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英文广告标题词汇对比

浅谈中英文广告标题词汇对比
浅谈中英文广告标题词汇对比

中英颜色词汇的对比与翻译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道德观 2 中国与日本茶文化的比较 3 网络英语的构词方式 4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5 从美国梦看美国社会流动机制 6 探析《老人与海》的主题 7 Roger Chillingworth in The Scarlet Letter Viewed from the Humanistic Perspective 8 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中的生态主义解析 9 An Analysis of The Bible’s Influence o 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10 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1 An Analysis of Main Characters in Wuthering Heights 12 论《英国病人》中角色的自我认知 13 个体取向与集体取向对中美商务交流的影响 14 汉英姓氏文化差异 15 探析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主题 16 运用概念整合理论解读英语幽默理解障碍 17 初中生英语听力理解的障碍因素及对策 18 19 《等待野蛮人》中的寓言式写作手法 20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1 An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of Road and Traffic Public Signs 22 象征主义视角下《致海伦》中的意象美 23 A Brief Analysis of Willy Loman’s Tragedy in Death of a Salesman 24 中式英语成因之分析 25 The Use of Symbols in A Farewell to Arms 26 管窥世纪年代以前的朴素社会语言学思想 27 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 28 丁尼生《鹰》与休斯《鹰之栖息》的对比分析 29 A Study on English and Chinese Euphemis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Difference 30 寻找真正的自我 31 浅析库尔特?冯尼古特《猫的摇篮》中的黑色幽默 32 广告英语的语言特征 33 On Translation of Symbolism in Pop Songs with a Case Study of Hotel California 34 霍桑的罪恶观在《红字》中的体现 35 面部表情和目视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36 探析《劝导》中安妮的成熟形象 37 工业化进程下人的主体性的追问——梭罗的《瓦尔登湖》 38 论《荆棘鸟》中的女性意识 39 从《红字》看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批判与妥协 40 A Contrastive Study on Language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roverbs 41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arlett’s Personality in Gone with the Wind

英语新闻标题常用的60个单词

英语新闻标题常用的60个单词 aid=assist(帮助,援助) alter=change or modify(改变) ask=inquire(询问) assail=denounce(谴责) axe=dismiss\\\\reduce(解雇,减少) balk=impede(阻碍) ban=prohibit or forbid(禁止) bar=prevent(防止,阻止) bare=expose or reveal(暴露,揭露) blast=explode(爆炸) begin=commence(开始) bid=attempt(努力) bilk=cheat(欺骗) bolt=desert or abandon(放弃) boost=increase(增加,提高) check=examine(检查) claim=ause the death of…(夺去……的生命)clash=disagree strong1y(发生分歧,争议)curb=control or restrict(控制) dip=decIlne or decrease(下降) ease=lessen(减轻,缓和) end=terminate(结束,中止) flay=criticize(批评) flout=insult(侮辱) foil=prevent from(阻止,防止) grill = investigate(调查) gut=destroy(摧毁) head=direct(率领) hold=arrest(逮捕) laud=praise(赞扬) lop=diminish(下降,减少) map=work out(制订) mark=celebrate(庆祝) name=appoint\\\\nominate(命名,提名)moot=discuss(讨论) mull=consider(考虑) nab=arrest(逮捕) nip=defeat(击败) ease=lessen(减轻,缓和) end=terminate(结束,中止) flay=criticize(批评) flout=insult(侮辱)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53838292.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企业标语中英文翻译

企业标语中英文翻译 导读:本文是关于标语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理由。 Find ways to succeed, not reasons to fail. 2、不要小看自己,人有无限可能。 Don't underestimate yourself. There ar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3、品质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检验出来的。 Quality is produced, not tested. 4、塑造人的品质,建立管理根基。 Shaping people's quality and establishing management foundation. 5、安全是企业的生命,质量是效益的源泉。 Safety is the life of an enterprise, and quality is the source of benefit. 6、市场是海,质量是船,品牌是帆。 The market is the sea, the quality is the ship, and the brand is the sail. 7、革除马虎之心,提升产品品质。 Remove carelessness and improve product quality.

8、严格工艺纪律,确保工程优质。 Strict process discipline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9、人人爱岗敬业,公司兴旺发达。 Everyone loves their jobs and their company is thriving. 10、产品质量连万家,厉害关系你我他。 The quality of products is even more than ten thousand, which has a great impact on you, me and him. 11、正常的加以保持,异常的予以纠正。 Maintain normal and correct abnormal. 12、五湖四海聚一厂,情同手足友谊长。 Five lakes and four seas gather in one factory and have long friendship with brothers and feet. 13、质量存在于人类生存的一切地方。 Quality exists everywhere in human existence. 14、只有不完美的产品,没有不挑剔的客户。 Only imperfect products, no non-critical customers. 15、优质产品,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 Quality products are the golden key to open the door of the market. 16、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 No one has me, no one has me, no one is better than me,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经典英文广告语20条

经典英文广告语20条 经典英文广告语20条 1. Good to the last drop. 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2. Obey your thirst. 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3. The new digital era. 数码新时代。(索尼影碟机) 4. We lead. Others copy. 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 5. Impossible made possible. 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佳能打印机) 6. Take time to indulge. 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 7.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 不懈追求完美。(凌志轿车) 8. Poetry in motion, dancing close to me. 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 9. Come to where the flavor is. Marlboro Country. 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万宝路香烟) 10.To me, 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 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11. Just do it. 只管去做。(耐克运动鞋) 12. Ask for more. 渴望无限。(百事流行鞋) 13. The taste is great. 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14. Feel the new space. 感受新境界。(三星电子) 15. Intelligence everywhere. 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16. 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 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17. We integrate, you communicate. 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三菱电工) 18. Take TOSHIBA, take the world. 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电子) 19. Let’s make things better. 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电子) 20. 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

新闻标题的翻译 论文

浅谈新闻文体中英文标题对比 内容提要:新闻文体的翻译以其新奇的用词、特殊的语法等特点成为一种独特语体,因而颇具研究价值。本文从介绍新闻文体概念入手,结合新闻报道的特点,阐述新闻文体翻译之中英文标题的翻译特点,主要从概括性、谓语使用和词汇选择三方面的差异做了简要对比。 关键词:新闻文体标题翻译;中英文标题对比;英文标题特色 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而翻译这门涉及甚广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仅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也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作为最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新闻文体的翻译也一跃成为研究的热点。什么是新闻?新闻就是指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经常使用的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指消息即新闻报道,广义怎是指报刊杂志上登载的各类文章。本文涉及的是狭义上的新闻。狭义上的新闻,亦称消息,以内容真实新鲜、事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明扼要和有价值等特点著称。报纸上的新闻报道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组成。本文将重点阐述新闻文体翻译中的标题翻译。 标题,好比人的眼睛一样,人与人相处,首先便会关注人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故对于整篇新闻文章来说,标题就充当着眼睛的角色。因此,好的标题不仅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长时间阅读英文报刊,一开始笔者只顾埋头阅读文章,苦功词汇句式,现在也开始学着欣赏和模仿文章的出彩之处,慢慢地,笔者也发现有时一篇文章的中英文标题会有很大出入。 一、概括要点有别 汉语新闻标题常用比较空翻而抽象的评价性题目,再用副标题提出实质性的内容,有时还采用汉语特有的对仗形式。而英文新闻标题没有副标题一说,一般都是精炼的概括要点,抓住实质性内容,而去掉不着边际的。如:《谈笑凯歌旋——忆毛泽东同志到重庆谈判》,英文翻译为Comrade Mao Zedong at the Chongqing Negotiations. [1]这个例子,很好的体现了中英文标题翻译的不同之处,译者运用了减译法,只译了具体的实质性内容,但与中文原标题基本贴合,对信息点的把握很到位。再如,《温家宝总理将出访亚洲四国并出席亚太经济组织会议》,这种长标题,虽然对于想要表达的内容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但稍显冗长,若是一字一句翻译成英文,恐怕是行不通的。所以在此,译者做了一个很好的变通,简单的译成Premier Plans Asia Trip.[2] 二、谓语使用有别 汉语新闻标题一般都遵循“主语—谓语—宾语”这一结构,不管语序如何调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企业宣传片解说词英文译件(核对)

木子企业宣传片文稿(10分钟) Muzi Enterprise Propaganda manuscript(ten minutes) 片花(30秒): 当今是一个飞速发展,不断变化的时代,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此进程中各种新材料起着不可或缺的基础性的推动作用。炭材料就是各种新材料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Preview(thirty seconds): Today is a rapid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 changement era, where all kinds of new things emerge in endlessly,making us dazzling. In this time, all kinds of new materials play an indispensable basic motivational role, of which the carbon material is one of the most dazzling stars. 一、关于炭素(2分钟) 19世纪是钢材料的世纪,20世纪是硅材料的世纪,21世纪是炭材料的世纪。这是因为炭·石墨材料有着诸多其他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在导电性、导热性方面炭材料与金属材料有相似之处,在耐热性、耐腐蚀性方面与陶瓷材料有共同性,而在质量轻、耐腐蚀和分子结构多样性方面又与有机高分子材料有相同之处。由此说明,炭·石墨材料兼具金属、陶瓷和有机高分子三种固体材料的特性,而它又有别的材料无法取代的特性。当前,炭·石墨材料材料作为新材料已广泛应用于风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以及冶金、化工、机械、电子电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航海、军工、环保等诸多工业领域,

最新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精品

以新闻标题为例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 的异同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门新兴学科,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1.引言 新闻作为一种记录社会、传播信息、反映时代的文体,有其别具一格的语言——新闻语言。中英文新闻语言由于差异、语言表达习惯等原因存在大量的不同。在中国,阅读英文新闻逐渐成为新的学习渠道,因新闻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现代感,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及了解外国本土文化都有着积极作用。现今许多教学创新模式都在强调英文新闻阅读之于学生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对中英新闻进行比较研究,从新闻的灵魂——标题入手,窥探中英新闻语言特色的异同,并向中文新闻语言使用者和阅读者提供有效的参考指引。 2.新闻语言与对比研究现有成果 2.1新闻语言的定义 蓝鸿文(1989)在其著作《新闻语言分析》中指出,新闻语言是语言这个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表述新闻事实的手段,传播新闻信息的载体。段业辉(1999)在《新闻语言学》中对新闻语言的定义做了补充,指出新闻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语言包括消息语言、通讯语言和评论语言,狭义的新闻语言则仅指消息语言。 新闻语言的重要性正如《星期日泰晤士报》(TheSundayTimes)前总编埃文斯(Evans)所说,任何一位语言大师对语言的影响,都不可能像新闻记者的语言影响那样广泛,那样巨大,那样深远(吴建清,2005)。 2.2比较新闻学与中英新闻语言对比 比较新闻学是20世纪初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植根于西方。20世纪80年代首次以“比较新闻学”为题的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埃文森教授与戈尔顿教授合撰了《比较新闻学》,该书将世界报业一分为三:西方世界、第三世界、共产主义国家,并收录了大量实例。在中国,1994年由陶涵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对西方新闻理论和马克思新闻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就媒介所有权、管理、世界新闻史、新闻法、新闻自由等问题进行横向对比;而1994年樊凡主编的《中西新闻比较论》则从多学科、多侧面进行研究;1997年刘夏塘主编的《比较新闻学》将中外新闻理论、文化、业务三方面加以对照;1999年童兵主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仅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 aunt,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 1

(整理)广告公司常用英文单词及名词解释

广告公司常用英文单词及名词解释 above-the-line advertising 线上广告,广告代理商能从媒介获得佣金(代理费)的广告,如报刊广告、广播广告、电视广告、影院广告、户外广告等。account executive (AE) :客户经理,广告公司的业务人员职称。客户经理往往须负责下列工作:1,与客户及内部其他部门共同计划广告(planning),向各部门传达客户的诉求;2,内部协调(coordination);3,将广告设计稿提供给客户;4,监督执行政府的有关广告规章和法规(regulatory matters);5,利润管理(agency profit management)。客户经理通过计划和协调公司的服务部门,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account service 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是广告代理商的中心工作,肩负着使客户满意从而建立起长期的合作关系,及推动广告代理商内部工作有效运转的任务。它是广告代理商直接同客户进行沟通、交流的一种功能。 advertising agency 广告代理商 习惯上称为“广告公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中所称的广告经营者,一般设有许多职能和业务部门。 advertising campaign 广告活动 有时称为“运动”或“战役”。广告活动包括以下四个重点:制作适当的销售信息、及时传达给受众、选择适当的时机,用合理的成本。广告主制定一项能测定的目标后,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广告战略,然后在市场上执行,包括:广告计划、广告制作、销售及营销等。

advertising department 广告部 分为企业的广告部和媒介的广告部。企业的广告经理负责拟定、审核及实施企业的广告计划。一般也是负责有关广告的具体工作。媒介的广告部经理负责出售报刊等的版面,广播、电视的时间等。 airport advertising 机场广告 利用机场的候机室及在机场内其他各种场地和设备上制作刊出的广告,也包括在指示牌上制作的广告。 Appeal 诉求 广告通过媒介向目标受众诉说,以求达到所期望的反应。诉求是制定某种道德、动机、认同,或是说服受众应该去做某件事的理由。诉求分三类:理性的、感性的和道义的。诉求所用语句应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area sampling 区域抽样 群体抽样的一种形式。样本空间按区域进行划分,选定某抽样区域,如一个县、一个行政区、一个街区,从中确定调查对象。 Audience 受众 接受广告的公众,也就是广告的对象。通过任何广告媒介接触的观众或听众,都有数量、特征方面的不同需要考虑到。这些不同可使广告做到有的放矢。audience composition 受众构成 广告媒介受众的人数、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情况等的构成。 audience share 受众份额 根据任何日期或时段中,看到广告主广告的受众占总受众的百分比,即为受众份额。也可以是某一电视频道总受众的某一百分比。 audio-visual advertising 视听广告 多指电视广告。视听广告,以“视”为主,因此广告词不能太长。视听广告给与受众视听享受时,阐述广告主张,因而其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且媒介覆盖面

写英语新闻标题必看

英语新闻标题总是力求用有限的字数来表达新闻的内容,为此,在措词上尤其要狠下功夫,选词尽可能经济达意、简短明了,偏爱选用那些短小精悍或字母最少的动词。 这是因为短小易懂、形象生动的措词不仅能增强新闻的简洁性和可读性,而且还能节省版面篇幅。 如表示“破坏”或“损坏”一词意义的动词,标题一般不用damage,而用一些较之简短的词,如hit,harm,hurt, ruin或wreck等。又如表示“放弃”这一概念的动词,标题一般不用abandon,而用drop,give up,quit,skip或yield 等,表示“爆炸”之类的动词意义时,一般不用explode,而用blast,crash,ram或smash等词。 简而言之,英语新闻标题大都喜欢选用字形短小、音节不多而意义又比较广泛的词。 aid=assist(帮助,援助) alter=change or modify(改变) ask=inquire(询问) assail=denounce(谴责) axe=dismiss\reduce(解雇,减少) balk=impede(阻碍) ban=prohibit or forbid(禁止) bar=prevent(防止,阻止) bare=expose or reveal(暴露,揭露) blast=explode(爆炸) begin=commence(开始) bid=attempt(努力) bilk=cheat(欺骗) bolt=desert or abandon(放弃) boost=increase(增加,提高) check=examine(检查) claim=ause the death of...(夺去……的生命) clash=disagree strong1y(发生分歧,争议) curb=control or restrict(控制) dip=decIlne or decrease(下降) ease=lessen(减轻,缓和) end=terminate(结束,中止) flay=criticize(批评) flout=insult(侮辱) foil=prevent from(阻止,防止) grill = investigate(调查) gut=destroy(摧毁)

中英新闻标题的语言修辞比较研究

中英新闻标题的语言修辞比较研究 新闻标题在新闻报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写作中,新闻标题往往是新闻故事重心的高度概括。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没有充裕的时间从头到尾地看完一篇新闻报道,所以大多数读者都试着花最短的时间得到最多的信息。由此可见,新闻标题标题特殊作用不容忽视。而一个完美的新闻标题就像新闻报纸的脸蛋和眼睛,只有当脸蛋迷人眼睛动人这篇文章才能抓住读者的眼球才能体现其价值。为了吸引读者,新闻标题通常会使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而修辞手法是一种运用准确、独特、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思想的技巧。因此,修辞技巧被频繁地用于新闻写作中以此达到说服、透明化和表达优美的效果。 以往对中英新闻标题的研究大都从文体特征、翻译技巧等分别进行宏观性的研究。本文将运用归纳论证、演绎论证与对比论证等等研究方法对中英新闻标题中的修辞进行对比研究,使研究更具有现实感和指导意义。 Introduction News is usually composed of three parts: headline, lead and body. The headline is a concentrated generalization of the news content, revealing to the reader the main idea of the news in the most concise form. In order to attract readers,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usually use various rhetorical devices in the forms such as clipped words, initialisms, acronyms, short words, loanwords, invented words, slangs, etc. Rhetoric is a kind of artifice that use accurate, distinct and vivid language to express one?s mind. Researches carried out in the past are mostly on the styles of writing characteristic, translating artifices and so on with a macroscopical view. On the basis of some research results about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in the pas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compares the rhetoric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Then I will set forth concretely th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e main body of my thesis is unfolded mainly from following aspects: Part I is to explain the universality of rhetoric in the headline, and it includes the definition, categories and necessity of rhetoric in news headlines. Part II is the main point of this paper. This part analyzes characteristics of rhetoric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news headlin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Part III illustrates several typical exampl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headlines to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差异的原因 英汉两种语言是发达的语言,词汇极为丰富,其中与动物有关的词汇极多。动物词汇指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和其他成语。这些词汇不仅能形象地表现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地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在日常生活中,动物词汇由于具有丰富的表现力,经常被人们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语言,已被融入到各民族的语言中,为人们接受并广泛使用。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动物被赋予的各种寓意都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及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英汉语中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就存在很大差异,体现了其所属群体的文化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通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一种动物的概念意义(referential meaning)完全相同,而其文化内涵却有明显差异、相互矛盾甚至相反。由于英汉两个民族长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赋予动物词以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以及审美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方面分析英汉同一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不对等现象。 (一)因历史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在我国传说中,龙是一种能够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它集蛇、鸟、马、鹿、鱼、鹰等八种动物于一身,因而它具有这八种动物的本领,能上天,能入地,能在路上走,能在水里游,能在空中飞。中国人都以龙为吉祥如意的象征,并以“龙的传人”而自豪。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龙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一直作为封建专制权力的象征。龙的勇猛和不屈精神也是中华民族所推崇的。正是对“龙”精神的不断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和崇尚正直的道德观念,从而构成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和道德规范。因此,在汉语中有关龙的成语就特别多。例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龙凤呈祥、望子成龙等许多褒扬之词。 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是一种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是邪恶的象征。龙被认为是凶残肆虐的怪物,应予消灭。《圣经》中与上帝作对的魔鬼撒旦(Satan)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现代英语中用dragon喻人常包含贬义,如果把一个女人叫做dragon,意思是她很凶猛,令人讨厌。 (二)因地域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两个民族生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各属于不同的文明体系,中国属于黄土文明,英国属于海洋文明,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英汉两个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赋予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寓意。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耕国,“牛”在我国农业史上作为主要农耕工具具有重要作用,是人们劳作不可缺少的工具。因此,牛在我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欢迎的形象,人们对牛的情感也反映在语言上。在汉语中有很多带“牛”字的成语都富有褒义色彩,如汗牛充栋,老牛舐犊,老黄牛,孺子牛,壮实如牛等。 相反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 鲁莽闯祸的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throw the bull胡言乱语。John Bull(约翰牛)是英国人的绰号,这个词在John Arbuthnot(1667-1735)的笔下第一次出现时,指的是一个名叫John Bull的英国人,此人心直口快,行为鲁莽,躁动不安,滑稽可笑。calf(牛犊)、cow(母牛)、buffalo(水牛)的文化内涵也都是贬义的,如calf 比喻呆头呆脑的人;cow比喻肥胖丑陋的人;to buffalo sb.指哄骗某人。 (三)因习俗文化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内涵差异 英汉民族中都有人养狗,且狗与dog所指称对象完全一致,但英汉民族对养狗的目的和态度很不相同。英语民族养狗不仅是为了用来打猎、看家、而且常常是为了作伴。有的人没有子女,便拿狗来代替,他们的狗能得到相当多的“优待”和“特权”。它们有吃,有穿,还有音乐家专门为之谱写“狗曲”。狗得病时可请兽医,还请心理学家、专科医生来治疗。当主人外出度假时,它们还可以享受“最好的…假期?待遇”。但在汉民族中,这种现象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英语中有很多带“dog”的褒义短语和句子。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指爱屋及乌,“a lucky dog”指幸运的家伙,“Every dog has its day”意为“凡人皆有得意日”,“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指有功者应受奖赏,“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指雪中送炭、助人于危难之中等。 与西方英语国家的人相比,中国人则更在意狗的奴役性和使役性。中国人养狗的目的主要是用来看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