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科学课堂对话的精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806642.html,

呼唤科学课堂对话的精彩

作者:冯华荣

来源:《师道》2012年第10期

科学课程是以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为基础,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综合课程。科学课通过何种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认识和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呢?这就像一个人经过一条河流,从河的此岸到达彼岸。为了达到目的,他可以选择很多种过河的方式:可以乘船过渡,可以从桥上经过,可以从上空飞过,可以从水面游过,可以从索道滑过去,可以从河底隧道通过,还可以潜水过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究竟选择哪一种,这就需要是具体的情况而定了。而课堂对话无疑是从此岸到彼岸的一条良好途径。

纵观如今的科学课堂,却很难寻觅到真正有品质的对话。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反复提一些不痛不痒的、没有含金量的问题,把一个个问题像皮球一样踢给学生,大多数问题均是“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学生只需回答“是”或者“不是”,“对”或者“不对”,还有些教师专门提一些识记型的问题,让学生填填空就可以了,老师提问的频率高,学生作答的频率高,课堂上热闹非凡,笑声掌声不断,学生成了教师手中的提线木偶,他们的思维得不到锻炼,能力得不到提高。学生很少拥有主动提出问题的体会,老师也不愿意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担心学生节外生枝,导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更可怕的是,在许多的公开课上,教师完成了某些教学环节后,象征性问学生有没有想法或问题,我发现我们的学生大都埋着头,不敢抬起来,因为他们已经不太会提问题了。

那么,如何在科学课堂上实现高品质的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成就科学课堂的精彩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自身应勤练内功

美国福特公司首席专家路易斯·罗斯曾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像鲜奶,纸盒上贴着有效日期,如果时间到了,你还不更新所拥有的知识,你的职业生涯很快就要腐蚀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保鲜期更是严重缩短了,如果教师始终守着原有的知识,就会成为时代的淘汰品,再加上手机和电脑普及,学生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非常容易,而且在某些方面,学生已远远走到了教师前面。

如果教师不清楚这一点,固守着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参,满嘴唾沫地讲一些老掉牙的话题,学生会以为你out了,甚至打心眼里瞧不起你,自然不会认真听课,更别说和教师进行有效对话互动了。

因此,作为一名科学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勤练内功。当自己拥有知识的大江大河的时候,才能不断地给学生的心灵上洒上新鲜的水露。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图片教学让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04-07T15:31:14.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2月总第233期作者:吴声孟 [导读]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 浙江省苍南县钱库镇第三中学325804 摘要: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运用插图展开教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教学方式。图片不仅是教学资源,更是教学手段。运用图片,不仅可以提出问题,还可以分析原因;不仅可以系统归纳知识,还可以开展探究活动。有时在巧妙的教学设计下,教师甚至仅用一张图片就能完成整个课堂教学,图片教学的魅力可见一斑。恰当地利用图片教学,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学习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挖掘认识图片价值 我省现行的《历史与社会》教材中的各种历史图片、地理图片是教科书中对文字材料辅助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2013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加强了插图,都采用彩色印刷,图片占用的篇幅比以前的教材更多,内容更丰富,不仅每课图片的数量增加到10幅左右,而且延伸到了课前引言和课后自我检测。 把图片运用于历史与社会教学不仅是对教学的润色,也不仅是对教学活动的丰富,它本身就是教学的一部分,不是附属和装饰。我省现行的教材修订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历史与社会老师需要也有必要去搜集、研究、运用图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一、图片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 南宋郑樵曾在《通志》中说:“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象于图,索理于书。”教科书中的图示、图片、图表往往是学习历史与社会、加深对文字内容理解的最好工具。2011年浙江省优质课比赛中,绍兴上虞实验学校的徐楷杰老师就以四组图片完成了《停滞的帝国》的新课教学。徐老师以展示“中国人在吸食鸦片图”、“近代列强侵华系列战争图”及“列强侵华战争后签订不平等条约图”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认识到: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一次次失败的战争、一个个屈辱的条约使得中国人民面临内忧外患,中国的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地加剧。此时马戛尔尼受英国议会和国王委托,庆贺乾隆寿辰为由出使中国。徐老师以三组图片分析了鸦片战争后中国落后的原因。这三组图片分别是“祝寿贺礼的马戛尔尼和乾隆皇帝的回礼图”、“马戛尔尼送礼沿途所见图”、“中外礼仪冲突图”阐释了中国落后的原因: 1.中国只注重传统文化,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2.中国“男耕女织”的封建经济制度落后于已经进行工业革命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3.中国狂妄自大、皇权至上的思想落后于西方民主、自由、民主的思想。 这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用图片把整体教学设计和教学情境的创设完美地融合为一体。通过马戛尔尼使华,严谨再现了当时中英两国社会发展的情况,运用的图片资料也比较吻合课堂教学要求。 二、地图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包藏了众多的显性和隐性地理知识,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以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复杂多样的地形”一课,我们只需要运用课文提供的图5-13“中国的地形图”就能引导学生完成整课的教学。图中包含的信息有:中国有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每种地形都有很多地形区;从分层设色看,中国地形面积最大的是高原和山地;深褐色(青藏高原)、黄色(主要为高原和盆地)、绿色(主要是平原)把中国分成西高东低三个阶梯。而我们本课的知识目标就是认识中国地形特点: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成三级阶梯状分布。因此,这节课只要用这张图片就能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让图片说出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图片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恰到好处地运用历史插图,将会让历史课堂生机盎然。 比如,美国独立战争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背景分析中,我们可以用《英国人(权力)逼迫妇女(自由)喝“难咽的茶”》这幅图来辅助我们的教学。班长在结合其他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归纳出波士顿倾茶事件的历史背景:1.英国人强迫向美国倾销茶叶,从英国男人强迫美国妇女喝茶中看出;2.美国人不满英国人的倾销损害他们的利益,从“难咽”二字和“妇女向英国男人喷射水柱”看出;3.美国的遭遇得到国际社会部分国家的同情,从另一个妇女的表现看出;4.部分国家坐山观虎斗。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解读本中提到了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史料的方法和技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波士顿倾茶事件的背景”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如何从图片中获取地理知识,部分学生还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和观点。图片不仅能直观地把教学内容呈现在我们眼前,而且通过对图片的解析,学生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已意识到历史插图的重大作用。我们相信,集趣味性、科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历史课是一块肥沃的热土,它正等待着有志之士的开发,它的明天将更美好、更灿烂。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2019年精选文档

体验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在科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采用体验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学生在轻负担的状态下提高学习效率。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活动谈谈实施体验式教学的体会。 一、体验中凸显主体 我们都明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知识传授为载体,突出学生主体作用的培养和发挥,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体验式教学可以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学生个性需求的满足。 我校的孩子几乎都来自城里,与大自然接触的时间很少,对 常见的植物的认识在他们的生活中几乎被忽略掉了。在以往的教 学中我会出示书本中的几张图片,根据图片进行说教式的讲解、分析植物的分类,这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兴趣并不高,那些平时学习习惯不良的学生早就把头转向了窗外,反馈作业也体现出学生 的被动学习。反思教学过程,我改变了教学策略,先带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认识一些植物的名称,这可比课堂上照本宣科强得多,孩子们的兴趣一触即发,当然本节课重点绝非是让学生认识植物,他们寻找植物的各个器官,采集代表性的植物,并拍下照片,为重点内容植物的分类的教学打下基础。 上课时,学生拿出采集的代表性植物和拍下的照片,因为是自

己体验得到的成果,他们格外的投入。我引导学生观察采集来的植物,分别辨认它们的根、茎、叶等器官,在辨认中学生发现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这些结构,这样分类的观点水到渠成了。因为有了观察体验,学生积极性很高,无论是基础差的,还是平时调皮或学习吊儿郎当的都能说上几句,叶的形状、茎的颜色、花的形态……都成了学生分类的依据,这自然渗透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的分类学思想。 体验式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过分注重知识技能,缺少学生参与的缺点,把学生从被动引向主动,从消极接受引向积极参与,它强调直接接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体验中营造和谐 课堂气氛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是课堂教学能否成功、能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可见,和谐的课堂气氛无论是对学生、对教师,还是对教学效果都有很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体验就有利于和谐课堂气氛的营造。 在种子植物分类的教学中,我提出如下问题:果实形态各异, 它们的内部结构又是怎样的?通过多媒体课件提示解剖过程与注意点后,学生开始分小组来解剖果实。又要动手活动了,学生的情绪高涨。切开苹果、猕猴桃,剥开花生、豌豆豆荚,你看看切面,我找找有什么相似处;围绕问题互相讨论,互相帮助,有疑惑的询问老师。5?6分钟的体验活动,学生很快找出了果实的共同点:里面有种子,种子外有果皮包被。课堂的气氛相当和谐,既有生生合作,又有师生交流。不少学生还偷偷吃起了桃子,并且风趣的说:“让我看看种子,尝尝果皮的味道”,无形中学生就明白了果实的结构组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浅谈如何让中学语文课堂更精彩 怎样做一名好老师,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如果教师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是这样的人!这要求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加强人格修养,当然这需要我们的努力。有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这正是教师人格感召力的体现。 一、做好课前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这样的情形:一本好的小说加上一个扣人心弦的序言,我们就会手不离卷;一部好的电视剧,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序幕,我们就会目不离屏。同样,一堂好课,有个引人入胜的开场,自然会把学生的全部精力引入授课中,从而提高整个课堂效率。 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着的能力价值和情感价值,利用这些知识作为情境素材,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只有问题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匹配,才能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才能达到目的。在设置问题情境时,应考虑内容、方式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让学生通过积极思索和探究,解决问题或得出正确结论,从而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心求通而未得的问题类似“跳一跳才摘到的果实”,最有价值。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 给学生表现的氛围,让学生大胆的表现出来,才能给学生“身在其中”的愉快。这就要求老师积极开发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蕴含的潜力,通过点拨使每个学生能自觉地进行学习和探究活动。愉快教育讲究寓教于乐。“乐”从何来?“乐”只能从学生主体的自我活动、自我实践的内在体验中来,从学生自主学习成功的欢乐中来,所以愉快教育更多的是提倡自主活动式教育。而在传统教育观念与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把教师视为至高无上的权威,而自己心甘情愿地旁落为附庸。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消失了,完全是疲于应付,进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作为教育主导的教师,应让自己的学生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变单纯地学知识为主动自觉地既掌握知识和方法又培养能力。在这方面许多教师作了较多的探索,涌现出较多的模式。如以学生自学为主,师生共同讨论的“自学探索法”,以自学为主线,通过归纳与比较,掌握学习规律的“对比练习法”,指导学生动手,动脑进行实践操作的“实践操作法”,运用电教媒体的“形象教学法”等等,都较好体现了愉快教育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大胆表现出来,使学生主体得到激发,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三、充分体现教学的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的教学、幽默的启发,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创设教学的情趣和氛围,产生幽默中不失本分,欢乐中不乏启发的教学效果。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必须要有生动、精彩描写的另一面。入胜的细节描绘与非凡的思想境界相辅,将学生引入教材的美的境界之中,引导学生在作品的鉴赏、联想、体验之中融入学生个性的理解,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从而创造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四、教师要有执著的敬业精神

如何让有效提问在数学中更精彩

如何让有效提问在数学中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3-03-14T14:19:25.717Z 来源:作者:黄晓平 [导读]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四川省泸州市纳西中学黄晓平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中被教师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提问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考的驱动力。康托尔指出:“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可以从学生的问和所获得的回答中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教学深度与教学方式。提问贯穿了整堂课,提问是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问是教师乐用的教学法宝,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之一。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随意性强、死板枯燥、简单重复的提问,也经常看到一堂课过多提问,或难易不适度,学生忙于应付、无暇深思,少数学生参与等低效提问的现象。那么,如何进行有效且高效的课堂提问?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提问要以目标为依据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如何提有质量的问题,需要课前认真备课,这一点是绝大多数老师都知道的。但是,能否真正做到“深入”,却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反思的。 运用哪种形式来提问,依赖于教师的创造和灵活使用。可以将这些问题穿插着问,任意组合。但是有一点必须明确,那就是无论教师怎么问,都不能脱离教学目标,我们的提问必须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如:在学习某部分时,我们可以事先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问题,在课堂上出示提炼好的问题。 教学中,我们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用科学的、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考。只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学生才会感到有话可说,有问会答。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且还能促其知识内化。提问启发,重在“善诱”、“博喻”,启发学生心志,培养其思维。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提问启发,把握时机最重要。非到学生“愤”、“悱”之时,不可轻易提问。因此要求教师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难点,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洞察学生心理,善于捕捉时机。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注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循循善诱,方能鼓起学生的信心,通过分层启发,才能起到水到渠成的作用。提问难度大都巧设在学生“跳一跳,摘到桃”的层次上,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想象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三、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的提问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优差两种学生的需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同时,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对学困生可适当“降级”,提简单的问题,照顾他们,让他们获得成功;对中等生提一些稍难的问题,让他们尝试成功;对尖子生,提一些难度大的问题,激励上进;对特长生可合理提高难度,提一些专门的创新性的问题,鼓励创新。如果问答只是针对占多数的优等和中等学生进行或只在提问、回答者之间进行,班集体就会被瓦解。对另一端学生的忽略和不重视,往往是孳生恶果的土壤,造成两极分化的现象。提问要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提问要有等待性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教学要为学生留有充分的活动、想象、交流的空间。要让学生去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老师的提问更应该体现挑战性,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 教师在提问后,常常缺乏等待的耐心,总希望学生能对答如流,如果学生不能很快做出回答,教师就会重复这个问题、或重新加以解释或提出别的问题,或叫其他的学生来回答,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要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形成答案并做出反应。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回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回显示更大的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先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过程、内容、途径、角度,通过科学的课堂提问,多角度、多层次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加强教与学的和谐互动,充分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让数学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信息技术,让科学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8-07-26T15:32:24.8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5期作者:欧国文 [导读] 使大自然较好地为我所用,从而设计制作出一个动植物分布比较均衡合理、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希贤小学510000 摘要: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把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我们可以从“动画展示,使教学化难为易;活用视频,使课堂充满活力;巧设游戏,使学生乐学爱学;虚实互补,使课堂高效开放”适时适量地运用多媒体,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实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动画视频游戏虚实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国教育部已明确规定加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已改变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教育教学的改革。教学课运用信息技术能更直观具体、生动有趣,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小学科学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下面结合本人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课例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动画展示,使教学化难为易 科学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自主探究的素材,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通过观察、猜想、实验、综合分析,能得出最终的结论,但有些却无法直接用实验的形式来完全展现。实践中发现,较多的科学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若用传统的手段、方式进行教学,难以向学生表达清楚,理解上有偏差。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师难以表达的内容,这种方式的使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而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优势,使教师可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有效的设计和恰当的处理。为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运用信息技术是一种优化的手段,可以使教学形象具体,学生感知清晰,印象难以磨灭。如在教学《种子的萌发》一课时,先让学生阅读课文,观察植物种子,了解种子各部分的名称,猜想种子各部分的成长过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虽然这些过程课本中都有详细的说明,但学生看完后还是不大明白,教师反反复复讲解学生也是一知半解。这时我借助多媒体技术,利用动画,把种子各部分的萌发过程快速地展现出来,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愉悦中理解,原来种子是这样成长的。然后再让学生进行实验——解剖种子,深入观察种子各个部分,得出结论。这样,虚拟与现实互补,通过动画短片再现了书本上静态的画面,不仅能生动具体地展现教材内容,而且能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还能感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彻底解决这一难点。当实验顺利完成时,学生的心中便产生了难以言传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这是传统教学难以实现的。 二、活用视频,使课堂充满活力 小学生处在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的发展成长阶段,而科学学科的学习存在抽象性,需要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多媒体结合科学进行研究,可以生动地创设出精彩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无声变成有声,更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并将学生带入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之中。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备教材、备学生,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多媒体平台,精心撰写教学设计。结合多媒体化静为动的优点,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由此激发。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传播》时,课前一分钟先给学生播放一段有关声音传播的视频,将抽象的声音传播形式化为有声的形式展示,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利用多媒体使学生在科学课堂上个个兴趣高涨、兴趣满满。多媒体化静为动的过程,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的教学过程,让课堂充满了生机、活力,与死气沉沉的课堂说再见。 三、巧设游戏,使学生乐学、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折磨;没有兴趣的地方,就难以产生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一堂课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是否感兴趣。传统的课堂教学以简单的知识传递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单调、枯燥无味。教学中如果把科学知识通过一个动态、有趣的情境进行展示,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能有效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科学教材的情景图都是静态的平面图形,而有声动画对学生更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在现代化的今天,条件允许的学校应好好把握优势,把课本知识制成生动的课件,充分利用多媒体图文声色俱全的特点,使静态的画面更生动形象。如教学《分类和回收利用》一课,在学生掌握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有毒垃圾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我利用计算机设计了一个“送垃圾回家”的动画操作题:在电脑上出示“送垃圾回家”的操作界面,让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拖动”垃圾到相应的垃圾桶里。当垃圾放错垃圾桶时会产生爆炸的影音画面,放对了垃圾桶会发出“哦,放对了,孩子真聪明”的鼓励语言。这样,采用多媒体计算机手段,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既可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容易,也可以使学生的感知能力得到提升,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愿学、乐学。 四、虚实互补,使课堂高效开放 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信息量非常丰富,而科学课本上的知识有限,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科学课运用信息技术,能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多媒体信息丰富,交互性强,同时把图文、声色集中呈现,使知识丰富多彩,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强化直观效果,丰富感知材料,让学习更轻松愉悦。 例如在教学《做一个生态瓶》一课时,我先布置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有关生态环境、生态平衡的资料,再让学生将这些信息整理、筛选、归纳,明确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在课堂上,我先引导学生看书,再让他们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跟同学交流,大量的资料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同时,我也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生态环境的视频,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观看。在课堂上,我首先播放了生态环境做得很好的景区,让学生领略大自然的风光,用心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接着,播放生态环境被破坏的过程及了解破坏了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通过一些特别的影音效果,震撼学生,让学生明白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产生保护大自然的理念。同时,更深一步地了解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保护自然,使生态环境相互促进、平衡发展,使大自然较好地为我所用,从而设计制作出一个动植物分布比较均衡合理、有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生态瓶。 相对教师而言,信息技术是一种获取信息并根据自身实际改进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的一种工具;同时信息技术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学习技能的认知工具。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手段,能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让学生更加具体、通俗

有效的提问收获精彩的课堂

有效的提问收获精彩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1-03-31T11:13:47.9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1年第3期下供稿作者:杨丽娟[导读] 学生很快能找出答案,明白这篇课文的大意:这篇课文主要谈论了Nancy和helen在国庆节假期的活动。杨丽娟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211100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是否能够创造性学习起着决定作用。亦如西方学者德加默说得:“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在浓缩的四十分钟里,教师要将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成为学生思维活动的导航,使得课堂精彩纷呈。 一、精心设问,自然导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每一堂课,就必须重视每节课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的“导”,是为了学生的“入”。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前状态尽快吸引到课上,教师应当细观察、巧琢磨、精心设问。 在free talk中,传统的课堂提问无外乎是Hello!Hi!Good morning,boys and girls!这样的提问平淡无味,与教授的新课更是毫无关联。如果提问得当,就立刻能激活学生的相关知识背景,同时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 例如特级教师沈峰老师在教授《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2时,是这样导入的,S:What do you like,Miss Shen?T:I like shopping.And I like traveling.虽然对话内容很简单,但沈老师抓住学生的一个问题,顺利导入课文生词travel,接着进入课文的场景描述。这样的导入平凡中透着睿智,使Free talk过渡到新授内容十分自然,而且特别的高明。 二、巧妙设问,化解重难点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所有的提问都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所有的提问实际上应该是紧紧围绕教材的主要知识点。学生一旦解决了所提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和教学中的重、难点。 例如在教学3B Unit3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照片,T:Is this your father?Yes or No?(提示学生)S:Yes.T:Is this your mother?S:Yes.(问过几个学生后)T:Can you ask me like that?(学生拿老师的照片问)S:Is this your father?T:Yes,he is.S:Is this your mother?T:No,she isn’t.(教师拿学生的照片问)T:Is this your father?S:Yes,he is T:Is this your mother?S:No,she isn’t.最后学生相互提问。掌握Is this your…r?以及回答Yes,he/she is.No,he/she isn’t.是这篇课文的重难点。我先让学生回答Yes,No降低教学难点,再通过师生问答,教师提示答案让学生模仿,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掌握语言。如果在学生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发问,教学效果必定很差。 三、层层设问,循序渐进 小学生的词汇量较少,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当注意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适应。正如《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就是说,善于提问的教师,按照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系列问题,使学生的认识逐渐深入、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6A Unit5时是这样设计问题的: 1、初读课文解说部分 Who does it talk about?When and where do they talkabout?学生很快能找出答案,明白这篇课文的大意:这篇课文主要谈论了Nancy和helen在国庆节假期的活动。 2、整体把握课文的主体内容 What did Nancy do?Who did she go with?What did they watch?What did Helen do?Who did she go with?通过初读课文对话,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了解。但是Helen和她的家人在农场干了什么是课文的重点,因此我们还要细读,于是设计提问:What did Helen and her family do on the farm?围绕这个总体提问再分步提问关于农场的细节。在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中,课文思路清晰,易于学生的理解。 四、智慧设问,激发思维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学生学习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扩充知识,而是通过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在探索活动中培养创造能力。 例如我在在教学6BUnit5时,课前我让学生观看了春夏秋冬的录像,并且设计了以下问题: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What can you see in……? What can you do in……?先用一个头脑暴风法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讨论,得出了很多答案。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也一样,关键在于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精心设计。教师要充分发挥提问的教学功能,力求通过有效的提问激活课堂,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智慧在课堂上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最终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主题阅读,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发表时间:2016-10-18T16:56:46.07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09期(上)作者:郭文学 [导读] 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房镇镇中心小学淄博 255000)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在课堂上都讲得过多,从字词段落到布局谋篇,从人物形象到写作特色,无一遗漏,生怕学生听不明白。结果是满堂灌,使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其实我们仔细想一想:关键是改变教学方法。这时候,我们有幸与她牵手、与她结缘,她就是------主题阅读。随着课改的实施,主题阅读已受到我校语文教师越来越多的关注,让我们喜欢“她”、迷恋“她”。在上学年的教学中,我们已经开始重视将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合,目的就是利用拓展资源和大量的阅读上好我们的语文课。比如我学到了批注式阅读,找到文中关键的句子,学生找出句中的重点之词,反复品读,得其精华。我也会让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学生记下说出自己的感受,以读为本,读中感 悟,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把读书当成一种享受。“课外阅读课内上”。这便是语文主题阅读。“树立大语文观”,“从教材出发”,“遵循整体性原则组织教学”,“以一个主题式问题引领单元阅读”……主题阅读不再是一课书一课书地教,而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教;课堂的学习方式不再是一篇文章的散敲碎打,而是围绕一个主题式问题的整组教学;课堂教学不再是繁琐讲解、不停发问,而是要把宝贵的时间用在“引领阅读方法,分享阅读体会”的刀刃上。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实际证明,学生很欢迎课堂上多读书,读好书,课堂气氛很活跃。主题阅读的合理运用,能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如鱼得水。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及强烈的求知欲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和艺术魅力,发挥大量阅读读书多种多样化的特点,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维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 一、主题阅读,想象画面,进入意境。 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种读书方法,为学生创设优美的意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文本,体会作者蕴含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鲁教版三年级课文《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那么,对于从未到过南方的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意境呢?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及感受大自然的和谐美好,这也是本文的教学难点所在。出示课文中的具体语句,引导学生来交流自己的认识和感受,相机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如:“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从课件的描述中,感受到榕树之大,给鸟儿提供了广阔的生活空间;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关于榕树的图片,以增加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拓展阅读了《冠头岭看鸟》,“看各种各样的鸟儿像天女散花在空中飘荡。作者通过细致描述及小男孩的介绍让我们观赏了活生生的各种鸟儿:哺育幼鸟的犀牛鸟,把芭蕉叶卷成窝的缝叶莺,把窝织成小篮子的织布鸟……铺天盖地的鸟儿让你眼花缭乱,婉转悦耳的鸟声不绝于耳”,这岂不又是一个摆在眼前的“鸟的天堂”?同时,还阅读了新语文阅读的《小草》《瀑布》,读这些描写景物的文字,边读边想象,就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学习《古诗两首》,我把两首写友情的诗词进行比较教学:交流对两位作者的了解,并复习所学过的诗词;放手让学生凭借课文中的注释,联系上下文进行尝试学习,感知诗词大意;比较两首诗词所写时间、景物、各自特点有什么不同;通过吟咏诗词、想象画面、体会意境,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表达的两种不同的情感——“依依不舍”、“关切与祝福”。接下来的两节课,我又带领孩子们一起赏析了《经典诵读》中自己喜欢的有关送别、友情的古诗词,并结合语文园地“日积月累”的写情诗词名句进行了诗词拓展诵读。在分享赏析、反复诵读中,同学们不知不觉背下了《送友人》《赠范晔诗》《北郭闲思》《伯牙绝弦》等多首同主题的诗词。在最后的展示诵读环节中,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展示学习的收获,分享积累的快乐。 二、主题阅读,读中感悟,习得方法。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要达到的理想效果应当是:课未始,兴已浓;课正行,兴愈浓;课已毕,兴犹浓。要达到这样的教学境界,就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拨动学生的兴奋点。以三年级教材《一面五星红旗》为例,选编课文的意图之一就是学习一些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本课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几乎不直接写“我”说了什么话,也没有直接描写“我”的心理活动。在与面包店老板交流的过程中,都是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如“犹豫”“凝视”“摇摇头”“向外走去”等词语和短语。我想,该如何让学生领会这一用外在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法呢?我想到了题目,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高度浓缩了课文的精华。先让学生找出含有国旗的句子,用多媒体出示,反复品读,通过我的言行看出我对国旗的热爱和珍惜,折射出我的拳拳爱国之心。同时,教师用手中的魔棒------“白板笔”轻轻地点点、画画、圈圈,围绕这些句子我们看出作者没有任何豪言状语甚至是只言片语,这些动作实际上更有力地表现了“我”的爱国热情,这样写显得深沉而含蓄,却也深深的打动着我们。这其中教给了学生一个习作小方法,那就是“行动胜过千言万语”。接下来与学生一起阅读了《送我一枝草》,文中作者漂泊他乡,因为得到一枝草的“支助”而信心倍增,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也许付出“一枝草”的人更感快乐,因为他“吹着口哨”传递快乐,更因为他让快乐得到了无限延展。而新语文阅读中的《国旗的故事》,梁帆的话更让我们得出了:祖国对我们来说,必须比我们自己贵重。不同的阅读,相同的主题:爱,让世界没有距离。 主题阅读,正是体现了课标中“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主题阅读,学生会深入地走进课文所描绘的境界,从而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感染、熏陶。在这里,他们可以领略爬山虎的蓬勃生机,可以欣赏钱塘潮的神奇壮观,可以感受九寨沟的奇绝美妙;他们会为动物与人类共同生活在地球大家庭而感到欣慰,为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而深感折服,为雄伟的长城而感到自豪;他们也会沉浸在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同情里,陷入在“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思索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科学研究,让教育更精彩 生物教研室主任XX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生物组全体老师以《新课标》精神为指导,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指导下,进一步明确了生物教学的总体目标,努力在课堂教学及教学研究中理解并实践高中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科学研究促发展,使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达到了以有效科学研究达成优质教育的目的。从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树立一个理念——以教育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发展 实施新课程改革之初,我们就确定了以科学研究为载体带动学科发展的基本理念,把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到深化课程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新教师的快速成长,建设教师专业化队伍的高度。在学校制定的相关的对教研奖励政策的之下,我们生物教研组全组老师们掀起了浓浓的科学研究氛围,使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日趋常态化。 二、把握一个中心一一以教育科学研究促进课堂教学 (一)以科学研究促进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的构建和深入发展 早在2007年开始,我们生物组就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带领下率先开展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研究。我们采取行动研究的策略,让科学研究走进课堂,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提炼高效的课堂模式及操作流程。 首先我们开展积极有效的课堂研究,即在集体备课时有意识地对一些重点课型、典

型课例进行细致深入地研讨,通过集体研讨,形成的比较成熟的教学案例,并进一步进行完善,初步构建起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的基本流程。 其次,根据听一遍不如说一遍,说一遍不如写一遍的认知规律,在我们的自主课堂减少了“讲与听”,增加了“说与做”,删去了无效环节,减少了无效劳动, 通过“集零为整,模块推进”,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喜欢的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并完善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激发动机;目标定位,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归纳提升;目标达成,当堂检测”的五个教学环节。 随着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我们也在市教研室和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女口:“备课组同讲一节课”优秀教师观摩课研讨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的引领和教学策略的应用示范。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先后采用了“四度评价法”、“教学要素评价法”、“分环节评价法”等开展了专业的观课、评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观摩研讨的效率,我们还采用了与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相一致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即: 这些高效的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为课堂改革确立了新的目标和方向,促进了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二)以科学研究促进“个性化教学法”的打造 “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所有学科、所有教师对“小组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普遍使用,也让我们的课堂缺少了个性: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不充分,学科的特点不够鲜明,出现了“千课一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知识讲解

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提问 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口这种看法不无道理·我们知道,好的课堂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表达能力等教育功能,因此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取决于教师提问的技巧·有效课堂提问的技巧是很多的,然而,如果从提问·听答·评答这样三个方面来看,那么合理分配答问对象、善于提探究性问题、给学生答问以等待和给学生答问以积极强化这四大技巧就显得很重要。 合理分配答问对象这里所说的“分配”与经济学仁的“分配”有 所不同。经济学仁的分配是指把生产资料分给生产单位或把消费资料分配给消费者,而这里所说的分配是指在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是针对哪些人的提问,要求哪些人回答,即为一种问题的指向一般而言,教师提问主要有三种分配方式:(I)指向单个个体这种指向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让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如“XX,你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二是先向全体学生提问,然后叫一个学生来回答,如“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呢?.··…XX,你来说说”等类似的提问。(2)指向一个特定团体。如“男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吗?”此时所有的男同学则成为教师提问的对象、(3)指向整个班级。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准吗了”这时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进行思考,并做出回答。针对这3种分配方式,我们认为,只要有具体的理由,每种分配方式都是合理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师在分配问题上存在这样一些更为具体的方式:(l)有的教师倾向于向男同学提更多的问题(反过来也一样);(2)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学业成功者提更多的问题;(3)有的教师喜欢向一些学业失败者提更多的问题:(4)有的教师喜欢针对具体的学生提具体的问题,如把复杂、抽象的“论证性”问题分配给学业成功者回答,而把“判断性”、“描述性”的简单问题分配给学业失败者回答;(5)有的教师倾向于把提问范围集中于教室的右边(或左边),有些教师的问题分配范围像一把扇子,有的像三角形,而有的教师喜欢向前面儿排的学生提间,有的喜欢向中间的学生提问,有的则喜欢向后面几排的学生提问我们认为,这些具体分配方式不是不可以的,但它们必须满足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不能引起课堂提问中存在消极影响。如第二种方式就极易造成一种不平等现象,给学业失败者造成一种打击或排斥,使他们成为课堂中的“边缘人”,不愿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让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作为一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和素质,认真学习党的教育方针、路线,趼究当前国内外教育教学发展状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其关键在于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情境中学,不断被新鲜事物刺激所吸引,因为“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才会还语文课堂于精彩,使枯燥乏味的语文课堂变的生动、有趣。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是指,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

矫情做作的腔调。 在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中指出: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根据对课标的学习,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中一课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