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1、商品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分别是什么?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自然属性,使用价值好坏关系到价值的实现,因此要重视产品的质量,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2、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分别是什么?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3、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它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基本职能:①价值尺度: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货币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有价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叫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公式:商品—货币—商品。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而不能只是观念的货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职能: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贮藏手段;④支付手段;⑤世界货币。

4、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公式是什么?

(待售商品量×商品价格水平) 商品的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货币的流通速度

5、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纸币的优点:成本低,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②通货膨胀:指的是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生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不是惟一原因。

③通货紧缩是一种与通货膨胀相反的经济现象,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有多种,其中流通中纸币数量相对不足只是引发通货紧缩的一个原因。而主要原因在于社会需求不足。

商品的价格总额

通货膨胀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 ------------------ 货币的流通速度 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6、结算有哪两种形式?结算中常用的信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含义和优点分别是什么?

结算方式:①现金结算;②转帐结算。

常用信用工具:(1)信用卡:①含义:是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②优点:信用卡可以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①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②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7、外汇、汇率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汇率升高和跌落?

(1)外汇的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的含义: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判断标准:如果用100单位外汇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人民币外币

外汇汇率=——————人民币汇率=——————

外币人民币

8、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有哪些?

间接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

直接因素:各种因素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供不应求时,价格升上。

【①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相关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个人收入、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消费者的预期。

②影响供给的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的生产的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即生产者供给的数量取决于他能否获得最大利润。此外,还有所供给商品的价格、生产要素的价格、其它商品的价格、生产的技术水平、生产者的预期。】

2、价值与价格的关系是什么?

(1)价格最终由价值决定。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商品生产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即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产品数量

劳动生产率=――――――――

劳动时间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来判断?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是指当时在某一生产部门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条件,主要是指劳动工具。

4、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和价值量的关系如何?

【①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商品生产者可以获得额外的利润,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最终会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②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的数量增多,社会财富增加,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

5、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分别是什么?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6、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的影响是什么?

(1)对本商品需求量的影响:价格上升,消费者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消费者增加购买。

(2)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

单位商品价值量×商品数量

价值

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要量的影响比较大。需求弹性大的商品往往是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小的往往是生活必需品。

(3)对相关商品的需求量的影响:一种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增加对其替代品的需求,即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会使互补品的需求量上升,二者呈负相关关系。

了解【互为替代品:两种商品的功用相同或相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同一需要。

互补商品:两种商品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7、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是什么?

(1)调节产量。当市场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较少,就会压缩生产规模,调减产量。商品价格上涨时,生产者获利增加,生产者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当一些生产要素可以相互替代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当某种生产要素价格下降,生产者会增加这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反之,则会减少。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1、影响消费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有哪些?

客观因素: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的是居民的收入。首先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居民的消费水平还受收入预期的影响,收入预期越乐观,消费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收入差距相联系,收入差距越大,则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则有利于提高总体消费水平。③商品的使用价值,如性能、质量、外观、包装、购买方式、商店位置、服务态度、售后维修、保养情况等其他因素。

主观因素:①从众心理;②求异心理引发;③攀比心理;④求实心理。

消费水平还受生产的影响,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为消费创造动力,决定消费对象。

2、收入与消费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消费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划分的?

(1)按照交易方式,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①钱货两清消费,是以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方式,获得消费品。②贷款消费是预支未来收入进行消费。③租赁消费是不变更商品所有权,而只购买该商品在一定期限内的使用权的消费。】

(2)按照消费的目的,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4、贷款消费的显著特点是什么?它有哪些巨大作用?

显著特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巨大作用:①从消费者个人角度讲,主要是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生活质量。

②从社会经济角度讲,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讲,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消费对经济的反作用更为凸显出来。

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在家庭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恩格尔系数过大,必然会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恩格尔系数减少,表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6、各种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有何影响?

【常见的消费心理有:求名心理、求好心理、求新心理、爱美心理、求实心理、求廉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等。】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把消费控制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避免跟风随大流,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重物质轻精神消费。)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的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表现为“5R”: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优良作风。这种精神是相对于资源的浪费而言的,并不意味着抑制消费。)

第二单元投资与创业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是怎样的?

生产决定消费。主要表现在:①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消费反作用于生产。主要表现在: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的发展②生产出来的产品只有被消费了,这个生产过程才算完成。③消费形成的新的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一个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带动产业的出现与发展。④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者的成产积极性。

2、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不断重复和更新,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交换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目的和动力

3、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

原因: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意义:A、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B、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达国家,充分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C、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发展:①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②通过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

③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

4、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基础又是什么?为什么要实行这种制度?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公有制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原因:它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践证明,它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5、我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哪些部分?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现

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①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②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包括两点内容:第一,强调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第二,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③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重要意义。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具有关键作用。

7、集体经济有哪些具体形式?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是什么?

①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具体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合作社,县、乡镇、村办工业企业,商贸企业,股份合作制企业等等。

②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共同富裕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积累和国家税收。发展集体经济对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作用。

8、如何巩固公有制的地位?

第一:必须推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

第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区、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

国有经济控制经济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9、我国目前存在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哪些?它有什么样的作用?

内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

作用:个体经济—利用分散的资金,发展商品生产、促进商品流通、扩大社会服务,方便人民生活,增加就业。

私营经济:利用资金、促进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增加就业,增加收入和国家税收,促进国家综合经济实力。

外资经济: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学习境外的先进管理经验,促进就业,扩大出口,增加财政收入。

10、如何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受法律同等保护。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1、企业的含义和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

②企业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国民经济的细胞。

2、公司的含义、形式、组织机构分别是什么?

⑴公司是依法设立的,全部资本由股东共同出资,并由股份形式构成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公司制是现代企业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

⑵形式:①有限责任公司②股份有限公司。

⑶组织机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董事会)、执行机构(总经理及其助手)、监督机构(监事会)

3、公司制的优点和作用:

⑴优点: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结构等优点。

⑵作用:实行公司制,有利于筹集资本,扩大生产规模,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能焕发企业活力,提高企业动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有利于按国际惯例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

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每个人都是自然人。

法人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6、如何成功地经营一家公司?(公司经营如何才能取得发展?)

⑴公司的经营,是指公司为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并获取利润而进行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利润。

⑵公司经营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三个决定因素:①公司要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公司要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③公司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创建自己品牌。(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其他因素:依据市场需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转变增长方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企业兼并与破产,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劳动者的素质。。。。

7、什么叫企业兼并?企业兼并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⑴企业兼并,就是经营管理好的,经济效益好的优势企业,吞并那些经营不善、企业效益差的企业。

⑵兼并的意义:可以扩大优势企业的规模,增强优势企业的实力,实现以优带劣的调整,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提高企业和整个社会的资源利用效率,有益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

8、什么叫企业破产?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企业破产,指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而又扭亏无望的企业,按法定程序实施破产结算的经济现象。

⑵实行企业破产的意义:有利于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促进企业在破产的压力下改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及时淘汰落后企业,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9、为什么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①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②劳动者通过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

③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我们应该如何来解决就业问题?

①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劳动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环境。

②劳动者个人: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破除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旧思想、旧习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即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

③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1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有哪些?怎样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⑴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⑥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⑵维权:第一、国家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提高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法律意识。

第二、用人单位要自觉增强法制意识和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以合法的手段、法定的程序维护合法权益,切勿违法。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①劳动法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障。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③当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六课投资的选择

1、什么是储蓄存款?储蓄存款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⑴储蓄存款:是指个人将属于其所有的人民币或者外币存入储蓄机构,储蓄机构开具存折或者存单作为凭证,个人凭存折或者存单可以支取存款的本金和利息,储蓄机构依照规定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活动。

⑵主要机构:各商业银行、信用合作社以及邮政企业等依法办理储蓄业务的机构。

2、什么是利息?它是如何计算的?

(1)利息是人们从储蓄存款中得到的唯一收益,它是银行因为使用储户存款而支付的报酬,是存款本金的增值部分。

(2)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息率×存款期限(现行利息税5%。)

3、我国储蓄的种类有哪些?

①活期储蓄(最大限度地吸收社会闲散资金的手段)②定期储蓄。(最常用的是整存整取)

4、商业银行的含义是什么?它有哪些基本业务和作用?

(1)商业银行是指经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业务,并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机构。国有独资银行和国家控股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最重要的部分。

(2)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①存款业务(基础业务);②贷款业务(主体业务,是营利主要来源);③结算业务。

(3)商业银行的作用:①它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②它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政府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③通过银行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效益。

(银行的利润计算公式:银行利润=贷款利息-存款利息-银行费用。)

5、什么是股票?股票的生命力何在?股票投资收入来源于哪些方面?

⑴股票的含义。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⑵生命力:流通性。

⑶投资收入:①股息和红利收入;②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6、建立股票市场有何意义?(股票的作用有哪些?)

股票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搞活资金融通,提高资金是有效率,筹措建设资金,促进企业改革和发展。

7、股票投资有何特点?

⑴股票购买后不能退回发行公司以取回资金,但可以转让,股票可以在股票市场上流通买卖。

⑵股票价格要受到诸如公司经营状况、供求关系、银行利率、大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影响,其波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使股票投资者遭受损失。

⑶股票是一种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方式。

(4)股票投资的收入包括两部分:股息和分红;股票价格上升带来的差价。

8、债券的含义是什么?债券有哪些组成?

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即筹资者给投资者的债务凭证,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约定利息,并到期偿还本金。是一种稳健的投资方式,主要由期限、面值、价格、利率和偿还等组成。

目、某些特殊经济政策而筹措资金。)

10、股票与债券有何异同?

⑴不同点:①性质不同:债券是一种债务,限期偿还;股票是一种入股凭证。②受益权不同:债券定期收取利息,其安全性比股票大;股票取得股息和红利,经营好坏决定着股票的效益。③偿还方法不同:债券有明确的还息期限,必须偿还本金;股东的股票不能退股,只能出卖股票。

⑵相同点:二者都是有价证券,都是集资的手段,都是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

11、商业保险的含义、特点、种类和订立保险合同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1)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

(2)特点:保险是以“风险”为投资对象的一种投资方式。不仅体现保障功能,还显示出保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互助特征。保险主要起到保障作用。通过购买保险,投保人把风险转移给保险人,使自己所承担的风险损失降到最低点。

(3)种类:①人身保险:以人的寿命和身体为保险对象,如健康险、意外伤害险、人寿险等。②财产保险:以财产及其有关利益为保险对象,如汽车保险等。

(4)订立保险合同原则:公平互利,协商一致,自愿订立。

12、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是什么?

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什么是按劳分配?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

⑴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所有分配方式中占居主体地位。

⑵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②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③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坚持按劳分配有何意义?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同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会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也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

4、在我国主要有哪几种分配方式?

主要有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和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按生产要素(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分配。

5、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的原因,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的要求。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6、效率、公平含义分别是什么?如何解决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经济上公平是主要指收入分配的公平,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从生产决定分配的角度)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从分配制度和政策而言)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分配具体措施-----初次分配)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同步、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再分配角度)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7、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怎样的?

效率与公平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1)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

(2)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又存在着矛盾。在社会财富既定的情况下,二者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8、坚持效率和公平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效率)效率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会财富的根本途径,

(公平)公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

,促进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共建共享,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9、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兼顾公平

鼓励人们创业致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其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

第八课国家收入的分配

1、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国家为什么要掌握一定的社会财富(财政收入)?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2)国家预算是由政府提出并经过法定程序审查批

准的国家年度基本收支计划。(3)国家决算是上一年度国家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

国家为了履行对内对外职能,国家必须占有和消费一定的社会财富。

财政的内容是国家对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特点是以国家为主体,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财政的本质是一种分配关系。

2、国家财政收入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有哪些来源?

⑴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就是财政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分配的一个方面。

⑵来源:①税收收入(主要来源);②利润收入;③债务收入;④其他收入。

3、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各有怎样的影响?

影响因素:①经济发展水平;②分配政策。

⑵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⑵在社会财富总量既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富集中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会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反之,会影响国家职能的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国家既要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实现企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4、国家财政支出的含义和用途有哪些?

⑴财政支出是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另一方面,是政府实现其职能的物质条件。

⑵用途:①经济建设支出(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②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③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④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⑤债务支出。

5、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⑴财政收入和支出关系的三状态。收大于支,有节余;支大于收,有赤字;收支相等。

⑵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节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

⑶政赤字:指当年的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的部分。

(了解即可----①在预算和决算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这时,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②如果收入大于支出,节余过多,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相反,财政支出大于收入,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这可能导致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不平衡,引发通货膨胀。因此,坚持支出收入相适应,坚持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是我们要坚持的原则。)

6、国家财政的巨大作用有哪些?

国家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完全由市场配置资源,会导致投入某些行业、地区的资源严重不足,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需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保持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7、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和采用的方法手段有分别是什么?

⑴扩张性财政政策:在经济增长滞缓,一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利用、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

⑵紧缩性财政政策:在经济过热、经济的正常运行受供给能力制约、物价上涨时,政

府实施这一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降低通货膨胀率,给经济“降温”。

第九课征税和纳税

1、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其关系分别是什么?

⑴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①主体:国家;②客体:单位和个人;③目的:实现国家职能;④依据:税法;⑤凭借力量:国家政治权力;⑥实施机构:税务机关;⑦与国家财政收入的关系: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⑵税收基本特征:①强制性;②无偿性;③固定性;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强制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税务机税收的强制性主要体现在:①国家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征税;②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否则将会受到法律制裁。

★税收的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收入,既不需要返还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

国家与具体的纳税人之间,不存在利益对等的关系。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就以法律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固定性既是对国家的约束,也是对纳税人的约束。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了经济组织和纳税人应不应纳税、应纳什么税、纳多少税,这表明国家与纳税人的根本关系具有固定性。】

⑶关系:三个基本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①税收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强制性是无偿性的保障。②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

2、增值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⑴增值税是以生产经营中的增值额为征税对象的一种税。基本税率是17%。

【纳税人: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增值税计税方法:增值税=商品销售额×17%-上一环节已缴税金】

⑵增值税不仅可以避免对同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而且可以防止前一个生产经营环节企业的偷漏税行为。它有利于促进生产的专业化和体现公平竞争,也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

3、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征收意义分别是什么?

⑴个人所得税是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以及不在我国境内居住和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

个人所得税计税方法:超额累进税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计征;比例税率:不论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

⑵意义:个人所得税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

4、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关系怎样?判断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是纳税人的标准是什么?

⑴区别: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负税人是指最终承担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⑵联系:当纳税人缴纳的税款由自己承担时,纳税人和负税人是一致的,当纳税人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款转嫁给他人负担时,纳税人不是负税人。

⑶判断是否是纳税人的标准:是否取得应税收入,是否发生应税行为。

5、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在经济生活中有哪些违反税法的行为?

⑴性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根

本原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⑵违法行为:①偷税;②欠税(纳税期限);③骗税(税收优惠政策,集中在出口退税);

④抗税

6、试述公民依法纳税的必要性。

⑴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基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依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

⑵我国的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通过税收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⑶因此,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依法纳税既是履行应尽义务,也是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7、公民怎样增强“自觉纳税”意识,做一个守法公民?

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

第四单元面对市场经济

第十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为什么要合理配置资源?它有哪些基本手段?

⑴原因: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人类必须对现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安排。

⑵基本手段:计划和市场

2、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是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有何优点?

⑴市场经济是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⑵市场是通过价格、供求、竞争等进行资源配置,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⑶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①市场能及时、有效地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②面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技和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3、规范市场秩序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规范市场秩序?

(1)必要性:只有具备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市场才能合理配置资源

(2)如何规范市场秩序: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4、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⑴市场规则的表现形式: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等形式

⑵市场规则的内容:市场准入规则、市场竞争规则和市场交易规则

5、良好的市场秩序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市场交易原则?

①自愿(违反:强买强卖、搭售);②平等;③公平(违反:缺斤短两等);④诚实守信

6、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

①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②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③诚信缺失会直接导致市场秩序混乱、坑蒙拐骗盛行,进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衰退。

7、如何建设诚信社会?

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①国家角度: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②社会角度: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③个人角度: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

8、市场调节有哪些局限性(弊端)?

(1)市场不能调节的领域:国防、公安等公共物品由于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市场不能调节;枪支弹药、麻醉品等,经营者可大发其财,但公民的健康社会风气受到损害,所以,国家不能依靠市场调节。

(2)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由于市场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使其难以发挥作用。

表现:①自发性:为了眼前利益(排污、制假售假)、为了不正当利益(盗版)。②盲目性:生产经营者无法完全掌握市场信息和控制经济变化趋势,导致“一哄而下(上)”。③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时间差。

后果:①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②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③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9、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基本特征有哪些?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10、宏观调控实施的原因、含义、主要目标和主要手段分别是什么?

⑴原因:①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有其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既需要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②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要求国家必须发挥宏观调控功能。

⑵含义:它是指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⑶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⑷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来影响和调节经济活动的措施;②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③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带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令、法规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11、国家宏观调控经济手段中最常用哪些经济政策?

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最常用的经济政策。

⑵二者相同之处: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

⑶二者区别。①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通过财政预算实现的,由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货币政策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直接制定实施的。②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信贷量、利率等进行调节和控制而采取的政策措施。

⑷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共同为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调控目标起作用。

第十一课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1、总体小康水平的表现是什么?它还有哪些不足?

⑴表现:①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其主要特征是人们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

②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加。具体表现为GDP总量、贸易总量、重要商品的年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

⑵不足: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的特征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所谓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指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民生活等多方面的指标)

2、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有哪些?

①在优化结构和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②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③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④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生活。

3、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

①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②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社会各领域发展。

③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④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科学发展观的主旨是什么?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就在于发展。

①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

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道路。

③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④统筹区域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部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第十二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是什么?它的载体是什么?

⑴经济全球沦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⑵它表现为:①生产全球化;②贸易全球化;③资本全球化。

⑶它的载体是跨国公司

【生产全球化:各国科技水平、国内市场规模、自然条件,资源状况不同,跨国组织生产可以使世界各国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节约社会劳动,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

贸易全球化:世界各国都被卷入国际商品交换当中,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多,交换范围、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贸易增长率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服务贸易迅速扩大。

资本全球化: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不断加快。】

2、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有哪些?它的实质是什么?

利:它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又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电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弊:它扩大了世界各国的贫富差距;它会导致风险全球化,加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威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

实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全球化导致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严重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3、发展中国家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什么?

抓住机遇、趋利避害、防范风险、勇敢地迎接挑战。

4、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贸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有哪些?发展中确定了哪些基本原则?

作用:积极组织多边谈判,为国际贸易制定一系列基本原则和协议,为成员提供解决贸易摩擦和冲突的场所。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以及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主要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

②有利于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

③国际竞争更加深入地与国内竞争结合在一起,面临的经济风险也增加。

6、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是什么?

经过20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这一格局,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7、新形势下,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是什么?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引进:①资金;②技术;③管理;④人才;走出去:①境外投资办厂;②对外承包工程;③劳务输出;④对外经济技术合作。)

8、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为什么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必要性)?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第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突破国内市场的界限,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发挥比较优势,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提高我国经济效益。

第三,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实行对外开放,我们可以利用资本、技术全球化自由流动的条件,解决我们的困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2017届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经济学原理期末考点

1 运用弹性理论解释丰收悖论(即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 当粮食大幅增产后,农民为了卖掉手中的粮食,只能竞相降价。但是由于粮食需求缺少弹性,只有在农民大幅降低粮价后才能将手中的粮食卖出,这就意味着,在粮食丰收时往往粮价要大幅下跌。如果出现粮价下跌的百分比超过粮食增产的百分比,则就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减收的状况,这就是“谷贱伤农”。 2 (1) 等产量线的含义,[没有] 等产量线是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 (2 ) 等产量线的特征 第一,等产量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线,其斜率为负值。这就表明,在生产者的资源与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为了达到相同的产量,在增加一种生产要素时,必须减少另一种生产要素。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增加,是资源既定时无法实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同时减少,不能保持相等的产量水平。 第二,在同一平面图上,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同一条等产量线代表相同的产量,不同的等产量线代表不同的产量水平。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高,离原点越近的等产量线所代表的产量水平越低。 第三,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等产量线不能相交。因为在交点上两条等产量线代表了相同的产量水平,与第二个特征相矛盾。 第四,等产量线是一条凸向原点的线。这是由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所决定的。3.为什么完全竞争中的厂商不愿为产品做广告? 第一,因为完全竞争本身假定生产有利消费者具有完全的信息或知识,市场上的产品是无差异的,所以厂商无需做广告,做广告只会增大产品的成本,使所获得利润减少甚至亏损。第二,完全竞争厂商仅是价格的接受者,他能根据市场决定的价格卖出他愿意生产的任何数量的产品,故厂商不愿做广告。4.什么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一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什么? 又称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一种投入要素连续地等量增加,增加到一定产值后,所提供的产品的增量就会下降,即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会递减。这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原因是: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与固定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在发生变化。在可变要素投入量增加的最初阶段,相对于固定要素来说,可变要素投入过少,因此,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增加,其边际产量递增,当可变要素与固定要素的配合比例恰当时,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如果再继续增加可变要素投入量,由于其他要素的数量是固定的,可变要素就相对过多,于是边际产量就必然递减。 5 简述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目标。 答: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 充分就业。充分就业的本义是指所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目前主要用人力资源作为充分就业的标准;充分就业本不是指百分之百的就业,一般地说充分就业允许的失业范畴为4%。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

经济生活一.第一单元 1.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币值基本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对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影响价格的因素 A.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价值与价格的关系) B.供求影响价格。 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3.价值规律基本内容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4.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则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5.价格变动对生活的影响 A.一般说来,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反之亦然。 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 C.商品需求量还受到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互补品需求量下降。

某件商品价格上涨,其替代品需求量也上涨。 6.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A.调节产量 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生产规模会缩小。 B.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当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时,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会增加这种要素的投入。 7.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A.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原因 B.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人们当前收入越高,消费量就越大。未来预期收入越乐观,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差距越大,消费水平会下降。 C.物价水平也会影响消费。一般物价上涨,消费量下降 D.消费心理和消费原则对消费也有影响。 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消费心理会影响消费。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消费原则会影响消费。 二.第二单元 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 ①生产决定消费对象;②生产决定消费方式;③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④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反作用生产 ①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②消费形成的新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③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经济学原理知识整理 模块一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项目一认知经济学基础 知识——带你步入经济学殿堂 1、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和资源的有限性。 2、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是指人类的欲望或需要是无穷的。欲望是人们为了满足 生理或心理上的需要而产生的渴望。 3、物品:自由物品、经济物品、有害物品。 4、自由物品: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够得到的有用物品。 5、经济物品也叫稀缺物品,是指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得到的有用 物品。特点:有用性;人们获得时通常都要花费代价;经济物品相对于自 由物品来说一定是稀缺的;价格为正。 6、有害物品:人类必须付出相应代价才能够消除的物品,它来源于人们的经 济活动或其他活动,或是大自然的力量留下来的灾害。 7、稀缺性:经济物品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经济物品总 是难以满足无限产生和膨胀的人类欲望,这一矛盾就是经济学中通常所说的稀缺性。 8、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绝对性,这种绝对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时期和人们生 产的所有区域。从历史上来看,稀缺性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所有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看,稀缺性存在于所有人类活动的区域。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 面临着稀缺性的问题,只不过稀缺的内容不同而已。所以,稀缺性是人类 社会永恒的问题。 9、资源的稀缺性具有相对性:也就是说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再多的 资源也是稀缺的。 10、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其他产品的最大 产量(产值)。(一种资源用来获得某种收入时所放弃的另一种收入。)实质上是指选择的代价,即“选择成本” 。 11、生产可能性:一定的资源条件下,利用现有的资源可能生产的最大产量组 合。 12、生产可能性曲线:主要用来考察一个国家应该怎样分配其相对稀缺的生产

奥本海姆 信号与系统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信号与系统 一.连续时间和离散时间信号 1.两种基本类型的信号: 连续时间信号和离散时间信号。在前一种情况下,自变量是连续可变的,因此信号在自变量的连续值上都有定义;而后者是仅仅定义在离散时刻点上,也就是自变量仅取在一组离散值上。为了区分,我们用t 表示连续时间变量。而用n 表示离散时间变量,连续时间变量用圆括号()?把自变量括在里面,而离散时间信号则用方括号[]?来表示。 2.信号能量与功率 连续时间信号在[]21t t ,区间的能量定义为:E=dt t x t t 2 2 1 )(? 连续时间信号在[]21,t t 区间的平均功率定义为:P=dt t x t t t t 21 221)(1 ?- 离散时间信号在[]21,n n 区间的能量定义为:E=∑=2 1 2 ][n n n n x 离散时间信号在[]21,n n 区间的平均功率定义为:P=∑=+-2 1 2 12)(11n n n t x n n 在无限区间上也可以定义信号的总能量: 连续时间情况下:??+∞ ∞ --∞→? ∞==dt t x E T T T 2 2 x(t)dt )(lim 离散时间情况下:∑ ∑ +∞ -∞ =+-=∞ →? = =n N N n N n x n x E 2 2 ][][lim 在无限区间内的平均功率可定义为: ? -∞→?∞=T T T dt t x T P 2 )(21lim ∑+-=∞→? ∞+=N N n N n x N P 2 ][121lim 二.自变量的变换 1.时移变换 x(t)→x(t-0t ) 当0t >0时,信号向右平移0t ;当0t <0时,信号向左平移0t

高中必修一经济生活知识总结精华版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1、商品 ①含义②必须具备的条件: ③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2、①货币产生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本质)是商品。 原因:产生:它本身是一种商品,作用:它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③货币的职能: 4、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不平衡引起的①通货膨胀②通货紧缩 ①实质:供小于求,表现:物价上涨,纸币贬值。影响:纸币贬值,物价上涨,购买力下降,生活水平下降,商品销售困难,经济秩序混乱。 ②实质:供大于求,表现:物价下降,纸币升值。影响;物价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对人民有好处,但长时间大范围下降会影响企业生产与投资积极性,使经济萧条,影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导致市场消费不振,对经济长远发展,人民长远利益不利。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影响价格的因素: ①影响价格的因素: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 A、卖方市场:含义,由卖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不应求,卖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即使提高价格,也能把商品卖出。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A、买方市场,是由买方起主导作用的一种市场类型。 B、表现;由于供过于求,买方在市场交易中处于有利地位,价格通常趋于下降。 3、价值决定价格: (1)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①A、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商品价格的高低,因为它们所含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 ①价值量的决定因素: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A、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的需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即商品生产者个人生产某种商品所用的时间。 ②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商品耗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其价值量越大,反之越小。 (3)①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劳率’↑生产品量↑劳时’↑ ②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一定社会生产率的表现,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由社会劳动生产率变化引起。 ③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不影响商品的价值量,但可改变个别劳动时间,改变同一时间内创

2016北师行管考研唐任伍《经济学原理》核心讲义,

第1章导论 本章节包括4个大知识点,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和经济学研究方法。其中必须掌握的知识点是经济学的定义和作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帕累托最优,经济学教会了我们什么。 在复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知识点,通过阅读教材,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后分析教材的例题知道怎么去掌握重要知识点,最后通过查阅资料完善自己的理解。这样就能熟悉相应知识点,最后再通过本讲义如下内容对应的例题,从分析、解题、易错点到布置作业,完成相应知识点的掌握过程。 1.1本章知识点串讲 【知识点1】经济学的发展与研究对象 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配置稀缺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无限欲望的 科学。 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经济组织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 产 【知识点2】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名师注:相当重要) 市场机制的运行基础:价格机制。 价格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它的作用: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得同样简单明了,他把价格在经济的作用简要归 纳为:第一,传递情报;第二,提供一种刺激,促使人们采用最节省成本的生产方法,把可得到的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目的;第三,决定谁可以得到多少产品——即收入的分配。作者观点: 1.市场价格能传递信息。从消费的角度而言,市场价格提供了重要信息从生产的角度说,市场价格提供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评价的最新信息。市场价格也为生产过程中豺资源 或要素的使用提供重要信息。 2.市场价格能协调人们的行为。 3.市场价格能提供有效激励。 4.市场价格能保证良好的市场秩序。总之,价格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最优状态。通过价格对需求与供给的调节,最终会使需求与供给相等。当需求等于供给时,消费者的欲望得到了满足,生产者的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价格机制分配于各种用途,使消费者的效用最大化和生产者的利润最大 化得以实现,这种配置就是最优状态。 帕累托最优:“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又称为“帕累托效率”,是意大利经济学维弗雷多·帕雷托(Vilfredo Pareto)提出来的,用来评价资源使用和配置是否有效率,是资源

信号与系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什么是信号? 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表现形式。通过信号传递和处理信息,传达某种物理现象(事件)特性的一个函数。 2.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3.信号作用于系统产生什么反应? 系统依赖于信号来表现,而系统对信号有选择做出的反应。 4.通常把信号分为五种: ?连续信号与离散信号 ?偶信号和奇信号 ?周期信号与非周期信号 ?确定信号与随机信号 ?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 5.连续信号:在所有的时刻或位置都有定义的信号。 6.离散信号:只在某些离散的时刻或位置才有定义的信号。 通常考虑自变量取等间隔的离散值的情况。 7.确定信号:任何时候都有确定值的信号 。 8.随机信号:出现之前具有不确定性的信号。 可以看作若干信号的集合,信号集中每一个信号 出现的可能性(概率)是相对确定的,但何时出 现及出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 9.能量信号的平均功率为零,功率信号的能量为无穷大。 因此信号只能在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间取其一。 10.自变量线性变换的顺序:先时间平移,后时间变换做缩放. 注意:对离散信号做自变量线性变换会产生信息的丢失! 11.系统对阶跃输入信号的响应反映了系统对突然变化的输入信号的快速响应能 力。(开关效应) 12.单位冲激信号的物理图景: 持续时间极短、幅度极大的实际信号的数学近似。 对于储能状态为零的系统,系统在单位冲激信号作 用下产生的零状态响应,可揭示系统的有关特性。

例:测试电路的瞬态响应。 13.冲激偶:即单位冲激信号的一阶导数,包含一对冲激信号, 一个位于t=0-处,强度正无穷大; 另一个位于t=0+处,强度负无穷大。 要求:冲激偶作为对时间积分的被积函数中一个因子, 其他因子在冲激偶出现处存在时间的连续导数. 14.斜升信号: 单位阶跃信号对时间的积分即为单位斜率的斜升信号。 15.系统具有六个方面的特性: 1、稳定性 2、记忆性 3、因果性 4、可逆性 5、时变性与非时变性 6、线性性 16.对于任意有界的输入都只产生有界的输出的系统,称为有界输入有界输出(BIBO )意义下的稳定系统。 17.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取决于过去或将来的输入。 18.非记忆系统:系统的输出只取决于现在的输入有关,而与现时刻以外的输入无关。 19.因果系统:输出只取决于现在或过去的输入信号,而与未来的输入无关。 20.非因果系统:输出与未来的输入信号相关联。 21.系统的因果性决定了系统的实时性:因果系统可以实时方式工作,而非因果系统不能以实时方式工作. 22.可逆系统:可以从输出信号复原输入信号的系统。 23.不可逆系统:对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的输入信号能产生相同的输出的系统。 24.系统的时变性: 如果一个系统当输入信号仅发生时移时,输出信号也只产生同样的时移,除此之外,输出响应无任何其他变化,则称该系统为非时变系统;即非时变系统的特性不随时间而改变,否则称其为时变系统。 25.检验一个系统时不变性的步骤: 1. 令输入为 ,根据系统的描述,确定此时的输出 。 1()x t 1()y t

2017年高考政治 全国卷大纲《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2017年高考全国卷大纲 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 一、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值决定价格。B、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 ☆☆2.价格变动对人民生活的影响:(需求曲线和弹性、互补品、替代品) ①价格影响消费需求。一般来说,商品价格上升,需求(购买、消费)会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购买、消费)会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需求弹性小);价格变动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需求弹性大); ③商品的需求量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当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其需求量会减少,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增加,互补品需求量会减少; 当一种商品价格下降,其需求量会增加,其替代品需求量会减少,互补品需求量会增加。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④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二、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 影响消费水平的根本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最根本的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国家经济发展水平。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水平还受未来收入预期影响。要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就必须增加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其后顾之忧。 收入差距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降低。要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宏观调控,采取财政、税收等手段调节收入分配;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关注社会公平。 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需求(购买力)。要大力发展生产,保证市场有效供给;要加强宏观调控,稳定物价。 6. 人们的消费行为还受到消费观和消费心理的制约,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7.. 政府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水平,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2、消费原则(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消费既不超前,也不滞后) 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的倾向。) 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我们应该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 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A、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方式、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①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最终目的。②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三、社会再生产过程:

《经济生活》必背知识点归纳(简洁版)2020

必修一《经济生活》需背诵的知识点 第一单元:价格与消费 1.影响价格的因素有哪些?: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直接因素) 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的影响:(需求法则,需求曲线) 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供给法则,供给曲线) ①调节产量。 ②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③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重要体现。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2)居民的收入,包括①当前可支配收入②收入预期③收入差距(主要因素) (3)消费心理、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其它因素) 第二单元:生产与经营 三 1.生产决定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2)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4)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2.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 (1)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 (2)消费是生产的目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3)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所形成的新的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4)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5)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提高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 1.企业(公司)经营成功的要素: (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4)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企业竞争力。

经济学重点总复习1.0

第一讲导论 第一讲重要内容回顾 1、稀缺性定义:人类需要超过现实的生产能力。 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由于资源的有限性而引发的选择的必要性。 2、原理一:人们面临权衡取舍 3、原理二: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 练习题 1、经济学最好的定义是对( A )的研究 A.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B.如何按最盈利的方式经营企业 C.如何预测通货膨胀、失业和股票价格 D.政府如何可以制止不受制约的利己所带来的危害 2、你去看一场电影的机会成本是(C) A.门票的价格 B.门票的价格加上你在电影院购买汽水和爆米花的费用 C.去看电影所需要的所有现金支出加上你的时间的价值 D.只要你享受了电影并认为使用的时间和金钱是值得的,就为零 3、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是指(B) A.企业家以消费者的支出为代价而获取利润的不易察觉而隐蔽的方法。 B.尽管市场参与者是利己的,但自由市场仍能达到合意结果的能力。 C.即使消费者没有意识到管制,但政府管制仍然可以有利于消费者的能力。 D.生产者或消费者在不受管制的市场上给无关旁观者带来成本的方式。 4、政府可能为了( D )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 A.保护产权 B.纠正外部性引起的市场失灵 C.达到更为平等的收入分配 D.以上全对 第二讲均衡价格理论 第二讲重要内容回顾 (一)需求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需求的定义:居民户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时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 2、影响需求的因素 ①商品本身的价格。 反向变化关系- 需求定理 ②收入(income) -- 正常物品(normal good) -- 低档物品(inferior good) ③相关物品的价格。 -互补品( complements ) PA↑→ QA↓→ QB↓ -替代品( substitutes ) PA↓→ QA↑→ QB↓ ④爱好(偏好)( preference )。⑤预 期(预测)( expectation )。

信号与系统重要资料概念公式定理情况总结

信号与系统重点概念及公式总结: 第一章:概论 1.信号:信号是消息的表现形式。(消息是信号的具体内容) 2.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 第二章:信号的复数表示: 1.复数的两种表示方法:设C 为复数,a 、b 为实数。 常数形式的复数C=a+jb a 为实部,b 为虚部; 或C=|C|e j φ ,其中,22||b a C +=为复数的模,tan φ=b/a ,φ为 复数的辐角。(复平面) 2.欧拉公式: wt j wt e jwt sin cos +=(前加-,后变减) 第三章:正交函数集及信号在其上的分解 1.正交函数集的定义:设函数集合)}(),(),({21t f t f t f F n Λ= 如果满足: n i K dt t f j i dt t f t f i T T i T T j i Λ2,1)(0)()(2 1 2 12 ==≠=? ? 则称集合F 为正交函数集 如果n i K i Λ,2,11==,则称F 为标准正交函数集。 如果F 中的函数为复数函数 条件变为: n i K dt t f t f j i dt t f t f i T T i i T T j i Λ2,1)()(0)()(2 1 2 1* *==?≠=?? ? 其中)(* t f i 为 )(t f i 的复共轭。 2.正交函数集的物理意义: 一个正交函数集可以类比成一个坐标系统; 正交函数集中的每个函数均类比成该坐标系统中的一个轴; 在该坐标系统中,一个函数可以类比成一个点; 点向这个坐标系统的投影(体现为该函数与构成坐标系的函数间的点积)就是该函数

2019届高考高三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基础知识复习提纲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货币: (1)货币的本质 【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货币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一般等价物是一种普遍乐意接受的特殊商品,它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货币职能】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的基本职能,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纸币】 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流通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如果过低于这个限度就会引起通货紧缩,导致消费不足、市场疲软、经济衰退和失业增加。 措施: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和下行压力大,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减税增支,下调利率,适度增加货币供应,刺激总需求,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 (2)信用卡和外汇 【信用卡】 含义: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 功能:集存款、取款、借款、消费、查询、结算为一体,给持卡人带来便捷的服务。 【外汇】 含义: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更多的本币,表明:外币汇率上升,外币币值升值;本币汇率下降,本币币值贬值。 利弊:人民币贬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进口;有利于引进外资,不利于海外投资;有利于外国人到中国旅游、留学和购物,不利于中国人到国外旅游、留学和购物。 2、价格 (1)影响价格的因素 【供求与价格】 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供过于求时,价格下降。 价格影响供求,价格上涨时,供给增加而需求减少,价格下降时,供给减少而需求增加。 【价值与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大价格就高,价值量小价格就低。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企业只有提高个别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并且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只有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变动对经济生活的影响 【价格变动对消费的影响】 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购买,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购买。 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大。 在两种替代商品中此商品的价格变动与彼商品的需求变化成正比,在两种互补商品中此商品的价格变动与彼商品的需求变化成反比。 【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 价格变动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获利增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量,价格下降,获利减少,缩小生产规模,减少产量。 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就会增加它的使用量,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就会减少使用量。 3、消费 (1)影响消费的因素 【收入与消费的关系】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是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居民消费水平取决于当前收入,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与人们收入差距有关,缩小收入差距可以提高总体消费水平。 【提高消费水平的措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提高工资水平;解决好就业问题,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体系;实行收入分配公平,缩小收入差距;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消费转型升级;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保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 【消费的类型】 按照消费的方式划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划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比重上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和改善。 【消费心理】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盲目从众不可取,过分求异不提倡,攀比心理不健康,求实心理是理智的。 (2)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消费原则】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绿色生活】 原因: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环境形势严峻;绿色消费以保护健康、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旨,核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做法:植树造林;讲究卫生;节约水电;环保选购;垃圾分类;重复使用。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和经营 4、生产与经济制度 (1)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发展生产力】 原因: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原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宏观经济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导论 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答:宏观经济学以国民经济活动或宏观经济现象为考察对象。 2、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差异和联系。 答:差异: ①表现在研究对象上不同;②表现在研究的变量不同;③对待政府的态度不同。 联系: ①首先,微观经济分析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离开了微观分析这一基础,宏观分析 将成为空中阁楼;; ②其次,从根本目标上看,宏观经济分析与微观经济分析也是一致的; ③再次,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虽然分析的侧重点不同,但二者是不能分开的; ④最后,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在基本分析方法上也存在一致性。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与方法 3、在宏观经济学中,考察经济总量的各种指标中,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净值(NDP)、国民收入(NI)、个人收入(PI)、个人可支配收入(DPI)等。 4、GDP核算的方法。 答:对于一国一定时期内的国民收入的核算可以通过三种方法来得到:①产品法,即计算已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②支出法,即计算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购买者的总支出额;③收入法,即计算要素所有者得到的所有收入。 5、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划分问题。 答:最终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最终结果而进入人们的消费或使用领域的产品和劳务。中间产品与劳务则是指已经生产出来,但在同期中就在其他产品的生产中被用掉的产品和劳务。(注意:在GDP的核算中,资本品和存货投资都视为最终产品) 6、净利息是指个人从商业和国外渠道得到的利息收入减去为借款所支付的利息。 7、名义GDP与实际GDP。 答:在宏观经济学中,以现期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名义GDP;以在一个特定的基年或基期盛行的市场价格计量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称为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物价指数;实际GDP=名义GDP/物价指数。 8、价格指数。 答:对于一个特定的商品和劳务组合,相对于一个特定的基期,计算其报告平均价格水平的变化即为价格指数。现期价格指数是现期某些物品的价值与基期同样物品的价值的比率,并乘以100%。价格指数主要有三种:消费价格指数、生产价格指数与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注意: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GDP/实际GDP×100×100%)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产品市场均衡 9、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流量循环模型。 答:两部门经济是指只有厂商和居民的经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关系为:AD=AS或者C+I=C+S(AD代表总需求,AS代表总供给,C代表消费,S代表消费,I代表投资)。

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第1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引言 系统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指由多个元件组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整体。我们学习过“电路分析原理”的课程,电路是典型的系统,由电阻、电容、电感和电源等元件组成。我们还熟悉汽车在路面运动的过程,汽车、路面、空气组成一个力学系统。更为复杂一些的系统如电力系统,它包括若干发电厂、变电站、输电网和电力用户等,大的电网可以跨越数千公里。 我们在观察、分析和描述一个系统时,总要借助于对系统中一些元件状态的观测和分析。例如,在分析一个电路时,会计算或测量电路中一些位置的电压和电流随时间的变化;在分析一个汽车的运动时,会计算或观测驱动力、阻力、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状态变量随时间的变化。系统状态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称为信号,包含了系统变化的信息。 很多实际系统的状态变量是非电的,我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传感器,把非电的状态变量转换为电的变量,得到便于测量的电信号。 隐去不同信号所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信号就可以抽象为函数,即变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信号用函数表示,可以是数学表达式,或是波形,或是数据列表。在本课程中,信号和函数的表述经常不加区分。 信号和系统分析的最基本的任务是获得信号的特点和系统的特性。系统的分析和描述借助于建立系统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关系,因此信号分析和系统分析是密切相关的。 系统的特性千变万化,其中最重要的区别是线性和非线性、时不变和时变。这些区别导致分析方法的重要差别。本课程的内容限于线性时不变系统。 我们最熟悉的信号和系统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即分析信号随时间变化的波形。例如,对于一个电压测量系统,要判断测量的准确度,可以直接分析比较被测的电压波形)(in t v (测量系统输入信号)和测量得到的波形)(out t v (测量系统输出信号),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为了充分地和规范地描述测量系统的特性,经常给系统输入一个阶跃电压信号,得到系统的阶跃响应,图1-1是典型的波形,通过阶跃响应的电压上升时间(电压从10%上升至90%的时间)和过冲(百分比)等特征量,表述测量系统的特性,上升时间和过冲越小,系统特性越好。其中电压上升时间反映了系统的响应速度,小的上升时间对应快的响应速度。如果被测电压快速变化,而测量系统的响应特性相对较慢,则必然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 信号与系统分析的另一种方法是频域分析。信号频域分析的基本原理是把信号分解为不

《经济生活》知识点归纳整理(最新版)

《经济生活》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原因:货币本身有价值 ①基本职能形式:观念上的货币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流通手段形式:现实的货币 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是W-G-W ②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商品价格总额待售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 ②其公式: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货币流通次数货币流通次数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 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1、结算方式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即:货币升值和贬值的利弊分析) (1)本币升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少,影响有:A出口减少,进口增加;B外资投资成本增加;C 导致国内生产下降、失业增加;D本国外汇储备贬值,但有利于偿还外债;E有利于本国企业走出去 (2)本币贬值,意味着同量外币兑换的本币更多,影响有:A出口增加,进口减少;B外资投资成本降低;C 增强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D本国消费相对便宜,外国游客增加。 6、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2、供求影响价格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部分重点整理

23一国收入的衡量 一、经济的收入和支出 〃GDP衡量:经济中所有人的总收入和用于经济中物品与劳务产出的总支出。 〃对一个整体经济而言,收入必定等于支出。 〃GDP衡量货币流量。 〃两种计算GDP方法:加总家庭对于物品和劳务的总支出或加总企业支付工资、租金和利润的总收入。 一、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1、国内生产总值:在某一既定时期一个国家内生产的所有最终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几点说明 〃GDP使用市场价格。 〃GDP不包括非法生产与销售的东西和家庭内的生产和消费。 〃GDP只包括最终物品的价值。 〃GDP包括有形的物品和无形的劳务。 〃GDP不包括过去(一年或一个季度之外)生产的东西的交易。 〃用两种算法算出的GDP差额为统计误差。 3、其他收入衡量指标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永久居民所赚到的总收入。= GDP + 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 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GNP –折旧(经济中设备和建筑物存量的磨损或消耗) 〃国民收入: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赚到的总收入。= NNP –间接的企业税+ 企业补贴 〃个人收入:家庭和非公司制企业得到的收入。= 国民收入–留存收益(公司获得但未支付给其所有者的收入)- 公司所得税–对社会保障的支付+ 家庭从其持有的政府债券中得到的利息收入+ 家庭从政府转移支付项目中得到的收入 三、GDP组成部分 〃GDP = 消费+ 投资+ 政府购买+ 净出口= C + I + G + NX = Y 〃消费:家庭除购买新住房之外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投资:用于资本设备、存货和建筑物的支出,包括家庭用于购买新住房的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消费支出和总投资):地方、州和联邦政府用于物品与劳务的支出。 〃转移支付:改变家庭收入却没有反映经济的生产,不用于交换现期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不计入政府购买。 〃净出口:外国人对国内生产的物品的支出(出口)–国内居民对外国物品的支出(进口)。 四、真实GDP与名义GD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