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小学新课改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安吴镇龙泉中心小学马莎莎

新课改的推行在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高潮,“新的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生命价值。”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和全面推进,在取得了成效的同时,也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尤其在农村中小学,这种情况更加普遍。以我去年实习的学校平凉市泾川县窑店镇东坡小学为例,全校六个年级,人数只有108人,教师10人,除六年级人数较多外,其他每个年级只有十几个人,班级人数少本应该十分有利于新课改的落实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但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约,遇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严重影响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使新课陷入改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一、农村中小学新课改的实施现状

1.农村中小学新课改取得的一些成就近年来,国家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理念,将教育摆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取得了一些显著成绩。首先,国家对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的投入正呈现着逐年增长的势头,我实习的东坡小学虽然是一所村级小学,但是有两栋两层的教学楼,教师宿舍也是单人楼房,学校旁边有硬化的专门用于学生活动的文化广场,并且在省教育厅的财政支持下,学校从去年5月份开始招标建设学校食堂,在我离校时已经完工,学校每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营养早餐。这些在农村中小学都是极为可喜的,不但全面落实了九年义务教育,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其次,教

师培训被作为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而设计并构成课程改革实践的战略重点。为了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培训,如平凉市泾川县的小学去年有8名教师与我校学生置换参加甘肃省实行的“国培计划”,对教师骨干队伍进行有效培训。除此之外,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完善的培训体系,如网上学习等培训方式,以便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最后,在新课改的理念影响下,师生开始组织多样的课堂形式,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开始注重课堂教学的趣味性、自主性和探究性。在课程资源的开发方面,学校普遍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如东坡小学去年10月与全镇的其他八所小学开展了校本、班本课程的展示比赛,有《三字经》朗诵、手语舞蹈、口风琴演奏等表演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新课改的理念开始生根发芽。

2.农村中小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

(1)学校经费不足,教学设施不完善,办学条件艰苦。“新课改的实施需要学校有新的设备才能去展示,如果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设备,学校、教师、学生就会处于得不到满足的局面,这种局面会严重阻碍新课改的实施。”东坡小学的教室虽然是楼房,但是进入教室就能发现里面的教学设施还是最原始的,传统的黑板、粉笔、破旧的课桌,现代化的投影仪、电子黑板等多媒体设备无从谈起,显得非常简陋。我在学校实习期间,发现该校没有体育器材,因而体育课被其他课堂取代。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条件明显使得当地学生接受新科技和新信息的途径十分有限。当前,政府对农村

教育经费的保障虽然有所加强,但是处在低水平,尤其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基本的硬件设施配套无法到位,更不要说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以及全面发展了。

(2)农村中小学文化中心地位旁落,生源流失,教师职业信念动摇。在泾川县窑店镇,东坡小学全校只有108个学生,三年级仅有12人,但是窑店镇中心小学有近1000人,我在窑店镇中心小学听课的时候发现,六年级一班和二班人数多达七十人左右,难以容纳。近年来,学校撤并、留守儿童等带来的问题日益严峻,东坡小学是当地附近较大的小学,旁边的陕西省长武县学生都在此求学,据统计全校单亲以及留守儿童有38人,在这种文化困境之下,家长求才心切,想方设法送子女进入重点学校,大批农村中小学生涌向乡镇和城市,造成了生源的流失。还有教师传统的角色尊严受到新的挑战,东坡小学总共有10名老师,然而一些教师不再以职业为自豪,失去了职业热情和职业信念,丧失了责任心。因此新课程改革在农村地区从表面来看,只是教师需要在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方法上做出转变,但是从根本上说,它的“实质就是不同文化的冲突与碰撞,就是落后的农村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冲突。

(3)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较低,教学能力不足。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实施者,对新课改所取得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虽然随着我国社会迅速发展,教育水平得到了发展,但是从实际考察可以看出,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力相对有限,“‘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是现有农村教师队伍的一大特点。”在东坡小学任教的10名教师中,只

有3名教龄在20年以上,但是学历只是高中或者专科,在教学上仍然是传统教学,剩下的7人都是三四年的教龄,也以专科居多,本科生只有2人,在我未到之前,该校没有专业英语教师和音乐教师,由其他科目老师担任,进行非专业的指导。另外,教师分工不合理,各年级班主任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从早到晚的课程不断,而其他人每天只有一两节课,比较闲暇。

(4)教学模式老套,缺乏创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还是体现在教学过程和课堂实施上,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可是,“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普遍存在着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老套教学模式。”以我个人为例,从小学到高中的语文课文学习中,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每一篇课文讲解方法都是识字、读课文、划分段落大意、归纳段落意思、总结中心思想,几乎从未改变过。而我在窑店镇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听课时,一位老师讲解的是《青山不老》这篇课文,在教学模式上虽有突破,但不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5)评价机制不健全,流于形式。教育评价是新课改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是指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教育活动及其结果进行科学判断的过程。”然而,在实际的教育评价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为了评价和检查,向人们展示了教育教学的表面现象。在我实习的学校,据调查发现个别老师为了应付上级的听课评比,提前将两个班级放在一起进行演练,好似对表演节目进行彩排演练。还有,评价模式在行政体制影响

下千篇一律,评价话语以盲目鼓吹为主。在听完六年级一班语文《青山不老》和六年级二班数学比的应用题的示范课之后,学校召开了教学研讨会,在会议上每个人的发言都是表面的夸赞,并没有进行全面评价,很少有人指出它的不足。

二、解决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问题的策略

1.对农村义务教育加大经费投入

(1)建立多渠道教育投入体系,拓宽经费收入来源渠道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广工作,需要有力的经济支撑,而单纯靠政府来维持教育支出是比较困难的,应该动员全社会的广泛的力量,让更多的人和团体资助教育,建立起多渠道的教育投入体系,才能缓解政府的压力。首先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对新课改的普及与宣传,比如通过网络和电视媒体等渠道宣传新课改的意义、目的以及理念,提高社会大众对课改的认识,转变传统认知观念,才有可能取得大家的支持。其次,应该让民办学校发挥积极地作用,提倡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学、捐资助学,集中更多人的力量,使教育经费有充足保障,以便更好的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2)优化资金分配,做到合理利用在教育经费支付能力明显不足的情况下,如何把有限的资金最合理利用显得尤为重要。应该根据不同地方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比例,现在有很多地方将教育经费的集中在城市或者县城,尤其是一些重点学校,比如各县城的一中或者各乡镇的中心小学,忽视了偏远地方的教育发展。学校内部也应该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应该优先考虑和教学直接

相关的发展,但是有的学校将教育资金首先用于美化校园,如在教学设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一味的绿化校园、修建学校围墙等,这种行为有点本末倒置。

2.加强教育沟通,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互结合的教育沟通平台“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关系到科教兴国的大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方面,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才能保证其顺利实施。”从我实习的了解到的情况来说,留守儿童这个群体的教育现状更加不容乐观。一是农村的一些贫困家庭由于经济能力的原因不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条件;二是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放学后要承担大量的家务和农活,长此以往从心理上对学习不重视;三是留守儿童大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老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所以没有能力辅导留守儿童的学习,使孩子们缺少了家庭教育氛围,从而造成受教育环境较差的局面。为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他们和同学们一起生活,这样他们就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照顾与关爱。其次学校要利用假期、节假日家长回家的时间,尽量和家长取得联系,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整体情况,让家长及时了解、重视子女的教育。最后家长的教育观念也要转变,不能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而是从子女的情感需求和身心的健康发展考虑,父母双方尽量留一个人陪伴孩子,如果不行,至少应该经常抽空看看,或者打电话询问他们学习

和生活上的问题,在关心与呵护之下,使他们健康全面发展。

(2)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专业教学能力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主体,对新课改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抓好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必须整顿和优化教师队伍,使教师发挥出主体作用。首先应该完善和落实农村教师培训,在组织与管理上要尤为重视。做好教师的培训工作是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基础,组织落实好不同层次的培训是极为重要的,在培训过程中要做到真正的落实,不能搞形象工程,在耗费巨大物理、人力后没有作用,在国培计划中,有个别学员不能端正心态,在培训期间敷衍了事,使得培训工作徒劳无益。同时应该让老师加强教育经验的互动交流,“让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让农村教师到城市学校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城市与农村学校的互动中帮助农村教师不断提升自己,更好的为新课改实施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要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对人事制度进行改革。当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年龄和教学学科方面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应该在教师编制上,既要保证学校各个学科有专业教师保证教学质量,而且要注意教师年龄在整个队伍中所占的比例,年老和年轻教师数量不能失衡。还有政府不应该使农村中小学出现教师“层层拔高”的现象,如东坡小学只有2个本科生,其中包括再修文凭,高学历的教师十分匮乏。因此要保证各个学校有合适的高质量师资比例,控制好教师的流动,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保证新课改顺利实施。

3.改变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教学活动一经发生,在长期的实践中便会形成某些‘经验’和‘模式’。”这种长期形成的经验和模式在长期的强化下形成固有的、不变的教学行为,严重影响了新课改的教学效果,所以为了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必须要突破这种困境。具体应该做好两个方面:在客观方面,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为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提供可能,单纯靠传统黑板粉笔已远远无法满足新课改的需求,容易使课堂枯燥。在农村学校特别是村级小学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现代化教学、办公所需的微机,多媒体教室的配备和装备无从谈起,因此农村中小学有很多与现代信息相关的课程由于教学设备限制而无法正常开展。但做好教学模式的转变,关键在于主观方面做到几个转变:第一,更多考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应该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老师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考虑每一位学生的智力与道德良好发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中心,最终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比如在学习中引导学生自己探讨、辩论,听取他们的观点后互相总结,发表各自的观点。

第二,转变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方式,师生之间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在对话中师生互相表达自己的心声,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思想的碰撞,因此师生之间在角色扮演上要有改变,做到相互理解与尊重,不能树立绝对权威,认为学生有异议就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第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向新课改的要求靠拢。因为新课改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特别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的养成,如众所周知的在语文教学时,拿着字词句篇的参考书,用传统的阅读课文、划分和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的模式,已经引起了许多师生的讽刺,认为语文教学是固定模式,任何人都可以胜任这份工作。

4.加强对教育评价模式的建设

(1)教育评价机制应该多样、专业、长效教育评价是否适合当前教育的发展,对新课改将会产生长远的影响。“在评价的实施上, 我国的评价主体行政化。”因而受政府影响较大,有时候突出政绩,盲目决策,在评价时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在我实习期间,到该镇的中心小学听完六年级一二班的观摩课后,该校召开了教学会议,在会议发言过程中,几乎没有人提出观摩课的缺点,评课时所说的优点千篇一律,完全是行政管理下的假大空。由此应该加强评价的独立性、专业性,减少行政影响,同时要有多样的评价方法。只有这样,教育评价才能更加有效地发挥它的各种功能,而且把教育评价建立在专业化基础上,能保证评价作用形成长效机制,防止教育行政化的虚假与浮夸,从而为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做出贡献。

(2)健全和完备教育评价体系要完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评价制度,不能以考试和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要改变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传统评价方法,采取多样、综合的评价方法,应该让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全面评价,由单一的量化转变为多样化的综合评定,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我实习的东坡小学,在去年的期中考试中,在全镇八所学校中综合排名第二,但

是他们的人均成绩大多在及格线以下,整体基础较差,尤其三四年级差距更大。其次应该让老师和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不能为了应付评比检查,搞表面工作,事先准备好整个流程,如提前演练,安排学生做好配合,营造课堂的活跃气氛,这样最终会阻碍老师和学生的良性发展,无法形成长久有效的评价目的,只有让全社会参与,健全教育评价体系,才能将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

农村中小学新课改存在着诸多问题和现实的影响因素,通过进一步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加强沟通、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打破老套的教学模式、完善教育评价机制等措施逐渐改善现状,才能推进农村中小学新课改工作的有效开展,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从而为教育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教育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要和发展。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学校课程改革经验总结 立足本校扎实推进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经验总结***完小课程改革三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三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件做法 一、以校为本,实施多层面、多形式的培训 1、强化通识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年暑假以来,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使教师深入了解把握新课程。 2、分组参与式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年-20**年,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坚持"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主要是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辅导与解读,了解新教材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几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走进新课程》、《课程标准》这两本书人人都有,其它有关新课程的书籍,每个教研组一套。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如从《人民教育》、《山东教育》等期刊上选印了

许多有关新课程的材料和优秀课例供老师们学习。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实验教师在深钻新教材的基础上,所有任教一年级学科的教师上了2至4节新教材研讨课。课后,对每一节课都进行了评课、议课、说课,对新教材进行广泛、深入地研讨。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荣成教育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5、合理调整教研机制,强化对教研教改工作的领导。为了使教研工作更好的为课程改革服务,几年来,我们根据本镇实际,强化了对教研工作的领导。 (1)学区成立了小学教研领导小组,将各校校长及教导主任纳入领导小组,并作了明确分工,与此同时,要求学校领导带头搞教研、写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2)在布局得不到及时调整的前提下,学区打破学校限制,成立镇级教研组,由学区统一领导教研教改工作。 (3)强化激励考评机制,将教研教改工作直接与教师年终百分考核挂钩。我们规定,教师每上交一篇论文,交到中心完小,即奖0.2分;参加联谊校评比,奖0.4分;参加市评选,奖0.8分;获奖,再视级别加倍奖分。参加优质课、课件评选,依此类推。镇教研组长也按学校教研组长的双倍计分。

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文件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师范大学: 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现就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如下意见。 一、创新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教师教育课程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要围绕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目标,坚持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实施《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创新教师培养模式,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以“三个面向”为指导,构建体现先进教育思想、开放兼容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师范教育类专业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学科理论与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教育实践课程不少于一个学期。按照《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学习领域、建议模块和学分要求,制订有针对性的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教育课程方案,保证新入职教师基本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的需要。 三、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入课程教材中,精选对培养优秀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特别应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要将优秀中小学教学案例作为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 四、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实施“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建设计划”,通过科研立项、遴选评优和海外引进等途径,构建丰富多彩、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库。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精品课程”,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五、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改革作为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落实到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全面提高新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在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师范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学科思想的感悟。充分利用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增强师范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

高校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螺溪中心小学高校课堂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高校课堂改革,使广大教师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引导教师将课改的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特制定《螺溪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发展学生素质为根本,以促进教师成长为关键,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原则,打造高效课堂。从学生发展出发,围绕三维目标,积极开展集体备课,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导学案”为抓手,实施“问题导学、互动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 二、课堂教学理念 牢固确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学生观;实践教师观念的更新——“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教”;促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化,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教学合一”;建立高效、民主、道德课堂。 三、课堂教学改革遵循的原则 1、发挥集体智慧。课前教师集体研究,探讨教学内容,选取最优化的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师没有权利一言堂,要真正理解学习的科学过程,用讨论代替讲述,用互动改变被动,用争论取代提问,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学习。 3.充分相信学生。教师的课堂教学主要任务是发掘潜能,因人施教,启迪学生的智慧。由抱怨学生到喜爱学生,由老师的填鸭式教学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需求主动发展。 4.认真研究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的三个环节,预习互学、展示交流与总结反馈。做到预习到位,学习充分,反馈及时。 5.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备课、讲课、复习、提问、批改作业、课后辅导、课堂用语、授课方式等习惯,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听课、回答、练习、作业、听课方式等习惯,培养新的学习行为。 6、遵循及时总结、经常反思、交流探讨的原则,不断成熟具有清中特色的课堂教学结构。 四、课堂教学改革试行年级、学科、教师 1、年级:四五六年级 2、学科:语文、数学、英语 3、教师:四五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老师 五、课堂教学改革实施阶段 1、调研、考察阶段(2015.9~10) 选派教学、教研管理人员外出学习、考察。 2、宣传、动员阶段(2015.10.10~11.10) (1)确立课改方向,并召开动员大会。 (2)向学生宣传“课改”,营造良好的“课改”氛围。 3、成立螺溪中心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小组 组长:夏中龙 副组长:胡文鸿刘琴 组员:四五六年级全体老师 4、实践阶段(2015年10月15日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工作总结范文】20xx年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20xx年课程改革工作总结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面启动。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经过几年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学校紧紧围绕坚持“以人为本”,教科研相结合,创建让家长和社会都满意的和谐学校的办学目标,根据教育局和学校制定的课程改革方案,把学校的课程改革作为学校教学计划的重要部分,并征求教师意见,做到全员参与,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到人,坚持层次管理,几年来,在教研室精心指导下,大家齐心协力,克服困难,认真完成了课程改革阶段任务,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实验过程中,我校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定位准确 学校成立由徐广臣校长为组长的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及由骨干教师组成的教科研指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布置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将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定位为起点要高,立足要实,效果要好;学校教学处详细制定了《三岗乡小学新课程改革的实验方案》,领导班子定措施、抓落实,下课堂听课,询问教师、学生、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的感受、建议和要求。及时将课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汇总、研究,并在学校课改工作会议上商讨对策,作到问题的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 二、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 几年来,教导处围绕基础课程改革,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收看网上直播的新课程改革通识培训,利用教研活动,组织教师学习各学

科新课程标准有关理论知识,使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教师自学、集中学习、看录像等多种形式,深化教师对新的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研究性学习内涵的认识。又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县新课程理论培训。全体教师参加了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理论的测试,撰写了体会文章。通过多次培训和学习,广大教师已充分认识到本次课改的目的意义,明确此次课改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使学校教学工作真正规范到素质教育的轨道;通过学习,提高认识,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相信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教好的,实施分层教育,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每学期开学前学校都派下半年担任新课程教学的教师参加县教育局组织的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使老师们对新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如何实施新课程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真正做到“先培训先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在广大教师对新课程已有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乡级会课时要求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各科的《课程标准》等,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和自学等形式,真正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要求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价值观和具体教学行为,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确立正确的现代教育功能观、教师观、学生观、课程观和教育评价观。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在教师中开展“六个一”活动。即:每月有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上交一个典型案例,每学期上交一篇质量较高的教学论文,提供一个有关教育教学的问题或给学校提一个合理化建议;每学期至少上一节校级研究课;每学期自学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并做好一万字的读书笔记。通过“六个一”活动的开展,力求使教师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中心小学在学期末评选出优秀案例、反思、论文,集结成册,全乡推广,并给予了适当的奖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PDF.pdf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纲要》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次课程改革,全面地考虑到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等因素,明确了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素质教育基本理论。在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评价、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的改革,这一系列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要求将促使教师素质不断提高。 从我国的教育实际看,这次课程改革对教师素养提出了以下一些新的要求: (一)更新对课程的认识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最基本的问题就是 要使教师对课程有新的认识。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由于人们关注课程问题的视角不同,对课程的观点、看法也就不同。长期以来,我国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上,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较多的教育学教材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1]。在师范院校中,由于理论的限制,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往往局限于“课程即教学科目的总和”,致使多数中小学教师对课程认识的视野狭窄、封闭。1997年北京市为制定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改革方案,进行了有关课程观方面的调查,从回收的791份学科教师有关课程观的有效问 卷看,持学科知识为本课程观的约80%。[2]将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的观点,往往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体系,关注教学科目,这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忽视校园文化环境、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不利于发挥学校的育人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要寻找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育,对课程的认识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 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 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些课程改革的目标,强调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它要求教师们更新对课程的认识,把课程看作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的总和,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经验。在教育教学中,不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初探 [摘要]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的前提下,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正确把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创建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有利于创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幅度提高。 一、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背景 目前,高职院校已经普遍认识到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是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一些高职院校在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两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1.从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及时跟踪市场需求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同时,与劳动、人事及相关行业部门密切合作,逐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使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从而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近5年来,高职院校普遍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机制,探索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与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职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 实践能力。 二、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现存的问题 1.高职院校虽然理论上采用横向为主的模块式教学体系,强调技能进课堂,明确实验、实训、实习三个环节,但受制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科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没有从教学方式和课程导向上真正转变传统的单一学科教学模式。 2.由于教育部大力倡导推行工学结合,一些高职院校给所有的课程都贴上了“工学结合”的标签,要求所有的课程都要进行工学交替,套进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模板进行教学。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取得较好效果,而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由于 不适合或不完全适合进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而事与愿违。 三、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可行措施 (一)课程改革必须审慎选择重点专业 选择课程改革专业时必须审慎、科学、可持续,关键是考查其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下所开设的课程是否具有改革的可操作性,其改革成果是否具有可对比分析和参考性。例如,有些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考证对接,主干课程全部为社会考证课程,如果强行进行课程改革,会致使学生失去考取证书的优势。而有些专业虽然近年很热门,各大院校争相开设招生,但办学历史短,招生人数少,甚至有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高校大学)课程建设情况总结2篇 篇一 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XX中医药大学教学工作遵循“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在课程建设组教师们的不懈努力下,按XX省高等教育学校标准对以下课程进行了不懈的建设,达到了优秀课程的要求。现将以下课程建设情况做出总结如下: 一、课程建设指导思想、定位及特色 (1)课程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XX省高等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和教学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方法,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积极推进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与启发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和潜力。 (2)课程建设定位 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优秀课程,努力打造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为医学教育专业建设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做出贡献。 (3)课程建设特色 a.内、外、妇、儿、五官、传染、急救医学及中医结合肿瘤学是XX中医药大学的的专业核心课程。理论性强,是必修的理论课。

b.有一支优化的教学梯队、有一个革新的教学大纲、有先进适用的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了严格科学的考试方法和制度。 c.引入了研究性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学中体验和掌握各种知识和能力。 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 ①本课程建设中师资力量雄厚,在教学中,各位老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配合默契。②年轻的教师经常向老教授讨教,经常组织听课和经验交流,同时注重与时代特色结合,是一只不可多得的优秀队伍。③学生评教及考核成绩均优秀。④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⑤发表了较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⑥本课程建设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合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坚持开展定期教研、科研活动,促进本教学队伍整体科研能力提高;坚持听课制度,及时了解课堂教学动态和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促进良好教风形成和发扬;鼓励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实践能力;鼓励教师考博、访学、进修等,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及建设成果 (1)教学内容 中西医结合内科、中西医结合外科、中西医结合妇科、中西医结合儿科、中西医结合五官科、中西医结合肿瘤学、传染学、急救医学。首先先概括以上课程的统一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徐维忠 (深圳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60)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不可否认,每次改革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21世纪将是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得失情况,以期对当今中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些许启示。 关键词: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得失研究。 The Research to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 nd Universities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WeizhongXu (The Institute of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Guangdong) ABSTRACT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ve been reformed time after time since our c ountry’s reform and opening. That surely brought many achievements as well as some problems .The 21st century is a new era of the globalized knowledge-based market economy. We have to further perfec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o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new era .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wo sides that the reform brought to, expecting give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ent reform of the curricula of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Chines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reform of the curricula;The research to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课程经历了多次改革。客观地说,每次高校课程改革的总体效果是好的,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试图分三个阶段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得”、“失”两方面作一些粗浅的研究,以期对当今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有些许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得”与“失”是两个动态的概念,一定时期的、显性的“得”,有可能是另一阶段的、隐性的“失”;反之,一定时期的、显性的“失”,若用历史的观点看,也未必就一无是处。因此,在本研究中,凡遇此类问题,概以此理论涵盖之,以避过于将“得”与“失”对举,以致割断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另外,笔者之所以将本研究分为三个阶段,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客观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确实经历了一个“恢复-调整-深化”逐步推进的过程;主观上,笔者认为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历程细化,有助于甄别利弊,从而更好地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一、恢复阶段(1978-1985) (一)改革措施概述 众所周知,“文革”期间,我国高校的教学秩序几乎遭受毁灭性的破坏,各种必要的教学环节成为当时政治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手段,课程建设同样未能辛免。因此,“文革”结束后,为了尽快恢复教学秩序,作为高校教学核心部分的课程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焦点。面对百废俱兴的局面,中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迅速恢复课程体系,使中国高等教育教有所依。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统领高校课程体系建设全局的高等学校课程计划(当时叫教学计划),沿用了1957年开始的参考性文件的作法,即由教育部颁发参考性文件,各学校参考执行。(1957年以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计划实行的是统一课程计划。1957年高等教育部颁布了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2019年高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高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与计划是相辅相成的,要以个人计划为依据,制定个人计划总是在个人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下为大家收集了高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供大家参考! 篇一:高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我能够做到自觉、认真、扎实的备好课,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上好课,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优秀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育技术,并且努力应用于实际教学工作中;能够针对自己的特点和所教专业,努力学习,积极钻研,认真授课,热情辅导,按时按质批改作业,尽心尽力完成好各个教学环节,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学工作: AutoCAD课程是每周8学时,3dsMAX和毕业设计是每周20学时,课时量比较多、又是跨科目教学,所以准备起来不太容易,需要大量时间去备课备学生。为了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上好每一节课,我就给自己制定了“三认真”要求,即严格要求自己的同时要认真备好每节课;认真上好每节课;认真批改每本作业。通过努力,我觉得自己还是做到了,为了备好一节课,我往往会花上一个晚上来反复钻研教材,翻阅各类教学教参,就是想备出一节让自己满意的课,上一节让学生有收获的课。 二、训练与比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是与应用技术紧密结合的,那么训练学生参加竞赛是对学生实用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对老师教学成果的检验。所以带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也是本学期的教学任务之一。 1、5月参加吉林省中等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动画片制作教师组二等奖。 2、6月组织并带领学生参加20XX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 三、学习与提高: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缸水。对于教师来讲就要具备丰富的知识,所以我时很注重对自己知识的储备。当今社会知识更新速度飞快,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对于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来讲也是需要不断的充实和提高自己。为了让学生掌握到新的动画制作技术,我假期接受了Maya技术的培训。此次收获很大,使我在专业技术上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走进21世纪,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开拓前进,为美好的明天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二:高校教师评职称个人工作总结 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对人才的塑造。作为一名高校的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适应时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docx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师教育课程如何改革是国际教育界的一大问题,各国都在寻求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但是,不同国家和地区,基于不同的历史背景、政Z经济现状,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尽相同。世界各国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呈现出各自的特色。20XX年,中国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以下简称《认证实施办法》)及《学前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三个附件,旨在通过师范专业认证推进和保障师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三个标准中,关于“课程与教学”都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注重基础性、科学性、实践性……吸收学科前沿知识……及时更新、完善课程内容”[1]。师范类专业认证是教师教育内涵发展重要抓手,培养优秀教师的关键和基础。对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师范类专业的认证是契机。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概述 (一)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内涵就每个专业职业的要求来看,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必须有一个确定的界定。在国外,大多数专业行业都建立了认证体系,形成了完备的认证标准体系和可操作的流程。中国的师范类专业认证起步较晚,尚处于探索阶段,但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掌握了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概念、初步探索了一些论证理论和方法。师范类专业认证指由专门机构(或教育行业协会)组织的专业人员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标准对自愿接受认证的高校师范类专业进行审查与评估,并在评审过程中帮助其找到问题、提出改进办法,从而促进质

量的提升。[2]可见,师范类专业认证是师范院校自身主动接受办学质量检验,通过教育评估专家的审核、评估,检验办学目标的达成度,找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不断自我反省、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是“通过达成某一预定标准,一个教育项目或机构被外部团体认可的过程”[3]。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机构一般是教育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或省教育厅组织的评估;或是教育行政部门,如教育评估院;或是由教育评估专业人士成立的民间评估机构,即第三方认证机构。近年来,第三方认证的呼声越来越高,其结果更能反映师范类专业办学的真实情况,其信度和效度都相对较高。第三方认证更能找出教师教育中的问题,促进教师教育发展,提高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这与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相关。师范类专业认证的目的是规范引导师范类专业办学,建立健全教师教育质量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培养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发展所需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体系《认证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对师范类专业采用三级监测认证体系。第一级定位于基本要求监测。主要是借助教师教育质量监测平台,通过师范类专业办学大数据,建立办学监测机制,对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基本状况实施动态监测。[1]这一级认证最低,是各级各类师范类专业办学条件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二级定位于教学质量合格认证。它以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为引领,推动教师教育内涵式发展,强化教师教学责任和课程目标达成,建立持续改进机制,保证师范类专业教学质量达到国家合格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与理念 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倡导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 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 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 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 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

高等师范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与创新实践目前,高等师范教育依然存在着教师专业知识缺少根基、教师教育课程“碎片化”、教师专业训练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等问题。为此,应重构基于实践的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师教育课程,强化教师职业的实践性,使教师的“临床实践”成为一种习惯,促进大学与中小学的深度融合。实践取向是近年来教师教育改革的应然选择,教师教育的课程也应该从传统技术取向转向实践,这是基于教育在本质上具有实践性需要。 1调整课程内容体系结构,优化课程内容 基础教育新课程遵循全新的教育理念,在课程的目标、结构、功能、内容、实施、评价、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革。课程改革所出现的新变化,必然要求实施新课程的一线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方法及评价等方面都有相应的转变。因此,教师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如探究课教学的组织与引导、活动课程的组织和实施、常规教学中小课题探究的设计、课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技术的合理运用等,这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而广博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全新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超强的实践操作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鉴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我们对师范生教师教育课程,尤其是主干课程“中学物理教学法”进行了课程构架和内容的调整。 1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的调整 各师范院校开设“中学物理教学法”课程的学时数多在54~68学时。由于学时数有限,该课程大多以教学法理论的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实训内容,也多是停留在教学示范或观摩层面,基本上没有时间来让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同时,进行相应的教学

技能训练;而“教学实习”与“中学物理教学法”分属于不同学期,课程侧重点也不同。该课程又无法使学生在学习物理教学法理论的 相应内容时及时进行训练,不便于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鉴于 上述原因,我们将“中学物理教学法”更名为“中学物理教学法与 教学技能训练”,课时从原来的54学时调整为108学时,其中理论 讲授48学时,校内教学技能训练60学时,且理论讲授与教学技能 训练交叉进行。该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上、下学期,分别安排54学时,正好衔接第四学年上学期的“校外教学实习”。这样操作能将 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实践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 在教学实习之前将理论与实践性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更重要的是让 学生在教学实习前有一年的时间接受教师角色意识的训练;实践证明,将这两门课程合并开设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12课程内容的优化 “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是物理教育专业(本、专科)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课程的名称鲜明地体现了课程的特点:它是一门技能性、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因此,我们 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内容分为理论性内容和操作性内容,并将两类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上、下篇内容交叉进行。增加了与 课程改革相关的内容,删掉了一些与课程改革不相适应的内容;合 并了一些理论性内容,增加了一些操作性内容,使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需要。 2改变课程教学模式,对接基础教育课改 为了较好地与课改后入学学生的学习理念、学习能力、学习方式、知识体系等衔接,更好地促进未来教师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的要求,我们对“中学物理教学法与教学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