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肝硬化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肝硬化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肝硬化诊断与治疗新进展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且该病具有结局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目前,针对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并无标准化的成熟方法。所以,本文对最近几年来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为临床治疗肝硬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肝硬化诊断治疗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053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058-01

肝硬化是一世界性疾病,在欧美、日本、中国均为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欧美人因饮酒的生活习惯,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但近年来肝炎后肝硬化发病率也持续上升,亚洲、非洲则以乙肝肝硬化多见。通过对肝硬化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肝硬化临床发病率达到1.39%,约占全部肝病患者的50%,而死亡率约为10%,因此肝硬化已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高死亡率疾病[1]。所以,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治疗进行积极的治疗非常重要。但是,目前针对乙肝肝硬化的治疗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因此,针对肝硬化应早诊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1 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1.1 血清生化指标。目前对于乙肝肝硬化的最可靠的检查方法仍为肝活体病理学组织检查,由于其存在创伤性和风险性,所以在诊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 (Cirrhosis) 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 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 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 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 级。虽可有轻度乏力、 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 <35 mol/L ,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 60% 。血清 ALT 及 AST 轻度升高, AST 可高于 ALT , -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 Child-Pugh B 、C 级。有明显肝功 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 <35g/L ,A/G<1.0 ,明显黄疸,胆红 素>35 mol/L ,ALT 和 AST 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 <60% 。患者可出现腹水、肝 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 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 ALT 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二 . 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 1. 血常规检查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 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的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和血 小板均减少。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及治疗指南 肝硬化(Cirrhosis)得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得角度来瞧,肝硬化就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得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与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从病理学上来瞧,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得破环与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得发展就是一个连续得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 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 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 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 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与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得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 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得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就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 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 血清白蛋白水平低。 二。肝硬化得诊断 (一)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得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代偿期多在正常范围、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不良、脾功能亢进可发生轻重不等得贫血。有感染时白细胞可升高,脾功能亢进者白细胞与血小板均减少、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 肝硬化(Cirrhosis)的形态学定义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伴有异常结节形成。仅有弥漫性肝纤维化而无结节形成(如先天性肝纤维化),或仅有结节形成而无纤维化(如结节性再生性增生)均不能称为肝硬化。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肝硬化是指上述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所导致的肝功能衰竭(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硷酯酶活力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和门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及肝肾综合征、肝性脑病等)等表现。从病理学上来看,慢性炎症坏死首先导致肝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沉积(纤维化),继而导致肝小叶结构的破环和假小叶形成,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实际由肝纤维化向肝硬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在临床上无法将二者截然分开。 一、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临床分类 1.根据肝脏功能储备情况可分为:①代偿性肝硬化指早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A级。虽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少或腹胀症状,但无明显肝功能衰竭表现。血清蛋白降低,但仍≥35g/L,胆红素<35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多大于60%。血清ALT及AST轻度升高,AST可高于ALT,γ-谷氨酰转肽酶可轻度升高,可有门静脉高压症,如轻度食管静脉曲张,但无腹水、肝性脑病或上消化道出血。②失代偿性肝硬化指中晚期肝硬化,一般属Child-Pugh B、C级。有明显肝功能异常及失代偿征象,如血清白蛋白<35g/L,A/G<1.0,明显黄疸,胆红素>35μmol/L,ALT 和AST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60%。患者可出现腹水、肝性脑病及门静脉高压症引起的食管、胃底静脉明显曲张或破裂出血。 2.根据肝脏炎症活动情况,可将肝硬化区分为:①活动性肝硬化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特别是ALT升高;黄疸,白蛋白水平下降,肝质地变硬,脾进行性增大,并伴在门静脉高压征。②静止性肝硬化ALT正常,无明显黄疸,肝质地硬,脾大,伴有门静脉高压症,血清白蛋白水平低。肝硬化的影像学诊断B 超见肝脏缩小,肝表面明显凹凸不平,锯齿状或波浪状,肝边缘变纯,肝实质回声不均、增强,呈结节状,门静脉和脾门静脉内径增宽,肝静脉变细,扭曲,粗细不均,腹腔内可见液性暗区。 二.肝硬化的诊断 (一)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诊断方法1.组织病理学检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至今仍被认为是诊断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金标准”。1994年国际慢性肝炎新的分级、分期标准建议将肝脏纤维化作为病情分期的依据,与分级(主要是炎症、坏死的程度)分别评分。目前国际上常用的干组织评分方法包括Knodell, Scheuer, Ishak, Metavir, Chevallier等系统。我国1995和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也采用了相应的分级、分期标准,王泰龄教授也发表了改进了的肝纤维化的半定量积分系统。利用常规HE染色和各种细胞外基质的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甚至分子原位杂交技术可从肝组织标本获得许多的有关纤维化方面的信息;计算机图像分析等各种技术更能提供定量的资料以便于观察抗纤维化治疗的效果。目前在B超引导下采用自动肝穿枪进行肝活检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很高,病人的痛苦也很小。但肝活检也

肝硬化诊疗指南

肝硬化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详细询问患者有无慢性肝病病史。 如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寄生虫感染,药物及工业中毒,遗传代谢性疾病如Wilson病,血色病等。 2.仔细注意临床表现为乏力,纳差,右上腹不适等。 (二)体格检查:失代偿期:主要是慢性肝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所致的两大症侯群。肝功能减退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皮肤色素沉着,肝掌,蜘蛛痣和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等;门脉高压主要是腹水,脾大,侧肢循环建立的表现如胃食道静脉曲张,腹壁静脉显露等。 (三)辅助检查 1.血常规:代偿期常正常,失代偿期常有轻重不等贫血;脾亢时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 2.尿常规:多正常,失代偿期可出现胆红素及尿胆原增加。

3.肝功能试验:代偿期多正常或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均有升高。总胆固醇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白/球比显著降低;蛋白电泳示白蛋白减少,gama球蛋白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有不同程度延长。 4.免疫学及病原学检查:血清免疫蛋白带增高,常以lgG最显著;肝炎病毒标志物因病因不同,而分别呈阳性; 5.超声显像:可显示肝脏形态学改变,如大小,肝叶比例,肝表面不平等;脾脏常增大;门脉高压症还可见肝脏内血管及肝外门脉及其属支的扩张;腹水时可见腹腔积液。 6.CT显像临床诊断困难时,CT图像有助于更早诊断肝硬化。其表现同B超显像。 7.食道X钡餐检查:可见静脉曲张时的X线表现:如虫蚀样或蚯蚓状充盈缺损,胃底静脉曲张时可见菊花样充盈缺损。 8.内镜检查:可直接观察食道和胃底静脉曲张的部位及程度,阳性率高于X线钡餐;

9.肝组织活检通过肝活检及病理学检查,可早期诊断肝硬化和肝硬化程度及肝细、变性坏死的情况,准确诊断肝硬化。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及体征。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其中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及?-球蛋白增高,是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3.病因根据:慢性肝炎,长期酗酒,血吸虫病等。 鉴别诊断 1.早期肝硬化须与慢性肝炎鉴别。 2.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卵巢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鉴别。 3.肝硬化脾肿大者须与有脾肿大的血液病、早期血吸虫病、慢性疟疾等鉴别。 4.肝硬化肝肿大者应与原发性肝癌、血液病等引起的肝大相鉴别。

医院肝硬化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肝硬化诊疗指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肝硬化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隐匿起病。 2.代偿期肝硬化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部隐痛、腹泻等。 3.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出现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状,除上述代偿期症状加重外,常有出血及水肿,男性常有性功能减退,女性则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 4.既往史: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服药,接触毒物或化学物质,长期右心功能不全,血吸虫病史等。 【物理检查】 1.代偿期肝硬化常无体征,偶有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无或有压痛,脾脏可呈轻度或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肝硬化: (1)肝细胞功能减退体征:面容黝黑、黄疸、肝掌、蜘蛛痣、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下肢水肿。 (2)门脉高压症体征:腹水、脾肿大、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脐疝、胸水。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

(2)免疫学检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Ⅲ型前胶原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 (4)腹水检查:肝硬化有腹水者必须常规进行腹水检查,明确腹水的性质,必要时根据腹水性质进行若干特殊检查。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肝脾B型或彩色超声检查,必要时可行CT或MRI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内镜检查: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对诊断不明者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 4.肝脏组织活检:对临床上不能肯定的病例,特别是少见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可考虑作肝穿刺活检。 【诊断要点】 1.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及体征。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其中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及γ-球蛋白增高,是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3.病因根据:慢性肝炎,长期酗酒,血吸虫病等。 【鉴别诊断】 1.早期肝硬化须与慢性肝炎鉴别。 2.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卵巢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鉴别。

肝硬化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肝硬化诊治指南(2019完整版) 1 前言 肝硬化是各种慢性肝病进展至以肝脏弥漫性纤维化、假小叶形成、肝内外血管增殖为特征的病理阶段,代偿期无明显临床症状,失代偿期以门静脉高压和肝功能严重损伤为特征,患者常因并发腹水、消化道出血、脓毒症、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和癌变等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美国肝病学会(AASLD)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WGO)、欧洲肝病学会(EASL)、国际腹水俱乐部(ICA)等先后制定了多部指南和共识,对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诊治提出了指导意见,并随着研究进展及临床经验的积累不断更新。 为促进肝硬化临床诊疗中的规范化,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消化病学分会等相继制定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等,对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腹水、消化道出血、继发严重感染、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等给出了推荐意见。此次制定的肝硬化指南不包括既往系列肝硬化并发症指南中已有的内容,但对各并发症指南中未提及的和其制定后新的进展作了补充。 近年,随着基础与临床研究的进展,对肝硬化临床诊治等方面有了进

一步的认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组织专家编写本指南,旨在针对肝硬化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在指南制订中尽可能的按照循证医学依据以及AGREE II的标准,成立了指导组、秘书组(写作组)、专家组(包括通信专家)等,包含肝病、消化、感染、外科、介入、肿瘤、中医、药理、护理和临床研究方法学等领域的专家。本指南编制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二级以上医院从事肝病、消化或感染等专业的临床医生在临床诊治决策中做参考。但指南不是强制性标准,不可能包括或解决肝硬化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遵循本指南的原则,充分了解病情,认真考虑患者的观点和意愿,并结合当地的医疗资源和实践经验制定全面合理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指南中提及的证据和推荐意见基本按照GRADE系统(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进行分级(表1)。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诊治专家共识2015

·1086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5年10月第35卷第10期 指南与共识 文章编号:1005-2208(2015)10-1086-05 DOI:10.7504/CJPS.ISSN1005-2208.2015.10.16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诊治专家共识(2015)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学组 中图分类号:R6文献标志码:C 【关键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Keywords liver cirrhosis;portal hypertension;gastroesophageal varices;bleeding 为规范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生早期再出血(入院第一周复发出血)或不可控制的大出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门静脉高压症血,而且1年内病死率较高。未经治疗的病人约60%会发学组特组织有关专家编制本共识,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生迟发性再出血,多在上次出血后1~2年内发生。 提供一个基本的规范。本共识不是强制性标准,期望帮助无静脉曲张或曲张静脉小的病人每年以8%的速度出临床医师在本共识的指导下针对大多数病人的具体情况现静脉曲张或发展成大的静脉曲张。静脉曲张出血的发 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生率为5%~15%。对于出血最重要的预测因子是曲张静本共识反映当前该领域公认的临床经验和最新研究成脉的大小,大的静脉曲张病人出血风险最高(每年15%)。果,今后将不断更新和完善。尽管40%的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可以自行停止,但目前6周 内病死率仍高达20%。胃底静脉曲张比食管静脉曲张少 1 门静脉压力的评估见,仅见于5%~33%的门静脉高压症病人。 目前,临床上评价门静脉压力的最常用方法是肝静脉 3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分级与分型 压力梯度(hepatic venous pressure gradient,HVPG),其具 [1] 有很好的重复性和可信性。HVPG正常范围是3~5 mmHg 按照食管静脉曲张形态及出血危险程度可分为轻、中、 (1 mmHg=0.133 kPa),≥12 mmHg是形成静脉曲张和(或)重3级。轻度(G1):食管静脉曲张呈直线形或略有迂曲,无 出血的阈值。HVPG变化对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进展、破红色征。中度(G2):食管静脉曲张呈直线形或略有迂曲,裂出血风险以及非曲张静脉并发症发生和病人死亡有预有红色征或食管静脉曲张呈蛇形迂曲隆起但无红色征。测价值。重度(G3):食管静脉曲张呈蛇形迂曲隆起,且有红色征或 食管静脉曲张呈串珠状、结节状或瘤样(不论是否有红色2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gastroesophageal varices, GOV)出征)。 血及预测胃底静脉曲张通常根据其与食管静脉曲张的关系及其静脉曲张最常见的部位见于食管下段2~5 cm处。该在胃内的位置进行分型。胃底静脉曲张是食管静脉曲张 处浅静脉缺乏周围组织的支持,易发生破裂出血。近50%的延伸,可分为3型。1型静脉曲张(GOV1):最常见,表现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其程度与为连续并沿胃小弯伸展至胃食管交界处以下2~5 cm,这种 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有关。肝功能Child -Pugh分级 A 静脉曲张较直;2型静脉曲张(GOV2):沿胃底大弯延伸,超 级病人仅40%有静脉曲张,Child-Pugh C级病人则为过胃食管结合部,通常更长、更迂曲或贲门部呈结节样隆85%。肝储备功能分级见表1。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病起;3型静脉曲张(GOV3):既向小弯侧延伸,又向胃底延人早期,甚至在未形成肝硬化前就可出现食管、胃底静脉伸。 [3] 曲张并发生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孤立胃静脉曲张(IGV)不伴有食管静脉曲张,可分为2 HVPG<12 mmHg 时不会形成静脉曲张;HVPG≥12型。1型(IGV1):位于胃底,迂曲交织,呈串珠样、瘤样和结mmHg时,易形成静脉曲张。当HVPG≥20 mmHg时则易节样等;2型(IVG2);罕见,常位于胃体、胃窦或者幽门周

肝硬化治疗指南

肝硬化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就是临床常见得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得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与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得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与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与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疾病分类 按病理形态分类可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得早期硬变)。 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与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原因 引起肝硬化得病因很多,其中主要就是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所致,如乙肝(Hepatitis b)、丙肝(Hepatitisc)等。同时还有酒精肝(Alcohol liver)、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胆汁淤积(Cholestasis)、药物、营养等方面得因素长期损害所致。 一、病毒性肝炎: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就是慢性乙型肝炎,就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得主要因素、 二、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就是引起肝硬化得因素之一。目前认为酒精对肝脏似有直接毒性作用,它能使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排列不整,甚至出现乙醇透明小体,就是肝细胞严重损伤及坏死得表现。 三、营养障碍: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与传染因素得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得间接病因。动物实验证明,喂饲缺乏胆碱或蛋氨酸食物得动物,可经过脂肪肝得阶段发展成肝硬化、 四、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喋呤(mtx)、甲基多巴,可产生

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 3.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M阳性。 4.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lgA、lgG、lgM可升高。 (2)自身抗体:抗核坑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脂蛋白膜抗体可阳性。 (3)其他免疫学检查:补体减少、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转率下降、CD8(Ts)细胞减少,功能下降。 5.纤维化检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羟化酶(PHO)上升,单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层素(LM)上升。 6.腹水检查: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1.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 3.CT检查: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门增宽、脾大、腹水。 三、内镜检查: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四、肝活检检查:肝穿刺活检可确诊。 五、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难者有价值。 六、门静脉压力测定:经颈静脉插管测定肝静脉楔入压与游离压,二者之差为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反映门静脉压力。正常多小于5mmHg,大于10mmHg则为门脉高压症。 鉴别诊断

肝硬化治疗指南

肝硬化治疗指南 疾病简介: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病理组织学上有广泛的肝细胞坏死、残存肝细胞结节性再生、结缔组织增生与纤维隔形成,导致肝小叶结构破坏和假小叶形成,肝脏逐渐变形、变硬而发展为肝硬化。早期由于肝脏代偿功能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有多系统受累,晚期常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脾功能亢进、腹水、癌变等并发症。 疾病分类 按病理形态分类可分为小结节性肝硬化、大结节性肝硬化、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为肝内小叶结构尚未完全改建的早期硬变)。 按病因分类可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代谢性肝硬化、胆汁淤积性肝硬化、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硬化、毒物和药物性肝硬化、营养不良性肝硬化、隐源性肝硬化。 发病原因 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中主要是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所致,如乙肝(Hepatitis b)、丙肝(Hepatitis c)等。同时还有酒精肝(Alcohol liver)、脂肪肝(Fatty liver disease)、胆汁淤积(Cholestasis)、药物、营养等方面的因素长期损害所致。 一、病毒性肝炎:目前在中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是引起门静脉性肝硬化的主要因素。 二、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酗酒,是引起肝硬化的因素之一。目前认为酒精对肝脏似有直接毒性作用,它能使肝细胞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排列不整,甚至出现乙醇透明小体,是肝细胞严重损伤及坏死的表现。 三、营养障碍:多数学者承认营养不良可降低肝细胞对有毒和传染因素的抵抗力,而成为肝硬化的间接病因。动物实验证明,喂饲缺乏胆碱或蛋氨酸食物的动物,可经过脂肪肝的阶段发展成肝硬化。 四、工业毒物或药物:长期或反复地接触含砷杀虫剂、四氯化碳、黄磷、氯仿等,或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双醋酚汀、异烟肼、辛可芬、四环素、氨甲喋呤(mtx)、甲基多巴,可产生中毒性或药物性肝炎,进而导致肝硬化。黄曲霉素也可使肝细胞发生中毒损害,引起肝硬

肝硬化科研大突破:学术进展共迎治疗新时代

【重磅】肝硬化科研大突破:学术进展共迎治疗新时代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在我国大多数为肝炎后肝硬化,少部分为酒精性肝硬化和血吸虫性肝硬化。 在最近召开的“国际肝病高峰论坛”上,国内外专家也强调,在肝脏炎症的处理方向上应该积极随诊,最大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纤维化,达到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HCC(肝癌)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时间,近年来,国内外针对中晚期肝硬化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同时,患者对肝脏健康的自我管理也非常重要,特别是失代偿期患者,在治疗方向、方法及相关症状处理的预后问题都十分关键。 阻断病发症,源头解决肝脏硬化问题是关键 实际我们的肝病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都应该以“源头治肝”为原则,标本兼治,那么针对早期硬化患者首要解决的是阻断肝硬化发展进程,中晚期患者要考虑如何有效解决并发症问题,且让现有的健康的肝细胞不再损伤,同时去修复受损的肝细胞组织,恢复肝脏的再生功能,这也是目前肝硬化治疗技术新进展,替代传统治疗单一控制症状的重要意义,解决的是患者肝脏的长久健康问题。临床很多患者还处在盲目单一寻求解决并发症的问题,这部分患者需要重新定义治疗方向和方法。 清除毒素,疏通通路,改善环境取代单一治疗,实现临床康复 肝硬化治疗难点总结:(1)肝脏功能的异常,临床症状容易疲倦,食欲不好,严重的患者会出现出血、浮水、下肢浮肿等并发症。(2)并发症,表现为腹水、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食道胃底的静脉,管壁变的非常薄,在一些化学东西的刺激下,或者一些物理的刺激下有可能出现血管的破裂导致出血,因为血管的压力很高,表现为呕血。(3)在肝硬化的基础上肝癌的概率会相对比慢性肝炎阶段要高,其实这不仅仅是跟硬化有关,也跟年龄段有关,肝硬化的年龄肯定比慢性肝炎病人的要高,这是一个混杂的因素。

2020年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课件)

2020年肝硬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课件) 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色素、血小板、白细胞降低. 2。肝功能实验:代偿期轻度异常,失代偿期血清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A/G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活动 下降。转氨酶、胆红素升高。总胆固醇及胆固醇脂下降,血氨可升高。氨基酸代谢紊乱,支/芳比例失调。尿素氮、肌酐升高。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感谢聆听 3。病原学检查:HBV—M或HCV-M或HDV—M阳性. 4。免疫学检查: (1)免疫球蛋白:lgA、lgG、lgM可升高. (2)自身抗体:抗核坑体、抗线粒体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肝脂蛋白膜抗体可阳性. (3)其他免疫学检查:补体减少、玫瑰花结形成率及淋转 率下降、CD8(Ts)细胞减少,功能下降。 5.纤维化检查:PⅢP值上升,脯氨酰羟化酶(PHO)上升,单胺氧化酶(MAO)上升,血清板层素(LM)上升。

6。腹水检查:新近出现腹水者、原有腹水迅速增加原因未明者应做腹腔穿刺,抽腹水作常规检查、腺苷脱氨酶(AD A)测定、细菌培养及细胞学检查。为提高培养阳性率,腹水培养应在床边进行,使用血培养瓶,分别作需氧和厌氧菌培养。 二、影像学检查 1。X光检查:食道胃底钡剂造影,可见食道胃底静脉出现虫蚀样或蚯蚓样静脉曲张变化. 2。B型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波检查:肝被膜增厚,肝脏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大,腹水。 3.CT检查:肝脏各叶比例失常,密度降低,呈结节样改变,肝门增宽、脾大、腹水。 三、内镜检查:可确定有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阳性率较钡餐X线检查为高,尚可了解静脉曲张的程度,并对其出血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诊断门静脉高压的最可靠指标。在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急诊胃镜检查可判明出血部位和病因,并进行止血治疗。 四、肝活检检查:肝穿刺活检可确诊。 五、腹腔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肝、脾等腹腔脏器及组织,并可在直视下取活检,对诊断有困难者有价值。

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酒精性肝硬化的诊断与治疗 发表时间:2011-06-01T14:25:54.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7期供稿作者:张阿嵬 [导读] 当前饮酒已成为群众普遍的嗜好,在东北农村嗜酒者好饮50°至60°白酒。 张阿嵬(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吉林松原 138000) 【中图分类号】R5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0245-02 当前饮酒已成为群众普遍的嗜好,在东北农村嗜酒者好饮50°至60°白酒。因此引起慢性酒精中毒并非少见,其中以轻型酒精性肝病或酒精性肝炎最为常见。如能及时发现,在戒酒基础上合理治疗肝脏病变是可逆的。本文就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加以扼要讨论,以引起基层医生的重视与注意。 各种酒类都含有乙醇即酒精(alcohol)。饮酒后有90%的乙醇在肝脏作为“燃料”代谢,乙醇及其代谢产物——乙酸对肝细胞直接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肝脏代谢紊乱,脂肪侵润、炎症反应,纤维组织增生,以至发展为肝硬化。 据报道,内科门诊医生只能发现20%-30%有症状的慢性酒精性肝病,实际上有很多酒精性肝病的亚临床改变未被发现。 酒精性肝病的早期症状及体征往往是模糊不定的,又是非特异的,给医生一个印象,即认为酒精性肝病是一个难以早期明确诊断的疾病,其早期临床表现有清晨空腹恶心、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肝区疼痛、腹胀等自觉症状,早期客观上缺乏特异体征,嗜酒者多为青壮年男性,面部皮肤浅在小静脉扩张成网状,良性腮腺肿大,皮肤蜘蛛痣,呼气的酒精味等可给医生提供询问饮酒病史的线索。 诊断酒精性肝病首先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饮酒的时间长短、饮酒的种类及每日或每次的饮酒量。对酒精的耐受量个体有所不同,肝脏对酒精(乙醇)的耐受极限为每次50ml,相当于50°白酒100ml(2两),如果超过此量,持续每天饮酒60天即可能出现肝功改变,如每天饮50°白酒250ml(半斤)30天即可发生酒精性肝病。在体检时应注意发现与酒精中毒有关的相对特异体征,如肝大、皮下出血倾向、下肢胫前水肿等。同时要注意与酒精中毒有关的肝病以外的其他系统疾病的体征,如慢性胃炎、胰腺炎、心肌病、周围神经疾病、舌光等营养不良的征象。当然也要注意病人的精神状态。 超声诊断仪对诊断肝病提供了方便,轻型酒精性肝病及酒精性肝炎在超声下显示肝脏整体回声均匀增强、肝脏增大、肝内管道系统(会管部)显示不清。虽无特征性表现,但超声能排除肝脏占位性病变、囊性病变、脓肿、寄生虫等。 诊断血清酒精性肝病肝检查不可少,血清谷草转氨酶(AST)升高,AST/ALT>2.56。诊断酒精性肝病特异性为51.8%,灵敏度为 52.4%。血清谷氨酰转肽酶(GGT)升高对酒精性肝病的诊断特异性为90%,且可以此监视戒酒者重犯戒规。建议将GGT升高作为早期发现酒精性肝病的重要指标。该病血清胆红素(TBil)升高亦常见。 血液学检查对诊断酒精性肝病有意义者为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一般大于100um(正常值为80-90um)。酒精又可干扰脂类代谢引起高血脂症,尤其甘油三酯(TG)及B-脂蛋白。 酒精性肝病和病毒性肝炎的鉴别在于病史(饮酒史或感染史)、患病年龄、性别、实验室数据、血中肝炎病毒免疫标记物(乙肝两对半及丙肝抗体)及病人的自然病程,但也要注意二者并发的可能性,尤其是丙型病毒性肝炎。在吉林西部松花江平原地区酒精性肝病有时需与肝脏中华分支睾吸虫鉴别(饮酒吃生鱼)。 戒酒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前提,劝病人多吃营养丰富的低脂饮食,要充分休息。药物治疗有:1.补充有利于肝脏正常代谢的维生素B 族,维生素B1、维生素B12、烟酸等。2.抗氧化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能促进肝脏对糖、脂肪及氨基酸的代谢,抑制肝细胞脂肪侵润。3.抑制肠道菌群失调,减少内毒素吸收可用肠道吸收的抗生素如新霉素,酸化肠道环境,应用乳果糖。4.降低血清转氨酶可用甘草酸二胺(Diamino-Glycyrrhizinate)。5.急性期可静点GLK液(极化液即葡萄糖,胰岛素及氯化钾)。6.严重急性酒精性肝炎可用糖皮质激素以抑制免疫反应。7.最近报道美地多辛(metadoxil)能提高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肝组织内氨基酸转运增加,对酒精肝有明显的作用,又能改善戒断综合症,推荐剂量为500mg,每日3次。 酒精性肝病如经系统治疗病情皆有明显好转,如果病人坚持戒酒,在未发展成肝硬化之前,接受适当治疗,病变是可逆的,失败病例多未能坚持戒酒。

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

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 1.0 简介: 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 10年随访的患者中发生率50%左右,腹水的发生对肝硬化的自然史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多与两年的50%的死亡率相关,并且提示治疗抉择中需要考虑肝移植。 大多数(75%)的腹水患者患有肝硬化,其他包括恶性肿瘤(10%)、心率(3%)、结核(2%)、胰腺炎(1%)和其他少见疾病。 在英国,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真实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死亡率已经由1993年的6/10万升高到2019年的12.7/10万。 普通人群中大约4%存在肝功能异常,其中10~20%具有三个常见的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一种, 10~20年后会进展为肝硬化。 随着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增多,预计之后不久肝病的负荷会急剧增加,肝硬化的并发症也会不可避免的增加。 近年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发生了很多改变,本指南的目的是促进全英国一致的临床诊疗。 本指南的资料来自广泛的文献搜索,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统回顾、前瞻性/回顾性研究,有时也包括一些专家委员会的报告。 推荐意见的分级参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标准,本指南预计每3年进行校正。

2.0 定义: 以下概念参照国际腹水俱乐部的定义: 不复杂的腹水: 即腹水无感染,不会形成肝肾综合症,分级如下: 1级(轻度): 腹水仅仅经超声检查探及; 2级(中度): 腹水导致腹部中度的、对称的膨隆; 3级(大量): 腹水导致明显的腹部膨隆。 难治性腹水: 即不能被动员,或者在治疗后(如治疗性腹腔穿刺)很快复发,包括两个亚型: ①利尿剂抵抗型腹水: 腹水对饮食钠盐限制和加强的利尿治疗无效(螺内酯400mg/d,呋塞米160mg/d,至少一周,钠盐限制低于90mmol/d,即5.2g 盐/d);②利尿剂难治型腹水: 腹水治疗无效,因为利尿剂诱发的并发症使不能使用常规的有效剂量。 3.0 腹水形成的发病机制: 腹水形成的发病机制的详细描述不在本指南的范围之内,有两个关键因素: 水钠潴留和门脉高压(窦性)。 3.1 门脉高压的作用:

肝硬化腹水治疗的指南

.专业整理. .学习帮手. 肝硬化腹水治疗指南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 1.0 简介: 腹水是肝硬化的主要并发症, 10年随访的患者中发生率50%左右,腹水的发生对肝硬化的自然史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多与两年的50%的死亡率相关,并且提示治疗抉择中需要考虑肝移植。 大多数(75%)的腹水患者患有肝硬化,其他包括恶性肿瘤(10%)、心率(3%)、结核(2%)、胰腺炎(1%)和其他少见疾病。 在英国,肝硬化及其并发症的真实的发病率尚不清楚,死亡率已经由1993年的6/10万升高到2019年的12.7/10万。 普通人群中大约4%存在肝功能异常,其中10~20%具有三个常见的慢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酒精性肝病、慢性丙型肝炎)中的一种, 10~20年后会进展为肝硬化。 随着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肝病的增多,预计之后不久肝病的负荷会急剧增加,肝硬化的并发症也会不可避免的增加。 近年来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发生了很多改变,本指南的目的是促进全英国一致的临床诊疗。 本指南的资料来自广泛的文献搜索,包括随机对照研究、系统回顾、前瞻性/回顾性研究,有时也包括一些专家委员会的报告。 推荐意见的分级参照牛津循证医学中心的证据分级标准,本指南预计每3年进行校正。 2.0 定义: 以下概念参照国际腹水俱乐部的定义:

不复杂的腹水: 即腹水无感染,不会形成肝肾综合症,分级如下: 1级(轻度): 腹水仅仅经超声检查探及; 2级(中度): 腹水导致腹部中度的、对称的膨隆; 3级(大量): 腹水导致明显的腹部膨隆。 难治性腹水: 即不能被动员,或者在治疗后(如治疗性腹腔穿刺)很快复发,包括两个亚型: ①利尿剂抵抗型腹水: 腹水对饮食钠盐限制和加强的利尿治疗无效(螺内酯400mg/d,呋塞米160mg/d,至少一周,钠盐限制低于90mmol/d,即5.2g 盐/d);②利尿剂难治型腹水: 腹水治疗无效,因为利尿剂诱发的并发症使不能使用常规的有效剂量。 3.0 腹水形成的发病机制: 腹水形成的发病机制的详细描述不在本指南的范围之内,有两个关键因素: 水钠潴留和门脉高压(窦性)。 3.1 门脉高压的作用: 门脉高压增加肝窦的静水压,使液体容易漏出至腹腔。 没有肝硬化的窦前性门脉高压患者很少形成腹水。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2015)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共识 (201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 20 15 年 10 月

目录 一、概述 二、流行病学 三、自然病史 四、临床表现 五、实验室、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 六、诊断 七、PBC 的治疗 八、特殊情况 九、筛查及随访 十、问题和展望 十一、参考文献

一、概述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是一种慢性肝内 胆汁淤积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背景、感染及环境等 因素所导致的异常自身免疫有关。PBC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乏力和皮肤瘙痒;其病理特点为进行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肝内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至肝硬化。而血清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AMA)阳性,特别是 AMA-M2 亚型阳性对本病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熊去氧胆酸(ursodeoxycholic acids, UDCA)仍是唯一经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实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 PBC 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消化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共同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又名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诊治共识》。本共识旨在帮助医生认识 PBC 的临床特点,以便对本病做出及时诊断、正确治疗和系统随访。 本共识采用“推荐意见分级的评估、制定和评价(GRADE)”系统,对推荐 意见的证据质量(见表 1)和推荐强度(见表 2)进行分级。 表 1 GRADE 系统证据质量及其定义 证据级别定义 高质量(A) 非常确信估计的效应值接近真实的效应值,进一步研究也不 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中等质量(B) 对估计的效应值确信程度中等,估计值有可能接近真实值, 但仍存在二者不相同的可能性,进一步研究有可能改变该估 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低质量(C)对估计的效应值的确信程度有限:估计值与真买值可能大 不相同。进一步研究极有可能改变该估计效应值的可信度。 极低质量(D) 对估计的效应值几乎没有信心:估计值与真实值很可能 完全不同。对效应值的任何估计都很不确定。 表 2 GRADE 系统推荐强度等级 推荐强度具体描述 强推荐(C1 级) 明确显示干预措施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 弱推荐(2 级) 利弊不确定或无论质量高低的证据均显示利弊相当 值得说明的是,本病如能在早期得到及时诊断且经过熊去氧胆酸的规范治疗, 则大部分患者不一定会发展至肝硬化,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一诊断名

门脉性肝硬化

门脉性肝硬化

————————————————————————————————作者:————————————————————————————————日期:

第十章病理学 第四节门脉性肝硬化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2. 熟悉门脉性肝硬化的并发症、门脉高压症及腹水的形成机制;肝的结构和生理功能。 3. 了解门脉性肝硬化的流行病学特点、病因、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及其防治。 二、典型案例(请重点看此部分内容,按照病理教学特点,我参照您给的病例做了修改,如 有不恰当处请指出并修改!) (一)病例1: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诊断能这样命名吗?病理诊断应是门脉性肝硬化) 患者,男,43岁,工人。因吃硬食后感到上腹部不适,呕出暗红色液体(还是鲜红色?)数口,出现面色苍白、精神异常伴意识不清而就诊。6年前患者体检发现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肝功能正常,未系统治疗(还是用未正规治疗?)。近半年来患者自觉乏力,胃口差,有时出现牙龈出血和少量鼻出血。近1个月来常感到腹胀,腹部逐渐隆起,尿量减少,双下肢浮肿逐渐加重。患者否认其他病史及家族史。 入院后进行体格检查,体温(T)37.2℃,脉搏(P)98次/分,呼吸(R)25次/分,血压(BP),10.6/8.0 kPa(80/60 mmHg)。肝病面容,贫血貌,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颈部、前胸见多个散在蜘蛛痣,双手见肝掌。心率98次/分,律齐,无杂音,听诊双肺呼吸音清,腹部膨隆,腹壁脐周静脉怒张,肝肋下未触及,脾肋下3cm,腹部柔软,无压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查体扑翼样震颤(+),肌张力高,腱反射亢进。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RBC)2.4×1012/L,血红蛋白(HGB)82g/L,白细胞(WBC)3.7×109/L,血小板(PLT)75×109/L,白细胞分类示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5。肝功能试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85U/L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90U/L,血清白蛋白(A)30g/L,血清球蛋白(G)40g/L,血清总胆红素(STB)45μmol/L,结合胆红素(CB)24μmol/L,非结合胆红素(UCB)21μm ol/L;血氨105μmol/L。血浆凝血因子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22秒。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乙型肝炎病毒DNA测定:HBV-DNA 1.8×105/mL。(HBV-DNA <1.00E+03IU/mL,高灵敏HBV-DNA定量检测:1.03E+6IU/mL。)甲胎蛋白26 μgl/L。B超:肝实质弥漫性损伤、肝被膜增厚,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呈结节样改变,肝实质回声增强,粗糙不匀称,门脉直径增宽,脾增大,腹腔积液。 入院后嘱患者卧床休息,止血、输血、补液、利尿、抗病毒药拉米夫定等对症支持治疗。第3天再次呕血,量约900mL,患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烦躁、昏迷,血压测不到,各种反射消失,经抢救无效死亡。 【尸体解剖】 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口、鼻腔内有少量凝血块,颈部、前胸散在蜘蛛痣10余个,腹壁脐周静脉怒张,腹腔内有淡黄色澄清液体约3000mL,双下肢浮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