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概述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概述
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概述

第二章电子结构计算方法概述

物体所表现的宏观特性都由物体内部的微观结构决定,块状材料在力学、热学、电学、磁学和光学等方面的许多基本性质,如振动谱、电导率、热导率、磁有序、光学介电函数、超导等都由电子结构决定1。因此,定量、精确地计算材料的电子结构在解释实验现象、预测材料性能、指导材料设计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也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2.1 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概述

2.1.1 基本概念

与其它理论计算方法类似,电子结构的计算方法大体上也可划分为两类:半经验(或经验)计算方法与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计算方法(也有“从头算(ab initio)”这个叫法)。前者是指在总结归纳某些实验现象与结果的基础上建立起相应的理论模型、计算公式与参数,然后推广应用到研究其它现象和性质的理论方法;后者则指

、电子电量e、普朗仅需采用5个基本物理常数,即电子的静止质量m

克(Plank)常数h、光速c和玻尔兹曼(Boltzmann)常数k B,而不需要其它任何或经验或拟合的可调参数,就可以应用量子力学原理(Schr?dinger方程)计算出体系的总能量、电子结构等的理论方法2。在计算过程中,它只需知道构成体系的各个元素与所需要模拟的环境(如几何结构),因此有着半经验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构成了整个现代物理学(甚至现代化学)的基石,其矩阵力学形式最先由海森堡(W. K. Heisenberg)于1925年创立。但量子力学最流行的表述形式却是薛定谔(Schr?dinger)于次年建立的与矩阵力学形式等价的波动力学形式,它的核心是粒子的波函数及其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对一个给定的系统,我们可能得到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系统的波函数当中。因此,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多个原子构成的体系理解为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多粒子系统,然后求解这个多粒子系统的薛定谔方程组,获得描述体系状态的波函数Φ以及对应的本征能量——有了这两项结果,从理论上讲就可以推导出系统的所有性质2。

原则上,任何材料的结构和性能都能依照上述基本思路、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到;但实际上,除个别极简单的情况(如氢分子)外,物体中电子和核的数目通常达到1024 /cm3的数量级,再加上如此多的粒子之间难以描述的相互作用,使得需要求解的薛定谔方程不但数目众多,而且形式复杂,即使利用最发达的计算机也无法求解。这正如量子力学的奠基者之一——狄拉克(Dirac)在1929年所说:“量子力学的普遍理论业已完成……作为大部分物理学和全部化学之基础的物理定律业已完全知晓,而困难仅在于将这些定律确切应用时将导致方程式过于复杂而难于求解。”3因此Kohn认为,当系统的电子数目大于103时,薛定谔方程式的直接求解将是个不科学的课题,人们必须针对材料的特点作合理的简化和近似3。

为了有效求解多粒子系统的薛定谔方程,在第一性原理计算中隐含有三个基本近似,即非相对论近似、绝热近似与单电子近似。

(1)非相对论近似

在构成物质的原子(或分子)中,电子绕核附近运动却又不被带异号电荷的核俘获,所以必须保持很高的运动速度。根据相对论,此时电子的质量m 不是一个常数,而由电子运动速度v ,光速c 和电子静止质量m 0决定:

2

20

1c v m m -= (2-1)

但第一性原理将电子的质量固定为静止质量m 0,这只有在非相对论的条件下才能成立。

另外,在确定固体材料处在平衡态的电子结构时,可以认为组成固体的所有粒子(即原子核和电子)都在一个不随时间变化的恒定势场中运动,因此哈密顿(Hamilton )算符H 与时间无关,粒子的波函数Φ也不含时间变量,使得粒子在空间的几率分布也不随时间变化。此情况类似于经典机械波中的“驻波”(standing wave )。此时,H 与 Φ服从不含时间的薛定谔方程、即定态(stationary state )薛定谔方程, 其表达形式为:

ΕΦΗΦ= (2-2)

(2)绝热近似

由于固体中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大103-105倍,因此在这样的体

系中,电子运动的速度远远高于核的运动速度:电子处在高速绕核运动中,而原子核只是在自己的平衡位臵附近作热振动。这就使得当核间发生任一微小运动时,迅速运动的电子都能立即进行调整,建立起与新的原子核库仑场相应的运动状态。也就是说,在任一确定的核排布下,电子都有相应的运动状态,同时,核间的相对运动可视为电子运动的平均结果。所以,可以将多原子体系的核运动与电子运动方程分开处理,这便是Born-Oppenheimer 提出的绝热近似思想,其主要内涵为4:

(1)将物体的平移、转动(外运动)和核的振动(内运动)分离开来;

(2)考虑电子运动时,将坐标系原点设定在物体质心上,并令其随固体整体一起平移或转动;同时令各原子核固定在它们各自振动运动的某一瞬时位臵上;

(3)考虑核的运动时可以不考虑电子在空间的具体分布。

这样,通过分离变量就可以写出电子分系统满足的定态薛定谔方程(采用原子单位,即e 2 = ? = 2m 0 = 4πε0 = 1,下同):

),(),(R r ΦΕR r ΗΦΗ=

??????+=???????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i r ΗΗr r r V H i 121)(Σ 2 (2-3) 上式中哈密顿量包括三项,从左到右依次为:单电子动能部分、单电子所受原子核库仑势场部分和单电子-单电子相互作用能部分。

(3)单电子近似

在采用绝热近似后,上述简化的总电子哈密顿量中含有的电子相

互作用项j

i r r -1使得无法进一步分离变量。所以在一般情况下,严格求解方程(2-3)所示的多电子薛定谔方程是不可能的,还必须作进一步的简化和近似。这一工作最先由Hartree 和Fock 两人在1930年共同完成。他们的主要思想是:对N 个电子构成的系统,可以将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平均化,每个电子都可以看作是在由原子核的库仑势场与其它N -1个电子在该电子所在位臵处产生的势场相叠加而成的有效势场中运动,这个有效势场可以由系统中所有电子的贡献自洽地决定。于是,每个电子的运动特性就只取决于其它电子的平均密度分布(即电子云)而与这些电子的瞬时位臵无关,所以其状态可用一个单电子波函数)(i i r ?表示;由于各单电子波函数的自变量是彼此独立的,所以多电子系统的总波函数Φ可写成这N 个单电子波函数的乘积:

)()()()(2211N N r r r r Φ??????= (2-4)

这个近似隐含着一个物理模型,即“独立电子模型”,相当于假定所有电子都相互独立地运动,所以称为“单电子近似”。

不过,电子是费米子,服从费米-狄拉克(Fermi-Dirac)统计,因此采用(2-4)式描述多电子系统的状态时还需考虑泡利(Pauli )不相容原理所要求的波函数的反对称性要求,这可以通过多粒子波函数的线性组合来满足。固体物理处理此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写成Slater 行列式 5:

)

,(),(),(),()

,()

,(),(),(),(!1

})({212222222111112111N N N N N N N N N s r s r s r s r s r s r s r s r s r N r Φ????????????????????????????

??= (2-5)

式中),(J J i S r ?是状态i 的单电子波函数,其坐标含有第n 个电子的空间坐标r i 和自旋坐标S i ,并满足正交归一化条件,即

∑?=?=??n

S ij n j i j i dr n n δ????)()(|* (2-6)

可以证明,式(2-5)是表示多电子系统量子态的唯一行列式,被称为Hartree-Fock 近似(亦即单电子近似)。就是说,对于费米子系统,例如由电子组成的体系,将波函数的反对称性纳入到单电子波函数的表示之中,就得到了Hartree-Fock 近似 6。

将式(2-5)、(2-6)代入式(2-3),利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总能量对试探单电子波函数的泛函变分,就得到了著名的Hartree-Fock 方程 7: [])()()()()()()()(||),()(2

2r r r r r r r d r r r r r d r r V i i s i i i i j i i i i i ?ε??????='-'''-'-''++?-∑?∑?≠''*≠'' (2-7) 上式左边第二项代表所有电子产生的平均库仑相互作用势,它与波函数的对称性无关,称为Hartree 项,与所考虑的电子状态无关,比较容易处理;左边第三项代表与波函数反对称性有关的所谓交换作用势,称为Fock 项,它与所考虑的电子状态)(r i '?有关,所以只能通过迭代自洽方法求解,而且在此项中还涉及其它电子态)(r j ?,使得求解)(r i '?时仍须处理N 个电子的联立方程组,计算量非常大。

引入有效势的概念,可将Hartree-Fock 方程改写为:

[])()()(2

r r r V i i i eff ?ε?=+?- (2-8)

Slater 指出可将V eff (r )替换为平均有效势)(r V eff ,这样Hartree-Fock 方程被进一步简化单电子薛定谔方程:

[]

)()()(2r r r V eff ε??=+?- (2-9)

需要说明的是,Hartree-Fock方程中的εi只是拉格朗日(Lagrange)乘子,并不直接具有单电子能量本征值的意义,即所有εi之和并不等于体系的总能量。不过Koopman定理表明:在多电子系统中移走第i个电子的同时其它电子的状态保持不变的前提下,εi等于电子从一个状态转移到另外一个状态所需的能量,因此也等于材料中与给定电子态对应的电离能。这也是能带理论中单电子能级概念的来源8。

另外,上述Hartree-Fock方程中只包含了电子与电子间的交换相互作用,但没有考虑自旋反平行电子间的排斥作用,所以也称为无约束Hartree-Fock方程。对有磁性系统,自旋相反的两组波函数间不需要全同(即反对称),也不需要正交。通常将被无约束Hartree-Fock 方程忽略的部分称为电子关联作用项。引入电子关联项修正以后,根据数学完备集理论,体系的状态波函数应该是无限个Slater行列式波函数的线性组合,即若把式(2-5)中的单个行列式波函数记为D p,则:

∑=

p

p p

D c

Φ(2-10)

理论上,只要Slater行列式波函数的个数取得足够多,则通过变分处理一定能得到绝热近似下的任意精确的波函数和能级。这种方法即为组态相互作用(Configuration Interaction, 简写为CI)方法,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它计算结果的精确性,是严格意义上的从头算(ab-initio )方法9。但它也存在难以克服的困难,就是其计算量随着电子数的增多呈指数增加。这对计算机的内存大小和CPU的运算速度有非常苛刻的要求,因此多用于计算只含少量轻元素原子(如C, H, O, N等)的化学分子系统,而对具有较多电子数(如含有过渡元素或重金属元

素)系统的计算则几乎不太实际。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导致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产生的驱动力。实际上,如前所述,由于Hartree-Fock近似本身忽略了多粒子系统中的关联相互作用,实际应用时往往要做一定的修正,所以它不能认为是从相互作用的多粒子系统证明单电子近似的严格理论依据,DFT才是单电子近似的近代理论基础10。在这层意义上,也可以将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定义为基于Hartree-Fock近似或DFT的计算方法。

2.1.4 应用领域

引入上述三个基本近似之后,求解薛定谔方程、计算多粒子系统的电子结构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最初的能带理论就是在Hartree-Fock方程建立的单电子近似基础上建立的8。能带理论是固体物理学的主要支柱之一,它在解释物理现象和预测物理性质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它强调了共有化的价电子及波矢空间的色散关系。同时,化学家则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得出另一套理论,即量子化学。量子化学就是利用量子力学理论研究化学现象、过程和规律的科学分支。和能带理论不同,量子化学强调实空间中原子的几何位形,电子的局域化、电子密度的集中和电荷的转移。如对固体中近邻原子集团采用量子化学的处理方法,可得到键合、多重态分裂、介电性质等有用的信息,这就是集团近似。

能带理论和量子化学各有所长,同时也各有所短。能带理论是处理固体输运性质最成功的理论方法,但对于固体键接这类问题往往

不如量子化学直截了当。量子化学的不足之处在于它采用原子迭加的方法来处理,随着原子数的增大,计算难度将急剧增加,很快就难以处理;而且它无法正确估计原子数趋近无限大情况下的具体行为,这正是固体物理学最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这个理论有其局限性,而忽略了其在一定范围内的有效性。能带理论和量子化学各自发展了一套计算方法,在各自的范围内都是有成效的,因此存在两套处理固体电子态的范式:一套是能带理论,强调周期结构,主要处理非局域态,是固体物理学的主流;另一套是量子化学理论,强调原子相关、键接的形成,主要处理局域态,特别是处理有关半导体的理论。实际上,键和能带是相互补充的,完全忽略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明智的。特别是在当代科学的研究对象已经拓展到无序系统、低维体系和原子团簇等介乎分子与晶体之间的领域之际,更需要将能带理论与量子化学理论有机结合起来1。

2.2 密度泛函理论简介

上面提到:虽然Hartree-Fock方法是有效的单电子近似方法,加上关联作用修正后就能得到精确度可任意调节的结果,但它也存在一个最大的缺点,即粒子数较多时将导致计算量过大而无法在实际中应用。这一问题在DFT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DFT不像Hartree-Fock 方法那样去考虑每一个电子的运动状态(即波函数),而是另辟蹊径,将Hartree-Fock方法需要求解的结果、即电子密度n(r)的分布作为基本变量,只需要知道空间任一点的电子密度n(r),其它物理量如总能

量E等(或者说分子、原子和固体的基态性质)都用这个n(r)表述。这不但提供了多粒子系统可作单电子近似的严格理论依据,还大大简化了计算,从而可以对大分子系统进行严格的第一性原理求解。DFT 如今已成为计算物理与量子化学的最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正因为这一理论在揭示和描述复杂体系性质上取得的非凡成就,W. Kohn与另一量子化学家J. A. Pople分别由于在这一理论的建立和具体应用方面的贡献而分享了1998年Nobel化学奖3。

以电荷密度代替波函数作为基本变量来描述体系的思想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薛定谔方程发表的第二年、即1927年由Thomas 和Fermi用均匀电子气模型来描述单个原子的多电子结构11-12。经过简单的推导,他们发现电子系统的总能量能被表示为仅由n(r)这个函数决定的一个函数,称为电子密度的泛函(Density Functional),密度泛函理论(DFT)正由此得名。但是,Thomas-Fermi模型以均匀电子气的密度得到动能的表达式,又忽略了电子间的交换关联作用,是一个很粗糙的模型,而且无法进行有效的修正,所以很少直接应用,密度泛函思想也由此陷入停滞。直到1964年,Hohenberg和Kohn在巴黎研究Thomas-Fermi模型的理论基础时受到启发,在此模型的基础上打破了其能量泛函形式的束缚、提出了两个基本定理之后,DFT才奠定了的基石13;次年Kohn与他的博士后沈吕九提出的Kohn-Sham方程则使DFT成为实际可行的理论方法14。

2.2.1 Hohenberg-Kohn定理

Hohenberg 和Kohn在非均匀电子气理论基础上提出并证明的两个定理构成了DFT的严格理论基础。这两个定理有多种表述形式,下面采用较为简单常用的形式。

定理一:处在外部势场V(r)中不计自旋的相互作用着的束缚电子系统,其V(r)由基态电子密度n(r)唯一决定(可以附加一个无关紧要的常数)。

所谓外势,是指除了电子相互作用以外的势,例如一般体系中原子核的库仑势等。这样,系统的哈密顿量H就可以分解为电子动能项T、电子相互作用项U及外势V三项,即:

H = T + U + V(2-10)

在不同的系统中,T和U的表达式是一样的。所以确定了外势V,也就唯一确定系统的哈密顿量H。由于H通过薛定谔方程唯一确定了系统的波函数,所以上述定理表明电子密度n(r)决定了由系统波函数所决定的系统的所有性质,即由波函数到电子密度,我们没有损失任何信息!尽管最近的研究表明,对包含自旋密度或者流密度的DFT,基态密度并不唯一地决定外势,存在通常所说的非唯一性问题,但它仍然决定了波函数,因此几乎不影响DFT的应用15。

定理二:对于给定的外势,在总粒子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系统的基态能量E G等于能量泛函)]

的最小值,可以通过对试探密度

E

n

(~[r

V

n的变分求极小值而得到。

)

(~r

这也被称为Hohenberg-Kohn变分原理,它能够从Rayleigh-Ritz

变分原理

?ψψ?=ψ

~||~min ~H E (2-11) 推导得到 1:

{}

?+==)](~[)(~)(min )](~[min )(~)(~r n F dr r n r V r n E E r n V r n G (2-12) 其中第一项是外场贡献能,第二项是一个人为定义的、与外场无关的未知泛函,可分出与无相互作用粒子系统类似的三项:

]['|

'|)'()(21][][n E drdr r r r n r n n n F xc +-+T =? (2-13) 即前两项分别与无相互作用粒子模型的动能项及库仑排斥项一一对应;第三项称为交换关联相互作用项,包括了未包含在无相互作用粒子模型中的所有相互作用,它是n (r )的泛函,因此也是未知的。

Kohn 还指出,Hohenberg-Kohn 最小值原理可以看作是Thomas-Fermi 理论形式上的确切化 16。这样,繁复的对3N 维试探波函数ψ~求?ψψ?~

||~H 的极小值问题就转化为简单得多的对三维试探密度)(~r n 求)](~[r n E V 的极小值问题。 上述Hohenberg-Kohn 定理仍属于多体理论,它证明了粒子数密度函数是确定多粒子系统基态物理性质的基本变量、及能量泛函对粒子数密度函数的变分是确定系统基态的途径,但仍存有下述三个问题悬而未决 9:

(1)如何确定粒子数密度函数n (r );

(2)如何确定动能泛函][n T ;

(3)如何确定交换关联能泛函][n E xc 。

其中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由W. Kohn 和L. J. Sham (沈吕九)提出的方法

解决,并由此得到了Kohn-Sham 方程;对第三个问题,一般通过采用所谓的局域密度近似(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 )或者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 GGA )方法得到——这将分别在下两节中得到进一步的阐述。

在此有必要指出:尽管DFT 的推导过程及其大部分的应用都是针对基态进行的,但常常将它看作是一个关于基态的理论的观点实际上却是一个彻底的误解。因为由基态的电荷密度可以得到确定的唯一外势、进而系统的哈密顿量,这就既可以用它来求解系统基态、也可以求解系统激发态的波函数。导致这一误解的直接原因是下面将要讲到的Kohn-Sham 方程确实只能用于基态计算。但近年来在DFT 框架内已经发展出了多种用于计算激发态的方法,如最终由Runge ,Gross 和Kohn 于1984年建立起来的含时密度泛函方法 17-18。

2.2.2 Kohn-Sham 方程

为了从理论上解决Hohenberg-Kohn 定理产生的如何确定粒子数密度n (r )与动能泛函][n T 这两个问题,Kohn 和沈吕九引入了一个假想的无相互作用电子系统,这个系统的基态电子密度恰好等于所要求解的相互作用多电子系统的电子密度n (r )。于是n (r )可以严格地分解成N 个独立轨道(波函数)的贡献之和:

∑==N

i i i r r r n 1*)()()(?? (2-14)

其中{})(r i ?构成正交归一的完备函数组。因此:

[]

∑?=*?-=N i i i r r dr n T 12)()()(?? (2-15)

这样,对n (r )的变分可用对)(r i ?的变分代替,拉格朗日乘子则用εi 表示。将式(2-13)、(2-14)与(2-15)一起代入(2-12)变分求解,可得到相当于在有效势V eff 中运动的单电子方程,即Kohn-Sham (KS )方程:

[][])()()(2r r r n V i i i eff ?ε?=+?- (2-16)

[][]?+'-''+≡)()()()(xc r n n E r r r n r d r V r n V eff δδ (2-17)

其中有效势V eff 的三个分项依次为外势V (r )(如晶格周期势)、来自Hartree 近似的平均直接库仑作用势V c (r )及交换关联势V xc [n ]。KS 方程是一个重要的理论结果,表明相互作用多粒子系统的基态问题可以在形式上严格地转化为在有效势场中运动的独立粒子的基态问题,从而给出了单电子近似的严格理论依据,也就是说:这一近似过程没有丢掉多粒子系统的任何信息。

至此可倒推出求解KS 方程的步骤为:

KS 方程 → V eff → V xc [n ] → E xc [n ] → n (r ) → φi (r ) → KS 方程。

显然这是一个循环过程,被称为自洽场(Self-Consistent Field, SCF )方法。在实际计算中,常将多体系统的原胞划分为足够细的网格点,在每个网格点上初始化一组无相互作用电子系统的波函数(称为试探波函数φi (r ),通常设为随机数),即可据式(2-14)得到电子密度n (r ),然后按上述步骤解出KS 方程;解来的本征函数φi (r )一般与初始化的φi (r )不同,于是将新解出来的φi (r )的一部分叠加到初始值上,重新计算KS 方程,如此不断地循环迭代,直到φi (r )的变化在设定精度内

时,计算得以收敛,利用收敛后的这组单电子波函数φi (r )就能通过求解式(2-14)得到多电子系统的电荷密度分布n (r ),进而解出电子结构。系统的基态总能量E G 可通过KS 方程(2-16)求得:在方程两边乘以解)(*r i ?,经对i 求和与对r 求积分后可得到:

??∑-+--

==dr r V r n n E drdr r r r n r n E xc xc N i i G )()(]['|

'|)'()(211ε (2-18) 显然,∑=≠N

i i G E 1

ε。因此有必要指出:KS 方程只是在形式上与周

期势场中的单电子方程相似,但其εi 只是拉格朗日乘子而并不代表多体系统的单电子能量。相应地,εi 与εj 之差也不代表电子从状态i 跃迁到状态j 的激发能,即Koopman 定理不再适用 10。当然,从实用的角度看,KS 本征值和KS 波函数已经是体系真实单粒子能级和波函数的较好近似 19-20;对某些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如杂化密度泛函),基于KS 本征值的能带结构能隙可以和实验符合的很好 21。

2.2.3 交换关联能泛函的求解方案

通过上节介绍可以知道:尽管KS 方程在形式上严格地将相互作用多粒子系统的基态问题转化成为在有效势场中运动的独立粒子的基态问题,但由于它将来自交换和关联的所有多体效应都包括在一个未知泛函、即交换关联能泛函E xc [n ](或交换关联势V xc [n ])中,所以多体系统问题的真正求解与计算结果的精确性还依赖于如何寻找合理的近似去获得E xc [n ]的具体形式。

由于E xc [n ]明确的物理意义就是一个电子在多电子系统中运动时

与其它电子间的静电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能量,因此通常将其拆成两项:交换项E x和关联项E c以分别处理:

E xc[n] = E x[n] + E c[n] (2-19)

E x是考虑到电子的费米子特性,即自旋相同电子间因Pauli不相容原理而产生排斥作用引起的能量;E c则是不同自旋电子之间的关联作用引起的能量,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理解关联效应,即E c是多体系统真实基态能量与从Hartree-Fock近似的Slater行列式出发得到的基态能量的差值。一般来说,交换项和相关项的比重分别为90%和10%,即E x起主要作用。另外,E xc[n]通常比能量泛函中其他己知项小很多,因此可以通过对其作一些简单的近似而得到关于能量泛函的一些有用的结果。此外,对于动能的近似,也被归并到E xc[n]中。严格来说,E xc[n]作为n(r)的泛函,依赖于整个空间的电子密度分布,求解起来非常困难,因此目前还没有得到其准确形式。但人们通过各种近似方法,包括局域密度近似(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LDA)、广义梯度近似(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又称梯度校正局域密度近似,Gradient Corrected LDA)及杂化密度近似(Hybrid Density Approximation, HDA)等,得到了许多实用的E xc[n]泛函形式。

(1)LDA方法

LDA是应用最早、也是最简单的有效方法,于1951年由Slater提出并应用,比DFT的历史还久远22。LDA假定空间某点的交换关联能εxc[n(r)]只与该点附近(即局域)的电荷密度n(r)有关,所以总的交换关联能E xc[n]可通过对空间各点εxc[n(r)]的简单积分得到:

?≈dr r n r n n E xc xc )()]([][ε (2-20)

对应的交换关联势V xc [n ]可简化为:

[][][])

()()()()(][xc

xc xc r n r n d r n r n r n n E n V xc εεδδ+== (2-21) 注意在上述假定前提下,此时的εxc [n (r )]只是各点处n (r )的函数而非泛

函。这样,εxc [n (r )]将等于同密度的均匀电子气的交换关联能)]([r n unif xc ε,

因此可以在已精确计算出的)]([r n unif xc ε的基础上通过插值拟合的办法

得到εxc [n (r )],进而再利用(2-21)式得到V xc [n ],然后KS 方程(2-21)就可

以求解了。目前存在多种形式的)]([r n unif xc ε,具体计算中最常用的是

Ceperley 、Alder 在1980年 23及Perdew 、Zunger 于1981年用Monte-Carlo 方法求出的 24的精确均匀解。目前最新的、广泛应用在DMol 软件中的交换泛函εx [n (r )](PWC )是Perdew 和wang 于1992年提出的。

实际应用上还有一种所谓的X α方法,它可被看作是LDA 方法的变种,是将Slater 得到的均匀电子气的精确交换泛函εx (称为Slater 交换泛函)加入到Hartree-Fock 方法中、并根据材料性质调节Slater 交换泛函的常数系数的方法得到 9。

LDA 方法形式简单,但显然是针对均匀电子气的,因此只有在系统的电子密度n (r )在局域费米波长3/12)](3[)(-≡r n r F πλ尺度上作缓慢变化的情况下才适用。不过由于实际计算中的加和效应和平均效应 25,LDA 对许多体系都能给出很好的结果,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惊人成功,是目前仍很常用的近似方法。1996年Kohn 证明的原理“多电子系统在r 附近(如在半径为λF (r )的球形区域)的定域静态物理特征只依赖于r 邻域附近的粒子,而对这个区域以外的势场变化不敏感”3, 26或许

可以从理论上说明为什么LDA方法会如此成功,因为此原理表明:近似必须是局域或准局域的。

通过归纳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之间的比较,已经发现LDA方法存在的缺陷包括系统地高估结合能和离解能(即低估晶胞参数、键长等)、低估绝缘体的带隙(甚至将绝缘体计算为金属)等。对电子密度分布极不均匀或能量变化梯度大的系统,如对一些存在过渡金属或稀土元素的材料来说,因为d电子或f电子的存在,其电子云的分布非常不均匀,使得空间中各点的交换关联能与空间中其他位臵的电荷分布密切相关,LDA方法将彻底失效,因此需要发展新的近似方法。

(2)GGA方法

LDA对实际非局域的E xc[n]进行局域密度处理,因此对n(r)进行梯度展开以考虑电荷分布的不均匀性对E xc[n]的影响自然地能进一步改进计算精度。只考虑到密度的一级梯度对E xc[n]的贡献时得到的就是GGA方法。此时E xc[n]是电子密度n(r)及其一级梯度的泛函:[]??

(2-22)

n

drf

n

r

E

),

n

(

=))

(r

(

xc

xc

为了构造GGA交换关联泛函E xc[n],通常也像LDA方法那样先分解成交换项E x和关联项E c两个部分。在具体构造方法上存在两个流派。一个以Becke为首,认为“一切都是合法的”,因此可以选择任何可能的泛函形式,形式的好坏仅由实际计算结果来决定。这样的泛函一般含有若干个通过拟合大量的计算和实验数据而得到的参数。另外一个流派以Perdew为首,认为发展交换关联泛函必须以一定的物理规律为基础,这些规律包括标度关系、渐近行为等,得到的泛函尽量

不包括实验参数。

在此基础上,常用的交换泛函E x[n]形式有含实验拟合参数的Becke 1988 (B88或B) 27、Perdew-Wang 1991 (PW91) 28及不含实验参数Perdew 1986 (P86) 29、Perdew-Burke-Ernzerhof 1996 (PBE) 30等。相关泛函E c[n]的形式相对更加繁琐,主要有含参数的P86与不含的Lee-Yang-Parr 1988 (LYP) 31、PW91、PBE等。原则上,E xc[n]可以是上述E x[n]和E c[n]的任意组合形式,但实际上,只有B-P86、B-LYP、PW91(-PW91)、PBE(-PBE)这些组合是比较常用的。

由于加入了一个非局域梯度项,与LDA相比,GGA方法一般都能给出更精确的能量和结构,更适合用于非均匀的开放系统。例如,GGA纠正了LDA的错误描述,正确预言了固态铁的体心立方铁磁基态32、过渡金属氧化物FeO33和CoO34等反铁磁体的绝缘性、LiMnO2中的JT效应35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LDA方案之间大同小异,但不同的GGA 方案可能给出完全不同的结果36-37。而且在LDA能较好地预测晶胞参数的情况下GGA方法往往会导致过分修正,加上其计算量要明显高于LDA,所以迄今为止LDA和GGA仍在并列地广泛使用。

(3)其它方法

在GGA的基础上包含电子密度的更高阶梯度以及KS轨道梯度或动能密度等其它一些系统特征变量,就发展出了Post-GGA(或称为meta-GGA)方法,如PKZB泛函38就在PBE泛函的基础上包括了占据轨道的动能密度的信息。而最近的TPSS泛函39又在PKZB泛函的基础

上首次提出了完全不依赖经验参数拟合的Post-GGA泛函。显然,泛函中包含的信息越来越多,对客观系统的描述也就越来越准确。

为进一步提高计算精度,Becke首次提出了把从含有关联作用轨道(如KS轨道)计算出的Hartree-Fock交换能E x(称为“精确交换”)加入到能量密度泛函的思想40,发展出了杂化密度近似(HDA)方法,如包含在著名的量子化学软件Gaussian、在分子体系中获得广泛应用的B3LYP泛函:3表示杂化时用到了三个参数,B和LYP表示用到的交换和关联泛函分别是B88和LYP 41。

2.3 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

对于某些系统,计算时需要考虑某些特殊的性质,因此有必要对上述DFT作一些有针对性的扩充和修正。

在实际应用中最常见、也最早发展的就是自旋极化(Spin-polarized)密度泛函理论。这时原本不分自旋的电子密度n(r)这个基本变量变成了自旋向上n↑(r)和自旋向下n↓(r)两个,然后由此得到系统的自旋极化密度和总电荷密度。这对含磁性元素(如过渡金属)系统来说往往是必不可少的。LDA方法和GGA方法的自旋极化形式可分别称为LSDA和GGS。

为了解决传统的L(S)DA方法在处理强关联体系如Mott绝缘体时的失败,Anisimov等人在DFT的基础上中加入一个Hubbard模型中的原子占据位(on site)库仑排斥项U,首创了L(S)DA+U方法42。

为了克服传统密度泛函理论无法得到准确的能隙(因为DFT中的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2012-10-23 19:45:32) 分类:公差设计统计六标准差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一.引言 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和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和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和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和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 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 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 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 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吗? 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 ?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 ?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000000019683。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 ?由制造观点来看,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 ?统计公差方法的思想是考虑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尺寸误差的实际分布,运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公差分析和计算,不要求装配过程中100 %的成功率(零件的100 %互换) ,要求在保证一定装配成功率的前提下,适当放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零件(组成环) 加工精度,从而减小制造和生产成本。 ?在多群数据的线性叠加运算中,可以进行叠加的是『变异』值。 四.方和根法 计算公式(平方相加开根号) 假设每个尺寸的Ppk 指标是1.33并且制程是在中心

第五章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第五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本章要点:概括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类型特点以及相应的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了解产品成本计算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划分的意义和标准,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和辅助方法。 第一节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 企业确定成本计算方法时必须从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同时主要应考虑生产的特点和成本管理的要求,生产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成本计算方法的特点,成本计算是为成本管理提供资料的,因此采用什么方法,提供那些资料,要考虑成本管理的要求。 一、工业企业的生产特点 1,生产按工艺过程特点分类 单步骤生产 按工艺过程特点 多步骤生产 (1)单步骤生产 单步骤生产(也叫简单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不能间断、不能分散在不同地点进行的生产。 特点:工艺技术简单,生产周期较短,生产不能分散进行,通常只能由一个企业或一个车间独立完成,如发电、采掘、供水、供气、铸造等工业的生产。该企业一般产品品种稳定,没有自制半成品或其他中间产品。 (2)多步骤生产 多步骤生产(也叫复杂生产):是指生产工艺过程是由若干个可以间断的、分散在不同地点、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的生产步骤所组成的生产。 特点:生产周期一般较长,工艺较复杂,生产由多个车间或多个企业协作进行,产品品种不是单一的,有自制半成品或中间产品。

多步骤生产按其产品的加工方式,又可以分为: 连续加工式生产 多步骤生产 装配式生产 ——连续加工式生产:是指原材料投入生产到产品完工,要依次经过各生产步骤的连续加工的生产。前一步骤完成的半成品,是后一步骤的加工对象,直到最后一个生产步骤才能生产出产成品。如纺纱厂(纺纱——织布——印染——整理)、钢铁厂(矿石——炼铁——炼钢——轧钢)等生产。 ——装配式生产:是先将原材料平行加工,制造成零件、部件,然后将零件、部件装配成产成品。如机械、仪表、汽车等生产。 2、生产按生产组织的特点分类 大量生产 按生产组织的特点成批生产 单件生产 (1)大量生产:指不断的大量重复生产相同产品的生产。产品品种少、产量较大。如纺织、面粉等的生产。 (2)成批生产:是按照事先规定的产品批别和数量进行的生产。产品品种较多、产量较大,生产具有重复性。如服装、机械的生产。又可分为: ——大批生产:产品批量较大,往往重复生产,性质上接近大量生产。——小批生产:产品批量较小,一批产品一般可同时完工,性质上接近单件生产。 (3)单件生产:是根据订货单位的要求,生产个别的、性质特殊的产品的生产。产品品种多、产量少,重复性少,如船舶、飞机、重型机器制造等。

Mn3Al块体合金下的电子结构计算论文.

Mn3Al块体合金下的电子结构计算论文2019-02-15 摘要:自旋电子学器件在航天、军事等高科技领域,甚至在智能家电、通讯等民用领域都有广泛的利用,因此它也引起了科学家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将对D03型Mn3Al块体合金的电子结构和磁性利用理论模拟计算方法进行研究。根据理论计算发现Mn3Al合金不仅具有100%的自旋极化率而且还有半金属特性的电子结构。关于合金磁性计算研究表明它是完全反铁磁性材料。Mn3Al 合金是一种半金属完全反铁磁材料,所以研究Mn3Al合金对自旋电子学器件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Mn3Al合金;密度泛函理论;电子结构;磁性 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不同于传统半导体器件的优势使它成为21世纪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传统的电子学器件通常是利用电子的电荷特性,而自旋电子学器件是通过电子的自旋和电荷来进行运输的。相对于传统电子学器件来说,自旋电子学器件不仅具有更低的耗能、非易失性、更强大的数据储存能力,而且还具有更快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集成度高的.优质特点。除此之外,它在磁记录读出磁头、磁传感器、磁性随机存储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尽管自旋电子学器件能够更好地满足科学发展和人类的需要,但是它在实际材料的需求上有着较高的要求。 自旋电子学器件的制作的关键就在于如何能够将不同特征的电子有效的注入到半导体材料中,以此来达到实现自主运输的目的。正如我们所知的,现在很多的材料做成的自旋电子学器件都只能在低温的环境下运行,这带来了很多的不便。所以研究能在高居里温度下运行的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材料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研究表明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性能和自旋极化率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材料具有高的自旋极化率,也就是说在费米能级附近分别具有自旋向上和自旋向下的电子数目越不平衡,那么自旋电子学器件的性能就越好。近年来,由于半金属材料的优点,使得它成为了大家研究的热点之一。1983年,deGroot及他的团队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在理论上首次发现half-Heusler合金NiMnSb具有半金属性,越来越多的Heusler合金被研究证实其半金属性并被归为半金属铁磁体。Heusler合金具有独特的磁学性质、形状记忆效应、半金属性、拓扑绝缘等性能,而这些优点就使得这种合金在自旋电子器件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Mn3Al块体合金具有多种结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结构是 D03型。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方法,本文研究了D03型Mn3Al块体合金的电子结构及磁性。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此次研究所有的计算工作都是在高性能计算机上运行ViennaAb-initoSimulationPackage(VASP)程序完成。计算过程中,我们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方法,选取缀加投影波(PAW)来描述离子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标准答案(1)

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标准答案 1.产品成本明细账 车间名称:第一车间单位:元 自制半成品明细账 单位:元 半成品名称:甲半成品 =270 900 本月减少270×700=189 000(元)

产品成本明细账 车间名称:第二车间单位:元 (1)借:自制半成品140 000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一车间140 000 (2)借: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189 000 贷:自制半成品189 000 (3)借:库存商品367 500 贷:基本生产成本——第二车间367 500 2.(1)第一步还原 =1.05 还原分配率=19 740 18 800 半成品:12 000×1.05=12 600(元) 原材料:2 270×1.05=2 383.5(元) 工资及福利费:1 630×1.05=1 711.5(元) 制造费用:2 900×1.05=3 045(元) (2)第二步还原 =0.96 还原分配率=12 600 13 125

原材料:760×0.96=7 296(元) 工资及福利费:1 400×0.96=1 344(元) 制造费用:4 125×0.96=3 960(元) (3)计算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 原材料:2 710+2 383.5+7 296=12 389.5(元) 工资及福利费:3 360+1 711.5+1 344=6 415.5(元) 制造费用:4 250+3 045+3 960=11 255(元) 合计30 060元 (1)从资料中可以看出,采用半成品成本综合结转产成品成本中的绝大部分表现为所耗上一步骤半成品费用,显然这不能反映产成品成本中的原始构成情况,因而不能据以从整个企业角度分析和考核产品成本的构成和水平。 (2)在管理上要求从整个企业角度分析和考核产品成本构成和水平时,就必须从最后一步起对产成品成本中的半成品综合成本逐步进行还原,以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产成品成本资料。 3.产品成本明细账 车间名称:第一车间单位:元 自制半成品明细账

5.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题 及 答案

第5章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产品成本计算最基本的方法是( )。 A.分批法 B.分类法 C.品种法 D.分步法 2.各种产品成本计算方法的命名主要在于( )。 A.企业生产类型 B.企业管理要求 C.成本计算对象 D.成本计算程序 3.下列不属于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是(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类法 D.分步法 4.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企业,管理上不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其成本计算方法是( )。 A.品种法 B.分类法 C.分批法 D.分步法 5.工业企业产品成本的计算最终是通过下列( )账户进行的。 A.“制造成本” B.“基本生产成本” C.“制造费用” D.“辅助生产成本” 6.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对于产品成本计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产品生产的品种上 B.成本计算程序上 C.产品生产的批次上 D.成本计算对象的确定上 7.下列属于产品成本计算辅助方法的是(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步法 D.分类法 9.区别各种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主要标志是( )。 A.成本计算日期 B.成本计算对象 C.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 D.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的方法 10.在小批单件多步骤生产生产的情况下,如果管理上不要求分步计算产品成本,应采用的成本计算方法是()。 A.分批法 B.分步法 C.分类法 D.定额成本法 二.多项选择题 1.工业企业的生产按照工艺过程划分为( )。 A.大量生产 B.单步骤生产 C.单件生产 D.多步骤生产 2.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有( )。 A.品种法 B.分批法 C.分步法 D.分类法 3.品种法适用于( )。 A.大量大批单步骤生产企业

CdO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收稿日期:2008205205; 修订日期:2008206230 作者简介:宋永东(19582  ),陕西户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电子技术与半导体理论的科研和教学工作. CdO 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 宋永东1,黄 同2,吕淑媛3 (1.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陕西延安716000;2.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陕西西安710100;3.西安邮电 学院电信系,陕西西安710021) 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框架下的第一性原理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计算了岩盐、氯化铯以及纤锌矿构型CdO 的体相结构、电子结构和能量等属性。利用精确计算的能带结构和态密度,从理论上分析了CdO 材料基态属性及其化学和电学特性,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相符合,这为CdO 光电材料的设计与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计算结果也为精确监测和控制这一类氧化物材料的生长过程提供了可能性。关键词:CdO ;电子结构;第一性原理;相变 中图分类号:TN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8365(2008)0821106204 Firs t 2Pri ncip le Calc ula ti o n of Ele c t r o nic S t r uc t ur e of CdO SONG Yong 2dong 1,HUANG Tong 2,L V Shu 2yu an 3 (1.College of Physics &Electronic Information ,Yan πan U niversity ,Yan πan 716000,China ;2.Xi πan G reation Collgeg of Yan πan U niversity ,Xi πan 710100,China ;3.Department of T elecommunication ,Xi πan Institute of Post and T elecommunication ,Xi πan 710072,China) Abs t rac t :The phase structure ,electronic structure and energy of CdO in rocksalt ,ce sium chloride and wurtzite are calculated utilizing first 2principle ultra 2soft p seudo 2potential approach of the plane wave based upon the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The ground state ,electronic and chemical propertie s are analyzed in terms of the precise calculated band structure and density of state ,the theoretical re sults agree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value ,and can provide theorical asis for the de sign and application of optoelectronics materials of CdO.Meanwhile ,the calculated re sults can provide the po ssibility for more precise monitoring and control during the growth of CdO materials. Ke y w ords :CdO ;Electronic structure ;First 2principle s ;Phase transformation 透明导电薄膜(TCOS )由于其低的电阻率、高的透光率而成为具有优异光电特性的电子材料之一,现已在太阳能电池[1]、液晶显示器[2]、气体传感器[3]、紫外半导体激光器等领域得到应用。氧化镉(CdO )作为一类宽禁带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由于在导电和可见光透过方面具有优异的性能,现已在新型透明导电薄膜方面受到人们的重视,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光电材料[4~7],可用于太阳能电池、电致变色器件、液晶显示器、热反射镜、平板显示装置、抗静电涂层及光电子装置等领域。与其它透明导电薄膜材料相比,CdO 薄膜具有很多优点,如生长温度低,可在室温下获得结晶取向好的高迁移率薄膜;在未掺杂情况下,由于薄膜中存在大量的间隙Cd 原子和氧空位作为浅施主,因此CdO 薄膜有很高的载流子浓度,使得CdO 在未掺杂 的情况下就有很高的电子浓度和电学性能;同时CdO 薄膜的禁带宽度(E g =2.26eV ,对应的吸收波长在550nm )在太阳可见光辐射区,可以作为Si 、Cd Te 、CuL nSe 2(CIS )等太阳能电池的窗口材料,对应不同的 制备方法,禁带宽度有一定的变化。近年来,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已用来研究这类材料的光学性质。本文计算了各种构型CdO 电子结构,并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1 理论模型和计算方法1.1 理论模型 氧化镉是n 型半导体化合物,室温下其稳定的结晶态为立方NaCl 型结构,空间群为Fm 23m ,晶胞参数a =4.674!。另外,CdO 还存在闪锌矿、氯化铯以及纤锌矿型3种亚稳态结构。第一性原理计算表明,大约在89GPa 压力下,立方NaCl 结构的CdO 晶体转变为CsCI 结构,晶胞体积减少约6%,其各种构型的晶体结构如图1所示。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电子结构理论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新泽西州缪勒山(Murray Hill)贝尔实验室 的P.W.安德森(Philip W.Anderson,1923—)、英国剑桥大学的莫特(Nevill Mott,1905—1996)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范弗莱克(John Van Vleck,1899—1980),以表彰他们对磁性和无序系统的电子结构所作的基础理论研究。 P.W.安德森1923年12月13日出生于美国依利诺斯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Indianapolis)。父亲是依利诺斯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在他父母的亲友中有许多物理学家,他们激发了P.W.安德森对物理的爱好。中学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主修数学。可是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P.W.安德森在此期间应召入伍,被分配去学习电子物理,不久派遣到海军研究实验室建造天线。这项工作使他对西方电器公司和贝尔实验室有所了解。战争结束后,P.W.安德森返回哈佛大学,就下决心向物理学家学习,做一名物理学家。在这些物理学家中,以电子结构理论著称的磁学专家范弗莱克是他最敬佩的物理学家之一。他和范弗莱克曾经一起在军事部门工作过,范弗莱克是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正是范弗莱克的指引,P.W.安德森后来决心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位在固体的电子结构和现代磁学,在范弗莱克的指导下研究了微波和红外光谱的压力增宽。他为了用分子间相互作用解释这些谱线在高密度下增宽的现象,借助于洛伦兹等人的理论发展了一种更普遍的方法,运用于从微波到红外和可见光的光谱学。他还根据已知的分子作用计算出了初步的定量结果。 后来,P.W.安德森的注意力聚焦于绝缘的磁性材料,诸如铁淦氧体和反磁性的氧化物,也就是要研究是什么因素导致原子磁矩和自旋以及人们观测到的那些特殊排列。他在克拉默斯(H.A.Kramers)的“超交换”这一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相互作用的机制。他对相互作用所作的假设可解释自旋花样和居里-奈尔点。 在这项工作之后,P.W.安德森研究了所谓的近藤(Kondo)效应,这个效应涉及磁杂质对极低能自由电子的畸形散射,并对低温状态的情况给出了初步定性解答。这是重正化技术对固体和统计力学问题最早的应用之一。 5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研究不同领域的磁共振谱学中的谱线形状和宽度问题。布隆姆贝根、珀塞尔和庞德(Pound)对核共振、范弗莱克对电子共振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概念,但从观测到的谱线进一步理解原子运动和相互作用,尚需有定量的数学表述。从这一观点看,铁磁共振是一个空白。P.W.安德森对此提供了一种数学上的方法,来处理“交换变窄”和“运动变窄”等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与原子运动和交换联系在一起。他还对相互作用和机制进行了许多研究。在铁磁共振方面,他和苏尔(H.Suhl)等人合作,首先提出了杂质增宽和自旋波激发等概念,使这个领域得以澄清。当解释超导电性的BCS理论在1957年刚刚提出时,基本原理问题还存在。P.W.安德森是最早解释这些问题并将巴丁、库珀和施里弗的方法普遍化中的一位。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产品成本核算方法 成本核算是企业管理和财务核算中最重要,也是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一、中小企业的管理特点决定其适用简易的成本核算方法 中小型企业一般指资产规模不大、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的、管理(含财务人员)较少的企业,组织体系通常利用垂直式管理体系,管理跨度较小。中小型企业因数量众多而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的人员创办新兴的科技企业将呈不断增长趋势,其中将有为数众多的小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由于受到规模、财力和人力的限制,企业内部牵制制度、稽核制度、计量验收制度、财务清查制度、成本核算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基本制度一般不完整,不系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会计信息数据采集不准确。 在生产方面具体表现为: 1.没有专职的成本核算人员; 2.辅助核算部门不独立核算; 3.车间划分不明显或虽明显但传递手续不完善,经常失真; 4.车间管理人员与行政管理人员不易区分——说到这,是否有人会说,那还能核算准,核算不准核算又有何意义?我也有这要样的疑问,也正是如此才更想通过介绍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以期能对中小企业成本核算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应对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简化,使成本核算方法能适应其管理现实的需要;也同时决定了他们多数应使用的是实际成本法,而做不到使用标准成本法或作业成本法。 二、核算方法的选择 无论什么工业企业,无论什么生产类型的产品,也不论管理要求如何,最终都必须按照产品品种算出产品成本。按产品品种计算成本,是产品成本计算最一般、最起码的要求,品种法是最基本的成本计算方法。若有需要或管理上是按订单生产,可使用分批法。 同时因小企业一般不对外筹集资金,(待查措词)不向公共部门报送报表,所执行的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制度》,执行的是参照税法规定的一种四不像的尽量能起到一些避税效果的会计政策。这在本文所要介绍的核算方法上也能体现出来。 三、相关科目设置及核算思路 1.不再分别设置基本生产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两个科目,将其合并为一个生产成本科目,不按产品设明细账,直接设原材料、工资及福利费、电力(燃料动力)、制造费用等几个二级明细科目对大项费用进行归集。因为一般中小企业经营范围有限,产品的生产工艺和产品结构及所耗原材料大致相同,除了主要原材料能归属到具体产品外,其它项目并不能归属到具体产品,核算到产品没有实际意义。但当所用原料及所产产品区别较大,可以按产品设明细账;也可不设,而用成本核算表代替,即所谓的以表代账。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统计公差分析方法概述 一.引言 公差设计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差分析(Tolerance Analysis ,又称正计算) ,即已知组成环的尺寸和公差,确定装配后需要保证的封闭环公差;另一类是公差分配(Tolerance Allocation ,又称反计算) ,即已知装配尺寸和公差,求解组成环的经济合理公差。 公差分析的方法有极值法和统计公差方法两类,根据分布特性进行封闭环和组成环公差的分析方法称为统计公差法.本文主要探讨统计公差法在单轴向(One Dimension)尺寸堆叠中的应用。 二.Worst Case Analysis 极值法(Worst Case ,WC),也叫最差分析法,即合成后的公差范围会包括到每个零件的最极端尺寸,无论每个零件的尺寸在其公差范围内如何变化,都会100% 落入合成后的公差范围内。 <例>Vector loop:E=A+B+C,根据worst case analysis可得 D(Max.)=(20+0.3)+(15+0.25)+(10+0.15)=45.7,出现在A、B、C偏上限之状况 D(Min.)=(20-0.3)+(15-0.25)+(10-0.2)=44.3,出现在A,B、C偏下限之状况 45±0.7适合拿来作设计吗? Worst Case Analysis缺陷: ?设计Gap往往要留很大,根本没有足够的设计空间,同时也可能造成组装困难; ?公差分配时,使组成环公差减小,零件加工精度要求提高,制造成本增加。 以上例Part A +Part B+ Part C,假设A、B、C三个部材,相对于公差规格都有3σ的制程能力水平,则每个部材的不良机率为1- 0.9973=0.0027;在组装完毕后所有零件都有缺陷的机率为:0.0027^3=0.000000019683。这表明几个或者多个零件在装配时,同一部件的各组成环,恰好都是接近极限尺寸的情况非常罕见。 三.统计公差分析法 ?由制造观点来看,零件尺寸之误差来自于制程之变异,此变异往往呈现统计分布的型态,因此设计的公差规格常被视为统计型态。?统计公差方法的思想是考虑零件在机械加工过程中尺寸误差的实际分布,运用概率统计理论进行公差分析和计算,不要求装配过程中100 %的成功率(零件的100 %互换) ,要求在保证一定装配成功率的前提下,适当放大组成环的公差,降低零件(组成环) 加工精度,从而减小制造和生产成本。 ?在多群数据的线性叠加运算中,可以进行叠加的是『变异』值。

结构设计原理知识点

第一章 钢筋混凝土结构基本概念及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 1.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cu f :(基本强度指标)以边长150mm 立方体试件,按标准方法制作养护28d ,标准试验方法(不涂润滑剂,全截面受压,加载速度0.15~0.25MPa/s )测得的抗压强度作为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 cu f 。 影响立方体强度主要因素为试件尺寸和试验方法。尺寸效应关系: cu f (150)=0.95cu f (100) cu f (150)=1.05cu f (200) 2.混凝土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 ①原点弹性模量:在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曲线图的原点作切线,该切线曲率即为原点弹性模量。表示为:E '=σ/ε=tan α0 ②变形模量:连接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的原点及曲线上某一点K 作割线,K 点混凝土应力为σc (=0.5c f ),该割线(OK )的斜率即为变形模量,也称割线模量或弹塑性模量。 E c '''=tan α1=σc /εc 混凝土受拉弹性模量与受压弹性模量相等。 ③切线模量:混凝土应力应变—上某应力σc 处作一切线,该切线斜率即为相应于应力σc 时的切线模量''c E =d σ/d ε 3 . 徐变变形:在应力长期不变的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变随时间增长的现象称为徐变。 影响徐变的因素:a. 内在因素,包括混凝土组成、龄期,龄期越早,徐变越大;b. 环境条件,指养护和使用时的温度、湿度,温度越高,湿度越低,徐变越大;c. 应力条件,压应力σ﹤0.5 c f ,徐变与应力呈线性关系;当压应力σ介于(0.5~0.8)c f 之间,徐变增长比应力快;当压应力σ﹥0.8 c f 时,混凝土的非线性徐变不收敛。 徐变对结构的影响:a.使结构变形增加;b.静定结构会使截面中产生应力重分布;c.超静定结构引起赘余力;d.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产生预 应力损失。 4.收缩变形:在混凝土中凝结和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中体积随时间推移而减少的现象称为收缩。 混凝土收缩原因:a.硬化初期,化学性收缩,本身的体积收缩;b.后期,物理收缩,失水干燥。 影响混凝土收缩的主要因素:a.混凝土组成和配比;b.构件的养护条件、使用环境的温度和湿度,以及凡是影响混凝土中水分保持的因素;c.构件的体表比,比值越小收缩越大。 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a.构件未受荷前可能产生裂缝;b.预应力构件中引起预应力损失;c.超静定结构产生次内力。 5.钢筋的基本概念 1.钢筋按化学成分分类,可分为碳素钢和普通低合金钢。 2钢筋按加工方法分类,可分为a.热轧钢筋;b.热处理钢筋;c.冷加工钢筋(冷拉钢筋、冷轧钢筋、冷轧带肋钢筋和冷轧扭钢筋。) 6.钢筋的力学性能 物理力学指标:(1)两个强度指标:屈服强度,结构设计计算中强度取值主要依据;极限抗拉强度,材料实际破坏强度,衡量钢筋屈服后的抗拉能力,不能作为计算依据。(2)两个塑性指标:伸长率和冷弯性能:钢材在冷加工过程和使用时不开裂、弯断或脆断的性能。 7.钢筋和混凝土共同工作的的原因:(1)混凝土和钢筋之间有着良好的黏结力;(2)二者具有相近的温度线膨胀系数;(3)在保护层足够的前提下,呈碱性的混凝土可以保护钢筋不易锈蚀,保证了钢筋与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第二章 结构按极限状态法设计计算的原则 1.结构概率设计的方法按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水准:a.水准Ⅰ,半概率设计法,只对影响结构可靠度的某些参数,用数理统计分析,并与经验结合,对结构的可靠度不能做出定量的估计;b.水准Ⅱ,近似概率设计法,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对结构、构件、或截面设计的可靠概率做出近似估计,忽略了变量随时间的关系,非线性极限状态方程线性化;c.水准Ⅲ,全概略设计法,我国《公桥规》采用水准Ⅱ。 2.结构的可靠性:指结构在规定时间(设计基准期)、规定的条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可靠性组成: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可靠度:对结构的可靠性进行概率描述称为结构可靠度。 3.结构的极限状态:当整个结构或构件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而不能满足设计规定的某一功能要求时,则此特定状态称为该功能的极限状态。 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破坏—安全状态。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最大承载力或不适于继续承载的变形,具体表现:a.整个构件或结构的一部分作为刚体失去平衡;b.结构构件或连接处因超过材料强度而破坏;c.结构转变成机动体系;d.结构或构件丧失稳定;e.变形过大,不能继续承载和使用。 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对应于结构或构件达到正常使用或耐久性能的某项规定限值,具体表现:a.由于外观变形影响正常使用;b.由于耐久性能的局部损坏影响正常使用;c.由于震动影响正常使用;d.由于其他特定状态影响正常使用。 破坏—安全状态是指偶然事件造成局部损坏后,其余部分不至于发生连续倒塌的状态。(破坏—安全极限状态归到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中) 4.作用:使结构产生内力、变形、应力、应变的所有原因。 作用分为:永久作用、可变作用和偶然作用。 永久作用:在结构使用期内,其量值不随时间变化,或其变化与平均值相比可忽略不计的作用 可变作用:在结构试用期内,其量值随时间变化,且其变化值与平均值相比较不可忽略的作用。

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

統計分析方法與應用 一、緒論 統計品管 .以統計方法為基礎的品管技術稱為「統計品管」(,簡稱)。 統計分析在公共工程品管上之應用 .公共工程包括設計、進料、施工、驗收及使用五大步驟,因此公共工程之全面品管(,)和製造業一樣包括五大管制,每一階段之品質管制均可使用適當的統計方法,簡述如下: ()設計管制:訂定品質目標、設定材料與施工公差、工程可靠度分析等。 ()進料管制:隨機抽樣、管制圖製作等。 ()製程管制:訂定製程目標、隨機抽樣、檢驗結果分析、管制圖製作等。 ()驗收管制:設計抽驗計畫、抽樣檢驗等。 ()維護管制:相關因素迴歸分析、預測維護時機、工程可靠度分析等。 各品質管制階段之特性不同,所採用之統計方法亦有差異,本章著重於施工階段之品管,以介紹進料管制與製程管制兩項作業所常用到之統計方法為主。 二、隨機抽樣 隨機抽樣概述 .工程實務上,因為檢驗具破壞性或經濟上等之限制,很少能作檢驗(簡稱:全檢),而普遍採用抽樣檢驗(簡稱:抽檢)。抽樣分立意抽樣()與隨機抽樣()兩類。 ()立意抽樣:由抽樣者在母體()中主觀選定代表性樣本(),抽樣快速,但難免會因抽樣者之主觀或抽樣習慣而來之偏差,在統計品管上通常 不用立意抽樣。 ()隨機抽樣:以隨機方式由母體客觀選定樣本的方法,一般所用之「抽籤決定」即為一種隨機抽樣,統計學所指之抽樣蓋指隨機抽樣。現代 工程施工規範常規定以隨機抽樣選定樣本。但某些特殊情況可能不用 隨機抽樣,例如混凝土構造物之鑽心試驗,通常由有經驗之工程師選 定具代表性且安全之位置鑽取試樣。 隨機抽樣具以下特性: (1)母體中的每一個樣本單位被抽中機率相同。

(2)可由樣本大小( )控制抽樣誤差;抽愈多誤差愈小。 (3)樣本統計量可以不偏估計母體參數。 註:不偏估計( )指估計值比真值偏高與偏低之機會相等。 (4)抽驗過程客觀公平,檢驗結果較具說服力。 隨機數 .隨機數( )又稱「亂數」 .常用由、、…至共計一千個數所組成之三位隨機數。 .1 自製隨機數 .依序每三數組成一隨機數,並以小數表示: 註:萬一產生重號,捨棄後者再行抽取補足。 .2 查隨機數表 .使用時,先以適當隨機方法選定一起點,然後依序取出所需個數之隨機數(通常由左往右取)。 .3 以計算機產生隨機數 .()鍵啟動隨機數功能. 2.3.1 簡單隨機抽樣 .簡單隨機抽樣為最基本方法,但抽樣量大時作業不便,有時抽樣位置會局部集中,宜盡量避免採用。 2.3.2 分層抽樣 .分層抽樣法計算較麻煩,但可確保樣本分散到母體的各層,容易被接受,在抽樣量不多時最宜採用。 2.3.3 系統抽樣 .系統抽樣法最適於抽樣量很大之情況。但若母體成週期性變化,且變化週期恰為抽樣間距的倍數時,會發生嚴重偏差,不可採用。 三、數據整理 數據一覽表 .數據整理之第一步為將數據按品管需要適當分類將重要項目依時間順序登記製成

结构设计原理习题-练习

《结构设计原理》复习题 一、填空 1.按加工方式不同,钢筋分为()、()、()、()四种。2.()与()通常称为圬工结构。 3.梁内钢筋主要有()、()、()、()等。 4.随着柱的长细比不同,其破坏型式有()、()两种。 5.根据张拉预应力筋与浇筑混凝土构件之间的先后顺序,预应力混凝土分为()、()两类。 6.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主要有以下三项组成()、()、()。7.按照配筋多少的不同,梁可分为()、()、()三种。 8.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主要有()和()两种形式。 9.梁内钢筋主要有()、()、()、()等。 10.()、()、()称为结构的可靠性。 11.钢筋的冷加工方法有()、()、()三种。 12.结构的极限状态,根据结构的功能要求分为()、()两类。 13.T形截面梁的计算,按()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 14.在预应力混凝土中,对预应力有如下的要求()、()、()。15.钢筋混凝土梁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剪切破坏形式。16.预应力钢筋可分为()、()、()三种。 二、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混凝土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其变形随时间延长而增大的现象称为徐变。()2.抗裂性计算的基础是第Ⅱ阶段。()3.超筋梁的破坏属于脆性破坏,而少筋梁的破坏属于塑性破坏。()4.增大粘结力、采用合理的构造和高质量的施工、采用预应力技术可以减小裂缝宽度。()5.当剪跨比在[1, 3]时,截面发生斜压破坏。. ()6.预应力损失是可以避免的。()7.整个结构或结构的一部分,超过某一特定状态时,就不能满足结构功能的要求,这种特殊状态称为结构的极限状态。()8.箍筋的作用主要是与纵筋组成钢筋骨架,防止纵筋受力后压屈向外凸出。() 9.采用预应力技术可杜绝裂缝的发生或有效减少裂缝开展宽度。()10.为了保证正截面的抗弯刚度,纵筋的始弯点必须位于按正截面的抗弯计算该纵筋的强度全部被发挥的截面以内,并使抵抗弯矩位于设计弯矩图的里面。()11.偏心距增大系数与偏心距及构件的长细比有关。()12.钢筋混凝土梁的刚度是沿梁长变化的,无裂缝区段刚度小,有裂缝区段刚度大。()13.钢筋按其应力应变曲线分为有明显流幅的钢筋和没有明显流幅的钢筋。()14.因为钢筋的受拉性能好,所以我们只在受拉区配置一定数量的钢筋而在受压区不配置钢筋。()15.当轴向力的偏心较小时,全截面受压,称为小偏心受压。() 越大越好。()16.有效预应力 pe

电感理论与计算

一、电感器的定义 1.1 电感的定义: 电感是导线内通过交流电流时,在导线的内部及其周围产生交变磁通,导线的磁通量与生产此磁通的电流之比。 当电感中通过直流电流时,其周围只呈现固定的磁力线,不随时间而变化;可是当在线圈中通过交流电流时,其周围将呈现出随时间而变化的磁力线。根据法拉弟电磁感应定律---磁生电来分析,变化的磁力线在线圈两端会产生感应电势,此感应电势相当于一个“新电源”。当形成闭合回路时,此感应电势就要产生感应电流。由楞次定律知道感应电流所产生的磁力线总量要力图阻止原来磁力线的变化的。由于原来磁力线变化来源于外加交变电源的变化,故从客观效果看,电感线圈有阻止交流电路中电流变化的特性。电感线圈有与力学中的惯性相类似的特性,在电学上取名为“自感应”,通常在拉开闸刀开关或接通闸刀开关的瞬间,会发生火花,这就是自感现象产生很高的感应电势所造成的。 总之,当电感线圈接到交流电源上时,线圈内部的磁力线将随电流的交变而时刻在变化着,致使线圈不断产生电磁感应。这种因线圈本身电流的变化而产生的电动势,称为“自感电动势”。 由此可见,电感量只是一个与线圈的圈数、大小形状和介质有关的一个参量,它是电感线圈惯性的量度而与外加电流无关。 1.2 电感线圈与变压器 电感线圈:导线中有电流时,其周围即建立磁场。通常我们把导线绕成线圈,以增强线圈内部的磁场。电感线圈就是据此把导线(漆包线、纱包或裸导线)一圈靠一圈(导线间彼此互相绝缘)地绕在绝缘管(绝缘体、铁芯或磁芯)上制成的。一般情况,电感线圈只有一个绕组。 变压器:电感线圈中流过变化的电流时,不但在自身两端产生感应电压,而且能使附近的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压,这一现象叫互感。两个彼此不连接但又靠近,相互间存在电磁感应的线圈一般叫变压器。 1.3 电感的符号与单位 电感符号:L

CeCuGa3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CeCuGa3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摘要】我们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计算研究了CeCuGa3材料的电子结构。我们计算确定了其基态磁结构,解释了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稀土金属Ce化合物磁结构费米面电子结构 1 引言 稀土金属Ce化合物由于具有重费米子行为,不同类型的磁有序等独特的物理性质而引起了科学研究的极大兴趣。其中晶体结构为BaAl4的CeCuxGa4-x化合物最为代表。最早报道CeCuGa3在3.5K温度下,其基态为铁磁态[1]。另外Mentink 等人报道直到温度低到0.4K,CeCuGa3基态为顺磁态[2]。而Martin等人通过对多晶CeCuGa3样品的研究,发现材料显示近藤晶格行为并且基态为反铁磁态[3]。最近,Joshi等人再次通过实验对单晶CeCuGa3样品进行了晶体结构和磁学性质的研究,发现材料为4K以下的铁磁态[4]。面对以上对于样品CeCuGa3相互矛盾的磁基态的报道,本文就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vasp软件包对该材料的电子结构和磁学性质进行了计算并讨论了其磁基态性质。 2 模型构建和计算方法 CeCuGa3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结构,实验报道空间群为I4/mmm,No.139,如图1所示。 晶格常数a=b=4.273,c=10.44,α=β=γ=90°。本文计算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FT)的V ASP(Vienna ab-initio simulation package)软件包进行计算。计算步骤可以概括为三步:(1)对晶胞模型内部原子位置进行结构优化;(2)对材料进行磁构型计算,确定材料磁性基态。(3)用广义梯度近似法(generalized gradient approximation,GGA)对优化后的理论模型进行单电子能量计算,对单电子能量计算结果进行总态密度(total density of states,TDOS)和分波态密度(partial density of states,PDOS)分析。计算中平面波截断能取250eV,布里渊区积分采用5×5×5的Monkorst-Pack方案,内部原子作用力弛豫到低于0.01eV/,体系总能量收敛于1×10-4eV/atom。 3 结果与讨论 3.1 体系优化 在理论模型计算中,我们采用了文献[4]中的晶格常数即a=b= 4.273,c=10.44,α=β=γ=90°,然后进行原子内部坐标的弛豫。在表1中我们列出了不等价原子坐标的弛豫结果。

结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

结构设计原理案例计算步骤 一、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计算公式: ——水平力平衡 ()——所有力对受拉钢筋合力作用点取矩() ()——所有力对受压区砼合力作用点取矩()使用条件: 注:/,&& 计算方法: ㈠截面设计yy 1、已知弯矩组合设计值,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截面尺寸b、h,计算。 ①由已知查表得:、、、; ②假设; ③根据假设计算; ④计算(力矩平衡公式:); ⑤判断适用条件:(若,则为超筋梁,应修改截面尺寸或提 高砼等级或改为双筋截面); ⑥计算钢筋面积(力平衡公式:); ⑦选择钢筋,并布置钢筋(若 ,则按一排布置); 侧外 ⑧根据以上计算确定(若与假定值接近,则计算,否则以的确定值作 为假定值从③开始重新计算); ⑨以的确定值计算; ⑩验证配筋率是否满足要求(,)。 2、已知弯矩组合设计值,材料规格,设计截面尺寸、和钢筋截面面积。 ①有已知条件查表得:、、、; ②假设,先确定; ③假设配筋率(矩形梁,板); ④计算(,若,则取); ⑤计算(令,代入); ⑥计算(,&&取其整、模数化); ⑦确定(依构造要求,调整); ⑧之后按“1”的计算步骤计算。 ㈡承载力复核 已知截面尺寸b、,钢筋截面面积,材料规格,弯矩组合设计值,

所要求的是截面所能承受的最大弯矩,并判断是否安全。 ①由已知查表得:、、、; ②确定; ③计算; ④计算(应用力平衡公式:,若,则需调整。令, 计算出,再代回校核); ⑤适用条件判断(,,); ⑥计算最大弯矩(若,则按式计算最大弯矩) ⑦判断结构安全性(若,则结构安全,但若破坏则破坏受压区,所以应以受压区控制设计;若,则说明结构不安全,需进行调整——修改尺寸或提高砼等级或改为双筋截面)。 二、双筋矩形截面梁承载力计算 计算公式: , ,()+() 适用条件: (1) (2) 注:对适用条件的讨论 ①当&&时,则应增大截面尺寸或提高砼等级或增加的用量(即 将当作未知数重新计算一个较大的);当时,算得的即为安全要 求的最小值,且可以有效地发挥砼的抗压强度,比较经济; ②当&&时,表明受压区钢筋之布置靠近中性轴,梁破坏时应变较 小,抗压钢筋达不到其设计值,处理方法: a.《公桥规》规定:假定受压区混凝土压应力的合力作用点与受压区钢筋合力作用 点重合,并对其取矩,即 令2,并 () 计算出; b.再按不考虑受压区钢筋的存在(即令),按单筋截面梁计算出。 将a、b中计算出的进行比较,若是截面设计计算则取其较小值,若是承载能力复核则取其较大值。 计算方法: ㈠截面设计 1.已知截面尺寸b、h,钢筋、混凝土的强度等级,桥梁结构重要性系数,弯矩组合 设计值,计算和。 步骤: ①根据已知查表得:、、、、; ②假设、(一般按双排布置取假设值); ③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