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年月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年月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年月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年月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例1、例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的知识。

(2)掌握大月和小月各有多少天,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3)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3、情感与态度:通过描述与时间有关的事件,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天。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今天是个有意义的日子,看台下这么多老师和我们三年级五班的同学一起学习,老师此刻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我们一定要把这个日子写进咱们班的历史,大家知道今天是几月几号吗?是的,今天是2018年4月14日。谁能从刚才的这句话中找出时间单位。学生回答年、月、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年、月、日(板书)

二、小组交流预学单

三、集体汇报

1、观察四个不同的年份,并在预学单的表格中记录每月的天数。

3号学生汇报观察发现:

(1)一年有12个月

(2)一月有31天。(哪些月也有31天?总结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

(3)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月

学生交流观察的另外的四个年份,也是同样的发现:一年有12个月,一月有31天的月份是1、3、5、7、8、10、12月,有30天的月份是4、6、9、11月

师:大家知道吗?每月有31天的这些月还有个名字呢,叫做“大月”,每月有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

学生交流大小月的记忆方法

生1:拳头法

凸起的地方每月都是31天,都是大月,凹下去的地方每月都是30天,都是小月(2月除外,带领全班一起数)

生2:歌诀法: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师:腊是指几月?(12月)

2、学生质疑:

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那它是什么月份?是特殊的月份。

2号学生汇报2月份的发现

2月份都不足30天,有的年份是28天,有的年份是29天。

学生交流:

生1:2月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2月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

生2:平年一年有365天,闰年一年有366天。

总结:通过我们刚才的集体汇报活动,我们知道了:除了2月份,其他各个月在不同年份中天数是一样的,大多数年份2月份有28天,也有些年份的2月份是29天。

3、学习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场景图。大家知道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吗?

生1:是闰年。因为2008÷4=502,说明2008是4的倍数,能被4整除,所以2008是闰年。生2:为什么能被4整除的年份就是闰年?

现在我们就验证一下,同学们说的这个方法对不对。请同学们打开我们的共学单,把下面月历中的闰年圈出来。观察一下,你发现了哪些规律?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我发现每3个平年后面就是一个闰年,也就是每四年里就有一个闰年.

生2:我发现圈出来的闰年年份都是4的倍数,都能被4整除。

学生初步得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

师:1900年是闰年吗?(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出示小知识:

师总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但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其余的年份就是平年。

四、闯关练习

第一关:

1、一年有365天。()

2、凡是单数的月份都有31天()

3、因为1700÷4=425,所以1700是闰年()

第二关:

1、15个月=()年()月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明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第三关: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住在外婆的家吗?

学情分析

时间单位是比较抽象的计量单位。低年级的学生只能理解和掌握那些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最为接近的时间单位,如时、分、秒。学生在三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等方面的感性经验,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学生才逐步能够理解离他们生活较远、较大的时间单位,如年、月、日等。并且在寒假中我们已经做了关于年、月、日的探究作业,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由于年、月、日是较大的时间单位,让学生理解一年或者一月的时间有多长需要借助一定的想像力。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教材选用了许多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素材,如一些有意义的日子: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生活中处处可见的年历、月历。丰富多彩的实践运动,让学生通过对时间关系的体验,建立年、月的时间观念。

效果分析

本节课教学,根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提前通过寒假的探究作业,让学生对年、月、日进行探究,因此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又通过我们学校自主研发的校本教材《会学手册》让孩子课前预习并完成预学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堂上以学定教,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在动态生成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妥善处理了教育与教学、知识与能力、主导与主体、内容与形式等几个方面的关系,在规定的40分钟内基本完成了本节课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提供了一张年历,在年历上出示了几幅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的图片,通过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建党节、九月十日教师节、十一国庆节等有意义的日子,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初步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尊敬师长等意识。

在例1中,教材安排了比较直观的2012年的年历,并利用年历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

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观察年历,并回答问题。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学会看年历,知道一年有多少个月,哪几个月是31天(习惯称大月),哪几个月是30天(习惯称小月),以及二月有多少天。教材这样设计一方面是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年、月、日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注重知识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借助于平时对时间的直接经验和想像力,把抽象的时间和具体的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做一做”中,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和父母的生日,让学生可以通过对事件与时间关系的体验,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接着,让学生通过“做一做”中月历的制作,进一步体会时间概念,教材在此之后还介绍了用拳头点数和记大月的歌诀,生动活泼,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年月日预学单(小组交流时用)

预学思考

请你观察四个不同年份的年历,在下表中记录每月的天数

(1)一年有()个月。

(2)有31天的月份是:这些月份是大月;

有30天的月份是:这些月份是小月。

(3)关于2月份,你还有哪些发现?

共学单(课堂共同探究用)

把下面月历中的闰年圈出来

观察一下,你有哪些发现?有什么规律?

延学单(评测练习用) 第一关:

1、一年有365天。()

2、凡是单数的月份都有31天()

3、因为1700÷4=425,所以1700是闰年()

第二关:

1、15个月=()年()月

2、8月1日的前一天是()月()日

3、明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月()日

第三关:

小红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天,正好是两个月,你知道小红是哪两个月住在外婆的家吗?

课后反思

新课标要求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年月日的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运用良好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问题:同引导学生观察,读出今天的日期,从而引出课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重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原有的基础。本课“年月日”的知识,对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绝不是一张白纸,因为在寒假里学生已经做了有关年、月、日的探究作业,对年、月、日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在上新课之前学生已经对进行预习并且完成了预学单,因此在导入新课时与学生交流了有关年月日的信息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把知识蕴含于学生具体活动的经验背景之上,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欲望,并且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小组交流预学单,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年有几个月?每月有几天?)在小组内交流,接着集体交流,通过集体交流归纳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约有31天,是大月.四、六、九、十一月。二月是平月有28或29天。大月和小月的记忆还可以用拳头法。在教学大小月之后,我安排了2008年奥运会运动场景,让学生判断2008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交流中对别人的思考方法或质疑,或欣赏;对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陈述,或反思。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启迪,最终总结出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是闰年。在学生探究到这个程度时,我出了三个年份1600年、1700年、1900年让学生判断是否为闰年,一部分学生说1900年是闰年,还有一部分同学说不是,于是出现了认知冲突。通过小知识的出现,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明白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一般情况下是闰年,但当公历年份是整百数时,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让他们品尝到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我注重联系实际,设计闯关游戏,提高练习题的趣味性、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新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深刻。

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1、备课时预设的不够充分,以致课上出现的突发情况应对不够及时,解决繁冗。浪费了不少时间。导致后面处理练习题时有些仓促。

2、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不能很好的给予适当的评价。

3、左拳记忆法在讲授时如果利用课件出示给学生会比直接用手演示的效果好。

4、本节课练习仓促,学生动笔的不多。应给孩子更多的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仍需要更多的去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既可以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年、月、日》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理解常见的量”“在运用数及适当的度量单位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的过程中,发展数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能提出一些简单的猜想”“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提出“了解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结合课标要求,叙写出学习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年历卡初步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研究、验证活动,清楚知道大月和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3、通过填写表格、观察、推算、计算活动,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深刻了解平年和闰年,初步学会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4、在一系列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26篇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一、小学数学《垂直与平行》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实验以来,大家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的数学课堂也逐渐变得真实而生动,教学的设计朴实而又创新,学生学得扎实而又愉快。 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垂直与平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的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由于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哪些线是交叉的,哪些线是不交叉的。因此我们在课中要做的就是让学生体验在同一平面内,不交叉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交叉里有一种特殊的叫做互相垂直,让学生的认识上升到思维的层面来。针对本节课,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努力还学生一个“真实”的数学课堂。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从复习有关“直线”知识入手,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新知的探究学习做了较好的街接准备。同时,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用数学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学生。 2、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朴实无华。 回顾在《垂直与平行》的课堂教学中,我紧紧抓住“以分类为主线”展开探究活动,提出“在无限大的平面上同学们想象的两条直线的样子画下来?”“能不能把这几种情况进行分分类?”这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通过想一想、画一画、分一分、说一说等多种活动进行观察、思考,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这样的教学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且通过分类,分层理解,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自己的身边发现数学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发现垂直与平行现象。 在处理教学难点“在同一平面内”时,我利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体,在长方体的不同面上画两条不相交的直线,提问学生是否平行,帮助学生理解垂直与平行关系“必须在同一平面内”,直观到位。 3、新知的训练点和拓展点扎实有效。除了从主题图中找垂直与平行现象,从生活中找,从身边找,还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通过这些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平行和垂直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拓展知识面,使学生克服学习数学的枯燥感。让学生真正参与学习过程中来,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 当然,朴实不是不追求完美,真实不是为了展示平淡无奇,扎实不是简单重复的机械操作和训练。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要充分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理念,扎扎实实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我们的课堂活起来,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课堂融入我们的智慧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勃勃生机。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有不少不足之处,如1、重难点处理速度较快,后进生没有理解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照顾后进生。2、有一名学生的发言不够准确,我没有及时指正出来。3、时间把握不够好,后面还有一个小环节没有完成,学生们也失去了一个自我小结、交流的机会,这也算是一个遗憾吧。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新理念”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案例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 一、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 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 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 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 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 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 【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 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 人水立方 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 鸟巢

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 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 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 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 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 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 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 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出示91000人) 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 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 (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 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 北海 的蓄水量 洗浴业 洗车业 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 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 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年月日教学设计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 “认识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生活经历和年历卡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并记住各月及全年的天数。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索,发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在合作交流中发现二月份的特殊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1、在经历自主探究年月日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推理。 2、在体验小组合作解决研究主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渗透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乐于探求知识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一物生来真稀奇,、猜谜语:1. 身穿三百多件衣, 每天给它脱一件,

年底剩下一张皮。 老师说谜语,学生猜。揭示谜底“日历”。 2、生活中每天都有很多事情发生,也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日子,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这些图片,你知道这些图上所画的是哪些有意义的日子吗?(出示主题图) 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2001年7月13日中国申奥成功 3月12日植树节6月1日国际儿童节 这些都是用年、月、日表示的时间单位。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我们知道的时、分秒以外,还有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年、月、日。(板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谜语引入课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观察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爱国情操,让学生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引入对年、月、日知 识的学习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认识年、月、日 (1)课件出示2003年年历卡。 (2)观察课件出示的是哪一年的年历卡。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3月12日、6月1日,看看各是星期几?(4)老师:这年历卡里有许多关于“年、月、日”的知识,请同学从年历中寻找思考题的答案。 老师板书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 (2)哪几个月是31天? (3)哪几个月是30天? (4)二月份有多少天? (5)一年有多少天? )学生自主合作交流5(. (6)以小组的形式汇报结果:一年有12个月: 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都是31天; 4月、6月、9月、11月都是30天。 2月有28天。 一年有365天。 2、认识大月、小月。 (1)大家通过仔细观察又有了许多新的发现,增长了知识,习惯上我们把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30天的月份叫做小月。(课件出示) 师:哪两个月是连续的大月?(7月和8月) 师:2月是大月还是小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2月的天数比大月和小月的天数都要少,所以2月我们叫特殊月,也叫平月。) 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想一想有没有记住它的好方法?(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反馈:……

最新版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新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及每节 课反思 目录 一、观察物体(三) (共3课时) 二、因数与倍数(共9课时) 1.因数和倍数(2课时) 2.2、5、3的倍数的特征(3课时) 3.质数和合数(2课时) 复习与整理(1课时) 4.单元测试(1课时) 三、长方体与正方体(共14课时)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2课时)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3课时) 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6课时) 4. 探索图形(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5.单元测试(1课时) 四、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共19课时) 1.分数的意义(3课时) 2.真分数和假分数(2课时) 3.分数的基本性质2课时 4.约分(4课时) 5.通分4课时 6.分数和小数的互化(2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7.单元测试(1课时) 五、图形的运动(三)(共3课时) 六、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共9课时)

1.同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2课时) 3.分数加减混合运算(2课时) 打电话(1课时) 整理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1课时) 七、折线统计图(共4课时) 八、数学广角——找次品(共3课时) 九、总复习(10课时) 第一单元观察物体(三)(共 2 课时) 第1课时观察物体(1)总第 1 课时 【教学内容】 教材第2页例1,完成教材第3页练习一第1、2、4、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使学生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2.学生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3.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初步学会欣赏生活中的数学美。 4.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重点难点】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玩积木吗?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搭积木的游戏。请用手中的4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摆法? 生展示不同的摆法。 师:通过刚才的游戏,老师发现同学们越来越喜欢动脑筋了,大家探索出了这么多有趣的摆法。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这一节课希望大家积极动手动脑,我们来继续探索《观察物体》中的奥秘,好吗?(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出示教材第2页例1 (1)师:看同学们刚才学得真好,我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玩积木的机会(出示课件):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图), 应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一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老师发现好多小组都在积极尝试多种不同的摆放方法,这种探索精神非常好,有谁愿意到讲台上,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们小组集体的智慧成果? 生摆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生摆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找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批判地观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通过观察、回顾、反思等方式,对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反馈、评价、探索,解决教学中的的实际问题,针对教学中的“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的过程及效果,对它们的合理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查摆自己缺陷,扬长避短,不断改进教学。所以反思在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一、教学设计 教师设计教学方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设计教案时,要预测学生遇到的问题,那些地方学生不容易理解,根据学生要遇到的问题,设计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反思,反思自己或他人以前在讲授这一教学内容时曾遇到过那些问题,有那些经验,应该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然后进行新的教学设计。 在设计新的教案时,要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习这一内容时,可能会遇到那些新问题,针对出现的这些新问题,可采取那些策略和方法。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根据以往经验,学生对“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不够理解,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现象,在教学设计时,为加深学生的理解,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我让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动手操作,进行分铅笔试验,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最后让学生在操作实验中自己得到了“余数都比除数小”这一规律。 二、课堂教学 再好的教学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总有须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的地方,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效果反馈信息不断地反思,反思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只有这样,才能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教案及案例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课本第76页例2、例3,课本第76页“做一做”及练习十七第1题,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教材分析: “倍的认识”是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掌握了“倍”知识,为今后利用乘法口诀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及“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等数学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倍”的概念的初步形成过程,体验“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2、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倍”的概念,明白“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意义。 3、会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并能用这个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投影仪、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课件) 师:今天的数学课,老师要介绍一位新朋友给同学们认识,它就是小狗菲菲。这节课,我们的新朋友菲菲将和同学一起学习数学知识,同学们愿意吗? 2、学生活动。 师:上课前,老师请一些学生上来。 师叫3个女同学站在第一排,再叫6个男同学站在第二排(3个3个地站在一起)。 师:第一排有几个女同学?(3个) 第二排有几个3?(2个3)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出课题:象这种情况,我们就说男同学是女同学的2倍。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道,学习“倍”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初步形成“倍”的概念。 (1)教学3倍

带着学生摆圆片。 第一行摆2个圆片。 学生边摆边说:第一行有()个圆片。 再在第二行摆6个圆片,(2个2个地摆)。 边摆边说:第二行有()个2。 师:我们就说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3)倍,3个2也可以说成2的3倍。 (2)用同样的方法教学2倍、5倍、1倍。 (3)让学生观察、比较前面摆的圆片,在小组中讨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该怎样想? 学生讨论后,每组请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应分两步思考:一是先看第一行的几个?二是看第二行有几个第一行的数量,就是第二行的数量是第一行的几倍,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倍的认识》。 2、巩固“倍”的概念。 判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几倍?学生解答时,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想的过程。 (1) (2) 3、教学例3。 (1)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有3个2,那么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 (2)师:如果只告诉我们第一行有2个圆片,第二行是第一行的4倍,那么第二行有几个2?同学们会摆吗?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摆摆看。 (3)小组讨论:要求第二行有几个圆片,应怎样列式计算?为什么? (4)教师引导学生小结:要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也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课本第76页:“做一做”练习。 先让让学生弄清题意,再让学生独立地操作学具,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最后列式计算。 2、课本第78页第1题。 学生练习时,多举一些实例,结合操作学具,让学生明白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道理。

小学数学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及反思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用调查法来收集数据,从而初步了解统计表。体会统计的价值。 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的事例的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会用调查法收集数据及用统计表呈现数据。 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学校要给同学们订校服,课件出示红、黄、蓝、白四种校服。 师:你喜欢什么颜色的校服? 指名说一说。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我们要订哪种颜色的呢? 二、研究探索,进行新课 (一)确定方案 1.选择哪种颜色合适? 同桌交流后汇报:应该选择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2.怎么知道哪种颜色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颜色? 生1:可以在全校调查。 生2:可以先在每个班调查。 3.怎样在班里调查。 师:如果你是老师,你怎样在班里调查? 指名说一说 生1:举手表示。 生2:起立表示。 生3:投票。 师:同学们想的方式很多,哪种又快又简捷呢? 生:举手。 师:在举手表示时应注意什么? 生1:每人只能举一次。 生2:不能都不举手。 师:在统计的时候我们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每人只能举一次。 (二)统计数据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教师边说边出示统计表:现在把统计的数据填

找一名学生到前面主持:喜欢红色的同学请举手,台上的学生数出人数,下面的同学帮助确认这个同学数的对不对。确认后老师把数据填在统计表中。其余三种颜色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统计。 (三)观察统计结果 师:我们把统计的数据都填在统计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四)根据统计表解决问题 1.全班共有()人。 指名说说怎样想的? 生:要想知道全班有多少人,就是把喜欢这四种颜色的人数全部合起来,2.喜欢()色的人数最多。 3.如果这个班订校服,选择()色合适。全校选这个颜色做校服合适吗?为什么? 全校选蓝色做校服合适吗?这个问题多找几个同学说一说 生:全校选择这种颜色做校服不一定合适,因为全校学生不一定喜欢蓝色的最多,应该再调查其他班级同学喜欢什么颜色的人数最多,最后比较全校学生喜欢哪种颜色的人数最多,从而确定全校学生做哪种颜色的校服。 4.从这个表中,你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五)小结 通过刚才同学们自己的统计,确定了我们班最喜欢的颜色,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三、巩固练习 师:同学们,下面老师请你们用刚才学到的知识解决数学书第4页练习一的相关问题,你们敢挑战吗? 完成练习一的第1小题。 调查本班同学最喜欢参加哪个课外小组,并解决问题。 先调查,完成统计表后,再独立解决问题,最后汇报。 四、目标检测 师:同学们,今天学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统计的相关知识,知道在统计时要先收集数据,而收集数据有举手、起立、投票等很多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还知道收集完数据后将数据进行整理记录填入统计表中。统计表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并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开始学习简单的分类整理,初步了解了统计的含义。本课继续学习统计,以整理随机出现的简单数据为主要内容,并把经过整理的数据填进简单的统计表。在统计过程中,让学生学到一些比较容易的统计方法,渗透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4篇) 本节课在教学时,总体感觉很顺畅,学生思维活跃 1、本课从实际生活情景引入,让学生产生疑问,从而引出百分数。 本课开始,设计了一个网上竞答:李斯同学答25题,对22题;张良同学答20题,对18题;刘清同学答50题,对46题,你觉得那位同学可以参加下一轮的比赛呢?学生开始了积极思考,说出了以下几种结果:“刘清,因为他答对的最多。”“张良,他答错的最少”“我比较正确率”。在学生否定了第一第二位同学的回答之后,我再和大家一起讨论第三位同学汇报的结果,自然引出如何比较正确率,转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的比较,在将这些分数改写成百分数的形式,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百分数的含义。 2、通过课前收集百分数信息,课上汇报,主动去理解百分数的含义。 百分数的含义只有一句话,如果老师教给学生只要几分钟,但真正理解它还需要下翻功夫。因此,我想教给他们不如让他们自己来理解领悟。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如“羊毛 70%”,“橙汁含量〉10%”等等,让他们说出含义之后再问学生,到底什么叫百分数?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印象深刻,理解透彻。

《扇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九) 我上了一节“扇形统计图”,课后有如下反思: 成功之举 1、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课上我是通过提问发散性问题来激活学生思维。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想到什么”学生回答五花八门,多是肤浅的问题,但参与面很广。接着第二次提问:“从这幅图中你还能想到什么”学生的回答转向一些具体问题。如:“我们一般用圆表示--------。用扇形表示---------,扇形的大小表示——”等等。 2、促成情感目标的落实 如提问:“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公民你应该怎样去做。”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 败笔之处 1、有些题目讲的太快部分学生没有跟上,特别是第七张幻灯片中计算扇形B表示的人数和C表示公顷数时讲的不透彻。 2、没有掌握好时间,整节课前松后紧,以至于有点拖堂。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一个人天天都在做而且应当做的事情,然而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赖经验教学实际上只是将教学实际当作一个操作性活动,即依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13791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王娟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教学设计

《年月日》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6~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经历观察、猜想、推理等探索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同时,受到科普教育。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闰年的出现规律及判断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片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几年的年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件东西,请同学们猜一猜是什么东西?课件出示:一物生来真稀奇,身穿三百六十五件衣;每天给它脱一件,脱到年底剩张皮。 学生不难猜出是“日历”。

2、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学习、生活了一天,就在日历上撕下一页。一天也叫做一日。 说着,教师随手板书:“日”字。 (2)从1月1日开始,到撕下1月31日这一页,要经过多长时间?学生答问后,教师板书:“月”字。 (3)当我们撕下这本日历的最后一页,经过了多长时间?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年”字。 3、提问:你知道年月日是怎样形成的吗? 课件动画演示:一年,一月,一日的形成。 解释:“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年,月亮围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一月;同时,地球还在不停的自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4秒,大约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二、共同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年、月、日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老师发给你的年历卡,认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找学生读问题)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观察年历吧。 课件出示:思考的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一年有12个月 31天:1、3、5、7、8、10、12 大月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活”起来,即让学生(含个体和群体)在课堂中“活”起来。要使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活”起来,不妨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将生活融入数学,让学生体味数学乐趣。实践表明,通过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有目的地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倍加注意:1、把生活

实例融入数学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创设问题情境,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既要让学生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使其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不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合教材,重组知识。2、把数学问题回归于现实生活。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理解。如:在教学完“相遇应用题”例题后,可问:“现实生活中,只有例题这一种行走的情况吗?”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学生列举出了现实生活中其它的一些合情合理的实际情况后,教师可让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重新编成应用题,自己探究解决。只有真正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

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三年级数学案例分析 xxxx银川小学:xx 2016年9月14日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主动是课堂之本 [案例]《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六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学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怎样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我感觉有两点值得我们去关注: 1、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和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合作与交流。 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2、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促进组内合作。竞争和合作并不是一对相互排斥的概念,而是可以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可以通过竞争的机制去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即用外部的压力去促进内部的团结。案例的B教学,引进了小组之间的竞争机制,这样就会促使小组成员之间主动地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而无须再由老师去安排合作,组织交流。试想,在案例的B教学中,如果老师说的是“看哪位同学最快?”,他们之间的合作交流状况将会如何呢?所以在小组学习后全班交流的时候,老师关注的一定要是小组的整体意见而不 是个人意见。评判也应以小组为单位。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年月日》教案

... ... 小学数学“导学结合练测一体”模式新授课 年级学校主备课人 课题 年月日的认识 第 1 课 时 审核人 一、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索,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 2、在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对比、概括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 学 展。 习 目 二、重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标 三、难点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掌握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个人修改 年月日谜语导入 2 介绍国家大事的年份 激趣导入①同学们都是新中国的小主人,谁知道,新中国是什 么时候成立的? 小结:像刚才这样,我们在说明一件事 明确目标情的时候,往往要告诉人们是哪一年(板书:年)哪一月(板书:月)哪一日(板书:日)。年、月、日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新的时间单位——年、月、日。 教学过 观察年历,探究新知 1 、认识年历。 ①关于年、月、日的知识,可能已经知道了一些, 程 谁愿意把你知道的给大家讲一讲? ②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观察这些年历卡 自主 片,看你们还能发现什么? 学习 ③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一年有12 个月 合作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每月31天)交流 四、六、九、十一月(每月30 天) 二月28 天或29天 一年有365 天或366 天 2 、教学大月、小月。 师:习惯上,我们把有31天的月份叫做大月(板书:大月)。把有30 天的月份叫做小月(板书:小

... ... 月) 师:二月份既不是31 天,又不是30 天,那我们应该给它起 个什么名字? 师:同学们数一数,一年中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 师:怎样才能很快地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 小月?你们能自己想想办法吗? 师:现在老师告诉你们几个巧妙的记忆方法。 教师用课件出示左拳图,介绍用左拳记忆的方法。 师:为了更容易记住哪几个月是大月,你们还可以记住 下面的歌诀。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教师说明:这里的“腊”是指十二月。 师:我们还可以这样来记:7 个大月心中装,七、八两 月挨着数,七月以前找单数,八月以后找双数。 巩固 算一算:2 0 1 4 年一共有多少天?训练 拓展 应用 1. 填空: ①常用的时间单位,除了时、分、秒以外, 还有() 当堂检测②一年有()个月,每月有31天的叫 () 月,有()个月;每月只有30 天的叫 达成 目标 ()月,有( ) 个月。 2. 猜一猜:小明说:我在外婆家连续住了62 天,正好是连续的 2 个月,你知道我是哪两个 月去的吗?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内容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案例与反思 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 快大茂镇中心小学:张玉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也就是说,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含义。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小,集中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注意范围有限的特点,在教学《左右》时,我设计以游戏活动为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建构知识。 案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教师出示小动物的头饰),你们想不想得到这些小动物的头饰?但是这些小动物们有一个小小的要求,它们说只要你能认真地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大胆地提出问题或者解决别人提出的问题,它们就跟你们做好朋友。这一节课咱们就看看哪些同学能成为它们的好朋友。 2、对口令:大(小)前(后)大(小)、长(短)、高(矮)、胖(瘦)、前(后)、左(右)。 3、板书课题:左右

4、你常用你的右手做什么?左手做什么? 左右手能帮助我们做许多的事儿,它们俩个呀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找一找自己身上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 二、感知自身的“左右”。 游戏一:听口令,做动作。 (1)每一桌右面的同学起立,坐着的同学来都监督、检查、判断他们做的动作是不是准确的,如果错了请你马上帮他改正过来。举起右手来,用右手摸右耳。举起左手来,用左手摸左腿。左手拍左肩,右手拍右肩。 (2)请每一桌左面的同学起立,向右转,向左转。 游戏二:找邻居。 (1)介绍你座位的前面是哪个同学?后面是哪个同学?左边是哪个同学?右边是哪个同学? (2)摆一摆,说一说。(在桌子上摆尺子,书、橡皮、文具盒,并向同学介绍) 游戏三: 我做遥控器,孩子们当机器人,师生同台表演“机器人游戏”(感知左右) 游戏四:(1)“握握手跟你做好朋友”(感知左右的相对性)(2)走楼梯。 反思以上的教例,我觉得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

小学数学教学反思 (1)

2014—2015学年度四年级上期数学教学反思 马集镇中心学校 **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四个部分:亿以内数的认识、亿以内数的读写、大数的改写以及近似数的认识。这一单元学生认识的数都是一些较大的数,学生在生活中接触比较少,但现在的学生聪明可爱,课外知识丰富,喜欢有挑战性的数据学教学内容,虽然这些大数更抽象,对学生而言有一定难度,但他们非常乐于接受挑战。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积、生产总值等数据,使学生的学习情趣高,学习氛围浓。对于数一数,我加强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数小方块,合作数小方块,给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十万在多大,一百万有多大,借助计数器掌握大数的数法,了解数的组成,加深对数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数位顺序,数位,数级,计数单位及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位数等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从而理解这些知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量角方法,学生仍是不知所措。实践证明,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与把握远远逊于对形象的记忆。尽管也有教师的示范,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仍然太抽象。 如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学会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变了策略,除了指名上来量角,集体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组互相学习量角方法,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动手量,看看别人是怎么量的,会的同学教教不会的同学。还有,让学生全面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如何指导学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量角器的产生过程(知识的源头)中去,不能只让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停留在中心点、内外圈、零刻度线、刻度等一些标志性的静止状态,而无法用思维的连续性去指导量角行为的连贯性,“量角器为何能量角”这一问题解决了也就突破了量角这个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基本方法,是在学生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基础上安排的。这样安排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整数乘法的笔算能力,为以后进步学习乘法计算打好基础。 教学时先复习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知识复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尝试练

(完整)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案例 大庄小学李元业 课题:用综合算式解答两步文字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两步文字题的结构特点,分析方法,知道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正确列综合算式解答.进一步加强四则运算概念的理解,运算顺序及小括号的应用的训练. 2.让学生学会读文字题,分析题目表示的数量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3.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连贯地、有顺序地、有层次地进行思维. 教学重点:如何分析文字叙述题意,依据题意用混合运算顺序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小括号解答一般二步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 1.先说出运算顺序,再口算出结果. (1)8+2×3(2)45-(3+7)? (3)(26-14)÷6? (4)18÷9×3 2.列出算式并说出各部分名称,并口算出结果. 350减去240,差是多少? 270乘以3,积是多少? 72与28的和是多少?75除以15商是多少? 结合学生的回答,逐步出示: 3.导入:刚才复习了一步文字题,熟悉了和、差、积、商的含义及加、减、乘、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今天我们要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知识.(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第一层:讨论探究,初步认识。 (1)出示例3:350减去80乘以3的积,差是多少?

分组讨论:这道题最后求什么?能一步解答吗?被减数是谁?减数是谁?题目直接给了吗?必须先算什么? 列出一个式子时,要把谁写在前面,谁写在后面?为什么?(学生讨论时,教师注意巡视,掌握信息进行指导.) 讨论后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 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最后求差是多少?被减数直接给出,减数没有直接给出,要先算出来.列综合算式时被减数350写在前面,减数“80×3”写在后面。 (教师板书350-80×3=? 350-240=110) 教师指出:象这样由几个式子合并在一起写成一个式子叫综合算式,与分步计算道理一样,但书写过程简单了. 第二层:试做探究,初步掌握。 教师提问:如果把上题改成:“350减去80,再乘以3,积是多少?”该怎么列式呢? 学生试做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巡视中发现学生的不同解法,让学生板演。学生可能出现两种解法: 小组讨论:以上两种解法哪个对,为什么? 教师说明:这道题最后求积是多少,就要先确定谁是第一个因数,谁是第二个因数,第一个因数没有直接给出,要用“350-80”作第一个因数.要先算出减法,求出第一个因数,再乘以3.所以必须加上小括号.如果不加上小括号,即第二种解法,最后求出的是差是多少,不符合题意。 第三层:分析比较,加深理解。 请学生看书,对例3和改编的题进行比较。 小组讨论:例3和改编的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补充概括:相同点:数相同,计算符号相同。 三、反馈调节,总结归纳。 1.400减去170与80的和,差是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