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尧山地区地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第一部分序言

一实习区域概况

1 地理位置

石人山地区位于平顶山市鲁山县西尧山境内,地处伏牛山东段东坡,112°11′E~112°17′E,33°17′N~33°45′N,南临南召县,西、北连嵩县,面积约55平方千米,距鲁山县城78km。

2 实习区自然地理状况

该区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分界线上,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5%,郁闭度在0.6~0.8之间,种子植物国家级保护的13种,省级保护的3种,有脊椎动物125种以上,国家级保护的珍稀动物15万株以上,省级保护动物17种。土壤多为棕壤、褐土及粗骨土等。

本区交通便利,311国道横穿本区。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本区经济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经济以林为主,林粮并重,主要矿藏有石英、铁、萤石、银、铜等。

二实习路线安排及内容提要

1尧山镇--沙河--姚庄

主要任务

A)联系并会简单的操作GPS定位仪

B)观察土壤剖面,会采集和处理土壤取样

C)观察和流水文特征,侧流速

D)用仪器所测数据描述河谷形态

E)观察河流阶地

(1)尧山镇--石人山

主要任务

A)观察山地河谷地貌,了解河流发育、流向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B)认识常见植物,观察植物和土壤垂直分布变化规律

C)观察山地地貌形态及风化剥蚀现象

(2)山门--三岔口--龙王洞--迎风树

主要任务

A)观察以鹅耳栎、栓皮栎等为代表组成的温带落叶阔叶林群落外貌特征

B)认识主要树种,了解其生态环境条件

C)观察道路两侧的地貌

(3)通天门--凤凰台--元华宫

A) 观察油松、华山松、栓皮栎等组成的针阔混交林的群落外貌特征

B)认识主要树种,了解其生态环境条件

C) 观察石蛋地貌,分析其成因

D) 认识尧山地区岩石的类型及特点

E) 了解尧山的地质构造及地质发育史

(4)天书亭--玉皇顶

主要任务

A)观察华山松、油松、秦岭冷杉组成的针叶林群落外貌特征

B)认识主要树种和生态环境条件

C)观察山地棕壤剖面

2 尧山镇--南大顶--沙河

主要任务

A)观察褐土剖面

B)植物群落生态序列及样方调查

3 尧山镇--车村--鸡冠洞

主要任务

A) 观察地下喀斯特地貌形态,了解并掌握其发育条件、成因

B)识别竹笋、石钟乳、石柱、石幔、石花、石瀑等

4 尧山镇赵村上汤

主要任务

A)调查佛泉寺景区开发利用状况及对周围环境、居民经济、生活状况的影响B)观察地下温泉出露及水文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5 尧山镇--龙潭峡

主要任务

采集并压制植物制作标本

三实习概略过程

1 实习时间:2009年5月20日~2009年5月26日

2 队伍组成:由四位老师领队,地理科学专业与资环专业组成,共分为8组

3 实习方法:白天,我们分组共同实地观测、考察;晚上,我们分组进行讨论,

与老师交流,并随时记录实习心得

4 实习工具:GPS 全站仪棱镜三角架测绳皮尺地质罗盘采集植物标本用

具土铲铁锹土盒土壤环刀环刀手柄削土刀浮标铅笔记录

本秒表地质锤

5 主要成果:采集和压制标本一个观测河谷数据一组土壤剖面两个植物样方

一个调查报告一个

第二部分实习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

一地层与地质构造状况

1 地质构造基础

秦岭造山带长期复杂的地质演化、异常活跃的构造作用和地壳地幔物质的相互作用,构建了区域有利的成矿地质条件。石人山地区位于秦岭褶皱带中,属于横涧-回寺中条地背斜褶皱束,构造线为北西西向。栾川-确山-固始深断裂可能形成于中期末,且以后屡次构造运动中都有强度不同的活动,断裂带内及其附近各时代岩浆活动非常活跃,分布有中条期混合花岗岩、燕山期花岗岩等。更次级的断裂很发育,断裂发育有挤压破碎带,构造形态极为复杂。

燕山早期还发育过规模巨大的由南向北的推覆作用,中酸性熔岩重熔产生的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造成的张烈带上生就位,形成石人山块状构造花岗岩,燕山晚期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区内发现多个断层,断裂类型复杂,节理发育。

2 地质发育史

石人山地区是一个古老的陆块,处于华北地台的南缘,秦岭地槽和河南地台之间。华北地台比较稳定,其中石人山地区前期下沉,后期缓慢上升,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1)地台褶皱基底发育阶段

石人山地区在太古宙为古海所占据早期以类复理石建造的碎屑碳酸盐为主,以后碎屑物较多,显示了海退趋势,地槽趋于上升。早元古代末期吕梁运动使太古代底层发生褶皱、变质和岩浆活动而硬化,构成了该区的褶皱基底。

(2)地台盖层沉积阶段

从震旦纪到二叠纪,地壳以下沉为主,地台基本上处于海侵过程中,沉积物以碳酸盐建造为主,还有陆源碎屑--火山岩建造。在此期间,曾经有两次短暂升起,即中奥陶纪及志留纪--中泥盆纪,后者是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所致。(3)地壳上升和褶皱断裂阶段

二叠纪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二叠纪以后,在海西运动影响下,地壳稳定上升,从此脱离海侵历史。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由于手燕山运动影响,以断块为主使地层发生褶皱,断裂,燕山晚期深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同时有强烈的岩浆运动,中酸性熔岩重熔产生的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造成的张裂带上升就位,形成了尧山主体。

(4)地壳急剧上升成山阶段

中生代末期或古晋级初期,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夷平作用,该区被侵蚀为准平原状态。在中新世的希曼阿雅运动中断块运动增强,古老的夷平面遭到破坏,使石人山主体又急剧上升形成了北仰南倾,高耸的多级断块山地。

第四纪的心构造在尧山山区表现为分阶段的强烈震荡上升运动,形成多级侵蚀面,侵蚀面的残留部分已不明显,在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围岩变成疏松的产物而被撤离原地,侵入岩体直接暴露地表,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了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二实习区地貌

1.地貌行成的地质背景

实习区地质构造背景尧山为伏牛山脉东延的一支,在大地构造上属于北秦岭褶皱带,在太古代本区为古海所占据,以类复理石建造为主,于古代中条期发生了花岗岩侵入体记忆系列断裂带,印支期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燕山早期又向北反冲,形成了区内的较大断层:车村——下汤断层,同时发生了巨大的由南向北的构造推覆作用,岩浆沿次级断裂造成的张断带上升就位,形成石人山块状构造花岗岩。

2.地貌形成阶段

(1)围岩地层及石人山主题形成阶段

围岩地层及尧山主体形成阶段太古宙为古海站据,以类复理石建造为主;太古宙末,受嵩阳运动影响上升影响并形成了一系列东西向褶皱与断裂;远古宙初,地壳下降,以陆源碎屑——火山演建造为主,早原古代末因吕梁运动地槽回返褶皱,该区遭受长期的隆起侵蚀,以至到奥陶纪初期——志留纪的家里东运动使地层发生了轻微的变质;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的影响,运动形式以断块活动为主,燕山晚期断裂活动加剧,形成了大量的断裂构造同时有强烈的演讲活动,中酸性溶岩重熔产生花岗质岩浆沿次级断裂带造成的张裂带上升就位,形成石人山主体。

(2)现代地貌形成阶段

中生代末或是第三纪初,本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夷平作用,该区被剥蚀为准平原形态;中世纪的喜马拉雅运动中断块运动增强,夷平面遭破坏,形成北仰南倾的多级断块山地;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为分阶段的震荡上升运动,形成多级剥蚀面,在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围岩变成疏松的产物二被搬离原地,侵入岩体直接暴露地表,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3)现状

石人山风景区主要由石人山景区、白牛城景区、鸡石景区、东龙潭景区等组成,有48座将军峰,石柱、石针到处可见。景区内主题岩石为岩浆岩,以花岗岩为主。

2 主要地貌类型

石人山地区在内营力作用下形成高酸的断块山地,山体主要为燕山期花岗岩。在此基础上,外营力对断块山地进行了强烈塑造。地貌形态反映了以流水作用为主的特征。

具体的地貌形态如下:

(1)流水地貌

峭壁峡谷

成因:由于断层、裂隙在侵蚀作用下,流水下切和冰裂现象特别明显。形成沟谷及其两侧的大峭壁、悬崖。

形态特征:悬崖高度一般在20至80m,沟谷多发育为“V”字形和峡谷,悬崖、峭壁高耸陡峭博大,形成深壑幽谷,森林险恶,险不可攀的气势。如:千丈崖、滴水崖、明石墙、白松崖等。

河谷地貌

用所测数据来描述河谷形态

实习地点:木扎岭河一段

实习工具:全站仪三角架棱镜钢尺地质罗盘 GPS

实习方法:用仪器测坐标

实习步骤:①选点要注意微地貌和地形的转点

②安置棱镜、仪器,测得已知点的坐标(172.872 6.659)高程为

352.304m,后视点坐标(100 100),棱镜高为1.80m,仪器高为

1.48m。

③对仪器进行整平,包括粗平和精平,将上述数据输入仪器在测出所

有待测点的坐标。

(2)花岗岩地貌

石蛋地貌

成因:山体崩塌使花岗岩沿裂隙为枕状节理分割成块后,经河水的侵蚀、冲积、磨蚀,侵入岩体的围岩遭受剥蚀,侵入岩体直接暴露地表,经过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岩体内垂直节理发育,岩体沿节理面发生风化,形成峻峭奇秀的山峰和石柱。

形态特征:侵蚀作用强烈,山脊起伏较大,山峰呈锯齿状、尖锥状和柱状等,有孤峰、悬崖和瀑布。

分布地区:蛤蟆石将军峰观景台等

(3)喀斯特地貌

发育条件:岩石的可溶性,岩石的透水性,水的流动性和溶蚀力。它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物条件、水对岩石溶蚀、侵蚀及淀积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大气、生物、岩石的相互作用,水对可溶性岩石以化学过程为主,机械侵蚀为辅的破坏与改造作用形成的。

分布地区:鸡冠洞

鸡冠洞位于洛阳市栾川县境内,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区,被称为“北国第一洞”。该溶洞约形成于八亿年前,洞长1800m,观赏面积约230000㎡,共有八个大厅。洞内有八百多米长的地下河,洞内有石花“倒挂金菊”石柱“中华第一柱”“千年一吻”上部为石钟乳,下部为石笋,还有石幔、石瀑、石琴等。

三实习区土壤

1 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石人山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关系、气候、植被有明过渡性,加之山地地貌的影响,是水平的水、热地带因素又进行了再分配,因而使本区的土壤更为错综复杂。

(1)构造运动

第四纪的新构造运动使石人山沿断裂上升为目前相对高度达1000-1500m的山地,为土壤垂直地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山体内部由于内外力作用塑造的各种地貌形态,在一定性状影响了土壤性状的差异和土壤类型的分布规律。

(2)地表水热状况

石人区随着高度的增加,地表水热状况的垂直变化,深刻制约着植被的垂直分布,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混有常绿阔叶林树种的落叶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山顶灌丛矮曲林带,从而直接影响着土壤形成过程和分布。

(3)地貌和水文

地貌和水文条件影响到局部地区土壤发育的方向,形成某些非地带性土壤。

(4)成土母质

2 主要土壤类型

山地棕壤:山地棕壤山地灰化土壤山地生草棕壤

褐土:典型褐土淋溶褐土粗骨性褐土山地暗棕壤石灰性褐土山地黄棕壤

(1)山地棕壤

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石人山区海拔800—1400m以上的中地带

形成的环境条件:本区气候温暖湿润,水分适中,促进了土壤中的淋溶淀积作用,主要成土过程是黏化作用和强烈的生物循环作用。母岩以沉积岩及为各种岩石的风化残积物、坡积物和残积坡积物,常见母岩为花岗岩。

土壤质量评价:

地表盐基饱和度较高,中和了酸性物质,土壤质地从地表向下粘性增加,酸性呈现出同样趋势。

②土体构形为O-Ah-Bt-Bc-C型,全剖面无石灰反映土壤代换量不高,表层有机质含量高,向下急剧下降,速效氮、磷、钾含量较高,有较好的土壤肥力。适于林业耕地。

发育植被: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或针叶林树种有栓皮栎、麻栎、华山松、油松等。

(2)褐土

分布地区:石人山低山丘陵岗地区和海拔500-800m之间

形成的环境条件与过程: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较明显,冬旱夏湿及地形的综合影响下,土体中易溶性的一价碱金属大部分被淋溶,并伴随着黏化作用,还存在着腐殖质积累过程。

发育植被:暖温带半湿润落叶阔叶林树种主要有栓皮栎、白桦、华山松等

用途:主要为农业用地,其次为林业用地、牧业用地及果木用地

实习地点:南大顶实习日期:2009年5月26日

实习成果:

(3)水稻土

分布地区:沙河、木札岭河两岸的低阶地或高河漫滩上

土壤形成条件:长期受地下水的影响,经长期耕作形成明显的犁底层和蓝灰色的潜育层。

调查方法:挖土壤剖面实地观察

实习工具:土铲铁锹土盒土壤环刀环刀手柄削土刀

实习地点:木札岭河两岸的阶地实习日期:2009年5 月21日

实习成果:

3 土壤垂直分布规律

山地由于海拔的增加,土壤形成的生物,气候条件产生相应的变化,致使土壤形成的类型和分布产生垂直变化的现象。

北坡:海拔800米以下为褐土;海拔800——1400米之间为山地棕壤;山地暗棕壤;2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少量

南坡:500——900米为山地黄褐土;900——1100米为黄褐壤;1100——1700米为山地棕壤,1700——2100米以上为山地暗棕壤;2100米以上为山地草甸土(少量)。

四实习区的植被

尧山山区位于位于北亚热带和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促与秦岭东端,伏牛山北坡,四季分明,水热同期,植物区系丰富,形成多种植物类型。

1、植物区系特征

1植物种类比较丰富.

据调查,本区内种子植物125科(裸子植物6科,被子植物119科),546属(裸子植物12属,被子植物534属),1607种(裸子植物20种,被子植物1587种),分别占河南科的73.55,属的52.8,种的44.95.

2 植物区系具有一定的古老性。

首先,区内有不少原始的孑遗植物,如三尖杉,杜仲,领, 春木,连香树,青钱柳等;第二:但种科属和少数科属植物丰富,例红豆杉科的红豆杉等。第三:绝大多数分类系统都把木兰科作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而与木兰科相近的原始科在该区分布也比较广泛如昆兰树科,连香树科,三白草科等。在此区还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是认为活动很少的地段,其中近熟林和过熟林面积占70左右,古木参天,老藤缠绕,结构复杂,层次多,枝叶茂,生态环境未遭受污染和破坏,保水蓄水能力强,林地湿润,苔癣满布,体现了原始古老的天然性。

3 植物区系成分比较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该区植物区系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以华北、画中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兼有西南地区的区系成分。华南、西北、华北和华东地区植物区系的成分较少,联系微弱。

2、尧山地区的主要植物类型

(1)针叶林

①华山松林

分布地区:多在海拔1500m以上的山坡上,典型的如姐妹峰上部、大将军石沟等。自然林在山脊或陡坡上,人工林在较缓的坡地。

外貌特征:外貌苍翠,人工林树冠较为整齐,树冠呈圆锥形,多为中龄林。

自然条件:气温低而湿度大,属耐阴性植物

群落结构:较为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

②秦岭冷杉林

分布地区:主要在陇南、鄂西及河南西部地区,河南境内主要在鲁山、嵩县、栾川境内,海拔1800m以上的巅峰和冷脊。

外貌特征:外貌呈暗绿色,树冠参差不齐,高位芽植物

自然条件:喜气候温凉湿润、土层较厚、富含腐殖质的棕土壤及暗棕壤的山地环境,耐寒耐旱性较差。

③油松林

(2)针阔叶混交林

华山松--锯齿栎混交林

油松--栓皮栎混交林

油松--短柄袍

(3)落叶阔叶林

主要有锯齿栎林、栓皮栎林、山杨林、鹅耳栎林、红桦林、漆树林、坚桦林、沟谷杂林等。

(4)灌丛

石人山分布的灌丛多为次生类型,有落叶灌木和多年生中草类植物组成。灌丛类型多样,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山地都有分布。

①河南杜鹃灌丛

主要分布于海拔1900m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呈小片状分布,群落所在地山风大,气温低,土壤瘠薄。季相变化明显,早春展叶前开花,花期集中,色彩斑斓。

②胡枝子灌丛

③荆条灌丛

3石人山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原因:随着山体海拔高度的上升,气候因素的变化比较大,而使植被类型有明显的垂直变化。

(1)乔木层物种的垂直变化

(2)灌木层物种的垂直变化

(3)草本层物种的垂直变化

4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

实习地点:南大顶

实习工具:地质罗盘测绳记录本GPS

由于一些客观因素植物群落的样方调查未完成

5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

实习地点:龙潭峡

实习工具:标本夹枝剪草纸

实习方法:动手制作

实习步骤:

(1)采集植物标本:选择采集对象时要注意标本的完整性和典型性,草本木本植物应该采集根、茎、叶、花或果尽可能完整的植株。

(2)腊叶标本的制作

①先折十二根长短、粗细大致相同的木棍,制成两个正方形的标本夹,用绳子

固定好。

②把已采好的植物整理齐压放在草纸上,将茎叶整理好,每叶片要展平。尽快

将整理过的标本放在几层容易吸水的纸上,使叶花展平,然后再盖上几层纸。

③把标本层摞起来,用标本夹好并缚紧,放在背阴通风处。

五实习区水资源

1 地下水

地下热水资源是地下水资源的一种类型,同时又是地热资源的一种赋存形式河南的地热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山地,沿东西向构造带展布。实习地的鲁山地热泉属于此类。而鲁山地热有四组泉群组成,沿东西向沙河两侧展布,热水继续出露长度约30千米,以温度高,全群集中而著名。

鲁山地处豫西宙地缘起区,隆起带的断裂构造是控制地下热水的分布,运动的主导因素。鲁山地热在地质构造上处于东西向构造带上的车村,断裂密切相关,断裂长度约140千米,短距在2000米,向东断距更大。断裂走向285°——105°,倾角50°至直立。车村断裂规模大,破碎带发育,宽3——6千米,东宽西窄,裂隙发育,其中一种以190°——10°一组和200°——20°一组张裂面开启程度较好,而近东西300°——120°一组压裂面密封较好,因此,前者常形成储

水场所或泄水通道,后者形成阻水帷幕,为庐山底下热水的形成、储存、排泄准备了有力的地质环境,热水的化学成分与花岗岩密切相关。

本次实习着重考察了本区地下水的特殊情况——温泉,在鲁山上汤村、下汤村等地。

地下热水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主控因素是地质构造,其次是岩浆活动的基岩起伏、地下水活动和围岩的可溶性。

本地地质构造上处于东西构造带上的车村大断裂带南侧。山区的地下水和降水通过花岗裂隙及断裂本身,下渗到地下深处,在大断裂中运移,吸收来自地壳内部的热量及断裂活动的动力热和花岗岩体侵入余热,受阻后沿构造通道排泄到地表,形成热水天然露头。

温泉含有较多的放射性因素:氡、氟、硫化物等,有很好的医疗价值。

2 地表水

石人山是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三大流域的分水岭。主要河流为沙河。沙河总流域面积28800km,河道总长418km,河水以雨水补给为主。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木札岭河。

河水流速测算

实习地点:木札岭河上游

实习方法:浮标法测流速

实习工具:秒表测绳浮标

实习成果:

注:ⅰ由于各河段水面宽度及比降不同,流速不同。

ⅱ由于流量时间变,不同时节流速不同。

河谷横断面观察:

六资源利用与环境整治

本区旅游景点丰富,充分利用石人山、画眉谷、龙潭峡、佛泉寺等景点,发挥集群效应。石人山地区的植物资源极其丰富,有用材植物资源160种,果树资源63种,观赏资源147种,油料资源209种,药用资源562种,牧草食料资源176种等共11大类。木札岭河两岸的河流阶地及缓坡沟谷被开发利用为农林业用地,得到合理利用。

另一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石人山区的秦岭冷杉出现大量死亡;木札岭河的水资源有污染迹象;佛泉寺的开发对周围居民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影响,造成居民的搬迁,拦河大坝的修建对水质、流量有负面影响;上汤温泉的出露点日

益变少。这些都说明在旅游开发时对环境的保护程度有待提高,应注重保护自然,寻求和谐发展。

第三部分结束语

一实习成果概要

1 土壤方面:水稻土土壤剖面一个褐土土壤剖面一个

2 河谷地貌:取得观测数据一份

3 采集和压制植物标本一个

4 取得佛泉寺景区开发利用状况及对周围环境、居民生活状况的影响等方面的调查结果一份。

二实习心得

一个星期的实习,不长,也不短。我们怀着无比激动和兴奋的心情迎接,我们载着十分不舍和依恋的心境离去。期间,我们玩得尽兴,学的充实,过得开心,我们收获了知识,也收割了快乐。

回望一个星期的实习,犹如电影般在脑海中一遍一遍的放映,使我深有感触:

1)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就是把抽象的自然地理学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真正理解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我们要注意仔细观察自然地理要素的主要特征和重要自然地理现象,并准确完整的记录,我们要勤动手、动口、动脚、动脑。

2)实习期间要发扬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彼此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

3)实习期间要发扬艰苦奋斗、连续作战的精神,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亲身实践是特别重要的,坚持就是胜利!

4)主动与老师的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不懂就要问,勇于提出新问题,才能发挥创造性思维,不断进步。

5)无论做什么,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要注重细节,体现出一个大学生应有的素质。

附录:

实习区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卫星遥感图:

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初中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魏县第四中学王洪秀 时常飞逝,紧张而又繁忙的一学期即将结束,回首这一学期的工作,忙中有乐,忙中有得。本学期我主要承担八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在这里我要感谢各位领导一学期来给我的帮助和关怀,感谢各位班主任老师和各位同仁给我工作上的支持和鼓励。下面,我就从以下三个方面总结这一学期我的工作情况。 一、认认真真付出,踏踏实实工作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教学工作是本学期工作中的重点,因此我本学期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工作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 我作到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认真钻研新教材的体系、知识结构,针对学生的特点,备课时便想好每一个环节用什么方法去创设情境,如何利用多媒体课件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我本学期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制作课件,我力求每一节课的课件都能用Flash制作成动态,这样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虽然在进行课件的思路创作和具体制作时,花费了我大量的课后时间,有时很累,但是当我在课堂上看到因为我的课件而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情绪空前高涨时,我觉得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再苦再累都值得。我的课件不但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得到了教研员和区内同行的认可。其实我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才刚刚起步,今后我会在这方面继续努力钻研,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 二、坚持教学策略,向课堂要质量。 本学期我们组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达成率,在这方面,我们曾经在组里讨论过,听了同行的做法,有很大启示,可以说每一节课我都在注重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落实。比如:课前提问,有时以大屏幕的方式出题让学生口答,有时让学生拿出小条来答。上课时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多媒体的使用,激发学生兴趣,第一节新课下课前5分钟左右都要对本节课进行复习巩固和测查。尤其是尖子学生做到课前提问,巩固练习时还要提问。在上课过程中还注意兼顾中等学生和较差的学生,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就让那些学

野外实习报告书格式

海南师范大学资地理与旅游学院野外实习报告实习课程:综合地理实习 姓名:李芳 专业班级:_ 地理科学一班 学号:___ 完成日期:2014年9月6日

4 实习报告正文部分: 海南岛旅游业的发展如此迅速具有其独特的区位优势。海南是我国最具热带海洋气候特色的地方,全年暖热,雨量充沛,干湿季节明显,常风较大,气候资源多样。海南岛年平均气温在23-25摄氏度之间,全年无冬。大部分地区降雨充沛,全岛年平均降雨量在 1600毫米以上。海南岛海岸线长达 1617.8千米,沿岸84个港湾可开发成港口,已开发18个。海南岛四周多为优质沙滩,可开发成海滨旅游胜地。近海水深200米以内的大陆架渔场6.65万平方千米,水温适中,海洋生物丰富,有鱼类1000多种,藻类200多种。海中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热带珊瑚礁鱼和各种珊瑚、海葵等海洋生物,是潜水旅游的观光美景。海南已经成为一个着名的旅游胜地,以海口和三亚为两个端点,海南的旅游行程基本分为三条线,一条是东海岸的海滨旅游风景线,一条是中线的黎苗少数族风景线,另一条是西海岸的原始丛林风景线。这些无一不吸引着世界的游客 第一站:儋州蚂蝗岭地区水土流失及其原因调查 蚂蝗岭方圆50多平方公里,前些年,因森林植被遭受破坏,加之土质疏松,水土流失日益侵蚀沟壑纵横密布,最深的达20多米,蚂蝗岭日趋荒漠化,严重水土流失面积达33.4平方公里,导致附近上百亩农田被泥沙淹没,河道淤积,严重影响了附近村庄农民的农业生产。蚂蝗岭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引起了儋州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蚂蝗岭水土流失综合治

理项目被列为国债项目。针对蚂蝗岭的土壤特点,儋州市水利、林业等部门采取工程措施(开挖挡土坝)与生物措施(人工造林)相结合,分期对蚂蝗岭进行综合治理。水利部门在林间开挖谷坊、截水沟等,并进行沟头防护,这些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拦沙蓄水的作用。林业部门则全力实施基地化工程造林,选用耐旱、涵水、固沙力强且能够改良土壤的马占相思树和桉树树种,实行科学造林,据统计,几年来已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同时在行间种植覆盖物,以减弱洪水的冲刷力。经过几年的综合整治,治理区域的雨水基本上就地入渗,地表径流得以控制,减少了洪水流量而增加了下渗量,极大地促进了植被的生长,小鸟、兔子等野生动物相继出现,使蚂蝗岭地区的生态系统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蚂蝗岭水土流失严重区域) (治理后的蚂蝗岭) 第二站:儋州千年古盐田 儋州千年古盐田位于洋浦经济开发区新英湾南面的盐田村,距今1200年,是我国最早的日晒制盐点之一,也是我国至今保留最完好的原始日晒制盐方式的古盐场。盐田村是个非常平静悠闲的海边村庄,入村后,一眼就可看到海边散落的大小不一的石槽,它们像像一方方砚台错落分布在一垄垄的盐田周围,颇为壮观,有些上面还雕凿着古朴的文字。石槽间散落着许多不知名的植物,以仙人掌居多。儋州千年古盐田总面积750亩,有砚式石槽7300多个,年产量500吨。因其保留了最古老的晒盐工艺,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里的盐工们根据海南岛高温烈日的特点,改变过去“煮海为盐”的方法,用经过太阳晒干的海滩泥沙浇上海水过滤,制成含高盐分的卤水,再将卤水倒在石槽内,经暴晒制作成盐巴。现在盐田村仍有30多户盐工,每天都在这片盐田上沿袭着古老方式劳作。 第三站:龙门激浪 龙门激浪位于儋州市峨蔓镇海滨龙门山。龙门山是座屹立于海岸的岩石山,最高点39米,山上怪石嶙峋,从北望南,延绵起伏,状似万里长城一段,雄伟壮观。山之东有一瓮门,素称"南天第一门",高30多米,宽阔20来米,中空通风,岩石呈拱形,北风掀浪,撞于石门,鸣声如鼓,回响10余里,故得名"龙门激浪"。这里绵亘4公里的海岸,沙滩洁净,岸上巨石千姿百态,风景别致,站在岩石观涛,心旷神怡,是海南省有名的旅游景点。龙门激浪于明代得名,向受游人称奇。前清拔贡陈有壮题有七绝一首:"龙门峭石势嵯峨,远望潮来卷白波。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地理科学野外实践实习报告 一.序言 自然地理学及其相关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野外教学实习对本专业本科学生来说是一次启蒙,是以认识为重点的自然地理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基)训练的实践过程。其目的旨在通过短期的野外实践使同学们对自然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性的了解,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以后我们的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了加深们对上学期所学习的关于土壤和植物的有关知识内容的理解,5月3日至5月8日我们环旅学院09级地理与地信学生在辛晓十等老师的带领下在桐柏淮源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五的野外实习考察。 这次实习主要是通过老师讲解、实地考察与实际操作等方法,来识别不同的植物种类、观察土壤剖面及划分土壤剖面的层次(水帘洞东)、垂直带观察(太白岭)、采取与制作植物样本(桐柏山腹地)、观察植物群落演替的变化及对植物群落的调查(桐柏县城郊乡刘湾村龙潭风景区)。 二.桐柏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 桐柏县位于豫南桐柏山腹、南阳盆地东缘、国道312公路和宁(南京)西(安)铁路纵贯县境东西,土地面积1941km2,辖9镇7乡,总人口42万。千里淮河于此处发源,南北气候在这里交替,桐柏山连起豫鄂两省,中原与南楚文化相互交融。桐柏丰富,区位优越。桐柏地处,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生物种类繁多,宜林山坡164万亩,连片草场40万亩,森林覆盖率50.1%,被专家誉为“天然生物物种基因库”。资源富集,尤以旅游、矿产、林果、畜牧、水产、土特产著称,被誉为“全国特大资源宝库县”。已探明矿藏56种,全县人均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人均值的14倍,每平方公里可采矿量价值是全国平均值的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

地理野外实习考察之土壤调查——一、土壤调查的目的与任务 1.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土壤形成发展的过程及分布的规律; 2.掌握观察和描述土壤剖面的基本方法; 3.根据成土因素,综合分析成土过程和土壤性质,鉴定土壤发生类型,诊断土壤肥力水平,评价土壤质量。 二、准备工作 1.人员组成 级地理专业学生;指导教师。 2.实习计划的拟定 2.1地点:三清山 2.2时间:年月日——月日。 2.3路线:以金沙为基地,进行四条路线的土壤勘察 (1)金沙——地震台——岭头村——玉帘瀑布; (2)金沙——西坑村——紫湖镇中学; (3)金沙——玉灵观——风门——三清福地——玉京峰; (4)金沙——西坑村——南山乡(枫林)。 2.4内容:本次考察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1)三清山水稻土类型与特点,分布状况,土壤质量评价,利用改良措施等。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一、二两条路线进行。 (2)三清山自然土壤的发生学分类,各类型的剖面特点,土壤分布规律与垂直带谱。此项主要结合上述第三、第四两条路线进行。 2.5主要观察剖面点的选址范围: 01号点:金沙断桥处,实习考察方法与程序的训练;新生体观察:铁、锰结核的特征及分布层的位置关系;冷浸田特点及改造、农耕措施的理论解释。 02号点:三清山山门处,自然土壤的发育程度:母岩矿物组成与土壤矿物组成的关系;根据水稻土的水热条件、地形、母质来源等的综合影响进行分类、分布的考察研究,并绘制路线分布草图。 03号点:西坑村,自然土壤:丰厚均质土状堆积物,淀积层特点、剖面中粘粒含量情况,基岩与母质的关系等;水稻土:平田、冲田的物质组成特点,访问农户作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04号点:紫湖镇中学,自然土壤:剖面颜色特点,利用现状观察;水稻土:平田特点,访问农户作调查;等高线种植方式的考察。 问题与讨论: (1)山地红壤与基带红壤的区别与联系;(2)成土因素在地带性土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3)不同母质的红壤剖面形态的特殊性;(4)不同水稻土类型的分布规律;(5)等高线种植方式与水土保持的关系。 05号点:金沙原锯木厂,花岗岩母质山地红壤剖面特点观察。 06号点:石鼓岭电站,粗骨性土剖面特点观察。 07号点:吊桥与岭头山分叉路口,山地黄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 08号点:距岭头村300米处(油茶林下),砾质石灰土剖面特点观察。 09号点:岭头村旁(银杏树旁),山地红壤的剖面特点观察,诊断土层:网纹层特点与成因;水稻土各类型的分布组合模式考察,并绘制草图。

七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总结

2019-2019学年度七年级地理的教学工作总 结 本学期地理科教学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成绩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回顾今期的地理教学工作,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作如下的工作总结。 一、制定计划,明确目标。 开学初,本人总统了上个学期的期考情况,分析了学生成绩偏低的原因,制定了本学期的教学计划,给基础较好01、02班的学生定出了期考平均分要在80分以上,其余班级平均分要在50分以上的目标,同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学习要求以及宣布课改计划,从正面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确了目标,又使学生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二、努力钻研教材,积极投身课改。 课前除了投入大量的时间对教材进行钻研外,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做到了课前扫清教材及其涉及问题的所有障碍,每一节课均感到了得心应手的轻松。然而,本人认为,如果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教法,必定会导致学生对枯燥无味的地理知识及教法感到厌倦,学生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为了寻求较适合我校学生的教法、学法,本人阅读了《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课程理念与实施》《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新课标》等书,实施了讨论法和设置对手法的教学方法,即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地自读教材,做好笔记,在小组中讨论,然后随机分配,把学生分成两个对手组,进行激烈的辩论,最后教师总结。这样既能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主动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印象,感觉到了自己就是课堂中的主人,这两个班学生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运用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 充分利用地理挂图多媒体教室等现代教具,使抽象的教学直观化,大大方便了学生的学习。 四、注重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本人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把课本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利用理论知识解释生活现象,通过实践经验证实理论知识。本学期,先后举行过两次地理知识辩论活动,在唇枪舌战中,虽然有的同学“独占鳌头”,有的同学“败下阵来”,但是,他们均使出了“浑身解数”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辩论中增加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五、努力方向与措施: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风气,加大课改范围和步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综合各科情况,培养尖子生,提高优秀率。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通过这次野外的实习与实践,加深了我对课本中理论知识的巩固,以及加强了我的动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本次杭州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共7天,这7天里我们去过许多地质地貌明显的地方。亲爱的读者,小编为您准备了一些地理野外实习报告,请笑纳!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1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但是,与第一次旅游相比,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

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____________广场西侧的 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考察报告

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考察报告 华盖路步行街商业地理 胡舜莹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一中初二(5)班邮:528300 调查目的: 通过对华盖路及其附近环境的调查,了解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特点;培养自己收集、分析、处理各种信息资料,以及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的能力。 调查方法: 1、通过上网查找有关华盖路步行街的资料; 2、带齐笔记本和笔到该地进行实地调查; (注:被调查商店为:班尼路服装专卖店、日顺皇皮鞋专卖店、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大众眼镜连锁店、卡西欧钟表专卖店。)

调查结果: 1、华盖路步行街的概括: 华盖路长约1千米,于前几年曾进行大型改建、维修与装修,使其变成为一条富有古式欧陆风格的步行街,有数百家商铺。现已有数家着名品牌的商店进驻,人流不断,商机无限,使步行街成为大良最热闹的街道之一,也成为大良着名的旅游区和象征之一。 2、调查华盖路步行街商场店铺类别、商品基本结构。 商场店铺类别 鞋类 服装类 百货类 眼镜类 钟表类

商场店铺名称 日顺皇皮鞋专卖店班尼路服装专卖店意法运动系列专卖店大众眼镜连锁店 卡西欧钟表专卖店商品主要 国内 国内 国内、外 国内

国外 商品档次情况中低档 中档 中高档 低档 高档 经营情况评价比较好 好 比较好

好 一般 生意好坏原因分析 位置好,价钱比较合理 位置好,品牌较有名,但价格较高 位置好,信誉好,有固定客源 位置一般,价格偏低,但质量一般 位置较一般,且价格较高 问题分析: 1、如果你开店经营,你考虑的主要货物(类型)有哪些? 答:我会考虑销售一些顺德的特产,如崩沙、牛乳等。

2、请你对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进行评价,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答:我认为华盖路步行街的布局不错。我的建议是:其一,将步行街内显得格格不入的华盖市场搬走,将其改建成一个购物中心;其二,将步行街内一些不该出现在旅游区的店铺,如游戏机室等坚决取替;其三,多派保洁人员清洁步行街,使其更加整洁。 调查体会: 我觉得这次的考察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原因在于准备较充足,途中也没遇到太大的困难;不足的是,可能写得不够全面。但总的来说,还是成功的。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

七年级地理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师上学期工作总结 对于教过七年级地理上册的老师来说,都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觉得七年级地理内容不多,很多应该是常识性、基础性的内容,比 如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地球的公转特征,山体地形图的 识读和标记,好似不需要怎么费力,也不需要花多长时间练习,水 到渠成学生应该很容易达成课程标准,却发现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差 强人意,与我们的预期有一段距离。 于是,重新审视试题,你会发现并没有偏题、怪题,也没有繁杂的识记,甚至开卷考试学生的读图有些却不着边际。 究其然,我们可以追寻学生的做题痕迹以及考试中的思绪,发现七年级地理上册更多的是考察的学生一种学以致用的能力,一定必 须以理解为前提,还必须相应强化记忆,并通过多样化练习,熟能 生巧,最终内化到心里,才会在有效的时间内尽可能输出,成为分 析和解决问题能力。 比如对于山体等高线图的判读,首先我们要想到对于山体的不同部位学生是否熟悉,在教学中我就发现在没有进行相关内容课堂学 习之时,有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山峰、山谷、山脊、陡崖和鞍部,既 没有名称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景观特点记忆,也就难以企及区分的 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在教学中注意,要有一定的铺垫和梳理。还比如也许让大家匪夷所思的是,如果我们不强调,予以及时性的 检测,有的学生默写出七大洲、四大洋名称都是问题。 因此,教学中我们不得不正视学生几乎零起点的问题,而不要过分指责学生基础差的实际,一味想着小学自然或社会或许已经涉及,而不自觉地加快了教学进度,造成学生只是“听一听”,而没有 “做一做,想一想,练一练”的时机,一知半解,最终概念混淆, 没有成为能力。 鉴于此,我认为,七年级地理上册教学一定要注意:

兰州大学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报告

地理学基地 实习报告标题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学生姓名沈冶 年级 2006级 所在小组第二小组 带队教师张建明、姜红梅 实习成绩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二〇〇八年八月

目录 1.摘要 (2) 2.正文 (3) 2.1绪言 (3) 2.2正文 (7) 2.3结论 (25) 3.参考文献 (25)

土壤和植物地理实习报告 沈冶 2006级地理科学 摘要:野外实习是地学专业学生必经的学习过程。榆中盆地处在半干旱半荒漠的气候背景下。局地小气候在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周围形成。这对土壤及其植被的形成和演化,有更为直接的作用。加之兴隆山和马啣山的垂直地带性,其自然地理状况呈现更加丰富的多样性。本次野外实习主要考察了榆中盆地、北山、甘草店、兴隆山、马啣山等地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情况。由于气候、海拔和成土母质等因素的差异,上述地区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群落有很大不同。受榆中盆地所处的气候的影响,榆中盆地的土壤因淋溶作用普遍不强,多形成钙结核;植被以耐旱植物为主。兴隆山和马衔山处的土壤则不同。受山地产生的局地小气候影响,其特点是土壤淋溶作用较强,土壤发育充分,植被以高大乔木和灌木为主。同时,兴隆山和马衔山的土壤和植被有垂直地带性分布。 关键词:土壤类型植物群落兴隆山马衔山榆中盆地

2. 正文 2.1绪言 2008年7月11日至17日,兰州大学2006级地理学基地班在张建明、姜红梅老师的带领下,在榆中盆地、兴隆山、马啣山等地,开展了为期7天的土壤地理学和植物地理学实习。 2.1.1实习区域概况 2.1.1.1榆中盆地 榆中盆地位于兰州市区 以东,属榆中县管辖。北有兰 金公路和天兰铁路,南有312 国道及正建的兰宝高速公路, 中部有309国道纵贯全区,县、 乡(镇)、村均有公路和简易公 路相连。地理位置介于兴隆山 和北山之间,呈西北——东南 向展布的菱形盆地,其中北部 尚有阶梯状黄土梁峁分布及 沟谷穿插。北侧为宛川河,自东而西穿越,至冯家湾流入黄河。盆地地层自下而上有前寒武系变质岩、侏罗系煤系地层、白垩系和第三系碎屑岩沉积,岩性下部以砂砾岩、砂岩为主,其上以砂质泥岩、泥岩夹粉细砂岩为主,厚400~600m,表层为厚100~250m的第四系砂砾石、砂与亚砂土、亚粘土交互沉积,黄土梁峁区尚有厚30~150m的黄土沉积。 全区水化学具有常见的干旱山间盆地特有的带状水化学水平分带的规律。即在测区南部和东部平原区近山前地带受大气降水垂直入渗,山区淡的地下水侧向补给条件良好,地下水流坡度大,径流通畅,水质普遍良好,矿化度0·2~0·5g/L,水化学类型为HCO3-Ca 或HCO3·SO4-Ca·Mg型,到平原中北部接近丘陵地带,由于在地下水径流途中溶解吸附了部分地层中的盐分,加之受基底断隆带的抬升影响,地下水径流速度变慢,水中盐分累加形成矿化度0·5~1·5g/L的弱矿化水,水质类型转化为Cl·SO4-Ca·Na或Cl·HCO3·SO4-Mg·Ca(Ca、Mg、Na)复合型水,进入地热异常区,受深部热水与冷水混合作用影响,水的矿化度增至2~7g/L,水化学类型变为Cl·SO4-Ca·Na(Ca、Mg、Na)

野外地理考察报告

地理教师培训基地野外考察报告 时间: 考察地点:江苏省中北部地区(长江三角洲北翼) 参加人员:陈胜庆、李功爱、陈大旺、杨志荣、费燕杰、张慧娟、顾四新、马莉、王保卫、董训跃、罗芸英、杨丽萍 一、考察目的: 为了提升浦东新区地理教师的整体素质,培养一批地理教育观念较新、地理教学方法灵活,且能适应“二期课改”教育要求的地理教师,浦东新区地理学会、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联合组织了长江三角洲北翼地理野外考察活动。一行的39人中,绝大多数是浦东新区地理骨干教师或陈胜庆、吴根才、李功爱地理培训基地的成员,通过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如GPS全球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电脑网络等技术,收集沿线考察的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景观资料,将课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树立新的资源观、能源观和生态环境观。旨在将实践中获取的知识通过加工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提升课堂效率和教育教学水平。 二、考察内容: 1、我们考察了江苏盐城大丰--世界 目前最大的麋鹿自然保护区:这里风光秀 丽,生态环境独具特色,生态湿地旅游资 源非常丰富,有“东方湿地之都”之称。 这里建立了麋鹿、丹顶鹤和中华鲟自然保护区,是地理考察的好去处。

2、参观了施耐庵纪念馆及陵园--施耐庵是历史名著《水浒转》的作者。 3、考察了位于盐城的“新四军纪念馆”,对了解我国近代历史收集了难得的资料。 4、参观了“中国水晶之乡”--连云港市东海县水晶洞、水晶生产和销售基地--我们亲眼目睹了岩浆活动、地质作用的产品:各类岩石、矿产,特别了解了内生矿产的形成条件及产品、水晶矿的价值及加工过程,学习了辨别真假水晶的简易方法。 5、参观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了解了我国大陆的钻探技 术,这项工程的胜利竣工获取了大陆基 岩研究的宝贵资料,对地质勘探提供了 许许多多的科学依据。对进一步研究地 球的演化历史、发展变化打下了坚实的 基础。主钻孔位置:38.095300N、40.3778740E,该工程利用现代深部钻探高新技术,在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的江苏省东海县钻探一口深达5000米的科学钻井。 6、考察了位于连云港附近的花果山--花果山是拍摄电视《西游记》的主要外景地,这里的山石、树木、花草都较特殊,对地质、地貌、生物、土壤、气候的考察意义较大。也使我们对自然地理要素

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本文是七年级地理教师教学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本学期我所担任的是初一年五个班的地理教学工作,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得也有失。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主要经验和收获 1、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在地理教学中要组织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状态,经过认真的分析、思考,才能体会教材中蕴含的知识,产生探索地理世界的兴趣,理解所学的地理知识,获得相应的能力。在本学期的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鼓励他们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指导他们学会适宜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学时尽量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 重视学生的心理特征研究,了解他们的知识、能力基础,从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同时注意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学习困难的学生,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给予了耐心帮助,鼓励他们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去发现结论,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使他们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采取研究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探索能力。如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等,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积极创设学生的求知情境,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参加学习过程,并且注意将知识内化为不同的层次,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同时,鼓励学生自由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和预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思想观点,使学生敢想敢干,富有创新精神。高中地理教学要以读图、分析为基础。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实际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地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通过一学期教学,使学生的各方面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思考能力、识图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提高迅速。 2、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地理概念和规律是地理知识的核心

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

阿坝师专人文社科系 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项目:乐山—峨眉山地理野外综合实习 专业:地理教育 年级:2010级 学号: 20102385 姓名:吴丽 实习地点:乐山、峨眉山 实习时间:2012年5月 30日—6月1日

本次野外实习主要区域是在乐山、峨眉山进行,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实习,是一次全面综合的野外实习,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一)实习目的 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是完成自然地理各课程全部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各自然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深化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掌握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为以后进行教学工作、开展课外活动、适当进行职业教育准备,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开发、环境保护教育。 本次实习着重进行区域地理综合研究学习,结合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对乐山、峨眉山的地理研究,整体观察、感知和分析该区域人文地理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探讨区域人文景观形成机制和人地关系,从而在掌握综合分析研究区域地理问题方法的同时,培养观察分析和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各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习成果 1、乐山、峨眉山自然地理特征: (1)地理位置:乐山市位于四川省中南部,地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中下游,地处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过渡地带,总体趋势西南高,东北低,高差悬殊大。峨眉山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主峰金顶的最高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峨眉山发脉于 2

昆仑山的北岭,屹立于大渡河与青衣江之间,雄秀西南。 (2)地质背景:乐山地质结构较为复杂,蕴藏着钙芒硝、磷矿等多种矿产资源。地域范围相对较小,但自然生态条件多种多样,浓缩了蜀山岷水秀丽景色。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峨眉山处于多种自然要素的交汇地区,这里区系成分复杂,生物种类丰富,特有物种繁多,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保存有完整的亚热带植被体系,森林覆盖率达87%。 (3)地貌特征:乐山市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48%左右;丘陵占38%左右;平原占14%左右。峨眉山由于山顶上是一大片古生代喷出的玄武岩,其下岩层受到保护而得以保持高度,又因山中内部“瀑流切割强烈”,进而形成了高2000米以上的“峡谷奇峰地形”。登山沿途地形因地层之分而多貌并存。 (4)气候环境:乐山因地域处在北纬29度附近,全市属中亚热带气候带,具有四季分明的特点,受季风影响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气候湿润,雨量丰沛,水热同季,无霜期长,农业气候条件优越。 3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综合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XX年8月27日—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____(省、市、区、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12'。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 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____(省、市、区、县)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从5月3日开始进入了为期3周(5月3日—22日)的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周,本次实习分为校内准备阶段、野外实习阶段和校内考核总结阶段。实习区主要有潮汕实习区、厦门实习区、湄洲湾实习区和泉州专题调研实习区。 本次野外实习方法主要是在指导教师的现场讲解下对野外实习区进行考察,实习区域路线考察与定点专题调查研究相结合,区域专题实习与不同区域同类专题的比较研究相结合。在分配到的小组专题调研——“泉州中心城区交通”中,以教师指导调研线索为辅,小组自行调研为主,通过小组成员的配合、研究,对泉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即四纵八横进行交通道路系统、道路布局、节点、停车场、公交停靠站、交通问题等方面的调研。 1、潮汕实习区 5月5日在潮州参观了开元寺泰佛殿、韩文公祠、广济桥。开元寺泰佛殿属于南传佛教,其建筑是泰式建筑,金、白为主色,三角形、大坡度的屋顶,鱼鳞片状、墨绿和黄色的瓦片。孔雀头麒麟身的吉祥物别有特色。整个泰佛殿的结构为T字形。韩文公祠位于城区东面的韩江东岸。韩愈被贬至此后整治了当地的水患和鳄鱼之灾,对于当地而言功不在禹下,因此当地人民特地建立了该祠庙来歌颂他。广济桥,又名湘子桥,横卧在韩江上,是世界上第一座开启式大桥,是中国四大名桥之一。并且其桥墩之上的亭阁,受中元文化影响,又融合潮州地方风格,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的闽南文化特色,如具有燕尾翼,却是灰砖灰瓦。韩江江阔水深,具有航运价值。 5月6日上午途径国家跳水训练基地,到达位于汕头湾南侧的千佛塔和白花尖大庙进行考察。千佛塔共有7层,呈四方形,每面铸有大小佛像250个,四面合计为一千佛,故名千佛塔。白花尖大庙,分三进,一天井,第二进是拜亭,第三进是主殿。该庙属于道教,但却有属于佛教的双龙戏珠,燕尾翼的部分也是具有闽南特色。 下午和晚上以公园和广场为线索参观了汕头人民广场、滨海公园、时代广场、中山公园和潮州人民广场。广场是城市的名片,是市民表达政策需求的地点。广场的类型有市政广场、商业广场、站场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和综合性广场。其选址也有不同的特色,如被称为城市心脏的市政广场通常选址在城市的几何中心或中轴线或重要区域。广场的设计主要是硬化面积必须大,有中心公园、绿地。广场前段是人民活动、集会的场所,后段则是休闲空间。例如汕头的人民广场,主要是以植物配置为主,楼亭阁较少,硬化空间不足,并且无地下空间。而时代广场却不时代,主要功能是乘凉乘风,广场以草地为主,硬化空间少。周边以居住区为主,浪费广场周围的高价值公共空间。汕头中山公园是汕头市现存建园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它四面环水,北面濒临韩江,可以眺望韩江的自然景致,三面是人工河道,用三座桥与市区相连。中山公园地处闹市区又没有闹市的喧嚣。园内水面宽阔,绿树成荫,被称为是汕头的“市肺”,还是汕头新八景之一。潮州人民广场是集市政、休闲、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大众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设计和建造在空间形式上划分了市政广场区(大型集会用)、下沉广场(包括露天舞台)、草坪区、休息区、牌坊街区、运动区、文化区、密林区(包含停车场)等八个区域。广场充分体现了地方风格和历史文化特点。气势磅礴的水幕电影、旱地喷泉、水池音乐喷泉、五彩缤纷的照明灯饰、悠扬悦耳的背景音乐,以及大屏幕电子显示屏,使中心广场增充满了现代感。最后去了北回归线纪念塔,塔身为火箭型,塔基部建筑是天坛式样。 5月7日上午走访了潮州开元寺和牌坊街。潮州开元寺位于老城区,是城区型宗教地,因此面积较小。大雄宝殿为5开间,结构为半封闭式回廊,两侧回廊封闭,建筑风格为闽南式的红砖红瓦。树木、塔较少。与泉州开元寺相比,泉州开元寺中轴长,结构为开放式宽回廊,两侧也是开放式回廊,且有百年榕树。牌坊街是旅游步行街,两侧是两层为主的西洋式

最新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 初一地理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本学期又要结束了。回顾本学期的工作,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有得也有失。在担任初一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中,我能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为了更好的搞好以后的教学工作,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现对本学期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认真备课。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并认真搜集每节课的课件和课外知识,保存在电脑中。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组织学生自创地理手抄报、画地理事物轮廓图等,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初一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总结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因为七年级上册地理,理解的内容多,知识的空间概念强,根据初一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的特点,我在第一章和第二章的教学中都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对知识的理解力,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积极认真参加集体备课活动。 研究探讨课程教法、学法,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改进工作。五、做好课后帮辅工作,注意分层教学。 在课后,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帮辅,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帮辅力度。对后进生的帮辅,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报告(地科)

目录 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 1.1 实习时间 (1) 1.2 实习地点(路线) (1) 1.3 实习目的 (1) 1.4 实习人员 (1) 1.5 实习准备 (2) 1.6 实习基本内容及经过(4月16日~4月23日) (2) 二、实习沿线和实习区地理概况 (3) 2.1 自然地理 (6) 2.1.1 石林 (6) 2.1.1.3植被与土壤 (8) 2.1.2 蒙自 (12) 2.1.3 屏边 (13) 2.1.4 马关古林箐自然保护区 (19) 2.1.5 马堵山水库 (19) 2.1.6 澄江县抚仙湖 (21) 2.2 人文地理 (22) 2.2.1 石林 (22) 2.2.2 蒙自县 (26) 2.2.3 屏边县 (33) 2.2.4 河口县 (37) 2.2.5 建水县 (41) 三、专题报告 (43) 四、实习总结 (48)

一、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基本概况 1.1 实习时间 2012年4月16日至2012年4月23日,历时8天。 1.2 实习地点(路线) 昆明市呈贡区→石林县→蒙自市→屏边县→河口县→建水县→江川县→澄江县→昆明市呈贡区。 1.3 实习目的 (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 (2)通过这次对实习使我们对云南省东南部的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实际问题。 (4)通过对对实习区域的自然资源、人文风情、经济发展状况的进一步了解,更加全面的认识到了实习地区人地关系的相关问题。 (5)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锻炼意志。 1.4 实习人员 09级地理科学专业92人以及王平、左俊辉、段勇、吴宁、丁文荣五位指导老师,因徐伟同学未参加本次实习,因此实际只有91人。

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土地资源管理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实 习 报 告 曹洪生2012063145 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目录 一、报告主题 (3) 二、实习目的 (3) 三、实习时间 (3) 四、实习人员 (4) 五、实习路线 (4) 六、实习区域概况 (4)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二)云门镇紫色土 三)涞滩古镇文化景观 四)乡村聚落“空心化”调研 五)缙云山植被演替 七、总结评价 (7)

一、报告主题 —土地资源管理第一次野外实地考察 二、实习目的 野外实习考察是培养我们掌握野外调查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初步的地理科研能力,巩固我们的书上知识。1.掌握地理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提高野外调查的能力,并通过野外实习加深、加强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了解实习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与基本特征,深入认识其环境、经济、社会和文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3.通过对实习区域自然、人文等要素、现象及综合景观的观察、感知,综合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去发现、认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对地理学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以后的学习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三、实习时间 6月1号:1.上午8点在兰花湖出发 2.上午考察观音峡地质构造 3.下午合川地区 4.在缙云山农家乐住宿 6月2号:1.上午考察缙云山植被 2.下午西南大学博物馆 3考察结束返校

四、实习人员 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土地资源管理带队专业教师—王爱民,臧业君等。土地资源管理一,二班全体同学。 本队组长:李爽 本队组员:曹洪生,陈钊,张程晨,邬普芬,黄晓宇 五、实习路线 本次实习区域位于重庆市北部,考察地点主要有5个:北碚嘉陵江小三峡,合川区云门镇紫色土,中国十大古镇之一涞滩古镇,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缙云山植物园;室内参观点1个:西南大学地质实验室和天文馆。 六、实习区域概况 一)观音峡地质构造 我们首先在嘉陵江边从车上停下来了,观看周围的群山及巍峨的岩石,特别的壮观,老师给我们讲了这些岩石的构造,教我们如何运用罗盘测量岩石的倾角,岩石的走向,以及嘉陵江的两岸的景观,江边构造,水的流向,还讲了观音峡的由来,观音峡在文笔石旁的悬岩高处,有一个古刹,叫观音阁,观音峡由此得名。嘉陵江也是要通过这里形成壮观的景象,江水比较波涛汹涌,与两岸的岩石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思考题—用地质思维分析峡谷的形成:观音峡属于背斜,夹在水土和北碚两个向斜中间。嘉陵江从西北向东南横流过,切岭成峡,遇谷成沱,分别形成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初中七年级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任教七年级六个班的地理教育教学工作。在学校的教学常规指导下,兢兢业业,扎实刻苦,圆满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实效。现归纳如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基本情况 七年级同学刚刚踏入中学课堂,虽然同学们在小学的科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已经了解一部分地理知识,但马上要完整、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同学们显得力不从心、无从下手。因此,在本学期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发挥地理趣味性的功能,从七年级学生的年龄出发,尊重他们的语言习惯和审美情趣,尽量避开生涩的地理专业术语,摒弃板着面孔说教的教风,尽可能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是鲜活的,就在身边。一学期下来,同学们对地理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逐渐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了解到了地球和地图知识、陆地和海洋知识、天气与气候知识、居民与聚落知识、发展与合作等自然地理知识,也开始慢慢认识到学习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的重要性。学生们开始重视地理学科这位新朋友。 二、教学工作情况 1、积极进行新教材、新教法、新教育思想的学习、与运用实践。 现正值教学改革的新时期,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教改的活动,把学习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来。本学期学校搞了教师公开课,我也积极的参加。在整个公开课的活动中,我学会了许多,在以后工作和学习中去我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2、学以致用,课程整合,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模式。本学期,我大胆尝试,积极进行地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摸索最佳的教育教学方法,有效的提高教学实效。课件教学相结合,充分发挥各个模式的优长,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3、地理教学让学生树立了可持续发展观念。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地理环境中的各种资源发展生产。在利用合理时,就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利用不当时,则会出现生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