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

摘要:地缘政治是分析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视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地

缘政治学逐渐复苏,发展成为全球地缘政治学。从全球地缘政治视野中,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政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地缘政治形势要求中国外交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应付新形势的需要。通过考察中国周边外交思维的变化,特别是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周边外交中逐步生长起来的新外交思维,我们得出结论: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区域多边制度主义应当成为中国在周边地区的重要外交战略,这是地缘政治变动的客观要求和中国外交新思维的

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地缘政治;外交战略

一、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旋转地球仪,环视中国的版图,你立马会发现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有意思。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海洋边缘,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央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亚洲面积的四分之一,这种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天然有利条件。但是,中国面临的地缘政治形势并不容乐观。

从地缘区位上讲,中国被众多国家所包围,北有老牌帝国俄罗斯,东北方向有充满变数的朝鲜半岛,南面是新近在崛起的印度和越南等国,还有一个强大的日本守在我们门口。我们再来眺望一下,在中国的周边还有一些随时都可能“投敌”的南洋国家和动荡的阿富汗,以及势力无所不在的美国。目前国际共产主义处于极度低潮时期,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在向西方国家看齐,发展中国家分化、西化倾向明显,中国不得不承认处于比较严峻的国际政治地理环境之中。

二、直接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或地区及我国对各自采取的外交战略

(一)美国

从地图上来看,美国不应列为影响我国地缘政治的国家,但是美国是当今世

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对中国而言,发展对美关系一直是其外交之中的“重中之重”。

美国人曾提到,在构筑以它为主导的欧亚大陆地缘战略新格局中,与中国的政治合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美国在各个大国之间搞力量均衡,防止出现任何一个国家来挑战美国的霸权地位。近年来,随着中国在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美国国内展开了对中国采取“接触”抑或“遏制”的大辩论。考虑到中国在整个东亚、中亚、南亚所具有的巨大潜在影响和日本在本地区不获信任的政治孤立状况,美国必须彻底放弃“遏制”或敌视中国的政策,而要与中国展开政治对话与合作,不得不建立一个比较成熟的战略关系---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二)日本

日本可以说是中国的门户,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对日关系一直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对日战略,可以说很理性,并没有因为日本国内一些右翼势力对二战期间所犯下的历史罪行一直持顽固态度以及小泉等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而怀恨在心,煽动国内人民的仇恨情绪。

在经济上,我国应继续坚持不以政治干扰影响经贸关系的原则。中日自恢复正常外交关系以来,中日贸易额增加了 60多倍。所以中国应进一步扩大中日经贸合作领域,加强民间经济交流,建立两国之间牢固的经济关系。在文化上,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各国层次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利用两国几千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和文化上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加深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大力培植民间友好力量,这是发展中日关系的一条重要经验。在政治上,继续坚持提出“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口号,以中美建立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为契机,明确反对日本走向军事大国的任何企图和举措,不断加强对相互战略的理解和深化,来促使日本政治关系的稳定发展。

(三)朝鲜半岛

自近代以来,朝鲜半岛一直是东北亚国家相互争夺的地缘政治焦点,成为东北亚局势流变动荡的关键性诱因。对此,中国付出了沉重代价,有时几近亡国。

正是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冷战时期,中朝并肩作战,阻止了美国越过“三八线”,并把美国直接威胁中国安全的企图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冷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全球性对抗的消逝,但东北亚局势仍然紧张,对峙局面仍然存在。从总体上看,这种框架是相对稳定的,处于非敌非友的态势。但是半岛形势错综

复杂,无论统一后美军撤出与否,都可能对中国带来影响。而且,朝核危机也折射出了中国与半岛国家尤其是与朝鲜之间存在着相当分歧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互不信任,反映出中朝关系尚存在一定问题的客观现状。朝鲜半岛历来是我国的战略利益地区,其去向与我国利益攸关。

(四)俄罗斯和中亚

中俄两国由于地缘政治的原因,历史上就曾发生过多次纠葛和冲突,中国也多次受到俄国的宰割。1991 年岁末,苏联解体,俄罗斯独立,中俄顺利实现了由中苏关系向中俄关系的平稳过渡。冷战后,虽然俄罗斯的经济受到了影响,但是它的军事势力在世界上还是屈指可数的。

从地缘政治上看,中亚地区是亚欧大陆的战略要道,是中东石油的重要陆路运输线。由于前苏联解体和外部势力的介入,以及塔吉克斯坦内乱、阿富汗内战的影响,使得中亚地区的民族、宗教、资源和领土等方面矛盾比较突出,导致这一地区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活动猖獗。这些邪恶势力同时也威胁到邻国的社会安全和地区稳定。中国在中亚问题上的核心是保证中亚地区的地区稳定,防止该地区宗教极端主义和分裂主义势力威胁中国的西部安全,保障中国在必要时能获得中亚的能源供应。要达成上述目标,最好的策略是大力推动中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在该地区发挥经济上的主导作用,以经济上的利益牵制美国的政治经济渗透,密切与中亚五国的经济联系。

(五)南亚和东南亚

南亚次大陆在地缘上也与我国安全又密切关系。温家宝总理于 2005 年 4 月对印度进行了正式访问,双方签署了《联合声明》,中印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和南亚国家加强合作有利于亚洲政治局势的稳定和团结,作为互邻的地区,从国家安全的角度而言,彼此建立相互信任、携手合作的关系,对于促进地区稳定、经济发展都有利。中国和南亚是国际新格局中正在崛起的力量,这对第三世界具有特殊意义。加强合作对于维护彼此的权益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中国还必须加强同巴基斯坦、缅甸的战略合作,这样才能维护西南边疆的稳定。

在地缘政治上讲,东南亚扼守了太平洋到印度洋的通道,如果任何一个国家想控制这两大洋之中的任何一个,都必须要控制东南亚,否则就不可能完全达到在该地区的势力存在。东南亚是中国的战略核心区,其重要性不亚于台湾。台湾在地缘政治上给我们提供了突破第一岛链的战略基地,而且拥有了东海油气田的战略后方,有了和日本对抗的基地。而东南亚是我们前出印度洋的咽喉,这个位

置就像一只大手死死的掐住了我们通往印度洋的通道,印度洋是我们能源海上通道和非洲地区的必经之地,所以中国应继续加强与东盟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以经贸交流的加强巩固和发展双边的政治关系。

三、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政策的影响

地缘政治环境,对中国国内的政治生态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由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迫使中国不得不长期维持一个高度集权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并过渡强调保持国内稳定,以促成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从而忽视对世界范围内普世价值的遵从。籍以高度行政集权模式降低公共政策与民众期待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削弱政府在面临国内和国际挑战时做出正确判断和坚决回应能力的可能。

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还导致中国外交必须学会和适应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的艺术并对有关争议采取谨慎和容忍策略,这也合理地解释了中国在海洋争端中奉行“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战略的理论形成过程。

四、构建超地缘的国家战略

中国要降低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对国家的不利影响,除传统的平衡大国关系、立足东亚,推进睦邻友好战略、奉行独立自主的多边外交外还必须构建以金融、文化和媒体力量为主要元素的超地缘的国家战略。建立独立、自由、开放的媒体平台,在国家传播领域形成民众积极参与、媒体自由讨论、学者借智创新、官方扬弃施政的良性互动氛围。这既有利于在重大国内和国际挑战面前集中民智,也有利于外界了解中国真实的民意,从而提高国家的话语权。不同渠道表达的不同观点还将为中国外交赢得更多的回旋空间。

参考文献:

[1]白桦.地缘政治视角下的中国石油外交战略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6.

[2]曹飞.中亚国家政局演变中的大国博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3]姚勤华,戴轶尘.中国与中亚地缘政治关系新析[J].俄罗斯研究,2004,(1).

[4]于朝晖.整合公共外交[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5]韩波.论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中国地缘战略[D].青岛:青岛大学,2007.

[6]庞彦,卢武铉.“和平繁荣政策”与韩朝关系发展研究[D].延边:延边大学,2007.

[7]郝军学.初探外交能力与中国外交[D].北京:外交学院,2007.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 一,在地缘政治上,中国处于世界政治新版块的中心区域 在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深刻调整中,亚太地区无疑是对美国全球利益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核心地区。然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安全威胁几乎都来自亚太地区:该地区是对美国安全构成致命威胁的国际恐怖势力的滋生地和集中地,是对美国安全构成现实威胁的所谓三个“邪恶轴心国”的分布地,也是因大国崛起可能对美国长远安全利益构成挑战的地区,还是对美国经济安全尤其是能源安全产生最重要影响的地区。因此,美国已将全球战略重点东移,确保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实现。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地缘政治上,中国扼守亚洲东部,是美国推行欧亚大战略并企图将东西两线联为一体的重要屏障;在地区局势上,中国是美国解决亚太地区所关注问题时必须借重与合作的重点对象;在双边关系上,中美两国特殊的安全联系和复杂的利益冲突,使美国对华始终怀有一种矛盾心态,对华政策表现出明显的两面性:中国是美国既要进行建设性合作、又需要加以防范的国家。 二,在周边环境上,中国周边主要地缘版块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 亚太地区主要地缘版块战略地位的明显提升,既是该地区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的导因,又是该地区主导世界政治舞台的体现。 中东地区因其复杂和特殊的矛盾而成为世界矛盾冲突最激烈的地区。美国以伊拉克为突破口推进所谓“民主化”改造,可是巴以冲突的时起时伏,使该地区成为牵动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火药桶”。国际恐怖势力的猖獗和民族宗教矛盾的泛起,使这一地区成为影响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关键地区。国际恐怖势力的全球性、严密性、诡秘性和狂热性,决定了国际反恐斗争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决定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中亚仍将是世界地缘政治最敏感的地区之一。 南亚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处在恐怖与反恐怖的矛盾交汇点上,印巴两国在强力扩充军备战略的驱动下,双方的矛盾摩擦将呈现复杂化和长期化的趋势,使南亚大陆笼罩在纷争与冲突的阴云中。 东南亚地区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人文环境,使该地区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泛滥的重灾区和反恐斗争的“第二战场”。东盟区域合作的不断发展,“1O+3”(即泰国、印尼、马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

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透析 可以说,世界诸大国中,中国的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最为恶劣。2.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分布着利害交织的15个国家,其中2个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1.8万多公里海界对面的6个国家中,至少有4个国家与中国存在领土争议。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崛起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崛起所面临的国际体系压力也与日俱增,这种压力首先表现为中国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频繁爆发,如最近发生的“黄岩岛事件”就是一个例子,中国周边地缘战略安全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实施,这种严峻形势更加凸显。当前中国的周边地缘安全环境可谓冷战结束20年来最为严峻的时期。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形势呢?我们该如何突破这种困境呢? 从历史视角来看,中国当前的周边地缘战略环境源于近代以来的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笔者认为,中国周边地缘战略环境的演变大约可分为3个阶段: (一)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东亚“朝贡体系”崩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视为中国近代以来地缘环境的第一阶段。这是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经过激烈的抗争,古老的中国终于突破西方的围堵,重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重塑了东亚地缘战略环境结构。 (二)第二阶段从1949年至1991年冷战结束,这是一个调整的阶段,中国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努力调整其国际角色,较好地适应了美苏争霸的地缘战略环境,并成功转型生存下来。 (三)从1991年起至2030年左右为第三阶段,这是中国努力突破西方新的一轮围堵,实现和平崛起的阶段。这个阶段中国的周边地缘环境将呈现从动荡渐趋于稳定的特点。当前的中国周边地缘环境正处在第三阶段的“时间中值”位置上,也即由不稳定趋向稳定的时间节点上。这个节点在宏观上表现为当前中国和平崛起进程遭遇现存的国际体系的空前挑战,在微观上则表现为周边地缘环境中诸多不稳定因素能量的集中释放,周边安全问题频发。中国面临的诸多周边安全问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伴随着中国战略崛起的进程。这些问题中既有周边区域内国家的双边、多边因素,也有国际体系内权力转移的因素。

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择

夹缝与支轴──乌克兰的地缘政治环境与选 择 姜长斌,孙景民 2011-2-24 20:54:30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 2000年第2期 一乌克兰的地缘政治意义 20世纪初,英国牛津大学地理教授、现代地缘政治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麦金德(H.Mackinder)警示世人:“政治的进程是驱动和导航两种力量的产物。这种驱动的动量源于过去,它植根于一个民族的特质和传统的历史之中。而今天则是通过经济的欲求和地理的机遇引导政治的动向。政治家与外交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在于他们是否认识到了这些不可抗拒的力量”1。他以自信的口吻推出了一个著名的三段式警句,这个警句在20世纪初几乎掀起一阵狂潮,直到现在其余音还响在许多政治家的耳畔:“谁统治东欧谁便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主宰全世界”2。这里所说的“世界岛”,是指欧洲、亚洲和非洲,这片大陆拥有最大的土地面积和人口,是世界历史主要舞台之所在。所谓“心脏地带”,麦金德的界定有点捉摸不定,但大致是指从西伯利亚冰冻的平坦海岸,一直伸展到俾路支斯坦和波斯的酷热的陡立海岸,到海上不能到达的地带3。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纳粹德国的地缘政治学家豪斯浩弗把“心脏地带”描绘成“破碎地带”,他声称位于这个“破碎地带”的林立的小国往往妨碍大国的成长,因此生机盎然的大国应该“吸收”周围那些尚无能力发展成熟的政治结构的小国4。豪斯浩弗的观点为希特勒入侵东欧、苏联所处的这片“心脏地带”提供了理论依据。 乌克兰恰好处在“心脏地带”的中心位置,因此,历史上欧亚大陆强大的民族或力量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盯向乌克兰。大约从14-15世纪起,当乌克兰人开始作为一个具有独特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的独立的民族共同体而出现的时

形势与政策_地缘政治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地缘政治学又称“地理政治学”。 要谈中国地地缘政治,我们就必须先分析他所处的地理位置。它处在一个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上(即处于陆权论的核心地带,又处于边缘地带,同时对于海权论而言它又有着广阔的领海和漫长的海岸线),而且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所以中国面临着一个较为复杂和严峻的地缘政治问题。按照地理位置我们可将这一问题氛围东、西、南、北四线。 北线对于中国来说是压力最小的一个方向。中国北部与俄罗斯联邦和蒙古共和国有着漫长的陆地分界线。虽然有如此漫长的陆地分界线,但在最近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与这两个国家并没有的发生过较大的分歧和争议。一方面,随着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加深,就政治而言中国北线的这种安定局势是相对稳定的。另一方面,蒙古作为一个夹在两个大国之间的一个小国,在这两个国家友好相处的格局下,也不可能对中国以及俄罗斯的政治地位及国家安全有太大威胁。即使这样,我们也需要注意日本的一些小动作。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于近日访问了蒙古,这个可能跟中日钓鱼岛争端有一定程度的关系,中国也需要在这方面给关注,以确保中国在北线的这么一个地缘政治优势。 中国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与中亚五国和印度接壤。对于西线,中国面临着两大问题:一个是反恐,另一个就是与印度的领土争端问题。塔吉克斯坦等国是上合组织成员国会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和中国、俄罗斯等定期举行联合军演以及一些反恐演习,而且中国与巴基斯坦一直沿袭着时代友好。由于地理等原因使得这一区域经常会有东突势力活动,这对于我国(尤其是新疆)的社会安定有较大威胁。所以,我国应该在这一地区的反恐问题上下大气力。印度,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近些年来同中国一样有了迅猛的发展。印度虽然在军事武器自主科研方面和中国有一定差距,但它是西欧国家、美国和俄罗斯的一个主要军备购买商。所以说,印度的军事实力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中国与印度在领土上有一定的争端,再加上他有如此雄厚的军事实力和较强的综合国力,因此不能排除中国与印度发生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南部通过广西和云南与东南亚各国接壤,同时又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隔海相望。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随着经济方面互信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

中国历史上地缘政治格局三个阶段首先说个人看法。 我认为中国最好的结果是成为东亚地区的领头羊,东亚共同体的盟主;至于什么接替美帝成为世界霸主,如果按照现在的路径我个人非常不看好;即使当上了,无非是第二个毛子而已,持久不了。 为什么呢? 奥根斯基的霸权转移理论和马汉的海权论,都强调一个持久霸权的基础建立在本国充足的“安全盈余”上,即本国基本不必担心本土遭到入侵。符合这样条件的国家,比如岛国(大英)或单一大陆霸权国(美帝),都有当霸主的天命。其实从这个角度看,澳大利亚也有,可惜没赶上称霸的年代。 安全不足的国家,最好的结局是地区强国、地区盟主。由于其安全不足,对内一切政治经济都给“维护国家安全”让路,容易形成集权军国主义和狂热民族主义;对外疑神疑鬼,同时又处处被其他游戏玩家警惕。如此两点,难以崛起为持久的霸权。典型代表是德国。 俾斯麦看得门儿清,所以他避免一切可能刺激大英的做法,而设法让大英接受德国在欧陆的领导地位。但是威廉二世和下面的比洛一干崽卖爷田不心疼,作为一个先天后天都是安全不足的国家非要嚷嚷着当世界大国。然后两次世界大战把德国打清醒了,老老实实当欧陆老大,把一体化建设当作盟主资本,才是王道。 中国,从1840年以来就处在严重的安全不足中,周边超级大国、次级大国、地区强国围了一圈,个个都有雄心壮志,稍有不慎就会重蹈威廉二世的餐具。因此,我的个人看法是,中国的地缘环境具有天然安全不足的特点,这是崛起的硬伤。 从全球来看,国际局势从来都是“春秋战国”。势均力敌的强国之间还能保持春秋争霸的体面,开一些“和会”,签一些“公约”。强国对于弱国则纯粹是战国灭国战的架势,早年是割地赔款,现在是搞“巴尔干化”和“可控混乱”。但是从历史来看,大国争雄则更像是对弈,有布局、有中盘、有收官,所谓“三百年河东,三百年河西”,某些乘乱而起的强权未必能笑到最后,某些中落的帝国则注定要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h1 -- -- 本站首页 免费课件 免费试题 整册教案 教育资讯 计划总结 英语角 幼儿教育 文书写作 海量教案 免费论文

网站地图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语文科数学科英语科政治科物理科化学科地理科历史科生物科中考备战高考备战高考试题中考试题教学论文作文园地

教学论文 经济论文 理工论文 管理论文 法律论文 行政论文 艺术论文 医学论文 文史论文 农科论文 英语论文 课程改革 教育法规 教育管理 家长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3edu教育网免费论文行政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正文3edu教育网,百万资源,完全免费,无需注册,天天更新!

地缘政治下的中国战略选择 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作为海陆兼备的国家,正处于地缘政治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历史和现实决定了中国的地缘政治选择不会违背和平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国坚持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地缘政治的概念地缘政治学兴起于19世纪末,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全球扩张和西方列强的政治利益需要而产生和演变的。由于时代和国家利益的差异,对地缘政治的涵义可以说是众所纷纭。我国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门以地理分析为基础,专门研究国际政治力量与地球自然性质之间内在联系的学问”。地缘政治的研究对象是国家或国家集团,研究的重点是国家安全、对外战略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其理论核心是强调获取既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使本国在激烈的国际角逐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即地理因素对国家权力的重要作用。在地缘政治中,以是否有利于国家的利益为标准来区分敌友关系。对国家利益有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朋友,对国家利益不利的,就是地缘政治上的敌人。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二、中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 1.有利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雄踞亚洲东海岸,位居远东的中间部分,具有漫长的属于中纬度的海岸线,辽阔的版图几乎占据了四分之一的亚洲面积,这种地理位置为中国提供了在亚洲乃至整个亚太地区生长、发展和壮大的优越条件。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和平方式同大多数邻国解决了领土和领海争端,建立了多元化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促进了周边和平稳定的局面。目前,在东北方向上,中国与韩国、日本明确了战略伙伴关系,而且还构建了中日韩三国伙伴关系。在东南和西南方向上,中国和菲律宾、印度、越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此外,中国还与东南亚地区最大国际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确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西北方向上,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达成了战略伙伴关系。这些战略伙伴关系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为中国维护

中国外交威胁与挑战

国际 1、美国重返亚洲,合围中国。 如今,亚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地位正在大幅上升,甚至可以说亚太地区已逐渐成为世界地缘政治中心,基于此,美亚太战略调整以恢复、保持和强化美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影响为目标,以平衡、制约中国不断上升的地区地位、作用和影响为内容,以维护、强化与盟国的关系并争取东南亚、中亚和南亚国家为手段,对中国在亚太的利益、地位、作用和影响构成挑战和威胁。美国一方面大肆炒作中国威胁论。另一方面,加强与日韩等国的盟友关系,向东南亚国家进行军售,以及在亚太部署大量先进军事装备。美国已经在中国周边构建起了全方位的包围圈。中国在亚洲尤其是东亚的生存空间受到很大挤压,如何顺利实现突围至关重要。 2、地缘环境恶化,周边局势复杂多变 一方面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也是主权纠纷关系最为复杂的国家之一。除了海上的争端,中国还与印度、不丹等国家在陆地疆域上存在争议。另一方面,中国周边强国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其中中日两国之间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矛盾,俄罗斯采取东西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印度则抱定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态。如果中国坚持和平政策,中国领土便极易被侵占;而如果中国最终选择非和平方式,作为强者的中国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国际上将掀起新一轮遏制打压中国的狂潮。因此,化解周边困境、营造和谐周边的确要认真考量、谨慎应对。 3、结构性压力与挑战日益严峻,发展中国家集团出现分化 新兴大国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冲击现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因而,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结构性冲突不可避免。一方面,在全球化时代,许多国际性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中国的参与;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竭力遏制中国的发展,既通过鼓噪中国威胁论为中国的现代化营造不利的国际舆论环境,又围绕贸易、环保、人权、军事等方面不断向中国施压 与此同时,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厚的传统友谊正在经受考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发展中国家利益日趋多元化,中国的快速发展也难免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生局部碰撞或冲突。 当中既有西方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的挑拨离间,也有因中国无法完全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期待而招致的不满。 国内 1、中国自身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自身实力的壮大既是中国和平发展外交战略的落脚点,也是其实施的必要条件。目前来说,中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进: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亟待完善,创新能力不强,政治改革明显迟缓,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升,等。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为中国外交的突破带来困难 2、中国外交体系亟待完善 中国的现代外交起步较晚,而且是在探索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道路,因而,中国外交不可避免地存在若干不足。其一,外交理论研究与实践脱节,外交理论研究的支持力度仍显不足,外交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现象依然突出。其二,外交方式亟待丰富和拓展。目前,中国仍以传统外交方式为主,以官方形式为主,外交意识不足。其三、外交透明度和公信力急需提高。这极易造成民众对于中国外交的误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外交的公信力。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考研政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试卷23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其中,规定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 (分数:2.00) A.主权和领土完整 B.领海主权√ C.司法主权 D.关税主权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属于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英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如:割占香港岛,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外国船舰可在中国领海自由航行,破坏了中国的领海主权;外国人在华不受中国法律管束,享受领事裁判权,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协定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等。B选项正确。 3.近代以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方式是 (分数:2.00) A.经济掠夺 B.政治控制 C.军事侵略√ D.文化渗透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很小。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包括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其中,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C选项正确。本题虽然超越了《大纲解析》的范围,但是考生仍然需要了解,故增加了本题。 4.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是 (分数:2.00) A.早期维新思想家 B.洋务派√ C.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洋务运动的意义,是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洋务派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启者。为了培养新式外交、军事、科技人才,洋务派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B选项正确。 5.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似的因素是 (分数:2.00) A.发展资本主义 B.救亡图存√ C.强调变革 D.反帝反封建 解析:解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的背景,属于以理解性为主、识记性为辅的试题,难度适中。三者的相同点:都是在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时的民族救亡运动;都受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影响;都没有使中国走向独立富强;都对思想解放、民族觉醒有积极作用。故选项B正确。考生要注意本题还可以从多选题角度考查。 6.1920年,中国工人阶级政党最早的组织建立于 (分数:2.00)

地缘政治理论总结

1、地缘政治理论是把地理因素与政治结合在一起研究国际政治的一门学问。主要内容包括:(1)地理位置和空间对国家安全、政治行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决定作用。(2)国际政治中地理因素对国家间相互关系产生重要影响(3)地缘政治可以扩展国家权力空间(4)技术的发展可以改变地缘环境的利用方式。这一概念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人类地理学和政治地理学为前身,由瑞典地理学家契伦首创,用以表述国家政治权力的地缘基础。著名的地缘政治理论有马汉的海权理论、麦金德的心脏地区学说、杜黑的空权理论、豪斯浩弗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理论。生存空间理论曾为希特勒政权进行对外侵略所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边缘地带理论对美国遏制战略也产生重大影响。至今,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仍旧值得关注。 2、海权论19世纪末,由美国海军理论家和海军历史学家马汉创立的,主张要拥有并运用优势的海军和其它海上力量去控制海洋,以实现已方的战略目的的理论。主要观点包括:(1)海洋对于濒海国家是极端重要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因此应增强海上实力控制海上交通要道(2)国家海上实力的强弱取决于国家地理位置、自然条件、领土范围、人口数量、民族性格、政府政策六大要素。(3)制海权在海战中甚至在战争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为了夺取和保持制海权必须有正确的作战指导(4)根据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加勒比海、太平洋、大西洋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海权论适应了当时美国垄断资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也反映了一些海军建设和海战的共同规律,对美、英、日等海军强国的海洋战略具有重大影响。 3、麦金德哈尔福德.麦金德,英国地理学家,为英国近代地理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著有《历史的心理枢轴》、《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不列颠与不列颠的海洋》等。1887年被任命为牛津大学地理学教授。他认为地理学是探索人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科学,而且认为历史、地理分别研究时间和空间二者密不可分。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他认为陆海实力的较量一直是贯穿历史的主线,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 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名论断。十月革命后,此观点成为西方反苏的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它对国际关系的预测与现实并不相符,过分强调地理的支配作用也 有一定的不足。 4、陆权论1904年,英国学者麦金德在《历史中的地理学枢纽中》首次提出陆权理论。1919年,在其《民主的理想与现实》一书中首次提出世界岛和心脏地区的概念。并作出了“谁统治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谁统治大陆心脏,谁就能控制世界岛一欧亚大陆;谁控制世界岛,谁就能统治世界”的著 名论断。这种观点被德国地缘政治学家豪斯霍弗作了修改,提出了所谓“生存空间”论,成为后来“纳粹地缘政治学”扩张理论的基点。在二战期间,麦金德又修改了他的理论,把大西洋共同体包括进来,作为抵消欧亚大陆力量的总和的对立面,以对抗苏联。后来,斯拜克曼等人还提出,如果新工业中心和新交通枢纽沿着欧亚大陆的边缘发展,这里在战略上将有可能比心脏地区更为重要。他们的思想对陆权论的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斯皮克曼美国地缘政治学家,1925年任教于耶鲁大学,1935—1940年担任耶鲁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耶鲁国际研究所所长。早期研究社会学,后期转向地缘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他认为地缘政治学就是“以地理因素设计国家安全政策的研究”。1944年,通过对麦金德的“心脏地带”理论进行修正,他在《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学说,将中国、西欧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定义为边缘地区,认为这些边缘地区位于核心地区与海洋边缘之间,是陆权与海权之间的一大缓冲地区。因为边缘地带在人口、石油等战略资源方面很有优势,所以“谁控制了边缘地区,谁就能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能决定世界的命运。”他还强调权力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认为武力是强国的基础,国家的首要目标是赢得和维持权力地位,并在《美国在世界政治中的战略》公开宣传强权政策。斯皮克曼的思想一方面促进了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具有为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辩护的嫌疑。

中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新机遇论文

课程论文(2011-2012学年春季学期) 论文题目:当前大国关系 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任课教师: 班级:机制094 学号:0910020125 姓名:郭庆勇

课程论文格式要求(封皮的背面): 1.课程论文采用统一封面,以左侧为准装订成册。 2.课程论文一律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打印或使用标准A4复印纸手写稿形式上交。 3.论文打印的格式要求: 论文标题(使用隶书二号加黑;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分别使用宋体三号、四号及小四号并加加黑) 摘要、关键字(需使用宋体小四号) 正文(使用宋体小四号,行距20磅) 参考文献(使用宋体五号)

当前大国关系与我国外交面临的新挑战 摘要:当今社会,世界经济济与科技迅猛发展,国际局势也变得甚为微妙,世界正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这样的形势对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中国经济、外交进入全新阶段,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但是,国内形势与国际环境的深广变化,也使步入全新阶段的中国经济外交面临着多层面的问题与挑战。我国应当抓住机遇,同多边合作,才能在世界政治、经济活动中发挥大国作用。 关键词:国际形势金融危机共同发展战略安全 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数年,世界经济已经走出了衰退,总体出现正增长,经济开始逐步进入正常发展轨道,但世界经济依然延续调整态势,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主要国家经济形势与经济政策呈两极分化。 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88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5.47万亿美元,仅此于美国居世界第二,这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形成就,在中华民族发展史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更使中国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和国际矛盾的焦点。 而几年来,欧洲国家主权债务危机还在蔓延,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务达到了罕见的水平,仅希腊一国就需上千亿欧元的资金援助;另一边却是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当前,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正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但“9·11”事件后尤其是伊拉克战争以来,随着世界安全形势和地缘政治的演变,中国亚太安全态势也相应发生了一系列新变化。这种变化既给中国创造发展的新机遇,也使中国面临许多新挑战。G20地位的凸显,推动中等强国群体性崛起。 中国的周边政治格局总体态势良好,局部地区比较动荡。我们只有与周边和睦相处,才能共同繁荣发展,只有贯彻“与邻为善,与邻为伴”的外交方针和“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才能有长期稳定与和平。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周边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和矛盾所激化的隐患,扫除和平发展的一切障碍,积极参与亚洲多边及双边机制适用本国强大的综合国力,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发挥地区大国的作用,尽而实现中国的崛起。 如今的国际化安全态势,使我们中国面临的安全矛盾多元化和多层性。应该说,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既可以说是处于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也面临安全矛盾最为复杂的时期。主要表现为矛盾种类多,矛盾式样新,矛盾区域广,矛盾烈度大。我们既面临着传统安全矛盾,又面临着非传统安全矛盾;既面临着以“台独”为代表的分裂势力的现实威胁,又面临着以“东突独”为代表的境外分裂势力的

当前我国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新动向

当前我国的安全形势与地缘政治的新动向目前,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已经呈现出以下主要特点:第一,威胁安全的因素多元化,国际安全形势更为复杂。第二,恐怖主义问题呈现国际化趋势,各国间加强合作与协调。第三,军事力量对比出现新失衡,以武力解决争端的趋势有新发展。第四,亚太地区总体和平,但威胁安全的因素有所增长。第五,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人类面临的机遇大于挑战。 回顾过去,西亚北非动荡先后蔓延到十多个国家,一些国家政权倒台,一些国家政权摇摇欲坠。利比亚内战也引发了北非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从而创造了冷战后西方大国干预地区事务的新模式。美欧债务危机导致的西方国家内乱,虽然与西亚北非动乱的性质不同,但金融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乃至政治危机也是西方模式受到更大质疑。大国深度介入南海争端,一些小国在主权问题上表现出咄咄逼人的态势,使中国周边的海洋权益问题更加突出。在军事领域,地区热点此伏彼起,局部紧张,局面升温。大国的军事调整继续深化,各国间的合作与斗争互现,军事斗争的新领域不断扩展。老牌大国军费开支减少而新兴国家加大投入,军事尖端领域竞争不仅激烈而且日益实战化,引起国际社会普遍关注。 我国是当今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维护中国的利益,处理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消除危机国家安全隐患,加强对战略安全的研究,为中国的和平崛起,成为世界强国,创造条件。周边问题无外乎于边境问题、领空问题以及领海问题,目前中国周边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下面主要探讨的是领海问题。 领海问题一直都是沿海各国争执的最严重的问题,联合国规定每一国家有权确定其领海的宽度,直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十二海里的界限为止,然而很多邻国就叠加到的领域一直都争执不休。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必然向海洋型经济方向发展,中国的海洋权益日益重要。自近现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海洋权益的冲突争议日益增多。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国家非法占领我南中国海的岛屿,开采油气资源,严重损害我国领土主权和经济权益,越来越不利于中国的发展。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南海之争,不仅存在于岛屿之争,还有海域划界和资源开发之争。中国和日本除了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之外,还有专属经济区和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中国和朝韩在东海领域划界问题上也有分歧,

解析中国资源及环境现状及问题

解析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解析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摘要:代际和谐要施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高速增长是以资源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的,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代际和谐必须实现“五”期间节能减排指标,必须建立一整套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和机制,利用国家、市场、技术创新和公众参与结合起来的力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代际和谐;科学发展观 人类的需世代延续、无限上升的,而供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环 境质量却是稀缺而有限的。如果每一代人都在满足自己无限需求 的理由下毫无节制地消耗世代累积的资源和环境,而不对其进行 有效合理的代际分配,那么人类生活质量将一代不如一代,人类 无限上升的需求将终难满足,资源和环境质量将在现有基础上进 一步衰退,从而使未来几代人的生活质量持续下降。一个不关心 后代利益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如果每代人都只顾自己的 需求和最大享受而不关注后代,则人类注定要完蛋。”因此,人 类的生存和发展要求在资源和环境的配置上进行代际协调,这就 意味着当代和后代所有成员进行假设性协商,根据某些准则来决

定资源和环境的代际间分配。在后代人作为主体缺位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实行可持续性标准:“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因此,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 自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中国经济已经保持了长达20个季度的高速增长,使我国跃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期。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以大量消耗资源和环境质量作为代价的,资源短缺和环境质量退化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日益呈现,如何保持资源和环境质量上的代际利益协调成为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 中国资源与环境现状及问题 (一)中国资源现状及问题 在中国目前的资源问题中,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人均拥有的资源和经济增长目标之间的差距很大,对外依存度增大,自主回旋余地受到一定限制。 1、土地资源。人均耕地面积只有 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 平的40%。其中,、、天津、、、等省市的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 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60%以上的耕地后备资源分布在水资源缺乏或水土流失、沙化、盐碱化严重地区,补充耕地的潜力十分有限。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近40%,每年流失的土壤在50亿吨以上,中国荒漠化面积已 占国土面积的1/3。2006年全国耕地净减少460.2万亩。

浅谈中国地缘政治和周边安全形势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 39041216陆瑞枫 提到中国的发展,大家都是一脸的欣喜,而中国一直自称和平崛起。不过,邻国们怎么看,就是另一说了。 地缘政治地缘政治,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 那么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情况。中国处于亚洲大陆的东部,与多个陆地国家为邻。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看,而今的中国,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有着不少纠葛,南海争端,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争端,中越边界争端,诸多的现实问题。中国政府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发展。除了相邻国家多,关系复杂外,更不利的是中国与多个强国为邻。主要是日本、俄罗斯、印度。按照国际关系学的理论,一旦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差距越小,相近力量的国家的安全感就越小。如果两个国家本来存在比较具体的现实的冲突的话,那么两国想要进行有效的合作几乎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来说,同俄罗斯有着根深蒂固的猜疑,同印度有着现实的边界冲突,同日本在钓鱼岛、在地区事务的诸多方面都存在争议。使得亚洲地区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地缘位置,确实是“四战之地”,中国处于东亚大陆的中心位置,东北面和北面是俄罗斯,西面是一直要与中国争个高下的印度,南面有对中国的崛起深感忧惧的东盟,特别是素有排华传统的印度尼西亚,运输资源命脉的咽喉要道——马六甲海峡掌握在新加坡手中。东面是对中国深怀戒心的韩国(甚至朝鲜),至于再往东的日本……而在大洋的彼岸,美国正殚精竭虑地阻遏中国的崛起。 中国在维持一支庞大的陆军的同时还要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中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而中国的海防还极待加强。冷战后,中俄利益比较一致。1996年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2年又签定了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在反对美国建立导弹防御系统方面,中俄可以说有着共同的语言。中俄相邻,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无疑是有利的。至于中印关系,近来有所缓和,但双方之间难以摆脱边界争端的阴影,而印度要建立南亚地区霸权的野心也是不符合中国利益的。美国最近和印度关系的走近,无疑是想借印度遏制中国。中日既是近邻,而且两国历史关系复杂,又在现实利益中有着直接的冲突。美国把日本作为亚洲地区的支柱盟友,通过所谓安全保障条约来制约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强敌伺环,如履薄冰。温和、谨慎而坚定的外交是地缘政治环境的长期要求。 要国人多看地图,熟悉中国的周遭态势,是因为地缘对目前的中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之所以地缘有这样的意义,是因为中国还停留在地区性大国的阶段,这一点国人应该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美国的文化是世界性的,我们不是;美国的经济是世界性的,我们也不是;美国的军事力量是世界性的,我们仍然不是。没有三个“世界性”的前提,我们就不能和美国进行大规模和全方位的抗衡。诚然,中国是有潜力和美国抗衡的国家之一,但要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必须首先成为一个在本地区内拥有绝对权威,能够起到团结各种势力,压制异己的地区性强国,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本钱逐鹿于天下。 所谓和平崛起,不过是不想邻居干扰到自己的发展,中国应该学会在艰难的地缘环境中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模拟试卷2.doc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的依靠力量)模拟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开放与合作 (D)和谐与共赢 2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果断、及时地指导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外交战略,确定了新的外交战略,即 (A)“一边倒” (B)“一条线” (C)“两个拳头打人” (D)“真正的不结盟” 3 我国对周边国家的外交方针是 (A)睦邻 (B)富邻 (C)安邻

(D)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4 中国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独立自主 (C)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坚持爱困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 5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国家主权平等 (B)实事求是 (C)互不侵犯 (D)互不干涉内政 6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7 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8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是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 9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地位的是 (A)劳动 (B)知识 (C)人才 (D)创造 10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其中。大陆范围内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是 (A)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 (C)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 (D)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

形势与政策--世界外交现状和发展趋势

.广州商学院 课程论文 题目: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张勇 学号201306104117 专业物联网专业 成绩 指导教师王轻纱

一、当前大国关系的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 当前大国关系的态势是:美国力量相对衰弱,这是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的前提,但美国目前仍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美将欧洲作为其战略利益核心,并把与欧、日关系作为其国际关系的基础的态势尚未改变,美对俄,对华关系的基础尚未确定,仍在不断调整中。欧共体联合进程在不断克服各种困难当中逐步发展,并在经济上已形成与美、日三分天下的局面。统一的德国和法、英争夺欧洲事务主导权,而且已不满足于欧洲的发展空间。俄罗斯仍然是西欧在地缘政治上的主要对手。 日本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军事大国发展,开始对美国说“不”,并力争在亚洲的主导权。 中国经济保持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与美、日、俄和周边国家的关系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在大国关系中处于相对有利位置。 俄罗斯依仗军事实力这一仅存的本钱,“财不大气犹粗”,力图重整大国形象,同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拉开距离,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为“东西兼顾”。 上述态势反映出新形势下的大国关系有这样几个特点: 大国关系呈现以下特点: 一、“总体稳定”保持。大国关系基本保持稳定,更富弹性,主要大国间直接对抗的可能性较小。大国关系的战略矛盾不会因为相互间有合作而消失,也不会因相互间的斗争改变彼此合作的基本态势,但合作中竞争的一面在加剧,借重中牵制的一面在发展。美全球战略调整和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成为引领大国关系新一轮互动的关键,中美间又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态势成为影响大国关系全局的一条主线。 二、“因时谋势”多变。各国的战略重点和关切并不相同,根据不同的利益需求组成不同的集团,中美印、中美日、美欧俄、中美俄等多组战略三角关系复杂互动,一些传统三角关系趋于活跃。美欧与俄结构性矛盾的一面渐趋明朗,俄对美欧关系处于守势。美欧关系走出伊战阴影,重趋协调与合作;美俄关系复杂

亚太地缘政治形势与中国战略思考

亚太地缘政治形势与中国战略思考 亚太地缘政治形势与中国战略思考 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中美关系和全球战略关系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核心内容就是美国将中国作为全球霸权战略的主要对手,并以亚太为地缘政治的主战场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扼制。美国全球战略的这一变化使亚太地缘政治地位和格局正在发生二战以来最深刻的演变,而其前景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应对。 一、亚太成为全球地缘政治重心 近代以来,全球地缘政治重心一直在欧洲和后来的欧美,这是因为,欧洲大国和美国是国际关系的主导力量,欧洲是大国争夺的核心地带,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关键首先就在于能否控制欧洲,国际战略格局主要由大国在欧洲形成的格局决定。一战和二战后形成的基本世界格局都主要是由大国在欧洲形成的战略格局决定的,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二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其核心部分都在欧洲。大国争夺特别是美苏争夺也在亚非拉等地全面展开,但相对于欧洲而言,这些地方只能算是外围地带。

二战特别是美苏冷战结束后这种局面开始改变。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其后的民族解放运动,欧洲列强几乎都已无力扮演国际关系的主要角色。而通过冷战,美国不仅搞垮了唯一的全球性争霸对手苏联,也牢固地控制了欧洲,欧洲不再是国际斗争的焦点,全球地缘政治的重心开始转移。 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最初十年,即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但其目标已不是遏制苏联的扩张,而是消化冷战成果,将原苏联阵营国家纳入美国的势力范围,北约和欧盟东扩是其主要途径。欧盟东扩之所以能起到扩大美国势力范围的作用,是因为在这一时期,欧盟基本上处在美国的控制之下,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美国控制欧洲的工具。在美苏冷战结束后的第二个十年,即21世纪头十年,美国的战略重点是中亚特别是中东,主要目标是通过战争和颜色革命等方式颠覆阿富汗、伊拉克等反美政权,扩大美国在中东的势力范围,加强美国对中东的控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在欧洲和中亚中东的扩张基本没有受到其他大国的阻挠,没有出现大国在这些地区激烈争夺的局面,美国在这些地方的扩张没有使世界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所以,这些地方尽管一度成为美国的战略重点,但不具有全球地缘政治重心的地位。但美国在这些地方的扩张也是着眼于大国较量

考研政治毛中特冲刺训练及答案解析社会主义外交国际战略

社会主义外交国际战略一、单项选择题 1.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将在这一重要外交思想指引下,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坚定捍卫者和国际地区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 A.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D.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2.2015年4月20至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赴印度尼西亚出席亚非领导人会议和万隆会议60年纪念活动。60年前,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首次提出“互相尊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反射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五项原则至今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成为规范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维护世界多样性 C.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D.国家主权平等 3.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B.独立自主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4.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新型国际关系,新在 A.相互尊重 B.合作共赢 C.不冲突 D.不对抗 5.新世纪以来,我国总体外交布局不断丰富完善,形成国别、区和各领域外交工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双多边结合、政经文互动的外交架构,全方位推进了我国的外交工作。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坚持的外交工作布局是 A.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 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努力发展大国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C.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高度重视第三世界国家的战略地位和作用D.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同各国的互利合作 6.在处理国际关系和外交关系方面,我国的外交工作布局中作为首要的是 A.大国外交 B.周边外交 C.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 D.多边外交 二、多项选择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