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城市的复兴(第二版)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第二版)
第13课  城市的复兴(第二版)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意大利北部、法兰西西南部和北海南部沿岸城市兴起最早。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

赎买和武装斗争。

知道英、法等级代表会议召开的时间。

理解等级君主制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读历史图片和文献资料,从中发现历史信息的过程。

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事物)出现及发展变化原因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和接受生产力发展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二、重点:城市复兴的原因及影响

三、难点

如何理解等级君主制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教学方法:传授+讨论

五、教学过程

(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背景

(1)中世纪初期,西欧罗马时代的城市大多衰败没落了,经济上与农村相差无几。

中世纪初期的欧洲,罗马时代的城市因日耳曼人的入侵和破坏,多已衰败,有的已经成为废墟,在经济上与农村无甚差别。绝大多数中世纪城市都是在10和11世纪重新兴起的。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标志着西欧封建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时期。

(2)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问题:11世纪欧洲生产力发展最早表现在哪里呢?

A.10至11世纪的欧洲,随着铁犁等先进农具的广泛使用,农业生产有了长足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B.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居于交通便利之处,成为最初的城市居民。

(3)一些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

A.三种形式: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新城;或为最初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

力。

B.目的:招徕手工业者和商人,扩大商品生产规模,开辟新财源。

问题:中世纪的城市是怎样出现的?为了方便的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者和商人自发地聚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一些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

2.状况

(1)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

海南部地区兴起最早,发展最快;(2)空间狭小,公共设施滞后,环境脏乱,瘟疫时有发生并蔓延。

问题:读图学史P57,左图中的劳动者从事什么工作?他们与农奴有什么不同?

O图中的劳动者从事缝衣、烫衣,制作面包,理发等手工业劳动。

O与农奴的人身地位不同:农奴是人身不自由的独立劳动者,与封建领主有相当严格的人身依附关系。而城市的手工业者(在城市居留一年以上,按章纳税者),获得自由。

O与农奴的生产目的不同:农奴的劳动一是为满足自己最低的生存需求,

二是为了交地租(实物或劳役),属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范畴。图中的劳动者的生产目的是为了出售商品(或技术)赚钱,他们的生产则属于商品经济范畴。

O与农奴的生产工种不同:农奴一般以农为主,兼一些手工业劳动,而城市劳动者则是主营手工业。

3.城市自治

(根据知识结构设问,阅读教材,归纳知识点。教师指出:中世纪西欧的城市一般都兴起于国王或教俗封建主的领地上,他们象对待自己的庄园那样对待城市,行使其领主权.即使在最好的情况下,本意良好的封建领

主也不会管理商人的事务,因为封建法律和习惯法并不了解商业问题.何况封建领主极可能借口提供保护而进行勒索.商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他们自己的商业习惯法,以处理货币与货币交换、债务与破产、契约等事务,所以他们希望有自己的法律、法庭,即希望自己管理他们的城市.由此产生城市与封建主的矛盾和斗争。这种斗争有时非常尖锐,甚至发展到武装冲突,如法国的琅城.但一般多是通过经济赎买的办法,从国王或封建主那里取得特许状,从而拥有自治权.每个城市都是一个集体,市民并不拥有个人的权利.这些特许

权大致包括人身自由,市民不能成为农奴,农奴到城市一年零一天即为自由人,司法、财政独立等.一些城市市长由国王委任,有不完全的自治权.还有一些城市有市议会,可选举市长或市政官,拥有完全的自治权.更有一些城市,如威尼斯、佛罗伦萨,则成为城市共和国.当然,也有一些小城市依旧服从封建主管辖.一般来说,到中世纪末期,几乎所有的西欧城市都不同程度摆脱了封建束缚。)

1.原因: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营造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

2.目的:夺取城市的行政权和司法

3.手段: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是常用的两种手段

4.结果:部分城市获得了完全或部分的自治权。

(1)完全自治:行政权和司法权掌控在城市代表手里

(2)部分自治:行政权和司法权掌控在国王和城市代表手里

(3)没有自治:行政权和司法权掌控在封建领主手里

问题:结合文献选读P57,你怎样理解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点?

(1)国王在名义上是城市的所有者;(2)城市市民中不乏逃亡的农奴;(3)

市民必须照章纳税。

从“居留一年零一日……可以继续以市民身份居住……按照本城之法律与习惯……照章纳税……予之林肯城”等词句可以判断。

问题: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领主之手?

城市复兴的原因:

(1)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2)为了方便购买原料,组织生产和销售产品,手工者和商人自发地聚

集到港湾、河口、城堡、寺院、交通枢纽和行政中心附近,这些地方逐渐演变为中世纪的城市;

(3)一些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

封建领主掌握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原因:

(1)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

(2)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或为最初的城市居

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

(二)等级君主制

1.产生的背景

(1)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

(2)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新兴的市民阶层在共同利益驱使下,力图携手打破封建割据局面;(3)13世纪下半叶起,英、法相继出现了新的权力机构——等级代表

会议,与会者大多为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和城市市民

2.时间:13世纪下半叶起

3.标志: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法国是等级君主制的典型)

4.实质: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市民等阶层共同参政,并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

5.特点

(1)是国王、世俗贵族、教会贵族和市民的政治联盟,成为反对封建割

据和加强王权的工具。

(2)司法、军事等权力集中中央,等级代表会议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的权益得到重视。6.影响

(1)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2)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得到重视

(3)具有历史进步意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讨论问题:什么叫等级君主制?为什么英、法两国都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

(1)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

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在等级君主制阶段,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2)

A.13世纪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君主与贵族、与教会有勾结也有矛盾,始终未能实现中央集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一定的变化,国王与市民结成联盟,以反对封建割据势力。(大背景一致)

B.13世纪,英国国王与贵族矛盾激化,以西门?孟福尔为代表的贵族取得军事胜利,召开等级会议以限制王权。(英国是政治上矛盾,直接原因)C. 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与教会发生矛盾,为取得广泛的支持,召开三级会议。(法国是经济上矛盾,直接原因)

六.小结

七.作业

1、练习与测评P60

2、探索与争鸣P60

3、预习第14课:王权与教权P61-64

参考答案

练习与测评

1、欧洲中世纪城市复兴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封建领主之手?城市复兴的原因:11世纪开始,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再度兴起。

封建领主掌握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原因:中世纪城市都建于封建领地之上;封建领主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参与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活动,或同意在自己的领地上建造城市,或为最初

的城市居民提供庇护,或直接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城市初期的司法权和行政权一般都掌握在领主手中。

2、什么叫等级君主制?为什么英、法两国都先后实行等级君主制?(1)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在等级君主制阶段,司法和军事等方面的权力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则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市民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开始受到重视。

(2)13世纪,英国国王与贵族矛盾激化,以西门?孟福尔为代表的贵族

取得军事胜利,召开等级会议以限制王权。13世纪末、14世纪初,法王腓力四世因征税问题与教会发生矛盾,为取得广泛的支持,召开三级会议。

虽然,英法两国召开等级会议的直接原因不尽相同,但是大背景是一致的:13世纪以前,由于历史的原因,英法等西欧国家的封建君主与贵族、与教会有勾结也有矛盾,始终未能实现中央集权。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市民与封建领主的斗争中,阶级力量对比发生一定的变化。国王与市民结成联盟,以反对封建割据势力。

必修Ⅲ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Ⅲ(岳麓版)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惠州市惠阳区崇雅中学高中部李勇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知识与能力】 1、记住文艺复兴的时间、性质、核心内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意义。 3、探究认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分析历史故事、图片等史料,问题探究、课堂讨论、归纳概括、课件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体会文艺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热爱生活,积极进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背景、性质和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难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三、教学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魏书生的“三段六步式”教学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3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绿鹅》的故事及问题) “有一个从小与世隔绝的青年,跟着父亲下山进城,这才生平第一次看到了一群女人。父亲是个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不许儿子看一眼女人,吓唬说:它们叫“绿鹅”,它们都是祸水。谁知儿子却说道:“亲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这则故事想要说明的道理是 A、人的自然天性无法阻挡 B、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幸福 C、将女人比作祸水很愚蠢 D、青年人从来不盲从盲信 学生基本上能很快回答出答案是A。这则故事充分体现了人性的本能,但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神学对人们的压抑和束缚。老师问:“知道这则故事是来自于哪部文学作品吗?这部文学作品诞生于什么时期?”(学生基本上不知道,老师回答)————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时期的著名作家薄伽丘的《十日谈》。老师接着问:“同学们在初中历史中学过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能列举出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吗?”————学生一般能回答出但丁的《神曲》、 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等。由此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课题)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

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复兴 今年暑假参加了英国雷丁的大学的可持续建筑的暑期课程,收获颇丰。虽然并非自己专业所及,但也时刻不忘用脚步去丈量去感受英国城市特殊的气质。苦于没有完全掌握课程所授的同时,以外的收获了许多对于城市规划问题的思考。算是不虚此行吧。 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无论是工业化还是城镇化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城市化。我并不认为现状谈中国的城市复兴就为时过早。相反,中国的城市复兴如果不伴随着城市化来进行,那么我们就可能在大量的城市建设中迷失自己的性格,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这些损失会带来城市精神的缺失。我们一边在造城一边在毁城,一边塑造着物质文明一边埋葬我们的文化。借着此次课程我产生了一下几点关于文化,关于城市,关于复兴的思考。 20 世纪后期,英国许多城市经历了急速的变革。这种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城市经济结构重组使城市由制造业中心转变为第三产业的基地和消费场所。第二是郊区化的趋势使得城市的许多功能从城市中心或内城向城市群转移。这两种变化导致许多传统的城市面临巨大衰退,承受着复杂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的问题压力。在此背景下,英国开始了城市复兴的历程。“城市复兴”就是让衰败的城市重新焕发生机。1992 年,伦敦规划顾问委员会将“城市复兴”定义为:用全面及融会的观点与行动为导向来解决城市问题,以寻找对一个地区得到在经济、物质环境、社会及自然环境条件上的持续改善。在英国城市复兴中,文化是复兴的核心,在复兴实践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一、城市复兴中的文化政策 城市更新活动最初往往只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因素。后来这种状况发生了转变,开始充分利用文化活动以促进城市复兴。因为文化活动具有费用低、形式灵活而且能积极响应当地的需要等优点。这种做法也是源于城市复兴策略的一个重要调整,即把当地民众的参与视为城市复兴得以成功的一个关键。1988 年英国政策研究委员会的研究报告《英国文化艺术的经济重要性》指出,英国有 50 万人从事与文艺有关的工作,而且文化艺术已成为第四大出口盈利产业。当代的系列会议(如英美艺术协会举办的会议),也积极推动了当地政府与私人开发商对于文化艺术产业的认识。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利物浦船坞的重新开发。该项目包括一个海上博物馆和电视台,事实证明,它是一个高盈利的文化复兴行动,并为20 世纪 80 年代的城市复兴定下基调。 英国城市复兴进程中文化政策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重建时期(1940- 1960):这一阶段城市复兴的工作重点在经济增长、物质环境和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城市文化侧重于通过歌剧院、博物馆、公立剧院等文化服务设施对公众实施文化教育。(2)参与时期(1970- 1980):政府在文化政策中给予城市规划更高支持,也给予实验剧场、摇滚乐团和独立电视等文化活动及其人群更多支持。(3)城市营销时期(1980 年至今):作为对欧洲国家经济危机性结构的反应,政府希望通过文化政策使本地经济基础多样化,文化政策的重点被放在提升城市形象、吸引外来投资和建立合作伙伴组织上。 二、城市复兴中文化因素的作用 文化已经成为城市复兴中不可或缺的成份,成为复兴的核心。在焕发旧区的活力与生机、为地区发展赢得经济来源等方面,文化的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对现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11世纪后,西欧城市再度兴起;意大利北部、法兰西南部和北海沿岸地区中世纪城市兴起最早;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知道英法等级代表会议召开的时间。 理解西欧中世纪城市复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理解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显著特征之一。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城市兴起的原因,初步掌握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出现及发展变化原因的方法。 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影响,初步学习运用从经济状况、政治形态、时代特征的视角,解释历史事件特征、作用与影响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懂得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的复兴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等级君主制产生的背景与影响 三、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 复习西欧封建制形成于确立的时间,具有哪些基本特征?(形成于6世纪,基本确立于11世纪。经济上庄园经济;政治上二元政治、封建等级制、封建割据;思想上神学主宰着精神世界)那么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政权形式形式的变化。 请大家看标题,看到“城市的复兴”这个题目,尤其是“复兴”两个字,有的同学必然会产生疑问,什么疑问呢? 同学:既然是城市的“复兴”,说明此前必然有一个城市的“繁荣”和衰落时期。 那么,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这段城市的繁荣和衰落期应该是在什么时候呢? 同学:繁荣期是在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衰落则应该是在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嗜血成性日耳曼人摧毁古罗马时期繁华的城市。 正是有了西欧历史上这样一段繁荣和衰落期,所以公元11世纪开始重建的城市便理所当然地称之为“城市的复兴”了。城市的复兴是一个简单重建过程。请大家看以下材料: 在一个庞大的封建农村社会旁边,就站起了一个弱小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虽然弱小,却充满了生机,它是在封建社会主流体制外不断发展的,形成了新的价值标准,创造了新的文化。正是从这个体制外的力量中,蕴育出早期的资本主义。 ——钱乘旦《现代文明的起源和演进》钱教授对城市复兴后给予高度评价。称这股体制外的力量孕育了早期资本主义。我们这堂课就和大家探讨这个问题。 一、城市的复兴 中世纪城市的复兴是在11世纪,看课本复兴的原因是什么?(课本:生产力的提高和商业经济的发展)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姓名班级学号编号:013 面批 编者:韩孝圣审核:梁桂秋使用时间:2012年9月27日 【课程标准】 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课标解读】 1.掌握:西欧宗教改革——背景、进程、主要教派、历史意义 2.掌握:德国宗教改革、瑞士宗教改革 3.理解“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含义” 【课前预习案】 知识梳理课内探究案 一、历史背景 1、经济根源: 2、阶级条件: 3、思想条件: 4、客观因素(对象):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5、直接原因(导火线): 二、宗教改革的内容 (一)1517年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1、改革内容: ①核心:学说,针对罗马教会宣扬的因行称义提出。具体内容。路德所说的“信”,是与生俱来的植根于人的内在经验中的东西,人们在内心世界中发现宗教。 意义: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②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券的功效微不足道,每个基督徒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③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建立廉价教会;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2、结果及意义: ①建立了不受罗马教皇管辖的新教会,用人文主义的宗教观挑战教皇的权威,严重冲击了天主教的神权统治。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建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2、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针对的是教皇的因行称义,由此A.贬低了教会和教皇的作用 B.推翻了罗马教廷的统治地位 C.揭开了西欧宗教改革的序幕 D.树立了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

以文化创意带动城市复兴

以文化、创意带动城市复兴 【摘要】:以文化推动城市复兴是现今世界盛行的发展策略,是这种文化导向的发展策略却并不是城市复兴的万能钥匙,在实施过程中不仅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空间塑造产生了许多问题,而且也给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变异和危机。通过一个批判性的视角,对文化引导的城市复兴策略失效性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复兴实践呈现一个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城市复兴;文化;创意;导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始终经历着持续的变化,它们不曾静止、不曾停止,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不能以19 世纪的方式来解决21 世纪的问题,世界城市系统已经历了剧烈变革。新形式下城市每个层面都发生基础性的变化,往日解决问题的方法很难奏效,寻求新的战略途径成为必然。 1城市文化的理解 1.1文化的概念 文化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城市政策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今多项政策都强调将文化遗产保护、加强地方文化和提升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财富和国家以及地方的重大目标。但同时由于城市文化具有广泛性,经常被模糊使用以及在不同背景下使用,是的城市文化的含义愈加模糊,城市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变得更加混乱。通过查阅资料及相关

调查,虽然无法对城市文化提出明确的定义,但基本可将城市文化概括为三个方面:文化遗产‘文化实践’文化表达。○1文化遗产是指历史城区城镇风貌与建筑,郊区花园城市和社区以及当代建筑。○2文化实践是指发生在城市中心、社区、组织和生活中的一系列活动,包括居住在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消费方式、家庭传统、公共生活参与等。○3文化表达包括个体形式和实惠形式,如艺术、音乐、戏曲、电影、设计、手工艺,同样包括节日忽然运动。多样化的文化表达不仅包括文化生产和消费,也包括高压文化和大众文化。 1.2文化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 通过文化政策的促进作用,提升城市中心生活和城市公共社会生活(尤其是夜间和周末),这样能减少交通需求,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减少绿化地区新增居住建筑,鼓励使用现有建筑和“棕地”(已开发使用的土地),使得城市更能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自豪感。通过标杆项目和社区为基础的文化项目能对当地环境产生强大的影响,能促进公众的地方休闲消费;提升建成环境的设计质量。通过示性的建筑项目,通过展示和教育计划的提升城市环境标准,加强市民环境意识。 1.3城市文化中的传统要素 城市文化中传统要素是组成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括传统的建筑风格艺术,传统的社区生活,地方特色手工艺,民俗民风等。这些传统要素形成了一个地区的标识与身份。其保护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城市文化中的传统要素构成了人们的集体记忆,这些传统要素通过长期的积累沉淀被人们广泛的接受和传承保留下来。其次,这些传统要素有利于增强地区的标示性,更深刻的体现了地区特色,给地区带来活力和形成持续的吸引力。第三,在一定程度上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知识点练习一百

2019年精选川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3课文艺 复兴运动知识点练习一百 第1题【单选题】 学者布克哈特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人类意识处在一层纱幕之下,这层纱幕是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组成的.在意大利,这层纱幕最先烟消云散.“这层纱幕”在意大利最先消散是由于( ) A、罗马共和国崛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的兴起 D、殖民扩张活动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法国著名史学家米希勒说,14到16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是指( ) A、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 B、新航路开辟和启蒙运动 C、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D、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图是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1483—1520年)的名画《西斯廷圣母》,画中的圣母一扫中世纪以来圣母像中那冰冷、僵硬、不可亲近的模样,表现出了人类母亲的美丽、温柔和慈爱。该画反映出文艺复兴时间流行的社会思潮是( ) A、人文主义 B、保守主义 C、封建主义 D、专制主义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新时代过渡的标志”的作品是( ) A、《李尔王》 B、《蒙娜丽莎》 C、《奥赛罗》 D、《神曲》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A、《马可波罗游记》 B、《神曲》 C、《哈姆雷特》 D、《天方夜谭》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一段独白:“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以下关于这段独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作者认为人高于一切,肯定人的价值 B、材料反映的核心内容是理性主义 C、说明了文艺复兴核心内容是人文主义 D、作者颂扬人的力量,提倡人性的发展 【答案】: 【解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西欧宗教改革运动的有关内容。主要应掌握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过程、主要教派及重大历史意义,马丁·路德及德国宗教改革,加尔文及其新教等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宗教改革的产生、主要内容、意义等的分析把握,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宗教改革时期主要人物及其思想、作品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加深对宗教改革在历史上作用的认识,尤其通过对主要人物马丁·路德和加尔文改革精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真理、不畏困难向前进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理解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理解加尔文宗教思想。 教学难点:宗教改革时期人文思想的含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今世界上最小的国家是哪一个?梵蒂冈城国——教皇国,面积仅有0.44平方公里。 今天虽小,但中世纪的的教皇国势力很大。那么我就来看一下中世纪的欧洲,教皇究竟有怎样的权威? 展示——“卡诺莎之辱” 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 问题: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问题? 讨论:是欧洲中世纪王权屈从于教权。(教权强于王权) 投影:教皇英诺森三世说过这样一句话:“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的势力受到削弱从何时开始的呢?宗教改革。 讲授新课: 情景一:教堂门前的大字报 1517年10月31日,维登堡大教堂门口聚集起了更多的人,他们不是来做弥撒的,而是来看教堂大门旁边贴出的一张文告:“关于赎罪券的效能......很显然,当钱币投入钱柜丁当作响的时候,增加的只是教皇贪婪爱财的欲望......”“教皇在一切富人中是最富有的人,他的钱比伊朗高原米底国王的还要多,为什么他自己不出钱造教堂呢?为什么要穷苦百姓筹集募捐呢?......” 教堂里的神父挤进人群,看到文告的作者署名“马丁·路德”,他立即去向主教报告此事。教皇怒火中烧,他派人颁布诏书,限马丁·路德六十天之内悔过,否则就革除他的教籍,并致杀身威胁的言外之意。 思考:为什么马丁·路德冒着生命危险去做这件事?这样做有何影响? 1、根本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 2、德国的分裂阻碍了德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从中古以来形成的分裂割据局面依然存在。16世纪初的德国在名义上虽然是“神圣罗马帝国”,但许多封建领主俨然是独立的君主,他们有自己行政组织,自己的军队,自己的法律和自己的货币。而天主教会为了更好地控制德国,保持德国的分裂局面。国家的分裂使资本主义发展受阻,为实现统一也需摆脱天主教会的控制。 3、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

开放街区+老工业城市复兴+多规合一

老工业城市复兴策略研究 工业区衰落的根源 (1)区位优势的转变区位优势理论认为,由于市场要素的变化,使区域优势丧失。另一方面,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会导致企业布局过于密集,从而出现人日过剩、失业率升高、地价昂贵和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问题,吸引力下降。 (2)产业结构不合理。老工业区往往产业类别单一,高度集中于某几类传统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刚性”;产业布局过度集中于大中城市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带来一系列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违背了产业结构有序演变的规律。 (3)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随着科技进步和需求改变,原有的产品跟不上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产品积压,企业亏损,竞争力下降。 (4)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下降。缺乏创新,产品质量、更新速度降低,导致了相应产业的衰落。 总之,主导产业领域知识和技术等综合优势的丧失是产业和经济衰落深层次原因。 自 20 世纪中叶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制造业发展陷入停滞,工业生产作为城市主要职能的地位下降,基本原料采集和初始制造加工等产业向欠发达地区大规模转移,重工业厂房、港口码头和矿区逐渐被废弃。由于城市中心制造业的衰败,城市中心区聚集了大量失业人口,传统城市出现失业、投资外溢、贫富差距悬殊等社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生活设施不足、工业土地闲置、旧城中心建筑破败、公共空间建设与管理难以为继等方面。 世界典型老工业基地改造模式 (1)锈带复兴—美国模式 美国锈带。主要是指美国中西部一带的老工业区,随着制造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比例急剧下降,这些地区开始逐步走下坡路,遗弃的工厂锈迹斑斑,衰落导致该地区经济萧条。改造策略 培植自身优势产业,推动合理的工业布局。开拓出口生产,构建出口型经济格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顺应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在生产率日益提高、用工人数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大力发展金融、通讯、旅游、医疗等服务业,大力推动了经济增长和促进就业。运用高新技术手段,调整产业结构,寻求新的经济增长基点。制定支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关政策。(2)矿山到公园—德国模式 改造策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枯竭地区的工业转型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政府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投资政策,简化审批手续,以吸引外商投资;因地制宜,发挥本地伏的优势,在转型改造的同时,注意保持本地区传统历史文化;在改造传统工业的同时,还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引进竞争机制,不排斥外国企业区域内的竞争,加速了产业的优化组合;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习题精选第六篇

2019-2020学年度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3课文艺复兴运动习题精选第六篇 第1题【单选题】 历史上,非洲大陆曾经饱受苦难,下列事件和非洲的苦难没有关联的是( ) A、文艺复兴 B、殖民掠夺 C、三角贸易 D、第一次世界大战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恩格斯说:“文艺复兴这个名字没有把这个时代充分表达出来。”其含义是( ) A、它没有准确揭示这场运动的实质 B、它没有将古代文化古为今用 C、它没有把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全部复兴出来 D、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的要求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法国史学家米西勒认为,14世纪到16世纪欧洲封建社会末期,是“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这两个发现分别指( )

A、文艺复兴 B、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 C、启蒙运动 D、新航路的开辟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被誉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的是( ) A、但丁 B、达?芬奇 C、莎士比亚 D、爱因斯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史实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是( ) ①文艺复兴②新航路开辟③资产阶级革命④工业革命⑤殖民扩张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但丁在地狱给天主教教皇留了个位置,反映出但丁希望( ) A、推翻天主教会 B、取缔天主教 C、批判教皇伪善 D、取消教皇教职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世界近代史是一部?( ) A、欧洲基督教会崩溃和解体的历史 B、资本主义兴起的产业革命史 C、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史 D、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史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文艺复兴》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考纲考情分析:展示近几年高考中考查有关文艺复兴知识的问题,明确备考复习方向。 第二环节:基础知识梳理环节。设计问题检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第三环节:主题探究——先进文化的建设 一、说一说什么是先进文化 中世纪圣母西斯廷圣母局部 1.请结合两幅作品的不同特点谈一谈什么样的文化是先进文化。二、想一想为什么要建设先进文化 当物质活动作为基础性的东西决定精神与制度发展的同时,后者也通过影响物质活动的目的性和倾向性来制约物质活动,使物质生产方式服从精神(或文化观念)的引导。——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1.请同学们结合14-18世纪东西方历史的经验来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请结合这一观点谈谈先进文化建设的必要性。三、谈谈如何建设先进文化 材料一、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意大利,宗教改革的故乡在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决非偶然,它们显然是由各自深刻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决定的。——董小燕《西方文明:精神与制度的变迁》 材料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1.请结合材料一二谈谈我们该如何搞好先进文化的建设?四、作业: 请简要评述近代以来我国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先后出现过的几种倾向。 第四环节——学术瞭望 有关文艺复兴的两种不同评价: 二、文艺复兴的另一面:

1.彼特拉克在他的《登上文图克斯山》的信件中,说道“我对自己感到愤怒,因为我们 仍然赞美尘世之物,虽然我很久以前就从教徒哲学家哪里得知‘比较而言,除了灵魂 以外没有什么值得赞赏,如果灵魂是伟大的,那么其余的都微不足道’”。由此可见( ) A.彼特拉克不是赞美尘世的人文主义者B.彼特拉克对宗教来世观痴迷不悟C.他与教徒哲学家保持着密切交流D.彼特拉克的人文思想具有矛盾性2. 亚·沃 尔夫在《十六、十七世纪科学、技术和哲学史》中写道:“开普勒的看法就是一个特别 突出的例子。他的态度不仅是宗教的,而且还极其神秘。它的伟大的天文学发现主要出 于宗教动机。它从寻找上帝之路出发,结果发现了星星的路径。”对此,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人文主义者不注重理性B.文艺复兴时期尚未形成真正的自然科学观C.开普勒在探索天文方面仍有浓厚的宗教动机D.开普勒天文成就令人敬佩提示:不要因为了解了中世纪色彩的一面,而否认文艺复兴与中世纪文化存在本质区别。3. 据统计,采用圣徒的名字为自己取名的人在意大利也很多,1099-1199年,有11.72 %的意大利人采用圣徒的名字,到1200-1299年间增至23.33%,到1300-1401年间更 增到66.66%。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 A.人文主义思想提升了宗教热情B.人们的信仰比以往更加虔诚C.世俗 伦理观念没有得到市民认可D.基督教会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三:社会生活视角下的文艺复兴: 1.“佛罗伦萨人文主义派甚至采取更惊人的步骤,他们反对对财富的谴责,并且创 立这样一种学说:在上帝眼中,贫穷并不是显示品德的唯一方法。”由此可见,人文 主义者() A.鄙视贫穷B.认为财富即道德C.揶揄上帝D.反对安于清贫的说教 2.1329年佛罗伦萨的城楼上安装了第一家每次运转一昼夜、每小时敲打一次的机械钟,以后这种钟相继出现在意大利的其他城市和各城市的主要建筑物上。这从本质 上说明() A.意大利是最早使用时钟的国家B.生产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C.意大利钟表行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原 则 和 意 义 相 关 概 念 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 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还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有具有历 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 产业遗产:指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他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 或科学的价值 文化景观:是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与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 文化线路:是一种路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他 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它展示了人类迁徙和交流的特殊文化现象,代表了一定时间 内国家和地区内部或国家和地区之间人的交往和文化传播。 20世纪遗产:指产生于20世纪,年代不甚久远的建筑、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基 本 原 则 1)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是定义、评估、监控世界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在保护过程中,尽量使历史建筑及 其周边环境尽量少的改变,是历史保护的基本要求。某些城市把重建仿古街、仿古建筑当 做一种保护方式,是一种错误的做法。 2)完整性原则 历史遗存均与周围环境同时存在,我们往往只对主要的纪念性建筑进行保护,却忽视了对 其原有环境的保护,削弱了文物古迹的价值 3)永续性原则 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要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长期性和连续性。永续发展强 调城市建设的人性化,城市遗产保护更应立足于城市自然环境、历史变迁,并充分利用自 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的现有资源,不断丰富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生命价值 城 市 文 化 遗 产 保 护 的 意 义 1)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见证和记忆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的 见证,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城市的文化记忆 2)文化遗产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资源 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宣传城市形象、维系乡土情结、发展旅游产业等方面 具有重要作用,进而振兴地方经济的文化 3)文化遗产保护是塑造城市特色的基础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可识别性的重要标志,世界上有魅力的城市都有着历史上形成的多彩 的城市形态,现代化的城市除了时代气息,更要有地方文化传统,文化遗产对于塑造城市 特色有着重要意义 4)文化遗产保护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需要 保护文化遗产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和永续发展的需要,是贯彻科学发 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以及国际宪章

川教版历史九年级上第13课《文艺复兴运动》检测试卷(含答案)

《文艺复兴运动》检测试卷 1.“我不想变成上帝,或者居住在永恒中……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够了。”材料所反映的思想最早产生于() A.文艺复兴时期 B.启蒙运动时期 C.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2.历史老师在讲授“文艺复兴运动”时,组织同学们进行讨论。下面四位同学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运动是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复兴 B.文艺复兴运动反映了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C.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政治变革 D.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无产阶级文化运动 3.“在地狱里,他看到强盗、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还见到给当时在世的教皇预留的一个位置;在炼狱里,一些政治上失势而受排挤的人,日后将可能升入天堂;在天堂里,正人君子和贤明君主享受着无上的快乐。”这是但丁描述他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时的所见所闻。下列结论合理的是() A.但丁反对天主教,颂扬人的价值 B.但丁信奉佛教,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但丁是虔诚的天主教徒,歌颂教会 D.但丁厌恶天主教会,率先对天主教会提出批评 4.14—16世纪,欧洲思想领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产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文化巨人的推动 B.新航路的开辟 C.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D.教会控制的削弱 5.文艺复兴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教会宣扬的悲观庆世观念逐渐失去市场,人们把关注的中心由教会所代表的”神”转到人类自身上,这就是历史学家所说的“人的发现”。上述材料反映出文艺复兴() A.主张建立“节俭教会” B.推动了自然科学发展 C.解释了封建神学观念 D.转变了人的价值观念 6.史学家布克哈特评价一场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偏见织成的神学面纱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他评价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宗教改革 C.文艺复兴 D.启蒙运动 7.“中世纪中期的宗教文化……处处崩裂有声,一些裂缝日益扩大,关于人的新鲜思想的涓涓细流从中流出。”下列作品能体现出材料中“新鲜思想”的是() A.《荷马史诗》 B.《神曲》 C.《物种起源》 D.《复活》

城市复兴

“城市复兴”理论辨析 城市的未来就是地球的未来 21世纪被称为城市世纪,它将证明且被证明着:人类注定是一种城市化的生物。城市从来就没有停止变化,城市从来就不是静止的,这种变化也永远不会完结,这种动态的过程将永远根据新的情况进行调整与被调整。 在二战的重建阶段之后,当时的西欧国家经历了一段长时间平稳高速的经济增长期,社会呈现出了一派富足祥和的气氛。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员,民众可以负担得起更好的居所,消费品的种类和数量都急剧增加,对于高税收的政府来说,公共服务和福利都得到了可观的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口投身于制造业和日益拓展的服务业,这种美好时光一直持续到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和石油危机的出现。 在这一时期,因失业和经济竞争而引起的产业生产利润降低及社会成本增加,给西欧部分发达国家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导致公共开支和服务支出的削减。不断扩大的城市贫困和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变更,引发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原有基础设施,特别是那些在十八或十九世纪末迅速扩展的工业城市,变得越来越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重新进行整合,但它们往往面临的是高额的投入成本。这些城市面临的其它社会问题也变得愈加明显: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社会从未如此关注过经济竞争和城市化所带来的越来越高的环境成本,以及对可持续发展模式的需求。 上述这些情况表明,上个世纪后期,西欧的许多城市经历着现代史中最为急速的变革。这种变革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由于城市经济结构的重组,使得城市作为制造业中心的作用基本被终结,取而代之的是城市成为第三产业的基地和消费的场所。 ●第二是逆中心化或郊区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使得城市的许多功能从城市中心或内城向城市群转移。 这两种变化,直接导致了许多西欧城市中出现了大量建筑和土地被闲置,环境品质下降,大量失业劳动力的增加和随之而来的各种城市问题。这种衰退,在那些传统工业城镇、城市甚至区域表现得尤其明显,特别是那些传统上以化工、纺织、钢铁制造、重工业、造船、港口、铁路运输和采矿业为支柱产业的地区。 面临衰退的这部分欧洲城市在承受着复杂的经济、社会、物质环境、生态环境和财政问题压力下,在处理过去遗留下来的夕阳产业的同时,还不得不为投资和经济的增长进行新一轮的竞争。 “城市复兴”理论的提出 虽然西欧各国的政治、社会、经济和历史的背景条件不同,遇到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西方现代城市发展的基本趋势应该说是一致的。如果按照城市更新及相关理论发展的脉络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战后西方城市特别是内城和旧城更新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基本上是沿着清除贫民窟-邻里重建-社区更新的脉络发展,指导旧城更新的基本理念也从主张目标单一、内容狭窄的大规模改造逐渐转变为主张目标广泛,内容丰富,更有人文关怀的城市更新理论。按照有关城市更新的理论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可以看到如下的情况,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开课教学设计完美版

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课程标准 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文艺复兴三杰”及其代表作,并着重理解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而并非是简单的复古运动,进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应深入本质,而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学生可以围绕文艺复兴运动及宗教改革的性质进行预习。课堂上,教师应仔细讲解:文艺复兴并非古典文明的简单重复,让学生明确两者在性质上的根本差别。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宗教改革实质上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延续。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宗教改革,我们能够看清中世纪欧洲的社会概况:教会的腐败与罪恶笼罩着欧洲社会。然而,即使是像路德这样的宗教改革家实际上也并非是贫苦民众的救世主,由此可以看出,宗教改革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的社会运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2、难点:文艺复兴的实质、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 四、教学方法:图片法、史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对比分析法 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六、课时要求:1课时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生共同赏析图片《雅典学院》。 在此基础上,提问:(1)古希腊人文精神的代表人物及主张有哪些?(2)时人和先贤们共论一堂的情况说明了什么?(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4)当时人物为此开展了什么运动?由此画展开导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文艺复兴 1、背景: 【教师】文艺复兴首先在哪个地方兴起呢?为什么? 【学生】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教师】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会在意大利产生而不是其他地区? 分析:意大利各城市国家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采取了一些重商政策。 在政治上,工商业主、银行家等资产阶级控制着城市的政权; 在经济上,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非常发达,是意大利最大的银行业和手工业的中心。 意大利地处地中海贸易的枢纽地位,也是其商业繁荣的重要因素。这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物质环境。 【教师】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什么变化呢?

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3课 文艺复兴运动习题精选第十七篇

2019-2020年川教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资本主义的兴起第13课文艺 复兴运动习题精选第十七篇 第1题【单选题】 古代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同时也是了解早期希腊社会的主要文献是( ) A、《天方夜谭》 B、《荷马史诗》 C、《十二铜表法》 D、《哈姆雷特》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关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都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B、两次运动中心都在意大利 C、但丁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 D、伏尔泰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否定“神权”的社会根源在于( ) A、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B、反对天主教会,弘扬神性的封建思想 C、资产阶级个人主义 D、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身的政治经济地位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恩格斯说:“意大利是一个典型的国家,自现代世界的曙光在那里升起的那个时代以来,它产生过许多伟大人物。”这里的“现代世界的曙光”是指( ) A、西欧城市的兴起 B、新航路的开辟 C、文艺复兴 D、基督教的创立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手工工场最先出现与文艺复兴运动首先兴起的时间和地点都是在( )

A、14世纪的意大利 B、14世纪的德意志 C、15世纪的英国 D、16世纪的法国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代表作品有( ) ①《拉奥孔》 ②《米罗的维纳斯》 ③《掷铁饼者》 ④《蒙娜丽莎》 ⑤《最后的晚餐》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④⑤ 【答案】: 【解析】:

046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规划理念与国际经验 罗翔郭云 【摘要】新形势下,传统的关注中心城区物质空间、以改造项目为途径的城市更新理念正逐渐演化为包含更大空间尺度、更丰富内涵的城市复兴理念。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代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并辨析不同语境下,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内涵差异,进而结合国际经验,提出城市复兴的主要模式和策略。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的城市复兴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宏观背景与微观机制,并提出具体的应对建议。 【关键词】城市更新;城市复兴;理念;模式;策略 自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主要工业国家(欧美及日本)的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伴随着从工业化时代向后工业化时代的迈进,快速发展的城市开始出现衰败萎缩的迹象。1990年以后,大量东欧国家也出现了类似现象。根据联合国人居署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1408座城市的分析表明,尽管快速或高速的城市增长仍然是发展中地区大多数国家的主要现象,但在1990-2000年间,143个样本城市存在人口数量下降的现象;该报告还表明,至2005年,全球每六个城市中就有一个城市在经历人口减少和衰退。尽管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2011年城镇化率超过50%,并将于2020年达到57%;同时也要看到,人口向心集聚的同时也伴随着城市郊区化现象,中心城区后续发展乏力面临转型困境,老社区设施配套陈旧供需矛盾突出等。有鉴于此,研究者提出:中国的城市规划师要未雨绸缪,不仅肩负“为了增长而规划”的职责,也准备好“为了萎缩的规划”,两者结合方能实现更健康的城市与区域发展。本文将在梳理从“城市更新”到“城市复兴”的概念演化基础上,综述城市复兴的内涵、模式和国际实践经验,并以提出适应中国基本国情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启示和借鉴。 1.理念演化:从“更新”到“复兴” 1.1背景:城市衰败的主要原因 (1)经济转型:去工业化 20世纪中叶起,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欧美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传统制造业发

《世界历史》第一册 第13课 文艺复兴(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第13课文艺复兴(一)——意大利文艺复兴 教学目的 1.知识要点: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时间及实质;诗人但丁和彼特拉克;“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2.能力培养: 本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了解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及突出表现。第一目“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的教与学,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第二目“文学”和第三目“美术”的教与学过程中,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文艺作品的分析,初步领会文艺复兴运动的实质,培养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的能力。 3.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实质和进步作用有所了解,还应认识到“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从而坚定自己积极投身先进文化事业的信念。 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重要代表人物。 难点:文艺复兴首先在意大利兴起的先决条件及其阶级实质。 教学思路 先学后教、学导结合。 板书设计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 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二、文学 1.但丁——代表作品《神曲》 2.彼特拉克——“人文主义之父” 三、美术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拉斐尔}“文艺复兴美术三杰”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14世纪~16世纪欧洲在政治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然后指出:这时欧洲发生巨大变化的又一个标志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由此引入新课。教师在板书写完第13课的课题之后,首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为什么首先发生在意大利?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先认真地阅读第一子目下面的课文内容。 (一)文艺复兴在意大利发生的背景(学生阅读的同时,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首先弄明白刚才提出的两个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要总结指出:文艺复兴是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一股资产阶级文化的新潮流。对于第二个问题,教师应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有的同学可能会以小字课文为依据,说明14世纪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并产生了最初的资产阶级;有的同学可能会以大字课文第二段的前半部分为依据,说明资产阶级随着自身力量的增强,而提出一系列符合自身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主张;也有的同学可能会以课文所引用恩格斯评价文艺复兴时说过的一段话,说明14世纪的意大利是一个需要巨人的时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可适当地给以指导。经过讨论,形成一致的认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首先在意大利发展起来,所以与它相适应的资产阶级文化思潮也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这时,教师应在已有的板

城市的复兴

第13课城市的复兴 [教学立意] 11世纪起,随着生产力发展,欧洲城市出现复兴。它不是古罗马帝国城市繁荣的简单再现,而是在诸多方面呈现新的面貌,对欧洲的社会结构、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欧洲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 [教学目标] 知道欧洲城市复兴的概况,了解城市复兴的原因;理解城市复兴对中世纪欧洲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欧洲城市复兴影响的分析,初步掌握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视角分析历史现象的思维方法;感悟城市复兴孕育了欧洲走出中世纪的希望之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城市复兴的概况 难点:城市复兴的影响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采用多媒体辅助技术,学习资源包括教材、文献材料、图片材料等。 [教学过程] 环节1:出示中世纪西欧生产场景示意图,问题:图中生产者当时是什么身份?在何地从事生产劳作?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他们的社会地位如何?出示第二幅反映中世纪社会的场景示意图,问题:它与前一幅描绘的场景有着很大不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呢?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图片比较,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环节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57页第一段大字内容,找出中世纪欧洲城市复兴的时间和区域。引导学生观察地图,问题:这些区域有何地理特征?为什么城市复兴集中在这些地区?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资源了解城市复兴概况。观察地图,概括城市复兴区域的地理特征。 过渡:中世纪欧洲城市复兴首先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区域,是否仅仅这一原因造就了欧洲城市复兴? 环节3:出示材料一,问题:10到11世纪的欧洲在哪些方面出现了变化?具体表现如何?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的农业发展,产品出现剩余。手工业部门开始分化,产品进入到流通领域,促进商品交换的频繁,出现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人群,他们集中在交通便利的区域,城市开始复兴。 设计意图:从材料中汲取信息,理解生产力发展是中世纪欧洲城市复兴的重要原因。 环节4:阅读教材58页第二段小字部分小故事,了解复兴初期的城市状况 过渡:城市复兴的初期,规模和卫生等方面都差强人意。可涌向城市的人们却在不断增加,为何人们这样趋之若鹜呢? 环节5:再次出示导入时的两幅图片,重温庄园经济下农奴无人身自由。观察《城市的一角示意图》,问题:图中人们在从事什么活动?从事商品买卖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出示材料二,分析自由对生活在城市的人们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同一组图片,反复比较,提高读图学史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