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水平”课题结题报告[1] “如何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课题结题总结

燕洞小学:黄燕宁

内容提要:

执教语文新教材已将近十二年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量的字词积累并没有难倒学生,长篇的课文领悟学生们也易于接受。唯有写作文成了许多学生“成长的烦恼”。要帮助学生消除烦恼,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创设情景是关键。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进行了切实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景,丰富写作内容;创设情景,激发写作动机;创设情景,开拓写作思路等,力求使每位学生的作文能力都有所提高。

问题提出: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学,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写作能力。写作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而眼下一部分学生作文泛泛而谈,空洞无物,缺乏真实感,在语文教育讨论中,作文教学中的问题成为社会议

论的焦点。心理学研究指出,需要通常以意向、愿望、动机等多种形态表现出来。涉及到作文心理发展问题上,起动力作用的需要形态主要是动机。可以说,实际上作文动机是儿童作文活动的直接推动者,其强弱直接关系到儿童作文的成败。因此,本教研组提出: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研究,重观察、重思考、重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和随感。为了提高小学的写作兴趣《语文课程标准》还明确提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这就明确要求我们教师要主动挖掘

生活中的心作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活生生的原生态的体验环境,让他们在生活中想写,有内容写,并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努力做到写得生动、具体、感人。而现实中,小学生的感情是最容易受感染的,当受到某种事物、环境气氛的感染时,就能爆发出相应的感情。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精心选择或创设能突出作文主题的情景,对拓展学生作文思路有裨益。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当前,作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不少成果。然而教师厌教,学生怕学,作文教学整体效益不高的弊端依然存在。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学生作文兴趣,进而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成为我们教师迫切需要解

决的问题。我们小组成员均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因此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为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研究过程:

1、调查分析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见表1),分析存在的学生作文兴趣低下,作文整体效益不高的主要原因。我们小组人员在活生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充分感受到当前作文教学存在下列问题。

表1:

对学生而言,主要问题有:(1)无话可写。学生作文往往是无话可写,学生写不出作文并非是智力障碍所致,主要是学生与各种社会成员之间交往的丰

富写作材料不见诸笔端,我们也调查了部分同学,他们确实能说会道,然而在命题作文前,很多人束手无策,思路狭窄,没有多少语言可以表达。(2)说假话、套话。例如在一篇《夸夸我的同学》的习作完成后,从问卷得知,大多数同学没有写出真实的事迹,有的模仿范文,有的凭空杜撰,可见我们的作文教学脱离了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3)应付作文。对作文不感兴趣。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反映出学生人际生活交往的愉悦。

2、创设情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经过分析,我们决定,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改进作文教学,让学生均能在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中,经历过程,有所体验,经教师一步步诱导,达到乐于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表达出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培养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良好习惯。能在作文中做到说实话,说真话,说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进而达到所写的作文生动具体、真实感人、想象丰富。

结果分析:

一、创设情景,丰富写作内容。

1、利用文本资源,进行情景联想,丰富语言积累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言简意赅地向我们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书读得多,语言积累到一定程度,文章就会写得好,笔下就会生花。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很多学生或没有材料可写,或表情达意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教学中

十分重视利用新教材的文本资源,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2、在场景中观察积累,充实材料仓库

这里的观察,不是指一般的对事物即兴观察,而是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只有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才能解决学生写作缺乏材料(即“治本”)的有效措施。指导时,我重在培养两种学习能力。一是引导学生学会从观察中发现以前未发现的事物特点;二是让学生学会记录这些新的发现,并加以合理想象,通过整理、分析,转化为作文材料。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事物的习惯,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观察积累,充实了材料仓库,学生才会写出富有新意的作文。去年4月,我校举行体操比赛。之前我就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你最感兴趣的某个场景,看运动员的动作、神情,听围观同学的助威声,揣摩人物心里想法。第二天,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便诞生了。通过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写作对象之中,把学生带入一个崭新的写作境界。又如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有目的性的去郊游,自然中每一事物能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将作文与育人结合起来,真可谓“一举多得”。

3、引导关注社会,丰富生活经验

走出课堂,深入生活实践,感受生活情趣,不仅是学生充实和丰富作文“材料库”的源泉,也是诱导和激发学生有感而发,解决作文“写什么”、“为什么写”、“怎么写”等问

题并开拓学生作文思路的最有效途径。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是一个最真实的、活生生的实践场景,但是,由于小学生在平常生活

中无意注意占据主要位置,容易忽视有意观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既具有极强的好奇心,也具有较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善于发现和创设生活情景并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学生直接接触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各个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客观事物,并在关键处作必要的启迪、引导,培养他们有意观察的习惯,诱导学生想象。因此,我经常组织指导、鼓励学生阅读书报,收听广播,观看影视,从他人他地区的社会生活、自然生活的报道与介绍中增长见识,拓宽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并触发联想自己的生活,形成作文材料。这样积累吸收得越多,运用时才能得心应手。因为写作来源于生活。从生活中激发写作的愿望和动机,酝酿写作的情绪和感受,比感受一些纯粹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更重要,更有意义。奥运会、世乒赛??无一不成为学生关注的焦点。于是,我们十分钟队会、小队活动、中队主体会的内容更丰富了,更具意义了。学生们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队活动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帮助学生克服了没有材料可写的困难,而且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五一”、“十一”期间,我鼓励学生家

长领孩子去外面参观、游乐。。回来后,他们争着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班上的学生个个抢着介绍自己的生活体验。他们一个个讲得绘声绘色,其他同学听得津津有味。后来,我索性布置学生把观察材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见闻、感受都整理记录下来。学生在这样的练笔中回忆生活,想像情景,再现情景。学生“常说口里顺,提笔手不笨”,写起作文来就则“下笔如有神”了。值得补充的是: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常用的观察点,要调整角度去横看侧眺,用创造的眼光去审视素材,远思谋篇。当今世界风云变幻,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思想观念也要与时俱进,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篇二:《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上庄中心小学姚英杰

本课题是海淀区“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群体课题子课题,采用项目负责制,经过XX年9月至XX年12月大约两年时间,研究经历了准备、实施、总结等过程,研究思路伴随着研究逐步深入,明晰,对本课题与学校整体发展、教师素养提高的思考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研究背景及内容

(一)研究背景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对话”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广泛运用着。课堂

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课堂是给予学生先进文化浸染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重视教学过程的探索性,重视教学中的师生的交往与对话。课堂是培养学生灵性的课堂,有效的课堂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江苏吴江钱金明)如何通过互动式对话教学模式使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又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发展?研究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我们课题组需要共同探讨和研究的问题。根据我们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现象,我们发现了以下的问题:

1. 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参与意识不强,学生的感受与文本意义不能很好的交融,

因而回答问题总是所问非所答;

2. 越是高年级的孩子,在课堂上越是不愿意说话,学生学习是被动的。

3. 学生回答缺少个性,从众现象严重;

4. 教师的提问还有“是不是”“好不好”这样思维价值比较低的问题存在,学生

的思维没有在文本对话中得到深层次的发展。

(二)课题研究内容:

我校的《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实现学生与文本有效对话的研究》作为区科

研课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子课题,正是基于我们学校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基于我们想要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拟定课题研究的内容为:

1、拟研究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特别是引导语言、情境语言、评价语言等方面所

表现出来的角色意识;

2、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策略。

将学生阅读文本视为对话,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意识,是要求学生在

积极主动地参与中,使学生个体感受与文本意义交融,与文本共同生成各种带有学生个性色彩的文本意义。

教师自身要积极参与到与文本的对话中去,用自身的知识结构、生活体验、道德判

断、审美情趣,对文本进行具有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慧眼找到文本中特有的空白和未定点。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在这两年之中,课题组的成员在教科所和学校领导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齐心协力,勤于学习,认真钻研,大胆实践,把握课堂这一教学的主阵地,课题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一)加强教师业务素质

1、加强学习,培养科研意识。

为了排除教科研上的畏难情绪,培养课题组成员的科研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在开

题伊始,我校请来教科所的张干萍主任为我们做开题动员和讲座。我们要求全体课题组成员坚持每周围绕课题学习一至二篇理论文章,学习的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并展开热烈的讨论。我们学习的文章合计已达数百篇,主要有巴赫金《文

本·对话与人文》、《小学教育》、《海淀教育》、海淀区教科研杂志《求索》等中小学教学杂志上的一些文章。学习后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写出心得体会,现在全体老师的学习笔记与心得已超过5万字。

2、勤于读书,增强育人底气。

既然要在课堂上要和学生一起面对文本,教师就要有解读文本的能力,读书就是这

种能力提升的唯一途径。窦桂梅老师说:“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一个教师的解读能走多远,他学生的理解就能走多远。”先不去抱怨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多差,不去埋怨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小,我们要先投身到阅读大军中去,去锤去炼。

3、认真参加区教科研活动。作为北部新区的我们,交通、信息诸多不便并不能阻

挡我们科研的脚步。为和区课题组同步,学习课题组各位成员的先进经验,我们克服重重困难,风雨无阻参加研讨活动。我们先后到万泉小学、北京小学、羊坊店小学、清华附小等学校听研讨课,参与讨论,聆听专家的指导讲座。

4、深入课堂,开展课题研究。

每个教研组根据学生年级、年龄特点,很快制定出自己

的研究计划,并开始研究行

动,进行个案研究。教研组活动时,坚持发挥集体智慧——集体备课;上同课异构公开课,形成研究氛围;组员们围绕课题解决着一些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令我们欣喜的不仅是课题研究真正地为教学服务着——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也提高了我校教研组活动的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我们把科研带进日常课堂。要实现课堂的有效性,还是要看平时的常态

课。试想如果上出来的课是经过无数次试讲,无数次修改教案之后的课,那有效从何谈起?

5、抓反思,积累案例。

教学反思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对教育教学规律的探索与发现,

反思为教学工作提供了“再创造”的可能,是教学创新的基础,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案例是教学问题解决的源泉。通过案例学习,促进每个教师研究自己,分享别人成长的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在实践中自觉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在不断的反思和积累中,聚沙成塔,我们会发现有效对话的真谛。

(二)加强课堂实践

对话:巴赫金认为对话是“同意或反对关系,肯定和补充关系,问和答的关系”,是一种“在各种价值相等、意义平等的意识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殊形式”。雅斯贝尔斯则称颂“对话是真理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对话正逐渐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对话教学是对话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的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对话教学:马丁.布伯认为,在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种远距离的“我―他”关系,而是一种近距离的“我―你”关系。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莱雷也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应是对话式的,对话是一种创造活动。由此可见,从本质上说,教学应该是一种对话活动。

课堂对话的形式很多,而对于语文阅读课来讲,我们可把对话界定为“人们彼此之间借助言语,以达到交流思想,促进理解的一种行为方式”。那么,这种“言语”就是“文本本身”。基于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话,简单一点地理解,可以将它视为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师生对话

基于生本对话,生生对话源于生本对话,最终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落脚于生本对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我们正是想通过研究与实践,在课堂中实施学生与文本有效的对话教学,极大地拓展教学的思维视野,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提出实验的假设,即在教学中关注和尊重每个学生的心智水平和个性差异,提高学生的素养,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使每个学生得到健康﹑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教学﹑学生﹑教师的和谐发展。依据实验假设,进行理论验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入手找理论依据,规划实验设计,形成一套既有理论依据又符合教育规律的操作模式。精心建构了全新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生本对话的设计方法。

第一,创设对话情景,使学生走向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阅读文本情绪化的气氛,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进入文本。

(1)教师导语熏陶,让学生积极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语言是一种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教学的艺术首先是说话的艺术。”可见教师导语也是创设良好对话氛围的一个好方法,对学生有着直接的,不可替代的影响。

(2)艺术手段渲染,营造良好对话氛围。

对那些文质兼美、以境取胜的文章,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用生动的情境打动学生、吸引学生,激发他们走近文的愿望,诱发他们接触文本的渴望。但是,过于直观和形象生动,也容易走向反面,即学生只是机械地看,而缺乏一种思考和想象的意识。对话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多媒体,应该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产生浓厚的对话兴趣和热情为重要的目标取向。教师对多媒体课件进行有意识的处理,使其在直观的同时具有更多的悬念,具有更多的空白,具有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因此,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幻灯片、课件等让学生体验,拉近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也可动手绘画文本情景,使学生慢慢沉浸于文本意境中,品味体验,激发学生的对话欲望。

音乐背景烘托。语文本身是美的,与音乐结合能使语言之美更充分的展示,映射学生心理,变成学生自身对美的体验,提高学生的对话兴趣。《瀑布》的教学让学生在悦耳的音乐声中,观看多彩多姿的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聆听瀑布的声音,欣赏瀑布飞流的画面,启发想象,使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积极地将理解和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诵读中获得美的享受。

(3)启发性问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教师启发性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我校赵老师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妈妈,不要送伞来》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的设问:“同学们,如果有一天放学正赶上下雨,你最期待什么?(妈妈给我送雨伞来。)”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继而确定本文朗读基调:“‘我’为什么不愿妈妈送伞来?如果此时妈妈就在你的眼前,你将怎样和妈妈说话?”从而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第二,引起对话,使学生深入走进文本。

(1)问题引领,带着思考走进文本。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实际就是思考的过程,也是自主学习的过程。鲜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同样可以召唤学生深入文本的话语世界,可以激活他们原本凝固的语言。教学

《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时,可以首先围绕课题质疑——“谁和时间赛跑?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怎样和时间赛跑?我们不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找住一个贯穿文本始终的线索性主问题,有目的的走进文本,才能找到文本的密码,破译文本。

(2)给充分的读、思时间,使对话走向深入。

对话的宗旨就是要呼唤学生的主体参与。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蜻蜓点水”式的课文阅读,换来的只能是学生不痛不痒的认识,其对话交流只能是浅层次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在学生对文本倾心阅读、潜心思考,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思维碰撞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后,这样的问题就能真正触发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所以,课堂上一定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文本,使他们在总体把握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与文本产生共鸣。只有有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学生才有可能浏览、精读,才能对文本进行咀嚼、感悟、推敲、品味,才能产生和作者之间的心灵碰撞和情感交融。

(3)抓住关键词,深入解读文本。

最实质的阅读,就是抓词品句的阅读。文本中的情与理都在字里行间,抓住关键词即抓住文眼,不仅可以破译文本的语言密码,还可以破译文本的结构密码。如学习《成吉思汗和鹰》时,学生抓住鹰四次打翻杯子的动作“打掉”、“撞掉”、“撞翻”、“扑掉”,看出老鹰在知道主人发怒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地阻止主人喝水,其忠诚跃然纸上。而成吉思汗由“有点生气”到“真的生气”,再到“气急败坏”,最终“懊悔不已”,不仅是成吉思汗的情感变化,也是文章的线索。

(4)多种形式,促使学生理解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去教,不能把自己的理解硬性的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启发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通过对话理解文本,感受作者的内心,领会文章的主旨,受到情感熏陶。除朗读、默读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剧的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使学生

融入其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于教室之中,唤起他们已有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参与辨析。表演课本剧是语文时间活动,必须是在学生深入研读文本之后。在学生排演过程中,学生进入角色,揣摩人物的动作、语言和神情,甚至可以达到人物的内心。演课本剧固然很好,也不可滥用,重要的是落到实处,不能走形式。

(5)个性对话,学生超越文本的方法。

文本是一堆文字符号,是一个多层面的未完成的图式结构,需要读者理解,填充其空白处。文本具有开放性,创造性和生成性。“任何读者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完全等同于作品原来的意义,而且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也都不可能完全一样。”阅读教学完全应当给学生多元解读、自主发现文本涵义的空间,鼓励学生有个性地阅读,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二度创造,动态的建构文本意义。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化的思考,学生个性化地解读文本的过程是深层次与文本对话的

篇三:小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以导促学,同伴合作,构建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王东子

一、课题的提出

为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重视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着眼于形成学生的独立人格,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和创造性,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寻找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在不断探索,在实施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同时,加大课堂教学启智的力度,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研究。

二、课题的实验目标

通过对课题的实验,破除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教学观念,建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学生主动学习和教师有效指导相结合的教学过程,变革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思想,从多种活动方式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改革以教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实践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

三、课题的实验假设(转自:https://www.360docs.net/doc/689473382.html, 小草范文网:小学语文课题结题报告)

1、研究对象:

我们分别从中年级段选择两个实验班,暗设两个对照班,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