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1课 生物的遗传现象问题及答案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2单元第1课 生物的遗传现象问题及答案

第2单元第1课生物的遗传现象

1.在课本第14页,你是怎么帮助三个孩子找到父母的?答: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

2.什么是遗传?答: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3.动物、植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存在着相同的特征,这是什么现象?答:这是遗传现象。

4. 课本15页的动物家庭成员在哪

些方面有相似点?答:○1外形。○2毛色。○3花纹。○4神态。○5食物。○6生活习性。 5.豌豆的遗传现象是谁发现的?答:孟德尔。 6.现代遗传学之父是谁?答:

孟德尔。7. 假如你有一块种满豌豆的菜地,现在你

想知道豌豆有没有遗传现象,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答:○1根的形态。○2茎的形态和高度。○3叶的形状和生长方式。○4花的颜色。○5果实的颜色和形状。○6种子的颜色和形状。

8.孟德尔研究了豌豆的哪些性状特征?答:○1种子形状。○2种子颜色。○3种皮颜色。○4豆荚形状。○5豆荚颜色。○6花的位置。⑦茎的高度。9.观察课本16页下

面猫的图片,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颜色的?答:在五只小猫中,有两只和猫妈妈的颜色相近,有两只是黑色的,一只是橘红色的,应该是遗传猫爸爸的特征。由此推测,猫爸爸身上有黑色和橘红色的花纹。

9-生物的遗传现象

9-生物的遗传现象

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课型新授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体验到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 知识 结构 图 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表述。 学情分析学习 起点 预测 六年级的孩子已积累了相当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他们在平日的生活观察中, 会发现自己的面部、身高、体形等方面像自己的父母,对“什么 是遗传”这一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 困难 预测 学生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以及合理的表述有一定的难度。 可遗传生物界 相体气音…人动植…

教学具准备教具:生物的遗传现象课件、题纸学具:学生父母照片、铅笔 板书设计人类 动物生物的遗传现象植物 教学反思呈现现象 归因分析 改进措施

步骤教学流程课堂调控 导入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宝贝照片。谈话:前几天,我带宝贝参加了手绘风筝节,一进会场签到时,有位阿姨说道:“你家宝贝长得像她爸爸吧?”请你们帮我分析一下:那位阿姨凭什么说我家宝贝长得像她爸爸呢? 2、学生推测、汇报。 3、出示:父女照片。说说他们哪里像? 4、生汇报。 重难点突破 二、探究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过渡:这些地方都像啊!那你们和自己的父母哪里像呢? 1、请拿出准备好的照片,四人小组讨论、介绍你与父母像的地方,选出一个家庭来进行交流介绍。 2、小组交流。 3、组内派代表汇报。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汇报,我们发现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板书:遗传现象) 5、出示定义,齐读,再找关键词。 6、打开书,自读定义。 7、填空,加深认识定义。 8、子女除了遗传父母的外貌特征外,还有哪些方面有遗传现象? 三、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过渡:我们看到人类有遗传现象,那动物呢? 1、出示图片:学生打开书15页,四人小组分别观察狗、豹、企鹅、马、长颈鹿等动物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可以用铅笔圈点一下。 2、学生活动。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遗传现象名师教学反思 苏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现象 科学课改革最灵魂的东西就是将单一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以探究为主的自主学习。回顾这堂课的前前后后,我确实感触良深: 以往说到科学课,我们马上想到的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可是,“动手操作”是否就是“探究”的唯一,“科学探究”是否就一定要动手?本节课的实践再次证明:学生活动只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而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没有思考的观察,只能是一个忠实地记录着,不可能获得重大发现和规律性的认识。因此,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我没有遵循常规,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假设、验证、交流得出结论这一流程,而是重在规范学生的探究学习和思辨活动,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紧紧围绕“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这是遗传吗?”“想认识遗传应该怎么样做?”“人有遗传,动物有遗传,植物也有遗传,这说明了什么?”等问题进行碰撞研讨式思维习练活动。活动因果关系的具备,使学生很快明白世界上所有能繁衍后代的生物都有遗传,遗传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现象。 在对这些问题的目标指向的认识,探究过程的设计、探究方法的选择、探究证据的收集、探究结果的分析等理性思维参与过程中,借助教师的相机引导,孩子们通过探究任务的形成和解决,得到了科学思维的培养和锻炼。我认为,这种以“思中做,做中思”为特征的思维参与过程,确属“探究”属性中较易被人忽略而又最值得重视的一个属性,是“探究”的本质属性和核心所在;我认为,探究学习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思维训练、找寻规律的过程。通过科学教学帮助学生习得科学方法和理性科学思维,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科学探究系列活动中,我们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到底是以什么为核心目标,是知识,还是面前这些“可塑之人的科学思维?”我们必须明确,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活动过程,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做;“信息”可以灌输,但“理解”却不能,因为理解是来自学生本身的科学思维,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1

六年级上册科学试题-第二单元试卷(带答案) 青岛版

青岛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测试卷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填空 1、蜡烛熔化、纸折叠、铁熔化这样的变化,仅仅是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而蜡烛、木块燃烧这样的变化,不仅仅是物质形态发生了变化,还会产生新的物质。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他们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产生新物质 2、蜡烛燃烧时,会产生新的的物质——二氧化碳。 3、食盐放入水中,一会儿就看不到了,这是因为食盐溶解到水中的缘故。 4、玻璃这样的物体破碎后,通过一定的方式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食盐的变化属于可逆变化,水泥的变化属于不可逆变化 5、金属在有水,有空气、有酸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6、金属在盐水中比在空气中生锈速度要快。 7、物质的变化对人们的生活有利也有弊。 二、判断 1、鸡蛋变质了,只是形态发生了变化而它并没有生成新的物质。(×) 2、玻璃破碎后可以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而木材变为桌椅后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这两个变化性质相同。(×) 3、给铁涂上油漆是为了让金属隔绝空气,防止铁生锈。(√)

4、空腹最适宜喝牛奶。(×) 5、橘子汁与牛奶同时饮用,对人的身体没有坏处。(×) 6、空气干燥能减缓金属生锈。(√) 7、金属在真空中不易生锈。(√) 三、选择 1、木材燃烧①产生新的物质。 ①能②不能 2、水泥加水后,就②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①能②不能 3、铁钉在②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①干燥②潮湿 4、③适宜饮用牛奶。 ①早上②中午③睡觉前 5、我们捏面人时,只是面的②发生了变化。 ①性质②形态 6、改变物质的形态或产生新的物质,对我们的生活③。 ①有利②有害③有弊有利 6、木材燃烧、金属生锈是物质的①发生了变化。 ①性质②形态 五、小发明:发明生活用的胶水,写出使用材料名、方法步骤、发明结果、发明感受。

六年级(上册)科学资料全

第一课我们的生长发育 一、名词解释 1、遗传——自己与妈妈或者爸爸在形态特征等方面相似的现象,是一种遗传 现象。 2、变异——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一定差异的现象,是一种变异 现象。 二、填空 1、从五至六年级的时间里,我们的生长与往年相比(身高)和(体重)明显加快。 2、(青春发育期)是我们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女同学比男同学发育要(早),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0至12岁);男同学进入青春期的年龄一般是(12至14岁)。 3、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五个阶段。我们正处在(少年期),还要经历(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 4、动植物都有(遗传)和(变异),(遗传)与(变异)生物的特性之一。 第二课地球 一、填空 1、古代人类活动的地域非常有限,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是(居住地中心说);我国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是(天圆地方说);古希腊人发现进出港的远方航船,船桅和船身不是同时出现或隐没。于是提出了(地球说)。 2、我国(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衡)认为“天地”就像一个鸡蛋,(地球)是(蛋黄)、(蛋清),(蛋壳)就是天。 3、意大利(哥伦布)在1492年8月3日率领约90名水员操纵3艘帆船,历经2个月零9天的艰苦航行,发现了(美洲大陆)。 4、航海家(麦哲伦)于1519年9月率领(200)多人的船队从(西班牙)出发穿越(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的(海峡),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西穿(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后与1522年9月回到原3出发地(西班牙),历时(3)年,这是人类(首)次环绕地球一周的航 5、地球上的七是(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澳洲)、(非洲)、(亚洲);四大洋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生物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遗传现象》 一、教材分析 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我国汉代学者王充对这种生物现象就有过恰当的概括,即“物生自类本种”。意思就是说: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的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前代的各种基本特征。概括地说,所谓遗传,就是父母(亲代)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基因)传递给子女(子代),使后代表现出同亲代相似的特征,比如体态、相貌、气质、音容等。本课是在学生已经了解了有关生物繁殖知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遗传现象。 二、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仔细观察并描述三个孩子及其家人所具有的相似特征。 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会查阅和搜集有关植物遗传的资料。 科学知识 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遗传的。比如头发,单、双眼皮,肤色等。 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遗传的。 了解遗传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兰花 学生准备:自己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1、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与同学们一起来上一节科学课,首先请同学们看一张照片。(出示照片)他是谁?认得吗?(电影明星陈佩斯) 2、再出示一张照片(陈强的照片)你认得他吗? 3、仔细观察他们俩个,你有什么发现?他们两可能是什么关系?你能猜出来吗? 4、你更像爸爸还是更像妈妈? 学生介绍,具体到哪里像。 5、通过子女与父母之间特征的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孩子与父母之间都有相似的地方。) 板书:子女和父母之间 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 6、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遗传现象。) 对,这就是遗传现象。(板书:遗传现象) 7、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出示图片)同学们请看这些照片,仔细观察小朋友和父母的照片,小组讨论哪个孩子和哪对父母有相似特征,帮小朋友找到自己的父母。 8、学生活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第一个小朋友是第一对父母的孩子,他长得像他爸爸。)具体说哪里像(单眼皮,耳垂,脸型,唇线,耳廓,不知道名称的可以指)9、左上小朋友的父母是哪组?(是第二组。) 说说他们哪里像?学生说相似点。 10、右下小朋友的父母就是第三组,他们有什么相似点?学生发表意见。 11、刚才的活动中你觉得那个孩子的父母最好找?为什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结

龙街小学20xx-20xx年度第二学期六年级(2)班科学 教学工作总结 教师:陈文玉 在这一学期,我任教六年级科学课,感受颇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这份工作肩负着很大的责任,所以,自工作以来,我始终以勤恳、踏实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思考,提高科学课的实效性。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研讨活动,获得同行的指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发挥科学课优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现将本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在政治思想方面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会新形势下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须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努力使学生能接受我、喜欢我。在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勤恳、责任心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能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育教学方面 我担任三、四、五年级的科学,成为学校专职的科学教师,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目前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我们学校也申请了科普学校,我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的重要性,并下决心以我微薄的力量来推进我校科学教育向前发展。我知道,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立足课堂,教师要从常规课上要质量。“研在课前、探在课中、思在课后”这几句精辟的话一直指导着我的教学思想,我严格要求自己,精心预设每一节课,尽量使教学工作更加完善。我是这样进行教学活动的: 1、课前准备:课前要备好课,一定要准备好科学课上所需要的实验材料,这对学生的探究和实验非常重要,所以,我会提前准备好,如果仪器室没有的材料,但是为了上好课,我就自己找材料或动手制作。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节课的总拿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六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 第2课 云和雾的形成教案 新人教版

云、雾和雨 (一)教学目标 1.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云和算是怎样产生的。 2.在观察“白气”的实验中·使学生知道“白气”与水蒸气的区别。 3.知道"白气”足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在实验的基础上、使学生知道自然界中人星的"白气”在低空就会形成雾,在高空就会形成云。 4.知道高空中的云,相互碰撞融合就会变成大水滴落到地上形成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会做观察“白气”的实验,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模拟雾、雨的形成;知道云和算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许许多多小水滴和小冰晶,飘浮在空气中的现象。 2,教学难点:具有初步的类比推理能力,能根据“白气”的成因推想云、雾的成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云、雰和雨的视频资料,热水,冰,托盘。 2.学生准备:实验记录单。 五、教学技术和手段 (一)教学技术 模拟实验式、小组合作式、问题引导式、互动交流式、教师讲授式。 (二)教学手段 学生把冰放到热水杯上方,热水杯上方会出现“白气”现象,学生把已经学习过的水蒸气的概念和本节课要学习的云和雰的现象联系起来,从而认识云和雰形成的原因。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云和大雾的美丽景色的图片 2.谈话:这是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说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提问:你想知道有关它们的哪方面的知识? (二)新授 1.打开杯盖我: 2.让学生观察杯口处有什么,并说说理由 3.讨论“白气”是怎么形成的。 结论,为建构“白气”的概念做铺垫。 4.让学生在杯口处放一块冰,观察现象。 学生能够观察到烧杯口的“白气”基本消失了,当把冰放到烧杯口后,会出现很多“白气”。让学生分析“白气”产生的原因,学生可能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的结论。 5.教师总结:杯子里的水蒸气在杯子外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很小的水滴。 (三)认识雾的形成 1.提出问题:雾和“门’”有什么关系靠在一大中的什么时候容易形成: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雾。 2.讨论:我们知道了算是怎样形成的,那么雾又是怎么散去的呢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教案

第三单元能量 第一课《电和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条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言 这节课我们开始能量这一单元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电能。但是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奥斯特当时的情境。 2)复习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 复习电路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说出是电能使小灯泡发亮。 (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电”。) 3)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 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磁铁的特点;2.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指南针发生偏转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2、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 师: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也就是说“磁能产生电吗?”或者说“电能产生磁吗?” 师: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生:(猜测,说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2)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接下来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猜测、器材、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探讨计划并且汇报 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再操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能产生磁。 3)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师:刚才我们的指南针偏转都不怎么明显,那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点呢? (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发现这样对电池损耗很大,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引出学生说出把导线缠成线圈,演示缠成线圈的方法。 师: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学生实验并进行汇报。

生物的遗传现象

-生物的遗传现象

————————————————————————————————作者:————————————————————————————————日期:

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课型新授教学 课时 1 授课 时间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体验到发现的过程,感受发现的乐趣。 知识 结构 图 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进行有根据、有条理的表述。 学情分析学习 起点 预测 六年级的孩子已积累了相当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他们在平日的生活观察中,会 发现自己的面部、身高、体形等方面像自己的父母,对“什么是 遗传”这一概念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学习 困难 预测 学生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以及合理的表述有一定的难度。 可遗传生物界 相体气音…人动植…

教学具准备教具:生物的遗传现象课件、题纸学具:学生父母照片、铅笔 板书设计人类 动物生物的遗传现象植物 教学反思呈现现象 归因分析 改进措施

步骤教学流程课堂调控 导入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宝贝照片。谈话:前几天,我带宝贝参加了手绘风筝节,一进会场签到时,有位阿姨说道:“你家宝贝长得像她爸爸吧?”请你们帮我分析一下:那位阿姨凭什么说我家宝贝长得像她爸爸呢? 2、学生推测、汇报。 3、出示:父女照片。说说他们哪里像? 4、生汇报。 重难点突破 二、探究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过渡:这些地方都像啊!那你们和自己的父母哪里像呢? 1、请拿出准备好的照片,四人小组讨论、介绍你与父母像的地方,选出一个家庭来进行交流介绍。 2、小组交流。 3、组内派代表汇报。 4、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与汇报,我们发现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板书:遗传现象) 5、出示定义,齐读,再找关键词。 6、打开书,自读定义。 7、填空,加深认识定义。 8、子女除了遗传父母的外貌特征外,还有哪些方面有遗传现象? 三、认识动物的遗传现象 过渡:我们看到人类有遗传现象,那动物呢? 1、出示图片:学生打开书15页,四人小组分别观察狗、豹、企鹅、马、长颈鹿等动物家庭的图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可以用铅笔圈点一下。 2、学生活动。

六年级科学下册 生物的遗传现象 1教学实录 苏教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二单元遗传与变异 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师:(用实物投影出示某位学生父母的登记照)今天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两张照片,大家看看,猜猜他们是哪位同学的父母? 生:我觉得这是李意杰同学的家长。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 生:我觉得这2张照片中,他的爸爸妈妈的某个部位长得很像李意杰,所以我们一看就看出来了! (放课件) 师:我明白了,刚才同学们说 照片上的人和李意杰同学有很多相似的特征,所以他们是一家人。那是不是孩子都有一些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让我们再来看一看这对父子。 【评:引导学生从自己最熟悉的同学家人谈起,从而启发学生提出关于遗传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认识人类遗传现象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师: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有哪些地方相似,把你们小组的发现记录在这张表中。商量一下,拿出一个一致的意见。 (生分组找陈强父子的遗传特征,教师巡回辅导。) 师:下面哪一组愿意把你们小组的发现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我觉得他们两人的眼睛像、眉毛像、耳朵像、脸型像,嘴巴不像、头发不像。 生:我们得出来的结论是眼睛像,但我们认为眉毛不太像,鼻子也同样像,耳朵也同样的不像,嘴巴是像的。不过头发我们认为也是像,脸型觉得也像。 师:关于头发,认为像的小组举手。我巡视的时候,同学在下面对这个问题有讨论和争论,陈强我们看得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是脱发,头上头发不是很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它的头发也剃了,所以你们再看看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生:是的。 师:陈强父子在这个特点上也有一个相似之处,我把它写在黑板上。同学们刚才找出的眼睛、鼻子、脸形等都属于相貌,也就是说陈强父子在面部特征上有相似之处。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一对父子。

六年级科学公开课教案

《拱形的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认识拱形能够向下并向外传递承受的压力,所以能够承受很大的压力。 过程与方法 能根据观察到的拱形产生的形变来推想它受力的状况,并通过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在研究过程中边实验边改进,不断加深研究。二、重点难点 重点: 1.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并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2.知道抵住外推力,可以使拱形承受更大的压力。 难点:瓜皮拱的受力情况推测拱形受力时各部分相互挤压的作用,进一步理解拱形承重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图片:各种拱形结构的建筑物(课件出示)——这些建筑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拱形) 活动2研究拱形 1.人们为何要将建筑物做成拱形?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吗?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拱形的力量,导入及板书 2.要研究拱形的力量,必须先要制作拱,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演示纸拱的制作,同时介绍拱形的拱顶和拱足)) 3.猜猜看,平纸和纸拱能承受多大的压力,也就是能承受多少个垫圈?(课件展示) 4.到底怎样,请大家先了解一下: 5.在刚才的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

拱顶受到的压力到了拱足变成了向外的推力,拱足部分真的有两个外推力吗,我们不妨体验一下:两人合作,一人拱顶处使力,另一人两个手指抵住拱足,体验外推力; 6现在谁来说说看拱形受力有什么特点。课件:拱形受力时可以将力分散,向下和向外传递,在拱足处转化成外推力和向下的力。 7进一步探究:那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让纸拱不变形?(课件)这样做,承受的压力可能会怎样,真的吗?那我就按照你们的方法来试试看(演示实验)8交流:说说你的发现——抵住拱足的力量越大,拱形承受的压力越大。课件:结论 活动3【练习】延伸与拓展 1.研究瓜皮拱 课件:(1)梯形的五块瓜皮做成拱瓜皮为什么不垮呢? (2)受压时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课件结论:拱形受压,不单拱顶和拱足处受到力,其实拱形的每一个地方都受到力的作用。 瓜皮拱把受到的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的各部分相互挤压,结合得更紧密。所以在一定的重物下瓜皮拱不垮。 2.课件运用: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古代的城门大多是拱形? 四、小结 五、作业

教科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

六年级科学

密 学校 班级 姓名 学号 密 封 线 内 不 得 答 题 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 第1课 放大镜 填空题 1、人的眼睛可以收集到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只能看清楚 1/5 毫米的微小物体。 2、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它具有 放大物体 、 会聚光线 、 成像 的作用。 3、放大镜不仅能将物体图像 放大 ,而且能让我们观察到 肉眼 观察不到的细节,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这就是放大镜的作用) 4、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 放大 的功能。 5、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 折射 而弯曲,而人以为从物体反射的光是 沿直线 传播的,所以,通过凸透镜看物体会感觉 放大 。 6、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7、公安人员、农业科技人员、考古工作者、仪器修理工等都会用到放大镜。 判断题 1、我们可以利用烧瓶、烧杯、广口瓶装上水自制放大镜。 ( √ ) 2、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或电脑的屏幕时,看到的点状物是由红绿蓝3色组成的。( √ ) 3、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光线不会发生改变。 ( × ) 4、用眼睛直接观察树叶和用放大镜观察没有什么区别。 ( × ) 5、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 ( √ )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打磨成的。 ( √ )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昆虫的身体分为 头 、 胸 、 腹 三部分,头部有 1 对触角,胸部有 3 对足。 2、用放大镜观察发现,蝴蝶的翅膀上布满 彩色的小鳞片 ,其实这是 扁平的细毛 。 3、蟋蟀的耳朵在 足的内侧。 4、蚜虫的天敌是 草蛉 。 5、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 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6、蝴蝶的触角是 棒状 ,蝗虫的触角是 丝状 ,天牛的触角是 鞭状 ,蚕蛾的触角是 羽毛状 。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1、名词解释 晶体: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的颗粒都是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2、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晶体有 食盐 、 白糖 、 味精 、 碱面 等。 3、制作晶体的方法有 结晶 和 蒸发 。 4、晶体的形状有 立方体 、 金字塔 、 针状 等。 判断题 1、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 √ ) 2、晶体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 见。 ( × ) 3、所有透明的固体都是晶 体。 ( × ) 4、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有规 则。 ( √ ) 第4、5、6、7课 显微镜下的微小世界 1、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2、显微镜中的两个透镜的焦距 不相同 ,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 大 ,叫做 物镜 ;对着眼睛的透镜焦距较 小 ,叫做 目镜 。 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倍数×物镜倍数,如果一台显微镜的目镜上标12×,物镜上标40×,那么,这台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 480 倍。 4、显微镜由五部分组成: 目镜 、 调节钮 、 物镜 、 载物台 、 反光镜 。 5、荷兰生物学家 列文虎克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 300 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6、电子显微镜已经可以把物体放大到 200万 倍。用于观察 SARS 病毒 、 大肠杆菌 等。 7、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显微镜是 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 8、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必须要把物体制成 玻片标本 ,不能直接观察。 9、 细胞学说 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0、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玻片移动的方向和从目镜里看到的方向 相反 。 11、1663年,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 细胞 。 12、细胞是生物的最基本的 结构 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有 功能 单位。 13、细胞的作用有:生长、发育、呼吸、消化、排泄、繁殖、遗传。 14、 列文虎克 在井水、雨水、河水中都能找到微生物。 15、水中常见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团藻等。 判断题 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够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 √ ) 2、我们可以直接把要观察的物体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 × )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课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探究过程和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情感态度: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一)连线游戏(找父母) 1、今天我们首先来做个游戏,考考你们的观察能力好吗?请同学们帮这三个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出示课件。) 2、同学们观察讨论、交流。 3、交流:说说你是怎么帮他们找到父母的?(引导学生主要从他们的长相相似方面) (二)寻亲游戏(找亲人) 1、看来同学们的观察能力真是厉害,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课件出示本班学生家长的三幅图片,说说他们是我们班哪个同学的父母。 2、小组讨论、交流。 2、分享结果,说出是怎样找到其他同学的家人的? (三)小结揭示遗传的含义。 1、刚才的两个游戏,同学们都是从什么方面来帮助别人找到父母的呢?——他们之间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 2、揭示遗传含义 (课件展示):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叫遗传。

1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生物的遗传现象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 2.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 3.能对自己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 4.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点】 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与家人的照片、记录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学生探究遗传现象的兴趣。 (交流展示,情景导入) 1.教师通过谚语俗语引入新课。(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下乌鸦一般黑;爹矮矮一个,娘矮矮一窝;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学生知道的也可以发言。学生思考这些谚语俗语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们是通过什么来总结出这些谚语俗语的呢?——引出课题(生物的遗传现象)。 2.做游戏,找出三对家长的孩子或根据孩子找家长。(利用ppt打出来)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和家长的外貌寻找相似点,从而确定三个孩子的家长,在这个活动中老师 可以不给孩子以标准答案,只要是孩子找到的相似点教师就可以给予肯定。 (目标驱动,互动探究) 3.让学生根据刚刚找家长的规律来找自己同学的家长。 把班级分成八个小组,每位同学都从家里带来自己父母的照片,然后每组的照片装在一个信 封里,教师把小组的信封打乱再发下去,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找家长。 汇报: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自己小组交流所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找到的是哪位同学的 家长,并说出自己的依据。(这里可能会有很多同学找错,这个没有关系,可以充分让学生去 互动,最终确定结果,充分体现了开放的课堂。) 二、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 (同学们根据孩子和家长有许多相似的特征找出他们是一家人,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一些 和父母相似的特征呢?)再研究一对父子。 1.研究陈强、马季父子的照片。 (这是我国著名的喜剧演员陈佩斯和他的父亲陈强的照片,大家仔细找找,他们哪些地方相似。) 眼睛眉毛耳朵脸型嘴巴头发其他像 不像 2.关于头发,同学们讨论和争执的非常剧烈,陈强我们看的出来他患有脱发,这里要补充的,陈佩斯原来头发也是一样的,也患有脱发,头上的头发不多,为了演出的方便把其他的头发 也剃了,所以你们再想想他们的头发是否是相似的。 3.除了长相和疾病以外,孩子与父母还有可能具有哪些相似的特征呢?我们再来看一看另外 一对父子。 4.(课件出示马季父子的全身照)

如何提高六年级科学教学质量

如何提高六年级综合课的教学质量 教师:张彬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农村小学科学都较其他科目而言属于薄弱科目。并且,它的薄弱之处很少有教师去细心,精心的研究。许多村校任教的科学教师唯一一点就是担起科学教学就怨声载道:“农村小学上什么科学课嘛:条件那么差,要上好科学课,要科学教学质量好首先就应专职教师嘛。其次,农村小学的许多科学实验器材也不齐备,城区学校条件好,在那些地方上好科学课还差不多。农村小学要搞好科学教学质量,那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其实不然。我却不这么认为。下面我就谈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质量都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充分重视。 在很多农村家长中去问问科学这门学科,很多家长根本就不知道小学竟然还有这么一门学科。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在我们许多教师当中就根本没有转变观念,认为作为小学生只要把语文,数学学好了,其他学科就可学不可学,其实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科学它是一门知识面非常广的学科,它里面涵盖了物理,化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只要在小学学好了科学,为孩子升上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我们作为教学科学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决不允许别的学科来挤占科学课的时间。教师问题解决了,其次就是学生问题,这可以由教师给学生讲解科学的重要性,其次就是科学也要布置作业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能自己准备的科学实验器材,应该让学生自己准备。较强宣传战略,在于家长交流过程中,也要时不时的提及

科学,让家长认识“哦,原来小学现在也有这么重要的一门学科。”我在教育子女时我也应该先告诉他们应学好科学,从而从无形中也让学生们提高认识引起了重视。 (二)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查阅资料,不耻下问 小学科学这门学科它涵盖的只是实在太多,他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其中许多内容问题都是我们以前没接触过的新鲜事物。这是我们弄不懂的问题,就应该及时查阅资料,充分利用身边的网络,书籍再多问问比自己知识丰富的年轻老师,因为在科学知识这方面年轻教师有关知识丰富得多。还有就是多问问身边有经验的农民,因为有些问题涉及农业方面的知识,只有这些知识丰富的农民才能更清楚。总之,只要守在身边科学知识比自己丰富的人都可以积极的问问他们。古人不是有句话吗“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上好科学课 1.村小一般条件都非常差,很多科学课上的实验器材都不完备,这是作为我们村小的科学教师就应该清理一下本校实验室里哪些是掩饰自己学校可以做的。自己学校能够器材齐备做的实验就将就本校实验器材做。 2.充分合理利用综合资源,有些科学器材村小学校没有,但中心学校有,这个时候就要我们村小教师不辞辛苦向片区校或中心校借一些实验器材,做完实验后应立即归还。这样做虽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但相对而言村小学校教师就特别辛苦,我认为这也是值得的。因为当你看到一个个迷惑求知的小脸通过你的实验操作变得豁然开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1 、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螺丝刀、剪刀这些机械构造简单叫做简单机械,各种各样的工具就是简单机械。 2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3 、用力点离支点远,阻力点离支点近,是省力杠杆;用力点离支点近,阻力点离支点远,是费力杠杆;用力点离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离支点的距离,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杠杆。 4、省力的杠杆有开瓶器、核桃夹、;费力的杠杆有镊子、筷子、火钳、;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有订书机、跷跷板。 5、像水龙头那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省力;在轴上用力就费力。轮越大越省力。 7、常见的轮轴有方向盘、自来水龙头开关、门把手、扳手。 8、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 9 、动滑轮是随着重物移动的滑轮。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但省力。 10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改变力的方向,可以成倍地省力。 11 、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省力,坡度越大越费力。 12、生活中的斜面有:斧头、菜刀、剪刀、楼梯、盘旋的山路、立交桥引道、螺丝钉等。 13、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轮轴,刹车是杠杆,脚蹬子是轮轴,螺丝是斜面。 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柱比梁的抗弯曲能力强。 2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3 、改变材料的形状,如把薄板性材料弯折成“V”“L”“U”“T”“工”字形状,实际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4、拱形承载重量时,可以把压力向下和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抵住这个力,拱就能承载很大的压力。 5 、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承载的压力大,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6、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 7 、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做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优点是节省材料、坚固不容易变形、拆装方便。 8 、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利用三角形框架可以加固框架结构。 9、框架结构铁塔的特点: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的物体稳定性好。 10、改变形状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的原因是减少了材料的宽度而增加了材料的厚度,大大增强了材料的抗弯曲能力。 11、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增加。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会大大增加。增加纸的厚度比增加宽度更有效。 第三单元能量 1 、丹麦科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