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其他的内容心理学

二其他的内容心理学
二其他的内容心理学

(二)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

1 研究手段

记忆是一种高级心理过程,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旧联想主义者只从结果推论原因,没有给予科学的论证

艾宾浩斯冲破冯特认为不能用实验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过程的禁区,从严格控制原因来观察结果,对记忆过程进行定量分析,为此专门创造了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

(1)无意义音节

旧联想主义者之间争论虽多,但对联想本身的机制结构从不进行分析。

艾宾浩斯用字母拼成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这就使联想的内容结构划一,排除了成年人用意义联想对实验的干扰。这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对记忆实验材料的数量化是一种很好的手段和工具。

如先把字母:一个元音+两个辅音=无意义音节(2300个),几个音节=一个音节组,几个音节组=一项实验材料

这样的无意义音节只能依靠重复的诵读来记忆,就创造出各种记忆实验的材料单位,使记忆效果一致,便于统计分析和比较。

如,研究不同长度的音节组(7、11、14、36、37)对识记和保持效果的影响、学习次数与记忆的关系(2)节省法

为了从数量上检查每次学习(记忆)的效果,他发明了节省法。

要求被试把识记材料一遍一遍地诵读,直到第一次或连续两次能够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为止,并记下诵读到能背诵需要的时间和重复次数。

经过一段时间后通常24小时后再学再背,记下从背到会背需要的时间和重复次数。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的时间和重复次数比较看看节省了多少时间和次数,这就叫节省法或重学法。

节省法为记忆实验创造了一个数量化的统计标准。如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表明

7个音节的音节组,只要诵读一次就能背诵,这就是后来被公认的记忆广度。12个音节的音节组需要度16.6次才能背送。

如果识记同一材料,识记的次数越多,记忆越巩固,以后再学时节省的时间和诵读次数就越多。

2 研究得出的结论

(1)保持和遗忘与时间的关系

☆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

☆遗忘的速度不均衡

☆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完成后立即开始,遗忘的速度呈先快后慢的趋势。

☆保持和遗忘是时间的函数,精确地找到遗忘数值变化的规律,艾宾浩斯是第一人。

☆即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使用有意义材料、无意义材料、不同的学习形式,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都证实了他的遗忘曲线的普遍性。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使人们具体地了解了遗忘的进程,从而采取针对遗忘的客观进程采取相应的措施与遗忘作斗争,所以影响很大。

(2)记忆保持与诵读次数的关系

☆诵读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即以保持越持久。英国联想主义者的频因律得了艾宾浩斯的实验证明和数量分析。

☆过度学习无用的。

(3)重复学习和分配学习的规律

☆对一定的识记材料,每天重复学习到恰好成诵所需的诵读次数,约按几何基数逐日递减。

☆一定数量的材料分配到几天之内学完,比集中一天的学习效率要高。

☆这是西方心理学史上分布学习与集中学习比较研究

的开端。

(4)音节组内各项的顺序与记忆保持的关系

☆是艾宾浩斯对直接联想/接近联想、间接联想/远隔联想、顺序联想和反向联想所做的实验项目。

☆通过学习,不仅临近的音节能够形成联系,就是远隔的音节也能形成联系

☆音节之间不仅按顺序能够形成联系,而且反向也能形成联系。

☆保持效果,音节组内各个音节彼此相邻的优于远隔和反向的

◎识记材料——诗句和无意义音节

3 艾宾浩斯记忆研究工作的评价

艾宾浩斯的研究是心理学史上第一次对记忆的实验研究,使一项首创性的工作,具有历史意义

◎为实验心理学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即用实验法研究学习、记忆思维等高级心理过程,梅奥尔格缪勒等人便从而耕耘之。

◎在方法上力求对实验条件进行控制和对实验结果进行测量

◎激起了世界各国心理学家研究记忆的热潮,大大促进了记忆心理学的研究

缺点——对记忆研究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也有自

身的局限性——

◎对记忆过程的发展只做了定量分析,对记忆内容性质上的变化没有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是人为的脱离实际的,有很大的局限性,◎没有考虑记忆是复杂的主动过程,只看作是机械重复的结果

◎以自己为被试,产生大量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自己知道实验的意图会给实验结果带来微妙的变化。◎一个人身上得到的结论的普遍性受质疑

(三)艾宾浩斯的其他研究工作

明度对比、色觉学说、田字测验、社会心理学研究等艾宾浩斯对心理学的理论和体系没有什么特殊贡献,没形成正式的体系没有建立自己的学派,没有对心理学有重要贡献的追随者,他巨大的重要性表现在他开创了记忆和学习的研究,对实验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他的著作不像冯特、布伦塔诺和斯顿夫等人那样具有哲学味。

1909年铁钦纳在克拉克大学20年校庆演讲中说“假如艾宾浩斯还能活下去,他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将堪与冯特和布伦塔诺相匹敌。

二格奥尔格缪勒

(一)缪勒的生平与著作

※生平1850-1934,德国

早年在莱比锡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

普法战争期间服兵役

1872年哥廷根大学陆宰学生,博士

1876年根廷根大学讲师

1881年接替陆宰的讲座,1921年病退

从教40年创建了设施完备的心理学实验室,欧洲美国学生多,研究成果多,有成就的学生多

※著作

只有专题没有体系

《心理物理学基础》

《心理物理法的观点和事实》

《记忆与想象活动的分析》

《复合说与格式塔学说》

《心理学纲要》

《论色觉:心理物理学研究》

(二)主要实验研究

受过良好的哲学训练,富于批判精神,不像冯特和斯顿夫那样关注哲学和理论问题,专心致志地从事实验研究,强调实验、量化和逻辑上的严谨。

专门研究视觉和听觉的心理物理学,视听觉问题为终生研究课题,记忆研究。

心理物理学问题—费希纳,视觉问题—海林,记忆问题—艾宾浩斯

1 关于心理物理学的实验研究

缪勒在莱比锡大学期间就与费希纳相识,后经常通信讨论学术问题,是费希纳去世后最有名的心理物理学家。

修正和补充了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的理论和方法。

反对费希纳的心物平行论观点,确定心理物理学的生理基础,批评费希纳运用韦伯定律的方法,提出了心理物理学定理(心理过程如何与生理过程相当---成为格式塔心理学同型论的先声)。

对费希纳的心理物理法作量化和实验技术的改进(二)关于记忆的研究

缪勒和他的学生一起做了很多关于记忆的实验研究。为了使记忆实验更加客观和精确,采用仪器进行测量。与舒曼一起发明了记忆鼓---每对音节用一定速度在记忆鼓上的小孔表现出来,让被试熟读,一段时间后,再用记忆鼓将第一个音节呈现出来,要求被试说出第二个音节,并记下被试回答所需的时间,最后统计正确回答的百分率

※测量效果比艾宾浩斯更精确

※要求被试报告记忆时的心理活动历程,发现记忆过

程不是机械被动的而是有目的主动的。

※无意义音节看起来好像排出了旧经验的影响,只靠机械重复记忆,被试实际上还是对其进行组织,赋予意义,记忆目的和定势影响记忆效果

※重复辨别实验中也发现了定势现象,心里定势的发现启发了曲尔佩的无意象思维实验

※整体学习比分段学习好,整体学习有助于学习者形成整体的完整特性,从而帮助学习者组织和巩固记忆。

※20世纪初在格式塔心理学家前,发现了完形特征和格式塔性质,尽管是研究记忆的副产品,后来的学生致力于完形研究

※记忆术的个案研究

※把实验的客观法与内省法结合起来研究记忆,进一步揭示记忆的规律,对心理学研究方法的一个贡献3 关于颜色视觉的研究

※缪勒对于海林的色觉说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海林的色觉说假定—新城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同样会引起感觉,但缪勒却说有两种相反而又可相互逆转的化学作用(不说同化或异化),解决了同化作用一般不引起感觉的难题

※海林假定—彩色或黑白色互相平衡后没感觉,但实

际上有灰色感觉,缪勒假定—皮质有相当于中灰色的作用,一切平衡后仍然有灰色感觉

(三)缪勒与格式塔心理学家的论战

※缪勒的主要工作是内容心理学,但他的实验室中的研究并不都是对心理内容的分析,不少时现象性的观察。

如卡茨1909年《颜色观察》专门研究了体色、表色和膜色的性质与条件,膜状色最简单,其他各色都是由它派生的。此文实际上是探讨实验现象学的,因为它所描写的范围不是感觉元素的分析所适用的。

※缪勒在系统上属内容心理学家,处境与斯顿夫相似,信仰上意动心理学家,实践上内容心理学家

※他的学生多由内容心理学向意动心理学过渡,因而影响到了格式塔心理学

如舒曼、卡茨、鲁滨等人作了一些实验都是现象学的描述,他们都是从他实验室培养出来的格式塔心理学的前驱。

※缪勒不承认格式塔心理学发现了什么新东西,以为自己的学生的实验已发现了格式塔心理学家所谓发现的新现象。

※引起了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的强烈抗议。

※他与克勒在20世纪20年代关于复合说与格式塔学

说的争论在学术界引起轩然大波。3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家移居到美国后,这场争论还没结束。1934年缪勒的去世和二战的爆发才终止了这场争论。(四)缪勒的学生

在缪勒的门下,有不少才华横溢和协助他进行实验而对实验心理学发展做出贡献的人

1 舒曼(1863-1940)

缪勒在哥廷根大学的学生和助手,31岁赴柏林作斯顿夫的助手,1904年41岁苏黎世大学教授,47-66岁法兰克福大学教授,艾宾浩斯去世后为《心理学和感觉生理学杂志》主编。

曾协助缪勒研究记忆,共同开发了记忆鼓

本人研究视觉的空间知觉,在视知觉研究中强调完形原则,如证明了当孤立的成分刚刚低于感觉阈限的强度之下以快速而连续的方式呈现时,会产生空间完形的知觉。

在理论上比老师更接受注意是心理过程的中心的观念。一般用注意解释完形现象,认为知觉的完形特征是对选择注意的控制。

梅茨格概括舒曼20世纪初所确定的知觉完形特征---不完整图形倾向为完整图形;成分的接近会使视觉成分并组为较大的知觉;模糊的图形被视为心理学组织

原则的一部分。

舒曼在法兰克福大学时曾邀请惠特海默前往作访问教授,用自行车的轮子做成惠特海默用于似动实验的仪器。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可追溯到缪勒及其学生。

2 乔斯特1870-1920,25岁时用“无误的联想法”得出乔斯特法则—如果新旧两种联想的强度相等,那么每重复一次,就有加强联想的作用,因而使旧联想比新联想更有效地保持它的强度。

不过乔斯特只提出这种现象,并未解释其原因。并用此法解释分散复习的好处。

1900年缪勒又与皮尔捷克合著一文,发展了乔斯特的无误的联想法,认为反应时间可以用来表示联想的强度。

3 卡茨1884-1953,22岁博士学位,23岁缪勒助手,研究颜色现象闻名。

赫尔姆霍茨曾用曾用无意识推理解释色觉、空间大小以及形状知觉的恒常性。运用经验的无意识推理进行判断的结果,卡茨主张从心理经验解释。颜色现象中把颜色分为表色膜色和体色,膜色最简单,表色二维,体色三维,客观颜色可以用分光镜的光谱色多重结构进行解释。

卡茨的多重结构思想与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接近

4 鲁滨1886-1951

埃德加鲁滨29岁因研究图形和背景的实验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把视知觉的结构分为图形和背景的关系,认为在和背景的关系上,图形的印象更深刻,更占优势更容易记住,但图形和背景的关系因注意点而互换。原为图形的可变为背景,原为背景的可变为图形。

鲁滨的这些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体系中的成分之一。

鲁滨把图形和背景作为知觉心理的构成元素来看待,格式塔心理学家则作为知觉的整体结构进行分析。

5 杨施1883-1940

艾内奇鲁道夫杨施25岁获博士学位,1920年27岁提出遗觉一词,也称遗觉影像或知觉影像。看了一幅画后在灰墙上看到同样的画像,这种画像的影像鲜明得同画片相似,这种遗觉影像是主观的,随年龄的不同而异。儿童期遗觉象最明显,青少年和成人较少见。可以把遗觉象作为研究人格类型的一种方法,并用遗觉象研究两种人格类型的人—B型整合型的人,记忆影像的经验生动,但能随意控制,与甲状腺机能亢进有关;T型非整合型的人,记忆影像的经验丰富生动,

但不能随意控制,与甲状旁腺活动偏弱有关。从此遂发展为解释人格类型的一种方法。

从以上的一系列实验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缪勒及其弟子在实验心理学上的贡献。

他的实验工作比冯特创立莱比锡心理学实验实还要早,事实上,他是最早以实验心理学为专业的人。他恪守少年时代科学应前于哲学之训,所以力避哲学而成为一名科学家。

他以哲学的才智、精密的逻辑、深刻的批判去进行实验的研究。

在实验心理学范围内,它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渊博的知识。不拘泥于冯特的内容分析,支持他的学生们以现象学描述。

他本人及其学生的研究,对正在发展中的实验心理学影响很大。

就影响及学派而言,他仅次于冯特。

1934年缪勒的逝世和1936年斯顿夫的逝世,德国实验心理学的繁荣时代便一去不复返了。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本节考纲透视 1.识记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3.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考点精讲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教育心理学的界定 教育心理学可以从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理解。 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指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它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 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 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即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韵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其研究对象就是如何学、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具体说,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并根据其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要素和三过程,即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包含以下两方面: (一)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1.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第一是群体差异,包括年龄、性别和社会文化差异等。第二是个体差异,包括先前知识基础、学习方式、智力水平、兴趣和需要等差异。 2.教师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教育活动的执行者。学校教育需要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来最有效地组织教学,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这一要素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方面。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狭义上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4.教学媒体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实验心理学重点(来自2008级辅修班)

注:最近找到一个中文的‘实验心理学重点.doc'文档,这个文档来自2008级辅修实验心理学课堂,可能是某个同学或任课老师自己总结出来的提纲,我把它上传到2009辅修班的共享文件夹,供大家参考。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我的ppt文件中都有(会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讲到),没有的东西不要求掌握,期末考试也不会考(期末考试的范围不出我的ppt文件)。 另,除了主要教科书外,本课程中文参考书可以选择: 舒华、张学民、韩在柱《实验心理学的理论、方法与技术》(首选) 张学民、舒华《实验心理学纲要》 朱莹《实验心理学》2000版本 范老师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3. 因变量的观测

实验心理学提纲(详细)

心理学实验的定义 因果关系证明所需证据 共变关系 A, a ?A,?a A,a 且~A,~a 随A的变化a有特定的变化 时间顺序 排除其他可能 实验的三要素(理解为什么实验法可以提供证明因果关系所需的证据) 假设(理解假设是因果关系的一种具体形式,是因果关系转化来的具体形式,实验通过证明假设来支持因果关系) 假设的定义 变量(变量的定义) 自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自变量是因果关系中原因的一种具体形式 因变量 自变量定义 理解因变量是因果关系中结果的一种具体形式 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额外变量 额外变量定义 理解额外变量会如何影响对自变量、因变量关系的探寻 控制(理解实验是在控制额外变量的时候,探求自变量是否影响因变量)自变量操纵 \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实验者要拥有完全的主动权 理解对自变量的操纵是影响结果的原因发生改变 \ 理解自变量的取值水平至少为2 因变量测量 理解对因变量的测量是为了观察实验的结果是否受到自变量影响额外变量控制 理解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是防止实验结果受到自变量之外的因素的影响 广义的实验设计(如何进行心理学研究) 理解广义实验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工作都是保证实验研究的三要素,从而保证能为因果关系证明提供有效的证据 课题选择 课题来源 了解常见的课题来源都有哪些 理解哪些课题来源最容易成为有价值的新课题的增长点

查阅文献 掌握该如何查阅文献 理解查阅文献对进行新的研究的作用 把握心理学研究领域大的方向和动向 了解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现状(实证证据与理论建设)与研究方法明确课题 理解如何恰当的、符合学术规范的来陈述选题 理解何种特征的选题才是恰当的 可以验证 定义明确具体,可操作 // 方法可行 确定实验类型(理解两类实验的不同研究目的,以及一般顺序)因素型实验\ 函数性实验 提出假设(理解假设是将因果关系转化为自变量、因变量关系描述的过程)因素型假设函数性假设 理解良好假设应该具有的特点 选择被试 选择人类被试还是动物被试,及被试机体特征的要求 样本大小的决定因素 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研究问题所涉及的总体大小,及个体间的同质性研究者的经费、人力、物力等条件 实验对象可供选择的可能性 研究的内容:越受到生理性制约,样本可以较小;越受社会文化制约,样本量越大\、实验类型:实验室试验可以较小;量表测量较大 取样方法 随机取样 分层随机取样 两阶段随机取样方便取样 实验控制 变量控制 自变量操 纵 变量的分类(理解不同类型的自变量,实验者对之进行操作的主动权不同)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暂时的被试变量 固有的被试变量 作业变量 实验中的任务 与任务有关的刺激

心理学研究内容

心理学研究内容::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特征。心理动力包括:动机、需要、兴趣、世界观。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心理状态:总是由注意状态伴随。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们在长期的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性格=气质+环境。 一、心理学主要流派 1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强调研究无意识现象(通过联想和释梦手段)。2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研究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S-R)3认知心理学派:S—O—R(刺激—内部机体变量—个体行为)4人本注意心理学派:发起人马斯洛,后影响最大的罗杰斯;强调心理学研究任务是了解人,以人为本。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教师的威信:职业威信、人格威信。 学习概念:人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 二、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1、学习内容上特点:A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B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强。C学科内容上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2学习方式上特点:A自学方式占重要地位。B学习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C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猫试验。1学习即学习者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2学习律(A准备律B练习律C效果律)。 巴莆洛夫条件反射说:狗实验。条件反射几个规律现象:A强化B消退C自然恢复D泛化E分化F高级条件反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发现说:1强调教学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原则)。4提倡发现学习(他的发现法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发现法包括用自己的头脑发现别人未曾发现的和别人已经发现的知识)。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奥苏伯尔认知接受说(指有意义的接受理论):1学习方式的分类: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2意义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因为教师有意义地传授知识给学生的效率高。3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或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4有意义的学习条件(内、外部条件)5教学原则6“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建构注意理论 知识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比较可靠的一种结实、假设,它不是绝对的、唯一的正确答案。学生观: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的,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题作用。学习观:1学习是知识的建构过程2学习过程是一个双向建构过程。3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认知心理学整理资料

第一章概述 1、认知的定义 Neisser的定义: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等所有过程。 认知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推理、决策等心理活动。 2、认知心理学的来源:(框架) 内省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发生认识论、认知革命。 3、认知心理学发展趋势:P13 +核心观点 信息加工取向:大脑是一个通用符号加工系统,通过对符号的表征和加工而实现认知的功能。联结主义取向:以“心理活动像大脑”为原则,以并行分布加工和神经系统网络化结构为基本观点,将认知系统看作是简单而大量的加工单元的联结网络。 生态学取向:强调人与环境的动态交互过程。强调人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历史的作用,主张在现实环境中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重视社会文化背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研究人的现实行为和自然发生的心理过程。 4、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 大脑认知功能模块化、意识与无意识的脑机制、学习记忆的脑机制、个体差异与发展的认知精神科学基础、多种脑成像技术的综合应用。 其研究方法: 事件相关电位(ERP):由于大脑不同区域在进行不同认知活动时会有不同的活动,所产生的电位变化在头皮上的强度以及分布情形也会有所不同。当呈现某种刺激时,大脑某些区域便会对这种刺激产生特定反应,此时的脑电波称为erp。 P300,反映在注意基础上的理解、判别等认知过程。 N400,与语义分析有关,反映大脑对语言的认知加工过程。 脑成像:FMRI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原理:BOLD效应(基于神经元功能活动对局部氧耗量和脑血流影响程度不匹配可以导致局部磁场性质变化的原理)。 第二章注意过程 1.注意的理论: 主要关注注意的能量理论和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过滤器、衰减、后期选择理论看一看。①、注意的能量理论(核心观点+如何分配资源) 认知资源是有限的,但资源的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唤醒水平越高,资源量越多;但当唤醒水平达到一定标准时,可利用的资源量将随唤醒的增加而减。 刺激的识别过程需要若干资源,刺激越复杂,需要的资源就越多。 资源的分配: 分配策略较灵活,可以把有限的资源转移到重要的刺激上,也可以进行改变以适应新异刺激的需要。刺激的分配还受当前意愿和长期意向的影响。 ②、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论(重要) 特征整合理论着眼于注意的整合功能,将注意与知觉的内部过程结合起来。 客体知觉过程分为早期的前注意和特征整合两个阶段。(两个阶段是如何加工的?) 2.注意的加工方式: 分为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加工。 控制性加工:需应用注意、容量有限、受人有意识地控制; 自动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不受人的意识控制。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心理学重点 实验设计是重点 1.实验的含义 从观察发展的历史看来,实验实质上就是一种观察。只不过和自然观察不同,它是一种人为操纵和控制现象发生条件下的观察,能说明因果性关系。所以一般将广义的观察包括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而狭义的观察特指自然观察。 实验研究(操纵和控制) 非实验研究(自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的定义) 2.自变量的操纵 (1)如何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依次取一些不同的点,然后观察在这些不同值的条件下,相应的因变量的值有没有差异。如果有差异就说明因变量是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即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如果没有差异就说明自变量的变化对因变量没有影响。当然前提是对其它有关变量进行控制。 上述在自变量取值范围内的一些不同的点就是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实验研究中在确定自变量之后,就应该进一步确定自变量的水平了。 (2)自变量水平的确定问题 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是性质上的差别,也可以是数量程度上的差别。自变量至少有两个水平,以便研究者操纵自变量的变化。 如果实验者因特定的目的而选取自变量的几个特定的水平,这时候称之为固定水平。如果实验者因一般的目的而随机抽取自变量的一些水平,这时候称之为随机水平。心理学研究中大部分是前者。即使探讨自变量和因变量一般关系的时候,心理学家也通常采用固定水平的方法。所以实际上心理学研究中,水平的选取基本上都是由实验者特定选取。 自变量的水平选取一般都是参考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目的来确定。如果没有资料,还应该通过预实验来确定。 (3)自变量的操作性定义 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是比较具体的,可以直接观察和测量,比如一些刺激变量。但有些研究中自变量的定义却是比较抽象的,不能直接观察和测量。对于前者,我们可以方便的确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对于后者则比较困难。所以有必要对后者进行操作性定义。 操作性定义就是将抽象的定义转化为可直接观察、测量的特征的过程。 因变量的观测 (1)因变量指标的确定 实验研究探讨自变量不同水平下,因变量观测值之间是否有差异。因此,和自变量一样,对于某些比较抽象的因变量,也需要进行操作性定义,即用可观察和测量的行为特征来界定因变量。而因变量的这种操作性的定义也就是因变量的指标。 a指标的可靠性 因变量的指标应该是可靠的,即在不同场合和时间重复测试的条件下,观测值能够比较稳定和一致。如果同一被试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有时在因变量指标上得分高,有时得分低,那么这个指标就是不可靠的。 b指标的有效性 如果所选取的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因变量的理论内涵或构想,那么就称该指标是有效的。这一点是与操作性定义的过程密切相关。 c指标的敏感性 因变量的指标不能太难或太容易,否则就会对自变量的变化不敏感。 天花板效应(ceiling effect)

精彩心理学实验范式整编汇总

实验心理学经典范式整理 潜变量分析(latent variable 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Miyake等报告的一项研究表明,虽然三项执行功能(对优势反应的抑制,注意转换和记忆刷新)间存在一定的相关,但也清晰地表现出相互可分离性;并且,这三种执行功能在一系列复杂执行任务(包括神经心理学测验)中的贡献是不一样的。然而,由于潜变量提取需要进行多项测验,结构方程建模还需要较大的样本量,使得这种研究方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困难。 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P.O.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 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工作记忆任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实验心理学重点(附内容)

Lecture 1 导论 1、冯特、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和影响 冯特: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生理心理学原理》是近代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最重要的著作。使心理学脱离哲学而转变成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独立科学。 艾宾浩斯:通过严格的系统测量来研究记忆。打破冯特的“不能用实验研究高级心理过程”的宣言,以自己作被试进行了著名的记忆实验。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Lecture 2 科学心理学 1、掌握实验范式的概念,熟悉一些常用范式,如习惯化范式、stroop effect等 实验范式是指按照某一比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方向或研究步骤。 “按既定的用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 实验范式实际上就是相对固定的实验程序。用途,第一,是为了是某种心理现象得到更清晰准确的描述和表达,第二,是为了检验某种假设、新提出来的概念。 习惯化范式:习惯化是指婴儿对多次呈现的同一刺激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乃至最后形成习惯而不再反应。去习惯化是指在习惯化形成之后,如果换一个新的不同刺激,反应又会增强。用来探讨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感知觉、注意等。 Sstroop effect:Stoop发现red green blue grayyellow,这些单词分别用这五种颜色写出来,但单词的意义和颜色相矛盾,比如,用红色写的“green”。让被试逐个将这些单词的颜色读出来,这叫唱色;让被试将单词读出来,这叫念字。发现唱色明显较慢。80年代以后,传统的Stroop效应与启动效应等范式结合而形成了新的实验范式:Stoop范式。 2、科学的方法的特征 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对心理行为现象的解释,具有可重复性和自我校正性。 心理研究也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 科学方法的优越性(两个原则): A、强调经验观察:采用一定方法,系统观察现象,获得资料。“实验”的方法 B、提供了帮助人们判断知识和信念正误的程序,公开的、可以自我校正。观察所得组织为理论,并可检验或证伪。 3、理论的概念、功能及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理论:解释多个事件或关系的一组相关表述。 功能:为数据的系统化组织提供框架;依靠理论对实验结果作出预测。 与实验的关系:

实验心理学期末汇总

一、名词解释 1.2负启动效应 ●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是指先前的加工活动对随后的加工活动所起的促进作 用。起抑制作用的启动效应则被称为负启动效应(negative priming effect)或抑制性启动效应(inhibitory priming effect) ●负启动效应最早是由Dalrymple-Alford和Budayr(1966)在stroop色词研究中提出 的。 ●负启动作为分心物抑制的研究方法却是由Tipper的研究而开始的。 ●Tipper等指出,涉及注意选择性机制主要有两种理论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选择的主要作用是使专注信息得到进一步加工(即目标激活)。 –另一种观点认为,选择具有双重机制,即专注信息的进一步加工和被忽略信息的积极抑制相结合(即目标激活和分心物抑制)。 Tipper的负启动实验的方法学思想:如果在专注刺激的选择期间,一个被忽略信息的内部表征是与抑制相联系的,那么对要求相同内部表征的一个随后的刺激加工就会象先前被忽略的信息一样被削弱。 2.3负近因效应 指的是在单词自由回忆的测试中,近因部分的单词回忆率低于系列位置曲线近因部分前面所有部分的回忆率。 负近因效应的特点:在最后的自由回忆中,所有系列的最后几个单词的回忆成绩显著低于渐近线;而在各个系列的立即自由回忆中,同样的这些单词的回忆成绩却最好。 Craik对负近因效应的解释:近因部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时间较短,复述次数少,没有转化到长时记忆中,从而导致从短时记忆中消失。 3.2中文屋剧情 实验设计:设想被试是剧情的主要角色,一个人被锁在一间屋子里,经过门的缝隙看到一张卡片,上面写两个汉字;屋子里有一堆写着汉字的卡片,也有一些用英语写的说明书,告诉被试怎么从门缝得到的符号去匹配屋里已有的卡片上的符号。根据英文说明书描绘的模式与形状来进行匹配,把正确的符号卡片从一堆卡片中跳出来,从门缝扔出门外,这样的过程不断的重复,逐渐地被试挑选符号的过程会进行的相当快。 用人工智能的语言来说,屋子外面的人是计算机的使用者,被试则是计算机的中央处理器,输入屋子里的中文符号是问题,有屋子里扔出来的符号是答案,英语说明书就是计算机程序。对计算机的使用者来说,似乎能理解中文,因为给出的答案的恰当的。然而如果想象自己在剧情中就会清楚的了解,所做的一切只是遵循英语说明的某些规则行事。 Searle的思想实验证明了即使通过Turing 检验也不一定说明计算机能思维。赞成弱的人工智能,向强人工智能发起挑战。 4.2特征整合论 5.2Turing检验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

AVL单元:在认知心理学中,常常把听觉的、口语的、语言的代码联合起来,称之为AVL 单元,认知心理学用(AVL单元)作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加工代码。 部分报告法:主试呈现一些信息,不要求被试全部报告。 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不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产生式系统:安德森认为产生式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认知阶段,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陈述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一个人对自己通过练习后逐渐获得的技能或经验的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个体对客体事实的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特定经验无意识的影响了当前信息加工处理的绩效,而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经验,也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与操作。 外显记忆:是指个体能运用记忆中所存储的信息并能意识到记忆活动的过程,能够意识到自己正在积极地搜寻记忆线索,并把当前的刺激信息与提取出的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以便能回忆出不在当前的事物的记忆。息的知觉或准确的摄取。 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人脑中存储一分钟以上,几天、几月、几年,乃至终身的记忆。 佩奥的双重信息编码理论,在长时记忆中存在两种独立的编码系统,即(语义编码系统)(表象编码系统) 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1分钟左右的加工处理与编码。加工代码:AVL单元信息容量(有限性)是短时记忆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7+-2 5.斯滕伯格认为,短时记忆中对刺激信息的加工处理是以(完全系列扫描)的方式进行的。 瞬时记忆:又称为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外界刺激信息通过感觉器官时,按输入刺激的原样,以感觉痕迹的形式在人脑中被暂留的过程。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短暂、容量大。 工作记忆:又成为操作记忆,是对输入的刺激信息再一次进行加工与编码,使其信息容量扩大。 感觉信息加工:是指感觉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受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通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感觉登记的特点:物理特征编码,保持时间十分短暂,记忆容量较大 计算机模拟方法.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现人的认知活动及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方法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系统(感觉登记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脚本:认知心理学把人所从事的某些典型活动,按先后次序所作的有组织的认知称为脚本监视:指一个人获得有关自己认知活动的进展、效果等信息的过程。 控制: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调整的过程。 机械性复述:或称为维持性复述,即不是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理解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通过不断的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记忆中。 精致行复述:或称为整合性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刺激信息进行分析,使之尽量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的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记忆的认知结构中口语报告法:被试在解决某项问题时“出声思考”(出声讲出)其思维内容,研究者记录后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被试认知活动规律的研究方法,又称为“口述记录分析法” 流程图示指以作业图或信息流程图的形式表示人的心理活动,并以此分析人的信息加工过程的研究方法。 模式识别:指人把输入刺激的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模式识别过程一般经历分析、比较、和决策三个阶段 全部报告法:快速的给被试呈现一组刺激项目,要求在刺激信息消失之后,被试立即报告自己刚才看到的所以项目,可以写出来或说出来 启发式: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粗略搜索来解决问题的策略。 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2逆向搜索 认知的实质是(监视)(控制)

实验心理学专业知识汇总资料

实验心理学考点整理 第一章 1、实验心理学:在实验控制条件下对心理能力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分支,是应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1)客观性(2)验证性(3)系统性 3、获取知识信念两类方法(1)科学方法:演绎逻辑;归纳逻辑;中庸逻辑 (2)非科学方法:权威;注意凝聚;先验(ppt) 4、心理学研究方法: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史等 现象学的研究方法:观察/个案/访谈 实证的研究方法:相关/实验 5、描述研究法:描述一种我们感兴趣的行为或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分为观察法(自然观察法与参与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 观察法样例:费孝通—江村经济福西—观察山地大猩猩 如何保证观察本身不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反应性问题的控制) a.无干扰观察——艾布尔艾贝斯费尔特的无表情研究(调整镜头的角度) b.无干扰测量(如:课堂分析系统) 6、相关研究法a.是对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互相关系的测量b.与描述性研究方法相比,相关研究在控制、测量和统计分析更严格 c.相关研究的目的是在于证实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性,并对其关系的强度和性质进行描述,并不解释内在原因 d.相关研究法优点:显示共变关系,提示因果关系。有因果一定有相关,有相关不一定有因果。 缺点:相关的前提必须满足;无法确定因果方向。 注:高相关不等于真的相关(可能与第三变量有关)高相关不等于因果关系推导因果关系时,相关关系是前提(因果一定相关,相关不一定因果) 低相关不等于无关系(全距和样本太少)问卷调查是因果研究,实验研究是相关研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第二章 1.心理学研究的规则:(1)多重条件规则;(2)避免混淆因素规;(3)则随机化规则;(4)统计检验规则;(5)使用全部数据规则 1.1多重条件规则 a.任何实验都必须不止一个条件

认知心理学ppt整理(超简洁复习提纲)

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奈瑟关于认知的经典定义,及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研究主题:心理表征和心理过程。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4.能够距离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掌握反应时方法在认知研究中的运用,能够选取经典实验说明反应时方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应用,如相减法,相加因素法等 模式识别 1.能够陈述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特征整合理论和拓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 注意(分为选择性主义、分配性注意、持续性注意) 1.理解知觉(早期)选择模型与反应(晚期)选择模型的区别和中枢能量说的主要观点 2.能够举例说明控制性加工与自动化加工的特点 短时记忆 1.知道记忆信息三级加工模型的主要内容 2.知道感觉记忆的一般特点及经典实验,比如斯波林(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 3.能够陈述加工水平说的主要观点及其实验证据,自我参照效应及其实验证据 4.理解短时记忆在编码、贮存、提取和遗忘等方面的特点及组块、工作记忆的概念 5.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性及组块概念,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的意义,斯滕伯格(Saul Sternberg)关于短时记忆中信息提取的经典实验 长时记忆 1.能举例说明程序性记忆与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不同,并能陈述内隐记忆的主要特点 2.能陈述双重编码说的主要内容及其实验证据 3.编码特征假设与情景关联效应 4.理解语义记忆的层次网络模型和激活扩散模型不同及其验证,启动效应,句子验证作业实验与典型性效 应现象 结合所学记忆理论与研究,谈谈如何依据有效记忆的条件,运用有效策略提高记忆效果 表象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 1、在实验心理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物有费希纳、冯特和艾宾浩斯。 2、费希纳的贡献:(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针对的都只是感觉) 费希纳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一方面,他关于感觉测量的思想被后人进一步深化:对各种心理现象都试图进行科学量化研究,并用数字形式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从费希纳阈限思想的不足和缺陷出发,后人发展出了新的心理物理方法——信号检测论。 3、冯特的贡献:(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象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2)冯特提出必须用试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进了科学殿堂。(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大学的心理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撒遍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冯特的影响:他的研究实践和大量著述宣告了实验心理学的诞生,搭建了实验心理学这座大厦的框架。 4、艾宾浩斯的贡献:(1)证明了试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影响:(1)诱使后背心理学家们不断尝试将实验法应用于各种心理现象(2)他采用的人工条件下实验研究的方法,成为此后所有实验心理学研究的金科玉律,保证了实验心理学结论的客观性(3)仅从记忆研究这一点来说,艾宾浩斯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5、科学的目标:描述、解释、预测、控制。 6、非科学方法的特点:听信权威之言、注意凝聚、先验 7、科学方法的特点: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能够自我校正、 8、实验室实验的优势:实验室情景比真实生活更可靠、实验室情景得出的结果更具说服力、不会直接将实验室结论无限推广到真实生活中去。 9、科学的原则:系统的经验原则、可重复原则、可证为原则、俭省原则 8、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相关研究法和实验法 9、怎样理解观察法是听自然演讲实验法还是向自然发问? 10、研究人类被试的伦理原则: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保障被试退出的自由、保护被试免遭伤害、保密原则。 11、实验心理学的一般伦理:在进行心理学实验研究中,研究者自始至终都应该奉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工作作风。 12、实验心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课题、选择被试、确定实验控制(因素型、函数型)、数据整合和撰写研究报告。 13、怎么选择课题:实际需要、理论需要、个人经验、前人研究与文献资料 14、构成实验的三大要素:假设、变量、控制 15、自变量包括:作业变量、环境变量、被试变量 16、对自变量的操纵:下操作定义、确定自变量的各个水平(2*2表示有两个自变量,每一个包含两个水平) 17、因变量要是客观的、量化的、有效的 18、实验心理学中的典型额外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皮革马利翁效应)、要求特征(霍桑效应、安慰剂效应)。

实验心理学整理版

一、名词解释(4个) 1.自变量:即刺激变量,它是由主试选择、控制的变量,它决定着行为或心理的变化。(实验者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具有刺激特点、环境特点、被试特点、暂时被试差别四种类型。 2.额外变量:不准备研究而对被试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主要根源。可以通过排除、恒定、匹配、随机、抵消、统计等进行控制。 3.变量混淆:应该控制的变量没有控制好,那么它就会造成因变量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选定的自变量与一些未控制好的因素共同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混淆的结果是额外变量就是潜在的自变量。 4.主效应:指由一个自变量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因变量变化,多出现在多因素试验设计中。5.交互效应:(指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受其他自变量的影响情况。)当一个因素(自变量)对因变量影响的大小因其他因素的水平或安排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时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影响因变量的结果。 6.嵌套设计:指在实验设计中一个自变量的每个水平仅与另一个自变量的某个水平相结合。7.真实验设计:是在各种设计方法中要求控制条件最严密、操纵自变量最有效和测定记录因变量最准确的一种。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常常需要将这类研究置于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也称为实验室研究设计。(张一中,1998) 8.随机区组设计:将控制的额外变量分为几个组,组内同质,每一区组接受全部实验处理,同一区组内被试按设计要求随机地接受处理的实验设计。目的是对某些特殊额外变量进行控制,使处理效应的估计更加精确。 9.拉丁方设计:拉丁方设计又叫轮换设计,即让各组被试都接受不同的处理,对实验处理的顺序和实验时间的顺序采用了轮换的方法。 10.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是指每个或每组被试接受所有自变量水平的实验处理的真实验设计,又称“重复测量设计”。 11.被试间设计:指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一个自变量水平的处理,对另一被试(组)进行另一种自变量水平处理的实验设计。这种设计的特点是,比较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因此,这种设计又称为组间设计。 12.混合实验设计:既包含非重复测量的变量(被试间因素),又包括重复测量的因素(被试内因素)的实验设计。 13.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刺激的呈现引起一种过程的开始,此过程在机体内部的进行是潜伏的,直至此过程到达肌肉这一效应器时,才产生一种外显的、对环境的效应为止。因而,反应时间往往也被称为“反应的潜伏期”。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二、效应的处理(简答4个) 1.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者为搜集能证明其假设的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无意地通过不同的表情、动作、语言将预期的要求暗示给被试(人或动物),造成一种引起实验结果有利于证明原假设的效应,即称为实验者效应。 2.被试效应:(霍桑效应、被试者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我们称之为“霍桑效应。也可以是,由于实验对象对其被试身份的认知及态度而产生有意识的变化。 (处理) (1)采用双盲实验法,让主试和被试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实验。 (2)另外一种方法是“霍桑控制”, 也就是增加一个霍桑控制组, 设计如下: 在该实验中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