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大学的使命与责任》是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7-01出版的图书。

书名大学的使命与责任作者眭依凡著ISBN 9787504139825 页数231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07-01 装帧平装开本16开

讲述大学是什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改善和提高、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大学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所在,在这里,师生享有可以充分追求真理、激发思想、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自由和空间;在这里,大学以其天然的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教人以庄重、理性、自律、智慧和负责;在这里,大学以理想主义的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教人并引导社会崇真、向善、求美、务实。正因如此,大学才能成为我们心之所往、情之所系、梦之所想的“心灵中的圣殿”。

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

张陈崔延强

2010年12月31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

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而独立存在。明确赋予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始于德国。19世纪初,一批受新人文主义影响的德国思想家、教育家如洪堡、费希特等,力图使国家从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重新崛起,着手建立柏林大学等一批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新大学,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洪堡等人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最终目标。他们继承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践行了同样的理念:科学研究之所以是大学的重要活动,是因为它能够对教学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美国虽然继承了德国大学的模式,形成若干研究型大学,但依然保留了以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的传统。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许多大学的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基础条件都得到极大改善,缩小了与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但是,在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等问题上,一些人还存在认识误区。有人简单地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研究型大学。在这种思想推动下,一些学校盲目地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把大量的人财物投向科研工作,同时引入以科学研究为核心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这种资源配置方式和学术评价体系使得大学的重心逐渐倒向科学研究,最根本的教书育人功能反而被忽略。事实上,世界一流大学中虽然许多是研究型大学,但也不乏优秀的教学型大学。即使在一些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中,人才培养也得到了充分重视。正如英国著名教育学家纽曼所指出的,如果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从事科学研究,那为什么还要有学生呢?大学和一般科研机构、企业等的基本区别就在于,大学的首要功能是教书育人而不是科研。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确立以人才培养为基点进行科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大学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回顾大学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大学服务社会早已有之。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克尔将这种现象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诡辩学派的学府,这些学府专门讲授修辞学等实用技能。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美国通过莫里尔法案及赠地运动为大学增加了农业学院、工程学院、家政学院、企业管理学院等,极大地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融合。着眼于这一新趋势,克尔指出,大学作为行会或学院联合体的时代已经结束,成为不同社会群体的联合机构、应对社会的多样诉求是大学的重要功能。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逐渐得到了公认。

从19世纪末诞生之初,我国的大学就肩负着挽救民族危亡的重要使命。100多年来,服务国家、造福社会一直是我国大学的重要功能。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大学引

领科技创新,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也要看到,大学不同于企业,它服务社会的方式是间接的而不是直接的,服务社会的功能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来实现。同时还要看到,服务社会不等于一味满足社会需求,大学还肩负着社会批评的功能。对于大学而言,社会服务和社会批评是同一功能的不同方面。在实践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发挥大学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功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四大功能内容】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功能

【四大功能相互关系】

对于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是服务社会、传承和创新文化的直接表现。

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应该围绕人才培养而开展,不能脱离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要通过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来实现。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创新四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齐头并进,在学校内部只能有限程度的相对独立,不能人为制造割裂和对立。任何有意无意单独强调一个方面的做法都是狭隘和有害的。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谈之二: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

2012年11月12日作者:骆平来源:校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11月8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胜利召开,为了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们特别推出“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谈专栏,并组织我校部分党员干部陆续撰写有关理论学习文章,谈对十八大精神的学习体会。

“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笔谈之二: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本职能

骆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

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是基石。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事着国家创新系统中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创新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在这当中,高校责无旁贷。与此同时,科研工作对于推动高校自身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关键的意义,既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手段,既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学校综合实力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瞄准国际前沿,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学科融合,培育新兴学科,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应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行科学规划、完善评价体系,强化学术道德建设、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高校要发挥知识和科研优势,实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标志着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的认识进入了新境界,建设生态环境良好、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需要在全社会形成一股合力,同样也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强力支撑。同时,无论是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还是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等事业中,高校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作为社会的一个机构,高校必然对社会的发展承担相应的职责。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纷繁复杂的,高校的功能

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高校的发展建立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但高校又具有独立的发展机理,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必须顺应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有助于发挥高校的优势作用和提升高校的办学实力。鉴于高校的自身特征,高校的社会服务工作更应注重知识的沉淀、潜能的挖掘和创新思想的培育,应该做到努力构建科研转化机制、积极提升理念引领作用、主动把握前瞻社会问题,为提高所在地区乃至整个社会文化发展层次、经济发展层次、全面提升所在地区和社会的整体素质不懈奋斗。

高校要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挥文化传承和创新职能。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传承文化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崇高使命。高等教育与文化发展之间具有着互动的、双向的密切联系,高等教育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要进一步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有所作为,就应当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就应当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合理吸收借鉴外来文化,就应当处理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和文化引领的关系,就应当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文化进一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承担起应尽之责。

党的十八大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关系着民生、科技、生产、科研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等等各项事业的发展,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成为向全社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力军。要依托高校人才荟萃和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加强理论创新,促进文化繁荣,引领社会进步潮流,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交流统一起来,增强我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肩负起引导人类文明进步的神圣使命。

大学的作用?

2011-10-20

现代大学将越来越难以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配置”作用,而“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

公元12世纪,大学在欧洲诞生,那时仅仅是作为讲学者行会而成立的。历经近800年“遗传与进化”,大学在今天已经是对社会具有深刻、广泛影响的机构。然而,面对就学成本不断高涨、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以及高考报名人数减少与“弃考现象”出现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公众之中疑惑的声音隐约再现: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大学还值得读吗?大学能为我们提供什么?

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

在世界上,很少有别的国家的高考像我国这样成为一种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牵动每个人的神经,兴起一波又一波的应试高潮和择校大战。究其根源,是因为在我国,大学在“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通过教育和考试“配置”人的“社会地位”,向来被认为是最公平的形式,最能为全社会所接受。这极大地推动了公众对高考和大学的追求,但同时也成为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大羁绊。

人们因此经常忘记大学的本质,把拿到文凭当成了读大学的目的。就业市场需要一种“能力信号”来降低交易成本,没有这个信号,招聘者和应聘者达成交易就会很麻烦,交易成本会大大增加。高等教育文凭正是这样的“能力信号”。然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程度的迅速提高,与之伴生的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出现了:大学文凭在谋取好职业乃至较高社会地位中的作用不断降低,就读大学带来的价值感、荣耀感逐渐减退,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相应增加。换言之,大学文凭在“能力信号”之上的“社会溢价”正在消失。对此,每个选择上大学的人,的确该思考一下自己为什么要读大学,又期待从大学得到什么。

其实,给文凭拥有者一个好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从来不是设立大学的本意。中世纪以来,大学从来就没有把给予学生某种功利回报作为追求。现代大学更是这样。大学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而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寻求就业,并逐步获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大学不可能直接给学生工作和社会地位。一个人选择读大学,根本意义在于形成帮助自己发展的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能力,用这样的资本和能力谋取就业和持续进步。由此而言,大学值得读,对年轻人来说是实现个人理想的“机会之路”。

大学帮助学生“读书明理”,更帮助提升修养、品质、智慧

那么,我们应当怎样读大学?

最要注重的,是个人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大学不仅能帮助学生“读书明理”,更帮助学生提升修养、品质、智慧。大学教育对于年轻人形成人生观、社会价值观,对于发现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人的社会价值有极大的作用,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大学在现代已经逐渐发展成高等教育系统,由各种类型的高校组成,不同类型的高校的社会职能与社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模式各不相同。就读不同的高校通常与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有较为密切的联系,选择大学,应当是个人对大学意义与价值和自身发展设想充分认识基础上的理性判断。从一般意义上讲,今天的大学至少能为学习者提供以下服务:

——大学是探究未知世界的场所。具有好奇心的年轻人与致力于探究未知世界的教师结成共同体,大家志同道合,在满足好奇中推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这样的职能是其他社会机构无法替代的。

——大学是年轻人交往的地方。大学把四面八方、有着各种文化背景、生活体验与经历的学生汇集起来,让年轻人相互交往并且相互学习,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发现不同的交往伙伴的机会,这是一个人成长中极可宝贵的财富。

——大学是实现学生身份到工作身份转化的必要预备。大学在帮助学生形成工作所需要的

专业能力的同时,帮助他们完成“工作准备”、形成个人就业的“配置能力”(个人在就业市场上发现机会、自我判断、抓住机会实现就业的能力)。大学对学生在心理、文化、人际交往、专业等方面的训练,正是为了这样的“配置能力”。这是推动学生转型为“职业人”的社会化过程。

——大学帮助年轻人获得安身立命的专业能力。高等教育往往决定多数人终身的专业方向和职业领域,它帮助学生形成专业化的劳动能力,在今天这样分工高度专业化的社会,专业教育具有关键作用。

现代大学将越来越难以提供人们曾经期待的那种“社会地位配置”作用,而“回归”教育机构的本质。所以,大学生要认真把握大学能提供什么和自己需要什么,在大学里努力提升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给自己的未来加注尽可能多的“能源”。(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领导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导)

大学功能与职能的区别

2014-11-21

优质解答:“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的功能和责任都在扩展. 严格地说大学的“职能”与“功能”是有区别的,但又是相互联系与转化的.继教学、研究、服务之后,“交往”正在成为现代大学的第四功能. 现代大学的概念具有多义性,也是发展着的.守护大学理念,创新大学制度,是大学薪火传承的根本保证,也是大学应有之社会责任.

关键词:职能功能责任“交往”现代大学

“走出象牙塔”后的大学正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与机遇.讨论大学的功能和责任的一个关键纬度是对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把握,而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本质上又是教育与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曾经评论过“教育万能论”.纵观历史,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的各种学派林林总总很多.UNESCO的报告《学会生存》曾归纳出主要有4个学派:理想主义认为教育是为它本身而独立存在的;意志论者深信教育不受社会结构可能发生的如何变化的影响,能够而且必须改变世界;机械决定论主张教育的形式和前途直接为周围环境中与之发展的各种因素所控制;最后由这4种观点派生出来的学说则假定:教育必然重演、甚至加深和延续社会上遗留下来的坏事……他们主张:不彻底改变社会,就不可能解救教育.这4种观点都有其逻辑上的道理,但又都没有对现实情况提出完整的说明、或能够激起具体而明确的行动. 我们的研究能否跳出这点呢?显然,首先需要的是概念的清晰和逻辑的缜密.

一、大学“职能”与“功能”辨——“应有”与“实有”?

大学功能研究一直是颇多争议的领域,大学功能何谓?首先涉及的是对“功能”与“职能”的同异的辨析.在中文中,“职能”与“功能”的区别还是比较清楚的.按照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整补本)的解释,“功能”是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的作用;效能”,而“职能”则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两者都是一种“作用”,但主要区别在“功能”之“功”含有“功效”之意,特别是表示其实际产生的(“所发挥的”)且是有利的作用,带有价值评判上的肯定;而“职能”之“职”则

是带有职业或职务责任之“尽职”之意,也就是讲,并不在乎其实际作用效果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就如人们常听说的“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中的“天职”一说,是其“职”之所在和所“应(有)”的、必须履行之“职”,否则就是“失职”.其次,“功能”重在强调对外产生的效用,是一种“实然”的效能,“职能”重在表示组织内在的规定和要求,是一种“应然”的职责.

因此,按照中文的语义要求,我们在使用“职能”时,应该更为严谨和规范.所谓“大学的职能”必须严格限制在大学的职责范围内,也就是一切“大学”所必须履行和完成的共性的职能,否则就是大学的“失职”.具体说来,比如,说教学育人是所有大学的职能是完全应该的,或者进一步界定专业教学是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不可推卸的基本职能是可以的,因为大学与基础教育、普通教育的根本区别就是大学必设有专业学科,读大学必有所学学科专业的区分,也就是说,没有专业设置、不进行专业教学的就不是大学.同时,不同类型的大学的职能又是有区别的,比如,学术研究可以被确定为研究型大学的职能之一,否则就是名不副实.但不能反过来要求所有的大学(如美国的社区大学)都把研究列入自己的基本职能.教学型大学也需要、也应该从事学术研究,否则无法保证教学职能的良好实现,当然也可以产生研究创新的“功效”,但一般不作为“职能”要求.所以,任何组织或机构,在其建立之时就必须有其基本职能规定,但不等于不可以有衍生的其他职能,但这些职能在开始时还不是明文规定“应有的作用”,严格地说还不是“职能”,但可以说是该组织(机构)发挥的一些作用,如果是对社会或某个(类)对象发生了“有利的作用”,我们一般也可以说是该组织的“功能”.随着这种作用的不断显现,从外显的有利作用到内化为自觉的职责,有的“功能”就会逐步被自觉认同为必须履行的“职能”了.所以,“功能”要比“职能”更宽泛,且主要是从其实际产生的正面效应、积极作用上加以界定的;而“职能”的使用则应有较为严格的限定,但又一般不对其产生效果给予价值评判(有利还是不利、甚至有害都不妨碍其的存在和作用显示).产生正面效果的“职能”一般也被人们称为“功能”,因为这已经是“发挥出的有利作用”了.所以大学的“职能”应该被包括在大学的“功能”中,而大学的实际“功能”总是会超出大学的“职能”所限范围.

其实,就上述《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功能”与“职能”两个概念的释义的严密和准确性而言也是值得斟酌的.比如关于“功能”的释义中的“有利的”一说也具有模糊性:对谁有利?何谓有利?这本身是一个会产生歧义的地方.再如对“职能”的解说中至少有两点可以讨论:一是关于具有“职能”的主体到底有哪些?是否所有的“事物”都有“职能”一说?(“机构”是否也应该归属在广义的“事物”概念中?)自然事物是否有“职能”?无“职”何来“职能”说?自然事物之本质就在于它是自然而然的、“自在”的存在,何来“应有的”与“不应有的”作用可言?(其实对自然人来说也不存在所谓的“职能”一说).所以我认为“职能”一般应该用来表述人为设置的组织、机构、部门(或事物?)的“应有的作用”.也就是说在该组织、机构、部门设立之时,就应该确定其应有的作用范围之所在,非人为之事物无“职能”之说;其二,这个词条中本身已经用“功能”来释“职能”,也就把两个概念作为同义词了,但这恰恰说明两者的区别是十分有限的.概念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本身是具有相对性的,“功能”与“职能”的区别也不是绝对的.(奇怪的是同样具有权威性的《辞海》中有“职能机构”、“职能管理制”等条目,就是恰恰找不到“职能”词条,是无意间的疏忽?还是有意的回避?也许是一个小小的聪明的“遗漏”!)

在大学的“职能”与“功能”之争中,我们还应该考虑与西语的对应性.比如在英语中“function”就包含了中文中“机能(官能)”和“功用”两个含义.我认为,“机能”更接近“职能”之义(如前所述,我认为所谓的“职能”主要是就一个人为的机构、组织或事物“应有的作用”,而对于自然事物是很难说存在什么“应有的”与“不应有的”作用的区别的),“功用”更接近“用途、用处”之义,英语中还可以用“use”来表述,如提出“服务”是大学第三功用的

克拉克?克尔的名著《大学的功用》用的就是复数“uses”(国内也有译为《大学的功能》的).实际上,国内高教理论界在大多数情况下也是并未加严格区分的原因之一,也是由于翻译上的两者通用.随便找一本这方面的译著就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的那份最著名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酝酿其中》中的就有“高等教育的功能”一节,但在行文中用的却是“职能”.

所以,大学的职能与功能在一般情况是通用的,难以泾渭分明,但在同时使用时就该区分其存异之处:“大学职能”应严格限制在所必须履行的“应然”职责,否则就有“失职”之嫌.“大学功能”重在强调对社会产生的效用,是一种“实然”的效能.“职能”应该谨慎设定以经得起社会问责与检验,“功能”则应大力发挥以获社会公认和支持.相关的讨论既要注意两者间的区别,更要关注两者间的联系与转化,即大学职能的圆满完成也将是大学功能的良好发挥,而大学功能的社会认同将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大学职能的外延,条件成熟时将有可能逐步内化为大学的职能(如“研究”之于研究型大学).

二、从单功能到多功能——大学的“第四功能”何谓?

至于大学功能的具体设定和表述,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功能讨论往往关注的实际上是指高等教育整体的功能,也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这种社会功能又可以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当代人们热衷讨论的还有教育的生态功能,其实这也是一种社会功能,因为人们对自然生态的态度和行为总是通过社会实施的).还可以分为又有教育对社会整体的功能和教育对社会成员个体的功能、教育在把个体人变为社会人过程中的功能和为个体人提供个人发展的知识与才能方面的功能等等.有关这些都已经有许许多多的讨论高见,我认为这类讨论更多地是涉及大学理念的范围.而另一头是关于大学的微观层面的具体功能的讨论,如大学的管理功能、大学的群落的功能、大学校园的功能等,这些讨论涉及的许多问题其实是具体的不同部门的职能问题.当然试图以系统论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分析中来缕析大学作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具有的多种功能,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而我认为,研究大学功能最重要的恰恰是中间环节、或者说是中观层面的大学功能考察,即大学所特有的、既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与机构、又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机构的功能,这就是人们讨论最多的、也是我最感兴趣的有关大学“两功能说”还是“三功能说”,或者有没有、如果有,什么是大学的“第四功能”?

有关大学功能的探讨历来是与大学理念的讨论结合在一起的.一般的意见认为,传统的古典大学是以“传授知识、造就绅士”为目的的“单功能”大学,但维护大学的“单功能说”的纽曼,其《大学的理想》问世之时(1852年),已经是大学的教学、科研“两功能说”日益高涨之际,洪堡强调“发展知识”、以科研为大学核心,他推动创办的柏林大学正成为一种大学的新模式.所以我认为这种“单功能说”不只是一定历史阶段大学现实的反映,也是人们对守护大学理念的一种执着,纽曼坚守的正是自亚里士多德开始倡导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而“两功能说”的主要阐述者、也是“现代大学”概念的始作俑者的弗莱克

2014-11-21

简单叙述现代大学的功能属性

简述如下:

1、现代大学的教育性。教育性是任何一所大学的最高理念和根本原则。从逻辑上讲,大学

首先是一种高等教育机构,其次才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组织,因为只有大学才能大规模持久性和群体性的稳定地向大众传授高级知识。育人的前提当然是要有学习者,才能将知识代代相传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如果大学没有学生,自然就没有教师,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大学是不能称其为大学的。如果一所大学不具备教育性,不把育人放在首位,那就不叫大学,或叫别的什么组织,当然也就没有必要讨论什么大学理念。据专家研究,即使是一流的大学,教学的权重在其整个活动中也占到50%至60%,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宣称超脱于育人之外,说我不育人,我只做学问,我只搞科研,即使是科研活动也带有育人的属性,比如说,强调科学精神,团队精神,甘为人梯奉献精神,学术民主等等,不存在“只见物不见人”的纯粹科研。新时代的大学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者,是知识创新和传播应用的主要基地,国家明确规定大学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要提供有关的专门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为高水平的符合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实际技能。如果我们不能充分认识到大学的教育性,而是劳神费心“骑驴找驴”式的去寻找别的什么理念,那么,我们培养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创新拔尖人才的战略目标就难以实现。

2、现代大学的创新性。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是知识经济的生产者,是人类思想和知识创新的源泉,是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同时也是一个参与社会变革、提供科学咨询、促进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在为社会提供创新思想和创新知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的创新有很多方面,包括教育制度创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创新、教育手段创新等等。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大学教育本质上应该是一种创新教育,以创新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由于知识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因此大学的创新主要指是知识的创新,据研究,一个大学生现在学到的知识,在5年以后就会折旧完,需要及时更新。大学在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尤显重要:第一,据统计,全世界2/3论文、3/4的诺贝尔奖是大学发表的。国内大学发表的论文占全国总数的3/4以上。第二,大学承担全国90%以上研究生培养任务。不仅拥有一批学术造诣深厚的大师级专家、学者,而且拥有从学士、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序列,在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宽松氛围下,易于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是思想创新、知识创新的生力军。第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有大批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的学术带头人,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边缘学科、新兴学科方面具有十分有利的条件,容易实现知识创新。第四,高校的图书情报系统发达,为知识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条件。第五,高校的国际交流广泛,信息灵通,便于了解、借鉴新的思想、方法、技术经验等等。第六,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启发灵感、活跃思维、增强创新性,从而产生各种创新思想,创新行为和创新成果。

大学在创新成果的同时还要培养创新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日益趋于人性化,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需要大学培育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的人才,现代社会大学是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高富集地,是人类已有文化和知识宝库,高校教师,科研人员(专家教授科学家)是国家创新事业的主体,对国家创新负有特殊的使命。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生命,也是当代大学的灵魂,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一般的传授知识,批判的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从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到新知识的追求者,提高他们对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率。

3、现代大学的国际性。在前述众多的理念中为什么要单提国际性。因为国际性已成为当代

大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大学是国际知识生产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有人称为知识工厂。人类科技、文化甚至感情交流很多情况下是靠大学来进行的,很多大学都有外国留学生,通过他们把人类知识、科技和不同的文化互相传递到各自的国家,使大学有了国际性的影响。伴随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客观进程,加速推进了教育市场和人才市场的国际化,教学、科研和管理都有可能在国际化的条件下进行,使教育在对外开放中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市场的跨国竞争已不可阻挡,教育资源的跨国配置已成为通常现象。全球化的效应之一是所谓解疆域化。国外有的专家认为“全球化不能只被理解为民族国家间交互关系与作用的增强与频繁,事实上,全球化持续改变了社会的内在性质:约定社会和政治之架构,本身就有了问题,因为疆域原则成了可疑的原则。更精确地说,假设的国家与社会等同关系被打破和解除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和社会的贸易、工作和生活形式,不再依国家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容器’中进行。因此,全球化的核心可被视为是社会的解疆域化。经济、政治和生活形式不仅可跨越边界威胁古老的民族国家,它们也改变了民族国家内部的凝聚状态。世界突然变得紧密,不是因为人口的增长,而是因为某一些文化效应似乎必然会使所有的陌生者及远方彼此接近,使世界各地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品质都因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而必须面对全球性的竞争”。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的并行,使得知识生产超越了国家、民族和文化的界限,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在为各自国家培养人才的同时,也在为全人类培养人才,这种新变化要求大学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在知识和能力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不但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作贡献,也是为全人类作贡献。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国际化与全球化的关系,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全球化主要表现为世界进程的一种总体趋势,而国际化则是以民族国家的国情、文化的丰富多样性为前提的,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在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教育成果的同时,必须和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合理的吸收与改造,不宜笼统地强调与国际接轨,不加分析地原封不动全盘照搬。

我国高校职能

凡系统都有结构和功能,系统是结构和功能的统一体。结构规定和制约功能的性质、水平、范围、大小,功能又不断调整和改变不相适应的结构。由于结构是内在的相对保守和稳定的因素,功能是外在的相对活跃和多变的因素,因此,大学职能分析有助于解释结构变化,把握变革方向。

大学发展是外驱力和内趋力综合作用的结果。随着大学与社会联系的日益密切,大学地位与作用的不断提高,大学发展的外驱力也在逐渐增强。“这种力量来自法国的拿破仑,德国的教育部长,英国的皇家委员会和大学拨款委员会……,以及美国非专业性的大学管理委员会和联邦议会——还有美国的各种基金会。对种种需求和可能性特别敏感的基金会,已经成了主要的工具,例如在医学教育改革,引入跨学科研究,以及大学介入世界事务等方面。就像催化剂一样,它们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新发展与变化本来可以起于大学内部。然而却没有。即使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形成与发展,还主要是靠环境的力量,而不是靠有意识地设计。它们一直在作大量的零星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但却没有作任何重大的努力去全面考察不断出现的与它们有关的情况”。近半个世纪来,我国大学组织结构几经大的调整和改组,特别是院系结构调整,主要也是外驱力推动的结果。因此可以认为,由外力推动所导致的大学职能主导型的结构变化,是近代以来大学发展的主要形式。大学职能的扩展推动大学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大学职能的新内涵需要大学结构的新变革。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

大学三项职能并不是同时出现的,而是依次产生、逐步演进的,但它们一旦生成,其相互联动作用也是推动大学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职能联动的作用机制,不仅在于实现各项职能的主体是同一批师生,还在于以知识为对象的各种学术活动,即大学职能实现的客观基础,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单位,以处理高深知识为其主要工作内容,知识联结着各种活动:研究创造它,教学传播它,服务应用它。以知识为枢纽既有上、中、下游的源流关系,又有各种需求驱动的回流或反馈关系。大学各项活动通过各自的触角传递大学系统内的各种信息,沟通大学与社会的各种联系,从而为大学职能内涵的丰富和更新提供动力和源泉。20世纪以来,大学特别是高层次大学的职能内涵的不断丰富和整合发展,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也正因为如此,大学结构变化开始越来越多地产生于大学内部的基层组织。基层组织处在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前沿,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它们的点滴调整,大学结构变化逐步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跃迁、局部到整体的变革。经过数百年特别是近百年大学内外力量的互动与擅变,大学已由数十人的单一教育机构演变成数万人兼有三项职能的巨型复杂体。其纵向上有校、院、系等之划分,横向上有各种学科、研究所、研究中心、项目、计划等之名目,总体上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矩阵结构。大学职能的演进迟早会在组织结构上反映出来,因为"根本的变化意味着结构的变化"。高层次大学"三高"职能的发展将预示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具体伺整什么、怎么调整往往因校而异,但其基本方向总体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力求分化和整合适当平衡的基础上强调整合性。在以教学为主的传统院系内外生长出各式各样的研究组织,是战后至今大学组织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比如,目前麻省理工学院有大大小小的研究组织200余个,哈佛大学有12O余个,浙江大学也有200余个。这些研究组织已经不仅仅是进行高科技研究开发的基地,同时也是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基地。它们有虚有实,与传统的院系组织构成了复杂的关系,有的隶属于院系,有的独立于院系,有的横跨数个院系,有的直属于学校,等等。不论怎样,大学内部横向上的学术组织不断分化与膨胀,增加了大学的离散性和管理难度。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组织结构的整合性和协同性,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组织结构调整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由于知识日益专业化和教学科研规模迅速扩大,加之分易合难的传统与心态,大学内的部门增多趋势难以避免。即使原先旨在抑制部门衍生过快的各种跨学科研究计划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研究组织,最后也纷纷加入到增扩的行列。虽然高层次大学的部门增扩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但如果缺乏相应的制衡机制,只有分化不讲整合,各自力战,那将会影响"三高"职能的实现。因为,无论是高素质人才培养,还是高科技研发抑或是高水平服务输出,都需要大学组织结构具有相当的整合性和适度的柔性,必要时能够合纵连横。

为此,一要加强组织联系来提高大学或学院层级的行政协调能力和学术沟通能力,在基层的活力与校院层次的合力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二要降低本科教育的重心,加强基于研究与开发的跨学科教学特别是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以此提高大学内部各学术组织之间的凝聚力和协作性;三要在横向组织的建制上虚实得宜,有稳定发展方向和持续发展力的,虚的可以适时变成实的;反之,实的也要转向、重组甚至消解。同时要建立灵活的机制,更多地鼓励教授跨部门的多栖工作方式,比如鼓励教授跨博(硕)士点交叉兼职导师、跨所兼职研究员,从而带动学科资源共享,促进院系所的边界渗透,实现功能组合和学科交叉。总之,大学应当形成和完善纵横交错、虚实得宜、高协调、低重心的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以适应职能发展的新要求。

二、大学职能的分析

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务社会,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大学的三项职能。大学是一个集合概念,具体到不同高校,它们的职能内涵及职能关系是有差异的。高层次大学代表着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最高水平,其职能齐全先进,关系复杂,最为典型。因而,通过对高层次大学职能内涵及职能关系的分析,可以透视和把握现代大学职能的时代内涵及发展脉搏。

高层次大学是一种以职能分工、实力比较为基础的划分,与一般大学相比,其职能的当代特点在于它们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的重任。

1.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职能。

大学培养人才职能无法替代,但其职能内涵却是常变常新,集中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上现时代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它与农业时代和工业时代的最大区别在于“捷变性”和“复杂性”。科学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越来越快,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频繁。同时,科学技术呈现出分化与综合并行的整体化发展态势,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不断增强,社会系统的复杂性越来越高。面对捷变性和复杂性的时代特征,无论是株守一隅的专才还是博而不精的通才,都难有大的作为,唯有全才方能左右逢源、应付自如。这里所谓的全才,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巨人”,而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对21世纪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认为这四种基本学习是人生的支柱,教育应当围绕它们加以组织。“四学会”的高素质人才已经超越了口径宽窄和知识多少的范畴,超越了专才与通才的对峙,凭借“四会”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专变通、由通变专,甚至改行转业。

高层次大学既是培养高学历人才的场所,更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因此许多著名学府常常被誉为科学家、工程师、政治家、企业家的摇篮。近年,哈佛大学明确提出要培养国家的领袖人物。麻省理工学院正在从培养具有科学背景的工程师转向培养具有全球经济背景的工程师,使之成为企业经理和跨国公司的总经理。清华大学的决策者认为,清华的资源不仅可以培养出一流的工程师,还可以培养一大批声播四海的学术大师。今日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实践的磨硕,将成为明日各行各业的创造性人才。

“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只有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和研究者,通过探究式学习、合作经验和跨学科培养,通过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并不断提高结合的程度,才能使学生实现从学习已知到探索未知、创造未来的跨越,逐步成长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这就要求大学面向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冲破学科框框、院系本位的狭隘利益束缚,消除跨学科教学与研究的传统组织结构障碍。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为此提供了技术支持。它一方面使远程教育和学习化社会逐步成为现实,极大地丰富了大学培养人才职能的实现形式,另一方面也为大学师生关系和教学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提供了可能:技术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指导自己学习的可能,技术也使教师有了从信息的提供者真正转换成引导者的可能。

2.发展高科技的职能发展科技职能主要体现在大学的科学研究中。

高层次大学已经或正在成为各国知识创新的中心和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

重要力量。大学素以基础研究为强项,以增进知识为目的。据统计,1940-80年代,70%的诺贝尔奖成果是在一流大学中产生的。不但如此,如今大学科学研究不断地由上游向中游、下游延伸,拓展发展空间。传统上,科学和技术是分家的,科学属于学者,技术归属工匠。直到19世纪中叶,科学和技术基本上互不搭界。这也难怪洪堡时代的大学研究仅仅热衷干纯学术研究,不讲功利。然而,当代高科技的发展,一方面打破了科学和技术之间的严格界线,涌现出一批知识高度密集、学科高度综合、科学和技术融合的高科技领域,如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等;另一方面,由于高科技成果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市场竞争十分激烈,时间效益特别突出,因而也大大缩短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科学、技术、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联系,要求高层次大学的科学研究跨越学科之间的界线,跨越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界线,甚至跨越大学和企业之间的界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高层次大学责无旁贷,应当在新经济的发展中扮演知识创的中心、知识企业的孵化器、高新技术的辐射源和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智力支柱等多重角色。

50年代以后陆续出现的各国高科技园区,将高层次大学发展高科技的职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以美国斯但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以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为核心的波士顿科研中心,以及英国剑桥科学园、我国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都是以著名大学力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发展基地,出人才、出成果和出产品并举,从而缩短了高科技由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加速了新经济的发展步伐。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反过来推动高层次大学科研模式的转变,突破了象牙塔的单一模式,逐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定向化,应用研究基地化,开发研究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上中下游一条龙的整合模式。

3.提供高水平服务的职能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其实都是为社会服务的,只不过是它们的服务方式相对间接而已。

大学利用人才、设备、信息等资源,直接为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发展服务,是大学人尽共才、物尽其用、融入社会的进一步体现。高层次大学作为教学中心和科研中心,理应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高水平服务,进一步成为社会服务中心。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实现主要是以教学和研究活动为基础,但其服务内容却日益丰富,不断拓展,现今主要有:继续教育服务、决策咨询服务、社会批判与监督、科技推广服务、科技培训服务、资源共享服务、兴办知识企业,等等。在上述种种服务中,高层次大学特别在为地区与国家重大决策提供咨询,兴办知识企业,带动地区高科技园区发展等方面,起到了中坚作用。随着社会服务内容的复杂化和综合化,社会服务形式也出现了多样化、高级化的趋势。除了教师个人到校外兼任顾问、创办公司等形式外,越来越多的是以学校为单位与企业、地区开展全面合作,更为高级的形式是建立产学研较为固定的联合体,借以更好地实现大学服务社会职能。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拉近了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沟通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学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赢得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4.大学职能的关系特征大学的三项职能从根本上讲是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首先,它们的目的一致,都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其次,它们的手段互补,培养人才固然以教学为主,但需要教学与研究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样三结合也有助于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再次,大学兼备三项职能,可以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和效用最大化。需要指出的是,大学

三项职能的统一在具体运作上并非没有冲突和矛盾,在落实到不同院校上也不是不分主次和轻重。前者主要是校内政策与管理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导向有误,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重数量指标、轻质量内涵,易受冲击的往往首先是教学,其次是基础研究和学术研究。后者则涉及校际职能的分工和层次的划分。高等学校是分层次的,不论是计划配置的产物,还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现今几乎每一个国家的高等学校类型结构皆呈金字塔形:处在塔基的是为数最多的高等专科学科和职业技术学院,处在塔身的是有相当数量的一般大学,处在塔尖的则是少数研究型大学。不同层次的高校有着不同的职能分工。低层次的高校主要培养在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及各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从事社区服务和教学研究工作;一般大学主要承担本科教育任务,其中部分学校适当承担研究生教育和应用研究任务;高层次大学则以本科教育为基础,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纵向科研和重大横向科研任务。尽管高校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时有职能错位现象发生,但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这种现象将会越来越少,各高校在合理定位、各安其位、办出特色中生存和发展。

如上所述,高层次大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为已任,因而其工作重点和职能关系必然与一般大学不同,把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以研究为重点,是实现“三高”职能的基础,即所谓“抓科研,带教学,促服务”。没有强大的研究基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无本之木;没有创新的研究力量,发展高科技、提供高水平服务就成了无源之水。以研究生教育为重点,既是高层次大学职能分工的结果,也是增强研究的需要,因为研究生不仅是培养对象,同时也是准研究人员。

目前我国若干重点高校提教学和研究两个中心、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美国研究型大学则以教学、研究和服务相结合、重在研究,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结合、重在研究生教育为特色。比较而言,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确实是高层次大学不同于一般大学突出的办学特点。虽然高层次大学的教师未必以研究为主要工作,研究生比例也未必大于本科生,但是高层次大学教师在研究上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研究生比例显著高于其他高校。同样,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与本科生之比大都大于或接近1,这不是其他高校所能望其项背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成果在高层次大学教师的聘任、晋升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在美国则有不发表论著就解聘之说。这也表明了高层次大学对于以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重点的政策导向。

大学的第四大职能(2011-05-20 )

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将文化传承与创新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新职能提出来,与早已得到公认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并列。至此,可以说,很多学者都在强调的大学第四大职能——文化传承与创新得到承认。

文化传承创新:大学第四大功能的确立

--------------------------------------------------------------------------------

徐显明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指导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也是我们重新认识大学功能的理论指南。可以说,把文化的传承创新明确

为大学的第四大功能,是总书记对大学和高等教育规律的新的重要认识,这对我们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自1088 年意大利的波罗尼亚大学设置法学(随后有医学、神学)学科而首开人类高等教育的先河开始,在长达七百多年的时间里,大学的功能都是单一的。她只培养职场人士,后世将此功能称其为“人才培养”。1810 年诞生于德国的洪堡大学第一次将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并列,使大学具有了第二大功能。上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最早将服务社会作为大学的新功能,把判断教授的标准与其服务社会的能力结合起来,使大学从社会边缘进人到了社会中心。大学因而获得了既是社会进步引领者又是社会发展助推器的双重角色。服务社会,便成为大学的又一大功能。“三大职能”的判断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对高等教育功能与作用的经典表述。

然而,任何一所大学,由于她的语言的民族性,她的育人的目的性,她的与知识发生联系的生活方式,她的组成者对至善的追求等因素,决定了其自诞生之日起,就在承担着文化使命,只是与她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文化,以周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本意,这个概念本身即具有教育的功能。文化始终被认为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的源泉,是此民族与彼民族区别开来的生活标志,也是一个民族被他民族要么向往要么远离的精神磁力。在当今,它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支撑,有时也被称为软实力。守护、传承、创新软实力,已是大学必须承担的新功能,也即大学应有的第四大功能。这个功能实现得如何,不仅决定着大学的水平与质量,也决定着她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

文化的基础是道德。道德是教育的生命,没有道德的教育便是一种罪恶。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高低,不体现在少数违法犯罪者身上,而是体现在教育者身上。大学之所以受人尊重,原因之一是大学之中有大德、有大道、有大爱、有大师、有大精神。这“五大”,使大学成为道德的高地,具有民族和社会良心堡垒的崇高地位。大学里的师生,构成了道德共同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只有明其德,求至善,才能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民”。大学正是通过明德和求善,引领和示范一个民族文化基础的形成。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未曾中断的根本原因,是其价值的连续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 “君子和而不同”, “天人合一”, “和为贵”, “仁、义、礼、智、信”等这些已是进人到我们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我们又选择了“公平与正义”。这些共同的价值,构成了多民族团结及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价值,是民族的精神引导。多元社会中尽管价值也是多元的,但主流价值不因价值的冲突而被抹煞。大学对于社会价值的塑造具有双重意义,其一是教育学生如何消除价值冲突,即如何选择主流价值;其二是为社会塑造新价值。“环境正义”、“代际正义”、“财富正义”等这些新价值就是最早由大学倡导而形成的。

文化的纽带是知识。大学是知识共同体,大学的全部活动以知识为连结。大学的教学是传播知识,大学的科研是创新知识,大学的服务社会是运用知识,大学的图书情报是收藏和处理知识,大学的国际交流是交换知识,知识就是大学的内涵。大学是文化的集中概括,但知识不等于文化,当赋予知识以灵魂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文化。大学的目的就是把知识人变成文化人,大学因此也就成为文化共同体,有知识无文化的大学是很可悲的。

文化的高度是思想。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自于大学,大学是新文化的加工厂和推进器。胡锦涛总书记说:“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来自于新思想和先进思想的启蒙,没有新思想就没有新文化。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厚度,而思想是一所大学的高度。有思想自由,才有学术自由,才有创新自由,新文化和先进文化才会涌现。大学是靠思想去引领社会,靠思想去推动文化走向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大学也是思想共同体。没有思想的大学,其对先进文化便没有意义。

文化的创新是扬弃。传承是创新的前提,扬弃是文化创新的特有方式。只有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才能扬弃旧义,创立新知。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文本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掌握文本文化只是掌握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基本材料,扬弃其精神文化中的糟粕部分,进而赋予其新义,新文化才会产生。当今世界上,有四种主流文化,其思想渊源在中国古代均早已有之。其一是祟尚科学,追求真理的科技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物质文明;其二是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精神文明;其三是公权与私权相和谐的法治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政治文明;其四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文化,该文化对应着我们的生态文明。这四种文化均可以说是从旧文化中扬弃而来的。它们都形成于大学,并由大学博扬而进人社会,并会传至后世。

文化的融合是交流。有人预言,文化上的冲突已在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充分展现出来了。美国的“9.11”恐怖袭击再一次提醒世人消除文化冲突的重要性。但是,政府也罢、企业也罢,在面对文化差异时往往无能为力。因为它们的职能不在于文化。但是大学,却是能将不同文化置于同一平台,使差异得以展示,了解得以进行,沟通得以实现,融合成为可能的唯一场所。消弭文化冲突,大学可以发挥独特优势。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正是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的新使命。把中国文化传播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使中国文化为世界所向往,对此,我们的大学责无旁贷。

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传承创新与科技创新具有同等作用,也应具有同等地位。就其意义而言,文化传承创新,为社会提供方向与生活方式,科技创新为社会提供驱动动力,这正如汽车的方向盘与发动机各有各的重要性一样。大学第四功能的拓展,为高等教育建设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一所大学不仅要具有与原职能相适应的创新的能力,更要有与新职能相适应的“守成能力”。因为文化的传承需要忠诚式的坚守,尤其是要守护住大学的精神,守护住大学作为道德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知识共同体、价值共同体、思想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地位与尊严。守成有时候比创新更艰难。大学既要向前看,也要回头看,其看的方法必定不同于世俗。大学需要对历史的永恒作出选择与承诺。

【作者为山东大学校长】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 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科目代码: 333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 或其他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教学目标 2.教育智慧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2.教师的劳动有哪些特点? 3.课程研制过程包括那些阶段? 4.教师的备课包括哪些内容? 三、论述题(共25分) 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我国教育目的中“全面发展”的核心。 心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首因效应 2.学校心理辅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对实验室实验法进行简要评述。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3.简要分析情绪和情感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 4.简述智力和知识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25分) 说明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

2014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解析】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主体预先确定的、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可以测度的教学结果。它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成果及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或对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时其知识技能等方面所取得变化的说明。 2,教育智慧 【解析】教育智慧是教育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的总和,是引导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也可以说,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真、教育善、教育美三者合一的教育境界,是教师对教育世界和教师人生的真理性认识,表现为应对复杂教育情境的综合素养,同时也是教师追求美好幸福教育生活的生存方式。教育智慧反映的是教师的一种功夫、一种水平、一种魅力、一种追求。 二.简答题 1.教育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 【解析】教育价值观总是和特定主体相联系的,是一定主体基于特定需要和自我意识形成的。同时无论是个体的还是群体的教育价值观都不是先天固有的,也不是人们头脑中纯碎主观自生的。任何价值观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同样如此。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社会条件和自我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首先,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作为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价值观深受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是社会物质生产生活过程及其条件在教育观念上的反映。每一特定时代人的教育价值观都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现实和需求,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方式、政治经济制度、观念传统文化熏陶和塑造的结果。主体的教育需要归根结底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因此,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鲜明的社会历史性,在研究教育价值观时,必须紧密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不是孤立地将其视为纯碎的个人经验。 其次,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是教育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教育价值观的形成还有赖于主客体的分化、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对主体需要的把握。个人、社会对教育的需要直接构成教育的价值关系,对需要的意识本身是自我意识的重要内容,主体正是基于意识到的需要对各种价值关系进行判断、选择和整合,才形成一定的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正是主体通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整合,从而形成自己教育

现代大学有三大基本功能 人才培养是核心

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 ——编者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日益激烈,高等教育培养各类人才的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大学充分履行职能,积极为公民提供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为其中的佼佼者提供专业的学习和训练场所。 科学研究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技术发明和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这一功能不能脱离人才培养而独立存在。明确赋予大学科学研究功能始于德国。19世纪初,一批受新人文主义影响的德国思想家、教育家如洪堡、费希特等,力图使国家从普法战争失败的阴影中重新崛起,着手建立柏林大学等一批以科学研究为主要功能的新大学,强调通过科学研究和科学发现获得知识是大学的重要功能。但洪堡等人并不认为科学研究是大学的最终目标。他们继承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人是目的”的思想,认为科学研究只是培养人才的重要方法和基本手段,大学要通过科学研究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英国的牛津、剑桥等世界知名大学也践行了同样的理念:科学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评价 ——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国家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所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文章在界定教学交互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学习资源交互性的指标体系,对《现代教育技术》精品课程中的10 门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设计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 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交互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部“教高[2005]11 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大教学信息化建设力度,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大力推进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建设,形成多学科、多课程的网络共享平台……” [1]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设了1100 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一大批省、校级精品课程。随着精品课程数量的大幅增加,其总体建设水平也越来越高,但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改进或完善的地方,其中“交互因素”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据“网上人大” 2006 年学生学习困难调查显示:在学生学习困难的几大影响因素中,交互因素位居第一,足见教学交互在网络课程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对10 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的交互性设计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提出了若干思考和建议,希望为网络课程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一教学交互的含义和功能 关于教学交互,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内涵与外延也不尽相同,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加以界定。Moore (1986 )通过描述交互的三种类型——学生与课程内容的交互、学生与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来定义教学交互;Jonassen 从交互的活动性角度提出,交互意指学生与学习环境之间的连接活动,或称为相互作用,使学生能够进入真正的对话、分析和回应过程之中,其过程越成功,交互的质量就越高;陈丽(2004 )提出教学交互是一种发生在学习和学习环境之间的事件,它包括学生和教师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包括学生和各种物化的资源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作用[2] 。因此,本文对教学交互的论述主要依据上述定义,从学习资源的交互性和教学系统的交互性两个方面来分析网络课程的教学交互。学习资源的交互性是指媒体能够直接与学生相互作用的某一个或某一些品质,包括了媒体界面的交互性,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教学评价等等;教学系统的交互性是媒体能够支持人与人之间相互通信与作用的能力和特性。 按照美国学者Wanger[3] 的观点,网络教学交互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八个方面:( 1 )表述和讨论学习内容的理解;(2 )提高学习者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3 )开展有效的人机或人际之间的交流;( 4 )推动学习者及接受来自不同方面的帮助和反馈;(5 )促进思考过程的深入和保持;( 6 )支持学习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7 )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力;(8 )评价学习者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就。 二研究对象 随着当前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作为面向基础教育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的公共课,《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的质量对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作为教育技术类的网络课程应该在新技术使用、规范性等方面给其他学科做带头表率作用,以便带动其他学科网络课程的建设。因此,本文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搜索全国高等院校和网络教育学院各类《现代教育技术》相关的网络课程,弃除那些链接不通或不对外开放的课程站点,确定10 门精品课程的网络课程为研究对象(见表1 ): 表 1 《现代教育技术》网络精品课程(部分)

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所有功能键的按键说明

Excel表格的基本操作所有功能键的按键说明: F1显示“帮助”任务窗格。 按Ctrl+F1可关闭并重新打开当前任务窗格。 按Alt+F1可创建当前范围中数据的图表。 按Alt+Shift+F1可插入新的工作表。 F2编辑活动单元格并将插入点放在单元格内容的结尾。如果禁止在单元格中进行编辑,它也会将插入点移到编辑栏中。 按Shift+F2可编辑单元格批注。 F3将定义的名称粘贴到公式中。 按Shift+F3将显示“插入函数”对话框。 F4重复上一个命令或操作(如有可能)。 按Ctrl+F4可关闭选定的工作簿窗口。 F5显示“定位”对话框。 按Ctrl+F5可恢复选定工作簿窗口的窗口大校 F6切换到已拆分(“窗口”菜单,“拆分”命令)的工作表中的下一个窗格。 按Shift+F6可切换到已拆分的工作表中的上一个窗格。 如果打开了多个工作簿窗口,则按Ctrl+F6可切换到下一个工作簿窗口。 F7显示“拼写检查”对话框,以检查活动工作表或选定范围中的拼写。 如果工作簿窗口未最大化,则按Ctrl+F7可对该窗口执行“移动”命令。使用箭头键移动窗口,并在完成时按Esc。 F8打开或关闭扩展模式。在扩展模式中,“EXT”将出现在状态行中,并且按箭头键可扩展选定范围。 通过按Shift+F8,您可以使用箭头键将非邻近单元格或范围添加到单元格的选定范围。当工作簿未最大化时,按Ctrl+F8可执行“大小”命令(在工作簿窗口的“控制”菜单上。 按Alt+F8可显示用于运行、编辑或删除宏的“宏”对话框。 F9计算所有打开的工作簿中的所有工作表。 如果先按F9再按Enter(对于数组公式则按Ctrl+Shift+Enter),则会计算选定的公式部分,并将选定部分替换为计算出的值。 按Shift+F9可计算活动工作表。 按Ctrl+Alt+F9可计算所有打开的工作簿中的所有工作表,不管它们自上次计算以来是否已更改。 如果按Ctrl+Alt+Shift+F9,则会重新检查相关公式,然后计算所有打开的工作簿中的所有单元格,其中包括未标记为需要计算的单元格。 按Ctrl+F9可将工作簿窗口最小化为图标。 F10选择菜单栏或同时关闭打开的菜单和子菜单。 按Shift+F10可显示选定项目的快捷菜单。 按Alt+Shift+F10可显示智能标记的菜单或消息。如果存在多个智能标记,按该组合键可切换到下一个智能标记并显示其菜单或消息。

现代大学英语精读1教案设计

Unit 1 Half a day 教学目的 1. 了解作者及其背景知识; 2.熟悉本文使用的写作手法; 3.掌握修辞疑问句、倒装句等修辞手法; 4.熟练掌握三类构词法; 5.通过深刻理解文章内涵,培养学生社会洞察力和相关的讨论能力,同时掌握文中的核心语言点。 教学内容 1. 热身 2.作者 教育与背景 主要著作 创作观 3.作品赏析 结构分析 如何赏析文学作品 扩展式讨论 4.写作技巧 省略疑问句和修辞疑问句 倒装句 “with”独立结构 5.语言理解 长难句解析 核心词汇学习 band, convince, daze, exert, intricate, observe, overlook, rank, revolve, startle, uviverse, vary 介词练习 构词法:-tion; -volve; -ly 6.课堂讨论 7.练与讲 教学重点 1. 文学作品的赏析; 2.文学中的修辞手法――省略疑问句和修辞疑问句;倒装句;“with”独立结构3.构词法:前缀 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吸收各种教学法(讲授、问答、讨论、模仿、练习、多媒体使用)的优点。 教学手段用投影仪播放PowerPoint课件及板书;群发电子邮件布置课堂资料和课后作业(或其来源)。

ⅠAbout the author ★Naguib Mahfouz was born on the 11th Dec. 1911 in an old quarter of Cairo, the youngest son of a merchant. (mummies and pyramids / sphinx 狮身人面)★He worked in university administration(行政部门)and then in 1939 he worked for the Ministry of Islamic Affairs.(Buddhism Christianity Islam) ★He was later Head of the State Cinema Organization at the Ministry of Culture(文化部). He also worked as a journalist(记者). ★He is married, has two daughters and lives in Cairo. ★He was the first Arab to w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He is now the author of no fewer than 30 novels, more than 100 short stories, and more than 200 articles. Half of his novels have been made into films which have circulated (流通;传播)throughout the Arabic-speaking world. The Cairo Trilogy(三部曲)is a tale of the lives of a Muslim family and spans (跨过)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Palace Walk 《宫间街》Palace of Desire 《思官街》Sugar Street 《甘露街》How does he picture the world? 1 The world is very gloomy(阴沉的令人沮丧的)though not completely disappointing. 2 The author’s social utopia (乌托邦)is far from being realized. 3 Time is the bringer of change and change is a very painful process. 4 Life is a tragedy. ⅡText Appreciation 1 structure 2 Further discussion Can you recall your first day’s experience at primary school? Did you feel you were a stranger the first day you arrived at this university? Was it hard for you to leave home for the first time in your life?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business of university? What do you expect to learn here? 3 Theme of the story The following are a few possible understandings of the message the story conveys. Which one do you agree with? Argue with your group partners.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Life is a tragedy.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in life but change. Education can never keep up with changes in society. Life is short and time is precious. Life is a dream. Do not take anything seriously. 4 Structure of the text Part 1 (para. 1- 7 ) about:The boy’s misgivings about school Part 2 (para. 8-16 ) about: How the boy felt about school. Part 3 (para. 17-20 ) about: Walking out of the school, he found time had changed everything.

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

探讨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重点着力,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大学是高等教育的主阵地。从2010年开始的10年中,大学如何进一步明确自身的功能和使命,落实好《纲要》的这一精神?今天刊发的两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编者 一般来说,大学主要有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功能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其最初的意思是教师社团或学生社团。随着欧洲南部亚平宁半岛贸易的发展和城邦建设的推进,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一些人开始聚集在一起,共同聘请教师传授知识、讲解技能,这就形成了欧洲南方大学的雏形。在欧洲北方,以法国巴黎为中心,汇聚了阿伯拉尔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学生前往塞纳河畔,逐渐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欧洲北方大学模型。现代大学制度延绵800多年,其间受到皇室、教会等各种力量的影响,经历了深刻的变化。但大学作为教师和学生学习共同体的本质没有变,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 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确立了大学工作的核心是通过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强调,人才培养是大学工作的中心。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如何培养人才上进行了不懈探索,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逐渐摆脱了传统、单一的精英教育模式,实现了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并重,人才培养的内涵更加丰富。当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各国综合国力竞争

win10版常用基本功能操作

win10版常用基本功能操作 来源:山东新华电脑 (一)桌面及其基本操作 回收站——在删除本地硬盘上的文件或文件夹时,Windows会将其放进回收站,而不是真正的从硬盘上删除,当删除回收站内的相应文件时,该文件才算真正的删除!当回收站充满后Windows会自动删除回收站中的文件以存放最近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显示桌面按钮——窗口右下角区域 开始菜单——按下win图标/Ctrl+Esc显示‘开始’菜单 (二)键盘和鼠标基本操作 1.快捷键 组合键——键名1+键名2,表示先按下?键名1?不释放,再按下?键名2?,然后同时释放。 Esc 键——全方位的取消键。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通过快速按下Esc键(有时需要按几次)取消该操作。 功能键——功能键F1-F2也被定义为快捷键。 2.使用鼠标略 (三)窗口组成与操作 1.调整窗口大小 (1)使用鼠标——略(2)使用键盘 按Alt+空格键打开控制菜单,选择相应的命令,按下命令括号内的字母即可。 Aero Peek特效功能——用鼠标把窗口拉倒桌面上方边缘,当出现一个放大气泡时,松开左键,此时松开左键,窗口即可全屏显示。 2.窗口的移动 移动前必须是的移动的窗口为当前窗口,而且不是最大化。(1)使用鼠标 (2)使用键盘——按Alt+空格键打开控制菜单,选择移动,移到合适位置后按下Enter键即可。 排列和预览窗口 当用户打开多个窗口时(>=3),需要它们同时处于显示状态时,排列窗口功能会使操作变得很方便。Win10提供了层叠、堆叠、并排3种窗口排列方式。用户可以右击任务栏,选择相应窗口排列方式即可按要求排列窗口。 Win10提供了多种方式让用户切换预览多个窗口。 (1)Alt+Tab。当用户使用Aero主题时,按下Alt+Tab键后(先按下Alt再按下Tab),切换板中会显示当前打开窗口的缩略图,按住Alt不放,再按Tab就可以在窗口缩略图中进行切换。 (2)Win+Tab。(先按下Win,再按下Tab) 松开两键,再按Tab可以在当前窗口和?新建桌面?间切换/用鼠标进行你所需要操作。 按住Win不动,再按Tab可以在当前窗口和切换模式间转换 (3)通过任务栏预览窗口。把鼠标移至任务栏相应程序按钮上时,会显示其缩略图,移至缩略图部分,会显示相应窗口的预览窗口;单击其缩略图,即可切换至该窗口。 4.关闭窗口 一个窗口使用完后就应关闭,这样可以节省内存,加速Widows运行。(1)单击标题栏的?关闭按钮?。 (2)选择?文件?菜单中的?关闭?或?退出?命令。(3)Alt+F4 (4)在任务栏的项目上单击右键,选择?关闭窗口?命令。 (5)将鼠标移动到任务栏窗口上,在缩略图上单击?关闭?按钮。 (四)输入法使用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8758928.html, 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一、中国教育技术论文期刊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问题再审视.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11期.孙立会.李芒. [2].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12年年会综述.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3期.谢云.郭伟.邱娟. [3].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基于5种教育技术学术期刊10 年论文的分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8期.管会生.王玉珏. [4].中国教育技术三十年透视与反思. 《现代教育技术》.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8年11期.张 晓娟.张龙革. [5].对中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再思考:方法、实践与理论. 《中国电化教育》.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4期.王美.任友群. [7].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12月底在哈尔滨召开. 《远程教育杂志》.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期.灵青. [8].欢迎申报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三五"课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0期. [9].中国教育技术青年研究者小生境研究及潜在应用——以2007年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为例. 《开放教育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 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张海.王以宁. [10].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召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1期.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期刊专业委员会秘书处. 二、中国教育技术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 [1].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反思.被引次数:19 作者:汪基德.教育技术学西北师范大学2007(学位年度)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真题及答案考研真题

河南大学 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适用专业名称:教育管理小学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科学与技术教 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硕士 考试科目名称:教育综合科目代码: 333 注意事项: 1、请将答案直接做到答题纸上,做在试题纸上或草稿纸上无效。 2、除答题纸上规定的位置外,不得在卷面上出现姓名、考生编号 或其他标志,否则按违纪处理。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学校管理 2.教育价值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2.简述教育目的的定向功能。 3.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有哪些。 4.简述有指导的自主探究模式。 三、论述题(共25分) 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心理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0分) 1.性格 2.社会知觉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使用测验法和调查法应注意哪些事项? 2.影响注意分配的条件有哪些? 3.想象的功能有哪些? 4.教师应承担哪些角色任务? 三、论述题(共25分) 智力发展特征?受哪些因素影响、怎样开发智力?

2013年河南大学333教育综合及答案 教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 1,学校管理 【解析】学校管理又称教育微观管理,是指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即 对教育系统的“微观”层次---各级各类学校---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一系列有目的的连续活动。学校管理服从于教育行政管理,在教育行政管理的指导下进行。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校内部人力、财力、物力等要素的作用,利用校内外各种有利条件,组织和领导学校 全体成员,有效地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 2,教育价值 【】作为客体的教育系统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的发展需要的满足, 即理解教育价值概念的核心是把握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两者之 间的价值关系。其中,客体指的是整个教育系统,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前者主要是指社会系统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子系统,后者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即教育活动中从事学 习的人。教育价值的基本表现方式就是教育对社会主体和个体主体发 展需要的一定满足。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个体功能。 【解析】教育的个体功能也即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它是一个包含着两个矛盾方向的变化,而又重新系统化的过程。 (一)教育的个体功能表现为: 1)个体功能表现为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1).教育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个体的主体性包括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的能力。主体意识是人对自我的主观能动性的认识,而主体能力是指主体认识、改造自我内部和外部对象世界的能力。对于个体而言,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升自我意识,激发并张扬主体能力的过程。个体通过接受教育,形成道 德观念、增加知识、提高能力而达到能动地适应客官世界并变革世界 的目的。 创造意识是人的主体意识的突出表现。教育对于人的培养也突出地表现为对于个体创造意识的培养,从而培养个体的主体性。 (2).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个体的独特性表现在人的个性心理上,诸如爱好、兴趣、理想、世 界观、性格等。个体的独特性多取决于后天的因素,特别是教育的作用。教育虽然是按照社会的要求作用于个体的发展,但社会化本身也包含着对人的个体的独特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大学与科学

本文内容详情如下: 大学萌芽的时代背景 1 ()修道院放弃了教育功能,开始转向一种隐居的生活。C A、十世纪 B、十一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2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化城市具有的特点的是()。ACD A、司法自治 B、追求自由 C、行政自治 D、自身防御体系 3下列选项属于大学的衡量标准的是()。ABCD A、组织专门性的学科和学院 B、规定考试的科目和课程 C、从事规定的教学内容 D、雇用稳定的师资力量并颁发社会公认的文凭和学位4亚里士多德在下列哪些领域具有较大贡献()。BCD A、天文学 B、物理学 C、逻辑学

D、伦理学 5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对6城市的繁荣与外来人口的多少无关。()X 7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实际上是教师的行会。()X 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 1 “学术自由”是指()有研究和教学的自由。D A、教授 B、学生 C、大学内所有人 D、教师和学生 2 荷兰的莱顿大学成立于()。C A、1475年 B、1775年 C、1575年 D、1675年 3 ()以后,大学开始民族化。B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4修道院中的“七艺”包括几何和()。ABCD

A、文法 B、逻辑与算术 C、天文与音乐 D、修辞 5真理是人们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属于现代的真理观。()对6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均是由教会或私人承办的。()X 欧洲的教育发展 1 德国最早的国立的王国大学是()。C A、莱顿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柏林大学 2 第一个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是()。D A、中国 B、日本 C、法国 D、德国 3下列()属于托马西乌斯担任哈勒大学校长时所做的贡献。ABCD A、打破经验哲学和神学的垄断地位,将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B、用德文授课 C、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际有用的知识 D、将自然科学引入课堂

2021深圳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相信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大家都会很激动,是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对付出最好的回报。 政治: 政治我准备的时间比较短,直接看的李凡的《政治新时器》,看完一章做一章的题,但是记住,就算时间再紧张,选择题一定要练完,选择题有50分,如果你保证选择题拿40到45分,后面五道大题,一道题得个四五分,就能保证及格了,重在选择题,就不要边做边翻书了,像考试那样做题,至于问答题,就背各位老师最后押的题吧,买的哪家就背哪家的, 李凡的这本书里面预测的是知识点,总结了答题的时候各个知识点可以直接用的话。我政治考了71,问答题我自己感觉答得一般,因为预测题都没背完,所以应该是选这题做得不错。很多同学觉得背很痛苦,但是跟准备专业课所付出的精力比较起来,背算是最直接简单的了吧,当然如果自己有时间和能力去总结和加深理解也是很好的,看自己怎么安排吧。对于政治我想说: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千万别掉以轻心了,书的内容不是那么容易哪么快就能掌握的,想得高分还是得早下功夫,多下功夫,我很多同学就是后来觉得政治这块儿很棘手,到最后狂背预测题,做大题的时候也是能写多少写多少,想起什么写什么,这根本不行,总结经验就是政治也需早下功夫多下功夫所以更应该早点准备了。 英语: 因为自己本身就很喜欢英语,还在大学阶段辅修了英语的第二学位,所以对英语的复习相对轻松一些。4-12月份考试不结束就不要结束背单词,但背不是从单词书上背,而是从真题文章中背。且对于考研英语,真题是永远的王道,研究几遍都不嫌多。为大家介绍几个课程我当时的课程与参考书,《一本单词》、《木糖英语真题手译》、蛋核英语微信的的阅读课、木糖英语考研微信的长难句课。 英语的复习计划参考: (一)目前—5月底 这段时间是复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目标大家能够掌握科目的特征,能够梳理清楚章节框架,对马原和毛中特的重点知识点有所了解即可。报班的同学直接跟着课程上课即可,完成老师的安排即可。

雷达功能键基本操作资料

YM COSMOS 雷達功能鍵基本操作 ●通則:記憶槽中上方為A槽,下方為B槽。每5000小時或螢幕左下角之TUNE衰減則需更換磁控管。TX A(X) (Transceiver)或TX A(S):X band 或S band。 ●TRANSMIT:雷達開始發射,天線旋轉。 ●INITIALISATION:最初設定之參數。 ●MONITOR TEST: ●OWN POSITION以游標選之,週期互換。 1.OWN POSITION (NAV):本船位置。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8758928.html,T:緯度。 b.LON:經度。 c.UTC XX:XX:XX W84格林威治時間,WG84:GPS系統規格。 2.WAY POINT:轉向點資料。 a.WPT nnn:轉向點編號。 b.T BRG nnn.n:到下一轉向點之真方位。 c.DTG nn.n NM:到下一轉向點之距離。 d.XTD(n) n.nn NM:航線左右限制之範圍。 e.TTG nn.nn:到下一轉向點之時間。 3.WIND AND DEPTH:風及水深之資料。 a.REL WIND:nnn KT,nnn°REL:相對風向及風速。 b.DEPTH nnnn M:水深。 ●HL:Heading Line,SL:Stern Line。 ●中心偏移:將游標重疊於本船中心(螢幕中心),按左鍵拖曳至想要之位置後放開;按CENTRE回螢幕中心。 ●CENTER上之MAX VIEN為中心偏移之最大位置。 自動。 ●TUNE旁之MAN:手動,AFC(AUTO FREQUENCY): ●ENH改善小目標隻回跡(特別於3nm之RANG)用於小比例尺時,會減低目標之識別能力。 ●SP:短脈波,MP:中脈波,LP:長脈波。 ●EVENT:記錄當時各船之位置及時間。 ●BRILL:改善與設定白天及晚上之面板及螢幕之亮度。 1.DAY:白天模式。 2.NIGHT1:夜晚模式1。 a.HEADING LINE:船艏線亮度。 b.EBL/VRM:電子方位線/可變距離圈亮度。 c.CURSOR:游標亮度。 d.ARPA:自動雷達測繪援助亮度。 e.TOOLS/RANGE RINGS:工具/距離圈亮度。 f.ROUTES:航路亮度。 g.HISTORY TRACKS:航跡亮度。 h.MAPS:海圖亮度。 i.MENU TEXT:清單信文亮度(?)。 j.TARGET ALARM:目標警報亮度。

河南大学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

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 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招生人数102人,总体来说,河南大学的教育硕士考研难度不大,院校招生量较大,考试题目难度不高。据统计,录取的人基本都是跨专业的学生,其专业课认真复习后,及格很容易。 据凯程从河南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每年教育硕士考研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教育硕士考研考试科目里,333教育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师范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跨考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分析 本文系统介绍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难度,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方向,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介绍,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参考书,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考研初试经验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教育硕士考研机构! 二、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就业怎么样? 河南大学教育硕士专业就业前景良好,就业渠道广阔,就业机会多。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硕士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 就业方向:全国高校、高职、中职、高专、中专里做教师、行政、辅导员;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室里做研究人员;编辑部、报社、期刊社、杂志社做编辑;教育部、教育厅、教育局、人事考试院做工作人员或研究人员;中小学里做管理人员或教师;公司里做项目工作;培训机构做相关培训等。 三、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费介绍 2015年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学费共计1.6万元,学制两年。 河南大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初试科目如下: 学科教学(思政)招生人数25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4英语二 ③333教育综合 ④901思想政治教育原理 学科教学(语文)招生人数40人

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1.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的作用和意义 大学形象系统,就是应用系统工程学原理,对与大学相关的有效资源进行整合,使零散的、局部的、表面无关的所有资源以系统有序的形式发挥整体功效,以形成完整、系统、科学、规范的资源体系,并运用传播手段进行推广。 现代大学为了塑造学校形象,提高学校竞争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和形象建设,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自信心和自豪感,越来越注重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大学形象系统的设计是在总结大学的发展文脉,深入挖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提炼大学的内在精神和办学理念的基础上,把大学精神与文化底蕴形象化、系统化,把社会对学校的认知和学校自身的意识结合起来,把历史积淀自发形成的精神品质经过挖掘、提炼、培育和塑造,由此形成各自大学独特的品牌形象。实施大学形象设计是以提炼大学精神、塑造大学新形象为核心,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树立新形象为目的,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规范、视觉识别标准进行规范全面的设计。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代强烈地呼唤崭新形象的现代化大学。大学形象系统设计主要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行为识别系统(BI)、视觉识别系统(VI)三部分内容。学校的标识,是学校形象的标志,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是将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精神文化通过视觉设计与行为的展现。学校的标识一般分为内在标识和外在标识两大类。内在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教育理念或办学理念。外在标识又分为场所标识和符号标识两种。场所标识主要是指学校的各种空间的标示,如功能场所标示、道路名称标示、建筑物名称标示等。符号标识主要包括校名标示、校徽、校旗、校歌等。学校的标识属于学校的形象设计系统。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与大学形象系统紧密结合,并成为大学形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提升大学品位、创建大学品牌的重要手段和载体。 2. 现代大学标识导向系统设计原则 人们寻址问路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在哪?”“我要去的地方在哪?”“怎么走?”习惯采用传统的“看”、“听”“问”“答”的方式,希望得到非常简单直观的解答。现代大学校园标识导向系统设计要根据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区划分,采用分级检索、图文的有机结合和实效美观的立体造型进行标识导向设计,以求达到指示清晰、直观、连续的使用效果和统一、融合、人性化的艺术效果。真正达到使一个从来没有来过该校园的人,依靠布点合理、信息完整、指示明确的标识导向系统,不要询问任何人就能轻松找到目的地。其设计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与大学形象系统(UIS)的统一。 (2)与校园整体形象设计原则相符。建立人流、车流导向系统,即有独立,又有补充与互相联系,共同构建大学公共信息标识导向系统。 (3)延续校园规划设计理念,与校园景观设计的风格相统一。 (4)分级检索。标识导向系统应由全局到局部,由局部到具体的分级指示,指示清晰、直观、连续。 (5)标识的内容要遵循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原则。 (6)使用的材料要与当地的气候与人文环境相适应。 (7)交通标识牌布点要合理。 (8)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标识牌的尺寸、色彩及文字大小要从人机工程学的角度详尽表述,并给出国家的标准为参照。 (9)车行导向系统标志形状、规格、颜色符合现行的国家《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主要功能操作简介

环波微机地震解释系统 环波微机地震解释系统

概述 简介 地震解释发展至今,一直是工作站处于垄断地位,以前由于受微机硬件的限制,无法在微机上操纵地震数据,随着微机硬件的飞速发展,在微机上处理大数据问题已经解决,因此地震解释已不再受工作站的限制,开发微机解释系统,将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从工作站转移到微机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环波微机解释系统是完全基于微机开发的地震解释系统。 主要功能 环波微机解释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地震解释系统,其主要功能是对地震剖面进行数据显示分析、剖面追踪对比、解释成图及图形的编辑输出,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多维空间网格化,世界领先技术。 2.时间域转为深度域解释 3.可将各类深度域数据(如井位分层,钻井曲线,岩性柱子等)投在剖面上,方便解释层位确定,免做合成记录。 4.深度联井剖面上精确描述油藏剖面 5.时间域与深度域剖面实时转换 6.单剖面智能化和面智能化解释,准确追踪波峰,大量提高解释效率 7.动画播放,可实现同一方向剖面的连续显示,以观察构造变化趋势。 8.切任意剖面 9.剖面任意位置开窗口特征对比 10.时间切片显示 11.地震剖面多种彩色显示 12.地震剖面解释层位透明显示 13.多台微机联机解释,实现了解释系统的管理,多人联合解释与综合研究。 14.支持三维与二维工区解释。 15.测网上显示解释构造形态 16.外部解释成果加载 17.在测网中删除指定区域内的解释成果 18.解释,逆掩断层处理,构造成图一体化。 主要优点 它的优势在于: ①具备方便的二次开发环境。 ②地震剖面接收方式多元化(直接读取显示SEGY大数据量和现有纸剖面)。 ③剖面调用速度快。

现代大学与科学2019尔雅答案100分

。。。。。。。。。。。。。。。。。。。。。。。。。。。。。。。。。。。。。。。。。。。。。。。。。。。。。。。。。。。。。。。。。。。。。。。。。。。。。。。。。。。。。。。。。。。。。。。。。。。。。。。。。。。。。。。。。。。。。。。。。。。。。。。。。。。。。。。。。。。。。。。。。。。。。。。。。。 大学萌芽的时代背景 1 ()修道院放弃了教育功能,开始转向一种隐居的生活。C A、十世纪 B、十一世纪 C、十二世纪 D、十三世纪 2下列选项中属于现代化城市具有的特点的是()。ACD A、司法自治 B、追求自由 C、行政自治 D、自身防御体系 3下列选项属于大学的衡量标准的是()。ABCD A、组织专门性的学科和学院 B、规定考试的科目和课程 C、从事规定的教学内容 D、雇用稳定的师资力量并颁发社会公认的文凭和学位 4亚里士多德在下列哪些领域具有较大贡献()。BCD A、天文学 B、物理学 C、逻辑学 D、伦理学

5古代的高等教育机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对6城市的繁荣与外来人口的多少无关。()X 7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实际上是教师的行会。()X 人文主义对大学的影响 1 “学术自由”是指()有研究和教学的自由。D A、教授 B、学生 C、大学内所有人 D、教师和学生 2 荷兰的莱顿大学成立于()。C A、1475年 B、1775年 C、1575年 D、1675年 3 ()以后,大学开始民族化。B A、文艺复兴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4修道院中的“七艺”包括几何和()。ABCD A、文法

B、逻辑与算术 C、天文与音乐 D、修辞 5真理是人们经过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属于现代的真理观。()对6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均是由教会或私人承办的。()X 欧洲的教育发展 1 德国最早的国立的王国大学是()。C A、莱顿大学 B、哥廷根大学 C、哈勒大学 D、柏林大学 2 第一个提出“国兴科教”战略的国家是()。D A、中国 B、日本 C、法国 D、德国 3下列()属于托马西乌斯担任哈勒大学校长时所做的贡献。ABCD A、打破经验哲学和神学的垄断地位,将哲学从神学中独立出来 B、用德文授课 C、在教学过程中贯彻实际有用的知识 D、将自然科学引入课堂 4源生型的现代化国家走的是“科教兴国”之路。()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