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蜡烛同步练习

自读目标: 一.时间顺序。

二.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反衬)及人物描写方法的选择。 试卷内容:

一.整体把握 1. 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形象概括图。

二.片段阅读

①这时候,一个披着黑色大围巾的高身材的老妇人走近来了。她默默地走过那些红军身边,在坟旁跪下,从黑色的大围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蜡烛来。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来的时候,行动很困难,离她最近的红军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来。

②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 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把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③红军士兵们目送着她走远了。他们小声地谈论着,似乎怕惊扰那 的空气,他们穿过方场,走过桥,赶上他们的连队,投入战斗。

④在炮火烧焦了的土地上,在炸弯了的铁器和烧死了的树木中间,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 的东西——她的结婚的花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

⑤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

1.画横线部分应填入的词语最合适的的一项是( ) A .抬 肃穆 珍爱 B .举 严肃 珍爱 C .抬 严肃 可爱 D .抬 肃穆 可爱

第二天天大亮

(1)

那个早晨

(3) 点烛 惊讶 寻尸 点烛

(2)

靠近

发现

军民血肉情

苏联战士牺牲

1. 根据课文思路,在右图序号处填写相应的词语。 (1) (2) (3)

2.第二部分文中反复写到“炮火”,这是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一种 的方法,突出了环境的危险,使老妇人 的行为更加感人。

3.第三部分 次写到老妇人的黑色打围巾,这是运用 来渲染的方法,渲染了肃穆的气氛,表达了老妇人 的心情。

4.为了更好地表现老妇人感人的形象,文章除了运用渲染的方法,更主要的是对人物的 、 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5.集中体现本文中心的段落是 。

6.你认为文中还有哪些内容或写法有利于突出老妇人的形象。 。

2.“这一支和坟上的快点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样,显然是一对。老妇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蜡烛头,把那新的一支点着,插在那老地方”,这一句与下文的相呼应。

3.“那位南斯拉夫母亲的惟一珍爱的东西”一句中,“惟一”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4.文段⑤中的“火焰”有着丰富的内涵,请写出它的象征意义。

5.文段中的老妇人始终没有说一句话,丰富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她的动作表现出来的。请从第①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动词;请从第②段中找出运用准确的两个形容词。

三.拓展阅读

一列火车缓缓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瘦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不时重复数起来。两个小姑娘看到这种奇特的举动,指手划脚,不加思虑地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地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一,二,三……"神志不清的老妇人重复数着。两个小姑娘再次偷笑起来。这时那位灰白头发的后备役老兵挺了挺身板,开口了。

"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妇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场上死去的。现在轮到我自己上前线了。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

1、文段写老妇人多次重复数着“一、二、三······”,其含意是指老妇人对____________的痛苦诉说,也表

现了作者对战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文中对老妇人身体状况作了怎样的描写?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3分)

3、战时后备役老兵对那两位小姑娘所讲的话中,让她们不要再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4、文末“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句话怎么理解?(3分)

第三课《蜡烛》自读理解卷答案:

一.1.(1)太阳落山后(2)掩埋(3)感动2.环境渲染,在炮火中掩埋烈士3.四,细节,沉痛哀悼4.动作、神态5.末尾两段。6.如反复写到老妇人年老体弱;2次写到老妇人对蜡烛的珍爱;写老妇人几乎花了整整一夜的时间掩埋烈士。等等。二. 1.A。2.“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或“它将永远燃着”或“还是明晃晃

地点在一个苏联青年的坟头”。3.不能删去,因为“惟一”强调了“珍爱”的独一无二,如果删去,则无法表现蜡烛的珍贵性。4.“火焰”象征着人类抵抗侵略的无畏勇气,象征着人民对战士的深沉的爱。5.动词:跪、蹲。形容词:肃立、庄严。三.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3、因为老妇人在战争中失去了三个儿子,不堪巨大的打击,她已经疯了;而两个天真的小姑娘却尚未意识到这是战争带来的伤害。 4、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第三单元 1、说明文分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空间,逻辑 3、说明方法及作用:①下定义:揭示……的本质特征②分类别:条理清楚,界限分明 ③举例子:具体、真切给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④作比较:突出……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⑤打比方:生动形象⑥列数字:准确说明⑦引用:使说明内容更充实。 十一中国石拱桥 1、第一段中心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2、逻辑顺序: ①石拱桥的总体特征: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②具体介绍两座桥 ③我国石拱桥取得如此大成就的原因,取得的成就 3、赵州桥(逻辑顺序):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用列数字、打比方、引用、做诠释等说明方法) 4、特点:①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米,像一张弓。②大拱的两肩,各有两个小拱 ③大拱有28到拱圈拼成④形式优美 5、卢沟桥说明方法:列数字,引用,举例子,下定义,摹状貌,作比较 6、写卢沟桥的结构:①地理位置②修建年代③结构特点 十二桥之美(说明性小品) 1、画之美:①画面要有点、线、面构成②和周围景物既对照又不失和谐 2、吴冠中:画家,代表作有《长江三峡》《鲁迅的故乡》《狮子林》 3、本文使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摹状貌 4、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 5、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十三苏州园林叶圣陶 1、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 2、说明顺序:逻辑顺序①从全文看:从整体到局部②从各部分看:由大到小,由主到次(四个讲究,三个注意) 3、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分类别 4、苏州园林的特点: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总起下面几个自然段的一句话: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6、全文总纲: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美感。 十四故宫博物院 1、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 2、说明顺序:空间顺序(由南到北,有中间到两边) 3、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的特征: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龙:突出皇帝的威严 十五说“屏” 陈从周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背影》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语】《背影》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文章记述了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的事,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 考! 课文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

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那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利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三单元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5课《说“屏”》同步训练 1.下列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屏风(píng)纳凉(nà)帷幕(wéi)点缀(zhuì) B.书斋(zhāi)休憩(xī)伧俗(cāng)徒劳(tū) C.流萤(yíng)销魂(xiāo)咏屏(yǒng)称道(chèn) D.空间(kòng)屏障(zhāng)雅俗(yǎ)得体(dé) 答案:A 解析:分析:B.“憩”应读“q씓徒”应读“tú”;C.“咏”应读“yǒng”“称”应读 “chēng”;D.“空”应读“kōng”“障”应读“zhàng”。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2.给加点的字注音。 擅.长( ) 帷.幕( ) 韶.光( ) 伧.俗( ) 屏.风( ) 流萤.( ) 缓.冲( ) 纳.凉( ) 答案:shàn| wéi| sháo |cāng| píng |yíng|huǎn| nà 解析:分析:首先要读准拼音,注意易错的声韵母,比如b与p,j、q、x的区别,n、l的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 点评: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3.根据拼音写汉字。 点zhuì() wéi幕 ( ) 屏zhāng()nà凉() 答案:缀|帷|障|纳 解析:分析:这是这节课中的重点字。写汉字时注意不要写错别字,尤其是“帷”和“障”。点评:写汉字,要根据语境结合拼音正确判断,注意形似同音字,不要写错别字。 4.选出加粗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 ) A.屏风(píng)纳凉(nà) B.流萤(yíng)帷幕(wéi) C.伧俗(chèn)因地制宜(yì) D.造型(xíng)缓冲(huǎn)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伧俗(cāng),因地制宜(yí)”。 点评:此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辨析。对汉字的认读,主要是形近字、多音字容易混淆读错,还有方言误读、习惯性误读都是常见的错误,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分类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的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 课《信客》的教案 内容预览: 《信客》教案教学目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全文结构,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重点:熟悉全文内容,掌握课文结构。教学难点:感受信客的品格和精神。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作者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曾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主要著作有 《文化苦旅》、《秋雨散文》、《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其中散文集《文化苦旅》曾获得多个书评大奖,《山居笔记》更获得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第一名。 2. 导语现在通讯事业发达了,电话、互联网的出现使我们的沟通方便多了,但是传统的书信联系在很多地方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邮递员也延续着他们的工作。不知道大家对邮递员有什么印象呢? 二、听了几个同学对邮递员的看法后,我们看看余秋雨先生所 写的邮递员也就是信客的故事。 1. 自由朗读课文,找出生字词,并给文章的四个部分各 写一个小标题。 生字词:克扣接济唏嘘稀罕噩耗呵斥诘问焦灼伎俩颠

沛吊唁文绉绉穷愁潦倒风尘苦旅鸡零狗碎低眉顺眼连声诺诺生死祸福 文章结构:信客当信客的原因--- 信客是怎样做信客的--- 信客为什么不做信客了--- 信客为什么当教师、校长也是好样的 2. 阅读课文一遍后,文中的信客给你怎样的饿印象呢?可以用形容词来描述一下吗? 任劳任怨待人宽容善良厚道恪尽职守有才干 3. 结合课后练习第一大题的3 个小问题,再次仔细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看看文中主要写了信客的哪些故事,各个故事又体现信客怎样的为人呢? 任劳任怨:代读写书信帮忙料理乡人后事、安抚死者 家属 待人宽 容: 遭别人怀疑、遭同乡诬称为小偷仍不计较恪尽职 守: 前后当了三十年的信客 有才干:当教师、校长同样受到赞誉 4. 在信客的这么多的故事中,哪个最让你感动呢?并说说原因。 5. 解答课后的练习 三、小结 回顾文中信客的故事和他的为人,如果让你在信客的墓 碑上写碑文,你回用一句怎样的话来写呢? 板书: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及教案(最新)

【篇一】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课文原文 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白云似在她的头顶飘浮,飞鸟掠过她的身旁。这是在卡多拉游泳场的8000名观众一齐翘首而望,屏声敛息的一刹那。 轻舒双臂,向上高举,只见吕伟轻轻一蹬,就向空中飞去。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中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郭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紧接着,是向前翻腾一周半,同时伴随着旋风般地空中转体三周,动作疾如流星,又潇洒自如,一秒七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从容不迫地展开身体优美的线条:从前伸的手指,一直延续到绷直的足尖。 还没等观众从眼花缭乱中反应过来,她已经又展开身体,笔直地象轻盈的箭,“味”地插入碧波之中,几股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 “妙!妙极了广站在我们旁边的一名外国记者跳了起来,这时,整个游泳场都沸腾了。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动员表达澎湃的激情。 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她的这个动作五一三六,从裁判手里得到了九点五分。 这位年方16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她的娇小苗条的女伴,门岁的'周继红,以接近的分数赢得了银牌。 当一个印度观众了解到这两个姑娘是中国跳水集训队中最年轻的新秀时,惊讶不已。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篇二】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3课《“飞天”凌空》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作特点。 2.把握新闻特写语言文学性与客观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料整理

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资 料整理 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 篇目 文体 作者 内容精要 写作关键词 三峡 散文 郦道元 描写三峡雄奇险拔、清秀幽美的景色。 语言凝练,动静结合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书信 陶弘景 描写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游览者的自豪感。 结构缜密,语言凝练 记承天寺夜游 小品文 苏轼

借助空明宁静的境界,传达复杂的心境。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与朱元思书 书信 吴均 描绘富春江美景,抒发厌倦世俗官场和寄情山水的情感。动静忽见,骈散结合 唐 诗 五 首 野望 律诗 王绩 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融情于景,动静结合 黄鹤楼 崔颢 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使至塞上 王维 刻画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抒发慷慨悲壮的情怀。 比喻生动,遣词精妙

渡荆门送别 李白 登临黄鹤楼,抒发含蓄而悠长的思乡之情。 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描绘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抒发对西湖的热爱之情。 意象典型,结构巧妙 第9课《三峡》 1.文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 字音: 阙处( quē)襄陵(xiāng)绝(yǎn)属引(zhǔ)沿溯(sù) 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 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

八年级上册语文生字表

八年级上册生字表 第一单元 第一课 纷纷溃(kuì)退锐不可当(dāng)泄(xiè)气督(dū)战歼(jiān)灭击溃(kuì) 要塞(sāi) 绥靖(suí jìng) 阌(wén)乡阻遏(è) 潢(huáng)川管辖(xiá) 消耗(hào) 襄(xiāng)阳负隅(yú)顽抗 第二课 月明风清(qīng) 阴森(sēn) 白洋淀(diàn) 竹篙(gāo) 疟(yào)子悠(yōu)闲寒噤(jìn) 提(dí)防吆(yāo)喝阴惨(cǎn) 梭(suō)子仄(zè)歪飒爽(sàshuǎng) 转弯抹(mǒ)角打 牙跌(diē)嘴闷(mèn)热泅(qiú)水张皇(huáng)失措疟疾(nüè jí) 遮(zhē)掩 第三课 偷袭(xí) 拂(fú)晓埋葬(zàng) 瓦砾(lì) 地窖(jiào) 匍匐(pú fú) 僵(jiāng)硬舀(yǎo)水 腋(yè)窝精疲(pí)力竭(jié) 名副(fù)其实珍藏(cáng) 屏障(zhàng) 默契(mò qì) 耸(sǒng)立闪耀(yào) 柔(róu)和闪烁(shuò) 模(mú)样鞠躬(jū gōng) 颤巍巍(chàn wēi wēi) 惊扰(rǎo) 肃穆(mù) 永垂(chuí)不朽 第四课 予(yǔ)以给(jǐ)予赞誉(yù) 恍(huǎng)苦缀(zhuì)满琉璃(liú lí) 珐琅(fà láng) 朱鹭(lù) 眼花缭(liáo)乱惊骇(hài) 晨曦(xī) 瞥(piē)见赃(zāng)物不可名(míng)状荡(dàng)然 无存富丽堂皇(huáng) 丰功(gōng)伟业箱箧(qiè) 野蛮(mán) 第五课 残酷(kù) 发泄(xiè) 杀戮(lù) 纳粹(cuì) 悼(dào)念纯朴(pǔ) 哗哗(huā huā) 朝(cháo) 圣蜿蜒(wān yán) 屹(yì)立肃穆(mù) 恍惚(huǎng hū) 木然(rán) 融(róng)合悲哀(āi) 荒谬(miù) 盟誓(méng shì) 憧憬(chōng jǐng) 执(zhí)着响彻(chè)云霄(x iāo) 倾泻(qīng xiè) 缭(liáo)绕不绝同胞(bāo) 应邀(yāo) 感染(rǎn) 沉寂(jì) 反驳(bó) 血腥(xīng) 赤裸裸(luǒluǒ) 果酱(jiàng) 第二单元 第六课 憎恶(zēng wù) 隐鼠(yǐn shǔ) 忘却(què) 倘(tǎng)使絮(xù)说搁(gē)置规矩(guī ju) 惶(huáng)急辟(pì)头烦琐(fán suǒ) 磨(mó)难投掷(zhì) 骇(hài)然劫掳(lǔ) 针灸(jiǔ) 疮疤(chuāng bā) 深不可测(cè) 淡薄(bó) 诘(jié)问惧惮(dàn) 哀悼(āi dào) 渴慕(kě mù) 和蔼(ǎi) 咒骂(zhòu mà) 疏懒(lǎn) 霹雳(pī lì) 震悚(sǒng)怨(yuàn)恨粗拙(zhuō) 干戚(qī) 孤孀(shuāng) 第七课 交卸(xiè) 祸(huò)不单行奔(bēn)丧狼藉(jí) 簌(sù)簌典(diǎn)质亏(kuī)空惨(cǎn) 淡赋(fù)闲勾(gōu)留妥(tuǒ)贴踌躇(chóu chú) 警(jǐng)醒蹒跚(pán shān) 一股脑(nǎo)儿颓(tuí)唐触(chù)目伤怀情郁(yù)于中琐屑(suǒxia) 晶莹(yíng) 第八课 麻筋(jīn)草鞋凹凼(dàng) 门槛(kǎn) 涎(xián)水唿嗒(hū dā) 低眉(méi)顺眼角票(piào) 微(wēi)不足道卵(luǎn)石揩(kāi)汗铜盏(zhǎn) 破(pò)土筹(chóu)划砌(qì)墙黏 (nián)性尴尬(gān gà) 撬(qiào)棍叮嘱(zhǔ) 大庭(tíng)广众嘎叽(gā jī) 倔(juè)强庄稼茬(chá)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新人教版

10.信客 目标定向: 1.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思想内容。 2.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3.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树立诚信为本的做人理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信客的职业道德和优秀品格。 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品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入境生趣 师:大家现在写信吗? (生答) 师: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已经很少再用笔和纸来写信了,改为发电子邮件,甚至实时地通过QQ或MSN等进行沟通和信息传递。你可能想像不到,在过去,邮局出现之前人们是如何传递信件的。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余秋雨笔下的《信客》,一方面,能够了解过去的信息沟通方式,另一方面,这是一篇以诚信为主题的文章,我们读来从中能接受到诚信的教育。 二、作者介绍 我们在走进《信客》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作者余秋雨:(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作者简介”部分)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作品:《行者无疆》,从书房《出走十五年》,进行了一次漫长的《文化苦旅》。在渡《霜冷长河》时,无意捡拾到一些《文明的碎片》,不禁发出《千年一叹》。后来他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进了《山居笔记》 三、自学生疑,字词注音 认识了作者,我们就正式走进《信客》的世界。现在先请大家听读课文并找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字词、多音字,然后回答有关问题。(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课文朗读) 1.字词注音:

嫉妒(jídù )è(噩)耗猝然(cù)jì li3ng(伎俩) 昏厥(jué)连声nuò nuò (诺诺)文绉绉(zhōu) 颠pèi(沛)吊唁(y4n)焦zhuó(灼)诘问(jié) 时 m2o(髦)唏嘘(xīxū) 2.多音字辨析: 积累lěi 四、学习释疑,回答问题 (1)掌握了有关字词,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去,一起寻找信息。信客是怎样一种职业?明确: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 (2)原来信客是城乡之间捎物带信的特殊的私人职业,那么,如果我要为一个落后的村子招聘一位信客,我的招聘启事应该怎么写?什么样的人才符合条件?我这里有张招聘表,大家帮我填完整吧。(活动——填写招聘启事) 职位――信客 学历――能识文断字 职位描述――主要负责乡村城市间的信、物的传递;还要代读代写书信;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时,还要帮忙处理后事、安慰家属。 职位要求(职业道德)――信,诚信,信用 (3)从我们填写的招聘启事,我们可以看出,信客,最注重的是什么?(从原文中找语句回答) 明确:“信”。原文: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千万别学我。 五、点难拨疑,合作讨论: (1)那么作者又是怎么样刻画这位至始至终讲求诚信的信客的?重点写了他的哪些事? (不论标准答案,学生自由发挥。) (2)作者后来写信客不当信客后当了老师、校长,为什么他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当校长都是好样的? 明确:因为他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深察世故,很能体谅人,很快成了这所小学的主心骨。 (3)如此优秀的,受人爱戴的信客为什么临终留下遗言,要与不够诚信、坏了名誉的老信客葬在一起呢? 明确:因为信客理解老信客,同情他,敬重他,感激他。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老王》导学案 作者:宋林涛时间:2012-08-15 14:10:09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九课《老王》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 2、自主阅读,形成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见解。 3、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老王的性格特点,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人,能以平等的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看待社会上的弱者。 【教学方法】自读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作者 作者及背景介绍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写作背景:文章写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动乱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2、字词部分 A.注音: 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 B.解词: 塌败: 滞笨: 取缔: 愧怍: 3、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请学生齐声朗读1---4自然段,并思考:作者向我们介绍了老王的哪些情况?这些信息让我们可以看出老王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并试着填写表中的内容。 个人基本情况表 姓名: 职业: 家庭成员: 外貌特征: 家庭住址: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二)初读课文,走进老王 (三)深入探究,品味老王 1.快速跳读课文第5段到第16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互相补充,找到作者主要选取了老王的哪些事情来表现他的善良? 2老王之所以会这样善待“我”,是因为“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思考一个问题:“我”的善良体现在哪些事上? (四)、体味情感,怀念老王 1、心地善良老实厚道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注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是怎样理解她的感受的? (五)走进生活,关注老王 其实像老王这样的需要我们关注和爱护的人,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一起回想一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呢?如果有,请你讲述一下他(她)的故事,如果没有,请你就对如何善待他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布置作业,寻找老王 仔细观察身边的受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Lesson 10 letter guest teaching plan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3篇 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2、篇章2:信客范文(2020版) 3、篇章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信客》教案 篇章1:信客范本标准版 知识目标:1、体察信客的语言、行动和心理。领悟他的品格和精神。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能力目标:学会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直无 私的品格。

教育目标:培养学生洁身自好、待人宽容、任劳任怨等的品质。 重点难点:感受本文的语言。抓取人物的品格。 策略和方法:朗读法、引导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一、导入。 请大家回想一下,有什麽职业是过去有而现在已逐渐消失了的?为什麽?(因为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他们了。或者他们已经落伍了。)那麽,我么今天要讲的《信客》,也正是这样一种职业。大家就来看一下,“信客”到底是做什麽的? 二、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就不读了,提前让大家回去预习了。现在再给大家一点时间,快速浏览一下本文,并且找出信客是做什麽的?这行职业有何特点?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都能找出来,但是概括的语言并不是很简练。但是,对于职业的特点,却总结的不好。好像学生还摸不着门路。) 1)、信客信客就在一个信字——诚信无私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归纳

三峡知识点归纳 一.词语注释 自:在略无:毫无阙:同“缺”中断。略无:毫无重:重重。 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高山。自:这里是“如果”的意思。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至于:到文言助词,承接上文,加以提示。襄:漫上。陵:山陵。 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或:有时。王命:皇帝的命令。宣:传达。 白帝:城名,今在四川省奉节县东边的山上。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御:驾驶。疾:快。虽:即使。 素湍(tuān):白色的急流绝巘(yǎn):极高的山峰。悬泉:从山崖上流下好像悬挂着的泉水。漱: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良:实在。晴初:天刚晴。霜旦:下霜的早晨。旦:早晨。肃:寂静。涧:山涧。 属(zh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长啸:放声长叫。凄异:凄惨怪异。空谷:(在)空荡的山谷。响:回声。哀转:悲哀婉转。转:同“啭”,猿啸。 三声:几声(虚数)。沾:沾湿。裳(shāng):衣裳。误区:不读cháng,读shāng 二、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古义:有时;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3.虽乘奔御风(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4.泪沾裳(裳古义:古人的下衣;今义:衣服) 5.不以疾也(疾古义:快; 今义:疾病) 三、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写作“山献”)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 ③清:回清倒影(清波)清荣峻茂(水清) ④其:其间千两百里(指示代词这)飞漱其间(代词它们) ⑤三: 巴东三峡巫峡长(三个)猿鸣三声泪沾裳(虚数几) 四、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这里指中断)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 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将降霜)4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5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的水)6.至于夏水襄陵(水:名词用作动词指涨水)7.有时朝发白帝(朝:名词用作状语指在早晨)8.暮到江陵(暮:名词用作状语指在傍晚) 9.每至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指下霜) 五、特殊句式 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六、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译:即使骑着快马,驾着风,感觉也没有坐船快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译: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山丘,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断了。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 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三峡》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 课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重岩一作:重峦)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暮到一作:暮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并尝试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重点: 1、深入解读文章内容,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激情 教学难点:

1、理解和掌握大量的文言语汇 2、围绕课文内容展开想象直至当堂成诵 教学构思: 充分突出主体性教学,通过让学生主动去探究、讨论、辨析,发表自己的见解,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求知欲;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点评与小结,使学生完成由掌握知识到发展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过渡。通过朗读品味,培养学生赏析文章的方法以及良好的审美趣味,力求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由李白诗《早发白帝城》导入。简单了解三峡知识。 作者介绍: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的地理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 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懂得重点字词意思,读通读顺文章。 1、学生自由通读,选一名同学试读,其他帮助正音。黑板上补充: 阙(quē) 叠嶂(zhàng) 襄(xiāng)陵 2、选出一名同学,说一说文章意思,其他帮助纠正。黑板上补充: 自非:如果阻绝:断或:有时虽:即使良:实在肃:寂静绝:极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3课唐诗五首赏析

【野望唐王绩】 (1)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1)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2)诗人在现实生活中辗转漂泊,彷徨苦闷,找不到精神归宿,(1分)又没有真正的知己,(1分)所以只得“长歌怀采薇”,即放声高歌,追怀伯夷、叔齐那样的隐逸高士,引为神交密友。(2分) 1、“东皋薄暮望,”点明时间、地点、事件。 2、“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表现了孤独抑郁的心情。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 4、本诗写景有特色? 颔联写的是秋野静景,颈联写的是秋野动景,以动衬静,意境更显静谧。 5、“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 ⑴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⑵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4分)3)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5.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 7.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4分) 8.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2分) 【参考答案】 ⑴①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起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②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⑵颔联写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3)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1分)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1分)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2分) 5.描绘了一幅满天秋色(江天寥阔、山清水秀,水波清冷)、峰峦叠嶂的富有诗意的山水画。 (2分,符全诗意即可) 7.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山川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驱犊归家,猎人满载而回,似乎兴致盎然。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8.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黄鹤楼 16、诗歌的一、二两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 17、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气势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天晴时登楼眺望,由渺不可知的感受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 C.尾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思绪,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16、一、二两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各2分。 17、B.后四句为实写之景。2分。 2.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Ⅴ”,错误的打“Ⅹ”A.诗的前两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3.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4.这首诗的前四句中,“黄鹤”三见,“突”字重出,是否有重复之嫌,为什么? 5.五、六句写登楼所见的实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述出来。 1.1指(汉阳林木)清晰可数(或“分明的样子”)2故乡2.A.Ⅴ B。Ⅹ C。Ⅹ D。Ⅹ 3.“愁”字。全诗意境开阔,吊古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尾联将“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萦回无尽、百感茫茫的忧思之情。 4.不重复。由于气势贯通,自然天成,读来并不感到重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人教版【第11课中国石拱桥】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xiáo河匀称chèn 惟妙惟肖xiào 点拨:注意多音字“称”的读音,“肖”不要误读成xiao. 2.解释下列词语。 (1) 匀称:均匀,比例和谐。 (2) 古朴:朴素而有古代风格。 (3) 惟妙惟肖:形容雕刻得十分精妙逼真。 (4) 巧妙绝伦:(方法或技术等)灵巧高明,独一无二。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说明文(体裁),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称谓),着有《中国古桥与新桥》。 【第12课桥之美】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颐yí和园浮萍píng 2.解释下列词语。 (1) 煞它风景:破坏人的兴致。 (2) 驻足:停止脚步。 (3)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相差虽小,而造成的误差或错误极大。 3.用恰当词语填空。 石拱桥自身的结构就很美:圆的桥洞、方的石块、弧的桥背,方、圆之间相处和谐、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桥之美》的作者是着名艺术大师吴冠中。 【第13课苏州园林】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轩榭xuān xiè 嶙峋lín xún 镂lòu空 蔷薇qiáng wēi 2.解释下列词语。 (1) 嶙峋:枯瘦的样子。 (2)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3) 败笔: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4) 雷同:指不该相同而相同。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九课 老王

教学目标 1.以善良体察善良,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 2.理解、积累“惶恐、荒僻、滞笨、愧作”等词语。 3.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 4.探究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段落的有序安排。整体把握课文,体察人物思想感情。 5.揣摩本文意味深长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不幸者的同情、关爱的思想感情,激发爱心。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 1.自读点拨法。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通过叙写与车夫老王的交往片断;刻画了虽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的老王形象。学生诵读中以善良体察善良,感悟情感,陶治性情。教师点拨、突出作品提出的关怀不幸者的写作意旨。 2.合作探究法。阅读中关乎作品情感、材料组织等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研讨解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及胶片、打印好的文字资料 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 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杨绛女士的《老王》将通过与车夫的交往,为我们诠释这一并不深奥的生活命题。 二、指导自读,把握文意 1.投影显示生字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1)注音 塌败取缔伛翳骷髅绷滞笨愧怍 (2)释义 塌败滞笨取缔愧怍 2.学生所读课文,以善良体察善良,领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 听读中发挥想像,头脑中再现鲜活的人物形象。 思考:本文是写人记事的散文,那么见于文中的老王是怎样一个形象呢?请学生自读课文谈出自己的阅读感知。作者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归结: 从课文写老王的生活片断可以看出,老王穷苦卑微却纯朴善良。他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他的眼睛又不好,一生凄凉艰难,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不幸者。但是老王心好,老实厚道,有良心,关心人。他需要钱,可是做生意从不多收一分钱,而且非常讲感情,讲仁义,常愿意尽义务,或者少收钱,是一个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的极其纯朴的好人。 作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不是冷漠、蔑视而是本着平等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去关心、爱护他。知道老王有夜盲症,就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3.学生分段诵读课文,概括要点,列出提纲。 教师作阅读提示:课文以“我”与老王的交往为线索,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条理有序,一脉相承。 学生归结:课文开头四段先写老王的职业生活缺陷、居住条件等情况。下面三段则回忆老王的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