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策略

高考数学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策略
高考数学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策略

高考数学命题思路分析及复习策略

石志群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题号】G312

【复印期号】2010年04期

【原文出处】《中学教学月刊》(苏州)2009年11期第19~21页

【作者简介】石志群,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225300)。

从2004年开始进行分省命题试验,到今年已有18个省、市独立命题。经过六年左右时间的探索,很多省份都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命题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形成对我们研究高考数学命题技术、命题思路提供了依据,也为确定恰当的数学教学与复习策略提供了研究方向。本文对高考数学命题(以江苏省为例)的风格、思路及对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作些粗浅的探讨,以作引玉之砖。

一、江苏省卷的风格、特点分析

江苏高考数学命题经历了从全国卷到江苏卷的过渡期的“稳定”(2004年);在教育与文化大省的背景下,努力形成江苏卷自身特点的探索期(2005年、2006年、2007年);再到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的稳定结构和独特风格基本成熟期(2008年、2009年)。这个“成熟”的主要标志就是命题专家的变更并没有产生大家预想中的命题风格的大变化,而是沿着既定的目标日臻完善。

江苏高考数学命题经过六年的探索,已逐步形成风格:一是难度的控制逐步准确、合适;二是与高中教学逐步贴切,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两年的高考题大多可以作为课堂教学中的好的例、习题);三是试卷结构的改革有利于考出学生的真实的水平;四是试卷结构与形式的调整使得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更明确。

具体地,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值得研究的问题:

(1)整卷难度逐年下降,并逐步趋于稳定。基础题足够基础已成为不同命题专家的共同认识(无论是填空题还是解答题,都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2)填空题基本没有难题,以基础题为主,中档题次之,稍难题2道左右。

(3)结构基本定型,六个大题所考查的内容及位置:三角(向量)、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函数、数列及应用问题。而数列、函数作为压轴题的趋势有被打破的趋势:如形成固定模式,则会导致最重要的知识点、花最多时间和精力,却最没有希望得分,势必会影响今后在这两个模块上的教学投入,而且过于固定的试卷结构也不利于中学教学中对各模块的正常教学课时安排。

(4)压轴题难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对多数考生都能有所作为的趋向明显。压轴题层次分明,至少有一个小题难度较小甚至很小,以往放弃最后两题的习惯性思维必须改变。近两年江苏高考数学大题均分情况比较见表1。

(5)附加题成为重要的得分点,值得重视。2008年附加题均分21.76,2009年均分超过27分。事实上,难度高于去年,而得分也高于去年,这说明,重视度对这部分的得分影响较大(2008年不计入划线,2009年计入再划线)。

表1

(6)附加题得分的公平性对命题的影响:不等式得分最低,平面几何次之,矩阵与变换得分最高,连续两年如此,且今年对不等式证明的要求还有所降低(作差比较即可)。因此,选择性与教学策略很重要。

(7)逐步克服过重的竞赛味,试题更加通俗化,更接近常规,使学生看得懂,不会有心理上的恐惧。如今年的几道大题与去年,去年与前年比较,变化明显。事实上,与其他省、市卷相比,江苏卷在这方面一直做得比较好。

(8)压轴题的独特风格具有延续性:数列、函数题的载体基础,不别出心裁。其他省市卷中的数列与不等式、函数与不等式在江苏不受青睐。导数考查层次比较基础,与其他省市的导数题的压轴风格及其与方程、不等式等的结构套路形成鲜明对照。

(9)江苏新课程卷特别注重对应用问题的考查,这两年都在区别度最高的位置设计了新颖的应用性问题。

(10)风格有多样性,即稳定之中有变化(不可能始终位于平衡位置)。也即有时是个别题把关(也有层次),有时是多题把关(每题有一个问题难,且难得适当)。从各方反映看,后一种风格更为大家接受。

(11)《考试说明》得到了充分尊重。内容不出界:韦达定理、三垂线定理、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等敏感内容,中规中矩。文理分得清:文理要求的层次性、文理内容的公平性。传统内容、新增内容层次分明:新增内容全面覆盖,传统内容重在区分。

(12)可能出现个别有争议的“超纲”嫌疑的问题,不过可能因为出现在本来就较难的题中,并没有引起大的争议。如2007年的第21(3)中需要解无理不等式,2009年的前n-1个正整数的平方和问题,等等。个人的看法:到了压轴题,可能就不一定很“讲理”了,可以理解!

二、高考数学命题思路分析

1.源于教材的原则

自自主命题以来,江苏卷在“源于教材”方面进行了很有成效的尝试,对高中数学教学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从下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江苏卷对教材中例题、练习与习题的改编也有一个从探索到成熟的发展过程。

(1)直接改编

即将教材中的问题进行较小的变化,如数据的改变、图形的添加等。这些题大多是基础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或基本方法的掌握的情况。

范例1 (2008年江苏卷第2题)若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一种各面上分别标有

1,2,3,4,5,6个点的正方体玩具)先后抛掷两次,则出现向上点数之和为4的概率是__。

教材(如无特别说明,指苏教版课程标准高中数学实验教材)必修3第95页例3:将一颗质地均匀的骰子先后抛掷2次,观察向上的点数,问:(1)共有多少种不同的结果?(2)两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结果有多少种?(3)两数之和是3的倍数的概率是多少?

高考题就是将教材中的例题的数据改了一下,在和的大小上增加了1,而在结果的情形上降了格。

图1

图2

图3

(2)大跨度改编

即教材题的背景深藏于新问题之中,从表象上已基本看不出教材中题目的形式或特征了。

范例4 (2006年江苏卷第9题)两个相同的四棱锥组成图4所示的几何体,可放人棱长为1的正方体内,使正四棱锥的底面ABCD与正方体的某一面平行,且各顶点均在正方体的面上,则这样的几何体的体积的可能值有

(A)1个(B)2个

(C)3个(D)无穷多个

图4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数学》第三册(选修Ⅰ2004年版)第46页习题2.5第4题:已知一个正方形内接于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图5中课本题),问x取什么值时,内接正方形面积最小?

该题经历了以下的改编过程:

本题的编制过程经历了从平面向空间、从简单图形向复杂图形的演化过程,并借助体积取值的连续性,提出了一个计数问题。应该说,这样的改编是本质的改编、创造性的改编,对教师研究教材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不仅是在数、量、形上的不同维度的类比与复杂化,而且在高观点的数学观念上要有认识、有升华。

图5

(3)组合嫁接

即将几个题目进行组合、嫁接,这是一种复合型编题法。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就是“还原”,即编题技术的逆向运行:分解。

教材必修3第10页练习3:写出解方程ax+b=0(a,b为常数)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高考题第(1)、(2)题均需求直线被圆截得的弦长,这与教材必修2上的这道例题的方法是一致的;而第(2)题中,如果设点P(a,b),直线的斜率为k,则由弦长相等最后可化为

关于k的方程(a+b-2)k=b-a+3或(a-b+8)k=a+b-5。这两个方程中至少要有一个有无数多组解,也即教材必修3上的方程ax+b=0求解算法中的一个选择分支:a=0且b=0时,也即方程有无数多个解的条件:一次项系数等于0且常数项等于0。

(4)运用方法、思想

也即将教材中的方法、思想作为改编的背景材料或思维起点,这种方法编制出的问题通常有着更加高的测试效果:共同的教材,不同的理解深度,就将教师的水平、学生的能力充分地区别开了。

范例6 (2008江苏卷第18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二次函数

与两坐标轴有三个交点。记过三个交点的圆为圆C。(1)求实数b的取值范围;(2)求圆C的方程;(3)圆C是否经过定点?证明你的结论。

教材必修2第115页复习题第19题:求证:无论k取任何实数,直线

(1+4k)x-(2-3k)y+(2-14k)=0必经过一个定点,并求出这个定点的坐标。

教学时就应该将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与思维策略加以充分的挖掘:

思路1 k变化,方程对应的曲线也就跟着变,但无论怎样变,都经过一个定点,因而,这个点就一定是这些变化着的曲线的交点,于是思路自然就产生了:取其中两个特殊的k

所对应的两条曲线,求出它们的交点,再检验对一般情况都成立。

思路2 k在变化,曲线跟着变化,而经过定点这个性质不变,也即这个性质不随着k 的变化而变化,故其与k无关,故而只要对k集项,并令k的系数为0即可确定定点了。

教学中处理这个问题时,通常只注意到突出转化思想:

,但没有注意到,如果只是为了说明转化思想,

本不必要将诱导公式特别给出(这也正是部分教师感到困惑的地方),给出这个诱导公式就是要突出由取导数导出新等式的数学方法,从一个方面说明导数的价值。而(iii)题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进一步、高层次的考查:从表达式的结构上看,分母k+1与组合数的上标的关系应该想到“求积分”的思路,而且就题目的整体结构看、从学习的类化能力看,既然等式两边求导数可以构造出新的等式,那么,在等式两边求积分也一定能得到新的等式。

因此,这个问题充分反映了教材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是值得深入挖掘的。笔者一向认为:教师对教材认识的高度决定学生的思维深度。

范例8 (2008年江苏卷第19题)(I)设是各项均不为零的n(n≥4)

项等差数列,且公差d≠0。若将此数列删去某一项后得到的数列(按原来的顺序)是等比数列。

(Ⅰ)(1)当n=4时,求的值;(2)求n的所有可能值;

(Ⅱ)求证:对于给定的正整数n(n≥4),存在一个各项及公差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

,其中任意三项(按原来顺序)都不能组成等比数列。

本题(1)所使用的是一个简单的事实:既成等差又成等比的三个数相等,这是研究等差

数列和等比数列及其关系时的很容易想到的基本事实。这说踢,数学教学应该抓住最基本问题挖掘最本质的知识、方法和思想。题(Ⅱ)需要由反面思考:如果有三项成等比数列(由此可得到一个等式),那么就会出现矛盾的结论(即那个等式不可能成立)。不仅这个反证的思想源于教材,而且产生矛盾的形式也在教材之中。

教材2-2第84页习题22第6题:证明:1,,3不可能是同一个等差数列中的三项。

证明方法就是用反证法,构造一个一边为无理数,一边为有理数的等式。现在反思我们的教学,如果只是将反证法的思路讲一下,这个题的教学功能就没有能够充分发挥。我认为,如果教学中对本题多问几个深究性的问题,学生对其本质就会充分理解了(是不是任取三个实数,它们都不能成为同一个等差数列中的项?是不是有了无理数就不能成为同一个等差数列中的项?怎样的三个数不能成为同一个等差数列中的项?)。

(未完待续)^

江苏省2020年高考数学的命题研究与预测

江苏省2020年高考数学的命题研究与预测 一、填空题 1、题组(一) 1.已知集合{} 240A x x x x =-∈,Z ≤,2{|log (1),}B y y x x A ==+∈,则A B =I . 2.若(3)a i i b i +=+,其中a b ∈R ,,i 是虚数单位,则a b -= . 3.双曲线C :x 24-y 2 m =1(m >0)的离心率等于2,则该双曲线渐近线的斜率是________. 4.设等比数列{}n a 的前n 项之和为n S ,若2580a a +=,则 5 3 S S 的值为_____. 5.已知直线l ⊥平面α,直线m ?平面β,给出下列命题: ①α∥β?l ⊥m ; ②α⊥β?l ∥m ; ③l ∥m ?α⊥β; ④l ⊥m ?α∥β.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 .(写出所有你认为正确命题的序号) 2、题组(二) 1.右面茎叶图表示的是甲、乙两人在5次综合测评中的成绩,其中一个数 字被污损.则甲的平均成绩超过乙的平均成绩的概率为 . 2.已知a 、b 、c 为集合A ={1,2,3,4,5}中三个不同的数,通过如图所示算 法框图给出的一个算法输出一个整数a ,则输出的数a =5的概率是________. 3.已知f (x )=sin x ,x ∈R,g (x )的图象与f (x )的图象关于点? ?? ??π4,0对称,则在区间 [0,2π]上满足f (x )≤g (x )的x 的范围是 . 4.已知函数x x x f 23 1)(3 += ,对任意的]33[, -∈t ,0)()2(<+-x f tx f 恒成立,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5.设()g x 是定义在R 上、以1为周期的函数,若()2()f x x g x =+在[0,1]上的值域为[1,3]-, 甲 8 9 9 8 0 1 2 3 3 7 9 乙

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及命题走向

2019年高考数学试卷分析及2019年命题走 向 一、2019年高考试卷分析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数学试题(全国卷i)继承2019年的改革方向。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又有创新和发展;既重视考查中学数学知识掌握程度,又注重考查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潜能。 1考试内容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2试题结构与2019年大体相同。全卷共22小题,选择题12道,每题5分;填空题4道,每题4 分;解答题6道,前5道每题12分,最后1道14分。 3考试要求与考点分布。第1小题,(理)掌握复数代数形式的运算法则;(文)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符号,能够正确表示简单的集合。第2小题,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第3小题,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平面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平移公式。第4小题,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第5小题,掌握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并能用它们计算和证明一些简单的问题。第6小题,(理)了解空集和全集,属于、包含和相等关系的意义,掌握充要条件的意义;(文)掌握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第7小题,掌握椭圆的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理解椭圆的参数方程。第8小题,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了解线性规划的意义,并会简单的应用。第9小题,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10小题,能够画出空间两条直线、直线和平面各

种位置关系的图形,根据图形想像它们的位置关系,了解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第11小题,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第12小题,掌握简单方程的解法。第13 小题,掌握简单不等式的解法。第14小题,(理)掌握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文)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第15小题,(理)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文)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一般式,并能根据条件熟练地求出直线方程。第16小题,掌握斜线在平面上的射影。第17小题,(理)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文)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第18小题,(理)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意义,会求出某些简单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并能根据其分布列求出期望值。(文)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第19小题,( 理)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文)会求多项式函数的导数,并会用导数求多项式函数的单调区间。第20小题,(理)掌握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文)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用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第21小题,(理)掌握双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和简单几何性质,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文)掌握直线和平面的距离的概念,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第22小题,(理)了解数列通项公式

高三数学必背公式总结

高三数学必背公式总结 高三数学必背公式总结汇总 一、对数函数 log.a(MN)=logaM+logN loga(M/N)=logaM-logaN logaM^n=nlogaM(n=R) logbN=logaN/logab(a>0,b>0,N>0 a、b均不等于1) 二、简单几何体的面积与体积 S直棱柱侧=c*h(底面周长乘以高) S正棱椎侧=1/2*c*h′(底面的周长和斜高的一半) 设正棱台上、下底面的周长分别为c′,c,斜高为h′,S=1/2*(c+c′)*h S圆柱侧=c*l S圆台侧=1/2*(c+c′)*l=兀*(r+r′)*l S圆锥侧=1/2*c*l=兀*r*l S球=4*兀*R^3 V柱体=S*h V锥体=(1/3)*S*h V球=(4/3)*兀*R^3 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及距离公式 (1)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AB|=|x2-x1| (2) 平面上两点A(x1,y1),(x2,y2)间的距离公式 |AB|=sqr[(x2-x1)^2+(y2-y1)^2] (3) 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公式 d=|Ax0+By0+C|/sqr (A^2+B^2) (4) 两平行直线l1:=Ax+By+C=0,l2=Ax+By+C2=0之间的距离d=|C1- C2|/sqr(A^2+B^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及诱导公式 sin(2*k*兀+a)=sin(a)

tan(2*兀+a)=tana sin(-a)=-sina,cos(-a)=cosa,tan(-a)=-tana sin(2*兀-a)=-sina,cos(2*兀-a)=cosa,tan(2*兀-a)=-tana sin(兀+a)=-sina sin(兀-a)=sina cos(兀+a)=-cosa cos(兀-a)=-cosa tan(兀+a)=tana 四、二倍角公式及其变形使用 1、二倍角公式 sin2a=2*sina*cosa cos2a=(cosa)^2-(sina)^2=2*(cosa)^2-1=1-2*(sina)^2 tan2a=(2*tana)/[1-(tana)^2] 2、二倍角公式的变形 (cosa)^2=(1+cos2a)/2 (sina)^2=(1-cos2a)/2 tan(a/2)=sina/(1+cosa)=(1-cosa)/sina 五、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正弦定理: a/sinA=b/sinB=c/sinC 余弦定理: a^2=b^2+c^2-2bccosA b^2=a^2+c^2-2accosB c^2=a^2+b^2-2abcosC cosA=(b^2+c^2-a^2)/2bc cosB=(a^2+c^2-b^2)/2ac cosC=(a^2+b^2-c^2)/2ab tan(兀-a)=-tana sin(兀/2+a)=cosa sin(兀/2-a)=cosa

高考数学复习策略指导

2019年高考数学复习策略指导:高考在即,查字典数学网为了帮助考生们掌握最新资讯,特分享高考数学复习策略,供大家阅读!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科学。很多人都知道数学对于高考的重要性,不论文科还是理科,数学都是必考科目。作为一名从事高中数学教学近十年的教师,我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孩子,他们对数学都有着不同的看法。许多家长也咨询过我关于数学学习方面的问题。下面我就以高考中数学的答题给予大家一些针对性的建议。每年高考都有5+1个大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5个必答题,以及最后一道选作题,共计6道大题。下面以高考中第一道大题为例向大家说明复习的方法,以后会逐一给大家分析复习的方法及技巧。 高考中第一道大题一般都是三角函数或者数列。以三角函数为例:三角函数本身公式较多,学生很容易混淆,这就需要方法。三角函数中高考常用的就那么几个:诱导公式、两角和与差、二倍角以及降次公式等。另外,三角函数中常出现的题型要全部掌握,如:齐次式问题、定义域问题、平移问题、单调性问题、给定角的范围求最值问题、对称问题、角的变换问题、和三角有关的函数问题、解析式问题。如果大家能把以上问题都熟练掌握并运用的话,三角函数就不再是难题。当然,如果同学们想取得高分,就必须要重基础,抓

课本,分题型逐一击破。 最后希望我的分析能给大家带来帮助,也希望大家都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其实,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死记硬背,关键是记忆有技巧,“死记”之后会“活用”。不记住那些基础知识,怎么会向高层次进军?尤其是语文学科涉猎的范围很广,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单靠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从基础知识抓起,每天挤一点时间让学生“死记”名篇佳句、名言警句,以及丰富的词语、新颖的材料等。这样,就会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给学生的脑海里注入无限的内容。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而收到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功效。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高考数学复习策略就介绍到这里了,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查字典数学网!

近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23试卷分析

2013----2017年高考全国卷2、3试卷分析 从2012年云南进入新课标高考至今,已有六年时间,数学因为容易拉分,加上难度变幻不定,可以说是我省考生最为害怕的一个学科,第一天下午开考的数学考得如何直接决定着考生第二天的考试情绪。近5年全国卷数学试题从试卷的结构和试卷的难度上逐渐趋于平稳,稳中有新,难度都属于较为稳定的状态。选择、填空题会以基础题呈现,属于中等难度。选择题在前六题的位置,填空题在前二题的位置;解答题属于中等难度,且基本定位在前三题和最后一题的位置。 一、近五年高考数学考点分布统计表:

从近五年数学试题知识点分布及分值分布统计表不难看出,试题坚持对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重点考查了高中数学的主体内容,兼顾考查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在此基础上,突出了对考生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的考查,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具体

来说几个方面: 1.整体稳定,覆盖面广 高考数学全国卷2、3全面考查了新课标考试说明中各部分的内容,可以说教材中各章的内容都有所涉及,如复数、旋转体、简易逻辑、概率等教学课时较少的内容,在试卷中也都有所考查。有些内容这几年轮换考查,如统计图、线性回归、直线与圆、线性规划,理科的计数原理、二项式定理、正态分布、条件概率等。 2.重视基础,难度适中 试题以考查高中基础知识为主线,在基础中考查能力。理科前8道选择题都是考查基本概念和公式的题型,相当于课本习题的变式题型。填空题前三题的难度相对较低,均属常规题型。解答题的前三道题分别考查解三角形,分布列、数学期望,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利用空间直角坐标系求二面角,属中低档难度题。 4.全面考查新增内容,体现新课改理念 如定积分、函数的零点、三视图、算法框图、直方图与茎叶图、条件概率、几何概型、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等。 5.突出通性通法、理性思维和思想方法的考查 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最高层次的概括与提炼,是适用于中学数学全部内容的通法,是高考考查的核心。数形结合的思想、方程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在高考中每年都会考查。尤其数形结合,每年还专门有一道“新函数”的大致图象问题 6.注重数学的应用和创新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总结

高考公式大总结 根式 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 当n 为偶数时,???<-≥==0,0,a a a a a a n n . 正数的正(负)分数指数幂: 1.n m n m a a =1,,0(*>∈>n N n m a ,且) 2.n m n m a a 1 = -1,,0(*>∈>n N n m a ,且). 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性质: (1)();,,0Q s r a a a a s r s r ∈>=+ (2)() ()Q s r a a a rs s r ∈>=,,0; (3)()()Q r b a b a ab r r r ∈>>=,0,0. (4)();,,0Q s r a a a a s r s r ∈>=÷- 对数 (1)对数的性质: ① N a N a =log ; ② N a N a =log ; ③ a N N b b a log log log = (换底公式); (2)对数的运算法则: ① ();log log log N M MN a a a += ② ;log log log N M N M a a a -= ③ M n M a n a log log =; 错误! M m n M a n a m log log = ① 常用对数:以10为底的对数叫做常用对 数,并把log 10N 记作_lg 10; ② 自然对数:以_e_为底的对数称为自然对 数,并把loge N 记作ln N . 1.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1cos sin 22=+αα αααtan cos sin =(Z k k ∈+≠,2 ππ α) 2.诱导公式的规律: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可概括为:奇变偶不变,符号看 象限.其中“奇变偶不变”中的奇、偶分别是指π 2 的 奇数倍和偶数倍,变与不变是指函数名称的变化.若是奇数倍,则正、余弦互变;若是偶数倍,则函数名称不变.“符号看象限”是把α当锐角时,原三角函数式中的2πα?? + ??? 所在象限的原三角函数值的符号. 二倍角公式: αααcos sin 22sin =; ααα22sin cos 2cos -==1cos 22-α =α2sin 21-; α α α2 tan 1tan 22tan -= 三角恒等变换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 ()βαβαβαsin sin cos cos cos =±; ()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 解三角形 1.正弦定理: R C c B b A a 2sin sin sin === 正弦定理的三种变式:

高考数学知识点:集合四种命题方向解读

高考数学知识点:集合四种命题方向解读高考数学知识点:集合四种命题方向解读 在高考中有关集合内容共有5个考点:①集合;②子集;③补集;④交集;⑤并集. 考试要求:①理解集合、子集、补集、交集、并集的概念;②了解空集和全集的意义;③了解属于、包含、相等关系的意义;④掌握有关的术语和符号,并会用它们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重点:①集合的表示及专用符号.用描述法表示集合 {x|x∈P},要正确理解竖线前代表元素及其具有的性质P;②集合之间的运算:能够熟练地求两个或几个集合的交集、并集合,并掌握利用数轴、文氏图解决集合的方法. 一、基本型 题型特点:主要考查集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这是高考考查集合的主要方式,几乎每年必考. 破解技巧:常用解法是定义法、列举法、性质法、韦恩图法及语言转换法等. 例1若集合M={ y| y=2x},P={ y| y= },则M∩P= (A) { y| y1}(B) { y| y≥1} (C) { y| y0}(D) { y| y≥0} 分析:本题的错误率极高,主要是缺乏语言互化能力.其实是求“两个函数值域的交集”.

解:本题集合M与P中的代表元素是y,则M∩P即是求函数y=2x 与y= 的值域的公共部分,显然M={ y| y0},P={ y| y≥0},故选(C). 例2设全集是实数集R,,,则M∩N等于 A. B. C.D. 分析:本题分步计算即得,先算补集,再求交集. 解:先计算补集M={x|x-2或x2},再继续求交集,即 M∩N={x|x-2},故选(A). 例3 设A、B、I均为非空集合,且满足A B I,则下列各式中错误的是 (A) ( A)∪B=I(B) ( A)∪( B)=I (C) A∩( B)=(D) ( A)∩( B)= B 点通1运用韦恩图 画出韦恩图(如右图),从图中易验证,选项(B)错误.故选(B). 点通2运用特殊集合 设A={1},B={1,2},I={1,2,3},则A={2,3},B={3}易验证(B)错误.故选(B). 例4(2019年北京高考题)设全集U=R,集合M={x| x1},P={x| x21},则下列关系中正确的是 (A)M=P(B) P M(C) M P(D) 解:P={x|x1或x-1},M={x|x1},易知M P,而选(C).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文科高考数学必背公式 高中数学诱导公式全集: 常用的诱导公式有以下几组: 公式一: 设α为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同一三角函数的值相等: sin(2kπ+α)=sinα (k∈Z) cos(2kπ+α)=cosα (k∈Z) tan(2kπ+α)=tanα (k∈Z) cot(2kπ+α)=cotα (k∈Z) 公式二: 设α为任意角,π+α的三角函数值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三:

任意角α与 -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 sin(-α)=-sinα cos(-α)=cosα tan(-α)=-tanα cot(-α)=-cotα 公式四: 利用公式二和公式三可以得到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α)=sinα cos(π-α)=-cosα tan(π-α)=-tanα cot(π-α)=-cotα 公式五: 利用公式一和公式三可以得到2π-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2π-α)=-sinα cos(2π-α)=cosα tan(2π-α)=-tanα cot(2π-α)=-cotα

公式六: π/2±α及3π/2±α与α的三角函数值之间的关系: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π/2-α)=cosα cos(π/2-α)=sinα tan(π/2-α)=cotα cot(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cot(3π/2+α)=-tanα sin(3π/2-α)=-cosα cos(3π/2-α)=-sinα tan(3π/2-α)=cotα

高考数学备考策略:考生必须掌握八大窍门

2019年高考数学备考策略:考生必须掌握八 大窍门 众所周知高考数学的复习面广量大,使不少考生感到畏惧,感到无从下手。如何提高数学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杭州第十四中学数学教研组老师教你一个门道,简称“三问法”:第一问自己:“学懂了没有?”——主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即学了什么知识;第二问自己:“领悟了没有?”——主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即用了什么方法;第三问自己:“会用了没有?”——主要解决“做什么”的问题,即解决了什么问题。接下来再具体说说走进“门道”的八个诀窍吧。 认真研读《说明》《考纲》 《考试说明》和《考纲》是每位考生必须熟悉的最权威最准确的高考信息,通过研究应明确“考什么”、“考多难”、“怎样考”这三个问题。 纵观这几年我省的高考,我们发现命题通常注意试题背景,强调数学思想,注重数学应用;试题强调问题性、启发性,突出基础性;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凸显数学的问题思考;强化主干知识;关注知识点的衔接,考察创新意识。《考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理性思维的高层次表现”。因此试题都比较新颖,活泼。所以复习中你就要加强对新题型的练习,揭示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多维审视知识结构

高考数学试题一直注重对思维方法的考查,数学思维和方法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知识是思维能力的载体,因此通过对知识的考察达到考察数学思维的目的。你要建立各部分内容的知识网络;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要多角度、多方位地去理解问题的实质;体会数学思想和解题的方法。 把答案盖住看例题 参考书上例题不能看一下就过去了,因为看时往往觉得什么都懂,其实自己并没有理解透彻。所以,在看例题时,把解答盖住,自己去做,做完或做不出时再去看,这时要想一想,自己做的哪里与解答不同,哪里没想到,该注意什么,哪一种方法更好,还有没有另外的解法。经过上面的训练,自己的思维空间扩展了,看问题也全面了。如果把题目的来源搞清了,在题后加上几个批注,说明此题的“题眼”及巧妙之处,收益将更大。 研究每题都考什么 数学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做题,“熟能生巧”这个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做题不是搞题海战术,要通过一题联想到很多题。你要着重研究解题的思维过程,弄清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意义和作用,研究运用不同的思维方法解决同一数学问题的多条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构

2018届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模拟卷(数学理)

2018届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模拟卷 数 学 本试卷分必考和选考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必考部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集合{}{}2230,,A x R x x B x x a A B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3,+∞) B .(3,+∞) C .[-1,+∞) D .(-l ,+∞) 2.已知复数z 满足()()211i z i -=+(i 为虚数单位),则复数z 在复平面内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已知正项等比数列{}n a 满足4264,10a a a =+=,则公比q = A B C .12 D .122 或 4.某公司从编号依次为001,002,…,500的500个员工中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一个样本,已知样本中相邻的两个编号分别为006,031,则样本中最大的编号为 A .480 B .481 C .482 D .483 5.已知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A .20 B .24 C .26 D . 30 6.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若输出的x =127,则输入x 的值为 A .11 B .13 C .15 D .17 7.2017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五位中国书法家沈鹏、李铎、张海、苏士澍、孙伯翔书写了祝寿福、富裕福、健康安宁福、亲人福、向善福,若将这五个福排成一排,其中健康安宁福、亲人福不排两端,则不同的排法种数为 A.33 B.36 C.40 D.48 8.已知实数,x y 满足不等式组10717046970x y x y z x y x y -+≥??+-≤=-??--≥? ,则的最小值为

(完整)高考文科数学命题与逻辑(答案详解)

命题 1.(2012浙江卷)设a ∈R ,则“a =1”是“直线l 1:ax+2y=0与直线l 2 :x+(a+1)y+4=0平行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2. (湖北卷)命题“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的否定是 A .任意一个有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 B .任意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C .存在一个有理数,它的平方是有理数 D .存在一个无理数,它的平方不是有理数 3. (2012湖北卷)设,,a b c +∈R ,则“1abc =”是a b c ≤++”的 A .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的条件 4.(2012安徽)命题“存在实数x ,,使>1x ”的否定是() A.对任意实数x , 都有1x > B.不存在实数x ,使1x ≤ C.对任意实数x , 都有1x ≤ D.存在实数x ,使1x ≤ 5.(2012湖南)命题“若 4 πα= ,则tan 1α=”的逆否命题是( ) A .若 4 πα≠,则tan 1α≠ B .若= 4 πα,则tan 1α≠ C .若tan 1α≠,则4πα≠ D .若tan 1α≠,则= 4 πα 6.(2012辽宁)已知命题()()()()122121:,,--0 p x x R f x f x x x ?∈≥,则p ?是 A .()()()()122121,,--0x x R f x f x x x ?∈≤ B . ()()()()122121,,--0 x x R f x f x x x ?∈≤ C . ()()()()122121,,--<0 x x R f x f x x x ?∈ D . ()()()()122121,,--<0 x x R f x f x x x ?∈ 7.(2012上海)对于常数m 、n ,“>0mn ”是“方程22+=1mx ny 的曲线是椭圆”的()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2012四川)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若两条直线和同一个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这两条直线平行 B 、若一个平面内有三个点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相等,则这两个平面平行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大全 由于高中数学公式很多,同学们复习的时候不方便查阅,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考必背数学公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高考必背数学公式1 两角和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sinbcosa 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tan(a+b)=(tana+tanb)/(1-tanatanb)tan(a-b)=(tana-tanb)/(1+tanatanb ) ctg(a+b)=(ctgactgb-1)/(ctgb+ctga)ctg(a-b)=(ctgactgb+1)/(ctgb-ctga ) 倍角公式 tan2a=2tana/(1-tan2a)ctg2a=(ctg2a-1)/2ctga cos2a=cos2a-sin2a=2cos2a-1=1-2sin2a 半角公式 sin(a/2)=√((1-cosa)/2)sin(a/2)=-√((1-cosa)/2) cos(a/2)=√((1+cosa)/2)cos(a/2)=-√((1+cosa)/2) tan(a/2)=√((1-cosa)/((1+cosa))tan(a/2)=-√((1-cosa)/((1+cosa)) ctg(a/2)=√((1+cosa)/((1-cosa))ctg(a/2)=-√((1+cosa)/((1-cosa)) 高考必背数学公式2 和差化积

1、2sinacosb=sin(a+b)+sin(a-b)2cosasinb=sin(a+b)-sin(a-b) 2、2cosacosb=cos(a+b)-sin(a-b)-2sinasinb=cos(a+b)-cos(a-b) 3、sina+sinb=2sin((a+b)/2)cos((a-b)/2cosa+cosb=2cos((a+b)/2)sin((a-b)/2) 4、tana+tanb=sin(a+b)/cosacosbtana-tanb=sin(a-b)/cosacosb 5、ctga+ctgbsin(a+b)/sinasinb-ctga+ctgbsin(a+b)/sinasinb 等差数列 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an=a1+(n-1)d(1) 2、前n项和公式为: Sn=na1+n(n-1)d/2或Sn=n(a1+an)/2(2) 从(1)式可以看出,an是n的一次数函(d≠0)或常数函数(d=0),(n,an)排在一条直线上,由(2)式知,Sn是n的二次函数(d≠0)或一次函数(d=0,a1≠0),且常数项为0. 在等差数列中,等差中项:一般设为Ar,Am+An=2Ar,所以Ar为Am,An的等差中项. , 且任意两项am,an的关系为: an=am+(n-m)d 它可以看作等差数列广义的通项公式. 3、从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前n项和公式还可推出: a1+an=a2+an-1=a3+an-2=…=ak+an-k+1,k∈{1,2,…,n}

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2019年高考数学第二轮复习策略与重点 ?数学第二轮复习阶段是考生综合能力与应试技巧提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将以“数学思想方法”、解题策略和应试技巧为主线。老师的讲解,不再重视知识结构的先后次序。首先,着重提高考生采用“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数形结合、分类讨论、数学模型”等方法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其次,考生要注意用一些解题的特殊方法,特殊技巧,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应对策略。要在这一阶段得到提高,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加强基础知识的回顾与内化。由于第一轮复习时间比较长,范围也比较广,前面复习过的内容容易遗忘,而临考前的强化训练,对遗忘的基本概念,基本思维方法又不能全部覆盖,加上一模的试题起点不会很高,这就要求同学们课后要抽出时间多看课本,回顾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回顾基本的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回顾疑点,查漏补缺;回顾老师教学时或自己学习时总结出来的正确结论,联想结论的生成过程与用法;回顾已往做错的题目的正确解法以及典型题目,以达到内化基础知识和基本联系的目的。 其次,要紧跟老师的复习思路与步骤。课堂上要认真听讲,力图当堂课内容当堂课消化;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习题,同时要重视课本中的典型习题。做练习时,遇到不会的或拿不

准的题目要打上记号。不管对错都要留下自己的思路,等老师讲评时心中就有数了,起码能够知道当时解题时的思维偏差在何处,对偶尔做对的题目也不会轻易放过,还能够检测出在哪些地方复习不到位,哪些地方有疏忽或漏洞。 另外,在做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几点:1、不片面追求解题技巧,如果基础不好,则不要过多做难题,而要把常用的解法掌握熟练。2、提高准确率,优化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质量,这关系考试的成败。 第一轮复习重在基础,指导思想是全面、系统、灵活,在抓好单元知识、夯实“三基”的基础上,注意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 第二轮复习则是在第一轮的基础上,对高考知识进行巩固和强化,数学能力及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的阶段。指导思想是巩固、完善、综合、提高。巩固,即巩固第一轮学习成果,强化知识系统的记忆;完善是通过专题复习,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强化知识体系;综合,是减少单一知识的训练,增强知识的连接点,增强题目的综合性和灵活性;提高是培养、提高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同学们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复习的计划性。由于第二轮复习的前后跨越性比较大,这就要求同学们要事先回顾基础知识,回顾第一轮中的相关内容,抓住复习的主动权,以适应大跨度带来的不适应。

高考数学必备知识点总结

高考重点知识回顾 第一章-集合 (一)、集合: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1、集合的性质: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记为A A ?; ②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记为A ?φ ; 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①n 个元素的子集有2n 个. n 个元素的真子集有2n -1个. n 个元素的非空真子集有2n -2个. [注]①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否命题?逆命题. ②一个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原命题?逆否命题. 2、集合运算:交、并、补. {|,}{|} {,} A B x x A x B A B x x A x B A x U x A ?∈∈?∈∈?∈?U 交:且并:或补:且C (三)简易逻辑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p 或q(记作“p ∨q ” );p 且q(记作“p ∧q ” );非p(记作“┑q ” ) 。 1、“或”、 “且”、 “非”的真假判断 4、四种命题的形式及相互关系: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 ?q 那么我们说,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若p ?q 且q ?p,则称p 是q 的充要条件,记为p ?q. 第二章-函数 一、函数的性质 (1)定义域: (2)值域: (3)奇偶性:(在整个定义域内考虑) ①定义:①偶函数:)()(x f x f =-,②奇函数:)()(x f x f -=- ②判断方法步骤:a.求出定义域;b.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c.求 )(x f -;d.比较)()(x f x f 与-或)()(x f x f --与的关系。 (4)函数的单调性 定义: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 ⑴若当x 1f(x 2),则说f(x) 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二、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10(≠>=a a a y x 且的图象和性质

2020年最新最新高考全国I卷数学试题分析

2020年高考数学试题很好的体现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坚持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的命题原则,体现了高考数学的科学选拔和育人导向作用。”紧密联系社会实际,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体现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很好把握了稳定与创新,对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整体保持稳定 1.所考查的题型是近几年高考考过的、学生平时见过的类型,没有学生感觉很不熟系的题目。例如2019年的维纳斯身高估算,学生上手比较容易;如理科第5题与2015年全国I卷19题第一问类型基本一致,通过散点图判断变量间的关系类型;理科压轴题第12题与2012年浙江第9题类似。 2.回归原来的数学高考模式,没有在概率统计题上进行再创新,各种题型的顺序与2017年及之前的高考题基本保持一致,没有像2018、2019年那样进行较大幅度的改革。 二、加强数学核心素养的考查

1.试题难度分布明显,考生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每道题的难度,能不能很好的完成试卷主要取决于个人的数学核心素养。 2.加强了运算求解能力的考查,17、18、19题运算量都比以前略大,第20题解析几何运算能力要求比往年高,但是像19题可以通过分析避免复杂的讨论,所以也不是单纯地考查运算能力,还要求具有很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3.压轴题重视能力考查。如理科第12题不仅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运算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与灵活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如理科第21题考查利用导数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导数公式和导数运算法则,综合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分类与整合的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体现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和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如文科、理科第3题以世界建筑奇迹古埃及胡夫金字塔为背景,设计了正四棱锥的计算问题,将立体几何的基本知识与世界文化遗产有机结合。

高考数学必背公式80以及易错点总结

高考必背数学公式结论大全 1. ,. 2.. 3. 4.集合的子集个数共有个;真子集有个;非空子集有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个. 5.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 (2)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时,设为此式 (3)零点式;当已知抛物线与轴的交点坐标为 时,设为此式 4切线式:。当已知抛物线与直线相切且切点的横坐标为时,设为此式 6.解连不等式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

7.方程在内有且只有一个实根,等价于 或。 8.闭区间上的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值只能在 处及区间的两端点处取得,具体如下: (1)当a>0时,若,则; ,,. (2)当a<0时,若,则, 若,则,. 9.定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恒成立(或有解)的条件依据 (1)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形如,,不同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2)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恒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3) 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的有 解充要条件是。

(4) 在给定区间的子区间上含参数的不等式(为参数)有解的充要条件是。 对于参数及函数.若恒成立,则;若 恒成立,则;若有解,则;若有解,则 ;若有解,则.若函数无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情况,可以仿此推出相应结论 10.如果函数和都是减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也 是减函数; 如果函数和都是增函数,则在公共定义域内,和函数 也是增函数; 如果函数和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都是 减函数,则复合函数是增函数;如果函数和在其对 应的定义域上都是增函数,则复合函数是增函数;如果函数 和在其对应的定义域上一个是减函数而另一个是增函数,则复合函数 是减函数. 11.常见函数的图像: 12.若,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若,则函数为周期为的周期函数.

高考数学复习建议策略

2019年高考数学复习建议策略编者按:高考前的第一轮复习正在火热进行中,同学们要利用这些复习的时间强化学习,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了高考数学复习建议策略,在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时,给您最及时的帮助! 高考就要来临,在令人心跳的六月里,高三的学子们卯足了劲,摩拳擦掌就要在高考考场上展示自己的身姿和聪明才智了。在高考前几天,我们高三数学组的全体老师预祝大家高考取得优秀成绩,心想事成,梦想成真。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搞好复习,高三数学组的全体老师结合数学学科的特点和多年教学经验,谈几条考试的建议,供高三的同学们参考。 一、提前进入角色 高考前一个晚上睡足八个小时,早晨吃好清淡早餐,按清单带齐一切用具,提前半小时到达考区,一方面可以消除紧张、稳定情绪、从容进场,另一方面也留有时间提前进入角色让大脑开始简单的数学活动,进入单一的数学情境。如: 1.清点一下用具是否带齐(笔、橡皮、作图工具、身分证、准考证等,用具由省考试院统一发放)。 2.把一些基本数据、常用公式、重要定理在脑子里过过电影。 3.最后看一眼难记易忘的知识点。 4.互问互答一些不太复杂的问题。 二、精神要放松,情绪要自控

最易导致紧张、焦虑和恐惧心理的是入场后与答卷前的临战阶段,此时保持心态平衡的方法有三种: ①转移注意法:避开临考者的目光,把注意力转移到某一次你印象较深的数学模拟考试的评讲课上,或转移到对往日有趣、滑稽事情的回忆中。 ②自我安慰法:如我经过的考试多了,没什么了不起,考试,老师监督下的独立作业,无非是换一换环境等。 ③抑制思维法:闭目而坐,气贯丹田,四肢放松,深呼吸,慢吐气,(最好默念几遍:阿弥陀佛或祖先保佑呵呵,还真的管用)如此进行到发卷时。 三、迅速摸透题情 刚拿到试卷,一般心情比较紧张,不忙匆匆作答,可先从头到尾、正面反面通览全卷,尽量从卷面上获取最多的信息,为实施正确的解题策略作全面调查,一般可在十分钟之内做完三件事: 1.顺利解答那些一眼看得出结论的简单选择或填空题(建议 第一题做两遍,直至答案一致为止,一旦解出,情绪立即会稳定)。 2.对不能立即作答的题目,可一面通览,一面粗略分为甲、已两类:甲类指题型比较熟悉、估计上手比较容易的题目,乙类是题型比较陌生、自我感觉比较困难的题目。 3.做到三个心中有数:对全卷一共有几道大小题有数,防止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doc

63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 纵观近几年高考,各地试卷始终体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探究能力的考查,丰富了数学试卷的内涵品质,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更有利于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根据高考数学总命题指导思想、命题的依据和试卷结构,结合我多年从教高三数学的实际情况,针对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做一些简单总结: 一、一轮复习的主题思想 (一)突出主干知识,因为传统主干知识仍是命题的重点。文理科仍是三角、数列、概率、立体几何、导数与函数、平面解析几何为主。 (二)突出常规方法,强调解题用通性通法办法解决,注意一题多解,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三)突出基础性内容,一轮复习必须立足于最基本的公式、性质及内在联系。近几年的选择、填空以及解答题的入手题,均侧重于中学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四)体现新课程内容,因为新增加的内容高考中有所体现,算法与框图、正态分布、定积分、向量、平均数和方差、概率和分布列,理科的绝对值不等式。 (五)注重数学各部分知识的联系,及时的前勾后联。近几年都注重了考查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在知识点的交汇处设计试题,经常将函数、导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知识融为一体。 (六)复习过程中,对典型性的题型、规律性的方法,必须研究透彻、熟练掌握。 二、加强学习研究,切实认知高考和一轮复习认知 高考,是高三教师必须要做而且必须要做好的工作,也是高三一轮复习是否成功的有力保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研究: (一)对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要认真钻研 复习教学中,一定要按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去做,坚决不凭惯性和经验盲目的进行复习。首先要注意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有关要求的细节,科学安排每一个专题知识的复习,正确把握考试大纲中的三个层次:了解、理解、掌握。对于选修教材,一定要严格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去组织教学,该删就删,该轻就轻,只有认真仔细地研读新大纲和近几年的高考题,才能防止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才能提高一轮复习的针对性,为一轮复习如何抓好基础找好落脚点,系统的把握住各知识点复习的深度和广度。 (二)认真钻研教材,用好教材 现行教材增加了许多教学内容,其意义不仅在于教学内容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引入了新的思维方法,可以有效的处理和解决数学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这一点也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要求、课改精神、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搞好高三数学复习教学工作 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一轮复习中学情的了解非常重要,要避免无的放矢。由于复习内容多,要求知识面宽而广,特别强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应用问题的特点,一定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因此我们将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复习时应将按以下几方面进行: 1.突出知识结构,扎扎实实打好基础,基础是成功之本。要提醒学生,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知识积累、梳理的过程,教学复习中首先要扎扎实实学好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注意各部分知识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纵向联系,以及各部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理清脉络,抓住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 2.起点低,定位准。复习时不过分拓展,对学生不过分要求,从高考来看,中低档题的比例大约占到7 0-80%左右,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防止盲目攀高、拔苗助长。 3.积极实施“学案导学导练”。先学后教,要明确讲的目的,要把握住讲的时机,要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的时间。要坚决克服那些没有意义的训练,如课堂上教师把题目讲到接近最后一步了,这时让学生把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