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志正与其传人谈巧祛湿

路志正与其传人谈巧祛湿
路志正与其传人谈巧祛湿

国医大师巧祛湿

巧祛湿(1)(什么是湿)

自制醋泡姜:

把姜洗净,切薄片,用山西的或镇江的米醋泡三天。

中老年脾胃虚寒的,肠胃不好的,发胀,胆石症,消化不良,打嗝来一片,饭后吃(反胃酸的吃一点鲜姜沫就可以了)。姜有和胃,祛湿,化痰的作用。

现代人喝水多,容易引起脾湿,脾湿就影响肠胃的消化系统,有风湿,暑湿,湿热,有寒湿,变化很多。

很多临床病症的命名都提到湿,但有些没提到的也跟湿有关,比如头痛,中风,高血压,冠心病,腹泻等等疾病都跟中医提到的湿邪很有关系,很多人在早上起来感到关节僵硬,但是活动以后有恢复了,在累风湿性关节炎中这种情况出现的比较多,中医把它归结为晨僵现象。还有一些人早晨起来眼脸浮肿,这也是湿气过重的一种表现,尤其是肾脏功能不好的人这种现象尤其多。

治湿跟治水不同,要渗湿但要利水,水是生命之源,但是什么东西都要有个度,多了也就不好了。

中医有句话——六气之中,湿热为病,十居八九。

六气是指大自然的气候在一年里的变化,叫风寒暑湿燥火,年轻人湿热比较多,老年人寒湿比较多。

湿跟喝水的关系:

正常人一天要补充1500到2500左右毫升的水,成年人体型各不同,可以是重一公斤补充50毫升的水。喝多了水容易生湿。要根据季节,疾病,体重,体质等情况有所不同。

中医把湿邪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指自然界的各种湿气,雾露,空气湿度变化,中医讲同气相求,阴雨天湿气重的时候,外湿影响到内湿,有关节炎的人就会受到影响。

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有没有湿邪呢?

看舌苔,舌苔偏厚,舌体比较厚,舌边有牙齿的痕迹,就是湿多的表现。舌体偏大,舌体裂纹(湿少了也裂),齿痕舌,

南方湿,其实北方亦湿——生活习惯的改变,冰箱、冷饮,膏梁厚味、内生痰浊,运动少、代谢减少,紧张等精神因素。

芳香化湿,荷叶,荷埂,藿香。荷叶,荷埂用于胸闷,头痛,食欲不振,妇科疾病,儿童疾病。藿香用于夏季感冒,消化功能差,食欲不振,水土不服。

巧祛湿(2)(湿邪在脾胃)

中医有热者寒之,寒者热之之说。比如说上火了牙疼,吃点牛黄清胃,泻火,女孩子经前吃了根冰棍,肚子疼,喝点姜糖水。但是如果体内既热又凉,很矛盾,这些病人中医讲虚实夹杂,寒热交错,水湿停聚,兼有脾虚,往往散寒容易生热,清热容易生寒,祛湿容易伤气,补气容易滞气、中满(胀气),要用寒热并用,辛开苦降,祛湿化痰,键脾补气,促进胃的功能流动的药材才行。

半夏泻心汤(里面有半夏,黄莲,干姜)

一般像花,叶之类的药都是升的,但是中药有一句话“诸花皆升,复花独降”,复花(尤其对打嗝效果好),枳实都是降气的药。苏梗,苏叶是解表的药,性味辛温,散寒祛风,行气,和胃,安胎,是一个感冒药,有升散的效果。

治疗夏季暑湿的方子(解暑醒脾开窍,食欲不好):

荷叶是解暑醒脾和胃,清利头目的。荷梯有降气和胃,不伤阴的作用。荷埂有理气和胃的作用。莲藕。这个方子一升一降,荷叶是升的,能升人的轻清之气,绿豆衣是降的,有辛凉解暑的作用。这个汤可以温着喝(脾胃虚寒的人)也可以凉着喝(有火的人)。

湿在胃和湿在脾有什么区别?

如果有反酸,打嗝,胃胀,胃疼这种往上走的症状就是湿在胃。如果是便溏(比如拉肚子,泄泻,便密),还有腹胀,肠鸣,腹痛这些症状就是湿在脾。

容易拉肚子,要健脾补气渗湿止泻:

参苓白术是四君子汤的前三味药,加上其他药四为了加强健脾的作用,薏苡仁和白扁豆有健脾渗湿的作用,砂仁有醒脾和胃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桔梗,桔梗有升气是作用,可以使清阳上升。在清阳上升了以后,在补气的基础上加上其他的药,有健脾止泻,升提清阳,提高疗效。(这个方子在治疗病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见好就收,用量也不能太大,要慢慢用,等到脾胃功能完全恢复时才能停用。服用时要有耐心,不能着急,服用也是有讲究的,要用一味药来送服——彻底煮沸煮熟的大枣水。趁热把参苓白术散做的药丸放在大枣水里慢满溶化,再喝。)

路老的学术思想有十八字决:

持中央运四旁怡情志调升降顾润燥纳化常

一腹泻不能马上就止泻,容易留邪,就是湿热留滞肠间了。夏天腹泻的原因很多,夏天暑湿感冒比如说吹空调着凉了,首选藿香正气(内湿,腹泻,脾胃病引起的呕吐、呃逆)。藿香这个药物能芳香化浊,祛湿,解暑,和中,止呕,既能解外感之暑湿、寒湿,又能和胃,在里治暑湿。

夏季便密(大便次数多,但量少,也叫便密)

莱菔子散(大萝卜子)治疗便密

对肠道气滞或大变密的有好效果。

薏苡仁(甘淡,健脾祛湿,生着用),赤小豆(甘平,清热利湿),糯米,等量熬粥(健脾祛湿养胃的作用)。

巧祛湿(3)(腰疼)

腰疼不一定是肾虚,由于着凉,受了寒湿引起的腰疼叫肾着病,

但是这里的肾不是指肾脏,指的是腰,是肾所在的部位,着是重浊留滞的意思,指湿寒之气停留在腰部(比如在地上睡觉)。

那么怎么区分肾着病和普通的腰肌劳损或者是椎间盘突出呢?要是腰椎有问题,第一就会有很明确的固定疼的地方;二是当腰旋转到某个位置的时候腰疼会加重;第三就是不能持重,上楼也会诱发疼痛。肾着病病位浅,没有固定疼的位置,多活动或者热敷都会觉得轻松,不怕持重物,越活动越好。肾虚腰疼跟肾着腰疼对药物的反应不同,肾虚腰疼的话吃六味地黄丸会减轻病情。

肾着病的特点:第一,腰部发凉,有沉重感,活动起来皱、困,还有就是酸。如果患者存在寒湿的症状,即使在夏天也能用温补。一般在夏天更容易感受寒湿(冬天穿得多,保暖)。治疗要内外结合。

热敷方(温)

苍术,它是辛苦温,辛有散的作用,是个解表药,能往外发散,苦能燥湿,温能祛寒,它还能健脾胃,健脾祛湿。蚕沙是甘辛温,甘能够缓,能够舒筋,舒筋通络的作用,还有芳香化浊,祛湿,和胃,缓解痉挛的作用,晚上的蚕沙最好。大青盐,咸能入肾,盐吸收热量,散得慢。

怎么炒呢:干炒,先放苍术和青盐,炒熟(盐发黄,烫手)后再放蚕沙。一般凉了可以继续炒热了,可以重复用十次,装进热敷包。隔着布或衣服敷,等到腰有轻微的汗才有效果。敷的时候可以连带胃一起敷,效果会更好。但是平常出汗多的人不能用,血压高、脸红、容易急噪的人不能用。

内服方(温):肾着汤

“反不渴”:病人不能喝,有渴的时候,这个方子不能用。

“小便自利”:小便不利的时候不能用。小便不利说明下焦有湿热。“身劳出汗,衣里冷湿”:指出汗后马上穿湿冷的衣服或淋雨,久而久之,就会生病。

甘姜苓术汤(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

甘草:生甘草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炙甘草有调和诸药,补脾补虚缓中的作用,这里用的是炙甘草。炙甘草能防止干姜的辛温的燥烈之性。

干姜:药食两用,中药讲“土能治水”,湿的根本在脾胃上,通过健脾祛湿达到祛除腰部寒湿的目的。

茯苓:健脾渗湿,能祛湿,另外还有宁心安神。

白术;健脾用炒白术,祛湿用炒苍术,灵活运用。

在家里就能治肾着病的方子:

用宣木瓜(其他品种有前木瓜,番木瓜——用来炒菜的)10克,片不要太厚,用开水泡软,代茶饮。木瓜有祛湿,通络,舒筋,缓解痉挛(腿抽筋)的作用。

对肾着病有好处的食材:丝瓜藤的嫩尖(通络)

巧祛湿(4)(痰湿在肝胆)

头昏脑胀,口苦口粘,困倦乏力,舌体胖大,舌苔厚腻,血压不稳。如果有三个特征以上,那么就是属于痰湿在肝胆。肺为储痰之器,痰为什么会跑到肝胆里去呢?中医讲的痰不一定是能吐出来的痰,有的人口中发粘,中医也认为有痰。中医讲“痰”——就是粘腻不爽的分泌物。痰就是湿存在的一种形式,粘稠了就是痰,清稀的时候就叫饮或是湿,这种湿会随着体质的不同化热,形成湿热,这种湿热如果留在或是侵犯了肝胆,就是肝胆湿热。脂肪肝、慢性胆囊炎、肝功能不正常、胆红素偏高、血脂偏高、血糖偏高、新陈代谢不好、社苔黄腻、舌质偏红、舌体肥大、大便粘臭、小便黄,这些症状都是感到湿热的表现。肝胆湿热是富贵病(长期的精神紧张,压力,高热量饮食,运动少)。

治疗肝胆湿热就要清沥肝胆湿热,肝是在春天生令,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治疗用的草药在春天的药力最强。黄疸是肝胆湿热的重要表现(黄疸性肝炎)。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材烧

茵陈——青蒿的幼苗。只有它的茎和叶有作用。

秋天采集的就茵陈蒿,春天采集的叫茵陈(也叫棉茵陈)。都能清沥肝胆湿热,有利胆、褪黄、保肝、降低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

茵陈蒿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只要治疗由肝胆湿热,内盛造成的一些疾患如黄疸性肝炎,新生儿黄疸,代谢紊乱引起的富贵病如脂肪肝,酒精肝,肝功能异常,肝损伤。还有可以治疗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

还可以用茵陈大枣水:也可以代茶饮,如果脾胃功能不好建议饭后吃。补充一点,肝胆湿热的症状一定会有肝方面的症状,比如情绪急噪易怒,肝区不适,隐疼,还要有热,感觉口苦、口粘,舌苔黄腻。有这些症状才适合用这个方子。

大枣有保脾胃的功效,大枣甜对肠

胃也有好处。也能让口感好些。。

湿热一旦形成,不是短时间内能祛除的(中医讲:湿性缠绵,湿热结合在一起如油入面),治疗肝胆位疾病,要保护脾胃,长期服用苦寒性的药(清热的药

都有苦寒性),会伤害胃。如果脾胃不好,什么药都不会发挥作用。肝胆跟脾胃的关系很是密切,肝胆的疾病如果严重到一定程度,马上就会传到脾胃。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自张仲景《金匮要略》)

病例:头胀,头顶发烫,太阳穴难受,入睡难、轻,口腔溃疡,口里发粘,胃不舒服,胃胀,大便不好解,发粘——半夏天麻白术汤和温胆汤合方。

人一紧张肩背部都是发拘紧的(日本人叫肩凝),治疗时主要用天麻,天麻是一味平肝的药,缓解精神紧张的药:

这里讲的肝包括了精神情志过于紧张造成的头部不适,血压偏高,末梢血管收缩,手脚发凉。天麻有镇静的作用。

风指的是动摇不定的病症,比如说半身不遂、头晕。天麻对高血压,脑中风效果好。止痉指止抽搐。肝阳上亢指的是头部的兴奋状态,情

绪特别激动,容易发火,很着急,肝火旺,气血都走于上了,面部总是发热,需要平抑肝阳。上了岁数的人,像风湿性的关节炎,有肢节退化引起的肢节、关节疼痛、麻木,血管神经引起的障碍疾病,需要祛风通络。

新鲜的天麻可以做凉菜:

还可以加枸杞,枸杞有补肾的作用,肝阳起亢是因为下边肝肾阴虚,加枸杞能滋下,清上。

买不到新鲜的也可以用干天麻:(质量好的干天麻是透明的,淡淡的黄色,叫明天麻)(天麻根据采集的时间不一样,名称也不同:冬天麻和春天麻,冬天麻的药效比较好)

身体需要滋补,但是精神状态需要稳定,乌鸡有补肾的作用(年过40 阴气自半,更年期后会开始肾虚);茯苓,有利湿的作用,促进身体的水液代谢。

干天麻茯苓炖鸡:

巧祛湿(5)(咳嗽生痰怎么办)

咳嗽了怎么办?

冰糖梨是针对燥咳或热咳的(秋天干咳,咳不出痰,舌苔比较少),加点香油(有润燥的作用)或川贝母(川贝蒸梨)。冬天的寒咳不适合用。

陈皮(新会皮6克)和薏苡仁(15克)可以治咳嗽。广东新会出的陈皮最好。

橘子浑身都是宝:橘子叶一是有归肝经和肾经,有疏肝解郁(局部团块,局部疼痛,胀痛),理气,消郁的作用。二是有散结的作用(甲状腺结节),结节跟气血淤滞有关系,橘叶又能行气又能散结。

橘络是在橘子皮里,橘子有个特点,越往里越偏向走肝经和肾经,越往外越偏向走肺经和脾经,橘络刚好处于半表半里之间,走经络,走肺经和脾经,但是比较温和,不会在化湿的时候把人体正常的津液给伤了。橘络也有散结的作用。

橘核有归肝经和肾经,理气散节,止痛,可以用于疝气,男性小腹部,睾丸方面的疾病。治疗寒疝腹痛和肾虚腰痛(止疼温肾)。还可以消除结块、臃肿的作用,身体上出现的一些小肿块,小包,可以把橘核捣烂,拿醋调了后敷上去。

人体的体液代谢出现异常,就会产生痰。痰跟肺之间非常密切,中医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如果肺里的痰湿多了,会导致

什么呢?

感冒以后有痰,肺炎,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扩张,老年慢性支气管炎,都会见到痰。

最常见的是热痰和寒痰,先说热痰——粘腻、黄色、舌苔偏黄腻。一般像气管炎,急性感染后,感冒后,支气管炎多见,咳多。

寒痰——稀、泡沫状、白色,舌苔偏白腻。慢性疾病,体质偏阳虚(身体热量不足,怕冷,手脚冰凉,面色发白,体质差)。痰湿和寒结合起来。老慢支、老气管炎,一到冬天特别容易犯病。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有降气作用,促进大肠蠕动,促进排便(治上观下)。

严重的肺胀气用三子养亲汤(苏子——紫苏的种子,莱菔子——大萝卜的种子(顺气,消滞,化痰),白芥子——辛辣,燥湿化痰,去除人体隐形的痰(皮里膜外之痰,中风只后是痰浊阻碍了人体的经络,用白芥子去痰),还有快膈的作用。

子类的药物,对于调理胀气有帮助,因为子类的药物,首先非常密实,实心的,沉在水里,所以有个特点,药的特点是下行的,中医有个特点,轻的药像花啊草啊叶啊的药都是治上焦的病的,比如感冒都是用带叶带花的药,而治肺病,因为痰堵在胸口,胸中了,需要把痰降下来,三子养亲汤有很好的降气化痰作用。

二子二仁汤(寒热痰都可以),每天煮一煮,当水喝。

便密也会产生痰,牛蒡根和牛蒡子都能利咽,通便,解毒,散结,消臃肿的作用,牛蒡可以捣烂外敷(乳腺肿块),也可以油性比较大的子,比如松仁,杏仁,食用。

10克牛蒡子泡水,治疗嗓子疼,大便干。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