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出炉

地震能不能预报?

汶川地震有无前兆?

地震局如何致力减灾?

7月9日,云南楚雄姚安发生6级地震,人们因汶川地震而绷紧的神经,不免又小跳了一下。和汶川地震所在的龙门山断裂带一样,楚雄-建水断裂带也是板块活跃区,它们都被划为2006-2020年中国大陆地震重点危险区。中国地震局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而震前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的预警仍然为零。

汶川地震后,曾经在中国被寄予厚望、而后又被部分学者认为走入死胡同的中国地震预报事业,愈发步履蹒跚。

地震预报陷入辩不明的泥潭。“和世界接轨”

被批为只花钱、不办事,“我预报了地震”被批为不懂科学。“十五”期间,中国投资兴建了有史以来耗资最大的地震监测防灾体系,然而汶川地震后,这些投资的效果遭到了质疑。

汶川地震一周年前夕,耗时大半年,文字上千页的汶川地震反思总结报告初稿开始半公开征求意见。在两个月前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这份报告首次与各省地震局局长见面,对汶川地震为何没能预报总结为长期预报偏失、中期预报偏差、

短临预报偏少。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在这次会议上对该报告表示肯定。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这份报告通过各种渠道流传开,并引起思考和争议。

在中国地震局这个和地震关系最密切的政府机构,不同身份的人在思考,不同的意见在交锋。更急迫的问题是,中国未来的防震减灾道路该如何走。

八个多月前,孙士鋐从地震台网中心综合部首席预报员的职务上退休,被返聘继续担任研究员,具体职责从地震预报转变为“软科学研究”。最近,他和中国地震局的同事们,为“震情会商制度改革”连续去南京、合肥调研。

震情会商制度改革非常重要,孙士鋐说,过去的震情会商没有主次重点,一个个挨次上去讲,变成了形式,讨论不够充分。几省调研的结果,更加坚定了孙士鋐关于震情会商制度改革的信心,他认为充分地讨论、针对一些异常的集中诊断,可能会促成地震预测起到防震减灾的实效。

但他不确定的是,改革是否能令地震预报重新走出低谷。

意见和异见

汶川地震有无明显前兆?

在地震局内部,有没有明显前兆,能不能凭此预报出地震,看法并不统一。

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

员张国民在接受中国政府网采访时就向公众详细阐述,地震预报是仍未解决的世界难题。因为地震过程的复杂性、地壳深度的不可入性、地震事件的小概率性,地震预测科技人员承担了相当重的压力和负担。现在对地震预报的认识是初步的,地震预报的思路,是积累资料,积累震例,然后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理论,同时通过基础研究、探测,逐步形成对科学规律的认识(见2008年5月14日中国政府网对张国民专访)。

张国民是地震局负责地震预报方法论研究973课题的首席科学家,他的发言代表了地震局的主流意见。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副局长阴朝民、地质所所长张培震等领导、骨干,在过去的一年,也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过类似观点,局长陈建民评价地震预报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努力”。

汶川地震后,网络上一些地震预报的小道消息,被地震局的主流质疑为不够客观;但同时,地震没有明显前兆的说法也被部分学者质疑。

郑大林就是质疑者之一。他在退休前曾担任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预报部主任一职,现在被返聘为台网中心研究员。分析预报中心曾是全国地震分析预报核心部门,后在2004年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

汶川地震后第二天,郑大林就去了灾区,相继在甘肃、陕西、四川参与地震现场震情分析。担任预报部主任之前,他曾主持川滇地区地震分析预报工作,对四川的情况比较了解,人也熟。在四川地震现场工作期间,有老同志来找他,反映一些想法。郑大林连忙向他们表白:“我这次是来参加现场震情分析的,不是专门来搜集意见的”。

汶川地震后不久,在中国地震局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某负责人宣布,汶川地震没有短临预测,是因为地震特殊,震前没有观测到显著的前兆异常。

郑大林说,他当时在成都,看到电视后,给这位负责人发了个短信,反馈了四川地震局某些学者的不同意见,并告诉同事,认为汶川地震是有前兆的。

在汶川地震的巨大冲击下,一年一度的表彰大会依然照常召开,成都市地震局被评为全国20家地震系统先进单位之一。今年年初,在中国地震局下发的《关于表彰2008年度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先进单位、优秀集体和先进个人的通报》中,四川省地震局亦作为汶川地震现场预报工作组成员被评为

“2008年度地震监测预报优秀集体”。

然而,反思仍在继续。

同样是辟谣

左右为难的尴尬缩影

时隔一年,汶川地震在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后,在地震科学

界内部引起的反思、冲击,仍然余波未平。最尖锐的一种批评意见是———“要钱的时候说可以预报地震,地震的时候又说是不能解决的世界难题”。

洪时中的经历或许是汶川地震后一部分地震工作者的缩影。他是成都市地震局研究员,在汶川地震后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科协抗震减灾先进个人。他的获奖是因为地震后对科普知识的宣传。汶川地震三周后,洪时中开始在成都电视台的《叩问地球》栏目中亮相,洪戴着眼镜,表情镇定,当地媒体称其很有专家风度,“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

”是他讲座的标志用语,《叩问地球》的收视率达到了黄金时间电视剧的水平,在听到“成都市民绝对可以放心回到家里睡觉”的保证后,一些市民收起帐篷回家。

洪时中是中国科协科技宣讲团的成员,他曾经担任过成都市地震局副局长,至今仍是四川省地震预报评审委员会委员,这是一个对四川省地震震情和预报意见进行专家评审的科

学决策机构。

汶川地震后,稳定派上了用场。5·12当天晚上,成都市市长根据地震部门的震后趋势判断,作了一个公开讲话,告诉成都主城区的市民:只要不是危房,都可以回家睡觉。这个讲话起了很大作用,但老百姓还是有疑虑,为什么可以回家睡觉,洪时中说,这就需要专家来解释。他认为,“

应该通过科普,让灾区以外的地方尽快恢复正常”。

然而,同样是辟谣,同样在电视台,地震前3个月,洪时中在都江堰电视台的辟谣,却在震后遭到一些同行的质疑。2008年2月14日深夜到2月15日凌晨,都江堰连续发生

5次有感地震,震中位于紧邻映秀的玉堂和紫坪铺。市民能明显感觉身体摇晃、吊灯摆动、门窗玻璃“哐哐

”作响,有人不敢睡觉,跑到广场避震。2月14日开始,都江堰紫坪铺库区出现小震群,包括3级以下无感地震在内,共有200多次小震。震后都江堰地震局接到很多咨询电话,社会上有一些关于大地震要来了的传言。热心于地震预报的群众观测员、退休工程师沈明军将可能发生地震的预测意见向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汇报。

当月底,洪时中受成都市地震局委托,在都江堰调查了解情况。洪在电视台录制了一期节目,从3月1日起,这期关于地震防灾的节目在电视中反复播出。他说,这属于正常活动,家常便饭。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地震传言,这段录像里,洪时中强调,“不可能发生像唐山一样的地震”,

“这是所有地震专家的共识,有人作了预报,这是谣言,请大家不要相信”,“地震局在此地区已做了大量艰苦工作,建立了完善的地震预警系统,请大家完全可以放心”。

但这种表态,在汶川地震后引起一些地震预报工作者的不满。

洪的经历是四川省地震局一个左右为难的尴尬缩影。沈明军就批评,地震局不重视前兆异常,没派人来调查情况。洪时中本人否认了这种批评。他告诉记者,地震局对都江堰

2·14震群非常重视,曾会商过多次,他本人也参加过四川省地震局关于这个地震序列的讨论,但均认为不是地震活动异常,他还将这个序列的详细资料带给了都江堰市防震减灾局,并协助其进行分析。

“龙门山带发生3级多的地震并不罕见”,他说,这里甚至发生过几次六级多的地震,过去像这样3-4级的地震相当多,我们都曾解释了,没有发生问题,但这次解释不到3个月,“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汶川8级大地震,这个谁也想不到”。

记者获得的一份都江堰地震局材料表明,成都市地震局相关处室确曾对这个震群进行研究,但判定这次地震属于龙门山断裂带正常地震活动,该局正“密切关注前兆异常及震情趋势”。

虽然这是两次效果完全不同的辟谣,但它的工作程序是一样的。洪时中介绍,如果发生的是有感地震,当地群众心里比较紧张。地震部门会先进行会商,如果判断是正常地质活动,就以某种方式消除群众恐慌。

讨论、辟谣,这种屡见不鲜的工作方式,却在汶川地震面前失灵,令地震局陷入尴尬。

主流和非主流之辩

前兆异常被错过了吗?

洪时中的遭遇或许包括了中国关于地震预报所有复杂的元素:不确定的前兆、困难的判断,以及大多数情况下以辟谣告终的会诊体系———多数成功但偶尔会失效。汶川地震后,对都江堰2·14小震群是不是汶川地震前兆的科学讨

论仍未结束,不同的学术观点仍然在继续交锋。

事隔一年,地震预报依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这个话题并不集中在纯粹的科学领域。汶川地震的前兆一般不会公开被讨论,一些人的判断是,因为公众的理解力无法分辨前兆和预报这两者之间微妙而又复杂的关系。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会起作用,比如青龙奇迹中的曹地办。但这通常是可遇不可求的。

中国地震局某研究所所长不讳向记者直言,自己并不适合谈论这个话题。他认为从科学的角度,地震局长期以来作为金科玉律的那套规则———从长期到中期再到短期的预报方

式没有科学依据,“汶川地震有没有长期、中期、短

期预报?这个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

而做了几十年地震预报的汪成民开始执着地寻找汶川地震

的前兆异常。他认为搜集确切的震前异常状况是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他自费买飞机票去实地考

察。

汪成民给自己寻找到的40余个资料编号,结合准确程度、科学价值、有无旁证等综合指标,给资料打了分。

李有才和潘正权的材料,是在汪成民搜集的材料中比较靠前的。他们二人都有一个特点,地震局在岗或退休工程师,有丰富的地震预报经验。

其中潘正权是德阳市地震局监测预报科主任科员,现在仍然在岗位。记者获得的材料表明,他的预报意见被列入了中国地震局的总结反思,而且在四川省地震局的科学反思中也有记载———2008年3月27日,在什邡市马井镇万春社区发现浅井水质异常,水井中出现青霉素味道,井水泡茶后茶水变黑。四川省地震局和德阳市地震局均非常重视,德阳市地震局异常落实结论认为该异常为地震宏观异常。

其中落实情况并且判断为宏观异常的正是潘正权。潘在松潘地震前就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经历过无数次地震。他向本报详述了预报经过:井水异常是3月19日发现的,他在观察到井水变黑的同时,还观察到一小串地震从2月份开始在龙门山断裂带发展。3月23号,他分别向四川省地震局和德阳市有关部门上报第一次预警意见,4月16日上报第二次。第二次上报时,他印了30份预报意见,分别发到德阳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办公室、人大、政协。

后来他以德阳市地震局的名义留下文件,加盖了红章———

这是记者截至目前了解到的,关于汶川地震的唯一有案可查的官方明确地震前兆记录。

所以,他在汪成民的表里面排到相当靠前的位置。虽然,从这个记录上,看不出明确的时间地点,也不满足部分学者对三要素的苛刻要求。

另一位预报者李有才退休前在四川省地震局做预报工作。退休后,他依据从地震局获得的监测数据,发现了紫坪铺水库围空区,这是一个中期地震预报指标,他据此提出了预报意见:紫坪铺水库地区已形成4级地震围空,表明可能发生7级以上的大震趋于明显。四川省地震局组织了多名专家讨论他的意见,不过,这个意见没有通过专家会审。

这是两个可看作中短期预警的个案,虽不是正式的短临意见,但其价值在地震后被证实。

记者获得的材料表明,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科学考察队花了近20天共调查了川甘陕三省超过12万平方公里土地,在龙门山断裂带上发现大量动物异常和井水等流体异常。

四川省地震局亦总结: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至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前,共收到各种宏观异常121起,包括河滩冒沙、大量蚯蚓出洞、无风起浪、老鼠成群。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些宏观异常是否一定和汶川地震对应。2008年当年,地震局记录的宏观异常数量减少———只有4项,其中包括潘正权观察到的井水变黑。

一些群众观测到的宏观异常曾见诸媒体,地震当天中午,绵竹市土门镇的地震观测员雷兴和观察到鱼塘边鱼儿上跳,池水翻涌。他觉得地震要来,大喊“地震了,快跑”,不久大地开始摇晃,此事曾被《成都商报》报道。

对这些异常的总结,成了一场辩论。主流思想认为,汶川地震前兆很少,不足以预报;对立的非主流思想认为,汶川地震的信息足以和唐山地震相提并论,防震减灾的机会被错过了;还有一种折衷的思想认为:即使有这些异常现象,也不一定就能报出汶川地震。但至少应该说有所察觉,只是不能确定,不能说毫无知觉。

责任和天问

撤销地震局的建议旧事重提

在尚不具备精确预报能力的基础上,厘清地震预报的定位,成为汶川地震后,中国地震局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震局如果不报地震,就应该撤销。这是一些老科学工作者的观点。在中国,对地震的预报,曾惊动高层,海城地震后,曾一度上升到“5级以上地震都要预报”的高度。

1971年,由中科院、石油部、测绘局抽调人手,组建国家

地震局,主要目的就是搞地震预报。唐山地震后,地震预报一度陷入泥潭。1980年,以顾功叙(地球物理所所长,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届地震学会理事长)为首的五位科学家,给

当时的总理写了一封信,认为地震预报还属于科研范畴,不能面向社会服务,所以他们认为地震局应该撤掉,把地震预报的工作拆分到科学院去。部分高层认同了这个建议。但中国地震局同样写了一份材料,阐述地震预报可以为社会服务。几位上年纪的地震预报工作者谈及这段历史,认为这是地震预报必须为社会服务的例子———地震局必须为防震减灾

做出实际贡献,否则就没有存在的理由。

1998年,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但汶川地震后,它差点被从该法里拿掉。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地震局学者透露,《防震减灾法》修订时,不少人有这样的主张,建议地

震预报改为地震监测预测。预报和预测仅一字之差,但其间确有莫大的鸿沟,区别在于,预报要向社会发布,而预测不用向社会发布。这位专业人士分析,如果不写入防震减灾法,预报完全纳入学术范畴,就是倒退回40年前。

同时,撤销地震局、归入中科院的建议旧事重提。一些学者提出,既然地震不能预报,就应该把它纳入学术研究范畴,而不是现在具有社会功能的避震减灾范畴。

关于地震预报的辩论不仅发生在现在,甚至在中国地震局成立之前,就一直是悬在其头上的天问。

地震局的前身是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为国务院分支机构。成立时,就有学者说地震预报不可能,因为机理还没搞清楚。邢台地震之后,国务院召开讨论会议,除了李四光,其他老

专家都持地震不可预测的看法。最后周恩来肯定了李四光的说法,他说以后挑地震预测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的第一条,就是对地震预测有信心。后来成为京津预报组组长的汪成民正是其中一员,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周恩来曾面对他们这一代人,郑重地说,要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汪成民把它牢记在心。然而几十年过去了,测震手段越来越先进,前兆观测站点也从人工记录变成数字化自动化记录,但他认为,地震预报水平反不如前(见本报2008年10月对

中国地震预报现状的报道)。

汪成民感觉危机重重,他不知道,他们这一代之后,地震预报会走向何方。汪成民现在是中国地震局预测咨询委员会的执行副主任,这是一个由退休的地震预报人员组成的机构,挂靠在地震局。这个机构的成员大多有一个特征:上个世纪他们在地震局业务的核心部门工作,但现在他们活动在边缘。预测方法论

要减灾实效还是精确预报

事实上,在汶川地震前,一批专职从事地震预报工作的专家即对地震局现状非常不满。一些人隐隐觉得,或许一次大地震会触动地震局。

进入90年代后,中国的防震减灾分解出三大体系:监测预报、应急救援、灾害防御。其中作预报的方式,又可分为两大阵营。一大阵营,以院士为首,骨干是留洋学者,他们把

精力主要集中在和地球物理、地质构造有关的研究,希望从机理上根本理解地震的发生,可以追踪地震的发展。另一大阵营是经验科学派,多以60年代开始从事地震工作的老专家为主,他们认为可以在不掌握机理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做出有减灾失效的地震预报。

和这种对立同时并存的是,中国探索地震预报方法的道路从未停止。

一篇由台网中心总工程师执笔的学术论文中记载:中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和世界接轨,建设数字地震台网。中国数字台网由三部分组成:国家数字台网中心、区域数字台网、流动数字台网。其中,国家数字地震台网的主要任务是测震:快速测定国内大于4.5级地震等震源参数,并参加国际资料交换。

“十五”期间,获发改委批复,地震台网大规模扩容,项目总投资22.8亿元,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其中的地震前兆台网项目完成了国家重力台网等5大观测台网,共建设前兆台375个。汶川地震震中附近亦有地震台网分布,一位研究员评价,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有机会,对一次8级大地震进行直接监测。

然而,数字台网耗资巨大,“与世界接轨”,却未能捕捉到汶川地震。记者在去年采访地震局某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时,对方亦表示,汶川地震前台网观测到异常但无法

判断。

在台网扩容同时,测震学方法论仍在不断修改中,地震局分析预测首席科学家张国民在地震预测研究所,他主要从事地震预报方法学的研究,也是行业标准《震例总结规范》的审查组组长。和大多数经验科学一样,地震预报方法学的基础是研究震例,研究指标。但在第一批震例完成后,学者们接着发现,总结出来的经验大量被第二批震例否定,原来的指标不对,经验科学被推翻重来。

在科学界,无法对每一次地震作出时间、地点、震级的精确预报是无可争辩的共识。即使是有40多年经验的汪成民,也向记者说明,地震预报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精确。但他说,从来没有人要求我们做精确预报。恰恰相反,一些成功的减灾实效,就是不精确预报。比如人类第一次成功躲避地震灾难的海城,就是依靠不精确预报,当时报了5-6级,结果来了7.3级,相差了300多倍。

“现在地震预报有两个概念,一个是科学领域的,还有一个是面向社会的,这两个概念常常混为一谈”,孙士鋐说,不管是申请项目,还是总结经验,都应该把这两个领域分开。世界上对地震是否能精确预报的争议,主要是指科学领域的精确预报。但是我们现在应该关注的是面向社会的预报意见,能不能起到防灾实效。

汪成民把地震预报作了类似的划分,一种是科学上的精确预

报,一种是可操作的实效预报。他指出,即使是感冒,也没有科学上的精确解释,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治疗感冒。

未来道路

漏报讨论不如减灾实效?

而地震预报的社会影响,和感冒不可相比。一个更有建设性的问题是,如何让科学家的研究能够发挥实效。

历时一年,中国地震局的汶川地震总结反思报告终于完成,共有1000多页,目前这份报告还处于半公开状态。在不久前的全国地震局长会议上,总报告组组长陈鑫连作了报告的提要发言,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听后表示,认可总结报告发言。中国地震局对汶川地震总结了5个想不到:汶川发生地震想不到,时间2008年没想到,震级没想到,余震序列那么复杂没想到,汶川地震前异常那么少没想到。

然而,看过报告的一些学者认为,该报告没能全面反映汶川地震的问题。同时,社会上的反思仍未停止。《唐山大地震》作者钱钢在博客中提及,希望地震局公布2004年新圈定的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孙士鋐研究员向记者证实,汶川地震的一半区域,比如成德绵,确实在地震的重点监视防御区里。但他指出,监测防御区不是长期预报指标,成德绵经济发达,被划为重点监测区,和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比如北京上海,也是重点监测防御区。

孙士鋐认为,官方和民间都不够客观,他也不认同汪成民耗费了大量时间的调查。

在中国地震局关于为何漏报汶川地震的总结中,有人提出,漏报是体制问题,自从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成预测所和预报部之后,便出现了科学研究和实务预报的割裂。专职从事地震预报的人员编制减少,又削弱了地震预报力量。

但也有人认为,这些都是表面现象。留给中国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尽量避免地震带来的损失。

防震减灾法修订后,群防群测被列入其中。但要让群众关心地震预报,郑大林认为,关键在于应该公布中期和年度预测意见。现在年度预报报国务院,下发到省里后,一般还要作为机密保存一年。他认为这并不妥当,年度预测意见应该有选择地公开,地震既然是经验预报,就可以通过向群众宣传、普及知识,令其参与群防群测工作。

除了政府、专家,群众参与也是防震减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桑枣中学位于安县,靠近震中。地震中,该中学无一人伤亡,除了校舍坚固的事实外,全校师生经常进行防震演练,震时只用了1分36秒,就从校舍撤离,也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

奇迹。

地震预报和减灾至今仍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跨越了自然和社会等多个领域。一个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复杂性:1976年松潘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各个乡镇有大量预警演

习活动,在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一个叫陈家坝的乡镇,全乡在乡干部的组织领导下,集体到当地一块被认为是最安全最坚固的大坪上避难,无一人伤亡。但在32年后的汶川地震中,这块叫“大竹”的高坪整体被剧烈的造山运动颠覆,坪上的村庄被沸腾的大地吞没。活着的人惊魂未定地说,幸好没有预报,不然全乡又要上这块坪,就全军覆没了。

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该把预报工作做好,一种意见是,主要精力和投资应放在加固房屋。

但这两者似乎都没有成为现实,中国仍然需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减灾道路。一个现实的例子是,据记者实地了解,现在的灾区重建中,农民用预制板和青砖建房仍然非常流行,因为更坚固的框架结构意味着更多的成本。而另一方面,地震中被证明有更好避震效果的竹木结构房屋,在没有政府引导和政策补贴的情况下也很难推广。

中国地震局总结

汶川地震5个想不到

汶川发生地震想不到

时间2008年没想到

震级没想到

余震序列那么复杂没想到

震前异常那么少没想到

汶川地震因何“失手”

长期预报偏失

中期预报偏差

短临预报偏少

中国地震预报43年

1966年

邢台地震发生后,中国开始重视地震预报,并且提到国家意志的高度。周恩来告诉第一代地震预报工作者,要在你们这一代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71年

国家地震局成立,预报地震是其主要工作内容。

1975年

海城地震,被中国地震界视为里程碑式的事件,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准确预报的强震,联合国迄今为止只承认了这一个准确预报的地震案例。地震预报初步取得减灾实效,发动群众,群防群测,中国地震减灾在世界上领先。

1976年

唐山地震,虽然观测到大量信息,但最终没有形成预报意见,没有起到减灾作用。地震预报一度走入低谷。

1980年

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成立,期望及时汇总研究全国震情。希望为形成正确的地震预报意见打下制度基础。

1986年

开始有系统地总结震例。期望科学总结震例、规范地震预报方法。

1998年

地震预报被写入《防震减灾法》,规定国家对地震预报实行统一发布制度。地震短期预报和临震预报,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程序发布。

相比短临预报,中长期预报在科学、方法上获得了更大的进步。

2004年

分析预报中心撤销,分拆为地震预测研究所和预报部,后者被划归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同年,发改委批复耗资22.8亿的地震台网建设项目,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标志着地震科学从模拟化全面转向数字化。

2007年

通过《震例总结规范》,该标准是在三批中国震例系统总结研究基础上,历经八次修订而形成,是行业预报地震的基本技术操作依据。

2008年4月11日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通过验收。

2008年5月12日

汶川地震发生。地震预报重入低谷。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纪录汶川大地震十四个感人事迹纪录汶川大地震感人事迹一、《叔叔,别锯我的腿!》 “叔叔,别锯我的腿,我宁愿自杀!”昨日(14日)下午,12岁的北川县曲山小学东学区四(3)班学生李月,用哀求的语气和一旁的叔叔李宗刚说话,小李月被压在废墟中不得动弹,叔叔李宗刚站在废墟外泪眼婆娑。二、 《解放军叔叔,请你们救救我》 孩子都在上学,死亡率的是他们。 曲山镇茅坝小学四(三)班学生李悦求援之中。她的爷爷李顺贵在一旁心神不宁。小孩能看见,也能与她通话,但就是救不出来。李悦12岁,已很懂事:“解放军叔叔,请你们救救我。”但昨天记者发稿时止,仍没有她被救出的消息。三、 《他算不清自己死了多少亲人》 52岁的肖四平的8个亲人在这次地震全部没有了。是哪8

个亲人?老婆、小孩、大舅子、家里老人……他当着记者的面算了5分钟,但算来算去就是算不清楚。最后,他突然哭了,眼泪止都止不住。四、 《深爱的人死去,他们还在刨》 说起获救的一刻,金晓娟很是感动,“当时我们和另外几个女的被埋了,是她们的丈夫救我和女儿出来的,但是她们的妻子已经死了。”金晓娟哽咽着说,虽然他们知道自己深爱的人已经死去,但他们一边大声哭喊,一边继续用满是鲜血的手刨开废墟,救出了更多的人。五、 《女医生哭喊着要返回救人》 从救护车上下来的明红梅双脚发软,泪水不停地从她红肿的双眼滚落,这个年轻女孩是卧龙镇的医生,也是第一个将卧龙的消息带出来的人。14日晚8:00,到达华西医院的病人刚刚安全,明红梅哭喊着要找领导,“里面还有37个重伤员,还在下雨,泥石流还没停止!” 明红梅说,耿达乡还有37名重伤员等待救治,“现在里面没有药,只有森林武警和我们在一起,没有食品、缺少药品,仅有的药品都是医生和武警冒险从倒塌的卫生院里挖出来的。”自己所在的卧龙镇卫生院有9名医生,耿达乡卫生院有5名医生,

汶川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初步研究及考察成果(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震源特性分析报告 陈运泰许力生张勇杜海林冯万鹏刘超李春来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北京 100081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北京时间),在四川省的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陈运泰院士的研究组迅速开展地震资料的分析工作,通过多种分析手段获得了这次地震及两个强余震的震源参数。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注:时间仓促,行文粗糙,纰漏难免,敬请谅解。 一、震源机制 1、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主震震源机制 从全球长周期台站挑选了如图1左图所示的18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主震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1右图所示。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1sps,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2Hz。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9°。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4 ×1021 Nm,震级为Mw8.3。其它参数见表1、2和3。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2所示。

N S E W 图 1 长周期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 图 2 观测地震图与合成地震图的比较。上面的波形为观测地震图,下面的波形为合成地震图。 表1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震源参数 Date yyyy-mm-dd Time hh:mm:ss Latitude /°N Longitude /°E Depth /km Magnitude Sources

表2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矩张量解(10e21 Nm ) No 11M 12M 13M 22M 23 M 33 M DC M exp M CLVD M Source 1 2.53 2.53 -0.22 -1.18-1.10 5.13 4.04 2.15 0.70 IGP-CEA 表3 2008年5月12日汶川主震最佳双力偶解 Plane I Plane II T-axis B-axis P-axis Stri ke/° Di p/° Rak e/° Strik e/° Di p/° Rak e/° Az m /° Pl g /° Az m /° Pl g /° Az m /° Pl g /° Source 229 43 123 7 55 63 222 67 23 22 116 7 IGP-CEA 2、2008年5月12日20点强余震震源机制 从全球宽频带台站挑选了如图3左图所示的12个台站的垂直向波形资料、通过矩张量反演得到的这次强余震的矩张量解及其最佳双力偶解如图3右图所示。使用的资料采样率为5sps ,资料的频率范围为0.005~0.05Hz 。结果表明,这次地震是一次以拟冲为主、兼少量右旋走滑分量的地震。断层向西北方向倾斜,走向为226°。这次地震释放的标量地震矩为4.9 ×1017 Nm ,震级为Mw5.7。其它参数见表4、5和6。观测地震图和合成地震图的比较如图4所示。 图3 宽频带台站分布(左);矩张量解及其震源机制解(右) 2008-5-12 06:28:00.00 31.021 103.367 10 Mw:8.3 IGP-CEA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汶川地震带给我的感受 从汶川大地震到现在,一千多个小时过去了。在这一千个小时里,千千万万华夏儿女的心,被四川省山脊间的一片区域紧紧的系着,汶川的土地每颤抖一下,我们的心也跟着悸动。尽管那些被埋在瓦砾下尘土下不见天日的躯体,和我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我们却会为他们而欢喜、悲痛,因为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体内都流淌着龙的血脉! 看过央视的那场赈灾晚会,有个主持人说:“这些天里,我们听到的最美好的声音就是:这里还有一个活着的。”确实,在天灾面前,能够存活下来,就已是莫大的欢喜了。每当一个个本应枯竭的生命被人从死神手中强行夺回时,心中的喜悦是无法言喻的。看着那些坚强的人们努力挺住让自己活下来,我觉得更高深的体会到,这世间,生命彼比一切都重要。“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希望,尽管我们是去了一部分的肢体,可是我们会用剩下的人生,来回报这些将我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的人,还有祖国。”你能相信吗,这是一个做完截肢手术后的人说出的话。面对摄像机,他没有一点扭捏地说出了肺腑之言,让所有看过听过这句话的人为之动容。是的,因为活着,所以会有希望,因为活着,所以还有时间去追寻梦想! 始终记得的,最让我刻骨铭心的一个眼神是在都江堰市荷花池市场的一片废墟下,女孩乐刘会大声地说:“我知道你们会来救我,我相信你们会来救我!……我坚持着,我现在还活着,我很高兴!”她说出这番话的时候,眼神里闪烁着一种如

火焰般灼热的希翼之光,即使是厚重的灰尘,也掩盖不了她灿烂若星辰的明眸,身后的黑暗无法将她吞噬,却更衬托出她身上那种令人信服的神奇力量。给人感觉,看到她,就像看到希望。那种对祖国的信任,更让我对中国的未来产生了无比坚定的信心。 现在,灾难的悲痛已渐渐的离我们远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全新的感受,宛若婴儿初生般的喜悦。地震中倒塌的房屋正在重建,重伤的名人正在康复,一切苦难在我们面前都不堪一击。只要我们带上勇气,携着希望,未来的路必将更加光辉,没有困难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全中国团结一致之后的巨大力量!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及设计改进建议 卢伟煌 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350001 [引言]汶川大地震后,福建省设协结构与抗震专业委员会组织结构专家到成都、彭州(彭州市区、通济镇、白麓镇、小鱼洞)、都江堰、绵竹市、汉旺镇等地进行震害调查,涉及的结构型式有钢筋混凝土框架、框架-剪力墙、砌体、排架、钢结构等,为了认真总结震害经验教训,分析结构的破坏机理,提出设计的改进建议,对新建筑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汶川地震基本参数: 根据地震部门提供的数据,这次地震的基本参数如下:震级M8.0,断层为龙门山断裂,震源深度14KM ,断裂长度185KM (主震),烈度分布6~11度。 这次地震震害给人的总体感觉,随地形分布,西北高震害严重,东南底震害较轻。 二、典型震害及实景照片: 图1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有一幢纯框架结构的七层建筑,底层空旷,上部有隔墙,

图2楼梯梯板拉裂的震害 图3 水泥厂结构的震害 图4 白鹿镇中学在地震断裂带两侧教学楼的震害 图5 都江堰都江之春楼盘底层柱破坏

图6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隔墙震害 图7 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单层厂房震害 图7 小鱼洞大桥的震害

三、结构概念设计问题: 1、多道抗震防线: 结构必须有多道抗震防线,这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基本概念。在这次汶川地震中也充分表现出来,有些建筑倒塌,而有些建筑不倒,下面从空旷建筑倒塌来看结构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必要性: 这次震害学校教学楼较为严重,一般说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要优于砌体结构,但这次震害表明空旷的学校(框架结构)教学楼倒塌(如映秀镇漩口中学教学楼,建于2007年3月),而附近的4层砌体结构办公楼,尽管破坏非常严重,但并没倒塌。 为什么在强震作用下,性能比较好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反而不如抗震性能相对较差的砖混结构?其主要原因就是纯框架结构只有一道防线,在大震时,一旦这道防线突破,结构就丧失了全部的承载力而倒塌;而砌体结构住宅和办公楼,由于小开间布置,纵、横墙体较多,按照规范设置构造柱和圈梁,其整体性和延性较好。砌体裂缝被约束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和圈梁的框格内,不致发生脆性破坏而倒塌。 再举一个例子,汉旺镇东方汽轮机厂,框架结构的办公楼,由于上、下均有砖隔墙,虽然隔墙震害严重,有些产生裂缝甚至倒塌,但对主框架结构而言,看不出有裂缝,这是由于填充墙与框架形成二道抗震防线,填充墙承担第一道防线,填充墙先破坏,而保住主框架,因此2008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也把隔墙的布置,提供刚度这些内容也写进去了,关于框架结构的围护墙和隔墙,其平面布置的位置和上、下均匀性对结构的抗震性能有很大影响,避免不合理布置;其实墙体的布置就像剪力墙一样,需平面上对称,上、下均匀。 2、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震害表明,填充墙对结构的刚度贡献很大。目前规范及现有计算手段尚无法对填充墙对结构刚度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因此由于填充墙不均匀布置引起整体结构上、下刚度,水平刚度的不均匀变化,其问题均未解决,这种影响是不容忽略的。

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例

* 汶川大地震中的感人事例 13岁女生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困50小时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何翠青是木鱼中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15岁少年救出七名同学 雷楚年,15岁,彭州市磁峰中学初三三班的学生。地震时不是往外逃生,而是冲进教室救同学。 跑到自己的教室,发现还有7个同学全部蹲在教室的墙角边,马上带着他们往楼下冲。跑到一半,小雷突然发现,跟着他下楼的只有6名同学,还少一个!他又赶紧又往楼上跑。留在教室的女孩叫欧静,由于惊吓过度,女孩蹲在门口一个劲地哭,可能是吓傻了,怎么拉她都拉不动,就干脆抱起她往楼下冲。最后几秒,楼塌了,他和七名同学幸存下来。 *9岁小林浩背出两名同学 来自映秀县的小林浩,今年9岁。在此次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小小年纪的他却在危机时刻,用柔弱的肩膀背出两位同学。而自己的父母却至今仍联系不上。还是14岁的姐姐,深一脚、浅一脚带着他们,走了7小时才到达都江堰。面对镜头小英雄显得非常镇定,然而他勇敢的举动,却已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 *18岁男孩救出三名幼儿 5月19日,四川平武县阔达乡仙坪村,一个名叫任冬的18岁男孩,他的右手臂有一个长约15厘米,深约1厘米的伤口。因为没有处理过,伤口化脓了,感染很厉害。地震发生时,他跑进幼儿园,先后抱出了3个孩子。他的右臂就是在那时受伤的。 *让同学躲在自己肚皮下 甯加驰,都江堰聚源中学三?二班的学生,15岁。5月12日下午2时28分地震时,被掩埋在坍塌的教学楼废墟里。“甯加驰,救救我。”说话的是甯加驰的同班同学曾婧。他让曾婧躲在自己肚皮下,救了同学一条命。 *10岁女生救出两名同学 10岁的董玉培在映秀镇小学读四年级。地震那天,董玉培她们班正在二楼的教室上科学课,

心得体会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三一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6518756393.html,)/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对汶川大地震的反思 继1976年7月28日唐山发生7.6级大地震之后,20XX年5月12日14点28分,汶川又发生了8.0级大地震。面对毁灭性的灾难,面对一个个逝去的鲜活生命,我们如何减少地震造成的伤亡,应该认真、全面、深入地进行总结反思。 反思之一:加强震前预测研究,建立定期发布地震预报制度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虽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地震不完全不可预测。公元138年,张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用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检测到地震。我国曾对辽宁海城附近1975年和1999年的两次特型地震也作了比较成功的预报。 同时,我国在各地特别是在地震带区域,都设有地震监测网站。像8.0级这么强烈的地震,震前肯定会有微动前兆。地震部门不会一点监测不出来。至少,提前10分钟预测到是有可能的。有了这宝贵的10分钟,再通过警报系统,能挽救多少人的生命? 面对灾难,我们需要记住疼痛,更要汲取教训,只有这样,下一次,我们才不至于输得如此惨重。

做好防震抗震工作,减少地震灾害,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着力加强震前预测,作出及时预报。为此,国家应完善地震预测预警制度,加大在地震预测预报方面的投入;注重加强对公民地震知识的普及,建立像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样的群防群治体系;建立快速发布地震警报的决策机制,高度重视地震专家的意见,赋予市、县一级政府具有发布地震警报的权力,简化短临地震发布程序;像播报天气预报那样,定期在新闻媒体公开发布中、长、短、临四种地震预报,重点是发布短临预报,允许预测预报失误。国家地震部门要建立健全先进的标准化地震观测台站网络和重大地震信息快速上报系统,积极探索各种有效办法,加强对地震预测研究,加强与国外地震研究机构的合作(例如,日本已开展了针对东海地区的地震预报系统,该系统通过监控安置在海底400台以上的地震仪,用高性能电脑分析岩石的变化来预测地震。我们可以与日本等地震频繁的国家建立协作关系,互通研究成果),加强对地震前兆的观察,特别是加强对全国五大地震区23个地震带的监测和观察,强力提高预测预报水平,努力实现强烈地震和巨大地震发生前夕能成功监测预报。 反思之二:制定统一的房屋建筑标准,全面推行规范的防强震房屋建设

中文版官方汶川地震报告

早期恢复和灾难风险管理项目
汶川地震救灾救援 工作研究报告
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
二○○九年三月

汶川地震救灾救援工作研究报告
目 录
引言.......................................................................................... 4 1 汶川地震概况 ........................................................................ 6 2 汶川地震应急救灾救援工作................................................... 9 2.1 成立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救灾工作 ........................ 9 2.2 全力解救被困群众 ....................................................... 10 2.3 抢通抢修受损生命线 ................................................... 16 2.4 安置受灾群众 .............................................................. 20 2.5 科学排除堰塞湖险情 ................................................... 21 2.6 救治伤病员 .................................................................. 23 2.7 保障灾区市场供应 ....................................................... 24 2.8 做好灾后防疫工作 ....................................................... 25 2.9 广泛进行社会动员 ....................................................... 26 2.10 加强信息公开 ............................................................ 28 2.11 呼吁国际社会援助 ..................................................... 29 3 汶川地震救灾应急工作经验总结 ......................................... 30 3.1 党和国家的统一领导提供了救灾应急工作的组织保障 30 3.2 军队武警发挥了救援主力军的作用 ............................. 30 3.3 全社会参与为应急救灾救援提供了强大人力物力支持 31 3.4 现代科技成功运用于应急救灾救援实践 ...................... 31 3.5 信息公开对救灾救援产生了积极影响 .......................... 32
2

汶川大地震的个人感悟感受

汶川大地震的个人感悟感受 当时,我们正在教室里考试,我正在做文科卷子的政治,里面有一道习题是讲生命既是脆弱也是顽强的,后来我的头突然感到很晕了,我以为我是午休的时候没有睡觉的原因,这样了几次,我觉察我的课桌也在左右摇,我在看看班上的同学,他们都有异常的反映,后来学校的主任在广播里说叫我们马上离开教室到操场,他们说是地震,我吓坏了,我的心好紧张,好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使劲的往下走去。我当时也不知道地震到底有多危险,也不是很了解地震的常识。在同学的诉说下。我知道了地震的损害性和危险性。学校不久就有了最新的消息。四川发生了8级的地震。顷刻之间让四川的人们沉浸在无比的悲痛之中。 我们是幸运的,只是余震,可是那一刻我真的害怕及了,我害怕我的一生就这样完了,我还有好久好多的人生没有过哩······可是将心比心的说,那些在地震中受苦受难的人们,那些痛苦挣扎,不放心离去的人们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们又是会怎么办?想到这些,不禁让人难过,流泪了。 回家的时候看了电视,看到了一幕幕揪心的场景,一个个英勇,心爱的身影,我既感动又难过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在这一刻展现的淋漓尽致。全国人民多为汶川的人们悲悼,为活着的人幸喜,祷告。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尽力了,为的是让我们的四川能重现灿烂,让四川的人们感受人间的温暖,13亿人民对他们的关心,关爱。

我们中华民族众志成城,众志成城,发扬大灾有大爱的精神。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坚韧不屈的民族。我们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可以战胜困难,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这也许是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考验和磨砺。只要我们用坚强的毅力去克制。我们的民族会更加繁荣,更加坚不可摧。 我们中国人是坚强的,是博爱的。! 朋友,快伸出你们的手,扶一扶灾区受苦难的人民,用你们的襟怀去温暖它们担惊受怕,冰冷的心。用你们的真诚去安抚他们受创的心灵。多一点关爱,少一点冷漠,多一点温暖,少一点寒冷。 衷心的祝愿汶川的人民要坚强的活下去,不要过分的悲伤,化悲愤为力量,用你们的双手去重建你们的家园,让四川变的更加美丽。我相信你们的亲人会在天堂默默的看着你们,保佑你们的。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汶川地震中部份房屋结构震害原因分析

汶川地震中部分房屋结构震害原因分析 特邀专家简介:吕西林 同济大学结构工程与防灾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分会副理事长及抗震试验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理事及地 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审查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长期从事工程结构抗震及振动控制、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理论、结构检测与加固的新 技术新方法、重大工程的安全监控等研究。 吕西林:各位代表,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这次会议,并且跟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在灾区工作的一些情况,我的报告内容有下面四个方面,第一个是现场房屋震害评估及考察;第二是典型 震害原因及初步分析,我们这里强调一下是初步分析;第三是对提高建筑物抗震防灾能力 的建议;第四是在防震工程中积极采用成熟的高新技术。 第一是现场房屋震害评级及考察。所有的评估工作很简单,一类房屋是不能用的,有危险的,不能进去的,还有一类是可以用的房子,让大家临时可以住。这只是应急评估,是 我们当时在现场的情况。我们去的时候,在广元市和青山县的路上,不时有山体滑坡。这 个是地震灾区主要的一些县城,在县城的分布图中,红色的地方是我自己去过的地方。从 地震发生到八月底我去过七次,累计工作时间一个多月,主要是三个任务:一个是房屋应 急评估,还有一些政府部门邀请的再评估;第二是我们援建一个都江堰的小学;第三是我 们同济大学负责北川地震遗址公园的规划策划。这个是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公布的第 二套和最终的图,上午谢老师也公布了这个图,大体的内容差不多。这次地震有两个重灾 区,一个是映秀,还有是北川县城为中心的地区。 第二是典型震害原因及初步分析。我们结合我们看到的情况进行归纳,第一是地震烈度极大是这次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这次地震有十个极重灾区,这些灾区震前的设防烈度为 七度,这次的烈度达到了八到十一度,这个是大家公认的。这个是北川县城震后一角,北 川县城已经被铁丝网围起来了。从这些照片可以看到,有的房子还是可以用的,这个是新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浙江建筑,第29卷,第3期, 2012年3月Zhejiang Construction ,Vol.29,No.3,Mar.2012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刘颖(1982—),女,辽宁大连人,讲师,从事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教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分析与思考 Analysis and Thinking of Building Damag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刘 颖,李殿平 LIU Ying ,LI Dian-ping (大连海洋大学土木工程系,辽宁大连116300) 摘要: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针对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抗震防线等抗震设计问题,对照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版)所规定的抗震概念设计原则进行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提出设计中应着重注意的问题和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震害;抗震概念设计;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多道抗震防线中图分类号:TU31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707(2012)03-0017-0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给地震区各类不同时 期建造的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重大破坏,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惨重的损失,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见图1。震害调查表明,经过抗震设防,特别是在1990年后设计建造的建筑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即使在地震区实际烈度高出抗震设防烈度3 4度(地震动强度超出预计的10倍)的情况下,除了极个别建筑物外,绝大多数建筑受到中等至严重破坏,但却没有倒塌,真正意义上达到了“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 震不倒” 的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1] ;而按之前设计建造的建筑物多数遭受严重破坏。因此,认真研究 震害特征,总结经验,对于建造更为耐震的建筑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 对照抗震概念设计的 “地震区划”、“强柱弱梁”、“填充墙”、“楼梯间”、“多道防线”等要求得到一些启示 和思考。 1关于地震区划 汶川、成都、绵阳、德阳等地区的地震基本设防 烈度为6度或7度,但在汶川地震中重灾区实际发生的地震烈度达8 11度(见图2); 世界各国发生 图1震后汶川总体俯视图 的重大破坏性地震,其地震烈度也往往超过设防烈度。我们是否可寄希望于进行“准确”的区划,使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等于或不超过设防地震动呢?答案是否定的。强地震动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与地震短临预报目前不能实现相同,作为长期地震预报的地震区划也不能给出确定的准确结果。目前世界各国进行地震区划的主要方法是统计分析方法,给出的是对未来发生的地震动的概率估计。基于概率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2] 是以一系列假定的和有限的历史资料为基础,在潜在震源区的划分、地震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

第41卷第6期2009年12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Xi7anUniv.ofArch.&Tech.(NaturalScienceEdition) VoL4lNo.6 DeC.2009 5?12汶川地震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调查王丽萍,李英民,郑妮娜,刘立平,韩军,刘建伟 (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重庆400045) 摘要:为了揭示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薄弱环节,指出其在抗震设计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本文通过5?12汶川地震震害调查,针对吊脚式和错层式两种典型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提出了若干建议和启示.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桩基础易发生破坏;(4)错层处楼梯柱、楼梯板破坏严重;(5)陡坎边缘地带建筑物震害较重等. 关键词:山地建筑结构;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抗震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1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930(2009)06—0822—05 我国地形以山地为主,山地面积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以上,很多城市依山而建,形成山地城市.近年来随着 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对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人居环境要 求的提高,在山地城市中利用自然环境并与山地地形相 适应的山地建筑越来越多.山地建筑结构是山地建筑[13 的结构形式,是指具有与地形相适应的山地建筑特有的图1山地建筑结构示意图 结构形式.与山地建筑类型相对应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吊 Fig.1Structuraldi。g。。。fbuildi。go。th。。10pe 脚式、错层式、掉层式等或由这些形式组合而成,如图1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其结构形式具有先天的不规则性,现有结构不规则性控制方法并不适用于山地建筑结构,也就意味着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特殊问题.不幸的是,目前并没有相关设计规程或系统的理论对其设计做指导,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及震害调查资料.历次大地震的经验总结是推动建筑抗震技术发展的重要途径[2.8].目前汶川地震房屋的震害调查主要是普通的框架结构房屋和砌体结构房屋等,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震害资料调查和文献相对较少.5?12汶川地震后,作者深入灾区调研,在都江堰市某小区发现新建的一批未投入使用的典型山地建筑大部分严重破坏,其中2栋建筑倒塌,需要引起重视和开展研究.本文将对这些典型的山地建筑震害进行描述和分析,给出若干建议和启示,为今后开展关于山地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特殊问题的研究提供宝贵的震害资料和分析例证. 1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震害 吊脚式山地建筑结构房屋的特点是采用长短不同的柱(或桩)将坡地架空成平台后再在其上修建建筑物的结构体系,架空部分一般不被利用.都江堰市某小区依山而建,特殊的地形条件使得部分房屋采用吊脚式结构形式,汶川地震后,这种结构形式的房屋震害较为严重.其主要震害特征表现为:(1)架空层形成柔弱底层而严重破坏;(2)采用长短不同柱将坡地架空。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3)架空层的上一层柱截面突然变小,薄弱层可能会由架空层转移到上一层,而发生破坏;(4)采用桩柱混合体系将坡地架空,一种情况是伸出地面的桩身顶部破坏严重,如图7所示,另外一种情况是只有桩基承台露出地面,架 收稿日期:2009—0l-20修改稿日期:2009—10—12 基金项目:重庆市建委资助项目(城科字2007第19号) 作者简介:王丽萍(1980一),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结构抗震研究.

2008年汶川大地震感人故事

5.12 中国·爱——中国娇子爱心行动”大型公益节目已经在四川卫视播出了12期,近期节目中,四川卫视将爱的焦点锁定那些为灾区默默付出的志愿者们。 《80后最牛志愿者》节目中,来自成都双流县的志愿者尹春龙今年20出头,去年5月14日,他步行一天赶到灾区,在映秀镇的废墟上凭借个人力量打通一条“生道”,使被埋179小时的马元江成功获救。后来,尹春龙又参与了万人搜寻抗震救灾中失事飞机任务,并将失事飞机机长邱光华的遗体背出深山。因此,尹春龙被网友们誉为“最牛80后志愿者”。 然而,尹春龙因为救灾,荒废了自己的蘑菇大棚,急需技术支持和社会帮助。身在北京的时装设计师马艳丽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到成都帮助尹春龙申请绿色种植认证,并在当地街道办的帮助下实现尹春龙的产业经营梦。 《将爱心接力进行到底》节目中,今年61岁的沈翠英老人,拍卖了自己位于上海市中心的一套房屋,所得450万元全部用于重建都江堰柳街小学。沈翠英频繁前往都江堰,建立专项基金资助灾区困难家庭,成立公司帮助都江堰企业恢复生产,被大家称为“最牛退休女教师”。沈翠英老人的心愿是丰富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香港艺人应采儿为沈奶奶的事很受感动,得知柳街小学因地震图书被毁,便通过四川卫视联系四川文轩集团为柳街小学捐赠900多册图书,将沈奶奶的爱心接力传递开来。 《大爱情缘跨越千里》讲述的是去年大地震中东北三省第一位带物资挺进灾区的周家代。周家代在得知汶川灾情后,曾带着自己的司机从大庆出发,经过5天5夜长途跋涉,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粮油。时过一年,除了周家代本人,周妈妈也一直非常想去汶川看一看。于是知名演员房子斌专程赶往大庆接周妈妈去汶川看望灾民,帮助其完成心愿,并同周妈妈一起看望了地震中被救出的手指部分被截但仍乐观生活的小学生邹红梅。 节目中讲述的只是抗震救灾志愿者中的代表,还有千千万万名可亲可敬的志愿者们在默默的奉献着,对于抗震救灾的志愿者们,节目制片人周小姐说:“一年来,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们时刻守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奉献着自己的爱心,他们已经从外乡人变成了四川人。当他们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我们决不能袖手旁观!”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 汶川地震感悟

汶川地震心得体会汶川地震感悟 汶川大地震感悟 XX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级地震,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涉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省遇难人数达到六万九千二百二十七人,失踪一万七千九百二十三人,受伤三十七万四千六百四十三人;倒塌房屋、严重损毁不能再居住和损毁房屋涉及近四百五十万户,一千余万人无家可归;重灾区面积达十万平方公里。 任何一次重大灾难,都是一次人生的历练、心灵的洗礼。汶川大地震发生以后,我守在电视机前目睹了地震后的惨景,看到了抢险救人的感人场面,也耳闻目睹了许许多多救人自救的故事。四年前,汶川大地震使数万鲜活的生命瞬间陨落,大地震带给我们除了苦难,除了哀恸之外,更带给我们深刻的人生感悟。汶川大地震后,人人已无恩怨,人人都是亲人。无数的中国普通群众在危难关头做出了崇高的抉择,用大爱将人性的光辉演绎到了极致,展现出了生命耀眼的亮点和人性永恒的光辉。在此次大地震中使我明白了,平凡中的伟大!大爱!人间真情! 最伟大的善良老师,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导主任,(政治老师)谭千秋,为救四名学生,献出了51岁的生命。

谭千秋,来自湖南祁东县,198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扎根四川27年。他在地震中张开双臂,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死死护住桌子下的四个孩子,自己的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四个孩子全部生还。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献出了自己26岁的宝贵生命。她共救出13名学生。四川映秀小学四年级语文老师女老师严蓉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一岁的女儿很可能成了孤儿。她爸爸也没有任何消息。四川汶川映秀镇小学29岁的数学老师,张米亚。在大地震来临时用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小学生,同样以雄鹰展翅的姿势护住孩子,以自己的死换来两个孩子的生。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忍痛把张老师的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两个孩子生还。张米亚老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自己生前最喜欢的一句话“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被称为全中国最美丽的翅膀。四川什邡红白镇中心小学校,已确认该校有七名老师殉职。其中二年级语文老师汤宏为救学生,献出了自己20刚过的生命。家里的孩子刚刚六七个月大。地震发生时,他所教的班级的教室位于一楼,他本来完全可以逃脱,但他却选择留下来的保护孩子。他最后的姿势定格在这样的画面上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名孩子。虽然没能将手中的学生救出教室,而他自己也在瓦砾中丧生,但被他用血肉之躯护住的几个孩子却幸运地活了下来,并最

汶川地震砌体结构震害

砌体结构震害 砌体结构墙体是主要承重构件,承受竖向荷载和水平地震作用;砌体具有脆性性质,抗剪、抗拉和抗弯能力都很低,房屋的整体延性较差,因此抗震能力较差。凡未经合理抗震设计的砌体房屋,破坏均相当严重。8度到10度区均有倒塌。 房屋底部的地震剪力和竖向荷载均比上部大,底层常为薄弱层,底层墙体破坏重于上部。 房屋底部的地震剪力和竖向荷载均比上部大,底层常为薄弱层,底层墙体叠合塌落。(9度到10度区)

拐角处墙体缺乏构造柱和圈梁拉结,墙体外甩。 墙体缺乏圈梁拉结,纵 向墙体外甩楼板脱落。 拐角处墙体缺乏构造柱和圈梁拉结,墙体外甩。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与 地震力方向平行的墙体产生 斜裂缝,形成交叉裂缝。 砌体结构典型X形裂缝。

在地震力反复作用下,与地震力方向平行的墙体产生斜裂缝,形成交叉裂缝。这种在外纵墙的窗间墙上的裂缝是我们理论分析的依据。 更多房屋墙体斜裂缝出现在窗台墙。砌体抗震承载力验算,竖向压应力有利,窗台墙竖向压应力小,墙体破坏位置转移。 本次调查的砌体结构,交叉裂缝出现在窗间墙的占40%,交叉裂缝出现在窗台墙的占60%。 窗台墙承载力应做验算。 在墙肢顶点位移相同的情况下,剪切墙肢、弯剪墙肢、弯曲墙肢破坏状况。

门窗之间窄墙,抗侧刚度很小,不参与抵抗水平地震作用;门连窗墙肢加宽,有利于抗震。 绵竹市汉旺镇人民政府1985年建造的两栋五层办公楼,单面走廊砌体结构地震时坍塌,邻近两栋房屋仍然矗立。 绵竹市汉旺镇政府邻近两栋建筑,采用唐山地震后提出的外包构造柱、圈梁加固,未发生倒塌。证明了这一传统加固方法的有效性。 东汽技校一栋教学楼倒塌,加固后教学楼和邻近建筑,采用外包构造柱、圈梁加固未发生严重破坏。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汶川地震房屋震害反思 Reflections o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朱亚宁 (合肥工业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土木工程,20113327) 摘要:汶川地震灾害中,灾区各类房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震害,不同的房屋结构有不同的地震反应,破坏程度也不同,本文将对各类结构的震害做简单的分析和反思。 Abstract: in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disaster, the disaster areas of various kinds of houses appeared different degree of damage, different building structure seismic response, extent of damage also is different, this article will be to do simple analysis and reflection of all kinds of structural damage. 关键词:汶川地震、房屋震害、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单层工业厂房、框架—剪力墙结构、经验反思。 Key words: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building earthquake damage, masonry structure, frame structure, single industrial factory building, frame - shear wall structure, experience, reflection. 引言 汶川地震是我国土木工程抗震能力的一次直接考验,也是我国抗震防灾综合能力的一次检验,汶川地震中建筑结构的震害,反映了该地区建筑结构形式及抗震性能的优劣。本文将对汶川地震房屋震害进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表现及启示

512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表现及启示 罗开海,黄世敏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所,北京 100013) [摘要] 本文简要介绍了汶川地震及震害的基本情况,着重介绍了此次地震建筑震害的典型特征,并简要分析了建筑破坏原因。根据震害原因的分析,总结了此次地震震害的经验与教训,对灾后恢复重建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地震,建筑震害,破坏原因,恢复重建 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s and Corresponding Lessons during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Luo Kaihai, Huang Shimin (Institute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hina Academy of Building Research, Beijing :100013) Abstact: Firstly,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basic instances of Wenchuan Earthquake and the damages in brief. Secondly, this paper depicted the represen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building damages during the earthquake in detail by photos, and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building damages briefly. According to the reason analysi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this earthquake damages, presented some responding proposals for rebuilding after the earthquake. Keyword: earthquake, building damages, damage reason, rebuilding. 1.512汶川地震概况[1]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28:04,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震中位于四川省汶川县的映秀镇(东经103.4°,北纬31.0°),震中烈度达11度。此次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上,是龙门山逆冲推覆体向东南方向推挤并伴随顺时针剪切共同作用的结果。地震破裂面南段以逆冲为主兼具右旋走滑分量,北段以右旋走滑为主兼具逆冲分量,该破裂面从震中汶川县开始破裂,并且破裂以3.1公里每秒的平均速度向北偏东49°方向传播,破裂长度约300km ,破裂过程总持续时间近120秒,地震的主要能量于前80秒内释放,最大错动量达9米,震源深度约为10.0km 。矩震级7.9,面波震级8.0。 据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截止到08 月02日08时,汶川地区共发生Ms4.0级 以上余震245次,其中Ms4.0~4.9级地震 208次,Ms5.0~5.9级地震30次,Ms6.0级 以上地震7次(不包括主震),最大余震震级 为Ms6.4,如图1所示为中国地震信息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18756393.html,/sichuan/index080512 .htm)提供的此次地震余震(>4.0级)序 列分布图。此次地震不仅在震中区附近造 成灾难性的破坏,而且在四川省和邻近省市大范围造成破坏,其影响更是波及到全国绝大部分地区乃至境外,是1949年以 来大陆地区发生的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这次地震的震级特大、震源浅和烈度很高。 图1 汶川地震余震序列分布图

汶川地震感悟

重温汶川地震,感悟生命 热动093 王存 2009031270 中国,有时候给你错觉觉得他很丑陋,很不自爱,特别是在外国旅游的行为举止更让人悲哀。但是在大灾难来的时候却显示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还有强大的求生欲望。在遇到天灾的时候,显示出了中华人民的团结,犹如磐石一般的顽固与坚强震撼了你我的心,也许这个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们的不同寻常。 回首汶川地震,那时间依然记在心中,5月12日,14:28:04。这是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的人民都揪心的时刻。多少人在这一刻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这些罹难者,或是父母、或是妻儿,或是亲友,这全是我们亲爱的骨肉同胞。大自然的破坏时一瞬间的的事情,但是对人类的破坏却是一辈子的事情。在这次地震中,许多人从拥有到一无所有,容身之地的家园也失去了,一个家庭也从幸福美满到满面愁容。如何重建家园成了一个重大的难题,还有地震之后在人们心里留下的阴影怎样去摆脱,特别是未来的栋梁——小孩和年轻的救助士兵,还有失业问题,生育问题等等。这都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去支撑。 也许是“多难兴邦”的誓言吧!在经历1978年的唐山大地震到今天的汶川地震,我们中华民族依然生生不息,越来越富强。同时我们也感受到地震带给我们的对生命的震撼。汶川县的映秀小学的一女生,没了左腿还是爬了出来!陈坚在地震中被三块巨大的水泥板压了72 个小时,依然跟救援人们谈笑风生,刘会,一位22岁的女孩在被困70多个小时后神智清醒,脉博正常。薛枭被压了80小时又急又渴,身边的同学陆续死去,但他依然坚信他能话,救他时他说:“叔叔,我想要喝可乐,冰冻的。” ······ 生还者他们却是那么的坚强,即使是断手断脚也不放弃生命,生命是可贵的,他们小小年龄就懂得尊重生命。爱情诚可贵,生命价更高!我们要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没有什么比生命还重要的,无论何时何地,一切都必须给生命让步。 曾记否,5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爷爷在距北川县县城仅两公里的曲山镇察看灾情时,几名战士抬着一个小女孩从县城方向跑过来,这位和蔼的爷爷和随行人员赶紧让路。他说,时间就是生命,要尽全力救人。对,时间就是生命,生命用钱也买不到的,因为人的生命一生只有一次,绝无来世的谎言。我觉得对待生命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决不信任何来世今生的生命说,更不要信今生受尽苦就是为了来世的福,不然就会给法轮功这些邪教得逞,教人们去焚身升天,这简直是对生命的糟蹋也蔑视。 面对现实就会珍惜生命,当代很多人在遇到一点小挫折就要生要死的,不是跳楼就是跳江,哭天抢地的就为那一丁点的困难。与地震中的孩子都比不上,你说羞家不!如果我们在小事方面都承受不了,怎么解决人生中难以避免的大困难。特别是那些经常用生命威胁别人或者自己的人,更让人觉得难以原谅。 2009年2月14,一位广工的刚从家返校的大三男生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西十三楼宿舍楼,从7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校方证实该生因失恋而跳楼自杀。无独有偶,这件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