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唐代佛像雕塑艺术赏析

中国唐朝佛像艺术鉴赏

视传802 张茂俊

一、佛像雕塑概况:

雕塑是三维空间造型的艺术,比之绘画更富立体感、真实感,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有人把它喻为“立体的诗,动态的书,有形的音乐”真是再恰当不过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成就辉煌,举世闻名的敦煌、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石窟造像,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令人叹为观止。名山古刹中珍藏的石雕、木雕、金铜、干漆夹综泥塑等各种质地的佛像雕塑珍品,更是不胜枚举。在海外,中国佛像雕塑艺术品收藏于众多博物馆,向世人展示着中国雕塑艺术的风采。另有大量的精美作品藏于民间,徐政夫先生是收藏家中佼佼者,多年来满怀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炽热的爱心,苦心孤诣收藏了大量珍贵文物,其中的佛像雕塑尤为精彩。

中国佛教雕塑依种类,主要可分为:一、石窟造像,包括石雕与泥塑像;二、金铜造像;三、石窟之外,单独成件的各种石雕佛像,有单体像像、造像碑、造像塔、造像幢等。徐先生的收藏,以单体石造像为主,作为民间收藏,其质量,数量都已相当可观。一、时代跨度大,从北朝北周北齐到隋唐五代,下至宋元明清,各个时代作品都有;二、内容题材丰富,可见释迦佛、观音、文殊、普贤菩萨、罗汉各类题材作品;三、多有佳构,有些是难得的艺术珍品,具有艺术欣赏与学术研究的双重价值。

这一尊尊精美佛像,庄严、慈祥、宁静、飘逸、睿智……形神各异,栩栩如生,传达着久远的历史信息,令人思接千载、浮想联翩,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佛教艺术之美与世俗艺术之美是不同的,它首先与宗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是劈山开凿的巨大石窟造像,还是制作精美的小佛,都寄托着施做者对佛国净土的美好祈盼。多少无名的艺术家,怀着虔诚的信仰,长年累月在昏暗的窟室中一笔笔描绘,一锤一斧的雕凿,没有宗教信仰的热情与力量,就不会有佛教艺术的产生。宗教是想象的产物,艺术创作更离不开想象,宗教的想象力是佛教艺术创作的推动力。比之世俗艺术更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孰煌的极乐世界图壁画,就是以《弥勒下生经》为脚本画成的:弥勒世办里种庄稼不费气力,一种七收,自然生长出香稻。树上生衣,绫罗绸缎任人选用。山上喷出来的是香气,地下涌出的是甘泉。晚上有罗刹扫地,龙王下雨,白天地平如镜,风不扬空。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人人都活到八万四千岁,女人五百岁才出嫁,多美好的世界,它寄托了人们摆脱现实苦难,渴求美好生活的热切愿望。所以有多少人倾家荡产,甚至把卖儿贴妇钱都拿出来开窟、修庙、绘塑佛像。佛教艺术美中饱含着信仰的因素,它们是信仰、崇拜的对象,不是单纯的观赏对象,佛像之美与佛教教义,与信仰情感紧密相联。

但是佛教艺术又不等同于佛教。艺术家们把佛经中抽象的哲学概念、神学术语,用绘画雕塑的艺术形式表现为视觉立体形象,是一种全新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画师、雕塑师们必然要从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中寻觅素材,经过匠心熔铸形成意象。把时代的特色,民族的风貌带入作品,印度佛像表现印度人风貌,中国佛像则反映中国人的思想感情、风俗习惯,审美理想与民族精神。

佛教中诸神形象创造于印度。有趣的是它并不是伴随佛教的诞生出现的。早期的印度佛教雕刻中并没有佛的形象,只用宝座、法轮、伞盖、菩提树来象征。因为当时早期佛教思想认为佛陀是超人化的,不能具体表现其相貌。直到公元2世纪贵霜王朝时期的佛教艺术品中才直接雕刻出佛的形象,因贵霜王朝统治地区长期受希腊文化影响,继承了希腊美术传统,主要产生于犍陀罗地区,故称犍陀罗艺术。犍陀罗佛像椭圆脸形,眉细长眼窝略凹,高鼻梁,薄嘴唇,波浪式卷发,袈裟是通肩的希腊式长袍,衣褶厚重,表现毛质的厚衣料。一派希腊人、罗马人风貌,只是头顶的肉髻,身着袒右肩轻薄袈裟,肩宽胸实,肌肉匀称,表现出人体的生命感和力量感。同为佛陀像,却有完全不同的形象与风格。到了笈多王朝时期(320-600年),两种艺术逐渐相互借鉴融合,完成了希腊式佛像向印度佛像的过渡,实现了印度本土传统和外来影响的完美结合。可见佛像在其发源地印度,就是一种包含着希腊、罗马、波斯、印度多种成分的复合形象。与佛像艺术产生的社会环境紧相联,并且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佛教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演变,决定了不同时代地域的佛像审美标准不同。

唐代佛像雕塑发展:

雕塑艺术最高的审美理想是传神,这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佛像雕塑中杰作无一不是传神之作,最典型如龙门奉先寺庐舍那大佛,丰颐秀目,仪表堂堂,创造了传神之美的典范。突破了佛教禁欲出世的思想限制,塑造了饱满健美,有血有肉的理想形象。唐代佛像风格的演变是佛教雕塑进一步中国化,儒家思想深入影响的结果。

到了唐代,中国佛像又呈现出了不同于其他时代的唐朝的审美趣味,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初唐的雕塑,除上节已经加以论述的昭陵六骏等以外,在龙门及莫高窟也都保留有重要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出唐代的健康有力的艺术风格的出现。盛唐是唐代社会各种艺术最富有成就的时期,在雕塑艺术范围内就出现了奉先寺、天龙山和乾陵诸石刻那样的不朽杰作,而成为中国雕塑艺术发展历史上的高峰

“盛唐佛像在人体造型上的一大特点就是以饱满为美,给人以丰肥感……”盛唐时期,中国人朝气蓬勃,自信满满,以胖为美,“形式美的观念积淀过程同样

以人自身为根据”,佛像也因应这个时候的趣味发生了变化。如果再拿唐以后的中国佛像与犍陀罗时代的佛像相比,可以说除了表情中的宁静大致相同外,其他衣饰、五官等都有了许多不同。佛还是同一个佛,但是根据造像者的不同,则有了不同的面目。

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

唐代的雕塑艺术虽仍未完全摆脱宗教的羁绊,但艺术上已完全进入成熟阶段。由于继续了南北朝以来的风气,进行大规模的造像石窟和寺庙的修建,因而出现了内容更丰富、表现范围更扩大、技巧更熟练的众多的佛教形象,其中有一些具有重大的纪念碑的意义。宗教雕塑以外的雕塑艺术品在内容及表现上也大大超过南北朝的水平。在经过了南北朝数百年的发展之后,中国佛教美术的完整的成熟的风格也完全形成了。

佛像是佛的造像,现代人一般都会把佛像看成是艺术品。但佛像是佛教传播和教化的载体,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土,得以在中土普及,主要靠佛像的传播和才华,所以有人说佛教其实是像教。由于佛像是佛教流传的方式,所以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造像形式

在艺术上,唐代的圆刀代替了北魏平直的刀法,佛像衣纹更加流动飘逸,力士夜叉浑身肌肉突起,即符合解剖的原理,又适当加以夸张,充满雄强的气势和向外迸发的力量。它们在借鉴外来雕刻的同时,还吸取了中原地区传统艺术的手法。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奉先卢舍那大佛,佛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0米,位居佛龛中央,丰颐秀目,嘴角略翘,稍含笑意,微微俯视的双眼恰同信徒们仰视的目光交会,形象既庄严雄伟又不失睿智慈祥。她是唐人心中美与智慧的化身,也是中国现存最完美、最知名的佛教造像之一,她不仅是当今龙门石窟最具标志性的作品,同时更是中国唐代佛教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卢舍那佛是报身佛的名字,也是对佛真身的尊称。大佛通高十七米多,仅耳朵就有一米九。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唐朝佛像特征:

1.面相丰满,头部为螺型或水波式发型,肉髻相对于隋代较为高耸,大耳下垂,神情庄重而又不失慈祥。

2.身材比例匀称,结构合理,体态丰腴,饱满,袒露的胸肌起伏变化,写实性较强。

3.体态自然舒展,具有很强的动态感。

4.衣饰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带式,更多的是方领下垂式,衣料质感柔和轻薄。

5.台座多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圆形或花口形底边。

6.衣纹流畅,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若台布,具时代特点。

7.鎏金泛红,具时代特色。

菩萨像特征

1.脸庞圆润,曲眉丰颈,五官秀美。

2.上身袒露至腹,帔帛斜挂;下穿罗裙,腰部有束带。服饰华美,帔帛环绕,璎珞小巧精致,衣服轻薄透体,纹线流畅自然。体态丰腴,腰肢扭动,身体呈S 型,动感强烈。

3.手持杨柳枝或执甘露瓶,为唐代观音菩萨形象重要标志。

弟子像特征

将迦叶以往削瘦老迈的形象变得刚毅壮实,天庭饱满,目光深沉;

阿难则体态丰润,年轻力壮,眉目清秀,神态平和,温柔敦厚。

天王力士像特征

头部梳拳形髻,眉毛倒竖,双目圆睁,嘴型大张。天王身披铠甲,脚踏夜叉;力士上身袒露,下身着裙赤脚,多是半弓步的姿势,挺拔雄健。

飞天像特征

面容妩媚,身材匀称,体态婀娜,飘逸自然,长裙紧裹双腿,双脚外露。

唐代佛像雕塑代表作: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曾经与咸亨三年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卢舍那佛被赋予了女性的形象:面容丰腴饱满,修眉细长,眉若新月,眼睑下垂,双目俯视,嘴巴微翘而又含笑不露,她庄重而文雅、睿智而明朗。

在龙门西山南部半山腰,有龙门石窟最大的摩崖像龛“奉先寺”,寺中的主像是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这尊佛像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唐朝女皇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因此,当地人亦称为“武则天像”。

现在佛像存在的问题:

是我们似乎看到,佛像发展到今天,进入了停滞阶段,我们看不到穿着现代服装的佛像,而勇敢的犍陀罗人、唐朝人都让佛像穿上了他们认为好看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再勇敢?我们今天的佛像只是在不断复制古代的佛像,再也没有对佛陀的想象力。我们似乎认为他是活在古时候的,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呈脱节状态,只有出家的僧侣才会穿着佛像那般的长袍,而出家的僧侣则应该是与我们当下的生活没有关系的,他们应该远离现代人群,生活在古老的寺院中,独自过着他们自己的生活。但是佛陀在世时,除了在森林中苦修的那几年,他一直都行走在印度的大地上,为各地的人们讲法,他还住在施主捐赠的房子里,每天出门乞食,然后回来讲法。今天的人们是否不再能从佛陀身上直观到自己,所以他们干脆选择了放弃,任佛陀活在古代,任佛像与我们今天的样子相去甚远。又或者说,形成于精神世界中的美,今天已经褪色,以至于人们已经不再能从佛像上发现到美,能做的只是在复制的基础上不断地加大尺寸,今天高达数十米的佛像并不少见,它反映了当下人们以大为美的心理状态,但是佛像曾

经那么靠近人类生活的那种纯真感几乎已经荡然无存。

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2949604.html, 浅谈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 作者:王凯 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雕塑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是指用各种可塑、可雕、或可刻的材料创造出 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同时雕塑艺术也作为一种表达手段,是将艺术家的创作观念通过具体的形式内容展现出来,借由多样的创作形式揭示传达艺术家隐匿在其作品中的时代精神与文化观念的艺术方式。由此可见,雕塑艺术创作中的“观念”与“形式”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本文将通过笔者的自身创作体会,浅谈笔者眼中的“观念”与“形式”的关系。 关键词:观念;形式;结合 中图分类号:J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1-0029-01 观念是内在的,起引导作用;形式是外在的,起承载观念的作用。没有观念的形式只是虚有其表,没有内容和分量。没有形式的观念苍白乏味,缺乏艺术美感。 雕塑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雕塑作品首先需要在视觉上给观众一种震撼,这是基础。从感官上给人一种感受,这是前提。只有在视觉观赏的基础上,才能再谈思想层面的东西。因此,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对于一件雕塑作品来说是尤为重要的。在创作的初始阶段,可以通过接触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从中得到灵感,并发掘适合自己观念表达的形式。 在雕塑创作的起始阶段,通常需要常规性的搜集资料。在搜集资料之前,我一般不习惯草率的先确定一个中心主题,过早的确定主题会限制自己的创作思路,局限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形式上想有所突破就很困难。我会选择漫无目的的浏览各式各样的图片影像资料,内容形式不限,我始终认为,在创作的初期,对雕塑直接相关的资料的接触是没有好处的,过多地接触已有的作品资料会让我们在创作时不自觉的带上别人作品的影子,这样作品既缺乏新意,还容易被扣上抄袭的帽子,我想这是每个创作者都不愿看到的。接触与专业没有直接联系的资料反而可以给我带来意外的收获,让我从中得到很多创作灵感。 创作的初期,应当“多看”“多想”“多发现”、“多联系”。“多看”即要看的泛,看的杂。“多想”就是要带这想象力去看我们所看到的最平常、最简单不过的东西,并从中发现可以用于创作的元素。“多发现”、“多联系”就是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提炼生活中的艺术元素,并将其与艺术创作相联系,观念和形式在不断协调和磨合的过程中,都达到了更高的境界,雕塑作品也因此丰满起来。观念和形式相互服务,相互促进,才能成就一件让人欣赏后印象深刻,意味深长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雕塑的表现形式趋于多元化。现代雕塑艺术中出现了反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视觉与听觉的结

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 西方雕塑以欧洲为中心,代表性作品主要有古希腊雕刻、古罗马雕刻、中世纪雕刻、文艺复兴时期雕刻、18世纪雕刻。风格有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对十九世纪雕刻由于认识上的原因,了解得较少。西方近现代雕塑三大支柱的罗丹、布尔德尔、马约尔。西方雕塑艺术源远流长,作品繁多。一般认为,西方雕塑史上有四个最为辉煌的高峰期,分别是古希腊罗马时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19世纪法国雕塑和20世纪西方雕塑。古代雕塑艺术 西方古代时期的雕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主要是为图腾、魔法和宗教服务。 在美洲,墨西哥的普勃洛州的特华坎河谷是伟大的中美洲文化的诞生地。而后在墨西哥湾地区出现了当时最先进的古典前期文化,即奥尔麦克文化。它被喻为墨西哥文明的前身。公元前300年左右玛雅文化开始出现并发展,它继承了中美洲文化传统,发展了大型雕塑,如神庙等。14世纪上半叶,墨西哥土著阿兹台克人统治了墨西哥河谷,建立了君主专制王国,形成了阿兹台克文化。16世纪时,西班牙人征服了阿兹台克王朝,接着向南方掠夺并统治了印加文化的发源地——秘鲁。在非洲文化中,雕塑是最重要的美术形式之一。黑非洲的浮雕和圆雕大都是木制的,但也有石材、金属和陶瓷。它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美术,为宗教、魔法服务,也有表现自身生活的作品;另一类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宫廷美术。这两类雕塑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富有装饰性,富有表现力,视觉冲击力强。至今黑非洲雕塑仍具有独特魅力。古埃及文化是非洲文化长河中一颗灿烂的星星。古埃及雕刻是雕塑与建筑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具有历史性纪念碑似的宏伟、博大和非常高的艺术成就。如某些浮雕为了保持建筑的平面性,压缩体积与绘画形式中的线的组合,达到了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大洋洲和非洲有些文化是相似的。例如大洋洲的美术、雕刻也是为宗教和社会需要服务的。大洋洲雕塑中最著名的是复活节岛上的巨大石像。 美洲、非洲和大洋洲所独有的艺术后来大多数已被西方文化同化,只残留了一小部分地方文化,以致造成了美学上的退化。 西方雕塑 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希腊雕塑家努力地使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活力,他欧洲古典时期的艺术是一种在赤贫后产生的新的美术形式,这种美术形式给后来整个西方美术发展带来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摘要】: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曾占有主流地位。 【关键词】:古希腊雕塑、中国古代雕塑、装饰性、绘画性、意象性、语言精练、古代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雕塑题材主要是陵墓雕塑、宗教雕塑和劳动生活及民俗雕塑。艺术门类有圆雕、浮雕、纪念性雕塑、案头雕塑、建筑及器物装饰雕塑等,雕刻材料也丰富多彩,除了青铜、石、砖、泥、陶等材料外,还有玉雕、牙雕、木雕、竹雕等。 中国原始雕塑主要以人和各种动物形象的陶塑为主,形象大多随意性很强,形象粗简、稚拙。商周时期的雕塑作品以青铜器铸造为主,青铜器上的纹案,主要有动物纹、几何纹。商代青铜礼器造型奇特,充满威严而神秘,崇高而怪异的美感。西周以后,其风格趋于写实而富于理性。至春秋战国时期则变得繁丽、华美。秦汉雕塑的粗浑、雄大,这个时期的雕塑空前繁盛,最具典型意义的是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群。魏晋的雕塑健朗和潇洒。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鼎盛期,雕塑呈现丰富、端丽的风格,其成就首先表现在石窟雕塑上,如龙门石窟奉先寺石刻造像。世俗题材的增多和写实风格的发展是宋、辽、金时期雕塑艺术的主要特点,山西晋祠、山东长清灵岩寺、江苏直保圣寺彩塑,都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世人情态,有很强的写实性。辽代大同下华严寺的菩萨造像体态优美,神情含蓄,衣饰华美,大有唐塑遗风。此外小型泥塑,在写实方面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中国古代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精华,中国古代雕塑在题材内容、形式风格、雕塑技法,以及所使用的材质上都具有鲜明浓郁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 装饰性是中国古代雕塑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

中西方雕塑艺术赏析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中西方雕塑究竟有何区别,针对这个问题本人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本人在选择古罗马雕塑和汉雕塑这两个作为切入点,是因为他们当时属于那个历史阶段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分别位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如果将二者作为比较,并力图发现内在的文化含义,可以知道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罗马时期代表作品为罗丹的《思想者》。《思想者》——青铜,198×129.5×134厘米,法国雕塑家奥古斯迪·罗丹创作于1880-1900年,现收藏于巴黎罗丹美术馆。雕像《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他注视着下面所演的悲剧,他同情、爱惜人类,因而不能对那些犯罪的人下最后的判决,所以他怀着极其矛盾的心情,在那深刻的沉思中,体现了伟大诗人但丁内心的苦闷。这种苦闷的内心情感,通过对面部表情和四肢肌肉起伏的艺术处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例如那突出的前额和眉弓,使双目凹陷,隐没在暗影之中,曾强了苦闷沉思的表情,有如那紧紧收屈的小腿肌腱和痉挛般弯曲的脚趾,有力地传达了这种痛苦的情感。这种表面沉静而隐藏于内的力量更加令人深思。雕刻家在这件作品中,一方面采用了现实主义的精确手法,同时表达了与诗人但丁相一致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对人类的苦难遭遇寄予了极大的同情和悲痛。

03-雕塑赏析——内容

所教上节课内容回顾: 播放一组优秀建筑作品的图片,与学生们一起回顾上节课所学到的关于绘画赏析的知识,从绘画中找到绘画与建筑创作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导课: 你知道的著名雕有什么?有没有听说过自由女神像?有没有见过秦始皇兵马俑?……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一个世界著名雕塑的精彩世界。 授课过程: 一.原始朴拙意象风 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人类自身的诞生是同步的。人类天生地具有对称、均衡、和谐对比、韵律节奏以及平整光滑的等形式美要素的渴求,随着智力的不断发展,人类能够从欣赏和喜爱自己身体的意识出发,从自己身体提供的标准和尺度去衡量和发现自然界中一切美的东西,进而总结出一些基本的造型规律,然后在自己的劳动创作中灌注这些审美的意识。于是,从石器到装饰品,人类的生产活动与艺术创作产生了分界线。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也开始出现在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长河中。 原始社会的雕塑作品以各种 陶塑动物居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 经济生活或体现原始先民对动物 形态性情的理解与浓厚兴趣或是 表达对一些威猛动物的崇拜。 如图为陕西华县仰韶文化庙

底沟类型成年女性墓葬所出的陶鹰鼎,作敛翼站立之状,器口开于背上,勾喙有力,双目圆睁,周身光洁未加纹饰,结构简洁,给人很强的体积感,双足与尾稳定地撑挂于地,整个造型充满桀骜猛厉的气势。凸显原始社会雕朴拙的意象。 商代鬼魅抽象风 商州时代,身受奴役压制的奴隶们创造了一大批精美绝伦的青铜器,展示了那一时代中国文化艺术的最高成就。那是绽放在野蛮的黑暗中的文明之花,是血泊雕铸而成的艺术杰作。 这是 商代 方鼎 中赫 赫有 名的 司母 戊大 方 鼎, 高 133 厘 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达875公斤。作为国家象征的礼器,司母戊大方鼎威严、稳重、挺拔、坚实、恢弘,具有威慑天下雄视百代的气魄。即使它还是一件实用器皿,但它实在堪称国家形象的雕铸,它熔

浅谈西方艺术精品欣赏课后的收获

浅谈西方艺术精品欣赏课后的收获 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艺术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异界文化的 交流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停息,这种交流不仅避免了文化近亲繁殖导 致的基因退化或畸形,从而优化提升了本土文化,而且给世界文化 带来了丰富的新品种和蓬勃的新活力。我们出生于东方,沐浴在东 方本土文化的光泽下,从而黯淡了西方艺术的色彩,但通过西方艺 术精品欣赏这门课,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西方的璀璨光芒。 艺术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像文学、音乐、美术、建筑,甚至 演讲、体育等等。但我们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无法全部涉猎,因此 周正平老师帮助我们系统的学习了一些西方雕塑、绘画、建筑的精品。下面,则是我对印象深刻的作品的一个了解与认识。 艺术来源于文化,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我们知道, 西方艺术最早体现在古希腊文化中,而古希腊的艺术则具体的体现 在雕塑上。在一座名叫《克雷提奥斯少年》的雕像上,人们终于看 到了人的生命,这是古希腊的雕塑艺术取得突破的关键一步。而米 隆的《掷铁饼者》则是另一个巨大的进步,这座雕像不仅不再沿袭 传统的大理石雕塑,改用青铜雕塑,而且是第一个把将运动作为表 现重心的雕塑作品,它的产生标志着古希腊艺术正式进入了它最光 荣的时代——古典期来临了。 但是《掷铁饼者》表现的是掷铁饼的大力士正处在将铁饼往前 一掷的瞬间,我们从他身上看到的与其说是运动,不如说是稳定; 雕像充满的与其说是动态之美,不如说是静态之美。而相比之下, 坡力克里特的《持矛者》则相当完美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持矛者》雕像所表现的就是他一步走过后,正要迈开另一步的刹那间,虽然 他的运动幅度明显不如《掷铁饼者》,但如果我们仔细看,尤其是 看侧面像的话,会发现他的全身好像都在动,这就是所谓的动态之 美了。 通过查阅资料,我还知道了整个古希腊雕刻艺术的天鹅之歌, 绝望之歌——《拉奥孔》,一个以绝望为主题的完美雕塑,似乎预 示着古希腊的雕塑走向绝望,再也无法雕琢出伟大的作品来了。在 古希腊的雕刻作品中还有一个大的特点,那就是以女神维纳斯为主 题雕刻女性雕塑,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堪称美丽之最的《米洛 斯的维纳斯》、《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即维纳斯的 另一个名称)和《卡普亚的维纳斯》等等。女神维纳斯是古希腊爱 与美的象征,古希腊雕刻家对于刻画维纳斯的形象有着特殊的偏爱,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https://www.360docs.net/doc/652949604.html,2006-09-08 15:50来源: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

罗丹的雕塑艺术

罗丹的雕塑艺术 教学目的: 1、欣赏西方近代雕塑艺术中的典范人物罗丹的作品,了解以法国为中心的近代雕塑的艺术成就及风格。 2、通过欣赏罗丹等人的雕塑作品,使学生领悟到雕塑可以深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与思想内涵,以及作者通过雕塑这一艺术语言对自己情感的抒发。 3、通过对罗丹雕塑作品的临摹,初步了解雕塑的艺术方法及其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教学重点: 1、了解罗丹雕塑的艺术风格与思想内涵。 2、通过对罗丹的作品的欣赏,领悟其内心情感的表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对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的回忆,介绍西方雕塑艺术的状况及罗丹雕塑的地位引入课题。 二、罗丹简介: 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是19世纪法国最有影响的雕塑家。他一生勤奋工作,敢于突破官方学院派的束缚,走自己的路。他善于吸收一切优良传统,对于古希腊雕塑的优美生动及对比的手法,理解非常深刻。罗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对资产阶级腐朽势力深恶痛绝,他经常通过雕塑这一艺术手段,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三、罗丹的雕塑作品赏析 1、《青铜时代》 以一个像植物一样律动而舒展的青年人体,表现人类刚从自然束缚中舒醒过来的状态,以象征人类从蒙昧走向文明的时代特征。这件作品与学院艺术的风格迥然不同,因而受到攻击和诋毁,成为艺术界争论的对象,不断地遭到攻击。但是历史证明,罗丹的这件人体雕塑,是人类文明初始的真实象征和生动写照。 2、《地狱之门》 这件大型雕塑共有186个形象,是根据但丁的《神曲地狱篇》构思创作的,历时达37年,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在修改。《地狱之门》代表的是罗丹更为内在的痛苦与压抑的灵魂。 3、《思想者》 这件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体现了罗丹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罗丹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藏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教师总结:这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又深刻的形象。那生命感强烈的躯体,在一种极为痛苦状的思考中剧烈地收缩着,紧皱的眉头,托腮的手臂,低俯的躯干,弯曲的下肢,似乎人体的一切细节都被一种无形的压力所驱动,紧紧地向内聚拢和团缩,仿佛他凝重而深刻的思考是整个身体的力量使然。罗丹认为深刻的思想是靠富有生命活力的人体来表现的,所以,他的人体雕塑不仅展示人体的刚健之美,而且蕴籍着深刻与永恒的精神。 4、《加莱义民》 这件作品是大型纪念碑雕塑,这组雕塑以恢弘而真实的历史情境,表现了一种及为悲壮而崇高的精神气节与牺牲行为,以精致而深刻的心理表现,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同时,还以独特的群像形式,突破了传统纪念碑雕塑的程式。 5、《巴尔扎克》 以上我们欣赏了罗丹的几件作品,大家想一想,罗丹的雕塑作品是如何表达他的内在情感的?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 06-10-13 14:27:00 ] 作者:未知编辑:studa20 一、中国古代较少纯粹的雕塑艺术品,这是一般人不重视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原因。西方雕塑发源于古代希腊,古希腊人重视人体,将神塑造成完美的有血有肉的人。他们崇拜神,也崇拜和神一般完美的英雄——战士与运动家。为他们塑造供人膜拜瞻仰的偶像和纪念像。如此形成传统,在西方世代相传,成为一种纯粹的雕塑艺术。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文化、哲学与宗教,都不同于古代希腊。中国远古时期重礼教,尊鬼神,艺术重心倾向于工艺美术,在礼器、祭器上发挥艺术天才,并且同样也形成传统,影响深远。从陶器、青铜器、玉器及漆器等工艺品发展出以装饰功能为主的实用性雕塑,在历代都占有主流地位。它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粹的工艺品,例如象形器皿和供摆设的小型工艺雕刻。一类为建筑(包括陵墓)装饰雕刻,例如一般欣赏教材中都会列举的南朝王陵石刻辟邪和唐代顺陵石狮。实用性除反映在装饰雕刻上以外,还反映在明器艺术与宗教造像上。明器是随葬用品,其中雕塑品占有重要地位,主要是俑和动物雕塑,一般教材都举秦始皇陵陪葬坑兵马俑和唐三彩俑、马为例。俑是人殉的取代物,动物雕塑也用来代替活体陪葬,它们的实用性很强,并非纯粹的雕塑艺术品。宗教造像也是如此,它们是供信徒顶礼膜拜所用的,以佛教造像最有代表性。欣赏教材多以南北朝和唐代的作品为例,因为这些时代的佛教造像艺术水平普遍较高。宋元和明清也有好作品。佛教造像有宗教上特殊的造型要求,它们和古希腊那种以人为范本的真实自然的神象有所区别,在欣赏时需要了解经规仪轨的种种规定,如佛象两耳垂肩,手长过膝等等,否则很容易认为比例不准确,解剖有错误而加以否定。纯粹的雕塑一般以纪念性雕塑为代表。中国古代重视绘画艺术,纪念性人物和事件,通常以绘画来表现而极少使用雕塑,例如汉唐功臣和历代帝王像,都是画在壁画和卷轴画里。纪念性雕刻在帝王上大夫染指绘画之前的西汉时代偶有创作,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欣赏教材都有介绍的霍去病墓石刻“马踏匈奴”。此外,东汉四川都江堰李冰像和五代前蜀主王建坐像,也是现存的古代纪念性雕刻,实属凤毛麟角。中国有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特殊性,也有其艺术的特殊性。我们不能因为纯雕塑品少就不承认带实用性的雕塑品,也属于雕塑艺术而拒绝认识它们、理解它们和欣赏它们。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再加彩,但民间雕塑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艺术文艺欣赏 课程名称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姓名刘茜学号 2011101297 专业美术年级 2011级 院、所美术学院年月日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

浅析罗丹雕塑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姓名:刘茜学号:2011101297 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罗丹在欧洲雕塑史上的位置,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上的位置。罗丹和他的两个先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琢“三大支柱”。作为一位天赋雕塑家,罗丹的秘诀在于擅长用雕塑的静态和姿态表达内心的情感和外延,并注入了令人无法忘怀的理想主义和人文主义思想。关于古代人来讲,他是旧时期的最初一位雕塑家,又是新时期最后一位雕塑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古代派的门槛。可以讲,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锤炼得成熟而无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约束的发明肉体,为新时代翻开了古代雕塑的大门。罗丹深信“艺术即感情”。他的全部作品都证明了这一观念,都深入地提醒了人类的丰厚情感。 自古以来,在艺术创作上人们就讲究“有感而发”,因此,情感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最根本起源。艺术作为情感的表现,不论从主体的精神心理来看,还是从艺术作品的内容来看,情感在艺术作品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感情就不会有艺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只有融入了情感,才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艺术创作是在认识自然、研究自然的基础上,将人的感情、思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内容给予真情的流露。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地描摹和再现客观对象,而是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情感。 在西方雕刻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罗丹以对世界的独特认识和深切感受作为创造的出发点。可以说,罗丹用他的雕塑语言向世人表达强烈的情感,对象的形体成了他恣意歌唱的工具,他的艺术作品无不充溢着形体内的生命感受与光影的特殊效果。 罗丹早期的作品是在边工作边自学的奋斗生涯中完成的。雇不起模特儿,他就请一个塌鼻的乞丐毕比给他当模特儿。乞丐的丑陋使罗丹看到了在其被磨损的脸上,有着人类所共有的愁苦和凄凉,同时他也想到了那位终生辛苦劳作而孤独的雕塑大师米开朗基罗。从而在罗丹的眼中生活的美丑和艺术的美丑有了不同意

雕塑艺术鉴赏课程论文-图文

雕塑艺术鉴赏课程论文-图文 东南大学本科生大学课程论文 雕塑艺术鉴赏与实践课程论文 论文 题目:关于米开朗琪罗《大卫像》的鉴赏 学生姓名:李长波学生学号: 06A13142 2021/5/10 东南大学本科生大学课程论文 摘要: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介绍相关内容。第一部分是介绍米开朗琪罗的生平,第二部分介绍雕刻家的艺术思想,第三部分就大卫像的雕刻背景、雕刻内容、传达的情感进行介绍,最后总结全文。 关键字:米开朗琪罗大卫像艺术思想柏拉图主义 1.米开朗琪罗生平 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三大杰出艺术家,米开朗琪罗以其高超的技艺创作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然而纵观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成为大师的道路是异常艰辛的。 米开朗琪罗的父亲是一名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去世了。在这样的家庭中,他并没有接收到本该应有的来自父母的爱,相反,身为法官的父亲总是认为做艺术家是对家族的侮辱。他极力

反对米开朗琪罗成为艺术家。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米开朗琪罗走上艺术之路。直至晚年米开朗琪罗在写自传的时候这样打趣道:“我就是因为吃了石匠妻子的奶,才有了雕塑家的基因。” 米开朗琪罗十三岁时进入了佛罗伦萨著名画家多梅尼科·吉兰达伊奥(Ghirlandaio)的工作室,在那里他第一次正式接受了有关艺术的知识学习。而后,之后他又进了佛罗伦萨统治者罗伦佐·美第奇开办的“自由美术学校(美第奇学院)”,可以说正是在美第奇学院的经历为米开朗琪罗日后的艺术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学院期间,米开朗琪罗凭借超群的才华备受罗伦佐的重视。宫廷中大量的艺术珍品成为他学习和研究的对象,而经常出入于宫廷中的人文主义诗人和学者也给予了他极大的影响。在罗伦佐的支持下,学者们创建了一种新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他们的思想是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还给自己,反对腐朽的教会教条,人绝对不能像一个奴隶一样被铁索束缚在腐朽中消亡。米开朗琪罗还经常去听修道士、教会改革家萨伏那洛拉揭露教会黑暗的演说,这位为了拯救人类命运而不怕宗教法庭审判的修道士给他的灵魂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然而这样的日子并不会永远持续下去,罗伦佐家族的变故使米开朗琪罗开始了一次新的历程。 离开故乡的米开朗琪罗来到了充满艺术瑰宝的罗马,在这里他的技艺又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酒神巴库斯》便是有力的证明。后来在红衣主教的委托下,他创作了人生第一件重要的雕塑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学参考

浅谈中国古代雕塑的艺术特点——普通美术教育欣赏课教 学参考 二、出于上述原因,中国古代雕塑的装饰性相当突出。这是它孕育于工艺美术所带来的胎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物,也无论是明器艺术、宗教造像还是建筑装饰雕刻,都普遍反映着传统悠久的装饰趣味。最显著的例子是欣赏教材中云岗北魏露天坐佛,南朝的辟邪和唐代的石狮。佛像的对称式坐姿和图案化的袈裟衣纹处理,使之显出浓厚的装饰性。和写实的西方宗教神像相比,中国佛像因装饰性的虚拟成分,更带有一种非人间性的神秘,但又包含一种蔼人的亲切,因为装饰性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却又是中国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司空见惯的艺术真实,所以有此效果。同时,装饰性对于增强佛像所要求表现的庄严肃穆气氛,也十分有效。辟邪石狮的整体造形,完全经过装饰化变形,犹如青铜器或玉器上的某个装饰部件。身上更有线刻图案来加强这种装饰品格。装饰性的变形处理是夸张概括的手法之一。经过这样处理过的石兽,往往比写实的雕刻石兽更威风、更勇猛,且更神圣不可侵犯,能更好地发挥它们作为建筑装饰的功能。(辟邪和石狮多为陵墓的仪卫性装饰品,用途在于显示墓主的权威。) 三、中国古代雕塑具有明显的绘画性。中国古代雕塑和绘画是一对同胞兄弟,都孕育于原始工艺美术。从彩陶时代起,塑绘便互相补充、紧密结合。到二者都成熟之后,仍然“塑形绘质”,在雕塑上加彩(专业术语称作“妆銮”)以提高雕塑的表现能力。现存的历代雕塑,有许多就是妆銮过的泥塑、石刻和木雕。今天的雕塑艺术完全西化了,不

再加彩,但民间雕塑仍保持妆銮传统。西方古代雕塑也有加彩,到文艺复兴以后,除宗教神像为求逼真效果,大多继续加彩外,一般雕塑不再加彩。中国塑绘不分家,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在中国古代,绘画受到比雕塑高得多的重视。雕塑始终由工匠从事,文人士大夫极少参与。早期绘画的作者也只有工匠,但从东汉晚期开始,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参与了绘画创作,从此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创作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是国家、社会及文化的统治者,自然也统治了绘画,使绘画地位高高凌驾在雕塑之上,并以其艺术观念影响雕塑,因而雕塑染上了明显的绘画性。其绘画性表现为不是注意雕塑的体积、空间和块面,而是注意轮廓线与身体衣纹线条的节奏和韵律。这些线条都象绘画线条一样,经过高度推敲概括提练加工而成,和西方古典雕塑以块面和空间的丰富变化来体现轮廓与衣纹的形状完全异趣。后者体积感强,前者只有大的体积关系,局部大多平面性很强。有时在平面上运用阴刻线条来表现肌肤和衣服的皱褶,仍然没有立体感,只有绘画的平面效果。因此,通常雕塑表面光滑,没有西方雕塑那么多明暗起伏的细微变化。这种特点,在教材最常引用的汉唐陶俑、敦煌莫高窟唐塑和麦积山石窟宋塑佛教造像,以及太原晋祠宋塑侍女,大同下华严寺辽塑菩萨、平遥双林寺明塑和昆明筇竹寺清塑罗汉像等等作品上都可见到。中国雕塑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象人物画白描一般,再复制成雕塑。也有人直接在硬质材料上勾线描稿,再雕而刻之。这样创作雕塑,带有绘画性就可以理解了。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自有一种东方趣味,

中西方雕塑异同

中西方雕塑异同 雕塑艺术是为美化城市或用于纪念意义而雕刻塑造,具有一定寓意,象征或象形的观赏物和纪念物,是造型一刷的一种,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中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整体来说,中西方雕塑在雕塑手法,雕塑材料,雕塑题材有相似点。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以及作用方面则有所不同。 中国的雕塑手法注重“形神兼备”,注重形象的传神性;西方的雕塑更注重形态的完美与真实,注重形象的逼真性。人始终是西方雕塑的和西方文化的主题,而中国雕塑较多的是动物像、佛像,却鲜见纪念性人物雕像。 不论古代还是近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主动的创造行为。中西方由于各自的文化、思维模式、社会组织结构,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自的雕塑艺术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首先,由地理环境和社会组织结构的不同所决定的中西方雕塑在题材与形式上的不同。地理环境和地理条件对文化的产生及形成有直接的影响,这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中西方的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又决定了不同的社会组织结构。 古希腊的神祗与人同形同性,自上而下为“神系”。因此其雕塑以人体、人像为主题,从古希腊创立并奠定了以人为主题的雕塑形式后,一直到现代雕塑兴起的2500年中,人像始终占据着雕塑题材的主导地位,涌现出众多优秀的人像雕塑作品。这种封闭性与公共性不仅是中西雕塑2000多年在题材和文化上最大的不同,也揭示了中国古代陵墓雕塑是为死人服务的艺术,而西方大多的人像雕塑是为活人欣赏的艺术,显示了二者在目的和功能上的不同。 其次,在中西思维模式发展过程中,西方的文化又形成了重视逻辑推理的思维模式,它结合古希腊的科学主义和理想主义,为雕塑艺术的典范奠定了重要基础;中国的文化则形成了强调直观意向的思维方式,它通过直觉来直接体验、感悟并把握对象。这种思维方式超越了逻辑、概念而更长于悟性,这种所谓的“豁然贯通”、“点石成金”,也形成了与西方注重分析、偏于抽象的思维模式的不同文化特质。 这种文化特质表现在造型艺术上,便形成了中国雕塑注重意向浑融,注重通过意向之后的表现,从而也形成了中国艺术注重营造意向的观念。这种偏于象征、表现、、写意、追求美和善统一的思维模式与西方注重再现、模仿、写实、追求美和真统一的思维模式也造成了中西传统雕塑中最大的差异。“美”是中西雕塑的共同追求,但“善”体现的是中国的“德”,是伦理性,而“真”体现的是西方雕塑的科学性与知识性。基于伦理性的要求,所以中国的雕塑艺术很少出现裸体的人体雕塑,基于写真和科学性的要求,西方的人像雕塑艺术自古希腊以来就以人体为主,西方的雕塑注重形体的比例、结构、神态、转折,而中国古代雕塑强调神、气,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中国古代的雕塑在塑造人物或动物形象时,并不刻意地去追求严格的比例和解剖,不去追求外在形象的精确与酷肖,而是重视情感感受与体验,这种着眼点,不在对象与实体,而在功能、关系、和韵律的审美意识,更关注人物和动物的神采和意蕴,并加以有意的突出、夸张或变形,使形象更为鲜明。西方艺术把形的概念融入到几何形的类型化之中,在哲学和科学双重精神支持下,从对物象模仿,而达到了在比例解剖等方面近乎完美的状态,并为传统的人体雕塑和现代的抽象雕塑提供了可以遵循的途径,以此来归纳形体的变化和运动。而中国以把“形”的概念转向对“神”的揭示,提倡“传神写照”、“以形写神”,重神轻形,重视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的塑造。因此,中国古代雕塑注重表现对象内在气质的特征,而西方传统雕塑注重对外在形体的精细研究,形成了中西雕塑意向造型与模拟造型两种不同的方式。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通过一个学期的美术鉴赏课的学习,我了解了许多美术知识,如中西方绘画,书法,雕塑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西方雕塑艺术作品的赏析,让我获得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识。我最喜欢的两幅作品是中国的《秦始皇兵马俑》和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思想者》,现在我通过这两幅作品来谈谈中西方雕塑艺术的不同。 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总体而言,所有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这栩栩如生的千百个官兵形象,尤其在神态、个性的刻画方面,显得逼真、自然,而富有生气。正是由这千百个充满生气、神态各异的陶俑构成整体静态的军阵地,达到了一种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静极则生动,愈静则愈动”。惟有这种静态的军阵才能使人们感到军阵巨大威慑力的深浅莫测。这样恢宏的阵列,宏伟的构图,空前绝后,无与伦比。 再来谈谈罗丹的雕像《思想者》,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这个巨人弯着腰,屈着膝,右手托着下颌,默视下面发生的悲剧。他那深沉的目光以及拳头触及嘴唇的姿态,表现出一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他渴望沉入“绝对”的冥想,努力把那强壮的身体抽缩、弯压成一团。他的肌肉非常紧张,不但在全神贯注地思考,而且沉浸在苦恼之中。 这幅作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第一,雕像要体现的是一种直面人类死亡与苦难的思想,这应当是一种理性、冷静、深刻,充满着矛盾痛苦的心智活动过程。而与站姿相比,将身躯、肢体折叠收缩起来的坐姿,更有重量感、体积感,沉稳厚重,更适于表现这样一个主题。第二,采用这样一种俯身低头的坐姿,是因为雕像在《地狱之门》这件巨雕中所处的位置及作用使其需要与处于其下方的群雕有一种交流、呼应乃至统领的关系,而这种俯身低头下视的姿态自然是最合适的。第三,这样的姿态也是人们在沉思时最常采用的一种姿态,从观众欣赏理解的角度考虑,这也是一种最易为观众接受并认同的姿态。 通过以上两幅雕塑作品的比较,我们可以了解到中西方雕塑艺术文化的不同。在人类的文明史上,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是两大最鲜明的文明。尽管两者都产生于奴隶制和封建制这同一种社会基础上,都受制于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但由于社会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故而在雕塑艺术上形成两种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据我总结,它们有着三个方面的差异:一,在精神追求上的差异。在中国人看来,主体与客体相通、感性与理性共融,视“天人合一”为宇宙观核心,相信天人感应、天人相类。除了表现人的精神品格和功绩外,也成为体现当时统治阶级权力的载体。西方雕塑的表现题材基本上是以人体为主,就算是神话人物也是以人为衣钵,体现人体的美。二,在表现手法上的差异。不讲究描摹写实,在塑形上注重写意传神,气韵生动,虚实相生,“神似胜于形似”,这种中国式的美学观念可以说贯穿了整个古代雕塑史,在本质上属于意象性造型。而在西方,就雕塑而言,他们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写实性雕塑。这种写实性雕塑风格的产生是由于“模仿说”的明确提出。他们认为模仿是人的“一种自然的本能”,强调对外事物的模仿和反映是发端于古希腊的西方艺术传统。三,在造型手法上的差异。中西雕塑艺术家都重视线条的表现力,重视以线条造型为共同的媒介,充分展示了中国雕塑中线条的灵活性和自由美。而西方的用线仅服务于造型,这西方雕塑追求团块和体积,因而是线条在雕塑中发挥重要的造型辅助作用。 尽管中西方雕塑艺术有着各自的不同,但它们都是为人类美术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多欣赏雕塑作品对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教案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 析教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苏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第17册第九课,课题为《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赏析》,属于欣赏·评述单元。教材选取了西方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基本反应了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过程。通过赏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雕塑的特征,了解雕塑艺术品对生命的赞颂,雕塑作品所具有的恒久生命力。 雕塑是指用可塑、可雕、可刻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感情和审美理想的艺术,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雕塑的根本特点是立体造型,即用三维空间的体积,表现某种形象和节律。雕塑艺术是人类情感外溢的物化形态,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古代还是现代,雕塑的创造都体现着时代的文化精神,是人类力量与生命的传达。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学生对雕塑的相关知识在第一课《可触摸的历史—中国古代雕塑》的教学中已涉及。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外国雕塑欣赏,学生对外国雕塑的演变与发展比较陌生,而且对外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等等都知之甚少,要读懂这些经典的外国雕塑对于学生来说的确有些难度。 三、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探究、表达,初步掌握欣赏古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方法及艺术特点。 技能目标:通过赏析,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讨论、陈述、评价,学会初步运用雕塑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作品的能力;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体会雕塑艺术作品独特的美感,感受艺术家如何赋予顽石以力量和生命以及艺术家对思想情感和生命的礼赞。 创造目标:通过赏析,打通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链接整合能力,用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对雕塑作品新鲜的认识。 四、教学重点 通过对雕塑本质特征,即立体造型的理解,能够初步运用雕塑的基本欣赏方法赏析优秀的雕塑作品,感受雕塑艺术品对力量与生命的礼赞。 五、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理解雕塑作品的抒情与象征性。

浅谈雕塑艺术的精神

浅谈雕塑艺术的精神 [摘要]当代社会日新月异,艺术门类日渐繁多,让人目不暇接。雕塑做为最古老的艺术之一,至今仍散发着无限魅力。感情的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精髓,雕塑当然不例外,怎样把握雕塑的基本,怎样表现自身独到的感觉,专业做到“品格”,怎样不流于风格化而直穿人们的心灵便是艺术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雕塑艺术品格 艺术是一种精神性的展现,她确实充满魅力。科学、哲学或宗教都不能完全阐明这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属于精神的东西,而艺术却总能进入并参与这一隐秘的进程。我觉得艺术是人类心灵中非常特别的东西,她与物质本身和工艺技巧等等是有区别的。 雕塑这门艺术源远流长,贯穿于我们人类社会,在人类没有语言与文字的时候就有了这门艺术。雕塑是造型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体与空间便是其基本表现语言,在拥有形体与空间的基本因素后,其精神性的延展便是其精髓。在我学习雕塑的过程中,这种感觉愈发强烈,这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件作品的好坏,精彩与平庸。我个人比较偏向于写实主义雕塑,在当代艺术发展正酣的时代,写实主义用他本身特有的纯粹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魅力,相比之下,写实主义较抽象雕塑有着更直接的表现艺术家精神性的优势,再加以夸张变形,就更具魅力了。 写实主义雕塑毋庸置疑,基本功很重要。雕塑的表现力,就是雕塑的基本形体与空间的把握,雕塑的塑造感,形体的空间状态等等,现在提出这些好像早已过时了,不合适宜了,但我认为雕塑的永久性恰恰需要最深的功力,哪怕是抽象雕塑的雕塑家。记得前先前我在美术馆看了中国留法雕塑家熊秉明先生的展览,早年的雕塑如同我们美院的老教授,功力十分扎实,晚年开始做抽象雕塑,用一根铁筋十分简洁地表现出各种动物形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动作和神态已达到出境入化的程度,如果他没有中国线的基础,是达不到这个程度的,他的许多诗词、论点用毛笔写成条幅也十分精辟。事实就是如此,一件作品首先是要看其是美的,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前提。中国古代石雕都是用线刻画上下眼皮,鼻子用线刻画鼻梁,嘴更是用微妙的线刻画嘴的轮廓线,其嘴角的微笑,嘴唇的薄厚,就在一线之差。商代出土的“石虎磬”,用凸起的线来表现,非常严谨,造型准确而饱满,一根线也不能移动,线外则臃肿,线内则干瘪。线的准确性需要在课堂上画素描时长期锻炼才能解决,观察的准确性丝毫不离。为什么美院雕塑系要学五年,就是要在基本功上过关。 我相信许多人注意到雕塑作品中很大部分是人体的塑造,表现以人为主,其体积感、机构感、空间感、雕塑感、永久性等,是其它艺术所不能比拟的。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伟大人物是世界之最?选择人物应以正面为美的。中国许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