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精选范文3篇

《秋天》说课稿精选范文3篇
《秋天》说课稿精选范文3篇

《秋天》说课稿精选范文3篇

引导语: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精心的《秋天》说课稿精选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第三单元第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我准备用一课时完成本课教学。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优美诗文,易于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要突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内容探究等方面的教学。

《秋天》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表现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依据本单元本课的特点,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考虑,预设本文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依据以上两点,我预设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语文课程标准》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所以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

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 ___,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诗歌,适于朗读,所以讲析文章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绘的自然美。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而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对语言文字也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这节课,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

根据课文文质兼美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主要以出示秋天的风景图片、使用相关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我认为教师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而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根据我所授课班级学生底子薄、认知水平低、自觉性差的现状,我估计学生可能会在“品秋”“写秋”环节中出现困难,这时教师可根据当时的情况,就出现困难的环节,以对话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看法,拉进师生距离,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更好的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这节课我是按“引秋——诵秋——品秋——写秋”进行教学的。其中我把教学重点突出在“诵秋”环节;在“品秋”环节中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师给学生们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由此创设情景导入。(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轻松的心情利于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进入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本环节以读为主,使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秋”有个总体印象。

1、初读课文,划出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出朗读节奏、分辨朗读语气、语调。

3、学生自读与赛读,并在学生中互评,教师给予适当的鼓励。

4、请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也可找出你认为诗中用得好的词语,做适当的批注,并与同学交流。教师也可找出自己喜欢的诗句、词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加以引导。

设计意图:这样就能使学生入景、入情的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够掌握精读的方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素养中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

的兴趣与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在此环节中,学生组成小组,主要围绕教师给出的三个问题讨论、质疑,探究全诗。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找出每节诗的点睛之句。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诗中刻画了几幅图景,请分别给它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发言,板书。)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这首诗创造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归结出诗文的特点并板书出来。)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辅助引导为辅,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

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把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把它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课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理解有不足之处,教师可以自己头脑中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教学的难点。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

发现美的习惯。也可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思想观念。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在学生试背过程中,在此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智力素质中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读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了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布置作业: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在这节课的授课过程中,我能够摈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校本实例及校本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孩子,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诗或作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认为这也体现了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渗透。让孩子们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的品味诗意,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孩子营造了一个“大语文”的氛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诗歌的形象

2、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3、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情感与价值目标:

4、通过创作诗歌来体会秋天特有的魅力,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反复朗读,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对三幅画面进行感悟。

运用想象和联想,对三幅画面做个性化描述,进行审美的再创造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式

教学时数:一课时

1、看一幅秋景图,听一曲《秋日的私语》音乐导入课文

2、学生描述自己对秋的印象,体验秋的景象。

1.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感受节奏、感知内容。

2. 学生个别范读,师生互评,说说本诗歌的朗读要把握怎样的感情基调。

3. 有感情的齐读,说说本诗歌向我们展现了怎样的诗歌形象

(初步感知:这是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4、选择诗节进行朗读竞赛。生生互评

要求----读出情感(对秋的喜爱)、读出感情基调(清淡)

1、小组研讨本诗所表现的三幅画面

A、教师举例示范。抓住每一节中富有表现力,能传达作者感情的词句进行探究

如:“饱食”写丰收之景,表达收获的喜悦

B、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一节,揣摩语言。

要求:所选词语能突出次节的画面特点,深入理解

(教师备案:第一节:“飘”、“饱食”、“肥硕”、“栖息”—清幽而有喜悦;

第二节:“冷雾”、“满”、“轻轻”、“游戏”--- 清冷而有闲情:

第三节:“廖阔”、“满流”、“香与热”、“梦寐”—清静而有香甜)

2、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要求:(像朗读一样进入角色,抓住意象,融入感情)

3、投影提示,背诵全诗

A、教师点拨欣赏诗歌意境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B、根据本诗意境,构置画面,培养情趣

A、比较阅读:读《秋景》,比较与《秋天》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相同之处。

第十四课 (学案+同步练习)

第14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明朝建立的史实,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2.了解明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表现; 3.正确认识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的影响。 学习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学习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评价 1、明朝的建立时间是_______,建立者是___________,都城是___________。 2、朱元璋强化皇权 在中央废除_____________,撤销_____________ 在地方废除______________,设_____________ 在军事上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___,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______ 为了监视臣民,朱元璋设立了____________,明成祖时又成立了_____________ 3、明朝科举制发生变化,题目的来源是_______________,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来自_________ 答题的文体是___________ 4、明朝时引进了原产南美洲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的丝织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的制瓷业中心是__________,全国性的商贸城市是_______________,出现的商帮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题发现,合作探究 明太祖朱元璋对地方和中央官制的改动,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强化皇权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课堂检测 1、中国的丞相制度被废除是在() A 、元朝B、明朝C、清朝D、宋朝 2、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三通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 3、明太祖设立的特务机构是( ) A、东厂 B、西厂 C、锦衣卫 D、内阁 4、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主要表现是() A、废中书省,设三司 B、废丞相,设六部

第14课学案

周口文昌中学“216”高效课堂历史学案课型:新授课编号: 14 班级:姓名:日期: 11.11 审核: 课题:第14课新中国的外交成就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成就;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的主要史实,探 究其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自研课导学】1.重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难点:中苏关系恶化、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2.资料:历史书籍、名人传记、优化探究。3.根据自主学习环节的要求完成预习、总结归纳环节。4.用红笔标注有疑问的地方。 看图回答问题:上图片中是哪 两位历史人物?什么事情让 两位国家元首走到一起的? 思考:新中国成立初采取什么 外交方针、原因、开展什么外 交活动? 【导学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的恢复 思考:这幅图片是尼克松和周 恩来在上海国际机场场景,试 问这一时期中美关系有什么 变化?中日关系有什么进 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答案:1.B 2.B 3.D 4.C 5. A 6. B 7. C 8. (1)动机:受政治目的驱动。经济根源:自然经济始终占统治地位。 (2)思想倾向:清政府投降卖国。问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成反动同盟共同压迫中国人民;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 封建的国家,中华民族面临的艰巨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3)表现: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贡献: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4)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和推进新型区域合作。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初中语文】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课时训练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2)肥硕()(3)鳊鱼() (4)乌桕()(5)栖息()(6)寥阔()(7)枯涸()(8)清冽()(9)芦篷()(10)梦寐() 2.填空: 本诗作者,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代表诗集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的。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过稻香的镰刀() (2)秋天在农家里。() (3)秋天在渔船上。() (4)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4.课文感知,想象延伸。 (1)《秋天》中对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仿照课文以《春天》为题写一首小诗。 拓展训练 踩着满径的黄叶,裹着一路的菊香,秋姗姗而来,叩响了季节的门。 它从一片绿里带黄的落叶中潜入,驱散夏季的酷热。它是那高远澄静的天空,它是那纤尘不染的池水,它是那缠绵悱恻的雨丝,它是那皎洁无比的满月…… 九月的初秋,仍有着夏的余韵。蛙声虫鸣逐渐稀落了,只有寒蝉依然在柳树上鼓噪着它的乐章。水面残荷点点,成熟了的莲蓬开始从夏日的梦中醒来。玖瑰和月季仍然吐着芬芳,在渐冷的秋风中延续着青春的美丽。桂花开了,在疏朗的月夜中散发着阵阵幽香。 南飞的雁儿掠过蔚蓝的天空,在人们心中划出秋的痕迹。风渐渐大了起来,卷起干枯的黄叶,蝴蝶般地飞旋着;仿佛纷纷坠落的音符,装点着清冷的秋晨。阳光照在蜷缩起来的枯草上,倦倦的,添了几分秋的寒意。霜花在静谧的夜晚走进了庭院。早晨起来,屋顶上,草地上,到处白花花的一片,窗户上蒙着一层白气,为调皮的孩子们提供了一块一展画技的地方。时不时地落些秋雨,细细的,绵绵的,那缥缈的游丝蒙着游子的心。“一阵秋雨一阵凉”,一天天地,秋向深处走去,奏响了冬的序曲。 菊花却在这寒风中笑着,闹着,舞动着绚丽的花瓣,有的若绿波微微,有的像玉指纤纤,清淡疏朗,仪态万方……,它们各展其貌,热热闹闹地打扮着秋天。枫树也擎起了火炬,层林尽染,漫山红遍,那火热的色彩点燃了生命,也点燃了秋天。松柏翠绿依旧,沉稳地微笑着,注视着这并不缺少色彩的秋。

七上2. 秋天的怀念 微课教学设计

《秋天的怀念》教案 【课题】 秋天的怀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标题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体会母亲的形象。 2.感悟母子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会感恩与爱。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通过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题。 2.品味生动的描写语言,理解深厚而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1.理解“好好活儿”的含义。 2.体会“我”与母亲当时的心境。 【教学方法】 谈话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史铁生生平。 【教学过程】 环节一:观看视频,导入新课 1.观看《给妈妈洗脚》小视频。 要求:仔细观察在孩子说:“妈妈洗脚”后母亲的动作与神态,观看后与同学复述交流。 2.学生复述时,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回忆画面。 3.引导议题:是否具体形象的描述会让画面更为生动且活灵活现呢?别找 机会大,让我们带着疑惑走进课文,一块儿验证吧!(板书课题) 环节二:研读语句,感知文意 主要采用朗诵的方法,让同学们感知文章中的情感,再请同学对他进行评价后,用自己的体悟读一读,进行比较,加深情感。 1.播放第一自然段音频,边听边圈点勾画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母亲的句子, 注意在旁边作批注,注明具体的描写手法也好,谢谢自己的情感感悟也行。(板书:母亲)

①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动作、神态、语言)(板书:悄悄、偷偷) “悄悄躲出去”,让“我”尽情发泄,以恢复平静(母亲对痛苦暴躁的儿子的理解、体贴、宽容);“偷偷地听着”(母亲对病残儿子的无比牵挂和关切);让我读懂了母爱就是理解、宽容、牵挂、关切、小心翼翼! ②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动作、语言)(对比)(板书:扑、抓、忍) 点拨:“娘俩”指的是谁?——母亲和“我” 2. 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儿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 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给大家听。(板书:儿子)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前面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板书:突然、猛地) ②“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恶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板书:狠命、捶打、喊) 3. 你怎样理解“我”的表现? 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21岁,风华正茂、生龙活虎,突然瘫痪了双腿,命运太突然、太残酷,换成谁都会一下子承受不了。 4. 那母亲呢?她正处于什么样的状况中?谁能告诉我,在文章中找找! ①可我却一直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插叙) ②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消化道出血是肝癌晚期死前常见的症状,往往发病较快、危险度及病死率也极高。) a. 这些痛苦儿子知道吗?当一个病人清醒地知道她离死亡更近的的时候是一种痛苦,然而,还有比这更痛苦的是生龙活虎般的只有21岁的儿子瘫痪了双腿,娘要是没了,儿子可怎么活?作为母亲,还有比这更揪心的痛吗? b. 面对这种种的痛,母亲有没有选择发泄、怨恨、逃避、甚至放弃?没有!(与儿子的自暴自弃形成对比)她是怎么做的?(板书:对比)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非常迅速,说明母亲早在一旁观察我的举动;“忍住哭声”儿子的自暴自弃使母亲痛不欲生,强忍着刀割般痛苦,极力劝勉儿子坚强面对眼前挫折,字字沉重,句句贴心。(母亲的爱好坚定!) 5.母爱都体现在细节里,说说你的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让体现爱的?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进行总结) 环节三:带入情感,升华主题 1. 此时此刻,老师深信你们已经读懂了这位母亲的心声,无论如何也要让儿子好好活!母亲的爱——用心良苦!哪个同学愿意把第一段最后这句让人听了揪心的话“忍住哭声”读给大家听?(先指导读、再齐读) 2.爱的教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比如在生活中的摩擦、学习上的不如意。可能也会有人向史铁生一样消极对待,但是老师更希望同学们能勇往直前、直面挑战。有需要倾诉和排解的时候,我愿意倾听你们的故事与烦恼。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课件 《秋天》教学设计 《秋天》一课是辽师大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之一。本课旨在通过观察秋天的天气、动植物等的变化,感受秋天的季节特征,欣赏秋天的美,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 活动目的: 1、培养儿童关注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引导儿童经历发现的过程,体验发现的快乐。 2、初步掌握秋天的自然常识,引发儿童对自然现象和生活中问题的探究兴趣,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提升儿童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3、尝试用观察、搜集资料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活动重点: 引导学生发现秋天的美,热爱大自然,关注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活动准备: 1、布置学生课前观察秋天,搜集一些和秋天有关的资料:树叶、诗歌等。 2、,资料袋等。

[设计意图:课前让学生观察秋天景物的变化,这样,对于学生上课的介绍才能正确引导观察,有生活实际经验,使学生感悟到秋天是农作物成长、成熟的季节。] 活动过程: 一、猜谜入秋,发现美 1、老师知道大家喜欢猜谜语,给大家带来一个谜语“天气凉,树叶黄,大地穿上金衣裳”打一季节。 2、导入:老师这有秋天的录象(放录象)随着镜头的推进,一幅北方金秋宜人的风景图展现在眼前。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3、秋天到了,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落叶的金秋时节,共赏秋天的'美! (板书:5、秋天) [设计意图:品德与生活课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不是只讲儿童身边的生活。课上,不仅引导学生介绍身边的秋景,而且还借助欣赏了其他地区的美丽秋景,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二、童心识秋,感受美 (一)了解秋天的特征 1、师: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自然里许多植物的颜色悄悄发生着变化。我们在北方,看到树叶变黄了,就知道秋天来了。那么你还知道秋天有什么变化呢?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学案.

新建学校四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第二课时 一、自由读文,感受白公鹅的派头 1、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⑴作者怎样写白公鹅的走路: ①每一步动作。 ②过路的结果: 特点:高傲。 ③被狗追赶时的缓慢行走。 ⑵请几个同学朗读课文。 2、朗读感受鹅在河里的活动: ⑴作者是怎样写白公鹅在水里的活动: ①翅膀的扇动有力。 ②强占地盘。 特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③公然吞食鱼肉饵。 3、请喜欢的同学起来读一读: ⑴感受作者语言的能力。 ⑵写法:拟人、夸张。 ⑶具体的句子(见书)。 ⑷语言:幽默风趣。 二、自主学习,感悟特点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6自然段,想想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 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划出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词句,写写简单的批注。 2、交流:这只白公鹅有什么特点,使得作者称之为海军上将呢? 研读句子一: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落步之前,它总要先把脚掌往上抬抬,再合上脚蹼,就像收起张开的扇面一样;然后摆一会儿这个姿势,再不慌不忙地把脚掌放到地上。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它总是高傲地、一动不动地挺着长长的脖子,好像头上顶着一罐水。 A、它走起路来慢条斯理,仔细掂量着每一步。(动作缓慢,考虑周全,像海军上将在检阅部队) B、通过车辙凌乱而泥泞的路时,它也那么有办法,身上的任何一根细翎都不沾上一点污泥。[海军上将一身雪白的军装,就给人一种威风、神气的感觉,任何的艰难险阻在他的面前总显得那么渺小] C、就是狗在身后追赶,这只鹅也决不举步奔跑。[和海军上将一样,即使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故乡》学案新人教版

故乡 精彩开篇词 提起故乡,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在变,再次展现于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这些?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让学生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层,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bǐ)谷鹁鸪 ..(bó gū) 颧.(quán)骨折.(shé)本 潺潺.(chán) 伶仃 ..(zì suī) ..(líng dīng) 恣睢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辗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3.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清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原名周樟寿,字豫才,后改名为周树人。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正阳县),是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母亲鲁瑞、父亲周伯宜。他一生中写过小说和散文,杂文,其中杂文700多篇,为我们留下3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本文选自《呐喊》。

秋天的怀念 学案附带答案

《秋天的怀念》学案 【学习目标】 1.能够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在“秋天”的故事中,理解“母爱”的内涵。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史铁生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从小跟奶奶生活 1964年,毕业于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 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生产队关照让其担任饲养员,放牛喂牛。 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 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 1974年,到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因患肾病回家疗养。后从事写作。 1998年,被确诊为尿毒症,需隔日透析以维持生命,其经费主要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北京市政府负担。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史铁生, 作家。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曾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代表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2.写作背景 《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创作比较突出地表现对于残疾人命运的关注。他在21岁的时候,高位截瘫,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文章。 3.文体知识 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真情。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1、以自己喜爱的方式初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读准字音,并勾画出不理解的字、词。(方法提示:圈画、积累文中的生词、难字,特别关注字词的读音与解释。) A字音、字形:(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瘫痪(tān) 憔悴(qiáo) 侍弄(shì) 捶打(chuí) 絮叨(xù)仿膳(shàn) 诀别(jué)暴怒(bào)恢复(huī) B词义:(记忆并补充) (1)侍弄:经营照管。 (2)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3)暴怒无常:形容人很容易发怒,而且很没规律。 (4)喜出外望:遇到出乎意料的喜事而特别高兴。 (5)诀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6)淡雅:素静典雅。 (7)沉寂:十分寂静。 (8)絮絮叨叨:形容说话啰里啰嗦。 (9)央求:恳求。 (10)泼泼洒洒:水泼洒的样子。文中形容花开得茂盛。 (11)翻来覆去:指来回翻身。形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任选以上6个词语,写成一段话。要求:语句通顺,意思表达清晰即可,字数不限。 略。 【合作探究】 1、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秋天?为什么要选择秋天这个季节表达对母亲的怀念? 明确:1.天上的北归的雁阵;北海的菊花开了。 从北归的雁阵和菊花可以看出史铁生写的这篇课文写的是秋天,菊花是在秋天盛开。 2.因为秋天是一个伤感的季节,而且母亲总想带我去看菊花,舒缓我的心情,她也是在秋天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

《秋天的怀念》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母亲艺术形象,感悟作者意图。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有感情的读好课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学习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和运用色彩烘托情感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母博大、宽厚的母爱和儿子对于母亲的思念、忏悔、自责。 2.体会磨难对于人生的意义,学习在磨难中成长坚强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品味赏析细节描写;朗读设计的评价和指导;探寻作者写作意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唐朝有一位诗人叫做孟郊,他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游子吟》,同学们会背诵吗?(齐声背诵《游子吟》) 在唐代诗坛上,孟郊并不是很有名的大诗人,可是他的这首《游子吟》却人人传诵,因为这首诗歌颂了人类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母爱。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表现母爱的散文:《秋天的怀念》。 2、展示教学目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根据课文内容,推断作者遭遇 (二)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

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被译为日、英、法、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为人低调,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楷模。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定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三)通读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思考问题。 1.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 母亲“我”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勾画出表现作者对生活态度发生变化的语句。) 明确:“我活着有什么劲”(绝望) “要好好儿活” (再生) (师):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发生巨大的转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明确:母亲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学案新人教版

14.驿路梨花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体会本文巧设悬念来间接描写人物的方法。 2、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体会标题的深刻含意。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彭荆风,江西省萍乡市人。当代作家。他只读过两年初中,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开始在报刊上发表作品。1956年与人合写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和《芦笙恋歌》,后拍成电影,受到好评。”文化革命”中,受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坐了七年监狱。打倒“四人帮”后,出版作品有长篇小说《鹿衔草》,短篇小说集《驿路梨花》等。 2、文学常识: (1)悬念:利用人们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前景的关切和期待心理,从中设置悬而未决的矛盾现象,通过让读者在悬念中产生猜疑、紧张、渴望、揣测、担忧、期待、欢快等种种复杂的心理感受,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并急切期待解决的后果。用设置悬念的手法,推进事态的发展,就能避免平铺直叙。因此,悬念既是一种结构技巧,也是一种叙述技巧。 (2)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起到铺垫、照应、补充交代、说明,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富。【自主学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语言流利。 2、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麂.子( ) 修葺.( ) 蕈.( ) 恍惚 ..( ) 菌.子( ) niǎn ( )走yì( )路mímáng( ) 竹miè( ) 3、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陡峭:修葺: 修长:恍惚: 简陋:悠闲: 5.按课文顺序与时间顺序分别复叙课文。 [导航]:注意分清两种顺序的区别与联系。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14.《秋天》学案 教师寄语:语文学习需要联想和想象,就象飞鸟需要翅膀。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2、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3、能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重点: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学习过程: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整个词语。 1、肥硕.() 2、栖.息() 3、寥.阔() 4、枯涸.() 5、清洌.() 6、梦寐.() (二)填空、简答。 1、本诗作者,四川万县人。现代、,代表诗集等。 2、为什么说诗歌所描绘的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答: 3、诗中刻画了哪几幅生动鲜明的画面?试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 答:⑴⑵⑶ 4、诗歌写出了秋天什么样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二、自主探究 1、找出你喜欢的诗句或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诗,体会、分析感情、语言的精妙之处,写出你的理解和大家分享。 2、“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你的疑惑,有疑问大家帮。比一比看谁提出的问题有价值。(1)、 (2)、 (3)、

3、帮老师解疑惑 ⑴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⑵诗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发挥想象,给你最喜爱一幅画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说明这样命名的理由。每幅画至少拟三个名字。 ⑶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 4、朗读,加深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并展开想象,在脑中描绘出那一幅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让自己置身于其中。 三、讨论交流,合作释疑 1、第一个环节。选取三幅图景中你最喜欢的画面,结合自己的感受,想象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2、第二个环节。请根据自己对秋天的认识,也以“秋天”为题写一首诗,或一段优美的文字: 四、拓展延伸(走进来,一起收获成功的喜悦!) 1、品味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1)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2)秋天梦寐 ..在牧羊女的眼里。 2、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一节诗,想像其中的意境,及其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把诗歌扩写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段。 五、达标检测 (一)基础与理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肥硕.()栖.息()寥.阔()枯涸.()清洌.()梦寐.() 2.《秋天》选自,作者何其芳,现代、。 3.全诗共三节,结构上很相似,请简单加以说明。 4.全诗描绘了三幅图,请分别加以概括。 第一幅图: 第二幅图: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宁海外国语学校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4课《秋天》导学案(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秋天》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与出生子并正确注音。 【自主预习案】 一、自主先学,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何其芳(1912 —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评论家,原名何永芳,出生于四川万州一个守旧的大家庭。幼年时即喜爱中国古代诗词小说,1929年到上海入中国公学预科学习,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歌和散文。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 2、写作背景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 —1933)。当时作者是20多岁的大学生,难得这位诗人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 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二、预习检测

1、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 —1977),现代 ________ 、_____ 、______ ,原名_______ 。代表作有散文集《画梦录》。《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 2、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伐木声丁丁()栖息() 青鳊鱼()乌桕(枯涸() y OJ li 印eng shu 3、解释下列词语肥硕: 清冽: 背() 竹( 寥廓: 梦寐: 蟋( 枯涸: 4、自己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重音。 1)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2)学生正确划分诗歌的停顿。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5、诗中描绘了几幅图画?为它们各拟一个小标题。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感情 6、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a.找出文中具有秋天特征的景物 b.找出文中具有乡村特色的词句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件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件 《秋天的怀念》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子情深,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材分析与处理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内容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创新点: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伟说些什么呢?这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课前准备:搜集有关作者或者作品的资料.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操作程序:激情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现象反思小结开放作业 一,激情导入 鼓励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猜测课文内容,如:作者在秋天怀念的是谁?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他(她)有什么值得作者去怀念的?齐读课题.秋天是我们看菊花的时候,在这时候作者想到了谁?(母亲).这是史铁生为了怀念母亲,写下的文章,谁能介绍一下有关作者和作品的资料吗?(学生介绍老师补充)

二,自主探究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默读课文,标出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并且画出课文的哪些地方使你最感动,并把简单的'体会批注在书旁. 三,合作交流 1,在自学的基础上小组讨论交流 2,在全班交流,老师引导学生抓信母亲的表情,动作,语言来说,尽量说得详细,让学生透过这四件小事概括出母亲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 3,然而当时我未能体会母亲的这一片苦心,这无私而伟大的爱,就在母亲与我诀别的时候,我才真切地体会到了母亲的深情,才真正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们想想这话是什么意思? 四,创新想象 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那种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已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在此,抓住时机给学生虚设情境,诉说心声.可以这样设计:假如清明节到了,你就是作者,站在母亲墓前,要说些什么?让学生自由表达. 五,反思小结 学习了本课,我们被文中的母爱感动了,说说你的母亲是怎样爱你的? 六,开放作业

秋天的怀念微课

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 ——教学片段 学习目标: 1、通过品读细节,体会母亲对儿女深深的爱,感悟人间的真情。 2、培养热爱父母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进一步掌握品读细节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1、如何品读细节。 2、体会博大的母爱。 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要读好一篇文章,我们也应该从细微之处入手。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品读《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的细节描写,感悟博大的母爱。(板书) 二、品读细节,感悟母爱。 1、品读动作细节“躲” (1)、图片呈现“躲“ (2)、设疑:母亲在躲什么?她为什么要躲?学生朗读后,初谈感悟。(3)、结合作者身世际遇,加深理解。 学生发挥想象,走进母子内心世界。 制止他,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躲出去,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透过动作细节“躲”,你感悟到了母爱是什么? (5)带着感悟的情,朗读这个细节。 2、品读动作细节“挡” (1)、遮风挡雨”中谈“挡”。 (2)、设疑:母亲为儿子挡掉的是什么?学生轻声读。 (3)、母亲为什么不让儿子看窗外的落叶? 联系上下文,并发挥想象,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 看着窗外的落叶,儿子会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母亲不让儿子看落叶,她想让儿子看什么?为什么?

(5)、一个“挡”让你感悟到了母爱是什么? (6)、指名读一读这个细节。 3、品读语言细节“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1)、过渡。 (2)、母亲的心里有自己吗?带着你的理解,再读一读。 (3)、透过这个细节,你读懂了母爱是什么吗? 三、总结。 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刚才,我们通过了解作者的身世际遇,联系上下文,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反复朗读等等方法来品读了母亲动作和语言上的几个小细节,感悟到了母爱是一直最懂孩子,一生守护孩子,一心装满孩子。不仅仅是文中的母亲,在座各位的母亲也是这样地爱着你们。 四、交流探讨。 找出文中其他的关于母亲的细节描写进行品读。 要求:读出感情,品出真情,说得动情。 板书设计 12 秋天的怀念 品读细节感悟母爱 躲一直最懂孩子 挡一生守护孩子 儿、女一心装满孩子 …………

微型课教案《背影》与《秋天的怀念》的对比阅读

《背影》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类比阅读,探究《背影》与《秋天的怀念》在选材、语言及写法上的相同点,并加以学习。(重难点) 2、感悟父(母)子深情,珍爱亲情,学会感恩。(感情态度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师:老师这里有一首现代诗,想与同学们分享: 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 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 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 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生齐:歌颂父爱。 (1白板:出示以上画线肉容) 师:在人生的长河中,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用爱滋润我们成长。有一篇文章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因为它是用爱编织的,这份爱深沉而真挚,它就是朱自清 散文《背影》。(2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本节课的学习目标。(3白板:出示学习目标) 二、速读感悟,明确主旨 师:请速读课文,思考: 1、本文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4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生:记叙了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送儿子回北京上学的事,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三、细读品味,感悟真情 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思考并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父亲说了哪些话? 2、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3、文章的标题是“背影”,作者写了几次背影?哪一次“背影”刻画的最令你感动?为什么?(5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父亲说了哪些话? 生:“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 “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父爱》 父爱如山,深沉有力,为我遮挡狂风暴雨; 父爱如水,沉默温柔,为我抚平内心的伤痕; 父爱如歌,悠扬厚重,给予我生活的动力; 父爱如海,宽阔坦荡,包容我的无数过失。 师:请同学们来读读父亲说的话,再品品《父爱》这首诗,它们的语言各有什么特点? 生:《背影》中父亲的话简洁朴实;《父爱》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用词华丽,但都饱含着父爱。 (6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由此可见:朴素的言语中也往往含有深挚的爱;平淡的话语里也往往含有至真的情。全文语言简洁朴实不加任何修饰,没有华丽的词藻,却表现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简而言之就是: (7白板:出示画线内容) 师:父亲为我做了那些事? 生: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为子买橘。 (8白板:出示以上画线内容) 师:父亲对我可谓是:关怀备至。可他为我做的这些事中有轰轰烈烈的大事吗? 生齐:没有,都是些极为平凡的小事。 师:这些平凡的小事,有没有影响表达父子深情呢? 生齐:不影响。 师:由此可知:这里没有一件是轰轰烈烈的大事,相反都是些平凡的小事。这一件件极其平凡的小事,却表现出了父亲对儿子的最真挚的情感。一言以概之 9白板:出示以上画线内容) 师:文章的标题是“背影”,作者写了几次背影? 生齐:四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