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保证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而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到了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

2、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情感。要改变学困生这一现状,就有必要对这些学困生特点、成因、转化策略进行研究。

3、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是一所偏僻农村小学,各种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帮助学困生找出学习困难的原因,完成新课标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生在学习方面应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对获得基础知识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从而为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开拓新的思路。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教师

真正做到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教师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效。

4、尽可能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实施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学困生虽然在受教育的时间、地点、老师、策略等诸方面上与其他学生是均衡的,但是由于受家庭环境、学业基础、心理个性、意志品质各方面的影响,个体发展却极不均衡。不均衡的发展导致学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不健康更加重学生的不均衡发展,因此,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育家斯宾塞指出:“正确地进行教育不是一件简单容易地事,而是一个复杂和困难的任务。”所以,怎样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校、老师来说有许多的困惑。

5、缩小由于不同文化环境的家庭,各种类型的父母或监护人不当的家庭教育方法,造成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使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协调发展

6、消除社会不良风气,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此进行研究,认真分析学困生的心理问题;及时疏导学困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排除心理障碍,重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促

进自我觉醒、自我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形成对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学困生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转化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教育教学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让学困生也能和其他同学齐头并进,真正落实学生的全体、全面发展。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1、少年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困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厌学心理、孤独心理。同时,现代教育论又证明:学生——只要你给点阳光就灿烂。

2、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同时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开放个性。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要帮助学生感受学习、生活的乐趣,品尝解决困难后的愉悦,调整学习心态,提高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正确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4、古今中外,诸如《丑小鸭》、《雪中送炭》等蕴含着深刻理论内涵的故事给学校、老师关于教育的启示。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及步骤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我校学困生中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地教学对策,丰富当前教学论,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4)、帮助学困生正确、合理地自我评价;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培养学习兴趣、感受学习的乐趣;增强求知欲望、迸发积极进取精神;提高意志品质,学会心理自我救护、自我调节;正确对待挫折和批评,克服依赖心理,养成独立自主的良好习惯。

(5)、促进学困生“自我觉醒、自我发展”。

( 6)、使全校、全班的学困生既能得到均衡发展,又能得到个性发展。

2、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8年4月——2018年7月)

主要任务:制定具体的课题研究实验方案,组织学习相关理论、做好收集资料等实验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实验阶段(2018年8月——2019年2月)

主要任务:各成员依照学困生转化的相关理论和实验目标进行常规的备课说课;对研究课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观察、记录、收集、处理有关实验数据、材料,跟踪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及时做好调整。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9年3月——2019年4月)

主要任务:召开“学困生转化”教学总结专题会议,收集成功课例录像、教学设计及论文做好成果收集,写好结题报告,接受上级验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信息、查阅文献,参考、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对象、内容、原则、方法。

2、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有记录、有分析地追踪观察学困生在不同阶段地表现,以便“对症下药”。

3、访谈调查法:通过个案谈心、团体谈心,收集学困生信息。

4、教育实验法:在辅导实践中,探究、实验教育方法,发现教育规律。

5、经验总结法:依据本课题研究的方案,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归纳、总结经验。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学困生的成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自身、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因素。

如何对学困生实施教育转化呢?根据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我们首先必须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透视,这才是对症下药的关键。通过平时观察、调查分析、个案研究等方法研究,我们认为形成学困生的原因如下:

1.自身因素

(1)学习动机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第一,为父母和老师学习,这样的同学大都是在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恳求”下才来学习的。第二,为“读书”而读书,为“学习”而学习。这部分学生之所以来学习,完全是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学习,所以他们上课时既没有认真听讲,也并没有其他什么小动作,总是很“茫然”的样子,学习起来困难重重。

(2)学习策略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义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生学习策略如各学科时间分配失当会导致学生学习困难。

(3)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学习困难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有以下一些表现:A、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交织而成的一种情绪状态。有些学生由于过分担心成绩不理想,或由于成绩不理想导致的父母的责备甚至打骂、老师的批评以及同学的嘲笑,因而随着考试临近,常出现紧张不安、忧心忡忡、失眠、难以集中注意力进行正常的学习或考试等,考试后又不能及时松弛下来投入下一轮学习。B、抑郁——是个人焦虑不能改变或控制时,出现的一种心理压抑状态。其主要表现有: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学习、缺乏自信、自尊心减弱、经常失眠、食欲不振等。这种情绪常常给学生正常的学习形成阻力。在现实中,造成学生抑郁的原因有很多,如父母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紧张、同学关系紧

张、生理异常现象等。C、人格缺陷——是学生长期形成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其表现是自私自利、无责任心,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不肯承认错误等。这样的学生本身对学习不在乎,往往又由于他人不愿与之交往而无人帮助,结果导致学习的困难。

(4)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导致学习困难。

意志是学生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之一,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学业成绩。随着学习任务的加重和难点的增多,心理崩溃,丧失了迎困而上、奋力追赶的决心和勇气,没有坚强的意志,最后导致学习困难。

2.学校因素

传统的教育体制和管理模式适应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它固有的弊端和教师家长制的作风,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在教育教学中造成了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这种师生关系的冲突性,无论对教育者自身的工作,还是对学生的发展,都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现时或潜在等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影响。久而久之,有部分学生成了学困生。

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但考试仍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最重要标准。相应地,教师也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沉重的课业负担,枯燥的学习过程,严厉的老师批评,共同把学生推向厌学的深渊。有些教师缺乏高尚的师德形象,缺乏献身教育事业的责任心、事业心,缺乏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不但没能使教育收到实效,而且会促进学困生向更坏的方

向转变。

3.家庭因素

(1)不良家庭环境导致学习困难

一些家庭在结构上发生变化,单亲家庭俞愈来愈多的出现,这类学生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温暖,养成了孤僻、任性、贪玩、专横、说谎、狡辩等坏习惯。情感受到伤害,致使这类学生对生活,对学习都丧失信心,更谈不到乐趣了。我校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小孩的养育问题落在了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上一代人身上。这代人素质普遍不高,且大多把重心放在“养”上,他们不会“育”,也不敢“育”。因此隔代教育常常导致学习不勤奋,怕艰苦,没规矩等。另外有些家长带着孩子一起出去打工,在外面随便找个学校让孩子就读,过一段时间回来以后,因为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原因,这部分学生普遍跟不上这里的学习,导致学习困难。

(2)家长素质不高导致学习困难

由于家长素质不高,教育子女的方法、管教方式、教育思想都存在偏差。或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学生难以达到家长的期望,从而使学生丧失信心;或对子女棍棒式教育,使学生难以忍受高压,导致厌学。家长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价值取向也会深刻地影响着这类学生。如果家长认为知识再多也不如经商实惠,势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这类学生家长不懂得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不注意身教重于严教的力量,不注意从小、从平时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凭个性自由发展,这也是造成学生向学困生转变的

重要原因。

4.社会因素

当前部分不良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产生了较大的消极影响。许多学生沉迷于吃穿娱乐活动中,不思进取,无心学习。特别是目前各种媒体如电视、电影、杂志都有一些过于开放的镜头或画面,有些甚至宣扬一些不正确的思想。这些对于还不能明辨是非的小学生来说,极具诱惑力和教唆力,从而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成绩落后。这些来自社会的外部因素,会使学生不求上进,脱离集体生活,厌学、不学、弃学。

(二)研究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主要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教育是一门艺术,一种创造,要转变学困生,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需要教师付出艰苦劳动进行创造性活动,才能取得丰硕的成果。为此,要研究如何让学校教育适应学困生,让学校教育促成学困生的转化。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策略:

1.以满腔的师爱感化学生

人们常说“爱是力量的源泉”。这话说得一点不假。针对我校学生父母外出打工较多这个现象,可以对学困生的父母工作情况进行摸底,建立专门的档案,对缺乏母爱(或父爱)的学困生投入更多的师爱,如为他们一齐过生日,过节日,多为他们辅导功课,为他们添置必要的学习和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集体的温暖和老师父母般的关心。这样才能使他们对教师的爱与期待有所感触,从而点燃希望之火。

2.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最本质的需要就是高度渴望被肯定。”在学生时代,老师的评价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性往往超过家长。作为老师平时要善于发现这类学生心灵中有积极向上因素的思想、行为的火花,给予肯定,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多看学生的长处,多鼓励和欣赏学生,为学生设置一个宽容、兴奋、鼓励人前进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对老师逐渐产生感情,愿意接受老师的帮助。

3.用正确的疏导鼓励学生

学困生由于对周围的漠然,常在课堂上表现出一些非规范行为,但这些非规范行为常常蕴含着智慧的因素。老师要抓住时机巧妙地进行心理疏导。如学生在数学课上潜心手工制作或绘画等,教师不应在课堂上大声训斥,而应在课后找他们谈心,首先肯定他们喜欢这些制作是肯动脑筋,心灵手巧的表现,然后再告诉他每节课的任务不同,数学是基础,应打好基础,再搞发明创造,作为学生应把手工制作放到第二课堂或课外去研究它。老师再利用兴趣活动时间开展“个人成果展”满足学生的成功感,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还行”,克服悲观失望的心理障碍,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

4.用成功的体验唤醒学生

善于做思想工作的人,总是善于唤醒对方希望实现自我价值的潜意识。它是一种与自信心、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密切相关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知道: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人人都能成功,同时向他们提供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学困生

在集体活动中正面表现自己,根据他们的特长和兴趣,让他们担任出墙报,当值日等工作。抓住一切机会,对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给与及时的表扬与鼓励,使其自尊心、自信心得到满足,增强自我肯定意识。

5.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学生

根据学困生的学习特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会学习,必须注意改进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开展学法交流。比如定期召开学习经验交流会,总结交流自己的学习心得体会,吸取同学之间好的学习方法,请学习进步大的学生现身说法,同学会更感兴趣,容易接受。也可以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学困生解答疑难,改进学法。这样学困生不仅可以在知识内容、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优先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样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良好气氛和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

(三)研究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困生,主要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转化措施。

学困生的成因各有特点,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们往往都有想学好的愿望,只是由于经常得不到应有的鼓励、帮助和督促,使学习障碍积重难返,逐渐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为此,教师要抓住课堂教学环节,从解决情感问题入手,关爱学困生,为学困生创造学习机会,鼓励学困生及时掌握和理解所学知识,跟上学习进度,增强学习自信心的。具体措施如下:

1.为学困生创造听懂课的机会

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但学困生因知识缺漏较多或智力发

展较慢等原因,往往不能适应正常的教学进程,又听不懂课,进而出现不专心、注意力分散的现象。因此,在讲授新知识的关键处或易错易混的内容时,都要特别提醒他们把手中的事放下来,坐端正集中注意听讲,排除能够引起注意分散的一切无意干扰,促进形成有意注意。教学中凡是重点、难点内容,都要有意识地放慢教学速度,并让学困生复述所讲内容或回答简单问题,检查他们是否已初步掌握所教知识,及时了解学困生应注意什么,适时辅导。尽量争取使学困生在每一节课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当然,有些问题课堂上一时解决不了,就在课后及时补救。

2.为学困生创造独立思考的机会

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这对学困生也是同样的。因此,课堂提问后,先留一定的时间让学困生思考,然后再指名回答。尽量做到对学困生优先提问,优先展示技能。这样,一方面使学困生注意听讲,另一方面使学困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要做到“四个注意”:注意避免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表面顺利,而只提问好学生或越俎代庖;注意尽量将练习安排在课内进行,以便通过练习进一步了解学困生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注意对学困生辅导,要以启发、再启发为主,不要急于让学困生在机械的模仿中得出正确答案;注意对学有所得的学困生,要不断给与鼓励、表扬,对收获较少的学困生,要不急躁、不单纯批评,而要耐心分析问题,对症下药予以解决。

3.为学困生多创造读、说、议等动口的机会

对思维能力较弱的学困生来说,动口多读、多说、多议十分重要。为此,语文课要重视,数学课更要重视。如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反复读,间插教师的提问、启发,使他们在读与问的过程中,就会逐步理解和掌握基本题的结构、思路、方法、算理。在课堂讨论问题时,也尽量鼓励学困生先开口说、大胆议。一方面让学困生在说和议中,进行出声思维;另一方面也促使学困生认真听他人说和议,了解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了避免学困生说和议出现错误而失去信心,可以先让好的学生回答,再鼓励学困生复述正确的思考过程,或提出类似的问题再让学困生说、议一遍,诱导他们“跳一跳,摘到桃”,使他们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

4.为学困生创造多动手、多实践的机会

分析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可以看出,每一个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但学困生思维水平往往多停留在依靠具体形象的感性认识上,难以实现这一过程的转化。但是,学困生多具好动性,他们的手在做什么,眼睛就看什么,头脑也想什么。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多动手、多实践就具有更深的意义。如在教有关概念和知识时,鼓励学困生亲自比一比、摸一摸、画一画、量一量、摆一摆,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多种感官接触、从材料中获得较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再引导他们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

5.为学困生创造暴露和矫正错误的机会

由于学困生大多具有自卑心理和不良学习习惯,致使他们经常不愿意暴露和不想了解自己的错误。只有知错才能纠错,所以,教师要在主动创造良好环境,多形式、多渠道地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大胆地暴露自己的错误上下工夫。要抓住“准确”、“求实”、“及时”三个环节,及时搜集学困生对所学知识的反馈信息,随时发现和排除学困生学习道路上的障碍,尽量减少和缩短错误的理解及模糊的概念在学困生脑子里停留的时间。一要准确:就是吸引学生反馈的信息要准确。课堂提问时,如果齐答或问“会做吗?”“懂不懂?”就会有一部分学生不加思索的随声附和;有些练习如果与全体学生同步进行,就不能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课堂提问和练习必须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练,然后再指明回答或指定有代表性的学生演示,这样反馈的信息相对较准确,学困生的缺漏也能得到及时了解和弥补。二要求实:就是每个学生的反馈信息能真实地反映本人对知识掌握和理解的情况。对口头回答的,可以多问:“你是怎样想的?”等。对书面作业,要严格督促各自独立思考,严禁抄袭。三要及时:就是要及时做好信息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辅导、矫正。学生的作业要尽量安排课内完成,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集中注意力完成作业,这样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及时发现问题辅导矫正。对个别未掌握的学生,才能进行课外辅导并再布置少量巩固性的作业。

(四)研究学校、社会和家长如何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

学困生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和家长各方共同参

与和积极参与,形成合力,才能起到有效作用。

1.积极与家长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因此学校要主动与家长取得联系,采用多种方法对学生家长进行指导,以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从而为转化学困生创造有利条件(1)重视家访,动之以情。要想很好的了解孩子,就要很好的了解家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应经常家访,特别对学困生,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随时全方位的了解他们的情况,才有利于对他们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针对海岛许多学困生家长在外打工这一特殊情况,可采用书信、短信、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2)创办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学习会”,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家长由“重智轻德”转变为“重德重才”,由“溺爱型”转变为“严爱相济型”,由“专制型”转变为“民主型”。

(3)举办“家长座谈会”,为家长提供交流经验的机会,使家长能了解到更多更具体的方法。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无所不在,时刻对学生产生影响。社会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鱼目混珠,夹杂着大量对学生具有毒害作用的消极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业。如何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环境积极的一面,消除社会环境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作了有益的尝试:

(1)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学困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受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大,但我们不可能因此而将其与社会隔

离。我们只有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每学期,我们均请法制校长结合青少年违纪违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主题活动进行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

(2)开展寓教于乐的社会实践活动,吸引学困生的注意力。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我校还有计划、有组织地联合社会力量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

1.统一了认识,转变了观念。

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但实际教育工作中,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仍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和更多的心血,且成效不明显。因此,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教师认识到了转化学困生的重要性,统一了“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促进所有少年儿童全面发展”的思想。从而大大激发了教师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创新了工作方法,提高了教师帮困能力。

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除了以上所采取的方法外,我们创新工作方法,还向教师提出了学困生转化“七个一”的硬性要求,

包括:每周班主任或责任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每科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每周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每月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最好是家访),通报学困生进步的情况;每月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每班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将其座位由教室角落调至前排,取消惩罚性作业,禁止侮辱性绰号等)。

3.提高了学困生的学习成绩,减少了学困生的数量。

实施课题研究的六个班级原有学困生18个,通过课题研究,这些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所提高,他们的学科考试平均分与班级平均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有4个学困生已经走出了学困生行列。学校整体学科成绩在不断提升。

4.提高了教师的课题研究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本领,提高了课堂教学水平。一年时间里,公开课优质课达80%,均获得了好评,他们撰写的论文也教育杂志上发表。

八、研究效果分析

本课题以“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看学生,把学困生重新认识自我,进行自我心理辅导;把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略,享受学习作为研究重点;把消除自卑、树立自信,张扬个性、体验成功,消除消极逆反心理、培养积极进取心,学会自我调节、提高意志品质、促进自我觉醒、自我发展作为研究的目标。通过一学年的实验,个案辅导与集体辅导相结合,针对性活动与一般性

活动相结合,课内辅导与课外辅导相结合。许多学困生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预期的目标:

1.大部分学生学会了自我欣赏。认识到自己虽然有许多的缺点、弱点,特别是学习上不及许多同学,但同样自己有好多地方比许多同学优秀。

2.很多学困生都认识到“扬长能带短”,突出了个性发展,不但给自己增强了自信,还改变了老师、同学、家长对自己的看法,同时也给自己不断增加压力和动力,弥补短处,争取多面发展。

3.许多学生都知道一些自我调节的知识和方法,当面对挫折、委屈时,会冷静下来,知道和老师、家长、同学解释、沟通,于是逃课的现象少了,与家长、老师、同学逆反顶牛的现象少了。

4.大部分学生性格开朗了,能主动和老师打招呼问好,能积极参与同学之间的活动、游戏;课堂上神情变了,那种无所谓、冷嘲热讽的神色变成羡慕、自信的神采。

九、问题思考

1.学困生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做好工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深切体会到:通过努力,我们可以形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但我们无法左右社会对学困生的影响。从目前来看,社会对学困生的负面影响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学校也是非常无奈的。如何让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正面教育作用,这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课题。

2.学困生队伍中的一部分特殊人群——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学生

的转化成效不很明显,如何转化这部分特殊学生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3.目前的选拔制度是学困生转化工作的一大障碍。与其做“吃力不讨好”的学困生转化工作,还不如干“名利双收”的优等生辅导,这是很多教师的一种心态。

小课题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班级管理与班级文化建设》结题报告纳卜藏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洪福 一.课题基本情况 1.研究的背景 ①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中共中共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使中小学成为弘扬正气,团结友爱,生动活泼,秩序井然的精神文明建设基地。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好形势下,为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有很多学校致力于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和实践,成效显著。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稳定的组织,也是学生在校进行学习生活的集体。因此,班级文化不仅是学校文化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建设最基本的支点与抓手,班级文化建设理应成为学校和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②学校高位发展的需要。 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是文化存在。认识一所学校,一定要认识该学校的文化;研究一所学校,也一定要研究该学校的文化。学校文化是最值得研究的因素,也是最值得品味的东西。先进的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会产生巨大的感召力! 近几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校本教育研究,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校根据“特色为根,质量为本,

文化为魂”的办学方针,致力于建设“美丽校园”,打造品牌学校涵。学校对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体系还不完善,还未能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班主任进行了一些探索,但还没要有在日常的教育中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意识中,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要使学校在更高层次上良性运转,必须借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如此才能不断提高办学品位,确保学校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 ③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 学生养成教育方面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不为班级着想,不关心班集体,缺乏集体思想,养成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这与班级管理有很大的关系。说明我们的班级管理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没有良好的班风,班貌,没有良好的文化环境,就没有班级精神的形成。教育的本质,按照我们的理解,就是把“自然人”培养成“文化人”。当前,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做什么”,部分学生知道“怎么做”,而只有少部分学生才知道“为什么做”。我们的理想,就是让绝大多数学生知道“为什么做”,而文化的功能之一就是能帮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文化一旦化为学生自觉主动追求的东西后,它就可以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支撑点,价值判断的参照系。如此,学生就会用某种“特征”的文化选择生活,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选择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和手段,做正确的事情”,以至形成一种生活精神。 ④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 结题报告是一种专门用于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实用性报告类文体。它是研究者在课题研究结束后对科研课题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实事求是的描述,是课题研究所有材料中最主要的材料,也是科研课题结题验收的主要依据。 一篇规范、合格的结题报告,需要回答好3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即这项课题是在怎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研究这项课题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二是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要着重讲清研究的理论依据、目标、内容、方法、步骤,讲清研究的主要过程。三是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 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第3部分到第8部分,回答的是上面提出的第二个问题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已经清醒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数学教育,就必须整合数学课程内容,优化数学教学方法,开发出一套与数学教学紧密联系的能够促进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资源。《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广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和数学教师,都应该“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数学课程与教学资源”。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本身包含着教师大量的决策过程,而这个决策过程更是以一定的教学资源为支撑。研究表明,开发出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实施新课程,深化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作用。充足而富有个性的教学资源可以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等。当今社会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很多城镇学校都把它作为数学课程与教学的重要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师面临的课程教学内容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不断增加。我们必须寻求现代社会的最新信息与课堂教学方式的最佳结合点,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分布,开发出一套完整的优质的数学资源,帮助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数学课程能否顺利实施,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二、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与教学的直接因素来源。凡能支持学校教学活动的开展,解决教学问题所必需的各种条件因素都是教学资源。它主要指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学校设施、仪器设备、师资配备、图书资料、社会信息、校风班风、师生人际关系等,即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因素。但是,由于很多教学资源并不一定直接进入课堂教学,不能直接为教学所引用,不能直接进入学生学习活动范围或成为活动对象。所以,本课题所指的“教学资源”特指能够直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的,并能被师生直接利用,有可能成为教学内容的参考辅助资料。教学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课堂教学,并能与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有用资源。一般地,教学资源并不能给教师的教学带来直接的利益,因为教学资源增多,意味着教师教学内容选择的余地加大,机会增多。这样在满足教学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教学决策的难度。因此,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正是要解决师生、教材、教参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 三、理论依据: 1、心理学依据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生动形象的事例,这就决定了他们对现实世界中直观、生动形象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联的事物感兴趣。而生动丰富的教学资源是课程与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它可以将一个个知识点转化为一个个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的生动活泼的事例,为学生喜闻乐见,从而开阔学生视野,降低知识的难度,提高学生的兴趣。 2、教育学依据 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中的最佳组合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它首先表现在师生心理的最佳组合。教学资源的合理使用,有助于教师灵活地处理教材,丰富教学方法,从而促成师生最有效的活动,扩大知识容量,缩短教学任务完成的进程。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3、系统学依据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问题提出: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2. 研究过程与方法: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微型课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

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说理,后举例。 4. 研究成效:主要阐述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成果,即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获得了哪些新的认识,丰富了哪些观点,对这个问题的感悟与思考等。二是操作技术成果,即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形成的操作技术、路径、模式、方法等,并用高度概括的文字呈现出来。三是效果,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学生进步、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的提升等。 5. 微型课题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其研究报告撰写的灵活性,比如教学日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等,报告的呈现形式就可能是系列文章组成,因此,以上结构仅供参考,老师们可根据需要或个人喜好产生一些变式。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范文最新推荐------------------------------------------------------ 教学课题结题报告 前言 课题级别:市级教研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初中化学教学最优化研究 课题类别:学科教学方法 课题组组成:本课题由市教研室原化学科蔡秀珍老师和教科所高思刚老师设计和组织(组长为蔡秀珍),全市中学共同参加,课题组成员共15人(其中高级教师10人,校长1人)。99年7月蔡秀珍老师退休,99年10月市教育科研办公室将该课题定为市级课题,经教研室和化学科同意,由化学科负责初三教研的傅兴春老师担任课题组长,继续进行本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过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全国教学研究的总动向是加强基础教学,提高学习能力。我室化学学科对课堂教学优化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老师教学的优化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由此,我们着手对教师教学的各种因素的内涵、实施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于1999年成立了“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组。 在“化学教学最优化”课题研究过程中,在99年9月以前取得的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的最方向,重新调整了研究方向,重点从教学设计方法的优化上进行研究。 课题研究目的: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境,研究各种教学方式的最 1 / 21

优化,期望得出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优化方法。 课题研究对象:初三学生。 课题研究时间:1998年9月—2002年7月(原定2001年7月)。一、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过程。它既有教师和学生的人的因素,又有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班风、学风、学习结果等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教学活动的输入、输出过程,教学活动是在这些因素不断由异步、无序到同步、有序的循环中前进和发展的。 在这些因素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其他因素都是其学习的外部情境因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优化是影响教与学功能的变量,主要是教师设计的优化,使学生自身因素得到最优化的学习情境和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学习过程是以学生的全部心理活动为基础的,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仅有一定的认知过程的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不行的,还必须有一系列的意向过程中的条件(非智力因素)配合,使其互相促进,才能达到学生自主行为的充分表现。 在诸多的情境因素中,教师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反应输出信息的接收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的功能,应在用课程和教材铺设的道路上,努力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简介 一、标题 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 二、序言 数与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传统的小学计算教学常常通过机械重复、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只重视计算的结果,不重视计算法则的形成过程和计算方法的概括。新课改以来,在计算教学中一些教师过分强调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老师仍然不喜欢上计算教学,在公开课的教学中,很少看见计算教学的身影;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以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题海战术”。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内容所占的比例很大(约80%),而学生计算的错误率却非常高,约占分值的10%至15%之间。可见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在平常教学中,学生的计算错误屡见不鲜,也不是只在差生

中出现。导致计算错误原因究竟是什么?其中的原因我想应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经过分析找到以下存在问题:学生在计算中常常出错的原因不仅仅是马虎粗心,而且还有其逻辑思维能力与计算知识﹑方法﹑技能的掌握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因素。 计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最多的数学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要素和重要内容。而良好的计算能力更是学生今后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所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也将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摘要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以及必要的运算技能。“必要”一词清晰的体现了计算教学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一方面从小学教学教材编排来看,与计算相关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例如解决实际问题的解题思路、步骤、结果要通过计算去落实;几何知识的教学要设计周长、面积、体积的求法,这些公式的运用同样离不开计算;至于简易方程、比例和统计图表等知识也无不与计算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校地处农村,客观反思我校的数学教学,尤其是计算法则混淆不清、计算能力参差不齐。而随着年级的增高,知识的不断加深,学生计算越发暴露问题。有悖于素质教育的精神,而且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失去以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动力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不利因素。为了改变现状,更好地贯彻课标精神,更

怎样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20200422113956)

怎样撰写小课题结题报告 今年,我区中小学所立项的区级课题都属于小课题研究,按照各位老师申报时的研究计划,目前绝大多数课题已进入 结题阶段,即课题研究者需在XX年元月份之前向区教研室提 交结题报告。为了便于老师们顺利撰写结题报告,现将小课题结题报告的写法做一简要介绍: 小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小课题结题报告的写法没有固定的格式,但有大致的框架结构,侧重于回顾过程和评价成果。课题结题报告 可以分为标题、正文、参考文献和附件等4个部分。 一、标题 结题报告标题格式: 《××××××××》结题报告 --------研究者的单位姓名 二、正文 1、问题的提出(背景意义) 主要阐明课题产生的过程,即我遇到了什么问题,出于一种什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即要从背景、现状、基础等 方面去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用两、三段简洁的文字讲清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的原因、理由,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

能性。 2、课题的界定(理论依据) 对课题名称中一些重要词语的内涵、课题研究涉及的范 围等作简单阐述。所应用到的教育理论和思想,只能选最精辟、最适用的摘录,要围绕课题研究的需要,切忌全文照搬。依据理论的支撑,说明自己的主要研究思想。所依据的理论 要具科学性和先进性,通过这些学说、观点、使本课题研究 得到理论的支撑。 3.研究过程与方法 ①研究方法:完成该课题研究任务所用到的诸如调查法、 案例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教育研究方法,并要阐明每种方法用于研究什么具体问题。 ②研究过程:就是把研究步骤具体化。研究过程要突出 以下问题:一是研究工作一步一步怎么做的,但千万不能报流水账,不能把“研究步骤”复制一遍。二是如何运用小课 题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的,即怎么进行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和经验总结的,要充分体现是如何运用教育研究的 方法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遵循教育规律进行理性思考 的这样一个过程。如采取问卷调查法,那就要阐明问卷是怎么设计的、在什么时间向哪些人做了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调查统计与分析、调查结论及报告等,最后需要把问卷附在报告后面作为佐证材料。总之,在阐述研究过程时,通常是先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

微课题结题报告范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写一份规范的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其基本结构大致包括以下10个部分(也可分为8个部分): 1、课题提出的背景; 2、课题研究的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归入“课题提出的背景”部分); 这两个部分着重回答“为什么要选择这项课题进行研究?” 3、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4、课题研究的目标; 5、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6、课题研究的方法; 7、课题研究的步骤; 8、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从3--8部分,回答“这项课题是怎样进行研究的?” 结题报告的这8个部分,除了第8部分外,从第1到第7部分在填报课题立项申报表、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在开题报告中,都有要求,内容基本相同。到了撰写结题报告时,只须照抄或作适当修改就可以了。而第8部分,则需要通过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回顾、梳理、归纳、提炼。有时候,第7、8两个部分也可以合并写。 9、课题研究成果; 这个部分是回答“课题研究取得哪些研究成果?” 10、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实验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的结构,基本上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题报告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别在3个地方: 1、研究报告中的第3部分“课题研究目标”,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假设”。

2、研究报告中的第9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在实验报告中应改为“实验结果与分析”。 3、研究报告中其他部分的标题中的“课题研究”,应改为“课题实验”。 微型课题的结题报告既是对研究结果的说明,又是研究的直接成果。它主要 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么考虑来研究这个课题。它主要交待课题提出的背景,说明选题原因和理由,交 待研究目的和思路。同时,它需要从目标要求、现状分析、研究目的这三个方面 来回答问题,揭示出目标要求(大背景)与现实状况(小背景)之间的矛盾和问 题,说明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才开展这方面研究的。

课题结题报告基本格式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的基本格式及范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 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 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 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 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 范文: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

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 1.方案的制定 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 2.研究的重点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巩固新授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然而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随意练习、机械重复、搞题海战术的现象,这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精心设计练习,提高课堂实效,是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通过两年多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实验班与对照班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本组研究成员的教学业务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课题的提出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教师可以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进行纠错和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确实有了很大改变,但其中我们也发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比如在数学练习活动设计上依然老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操作。成绩主导,多练多算使学生成为做题机器。练习模式单一化,毫无新鲜感可言,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急需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有效练习活动”的改革之路,所以提出“课堂有效练习的探究与实践”的研究。旨在通过研究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它强调效果,认为没有效果的教学是没有价值的教学,甚至是有害的教学。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是有效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 (2)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小课题结题报告完整版

小课题结题报告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课题研究报告: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单位:杨木川镇中心小学 主持人:沈明月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阅读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一种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创造的过程。加强阅读,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学生只有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以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才能保证阅读质量,提高阅读能力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 (一)课题总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有效的教学、活动方法,指导学生主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对优秀读本进行阅读和品鉴,提高对语言的赏析、感悟能力,进而达到提升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读书的愿望,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养成 良好的阅读习惯。 2、结合阅读教学,有目的地教给学生有关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运用多种 阅读方法进行自主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能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 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4、培养学生最基本的阅读能力,从课内迁移到课外,达到自主阅读的目 的,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5、扩大学生的阅读量,以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养成在阅读中注意积累 词句的良好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方法:

研究对象:本校一、二年级学生 研究方法:文献法、行动研究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开展调查,进行现状分析,对调查情况分类对比,积累材料,拟进行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进行具体操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实施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诵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低年级学生天真活泼,有着不同的特征和禀赋。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相信和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把他们当作活生生的学习主体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低年级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能单靠理性分析来解决问题,但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地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 美。? 1.读要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始终,让学生读准字音,再在读中揣摩语音,培养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和课文的内涵。如在每一课的学习中,我基本上都要经过以下环节:(1)、初读课文,整体感受。(2)、细读课文,感悟理解。这个理解包括理解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及思想内涵。(3)、美读课文,感悟情感。由此可见,每个教学环节都要有读书活动,因此,我总是在指导学生把书读顺、读得有感情上下功夫,摈弃了繁琐分析,在多读、熟读中体会词语含义,感悟思想感情。读是综合能力,它体现了语文的学习规律和特点。 2.渗透读书方法,提高阅读技巧。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阅读课上,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或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实效。因此在阅读课上我时刻注意以下几点: (1)、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兴趣点易转移,因此读书的形式尽量追求多样化。如初读课文时的听读、自读,理解课文时的指读、轻声读、范读、练读,巩固提高中的分角色读、配乐读、比赛读。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对读书保持着盎然的兴趣。 (2)、在课外,根据阅读的需要还可以选择不同的读书方法。诗歌类、散文类的文章适合于动情地反复地朗读,直到熟读成诵;小说类、童话故事类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

如何撰写教改课题结题报告(参考)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高职五年制数学教学与初中数学教学思维链接研究报告”;“…成功教育?实验与实训报告”;“…和谐教育实验与实训?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基于工作导向的教学思路?研究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高职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与实训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 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是整篇结题报告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一个结题报告写得好不好,是否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使课题研究成果具有推广价值和借鉴价值,就看这部分的具体内容写得如何。一般说来,这部分的文字内容所占的篇幅,要占整篇结题报告的一半左右。“课题研究成果”这个部分内容的表述,要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不要只讲实践成果,不讲理论成果。一个结题报告的研究成果,应当包括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两个部分。不少的结题报告,是这样陈述研究成果的:我们通过研究,开设了几节公开课、观摩课,发表了多少篇论文,获得哪一级奖励,在公开刊物和那些汇编上发表了几篇文章,有多少学生参加什么竞赛获得了那些奖项。或者是,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获得了哪些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哪些提高等等。这些是不是研究成果?是成果。但仅是属于实践成果。一篇结题报告,单单这样陈述,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样的陈述,别人无法从你们的研究成果中学习到什么,这样的研究成果没有什么借鉴推广价值。具

小学数学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 结题报告 “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课题是市级个人课题,,2006年11月经市教科所批准,在县教科室的关心、支持、指导下,于2006年12月启动,已进行了近两年时间的实验,本人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设想结合起来,顺利的完成了预期的研究计划,达到了预期究目标,实验工作具有代表性、可行性的特点。现将本课题的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着名特级教师钱梦龙也提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即确认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只是为学生的认识发展提供种种有利的条件,即帮助、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在新课程标准中,教学也已不再被理解为以传授知识或简单的知识统一,而是以追求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发展为内涵,应使每一个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终身发展,面向终身教育。 在教学工作中,经常有学生问我们,为什么我很用功,但知识掌握得不多、不牢,能力提高得有限?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太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探

索,把学习看成是一件苦差事,一旦学生在探索学习方法方面用点心,就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我们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人。 5、通过研究,改变教师的传统课堂教学思维方式,力求掌握符合此种学习方式的一般操作模式,使课堂教学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符合培养现代新人成长的规律。 6、培养、锻炼一支由学校领导和一线教师所组成的教研、科研相结合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育理论的学习,科研方法的掌握,进一步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能动地发挥作用,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2、对学习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课题结题报告[1]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课题结题总结 燕洞小学:黄燕宁 内容提要: 执教语文新教材已将近十二年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字词积累并没有难倒学生,长篇的课文领悟学生们也易于接受。唯有写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成长的烦恼”。要帮助学生消除烦恼,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创设情景是关键。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进行了切实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写作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动机;创设情景,开拓写作思路等,力求使每位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问题提出: 而眼下一部分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在语文教育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论的焦点。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涉及到作文心理发展问题上,起动力作用的需要形态主要是动机。可以说,实际上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的成败。因此,本教研组提出: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和随感。为了提高小学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心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想写,有内容写,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写得生动、具体、感人。而现实中,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

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教师厌教,学生怕学,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均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见表1),分析存在的学生作文兴趣低下,作文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我们小组人员在活生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感受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表1: 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喜欢:9.6% 讨厌:90.4% 学生对写好作文的信心有:11.3% 无:88.7% 学生征文的获奖率1% 对学生而言,主要问题有:(1)无话可写。学生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学生写不出作文并非是智力障碍所致,主要是学生与各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丰富写作材料不见诸笔端,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同学,他们确实能说会道,然而在命题作文前,很多人束手无策,思路狭窄,没有多少语言可以表达。(2)说假话、套话。例如在一篇《夸夸我的同学》的习作完成后,从问卷得知,大多数

《小学语文低段“读_写_绘”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语文低段“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微型课题成果报告 一、课题实施的时间 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 二、课题实施的对象 泸州市城北学校2015级三班(即二年级三班)。 三、课题的提出 1.我新接手二年级三班语文读书习惯和语文思维习惯现状分析 2010年9月,我接手了二年级三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在对本班 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家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调查、访问后,我发现 除少数优生以外,该班绝大部分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都存在以下问 题:一是没有主动读书、大声读书的习惯。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即使教师要求读书,往往也显得消极被动,读得吞吞吐吐,声若蚊蚁,面无悦色,如嚼枯草,干瘪无味。二是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无论是 校内,还是在校外,都只是按部就班,机械性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一点 作业,其余时间不是看电视、玩玩具,就是和小伙伴追逐打闹。即使 偶尔看书,也充其量看看《奥特曼》《大怪兽》等动漫书籍而已。三 是课堂上不能完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件事情。更有甚者,不能完 整地、流利地表述清楚一句话,即使说得清楚,一旦动起笔来,也写 不清、说不明、道不通,如果再要求用上一两个词语,那情况会更糟。四是语文学习兴趣不浓厚。语文课堂上总是无精打采,心不在焉,任

凭老师千呼万唤,响应者寥寥无几。但同时,我也欣喜地看到,很多 孩子喜欢在课间画画写写,做一些精美的小卡片,送给老师或者同学。于是,我决定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开展“读·写·绘”的实践研究, 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13岁前的语文学习新观念”的启示 (1)新教育实验“毛虫与蝴蝶—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研究”认为:童年不是一个静止的房间,它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 蓝的彩色阶梯。在小学三年级(9岁左右)之前,儿童都处于粉红浪漫期。根据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论述,儿童早期(换牙之前)是浪漫、 混沌、整体,是“我与世界不相分享”的儿童,这一阶段儿童有自己 特定的思维方式、认识方式、生命方式。而到二三年级后,随着“自 我概念”和“他人概念”同时出现,世界概念相伴而生,儿童对于这 个世界就需要既分享又整合的认识了。因此,与此相适应的,是要对 儿童进行既符合又能引领他们身心发展的特殊课程:以特殊的阅读为核心的“读写绘”。 (2)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孙双金在《十三岁前的语文》中指出:13岁以前是人类记忆力的高峰,语文学习在小学阶段应以记忆为主, 而不是以理解为主!重诵读,重记忆,重积累应是13岁之前学习语文的重要法则! 四、课题的界定 “读写绘”的核心首先是“读”。人类的经验证明:绘本、故事、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课题结题报告范文》文章正文: 对于一个科研课题来说,撰写结题报告是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程序。 结题报告如何撰写呢?尽管研究方法各有不同,具体的撰写因而也各有所异,但是,从其基本的格式来说,它们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就其结构而言,教育研究报告的一般结构是: 1。研究报告的题目 研究报告的题目就是课题的研究报告。如“小学三年级数学思维能力训练报告”;“‘成功教育’实验报告”;“‘和谐教育实验'阶段性成果研究报告”;“‘初中语文教学思维训练’实验报告”;“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课堂结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初中课堂教学tet模式实验报告”等等。一般在题目下面都应该写清楚课题研究组或课题研究报告撰写人姓名。 2。研究问题的提出 问题的提出实际上就是研究报告的开头部分,有如“引言”的功能。这部分主要内容是写清楚这一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背景、价值和意义,以及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的主要成果、现状,研究这一课题预计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研究理论框架。在这一部分还要分析清楚研究假设是什么,假设用语是否明确、是否具有可检验性,对课题假设要进行充分的论证,当然可以参考课题立项申请报告中的有关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法 在这一部分主要写明进行这一课题研究所选用的方法。包括: (1)根据课题的特点,选用何种研究方法。 (2)研究对象(即样本)的取样方法、数量(即容量)、条件(即研究前所具备的水平)。要求取样方法科学,样本容量合适且具有代表性。 (3)根据所选用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设计。 (4)明确操作定义。即对课题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解释,使研究更具有可操作性。 (5)对研究的变量给出明确、具体的测量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6)对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给出控制方法。 (7)课题的具体实施程序。即研究时间和步骤。 4。研究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