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外国美术鉴赏 第三课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预设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2课时

㈠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㈡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一、组织教学:检查、启发学生准备好老师配合上课。

二、引入新课:听一听: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

师提示1:听罢西方宗教音乐,请大家先把眼睛闭上是秒钟,从中体会一下感受。

三、讲授新课:

师提示2:电脑多媒体展现佛教建筑景观、基督教建筑风光、哥特式建筑景观、伊斯兰教建筑VCD录象。

师仿白: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简介。。。。。。

特别欣赏美术作品

(一)佛教建筑

1.印尼婆罗浮屠(公元8世纪—9世纪,爪哇岛):电脑多媒体展现1

欣赏活动1: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亚洲著名的佛教建筑,是一座大型的佛塔(中国古代称印度的佛塔,即窣堵坡为“浮屠”),或称大窣堵坡。它位于印度尼西亚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的墨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婆罗浮屠”在梵文中的含义就是“山丘上的佛塔”。它修建于印尼夏连特拉王朝时期,费时约15年。15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印尼后,佛教衰微,婆罗浮屠也被废弃,同时被火山灰及丛莽所湮没。直到1814年才被重新发现。1907年—1911年和1973年—1983年两次修缮,才形成今天所见的面貌。

婆罗浮屠不仅是印尼现存最重要的佛教建筑,而且是世界现存的最大的佛塔。整个建筑全用石块砌成,约用了200万块石头,塔基边长112米,台基上有面积依次递减的五层方形台,各边都有数层曲折;方形台之上又有依次递减的三层圆形台,直径分别为51米、38米、26米;顶端的一座巨大的钟形窣堵坡,从地面至塔尖,原通高约42米,现通高31.5米;方形台的各层,在主壁和栏杆间共有4个宽约2米的回廊。回廊两壁上有连续的浮雕,共长3200米,有2500幅画面。浮雕的主要内容为佛教故事。在台基掩盖的方形层基部也有约160幅浮雕。在方形层的各栏杆,按一定间隔配置一个外向的佛龛,共432个,中间各安置一尊等身大坐佛。此外,在三层圆台都有一圈钟形小塔,下层32座,中层24座,上层16座,共计72座,它们像众星拱月一样环绕着中心大窣堵坡。每个塔内均置一尊佛像,加上中心大窣堵坡的佛像,共有505尊。

探究活动一:提问引入问题

师设问:像这样独特的建筑形态,到底意味着什么?

请生A:就所看所听的,谈谈其他体会,提提看法。。。。。。

师概述:原来,婆罗浮屠的设计者们试图创造一个立体的“曼陀罗”。曼陀罗是佛教用语,是梵文Mandala的音译,意译是“坛”或“坛场”。印度佛教密宗修“秘法”时,为了防止“魔众”侵入,便在修法处划一圆圈或建一土坛,有时还在上面画以

佛、菩萨等像。以后,一般把划为圆形或方形的修法地方或坛场称为“曼陀罗”,认为这里是佛与菩萨聚集之处。换句话说,“曼陀罗”就是佛与菩萨修身养性之地。实际上这是佛教徒们心中的理想境界。他们使用规则的方形、圆形等完整的图形,企图表现这种理想世界秩序井然的境界。

请生A、B:就所看所听的,谈谈其他体会,提提看法。。。。。。

2.印度《桑奇大塔》:电脑多媒体展现2

欣赏活动2: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中国古代旅印高僧称之为佛塔的一种早期的佛教建筑,印度称之为“窣(音“苏”)堵坡”。因此塔位于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尔附近的桑奇而得名。又因那里还有同类型的其他几个窣堵坡,而这一窣堵坡又最具有代表性,所以,该大塔又称为桑奇一号窣堵坡,也是中国古代佛塔的最早依据。它是一种半球形的建筑物,主要用于埋葬佛祖或圣徒的舍利子(骨灰和遗骨)和遗物。它的形式是从印度史前时代的坟冢演变而来的。它的半球体的直径为32米、高12.8米,立在4.3米高的圆形台基上。台基的直径为36.6米。塔顶有呈正方形的一圈石栏杆,围着一座托名佛邸的亭子,冠戴着三层华盖。半球体内层是泥土,外面是用砖砌的,里面埋藏着舍利盒。从窣堵坡的造型来看,它的构思比较原始,以半球体象征印度神话中孕育宇宙的金卵,半球体之上的伞柱象征宇宙之轴;三层伞盖代表佛、法、僧三宝,大塔周围的四座塔门标志着宇宙的四个方位。整个大塔的造型单纯、浑朴,完整统一,具有明显的稳定感和重量感,加上四周又有玲珑纤巧的栏杆和门作衬托,同半球体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窣堵坡显得更加庄严隆重。

请生C、D等:谈谈个人认识,提提问题。。。。。。

3.印度桑奇大塔东塔门雕刻:电脑多媒体展现3

探究活动二:提问引入问题

师设问1:为什么说桑奇大塔四周塔门的雕刻,集中了印度早期佛教艺术的精华?

师设问2:被公认为桑奇乃至全印度古代雕刻中最美的女性雕像之一是什么?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69。然后讨论问题1、2。

欣赏活动3: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小结:东塔门北侧立柱与第三道横梁末端交角处的砂石圆雕托架像《树神药叉女》。这一雕刻具有加固构架和装饰的双重作用,类似中国古代建筑中枋与柱相交处的托座──雀替。女像身体与四肢的挺伸和建筑结构的配合十分协调,她双臂攀着芒果树枝,纵身向外倾斜,好似凌空飞舞。她是芒果树的精灵,生殖力的化身。由于药叉和药叉女是印度古代早期农耕文化生殖崇拜的产物,也是大地万物原生力量的化身,药叉女则被看作是自然生殖能力的源泉。所以,印度古代雕刻中出现许多药叉女的形象,而且极力强调女性的生理特征,从而使她成为印度古代艺术中女性美的标准。桑奇大塔东塔门的这一《树神药叉女》,身体呈S形的三屈式,这种形式逐渐发展成印度标准女性人体美的典范。这与古希腊雕刻中女性人体美的表现,完全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古希腊追求女性形体比例匀称、完美优雅;印度则极力夸张女性形体的生理特征与丰满成熟。

师小结: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宗教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在原始社会里,人们信仰的是为数众多的鬼神,即多神教。人们无法抗拒各种自然灾害,认为在他们周围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们的一切,只有用膜拜、祈祷或用巫术、祭咒、舞蹈等仪式去影响它们,才能消灾降福,保证生产和生活的顺利进行,因而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形成了最初的宗教──原始宗教。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不平等,宗教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国家形成以后,出现了统一的君主,多神教也逐渐演变成一神教。被压迫阶级对来自社会的阶级压迫和对来自自然界的灾害,同样感到难以理解和无法捉摸,便产生了种种幻想,渴望有一个能使他们摆脱苦难的“救世主”和“天堂”,这就是阶级生活中许多宗教如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源。

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它既不能科学地认识世界,也不能揭示出自然现象和社会变化的客观规律。但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充满苦难的年代里,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又往往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可以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说明宗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宗教艺术也是这样。一般说来,古代创造的宗教艺术,当时是一种宗教宣传品,并非单纯观赏的艺术品。宗教艺术所体现出来的艺术成就,是人民群众智慧的体现。何况,其中还凝聚着当时人们的理想和幻想。所以,古代遗留下来的宗教艺术,可以成为我们今天观赏的对象。Dh 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基督教建筑

师展示1:电脑多媒体展现基督教建筑风光(VCD录象)。

欣赏活动4: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基督教是信奉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各个教派的统称。早期的基督教是当时还处在奴隶制阶段的罗马帝国阶级斗争的产物。犹太人中的城市居民、农民和奴隶,对罗马帝国和犹太上层分子怀着刻骨的仇恨,一直坚持斗争,但又找不到指导自己行动的思想力量,有些人就把希望寄托在超人间的“救世主”(“基督”一词的原意就是“上帝派来的救世主”)身上,于是,就从犹太人原来信奉的犹太教中产生一种新宗教。这时的基督教教徒大都是贫民和奴隶,宣传一切受灾难的人死后将进入天堂,而富人要进入天堂“比骆驼穿过针孔还难”。这些思想和活动,反映了下层群众对剥削者的鄙视和仇恨,对贫苦人的同情和支持。基督教宣扬顺从和忍耐,等待死后从“上帝”那里得到报答。这些思想不久就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它是一种影响很大的世界性宗教,宣扬上帝(天主)创造并主宰世界,认为人类从始祖起就犯了罪,并在世中受苦,只有信仰上帝及其儿子耶稣基督才能获救。它以《旧约全书》和《新约全书》作为“圣经”。

学生观摩与(分组)讨论:

1.索菲亚大教堂(土耳其,公元532年—537年)

欣赏活动5: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欧洲中世纪拜占廷帝国(即东罗马帝国)时期的重要的基督教建筑。

探究活动三:引入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主要围绕着如下知识点展开——

现今的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在古代最早称为拜占庭,后改名为君士坦丁堡,中世纪时是拜占廷帝国的首都,现存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拜占廷帝国皇帝举行重要仪典的场所。现存教堂除四角的伊斯兰教尖塔,是土耳其人灭亡拜占廷帝国,将教堂改为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后增建的外,其他均为原来所建。它的突出成就,首先在于创造了把穹顶支撑在四个独立支柱上的结构体系。教堂正中的穹顶高15米,直径为32.6米,是古代少数几个规模宏大的穹顶。采取这种结构,便能在各种正多边形平面上使用穹顶,使建筑物内外都有完整的集中式构图,成为后来欧洲纪念性建筑的先导。其次,教堂内部空间宏伟而又有变化。穹顶的40个肋的下部,每两肋之间都开窗户。这40个窗,不仅可作内部采光,而且在视觉上,会使人产生穹顶好像飘浮在空中的感觉。无怪乎当时的拜占庭历史学家普洛可比乌斯曾说:“仿佛由天空的铁链悬系着。”

2.(俄罗斯)《华西里·柏拉仁诺大教堂》(1555年—1561年建,今莫斯科红场)

欣赏活动6:多媒体课件演示

师旁白:这是一座有纪念碑性质的著名俄罗斯风格建筑,是沙皇伊凡四世(1530年—1584年)为纪念1552年最后战胜外族侵略者而建,由巴尔莫和波斯特尼克设计。整个建筑风格独特,中央主塔采用俄罗斯民间建筑特有的帐篷顶,高47米,形成垂直线,统率着周围8座形状、色彩与装饰各不相同的浑圆饱满的穹顶。整个教堂充分展现出它复杂而又十分协调的形体,那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穹顶,活像一团熊熊大火,腾空而起。它凝结着俄罗斯人民由于结束了几个世纪来遭受外族统治的奴役生活而产生的无比欢乐和激动的情感。从而使这一建筑所形成的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节日气氛和纪念碑的意义。这一建筑所运用的华丽的装饰和强烈的色彩,使它所体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节日气氛,显得更加强烈,出色地体现了俄罗斯历史上民族独立、人民胜利这个伟大的主题。

3.意大利比萨教堂建筑群(11世纪—13世纪)

探究活动四:

学生交流1: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的?

学生交流2:对比佛教建筑、基督教建筑,找出他们的主要特征?

师旁白:

比萨教堂建筑群是欧洲中世纪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它位于意大利的古城比萨。这一建筑群包括教堂、洗礼堂、钟塔和公墓四个部分,其中前三个部分最为重要。大教堂的建造年代最早(1063年—1092年),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并攻占巴勒摩而建的。洗礼堂建于1153年—1278年,钟塔建于1174年。这些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罗马式建筑的代表作。大教堂平面为拉丁十字形,全长95米,纵向有四排柱子,正立面高约32米,有四层连列券柱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极富

变化。洗礼堂位于教堂前面,其正门与教堂正门相对。平面呈圆形,直径35.4米,总高54米,立面分为三层,上两层为连列券柱廊,圆顶上矗立着施洗礼者圣约翰铜像。钟塔即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这三座建筑,形体各异,对比强烈,变化丰富,但它们的构图手法又十分统一,因为均应用了连列券柱廊作装饰且色彩统一。

欣赏活动7:多媒体课件演示(播放具有代表性的西方宗教音乐。。。。。。)

四、教师小结:

肯定欣赏活动过程中各方面表现突出的同学。

宗教与美术密切联系,是人类发展史上多个民族共有的现象,构成美术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非常重要的经典表现形式。

宗教美术作品也是劳动人民创作的,其艺术珍品是人类文化的宝藏。我们尊重宗教,尤其尊重宗教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比如对于艺术珍品应熟记,对作品的理解,也应认真阅读教材与有关资料。

我们要从美术作品的欣赏入手,在用美术语言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去了解宗教美术的特点。同时也要把宗教美术作为人类的文化来学习,其中包含着人类的追求和信仰,也渗透着人类的智慧与创造。

通过学习,我们基本上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有所了解;

懂得了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了解了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

特征;应该说我们能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3、伊斯兰建筑

概述:伊斯兰教的概况;它的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是清真寺。

结合《伊斯法罕皇家清真寺》和《泰姬·玛哈尔陵》,从造型上分析伊斯兰教建筑的主要特点。

㈢巩固与小结

㈣相关链接

㈤总结

提问:看了哥特式教堂的尖塔和清真寺,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提示:你是否有一种向上升腾的肃穆感?如果不把它作为教堂,你认为它可以做什么用?

总结:如果把它作为住宅、办公场所,总觉得它缺少一些人的气息,它给人的感觉太理性、太冷漠了。而这种感觉正是宗教建筑所要传达的,所以说,不同的建筑形式是为不同的功能服务的。

外国美术鉴赏心灵的慰藉和寄托

外国美术鉴赏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授课教师:普兰店市第二中学于强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课型:新授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重点: 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 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具资料:多媒体、图片、课件等。 教学过程与内容: 一、导入: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

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指出: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课件展示) 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3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对宗教的性质有一些感性的认识。 2、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并感受宗教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正确对待宗教艺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进一步学习欣赏建筑艺术的方法,着重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以及三大宗教建筑的主要特征。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对待宗教艺术的态度和价值观。 难点:解决对宗教的认识,以及与宗教建筑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法选择:举例法、讲解法。 学法选择: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顾中国的宫殿建筑——故宫建筑群和天坛,它的形式是为王权服务的。这一讲,我们来赏析为宗教服务的建筑——宗教建筑。 (板书课题: 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影响深远。宗教对于一时还找不到正确出路的广大人民群众,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支柱,它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幻想。在世界三大宗教盛行的年代里,世界各国建造了一大批宗教建筑。 (二)结合课件讲授新课: 1、佛教建筑 概述:佛教的概况。 结合教材中的讲述,介绍印度《桑奇大塔》和《婆罗浮屠》。 引导学生与中国佛塔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特色:对称、多种造型手法的综合运用等。并了解建筑是如何体现一定的思想观念。 2、基督教建筑 概述:基督教的概况。基督教的教堂集欧洲中世纪美术制大成。它先后创造了拜占庭式、罗马式和哥特式三种建筑风格。其中哥特式教堂建筑式西方建筑史上的一个高峰。 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夏特尔主教堂》、《兰斯主教堂》和《科隆主教堂》。 学生围绕这几个代表作欣赏,分组讨论: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

人美版高中美术教案: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美术鉴赏及其意义(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主要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重点: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难点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理由:由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的制约,对新概念的理解必然有一定的难度。)(四)内容结构本课主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学习美术鉴赏的必要性,第二部分说明什么是美术鉴赏,第三部分为美术作品的分门别类,第四部分是美术鉴赏的意义。二、教法:本课涉及的新知识主要以基本概念为主,所以我采用了讲授法、对于相关的作品采用演示法。 三、学法:记录、观察、理解、记忆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物质生活的需要之后,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我们面对数量众多,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时,如何来辨别作品的好坏,如何认识和理解艺术家的表现方法,作品的意义,对作品的价值的判断以及会从内心产生喜欢或厌恶等的情绪反应。所有这些疑问的产生,都涉及到了美术的鉴赏问题。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张萱的《捣练图》米勒的《拾穗》达利的《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之31》提出问题:A、你喜欢哪幅或者哪几幅作品,为什么?B以上有你感到厌恶或不解的作品吗?为什么?C你能说说其中有关作品的表现有哪些独到之处吗?学生活动:带着问题观察展示的作品,踊跃的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大家对美术作品的这些疑问或者观点,都涉及到了美术鉴赏的问题。那么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作品是怎样分类的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理由:通过作品展示,让学生在看画的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自然而然的引出美术鉴赏的概念,比单纯由老师来讲述要直观和具有乐趣。)2、什么是美术鉴赏?基本内容:先从对天安门广场的感受和对天安门的审美认知中,说明鉴赏并不神秘,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然后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以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来介绍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阐明什么是美术鉴赏及其对象、过程、目的和本质特征等。通过对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三幅国画的欣赏以及对各自相关知识的查证,得出他们的内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鉴赏是被动接受与主动参与的综合的审美活动。美术作品的直观和相关知识是美术鉴赏的基础,这就要求鉴赏者必须首先具备美术的基本知识,识别美术的基本类型和一般表现方法,然后才能进行实质的鉴赏活动。那么美术作品有哪些类型呢?这就涉及到了美术作品是如何分门别类的问题。教师活动:(1)、分别展示天安门的图片、张萱的中国画《捣练图》和法国画家米勒的油画《拾穗者》,徐悲鸿的《奔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以及吴冠中的《根扎南国》(2)、提出问题:A、看到天安门我们联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历史的、情感的)B、《捣练图》和《拾穗者》两幅作品有什么区别?(提示:画种、服装、国家、贫富、)C、《奔马》《太白行吟图》《根扎南国》都是中国画吗?(3)、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有关理论和观点。学生活动:欣赏图片,探究问题,回答提问。 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

国外美术鉴赏黄嘉羽

国外美术鉴赏 黄嘉羽 2009110161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我渐渐的学会了怎么样去欣赏国外美术。掌握了比较科学、正确的方法,才能使我自己的欣赏能力、审美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 关于美术欣赏的方法,这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术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同时各种类型的美术作品,又有时代、地域、价值取向、艺术形象等等差异。要说有什么方法吗?的确很难一概而论。但是,美术欣赏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艺术形象去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活动。因此它也就必然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又由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不断循环往复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只有在不断的欣赏实践与理解、思考的过程式中,才能真正理解到美术欣赏的真谛。 美术作品是视觉艺术,它要求人们用眼睛去欣赏。 当我们看一幅画时,首先总是会被画面上的内容、情景、形象、色彩这些冲击我们视觉的东西所吸引。美术欣赏与美术创作,颇有相似之处。画家在写生时,对对象的第一印象是十分重要的。在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作品时最初的直观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由于最初的直观感受是一种未受干扰的、整体的把握,因此是新鲜的、生动的,甚至是比较准确的。然而,直观感受是因人而异的,由于观赏者的水平不同而存在高、低的差别。重视直观感受在美术欣赏中的作用,也就是是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活和审美术经验,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对于那些我们所说的“看不懂”的东西,事实上你也许有点意会却难以述说。这种现象说明美术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具备一定的欣赏知识和方法,仅仅凭个人的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很难以上升到“欣赏”的境界。 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了解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 就欣赏某一幅具体作品而言,最初的直观感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毕竟是一种感觉而已,属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有待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这就有赖于采用分析的方法。因此,在欣赏美术作品前,我们有必要掌握一些美术欣赏的方式方法,具备一定的艺术理论基础知识。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属流派、风格特征、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美术知识,才能使自己的感觉、联想朝着合理、正确的方向,深入形象的内涵,从一般的观赏升华为纯正的审美活动。认识论告诉我们,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总之,美术欣赏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美术知识,积累审美经验和重视全面提高文化艺术素养。 在美术创作中,画家通过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是用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在美术界欣赏中也离不开形象思维。美术欣赏包含量着观赏者从对作品形象的直观感受为开端,经过自己的联想、补充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多少年后,作品的题目、目内容和故事可能被遗忘了,但画面形象却不易忘却。这就是说,在美术欣赏中理性的分析是必要的,但最终仍需回到对艺术形象的感觉上去——经过理解后更鲜明、更生动、更深刻的感觉。这也是在美术欣赏中,还要运用综合的方法,既不能满足于最初的直观感受,也不能停留在理性的分析上,而是要把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达到更高层次的审美境界。 我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品是《威伦道夫的维纳斯》。这是一尊很小的高仅11厘米的女性裸体雕像,据考证,这是旧石器时代晚期属于奥瑞纳文化时期的作品,距今两万年左右。这尊女性裸体雕像的体积虽然很小,但却以肥胖、成熟而有力的形态,显示了宏伟的纪念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西方美术鉴赏论文——浅谈印象画派 内容摘要: 印象画派(Impressionism)是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的过渡,是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分水岭,标志着新艺术的开始。印象派在色彩表现上打破了“固有色”概念,科学客观分析色彩关系,创立了全新的色彩体系。印象派对我国的美术教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印象派绘画(Impressionism)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大师,他们创作出大量至今仍令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巨制。其代表作品中,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的印象》、凡高的《向日葵》等更是鼎鼎大名。 关键词: 印象派绘画现代绘画传统绘画 内容:

印象主义是19世纪后期产生于法国的一种艺术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画家在艺术特色上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以及主观精神的表现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义的艺术特色有着明显的区别。他们重写生,重实践,并走出画室,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用奔放的笔触和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调强烈的新画风。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传统绘画里没有的。传统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

人美版高中美术鉴赏全套教案含教学反思(精品推荐看)

第1课培养审美的眼睛 一、教学目标 本课作为高中整个美术鉴赏教学的开篇,对后面的教学具有指导意义。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美术鉴赏,美术鉴赏的一般过程和特征,以及学习美术鉴赏的意义,由此掌握美术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审美的眼睛”。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送审美的眼睛,让学生掌握美术鉴赏的一般方法,认识美术鉴赏对于个人未来人生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理由:审美应是一种主动地行为,因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有具备了一双审美的眼睛,才能会看和主动。) 三、教学难点 如何结合实例讲清美术的主要分类方法、美术鉴赏的概念和美术鉴赏一般过程或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回忆: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值得骄傲的建筑或是艺术作品? 可见,艺术美就在我们身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学会鉴赏身边的艺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 1、美术鉴赏的概念 2、美术的分类 播放幻灯片同学们请你们研究以下的作品,从美术分类的角度,可以把它们分为几种类型?你的分类标准是什么?按照其他角度又能如何划分? 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摄影六大类 3、鉴赏美术作品的步骤 感受、归类、分析和判断→体验、想象和评价 a.下面以《捣练图》和《拾穗》为例,相同题材对比分析欣赏这两幅作品前提:题材相同,同是描绘妇女劳动的场面,

分组: 第一组:从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第二组:从作品的艺术形式入手,对作品进行价值判断 请同学们表述讨论结果: 形式上对比分析: 《捣练图》:中国传统绘画,绢本设色,37厘米*147厘米,长卷,展现宫中妇女的完整的捣练劳动过程,具有连环画性质,人物造型工细,线条劲键,用色富丽华贵,明确传达盛唐的审美观和审美趣味。 《拾穗》油画83.5厘米*111厘米画面质朴真诚,人物造型结实,展现真实的生活气息。 社会背景、画家本身进行分析: 《捣练图》:作者张萱,圣唐时期著名人物画家,宫廷画师所画人物雍容华贵,丰颊肥体,突破了中国人物画主要描绘“烈女”“孝子”传统题材,开始表现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在美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 《拾穗》:作者米勒(法国)站在同情农村贫穷妇女的立场上暗示阶级对立,歌颂劳动者质朴勤劳的美德。 总结:两幅作品国度不同,形式不同,两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也不同。 b.《黄山日出》这幅摄影作品所表达的意境和绘画作品的意境是否相同?摄影的工具是否最重要的? 教师引导: 第一,摄影属于美术的范畴,摄影的意境和绘画的意境有共同的追求。 第二,摄影和绘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摄影所受时间、空间、工具的限制比较大,比较多的反映现实社会。绘画相对来说限制较小,画家的思想和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形式可以更加自由。 第三,摄影工具非常重要,但作品的主题和反映的内容才是最重要的,她和绘画作品一样,最终是要和观众进行交流。 结论: 1,美术作品最直接的反映是视觉形象。艺术家总是通过视觉形象与欣赏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交流的内容则是艺术家的情感世界和世界观、艺术观等等。 2,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艺术家由于受到政治、经济、宗教、

高一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

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教案 第一课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1个课时) 教学目的:1、了解一下美术鉴赏的对象、范围。 2、了解欣赏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3、调动学生参与欣赏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教学重点:介绍鉴赏方法,特别强调美术评论的非唯一性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本课为全册的引言,故设法消除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引导学生用鉴赏方法进行 鉴赏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1、鉴赏=欣赏? (引导学生看书) 2、美术=艺术? 讲解: 1、假设有这么两个人评价同一幅作品: 甲说:“这幅作品我不懂得欣赏”。 乙说:“这幅美术作品我鉴赏不了”。这两句话和这两个人的身份有什么实质性上的区别? (甲外行,乙具备这一专业知识。“欣赏”强调一个“赏”,表示看,可以是走马观花似的; “鉴赏”则强调一个“鉴”字,有鉴别之意,要对美术作品和美术形式进行评价。)

2、美术、艺术:源于古罗马拉丁文“art”,都指自然造化的人工艺术,即通过手工制作的 一种艺术。包括文学、音乐和戏剧等等。之后中国文艺界、教育界才把“美术”和“艺术” 这两个概念区分开来。艺术包含美术,美术只是艺术的一个门类,艺术还包括音乐、戏曲、 影视、文学、杂技等。 二、新授 有人说:美术姓美,也有人认为美术姓术。这其中的争论也历来为教育专家所关注, 从美术的符号语言来说,他是姓术,因为他是运用点、线、面、色彩来表述的一门学科。从 鉴赏的角度来分析,美术应该姓美,因为美术形象的本身就是通过美术家或作者经过提炼加 工的生活原型,这些形象是通过审美的提炼加工成具有美感的形象。 (让同学们说说哪种说法比较正确引出美术的真正定义) 1、美术的定义:美术是以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可观的静止的,占据一定平面或立体空间 的艺术形象的艺术。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2、美术的范畴: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在中国还包括书法和篆 刻。 a、绘画: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如油画、国画、素描、水彩等。) b、雕塑: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指用各种可塑材料(如石膏)或 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如木材、石头、金属、玉块等),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 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9课

人美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课时:1课时 教学思路: 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花鸟画三大类。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节内容属于民族文化传统类教材,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激发民族审美情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教学程序这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加以论述。 课业类型:欣赏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探索重点: 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探索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育观念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我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比较分析法:通过中国作品《朝元图》与外国作品《蒙娜丽莎》的比较,学生能够形象地分析并得出结论:中国古代人物画主要的造型手段是“线条”。 2、引导探究法:美术作品欣赏是个体的审美活动。绘画作品是静态的物质形态,如果让学

生独自找出审美的切入点,并展开欣赏,最后得到健康审美感受,是比较困难的。这一过程需要教师的逐步引导,所以我采用

“引导探究法”。 3、八字教学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欣赏美术作品的能力,所以我教给学生美术作品欣赏的方法:描述—感受—理解—评论。这是“授人以渔”的教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4、运用投影仪辅助教学。 学法(主要培养其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活动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活动。在教学生掌握美术作品欣赏方法的同时,也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比如: 1、描述:形象思维为主。 2、感受:由形象思维转为抽象思维为主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3、理解 4、评论:上升为创新思维 教学程序 组织教学:2分钟 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教学设计分析、评价、反思、 体会 学习欲望1、导入:导入探究课题: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 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 “神” 中国绘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上溯到原始 社会的彩陶时期,中国绘画已经过了7000年左 右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发展中,中华民族的祖 先为我们留下了丰富多彩、辉煌灿烂的绘画艺 术。中国画从题材内容来分类,分为人物画、山水画和 花鸟画三大类。这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绘画 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猛虎捕食图(黑山 岩画,新石器时代) 意在激活学生的思 维,使学生对中国古 代绘画产生浓厚的 兴趣。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构图角度)

构图是造型艺术的形式结构。“它是指画家在有限的空间或平面里,对自己所要表现的形象进行组织,或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从而形成整个空间或平面的特定结构”。绘画的过程分为构图、造型和用色三个部分。同时,构图所涉及的范围有骨架、位置、边框三个要素。构图作为艺术表现的手段,通过对骨架、位置和边框三个外部元素的经营,建设成为一个视觉空间,体现了美感,进而表达了内容。构图对于另外两个形式要素——造型和用色,具有调配、组合和统率的能力。构图处理的布局,决定造型和用色的基调,从而决定整个画面艺术处理的基调。这种基调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重视的态度,也可以是对客观世界采取改变的态度,或者强调揭示客观世界的真谛——对客观世界进行准确无误的选择取舍、概括归纳、提炼升华,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生活内在规律的准确而深刻认识上、画家自身主观世界的思索和感动的基础上。因此,构图对造型和用色的统帅作用,使它在绘画艺术的形、色要素中居于“重要”的位置。 构图包括的范围很宽: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电影和摄影的画面、舞台设计、建筑艺术等。有书记载曰:“构图是画面上物象的组合、配置和整顿。”构图首要任务就是安排所要表现的各种对象的位置,不同的布局产生不同的感觉。利用点、线、面和空间在安排上的变化,把人们的视线引向画面的某一个地方,以达到突出这个地方物象的目的。 构图应该以表现主题思想为核心,是作者思想感性和艺术表现形

式的统一,是艺术水准的直接体现,由于艺术家的风格与表现主题思想的多样性,所以每幅画的构图形式又各有特点,但同时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常见的有平行水平、平行垂直、平行斜线、对角线、辐射线、十字架、S形、V形、三角形、螺旋线、圆形等。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单纯运用某一种构图形式是很少的,常需要在同一画面中运用几种视觉功能,在综合运用的同时,又总要以某一种构图形式为主,这就形成一件作品构图的基本形式感。根据画面的主题思想和要求,需要采取各种不同的布局方式,这一选择应取决于作品内容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倾向。 下面我选择些许画作,做简单分析: 《格日尼卡》——毕加索 毕加索1937年创作完成的《格日尼卡》,是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之一。乍一看去,画面显得有些杂乱,但仔细观察后会发现,画面中女人、骏马、公牛、孩子等形象的安排,都是画家精心构思的。画家将画面中光线较亮的图案相互交叠,正好形成中间的等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线,恰好将这幅长条形的画面分割成两个方形。这种巧妙的构图方式,使画面中一个个经过夸张变形又充满动感的形象,在杂乱中表现的统一有序。同时在众多的形象中,画家又很好地表现出了画面的重点。由此可以看出画家深厚的绘画功力。 《最后的晚餐》——达?芬奇 达·芬奇所作的《最后的晚餐》,一排人和桌子形成平行水平线,在构图中造成向两边展开的感觉。这种视觉的引导使十二个弟子的不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1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动机并非为了观赏,而是一种与原始巫术和宗教有密切联系的行为。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看图片分析,从内容、形式、形象、色彩等方面切入并讨论) 史前雕刻最著名的有法国劳塞尔执牛角的女祼浮雕和奥地利维林多夫的女祼石雕像,大约产生于三万年以前,这些雕像竭力夸张突出的是人的性特征,比如胸、腹、腿,不刻画五官,实际用途是作为当时女性崇拜或生殖崇拜的偶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中国画-说课稿-高中美术鉴赏-第一课

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号考生,今天我抽到的课题是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七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绘画》里的第一课《民族文化,国之瑰宝——中国画》,属于欣赏课型,作为绘画分册开篇之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感受祖国传统文化之博大情深,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征。本节课的内容在课本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上好本课为之后学习中国山水画和花鸟画的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国画基础,通过高一的学习也具备了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对于中国画,他们在生活中也有一些接触,但大部分学生对中国画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已经不流行中国画等等的狭隘想法。因为有了这些想法,有的学生在学习时可能还会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内容不宜讲得过于理论化,而应当多结合学生特点,让他们在学习中意识到中国画的的独特魅力,而不倾向于简单知识的传授。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中国画,了解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并能对中国画作品进行简短评述。 能力目标:学习中国画的相关理论知识和表现手法,体会中国画的独特的艺术风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作品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中国画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为了完成素质教育中德育的目标。 本着高中美术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确立了本课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了解中国画诗、书、画、印的独特表现形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画传神写照的内涵,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主要特点。针对教学重点我采用欣赏对比方法,着重讲解知识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欣赏方法,欣赏分析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以点带面,通过本章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切入课题,全面认识中国古代绘画。针对知识难点,我采用学生先学,教

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第三课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教案获奖版

1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若干具象艺术作品掌握具象艺术的特点、作用。 2、掌握鉴赏具象艺术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具象艺术的分析能力,理解美术作 品中对典型形象的塑造。 2学情分析 由于地方教学条件的限制,对美术教育认识不足,美术教学受到忽视,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对本学科的学习目标模糊,偏离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对学生的成长、科学的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作用。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讲解具象艺术的特点以及社会功能,,使学生能在此基础上分析具象艺术作品,进而领会具象艺术的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鉴赏具象艺术作品,以及对具象艺术作品情节性、典型性的理解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一、导入新课: 出示具象画作并介绍:像这些艺术形象与自然对象基本相似或极为相似的艺术就是具象艺术。(引出课题)幻灯片出示课题——具象艺术 具象艺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人类艺术中最主要的一种艺术类型,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具象艺术,一起去感受它的风采。教师幻灯片补充--走进。 我们应认识和了解具象艺术的特点、功能;学会鉴赏具象艺术和评价具象艺术的意义。这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活动2【讲授】如实地再现客观世界—走进具象艺术 二、教授新课: (出示幻灯片)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当代实力派的油画家王沂东和冷军的写实油画作品,看看具象艺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通过以上两位画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具象艺术的特点有哪些呢? 1、视觉真实性或客观性,即具象艺术是以客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且把对象表现得像我们看到的一样真实。 欣赏《清明上河图》生动反映了北宋都城汴梁的繁盛景象。内容结构大体分为三段: 开首表现的是------郊野风光。 中段表现的是------繁忙的汴河码头 后段表现的是------市区街道,是纵横交错、店铺鳞次栉比、人流如潮、车水马龙的繁华场面。 虹桥上下发生着什么?(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然后教师小结)

美术:外国美术鉴赏第7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第七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教学目标: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学会如何来欣赏现代绘画。 教学重点: l、色彩和光学的关系。2、莫奈、凡高 教学难点:如何用心来欣赏绘画。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我们以前讲过的现实主义艺术的风格特点? 二、新课讲授课题——印象主义绘画 现在请预习过的同学来给介绍一下:什么是印象主义?印象主义的由来? 印象主义这个名称是由法国画家莫奈的一幅风景画《印象·日出》得来的。印象主义画家以阳光和色彩为主角,借助光与色的变幻来表现作者从一个飞逝的瞬间所捕捉到的印象。 请学生介绍莫奈和他的作品《印象·日出》。 教师出示一张白纸,问:这是什么颜色?白色!打上红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红色的。打上蓝色的灯光后,问:现在是什么颜色的?蓝色的。 大家从这个实验中,得出什么结论:在不同的光线下,物体会展现不同的颜色。 请同学回忆,曾经学过的形容阳光色彩的词句。我们来看莫奈笔下的阳光的颜色。请看系列作品《卢昂大教堂》。辨别这三张画,大家可以讨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间画的?黎明、中午、黄昏。 印象主义绘画的代表者,除了莫奈还有谁? 看马奈的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酒吧侍女》、《吹笛的男孩》。 组织学生讨论,请同学简单的来总结马奈的艺术风格。 马奈:十分善于使用黑色的。使整个画面的色彩响亮醒目而又各得其所。现在我们来看这些画,你能否分辨出莫奈的和马奈的作品。 不同的颜色经过色点的组合,就形成了新的色彩,那刚才大家用的绘画的方法就是——点彩画法。看点彩大师修拉的作品《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分析:新印象主义:尝试用原色色点配置,使画面产生视觉混合的色彩效果,运用这种准确分布的各种色点来客观理性地、冷静地组成画面艺术形象。因他们用这种科学的、严格化的色彩和笔触,代替了印象主义画家的那种富有感情的色彩和生动潇洒的笔触,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科学的印象主义”。 引导讨论:大家认为这种绘画方法好吗?这种绘画风格把印象主义对光与色的追求推向了一个极端,还有一批画家在寻求另外的一种对光和色的表现方法——后印象主义。 学生介绍后印象主义: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画家。后印象主义者不喜欢印象主义画家所采取的过于客观的科学态度。他们主张,艺术形象要有别于客观物象,同时饱含着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后印象主义的代表画家:高更、塞尚、凡高。大家看看这是谁的画?很多同学非常熟悉凡高的作品,为什么?对,他的画曾经是世界的最高价。一说起凡高我们就想到向日葵,凡高在自己在一生中画过11幅《向日葵》,它体现了凡高的什么样的性格?凡高为什么要反复画向日葵? 通过课件了解:凡高于1888年2月来到法国南部的阿尔,在那里他深深地为南方璀璨的阳光而激动。他在给埃米尔·伯纳的信中表达了他的狂喜,他说,那里的河是翠绿的,落日象熔金的炼炉,太阳是金黄色的,“在我眼里,此地的乡间,气氛宁静,色彩绚丽,……与人们在日本版画中见到的景象一模一样。他强烈地爱上了遍地生长的金色向日葵。画中,那一朵朵葵花在阳光下怒放,正如凡高自己所说“这是爱的最强光!” 《向日葵》表现出了画家什么样的情绪?对生命的热爱!

外国美术鉴赏课件 维纳斯的诞生

. 维纳斯的诞生 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最后一位大师。原名亚历山大·代·菲利普,波提切利是他的艺名。他的宗教画人文主义思想明显,充满世俗精神,他大量采用教会反对的异教题材,大胆地画全裸的人物,对以后绘画的影响很大。《春》和《维纳斯的诞生》是最能体现他绘画风格的代表性作品。 名称:《维纳斯的诞生》 作者:波提切利 创作时间:约1485~1486 年 尺寸:172.5 ×278.5cm 类别:布面蛋彩 收藏:意大利,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 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中的维纳斯(古希腊神话中叫阿芙罗狄特),在传说中是代表爱与美的女神。据希腊神话描述,她诞生于爱琴海的波涛之中,并且一生下来就已成年,既不必经历懵懂无知的童年,也无需面对死亡将至的暮年,实际上是人类所追求的永恒美的象征。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就是根据这个传说创作的。他以特有的清冷、大胆的笔触,赋予了维纳斯一种空灵、出尘的诗意美。 画面所表现的是西西里岛的一个美丽的传说:一片漂亮的大贝壳漂浮在碧波荡漾的海面上,上面站着纯洁而美丽的维纳斯,画面的左上方,长着翅膀的风神正鼓起双唇轻轻地将贝壳吹到岸边,等候在岸边身着华丽服装的时辰女神正准备把一件缀满鲜花的红色披风披到她裸露的身上。娇艳的玫瑰花瓣从高处纷纷飘落,更给优美的画面增添了诗情画意。维纳斯身材修长,容貌秀美,双眼凝视着远方,眼神充满着幻想、迷惘与哀伤。 她微曲右腿,身体向右微微倾斜,一头金色长发被海风轻轻吹散。她的皮肤光洁剔透,散发出青春的气息,美丽的面庞略显出某种淡淡的迷惘。尤其是那双纯真无邪的眼睛,笼罩着一种脉脉的忧郁和哀怨,反映出她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无助和迷茫。维纳斯的脖子和双手显得长了一些,但是这更增加了她的优雅和风韵。 因为没有受到庄严的宗教气氛的约束,所以这幅画显得生动活泼,整个画面虚幻、飘逸、恬静优美、不落俗套。画家秀逸流畅、色彩绚丽的艺术风格可见一斑。波提切利通过自己神奇的画笔把画中人物形体的起伏变化和衣褶的卷曲通过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不愧为文艺复兴早期最伟大的线条大师。 这幅画的绘画风格在当时颇为与众不同,不是通过明暗法来表现人体造型,而是通过轮廓线,使得人体有浅浮雕的感觉,并且极适合装饰之用。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高三美术《外国美术鉴赏》教案

高三美术教案-外国美术鉴赏 目录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1) 第二课西方古典艺术的发源地——希腊、罗马美术 (4) 第三课心灵的慰藉和寄托——宗教建筑 (8) 第四课“巨人”辈出——文艺复兴美术 (11) 第五课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表达——走进意象艺术 (16) 第六课传统与革新——从巴洛克风格到浪漫主义 (23) 第七课美术作品可以什么都不像吗——走进抽象艺术 (34) 第八课漂亮是美术鉴赏的标准吗——艺术美和形式美 (41) 第九课从传统走向现代——印象派与后印象派 (46) 第十课是什么使美术作品如此的千姿百态分析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 (51) 第十一课所有的美术作品都一样重要吗——美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判断 (58)

第一课大河之源——史前美术和古埃及美术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感受、认识和评述外国古代艺术,使学生了解史外及古埃及,西亚,墨西哥美术的悠久历史,艺术成就和艺术特点。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客观评价。懂得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能运用美术术语描述,评价艺术作品。 2、过程和方法 利用教材,图片,网络等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加以整合。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能激发学生参与欣赏活动的兴趣,并能联系文化情境认识美术作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以艺术的起源问题分析史前美术的创作意图。 2、古埃及有多方面的艺术成就与其文化情境。 教法选择:讲述、展示、比较 学法选择: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人类常常把远古的原始社会,比做人类的童年,非常巧的是存留到现代的最早的两处原始时代的岩画,也首先是给几个孩子在无意中发现的。 十九世纪末,一位西班牙工程师象往常一样在一个山洞中勘察,跟随他身旁的小女儿突然惊叫:“牛!牛!”,原来,洞顶和墙上画满了红色、黑色、黄色和暗红色的野牛、野猪等动物。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 1940年的一天,法国南都的几个孩子,钻进一个曲折而又狭窄的山洞寻找一条走失的小狗。结果发现山洞隧道通向一个岩石的大厅,在长达180米的大厅和隧道的洞壁,洞顶上,也是画满了野牛等动物形象,于是隐藏了一两万年的《拉斯科洞穴岩画》与人重逢了。 这些岩画所表现出来的娴熟的技巧以及绘画者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比现代人也不逊色,但学术界一般认为,创作这些岩画的

高三美术 外国美术鉴赏第9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第九课艺术和科技的新结合——现代建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和认识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和发展方向,掌握欣赏现代建筑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用美术语言去欣赏现代建筑,提高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学的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引导学生综合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和理解现代建筑的主要特点,学会欣赏现代建筑。 教学难点:课本中出现的名词术语比较多,学生对此也比较生疏。 教法选择:比较法、讨论法 学法选择:自由结合,6-8人为一个小组,课前预习,收集关于现代建筑的资料;课外阅读资料;绘画工具。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通过多媒体欣赏现代建筑 欣赏、表现:看建筑、画建筑。 每个小组选一个建筑,用6-8分钟简单、概括地描绘,注意抓住主要特征。 作品展示。 学生回答:质疑、讨论、比较、分析、归纳、判断。 请同学阅读教材,各小组分别选出你们认为最喜欢的建筑。 为什么喜欢它?(与众不同、有个性、造型很美)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简要总结。 二、进一步提问,深入思考: 设计者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能这样做?(科技进步,新技术、新材料。)举例说明现代建筑从哪些方面体现了科学与艺术的新结合? 请学生介绍悉尼歌剧院,为什么会选中这个方案(因为造型美),为什么会能实现这个方案(科技水平)。(简单介绍一下悉尼歌剧院一波三折的建筑过程) 教师总结、归纳。 三、思考与探究: 你认为我国有哪些美的建筑,谈谈它们的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讨论。 引出北京鸟巢体育馆的设计,并把它与故宫进行比较。来讲述传统与现代的差别。 结合例图,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现代建筑的特点: A、重视功能,简化装饰; B、重视空间,建筑与环境有机结合; C、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新工艺,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 学生经过上述赏析活动,对现代建筑的特点已经有了深入的认识。 四、通过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深入思维。 五、课堂延伸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参观身边的现代建筑,就其形式和功能、价值写一篇小论文。 专心爱心用心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