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辨析题归纳

1、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5、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

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3)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7、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的作用(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8、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9、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3)人们的教育思想。(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10、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我们要求学生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11、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顺序性。(2)阶段性。(3)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12、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1)语言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8)自然智力。13、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4、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15、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2)掌握

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1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17、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4)课外辅导。(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8、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19、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得当。(4)结构合理。(5)语言艺术。(6)气氛热烈。(7)板书有序。(8)态度从容。

20、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2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22、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23、班级授课制的缺点。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24、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25、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27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

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容。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28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29、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30、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31、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33、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3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35、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①精选教材。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3)教授学习方法36、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37、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1)婴儿期(0 ~1.5 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2)儿童早期(1.5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3)学前期(3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 6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7)成年中期(30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3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39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④学校教育。(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识。40、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41、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道德阶段(2 ~5 岁)。(2)权威阶段(5 ~8 岁)。(3)可逆性阶段(9 ~11 岁)。(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42.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10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43、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2)组织和引导

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44、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活动。(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45、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1)共同的奋斗目标。(2)有力的领导集体。(3)健全的规章制度。(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46、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1)常规管理。(2)平行管理。(3)民主管理。(4)目标管理4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1)教师促成的纪律,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2)集体促成的纪律,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3)任务促成的纪律,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4)自我促成的纪律,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49、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

教育。(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5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5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一、教学原则:(1)直观性教学原则。(2)启发性教学原则。(3)循序渐进教学原则。(4)巩固性教学原则。(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6)因材施教教学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8)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则.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①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包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等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原

则贯彻要: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德育原则1、导向性原则。(2)知行统一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疏导原则。(7)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2)榜样示范法。(3)情感陶冶法。(4)实际锻炼法。(5)品德评价法。6)道德修养法。

三、教学方法1.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1)讲授法。(2)谈话法。(3)讨论法。(4)读书指导法。

2. 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1)演示法。(2)参观法。

3.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4)实践活动法。

4.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四、中学生身心健康1.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1)抑郁症.(2)恐惧症。(3)焦虑症。(4)强迫症。2. 常见心理辅导方法(1)强化法。2)系统脱敏法。(3)认知疗法。(4)消退法2、中学生情绪的特点(1)爆

发性和冲动性。(2)不稳定性和两极性。(3)外露性和内隐性。(4)心境化和持久性。

五、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哦、自我实现的需要。

六、学习动机和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1)倒U 形曲线关系。(2)动机强度处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3)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阐述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表明,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导致工作效率下降。此外,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学习较复杂的问题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低些;在学习任务比较简单时,动机强度的最佳水平点会高些。

七、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各阶段。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辨析题重要考点

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知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它包括社会教育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构成要素:教育者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教育者居于主导者的作用;受教育者居于主体地位。

3.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动物界存在学习不存在教育,只有人类社会オ有教育。教育具有社会性。

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并不能决定人的发展,遗传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但是遗传具有可塑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几个方面。其中遗传给人的发展提供了前提,环境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传提供的可能变成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

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5.教学的内涵: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构成的一种

双边活动过程。教师根据

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不科学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养思想品德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统统,学生以学习间接经

验为主,以学习直接经验为基础。掌握知知识和发展能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是相互统

和相互促进的。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能力发展是掌据知识的重要条件,知识不等于

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知加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需要一定的

过程和条件。

8.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从学生学习结果来说,既要评价学生知识技能和響力等方面的认知领域,义要评价学生态度、习、个性等情感域;从教师教学工作米看,既要评价教师教学修、教号学技能,又要许价教学

9.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分散是指在注意的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注意对象的状态,是消极被动的,偏离了正确的注意对象,降低了活动效率;

注意的转移是指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是有目的、主动的转移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效率,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注意的分配是指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比如老师讲课边板书边讲解,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至少有一种高度熟练,几种活动间也有内在的联系。10.感知觉:感觉和知觉不能等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知觉是各种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同一物体,不同的人对它的感觉是相同的,但对它的知觉却会有差别。

11.问题解决:问题解決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的过程。它包含几个特征:一是是问题解決具有日的性:一是问题解决包含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三是问题解決必须由认知操作来进行,即即通过内在的心理加工实现的。比如走路、吃仮等就不是问题解决。

12.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改变。学习不仅指学后表现的结果,还包括从不会到会的过程;②学习包括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也包括比如思想、观点等不能直接观察的内潜行为:③学习的变化是由经验引起的,所以学不是遗而是后天活动获得的:④学习的变化比较持久:⑤习包括由坏向好,也

包括由好变坏,养成的好习惯或坏习惯都是学习。

13.动动机强度与效率: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出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即动机强度出于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

14.情绪情感: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15.德育的概念: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

道德等方而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前,所以

不能笼统得认为德育只有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则指学校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内容

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制素质,所以也不能笼统地认为德育只是培养学生

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16.德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対学生知、情、意、行的培银高过程。德育过程中不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需要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況,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设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而的和谐发展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重要考点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重要的知识点 一、人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性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关键期】 4.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二、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及其作用 2、环境及作用 3、学校教育及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考试焦虑的形成原因 1?家长或教师期望值过高 2?学生自身期望值过高

3.有过失败的考试经历 4.有容易引发焦虑的品质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1?思想道德素养 2?知识素养 3?能力素养 4?心理素养 5.身体素养 六、操作技能的训练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七、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 1?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一般认为模象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象直观)的配合 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八、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九、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检查与批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十、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特点)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十一、常用的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十二、一堂好课的标准1?目标明确2.重点突出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复习讲义

第一章信息技术专业基础知识 (1)信息的定义 信息是关于事物运动状态和规律的表征;也可以说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2)信息的基本特征 ①普遍性与客观性; ②载体依附性; ③价值性; ④时效性; ⑤共享性; ⑥真伪性。 2.信息技术的含义 (1)信息技术的概念 就技术的本质意义而言,信息技术是指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具体而言,信息技术被定义为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再生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 (2)信息技术的基本内容 ①感测技术; ②通信技术; ③计算机和智能技术; ④控制技术。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应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的内容: ①为集体、祖国与人类社社会造福。 ②遵守信息法律法规。 ③抵制不良信息。 ④批评与抵制不道德的信息行为。 ⑤不损害他人利益。 ⑥不随意发布信息。 ⑦培养合作精神。 ⑧倡导道德自律。 2.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的道德素质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能够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中把握正确的人生方向。 (2)培养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 (3)树立信息化社会中健康的艺术审美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的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如下: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1.了解信息技术社会的含义,体验和分析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表现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的习惯 2.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3.利用因特网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 4.学会制作动画作品,直观地表达动态信息或描述过程 5.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6.能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综合运用写作、绘画、表格、动画等多种方式,设计、制作并发布多媒体作品 7.通过网站设计与制作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健康的社会交往 8.设计和制作机器人,以机器人为载体,体验并初步学会通过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该部分内容为选修)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2)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3)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和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5)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2.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 (1)教和学相互依存的规律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 ①身体方面的发展,即身体要健康; ②智力方面的发展,包括知识、智力、能力和技能技巧等; ③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发展,包括情感、兴趣、态度、意志及性格等。 (3)教育调查的一般步骤 选定调查对象——编写调查提纲——设计调查工具——实施调查活动——处理调查资料——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总汇

1、选择题——理解意思 学科课程——以知识为中心,书本的东西 活动课程——做中学,玩游戏 分科课程——语、数、英…… 综合课程——两个学科领域组成课程。如:品德与社会 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是一级课程,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 地方课程——某地的特殊情况开发的课程,二级课程 学校课程(校本课程)——选修课为主,三级课程 基础型课程——培养每个学生都会三基(读、写、算) 拓展型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如艺术团队活动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必修课程——国家、地方、学校规定要学习的课程 选修课程——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 显性课程——公开课程,直接的看到的明显的。如:课程表 隐型课程——潜在的形式,校风,环境,制度,看不到形式 知识中心课程论—以学科教学为核心 学习者中心课程论—以学生兴趣,爱好为核心 社会中心课程论——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上 CIPP评价模式——评价的特别全面 目的游离模式——不按规矩来,中途可能会改 档案袋评价设计——学生的作品 纵向组织——由易到繁,从已知到未知,先后顺序,侧重知识的方面对应学科课程 横向组织——以问题为核心内容,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对应综合课程 直线式——安排过的内容不再重复,一条线前进 螺旋式——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 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及时间分 课程标准——编教材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教材——广义:有关教学的都是。侠义:教科书、课本 感觉——刚出生的孩子,感觉世界;对客观事物。当前直接发生的事。对个体事物的反应感受性——感受能力的强和弱 感觉阈限——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 绝对感受性—把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叫 差别感觉阈限—慢反应, 差别绝对性—快反应 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电影院凑出去大街,刺眼睛 暗适应——由明到暗,白天进电影院,过了一会就看得见 听觉适应——工厂强烈的机器声,听久了就觉得不吵了 嗅觉适应——入芝兰之室……闻久了旧习惯了 继时对比——吃完糖吃橘子感觉橘子很酸,吃完中药喝白开水感觉水很甜 同时对比——两个灰色的图形,在黑背景的没有白背景白 联觉—看红黄橙感觉暖,蓝绿感觉冷。割玻璃声音感觉寒冷 感觉补偿——某种感官系统坏了其他感官补上 知觉——直觉是人脑对当前某个物体的整体反应,如看到一个完整的事物—苹果,就是知觉

最新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汇总

(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 1.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 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 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 (5)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5.赫尔巴特与杜威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2020上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汇总

1.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5)教学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6)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记忆口诀:等升内地房租 2.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生活; (3)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场所(4)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 (5)没有阶级性 记忆口诀:两生三没 3.简述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

4.简述近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记忆口诀:公义世法 5.(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1)课题选择;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4)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5)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记忆口诀:可找设施分赚钱 6.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记忆口诀:意面特饥渴 7.简述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记忆口诀:顺逆查文综 8.简述课题选择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 (3)可行性 (4)适宜性 (5)伦理性 记忆口诀:可教轮椅践行 9.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2)全面、准确的检索教育文献 (3)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记忆口诀:内外全面赚 10.行动研究的特征 (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教学与研究合一; (4)研究的循环性 记忆口诀:一起遵循内幕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

9. 昆体良 40位著名人物的相关知识点】 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 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 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 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 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 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 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科目二 1. 孔子 2. 孟子 3. 荀子 4. 朋. 了 5. 朱熹 6. 苏格拉底 7. 柏拉图 8. 亚里士多德

10.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9. 昆体良

11.夸美纽斯 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 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 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 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代表作《教育漫话》 15.华生 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6.罗杰斯 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17.皮亚杰 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 弗洛伊德

2020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汇总

20202上小学科二简答题汇总 1.简述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产生活; (3)没有专门的教师、固定的学生,没有专门的教育内容和场所(4)没有形成独立的形态 (5)没有阶级性 记忆口诀:两生三没 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3)教育内容形式单一 (4)身份地位的象征性 (5)教学方法是崇尚书本,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6)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记忆口诀:等升内地房租 3. 简述近现代社会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记忆口诀:公义世法 4.简述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记忆口诀:全民多现身 5.简述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记忆口诀:意面特饥渴 6.(各种研究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实施步骤通用答案(1)课题选择; (2)查找文献资料; (3)设计研究,制定研究计划; (4)实施研究,收集资料; (5)分析、处理收集到的资料; (6)撰写研究报告。 记忆口诀:可找设施分赚钱 7.简述课题选择原则 (1)教育性 (2)实践性 (3)可行性 (4)适宜性 (5)伦理性 记忆口诀:可教轮椅践行 8.简述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 (1)顺查法; (2)逆查法; (3)引文查找法; (4)综合查找法。 记忆口诀:顺逆查文综 9.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完整版)教师资格证笔记

教师资格证笔记 中学考试科目: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第一课:科目一综合素质指导 一、考点分析 1.题型上:29个单选(29*2=58)3个材料分析题(3*14=42) 1个作文题(50)

1.职业理念:学生想做科学家,班主任说现在学数学那么吃力,以后学物理化学肯定学不好,这样的说法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 2.法律法规:不能给予老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的是(穿戴不整,影响仪表的) 3.职业道德:老师每次布置作业后都只是在下次的课堂上与学生核对答案,他的做法(不合理,教师应该认真批改作业)爱岗敬业 4.文化素养:下列历史事件与秦始皇有关的(图穷匕见)指鹿为马(赵高)望梅止渴(曹操)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 5.信息能力:在Excel中,下列方法可以实现快速查找满足条件的数据内容的是(自动筛选) 6.逻辑推理:3+4+5=151227 5+3+2=101525 8+2+4=321648 则7+6+5=354277 三、备考方案 1.据历年真题,梳理考点难点(考点分析) 2.学习知识点,形成知识地图(制作目录) 3.学方法,提高备考能力(材料分析和写作) 四、材料分析题实例: 1.职业理念

注意:1.考察范围学生观,把学生看成是什么样的人。 2.评析:先评后析,评价并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学生观知识点:1.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个体,是完整的主体,要尊重学生。 2.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要因材施教。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认识到学生的潜能。 4.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关怀,要热爱学生。 答案:总分总,总:一个帽子一句话。 分:根据材料分点答出,答题要点+材料内容辅助分析,做的好:体现了,运用了,贯彻了什么理论,材料当中。。。,提高了,促进了,培养了。。。 做的不好:违背了什么理论,材料当中。。。。,阻碍了,不利于。。。 总: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一个袜子一句话。 2.教师职业道德

(最全最经典)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简答题85题-教育知识与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教育知识与能力) ——简单题85题(最全) 1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根据 ①教育目的受生产力的制约; ②教育目的也受生产关系以及政治观点与政治制度的制约; ③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到各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的影响。 (2)人的自身发展特点与需要也是确定教育目的的重要依据 (3)教育目的制定者的教育理想与价值观 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代表作品《普通教育学》。 (1)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概念; (2)建立教育学理论的两大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 (3)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形成了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4)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 (5)提出了四段教学法。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3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为《民主主义与教育》。 (1)论教育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学校即社会”。 (2)论教育目的 “主张教育无目的论,认为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3)提出五步教学法,即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问题、验证这个假设。 (4)提出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4教育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③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3?.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5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2)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①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 ③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6教育与社会文化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学设计”考点分析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教学设计”考点分析 (一)文本解读 答题角度:文体修辞手法语言特色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诗歌小说文言文,采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的修辞手法,用词语句(准确、优美、形象、生动、质朴、简洁),通过(总分总总分时间顺序)的结构顺序(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论述了)(某个故事某地方的优美景色、某个道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借助拼音)准确认读书写……等生字词; ()结合上下文了解理解……等重点词句的意义;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背诵);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合作阅读分角色朗读集体探讨分享经验)……的形式,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体验与人分享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阅读习惯(低年级) ()体会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作品中语言的优美 ()乐于与他人分享与交流阅读感受 ()体会到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大好河山的秀美,大自然的美,环保意识,人格魅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知识与技能”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导入方法:直接导入、直观导入、情景导入、提问导入、复习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 .新授课 阅读课: ()初读课文(泛读),整体感知 ()细读课文(精读),深入领悟 ()熟读回顾(研读),迁移运用 识字课: ()提出生字 ()教学生字 ()复习巩固 ()运用生字 写作课: ()写作前指导写什么 ()写作中指导怎么写 ()写作后指导怎么样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2019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简答题 1.教育的概念。(辨析题、简答题) 答:广义的教育,指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2.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第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第二,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 第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 第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四个统一】 3.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答:第一,备课。这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第二,上课。这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第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第四,课外辅导。第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简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直观启发巩固性,因材系统又量力,理

论一定联实际,科学思想要统一】 5.简述影响遗忘的的因素。 答:①学习材料的性质和数量;②学习材料的位置;③学习程度的大小;④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⑤识记的方法;⑥时间因素;⑦情绪和动机(态度) 6.如何增强记忆效果? 答:①动机—明确记忆的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②意义—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③加工—对材料进行深度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④适当过度学习; ⑤记忆术—合理使用记忆术; ⑥复习—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⑦应用—拓展知识的联系机会,提供知识的实践机会。 13.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答:①及时复习;②经常复习;③交错复习;④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⑤多样复习。 1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答:①问题的特征(问题表征的方式);②已有的知识经验(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③思维定势(心理定势);④功能固着;⑤原型启发;⑥动机的强度;⑦迁移;⑧个性差异。 1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整理

科目二 【40位著名人物的相关知识点】 1.孔子 最早倡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 提出最早的教学过程思想即学、思、行统一的观点 2.孟子 孟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3.荀子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提倡“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但是他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4.墨子 墨子提出“人性素丝说”,教育思想是兼爱、非攻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 认为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 5.朱熹 重视基础教育,重视思想教育,讲求教育方法 6.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治国人才,教育的首要任务时培养道德 他在教育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产婆术 7.柏拉图 教育代表作是《理想国》 8.亚里士多德 在人类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学说 9.昆体良 他的《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

11.夸美纽斯 他的《大教学论》被看作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夸美纽斯也被称谓“教育学之父” 他在大教学论中首先对班级授课进行研究并确定了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轮廓。 12.卢梭 在《爱弥儿》中提出了自然与自由教育的思想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人最可贵的是自由 他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 13.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通过实物教学法的实验,第一次把教育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这一伟大理论,使教育与心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代表作是《林哈德和葛笃德》 14.洛克 “外铄论”代表人物,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 提出了“白板说”“绅士教育” 强调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状况 代表作《教育漫话》 15.华生 “外铄论”代表人物,行为主义心理学家 他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16.罗杰斯 从人本主义出发,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 在心理辅导方面创立了来访者中心治疗法。 17.皮亚杰 提出品德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为四个阶段。 他的发生认识论认为,个体认知发展依次经历了感知运算水平、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平的发展过程。 18.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教师资格证常考辨析题汇总 1.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这表明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第二,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进行的。这表明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有本质区别。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4.赫尔巴特与杜威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 杜威: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5.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是由那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变革。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和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教育的领导权直接关系到教育为谁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一个国家的教育领导权受政治的控制。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 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下,谁能接受教育,接受教育到什么程度,是由这一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6.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但它不能起决定作用,因为教育不能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方向,更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动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教育在这种矛盾运动中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而不起决定作用,否则,将夸大教育的作用,导致教育万能论”的错误。 7.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来说,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但在一定阶段,教育发展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环节,会表现出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如前面所提到的教育先行”。 教育发展本身具有继承性 教育的继承性具体表现在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的继承。一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新的教育总是继承了以往教育的全部成果,吸收和利用那些能够促进人身心发展的、具有真理性和永恒性的教育要素,并将其纳入到新的教育理论体系之中。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

教师资格证 科目一模板+科目二知识点

2019教师资格证考试:必备知识点 一.教育知识与能力 1.二十世纪后教育的发展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有技术的现代化 2.生产力对教育影响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3.政治制度对教育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4.如何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并非绝对独立性,而是相对独立性。 5.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1)遗传——物质前提、生理基础; (2)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 (3)学校教育——主导;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6.如何依据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 (1)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2)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注意教育的针对性。 (3)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7.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强调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指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人才培养的政治导向。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说明了国家对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根本途径。8.简述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及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教师资格证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古代教育的特点——简答想等升内地房租 2.近代教育特点——简答公历十一 3.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点—简答全民多现身 4.行动研究的特征牧师内衣循 (1)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研究与教学是合为一体的。(4)研究的循环性。 5.行动研究的研究步骤发了疯的设法研究总会赚钱的 (1)发现问题。

(2)分析问题。 (3)设计研究方案。 (4)研究实施与资料收集。 (5)总结与反思,确定下一步研究问题。 (6)整理和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6.个案研究的研究步骤确实收到分房-赚了 (1)确定个案。 (2)收集个案资料。 (3)分析和整理资料.寻找问题解决方案 (4)方案实施。 (5)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7.实验研究的步骤设施分扩-赚了 (1)实验设计。 (2)实验实施。 (3)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出实验结论。(4)撰写实验报告。 (5)进行扩大实验或重复实验,以进一步推广或验证实验结论。 8.简述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 (1)发现研究问题。 (2)寻找叙事对象。 (3)搜集故事。 (4)撰写故事。即具体的“叙事”过程。

(5)分析故事,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 9.遗传作用:——简答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记忆技巧:差生成 10.环境作用——简答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的主观能动性 记忆技巧:科技小猪 11.学校教育的独特功能——简答记忆技巧:归家寄腌菜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12.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简答) 1.德育起着灵魂和统帅的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方向性的保证。 2.智育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 3.体育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基础作用,为其他各育提供物质基础。 4.美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作用。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易错题道珍藏完整版

教师资格证中学科目二易错题道珍藏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中学科目二】50道易错题中学科目二 1.在教学活动前,教师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和个别差异以及安排教学所进行的评价称之为()。 A.形成性评价? B.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诊断性评价 【答案】C 【解析】题目中考查的是配置性评价的含义。诊断性评价有时与配置性评价意义相当,指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个体差异;有时指对经常表现学习困难的学生所作的评价,多半是在形成性评价之后实施。 2.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和() A.意向的发展? B.情感的发展? C.意志的发展? D.思维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和意向两方面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指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发展;意向发展,指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的发展。情感、意志属于意向,思维属于认知。所以本题选A。 3.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是() A.课程标准? B.课程方案 C.课程目标? D.教科书 【答案】B 【解析】课程方案(教学计划):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有关教学科目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教科书(课本):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4.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的条件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 B.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D.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 【答案】B 【解析】(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一共有四个:遗传,环境,家庭教育和个人主观能动性,而这四个因素中,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环境为人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一、辨析题 1、《伤仲永》的故事说明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答:观点正确。仲永在很小的年龄就表现出超出他人的能力,这是其遗传因素导致的。但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人的主观努力,加之家教环境不佳等因素,其最终泯然众人。说明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会在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内外因素作用下,发生改变,即具有可塑性。 二、简单题 1、简述夸美纽斯的教育观点。 答:1)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原则 2)教学制度: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5)教学方法: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2、简述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答、讲授法、谈话法、课堂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实践活动法、演示法、参观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3、简述班集体的建设策略? 答: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确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确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知识观。 答:1)构建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 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 终答案。 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 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 中,我们并不是拿来就用, 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 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3)构建主义认为,只是不 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 具体个体之外,只能由每个 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 而构建起来。 5、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 答: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 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 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实 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1) 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和地 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 标准的设计思路等。2)课 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阶段 目标。3)课程内容,是具 体的知识内容要点。4)实 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建 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 开发和利用。 6、简述直观性原则的贯彻 需求。 答: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 具和教学手段 2)直观教 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 合 3)要重视运用语言直 观 7、简述弗洛伊德的人格发 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 论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强 调生物本能即性本能在人 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 用;二是强调婴幼儿时期的 经历和经验对人格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把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 个月左右 2)肛门期:大约 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 3)性器期:大约从3岁到 5岁 4)潜伏期:大约从5 岁到12岁 5)生殖期:大 约从12岁到成年。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处 置与矫正方法。 答:1)制定适宜的教学计 划 2)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的 认知结构 3)给予精确而严 格的指导 4)建立良好的教 学秩序 5)协调同伴关系 6)与家长合作 7)行为矫 正与心理辅导 9、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 标。 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 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 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 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 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 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 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 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 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 感,牡蛎为人民服务;具有 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 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 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 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 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 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 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 纪律的一代新人。 10、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 阶段。 答:1)激发学习动机 2) 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11、影响人格反战的因素 有哪些。 答: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 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 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12、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 理中的角色。 答:!)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 育的骨干力量 2)是学生全 面发展的引导者 3)是班级 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 者 1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对 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 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 要体现在:!)学校教育是有 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噢 诶洋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 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 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 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 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 地控制盒协调影响学生发 展的各种因素。 14、简述有意义接受学习 的实质及条件。 答: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实质 是蒋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 立起非人为的(内在的)和 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 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 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 知识进行联系。 15、简述生命教育的基本 途径。 答: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学 校所有教育教学活动中。主 要采用六条途径来开展:学 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 动、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和 社会教育。 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专题教育中融合生命教育; 课外活动中实践生命教育; 教师培训是生命教育的关 键;家庭、社会教育是生命 教育的扩展空间。 总之,在探索生命教育的过 程中,应充分发挥各个途径 的作用,有机整合生命教育 资源,构建包括学校、家庭、 社会、自我四个教育支点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二简答题汇总

1. 古代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统治者掌控着证券,能不能接受教育和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其社会地位所决定的; (2)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服务,知识的实用性不被重视,主要学习的是儒家经典和一些伦理道德规范; (3)教育过程是通过对儿童管制、灌输来进行的,不考虑结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过分注重经典的识记和背诵,具有一定的刻板性和专制性。 2. 近现代中国小学教育的发展特征 (1)逐步明确了小学教育为普通教育、义务教育的性质; (2)学制改革逐渐向世界其他国家靠近,采用修业年限为6年的“4—2”学制; (3)逐步明确小学教育是为培养合格公民打基础的教育; (4)从小学堂到小学校都有公立和私立两类。 3. 我国小学教育取得的成绩有哪些? (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 (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 (4)办学体制走向多元化; (5)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4. 简述小学教育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具体包含社会发展层面的基础性、个体发展层面的基础性、课程内容层面的基础性; (3)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4)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5.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2)教务行政管理; (3)教学工作管理; (4)总务工作管理。 6. 学校管理的常用方法 (1)行政管理方法; (2)法律、法规管理方法; (3)经济管理方法; (4)思想教育方法; (5)数理统计方法。 7. 教育的构成要素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8. 简述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①教育的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是一个永恒的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教育就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