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精)

历史必修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精)
历史必修i人民版1.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精)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威远中学钟林

各位评委老师

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是人民版历史必修1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三课。这一课在本专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中央集权制度战国是理论提出以及初步实施阶段,秦汉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时期。那么秦朝是怎样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呢?

教材讲了三目:一“六王毕,四海一”即秦朝的统一;二海内为郡县,即秦的地方官制;

三秦王朝的官僚机构,即秦的中央官制;补充了一个材料挟书律,即秦始皇在思想文化方面推行的专制。通过第一目让学生认识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背景,通过第二三目让学生理解秦王朝正是从这几个方面确立起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下面,我就说一下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思想:结合课标和我校学生的实情,我将本课的教学思想定位为“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勇于探究的学习空间”。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把握秦统一的条件、过程、主要活动和意义。了解郡县制的由来,把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特点。理解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和“朝议”。理解掌握“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多角度分析秦统一的原因条件和影响。运用比较法把握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不同特点。通过引用材料,探究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联系法家的基本主张,探究“挟书律”的原因和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秦统一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奠基作用。认识郡县制对古代地方管理制度方面的深远影响。认识皇权至上原则在中央官制方面的体现。认识思想文化专制对文化发展的负面作用。

3、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难点是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概念;措施;作用。其中包括皇帝制度的由来分封制与郡县

制的比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焚书坑儒”和“挟书律”的实质。

4、选择教法:自学启导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综合了自学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及讲授法的优点,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具体的就是通过设置一系列问题,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去感受、思考、体验,从而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丰富情感的目的。

5、在学法方面:运用自主探究式,通过研讨老师给出的材料自主探究可能的结果,学生融入历史情景,加强对知识点的掌握。

6、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我用(PPT出示)一个圣旨的图片材料,向学生提问这个是什么?学生会说是圣旨;那么第二个问这个文物上面最开始的文字是什么?有的学生会回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那么引出第三个问,这个圣旨是下发给谁的?高一学生一般会回答到下发给大臣的。那么老师补充:这个圣旨除了下发给中央大臣同事也可以发给地方官员;然后提出本课的中心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出示PPT)。同时板书写出专制注意中央集权制度。

教师讲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为两个部分,专制主义指的是大臣服从君主,中央集权指的是地方服从中央,核心问题是一切权利属于君主。这个制度在战国由法家提出理论并且初步实施,在秦汉确立下来,那么我们想一想,秦朝能够在全国确立这个制度,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同学可以回答到秦朝统一中国。

引入教材:公元前221年,秦国灭东方六国

六王毕四海一老师介绍这句话出自于杜牧阿房宫赋,说的是秦王嬴政灭六国的历史,(PPT出示)都江堰和武侯祠门票那么我们要研究秦灭六国,应该选择哪张门票?答案是都江堰,那么除了都江堰等水利工程壮大了秦国国力之外,还有什么条件呢?因为初中教材有所涉及,所以条件部分适当简略处理。在统一的过程这个部分用(PPT出示)战国后期疆域图和秦朝的疆域图并且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秦朝和战国地图有什么地方由不同?学生会回答黄河上游,西南地区,南方地区。引导学生分析秦朝统一的过程及意义。老师加以补充。

统一过程和统一意义

1、秦灭六国。

2、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直道,加强北部边防。

3、南征百越,修灵渠,统一岭南地区。

4、修“五尺道”收复西南夷地。

5、秦统一的意义:秦朝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分析完后过渡秦王朝实现了统一以后,为了维持、巩固大一统的局面秦朝确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然后我从四个方面给学生作了介绍:

(1)皇帝制度(2)地方官制即(3)中央官制(4)“挟书律”即思想文化专制。其中“皇帝制度”这一重要内容人民版教材没有涉及,是我结合课标、参照其他版本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添加的内容。

首先PPT引入史记文字回顾圣旨图片关于皇帝名号的材料,

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议帝号。”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王曰:“去‘泰’,着‘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学生研究材料后,我给学生首先介绍了“始皇帝”的由来,然后总结出了皇帝制度特征特征是:神权和君权结合;权力至高无上;权力世袭。

在材料中出现丞相御史大夫廷尉这些名词,同学提问自然引出秦王朝的中央官制,结合教材

让学生了解“三公九卿制”的基础上总结秦中央官制的特点(比较完备、以皇权为中心)。

三公九卿属于中央官员,但是我们知道圣旨也下发地方地方有哪些官员呢?过渡到郡县制度秦朝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是以往统一的王朝不曾有过的现象,也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在讲这一问题时,我首先引用史实(PPT出示)(“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君实有郡县”)让学生了解郡县制不是秦朝创造的,因为这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但是这一制度在全国推广却是在秦朝,从而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围绕着秦朝是应该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这一问题展开辩论,,与之同时引入史记文字郡县制度于分封的争论(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髃臣,髃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觽,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那么郡县制和分封制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传承制度不同。分封受封的对象有三种类型:一是周王的同姓亲属即王族,二是功臣,三是古圣王的后裔即先代贵族的后裔。不论受封的是谁,一旦被封,都世代相传,即实行世袭制。郡县制则与此相反,郡县的行政长官郡守和县令,均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而且不能世袭,即实行的是任免制。

第二,职责范围不同。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在封地内不但享有行政统治权,而且拥有对土地和人口的管理权。郡县制则不同,郡守和县令在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和人口逐渐失去统治权。郡守和县令只负责管理人民,收取赋税,征发兵役和徭役。

第三,“治地”方位不同。分封制下的封地多位于授封者的周围,其中心地带为授封者,即国君或诸侯直接统治的中心。郡县制的情况多有不同。初建时,郡多在边远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如秦南平百越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北击匈奴,收复朔方后,设置了九原郡。县则地近统治中心的、较富庶的近畿地区。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需要,郡和县的地区分布渐趋一致,最终发展成为郡统县的隶属关系。

第四,历史作用不同。分封国具有保卫王畿、保护国君绝对安全的义务,这和西周时期经济发展水平低、政治不平衡、文化差异较大的情形相适应,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这些王国演变成完全独立的国家,直接或间接地威胁国君的安全,酿成了列国争霸,互相兼并最后导致完全分裂的政治局面。春秋争霸局面的形成,可以说是分封制的必然产物。

最终秦始皇认识到了郡县制的优点(突出皇权至上),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和学生一起在学生研究材料和结合教材的基础上指出郡县制的基本情况:

起源春秋战国时期。推广秦朝统一后。

概况郡直属于中央,设置郡守郡尉监御史。

县隶属于郡,下面设置乡里两级机构。

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官员又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意义是个中央集权的重要环节,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

然后结合教材中的议一议思考如何正确认识“朝议”制度?。

在颁布“挟书律”的教学中,我首先给出关于焚书坑儒的材料(PPT出示)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反对当时实行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并主张禁止百姓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馆的私藏《诗》、《书》等也限期交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想学法令的人要以官吏为师。此即为“焚书”。第二年,两个术士(修炼功法炼丹的人)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秦始皇得知此事,大怒,派御史调查,审理下来,得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这个就是坑儒。

再联系教材设置了如下问题:

1).秦始皇为什么要实行思想文化的控制?

2).实行思想文化控制除了挟书律之外,还有什么表现?

学生一般可以回答到统一文字等内容。

3).怎样看待秦朝制定的“挟书律”这个历史事件?让学生讨论。

4).如果你是一位生活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面对制定的“挟书律”,你会怎么做?为

什么?在讨论中总结其影响。(一方面在思想上面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另外一方面璀璨了文化)设计意图: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当时的情境中思考问题,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7、小结:指出难重点,让学生正确评价秦始皇和他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

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并引用张道英教授对秦始

皇的评价“秦始皇之功,立万世之规;秦始皇之过,仅亡一秦矣”。)

8、布置作业:让学生课下收集资料,思考怎么认识评价中央集权制度,既作为本课的总结反思,也同时是下一堂课的预习。

9、板书设计:(PPT出示)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前提条件秦朝统一条件过程意义

内容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

郡县制度

思想文化控制-挟书律

兴趣比较浓的班级可以导入问题皇帝制度和我们现在接触的法治是不是一样有什么区别比较沉闷的班级问题适当设计的有梯度一点

高中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材分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学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

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表、图片、原始材料等来说明历史问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度建立的史实; 2、了解秦王朝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认识和理解中央集权制、专制主义、郡县制等重要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归纳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之处。 2、通过图片、文字和影像资料,分析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政策的历史作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秦统一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秦的统一以及创建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为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2、评价秦王朝采取的“焚书坑儒”、“挟书律”等手段,认识严酷的思想文化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秦的迅速灭亡并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 重点难点:

2015-2016高中历史 专题一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习题 人民版必修1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六王毕,四海一” 1.统一过程。 (1)灭六国: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军先后灭掉韩、赵、燕、魏、楚、齐等国,完成了兼并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2)北伐匈奴: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一举夺回河套地区。此后,秦修筑长城和直道,加强了北部边防。 (3)南征岭南:灭六国后,秦军展开了统一岭南的战略攻势。公元前214年,开凿沟通湘水和漓水的灵渠,平定了岭南。秦在岭南设郡,实施军事镇守和行政管理。这是岭南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 (4)通“西南夷”:秦朝在当时被称之为“西南夷”的广大地区,开辟了史称为“五尺道”的交通路线,并在其中部分地区委任官吏,这是该地区进入中央政权版图的开始。 2.意义。 (1)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称雄的战乱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 (2)秦在平定六国的基础上,巩固、扩大疆域,对周边地区施行政治控制,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应用示例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在于(A) ①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②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④有利于发挥秦始皇个人的权威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二、海内为郡县 1.起源: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2.郡县制的建立。 (1)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 (2)内容:“郡”直属于中央,设郡守、郡尉、监御史等职官,分掌行政、兵事、监察等职责;“县”隶属于“郡”,“县”下设有“乡”“里”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此外,还有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亭”。 3.特点及影响。 (1)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48(人民版必修1)

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48(人 民版必修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等史实,理解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评价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历史功绩。 辨别历史影视剧与真实的历史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汉武帝的大一统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继续与巩固。 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的地位,讨论对儒家文化的态度。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学会全面、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评价汉武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措施的作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从思想上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专制王朝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认识汉武帝大一统是西汉强盛的顶点,经济上的发展是政治局面形成的物质基础,从而认识统一是国家强盛的重要原因。 二、教材分析 秦汉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先秦文明的基础上,秦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到新阶段,并对以后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以一个发达国家闻名于世,是从秦汉开始的。“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汉武帝时期,通过 思想文化方面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政治方面的“推恩令”和设置司隶校尉、刺史及建立中朝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国势强盛。 汉武帝大一统

1.物质基础——西汉王朝经过六七十年的恢复发展,经济繁荣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政治上——推行“推恩令” ,强化监察制度 教学重点: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所采取的政策措施,评价汉武帝的历史功绩。突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颁行“推恩令”等措施。 教学难点: “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比较秦始皇与汉武帝的历史功绩。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秦朝历史的基础上,学生应该初步了解对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需要史论结合、全面并客观分析的方法和态度。据此,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功绩,恰当分析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的积极作用。 汉朝四百年历史,虽已久远,但汉文化、思想中的精髓延续不绝。运用历史图片、编演情境小故事等有助于学生直观地感知历史。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汉族”“汉人”说起,汉朝存在四百多年,其国势最为强盛是在哪位皇帝统治时期?(识图) 知识回顾 西汉建立者是谁?说出其建立的年代与都城。在汉武帝之前,经过了哪几个皇 帝? 汉高祖刘邦(休养生息) 汉文帝、景帝(“文景之治”) 汉武帝时,国势最昌盛 情境小短剧 请你演一演,想一想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测试题(有答案)

高一历史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测试题(有答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测试 一、选择题 1战国后期,独强于天下的诸侯国是……………………………………………()A.秦国B.韩国C.燕国D.楚国答案:A 2秦国灭掉韩国是在………………………………………………………………() 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1年C.公元前219年D.公元前215年答案:A 3公元前215年率军北击匈奴的秦军将领是……………………………………()A.蒙恬B.李斯C.商鞅D.屠雎答案:A 4秦朝时期,史禄负责修建的水利工程灵渠沟通了…………………………………() A.湘水和离水B.长江和湘水C.黄河和海河D.汉水和离水答案:A 5秦朝的地方行政机构依次是……………………………………………………()A.郡—县(道)—乡一里B.郡一乡一县(道)一里 C.县(道)—郡一里厂乡D.郡一县(道)—里一乡答案:A 6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负责监察的官员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大夫D.郡守答案:C 7秦朝“九卿”中的治粟内史,主管………………………………………………()

A.国家财政B.礼仪教育C.皇室财政D.宫廷修建答案:A 8秦王朝中央执政机构中的太尉…………………………………………………()A.协助皇帝助理万机B.主管军事C.协助丞相负责监察D.主管教育答案:B 9我国封建政府正式宣布废除“挟书律”是在………………………………()A.秦始皇时B.汉武帝时C.汉惠帝时D.光武帝时答案:C 二、非造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博士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捕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 材料二:“丞相臣斯昧死言: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是以诸侯并作,语皆道古以害今,饰虚言以乱实……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均摘自《史记?泰始皇本纪》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其论据是什么? (2)材料二是如何反驳材料一的观点的?对此提出了什么措施?(3)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观点和措施? 参考答案: (1)观点:实行分封制有利于统治的稳固。论据:商周时期都因分封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教案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史晓亮 一、课程标准分析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它上承夏商周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内容,下启从汉至清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的演变,因此从结构上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一课是中国古代政治史上重要的一页,也是整个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之一,本课主要内容分为三块:一、秦始皇的统一,二、百官公卿,三、郡县制。从内容上,本节主要介绍新制度的内容特点,理论性很强,新的概念短期内不易被绝大多数学生完全理解。 三、学情分析 学生为河北正定中学(东校区)高一年级5、6班。正定中学是河北省重点中学,5、6班又是重点班级,学生基础较好,初中历史掌握得比较好。关于秦朝统一的内容,他们都非常熟悉。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皇帝称号的由来、秦朝中央官职的主要构成以及郡县制的建立。 (2)理解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皇帝制度的特点等。 (3)能够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部分史料的展示并引导学生解读材料,初步培养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安排,使学生渐渐掌握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正确评价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郡县制产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合理的制度改革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2)认识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中央集权制度的概念理解及其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六、教学方法 以讲授法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法、图示法。PPT上有文字、地图、图片和史料。运用讲授法主要讲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 多媒体教学法配合讲授法的运用。地图的运用,让学生了解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过程,为讲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和中央集权制度做铺垫。运用了多张图片,分别有不同的作用。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是为了导入,秦始皇像和虎符图片是为了增加讲解的趣味性,配合对皇帝制度特征的解读。运用多处史料,是为了加深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使讲解有理有据,更具说服力。图示法的运用,利于学生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秦朝政府组织等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七、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从李白的《古风》和秦陵兵马俑的图片导入。找同学朗诵《古风》的前两句,体会秦王统一六国的恢弘气势。放映一张秦陵兵马俑的图片,感受秦军的威武,顺利过渡到本课的第一个子目:六国毕,四海一。 2、新课讲解 第一部分讲秦朝统一。 1、首先讲解当时有利于统一的因素: ①社会基础:经济发展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 ②民心基础: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利于统一 秦统一六国自身的因素: 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他国家

2020高中历史 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学案161(人民版必修1)

2020高一历史学案:1.2《第二节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61(人民版必修1) 读图学史 显性信息:粮食的充裕、稻是主食;制陶技术的高超、仓廪建筑的形制、审美观念;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隐性信息;宗教信仰的凸显、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重农思想、人们生活的富裕、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强盛。 1、后人常用“汉承秦制”来概括秦与汉初政治制度的关系,谈谈你对这一概括的认识和理解。 汉承秦制。这是因为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删繁就简,仿效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客观;①汉初“无为而治”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带来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相权威胁皇权、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等。 ②至汉武帝时代,社会经济复苏、财富日臻丰厚,为“有为”提供了物质保证。 主观: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锐意进取、积极有为。 “有为”的措施 政治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帝国的统治。 措施:①中央:创设内外朝制度,以加强皇权。 ②地方:创设刺史制度,以监督和控制地方;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权力,解决王国问题。 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皇权,有利于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思想 内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措施:①采纳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 ②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长安) 经师授学,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郡县) 影响:①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促进了儒学教育的兴盛。 ②“独尊儒术”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此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 实质:儒表法里 经济 措施:工具——大量铁农具;技术—代田法;水利——汉渠; 影响:西汉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已达到较高水平,处于当时世界的前列。发达的农业生产,为西汉王朝的繁盛打下了深厚的根基。 民族关系 措施:①三击匈奴,解除北方威胁; ②设置河西四郡(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加强西域控制 ③边疆机构设置,进行有效管辖 影响:扩大了疆域范围,保证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有效地巩固了大一统局面。 “有为”的影响: 汉武帝时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汉武帝时代是大一统帝国的巩固与发展。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习题

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 一.选择题 1.“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从制度沿革的角度看,下列制度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A.皇帝制度 B.郡县制度 C.官僚制度 D.朝议制度 2.《汉书·贾山传》载:“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下列措施中最有利于维持驰道畅通的是实行() A.郡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三公九卿制 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 B.承袭华夏传统 C.突出个人功业 D.标榜君权神授 4.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度 C.统一度量衡 D.首创郡县制 5.战国时期各国在变法后大都实行了县制,这与分封制相比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主要表现在()A.地方行政分权,官员间相互监督 B.地方官员由国君直接任免 C.地方行政体系独立,有高度自治权 D.县的统治区域一般比封国小 6.秦朝开始使用的“皇帝”称号和夏、商、周的“王”称号相比,本质的不同是() A.具有神化君权的特点 B.代表至高无上的权力 C.是古代政治发展的产物 D.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表现 7.秦朝设立的中央官职中,“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的是() A.太尉 B.丞相 C.御史大夫 D.廷尉 8.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古籍中没有记载秦始皇曾让谁担此职,最可能的原因是()A.秦始皇为了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秦始皇缺乏可委如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C.秦始皇为了自己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9.《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基于他()A.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确定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 10.下列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中与西周时期的宗法制关系最相近的是() A.中央集权制 B.郡县制 C.中央官制 D.皇位世袭制度 11.据《史记》记载,公元前544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县名,后改名为丹徒)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A.分封制全面崩溃 B.宗法制荡然无存 C.郡县制初现雏形 D.实行郡国并行制 二.简答题(材料略) 1.秦王朝实行郡县制(李斯所谓安宁之术)的特点与影响? 2.皇帝制度的特征与本质?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含解析)

课时检测(三)秦汉时期的政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周武王灭商后,封商纣王之子于殷。秦王嬴政灭东周国,又封一地给东周君,让他们“祭祀先祖”。材料反映出秦王嬴政( ) A.受宗法传统影响B.极力推广分封制 C.加强了中央集权D.扩展王朝的疆域 解析:选A 秦王嬴政让东周君“祭祀先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出嬴政深受宗法传统的影响,故A项正确;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的目的在于让其“祭祀先祖”,而不在于极力推广分封制,且秦朝推行郡县制,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秦王嬴政加强中央集权的任何措施,故C项错误;秦王嬴政给东周君一封地与扩展王朝疆域无关,故D项错误。 2.(2019·昆明一中测试)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解析:选C A项说法绝对,错误;B项是元代行省设立的特点,故B项错误;以地理单元为郡范围在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划分郡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故D项错误。 3.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指出:今日看来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材料中的“独制”与“地方分权制”相比,其不同在于( ) A.郡守与县令都由地方推荐任职 B.郡守与县令世代镇守地方 C.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 D.县令接受郡守的监督任命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秦朝郡县制下,郡守与县令皆由皇帝任命,而非地方推荐,故A项错误;秦朝时采用“殿最”制考核官员,而非世代镇守,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郡守与县令都由君主直接任命,便于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故C项正确;依据所学,县令由皇帝任命,而非郡守任命,故D项错误。 4.(2019·长郡中学调研)秦简中有名称的法律共有二十九种,涉及经济的有《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传食律》《牛羊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2、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3、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课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课 1、“六王毕,四海一” (1)、“六王毕” ①提问:秦朝建立专制制度之前,必需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大家知道秦统一六国的时间、顺序以及有何意义吗? ②展示李白的《古风》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提问:“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是什么历史事件? ③请同学展示收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图片和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 [过渡]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凭借百万大军,继续开拓边疆,最终完成了统一大业。 (2)、“四海一” ①设问: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说一说秦始皇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那些措施? ②请同学们搜集的有关秦长城的资料。 ③图片展示:秦朝疆域图 [过渡]师:秦朝建立大一统国家后,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管理? 2、海内为郡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内容 设问:面对地域广阔的帝国,假如你是秦始皇,你将采取那些行之有效的措施管理地方? (1)、地方——郡县制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分析 [课程标准]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文物插图,了解考古资料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性。了解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模拟秦朝大臣们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争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小组讨论、分组发言,分阶段、分层次地解决问题;同时运用图示法、问题法、情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法进行教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次实现了真正的疆域辽阔的统一,并且创建了一整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为中国长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明白秦王朝采取“焚书坑儒”以及“挟书律”等手段,实行严酷的思想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它的迅速灭亡。

通过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优缺点的全面了解,培养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秦王朝集权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制度史比较抽象,需要介绍大量的背景知识,利用大量实例进行分析说明,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宏观概念。 【教学设计】 一、课前探究 各学习小组通过对书籍、报刊、杂志、网络等媒体的查寻,找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以及秦长城概况等资料。 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 二、导入新 “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 三、教学新 “六王毕,四海一” “六王毕”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doc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练习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 A.国家管理制度化 B.从人治到法 C.礼仪与政治分离 D.为民主政治奠基 2.秦始皇的父亲去世后,按周代谧法被追封为庄襄王。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以子议父臣议君不合理为由,废除了谧法。秦始皇此举意在( ) A.维护皇权尊严 B.弘扬三纲五常 C.废除宗法制度

D.取消分封制度 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选举之不慎而守令(太守、县令)残民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郡县制( ) A.导致秦短命而亡 B.有利于君主专制 C.不利于巩固政权 D.更有利于百姓 4.据考证,战国之前的传世作品中均无黄帝的史料,之后始现黄帝之说,如传世的《吕氏春秋》、《史记》等记载的历史皆从黄帝开始。到了秦汉时期,黄帝已成为大家认可的祖先。这说明( ) A.百家争鸣的兴起奠定了黄帝至尊的地位 B.宗法制对这一共识的形成具有决定作用 C.华夏民族皆源自于黄帝的嫡亲血缘关系 D.国家统一有助于血缘系统一体化的形成 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

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6.下图为汉代画像砖的拓片,它反映了(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农民生活的殷实富足 D.棉纺织技术日渐成熟 7.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 )

2020高考人民版历史-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课时规范练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选择题 1.(2019河北邢台月考,6)下面为秦国部分著名人物的原籍和主要事迹。据此表可知() A.楚国是最后一个被秦国所灭的国家 B.战国时期的人才都流向秦国 C.重用外来人才助推秦的崛起与统一 D.秦国的统一策略具有连续性 2.(2019河北廊坊期中,8)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王室与政府已完全分开 B.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C.三公九卿均是国家政务官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3.(2019吉林吉林三模,25)“考秦之制……盖内外官制同一系统”。中央的丞相与地方的郡守掌民事,中央的太尉与地方的郡尉掌军事,中央的御史大夫与地方的郡监则掌纠察。材料反映了() A.秦朝开创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B.官僚政治完全取代贵族政治 C.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官僚机构出现重叠臃肿现象 4.(2019广西南宁一模,25)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5.(2019广东茂名二模,25)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巡游天下,采纳齐鲁儒生刻石颂德的建议,在齐、楚旧地七处刻石。下表是刻石部分内容。据此可知,秦朝()

A.以法治强化伦理观念 B.注重社会行为规范的建设 C.对齐楚旧地恩威并施 D.以神权维护统治的合法性 6.秦朝正式开启了中国千余年的封建王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里程碑。但马克思却形象地比喻其为:“好像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所集成的那样。”马克思这番话旨在强调() A.先秦分封制催生了中央集权 B.秦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结合 C.秦官僚政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D.秦表面的统一掩盖不了“分散”的现实 二、非选择题 7.(2019山东临沂月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据载,在周公摄政时就分封了71国,其中大部分都是周的同姓子弟。分封时要举行隆重的册封仪式,天子“授民授疆土”,将某地区的土地连同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封赐给诸侯,由他们去建立国家。 诸侯要对天子承担镇守疆土、屏藩王室、缴纳贡物、朝觐述职、发兵从征等义务。周朝的分封主 要是由统治部族对被征服地区主动进行的武装拓展,大大加强了王室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 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即所谓“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史记·商君列传》所说的:“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此举体现了国野制度崩溃,国人 与野人界线泯灭的变化。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事在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户籍相伍与集乡聚为县两事,是秦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转折点。县既由基层的乡聚组成,乡聚以下又有什伍之组织,这样一来,就将过去血缘关系的氏族组织,改造成为从户开始经什 伍到乡聚再到县的严密的地缘关系组织,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基层地方行政组织体系。从秦统一天 下后将县的幅员定为“大率方百里”的原则看来,在商鞅集小乡聚为县时,必然也已有某种分划的原则。同时每一县都由国君任命的县令担任长官,也标志着官僚制的完善。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的内容与影响。 (2)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有何重大变化?对秦国加强统治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精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4讲 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第4讲秦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包括秦朝(公元前221~前207年)、西汉(202~9年)、东汉(25~220年)等王朝,是我国的“大一统”、封建社会初步发展的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的实现,秦汉王朝加强了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权基本稳定;秦朝建立封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时得以巩固。 经济上: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朝统一度量衡、货币,两汉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黄河流域是当时的经济重心;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思想文化上: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加强了思想控制;西汉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科技文化迅速发展,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文学、艺术各放异彩;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一、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渴望统一。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经过: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内容 ①皇帝制度 a.创立:秦王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b.权力: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大权。 c.特点:皇帝至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②三公九卿制度 a.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b.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c.太尉:管理全国的军务。 d.诸卿分掌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 ③郡县制 a.郡守: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b.县令或县长:县的长官,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郡守和县令均由皇帝直接任命。 (2)影响 ①军政大事先朝议再由皇帝最后裁决,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决策失误。 ②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二)汉代政治制度的承袭与创新 1.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中央集权的发展:郡国并行制 (1)背景: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与朝廷对抗。 (2)措施:武帝在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 (3)结果: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3.选官制度:察举制 (1)概况: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选官标准:孝廉。 (3)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教案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的建立, 2、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理解:历史概念: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 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分析巩固统一措施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2、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看几张图(展示几张有关秦始皇的图片,调动学生的兴趣) 看了这几张图,大家都知道我们要讲的是哪位历史人物了吧? 生:秦始皇。 师:对,秦始皇这个形象经常出现在各类影视剧中,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中国历史上,对秦始皇的争议很大,有的人称誉之为“千古一帝”,也有的人则认为他是一个暴君。但是不管人们怎么争论,从一统天下到建章立制,秦始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一统”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二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板书:第2课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讲授新课】 一、秦朝的统一(六王毕,四海一)(板书) 1、由分裂走向统一 用PPT展示秦灭六国的过程以及它灭六国的顺序。(注意战争方式远交近攻)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秦始皇灭六国,结束割据以后,他是不是就一劳永逸安于现状了呢?生:不是。 师: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下秦始皇是怎样扩大秦帝国的范围的!! 2.秦的疆域(板书)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我请同学说说看秦始皇是怎么扩大秦朝的版图和加强边防的。 生:(略) 师:一是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修筑长城和直道(展示长城和直道的图片,并加以简单介绍) 秦朝开始把秦、赵、燕三国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延续,构成了一道长达万里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这是当时军事工程建筑技术水平的杰作,也是当时强大国力的体现。同时,为了加强与北部的联系以及快速调动军队和物资,秦朝还修筑了“直道”,被称为古代的高速公路,这些都加强了北部边防。 二是南征百越,统一岭南地区修筑灵渠目的:补充兵员和军需物资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各位评委老师: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现在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此次说课,分别是: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将进行第一个环节:说教材。这一环节我从五点内容来完成。 ㈠教材的地位: 本课时是必修Ⅰ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㈡教材的联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属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表现,与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同属古代政治文明的内容,与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从古到今政治文明的发展与民主化进程。因此,学好本课时,有利于我们队必修一之后专题的学习有更好的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 ㈢教材处理: 根据课标要求并结合我校的导学案教学实践,我对教材也做了些许处理,例如:在讲授“六王毕、四海一”这一目中,适当增加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了解和商鞅变法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秦统一的必然性;把第二目、第三目结合一起,作为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 根据教材处理,按照课标和考纲要求,并结合高一年段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㈣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⑵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过程和方法: ⑴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⑵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这是人民版历史必修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下面我将从说课程资源、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说课程资源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出处:《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 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概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影响。2、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占据重要地位。从纵向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对以后我国两千多年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横向看,“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与专题六以古代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民主政治的产生发展,相映生辉. 应该在掌握不同政治制度的基础上,理解东西方不同政治制度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因此,理解掌握本专题内容很重要。 (二)说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样的要求: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三)说学情 我所授课对象是我校06器小、06舞蹈、06梆大和09大班新生,他们经过初中历史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对秦始皇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分析、评价历史问题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尤其是现在初中阶段,学生没有学习过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高中历史出现阶级、社会发展规律等名词,学生尤感陌生。 本课的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内容枯涩缺少趣味,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针对这种情况,课堂上教师应该以饱满的情绪营造愉悦的氛围,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掌握

课改教学设计——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二、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秦统一六国与秦朝疆域,秦汉中央官制的构成和特点,郡县两级制,焚书坑儒和挟书律。 (2)、过程与方法:阅读历史材料和从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利用,文物图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重大进步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学课时:1.5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要素:皇帝制度的确立,地方上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给学生回忆:分封制和宗法制相关内容 [导入新课]: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下,群雄割据争天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逐步走向四海一家的大一统局面。走向“大一统”和秦汉政治 (多媒体展示)《古风》李白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雄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铭功会稽岭,聘望琅琊台。刑徒七十万,起土郦山隈。 尚采不死药,茫然使心哀。连弩射海鱼,长鲸正崔嵬。 徐市载秦女,楼船几时回。但见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思考:①诗中“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斩浮云,诸侯尽西来。”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②诗中的历史人物为何落到“金棺葬寒灰。”的下场? ③诗人对他的叙述评价是否客观?为什么?

[讲授新课] 思考:在群雄逐鹿中原的战国时代,为什么偏偏只有秦国能够异军突起而有实力消灭其他六国呢? 一、秦统一六国——条件、过程和意义 多媒体展示:(1)顺应中国历史统一的必然趋势;人民渴望统一; (2)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 (3)秦始皇个人的雄才大略; (4)灵活运用“远交近攻”的对外战略。 结合课本秦朝疆域图,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过程及秦朝疆域“四到”,在此基础上认识秦统一的意义。(多媒体展示) 过渡:秦统一六国后逐步建立起一整套管理国家的机构。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的概念。(多媒体展示) 专制主义:指中央的决策方式,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具体制度: 1、建立皇帝制度——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1)名称来源:“三皇”“五帝” 秦始皇之所以把“皇”和“帝”两字结合起来,说明他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人间的最高统治者,他还要将他的权威赋予神的力量,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秦始皇在确立“皇帝”之称的同时,还规定了许多尊君,维护皇帝最高权力的制度和办法,创立了皇帝制度。(2)内容:皇帝至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3)君臣关系:主子与奴才关系 总结: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秦始皇为了巩固他的封建专制统治,除建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外,还建立了一套完备的中央官僚机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一部分内容。 2、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和朝议 展示:三公九卿各自内容及相互关系 丞相:左丞相:百官之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