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侯 惠 勤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说 熟悉!,是因为人们多少都知道一些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观点,至少承认其对于工作和学术研究的指导意义;说 陌生!,是因为许多人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与其根本立场、基本原理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不了解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其实就是其思想体系和思想路线。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把握关系到对马克思主义的整体认识。自马克思主义诞生160多年来,就其内部的理解而言,在整体认识上主要有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如同自然科学般精确的知识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确定性、完整性,但忽略了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性、变动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僵化认识。第二国际的 正统派!马克思主义是此种偏向的代表。另一种偏向是,认为马克思主义仅仅是一种顺势应变的方法,没有确定的思想体系。这种偏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灵活变动和开放,但忽略了其立场和基本观点的确定、公开及不可违背,从而导致了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偏离。第二国际后出现的 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就是其中的代表。在笔者看来,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和世界观的统一,即马克思主义方法本身便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体现,也是其基本原理的表达;它集中体现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上。邓小平指出: 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3页)因此,从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统一上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是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然而正是在这些众所周知的重大命题上,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认识,需要加以辨析和澄清。

一、关于 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首要的基本命题。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我们唯物主义者的根本立场。!(?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44页)邓小平甚至把这一命题等同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等同于党的思想路线。他指出: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8页)那么,什么是 实际!?在毛泽东看来,所谓的 实际!就是 客观存在的事实!。他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 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马克思主义叫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853页)这样,如何 从实际出

3

发!的难题就变成了如何 把握客观存在的事实!这一难题。毫无疑义,客观存在的事实不仅丰富多样、相互冲突,而且无穷无尽。这就提出了能否及如何把握客观事实的问题。

那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是怎样解决如何 把握客观存在的事实!的问题的呢?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就是唯物辩证法,其根本要求就是 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列宁选集#第3卷,第411页)。这就是说,客观真实的情况不能靠举例来说明,也不能靠罗列现象,而必须把握事实的总和,必须把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列宁强调,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全集#第28卷,第364页)孤立的、随意的事例没有意义,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具有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从其整体上、从其全部联系中把握的事实。因此,事实的总和不是无数零碎事实的简单叠加。

怎么才能把握事实的总和呢?或者说,怎样才能从整体和联系中把握事实呢?最根本的是抓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抓住了这些事实,就抓住了事实的总和,因此列宁称对立统一为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把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所谓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此类事实能够反映某一社会的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参见?列宁选集#第2卷,第558页)?资本论#之所以能够从商品分析开始,成功地展开对于资本主义的逻辑和历史再现,就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 商品堆积!起来的社会,商品构成了该社会的基本特征即 细胞!。

二是所谓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此类事实反映了某一社会的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是其病根所在、问题所在。在马克思看来,在工人身上就集中了这类事实: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40-41页)马克思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他以私有制的基本矛盾为研究对象,因而一下子就抓住了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反常关系,即 异化劳动!这一事实。一般说来,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亲近感,因为劳动产品是对劳动者的主体性地位的确证。但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却有着一种天然的疏离感,两者的关系是陌生的乃至于对抗的。这一事实的典型性还在于它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而并非私有制社会的普遍现象,也就是说,异化劳动的产生并非简单的是由于剥削。封建时代的农民同样受到剥削,但是他不存在同劳动产品的异化关系,农民的劳动成果被剥夺并没有使农民作为劳动创造者的地位被否定。虽然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还未能真正揭示出异化劳动的根源,但抓住这一重大事实无疑促成了他的科学研究。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科学地解释了这一反常事实:工人和劳动产品之间之所以会有这种对抗性的反常关系,就在于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劳动力成为了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自此,劳动者和商品的关系就不再是创造者和被创造者那种 人和物!的关系,而是变成了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关系,表现出相互排斥、相互疏离的倾向。这样,马克思就通过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打开了揭示资本主义全部奥秘的大门。

4 ?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三是所谓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此类事实预示着社会矛盾的发展趋势,是旧社会中孕育着的新社会的萌芽。这便是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不断出现的事实,这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的产生。(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61-262页)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是其世界观的转折点,自此,马克思的世界观随着其对无产阶级的科学认识而成为科学。马克思把无产阶级看成是人类解放的实际承担者,这就必须超越世俗的眼界,即不能把现代无产阶级仅仅看作 一无所有!的受苦人,更不能将其视为只顾眼前利益的芸芸众生。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回答对于现代无产阶级的质疑时说: 问题不在于某个无产者或者甚至整个无产阶级暂时提出什么样的目标,问题在于无产阶级究竟是什么,无产阶级由于其身为无产阶级而不得不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262页)

马克思看好工人阶级有四个理由:一是现代无产阶级是工业化大生产的产物,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实际承担者,是现代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它的本质特征不是 一无所有!,而是 现代社会的养活者!(考茨基语)。二是现代无产阶级有一本质特点,即它是唯一与生产资料没有直接联系的阶级,因而其解放不能通过个人直接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而是必须通过 联合起来的个人!重新拥有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它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代表,代表了社会化占有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趋势。毫无疑义,历史上所有的剥削阶级都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被剥削阶级也不同程度地与生产资料有直接的联系。奴隶作为 会说话的工具!而与其它劳动工具直接结合;农民阶级也因拥有少量生产资料而与生产资料有着直接的联系。其它阶级的阶级意识(如果有的话)都是巩固和扩大本阶级的利益,只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是 消灭阶级!,马克思也因而称无产阶级为 一个并非市民社会阶级的市民社会阶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4-15页)。不与生产资料发生直接联系而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实际承担者的无产阶级的大量出现,表明了社会化占有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趋势,更表明了 私有制和阶级社会的解体!。三是现代无产阶级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化的被剥削阶级,也是唯一可能形成阶级意识的被剥削阶级,因而是唯一可能成为革命阶级并上升为统治阶级的劳动者阶级。加上自觉的知识分子转向无产阶级革命立场,以及一些破产的资产阶级分子的不断加入,给工人阶级的队伍注入了文化的血液,使得作为劳动阶级代表的无产阶级终于打破了剥削阶级对于文化的垄断。四是现代无产阶级经历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那样具有严密分工、严格纪律、严酷生活的训练,成为一支可以被组织的政治力量。这就是说,现代无产阶级虽然是可以 自由!出卖劳动力的自由人,但它并没有农民阶级的散漫性和奴隶阶级的依附性。这正是工人阶级可能成为革命领导阶级的重要依据。马克思正是通过这种在矛盾分析具体化上的事实分类,发现并抓住了上述三类事实,从而把握住了资本主义的 事实总和!或者 事实整体!,解决了如何认识资本主义这个最大的 实际!问题。

可见,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际运用,其精神实质是善于抓住作为具体矛盾聚焦点的典型事实,以此展开对于矛盾的具体分析,因而也是唯物辩证法的简明表述。

二、关于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又一基本命题,列宁称其为 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列宁选集#第4卷,第213页)。在这一方面的主要偏差,就是把这一原则视为无党性的口号,似乎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是任何阶级、任何政党或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一种处事技巧,或一种灵活变通的原则,而不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特有的思想路线。实际上,这个命题不仅有严格的党性立场,而且有明确的针对性。这个命题是针对资产阶级社会所形成的抽象思维、抽象话语提

5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出的,是打破资产阶级狭隘眼界和片面思维方法的产物。

首先,这个命题所说的 具体!不是感性具体,而是思维具体、概念具体。在这个方面我们通常可以看到以下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用抽象的整体否定具体的部分。当戈尔巴乔夫指认 全人类的利益高于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时,似乎很是理直气壮。因为无产阶级人数再多也只是人类的部分,而整体大于部分则是毋庸置疑。但是问题在于,这个 全人类的利益!自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来,它就从未现实地存在过,而现实存在的只是对抗的阶级利益,或以革命阶级利益为代表的多数人利益。因此,正确的提法就不是抽象的全人类利益与具体的阶级利益相比较,而是什么阶级的阶级利益更能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并代表了人类发展的未来。马克思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强调无产阶级的利益高于一切。进一步说,也正是由于存在着阶级利益的对抗,才存在着(统治阶级)用抽象的人类利益去否定某些现实利益的情形。而一旦实现了人类大同,当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能够协调一致的时候,用抽象的整体利益去和现实的具体利益加以比较并否定后者的思维方式,也就失去了根据。可见,这种抽象性思维本身就是阶级对抗社会的产物。

另一种偏向是用抽象的人性否定具体的个性。作为资产阶级社会抽象思维的典型表现,就是把体现了该社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人性状况,视为一成不变的抽象人性,并以此作为根本的价值依据。这一抽象思维方式可以达到双重功效:一是为现存的资产阶级社会辩护,使其占领 自然如此!的人性高地;二是消解任何试图超越资本主义的努力,使其陷入 违反人性!的道义困境。但是这种把一成不变的人性视为历史的深层根据的做法是经不起科学检验的。无论是历史科学还是自然科学都证明,人性是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人性的不同状况。比如资产阶级话语体系中最为重要的 自我!及其引申出的人权、民主等价值,就不仅存在着东西方文化上的重大差异,而且存在着生理基础上的差异。 阿姆巴迪认为,文化神经系统科学的确促进人类的有关认识。她说,%自我/母亲&方面的发现%证明了集体主义文化中自我与(你所亲近的人)之间的强有力的重叠,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中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分离,因此将有关分析推进到大脑水平上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这种分析能显示出文化差异的根本性,诸如人权、民主等%普世&概念可能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贝格利)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人性不是社会矛盾的根源,而是其表现;不是人性创造历史,而是历史改变人性。

可见,用抽象的人性去解释社会现象,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方式,因为资产阶级社会是真正的抽象化社会。 抽象性!在真正意义上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就经济过程而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使得劳动抽象化, 劳动一般!正是这种状况的写照。与此相应的,就是人的抽象化以及思维方式的抽象化,而抽象观念的统治则是社会的自我认同方式。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不能用所谓 普世价值!去解读我国的抗震救灾行动,而必须唱响 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伟大祖国好、改革开放好、人民军队好、各族人民好!这六好。用抽象的人类爱心去解读当代中国的救灾成果,不仅不符合中国今天的事实,也不符合中国历史的事实。至少近代以来,我国民众的爱心就常常无从表现。鲁迅笔下国民的那种冷酷、麻木、涣散、愚昧,决不是文学上的夸张,而是历史的真实。因此,即便是爱与人同在,我们也还是不得不去具体分析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爱可以表现、可以弘扬,而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这种爱会被压抑、扭曲乃至扼杀。可见,我们必须突破 爱!和人性的空洞议论,面对具体的历史矛盾和问题,这样才能得到真理性的认识。

要做到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首先,需要有能够进行具体分析的认识和实践主体,即能够摆脱资产阶级社会 抽象性!的社会力量。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这种社会力量就是现代无产阶级。笔者在前面已经阐明,尽管现代无产阶级也处在资产阶级社会的异化和拜物教的魔咒中,但其历史地

6 ?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位决定其不仅具有揭示现代社会真相的要求,而且具有认识并实践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的条件,因而最终必然能够冲破资产阶级的思想牢笼,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社会力量。

其次,需要提出可以进行具体分析的 问题!,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强调的 改变世界!的问题。 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关于他们所作的批判和他们自身的物质环境之间的联系问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6页)没有改变世界的追问,必然会把存在的东西作为当然的前提,其讨论就必然只在解释现象上兜圈子,而与真正的现实相隔阂。这就不可能达到对于世界的规律性认识,具体分析也就无从谈起。

再次,需要提出能够进行具体分析的具体概念。 具体概念!是指能够正确把握和历史地再现客观存在的思想概念。这就决定了它必然是以对立统一为特征的矛盾概念,而不是孤立、静止的概念。 要做到具体,首先要创立能够%具体分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以及相应的概念、范畴,这就是唯物辩证法、历史辩证法及其基本范畴,最为主要的是%生产关系&、%工人阶级&、%共产党&等核心范畴。有了生产关系的概念,人类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才得以发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社会变革的源泉才得以揭示,对于不同社会形态的区分以及深入每一社会形态的具体分析才得以可能。有了%工人阶级&的概念,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类解放才有了现实的实践形式,冲破资产阶级社会%抽象性&的具体分析才有了实践的历史主体,批判资产阶级%普世价值&才有了实质性的具体内容。有了%共产党&的概念,真正区别于一切旧式政党的、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最高政治形式才得以确立,工人阶级作为自为阶级和历史主体的领导作用才得以实现,足以与资产阶级世界观抗衡的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才得以实践。可见,%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不是任何人、任何思想体系都能做到的,其实质就是实事求是。它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阶级世界观的特质和活的灵魂,其锋芒所向,直指资产阶级社会的抽象性,根本颠覆了作为%普世价值&的资产阶级思想统治。!(侯惠勤,第9页)

最后,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还是一个不断认识新情况、解决新矛盾的过程。如果说具体概念在于其能够再现事物的过程性存在的话,那么把握具体概念就必须深入到现实的矛盾性关系中。不深入到事物的矛盾内部去认清矛盾的主次及主次方面,认清矛盾的发展规律,就不可能做到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而这 深入!就要求我们通过科学实践、实验总结、实际调查等方式去进入实际。如果说 一切从实际出发!强调的是事物的客观真实性、规律性的方面的话,那么,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则强调的是事物在思维中的准确再现。只有把握思维的进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

并通过具体这一许多规定的综合,才能在思维中再现实在和具体现实。

可见,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有两个过程:一是深入实际,这其实是一个拆分实际、梳理问题、发现本质的过程;另一是解决实际,这其实是一个综合整理、形成思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就是用具体概念还原现实,其实质是体现理论的彻底性,抓住事物的根本,形成可以说服人并用以指导实践的科学理论。所以,这一基本命题和 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样,都是唯物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的概括和体现,但前者更为强调的是理论自身的创新发展、理论把握现实的能力,而后者则更强调认识和行为的客观制约性以及对于客观规律的遵从。三、关于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基本命题。前面的两大命题可以说都是根本属性判断,而这个命题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矛盾关系性判断。矛盾关系性判断的复杂性表现为它不仅要论证对立面的统一,而且要论证这一统一的基础。在这方面,不仅存在着关于能否一致的认识分歧,而

7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且存在着关于如何一致的认识分歧。如果说黑格尔较为成功地解决了历史和逻辑可以一致的问题的话,那么他并未解决两者如何一致的问题。当他把逻辑人格化、以逻辑过程取代历史发展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历史的惩罚,其逻辑体系必然难逃在历史的真实进程中解体之命运。

马克思是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呢?马克思站在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打破了黑格尔为求得逻辑上的自恰而自我封闭的理论立场,使哲学不是面对以往的历史,而是面向未来,向实践开放,把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奠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这就需要面对历史和逻辑相对立的方面,从对立中揭示其相一致的根据。可见,在马克思看来,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就是揭示历史的客观逻辑,以逻辑的方式再现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精华,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就是空话。这里仅就马克思如何克服历史和逻辑的对立作一简要的阐发。概括地说,马克思就

此提出了三大原则:

一是 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参见?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第7页)在面向历史未来的多种可能性中,如何确定其客观趋势及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靠人道理想(如费尔巴哈)不行,靠逻辑精神(如黑格尔)也不行,只能靠解剖旧世界去发现新世界。必须指出,马克思在这里用的是 批判!,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否定性研讨,其精神实质是前面说过的 具体分析!,即着眼于历史必然性的批判,寻找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具体条件。因此, 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原则也可称为必然性批判原则。黑格尔曾把这种辩证批判视为历史必然性的具体展开。 这种具体的普遍性包括着它自身一切发展出来的形态和方面,在这些形态和方面里,精神是并且将成为符合理念的对象。所以精神对于它自身的思维的认识,同时就是那充满了发展的全部实在的进展。这种进展并不是通过个人思想,表现在个人意识里的进展,而乃是具有丰富形态,揭示其自身于世界史中的普遍精神的进展。!(黑格尔,1983年,第37页)列宁就此作了如下评注: %现实的诸环节的总体、总和,现实在展开中表现为必然性。&现实的诸环节的全部总和的展开(注意)=辩证认识的本质。!(?列宁全集#第55卷,第132页)因此, 批判旧世界!决不是先入为主的否定,而是把旧世界纳入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考察,从必然推动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中,确定其必然被取代的历史根据,以及新社会的基本特征。最终,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产生、兴盛和衰落的历史必然性。

二是内在否定的原则。发展的必然性可以合理地推出内在的决定性,因而着眼于必然性上的否定就一定会承认内在否定的意义。正如黑格尔指出的: 发展的原则包含一个更广阔的原则,就是有一个内在的决定、一个在本身存在的、自己实现自己的假定作为一切发展的基础。这一个形式上的决定,根本上就是%精神&,它有世界历史做它的舞台、它的财产和它的实现的场合。!(黑格尔,1963年,第95页)事物都是自我运动、自我实现同时也是自我否定、自我毁灭的,而且这两种倾向的推动力是一个。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因素既是资本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其丧失历史合理性的内在根据。资本主义曾以令人吃惊的魔力呼唤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生产力,然而, 资本的发展程度越高,它就越是成为生产的界限,从而也越是成为消费的界限,至于使资本成为生产和交往的棘手的界限的其他矛盾就不用谈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397页)资本主义的巨大力量来自其永不停息的扩张,把一切地域和历史要素卷入自身的发展,从而真正开创了世界历史。但是, 资本不可遏止地追求的普遍性,在资本本身的性质上遇到了限制,这些限制在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使人们认识到资本本身就是这种趋势的最大限制,因而驱使人们利用资本本身来消灭资本。!(同上,第390-391页)三是制高点批判原则。马克思用人体解剖对猴体解剖的价值形象地说明了这一原则的方法论意 8 ?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义,即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3页)所谓的制高点不是黑格尔的历史终点,而是每一历史阶段和时代条件下的制高点,因此这是一个相对且持续不断的要求。认识任何事物,总是发展越成熟,才能看得越透。尤其是认识资本主义这样的世界性现象,必须要有世界历史的依据。因此,马克思主义本质上不是德国一国的产物,而是国际的产物,是英法德等当时最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地域的产物。但是,也不能由于资本主义后来还在发展就否定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的资格。这不仅由于资本主义是一个统一体,其基本矛盾从一开始就存在,而且其不同发展阶段之间也有连贯性,每一阶段的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成熟是相对的,只要是站在某一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制高点去把握对象,就能获得真理性认识,就能揭示历史的某些客观趋势。所以,我们要站在这个相对成熟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的制高点来进行批判。制高点原则没有剥夺任何历史条件下人们认识历史真理的权利,相反,它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取向。

四、关于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又一重要的矛盾关系性命题。这一命题比 历史和逻辑相一致!更为深刻,因为它不仅涉及主客体关系,而且涉及主体间关系。在讨论这个命题之前,要有一个前提性认识,那就是理论与实践既然作为矛盾关系,就必然既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又相互对立、相互排斥。之所以要提出这个前提性认识,是因为现在存在着两种很普遍的偏向:一是只认为理论依赖实践,而不承认实践对于理论的依赖性;另一是认为理论和实践只有一致性,而没有相互对立和排斥。因此,解读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一命题,首先要论证两者的矛盾关系是否成立;没有这样一个前提,就谈不上两者的结合问题。

实际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强调实践的基础性地位时,从来不否认实践对于理论的依赖。列宁明确指出: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 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选集#第1卷,第311-312页)邓小平在谈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巨大作用时也留下了掷地有声的名言: 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 没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共产党,这也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300页)尽管理论依赖于实践和实践依赖于理论不能等量齐观,但这种双方作为矛盾关系在具体实践中的相互依赖则是无疑的。

进一步说,人们之所以容易忽视实践对于理论的依赖性,在于没有真正弄懂理论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人们往往片面地去理解列宁的 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的论断,把实践视为无所不能、自满自足的力量,当然也就谈不上重视实践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了。但是,列宁这里讲的实践的普遍性品格只是一种可能性,其成为现实恰恰离不开理论的作用。因此,有必要谈谈理论所独具的一些品格。理论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概括起来有二:一是其所具有的前瞻性、预见性,使之能够成为凝聚人心、团结队伍的力量源泉,成为自觉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导;二是其所具有的全面性、普遍性,使之能够成为对感性经验进行鉴别取舍、提炼加工的思想工具,成为把局部实践上升为规律性认识并转化为普遍性实践的唯一方式。正因为如此,理论就不仅能够反映实践的需求,而且能够通过创新实践去满足这种需求。可见,自发的实践可以不依赖于理论,而自觉的实践则必然依赖于理论;重复性实践可以不依赖于理论,而创新性实践则断然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所有的理论都无例外地依赖于实践,而并非所有的实践都依赖于理论,从这一点来看,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依赖是不对等的;但在理论和实践共存的范围内,两者的相互依赖则是毋庸置疑的。

9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四大基本命题辨析

与此相应,那种认为理论和实践只有一致性而没有冲突性的偏向,其结果不是促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而是以僵死的 同一!取代了矛盾的统一,即以单方面的依从代替了相互作用。现在我们可以看到,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个难题不仅存在于实践中,而且从理论上看也不易解决:

一是理论和实践在现实依托上的差异。实践立足于直接现实性,历史的过去是其活动所无法改变的前提,其对于过去的作用只能通过创造未来去体现,因而它毫无疑义地垂青于未来;而对于实践来说,历史的过去却由于是一种较为确定的存在而获得了理论的钟情,因为任何科学理论的对象必定以其自身的确定性为前提,因而理论即便面对未来,其依据也在于对过去的科学把握。 这样,对于任何可能的历史学来说,在知识和行动、理论和实践之间,总会有一种固有的分裂!。(安德森,第136页)

二是理论和实践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理论作为具有一定逻辑体系的存在,是以对历史必然性的把握为其基本内容的,因而无疑地偏爱真理性的科学原则。而实践作为一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感性活动, 真!似乎已不是问题,关键在辨别 善恶!;这就需要一种理想的价值坐标,以判别人们的行为,扬善惩恶,因而无疑地偏爱 至善!原则。这样,在历史实践和理论分析中,人们都难以回避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经常性冲突。

三是理论和实践在主体依托上的差异。粗看起来,两者的统一实行起来并不困难: 思想提供对过去的理解,以便指导我们的行动,行动则体现了思想的转化,使思想融化在我们对未来的创造中!。(海尔布隆纳,第51页)但是,思想和行动、过去和未来的这种统一要有一个前提,即统一的历史主体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致使思想和行动分属于两部分人,就不免形成难以协调的矛盾: 这是其生命活动决定着实践的男女大众与掌握着理论的少数男人女人之间的关系!。(同上)于是在实践中, 统一!的结果往往是 一方支配一方!:或者是理论支配实践,即某些领导者意志操纵群众行动的方式;或者是行动支配理论,即理论成为某些盲目实践的附庸并充当其辩护工具的方式。这种 统一!不仅不能使双方因互补而相得益彰,反而会由于其失去相互钳制而必定造成危害。所以,以上矛盾关系是我们在贯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时必须时刻加以关注的。

参考文献

安德森,1981年:?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人民出版社。

贝格利,2010年:?西方的大脑,东方的大脑#,载美国?新闻周刊#网站2月18日。

?邓小平文选#,1993年、1994年,人民出版社。

海尔布隆纳,1982年:?马克思主义:赞成和反对#,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

黑格尔,1963年:?历史哲学#,王造时译,商务印书馆。

1983年:?哲学史讲演录#第1卷,贺麟、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侯惠勤,2009年:?我们为什么必须批判 普世价值!观#,载?马克思主义研究#第3期。

?列宁全集#,1990年,人民出版社。

?列宁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1995年,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2009年,人民出版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997年,人民出版社。

?毛泽东选集#,1991年,人民出版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责任编辑:方 惠

10 ?哲学研究#2010年第10期

ABS TRACTS OF MAIN ESS AYS

The D iscrim i n ati o ns and Analyses of Four Basic P ropositions ofM arxistM et hodology

H ou H ui qi n

M ar x istm ethodo l o gy is the d irect re flection ofM ar x ist world outlook .M ar x ist m ethodo logy and its basic pr i n ciples are inseparable . Everything starts fro m reality !, analyze spec ific c ircum stances !, history and log ic are consi s tent !,and co m b i n e t h eory and practice !are four basic propositi o ns o fM ar x istm ethodo logy .They are a ll the expressions ofM ar x istworld outlook and m ethodo l o gy ,butw ith d ifferent character istics .H o w ever ,there are several specious even hab itual fa llaciesw hich need to be discri m i n ated ,ana l y zed and c l a rified .

V ie w ofW ea lth in the Perspective of H istor icalM aterialis m

Chen X ian da

The secre ts o f v ie w o fw ealt h ex ist in t h e m ode o f producti o n .Poverty is the tri a ls in societies .The pur su it o fw ea lth is a progress o f society .The deve l o p m ent o f capitalis m needs both t h e ho m o econo m icus !&s nature o f profits pursuit and the m ora l dign iti e s o f the m ind pub licized by protestant eth i c .M odern izati o n is a progress of hu m an soc ieties .The alienation ofw ealth and other alienation pheno m ena i n cap ita list soc i e ty con stitute the essentia lw ay for us to enter a h i g her stage o f socia l for m ati o ns .To li b erate and expanse the pr oduc ti v e forces ,ann i h ilate exp l o itation and eli m inate po larization ,and take the r oad o f co mm on prosperity ,consti tute the co re o f the ne w soc ialist vie w ofw ealt h .H istoricalm aterialis m is the key to t h e evolutionar y m ystery i n t h e v ie w of w ea lth .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Learni n g about the M et hod t ow ard Physical and

M ent al Cultivati o n of N eo C onf ucianis m and N eo Tao is m

Zhu H an m in

A s doctri n es o f the m ost rich contents i n philosophical specu lati o n and syste m aticalmo ral pri n ciples ,both N eo Confucian is m and N eo Tao is m are all pay i n g m ore atten ti o n to i n d i v idua l and it &sm ethod to w ar d physica l and m ental cultivati o n ,and constr uct the Lear n i n g about the m ethod to w ard physica l and m enta l cu lti v ation centeri n g on i n d i v idua l life as w el.l Th is paper devotes m a i n ly to i n vestigate the i n terna l logic o f developm en t as w ell as i n heritance about these t w o schoo ls .By v i e w ing t h e three ti m es of transfor m ation i n the histo r y o f t h ought as fro m transcend i n g shapes and features to m aki n g t h e shapes and feat u res correspond i n g w ith heaven and eart h ,fro m hav i n g no m i n d to having greatm i n d ,and fro m natural i n d i v idua l to eth ica l i n dividual bei n g ,t h 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 l connecti o ns and e l a borates the evo lution of t h e Learn i n g abou t the m ethod to w ard physica l and m en tal cu ltivation o fNeo Confuc ianis m and N eo Tao is m specia lly .

From the P roductive Im agination to t he A ction of t he U nderstandi n g:

On Kant &s Transcendental Sche m atis m !

Q ian Jie

The sche m atis m is one o f the most i m portan t parts of Kan t &s transcendental argum en,t and perhaps the real core of t h e transcendenta l deducti o n.I n this paper ,w e ana l y ze ,in the context o f the transcendenta l de

12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名词解释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旧唯物论反映论3)唯心主义先验论4)不可知论5)认识的主体与客体6)实践7)感性认识8)理性认识9)非理性因素10)人类认识的总规律11)真理12)谬误13)真理的客观性14)价值的本质15)价值原则16)真理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 (1)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核心是(①) A反映论B实践论C先验论D可知论 (2)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②) A科学兴趣B社会实践C求知欲望D好奇心 (3)物质生产实践主要处理(①) A人与自然的关系B人与人的关系C对抗性矛盾的关系D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 (4)真理总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因而(①) A真理与谬误的对立是相对的B真理中包含谬误的认识 C谬误中包含一定的真理性认识D谬误是真理不可摆脱的对立面 (5)认识的最终目的是(②) A发现真理B改造世界C创立科学理论D改造客观规律 (6)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属于(④)观点 A客观唯心论B主观唯心论C旧唯物论D辩证唯物主义 (7)认识的本质在于(②) A主体创造B能动反映C社会实践D客观存在 (8)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是(③) A概念——判断——推理B感觉——知觉——表象 C个别——一般——个别D一般——个别——一般 (9)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说明(②) A实践对理论有决定作用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C理论比实践更为重要D实践比理论重要 (10)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和规律的(④) A本质认识B深刻认识C内在认识D正确认识 (11)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②) A人们对每一事物都要细心观察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D人们要充分发挥意识能动性 (12)人的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④) A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B能否被大多数人认可 C能否付诸实践D能否在实践中取得预期效果 (13)“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师,只唯实”说明(②) A书本知识是不重要的B一切从实际出发 C上级的指示和决议不能成为行动的依据D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发言权 (14)从认识发展的规律看,“熟知”与“真知”的关系是(②) A熟知即真知B熟知不等于真知C熟知起源于真知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15)唯心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是(②) A唯心论都是不可知论B唯心论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之分 C主观唯心论是可知论,客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D客观唯心论是可知论,主观唯心论是不可知论 (16)认识的起点是感觉,这是(④)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唯物论和唯心论都可以承认的观点 (1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③) A科学知识B丰富的经验C社会实践D人类的认识能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辨析题答案

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阶级性,所以是不科学的。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它是完备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学说。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各国工人运动的斗争经验,提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等这一历史使命的道路和方向,从而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体现在其政治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性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阐明了现代无产阶级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建设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是革命最彻底最有前途的阶级。它使无产阶级真正地意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与作用,从而使无产阶级由自在的阶级发展为自为的阶级,自觉组织起来为本阶级和人类的解放而奋斗。从这样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就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 其次,这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决定的。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曾作了具体的阐述,指出无产阶级是一个被锁链彻底缚住的阶级,无产阶级没有任何私利可图,无产阶级革命和自身的解放同社会发展的规律、人类的彻底解放的必然趋势是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 最后,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意志、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方向。而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也就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当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答案要点】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黑格尔在他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试图把整个自然界、历史和精神的世界描述为是运动和发展的,并努力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这种辩证法思想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合理内核”。但是,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绝对观念”的反映。这样,一切都被头足倒置了,世界的联系完全被颠倒了。因而,他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特征实践性革命性阶级性科学性 唯物论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社会形态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是直接关系到党的盛衰性兴亡的大事。 毛泽东思想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思想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学说 7统一战线理论 8国际关系和外交方针理论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是实现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根本保证, 是毛泽东一贯倡导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工作方法, 是党的生命线和一切工作的准则。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路线也是各三个的精髓。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简称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为解决国际争端和 世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新的途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 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遇到的挑战和考验, 在解决实践中新问题的时候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 “科学发展观之所以会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是因为要完成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 必须解决好影响小康社会原定指标完成的…三农?和社会建设滞后等问题。 党的十七大主题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 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到二0二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 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 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 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一、辨析题 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 (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4)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5)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2、实践在认识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1)这个观点正确。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没有反作用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可能是积极的、进步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衰退的,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毫无关系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它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并不是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或两次劳动。另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矛盾的,存在着差别。 5、当代资本主义没有新变化 答:(1)这个观点错误。 (2)当代资本主义有以下新变化: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简答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答:(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是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2)它的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主要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线练习答案

(一) 单选题 1. 资本主义工资之所以掩盖剥削,是由于它()。 (A) 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B) 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C) 是劳动者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D) 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表现形式 参考答案: (A) 没有详解信息! 2. 当代资本主义的国有制主要存在于()。 (A) 知识经济行业之中 (B) 高度垄断行业之中 (C) 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 (D)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居支配地位的巨型公司中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3.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 (A) 是矛盾的 (B) 是两回事 (C) 是有着内在联系的 (D) 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4.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是因为剩余价值被看做是()。 (A) 耗费的可变资本的增加额 (B) 预付的不变资本的增加额

(C) 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D) 耗费的全部资本的增加额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5.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从实质上说就是()。 (A) 生产不足的危机 (B) 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C) 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 买卖脱节的危机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6. 货币之所以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 (A) 它能衡量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 (B) 它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本身具有价值 (C) 它具有计量单位 (D) 它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 参考答案: (B) 没有详解信息! 7. 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A) 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 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 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 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参考答案: (C) 没有详解信息!

[精品文档]马克思整理辨析题

马克思辨析题 1.存在就是被感知。错误 (1)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意识看作第一性,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2)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未被感知的不代表不存在。 2.世界统一于存在。错误 (1)存在既有物质的存在,又有精神的存在。 (2)应该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精神的存在导致唯心主义。 3.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正确 (1)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和有限的的对立统一。 (2)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至上性,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 (3)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性的,即有限的和相对的。 4.真理有阶级性。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和认识。 (2)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也不以阶级为转移。 (3)阶级本身没有阶级性,但对真理的运用具有阶级性。 5.相对真理是包括错误成分的真理。错误 (1)真理是对客观外在事物的正确反映认识。错误成分是谬论。 (2)相对真理仍是真理,相对指条件性、有限性。 6.有用即真理。错误 (1)是唯心主义真理观。 (2)与真理具有客观性不符合。 (3)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和认识。真理是有用的,但有用的在现实生活中未必一定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因而未必是真理。 7.感觉是认识的起点。错误 (1)感觉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是正确的。感觉是认识的起点以坚持物质第一为前提。 (2)感觉是主观的感觉,建立在唯心主义上。是错误的。唯心主义把意识作为第一性,强调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主义则把意识理解为人的感觉、经验等,认为感觉决定一切。 8.实践决定理论,理论反过来决定实践。 (1)实践决定理论是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

辨析题 1.商品的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在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中,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是不可缺少的,马克思肯定各种生产要素在财富生产中同等的重要性,他说:“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具体劳动和各种生产要素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价值则不同,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实体,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物质元素仅仅是价值创造的物质条件,它不创造任何价值原子。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但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使用价值有两个源泉,即生产资料和人的劳动。如果根据使用价值的生产离不开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这一点,认为商品的价值也有两个源泉,认为生产 资料和劳动者都创造了价值,从认识上讲,这是混淆了使用价值和价值这两者不同的属性,进而也混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所谓价值、抽象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凡是社会物质财富,都经过人的劳动才能形成。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价值的实体是人类抽象劳动,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不承认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企图掩盖资产阶级利用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而无偿占有别人劳动这种剥削的实质。 3.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里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量。 [答案要点] 此观点错误。劳动生产率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意味着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减少,所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就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一般人类劳动量来决定,而计量劳动量多少的自然尺度是劳动时间,所以价值量就取决于劳动时间。生产同一商品的不同生产者,由于生产的主客观条件的差异,他们各自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的长短是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所以同一社会必要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所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不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什么变化,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变的。 6.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其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它自身价值的源泉。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一般商品在消费过程中,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会消失,或者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使用和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能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部分,它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既在流通领域进行(以流通为媒介,在市场上买到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又不在流通领域进行(剩余价值是在使用劳动力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 用价值,能创造出大于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能为其购买者创造剩余价值。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劳动力商品的这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对货币转化为资本具有决定性意义。资本家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才能获得剩余价值。 16.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 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 [答案要点] 此观点正确。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的体现,在经济上要求自由竞争,等价交换,在政治上要求自由平等,民主平等,这些特征与奴隶制、封建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作为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体现是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一大进步。资产阶级的共和制、议会和普选制,所有这一切,从全世界社会发展来看,是一大进步。人类走到了资本主义,而只有资本主义,凭借城市的文化,才使

马克思原理辨析题汇总

二、辨析题 1. 事物的质和量相统一的界限就叫度,或叫做关节点。 2.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一元论和二元论。 3. 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根本对立的。 4.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问题。 5.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6.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实践中的体现。 7. 肯定方面就是积极的、正确的方面,否定方面就是消极的、错误的方面。 8.地理环境、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9. 有人脑就会产生意识。 10.杰出人物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 三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2、真理是有用的,因此,有用即真理。 3、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增加。 4、工资是工人劳动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5、人民群众和英雄任务都是历史的创造者?P113 四1、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器官,因此,意识来源于人脑。 3、只有绝对抛弃旧事物,新事物才得以产生和发展。 4、所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是能动的反映论。 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系统中的实体因素,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 7、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 8、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因此,一旦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旧的社会意识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9.评价人的价值的标准是社会地位的高低。 10.唯心主义哲学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1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因而可以用它来作为判断认识对错的标准。 1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改变了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 14.共产主义社会的建立意味着人类历史的终结。 15.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16.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得多。 17.有人说: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能讲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不应提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否则就是脱离实际。 1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9社会意识都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二、辨析题: 1.错。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它的极限叫关节点。 2.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3.错。在世界是否统一的问题上,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回答是一致的的。但在统一于什么上,二者是根本对立的。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差异与融合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由于这些变化对当代青少年的信仰产生了巨大影响。当代青年与以往的青年不同的是:以往青年的信仰往往是一元化的。而当代青年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信仰呈现多元化的发展,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哲学的信仰,对法律的信仰等积极的信仰,还对金钱的信仰,权力的信仰等负面的信仰。一个国家的未来是青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国兴。如何树立、改正这些青年的信仰?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首要的任务。 一、造成青少年对于信仰缺失和错误的原因 (一)当代青少年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前景认识模糊,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不重视,对于哲学的概念的不了解。哲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二)当代青年在复杂的社会中很容易遇到挫折,对于这些困难,往往采取的是一种消极的态度。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代青年摆脱这些思想的困惑,促进自身的发展有很好的作用。可是当代青年不懂得怎么去运用。比如:马克思哲学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哲学中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等。而往往去自我逃避和自我放逐,断章取义于一些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天生我材必有用等言论,对于这些言论的信奉,是因为对中国古代哲学的不了解,不能结合中国古代思想家当时语境,只从中选取让自己心里受到安慰的语句,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三)是当代青年对于信仰的不坚定,当信仰和当前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选择利益。信仰的作用日趋弱化,这种信仰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当代青年的发展,让当代青年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扭曲。当年青年由于自身的不成熟,又不能自己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对于社会上一些消极的信仰和价值体系选择了默认的接受,这样就造成了正确信仰作用力的弱化。可见必须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信仰和价值观的树立。 二、对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比 对于青少年应该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哲学。通过认真学习,了解两个哲学体系的正确思想,从而取其精髓,去其糟粕。找到两个哲学体系中的冲突域融合,从而树立起自身的正确的信仰和价值体系。 (一)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1.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哲学也在五千年间得到了发展,其发展历程是[1]: (1)先秦哲学:孔子的仁爱哲学、墨子的兼爱哲学、老子的道生万物哲学思想、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孟子尽性知天的哲学思想、周易哲学、荀子天行有常的哲学思想。 (2)两汉哲学:淮南子的哲学思想、董仲舒神学目的论哲学思想、王充元气自然论哲学思想。 (3)魏晋玄学:王弼贵无论、裴頠崇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僧肇的不真空论。 (4)隋唐佛学:天台宗三地圆融、法相宗万法为识、华严宗四法界、禅宗自性顿悟。 (5)宋明时期:张载太虚即气、二程天即理、朱熹大成的理学思想、陆九渊心学思想、王守仁致良知。 (6)明清时期:王夫之理依于气、颜元的哲学思想、戴震的哲学思想。 (7)近代哲学:龚自珍和魏源的哲学思想、洪秀全的哲学思想、康有为的哲学思想、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2.在中国哲学的发展中主要产生了一下几个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对当代青年有很重要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辨析题及答案整理

辨析题题库: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世界观人人都有,所以哲学也人人都有。 错误。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自发地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但只有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 2、唯物主义都是可知论,唯心主义都是不可知论。 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基于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区分。唯物主义者和彻底的唯心主义者(如黑格尔、贝克莱)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坚持可知论,而另一部分唯心主义者(如休谟)则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坚持不可知论。 3、世界统一于存在。 错误。这是一个折衷主义的观点。因为在这里,存在是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物质的话,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存在是指精神的话,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与它的物质性。 4、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存在。 错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与具体实物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把物质归结为看的见摸得着的东西,混淆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如,生产方式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5、大脑分泌思想,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 错误。意识不是人脑自生的。65页最后一段“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主观映像。”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 错误。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不能以出现的先后作为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 7、正确的意识其根源是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则是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 错误。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正确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错误反映,错误的思想是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 8、唯物主义都倡导能动的反映论。 错误。264页4-7行 9、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错误。就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们的认识能力收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不可能穷尽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但按其本性及其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来说,人类思维是至上的,完全能够认识无限着的客观世界。(290页)在特定实践活动中,可用于实现目的中介或者手段都是有限的。但同时,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对实践既定目的超越是永无只止境的。(81页) 10、既然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那就没有必要提倡认真读书,接受间接经验。 错误的。肯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的必要性。认识来源于实践是就人类认识总体而言的。对于每一个具体的认识主体,其绝大部分知识来源于间接经验,任何人都不必要也不可能事事直接经验。在你为间接经验,在他人则是直接经验。所以,人类的一切认识都是来自于实践的,但接受直接经验的同时,不排斥接受间接经验。 11、有用即真理。(不做要求) 错误。这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实用主义认为真理是观念和行为对人有用的效果,认为概念、思想、理论是不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预期目的而设计的工具,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真理论。(P286) 1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历史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错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作为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成为历史的“剧作者”。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但其作用的发挥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脱离人民群众,历史人物将一事无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和简答题(绪论~第四章,辨析题有答案)

绪论辨析题 1、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完全、彻底地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贯彻下去,不允许一丝一毫的修改。 这种说法不对 这种说法表面上强调继承和接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实际上是封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教条主义地理解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针对特定历史条件的一些具体论述可能不再适用,而新的实践又会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认识、解决,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中,坚持与发展是统一的。只有坚持,才能发展,才能更好地坚持。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的产物,现在是21世纪了,时代变了,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不对。马克思是在实践中产生,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它虽然产生于欧洲,但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之后又在中国实现。而西方马克思主义也在不断发展。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辨析题 1、“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所以运动和静止都是绝对的。 前面半句对,后面半句错,因为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所以动中有静;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所以静中有动;但不能因此就说二者都是绝对的,因为只有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 2、意识凭借其自身力量可以使客观事物发生现实的变化。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意识发挥作用必须以客观事物为对象,以遵守客观规律为前提。 3、随着科技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1)这种观点抹煞了人脑和电子计算机的本质区别,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是机械论的观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但是电子计算机却不能完全代替人脑。因为人脑是活的有机体,电子计算机是人的智慧结晶,是死的机械装置,电子计算机是人制造的,受人的支配。(3)人脑本身及人的思维能力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意识具有创造性,因此电子计算机永远不可能代替人脑。 4、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设想的。 这一观点是对的。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根本方式,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无物质的运动。 5、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含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练习题历史唯物主义部分(画框者为答案)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单项选择题 1.劳动是 A.社会存在和地理环境的统一 B.物质和意识的统一 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D.理论和实线的统一 2.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B.决定社会的性质的结构 D.对社会发展不起作用 3.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生产力状况表现出来 B.通过社会心理表现出来 C.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D.通过社会革命表现出来 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革命的原因 B.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C.它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它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5.生产方式是指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人猿相揖别的标志是 A.直立行走 B.手脚分工 D.制造工具 7.我国实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增长率的政策,目的在于 A.全面提高人口素质B.要大力减少人口 C.限制消费者人数的增加 8.决定人口生产的发展方向和基本趋势的因素是 A.物质生产力 B.精神生产 C.国家的人口政策 D.政治制度 9.整个社会面貌的决定因素是 A.政治制度 B.精神文明 C.人口素质 10.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B、阶级斗争史 C.政治思想史 D、生产关系 11.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是 B.血缘关系 C.民族关系 D.政治思想关系 多项选择题

1.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太快,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包括 劳动力的供需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消费品增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人口增加与全民族素质提高之间矛盾更加尖锐 加重了国家、集体和家庭的负担 延缓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2.下列哪些属于天然的劳动对象 D.汽油 E.焦炭 3.人类劳动和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表现在 A.动物的活动是有规律的,人的活动是无规律的 动物只能利用天然的条件,人则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 动物只能消极地适应环境,人则可以改造自然 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人类劳动则是有目的、有计划的 动物没有社会性,人则具有社会性 4.人类当今面临的环境向题,主要有 5.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向题使我们认识到 D.回到原始状态 6.社会存在的具体内容包括 D.社会形态 E.上层建筑7.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它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它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 它为人类提供生产建设资源 D.它决定社会的性质 E.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源 8.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它在某些方面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9.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及答案

辨析题答案 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答:此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答:此说法是对的。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在今天科学技术更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杠杆。 9、“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否定了事物存在的条件性,是违背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观盲动观点。因为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规律也是客观的,任何事物脱离一定的条件是不存在的。 10、新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此说法是错误的。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前程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有些事物是新出现的,但是它不是新事物,如电脑病毒。 1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答:此说法是错误的。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 12、“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种说法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它把感觉、意识思想看作是第一性的,从而违背了“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路线。13、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源于实践,所以,任何一个人要获得知识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实践。答:此说法是错误的。这一论断是经验主义的观点。它否定了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即人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读书、学习,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事无巨细都亲自参加实践去获得真知。 1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答:此说法是对的。因为理论对实践具有导向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 一、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三种不同的哲学形态,根据其产生和存在的地域不同,可以分为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根据其学派的不同,可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这三种哲学形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中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以中国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与中国哲学相比,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外来的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长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二者有着多方面的高度契合。因此,合理地阐释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内在环节。 二、中国哲学的深刻性思想 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给予了中国传统哲学深刻的改造,使得传统的文化因素、哲学因素都注入了充满活力的有机内容。 首先,在中国哲学中,我们所运用的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对于解决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何以是可能的问题,提供了有益资源。中国哲学在建立哲学本体论的过程中,所遵循的是一个直觉与逻辑相统一、知识与境界相统一的方法论原则。掌握了其方法论原则可以适当地防止不可知论、相对主义等的发生。因此,正确地认识确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和掌握其相应的方法论原则是中国哲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其次,中国哲学中所阐述的人性论思想对当今我们正确认识与把握人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具有积极的指向意义。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的东西方人,在对人性论思想上的理解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基于人性论预设的差异。 最后,表现为中国哲学对本体论观念的理解,对了解古代的本体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众所周知,中国哲学传统中的本体论思想大致有三大传统占主流地位,分别为:理本论,以理作为本体;气本论,以气作为本体;心本论, 以心作为本体。由此可见,中国哲学的本体论思想实质上是一种心、理、气三位一体的哲学思想。它突显出了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的整体化和系统化的这一特征。这一特质在中国哲学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中国哲学中常常把本体概念视为虚位概念;二是将本体理解为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层层递进的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的不同方面的整体实在性。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相通之处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是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循序渐进地融入中国哲学的体系中,成为了我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武器,拥有了能够指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科学真理。 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着相互整合的整合点,有着相融和相通之处。具体表现为: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中国传统朴素唯物论有相通之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贯穿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线,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一元论指出,气是物质世界的本源,是永恒运动变化发展的,进一步表明物质的多样性,当然气一元论并不完善,但也为朴素唯物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知行观的契合之处。认识论是关于认识是如何产生的、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及其方法论等的认识。在中国传统哲学体系中,也同样不间断地传递着以行验知,以行证知的理论传统。可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中国古代哲学,认识论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再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朴素辩证法的相融之处。辩证法的思想具有整体性、普遍性、客观性,在中国、在欧洲、在古代就产生了,一直延续至今为我们所用。中国古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1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 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江南大学网络教育第一阶段江南大学练习题答案共三个阶段,这是其中一个阶段,答案在最后。 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章至第章(总分100分) __________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单选题 (共10题,总分值10分,下列选项中有且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 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1 分) A. 哲学、政治经济学 B. 哲学、科学社会主义 C. 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D. 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1 分) A. 实践性 B. 运动性 C. 物质性 D. 客观性 3. 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这指的是()。(1 分) A. 运动 B. 实践 C. 精神生产 D. 物质生产 4. 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1 分) 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 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 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 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5.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 包含的哲学道理是()。(1 分) A.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 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6.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1 分) 第11页/共11页

A. 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 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 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 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7. “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1 分) A. 归纳与演绎 B. 分析与综合 C. 抽象到具体 D. 实践到认识 8. 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理论依据是()。(1 分) A.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 B.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原理 C.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统一的原理 D.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9.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1 分) A. 事物数量的增加 B. 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 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0.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1 分) A. 世界的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B. 新事物必须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 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 D. 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二多选题 (共10题,总分值20分,下列选项中至少有2个或2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 11.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 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2 分) A. 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C. 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 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12. 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2 分) A.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B.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 “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 “和实生物” 13. 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2 分) A.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第11页/共11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