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复习题

《传播学概论》提纲

1、名词解释

传播:是社会信息的流动以及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既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又是一种人际间的关系

信息:是消除事物中或事物间任何不确定因素的东西,包括消息、资料、情报、数据、图像、知识、思想等等。

符号:是意义和形式的统一体,是特定指示对象的代表物

信号:是反映指示对象特征,与指示对象之间存在着自然因果关系的一类符号

象征符:是通过人为约定的方式用作指示对象的代表,与指示对象建立起非必然联系的一类符号

非语言符号:指除语言之外的其他所有传播信息的符号,一般包括鼓声、烽火、标志、图像、手势、表情、姿态、口哨、气味等

人内传播(内向/内在/自我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新闻框架:媒体机构信息处理的组织框架,应用于新闻的选择、加工、新闻文本和意义的建构过程的研究

拟态环境(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的再现,而是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媒介素养:指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

“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

过程

恐惧诉求(警钟效果):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

到预期的目的。

魔弹论: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挡的强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两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并不是“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

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它既包括传统的国际传播的各个领域,又拥有自己的全新课题。是研究个人、群体、组织、民众、政府以及信息技术机构跨越国家所传递

的价值观、态度、意见、信息和数据的各种学问的交叉点。(包括:文化、国家发

展、对外政策与外交政策、控制与政策、人权与民权、战争与和平、宣传及其影响

等人众多的争论领域)

信息主权:即一个国家对本国的信息传播系统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力,这是信息时代的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帝国主义:指西方强国通过对其他国家人民生活的系统渗透和控制,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他国人民头上,以达到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

减弱帝国主义势力扩张的阻力的目的。

2、问答题

1.传播学的三大来源,信息论、控制论对传播学研究的贡献。(理解)

三大来源:①以科学主义和实证精神为基础的行为科学

②信息科学

③新闻学

贡献:(信息论)①提出了信息的概念,并从哲学认识论的高度概括了信息的本质,传播学的理论起点问题便得到解决,从而保证了传播研究的理论色彩。

②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对传播学研究及其模式构造都发生深刻

影响

(控制论)把反馈的概念引进了传播过程研究,这对于认识人类的社会传播过程的双向性和互动性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

2.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及施拉姆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理解)

四大奠基人:拉斯韦尔(政治学家)、卢因(心理学家)、霍夫兰(社会心理学家)、拉扎斯菲尔德(社会学家)

施拉姆的贡献:①他建立了最早的一批专门致力于传播学研究与教学的基地。

(1947年,他在伊利诺伊大学创办第一个传播学研究所,并开设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

②培养了一批传播学研究的后起之秀(小詹姆斯.坦卡德)

③出版了一系列流传甚广的传播学著作:《报刊的四种理论》(1956)、《大众传

播媒介与国家发展》(1964)和《传播学概论》(1982)

3.人类传播经历了哪些五个发展阶段?

⑴口语传播时代

⑵文字传播时代

⑶印刷传播时代

⑷电子传播时代(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报—广播—电视)

⑸数字传播时代(把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一体化)

5.语言符号造成传播隔阂的几种原因,对我们日常人际交往有何启发。

原因:①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②语言的多义性(字典义、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

义和区别性意义等。)

启发:要努力做到准确与清晰、消除语意模糊,来增强语言传播的效果,进行有效传播。

6.传播过程的主要模式可分为哪三类?各有哪些代表性模式?

主要模式:⑴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代表模式)①拉斯韦尔早期的传播模式(5W)

②香农—韦弗的信息论模式(作为电子通信的过程;导入了噪音)

⑵传播过程的循环模式

(代表模式)①施拉姆模式(人际传播模式&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揭示社会传播过程的相互连

结性和交织性,初步具有系统模式的特点)

②德福勒的互动过程模式

⑶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把微观的传播过程置于宏观的社会系统中进行考察)(代表模式)①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②马莱茨克的系统模式

7.几种传播模式最主要的特点(理解)

总特点:①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其运动特点在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合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在实质上是传播者与受传者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

②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表现为传播过程中各个环节和因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

照讯息的流向依次执行功能

③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即该过程中各要素、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总体

区分:直线模式:①单向性

②在传播过程中缺少反馈的因素和环节

循环模式:①双向互动性

②明确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

系统模式:复杂而有机的综合系统,每个系统都有相对独立性,又与其他系统相互连结,评价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必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分析

8.何为人内传播。如何理解人内传播的双向、互动性?

定义: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理解:①近现代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自我并不是封闭的和孤立的,相反,它是在与他人的社会联系中形成的,自我具有鲜明地社会性和互动性,而自我的社会性和互动

性也体现了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

②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就是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

的过程中形成的、发展和变化的,“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客我”可以促

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也可以改变“客我”,两者的互动不断形成新

的自我。由此看来,作为自我传播的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也就显而易

见了,人内传播是一个“主我”和“客我”之间双向互动的社会过程,互动的介质是

信息,就“有意义的象征符”,它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它不但能引起他

人的反应,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

9.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的基本观点。

基本观点:自我意识对人的行为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可以分解成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另一方是作为他人的社

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它是自我意识的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换句话说,人的自我是在“主我”和“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又是这种互动关系

的体现。

10.何为人际传播。人际传播的特点?

定义: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特点:⑴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人际传播的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与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总的来说,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是构成人类传播的基本条件

11.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比有何优势?

优势:①人际传播是传统的、自然的、富有人性的传播 ,参与传播的各方关系完全平等

②从反馈的角度看,人际传播更有优势。人际传播的现场感,还有人际传播的直接性,

给它提供了面对面的交流场

12.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几种?它们分别适合在对哪些传播现象的研究中?(理解)

⑴抽样调查法

①有意抽样(多用于事例研究或特殊题目的调查)

②简单随机抽样(一般用于小规模的调查)

③系统抽样 (好处是简单省力,它的前提是对象总体中各构成单位的排列必须是随机的)

④分层抽样(用于大规模调查,可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

⑤多级抽样(用于大规模抽样)

⑥偶遇抽样(样本偶然遇到的)

⑦主观抽样(调查者通过需要或判断来抽样)

⑵内容分析法(其一,为了获得“文化指标”而进行的内容分析;其二,用于媒介提示的“拟

态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比较;其三,欧洲批判学者从事的“文本分析”)⑶控制实验法(用于测试特定的信息刺激或环境条件与人的特定心理或行为反应类型之间的因

果关系)

14.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①提问题要清楚(使用大众化的语言)

②问题要提得简短

③问题要有相关性

④一次只提一个问题。

⑤问题要中立,不带倾向性

⑥不要问答案过于复杂的问题

⑦答案设计要穷尽和互斥

⑧概念要具体化

15.廉价报业的特点有哪些?其在传播发展史上的意义何在?

特点:⑴内容以新闻、信息、社会事件报道和娱乐为主,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⑵发行量大

⑶读者不限特定的阶层或群体

⑷广告收入成了报纸经营的主要财源

意义:⑴是由“观点纸”向“新闻纸”的转变

⑵由政党经费运营向市场化和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换句话说,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报纸才成了“以报道新闻、传播知识、提供娱乐”为宗旨的信息产业,才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

16.作为信息载体的大众传媒,各有什么特点?

特点:⑴大众传播中的传播者是从事信息生产和传播的专业化媒介组织

⑵大众传播是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的活动

⑶大众传播的对象是社会上的一般大众,用传播学术语来说即“受众”

⑷大众传播的信息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文化属性

⑸从传播过程的性质来看,大众传播特别是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播。

属于单向性很强的传播活动

⑹大众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传播

17.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相比较,广播媒介有什么优势?它是弱势媒介吗,为什么?

优势:广播时效性强,覆盖面广,受众广泛

论述:不是,媒介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扬长避短

原因:①和报纸相比,广播节目不便于保存,但其瞬间即到的时效性也非报纸所能望其项背

②和电视比,缺少了画面,但广播的交流感是跃动的和生动的,它可以使人产生

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③和新媒体相比,广播媒介固然不那么丰富多彩,但是,其便利性、本土性等特

点也非网络媒体可比

④此外,广播媒介还是媒介中使用时惟一的非排他性媒介,也是使用时副作用最

小的健康媒介

18.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意义。

主要观点:“媒介即讯息”“媒介——人的延伸”和“热媒介与冷媒介”,这三个观点构成了麦克卢汉媒介学说的主要内容。

意义:开拓了从媒介技术出发观察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21.受众对传媒活动拥有监督控制权利。受众行使这种权利的手段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理解)

手段:①个人的信息反馈

②结成受众群体

③诉诸于法律手段

④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22.自由主义媒介理论的主要观点,试述其进步性和局限性。

主要观点: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也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其核心反映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观点,即认为报刊应该是“观点的自由市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是在17

世纪、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在同极权主义制度及其规范理论的斗争中形成

的。

①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②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员,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

③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到任何管制

④在涉及观点、意见和信念问题上,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进步性:早期自由主义理论,对打破集权主义专制制度、等级支配观念和确立自由、平等和权利思想起了巨大的作用

局限性:①然而,自由主义理论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障的并不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

②传播者可能在自由论的掩护下,置社会大局于不顾,视人情伦常为敝履,只是一味

专注于低级趣味、耸人听闻,有时甚至发展到造谣、诽谤、攻击与谩骂

23.社会责任理论的背景,主要包括哪些原理、原则。结合传媒工作实践,你觉得媒体应该如何把这种理论变成现实。

主要原理原则:①大众传播具有很强的公共性,媒介机构必须对社会和公众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

②媒介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应该符合真实性、正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专

业标准

③媒介必须在现存法律和制度范围内进行自我约束

④公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信息传播,这种干预是正当的

论述:⑴一种就当日事件在赋予其意义的情境中的真实、全面和智慧的报道

①媒介的报道应准确

②要分清事实和观点,并尽可能做到两者的剥离

③需要使读者能够将单个的事件放在适当的视角下观察

⑵大型大众传播机构应该将自己视为公共讨论的载体

①作客观报道

②发表与自己的观点相左的重要意见

⑶对社会组成群体的典型画面地方投射

这种问题可能是间接或偶然发生的。一部电影的对白即使没有提及中国人,然而,

如果中国人在一系列画面中以瘾君子或好斗的面目出现,关于中国的形象就建立了,

而这种形象是需要用其他形象来加以平衡的。

⑷对社会目标与价值的呈现与阐明

大众传播机构是一种教育工具,它们必须在陈述和阐明本共同体应该为之奋斗的理想

中,承担起教育者那样的责任

⑸充当接触当日信息

报道确立了大众传播社会责任思想的问世,宣告了一个相较于传统自由注意传播理论

更成熟的新闻自由观的诞生

⑹用道德责任为自由划定边界

社会责任理论的精神是:只有负起新闻道德义务时,才享有新闻言论自由权利

24.“受众即市场”的观点,有何进步性和局限性。

观点:将受众视为大众传播产品的消费者这种受众观,在大众传播的实践中也非常普遍。按照这种观点,受众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与其在超市购买商品一样,能否满足个人的需求是最重要的标准。传播者与受众是一种买卖关系,受众是信息产品的购买者

进步性:①它强化了受众的主观地位,突出了受众的主动性,避免了“传而不通”的零效果或负效果现象

②它也反映了大众传播业运作的商品性、经营性、竞争性

局限性:①传播者不仅仅是经营者、牟利者。大众传播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肩负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受众不仅仅把大众传播视为物质消费

③信息产品不同于物质产品

25.作为权利主体受众有哪些权利,试述之。

基本权利:①知晓权(指的是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是人的生存权

的基本内容之一)延伸:采访权

②接近权(反论权、意见广告、开放频道)

③传播权(传播权是构成社会的每个成员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在传统上称为表

现自由或言论自由的权利)

26.什么是“使用与满足”?试结合时下流行某一具体的文化产品,阐述你对消费时的动机和得到哪些方面满足。

定义:研究把手中成员看作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论述:时下流行的娱乐节目《康熙来了》受到许多人的追捧,其娱乐性和访谈性对了现今的年轻人来说是有着强大吸引力的,我常看《康熙来了》,有时甚至不自觉地更新节目,这样的电视节目在我看来可以作为闲暇时间的消遣,能够帮助我放松和减压,在情绪上得到舒展和释放。作为女生来说,这样的娱乐节目在博得自己一笑的同时也让我感到了一种虚拟的人际交流,在现实中无法说出的感受在这些节目中得到了共鸣,并且也产生了一种与社会互动的心理。在看节目的过程中,当主持人问来宾一些问题时,作为观众,我也会下意识的思考和回答,而在来宾的一些问题得到解决时,这些就能够提供自我评

价的参考框架,不仅能引起对自身行为的反思,也能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一些固有观念和行为。而且我认为,通过观看娱乐节目,也可以获得与自己生活直接或间接相关的各种信息,能及时把握社会生活的状况和变化。

27.试述传播效果的双重含义和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双重意义:①它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

②它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

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

三个层面:①认知效果的层面,体现在改变受众的知识体系和经验储备方面

②情感层面的效果,体现在影响受众的价值体系和心理态度方面

③行为层面的效果,体现在指导受众的实践活动和行为趋向方面

28.何为“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结合广告案例说明,“诉诸理性”与“诉诸情感”哪种传播效果好。

定义:理智型劝服,是以充分的事实根据、周密的逻辑推理、冷静的分析论述为特点;

情感型劝服,则不大顾及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主要是通过调动人的感情,打动人的内心,煽起人的情绪来达到目的

论述:现今多数公益环保广告多是采用“诉诸情感”的手段,通过某个感人的小故事,或是人物的几个动作、眼神,一段温馨、感人的音乐来向观者传输环保或公益的理念,受众看到这样的广告,能从情感上产生共鸣,随之付诸于行动;而产品广告则多以“诉诸理性”

的手段,较为生硬的阐述产品的功能和特性,使观者产生较为直观的感受,能较快的明白产品的功用,按照自身所需来购买。因此,一般来说,“诉诸情感”比“诉诸理性”

来得更为有效,但是,如果把理智与情感综合在一起,那么劝服的效果就比单纯的理智或情感要大得多

29.何为“警钟效果”。你觉得在何时可以运用到这种技巧,如何能取得最好的传播效果。

定义: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何时运用:一般来说,关系到受众的性命时,用强烈的恐惧信息更能打动受众

而不关系受众的性命时,用轻微的恐惧信息更能打动受众

30.“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第三人效果”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理解)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主要观点:就物理视野和活动范围有限的一般人而论,这种关于当前

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判断,通常来自于大众传媒,大

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响源

现实意义:①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利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作用

②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

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

摆在了人们面前

③“议程设置”研究与我国的舆论导向研究之间也有一定的理论接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

三者互相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

当成“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

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

现实意义:①它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这是传统舆论学忽略的重要方面

②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于大众传播营

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假说对传播媒介的“赋予地位”功能、大众传播的

公开性和普遍性、报道内容的类似性和累积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选择性接触”的

困难性所做的分析,对重新评价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效果有重要启迪意义

“培养”理论主要观点: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给社

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

种事物、各种部分及其相互关系要有大体一致或接近的认识。

现实意义:其研究成果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重视,英、法、瑞典、日本、韩国、阿根廷等国也都开展了类似研究,研究对象也由最初的电视暴力和社会犯罪的关系扩展到家庭、职

业、宗教、种族、政治以及第三世界国家形象研究等各个领域

“第三人效果”主要观点:传播达到的效果并不是由于表面的受众的反应,而是那些可预测的

或他们认为可察觉到的、部分其他人会作出的一些反应性行为。之

所以称之为第三人效应,是因为第三人卷入了两种不同观察立场,

按照那些试图对传播效果作出估价的人来说,它最大的影响对象不

是“我”或“你”,而是“他们”

现实意义:①实证研究表明,诸如“抢购”风潮、“群体逃难”等许多突发性社会集合,行为的起因,都与大众传播信息引发的“第三人效果”有某种程度的关联,“第三人

效果”理论提醒我们,大众传媒既要及时传达危机信息,履行“环境守望”的社

会功能,又要以慎重、负责的态度处理危机信息,防止由不实报道、炒作式报道

引发的社会混乱

②启示我们:立法和传播政策的制定是一项科学的活动,它应以民意为基础,但又

不能为一时的表层舆论所左右,而应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这些信息和传播方

式的实际危害程度,建立适当有效的法律规划和政策约束机制

③作为一种强效果理论,它不仅从另一侧面显示了大众传播的影响力,且揭示了受

众的媒介认知的多面性效果产生的间接性和复杂性,以及认知、态度层面上的效

果向行为层面的转化机制等。在这些方面,它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贡献,有助于

我们加深对人类的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理解

31.什么是“知沟假说”?你认为现代信息社会是否存在“知沟”问题?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吗?为什么可能?为什么不可能?(理解)

定义: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地位低者更快得到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

论述:存在“知沟”问题,因为社会发展的不均等,导致人们的经济地位的不同,这就必然引起人们获取信息的差距

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不可能克服知识沟。

原因: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数字鸿沟”的新概念

① 人们在互联网接触和使用方面的基础设施、软硬件设备条件上的差异,经济地位优

越者在这个方面有着突出优势

② 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存在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

程度有密切关系,而社会经济地位较高者往往教育程度较高

③ 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话语体系的取向等更适合于社会经济地位较

高者,这类群体的使用和受益率较高

以上原因使得电脑和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扩大了“知识沟”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传播学教程》课后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 1、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只统一体的信息,因为意义离开符号就不能得到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两者都不能单独引起社会互动行为。社会信息指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信息又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所以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传播即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它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其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是信息的交流,它离不开符号,媒介,它的目的是希望发生相映的变化。 基本特征: (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形成的,也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象的是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答: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的也可能是横向的。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授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等,无不反映着各自的社会角色和地位。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个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的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二节 1、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一定的系统中。所谓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这个定义而言,人类的社会传播,也是具有普通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 答:(1)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接,相互交织构成的整体 (3)它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4)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3、如何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的双重偶然性? 答:它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因为在自然系统中,系统各部分,系统与系统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都是依据既定的条件进行的,满足了既定的物理,化学生物的条件,变会引起预期的反应。而人类社会则不同,人类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4、什么是传播隔阂? 答:它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

教育传播学复习资料

08-09-1 教育传播学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传播、教育传播、大众传播、符号、系统、传播学、信息资源、把关人、模式、人际传播、媒介、受传者、群体传播、教学媒体、文化、信息、意义、网络传播、教育媒介、教学系统、受传者、组织传播、传播效果、群体、传播者、编码、受传者、语言符号、解码、反馈、讯息、受众、人际传播.非语言符号.组织传播 二、填空、选择 1.人类传播活动的发展的阶段。 2.传播学研究目的的三个层次。 3.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的五个传播要素。拉斯韦尔传播三功能说指的功能、拉斯韦尔的5w模式忽略了传播过程中要素 4.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教育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5.传播模式具有的功能。 6.传播效果的类型及含义。 7.“媒介是人体的延伸”观点的提出者。 8.“把关人”概念是由___________提出的,教育传播中的主要把关人。 9.教育信息具有的特性。 10.卢因对传播学的贡献 11.传播学的集大成者是。 12.首先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 13.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阶段 14.传播学传播中的四要素模式中的四个要素。 15.信息包括的层次。 16.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17.教育传播中教育传播心理主要包括的方面。 18.教育传播学研究的主要特点 19.传播学研究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传播调查问卷由等内容组成。 20. 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的主要功能 21.赖特的传播四功能 22.教育传播效果具有的主要特性。 23.设计和布置教室环境的基本原则是 24.教育传播环境具有的基本功能 25师生互动制具有的特点 26.根据教师的性格特征分,教师的类型 27.施拉姆对大众传播的功能概括为 28.教育信息具有的五个特性。 29.传播学学科具有的5大特点。 30.优化传播效果的五个环节 31.教育传播媒体具有的特性。 32.教育传播经历了的四个阶段。 33. 媒介既讯息是____________的论点。 34.传播学诞生于的国家。 35.提出传播具有一般社会功能的传播学奠基人是

传播学概论测试题3

第一章、第二章测试 1、人类传播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口语传播时代 (2)文字传播时代 (3)印刷传播时代 (4)电子传播时代 2、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是美国学者(威尔伯﹒施拉姆)。 3、传播学的四大先驱分别是: (1)拉斯韦尔 (2)拉扎斯菲尔德 (3)卢因 (4)霍夫兰 4、信息论的创立者香农认为,只要是能够消除或减少事物的某种(不确定性)的东西,都是信息。 5、十五世纪四十年代,德国工匠(古登堡)发明的金属活字印刷技术,标志着印刷时代的新纪元。 6、人类传播有哪些特点? (1)社会传播是信息在扩散中实现共享的过程。 (2)社会传播是传播双方的互动行为。 (3)社会传播的发生是以双方共通的意义空间为前提的。 (4)社会传播的本质属性:社会关系。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建立着新的社会关系。 (5)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是各种类型的传播交织而成的一个复杂的“过程的集合体”。 7、什么是符号化?什么是符号解读? 符号化(编码):是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声音或文字语言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符号解读(译码):是受传播者对其接受到的符号进行理解和阐释,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第三章、第四章测试 1、一个基本的传播过程包括哪些要素? 传播者(C),受传者(R),讯息(M),媒介(MD),反馈(F) 3、1949年,美国的信息论学者(香农)和(韦弗)提出了一个传播过程的数学模式。 4、1967年,美国学者(丹斯)强调了传播过程的动态性质,比如,谈话中双方“认知场”总是在不断扩大。麦奎尔将其观点概括为“螺旋形模式”。 5、在对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研究中,(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强调了社会传播是由普遍联系的各种类型的传播所构成的复杂系统。(马莱兹克)的大众传播过程的系统模式则看到了大众传播各个环节都受到各种社会影响力的作用,其中,社会心理因素对传播者和受众具有重大的影响。 6、人内传播的一些理论与社会心理学密切相关。在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看来,人的自我是在“主我”与“客我”的互动中形成的。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布鲁默)则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 7、1973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提出了一个基于基模理论的个体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8、“镜中我”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的。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我认识自我认识依赖于同他人之间的互动。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是一面“镜子”,个体依此调整自身行为。 9、图示:拉斯韦尔五W模式。 10、图示: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传播学教程复习重点 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1.传播的定义(发生、分析、意义): 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分析:①传播主要指的是人类传递或交流消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 ②传播指的是人与人的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 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以保存的手段。 ③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的关系。 (传播基本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媒介 2.传播的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受传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3.信息的三种分类: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①物理信息:刮风下雨、电闪雷鸣 ②生物信息:扬花授粉、鸡叫蛙鸣 ③社会信息: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除人的生物和物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劳动创造了人类的语言 ①从猿到人的转变,同时也就意味着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的转变。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语言的产生,是完成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之巨大飞跃的根本标志。 ②语言产生的根本动力,来自人类最基本的创造性活动-----劳动。(直立行走、制造工具、分节化语言) 2.人类传播的进程: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 (一)口语传播时代(二)文字传播时代(三)印刷传播时代 (四)电子传播时代 3.口语传播:口语的产生无疑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历程 局限性:①口语是靠人体的发生功能传递信息的,由于人体能量的限制,口语只能在很近的距离内传递和交流。 ②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是一种转瞬即逝的事物,记录性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 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 4.文字传播:文字的意义①文字克服了音声语言的转瞬即逝性,它能够把信息长久 保存下来。 ②文字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 会活动的空间。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着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

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题不同程度的显着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核心观点:大众传播媒介在一定阶段内对某个事件和社会问题的突出报道会引起公众的普遍关心和重视,进而成为社会舆论讨论的中心议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 2.教育传播 3.人的内在传播 4.教育传播学 5.最近发展区 6.传播 7.教育传播系统 8.数字化学习 9.自主学习 二、填空/选择 1.传播的基本条件是()、()、()和()。 2.人对人的传播主要有四种类型()、()、()和()。 3.拉斯韦尔认为传播有三大功能,分别是()、()和()。 4.一般来说(南国农认为),传播的主要功能是()、()、()和()。 5.在拉斯韦尔5W模式基础上,()于1958年提出了7W模式,增加了()和()。 6.()提出了“群体动力论”的概念。 7.把关人是()提出的。 8.()提出了“两极传播”理论。 9.()创立了“传播学”,有“传播学鼻祖”、“传播学之父”之誉。 10.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和()。 11.教育传播的演进,先后经历了()、()、()和()四个发展阶段。 12.教育传播系统四要素之间存在六种关系,其中()是决定教育传播效果好坏的关键。 13.教育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属于()。 14.在教育传播系统的四种结构中,()结构最注重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结构适合传递简单的教学内容。 15.教育传播系统的最重要的功能是()。 16.在大众传播中,受众具有()、()、()和()四个特点。 三、问答题 1.说明大众传播的特点; 2.比较教育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异同; 3.教育传播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4.教育传播的特点有哪些; 5.试论述教育传播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6.试论述互联网对教育传播的影响; 7.阐述教育传播的几个重要发展阶段。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2.编码 3.译码 4.教育传播过程 5.先行组织者 二、填空/选择 1.编码过程包括()和(),译码过程包括()和()。 2.在教育传播过程中,选择教育传播媒体去呈现信息阶段,实质上是()的过程。 3.在通道传送阶段,利用教育传播通道将信号传送出去,也称()阶段。 4.先行组织者是()提出的。 5.先行组织者有三种类型,分别是()、()和()。 6.()教学策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 7.()教学策略适合动作技能的培养。 8.影响学习效果的个性特征主要包括()、()、()等。 9.教育媒体的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二是()。 10. 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和()等。 11.根据表达方式不同,模式可分为()、()和()三种类型。 12.()模式最适合用于公众演说类的传播过程。 13.贝罗模式由()、()、()和()四个要素组成,因此又称为()模式,适合解释教育传播过程。 14.模式有()、()、()和()四种功能。 三、问答 1.什么是教育传播过程?教育传播过程包含哪些基本要素? 2.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六个阶段。 3.论述教育传播过程的设计; 4.什么是先行组织者?是由谁提出的。 5.论述五段教学策略的基本过程及其优缺点。 6.论述加涅的九段教学策略。 7.阐述假设—推理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8.阐述示范—模仿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 9.说明教育传播媒体的作用及创设情景的类型; 10.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学生的自主学习策略? 11.试论述伙伴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2.试论述问题解决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3.试论述角色扮演协作学习活动过程。 14.在教育传播过程中,教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 15.在构建教育传播模式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16.试论述拉斯韦尔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7.试用香农—韦弗模式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 18.试论述贝罗模式的传播过程,并作简要评价。 19.画图并说明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 20.了解四种基本的教学传播模式到特点及五种网络教育传播模式的传播过程。

大学传播学概论试卷和答案

《传播学概论》课程期末考试(2011—2012学年 第1学期) 本科 专科□ A 卷□ B 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得分 评阅人 1.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通常被称为( ) A.群体传播 B.人际传播 C.自我传播 D.组织传播 2.著名的“三论”当中,控制论的创始人是下面哪位( ) A. 香农 B.库利 C. 威纳 D.米德 3. 传播学研究的内容很多,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 A.大众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自我传播学 D. 组织传播学 4. “媒介即讯息”这一著名论断是谁提出的( ) A.拉斯维尔 B.麦克卢汉 (密封线内勿答题) 姓名 学号 学院(系) 专业 年级 班(密封线内勿答题)

C.施拉姆 D.香农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1个环节是() A.谁 B.对谁 C.通过什么渠道 D.说了什么 6. 最早提出来“把关人”理论的是() A.拉斯维尔 B.卢因 C.拉扎斯菲尔德 D.施拉姆 7.小米对小李说:“明天周末,我们去看电影吧?”这句话中,小米是一个基本传 播过程中的哪个环节() A.反馈 B.媒介 C.传者 D.受传者 8.在《人民的选择》中,拉扎斯菲尔德等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是()。A.拟态环境的环境化B.“意见领袖” C.主我与客我理论D.休眠效果 9.下面哪个理论是由德国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来的()。 A.“传播流”B.“信息流” C.“沉默的螺旋”D.“媒介即讯息” 10. 最早提出“两级传播”这一观点的是()。 A.拉斯维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11. 在香农—韦弗的传播过程模式中,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 A.反馈 B.噪音

《传播学教程》期末复习资料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 第一章 卢因在其群体动力学的研究中提出了“把关人”理论,被怀特引入新闻传播领域后极大地促进了传播学的媒介控制研究 霍夫兰著名的“耶鲁研究”将心理实验方法引入传播学,并且大量研究了微观层次的说服性传播效果,直接推动了传播学中效果研究领域的发展。另外各种社会心理学理论也对传播学的效果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 人内传播: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虽是人体内部信息处理活动,却与外部世界联系紧密,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特点:系统性(生理上的刺激反应系统)、社会性、双向性、互动性。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和米德的理论差不多,考试时编一下就行。但要记得“自我互动”的本质是个人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 内省式思考:米德认为这种思考发生在遇到暂时的挫折或难以解决的新情况之时。这种思考是一种重构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解释和行动的过程,具有超越性和创新性,是推动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动力。内省式思考不仅是横向的社会过程,它也是纵向的社会过程,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思考会将其过去的经验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选择相对最有利或最有效的解决方法。 5W模式中五个要素后来还扩展为传播学的五个重要研究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受众研究、媒介研究、效果研究。 直线模式的共同缺陷: (1)容易将传受双方角色固定化,而现实中几乎每个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2)都是没有考虑到传播活动的反馈性,缺乏互动。际传播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的理论:“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与普及”等理论。 自我表达是人际传播的重要方式,方式极为多样;但自我表达要受到社会价值规范的制约。 群体的概念(一定数量的个人结成的具有特定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集合体) 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一旦形成,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则产生,反过来影响和制约群体成员的行动以及群体决策。群体传播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组织的概念: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意志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2)组织的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职务分工与岗位责任制;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霍桑实验。心理学家梅奥在霍桑工厂组织的一次著名的企业管理改革实验,该实验的研究从着重分析了组织成员非物质需求和激励因素,突出了组织成员的社会性特点,强调了组织应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及答案一

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一 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6分) 1、被公认为“传播学之父”的美国学者是【 C 】(点击括号查看答案) A、拉斯韦尔 B、拉扎斯菲尔德 C、施拉姆 D、罗杰斯 2、下列哪种方法不是量化/实证研究方法【 D 】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哲学思辨 3、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属于【 A 】 A、线性传播模式 B、控制论传播模式 C、系统论传播模式 D、受众中心模式 4、电视的天气预报节目主要履行的是大众传播的【 A 】功能 A、传播信息 B、引导舆论 C、教育大众 D、提供娱乐 5、既能进行大众传播,又是人际传播重要工具的媒介是【 D 】 A、报刊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6、拉扎斯菲尔德等人指出,两级传播流动过程中,【 A 】扮演着重要角色。 A、舆论领袖 B、把关人 C、受众 D、追随者 7、“大多数时间里,报界在告诉人们该怎样想时可能并不成功;但它在告诉它的读者该想些什么时,却是惊人的成功。”伯纳德·科恩的这段话与【 D 】一脉相承。 A、枪弹论 B、两级传播论 C、创新与扩散论 D、议程设置论 8、霍夫兰认为,正反两面说的宣传方式对【 B 】较为有效 A、教育程度低的人 B、教育程度高的人 C、男性白人 D、家庭主妇 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24分) 1、传播学的先驱者包括【 A B C D 】 A、哈罗德·拉斯韦尔 B、保罗·拉扎斯菲尔德 C、库尔特·卢因 D、卡尔·霍夫兰 2、关于人类传播的演进规律正确的是【 A B C 】 A、传播媒介的发展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 B、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加速度趋势 C、传播媒介的发展是叠加式的,新老媒介互相竞争又互相促进 D、传播媒介的发展是替代式的,新媒介使一切传统媒介必然消亡 3、符号的特点包括【 B C D 】 A、可积累和可衰减性 B、指代性 C、社会共有性 D、发展性 4、大众传播的特点包括【 A B C D 】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教育传播学》试题1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入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是( ) A.20世纪2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 C.20世纪4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 2.把符号转换为信号叫( ) A.信道编码 B.信道译码 C.信源编码 D.信源译码 3.通常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教育传播 B.组织传播 C.人的传播 D.内在传播 4.闭环结构具有的特点是( ) A.缺少反馈环节 B.学生之间相互交叉作业 C.教育传播效果一般较好 D.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5.下面关于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是物质直接作用后留下的痕迹 B.往往有多种形态 C.都能被人直接感知 D.在地球以外就没有了 6.下列属于传播要素的是( ) A.反馈 B.编码 C.译码 D.教师 7.教育传播理论研究进入重过程阶段是在( ) A.20世纪30年代后 B.20世纪40年代后 C.20世纪50年代后 D.20世纪60年代后 8.语言的最大长处是( ) A.模糊性 B.多义性 C.有限性 D.抽象性 9.下列属于交叉学科的是( ) A.经济学 B.生物化学 C.物理学 D.历史学 10.目前电话通道是( ) A.单向通道 B.双向通道 C.单一通道 D.无线通道 11.人际传播属于( ) A.面对面传播 B.间接传播 C.人对人的传播 D.大众传播 12.传播学研究的主要是( ) A.广义传播 B.内在传播 C.人际传播 D.人的传播

13.大众传播是( ) A.间接传播 B.目的集中的传播 C.双向传播 D.受众特定的传播 14.教育传播进入电子传播阶段是在( ) A.19世纪初 B.20世纪初 C.19世纪末 D.18世纪末 15.重优化阶段教育传播理论研究的理论基础是( ) A.系统论 B.传播学 C.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D.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6.我国《教育传播学》的教学大纲制定于( ) A.1985年 B.1987年 C.1990 年 D.1992年 17.从整体上看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是( ) A.教育者的传授 B.受教育者的学习 C.发展教育事业 D.促进社会进步 18.“子弹论”是( ) A.学术上的理论 B.报纸上提出的理论 C.一种有限效果理论 D.强效果论 19.下列答案中被麦克鲁汉认为是“冷媒体”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课本 20.光学投影片不能传递的符号是( ) A.人工语言 B.自然语言 C.图像符号 D.音响符号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答案中属于传播基本条件的是( ) A.传播者 B.环境 C.信息 D.通道 E.受传者 2.传播一般可分为( ) A.大众传播 B.自然的传播 C.动物的传播 D.人的传播 E.机器的传播 3.拉斯威尔的“5W”模式是( ) A.单向传播模式 B.线性传播模式 C.最早的传播模式 D.双向传播模式 E.文字形式的传播模式 4.教育传播过程的基本模式是( ) A.闭环模式 B.开环模式 C.课堂多媒体教学传播模式

传播学概论试题

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概论》课程考试试题(B卷)答案 时量:120分钟总分100分,考试形式:闭卷 一、单项选择(1*10=10分) 1、传播学产生于20世纪早期的美国,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传播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C ) A、大众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 B、战争宣传研究的需要 C、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 D、其他相关学科的推动 2、拉斯韦尔的代表作是( A ) A、《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 B、《传播与说服》 C、《人民的选择》 D、《舆论学》 3、在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中,属于政治学家的是( D )。 A、拉扎斯菲尔德 B、卢因 C、霍夫兰 D、拉斯韦尔 4、提出大众传播具有“麻醉”功能的传播学者是( B )。 A、施拉姆 B、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 C、赖特 D、拉斯韦尔 5、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这是( B )媒介规范理论的观 点。 A、集权主义 B、民主参与理论 C、自由主义 D、社会规范 6、(B )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A、人内传播 B、人际传播 C、大众传播 D、群体传播 7、下列与选择性理解意思最为接近的成语是(D ) A、择善而从 B、爱屋及乌 C、从谏如流 D、见仁见智 8、提出“把关人”理论的学者是(B ) A、拉斯韦尔 B、卢因 C、霍夫兰 D、施拉姆 9、人类传播在现象上表现为符号的交流,而实质上是( C )的交流 A、信号 B、象征符 C、意义 D、语言 10、社会成员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是 ( C ) A、传播权 B、知晓权 C、媒介接近权 D、文化权 二、名词解释(4*5=20分) 1、法兰克福学派 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着称。是以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研究中心”为中心的一群社会科学学者、哲学家、文化批评家所组成的学术社群。由法兰克福社会研究所的领导成员在20世纪30~40年代初发展起来,其社会政治观点集中反映在M.霍克海默、.阿多诺、H.马尔库塞、J.哈贝马斯等人的着作中。 2、自我互动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H.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了这样一

传播学教程复习资料知识点.doc

传播学定义:传播学是一门探索和揭示人类传播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也是传播研究者在最近几十年对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有机整合而发展成的知识体系。 传播学的研究体系:八大理论板块:传播科学论、传播过程论、传播主体论、传播客体论、传播载体论、传播对象论、传播方法论、传播环境论。 Laswell 5 W模式衍生:传播者研究、传播内容研究、受众研究、媒介研究以及效杲研究. 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初至40年代的美国。 根本原因:1、传播媒介发展迅速,大众报刊和电影高度普及,广播事业发展也十分迅速。 2、经济层面:企业为推销产品、树立形彖而做的大量广告与传媒相互依赖。 3、政治层面:政党利用媒介作为斗争的工具,如政党报纸。 4、历史和社会环境来说,是战争的影响 5、这一时期,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一些社会科学,如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 化人类学等充分发展,为英提供了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基础。 直接原因:1、美国是世界上传播事业最发达的国家,为媒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最合适的环境和社会条件。 2、大批欧洲学者为躲避纳粹迫害流亡到了美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繁荣。 传播学的早期学术思想源流 A欧洲源流 塔尔德“模仿理论”和齐美尔“传播网络理论” B美国源流 杜威:实用主义(目的)、实证主义(方法) 库利:“镜屮我”通过他人对自我的评价,评估自我。 帕克:芝加哥学派领袖“社会互动理论” 米德:主我和客我理论,对理解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具有重要意义。 李普曼:“拟态环境”和“刻板成见” 传播学的奠基者和学科开创者:1、拉斯韦尔:模式、3项基本功能 2、卢因:提出“把关人”的概念 3、霍夫兰:说服效果实验 4、拉扎斯菲尔德:经验性传播学研究(影响最大) 5、施拉姆:传播学科的创立(传播学的集大成者。不仅在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理论问题,而且为传播学勾画了一个完整的学科框架,并使Z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信息论和控制论对传播学的贡献:(1)香农:提出“噪音”和“冗余信息”等问题 (2)威纳:控制论与传播。《控制论》,使控制论成为与信息论具有同等重要影响的20世纪新兴科学。 经验学派与批判学派根木分歧在于社会观与传播观的差异。 批判学派:(1)法兰克福学派一一批判学派的大本营 (2)英国文化研究派 (3)多伦多学派:麦克卢汉、英尼斯 麦克卢汉奠定其媒介思想的三本著作:《古登堡群英》(1962年)、《理解媒介:人的延伸》(1964年)、《媒介即讯息》(1969年)。 (4)政治经济学派 定量研究:是目前各国传播学界普遍采用的主要方法。假设不能更改,只能证实或证伪。 定性研究:假设可以变化,随时可以修改。 内容分析法(定量研究)定义:对明示的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调查方法。 内容分析法的十大步骤:1.选择主题:深入一点、再深入一点 2.决定样本或普查 3.定义要计算的概念

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1.1948年,拉斯韦尔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确定了传播学的研究范围。 2.香农——韦弗第一次提出“噪音”的概念,噪音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可造成干扰,由此产生信息的衰减和失真。 3.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传统学派和批评学派。 4.传播学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实验法、个案研法 5.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库尔特卢因、霍夫兰 6.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7.传播的英文是communication 8.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9.美国(传统学派)欧洲(批判学派) 10.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11.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类语言区别于动物信号系统的最根本特征 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学 大众传播学是研究大众传播事业的产生、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研究大众传播的内容、过程、功能与效果的学问。 2.“麻醉精神” 麻醉精神指大大小小的传媒给人们带来的讯息,其数量之多已达到令人难以招架的地步。而且人们花费许多时间从事这种视听活动,自认为已经充分了解周围的社会,实际上他们已没有多少机会直接投身社会活动,与社会的关系反而日趋疏远和冷漠了。 3.受众 传播学中的“受众”一词,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大众传播的受众,则指报刊读者、广播听众和电视观众,是通称这些信息接受者的集合名称。 4.意见领袖: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 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5.传播效果:“传播效果”这一概念具有双重含义:1指带有说服动 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2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直接+间接+潜在)的总体。 6.拟态环境:就是我们所说的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并 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7.议程设置功能:指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教育传播学复习题库 1.思维的两大特点是指() A.直观性、间接性 B.概括性、逻辑性 C.间接性、概括性 D.逻辑性、间接性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应试指导】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的两大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2.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不均衡,表现为( )。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时快时慢 D.均匀递减 答案:B. 解析:无. 3.同一感觉器官在不同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产生变化的现象叫做( )。 A.感觉的适应 B.感觉的对比 C.感觉的分化 D.感觉的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无. 4.从本质上说,教学过程是( )。 A.一般认识过程 B.理性认识过程 C.特殊认识过程 D.感性认识过程 答案:C. 解析:无. 5.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A.有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不随意后注意 答案:C.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注意的种类。【应试指导】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

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产生的。. 6.学生上下课的铃声属于 ( ) A.音型 B.非语言符号声 C.自然音响 D.事物音响 答案:D. 解析:略. 7.情绪与情感是以下列哪种选项为中介的反映形式?( )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认知 答案:A. 解析:无. 8.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答案:B. 解析:无. 9.目的是了解学生学习之前的基础的评价是( )。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发展性评价 答案:A. 解析:无. 10.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做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答案:B. 解析:【考情点拨】本题考查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应试指导】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

全国传播学概论试题_1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试卷内容预览网站收集有1万多套自考试卷,答案已超过 2000多套。我相信没有其他网站能比此处更全、更方便的了。 全国2008年7月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人际传播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人际传播仅指() A.自我传播 B.亲身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第一个明确提出〃大众传播科学〃这一概念的学者是( ) A.李普曼 B.拉斯韦尔 C.卢因 D.施拉姆 3?卢因对传播学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传播的五W模式 B.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

C.第一个提出了传播过程中的〃把关人〃概念 D?从微观入手,对传播的技巧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 4?霍夫兰的代表作是() A.《传播与说服》 B.《宣传、传播与舆论》 C.《报刊的四种理论》 D.《权力的媒介》 5?把符号还原成意思的过程叫() A.编码 B.译码 C.组码 D.释码 6?在传播学史上第一次比较详细、科学地分解了传播过程的美国学者是() A.施拉姆 B.霍夫兰 C.赖利夫妇 D.拉斯韦尔 7?在控制实验中,不接受自变量作用的实验对象构成()A.实验组B.控制组 C.测量组 D.模拟组 8?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群,以群为单位从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群,再对抽中的群内各单位实 行普查的随机抽样形式是() A.简单随机抽样 B.等距随机抽样 C.分层随机抽样 D.整群随机抽样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传播学概论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传播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64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信息交流,通常被称为() A.自我传播 B.人际传播 C.群体传播 D.组织传播 2.传播学有许多分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是() A.自我传播学 B.人际传播学 C.组织传播学 D.大众传播学 3.在研究方法上,拉斯韦尔的贡献是倡导并亲身实践了() A.实地调查法 B.内容分析法 C.控制实验法 D.个案研究法 4.与卢因一样,从心理学角度切入传播学领域的学者是() A.施拉姆 B.拉斯韦尔 C.拉扎斯菲尔德 D.霍夫兰 5.拉斯韦尔模式的第4个环节是() A.谁 B.说什么 C.通过什么渠道 D.对谁 6.德福勒模式对申农-韦弗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 A.反馈 B.信息的发生 C.噪音 D.信息的接受 7.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主要是乱数表法和() A.等距法 B.抽签法 C.分层法 D.定额法 8.编制问卷首先需要设计提问项目,这种设计包括若干步骤,其中第一个步骤是() A.确定指标 B.课题分析,提出假设 C.测定指标 D.寻找变项,编制提问 9.皮亚杰认为传播具有两种功能,一是自我中心性的功能,一是() A.娱乐性功能 B.工具性功能 C.社交性功能 D.宣传性功能

10.赖特把拉斯韦尔提出的社会遗产传递功能称为() A.社会化 B.信息化 C.系统化 D.知识化 11.按照卢因的观点和施拉姆的说明,下述人员中属于把关人的是() A.记者 B.教师 C.编辑 D.A、B、C都是 12.《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出版于() A.1950年 B.1956年 C.1960年 D.1966年 13.第一个把媒介同人类文明发展史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学者是() A.拉斯韦尔 B.卢因 C.英尼斯 D.麦克卢汉 1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是() A.全球村 B.媒介即讯息 C.媒介有“冷”、“热”之分 D.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15.“使用与满足”研究的出发点是() A.受众 B.传播内容 C.传播者 D.传播渠道 16.据霍夫兰等研究,“两面提示”适用于() A.原先持赞成态度的人 B.文化水平较高的人 C.原先态度不明朗的人 D.有既定政治倾向的人 17.与国际传播秩序中的南北问题研究有关的理论是() A.“培养”理论 B.“议程设置”理论 C.“知识沟”理论 D.“沉默的螺旋”理论 18.按照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工业,关注的首先是() A.经济效益 B.艺术价值 C.思想价值 D.社会效益 19.“上限效果”假设,大众传播活动的结果将使社会“知识沟”的宽度() A.维持在上限 B.扩大 C.维持在下限 D.缩小 20.传播学批判学派关注的是() A.如何传播 B.传播方法 C.为何传播 D.传播什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