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中特作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论文——张振华老师教学内容的思想及感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对于课程教学方法、方式改革的建议:

1.教材内容枯燥,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望老师多增加与生活相关的内容,

最好是视屏。

2.学生缺乏对政治的认识和兴趣。现在很对学生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觉得这

些东西离自己很远。望老师能多准备一些与大学生切身相关的资料,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个人觉得这学期的辩论赛很不错,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但就只有一场,

望老师多开展一些类似活动,让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增进师生感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张振华老师教学内容的思想及感悟“什么是发展,釆用什么理念指导发展,运用何种模式实现发展,以及如何评价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问题,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重大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正是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难题。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是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体现和丰富。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迅猛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令世界为之赞叹。然而,也应该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我们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大气、水体污染严重,资源过度消耗,土地呈现荒漠化等等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上的越来越严重制约因素,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引来了一片质疑之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顺利前行的关键所在。党和国家对此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告,在对过去工作的回顾中特别谈到了这一问题:“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不小差距,前进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继续认真加以解决。”报告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这一部分中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又被提升到了新的髙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次报告中,首次单篇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论述,并且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目前,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生态问题在局部上有明显的缓解。但这是以牺牲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效益、甚至是全球生态问题的恶化作为代价和前提的。现在有些西方国家为了缓解本国的生态危机,想方设法不断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污染环境的废弃物。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已经纳入全球经济发展体系,我们尤其要警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我国迫切发展经济,同时环境进入门坎较低的状况,对我国进行的生态殖民主义活动。否则,中国就谈不上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解决全球生态问题中有其不可替代的责任。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面临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任务,而这个现代化正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主要特征的。从近代开始的西方工业化过程,耗费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以及有毒有害物质严重污染了环境,而且与工业文明所伴生的一切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结构都与生态文明的原则与主张大相径庭。中国如果沿着这个类型工业化的路子走向现代化,只能重演西方的生态危机,阻碍经济社会发展,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产生难以预料的社会危机和全面的生态危机。所以,中国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即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之路。

中国要在全世界防治生态危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就必须在思想理论领域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和解、人与人和解的生态观教育和武装自己的人民,不断提高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同时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剖析和批判资本主义及其生态殖民主义;在实践上以身作则,搞好本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并努力在国际上联合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谴责与抵制发达国家的生态殖民主义,不断推进解决全球生态问题的国际协调和国际合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人类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其建设步伐才刚刚开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理论、发展规律、实现形式、具体措施等都需要不断的探索创新。生态文明的建设实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形势的发展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不能希望生态文明建设

一蹴而就的完成,更不可能一劳永逸。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不仅仅需要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只有从认识实践道德法律等方面对生态环境建设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每一个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必须做好充分的舆论宣传引导工作,是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并理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提高人民群众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的意识,做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工作,提高人民群众环保的法律意识和觉悟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自然生态、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涵盖了整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是一个系统发展过程,它绝不是局部领域的工作,也不是一部分部门的职责,而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是全世界共同努力的目标,是全人类进步发展的历史趋势。在今后五年、十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全党、全社会和全国人民务必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坚持不懈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深入融汇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只要我们不辱使命、持之以恒,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中国人民长久以来的“中国梦”才会真正得以实现。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逐步推进,我国加快了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到了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从我国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经济社会全面科学发展为重点,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做好自然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利的生态环境支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国际息息相关的一项崭新的事业,是一个不断实践、逐步深化和开拓创新的历史过程,更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丰富和提高,不断探索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它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把握,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但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加之受限于经济发展、文化水平、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走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