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道家思想史教学大纲

(选修课)

一、课程性质和目的

?道家思想史?是人文学院本科选修课之一,它是以先秦文学为基础衍生出来、以拓展学生视野和改善学生知识结构为目的的课程。它以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主张作为主要的阐释对象,兼及道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情况,使学生了解老子、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及道家思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明确道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诉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处世哲学等各方面的深刻影响,正确评价道家思想的功过是非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以便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二、学习内容和具体要求

本课程主要学习有关道家思想的基本知识;老子的宇宙观、政治观、人生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老子的思想结构及其思维方式,老子思想的渊源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庄子的本体论、相对主义、人生哲学等方面的基本内容;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要求学生掌握老子、庄子思想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并能进行正确的评价,使之成为自己思想观念的有益组成部分,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三、讲授时间和方法

本课程计划36课时,以讲授为主,自学为辅。

四、考试方式

考查

五、讲授内容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派别,它与儒家共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道家思想产生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

1、道家产生于春秋末年,创始人为老子。

2、至战国,老子学说衍生为二,一是与当时的黄帝崇拜相结合,形成黄老学派,其特点是以老子政治思想为主体,又杂采儒、墨、名法。二是与庄子理论相结合,形成老庄学派。其特点是更加崇向虚无,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为士大夫提供处世理论依据。

3、汉初七十年黄老学说盛行,主张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成为国家政治指导思想。

4、武帝以后儒学独尊,黄老失势,道家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先秦道家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后世通过对它们的诠释,滋生出新的理论体系,如魏晋玄学。虽有鲜明道家色彩,但由于吸收了别的学说成份,又与原始道家有别。二是与宗教结合,东汉末年以后,道家著作

成为道教的经典,道家理论被道教徒宗教化,道家思想借助道教得以流传。但二者在性质上是不同的,一为学术流派,一为宗教组织。

5、南北朝以后,道家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派别已不存在,专以道家名世的人也不多见,但其思想并未消失,典籍中常见其踪影,且向佛教、儒学、医学等方面渗透。许多思想家的学说中也经常论及,注解道家经典的活动一直未曾停止,甚至宋徽宗、明太祖都通过注解《道德经》来阐述其政治主张,有些思想家还有相当浓厚的道家思想色彩。

(二)老子其人其书的有关问题

司马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的老子部分是记载老子生平最早的资料,也是最可靠的资料。

从《史记》可知,老子是楚国人,叫李耳,为周守藏室之史。与孔子同时,或稍年长于孔子。孔子向老子问过礼。《道德经》为老聃自著,成书时间大概为春秋末年或战国初年。其学以研究道德为主,老子是个隐士。

(三)老子思想解析

1选读部分《老子》原文

2老子思想分析

①老子的本体论及其与政治论、人生论的关系

老子在继承前人有关?道?论的基础上,将?道?上升为内涵丰富的哲学概念,?道?是其宇宙观的代名词。

道无形无象,不可感知,但又确实存在,且为?众妙之门?。老子对?道?的特点论述清晰:

A?道?创生万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B?道?具有自然、无为、虚静、柔弱、循环运动和不争处后的特点。

老子以?道?为世界万物之源,克服了以单个具体事物为世界万物之源而无法说明世界统一性的弱点,否定了天神、上帝创世的神话。

老子论?道?旨在为解决政治、人生所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引和具体方案,以?道?为标志的宇宙观与其政治观、人生观关系密切。

◎老子本体论与政治论的联系

23章:以暴风骤雨不可持久,告诫统治者不可施行暴政。

32章:以天地相合降甘露,普施大地,人们均而得之的现象,劝告统治者对百姓不要横加干预,任其自治,可保平安。同时告诉治政者不可无限止地追求名分。

37章:直接提出君王的行为应以?道?为依据。

77章:以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要求君王效法天之道。

◎老子本体论与人生论的联系

9章:以许多自然现象告诫人们凡事不可追求满盈,应该功成身退。

73章:以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要求人们不要争强好胜。

76章:以人生而柔弱、死而枯槁为例,说明人生在世应该柔弱处后,不可刚强争先。

◎老子政治论、辩证法和人生论的联系

43章:从天下至柔可以战胜至坚,引申至无为之政胜过有为之政。

2章:旨在阐述许多概念是在相对待中产生的,后者的产生常是前者出现时未曾料想到的,由此得出无为之政的政治效果也是人们未能预见的。

由此可见,老子思想中,本体论是最高层次,政治论、人生论是中心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形上依据,后者是前者在现实层面的落实。其思想溶融哲学、政治、人生三位于一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既超越人伦,又内在于人伦,道的境界是自然、政治、人生相合无间、浑然一体的境界。

老子的?道?,既是世界万物之本,又是事物运行的规律、法则,甚至是人们处世的方法。其本体论、政治论、人生论、辩证法、认识论浑然一体,其原因在于老子不是以探究宇宙世界本源为旨归,而是借助于对?道?的思索,阐述治国安民、个人立身处世的方略,解决现实人生的诸多问题。

老子?道?的特点,实际是老子对自然现象和历史经验以及自己立身处世生活经验的总结。

②老子思想的结构特点和论证方法

老子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表现出来的某些特点、规律上升为?道?的特征,把它作为自己政治人生哲学的形上依据,改变了《左传》《国语》中许多人物借用历史材料和天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做法,从考察天地人三者的联系出发,第一次将天地人作为一个系统来进行整体考察,所以他每每将天地万物运动的规律作为人类活动的依据。

由于将?道?上升为万物之源和自然、社会、人事之所本,为老子独创,故老子常将?道?称为我之道,并为人之所不解感到苦恼。

人道的基本原则是顺从天道,我们认为老子思想体系的结构方式是:以人类活动为基点,以天地万物为依据,以道为论证工具,以落实到现实层面指导政治人生为最终目的,简而言之可以概括为:人---天地---道---人。

③老子的政治观

老子政治的核心是无为,无为政治提出的形上依据是天道无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政治提出的社会现实基础是有为政治的失败。有为政治的主要表现是:

A以德治国。周公?敬德保民?。

B以智治国。《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C以法治国。商鞅?一断于法?、子产?铸刑书?、赵盾?制事典?。

D以力治国。春秋五霸为代表。

老子的无为政治,实为自然政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a清静无事,顺其自然。

b排除文化与智巧。

C柔弱取后而不争。

③老子的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A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

B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我关系。

孔子侧重于人道,从人道出发强调天人关系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而老子侧重于天道,提倡自然主义,强调人性和天道均取其自然,从而达到天人和谐。

老子处世哲学的主要内容:

a对名利、善恶采取超越态度,主张?知足?,因为过分追求名利有伤身心健康,善恶又可相互转化,故提出?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b?为而不争??为而不有?。争夺既伤人本性,又致社会不安,且有灾祸加身,不争反能达其目的。

c虚怀若谷,柔弱处后。

老子认为人生世上,一要胸怀阔大,二要谦虚谨慎,三要柔弱处后,不要争强好胜。

D以德报怨,宽以待人。

⑤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A认为事物是运动和变化的。

B矛盾对立双方常常互相依存于一个统一体中。

C矛盾均要发生转化,物极必反。

老子辩证法的缺陷:忽视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变成了矛盾必然转化的宿命观。认为事物的运动都是循环往复的,不知道事物是在螺旋式的上升。

老子崇尚阴柔,表现出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老子思想特点的形成与楚文化有关。

⑥老子思想的渊源

A对《金人铭》(《说苑〃敬慎篇》)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a反对多言,《金人铭》?无多言,多言多败?。

b、将祸福消灭于萌芽状态?

c、守柔去刚,执雌持下的思想。

d无多事。?无多事,多事多患?。

B对《周易》的继承和发挥

a变易。b矛盾。c矛盾转化。

C对《尚书》《左传》《国语》等书的继承

a尚柔。b恶盈。C无为。d顺乎自然。e有关辩证思维。

⑦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

老子的社会文化批判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政治上,以人道主义和民本主义思想为武器,批判现实政治的

人性沦丧、荼毒生灵。

②道德文化上,用归朴返真的‘自然’精神来批判现实道德文化

的虚伪和沦落。

③人生问题上,用全性葆真、贵生重死的养生论来批判现实社会

的人们(统治者)放纵私欲,自毁生命。

老子的社会理想是小国寡民。

(四)庄子生平

最早的完整记载是司马迁的《老庄申韩列传》,基本情况是:

1贫穷。向监河侯借米,穿补丁衣服见魏王,经常面黄肌瘦。

2清高。自比凤凰,不愿出仕为官,为虚名所累。

3与惠施为友。二人常进行学术论争,?濠梁鱼乐?即为典型。

4思想上以老子学说为本,但表现的方式却多是人、物相语而寄意遥深的寓言,且嘻笑怒骂,自然天成。

(五)《庄子》篇目

《庄子》共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先有内、外篇之分,然后再从外篇中划分出杂篇。

当代大多数学者主内七篇为庄子自著,高亨先生为其代表。但任继愈先生持相反之论。

学术界普通认为《庄子》内七篇为庄子自著,外、杂篇是其弟子后学所写,二者表现出源与流的关系,即内篇在前,外、杂篇在后。

(六)庄子的自然哲学

其自然哲学主要是由思考万物的形成及万物存在运动的形式、以及宇宙的最后根源三个部分所组成。

关于万物的形成,人类思考的结果有:

中国

1天生万物。《诗经》为代表。

2以五行为万物之源。史伯为代表。

3以气为万物之源。《管子》和庄子后学。

西方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的来源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无限者?,亚里斯多法认为这种无限者是比水稀薄的东西。

3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是世界之本源。

4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之源。

庄子认为?物物者非物??有形生于无形?,?道?为世界万物之源。

?道?生万物通过?气?自然进行。每种事物均有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产生万物。

作为宇宙本源之道具有如下特性:

1自本自根。

2普遍存在。

3主宰万物。

4超越万物之上。

庄子的道涵盖自然和社会,包括天道与人道。

(七)庄子的人生哲学

庄子思想的核心是人生哲学,其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是对人生思想境界和实践方法的思考,如何摆脱人生的困境是庄子人生哲学中思考最多也是最有特色的地方所在。

1人生的困境和矛盾

庄子认为人生身陷自然和社会两重困境。

来自自然的困境主要表现为生与死。

来自社会的困境主要表现为时与命。

由此,庄子认为人生充满矛盾:

①人与宇宙的矛盾:宇宙无始无终,空旷无垠,人生短暂而身体渺小。

②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个人的自由意志与社会伦理道德法律制度相冲突。

③真理的相对性和人们追求客观标准的矛盾。

④知识无穷和人生有限的矛盾。

⑤追求名利与人的精神自由的矛盾。

2摆脱人生困境的方式

关于生死问题,庄子主张采取超越态度,具体来说其理论有二:①生死气化说,认为人之生死不过是气的变化形态不同而已。②生死齐一说,从事物变化的角度,认为生死没有什么差别。进而宣扬达生,主张?死生无变于己?。

关于个人与社会规范、社会责任义务之间的矛盾,庄子解决的方式是主张否定社会伦理规范。

关于真理的相对性与人们所追求统一认识标准的矛盾,庄子已承认并将真理的相对性作为客观世界的常则和否定认识标准客观统一性的双刃剑来消解这种矛盾。

关于人生有限与知识无限的矛盾,庄子以否定求知的手段和重视人生生命来消解。

关于求取名利与人之精神自由之间的矛盾。庄子以否定求名求利和重视伸展个人思想自由来化解,其具体措施有二:①求取名利有害无益,②名利皆是相对的。

要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都能做到顺命和泯灭主观欲望,铲除陷入人生困境的基本土壤,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修道、体道。

体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精神冲出个人形体的围城,进入无何有之乡。

2 精神从知觉的感性世界中剥离出来,进入无古今、无死生的超越感知的境界。

3处世态度

庄子以追求精神绝对自由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入此即意味着彻底

摆脱了人生的困境。

①超然世外。

②遁世无求无用而大用。

③与世浮沉,随波逐流。

※庄子与老子人生哲学比较

1追求的人生境界有所不同

庄子人生哲学追求的是人精神上的绝对逍遥自在,即在精神上完全摆脱了生死、时命、情欲的困扰。老子所追求的是人性的自然本性的复归和生命本体的保持,它着力反对和避免的是对人自然本性的戕害,恢复人的自然状态。

2处世态度上有所不同

庄子主张超脱世外,老子看重谦退处下。

如果说庄子在人生哲学上显示的是高远超脱的精神境界,那么老子那里表现出的则是丰富深刻的生存智慧。

(八)庄子的相对主义

庄子首先发现从总体上来说,人的认识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其次,庄子发现由于时间不同、背景不同,同样的行为所导致的结局也颇不相同,从而使得人们无法对它们进行评价。

相对主义成为庄子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常用方法,进而成为立身处世态度的哲学依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齐万物,否认事物质的规定性,抹杀事物之间的区别。

2齐是非,否定认识的主、客观标准。

3齐物我,消除物我之别。

庄子思想中有辩证法因素,主要表现在:

A有发展变化的观念。

B有矛盾对立统一观念。

C事物、概念都是相对的。

(九)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

道家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道教的哲学理论基础,二者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学理论的发展。

1 从万物本原之道提出文学本体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本原,自然也是文学的本源。自然人性为?道?之所生,亦当成为文学创作本体,文学创作应当体现自然人性。

2从?静观玄览?提出?妙悟契合?

除去自己心中的一切知识概念,在静观默察中,以朴素的自然人生与万物的本性去自然契合,才能把握万物的本质,看清万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妙悟”和神秘的直觉,从而提出一种超感觉、超言象的审美认识。司空图追求?性情所至,妙不自寻?。苏东坡崇尚创作时物我不分,严羽强调韵味,王国维提出无我之境。

3从见素抱朴,推崇自然素朴之美

在道家思想影响下,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在文学创作和鉴赏中提出崇尚自然,含蓄、冲淡、平和、质朴的审美原则。在阳刚和阴柔两大审美范畴上,都把?素朴??自然?作为其最高审美境界。

4从?荒唐之言,无端涯之辞?,崇尚艺术想象。

道家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人创造性想象的丰富和发展,这种影响原因有二:①是《庄子》之文

是艺术想象的典范,以致成为后人效法的圭臬。②是道教的神仙思想和创造神仙系统的思维方法很适合于文学艺术创造。

(十)道家文化精神及现代价值

1因道意识和尊重规律

天道指的是自然的规律和法则,人道指的是人的规律和法则。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是人道本于天道,并以天道为依归,因而道家提出因道,因性。因道体现的是道家对物性及其规律的尊重,因性则是对人性及其人类社会规律的尊重。

2和谐意识与生态平衡

儒家虽讲天人合一,但又讲人贵物贱。道家则不同,他们不讲人贵物贱,人高于物,而是将人与道与天地相提并论,主张与自然打成一片,进入天人相合无间的理想状态。

3无为意识与现代管理

人道本于天道,因而人道也应无为,反对一切有悖于自然的主观妄为。行政管理主要在于简政安民,经济管理之要在于放权而行,为政者和管理者不能走向事务主义。

4宽容治理与学术繁荣

提倡对人对物一视同仁,无有偏私;强调善救人救物,无弃人弃物,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材,学术上各抒己见,百家争鸣。

5批判意识与社会进步

老、庄开中国古代批判哲学的先河,对当时政治强烈不满,看到了文明进步导致的负面效应。试图摆脱人为物役的束缚,消除人性异化和社会的混乱现象,他们对礼义法度批判的背后是对人类和平真情社会的憧憬。

参考书目

1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及评介》中华书局

2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3刘坤生《老子校读》上海古籍出版社

4曹础基《庄子浅注》中华书局

5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中华书局

6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吉林人民出版社

7吕锡琛《道家与民族性格》湖南大学出版社

8陆永品《老庄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

9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0张松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学院 中国政治思想史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天命不常 周公旦辅政后,有鉴于殷亡的教训,多次强调“惟命不于常”认为上天所授予的大命脉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可以转移的,天命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而是根据君主的道德修养高低和社会政治、人事的好坏进行转移。 2.儒家 儒家思想的源头主要是周文化,儒原本是官学教师或者礼官,孔子把官学通过私人教学传播到民间,学习的内容(六艺)基本是原来儒的专业,所以逐渐把这一学派称为儒家。 3.性善论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地支配人的行为。 4.“法后王” 荀子反对孟子那样言必称“三代”(夏、商、周),盲目崇拜“先王”的倒退的历史观,而提出了“法后王”的思想。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在他看来,三代以前的历史非常渺茫,已没有什么可资借鉴,有历史记载和文字可考的还是三代以后。所以,他更注重当前的现实。荀子并不反对学习“先王”有益的东西,但不应抱残守缺。他提倡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对“先王”的东西加以改造。 5.道 从本体论的认识角度,混沌,自然的独立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天地之母,万物之根,社会人生观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从宇宙自然观到社会人生观再到政治观,是逐层递进的。 6.小国寡民 老子认为按照无为而治的办法就可以造就一个理想的社会,即“小国寡民”。老子所描述的这个理想社会,主要有如下一些特点:国小民少,国与国之间,民与民之间互不交往;生产力落后,没有分工,没有交换,没有赋税,没有剥削;没有文化教育,没有文字,人们无知无欲;虽有国家,但没有战争,没有暴力镇压,没有纷争欺诈,人们之间自由平等,民风纯朴自然,人人都过着“甘食、美服、安居、乐俗”的闲适生活。老子的这些美好的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在贪暴统治者的压榨下所遭受的苦难,表达了下层人民对暴政的抗议,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美好自由生活的无比向往,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和进步性。 7.法家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主张“以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8.君利中心论 君主之利高于国家之利,但并不取消臣民的私利,应采用利导的方法,将臣民的自为之心用来为君主服务。 9.人性好利论 关于人性,韩非发挥了他的老师荀子“性恶论”的观点,也延续了杨朱、商鞅的利己思想,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 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 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的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权变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的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江苏开放大学中国政治思想史2020考试复习题答案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单项选择 1、在商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C ),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商王统治的观念。 A.神 B.鬼 C.天 D.地 2、在(B)代后期,已经产生了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君主是民众的主宰,民众必须服从君王统治的观念。 A.夏 B.商 C.周 D.秦 3、“明德慎罚”、“敬天保民”是(A)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A.周公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4、(C)与礼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智B义C仁D信 5、仁与(A)是孔子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礼B.义C.智D.信 6、以人性善为出发点,(C)在政治上主张施仁政。 A.墨子 B.庄子 C.孟子 D.荀子 7、儒家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是(D)。 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 8、荀子是儒家中首先引入(D)的观念的人。 A.仁 B.义 C.道 D.法 9、在(C)看来,“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而无为正是达到此境界的最直接的途径。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0、庄子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B),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现实主义D虚无主义 11、(A)政治思想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2、在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只有(B )的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A.齐国 B.秦国 C.楚国 D.韩国 13、(C)是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前期法家的思想成果,创立了法术势兼用的君主专制理论。 A.李斯 B.董仲舒 C.韩非 D.荀况 14、仁与礼是(D )全部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 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5、荀子是(B)学派中首先引入法的观念的人。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6、(B)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相对主义,认为物无贵贱,无是无非。A.墨子 B.庄子 C.老子 D.孔子 17、(A)崇尚的“法治”很有特点,其中之一就是强化君主权威加强专制统治。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曹操 18、李斯为强化君权而出谋划策,他的强化君权思想具体体现为“(B)”、“深罚”。 A.重罚 B.督责 C.惩罚 D.刑罚 19、汉武帝采纳的董仲舒的建议,终于举起了“独尊(B)”的旗帜,初步实行了指导思想的转换。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论文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二零一三年四月

关于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 摘要: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儒家以其独特的思想,凸显了其对中国政治的独特价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学说“仁政”,以及以德治国的方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处世原则,对中国古代的社稷安稳以及社会的长治久安,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体系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政治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本文通过对儒家政治思想的研究,了解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和儒家政治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影响,探索儒家政治思想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发,以求得社会进步、时代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关键词: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历程、现实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历程 1.1、儒家政治思想的产生 儒家学派诞生在战火纷飞、群雄争霸的春秋时期,其创始人为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孔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奴隶主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孔子提出“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任意刑杀和苛政,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持续。提出“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其中的“礼”,专指西周时候的等级名分制度。为了能够实现“礼”,孔子提出了“正名”的主张,就是按照周礼的制度把当时已经混淆的社会等级秩序矫正过来。另外,孔子还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百家争鸣的大社会背景下,儒家思想成为当时影响力较大的一派,儒家政治思想产生于儒家思想之中。孔子奠定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基础。 1.2初步发展 1.2.1孟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中期,生产力迅速发展;各国为争霸竞相改革,政治变革大为得势,思想阵地极为活跃,百家争鸣的局面方兴未艾,以捍卫孔学的孟子,著书立说,批判各家,参与争鸣。孟子对孔子的政治思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继承了孔子的仁政与德治理论,进一步发展成为仁政说、民为贵、性善论。义利观。在仁政说方面上孟子主张“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要订立制度,使百姓有固定资产。主张均平赋税,减轻百姓负担。孟子还主张保护工商业。孟子提出民为贵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体现了国家可变,君可变,而百姓不可变的思想,这是时代的卓见,也是继承和发扬了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政是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在义利观方面,孟子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孟子要求百姓应该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这样孟子进一步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当时的显学。 1.2.2荀子对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 战国时期儒学的另外一位重要代表荀子将儒学发展到了另一种高度,是战国时期百家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本科(专科起点)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统设必修课,是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管理原理的理解,掌握管理案例分析的方法,具备分析和管理企业组织的能力。 本课程教学计划为54学时,3学分,主要在本科学习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管理案例分析是一门实践操作性极强的课程,教学仿真效果显著,十分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运用经济管理知识理解、研究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而且,其教学模式的示范意义也十分重大。通过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经济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通过案例分析掌握系统管理理论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毕业后成功地走上社会参加企业经营管理实践打下基础。为达到上述目标、适应电大开放教育远程教学的需要,管理案例分析教材应立足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流程、技术和方法及其框架体系介绍清楚,同时也适当反映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在分类领域和综合的管理案例分析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或经验总结,多种媒体教材力争做到视野开阔、资料丰富、论述精辟、语言简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管理案例分析课程的基本任务和教学目标是:培养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企业管理发展需要的,从事社会组织工作者、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和各类专业管理人才。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配合与分工 管理案例分析属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方法论课程。其先修相关课程有:现代管理原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思想史、现代管理专题、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成本管理、流通概论、公司概论、小企业管理、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政治思想史试题整理全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重民思想,并结合实际谈谈其现实意义。 答:1、西周时期,周公的政治思想以注重调解为主,充分体现了重民思想。他提出了“惟命不于常”、提出天根据德行“求民主”、主张以民情见天命的思想。周公施政的指导思想中,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是保民与慎刑罚。 2、春秋时期,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主张仁和仁政,主张德治和教化;道家的老子反对严刑峻法,认为民众生活贫困是因为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困苦,统治者却奢侈腐化,大力提倡无为政治;在社会治理政策上,墨家的墨子主张实行富民政策; 3、西汉时期的贾谊,他的重民思想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了民的地位和作用。指出民是国家之本、政治之本,民心向北会直接影响统治者的成败行失,提出与民为敌,民必胜之的思想。这是传统重民思想的认识顶点。 4、唐朝时期李世民的民本思想主要有三点:一、立君为民。二、民养君。三、民择君。 5、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就人才问题:他认为人才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民众之中有大量人才,因此他一生也培养和推荐了不少人才。 6、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有:君民关系上,以民为国本、君本。所以民是国之根本,在官民关系上,提出“吏为民役”的观点。 7、王安石的政治改革思想表现在王安石变法注重对农民问题的解决上。

8、明清时期的朱元璋,在明初,社会残破,经济凋敝,生产争需恢复,他采取了恤民、安民政策。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推动了明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评价和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通知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钟敏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钟敏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 用非常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有重大的知道作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告诉我们要缩小贫富差距,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繁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和谐社会建设,吸收重民思想的利民爱民,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关注弱势群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简要概括一下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兴衰发展情况 1.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冷落。原因: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提倡放宽刑罚,减轻赋税。这些主张在战国纷争的时代,无助于实现国家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管理学 教学大纲(马工程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得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与实践性较强得专业必修课,目得在于使学

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得普遍规律、基本原理与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得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得基本原理、基本体系与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得重要作用,运用全面得、发展得、系统得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与分析现实得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得基本原理、概念、目得、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得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得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得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得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与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得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得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得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得研究与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得、权变得观点与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得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得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得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与管理能力,获得个人得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得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得发展与演变、管理得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得素质及有效得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2)把握体系与重点,即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管理学课程得理论体系、把握管理学理论得演变历程与规律,把握主要知识点与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得课程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4)加强阅读、思考与练习,拓展视野、培养管理逻辑思维方式、巩固基本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考试整理复习

国家起源的传说 ①契约说 ②冲突说 ③贸易说 ④水利灌溉说 ⑤战争说 ⑥圣人造福说 封建制度的含义 1.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 关系; 2.形成了与封君封臣相适应的封土制 度; 3.中央势力衰落,各封君在其领地有 独立的政治权力 东方专制主义(魏特夫) 1,这种社会是一种“水利社会” ; 2,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专制;3,一切完全归皇帝所有; 4,东方社会只有皇帝控制下的贵族;5,东方社会的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实行垄断; 6,东方社会没有法律; 7,东方社会的专制特点具有十分强烈的稳固性。 夏朝的政治过程 政治决策:以占卜决定,建立专门的卜筮之官,也可以“乃召六卿” 政治执行: ①是召集大臣发表誓词,如和有扈氏作战的《甘誓》“行天之罚” ; ②是诸侯会盟“夏启有钧台之享”; ③是征伐不服从者。 夏朝的官员制度 1、中央朝廷官吏外廷:政务官;宗教官 内廷:宫内事务 2、地方侯、伯:同姓以国为姓,分布在王朝中心区以外地区;异姓贵族成为方国、候伯。大国首领为伯。 3,方国对夏朝天子的义务: 1)听命;2)任职;3)提供部队征伐;4)保卫王族;5)纳贡 商朝的行政制度——内外服 1)内服: 第一类是政务性职官:牧正,多工 第二类是军事性职官:师长、马亚、多马、戍、卫、射 第三类是宗教文化类职官:卜巫史 第四类是宫廷内职官:寝宰臣 2)外服:诸侯或方国 义务:戍边、出征、纳贡、服役 商王国时期的国家是一种方国与方国的联合体,有的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方国联盟”,也有学者把这种联合体称为“部族国家”或“早期国家” 。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分封制度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巩固统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对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实行统治的一种措施,也是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则与对象是根据与周王血缘关系的亲疏,功劳的大小(辅佐与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认周王的统治。在分封中,授民授土是分封的核心内容。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一是周王室的亲属,如鲁、卫; 二是周的功臣,如齐; 三是商遗民,属这类的只有宋; 四是所谓上古圣王的后代,如陈、杞。 西周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五级以下还有第六级“附庸” 国野制 “国”,亦称“乡”,即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说,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住在国中的人称“国人”。“野”亦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其地域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做“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前者是统治者,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国与野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西周奴隶制度的一个特点。 西周宗法制度: 周朝是严格依照宗法制度建构起来的,西周的宗族中分为大宗和小宗。周王自称天子,称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长子以外的其他儿子被封为诸侯。诸侯对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封国内却是大宗。诸侯的其它儿子被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内却是大宗。从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逐渐建立了由政权、族权、神权、夫权组成的封建宗法制。 西周的地方行政体制 严格控制诸侯。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 四方诸侯对中央王朝承担一定的义务:定期朝觐、缴付贡赋、保卫王室 刑罚制度 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以《周礼》为根本法,“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也。”成王制《九刑》,穆王制《吕刑》。主要有“墨、劓(yi)、宫、刖、杀”五刑 春秋五霸”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宋襄公、秦穆公;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一、名词解释: 1.正名:正名也就是要使每一个等级的行为与其在专制国家的等级结构中 的位置相符,确切的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不忍人之心: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 非之心的总和。 3.化性起伪:人的本性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得到矫正,矫正的结果就是“化 性起伪”“化性”即教化,改变人的恶的本性,“起伪”即礼义是人为的,主张通过后天休养,用人为的礼义道德去教化、改变人性之恶。 4.明分使群:人群聚而组成社会,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在于人能够 组成群体,分享自己的群体生活,这成为人之所以能够统治自然界万物 的一个重要前提。 5. 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为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儒家学 派主要以下几个特点:a.崇尚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b.儒家重视伦理道 德的作用,崇尚仁义。c.以孔子为师 6. 法家思想:法家作为一个学派的概念,最早见于司马炎《论六家之要旨》。 法家思想的特点有:a.重视法律的作用b.主张实行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c.主张实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d.用进化的观点解释历史。 7. 道家学派: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有着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的思想学派, 道家思想学说的核心概念是“道”,把道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绝圣弃 智,绝仁弃义是道家学派的基本主张。 8 墨家学派:墨家创始人是墨子,墨子的学说在战国初期影响很大,墨子 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兼爱,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注重实用。 9. 淮南子:刘安招致门客集体编写而成,以道家思想为主,同时又融合儒、 法、阴阳诸家,形成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统一的封建帝国提 供全面的治理方案。作为汉初黄老派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对后世不少思 想家和政治家们产生了深远影响。 10. 无能子:以老庄自然无为思想是主旨,抨击等级名分,伦理纲常和君主 政治,斥之为祸乱本源,主张人类社会返璞归真,废礼教,弃人伦,无 贵无贱,无君无臣;从批判和否定纲常礼教,君主制度,进而走向否定 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和文化。 二、简述题 1.简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中国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六个时期,即思想形成期、思想发展期、思想完善期、思想反思期、思想转型期、思想变革期、这就是六期发展说。 1)思想形成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的先秦时期,出现百家争鸣。 2)思想发展期:秦安隋唐时期,秦时,法家思想发展,而汉朝以后,儒 家思想备受尊崇。 3)思想完善期:宋明时期,出现宋明理学。 4)思想反思期:明末清初,一是封建政权逐渐衰落,二是资本主义萌芽 出现,随着时代发展而反思自身,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5)思想转型期:近代社会,出现了改革派、洋务派、戊戌变法政治思想, 是转型期。 6)思想变革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发动辛亥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管理思想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3125011 总学时:40学时(讲课40学时) 总学分:2.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管理类本科专业 一、教学目的要求 《管理思想史》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必须学习的重要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了培养和检验学习者系统掌握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和不同学派管理理论而设置的。本课程系统介绍了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历史,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论丛林和当代管理理论等内容。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系统地掌握管理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各种不同管理学派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为学习相关的课程打下一个扎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要求是:只有掌握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不懂历史,难懂现在。只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不知其由来与发展,就不能深刻认识和了解这些管理理论,更难以发展理论。 在学习方法上,按照这样三条线索进行学习:一是时间线,管理思想史是以时间作为主线发展演进的,充分体现了其历史性;二是理论线,管理思想史以理论的发展演进为线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若干发展阶段,但是其理论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三是人性线,管理理论的发展以人性理论的不断发展深化为主轴,孕育着对管理最优境界的追求,管理理论的发展是以不断突破对人性的认识为特征的。

三、授课内容 第一篇古代管理思想 第一章管理思想史的渊源 第一节古埃及和古巴比伦王国的管理思想 掌握:1、埃及人是首先意识到“管理跨度”的实践者 2、汉穆拉比为了巩固其统治,编制了“法典”作为国家行为的准绳 第二节古希腊的管理思想 掌握:1、古希腊历史上从公元前11世纪到前9-8世纪因荷马史诗而习称“荷马时代”,荷马时代的部落管理实行军事民主制,从古希腊的部落管理体制我们看到了“议会制”的某些端倪。 2、古希腊最出色的改革家、思想家主要有:苏格拉底、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重点掌握:苏格拉底的“精神接生术”、色诺芬的《家庭管理》在管理思想上的主要贡献、柏拉图的主要管理思想、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古罗马管理思想及宗教管理思想 了解:宗教和古代管理思想 掌握:古罗马萌芽状态的管理思想。 第二章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第一节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了解:1、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2、城市的兴起和贸易的发展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掌握:威尼斯造船厂的管理经验 第二节中世纪思想家的管理思想 掌握:1、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神学之父”阿奎那的管理思想,可以得到有启发意义的思想线索是什么? 2、马基雅维利在他的著作中具有管理思想光辉的三点思想。 3、欧洲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他的《乌托邦》全译为《关于最完美 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岛的既有益而有趣的全书》中体现的管理思想。 第三节文艺复兴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了解:1、文艺复兴运动 2、宗教改革 掌握: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社会思潮是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什么? 重点掌握:1、文艺复兴运动对人的认识思想的深化对以后行为科学的兴起的潜在影响。 2、文艺复兴运动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 第二篇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章工业革命与科学管理思想的萌芽

《中国政治思想史》期末重点整理

小国寡民:指国家的规模十分狭小,人口稀少,人们在及其原始的状态下生活,没有一切可以用于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器具,文化极不发达,人们依然停留在结绳记事的水平上,人们没有知识,没有欲望,对于原始质朴的生活十分满足,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交往,过着十分封闭的生活 兼爱:实际上是抽象的爱,是爱无差等,无论血缘关系远近,人与人之间的爱应该是均等的。试图把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仁爱推广到整个社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爱”,解决全部社会问题 仁、礼学说: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仁与礼是两个相辅相成的概念,仁是优良的道德品质,而遵守礼的规范则是优良的道德品质在人的社会行动方面的表现,所以仁的品质是遵守礼的前提,如果没有仁的品质,也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视听言动都符合礼的规范。 独尊儒术:以儒家的思想为主导,掺杂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是一种与时俱进的新思想。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道统论:儒家的道统论可以说有三个面向:一是广义的判教,此在孟子那里为辟杨、墨,在韩愈、宋儒那里则为排佛、老;二是要在现实的政治权威之外标立一超越的尺度,此是相对于“政统”(或“治统”)而言道统;三是就儒家学术思想自身而言,道统亦区别于“学派”而有其特定的涵义。 天命不常:所谓天命,既上天受命之意。商代的统治者认为自己的权力来自天帝,并且认为商网朝的统治是受上天保佑的,当人类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才希冀获得人类社会以外某种事物的保佑,商王朝的统治者崇信天帝,实际上是商代思想文化不很发达的表现。周人对于天命的认识,却较之商代后期的天帝观念前进了一大步。这主要表现为周公的“天命不常”的思想。 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一种人性论。孟子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 性恶论:中国古代的一种人性论。与“性善论”相对。由荀子提出。认为人的本性为恶,其善是由于人为。由此作为其礼法兼治政治主张的理论根据。但又强调环境和教育对改变习性的作用。 庄子至德之世:庄子所说的“至德”,实际上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的体现,至德的根本特征就是“自然”,“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对于理想社会的设计,实际上也是以自然为原则的。在庄子看来,整个世界原初的混沌状态是人类社会至善至美的境界。 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法术势:法术势是中国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术语。“法”指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实施封建法治的刑罚制度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是韩非政治思想的主旨。“势” 在“法、术、势”三者中处于核心地位。法、术、势”的基本精神却为封建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题

论述题 1、概述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重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重要的政治思想。治理国家要注重民心问题,民心的向背关系到社稷安危。如“以民为本”“仁政”等都是重民思想。探究这些对今天的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周朝周公旦“敬天保民”是古代重民思想的萌芽。周公认为敬天的关键在于保民,统治者要体察民情,慎用刑法。了解民众疾苦,体察民众心理。才能顺应天命维护周朝统治。 (二)1、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子产提出“视民如子”的观点。运用经济手段“相地而衰征”使民仓禀实而知礼节,把重民思想推倒了一个新的高度。 2、孔子的以“仁”为核心思想体系在重民思想上表现为“养民”。经济上惠民使民足食,政治上宽民就是反对苛政的德政,重视民意。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仁”建立“仁政”为核心重民思想体系。 (1)经济和社会政策上:具体有制民之产;平均赋税,保护工商业,轻刑罚等。 (2)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人民是政权转移的最后决定力量。民心的向背是政治成败的决定因素。在以民为本的前提下提出了依据民意选贤举能。 4、荀子继承了以民为本思想,提出君舟民水论。民本就是爱民恤民,富民利民; 第一次把国家的赋税制度与社会生产和富国富民结合,站在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上去解释国家的经济政策。他的思想和政策使广大民众大大受益。 5、墨子的“兼爱”“非爱”“尚贤”重民思想。 “兼爱”:他主张爱他人,爱国家,使社会达到一个和睦理想的社会。 “交相利”: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共谋福利。 “非攻”战争都是不义的,反对战争带来的灾难。 从爱惜民力出发,他还提出了“节用”、“节葬”的要求。 6、老子:反对战争,反对封建专制的暴政。主张不贵难得之货、慎征伐等。核心体现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小国寡民社会理想中。老子既反映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上下调和的作用。 (三)唐代贞观统治集团是民本思想发展的高潮。李世民继承了儒家的传统思想。特别注重君民、民国的关系,提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的命题。李世民认识到民众的力量,而且将儒家传统的重民思想运用到治国实践中去。 (四)1、宋代朱熹“足食为先”的民本思想。要维护封建统治,就要获得民心,而民众的根本在足食,足食的首要问题务农。朱熹以重农,满足人们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的统治秩序。 2、宋明王守仁的“明德亲民”政治思想:发扬内心光明仁德,亲爱于民,从而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明德为体,亲民为用,体用兼备,从而达到大治;体现了重民思想。 3黄宗羲提出的“君为民害”论、“民主君客”论和“万民忧乐”论对儒家传统民本思想是继承也是超越,因而可称之为“新民本”思想。黄宗羲提出“公天下”的政治理想。法治上反对一家之法,反对天下之法。在经济上提出了“工商皆本”“均田”“齐税”等主张。 (五)评价及意义。 古代重民思想史载承认君主专制,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提出的。其本质是“名为重民,实为治民”,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当前我国正致力于“以人为本”的政治文明建设,针对中国古代重民思想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于今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政治上:吸收重民思想的合理成分,以民为本。民心向背对于国家的兴衰、民族复兴作用重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一方面发挥民众的作用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消除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公民思想意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引导人民群众确定正确的公民意识,抛弃“清官意识”、“官本思想”。 (3)经济:吸收重民思想的“轻徭薄赋”“置民之产”等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又重大的指导作用。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资料

《中国政治思想史》考试复习资料 愚者自娱 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1.1.周公敬天崇德保民思想: ①敬天和尊王的思想:惟命不于常、依德求民生、依民事天命。 ②敬德(根本)、保民(治理民众的态度)、慎罚的思想 2.天子独尊的王权专制思想 ①王是上帝和天的人格的体现 ②强化尊祖敬宗观念 ③宣扬天子至德 3.孔子的思想: ①主张德治:礼治与正名;举贤才;实施平均主义政策侧;愚民政策。 ②孔子主张克己复礼。 ③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 ④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⑤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 ⑥在品德方面,他主张“仁义礼智信忠孝爱和中”等。 ⑦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4.孟子的思想

①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他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东西,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人同类”(人在自然界成一类别于其他动物,有内在统一的善)。人心分化为等级(君子与小人的等级之分;劳心与劳力分工说) ②君主与臣民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③王道、霸道与统一:实行王道得天下,实行霸道亡其身。 5.荀子的思想 ①人性恶说。反对孟子性善说。主张人性要进行改造。(圣人、靠教育、环境和习俗、自我修身) ②礼治思想。圣人制定礼法是为了解决人的欲望与自然和社会间的矛盾;人的生存除了自然条件外必须依靠“群”和“分”来保证。有法必依,不能以法乱法,有治人无治法。 ③君主的个性与他所维护的制度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有时甚至相背离。 ④富国和强民。君主的职权在于养人、治人、育人和用人;重视道义;君舟民水论。 5.法家的基本政治倾向是一致的,但每个法家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点。他们都讲法(商鞅)、术(申不害)、势(慎道),但三者在他们思想中的地位又不尽相同。 6.法家中的不同流派 (1)李悝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工程

管理学-教学大纲(马 工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管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18年8月

管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学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经济管理类课程性质必修 总学时数及学分51,3 周学时数 4 开设学期2019-2020-1 先修课程无 开课院(部)现代物流与管理学院编写依据2019年版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人赵珂珂编写时间2019年制订 使用教材《管理学》编写组.主编:陈传明,管理学(马工程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参考资料1.苏勇,《改变世界——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精粹》企业管理出版社,2016年。 2.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 3.彼得·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 4.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 5.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6.吉姆·柯林斯等,《从优秀到卓越》,中信出版社,2009年。 7.纳西姆·塔勒布著,《反脆弱:从不确定中受益》,中信出版社,2014年。 8.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大数据时代》,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性和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必修课,目的在于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本课程主要阐述管理的基本特征及规律,系统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体系和方法,把握管理职能对于各种组织的重要作用,运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以及所学管理理论,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的管理问题,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能具体理解认识管理的基本原理、概念、目的、性质、内容、结构、方法,同时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素质。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学生应达到以下要求: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流程;正确把握管理活动内在规律;掌握各种管理方法与管理实践的运用;具备分析管理问题和解决管理问题等。 2.能力目标 培养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的基本能力。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管理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培养学生用系统的、权变的观点和方法去应对各种具体管理问题。 3.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素质培养的本质在于“实践-理论-实践”一体化,反复体会管理理论与操作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最终具备管理意识、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获得个人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1.课程教学内容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管理的基本概念界定、管理理论的发展与演变、管理的经典理论、管理基本思维方式、管理者的素质及有效的管理方法、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管理道德、全球化管理、信息化管理、创新等知识体系。。 2.课程教学要求 (1)“学中用,用中学”,即理论联系实际,一边学一边用; (2)把握体系和重点,即学习过程中要把握管理学课程的理论体系、把握管理学理论的演变历程和规律,把握主要知识点和概念; (3)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多种形式的课程实践活动,巩固学习成果; (4)加强阅读、思考和练习,拓展视野、培养管理逻辑思维方式、巩固基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等知识点。 三、课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一是总体介绍管理活动与管理学的相关内容,主要阐述管理活动的本质、特征、原则、职能等,管理学的性质、特征、内容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学习方法等;管理思想及理论发展,主要阐述中国早期管理思想、外国早期管理思想、西方近代早期管理思想,重点介绍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二是对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的分别阐述,包括管理目的、主体与客体、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管理的环境,有关决策管理、战略管理、计划

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期末作业)“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

论儒家政治思想能够成为官方政治思想的原因论休养生息,凝聚国力,它不如道家。 论富国强兵,驭民行政,它不如法家。 论阵前拼杀,庙堂运筹,它不如兵家。 论内政外交,谋国划策,它不如纵横家。 所谓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可是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一)汉代始儒家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黩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过世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行成了新儒家思想。 (二)统治者选择儒家思想的原因 纵观两千多年来儒家之所以能独领风骚,一方面是因其思想内核即哲学上的天人观念、伦理上以“仁”为核心的“三纲五常、政治上的大一统主张,在根本上都有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需要的因素。儒家思想讲究礼仪廉耻,提倡“礼治” “德治”“人治”,宣传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再加上切合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同时有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慰藉,更方便人民归顺统治者,

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有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是奠定儒家思想为中国古代正统思想的开端和基础。 此后儒家思想逐步发展成为封建等级尊卑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更是为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推崇,长期沿用深化。 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先秦儒学的内容体系充满着浓重的、温柔淳朴的伦理亲情色彩,显得“迂远而阔于事情”。例如,孔子的“仁学”,目的在于通过“正名”恢复“周礼”所代表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所以孔子的思想不会为新兴地主势力所青睐。 (三)谈谈我对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几千年官方思想的看法一方面来说,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流思想,在中国社会流传几千年而不衰,汉武帝只所以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的原因是儒家思想最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需要,最能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儒家思想强调人是不平等的,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是天赐的、是应该的,是要维护的,人们都得遵守这种等级制度,要忠于君主,要以忠君为美德。另外一点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人首先得爱自己的家人,那理所当然,皇帝的位子得传给他的儿子,这就为世袭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都是统治阶级长久维护自己统治所需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