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最新资料推荐------------------------------------------------------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

对道的认识和理解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道家的《道德经》指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可以说这与基督教的三位一体的一神论及创世论不谋而合。

神这一观念往往被人们人格化。

基督教认为:

神既有人格的一面,也更有超人格的一面,神并非有限的人格所能限定,他是无限的。

所以,《圣经约翰福音》指出道就是神,可以理解为,它肯定了道家的道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是同一位造物者。

上帝(道)是唯一的,不可能在中国有一位,在西方有另一

1 / 8

位。

基督教认为天使和人的灵魂都不是神,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他们是被造者。

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教把许多古代圣人当作神崇敬,并且向往人能够长生不老。

这种在人当中寻找神的思想和追求永生的思想是有价值的,但只有耶稣才是神借着童女怀孕降生成为人,他既是神,又是人。

他通过受难,流血,复活,拯救人类,也证明了他的神性。

人相信他,就可以得救,得永生,与神和好,成为神的儿女。

其他任何人都只是人而不是神,是被造者,而不是造物者。

耶稣基督是唯一的救世主。

《道德经》第 78 章指出:

是以圣人云:

受国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道家思想的特征是,长生,一般认为道家思想的特征之一,是幻想通过各种养生修炼而达到长寿不死,因而开创了中医养生学;或从考察养生学源流的角度说:

寿命的无限延长说;清静无为,清静,在这里主要指的是心神宁静;无为指的是不轻举妄动。

具体地说,这种清静无为以养神长寿的思想,一直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浸透到养生学中养精神、调情志、气功导引、健身

---------------------------------------------------------------最新资料推荐------------------------------------------------------ 功法等各方面;贵柔、返朴归真,老子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新生的东西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

他在《道德经》中指出: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如果经常处在柔弱的地位,就可以避免过早地衰老。

所以,老子主张无欲、无知、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即所谓返朴归真。

道家的自然养生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历代都有众多的崇拜者与继承者。

同时还阐述发挥补充老庄养生思想,撰述著作,指导后人;形神兼养,庄子养生倡导去物欲致虚静以养神,但也不否认有一定的养形作用。

《庄子刻意》说:

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

此道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的导引术是道家所倡导的,从其产生开始就是用于健身、治病、防病的;当然,最重要的我认为是养生,封人曰:

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

女独不欲,何邪?尧曰:

3 / 8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类似的言词还有许多,但均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先秦道家作为一种富含哲学内容的思想体系,不仅原本不存在追求长生不老、得道成仙的思想,而且与这种思想还是相互对立的。

道家关于养形不足以存生的见解,或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等关于生命现象的阐说,并不仅仅在于要人们懂得追求不死成仙的荒谬,而更重要的是借助死生这一最能反映自然规律无法抗拒的事实,去说明自然规律和道法自然的思想宗旨。

道家是主张保身的,但这一概念同样不包含追求长寿的含义。

我认为,道家思想,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消极但事实并非如此,道家思想其实很有道理,只是被现代人遗忘了。

老子说不争,则莫能与之争。

试看当今世界,你不争,别人在争。

你不表现,别人却在炫耀自己。

而今,炫耀已不是炫耀,变成了自信。

你不争,就是没有信心。

老子并没有错,而是世道变了,人心变了。

以往的优秀品质,渐渐被人们所淡忘,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的一些所谓的素质。

祖宗所留给我们的,我们到底继承了多少?老子说曲则全就是要懂得委曲求全,再看看周围的人,有几个人能做到?别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