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境顺应看_菊与刀_中的耻感文化

从语境顺应看_菊与刀_中的耻感文化
从语境顺应看_菊与刀_中的耻感文化

2011年第13卷第4期

巢湖学院学报

No.4.,Vol.13.2011总第109期

Journal of Chaohu College

General Serial No.109

从语境顺应看《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

褚倩雯

(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

摘要:本尼迪克特在她的《菊与刀》中指出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Verschueren 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本文在顺应论理论框架下对《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进行了语境顺应性的分析。通过分析耻感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是如何对交际语境进行动态顺应并作出相应的语言选择,进一步探讨了语言的选择与文化语境的密切关系。关键词:文化语境;语境顺应;耻感文化中图分类号:I1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68(2011)04-0071-04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褚倩雯(1987-),女,安徽巢湖人。合肥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

1引言

Verschueren 的顺应论认为,人们在语言选择

过程中总是在努力地去顺应语境以及语言结构,并且这种顺应具有动态性特征。语境顺应的动态过程,是由作为交际主体的人与其他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及其认知心理状态决定的。文化语境,就是在某一特定的具体文化下人们的认知环境。这种认知环境,主要包括语言环境、具体语境和认知语境。语言交际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本文基于语用学综观中语境顺应理论,着重探讨《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并分析其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是如何影响着人们的交际语言选择的。

2语境顺应

最早提出语境这一概念的,是波兰籍人类语言学家B.Malinovski 。Malinovski 于1923年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Halliday 认为,语境是由场景、交际者和方式三个

部分组成的。张志公把语境分为现实的语言语境和广义的语言语境。而根据Sperber &Wilson 的关联理论,语境是一个心理结构体,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因此语境也称为认知语境。Verschueren 把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了语境关系顺应论及语境的动态生成观。他认为,语境顺应的焦点是发话人和释话人。发话人和释话人使用语言进行交流,从而产生语境。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智世界的各方面,都依赖于语言使用者认知过程的激活。语言使用者的定位,限制了语言使用者在语境生成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施展之地和建筑材料。(维索尔伦2003:128)。

自语境这一术语提出后,国内外语言学家们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多维的阐释。尽管目前研究者们对语境的观点莫衷一是,但有一点是被广泛认同的:语境中任一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影响到交际中的话语含义;语境制约着语言的选择、意

义的表达与理解。

语言的使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这就是语境(context)。语境还可指言语事件发生时的社会情境特征,语境亦可指交际双方(或多方)的言语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乃至价值观念等因素。

3《菊与刀》中的耻感文化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这本书被认为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特征的必读书。在书中,作者通过对日本的等级制度、“恩”与“报恩”、义理与人情、耻感文化、修养和育儿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深入探讨了日本人的价值体系。通过对日本文化的各种模式的分析,得出了日本的社会的组织形式是不同于欧美“个人主义”的“集团主义”以及日本文化是不同于欧美“罪感文化”的“耻感文化”的结论。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指出,欧美的“罪感文化”强调自律,而日本人的“耻感文化”则强调他律。罪感文化背景下的人不会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而是将社会准则作为自己灵魂的一部分,并且无条件地遵守。与之相反,耻感文化背景下的人,则习惯于由他人来评判自己的行为适当或不当、高尚或卑贱。日本人往往会为他人的好评倍感欣慰,为他人的不好评价感到耻辱。他们对耻的敬畏超过了对罪的恐惧,他们用“是不是耻”来衡量他们看到的事物,规约着自己的言行、举止。然而,由于来自于他人的评价体系总是相对的、不固定的,这就导致了日本人时刻以他人的看法为标准,尽可能地迎合他人,设法让自己的行为为他人接受,因而对事物缺乏固定的、系统的价值观。也正是日本人的这种耻感文化,促使了他们在交际过程中善于根据不同的语境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其交际目的。

4耻感文化下交际的语境顺应

顺应论指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是基于语言使用者对语境的把握与顺应之上的。语境并非交际之前产生的,而是交际双方在语言使用过程中动态生成的。交际事件中的任何因素都可能成为潜在的语境顺应的相关成分,这些成分被带入语言使用者的视野线(lines of vision)(维索尔伦2003:142)从而被激活。就语言的使用者(说话人与释话人)而言,他们进行语言选择的是一种为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而做出的顺应行为。

4.1对心理世界的顺应

“心理世界”语境是最深层次的语境,它对交际言语行为是否得体起着关键的作用。Verschuren认为,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个性、情感、信念、愿望、动机等心理因素。进入交际语境的心理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两类,说话人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动态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往往希望能够通过顺应对方的心理世界以让其对自己的观点表示认同从而达到预期的交际效果。

由于交际双方存在着各方面差异,言语交际往往会给说话人和释话人带来不同的效应。粗野的话语会让听话人觉得没面子、有损尊严,因而在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友好地绕过一些敏感的话题以照顾听话者的情绪。然而不同的文化群体对于粗鲁的定义不尽相同,并且应对粗鲁的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

在《菊与刀》中,本尼迪克特提到了日本画家牧野芳雄自传中关于嘲笑的描述。牧野芳雄在家道没落后曾投靠过一所教会学校,努力学习英语并打算去美国。但当他对一位传教士提及此事时,这名传教士对他的能力表示了怀疑。该传教士对他梦想的“嘲弄”使他感到自己的名声被玷污了,只有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才能洗刷自己的名声。牧野芳雄在自传中写到:“我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原谅谋杀犯。但是,我决不原谅嘲笑。”基于耻感文化的价值观,他认为不原谅嘲笑的唯一方法就是“报复”。于是,牧野去了美国,并成就了一番事业,以此来“报复”传教士的耻笑。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说话人与释话人双方的个性、情感、信念等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对交际成果产生影响。书中提到的这名传教士对牧野表示怀疑,是否出于嘲笑的目的,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释话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传教士的话进行了“合理的”释义,并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在这个例子中,耻感文化下日本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个性是影响交际效果的直接因素。

4.2对社交世界的顺应

社交世界包括社交场合、社会环境、规范交

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和准则。交际者的语言选择,必须符合社交世界中的各种交际规范和文化,因而交际者不是抽象化和理想化的语言使用者。语言运用的目的,除了传达各种信息之外,说话人还需要通过使用语言来维持或改变一定的社交关系和权力关系等,因此,说话人会通过不同的语言选择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交际时共处的社交语境,主要指说话人使用语言和听话人理解语言的客观环境,如交际发生的场所、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和彼此间的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在具体的交际过程中,一个人的身份地位主要包括其拥有的社会地位,同交际中另一方的上下尊卑亲属关系以及在这次交际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耻感文化下的日本人,其社会等级界限更为分明,因而在交际过程中对社交世界的顺应也更为常见。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提到了在日本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的差距会通过说话人所使用的语体,鞠躬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同一社会环境下,说话人对不同的人,熟悉或陌生,上级或下级,他们所使用语言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每种的情况下,都有一个不同的关于“你”的表达方式,并且动词的词干也会有所区别。某种语体对某一位释话人是正确、恰当且合适的,而对于另一位释话人则可能被视为粗鲁的冒犯。

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十分重视“得体”二字。《菊与刀》中提到了一位日本女留学生,她在自传中描述自己在美国的生活时这样写道:“我所受的日本教育要求我做每一个动作都要优雅,说每一句话都要合乎礼节……”。在日本,语言表达是否“得体”,是衡量一个人的教养与受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准。

4.3对物理世界的顺应

物理世界是一种实在的、在交际中看得见摸得着的语境。它主要包括交际中特定的主体、对象、时间、空间、话题等方面因素。物理世界的这些因素中任一变化都会使交际者产生特定心理,从而影响其交际策略的选择和语言的选择。

耻感文化下的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对交际话题不断顺应以达到自身的交际目的。本尼迪克特在书中提到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写信给《东京心理分析杂志》的某一心理咨询栏目征求忠告。这位写信者在信中表示自己鳏居多年,在子女长大成人后遇到一红颜知己,但是得不到子女的谅解,希望该栏目能予以“指引”。他在信中多次提到对子女们的付出,并且多次表示对自己的行为“难为情”。该栏目在给他的回信中这样写道:“从您的来信中,我总结出,您是在求我给出您想要的答案,这使我产生了某种对抗心理。”这一例子中,写信者作为发话人,本应是话题的引导者,他在信中多次提及的自己对子女的牺牲以及对自己的行为的忏悔,正是为了达到让对方认同自己的交际目的。然而,释话人根据自身观点的需求,将话题的主导权从发话人手中夺过来,从而达到自身的交际目的。

5结论

Verschueren提出的动态顺应论,为研究言语交际提供了一个更为科学完善的理论框架,使我们得以从认知、社会和文化功能等多个视角对言语交际进行描述和解释。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因素相顺应,与交际目的相符合。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文在对《菊与刀》中的交际实例进行分析后得出耻感文化背景下的日本人在交际过程中习惯于就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进行动态顺应并作出相应语言选择的结论,从而进一步论证了语言的选择与文化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大卫·松本.解读日本人[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高桥敷.丑陋的日本人[M].东京都:原书房,1986.

[3]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4]何自然,于国栋.语用学的理解——

—Verschueren的新作评介[J].现代外语,1999,(2).

[5]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63.

[6]钱冠连.语用学:统一连贯的理论框架——

—J.Verschueren《如何理解语用学》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

[7]耶夫·维索尔伦,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8]张莉.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刍议[J].延安大学学报,2007,(8).

[9]Halliday,https://www.360docs.net/doc/683865899.html,nguage as a Social Semiotics: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London:Edward

Arnold,1978.

[10]Jacob L.May.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Journal of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2008.

[11]Langacker,R W.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Descriptive Application(Vol.2)[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2]Verschueren,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London:Edward Arnold Publishers,1999.

A TENTATIVE APPROACH TO SHAME CULTURE IN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UAL ADAPTABILITY

ZHU Qian-wen

(H 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Anhui230009)

Abstract:In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Benedict declares that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Japan is a“shame culture”rather than a“guilt culture”.In Verschueren′s Adaptation Theory,it is believed that language use must be constituted by continuous choice making.Based on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of Adaptation Theory,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contextual adaptability of shame culture advocated in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Based on an analysis of shame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s on the Japanese′s selection of language use,this paper makes a further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choice-making and cultural context.

Key words:cultural context;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shame culture

责任编辑:宏彬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菊与刀》读书笔记总结 这是一本不到20万字数的小书,作者以文化形貌论谈论日本文化的特质,并从孩子教养的角度剖析日本人的生命史。 总体来说非常有意思,但也有美中不足。不足之处主要是翻译,我买此书之前的确没有做功课,事实证明盲买还是不灵。这本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秦墨所翻译的《菊与刀》,很多地方阅读起来让人感觉不仅原作家本尼迪克特写的时候较为仓促,且翻译的时候还没有中和掉这种仓促。明明上一句已经用过的辞藻或形容,在下一句又重复使用,从而没能得到美化。 比如在第十二章儿童学习章节里所写到的: 他们尽管彬彬有礼,却仍能保持傲慢不驯。在军队里,他们可以接受军队所要求的狂热盲目的训练,但却又桀骜不驯。 这里前后都用了不驯,读起来让人忍不住回头检视一下前一句自己是不是读错了,或者是否看串行又读了同样的一句。此句在表达层面意思的区分也有所欠缺。

同样的一段话,在译林出版社出版,由陆征翻译的版本中是这样的: 尽管他们礼貌周到,却也会心存傲慢。他们能够接收军队里的超严纪律,同时却又桀骜不驯。 这样一对比,感觉开明出版社出版的这段翻译水平也就仅比网站在线翻译的好一点…… 由于没有看原版,我也不知道我就这样把大部分锅都甩给翻译是否合适。 因为在章节和章节之前,有时候会感觉出来作者写的时候也比较仓促。 那之间同样也存在着一些重复强调和解释的内容,基本都是我认为已经前面解释的很清楚,大可不必费周章的再细致阐述了。 但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因素,就是为什么作者对有些简单易懂的地方写的如此细致复杂。 我想可能是因为这是美国人写给欧洲人的日本历史的原因。欧亚之间的文化差异本就显著,如果不解释的这么细致,欧洲人恐怕很难理解日本文化。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 读后感 课程名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学期: 2010—2011第一学期 分院:基础学院 学生姓名:陆梦 专业班级: 10日语1班 学号: 1041040114 任课教师:蒋宝麟 二〇一〇年一月

《菊与刀》 读后感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文汇出版社2010 年 经过一学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发现日本这个民族有很多让我们不可思议的地方,也有很多让我们可以值得学习的地方。中华民族和日本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数不清的恩恩怨怨,日本和我们的瓜葛太多太多。可是在日本人潜心钻研我们的时候,我们又对日本这个民族了解多少呢?对日本文化和日本人了解多少呢?所以决定去真正了解一下,有关日本的书社会上太多太多,究竟应该选哪一本是个头痛的问题。最后决定读《菊与刀》也是被这个有趣的题目深深吸引了。 《菊与刀》成书于1946年,是一本阐述日本民族文化的著作。在众多研究日本文化的著作里,本书可谓是一部扛鼎之作,甚至有人认为它开了“日本学”之先河。1949年,本书的日文版出版,立刻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人们纷纷购买,竞惹得一时洛阳纸贵。本书从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入手,于生动的叙述中进行有力论析,语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启人深思,引人入胜,是了解日本民族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关于对《菊与刀》这个题目的理解: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的家徽,象征爱美、尚礼。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即好斗、尚武。体现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名著。出于对日本民族的好奇,我阅读了这本书,因此对日本的国民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关于本书各章节的大意稍做讲述: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由在美国曾经全力以赴战斗的敌人中,日本人是最难以琢磨的,行动和思维习惯与我们截然不同,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种情况在其他战争中是没有的,从而使了解“敌性”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为了与之对抗,我们必须了解他们的行动。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讲述了每个文化传统中都有其关于战争的信条,其中有些是西欧各国所共具,尽管各有特点。日本人与西方人在战争惯例上的一切差异,都是了解他们的人生观和对人的全部责任的看法的资料,他们的每一个行为都很重要,因为他们提出了与日本人性格有关的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解答。第三章:“各得其所,各安其分”,想理解日本人,首先必须弄清他们的“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含义。他们对秩序、等级制的信赖,与我们对自由平等的信仰有如南北两极。我们看来,对等级制赋予正当性,把它作为一种可行的社会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日本人对等级制的信赖建立在对人与其同伙和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上,必须对他们的民族习俗,如家庭、国家、宗教信仰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这本书我并没有做读书笔记,也不是一气呵成地读完。读书的历程大体分了两个阶段,上学阶段,内容由第一章至第三章,假期阶段,由第四章至第十三章。 《菊与刀》的作者是鲁思·本尼迪克特,他在这本书中是分析了日本的民族性格,并且评价了美国对日本的政策。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日本的民族性格。 在我的知识内,日本与中国的文化是有一定的渊源的,追述到何时,我却说不清楚。日本从中国借鉴了许多的地方,但是经过本民族的加工与消化,形成了日本独特的民族文化。 日本是一个阶级观念非常强的国家,而且其尊卑的排序又十分的复杂。总的而言,有男尊女卑,家庭中往往男性有较高的地位,而女性只有在成为婆婆或祖母之后才有较高的地位;长幼之分,即根据辈分,辈分越高,越受到尊重;还有社会地位与职业的划分,这一点在日本的历史中非常明显,有地位崇高的封建领主,在其下还有武士、工、农、商地位以此降低,还有地位最低的秽多,从事屠夫之类的职业,在今天,军人也有很高的地位,但是这些取决于他们在当时情境下使用的是何身份。 日本的道德观是基于耻感文化,在孩童时期,他们会相对比较自由,并不受很多约束,但是也是在这个时期,父母会通过诸如“把你送人”之类的玩笑,来为他们建立耻感。日本人非常害怕嘲笑,认为嘲笑是非常严重的侮辱。并且会采取报复行动,他们认为受到侮辱进行了报复,才是值得被尊重。但是一旦他们的复仇行动失败了,他们就会放弃复仇。 也是因为耻感文化,他们非常重视名誉。 他们的名誉分非常多的维度,但是最高的是忠,对于天皇的忠,天皇对于日本人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虽然天皇不掌握实权,但是以天皇身份发布的告示,

他们一定会遵守,这些告示,或者谕旨,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圣典一般,他们对之十分小心谨慎,以表之“忠”,甚至会因为读错而引咎自杀。 除了“忠”以外,他们还有“义”。对于他们来说,“道义”这个词,多带有一种负担感,如果违背道义,会招致他人的耻笑与评论,这种感觉往往是支撑他们“道义”行为的动力。 比如对于家族的道义,出于恩情的道义。 日本人往往认为自己是欠债人,他们的一生都是在还债,这种债,是一种恩情债,对于天皇的恩,父母的恩,还有日后,来源于身边各种人的恩情。这种恩情如果不报,便会随着时间越积越多。所以日本有一个习俗,是每半年会通过回礼的方式还清这半年欠下的所有恩情,他们还会专门用纸笔记录所受的各种恩情。他们会还以对等的恩情,如果所还的恩情多了对方所施予的,他们便觉得占了恩情上的便宜,这是会令对方感到非常不适的。 日本人对于生活的态度也非常特别,他们非常喜欢睡觉,泡澡,喝酒与呷妓,说非常喜欢有点以偏概全,有偏见的色彩,但是他们喜欢就对了。但是他们在该矜持庄重的地方一点也不马虎,在该享受的时候也纵情享受,如果这种时候他们无法放开自己,会被别人说“不好相处”。 他们睡觉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养精蓄锐,有更高的效率,他们睡觉只是为了睡觉,就像是一个安排。泡澡虽然很舒服,甚至可能每天都泡,但是他们绝对不会多泡,认为享受需要有节制。他们也把喝酒和吃饭喝的明明白白,如果一个人开始吃饭,那么就绝对不会再喝酒。而呷妓,在我读来,似乎也不影响他们的生活,只要在可以许可的范围内,而且他们分的清清楚楚,有地位较高的艺伎给他们和女人相处的享受,还有低廉的妓女,满足他们对女人的欲望。 这些背后的逻辑,在于他们觉得肉体的想了是件好事,追求享乐,尊重享乐无可厚非,但是享乐必须适可而止,绝对不能耽误人生的其他大事。这是日本人人之常情的世界(第九章)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 《菊与刀》读书笔记(一) 大概是纽约的地铁太烂了,又没有wifi,以至于无聊到一种境界,让我开始读书。一年半下来,看了有七八本。从最开始引人入胜的小说,到略有些急功近利的工具书,再到最近的社科专著,我的口味开始多元,兴趣开始滋生,禁不住笔头有点发痒,想要记录一下心得,就像去了个著名景点非得留下个“某某到此一游”的标记一样,想要以某种方式,把自己和这些跨越历史长河的经典,做一种连接。在此立个flag,从菊与刀开始,看能坚持多久。 I.读书的方法 社科文与小说的最大区别,大概是看一遍是绝对不够的。不管作者的论述多么平易近人,译者的文笔多么流畅,它的行文思维不是单一的,可以并列,可以因果,可以正反……读第一遍的时候,总不免云里雾里,管中窥豹,难以得其全貌。等到好不容易囫囵吞枣过了第一遍,再挣扎着拿起来细嚼慢咽过第二遍的时

候,才渐渐有了恍然大悟之感:如果说这本书的某些章节分别描 述了日本的某个特征,比如“各就其位”描述了等级制,“历史 和社会的债务人”描述了欠债意识,那么“明治维新”这章想描 述什么呢?是想单独阐述明治维新这场伟大变革对日本的影响吗?读完第二遍你会知道,它只是个幌子,本质还是第一章“各就其位”的延续:明治维新政治家在设计各种政治和社会规则时,并 没有照搬西方自由平等那一套;相反,他们在各个领域强化并规 范了等级制,由此可见等级制在日本文化中的核心地位。这也是 一种暗示,如果美国想要在日本发起一场革新运动,那在面对等 级制文化时一定要慎重对待。 其余各章也都有其内在关联:作者在第一章抛出了日本研究 的大问题,然后以战争中的日本人为序,展示了日本人在战争中 的“奇怪”表现——这里每一个表现的心理机制都在后面得以解释——接下来几章就从等级制、债务意识、义务(报恩)、情义、名声、人之常情等角度剖析了日本文化的关键层面。在结尾之前,作者对这些心理机制做了很有意思的“synthesis”:首先探讨了 这些机制如何调和的问题,然后介绍了日本文化中一种自我修正 的机制(臻于圆熟的自我修炼),最后描述了是这种文化是如何代代相传的——这三个问题是研究每种文化都应该回答的问题,这 将有助于我们客观认识每种文化并做类比。最后把话题带入战争 后的日本,结合前面的研究,作者对美国应当如何对战争后的日 本进行管理提出建议,并且对日本的未来作出预言。

菊与刀读书笔记

一、本书缘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个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政府是否要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来进攻日本本土?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像德国那样实行直接管制,还是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这本书就是美国女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特受美国政府委托研究的结果。 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把战时在美国拘禁的日本人作为调查对象,同时大量参阅书刊和日本文学及电影,写成报告,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结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实施反战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鲁斯.本尼迪克特1887年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她大学期间主修英国文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第二次世界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极大,1948年9月病逝。 二、什么是文化和文化人类学? 文化,其含义既有广义、狭义之分,也有观点不同之别。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来,文化属于上层建筑,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它反映经济基础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文化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各民族的文化各有其历史形成的特点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金克木先生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他希望,研究各国社会,不仅要“找寻决定性的物质因素”,而且要“探讨起重要作用的精神因素”,不是只得出“抽象模式”,而且要发现具体典型。 文化人类学(C 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对于人类的全貌视野研究的其中四或五个分支之一。这个学科分支将文化视为有意义的科学概念。它主要在研究比较人类各个社会或部落的文化,借此找出人类文化的特殊现象和通则性。不同于研究对象类似的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大多是弱势族群和少数团体,以及较为蛮荒的部落。而研究方式大都注重“质”而非“量”,现象的观察多是“特例”而非“通识”。 藉由上面的概念,我们才能理解本尼迪克特这本书的精髓之处——她所关注的恰恰是我们平时挂在嘴边,但却从内心上并未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国情”(指个人从小就接受下来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等。)她指出,尽管一个部族可以有百分之九十的行为和邻居各族共同,但总有一点根本不同。这一点也许很小,但它对这个部族的本身独特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有重要作用,是这一族之所以成为这一族的根本。 三、菊与刀 鲁斯.本尼迪克特女士根据她自己的“文化类型”理论将本书赋予“菊与刀”的日本文化。全书并不长,只有三百一十六页,共十三章。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修炼”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 四、日本皇室的象征——菊花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菊花王朝”是日本到目前为止唯一的王朝。日本的天皇号称“万世一系”,这个朝代自日本开国以来便从未间断过,是世界上目前已知持续时间最久的朝代。 正如本尼迪克特女士在其第一章中所提到的:“人们既然接受了赖以生活的价值体系,就不可能同时在其生活的另一部分按照相反的价值体系来思考和行动,否则就势必陷于混乱和

心得体会-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精品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 菊与刀读后感500字一 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二者体现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温和又好斗,爱美又黩武,尚礼又倨傲,善变又顽固,驯服又专断,忠贞又反叛,勇敢又怯懦。 本是作为一个西方人没有带感情色彩和主观意识,比较冷静的旁观者来写这本书的,应该是比较客观吧,这本书在日本也引起轰动。 我的爷爷是在抗日战争时加入共产党打日本人的,他的两个血气方刚堂弟当时还在北京和天津的大学读书,立即会到家乡抗日,当时的蒋介石消极抗日,所以抗日的都加入了共产党。 我爷爷是一方地主,带了村子里有血性的年轻人一起加入抗日。 后来,她的两位堂弟壮烈牺牲,并不是被日本人,反而是被国民党杀害,非常惨烈。 他们的名字还在烈士陵园的纪念碑上刻着。 对于当初日本人的凶残,爷爷奶奶一直记忆犹新,那么多的中国人,那么大的中国一下子被小小的日本打败了,日本人整个村庄的屠杀。 为什么?爷爷最气愤的日本人再凶残也是明枪明刀的,最可恶就是那些助纣为虐的汉奸,没有他们日本人只不过是没有翅膀的老鹰。 汉奸给日本人出谋划策的残害自己的同胞,而且是暗箭难防。 经常听到这种评价,中国人单打独斗是条龙,在一起就内斗--不团结。 我不知道这样的评价是否正确,但起码可以引以为戒。 强大的堡垒,从内部更容易攻破。 比如说,一些外贸出口的产品,同是中国的企业能不能有全居观念,不要相互砍价格挖墙角,大家团结起来,有一个行业联盟,大家都赚钱,不好吗?其实从本的描述中并没有表扬日本人聪明,聪明并不是日本人的强项,相反中国人反而被认为聪明,聪明的人为什么没有优势呢?什么时候才能像美国人那样被日本人崇拜。 是不是我们也有自己的缺点,因为每个人都太过聪明,太过聪明,就容易太

《菊与刀》读书笔记

日本文化之“惑” ——读《菊与刀》有感 提起《菊与刀》这本书,了解日本文化或者想要了解日本文化的人一定是非常熟悉的。它可以说的是关于日本文化的书目中不可或缺的关键词之一。本书的作者是由美国女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所著,她根据文化类型理论,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一份研究报告。1946年,本尼迪克特把这份报告整理成书出版。 我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大三后半学期开始准备考研时,关于日本文化给列出来的一系列书目的时候。但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当时就决定我一定亲自拜读一下这本书。教材上是这么介绍《菊与刀》这本书的:所谓“菊与刀”,其实是代表了日本人的两种极端的性格,“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刀”乃是武家文化的象征。这两件事物分别代表了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或者是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格。 书中的介绍引起了我自从大一开始学习日语,跟外教接触,和之前看过的介绍二战时日本所作所为的书,日本风格的电影,在那时就隐隐觉得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思维及行为方式是很难去概括的,总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表述我所感受到的日本人,拼命找到了一个词,却发现这个词不仅是片面的,有时候仔细一想,甚至都觉得是不正确的,不仅仅是准确与否的问题,之后就干脆放弃不再搜寻所谓合适的词。因为当时接触日语时间并不算长,也只是从上大一才第一次接触日语,所以就只是以为一定是自己对日语,对日本文化的认识还不深,或者说根本没有真正认识到其本质才无法准确表述出自己所感受的。 然而,当我看到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时,又重拾了自己当初对于日本人的那些粗浅的认识,觉得自己找不到词,或许不只是自己资历,见识所限,或许是这个认识对象本身就具备着这样的特征呢。一想到此,便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看看这个女人类学家究竟在这本书里讲了一些什么,究竟是怎样从专业的学术的角度去阐释日本人的。 该书形成的背景是在二战后期,那时,德日败局已定,美国亟需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政策也比较明确,即武装占领,直接管制。对日本,美国不太了解。当时有两大问题需要研究:第一,日本政府会不会投降?盟军是否要进攻日本本土而采用对付德国的办法?第二,假若日本投降,美国是否应当利用日本政府机构以至保存天皇?为了这两个问题,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研究日本,本尼迪克特这本书就是受美国政府委托(1944年)研究的结果。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尼迪克特开始了自己的研究。最终的报告中推断出的结论是:日本政府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的原有行政机构。因为日本跟德国不同,不能用对付的德国的办法对付日本。战争结束,美国的决策同这位人类学家的意见一致,事实发展同她的预料和建议一样。 当我拿着这本书,一页一页如饥似渴地翻看着,书中对于日本人的描述,包括日本文化和欧美文化以及中国印度等亚洲的文化的对比中,以前仅凭自己粗浅的感官认识而产生的困惑,终于在这里有了些许的共鸣和解脱。比如,以前我们在视听说课上的纪录片中看到日本人的严谨,坚韧和几乎于病态追求完美和细节,在影片中看到的日本人的谦恭,从外教身上看到的隐忍,从留学生身上看到的自我克制。同时,我们又能在新闻上看到日本人的自高自大,如高官政要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关于钓鱼岛争端的问题,这种自我的期许有时表现的竟是那么的可笑,在历史上,战争中表现出来的残忍,对历史史实的否认,日剧里夸张的表情,幼稚的动作,电影里追求的常人无法理解的美,那“美”,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美轮美奂,而是在极端条件下,在极端情境中的带着扭曲,甚至是戴着“血腥味”,有些令人毛骨悚然地的“美”,等等。。。。这些也仅仅是凭借自己所能接触到关于日语的,关于日本的,关于日本人的,关于日本文化的一点点儿的认知,我实在理解不了这些零散的,琐碎的表现究竟是什么样的文化之下而产生的。对于这些疑问,书中其实做了阐述,当然,并非就只是针对我

《菊花与刀》读后感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下面为大家整理了,《菊花与刀》读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菊花与刀》读后感: 本文《菊花与刀》读后感1000字 1、菊花与刀读书笔记 日本人十分强调精神修炼和自我修养,如他们喜欢寒冷苦行,在黎明前站在或坐在冰冷刺骨的瀑布下,或在冬夜三次用冰水浇身,其目的是训练有意识的自我,直至不再感到痛苦,当他意识不到冷水的冲击和身体的颤抖之时,他便达到了无我、练达之境界。精神训练也必须同样自悟。因为从自身以外的源泉学到的任何东西都没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自身的悟会才能有所成。这也符合我们中国的说法,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日本人把侵略战争视为一种谬误和已经失败的事业,从而向社会变革迈出了巨大的第一步。他们希望赎回在和平国家当中受人尊敬的地位,为此必须实现世界和平。眼下日本人把军国主义视为己熄灭的光。他们将拭目以待,倘若世界和平,日本只好潜伏,倘若军国主义未能完全消灭,日本的好战之性将会重新勃发。 《菊花与刀》读后感 这便是日本,一个民族的特性与本质。以往,我们对日本就是一个字恨。抛开个人情绪去分析日本这个民族,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身上一些美的品质。他们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也尊崇着礼、义、孝、忠这些思想。在这方面甚至做得比我们还要好。日本人的国民素质普遍较我们国家的高,这也与他们大力发展教育以及推崇道义所分不开的。记得在网上看到过的一则新闻,许多国家对日本人入境是免签证的。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素质高得让别人放心。他们知恩图报,对别人给的恩情十分看重,以至于把还恩看成是自己的负担。日本人讲究礼仪,热爱生活,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日本人团结协作、谨慎、努力,这些品质也让日本战后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科技也才如此的发达。种种这些都反映出日本菊花般的美。同时,日本骨子里的好战、侵略、武士道精神让他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一对于日本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我想所有稍微了解中国近历史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也许会随着时代改变而变化,随着那场战争越来越离我们远去而有变化,但是中国与日本却永锭会有剪不乱理还乱的微妙关系。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抗日影片,上过历史课,同时又在日常生活水平使用着日本的产品,享用着日货带来年方便。所以我对日本也怀有矛盾的心情。所以对于自己这种矛盾的心情,我也希望通过更多的了解日本,了解日本人而找到更适合的态度。于是决定选择此书。 如书名菊与刀所述,日本人呈现给世人的是极为矛盾行为。菊花与刀两者都是这幅画中的一部分。日本民族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有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层,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序上表现出来的。 为了解释日本人的心理特征,民族特征当然不能忽视社会压力对****的约束作用。但是作者也没有忽略对日本人个体的成长过程所受的培养模式的关注。这其中就涉及到社会化地人格的塑造作用。 根据美国社会学者帕森斯的理论,人格也是一个系统,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制将文化械式价值、信仰、语言和其符号内化为人格系统,使人格系统得以结构化,通过这个过程,行动者才愿意把动机的能量投放于角色之中,即愿意遵守规范,进而使人格系统与社会系统的机

构相一致。 一个好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应该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不仅体现在对研究对象的解程度上,我想还应该体现在对事特发展趋势的准确预见性上。在本书的末尾一章投降以来的日本人中,作者提到日本的国家非军事化,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发展中,并预言:日本假如不把军事化列入预算,她如愿意,不需多少年便能工巧匠自己人的繁荣打下基础,并可成为东方贸易中不可缺的国家。历史证明,日本的非军事化的确为其经济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日本接下美国大量的武器订单,赚取了大量外汇,经济发展速度可谓一日千里。 当然,在指出日本人性格中的善变一面后,作者也没有肯定日本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会卷图重来。如果我们了解日本人对这种行为的变化如何怀恨在心,我们便能很容易想象出日本人为了恢复将日本的名誉托付于军人之受的过去时代,他对同以前的战友结党感到多么满足。而一直以来,日本右翼团体也确实毫不掩饰的表现出这种趋向。本尼迪克特的预言又一次得到应验。 菊与刀读书笔记800字二在看了《菊与刀》后的感想:从语言来说,我是这样看这三种语言的, 中文-自在 日语-自律 英语-自由 当然,这同时也内在的反映了三个国家的不同之处。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如果问你对日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会脱口而出,不好。如果问你对日本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我估计大部分人还是会脱口而出,不好。以上并非我的恶意揣测,根据中国日报社、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日本“言论NPO”组织共同主办的论坛,62.9%的中国调查者对日本的印象是“很不好”。排除掉部分对日本心怀不满的愤青的比例,是什么造成了对日本如此的仇恨?这个想象中的恶毒国家到底哪里让人如此厌恶?除了“杀光日本人”,“东京大图莎”这类完全没有理性的语言,我们能不能拿一种更为审慎的方法来研究日本,研究日本人?幸好我还有《菊与刀》这本书。 《菊与刀》的作者本妮迪柯特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她在二战临近结束时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研究日本民族,以便为美国制定对日政策和判断对日本的整个局势的发展。她利用了自己所受到的专业知识教育,通过把战时生活或者拘禁在美国的日本人作为研究原形,同时通过阅读大量有关日本的文献和日本文学和电影,并作出了最终日本会投降这个论断。作为一个从来没有在东方文化生活过的西方人,她准确把握了东西方文化中的细微不同,并把这种影响对民族气质的形成以及这种民族气质会对战争带来的影响作出了精辟的论述。虽然距离这本书最初写成已经有了将近60年,世界格局也有了巨大的变化,但这本书,依然是研究日本文化的首选文献。 提起日本,我们很难不用一串充满矛盾的文字来形容他们,“黩武而又爱美;倨傲自尊而又彬彬有礼;顽梗不化而又柔弱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贞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十分欢迎新的生活方式”。这种异常矛盾的民族特性,贯穿了日本的整个文化。如同题目所写,菊是日本的国花,而刀是武士道的象征,这两种充满强烈对比的符号组合在一起,成为日本独特的文化气质。 在我看来,菊花和刀象征着日本文化精神中矛盾的两极,恬静淡然却又刚烈自闭。从对战争的看法可以看出,日本重视精神的力量,而对物质的对比嗤之以鼻。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上有这样一句,“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以吾等之血肉对抗敌军之钢铁”这充分说明了日本是怎样将菊花和刀的精神结合起来。如果说菊花象征的是某种可以抵抗外界的精神力量,刀这个符号,代表的就是顽冥不化的崇尚由这种精神 带来的道德优势和力量。刀,是冷兵器中最早被使用的暴力工具,在热兵器时代还继续崇拜由刀所代表的武士道精神,这说明日本在精神力量方面是怎样的原教旨。这种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文化内在,使得日本在作战时常常采取异常极端的方法。由此也可以解释他们为何如此凶残的对待已经放弃抵抗的普通居民。 很多曾经在战场和日本接触过的美军,都会谈到日本那种视死如归的气势。这种必死的信念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对天皇的忠诚。日本是个讲究等级的国家,在这个国家,处于最高效忠地位的就是天皇。虽然在日本接近700多年的历史中,天皇只是在扮演一个傀儡的角色,但这并不能消减天皇的精神力量。日本虽然从中国引进儒家伦理中关于忠和孝的观念,但却极为鄙视被儒家视为最高准则的“仁”。中国文化中的仁扮演的是一种内省的力量,调和着各种矛盾,接近于最高行为准则。一个不仁的皇帝会被民众反对,只是因为他行使的是不是仁。而皇帝,也一直试图宣布自己是天庭仁道的人间代理。而日本,则完全摒弃了这种伦理。因此,忠和孝成为他们伦理中最主要的两极。而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这两种力量完全则是成为了合力。 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忠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明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天皇身上。天皇被作为神裔来看待。由于忠是被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虽然只有精神统治力但全无实权的天皇。天皇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而是一个符号。在西方社会中,虽然也要求对某种精神符号忠诚,比如忠诚于国家或者忠诚于自由平等等等,但这种忠诚,更多的是一种对理想的实践,国旗等同于国旗后面所蕴

读《菊与刀》有感

读《菊与刀》有感 张建军 《菊与刀》这本书是此次国培计划中贺老师推荐给我的,读完它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思考。 菊与刀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写的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到今天它仍是研究日本民族性的主要著作。 本尼迪克特用“菊”(爱美、尚礼)和“刀”(好斗、尚武)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日本的禅的修行以及茶道就如“菊”,而在战争中犯下的种种罪行就是“刀”。 矛盾看完该书对日本的评价:矛盾的日本。我觉得用“精神分裂”更符合我对他的理解。 作者认为人类文化各有不同的价值体系和特征,具体表现为以民族精神为主旋律的文化模式。而任何一种文化模式主导下的人们的行为都是一小部分受到重视和发挥,另一部分被压抑和限制。所以(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文化影响人格。那么什么样的日本文化塑造了什么样的日本人格,这种人格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 日本人认为精神必将战胜物质,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甚至相信完美的精神可以千年不变,所以他们不惧怕数量,不担心物质基础,这是一个精神狂热的民族,因此二战时在遭受敌人空袭的形势下,在缺少食品,白天工作劳累的情况下,他们仍能做广播体操来消耗体力,同样人们会以自杀撞机(非专业人员的学生)的激进方式来参加战斗。日本人经常会说:“全世界的眼睛如何注视我们”,他们非常注重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他们怕像军官训导的那样他们的丑态会被拍成电影,在美国纽约放映。他们非常注重荣誉,他们的B29轰炸机上没有救生器械,二战中军队里并没有专业的医疗救援队伍,他们认为荣誉就是战斗到死,他们鄙视俘虏,鄙视投降,认为他们丧失了名誉,在绝望的情况下他们通常会自杀。 在狂热的精神背后,日本人也有一种易乎寻常的冷静力量,日本人有一种信念-万事都是我们主动期求的,决不是被动的,不是别人强加的,一切都在预料之中。所以在美军轰炸日本时,广播里会说“敌人终于飞来了我们上空,我们已经预料到此事发生,并为此做好准备,所以没有丝毫值得优虑的”。 日本是一个人情的世界,他们非常注重报恩,日本人说:“我对某人负有恩情”意思是说“我对某人负有义务”,享受恩情必须履行义务,报答恩情。如果时间拖欠越久,负恩感越强,报答需要越厚。在日本的百货公司或小商店里,你会听到这样的话“谢谢你,(这可太难得了)”“这怎么得了”其真实表达的意思是你买了他们的东西,给他们巨大的恩惠,可是他们无以为报,所以他们感到欠疚,羞愧和耻辱。美国人极端轻视社会对他们的恩情,敢说他们不欠任何人的,而日本人绝不会这么说。 美国人对一个人严厉的惩罚是宣布他人格破产,而日本人会说这个人不懂情义。人们非常注重人情上的往来,礼物都要相互惦量,一方面人们会对每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读书笔记 作者:(美)本尼狄克特 译者:北塔 出版信息: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3 作者简介:鲁思·本尼狄克特(Ruth Benedict,原姓Fulton),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20世纪初少数的女性学者,受到法兰兹·鲍亚士(Franz Boas)的影响,同爱德华·萨皮尔(Edward Sapir)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论(Cultural Configuration),认为文化如同个人,具有不同的类型与特征。本尼狄克特早年学习英国文学,故其作品文笔高妙,并善于作诗以及细腻的描述。她的作品中,尤以《文化模式》(Patterns of Culture)与《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最为著名。尽管她论述的重要性已被其他理论取代,但其著作中提出的问题与关怀,至今仍受到人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重视与关注。1 译者简介:北塔,翻译家、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2017年5月,获得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最佳翻译奖。2 目录 第一章任务:日本研究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第三章各就其位 第四章明治维新 第五章历史和社会的债务人 1百度百科词条 2百度百科词条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第七章“最难承受”是报答 第八章洗清名声 第九章人之常情 第十章美德:进退两难 第十一章自我修炼 第十二章童蒙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内容摘要 1、美国曾与日本发生全面战争,发现日军与自己迥然不同。在与其他任何强敌的战争中,从来没必要考虑其如此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和沙皇俄国在我们之前(1905年)所遭遇的一样,我们与之战斗的日本是一个全民皆兵且训练有素的国家,这不属于西方的文化传统。西方国家业已接受的符合实际人性的那些战争惯例,对日本人显然不存在。这使太平洋上的美日战争不仅仅是一系列岛屿滩头的登陆和无法克服的后勤补给问题。我们得明白他们的行为方式,从而对付他们。【为什么美国选择日本作为研究对象,开篇很明确的告诉读者,为了打败他们,取得胜利。站在人类学的角度上并不难理解,了解某一地区的文化并且解读这种文化产生的原因,以便统治者更好的掌控殖民地。】(p1) 2、日本人生性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有礼,既顽固又能适应,既驯顺又恼怒于被人推来推去,既忠诚又背叛,既勇敢又儒怯,既保守又好新。【矛盾的民族性格正像书名一样,菊与刀分别象征着日本民族个性

《菊与刀》读书笔记

读《菊与刀》之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 摘要:《菊与刀》是美国文化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的一部经典的研究日本文化类型的著作。从“耻感文化”、“等级制度”、“重视报恩与情义”等方面分析了日本人的外部行为及深藏于其行为之中的思考方法,即日本大和民族文化的各种模式。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这些文化模式论来解释战后的日本对战争罪行一再否认也并不是不可理解的。 关键词:《菊与刀》;日本文化;耻感文化;等级制度;战争责任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谋划、发动、实施侵华战争的罪行在日本国内外应承担法律、政治、道义上的责任。日本进步派大多认为日本应该承担战争责任和战后责任。日本保守派大多否认战争的责任并否认其战争中的罪行。普通民众中既有人承认战争责任也有人否认战争责任,还有些战后出生的日本人认为那场战争与自己“无关”。日本进步派普遍承认战争日军暴行,呼吁向战争受害者道歉和补偿。但日本保守派普遍否认战时的日军暴行,或故意缩小日军暴行的程度与范围,或以“英美同罪”的态度要求对日军暴行忽略不计。纷繁复杂的战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追踪其源与其文化模式有着根本联系。从1《菊与刀》日本文化模式论可以找到答案来辨析日本对战后责任的认识。 一、耻感文化 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耻”,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菊与刀.北 京:商务印书馆,2007就是不可做出丢脸的事。在“耻感文化”里,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相反,只要自己的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就不用懊丧,坦白忏悔只能是自寻烦恼。《菊与刀》书中说道:日本耻感文化中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甚至对上帝忏悔的习惯也没有。《菊与刀》中指出:与西方的“罪感文化”不同,日本文化是一种“耻感文化”,其强制力在于外部社会而不在于人的内心。犯了罪的人可以通过认罪来减轻内心重负;而日本则属“耻感文化”,由于强烈的耻感,也使得日本人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和否定自己战时日军的暴行,时至今日,日本保守派与很多普通民众仍旧否认失败的事实和战争期间的暴行,931—1945年期间日本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了那么深重的苦难,在中国实行极其残酷的“三光”政策,一次南京大屠杀就杀死30万中国人,把活生生的中国人用作细菌战、化学战的试验品,

《菊与刀》读后感

《菊与刀》读后感 假期收到南开大学通知书的时候,我心中倍感喜悦,但是在激动的同时,我也认真阅读了录取通知书,并根据通知书上的建议,读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其中,鲁斯·本尼迪克特所著的《菊与刀》读来感触良多。 《菊与刀》一文既是一部研究日本人性格的社科类著作,但是我觉得,对于我们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它也是一本对我们一些学习方法的指导书。为什么这么说呢?本书于1944年6月初见雏形,作者受托著书研究日本,以判断日军二战后期的军事行动与国家发展。 本文作者并未亲临日本进行考察,但她通过了解美日本人与日裔,日本已知的军事行动,日本本国的文化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各种文字影像资料,研究推测出近代日本人的特点,得出了“日本人会投降;美国不能直接统治日本;要保存并利用日本原有的行政机构”等重大结论,为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阅读本书,我发现行文上两个值得学习的地方:1.本文有大量关于日本本国神话传说、本国报纸摘抄还有本国国人一些日常交际方法,这些资料并不是从各种译文书中就直接得到的,需要作者进行大量细致的资料搜寻与整理。对于我们来说,大学学习应该也要想尽办法去查找自己所需的学习研究资料,深层挖掘会让自己的学术研究更具有真实性与说服力。2.本文行文严谨,在描写日本人的同时也用日本人对比了中国人,暹罗人,或是欧美人进行研究,对比研究的方法也很值得我们学习时弄清学习内容的特征,并能进行举一反三。 阅读后,我也通过总结各章的要点,得到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生活在等级制阴影下的日本人,虽然在明治维新之后虽然废除了奴隶,但是从家庭内尊卑地位为出发点,衍生到社会上不同阶级的关机,仍然存在着等级意识,但是不管各个等级,对天皇的效忠的义理一直约束着广大日本民族,进而被一些军国主义分子利用,更加其与上层资产阶级的联合,使民众在高涨汇报天皇义理及无法撼动主战结果的情况下,参加了惨烈的二战,继而在投降之后又对美国人毕恭毕敬,甚至出现像野坂昭如的《美国羊栖菜》中主角那种极端的战后思想。 最后通过对比,我也对比发现几点:1.日本家庭礼仪与中国老式大家庭中的礼仪有很多相似之处;2.日本的各种神祗与神社文化,与云南大理(我是云南大理人)的本主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虽已发现问题,但还未深入思考研究,但也在此提出,以后可以参照《菊与刀》作书方法进行探究。 2015级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王维

关于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关于菊与刀的读书笔记 导语:菊与刀是一部通览日本文化、解读其矛盾性格的惊世之作,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关于菊与刀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参考。 关于菊与刀的读书笔记《菊与刀》是一部介绍日本国民性的书,是美国着名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而提交的一份研究报告,是一本分析日本人文化性格的图书。而作为一名日语专业的学生,想要对日本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有所了解,于是便选择了《菊与刀》这本书。 作者在书中把日本民族文化的矛盾性形象地概括为“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刀”是日本武家文化的象征。该书以《菊与刀》命名,象征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在我看来,菊代表了日本民族中谦和,随性的一面,同时也说明日本民族具有菊一样的品质。刀则让我想到了日本民族的“武士道”精神。它承载着日本民族的希望与毅力,同样也代表着日本民族好战的一面。“菊与刀”这三个字更能充分的概括了日本人矛盾的性格和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日本人既好斗又谦虚和善,既忠贞又心存叛逆,既顺从又不愿受人摆布等等,都能体现出日本人矛盾的性格特征。 自古以来就是日本人强烈的效忠对象,虽然皇一直扮演

着“傀儡”的角色,但日本人对皇的效忠感却从未消失。正如书中所说“皇和日本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皇的日本不是日本”,“没有皇的日本是难以想象的”“皇是日本国民宗教生活的核心,是日本国民的象征,皇是个超越宗教信仰的对象,即使日本战败,皇也不会受到谴责”等。对于他们而言,只要是能表示“对陛下尽忠”、“让陛下为我们放心”的事,那边是理所当然的。这种崇拜之至今日在很多人心理依然存在。 日本有着森严的等级制度。长期、稳定的封建等级制造成的影响渗透到日本文化的最深层。在日本,皇不是人,是神,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所有寄托。在明治维新前的日本,要求忠义的对象仅仅是被指向各个大名和将军。而在明治维新后,新的统治者将这种力量抽离出来,附加在皇身上。但由于“忠”是献给最高统治者的,因此就只能献给或许只有精神力量但全无实权的皇。在日本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各得其所,各安其份”。他们相信只要每个人在社会等级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那么这个世界就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同样也有自己没有办法改变的地位。即使天没有掌握实权,仍然是所有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 这样森严的等级制度,在战争中体现了强大的生命力。皇的存在在日本俨然已经发展成宗教,神的话语是没有人可以质疑的,这就为日本的战争找到了借口。所有的屠戮都可以以对为天“忠诚”找到借口。日本士兵在战争中所表现出

《菊花与刀》读后感

东莞理工学院 12电卓 《菊花与刀》读后感 说句实在话,在我读《菊花与刀》这本书之前并未觉得日本的文化和我们会有太大的差异,毕竟,日本与中国相邻,我们两国之间的渊源也不浅。在听《形势与策略》讲座时,老师对日本的介绍让我很惊讶,甚至不能接受。日本人的行为被认为是很矛盾,难以理解的。菊花与刀是日本皇室和武士道德象征。正如书中描述的那样:他们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野蛮又文雅;即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既忠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怯懦;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但一方水土育一方人,存在的便是合理的。类比西方国家眼中的中国,譬如中医等,不也是难理解的么?但为什么,我们一直并不觉得呢?同样,当我们了解了日本的风俗习惯、道德观念后,一切便会有了答案。 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二战期间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利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利用的技巧来从事日本民族性的研究,其后向情报局提交了一份出色的研究报告。这便是《菊花与刀》的来源。 日本人是非常重视精神力量的。虽然日本人不否认物质性的东西是必要的,但是他们认为物质性的东西是次要的、暂时的。日本人说,精神就是一切,也是永恒的。但他们无疑有时候难免陷入主观性。与精神的重视相对应,日本人非常关心名誉,他们很关心别人对自己的

看法,并以之反省自我、判断事情的是非。但很显然,他们个人的善恶判断力被搁浅了。所以,不难理解,但别人认同他的行为时,哪怕他自己觉得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需要时他依样做下去。 日本人很重视各守本分。与我们追求平等不同,日本的等级制度很深严,但日本人都不觉得人与人之间不平等会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这是很自然、很合理的事。在日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位,都有明确的本分责任、权利与义务,他们是认为这样的社会才有秩序,否则,他们会很没安全感。在幕府统治期间,农民处于很悲惨的贫困中,他们向封建领主、向幕府当局提出抗议,农民领袖们绕过大名,直接向幕府当局递交请愿书。随后,幕府进行调查,而且绝大多数判决有利于农民。但,虽然农民诉苦是正当的,国家也尊重其诉苦,可是,尽管裁决对他们有利,他们违背了严格的等级制法律。所以他们被判死刑。甚至,农民也认可这个命运。 日本人很重视孝道。但日本人的孝是只限于面对面的家庭长辈的。在日本,人们都要听从父亲的安排,做什么事前都要得到他的认可。在日本有一个总所周知的谜语:“想向父母提意见的儿子犹如一个想在头上长出头发的和尚。这是为什么?”回答是:“无论多么想干也办不到。”而长子是继承人,分享了父亲的特权,他们很早就学会装模作样地摆出负有责任的样子。在日本家庭,妻子是没有多少地位的,重男轻女在日本是正常的。 精神准备对于日本人而言尤为重要。在二战后期,日本多座城市被美国接连攻克,然而,无线电广播一说“我们早就预料到这种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