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上海市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范文

2011年度上海市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范文
2011年度上海市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范文

2011年上海市高考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范文

【篇一: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点评】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点评版本)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为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因为事物是变化的,无论辉煌也好,失败也罢,最终都将会过去,所以要笑看成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用主观的努力变不利为有利,平和的心态可以让一切都变成过去。至于“一切都不会过去”,则可以更多的从反面来写,列宁曾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有的事情已经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中,但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我们不应该忘记。

一切都会过去(简明扣题)

高三二班学生

5月12日,一个让每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的日子;一个举世震惊的日子;一个冲满着伤和痛演绎着一幕幕生和死离别的日子。(排比修辞增强感染力)

这一天,我们沉默着走过,为的是不打扰那些沉没于地下的生命,为的是和活着的人共同承担这伤痛,为的是让在这产灾难中的幸存者感到温暖,有继续下去的勇气。(营造氛围,增强感染力,和读者产生共鸣)

“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先声夺人,吸引注意力) 当救援人员发现她时,她的生命已然流逝。而孩子,在她的怀里睡的却很甜。人们在她身下,找到了这位母亲为自己孩子留下的最后的叮嘱:“孩子,你一定要好好活着。”伟大的母爱,永远不会改变,正是这爱,让她有了支撑下去的力量。我想,这孩子,长大后一定会努力。也许他就是下一个比尔盖茨,又或是中国的爱因斯坦。(叙述简洁到位,引用及时,议议抒情及时,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哭什么,我们都还活着。”这是一个十口之家在无情的灾难面前,他们成为了这个家的仅有的幸存者:一个是哥哥,一个是妹妹。这是哥哥在安慰哭个不

停的妹妹时说的。一句话,代表着希望。“还活着”,这三个字多么让人悲伤,却又包含着多少希望。灾难能吞噬我们的生命,但不能吞噬我们的希望。只要我们还活着,明天的花朵,定会有一支是为我们而绽放的。

“出去之后,我们就结婚。”他们本是一对恋人,在地震中被埋在了废墟中,因为一堵墙,他们虽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他被落下的石块砸伤,自知时间已经不多的他录下了自己的声音,好让她在自己死后有活下去的勇气,这是他在录音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多么美丽的生命之花!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没有这坟墓,又如何能在上面开放得如此炫目,动人呢?

5月12日,想着一个个生命的逝去,我感到由衷的痛心。但我要对活着的人说:生命还在继续,一切都会过去,活下来的你们,承载着已去的人们的希望,难道这还不能成为你们鼓起勇气面对明天的理由么?

一切都会过去,不代表忘记。它代表你铭记这伤痛,不辜负逝去之人的嘱托,努力将自己的生命演绎的更精彩!(照应开头,结构完整,用语深刻,意味深长,有较提升境界)

总评:文章是一位由七八十分语文水平的学生写出来的,看的出他

的进步是惊人的。虽然只有短短的几个月,因为心踏实下来的缘故,他很快开窍了,功夫马上就在成绩上体现出来了。如果说总分带有

偶然性的话,作文绝对不带有偶然性的,那是反映语文水平最真实

的东西。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没有他自己的真心学习,

无论讲多少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真的有限!

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那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但诗歌仍千百年来在人们心间流淌;古希腊

的城邦早已覆亡,而那自由民主的星火却依旧蔓延,在更深广的土

地上,燃烧了几千年。(开篇点题,第一时间传达主题信息,同时

使用对比和比喻等手法,生动有文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

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和美,却在它们的载体和躯壳湮灭后,化作历

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

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

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

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

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

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和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

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

活的地方就有传承和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

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

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

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和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

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

(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和留的辩证正是自然

和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

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

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

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

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

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

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

总评:本文最大的优势就是语言极富感染力,很有诗味儿。作者定

是一个情感丰富,文笔老练的学生。

【篇二: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_点评】

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风中的余香(得分:68分)

(题目使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富有诗意)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是的,没有什

么可以永存,最宏伟的大厦最终也不过化作历史风尘中的一把碎土,但我们创造过的思想和美,却在它们的载体和躯壳湮灭后,化作历

史风沙中的一抹余香,缠绕亘古,永不逝去。(比喻恰当,生动形象,照应题目,及时扣题)

当年左光斗被魏忠贤杀害后,他的喉骨被命令磨成粉,随(后)魏忠贤一饮而下。连喉骨也彻底地碎了,魏忠贤才彻底放心了,如此,你

还如何再上书、进言?他却不知,自己饮下的,是一生的恐惧。那东

林党人的傲骨不灭,他们的灵魂成为奸恶之人永远的噩梦,也幻化

成为历史一曲永恒悲壮的绝响。(叙事简洁明了,长短句配合,问

句等句式灵活使用,有感染力。带有明显的情感倾向的议论抒情,

更是将主题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的,一切都不会过去。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单独成段,点题醒目自然,和上文配合有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的感觉)

而今,在这个身边风景迅速变化的时代里,你是否曾闻到,那风中

的余香?古龙曾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有生活的地方,有人生

活的地方就有传承和遗留。有那么多人感慨的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丧失,于是他们迫切地想重建,想发扬光大。如此并没有错,只是

有许多的文化,它随着历史的云烟,早已很难在当今世界坐上一把

辉煌的交椅。它们的位置,应当成为风中的淡淡香气,人们精神家

园的盆景,在无声中滋养和温润我们的感情。那些遗忘是必然的啊,传统的审美,或是略带迷信色彩的习俗,它们其实从未在(我们)身边

消散,只是硬性地想换回轰轰烈烈的纪念形式,我们才反会感

(觉)[到],它们逝去的姿态。

并且一切都能,都值得成为那风中的余香。逝和留的辩证正是自然

和历史最智慧的斟酌。当表面随着风沙渐渐融化,那内核也正缓缓

显露它的精华。时光逝留的沙漏,更能让我们看清一样事物它真正

的价值。大西北的敦煌,曾经的飞天完整而清晰,但对画上它的人,它只是壁画;如今的它虽干涸百孔,却更能承担历史的厚重,真正的

杰作,必是经过历史风霜的淘洗,然后逝去了一些,却更余留了真

和美。(夹叙夹议,深情演绎,感染力很强)

我们这个时代,是否想让后世回望的时候能找寻到如此一些不灭的

精魂?那就让文学的泡沫,让市场的包装淡去些吧,它们,只会在风

中逸散。(联系社会,学以致用)

一直难忘的一次画展,是新兴的画家自办的,朋友看到一幅画问我,那究竟是传统画风还是后现代的?我看着那幅画,很温暖。

那一刻,我仿佛闻到了风中的余香。(照应题目,总结点题)

总评:

范文先用辉煌的盛唐早已过去,古希腊的城邦早已覆亡的事实,说

明“一切都会过去”,又用“思想和美”化作一抹余香,永不逝去的议

论证明“一切都不会过去”,然后提出“形式的过去预言着内涵的永存”的观点。这个观点非常准确地理解了文题的意旨,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文章的文笔非常优美,语言极富感染力,“风中的余香”的比喻使文

章具有诗歌的韵味。作者在娓娓的论述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

思考,辩证地阐述了逝和留正是自然和历史最智慧的斟酌的道理。

【篇三:2011上海高考零分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

切都不会过去】

2011上海高考零分作文: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大卫:过得去!!!!!

契诃夫:过不去!!!!!

我:你俩吵吧,我高考能过去就行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1985~2013) 1985年《知足常乐与不知足常乐》 1986年《2000年回母校》 1987年《关于报考历史学科的意见》 1988年《清流与活源》 1989年《中学生活的回顾与思考》 1990年《时间啊时间》 1991年《我们生活在同一块土地上》 1992年《遥望星空》 1993年《机遇》 1994年 (一)写作第一题 介绍一家街头(或乡间)小店,写—篇200字以内的说明性短文。(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父辈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5年 (一)写作第一题 请就学校里最近举行过的一次活动(运动会、艺术节或主题班会),写一则简短的消息。 要求:①标题自拟。②150~200字。③如文中需出现区县名、校名、人名,一律用“XX”代替,否则扣分。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责任 要求:①不要写成诗歌。②全文700字左右。 1996年 (一)写作第一题 初夏时节,我们可以发现许多时令特征请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 题目:初夏的时令特征 (二)写作第二题

题目:我的财富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7年 (一)写作第一题 推荐一部电影(电视剧或戏剧作品) 要求:①注意突出作品的特色;②250字左右。 (二)写作第二题 阅读下面材料,以“我看课外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材料一:据调查,目前在“考分”压力下,不少青少年阅读面狭窄单一,无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材料二:在一项“您最希望孩子买的书”的调查中,90%的家长都选择了“辅导读物”。 材料三:许多青少年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得最多的是漫画卡通、言情武侠等“休闲”作品。这类作品位于青少年图书消费量的榜首。 要求:①全文700字左右。②不要写成诗歌。 1998年 一、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写成一篇短文。不要超过250个字。(20分)春水(之一)冰心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二、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700字左右的文章。副标题为“读报有感”,正标题自拟。(50分) 一部美化日本头号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今天在此间日本记者俱乐部试映。 这是一部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影片。编导者出于反动的“自由主义史观”,否定侵略史实,极力鼓吹“太平洋战争是民族解放之战”的谬论。他们蓄意策划该片,目的是想通过电影误导日本国民对历史的认识,从而唤起所谓的日本民族的“自尊”。 影片《自尊——命运的瞬间》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对28名日本战犯开庭审判为主线,由始至终宣扬这一公正的、历史性的审判是“胜者对败者的审判”,并公然宣扬“日本无罪”。影片极力粉饰东条英机,否定“南京大屠杀”,通过一系列情节,全面歪曲史实,否认和美化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这部影片一出笼立即遭到日本各界有识之士的愤怒谴责。4月20日,由几百名赞同者和许多赞同团体支持的“批判电影《自尊》会”正式成立,并一致主张严厉声讨这一歪曲历史事实的影片。(摘自“新华社东京1998年5月9日电”)题目:——读报有感 1999年 写作第一题:

2017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7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导读:本文2017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范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2017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目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刚刚*发布了今年上海高考作文题: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篇一:预测,不一定成真】有人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滋味。” 现代*多都会有看天气预报的习惯,根据未来天气情况改变自己的计划。不过,天气预报也会有不准的时候。当一个不喜雨天的人,看了天气预报之后做好了全副武装,结果遇上的却是一个艳阳天,这应该也算得上是一种意外的惊喜了吧。 其实,生活的最美妙之处就在于它的不可预见性,你不知道你的未来,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但是,生活不是全然没有规律的,你完全可以根据现状和一些规律,推测出未来可能会发生的情况,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来面对未来。当然,预测,并不是现实,所以也不可全部依赖预测。毕竟,有些预测也许不会成真。 然而,总是有人会选择性地不接受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好的预测,并且自欺欺人地告诉自己,那只是预测,不一定成真。却经常会忽略,

有些预测并非是空*来风,假使他不以为然,那些目前还只是预测的结果将来很可能会在未来发生。就如蔡桓公不听名医扁鹊对于他身体情况的预测,没有在病症刚显露之时及时治疗,等到真正病入膏肓,连名医都无法救治之时,才有了后悔的意思,却再也无力回天。又如项羽不听范增对于留下刘邦必然留下后患的预测,没有及时免除后患,最后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因为不相信预测而最后使预测成真的例子远不止这些,却总还是会有人重蹈覆辙,不撞南墙不回头。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预测就一定会成为现实。任何预测的提出,大都只是建立在当时的情况下的。换句话说,只有当前的情况持续下去,预测才有可能实现。但是,任何的情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改变自己,让我们不希望成真的预测实现不了。试想一下,假如蔡桓公一开始就听取了扁鹊的话积极治疗,项羽听了范增的建议免除后患,那么,那些预测不就不会实现了吗?所以说,预测的最终实现与否,实际上都在于你自己。 对于预测,应当接受,并不是说预测一定会成真,而是说要接受预测可能会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对其做好准备。假如预测到的结果是理想的,那就应该保尽力而为;假如预测到的情况不是自己想要的,就更应该反思自己,从而使自己向好的方面转化。当然,也不要被预测所*,因为它不一定会实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篇二:以智者的态度直面现实】如今生活变化之快,往往让我们手足无措。是随波逐流,还是固守己见?何去何从,实际上考验着我们的智慧。

2011-2017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及参考范文

你是××中学的××,你校学生会即将组织一次徒步活动,已在校园网发布方案,征求师生的修改意见。你需要写一封邮件,包含以下两点: 1.提出你觉得需要改进的地方; Dear Sir/Madam, I’m really excited to heat that a hiking activity is going to be held near the Bund on the Labor Day holiday. However, there may b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the scheme you’ve posted on the campus website, as I’d like to point out. are willing to have a clearer picture of security precautions and necessary medical support for the the scheme should be comprehensive and thoughtful enough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activity. Only by clarifying these details, are you likely to attract more attention from the students. I suggest the hike be more suited to the theme “Discover Shanghai” through additional activities. Upon arrival at the Bund, I propose an introduction of the architecture on both sides of the Huangpu River. By appreciating different artistic styles of the buildings, we can gain a deeper insight into the authentic Shanghai culture mixed with exotic , the experience may well be unforgettable one, because it of organizing the activity. , if the hike is organized in more detail and in a more supportive way, it is sure to succeed. I hope that my voice above can be heard and considered and wish the activity a great success. Yours sincerely Wang Lei

2017年上海高考优秀作文

2017年上海优秀作文点评 考题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卷总评】 201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继续保持近年来的一贯风格:材料简约,重点鲜明突出;关注生活,思辨灵活开放。 平和而又简约的作文材料叙述方式,是上海卷作文命题的一贯追求,其目的在于:要言不烦,重点突出。这种冷静而客观的表述,以寥寥数语,托出核心关键词“预测”。 命题材料的生活情境设置,也是自2012年以来上海卷一直想要呈现的。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代入感强,有话可说,审题上不会出现很大的偏差,能够保障学生写作运思没有任何障碍,自然而然进入理性思辨的空间。 2011年始上海卷比较热衷这种两面或多面的表述,命题者试图营造一个思维开放的氛围。材料中,只是客观地呈现人们的两种态度,你可接受此,亦可接受彼。没有潜在的预设,也没有既成的导向,不干扰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判断,但是必然引起思辨。 【考题详析】 材料首先对关键词“预测”做了简单的解释——“是指预先推测”,然后冠以“生活”,作为这一情境的限制,再以“充满变数”引出与“预测”相对的另一词——“变数”,最后罗列两类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乐于接受”与“不以为然”。整段材料表达明了,关系明晰,要求明确,只需对材料内容作出自己的思考,赞同也好、反对也罢,只要自圆其说。 因此,对于考生来说,“预测”这个话题可谈较多,既可以从人生来谈,也可以从人类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未来发展来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知先人们生活中很看重预测。远古如巫蛊“占卜”,近世如“章鱼‘保罗’”,正因生活中无尽的“变数”,才有“预测”的无尽魅力。现代社会更如此,人们只有借重“预测”,早作打算,才能从容以对现代生活。只活在当下,不去预测未来的生活,很可能被困在当下或者困在过去,不知道“未来已来”,面对未来将会无所适从。 材料中,面对这一“生活”情境人们的不同态度则是重点,是考生辨析思考的出发点。无论你的立论基于那种情形,关键在于如何辩证思考它们。 第一种情形“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也不是简单的赞同与肯定,比如:“有预测才能有前进的动力和路径”,“机会常给有准备的人的”,“不要只是低头走路,应当抬头思考远方”……显然这都是对生活或前路的“已知”有了深入的思考与合理的推测。相反,倘在接受前没有经过理性的分析,则只能是盲目乐观,先入为主,乐于“印证”自己美好的愿望,甚至偏听偏信,作自我陶醉状…… 同样,对于第二种情形“有的人则不以为然”,他们压根不赞成生活的“预测”,认为“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变数是生活常态,无可预测”,“只求把眼前的事做好”……如此种种,或是由于懒惰懈怠,或是源于愚昧无知,或是迫于内心的恐惧或恐吓,悲观地适从。反之,对于大自然的警钟不置若罔闻,对于“美好蓝图”当保持警惕和批判……则应值得肯定,大大褒扬其保持对常识或人类理性的尊重。 对于生活“预测”,变与不变,接受与推却,关键在于适当恰切地思辨。随着科技越来越进步,社会越来越发展,人类越来越理性,只要带着忧患上路,以希望指引前路,人类终归走向坦

历年上海高考英语作文(题目汇总)

1999年 一些学生认为学英语很重要;一些学生则认为不必学英语;我认为……(观点、理由) 2000年 1。我最难忘的一课 2。具体说明为何难忘 3。感想 2001年 请你谈谈轿车大量进入家庭后,对家庭、环境和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 2002年 你们让我骑好吗? 简述图片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就图片的主题谈谈自己的感想。 2003年 你的好友因家境一般买不起名牌而闷闷不乐。给他写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收信人:徐海青 寄信人:黄平 写信日期:2003年六月八日 2004年 老师要求你负责班级墙报(wall-newspaper)工作并征求你的意见。在日记中表述你的决定并谈谈想法。 2005年 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用”(There must be a use for my talent)。 通过描述你生活中一件事,说明人各有所长,无论才能大小都能成为有用的人。 2006年 下表提供了你所心仪的南、北两所大学的招生信息。通过比较作出选择,并结合个人情况说明理由。

南方大学北方大学 学费8000元/年5000元/年 招生人数20人10人 优惠政策无加20分 2007年 以“礼物”为主题写一篇作文。该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1、你送礼物的对象及所送的礼物; 2、该礼物对他(她)可能产生的影响或带来的变化。 2008年 你班将组队参加学校组织的集体舞比赛(group dancing cooipetition),班长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对此谈谈你的看法。你的文章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你是否会参加比赛 ·你做出该决定的具体理由 2009年 某海外学校举办英语夏令营,开设了如下课程:园艺(gardening),烹饪(cooking),防身术(self- defence),护理(nursing)。假如你是王跃华(不可以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写一封申请信,报名参加其中一门课程的学习。信的内容必须包括: 1、你感兴趣的课程 2、你期望从这门课程中学到什么 3、为什么想学这些内容 2010年 下图是小学新生的课堂一脚,对照你当时的上课情况,作出比较并谈谈你的感受。你的作文必须包括: ●描述图片里学生上课的场景 ●比较你同时期的上课情况 ●简单谈谈你的感受 2011年 假如你是启明中学(Ming Qi Middle School)的李明,想申请一个扶贫项目,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根据以下启事,写一封申请信(信中不能提到真实姓名和学校)。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2017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解读与范文 【真题在线】26.预测,是指事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今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依旧保持着“海派”特色:关注社会现实,注重辩证思维。既为考生提供了一个比较熟悉、有话可说的概述性社会现象,又为考生深入思考、通过作文展现思维品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作文材料主体由两个句子组成。第一句中的“预测,是指预先推测”,对关键词“预测”加以解释。第二句沿袭了前几年高考作文材料的思辨色彩,对于生活的预测,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不以为然”。我们从中可以审出这些信息:第一,“生活的预测”对“预测”的这一关键词理解起到收敛、约束作用;如果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扣住这一关键词进行论述,很可能就偏题。第二,“如何对待它们”不局限于二元对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第三,对于生活的预测,有人“乐于接受”,有人“则不以为然”。这种矛盾的态度,考生不能简单选其一而论述,必须思考这两种态度产生的原因,以及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是否具备可行性等问题。第四,“生活充满变数”这是材料结论的一个前提条件,考生不应该

忽视,更是引导考生在思考生活前提下,论述“预测”的重要性。 然而,每年上海都有很大一部分考生直接倒在審题的起跑线上,究其原因,不外乎为:没有扣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或忽视关键词的修饰词;偏题的考生,还普遍存在没有扣住材料中的逻辑关系。所以审题绝不仅仅要审出材料中的关键词,更重要的是审出材料中的逻辑关系,这关乎你的作文是否合格。 超越预测,返璞归真 通常,我们把生活的“亮面”交给他人,交给一代又一代人从“荒原”上建构起来的秩序;生活的“暗面”没人知晓,有人交给上帝,有人交给命运。而人们总渴望在黑暗里点起灯火,尽管不甚分明,但这样的光亮,还是让无助地行走于黑暗中的人心里多少有了底气。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预测。契诃夫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时感叹:“人的一生建立在预见之上。”而女作家乔治·艾略特却说:“在错误的所有形式中,预言是最不需要代价的。”不同的人生经历铸就了他们对预测不同的理解,而真正的矛盾却在于预测本身的双重性。有些预测是用科学理论去推求未知的事物,比如经济走势的预测,以用统计学建立起来的概率体系为基础,接受这样的预测,显然没什么坏处。有些则不然,总掺杂些臆测的成分在里面,譬如古人对于方术的极度信仰,譬如玛雅人对于世界末日的预言…… 哲学家尼采说,人的精神有三重境界:骆驼、狮子和婴儿。对于预测,人们同样也有三重境界。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 【篇一: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解析】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解析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解析 此题关键理解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什么叫必须?必须就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这些事情可以理解为责任。在一方面,有责任意味着不自由,因为责任代表着被需要,即要以他人为中心,而自由则是要以自己为中心,因此他们是对立的。 但另一方面,责任与自由又是相互统一的。因为在当在来讲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也就是说责任是自由的前提;而且自由又往往象征着不被需要,然而作为人的心理的最高追求来讲人们往往需要自己被需要,所以说自由有需要有责任来加以调剂,以达到人类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如果要写成作文的话,你所要突出的是责任,那么应该把对立这个方面略写,详写一下他们统一的地方。可以用汉武帝的人生举例。汉武帝性爱兵戈,为了寻求自己的“自由”,不顾民生,穷兵黩武,导致当时朝廷钱粮空虚,但在晚年醒悟了作为皇帝的“责 任”,不在寻求那种“超越责任的自由”,改过自新,正是因此才避免了重蹈秦始皇的覆辙,保住大汉基业。故此文准确审题谈自由和责任。 文章结构:一、界定何为自由,何为责任,自由和责任的关系 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 二、先论述没有责任的自由是放纵 再论述完成责任往往就是为了自由 因为责任可以放弃个人自由 为家庭重责牺牲家庭自由 为国家重责牺牲个人自由 为人类重责牺牲个人自由 如革命先烈事迹,越王勾践,曼德拉,孝子,父母在不远游

黑龙江省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黑龙江省历年高考作文题目 2004年: 全国卷(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网站“4220聊天室”有这样一段谈话。 A:快乐的人生,也会有痛苦。有的人能直面挫折,化解痛苦;有的人却常常夸大挫折,放大痛苦。 B:是呀,有的人能把不小心打破一个鸡蛋,放大成失去一个养鸡场的痛苦。 C:考试失手,竞争失利,恋爱失败,亲友失和,面子失落,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都是无法排解的痛苦啊! 请以“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2005年: (黑龙江)高考全国卷II作文题:位置与价值 以《位置与价值》为题,写一篇作文。 2006年: 高考全国卷Ⅱ(黑龙江、吉林等地区)作文: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月来月少。99年60%,01年52%。造成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实质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相反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99年是3.7%,03年18.3%。全年了解材料原则一个侧面和一个角度,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2007年: 2007年黑龙江高考作文题:《创新》 2008年: 全国卷II(贵州、黑龙江、吉林、云南、甘肃、新疆、内蒙古、青海、西藏) 作文要求: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的,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09年: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卷2作文题 根据阅读材料,自拟题目! 阅读材料:在一个圣诞节前夕,道尔顿给他的妈妈买了一双“棕灰色”的袜了做为圣诞节的礼物。当妈妈看到袜子时,感到袜子的颜色过于鲜艳,就对道尔顿说:“你买的这双樱桃红色的袜子,让我怎么穿呢?”道尔顿感到非常奇怪:袜子明明是棕灰色的,为什么妈妈说是樱桃红色的呢?疑惑不解的道尔顿拿着袜子又去问弟弟和周围的人,除了弟弟与自己的看法相同以外,被问的其他人都说袜子是樱桃红色的,道尔顿对这件小事没有轻易地放过,他经过认真的分析比较,发现他和弟弟的色觉与别人不同。原来,自己和弟弟都是色盲。道尔顿虽

2020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

怎样面对人生中的转折 人们常说,人生就是一条长路,每经过一一个路口都会是经历--次转折。此时此刻,我就站在人生的-一个转折处,茫然与彷徨使我的心如蝶翼般颤动。微风摩擦着耳鼓,我听见冥冥中一个声音: "这个转折,你会如何去面对?" ?转折的出现是偶然的,战场.上,骑兵主将马蹄铁上的一个螺钉的脱落或许会让这位主将丧命,进而让他的部队溃散;商场上,--位公司经理在酒店吃饭时或许会无意中听到竞争对手的机密,从而让他找到挤垮对手的绝招;官场上,有人酒后失言或许会得罪上司,于是从青云直上到落泊江湖....生活中有很多细微的变化会带来巨大的转折,小到影响一个人的命运,大到决定一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既然如此偶然,我们怎么趋利避害?很简单,“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可矣!心细的人自然会滴水不漏,不犯偶然的小错,也不放过任何-一个希望渺茫的机会。小事情往往就促成了大转折! ?了解了转折的必然性,我们就该认识到:平日多修美德,即使处境不顺,也会有个转折在不定什么时候帮助我们;如若不能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即使处于顺境地,也会有一-次大转折,将我们推入深渊。 ?人生的转折也许并不多,但每一个转折的影响都会很大。这些转折也许是因为自身的成长和经验必经的路口,也许是生活中无辜遭遇的突变,但毫无疑问的是,都需要我们去面对。 ?抓不住的岁月的鸟翼,被火光映在手掌;每一次转折,都形成-道深深的掌纹,比羽毛还要清晰。我多希望,在我们走到长路尽头的时候,那每-道掌纹还能让我们感受到不息的生命力;我多希望,在每一个转折的路口,都留下我们顽强的身影和从容不迫的笑容。 ?记得席慕容的一-句话:”每一条走过来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而在这“走过”与“走下去"的转折路口,待我以最充溢的信心和活力,去感受灵魂舞蹈如花之绰约;待我用最坚实的心灵和意念,去创造人生烂漫如霞之辉煌。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0

上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0 延伸阅读: 高考作文题 作文阅卷细则 (1)整体要求:有字即不给0分;无标题扣2分;每缺50字(3行) 扣1分;错别字每1个扣1分。 (2)审题:偏离题意的,如果能判断是完全离题的作文,给20分以下;如文章前后有适当点题的文字,在30分上下酌情给分,但不 能超过36分。 (3)基准分:作文评分的基准分都定在42分。达到了基本要求,基本符合题意,语言也过得去,比较平一些的文章,就可以打42分。 (4)打分的程序:打分采取“综合判断,分等参照”的原则,首 先应该从总体上综合打分,看它属于哪一档的文章。 (5)评分重点:评分标准中以题意、内容、语言和文体为重点。 我们主张在这四项中,以内容和语言为重点。除了审题,文体也可 以适当降低要求。这里的文体,不是指议论文、记叙文和说明文, 而是指更广泛的文体概念。 (6)抄袭等情况的处理: 抄袭,原封不动或稍微改变了几个字的默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凡是抄袭的作文,只能在20分以下给分,抄袭作文必须给出证据,不 能凭想当然办事。 套用,也可以称为改写。故事是别人的,但用自己的语言重新叙述,个别地方根据题目要求,作了一定的修改。这类作文,如果再 创造的成分教多,且能判断该考生的确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可以在 及格分以上给分,但不能超过40分。

仿写。模仿与套用卷相像,但不一样。模仿卷的再创造成分更多,所以,如果立意、语言等方面出色,这类卷子可以打二类分,但不 得超过50分。 问题作文 若作文具备以下四点之一,则视为问题作文:内容上有严重政治倾向性错误;作文雷同;前后笔迹不一致;在文中有特殊标记。问题作 文提交组长或阅卷大组处理。 阅卷教师的特点 (1)工作量大,易产生疲劳:不愿意仔细看,主题不清,立意不 明的,直接打入低类。看得费力,主题句没找到或不好找到的,打 低分;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影响分。 卷面“容颜”须装扮,要讨“考官”心喜欢。 必须用专用笔答题,浓淡适度;少涂抹、轻涂改,即使涂改,也 要按规定(将所修改的内容用双横线划掉,然后在其上或下写上应改 成的内容)轻轻地涂,清晰地改;字不要写得太大、太松散,有格的 也不要写得太饱满,字体要端正,不要太歪斜(斜度大的扫描出来很 朦胧,模糊不清),字距行距也不要太大。千万注意:模糊不清难以 辨识的无论是简答题还是作文一律判零分。 (2)阅卷老师易产生主观性。我们必须想办法使阅卷老师的主观 能动性向着有利于你的方面发展,否则便会造成直接排斥。 隔皮猜瓜原有“道”,作文写作有“诀窍”。 俗话说得好:“宁可丢了芝麻捡西瓜,不许捡了芝麻忘西瓜。”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作文”比作“西瓜”,因为它在150分的语文 卷中占据了60分,比重之大显而易见。当然作文“网阅”的打分也 就成了大家关照的重中之重。为公平、公正起见,各地招考委制定 了作文“网阅”的新规则:两个阅卷老师打分差距超过7分(7分以 内的取两人的平均分)以上,交由第三人批阅打分,如果第三人打分 与前两人打分差距还是较大(不大的就取三个人的平均分)就交由第 四人(终评人)批阅,并以第四人所打的分为终结分(一锤定音)。关

最新上海高考作文解析及范文

真题还原:写作70分 26.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命题分析趋势及点评: 从2015年上海高考的命题来分析来看,今年的命题依旧延续了之前五年来的命题思路和风格。 从材料特点来看,将比喻型材料和关系型材料合二为一,并且是在设置好的范围中谈关系。例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是在“沙漠”这个范围中谈“自由”和“不自由”,而今年的作文是在“造就和谐的自我”的范围中谈“坚硬”和“柔软”。 从形式上来看,仍旧是“一行半”的形式。整个材料阅读起来难度不大,但是观点倾向十分清晰明了,让同学们在落笔之前无限拓展思考的角度。材料变短了,审题的难度降低了,但是题目内容越来越科学,依然留给考生较大的发挥空间。 从命题思维上来看,上海高考作文仍旧体现了对人性和个体生命的关注,更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对自身的塑造,同时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那是不是上海今年的高考并没有体现出变化呢?周老师认为并非如此,综观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别具匠心。 首先是将常规的各种类型作文题考查点综合起来,这一综合,就拓展了考生的思路和写作的范围。比如今年的材料中,对于“坚硬”、“柔软”的分析可以从不同层面引发出去,也可以和社会现象、当今人们的心理结合起来,这样就可以把这个材料写“活”,体现作文的思想性。 其次是观点倾向更清晰,本则材料明确提出了我们要“对待”自己心中的“坚硬”和“柔软”,以达到“造就和谐的自我”的目的,所以过程和方法是多样的,而最后的结果导向是明确的。这样看来,今年的作文题目相比于前几年就更加科学了。 材料详细解读: 1.材料本身的重点词句及关键信息: 考生都比较容易找到材料中的关键词——“坚硬”、“柔软”、“和谐的自我”。这里,周老师要提醒同学们的是:在材料中还有一句不可忽视,造就和谐的自我并不是把心中原有的东西随意组合就可以了,关键是“如何对待它们”。所以这一点是我们要拓展出去的,也是我们在设定立意时要重点思考的,能够体现创新的部分。 2.思考材料可以写作的角度: 首先,要揭示这个题目探讨的实质: 大部分同学们都会从这个题目中想到人的性格对自我的塑造,这是材料本身向我们展示的内容——“人的心中”。那么进一步思考,我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造就和谐的自我,具体来说就是更好的处世或者塑造更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这种思考也是高考命题的最终准则。所以,其实坚硬和柔软对应的也可以是一种处世的态度,或者是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方式。 其次,我们要根据以上探讨的实质,找到关键词句的深意: l 从性格的角度:硬——性格的坚强;软——性格的柔韧。例如水,硬:水滴石穿;软:上善若水。 l 从处世的角度:硬——坚持原则;软——处事变通。 l 从思考方式的角度:硬——硬性的科学准则(理智);软——文学、艺术、情感(感性)。 以上的材料分析方法,在我们之前的课程中,老师都有按步骤给同学们分析过,如果同学们在考场上能够按这个思路来看材料,是不是觉得可以写作的角度更加广泛了呢? 立意角度分析: 以上三种材料对应的就是该材料作文横向上的三种立意,对于这三种立意,同学们要注意的是一定要体现其中的关系,也就是在写作时注意思辨。因为本则材料有明显的观点倾向,所以要辩证的取坚硬和柔软的长处,不要偏指一方。另外,还可以从纵向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比如选取一个角度,从历史谈到现实,重点在于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意义、价值。

2019届高三语文--作文 上海历年高考作文题归类简析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归类简析 考前复习一下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题型很有必要,现将考过的题型做归类简析。其中有新高考的2019春考题“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2018年高考题“被需要的心态”;2018春考题“世界自有其原则”;2017年高考题“预测”;2017春考作文题“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 还有以前如2016年高考题“评价他人的生活”以及更前面的全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 历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的归类简析 2017春:有人说:“我走过许多地方,有寒冷的,有温暖的,有崎岖的,有平坦的…但没有哪一片土地不值得我关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材料作文⑦隐含观点型---每一片土地都值得我关注 ③比喻象征型 ⑧名言类 同类:2018春考---人们往往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充足的理由,然而,事情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是怎样,它还是怎样,世界自有其原则。 ⑦隐含观点型---世界自有其原则。⑤现象类 2019春考---“在阳光里生活,需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这句意蕴丰富的 话,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⑦隐含观点型---要有步入阳光的能力③比喻象征型⑧名言类 2016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材料作文①话题词---评价他人的生活 ⑤现象类(时评)---分析原因,写出对策 同类:2017年----预测,是指事先推测。生活充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2018年---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2012年上海卷高考满分作文范文

【2012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上海市考试院关于作文题的评析 今年上海高考语文作文是一篇材料作文,作文材料寓意是:人们对自己心灵闪过的“微光”往往因为没有意识到它的价值而轻易舍弃,结果在天才作品中却又发现自己曾经产生过的有价值的念头,说明一个人应当珍视自己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羡慕别人。 材料作文的思辨性,首先体现为材料的呈现方式。该材料取自《爱默生集》,

文字理性,富有思维张力,体现思辨性材料的特点。二是材料的内涵。选取的材料内涵相对趋一,这种趋一的内涵又具备进行纵向深入思辨的可能性,材料内涵本身具有哲理意味。考虑到高考参加人数众多,命题在开放与限制之间寻平衡:对材料可以从多角度切入,比如对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坚持自我等等,但最后这些切入点的指向应当还是收拢于对“自我”的思考。三是材料的思辨性在考生作文中的体现。考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对自我的价值是什么、如何塑造自我、愿意有怎样的“自我”等的思考,不仅对成长是重要的,也较贴近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际生活。只有这样,思辨能力才能真正在考生的作文中得到体现,才能在评卷时得到测量,才能真正实现作文的测量目标。 这条材料,一般比较合适用议论文形式写,也可以用记叙文形式写,将对相关问题的思辨通过记叙具体的人物和事表现出来,切合题意,文体的适应性也比较恰当。 【写作指导】这个题目有很多角度可以写,学生发挥的空间比较大。比如“不舍弃自己的微光”,就是擅于发现自我,看到自我的价值,不要自卑;也可以从要有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充分张扬个性的角度来写;反过来,也可以说“认识自我是难的”,很多人在不经意间抛弃了自我,鼓励大家追寻自我。 用微光照亮自我 (70分) 有人说天才不同于常人的一点即在于他能珍惜、看重自己心灵中的微光。(第一句便点题,是能文者。陆机的《文赋》谈到作文的奥妙时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赖兹以效绩”,就是强调点题的重要。因为

历年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1951年至2010年 高考作文题目汇总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评说》)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两幅漫画的比较,议论题为“我更喜欢……”) 1997:①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小作文);②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2014学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题目 【篇一:2014年上海市高考作文题和范文】 2014年上海作文考题和范文 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 谈自由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向往的。自由,是每一个人都应该要追求的。 当你看着飞鸟在湛蓝的天空飞过的时候,是否真的有过心生羡慕它的自由翱翔? 当你看到电视上那些被拐卖的儿童被拯救出来重获自由的时候,你又是否会替他们感到高兴? 在羡慕、高兴的背后,我们所看到的都不过是最浅表的表象而已。 自由是世世代代的人们都在追求的,永恒不息的追求的一种权利。 崇尚自由,追求自由是每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种权利,这种权利将伴随着你到死去。似乎早已习惯了大肆宣扬自由的真理,似乎早已耳目濡染的以为自己真的懂得了自由的定义。 自由的定义在无形的变化之中早已彻头彻尾的改变了最初的含义。 五彩缤纷的社会的潜在规则太多,而真正的自由又是少之又少的。 我们所拥有的,所定义的自由也不过是一顶虚帽子罢了。 大张旗鼓的宣扬自由,直到最后我们才会发现,所谓的自由其实还有更多束缚捆绑在我们的身上。 社会的舆论,伦理道德,无疑成为我们所追求的自由的最大的束缚和捆绑者。

法国的《人权宣言》中有一项规定是:“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是而 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显出社会上的差别。” 权利虽然是和生俱来的,但从某一角度来说,当我们正在追求自由 的时候,早已忽略了那些被套上了帽子的“自由谎言。”可以想象出来,法国人民在听到《人权宣言》的宣读的时候是多么的情绪高涨,多么的激动。毫无疑问,这在他们看来,是一种解脱,是一种称得 上的“自由”的解放。 信仰是一种自由,是一种坚持,也是一种属于自己内心所追求的境地。 生活中的繁碎事情总让活着的我们学会了自怨自艾,我们开始埋怨 为何生活会有这么多的不公平,为何会有这么多的不自由,你若是 真正读懂了“自由”以外的境界便也算得上圣人之列了。 迄今为止,没有人能够拍着自己的胸膛对别人说,他是自由的。 换个角度来说,这个“自由”仅仅是局限在他的人身自由上,若这个 社会没有伦理道德、社会舆论的约束个人的行为,又该从何去定义 这个人的好和坏,对和错呢。 俗语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规矩一旦被定了下来,多多少少都会对 自己自身的自由有牵扯的地方。 即使真的拥有自由,但过分的自由反而会适得其反,自由不是放肆 和放纵。 如果自由是风筝,那么个人的行为便是牵扯的细线,一旦个人的行 为受到了道德的谴责,那些所谓的自由也就从此了断了。为了某种 利益而不择手段,因此受到了道德的谴责,倒也没有必要,人生路 漫长,还没看到的,经历过的,就这样成为了一种遗憾。这也是一 种愚蠢的行为罢。 关于自由,要说的也说不尽,涉及的道德伦理法律甚是多,其中的 滋味也不是我这个无知少年可以真正说的清楚的。因为你们兴许会

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8篇)

2015上海高考满分作文(8篇) 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01、温柔与倔强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也许每个人都是双重的性格,有活泼有感伤,有温柔有倔强。 一个人内心是需要坚硬的,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当代,风情万种的林黛玉本就难以生存,薛宝钗那样雷厉风行的人才可以独当一面。这个发展迅猛的社会,竞争不断压力不减,你不坚强,脆弱根本没人管。受了委屈,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工作的不顺利等等,都需要自己慢慢消化,外面不会有人宠你照顾你,这个时候不坚强,不让自己变得坚硬起来,便只有淘汰的份,即使淘汰,也不会有人给你半分怜悯半分同情,在这个社会,能依靠的也只有自己,都市里的生活与竞争,已经远远超越人们承受的极限,前段时间往上特别流行的一句话说,不管晚上经历了怎样的泣不成声,明日醒来世界依然车水马龙。没人管你背后的辛酸与无辜,没人会管你内心的挣扎与无助。在此种境地,你不坚强,脆弱给谁看?哭几声是不是一起哦饿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当然不可能,这个社会,也正是因为有这些坚强的人们的存在,才日益快速发展起来。 然而,一个人坚强的久了,生活似乎慢慢就会演变成一种机械化,机械的上班,搭乘公交地铁,下班回家,吃饭,睡觉,一切索然无味,寡淡的几乎将人逼疯。这个时候,你还会因为听到一首好歌感动的热泪盈眶吗?你还会跟着电影里主人公命运的起承转折或哭或笑吗?上班的路上看到活泼的小学生们蹦蹦跳跳的手拉着手上学,还会不自觉的露出欣慰爱怜的微笑吗?如果你还会,说明你内心还温柔着,你的生活没有被这种所谓的都市规则彻底掩盖。因为温柔,会为一只猫感动,会为一只鸟驻足,辛苦繁杂的生活过后,偶尔还能享受生活的浪漫,于是一切就不会只是枯燥无聊,会发现这个世界是有童话存在的。 每个人都想尽力过得好,开心一点,无忧无虑一点,单纯一点。无所谓温柔也无所谓倔强,一个人呆着时,听点音乐打发一下时间,悠扬的旋律缓缓围绕自己,投入整个身心去感受去体会音乐里的世界。静静的感受自己的世界,与朋友聚在一起时,跟着大家伙起哄热闹叫嚣,仿佛生命就在于这样疯狂的折腾,乐此不疲。 从朋友那里听过这样一句话,说,有时候一句话就能让我们泪流满面,有时候也发现自己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 泪流满面是因为内心还温柔,咬着牙走了很远的路是因为依然倔强。对于这以后遥远的未知的生活,我们温柔的倔强。 02、半夜沉思 夜半醒来,静静的思考下自己,感觉自己真难得需要静一静了。近年来,渐渐发现,自己的功利心是越来越重了。自己总希望凡事有个好的结果。没有“好结果”感觉没了做事的动力。在这烦躁、浮夸的世界里,发现自己真的迷失了自我,没了“清心”,没了拂面而过的“清风”。有时,想写篇文章却也屡屡无疾而终。曾经怀疑自己是否是江郎才尽,再也写不出“小清新”,再也吟不出意境斐然的诗词了,只得叹曰:“吾才至此,尽矣!” 仔细回顾近年来的自己,发现自己真的很少能真正静下心来看完一本书,功利主义充斥了整个心扉。放下自己的心,慢慢发现,在前进的道路上,背负的不再是“奋斗”、“努力”这些加油剂,而是“功利”这沉重的石块。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_高中作文

2019上海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及范文 2019上海高考作文详情: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2019上海高考作文范文 初看此题,心中不禁一沉。这题,不好写啊,实话实说,这是我的第一感觉。原因很简单,如果我是一位对音乐不怎么感兴趣,甚至基本不听音乐的同学,那可如何是好?本人,就不是音乐领域的行家,对世界乐坛的认知近乎小白。 但冷静下来,转念一想,又觉得这可能是一种误解。音乐虽是作文题的关键词,但此题考察的目标,却不是对乐理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而言之,为什么考“音乐”?这里头可能蕴含着深意。 毋庸置疑,这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文化的大融合,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而音乐,恰恰是体现这一特点的最佳载体。因为,它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可以轻松跨越不同国家、民族间文化差异造成的层层阻隔。 戴上耳机,按下开关,全球年轻人都可以沉浸在同一个音乐世界1 / 3

里。目睹此情此景,若还有人认为,各国的经济、文化可以实行闭关自守、各行其是,那无疑是荒谬的。 不过,音乐无国界固然不假,但各国音乐之间的差异,就连我这个音乐门外汉也能分辨得出来。且不说流行音乐,印度电影里的动人歌舞、日本电影里的风雅古音、好莱坞电影里未来感十足的配乐,无不渗透着本国文化的味道。正因和而不同,才造就了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 于是,我们理应追问,中国音乐的位置又在哪里?但这么问或许并不恰当。作文题题干中的提法显然更高明——音乐的“中国味”,而不是中国的音乐。 此中差异何在?以周杰伦为例,他的“中国风”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青花瓷》《发如雪》《千里之外》等作品里,自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他的音乐创作,同样离不开R&B等西方音乐风格的滋养。 另一方面,世界音乐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少不了对中国音乐的借鉴和学习。以本人粗陋的音乐见识,也略微知晓,就连国际知名的音乐人蕾哈娜,也为全世界歌迷奉献过《中国公主》等经典作品。因此,当下中国音乐与世界音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人所共见的。 没了“中国味”,中国音乐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一味强调“中国味”,又会让中国音乐故步自封、止步不前。这也是为什么,2 /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