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正方体认识教学案例

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一)卑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持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于?操作、观察、抽彖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三)渗透爭物是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持征。

(二)立体图形的识图。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等:电脑动画软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请同学们自己画一个已经学习过的平而图形:再请每位同学用手摸一摸画岀的图形;然后老师说明这些图形都在一个平而上,叫做平而图形。动画演示点线而之间的联系。

教师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台、长方台、墨水瓶盒等。请学生先观察,再请两三位来摸一摸,然后问:这些物体的各部分都在一个而上吗?

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物体,它们的各部分不在一个而上,它们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请学生从教具中挑出长方体后,说明本节课要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有什么特征,并板书课题:长方体的认识(留出写“正方体”的空)。

(二)合作探究

1.长方体的特征。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国成的?请用手摸一摸两个而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板书:顶。)

(2)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的长方体,参考讨论提纲來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投影岀示讨论提纲:

①长方体有几个而?面的位置和大小有什么关系?

②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校的位置、长短有什么关系?

③长方体有多少个顶?

学生讨论并归纳后,教师板书:长方体:

而:6个,长方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棱:12条.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顶:8个。

请学生观看动画图(用电脑软件或实物展示)

第_步:出示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

上下、前后、左右相等。

出示有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展示同上,要表示有四个面相等:

第二歩:出示12条棱丄耳相对的4条相竽;

第三步:岀示8个顶点。

教师:请完整地说一说长方体的特征?(先请同桌两人互相说,然后请一两位同学拿若学具给全班同学说。)

(3)老师:长方体是立体图形.画在纸上如何与平啲图形区别呢?

教师h (拿一个长方体正对学生)请观察,你能看到几个而?哪几个面?

请几位观察角度不同的同学回答。

教师:看不见的棱画在图纸上用虚线表示,最后而画出的是长方形,其它的而画出的是平行四边形。(介绍的同时用动画图像展示。)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谙观察,再岀示框架的投影图。(如图)请扌旨出框架上的12条棱分几组?并抬出哪几条梭是一组的?

请指出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

教师:请戢一量自己的长方体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看一看长度是否相等?

教师: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练习:请分別说岀下面两个长方体的长、宽、髙各是多少?第二个长方体与第一个长方体有什么区别?(投影片)

2.正方体特征。

(1)展示动画图像:(或抽拉投影图)

第一步:长方体中的长边缩短,使长、宽、髙相等:

第二步:长方体中的短边伸长,使长、宽、髙相等。

教师:看一看新得到的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

学生: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而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教师: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正方体,(也叫立方体)观察,对照长方体的特征來研究正方体的特征。(把课题补充完整——加上“正方休” O )

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正方体:

而: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请看动画图像“

第一歩:正方体丄耳六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

第二步;正方体丄咅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2)教师: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而、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任而的形状、而积、棱的长度方而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I.虽一虽自己于?中的长方体的长、宽、岛,说出每个血的长和宽是多少?

2?根据图中数据口答填空。(投影片)

(3)如图一个长方体,它的长.宽、商分别是9厘米.3厘米和2?5厘米。它上血的面长是()

厘米.宽()厘米.左边的面长()厘米.宽()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正确的在括号里iffliJ,错误的infix。(投影片)

(1)长方体的长是()厘米,

宽(

)厘米.高()厘Xo 12条棱长的和是()厘(2)这幅图中的几何体是()体,12条棱长的和是()分米。

4厘

(1)长方体的六个而一定是长方形:()

(2)正方体的六个面面积一定相等:()

(3)—个长方体(非正方体)最多有四个而面积相等:()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相等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I川)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扳书设计

(完整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题 一.填空 1、长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也可能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的面积相等。有()条棱,()的棱的长度相等。 2、正方体有()个面,每个面都是()形,()的面积都相等,有()条棱,它们的长度() 3、因为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的长方体,所以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棱长之和是(),当a =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5、一个长方体长、宽、高分别是a、b、h,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二、判断: 1、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2、一个长方体中,可能有4个面是正方形。() 三.看图,并填空单位:厘米 1、 5 3 3 (1)这个长方体长()厘米,宽()厘米,高()厘米。 (2)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长度和是()厘米。 (3)棱长总和是()厘米。(4)上下两个面是()形。 2、 5 (1)这是一个()体(2)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3)棱长之和是()厘米(4)每个面的面积是()平方厘米。 三、应用题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5厘米,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多少厘米?

2、用72厘米长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用铁丝焊接成一个长12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的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4、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高多少厘米的长方体? 5、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相等,已知长方体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高为4厘米,求正方体的棱长。 6、用一根铁丝刚好焊成一个棱长8厘米的正方体框架,如果用这根铁丝焊成一个长10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体框架,它的高应该是多少厘米? 7、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米的正方体,它所有的棱长的和是多少厘米? 8、一个长方体的水池,长20米,宽10米,深2米,占地多少平方米? 9、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0厘米,高是18厘米,最大的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最小的面长是()厘米,宽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10、一个长方体,长12厘米,宽和高都是8厘米,这个长方体前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后面呢?下面呢?(请画出长方体立体草图,标出相应数据后再计算)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初步认识

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及判断角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学习什么内容?(三角形的面积)) 师:对了,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角的王国,认识角。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谁能告诉老师,哪里有角?(学生上台指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 (多媒体播放剪刀、钟面、三角板,并用红色线条描画出这三件物品上的角) (课件动画播放三件物品上抽象出的角) 师:这三个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都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师: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小组活动:找角)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生2:我们组还找到了这张纸(长方形)上的角。 生3:我们组还找到了窗子上的角、电脑上的角。 生4:我们组找到黑板上的角。 生5:我们组还有补充,你看,大屏幕上也有角。(注:所有学生指角的过程都是点了一下角的顶点处。) 师: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点),这是个角吗? 生: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数学来源于生活《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文山州广南县八宝镇中心小学:郑丽萍 【案例背景】 《角的初步认识》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本课教材是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后,再认识角各部分之间的名称.知道角是由一个顶点两条边组成。再通过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用两根硬纸条做活动角,让学生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自己学着用尺子画角。让学生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和比较角的大小。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直线和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从观察实物切入,逐步抽象出几何的角,紧接着是直叙角的各部分名称,进而指导学生画角。本案例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改教材正面直叙的呈现方式,创造性地活用教材,变演示为操作,变直叙为研讨,以找角、指角、折角、做角、画角为活动过程。使学生在活动化的学习过程中,亲身经历一种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在获得初步认识的同时,其思维能力、空间观念及各种数学素质都得到培养和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情景和亲历操作活动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一个角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初步学会用尺画角的方法。 2、通过观察实物并从中抽象出角,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抽象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的兴趣。 3、通过折一折,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对角有些感性认识,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 4、让学生知道画一个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直的线,就画成一个角 5、知道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教学重、难点】 画角,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片断】 片断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了老师手中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设计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 【设计者】郑州航空港区第十六小学王永胜 【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基于标准】 结合生活情景和实物认识长方体。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 教材首先呈现四幅情景图,图中分别有长城、高楼大厦、冰箱、柜子、电视机纸箱。这些情景都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如,垒长城的砖是长方体,电视机纸箱是正方体等等。教材把这些物体都用红色箭头标示出来,由此引出长方体,让学生了解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教材通过例1,从身边实物开始观察,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中来观察认识长方体。在此基础上观察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使学生对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有一些直观的认识。 教材通过例2,教师指导学生用小棒做长方体,认识到长方体的12条棱可以分为三组。 【基于对学情的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1)一年级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学生可以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的几何图形。 (2)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能简单归纳出几何图形的特征。 2、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能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3、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出现的困难: 学生空间观念较差,观察立体图形有困难。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操作比较,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在亲自动手操作过程中,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评价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内容]数学(二年级上册)第100~101页。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今天,他来到我们教室里,想看看同学们是否和他一样用智慧来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拿出一个箱子,放进一个红色的球和一个黄色的球。 师:阿凡提说:“我拿了一个球,你们猜会是什么颜色的?”(学生有的说是红色的,有的说是黄色的),学生上来试一试。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请2个小朋友上来,一个拿数学书,一个拿语文书,把书藏在背后。)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2)同桌交流。 (3)汇报。(要求有条理,说出推理方法)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它们是:兔、狗、猫,准备送给3个小朋友。(出示P101页第3题,并帮3个小朋友取名字)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说说怎样想的。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一)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二)认识立体图形,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教具:长方体框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墨水瓶盒等,课件 学具:长方体和正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以前学过什么图形?谁来说说 (学生说) 不错,那谁来说以说它们当中哪些图形是平面图形?哪些是立体图形?(边叙述,边出示幻灯片) 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这些图形中的两个——长方体和正方体 (板书: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新授 1、老师今天带来了长方体(展示长方体)和正方体(展示正方体)。 2、还记得我们以前认识图形的一些方法吗?谁愿意来给老师说说? (学生说: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数一数……) 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老师要看一下你们都用了哪些方法?

现在请仔细观察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想一想,它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我请。。。。。。 (学生说) 3、说的真好,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由面、棱、顶点三个部分组成的,那谁来指指长方体的面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谁来指指长方体的棱是哪一个部分? (请一个学生上台来说) 拿出你们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摸摸看。 那长方体或正方体的顶点又是指哪一个部分?请同桌互相指指看看。 (同桌互相指顶点) (课件出示) 数学上我们把长方体或正方体平平的部分叫做面,把两个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今天我们就从面、棱、顶点三个方面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 首先研究长方体,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讨论要求。 (学生读要求) 现在每排的4个同学为一个小组,分组讨论,并将讨论的结果填写在老师发放的表格中。(教师板书) 好、停,哪个组派一名同学来汇报长方体的特点。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汇报的真棒!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吗?同意的请举手。看来其他小组也和他们的讨论结果一样。(不同意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讨论结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六个面。 你怎么知道是六个面,用的什么方法?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及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案例及分析 【教案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8~39页例1、例2。 【教案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认识常见的各种角,学会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案重点】认识角。 【教案难点】正确画角。 【教具、学具准备】 1.教师准备大三角板、圆形纸、多媒体电脑、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2.学生准备三角板、圆形纸、长方形纸、带孔小棒。 【教案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看一段录像片,大家高兴吗? 生:高兴。 师:下面咱们就一起来欣赏,一边看一边想:从录像中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师生一起看录像“美丽的校园”。突出:门窗上的角、花坛周围的角、操场中场地的角、小朋友做操时上下肢组成的角……) 师:同学们,刚才录像中播放的是什么地方? 生:我们的学校。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你从录像中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了小朋友在做操。 生2:我发现了学校很漂亮,有教室、有操场、有同学…… 生3:我发现门上有一些拐角,操场上也有拐角…… 生4:我还发现老师拿着的东西(三角板)上也有拐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找到的角最多。 (小组活动:找角) [评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身边找角,并且互相说说,一方面充分体现了教案的民主性,教师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使学生经历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并不神秘,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意识。] (二)初步感知,指角 师: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 生1:我们组找到了三角板上的角、桌子上的角。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教学设计(精品课)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P10的例1、例2,完成随后的“练一练”。 【教材简析】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系统地研究它们的几何特征还是第一次。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几何图形,从二维空间到三维空间,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同时也是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体积计算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 2.在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探索图形经验,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其数学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长、宽、高的价值,形成长方体、正方体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确定研究视角 1.引入:出示长方体直观图,并在长方体上剥离一个长方形。 2.谈话:比较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不同? 3.过渡:研究长方形时我们研究了它的边和角,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长方体的特征,可以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引出:面、棱、顶点

介绍:两个面相交的线,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设计意图:本课是学生学习立体图形的起始课,研究方法的迁移和积累至关重要,通过唤醒学生研究二维平面图形的研究经验,引导学生自主确定三维立体图形的研究视角。】 二、探索长方体的特征 1.发现长方体“面”的特征 (1)借助长方体物品,你能发现长方体面有什么特征?你是怎么发现的?(四人小组交流) (2)集体汇报。 (3)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测量、推理等方法,知道了长方体有6个面,6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相对的两个面为正方形时,其余的4个面是完全相同的长方形。 2.发现长方体“棱”和“顶点”的特征 (1)同桌两人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边操作边思考: ①支架点需要几个?为什么? ②小棒选几种?每种几根?为什么? (2)集体汇报:搭成功的小组介绍成功经验,没搭成功的说说失败的原因,在搭的过程中感悟到了长方体棱有什么特征? (3)小结:通过搭一搭,我们知道了长方体共有12条棱,将12条棱按相对位置进行分类,可分成3组,每组的4条棱长度相等;长方体有8个顶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观察、操作、推理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发现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①出示长方体直观图,想象看不见的三条棱在哪儿? ②想一想,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追问:这三条棱有什么特点? ③相机教学:长方体相较于同一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变化长方体摆放方向,请学生指长方体的长、宽、高。 ④变化长、宽、高,感受长方体大小的变化。 【设计意图:长、宽、高的认识不能只是停留在字面的机械记忆,通过想象至少保留几条棱还能确定原来长方体的样子和变化长方体的长、宽、高,帮助学生体会长方体长、宽、高的价值,即长、宽、高决定了长方体的形状和大小。】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被很多老师所接受。但怎样摒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拟结合案例,谈点体会,以期得到专家和同行的指正。 一、是主动,还是被动?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以组间竞争促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非个人。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二、是环节,还是方式? [案例5]《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课始。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

形还有长方形。 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背景] 今天我听了本校冯丽娥老师上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角的初步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38——39页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情境引出角,并从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的角。教材中不要求学生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通过各种实际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角的其它知识奠定了基础。 一、案例描述: 片段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1、复习引入: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在一年级时学过了哪些图形?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学生说,老师出示这些图形。) 师:圆形与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有什么区别? 生:圆形没有角。 师:对。那么今节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角”。 板书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2、出示主题图。 师:操场上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快找找吧! 生1:我发现老师手上拿的三角板上有角。 生2:我发现老爷爷剪草的剪刀上有角。 生3:我组发现操场上有角,足球门上也有角。 生4:小朋友们做操时伸开的双臂形成了角。 生5:我发现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之间也形成了角。 (学生在主题图中找角,学生说到一个,课件演示一个,师跟着复述一遍,并及时表扬。)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3、从实物中抽象出角。 师:小朋友一下子找到了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把剪刀、吸管、水管放大,背景逐渐褪下去)那这些生活中的角在数学上该怎样表示呢?你们看,角就是这样儿的:(课件中

科学《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数学)

活动内容:科学《认识正方体、长方体》(数学) 【活动目标】 1.能说出正方体、长方体的名称,感知其主要特征。 2.能比较并表述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异同点。 3.能找出与正方体、长方体相似的物品。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正方形和长方形, 材料准备:(1)幼儿每人两块积木(一块正方体积木、一块长方体积木)。(2)每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各一张(正方形的纸与正方体积木的一个面一样大,长方形的纸与长方体积木的一个面一样大)、剪刀、胶棒。 材料配套:数字资源《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复习、巩固正方形与长方形。 播放数字资源《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第2页,引导幼儿分辨哪个是正方形、哪个是长方形,说一说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二、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正方体、长方体的主要特征。 1.提供给幼儿人手两块积木(一块正方体、一块长方体)、一张正方形的纸、一张长方形的纸,引导幼儿使用正方形的纸与正方体积木的每个面重叠比较,使用长方形的纸与长方体积木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发现正方体、长方体积木的特征,并记录。 引导语:每个小朋友有两块积木、一张正方形的纸和一张长方形的纸,你们比一比,数一数,每块积木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几个面一样大吗?最后,把你们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教师重点观察幼儿比较长方体积木。 3.分享交流。 教师出示正方体积木并提间:这块积木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一样大吗? 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记录表回答,如: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一样大。 小结:正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

用同样的方法交流长方体的特征。 小结:长方体有六个面,每个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 三、引导幼儿找一找像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物品。 引导语:请你们找一找活动室里和幼儿园里哪些物品像正方体、哪些物品像长方体? 小结:瞧,生活中有很多物品像正方体或者长方体,请你们回家再去找一找还有哪些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物品,用笔画下来;想一想这些物品的形状为什么设计成正方体或长方体,这样设计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活动延伸】 游戏活动:在数学区引导幼儿用硬纸制作正方体,长方体,并会试将几个正方体变成个长方体。 家国共育:以励幼儿在生话中继线寻找像正方体或长方体的物品,用笔画下来。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第1-5题。 教材简析 角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线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本节课的内容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认识角的特征、分类以及认识一些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教材主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物品的面,结合角的各部分名称及时抽象出角的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和丰富角的表象。注重以角的各种变式,促进学生在辨别和比较中逐步完善角的认识。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感知角的特征和角的大小,体验认识几何图形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积累几何图形的操作活动经验。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从常见物品和情景中抽象出角的过程,初步认识角,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正确地识别角。 2.让学生在制作活动角和比较角大小的过程中,能够知道影响角大小的因素,能直观地区分角的大小。

3.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积累认识几何图形的活动经验。 4.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数学交流能力,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使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能正确地区别角,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知道角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知道影响角大小的因素以及学会区分角的大小。 教学用具 课件、手工袋、三角形、五角星、三角尺、图钉、硬纸条等。 设计理念 学生虽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接触到角,但头脑中对角大都没有形成正确的表象,缺乏系统的认识。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帮助学生建立角的的表象,是本课教学的关键。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认知活动总是由感知——表象——概念形成的过程。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设计是主要以具体的实物、形象化的图形、动画帮助学生建立角的表象,这不仅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还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70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这部分教材是初步认识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题。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本节课只研究前两道例题。由于第三道例题有相对难度,所以在本节 课也渗透了一些相关内容。 教学理念: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和思维方法。观察生活中的角,用纸折 出大小不同的角,用硬纸条做活动角等,都是学生在做中学。这样做, 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况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知道角是有大小的。 2、在学习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对数的兴趣,增强与 同学的交往、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今天我们还要认识一个新朋友。

(评析:为角也是平面图形埋下伏笔。) 实物投影:正方形→(拉长一组对边)长方形→(画对角线,去掉对角线上面部分)三角形→(去掉一条边)角。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图形——角。(板书:角)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几何图形入手引入课题,一方面沟通了图形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利用几何图形的变化来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和期盼。同时,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到来并不感到陌生。) 二、引导探究 1、引导观察,从实物中找角 (1)出示红领巾,问:你能找出红领巾上的角吗?红领巾有几个角? 指名指一指,教师用手势比划(从顶点出发,分别沿角的两边比划。) (2)出示三角尺,问:你能找出三角尺上的角吗?三角尺有几个角? 让学生各自举起手中的三角尺,跟随老师用手指比划。 (3)教师打开一把折扇,问:扇上的角在那里? (4)教师出示教具画面,转动时针和分针,让学生指出那里是角。 (5)通过实物投影演示,把以上各种角从物体上移下来画在纸上,抽象出角的图形,指出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角。 组织学生四人小组观察讨论:角是什么样的,有那些特征。 (评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因势利导,精心安排实践活动,通过对熟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练习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练习题(二) 一、填空 1、一个长方体(不包括正方体)里最多有( )个正方形,最多有( )个面完全相同,最多有( )条棱的长度相等。 2、因为正方体的长、宽、高都( ),所以正方体是( )的长方体。 3、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a 厘米,它的棱长之和是( )厘米。一个火柴盒的外匣和內匣一共有( )个面。 4、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a 、b 、h ,那么这个长方体的棱长总和是( )。 5、一个长方体的长是2.5厘米,宽是2厘米,高是1.8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最大的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最小的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6、如右图(单位:厘米) 这个长方体的长是( )厘米,宽( )厘米, 高是( )厘米,由一个顶点引出的三条棱的和是 ( )厘米,棱长总和是( )厘米,它的占地面积是( )平方厘米。 7、如右图(单位:厘米) 这是个( )体,它的棱长是( )厘米,棱长和是( ) 厘米,每个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二、判断 1、正方体是由6个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 ) 2、在长方体的12条棱中,长度相等的最少有4条 。 ( ) 3、一个长方体中,可能有4个面是正方形。 ( ) 4、如果一个长方体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则其它的四个面的面积一定相等。 ( ) 5、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6、长方体的长、宽、高一定都不相等。 ( ) 三、解决问题 5

1、如图(单位:厘米) (1)这个鞋盒的上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 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2)它的左面是什么形状?长和宽各是多少?和它相同的面是哪个面? (3)哪个面的长是36厘米,宽是10厘米? 2、用72厘米的铁丝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用丝带捆扎一个长25cm 、宽20cm 、8cm 的长方体 礼品盒(如有图)。接头处的丝带长40cm ,捆扎这个盒子 至少需要多长的丝带? 4、有一根长52厘米的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个框架的高是多少厘米? 5、用一根铁丝恰好可以焊接成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若这根铁丝也恰好能焊接成一个正方体框架,则这个正方体框架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6 28 10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范文三篇

(篇一)教学案例:数学广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今天我们教室来了一个聪明的人,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出示阿凡提卡通图像)谁认识他? 2、师简介阿凡提抽“生”“死”签的故事。(阿凡提是古时候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喜欢帮助老百姓。所以,大家很喜欢他。但古时候的国王和有钱的坏人都很怕他,一直想要害死他,就找个罪名把他关起来。当时,这个国家有个条例,处死罪犯时要让他抽“生”“死”签,如果抽到“生”签,就不用死。国王为了要阿凡提死,就把2个字都写成“死”,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阿凡提。第二天,当国王让阿凡提抽“生”“死”签时,他不慌不忙地把一个纸团吞下,大家很惊奇他为什么这样做,阿凡提说:“吞下去的签是我的,请打开剩下的签,如果是‘死’,那我的是‘生’。)阿凡提用他的智慧逃过了一劫。 二探究新知 师:为什么会这样呢?如果阿凡提告诉你们,他“拿的不是红色的球”,那你们知道他拿的是什么颜色的吗?你怎么想的? 2.师:阿凡提夸你们说得很好,他想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 (1)XX同学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大家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书?” 3.师:阿凡提带来3张动物卡片。 (1)请学生读一读图中小朋友说的话,说说和刚才猜书游戏有什么不同? (3)汇报(注意引导有条理的推理) 4.游戏 (1)3人一组,模仿课本P100页的例3,分配好角色, 三巩固新知 1、师:阿凡提夸同学们表现很好,还想出一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 (1)让学生看P101页第4题,同桌互相说说他们各拍几下? 四小结 五下课游戏:(全班分3组,按要求走出教室。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初步培养学生能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推理过程。许多学生碰到问题大部分懂得怎样解决,但要他们有条理表达是较困难的。这教时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推理的方法。 一在故事中感受数学的趣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学习过程较多关注“有趣.新奇”的事物,故事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喜爱的伙伴它是伴着儿童成长。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案例: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 38?39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 2. 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画角。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角。 教学难点:正确画角。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学生观察 2、提问:从图中你发现什么? 、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一)联系实际,找角 1、说一说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小组活动:找角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有角,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 物体上有角,你能找到吗?现在在小组内把你看到的角说给别人听,看哪个小组 找到的角最多。 (二)初步感知,指角 哪个组的同学想先把你们组找到的角指给大家看?(请几个学生上台指) 老师明白了,同学们指出的角原来是这样一个图形 (边说边在黑板上点一个 师: 师: 点) ,这是个角吗? 生: 不是,这是个点。

师:对,这是个点,刚才同学们指的不就是这样吗?想想看,怎样才能将你想的 样子完整地指出来?在小组里讨论一下,再指指看(学生活动) 师:哪位同学能指给大家看看。(再一次请同学上台指) 师:现在同学们指角的时候,不光指了一个点,还指出了两条直直的线,也就是这样一个图形(出示现成的角),但大部分同学的指法还不对。想不想看看老师是怎样指角的?(教师示范)会指了吗?在小组里再互相指指 (三)小组合作,折角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圆形的纸,这张纸有角吗? 生:没有。 师:怎样才能折成一个角?(师生折角,生高举角展示)师:这里面有好多小秘密,用这个尖尖的扎扎手,有什么感觉,再摸一摸两边, 有什么感觉? 谁能给这尖尖的取个名字?谁能给这两条直直的取个名字? 师:像这样从一点引出两条直直的线的图形,就可以说它是一个角。谁能告诉大家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 同桌互说:自己折的角的顶点、边在哪里? (四)动手操作,演示活动角1、师:(出示活动角,两边重合)请同学们拿出活动角,跟老师一起做(师让活动角慢慢张开) 你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请你跟我这样做。 你又发现角有什么变化? 师:通过刚才的操作,我们知道角有大有小,角的大小跟角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边叉得越开,角就越大。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正方体与长方体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能正确地认识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名称及特征。 2、能在活动中培养自己的观察力以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3、使在探索活动中提高对认识立体图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 正方体、长方体制作材料纸若干张,正方体、长方体积木若干块。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观察两张制作材料,讲述异同。“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两张纸,请你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相同点:都有6个图形组成。不同点:一张纸上都是一样大的正方形组成。还有一张纸上有正方形和长方形组成。) 2、幼儿操作活动。 “今天老师就要请小朋友用这两张纸来变魔术,怎么做呢?” (1)介绍制作形体的方法。 出示示意图,教师简单讲述制作方法。 (2)制作后讲述异同,介绍形体名称。(正方体、长方体。)

“你们做的两件东西像什么?“(积木、盒子)“它们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有的上面都是正方形,有的上面有正方形还有长方形。老师手指正方体的一面,这就叫面。我们一起数数它有几个面。(6个)“这6个面都是怎样的?”(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形体它的名字就叫正方体。“请你把你做的正方体找出来,说说它是什么样的?”现在请你们拿出你制作的另一个形体,数数上面有几个面?每个面一样吗?(不一样。)怎么不一样?(6个面里有正方形和长方形。)它也有名字,叫长方体。 归纳小结:正方体的6个面是一样大小的正方形。长方体的6个面,有的都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有的4个面是长方形(面对面的一样大),2 个面是正方形。 3、按特征标记将正方体与长方体分类。 出示贴有正方体与长方体标记的两个篮子。“这里有两个篮子,篮子上分别贴有什么样的标记?”(正方体、长方体。)请你们把桌子上的各种形体送进带有特征标记的篮子,并说说你送的是什么形体。 4、搭积木游戏 数一数我用了几块积木来搭,数的时候要考虑到看不到的积木,提高观察能力与空间知觉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练习

方体和正方体的长认识 1.填空题。 ⑴长方体有()个面,都是()形(其中可能有一个或两个相对的面是相同的() 形,相对的面面积()。 ⑵长方体有()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 ⑶长方体有()个顶点。 ⑷正方体有()个面,都是()形,它们的面积()。 ⑸正方体有()条棱,它们的长度()。 ⑹正方体有()个顶点。 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相同点是都有()个面,()条棱,()个顶点。 ⑻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用下图表示出来。 2.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⑴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8个面、12条棱、6个顶点。() ⑵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的物体不是长方体就是正方体。() ⑶一个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⑷一张长方形的纸是一个长方体。() ⑸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立方体。() ⑹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的物体一定是长方体。() 3.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 ⑴一个长方体的长是10厘米,宽是8厘米,高是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棱长之和是() 厘米。 A.20 B.40 C.60 D.80 ⑵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8分米,它的棱长总和是()分米。 A.48 B.64 C.32 D.96 ⑶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之和是a厘米,它的棱长是()厘米。 A.6a B. C. D.12a ⑷一个长方体的长是4厘米,宽是3.5厘米,高是1.5厘米,它的底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A.6 B.14 C.5.25 D.21 4.解决问题 ⑴一个长方体棱长的和是36厘米,它的长和宽都是2厘米,这个长方体的高是多少厘 米? ⑵把一个长2分米,宽1分米,高1分米的长方体,切割成两个大小相等的正方体, 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分米?它的底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⑶下面是几块硬纸,每一块硬纸按着虚线折叠,哪一块能围成一个正方体?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开元办赵家庄小学朱秀丽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知道角有大有小,初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等.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意识。 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时,应用新课标理念。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 我在讲《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利用折角和操做活动角等活动,验证角的大小这一问题。我的教学片段如下: 教学片段: 师:我们认识了角,还会找角,那我们能用纸折出一个角吗?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圆纸片,动手折出一个角,看谁能折出不同形状的角?(学生开始折角,同桌互相交流)。 学生折完后,师说:你们真棒,一个圆形纸片都能折出角,和老师一起举出胜利的手势来庆贺,学生举出胜利的手势。“这个手势是个什么?”(是个角)师:老师的这个角比何大洋的角大,对吗?生:对或者不对。此时,师:“到底谁的角大?那么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呢?现在同学们拿出活动角,我们就来看一看。”然后我拿出自制的活动角,通过一抽一拉,学生明白了,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而是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通过检验,学生对这一基本概念掌握比较好,如果能让学生直接

用他们折出来的角进行角的大小比较,效果会更好。后面我又拿出边的长短不同的两个角,问:“现在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角,你有什么发现?”我边操作活动角,学生边认真观察。之后我问:“那么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系呢?”这时再拿出活动角演示,学生从初步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我前面的教学设计,从折角比较大小,直接到用活动角教学角大小的决定因素,显然中间过渡生硬,学生没有形成知识的迁移过程,虽然知识点掌握牢固,但是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了新知,造成了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动态生成,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问题”资源,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分析、比较,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等方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课堂中的这种动态生成,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技能和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通过课件演示,创设出生活情境,让学生观察自己最熟悉的校园里哪些地方有角。将学生视野拓展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空间,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摆一摆、找一找、画一画、辩一辩等实践活动,认识生活中的角和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