题2 元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2)、通过联想记忆、卡片问答等趣味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元素符号; (3)、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的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教学资源分析】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在前一课题中,学生已知道了原子的结构,本课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了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而且容易与原子的概念混淆,教学时应注意两者的区别。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教材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习和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学生只要会根据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符号、名称、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并确认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即可,为今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1

第四章·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 初步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并从氯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氯气跟金属、非金属的反应,了解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 3. 提高规范操作能力、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现象,探究事物本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自身认真仔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努力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学习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过程,认识化学实验在化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体会科学家对科学事业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 1、氯气的化学性质。 2、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的术语、规范的操作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 1、氯气与水的反应。 2、培养通过现象挖掘本质的科学研究能力。 3、如何有效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互动,创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四、教学方式: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即: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变传统的“授——受”教学模式为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体验,对问题的探究,去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整个的过程中内化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五、教学过程: [引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德军与英、法军战士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对峙。黎明时,英、法军前线战壕的士兵突然看到一股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逐渐向前袭来,很快数百名英、法军战士窒息而死,数千名士兵双目失明。这就是1915年4月22日发生的另人发指的事件。这种阴森森的黄绿色气体就是氯气。氯气为什么可以用作毒气?它具有怎样的性质和用途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它。 [展示]海水晒盐图片。 [讲述]氯元素主要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富集在海水中。 [板书]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过渡]自然界中没有游离态的氯,那么,人们是怎样制得氯气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70页的科学史话。 [思考与交流] 1. 你从这一史实得到什么启示? 2. 写出舍勒发现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 根据史料,总结出氯气有哪些物理性质。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全册教案

第1章第1节《走进化学科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制备新物质的一门科学。 2.让学生了解20世纪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和21世纪化学发展的趋势,明确现代化学作为中心学科在科学技术中的地位。 3.让学生了解现代化学科学的主要分支以及在高中阶段将要进行哪些化学模块的学习,以及这些课程模块所包含的内容。 4.使学生了解进行化学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必要技能,让学生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探究课例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对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悟出学好化学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化学史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2.通过化学高科技产品及技术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审美感和对微观世界的联想,激励学生培养自己的化学审美创造力。 3.介绍我国科学家在化学科学的贡献和成就,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化学与社会”、“化学与职业”等问题,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关注与化学有关地社会问题,引领学生进入高中化学的学习。【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化学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 【教学方法】实验、多媒体 【教学过程】 [电脑展示D1] Chemistry ----- What? Where? How? [引言] 通过初中化学课程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些化学知识,面对生机勃勃、变化无穷的大自然,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物质构成了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界?物质是怎样形成的?物质是如何变化的?怎样才能把普通的物质转化成更有价值的物质?或许你也在思考,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化学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情景一:溶洞景观图片(其它图片可以自己收集补充)D2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教案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 教案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通过学生亲自编排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求实、严谨和创新的优良品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通过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的教学,进行“抽象和具体”这一科学方法的指导。 教学重难点:同周期、同主族性质的递变规律;元素原子的结构、性质、位置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初中我们学过了元素周期律,谁还记得元素周期律是如何叙述的吗[学生活动] 回答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即: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过渡]对!这样的叙述虽然很概括,但太抽象。我们知道元素周期律是自然界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变化的规律。既然是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它,应用它,而不能违反它。但是,我们能否找到一种表现形式,将元素周期律具体化呢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找到了元素周期表这种好的表现形式。元素周期表就是元素周期表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反映了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规律。它是人们的设计,所以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计。历史上本来有“表”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过程,现在有了比较成熟,得到大家公认的表的形式。根据不同的用途可以设计不同的周期表,不同的周期表有不同的编排原则,大家可以根据以下原则将前18号元素自己编排一个周期表。 [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 1.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列; 2.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个横行;

3.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排列成一列(按电子层递增顺序)。 [过渡]如果按上述原则将现在所知道的元素都编排在同一个表中,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元素周期表,现在我们一同研究周期表的结构。 [指导阅读]大家对照元素周期表阅读课本后,回答下列问题。 1.周期的概念是什么 2.周期是如何分类的每一周期中包含有多少元素。 3.每一周期有什么特点 4.族的概念是什么 5.族是如何分类的主族和副族的概念是什么,包括哪些列,如何表示 6.各族有何特点 [教师归纳小结] [板书] 一、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1、横行--周期 ①概念 ②周期分类及各周期包含元素的个数。 ③特点 a.周期序数和电子层数相同;

初中化学第6单元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第6单元《海水中的化学》教学设计 一、.任务分析 1、课程标准: 1、认识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的辩证关系。认识海水淡化的可行性,进一步树立资源意识。 2、了解“晒盐”的过程,认识饱和溶液、结晶概念。认识饱和溶液的含义,绘制溶解度曲线。 3、学会粗盐提纯的实验方法。 4、学习氨碱法的原理和主要流程。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主要内容 本模块很好的体现了重视化学观念的形成,充分重视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对于资源进行科学开发的观念是本单元的教学主线之一。 主要内容: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纯碱的性质 3、学习本单元所需要的基础知识: 基本的坐标系知识、复分解反应的原理 4、学校、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单元知识时,多数概念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比较难接触到,需要教师比较多的联系实际生活的例子。化解知识的难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学目标: 1、知道海洋是人类的天然聚宝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化学资源、矿 产资源、动力资源、生物资源等。 2、了解海水及海底所蕴含的主要物质 3、通过对海水淡化的实验探究,知道蒸馏法是淡化海水最常用的方法 4、认识海洋资源的开发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合理进行海洋开发、保护海 洋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第二节海水“晒盐” 教学目标: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学会用重结晶法提纯混有泥沙的粗盐;了解食盐的用途和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知道结晶有蒸发结晶和降温结晶两种途径。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一步提高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第三节海水制碱 教学目标: 1、了解氨碱法制纯碱的原料和步骤 2、知道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3、了解纯碱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通过了解侯德榜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人生价值观。 三、重点难点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1、知道海洋中蕴藏丰富的资源,能说出海洋资源包括的种类。 2、利用海水制取镁,海洋环境保护。 第二节海水“晒盐” 1.知道蒸发结晶是海水晒盐的基本原理,了解工业上精制食盐的方法。 2.理解“饱和溶液”、“溶解度”、“结晶”等概念;学会绘制并使用溶解度曲线图。 3.学习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实验数据。 第三节海水制碱 1.氨碱法制纯碱的化学反应原理 2.树立元素守恒观 四、策略方法(具体) 第一节海洋化学资源 教材首先从海水中的物质引领学生认识海洋化学资源,初步渗透“科学合理开发资源”的观点,然后以海洋中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为范例,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穿插有关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教材通过海洋这个巨大的资源宝库,为学生开拓了一个新的广阔的化学背景,又使学生掌握了一些终生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方法,体现出“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学生对这一部分比较关注的是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海洋环境的保护认识可能不

(完整版)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整理版),推荐文档

鲁科版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一、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二、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氯元素单质及其化合物间的转化关系 1.物质的量n 单位-摩尔(mol) ①n= N/N A N:微粒个数N A:阿伏加德罗常数N A=6.02×1023 mol-1 2.摩尔质量M ②n= m/M m:物质质量 M:摩尔质量,单位g?mol-1时在数值上等于该物质的相对原子(分子)质量。

四、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①丁达尔现象②聚沉③电泳 3.胶体提纯:渗析 五、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定义: 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 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金属氧化物; 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3.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①写:写出化学方程式 ②拆:将易溶、易电离的物质改写成离子形式,其它以化学式形式出现。 下列情况不拆:难溶物质、难电离物质(弱酸、弱碱、水等)、氧化物、HCO3-等。 ③删:将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离子符号删去。 ④查:检查元素是否守恒、电荷是否守恒。 4.离子反应、离子共存问题:反应则不共存,下列离子间不共存: ①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如Ba2+与SO42-;Ag+与Cl-等不共存 ②生成气体或易挥发物质:如H+与CO32-、HCO3-、SO32-等不共存 ③生成难电离的物质(弱电解质)如H+与ClO-、F-、S2-等弱酸酸根离子不共存; OH-与NH4+等弱碱阳离子不共存; HCO3-与H+、OH-均不共存。 ④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离子:Fe3+、MnO4-、ClO-、NO3-(H+); 还原性离子:Fe2+、S2-、SO32-、I-等 5、离子检验: NH4+、Fe3+、Fe2+、Mg2+、Al3+、Cu2+ CO32-、SO42-、Cl-、Br-、I-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高中生物必修一全册教案

探索生物大分子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1、初步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 2、了解中国合成牛胰岛素事件。 技能方面:培养分析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了解中国是首个人工合成有生物活性的有机物的国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初步了解分子生物学的成果,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目标; 3、阅读访谈,学习科学家们实事求是、艰苦钻研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激发学生对高中生物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用具: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课时: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以概述《细胞与分子》模块作为引入。 师:比较初中阶段所学习的生物知识特点,大家拿到课本可能会想,初中的时候不是已经学过细胞了吗?为什么高中还要再学呢?初中的生物知识着重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大概情况,而且因为学生没有相关的化学知识和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所以很多知识在初中阶段是没有办法说明白的。就拿细胞结构来说吧,初中的时候,老师只能让学生知道动物细胞是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构成,至于细胞为什么是有生命的,细胞是怎么样生活的,都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只有在同学们在初三、高一学习了化学的基础知识后我们才可以对生命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科学就是这样,当你掌握的知识越多时候,反而觉得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更多。 这个学期开设的《分子与细胞》模块,将为我们在化学分子的层面上,解释细胞的结构以及生命活动。解答在初中阶段没有办法解开的谜团,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事件以及科学家访谈录 师:要了解分子与生物学之间的关系,我们先来看一个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的杰出成果。(展示出我国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背景资料)。

高中化学《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教案15 新人教版必修1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2 【教学课题】 第一课时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2.使学生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会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使学生能将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知识应用于所学化学方程式 4.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气和碱的反应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研讨总结——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电视、集气瓶、矿泉水瓶、氢氧化钠溶液、红色布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引入] 师:大家知道我们在家里炒菜时必需要放的是什么? 生:盐 师: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所说的盐和我们化学中说的盐含义一样吗? 生:不一样,生活中的盐主要指食盐氯化钠,化学上的盐指能够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 师:食盐是有那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来获得食盐? 生:食盐有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通过海水晒盐。 师: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钠,氯化镁等盐类,也就必然含有大量的氯元素。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一、第二段,了解氯元素的存在,并完成讲义上[阅读思考1]题。 生:学生阅读,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1]氯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周期第族,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氯原子很容易一个电子而形成,具有性。在自然界中以 态存在。 [板书] §4—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提问] 找一名学生,说出所做答案,订正 [引导] 师:在自然界氯以化合态存在,那么有没有游离态的氯,它具有什么样的性质?这就是这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首先请大家阅读教材“科学史话”,了解氯气的发现过程。完成讲义[阅读思考2] 生:阅读教材,完成讲义 [阅读思考2] 氯气是于年,有瑞典化学家发现的,并在年,有确认。舍勒制取氯气的化学方程式是;从氯气的发现和确认过 程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鲁科版重点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高一化学模块I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 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氯气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铁丝在氯气中燃烧:2Fe+3Cl2点燃===2FeCl3 3.制取漂白粉(氯气能通入石灰浆)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4.氯气与水的反应:Cl2+H2O=HClO+HCl 5.次氯酸钠在空气中变质:NaClO+CO2+H2O=NaHCO3+HClO 6.次氯酸钙在空气中变质:Ca(ClO)2+CO2+H2O=CaCO3↓+2HClO 四、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物理量关系 1.物质的量n(mol)= N/N(A) 2.物质的量n(mol)= m/M 3.标准状况下气体物质的量n(mol)= V/V(m) 4.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n(mol)=cV 五、胶体: 1.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介于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性质: ①丁达尔现象 ②聚沉 ③电泳 ④布朗运动 3.胶体提纯:渗析 六、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定义:①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②性质:能否导电;③物质类别:化合物。2.强电解质: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弱电解质:弱酸、弱碱、水等。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化学教案-碱金属元素 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碱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来了解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及递变规律,为今后学习元素周期律打好基础。 2.使学生了解焰色反应,并能利用焰色反应检验钾、钠及其化合物。 3.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点 碱金属元素的性质以及原子结构的关系。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模式的训练。 ●教学用具 第一课时:投影仪、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酒精灯、烧杯、玻片、水、金属钠、钾、酚酞溶液。 第二课时:投影仪、酒精灯、装在玻棒上的铂丝,Na2CO3、CuSO4、KCl、BaCl 2、CaCl2溶液蓝色钴玻璃。

●课时安排 共2课时 第一课时: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和碱金属的性质。 第二课时:焰色反应及相关练习。 ●教学过程(https://www.360docs.net/doc/6512863478.html,)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碱金属元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为什么把它们称做碱金属? [引言]本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学习碱金属元素。 [板书]第三节碱金属元素 [讲解]人们把锂、钠、钾、铷、铯等叫做碱金属,并把它们放在一起研究,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这种内在的联系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从它们的结构特征和性质等来进行探讨。 [板书]一、碱金属元素的原子结构 [教师]首先,我们来分析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差异。 [投影]

[学生分析总结] [板书]相同点:最外层都只有一个电子。 不同点:随核电荷数的增多,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增大。 [讲解]根据碱金属元素在原子结构上的特点,我们可进行如下分析:由于元素化学性质与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碱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上都只有一个电子,因此它们应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由此可推知它们也应该像碱金属的代表物钠一样,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1价的阳离子,并能与氧气等非金属元素及水发生化学反应。 现在,我们用实验来证明这个推测。 [板书]二、碱金属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2—9]取Na、K同时放在石棉网上灼烧。 [演示实验2—10]Na、K分别与水反应。 [讲解]实验证明,Na、K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K比Na更容易燃烧,K与水反应比Na与水反应更剧烈,说明K的金属性要比Na强。 元素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如果说K与Na的化学性质相似是由于碱金属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而引起的,那么K比Na性质活泼又应该怎样解释呢? [学生讨论并回答]

高中化学_第四节 海水中的元素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第1课时 【课前两分钟,学生板书】课前预习区“海水提镁流程图” 【展示图片】首先,我们看一幅图片 【引入】这颗蓝色星球是地球,地球呈现蓝色是由于70%面积都被海水覆盖。尝过海水的人都知道,海水又苦又咸,说明,海水除了含有氢、氧元素外,一定还含有其它元素,研究发现,元素周期表中110多种元素大部分能从海水中找到,海水中有如此丰富的元素资源,人类怎样提取、利用呢? 【板书】第4节海水中的元素、 【指导阅读】阅读P95-P97第一部分:海水——化学元素宝库,完成学案问题组一的讨论【学生阅读,小组探究,回答】海水中共含有80多种元素,这些元素大部分以盐的形式存在,根据含量分为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常量元素11种,微量元素Li,I,U用途广泛【设问】常量元素中含量最多的为氯化钠,有哪些用途? 【学生回答】氯化钠的用途 【多媒体展示】氯化钠的生理功能 【指导阅读】阅读P97 ,了解氯碱工业,完成问题组二的讨论 【学生阅读,小组探究,回答】氯碱工业原料、原理、产品 【过渡】海水蒸发不仅得到食盐,还得到副产品苦卤,由于水分蒸发,苦卤中的元素得到富集,有很多经济价值很高,镁就是其中一种。 【设问】海水中镁的含量一般为1.28g/L,属常量元素。我们从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出发,来探究一下镁的性质每一组同学都有一瓶镁,现在进行观察,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小组探究,回答】1、镁的物理性质 【预测】镁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探究】探究镁的化学性质,完成实验报告 取一段镁条,观察它的颜色。用砂纸把表面的氧化膜擦净,观察金属镁的颜色和光泽。用坩埚钳夹住镁条,点燃后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放一些细沙或少量水),观察发生的现象。并完成下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教案

第3课时 [板书]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第三课时)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元素周期表的有关知识,知道了门捷列夫在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及元素周期表的编制过程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那么,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什么门捷列夫当时怎样认为的 [生]引起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是原子序数的递增,而门捷列夫认为元素的性质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 [师]不但门捷列夫是这样认为的,在他之前的纽兰兹、迈耶尔、德贝莱纳等在探索元素周期律时也是以此为标准的。与他们不同的是:门捷列夫并没有机械地完全相信当时所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从而,使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出现了质的飞跃。 这也说明,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那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 [生]元素原子的质量与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的比值。 [师]这里的“一种碳原子”指的是哪种碳原子呢 [生]是原子核内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一种碳原子,即碳—12原子。 [师]元素周期表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真的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吗要想知道究竟,我们还须了解以下两个概念。 [板书]四、核素、同位素 [师]我们以前学过元素,即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知道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那么,它们的中子数是否相同呢 科学研究证明,同种元素原子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不一定相同。如组成氢元素的氢原子,就有以下三种: [投影展示] 三种不同的氢原子 原子符号质了数中子数氢原子名称和简 称 ①1 H氕(H) 1 ②2 H氘(D) 1 ③3 H氚(T) 1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1节认识化学科学 一、化学的含义和特征 1、化学的含义: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和应用 的自然科学。 2、特征:认识分子和制造分子。 3、物质的变化分为两种: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化学的形成和发展 1661年,英国,波义耳提出化学元素的概念,标志着近代化学诞生。 1771年,法国,拉瓦锡建立燃烧现象的氧化学说。 1803年,英国,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 三、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1、元素的存在状态:物质都是有元素组成的,元素在物质中以游离态和化合态两种形式 存在,在这两种状态下,分别形成单质和化合物。 2、研究物质的顺序:金属非金属→氢化物 ↓↓ 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 碱含氧酸 ↓↓ 盐盐 3、氧化物的酸碱性:

第2节 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一、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 (一)Na 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一种银白色金属,熔点为97.8℃,沸点为882.9℃,密度为0.97g/cm 3。 2、化学性质: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Na +(稳定结构),还原性极强。 (1)与非金属反应:①4Na+O 2====2Na 2O ②2Na+O 2====Na 2O 2 ③2Na+Cl 2====2NaCl ④2Na+S==== Na 2S (2)与水反应:2Na+2H 2O====2NaOH+H 2↑现象:浮:Na 浮在水面上;熔:融化成一 个小球;游:四处游动;响:发出咝咝响声;红:试液变红。 (3)与酸反应:2Na+2HCl====2NaCl+H 2↑ (4)与盐反应:①2Na+2H 2O+CuSO 4====Cu(OH)2↓+Na 2SO 4+H 2↑ ②6Na+6H 2O+2FeCl 3====2Fe(OH)3↓+6NaCl+3H 2↑ ③4Na+TiCl 4(熔融状)高温Ti+4NaCl (5)Na 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 Na ?→?2O Na 2O ??→?O H 2NaOH ???→?O H CO 22,Na 2CO 3·10H 2O ??→?风化 Na 2CO 3 4Na+O 2====2Na 2O → Na 2O+H 2O====2NaOH → 2NaOH+9H 2O+CO 2====Na 2CO 3·10H 2O → Na 2CO 3·10H 2O 风化Na 2CO 3+10H 2O ↑ 3、Na 的保存:钠通常保存在煤油或石蜡油中。 4、Na 的用途:钠和钾的合金可用作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高压钠灯;金属冶炼。 (二)Na 2O 的性质 1、物理性质:白色固体,不可燃。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Na 2O+H 2O====2NaOH (2)与酸反应:Na 2O+2HCl====2NaCl+H 2O (3)与非金属反应:Na 2O+CO 2====Na 2CO 3 3、Na 2O 的用途:制NaOH ,Na 2CO 3 (三)Na 2O 2的性质 1、物理性质:淡黄色固体。 2、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2Na 2O 2+2H 2O====4NaOH+O 2↑(放出大量的热) (2)与非金属反应: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放出大量的热) (3)与酸反应: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3、Na 2O 2的用途:作供氧剂、漂白剂、强氧化剂 【向NaOH 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无明显现象,加热溶液后生成气体。 2NaOH+CO 2====Na 2CO 3+H 2O+O 2↑ → 2NaHCO 3加热Na 2CO 3+H 2O+CO 2 ↑ 【向Ca(OH)2溶液中通入CO 2气体至过量】:先生成沉淀,后沉淀消失,加热溶液后生成沉 淀和气体。 Ca(OH)2+CO 2====CaCO 3↓+H 2O → CaCO 3+H 2O+CO 2===Ca(HCO 3)2 → Ca(HCO 3)2加热CaCO 3↓+H 2O+CO 2↑ 点燃 点燃 点燃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全册教学设计 第三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本节知识间联系 一学习目标分析 (一)学习目标确定的依据 必修模块要求选修模块要求 《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课程标准》要求《模块学习要求》 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1、能列举铝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1、认识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 2、知道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列举铁合金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2)了解铜合金在工业生产和高科技领域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合金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创设学习情境,引

导学生自主学习。 (2)对教材和教师给出的合金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信息加工。 (3)体验科学知识和社会生活的互相影响的过程。 (4)通过完成小论,体验科学研究和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并通过相互交流、角色扮演的活动,增进感情,培养合作的精神。 (2)通过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热情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材料发展的历史从生产力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明使,鉴于金属材料在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和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本节主要学习合金的性能、常见合金的组成和重要用途、如何正确选用金属材料等。此外金属材料自身还在不断发展,传统的钢铁工业在冶炼、浇铸、加工和热处理等方面不断出现新工艺。新型的金属材料如高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储氢合金、永磁合金、非晶态合金等相继问世,大大扩展了金属材料的应用范围。

初三化学元素教案

课题2 元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 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 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 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3.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和相关信息。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学生回答] ①错误。改正: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错误。改正:二氧化硫由硫和氧两种元素组成。 提问]地球上的物质有千千万万种,是不是元素也有千千万万种呢? 回答]应该不是。 介绍] 物质的种类很多,但是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一百多种,这一百多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差别很大。 投影] 放映教材图4-4的放大图 分析该图并由学生说出从该图中得到的信息] 可能有的回答]

水 氧气 和二氧化硫中的硫同属于硫元素。 小结] 可见,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了变化,而元素并没有发生变化。提问]前面我们学过物质的构成可用原子表示,现在又知道元素可以表示物质的组成。 用原子表示物质的构成和用元素表示物质的组成有什么区别呢? 板书] 4.原子和元素的区别: 学生思考] 讲解] 原子表示的是物质的微观结构,而元素表示的是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原子时只能 对应微观粒子,而用元素时只能对应宏观物质。请看下列表格: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4.2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一课时

第二节富集在海水中元素——氯(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氯气的性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演示实验的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并通过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科学史,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态度和研究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氯气的化学性质。 2、教学方式: 讲解与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相结合。 3、教学过程: [提问] 同学们知道海水的主要成分有哪些?(水,氯化钠等) 你知道其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是什么? [引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集在海水中含量很高的元素——氯。 [电脑播放引入] 化学家舍勒发现氯气的生动故事。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MnO2)的过程中,用它与浓盐酸混合加热,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且有强烈的刺鼻气味,使他感到非常难受,但他继续对该气体进行研究,发现它可与很多的金属和非金属反应,再将这种气体溶于水,又发现该气体还能使有色的纸张、花朵、衣物等褪色。 通过以上的信息材料,讨论以下的问题: 问题1:推测氯气的物理性质。 问题2:实验室制取氯气的方法及反应。 展示一瓶氯气,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氯气的物理性质,得出结论后,再与课本上的结论进行对比,小结氯气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书写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创设问题] 请画出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根据你已有的知识,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具有强氧化性还是还原性?为什么?并与氧原子的结构及氧气的性质比较,有什么相似性吗? [学生讨论交流] 可能都是活泼的非金属单质;能与许多金属和非金属反应。[讲解]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讲解Cl2与金属的反应,并通过氯气与Na、Fe、Cu 的反应归纳氯气与金属反应的规律。 [学生自主探究实验] 实验4-3:氯气与氢气点燃反应 ①提出问题: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怎样? ②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制取H2,检验H2的纯度,将燃着H2的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 ③实验过程: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气管伸入盛有Cl2的集气瓶中,观察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 ④实验现象:H2在Cl2中继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集气瓶口有白雾出现。 ⑤实验结论:纯净的H2可以在Cl2中安静地燃烧。 ⑥注意事项:为了保证实验安全,H2在点燃前必须验纯;氢气导管要从集气瓶口慢慢地逐渐伸向瓶底;为了减少环境污染,氢气燃烧完毕后,立即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口,然后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并振荡,吸收HCl气体。(通过课件小结氢气与氯气的反应) [组织学生讨论] 问题1:从钠、铁、铜、氢气与氯气的反应分析氯元素化合价变化情况,并验证前面推测的氯气化学性质是否正确? 问题2:通过以上的实验,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教师启发:金属和非金属氢气在氯气中反应有什么共同点?燃烧是否一定有氧气参加?比较铁、硫、碳在氧气中燃烧与铜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的现象,找出其共同特点。 [得出结论]:1、氯气很活泼,具有强的氧化性。 2、燃烧的概念:凡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均可称为燃烧。4、作业设计:

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模块主要知识及化学方程式 一、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分类法、比较法 2.基本程序: 第三步:用比较的方法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结论。 二、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1.钠在空气中缓慢氧化:4Na+O2==2Na2O 2.钠在空气中燃烧:2Na+O2点燃====Na2O2 3.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 现象:①钠浮在水面上;②熔化为银白色小球;③在水面上四处游动;④伴有嗞嗞响声;⑤滴有酚酞的水变红色。4.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2H2O=4NaOH+O2↑ 5.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2CO2=2Na2CO3+O2 6.碳酸氢钠受热分解:2NaHCO3△==Na2CO3+H2O+CO2↑ 7.氢氧化钠与碳酸氢钠反应:NaOH+NaHCO3=Na2CO3+H2O 8.在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Na2CO3+CO2+H2O=2NaHCO3 下列关于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后剩余的钠粒可放回原试剂瓶中 B.用一般的化学还原法不能制取金属钠 C.自然界中无游离态的钠存在 D.钠在自然界中燃烧生成氧化钠 取一小块钠放在燃烧匙里加热,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①钠先熔化②燃烧放出黄色火花③燃烧后得到白色固体④燃烧时火焰为黄色⑤燃烧后得到浅黄色固体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④⑤ D.①③④ 将一块钠投入到盛有煤油和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现象可能是() A.钠在水层中反应并四处游动 B.钠停留在煤油层中不发生反应 C.钠在煤油中的液面上反应并四处游动 D.钠在煤油与水的界面处反应并可能上下跳动 下图A、B、C、D、E、F六种物质中除D为单质外其余均是常见的化合物,E和F的水溶液均呈碱性,它们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B、D的化学式A ,B ,D 。 (2)E和F可相互转化,图中己标明F向E转化的关系,请写出E转化为F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H2O CO2Na2O2 三、氯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