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原理大作业(第二次)共7页文档

机械原理大作业(第二次)共7页文档
机械原理大作业(第二次)共7页文档

机械原理大作业(第二次)

在图示的正弦机构中,已知mm AB l 100=,mm h 1201=,mm h 802=,s rad 101=ω(为常数),滑块2和构件3的重量分别为N G 402=和N G 1003=,质心2S 和3S 的位置如图所示,加于构件3上的生产阻力N F r 400=,构件

1的重力和惯性力略去不计。试用解析法求机构在位 601=?、 150、 220置时各运动副反力和需加于构件1上的平

衡力偶矩b M

解:分别对三个构件进行受力分析如下图:

1.滑块2:12W L V AB s =

构件3:1sin φAB L S =

2.确定惯性力:2

122212)(W L g G a m F AB s == 3.各构件的平衡方程:

构件3:

1323,0F F F F r R y -==∑ ○1

∑=,0x F 4'4R R F F = ○2

212343/cos ,0h L F F M A R r s φ==∑ ○3 构件2:

∑==1122!cos ,0φF x F F R x ○4

∑-==1123212sin ,0φF F y F F R R y ○5 构件1:

∑==x F x F F R R x 1241,0 ○6

∑==y F y F F R R y 2!41,0 ○7

∑==132cos ,0φAB R b A L F M M ○8 总共有8个方程,8

个未知数。归纳出一元八次方程矩阵:

????????????? ??------1000000cos 010100000010100000001001000010000000010/cos 0000011000000001121φφAB AB L h L ????????????? ??b R R R R R R R M y F x F F x F F F F 41411224'423=????????????? ??--000sin cos 0011211213φφF F F F r AX=B 进而可得:X=B/A 。

运用MATLAB 软件进行分析:

1. 编写运算函数F :

function y=F(x)

%input parametters

%x(1)=lAB

%x(2)=h1

%x(4)=W1

%x(5)=G2

%x(6)=G3

%x(7)=Fr

%x(8)=thetal

%output parameters

%y(1)=FR23

%y(2)=FR4'

%y(3)=FR4

%y(4)=FR12x

%y(5)=FR12y

%y(6)=FR41x

%y(7)=FR41y

%y(8)=Mb

A=[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x(1)*cos(x(8))/x(3) 0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x(1)*cos(x(8)) 0 0 0 0 0 0 1];

B=[x(7)-(x(6)/10)*x(1)*x(4)^2*sin(x(8));0;0;(x(5)/10)*x(1)*x(4)^2*cos(cos(8));

-(x(5)/10)*x(1)*x(4)^2*sin(x(8));0;0;0];

y=A\B;

lAB=0.1;

h2=0.008;

W1=10;

G2=40;

G3=100;

Fr=400;

th1=60*pi/180;

x=[lAB h1 h2 W1 G2 G3 Fr th1];

y=F(x);

2.运行程序计算Φ1=60°的各未知量值:lAB=0.1;

h1=0.120;

h2=0.08;

W1=10;

G2=40;

G3=100;

Fr=400;

th1=60*pi/180;

x=[lAB h1 h2 W1 G2 G3 Fr th1];

y=F(x)

y =

313.3975

195.8734

195.8734

20.0000

278.7564

20.0000

278.7564

15.6699

得到:Φ1=60°时

F R23=F

R32

=313.3975N F

R4

=F

R4

’=195.8734N

F R12x=20.0000 N F

R12

y=278.7564 N

F R41x=20.0000 N F

R41

y=278.7564 N

Mb=15.6699 N*m

3. 运行程序计算Φ1=150°的各未知量值:>> th1=150*pi/180;

>> x=[lAB h1 h2 W1 G2 G3 Fr th1];

>> y=F(x)

y =

350.0000

-378.8861

-378.8861

-34.6410

330.0000

330.0000

-30.3109

得到:Φ1=150°时

F R23=F R32=350.0000 N F R4=F R4’=-378.8861 N F R12x=-34.6410 N

F R12y=330.0000 N F R41x=-34.6410 N F R41y=330.0000 N Mb=-30.3109 N*m

4. 运行程序计算Φ1=220°的各未知量值:

>> th1=220*pi/180;

>> x=[lAB h1 h2 W1 G2 G3 Fr th1];

>> y=F(x)

y =

464.2788

-444.5727

-444.5727

-30.6418

489.9903

-30.6418

489.9903

-35.5658

得到:Φ1=220°时

F R23=F R32=464.2788 N F R4=F R4’=-444.5727 N F R12x=-30.6418 N

F R12y=489.9903 N F R41x=-30.6418 N F R41y=489.9903 N

Mb=-35.5658 N*m 。

5. 取Φ1=0~360°范围分析其受力:

h1=0.120;

h2=0.08;

W1=10;

G2=40;

G3=100;

Fr=400;

th1=linspace(0,2*pi,36);

x=zeros(length(th1),8);

for n=1:36

x(n,:)=[lAB h1 h2 W1 G2 G3 Fr th1(n)];

end

p=zeros(8,length(th1));

for k=1:36

p(:,k)=F(x(k,:));

end

>> p

p =

Columns 1 through 8

400.0000 382.1443 364.8625 348.7101 334.2061 321.8169 311.9404 304.8943 500.0000 470.0039 426.9963 374.1872 314.6014 250.8119 184.7735 117.7719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 凸轮机构设计 题

H a r b i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机械原理大作业二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 凸轮机构设计 一.设计题目 设计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 1.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推程 0450≤≤? 推程 009045≤≤? 2.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回程 00200160≤≤? 回程 00240200≤≤? 三.推杆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及凸轮s d ds -φ 线图 采用VB 编程,其源程序及图像如下: 1.位移: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imer1.Enabled = True '开启计时器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Static i As Single

Dim s As Single, q As Single 'i作为静态变量,控制流程;s代表位移;q代表角度 Picture1.CurrentX = 0 Picture1.CurrentY = 0 i = i + 0.1 If i <= 45 Then q = i s = 240 * (q / 90) ^ 2 Picture1.PSet Step(q, -s), vbRed ElseIf i >= 45 And i <= 90 Then q = i s = 120 - 240 * ((90 - q) ^ 2) / (90 ^ 2) Picture1.PSet Step(q, -s), vbGreen ElseIf i >= 90 And i <= 150 Then q = i s = 120 Picture1.PSet Step(q, -s), vbBlack ElseIf i >= 150 And i <= 190 Then q = i s = 120 - 240 * (q - 150) ^ 2 / 6400 Picture1.PSet Step(q, -s), vbBlue ElseIf i >= 190 And i <= 230 Then

机械原理大作业

机械原理大作业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机械原理大作业三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齿轮传动设计 院系: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1、设计题目 机构运动简图 机械传动系统原始参数

2、传动比的分配计算 电动机转速min /745r n =,输出转速m in /1201r n =,min /1702r n =, min /2303r n ,带传动的最大传动比5.2max =p i ,滑移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4m ax =v i ,定轴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4m ax =d i 。 根据传动系统的原始参数可知,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 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由带传动、滑移齿轮传动和定轴齿轮传动三部分实现。设带传动的传动比为5.2max =p i ,滑移齿轮的传动比为321v v v i i i 、、,定轴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f i ,则总传动比 令 4max 1==v v i i 则可得定轴齿轮传动部分的传动比为 滑移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 设定轴齿轮传动由3对齿轮传动组成,则每对齿轮的传动比为 3、齿轮齿数的确定 根据滑移齿轮变速传动系统中对齿轮齿数的要求,可大致选择齿轮5、6、7、8、9和10为角度变位齿轮,其齿数: 35,18,39,14,43,111098765======z z z z z z ;它们的齿顶高系数1=* a h ,径向间 隙系数25.0=*c ,分度圆压力角020=α,实际中心距mm a 51'=。

微机原理第二次作业(1)

1. 分别说明下列指令的源操作数和目的操作数各采用什么寻址方式。 (1)MOV AX,2408H (2)MOV CL,0FFH (3)MOV BX,[SI] (4)MOV 5[BX],BL (5)MOV [BP+100H],AX (6)MOV [BX+DI],’$’ (7)MOV DX,ES:[BX+SI] (8)MOV VAL[BP+DI],DX (9)IN AL,05H (10)MOV DS,AX (1)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 (2)立即数寻址;寄存器寻址 (3)寄存器间寻址;寄存器寻址 (4)寄存器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 (5)寄存器寻址;寄存器相对寻址 (6)立即数寻址;基址变址寻址 (7)基址变址寻址;寄存器寻址 (8)寄存器寻址;相对基址变址寻址 (9)直接寻址;寄存器寻址 (10)寄存器寻址;寄存器寻址 2 已知:DS=1000H,BX=0200H,SI=02H,内存10200H~10205H 单元的内容分别为10H,2AH,3CH,46H,59H,6BH。下列每条指令执行完后AX 寄存器的内容各是什么? (1)MOV AX,0200H (2)MOV AX,[200H] (3)MOV AX,BX (4)MOV AX,3[BX] (5)MOV AX,[BX+SI] (6)MOV AX,2[BX+SI] (1)AX=0200H (2)AX=2A10H (3)AX=0200H (4)AX=5946H (5)AX=463CH (6)AX=6B59H

3. 设DS=1000H,ES=2000H,SS=3500H,SI=00A0H,DI=0024H,BX=0100H, BP=0200H, 数据段中变量名为VAL 的偏移地址值为0030H,试说明下列源操作数字段的寻址方式是什 么?物理地址值是多少? 1)MOV AX,[100H] (2)MOV AX,VAL (3)MOV AX,[BX] (4)MOV AX,ES:[BX] (5)MOV AX,[SI] (6)MOV AX,[BX+10H] (7)MOV AX,[BP] (8)MOV AX,VAL[BP][SI] (9)MOV AX,VAL[BX][DI] (10)MOV AX,[BP][DI] (1)直接,10100H (2)直接,10030H (3)寄存器间接,10100H (4)寄存器间接,20100H (5)寄存器间接,100A0H (6)寄存器相对,10110H (7)寄存器间接,35200H (8)相对基址变址,352D0H (9)相对基址变址,10154H (10)基址变址,35224H 4 若AL=0FFH,BL=13H,指出下列指令执行后标志AF、OF、ZF、SF、PF、CF的状态。 (1) ADD BL, AL (2) SUB BL, AL (3) INC BL (4) NEG BL (5) AND AL, BL (6) MUL BL (1)AF= 1 , OF= 1 , ZF= 0 , SF= 0 , PF= 1 , CF= 1 (2)AF= 0 , OF= 0 , ZF= 0 , SF= 0 ,PF= 1 , CF= 0 (3)AF= 0 , OF= 0 , ZF= 0 , SF= 0 ,PF= 1 , CF= 0 (4)AF= 0 , OF= 0 , ZF= 0 , SF= 1 ,PF= 1 , CF= 0 (5)AF= 0 , OF= 0 , ZF= 0 , SF= 0 ,PF= 0 , CF= 0 (6)AF= 0 , OF= 0 , ZF= 0 , SF= 0 ,PF= 0 , CF= 0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次作业答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二次作业答案 (C ) A. 10100000B B. 01000001B C. 01000000B D. 10100001B 6.二进制数 10110101B-11011011B (即2014年09月11日)后显示在题目旁边。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个小题,每小题 3.0分,: 选项中,只有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 A 的 ASCII 码值是() (B ) A. 51H B. 41H C. 61H D. 31H 2. 二进制数10101101 转换为十进制数的值是( ) (C ) A. 174 B. 175 C. 173 D. 172 3. 十六进制数ECH 转换为十进制数的值是() (A ) A. 236 B. 235 C. 234 D. 237 4. 设A=186,B=273Q,C=0BBH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D ) A. A>B>C B. A

A. 11001011B B. 01011010B C. 11011010B D. 01011011B 7.二进制数 10010111B 与11010011B 求和后, ZF 与CF 标志位的值为() A. 1、1 B. 0、1 C. 1、0 D. 0、0 8. 二进制数 10010111B (B ) 与11010011B 求和后, PF 与OF 标志位的值为() (A ) A. 1、 1 B. 0、 1 C. 1、 0 D. 0、 0 9. 标志寄存器中属于控制标志位的是( (D ) A. DF ,OF ,SF B. OF ,CF ,PF C. AF ,OF ,SF D. DF ,IF ,TF 0、0 10. 8088/8086 存储器分段,每个段不超过( ) (D ) A. 64K 个字 B. 32K 个字节 C. 1兆个字节 D. 64K 个字节 (A ) A. END 语句是一可执行语句 B. END 语句表示程序执仃到此结束 C. END 语句表示源程序到此结束 D. END 语句在汇编后要产生机器码 11.在汇编语言程序中,对 END 语句正确的叙述是()

机械原理大作业

机械原理大作业 二、题目(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在图示的正弦机构中,已知l AB =100 mm,h1=120 mm,h2 =80 mm,W1 =10 rad/s(常数),滑块2和构件3的重量分别为G2 =40 N和G3 =100 N,质心S2 和S3 的位置如图所示,加于构件3上的生产阻力Fr=400 N,构件1的重力和惯性力略去不计。试用解析法求机构在Φ1=60°、150°、220°位置时各运动副反力和需加于构件1上的平衡力偶M 。 b Array 二、受力分析图

三、算法 (1)运动分析 AB l l =1 滑块2 22112112/,/s m w l a s m w l v c c == 滑块3 21113113/cos ,sin s m l w v m l s ??== 212 113/sin s m w l a ?-= (2)确定惯性力 N w l g G a m F c 2 1122212)/(== N w l g G a m F 121133313sin )/(?-== (3)受力分析 i F F i F F x R D R x R C R 43434343,=-= j F j F F R R R 232323-==

j F i F j F i F F R x R y R x R R 2121121212--=+= j F F F y R x R R 414141+= 取移动副为首解副 ① 取构件3为分离体,并对C 点取矩 由0=∑y F 得 1323F F F r R -= 由0=∑x F 得 C R D R F F 4343= 由 ∑=0C M 得 2112343/cos h l F F R D R ?= ②取构件2为分离体 由0=∑x F 得 11212cos ?R x R F F = 由0 =∑y F 得 1123212sin ?F F F R y R -= ③取构件1为分离体,并对A 点取矩 由0=∑x F 得 x R x R F F 1241= 由0 =∑ y F 得 y R y R F F 1241= 由0=A M 得 1132cos ?l F M R b = 四、根据算法编写Matlab 程序如下: %--------------已知条件---------------------------------- G2=40; G3=100; g=9.8; fai=0; l1=0.1; w1=10; Fr=400; h2=0.8; %--------分布计算,也可将所有变量放在一个矩阵中求解------------------- for i=1:37 a2=l1*(w1^2); a3=-l1*(w1^2)*sin(fai); F12=(G2/g)*a2;

(完整版)机械原理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绪论 基本概念:机器、机构、机械、零件、构件、机架、原动件和从动件。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和机构的组成原理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1.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 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是本章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保证机构运动简图与实际机械有完全相同的结构和运动特性,对绘制好的简图需进一步检查与核对(运动副的性质和数目来检查)。 2.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 判断所设计的运动链能否成为机构,是本章的重点。 运动链成为机构的条件是:原动件数目等于运动链的自由度数目。 机构自由度的计算错误会导致对机构运动的可能性和确定性的错误判断,从而影响机械设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机构自由度计算是本章学习的重点。 准确识别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并做出正确处理。 (1) 复合铰链 复合铰链是指两个以上的构件在同一处以转动副相联接时组成的运动副。 正确处理方法:k个在同一处形成复合铰链的构件,其转动副的数目应为(k-1)个。 (2) 局部自由度 局部自由度是机构中某些构件所具有的并不影响其他构件的运动的自由度。局部自由度常发生在为减小高副磨损而增加的滚子处。 正确处理方法:从机构自由度计算公式中将局部自由度减去,也可以将滚子及与滚子相连的构件固结为一体,预先将滚子除去不计,然后再利用公式计算自由度。 (3) 虚约束 虚约束是机构中所存在的不产生实际约束效果的重复约束。 正确处理方法:计算自由度时,首先将引入虚约束的构件及其运动副除去不计,然后用自由度公式进行计算。 虚约束都是在一定的几何条件下出现的,这些几何条件有些是暗含的,有些则是明确给定的。对于暗含的几何条件,需通过直观判断来识别虚约束;对于明确给定的几何条件,则需通过严格的几何证明才能识别。 3. 机构的组成原理与结构分析 机构的组成过程和机构的结构分析过程正好相反,前者是研究如何将若干个自由度为零的基本杆组依次联接到原动件和机架上,以组成新的机构,它为设计者进行机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条途径;后者是研究如何将现有机构依次拆成基本杆组、原动件及机架,以便对机构进行结构分类。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1.基本概念:速度瞬心、绝对速度瞬心和相对速度瞬心(数目、位置的确定),以及“三心定理”。 2.瞬心法在简单机构运动分析上的应用。 3.同一构件上两点的速度之间及加速度之间矢量方程式、组成移动副两平面运动构件在瞬时重合点上速度之间和加速度的矢量方程式,在什么条件下,可用相对运动图解法求解? 4.“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的应用条件。 5.构件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以及构件上某点法向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的确定。 6.哥氏加速度出现的条件、大小的计算和方向的确定。 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 1.基本概念:“静力分析”、“动力分析”及“动态静力分析” 、“平衡力”或“平衡力矩”、“摩擦角”、“摩擦锥”、“当量摩擦系数”和“当量摩擦角”(引入的意义)、“摩擦圆”。 2.各种构件的惯性力的确定: ①作平面移动的构件; ②绕通过质心轴转动的构件;

机械原理大作业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机械原理大作业(一)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院系:机电工程学院 班级: 设计者: 学号: 指导教师:

一、题目(13) 如图所示机构,已知各构件尺寸:Lab=150mm;Lbc=220mm;Lcd=250mm;Lad=300mm;Lef=60mm;Lbe=110mm;EF⊥BC。试研究各杆件长度变化对F点轨迹的影响。 二、机构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1.杆组拆分与坐标系选取 本机构通过杆组法拆分为: I级机构、II级杆组RRR两部分如下:

2.平面构件运动分析的数学模型 图3 平面运动构件(单杆)的运动分析 2.1数学模型 已知构件K 上的1N 点的位置1x P ,1y P ,速度为1x v ,1Y v ,加速度为1 x a ,1y a 及过点的1N 点的线段12N N 的位置角θ,构件的角速度ω,角加速度ε,求构件上点2N 和任意指定点3N (位置参数13N N =2R ,213N N N ∠=γ)的位置、 速度、加速度。 1N ,3N 点的位置为: 211cos x x P P R θ=+ 211sin y y P P R θ=+ 312cos()x x P P R θγ=++ 312sin()y y P P R θγ=++ 1N ,3N 点的速度,加速度为: 211211sin ()x x x y y v v R v P P ωθω=-=-- 211121sin (-) y y y x x v v R v P P ωθω=-=- 312131sin() () x x x y y v v R v P P ωθγω=-+=--312131cos()() y y y x x v v R v P P ωθγω=-+=-- 2 212121()()x x y y x x a a P P P P εω=---- 2 212121()() y y x x y y a a P P P P εω=+--- 2313131()()x x y y x x a a P P P P εω=---- 23133(1)(1) y y x x y y a a P P P P εω=+--- 2.2 运动分析子程序 根据上述表达式,编写用于计算构件上任意一点位置坐标、速度、加速度的子程序如下: 1>位置计算 function [s_Nx,s_Ny ] =s_crank(Ax,Ay,theta,phi,s) s_Nx=Ax+s*cos(theta+phi); s_Ny=Ay+s*sin(theta+phi); end 2>速度计算 function [ v_Nx,v_Ny ] =v_crank(s,v_Ax,v_Ay,omiga,theta,phi) v_Nx=v_Ax-s*omiga.*sin(theta+phi); v_Ny=v_Ay+s*omiga.*cos(theta+phi); end 3>加速度计算 function [ a_Nx,a_Ny ]=a_crank(s,a_Ax,a_Ay,alph,omiga,theta,phi) a_Nx=a_Ax-alph.*s.*sin(theta+phi)-omiga.^2.*s.*cos(theta+phi);

2013年9月份考试机械原理第二次作业

2013年9月份考试机械原理第二次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40分,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 1. 一个平面运动链的原动件数目小于此运动链的自由度数下时,则此运动链( )。 A. 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B. 只能作有限的相对运动 C. 运动不能确定 D. 不能运动 2. 若从动件的运动规律选择为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简谐运动规律或正弦加速度运动规律,当把凸轮转速提高一倍时,从动件的加速度是原来的( ) 倍。 A. 1; B. 2; C. 4; D. 8 3. 增加凸轮机构的偏距圆半径,其压力角( )。 A. 增大 B. 减小 C. 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4. 在设计几何锁合式凸轮机构时,( )。 A. 只要控制推程最大压力角 B. 要同时控制推程和回程最大压力角 C. 只要控制回程最大压力角 5. 在进行周转轮系的运动分析时,将运动分析的参考系选择为( ),使周转轮 系转化成“定轴轮系”,齿轮相对转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用定轴轮系传动比的 计算公式,再利用相对转速与绝对转速之间的关系,便可以完成轮系的运动分析。 A. 中心轮 B. 行星轮 C. 系杆 D. 以上都不对 6. 已知一滚子接触摆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因滚子损坏,更换了一个外径与原滚子不同的新滚子,则更换滚子后( )。 A. 从动件运动规律发生变化,而从动件最大摆角不变 B. 从动件最大摆角发生变化,而从动件运动规律不变 C. 从动件最大摆角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不变 D. 从动件最大摆角和从动件运动规律均发生变化 7. 图示一变直径带轮。设该带轮材料均匀,制造安装正确,当它绕AA轴线回 转时处于()状态。 A. 静不平衡 B. 静平衡 C. 不平衡 D. 动平衡 8. 选择轮系中各轮齿数时满足的装配条件关系式,主要内容为()。 A. 两个

机械原理大作业

机械原理大作业三 课程名称: 机械原理 级: 者: 号: 指导教师: 设计时间: 1.2机械传动系统原始参数 设计题目: 系: 齿轮传动设计 1、设计题 目 1.1机构运动简图 - 11 7/7777777^77 3 UtH TH7T 8 'T "r 9 7TTTT 10 12 - 77777" 13 ///// u 2

电动机转速n 745r/min ,输出转速n01 12r/mi n , n02 17r /mi n , n°323r/min,带传动的最大传动比i pmax 2.5 ,滑移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 i vmax 4,定轴齿轮传动的最大传动比i d max 4。 根据传动系统的原始参数可知,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为: 传动系统的总传动比由带传动、滑移齿轮传动和定轴齿轮传动三部分实 现。设带传动的传动比为i pmax 2.5,滑移齿轮的传动比为9、心、「3,定轴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i f,则总传动比 i vi i vmax 则可得定轴齿轮传动部分的传动比为 滑移齿轮传动的传动比为 设定轴齿轮传动由3对齿轮传动组成,则每对齿轮的传动比为 3、齿轮齿数的确定 根据滑移齿轮变速传动系统中对齿轮齿数的要求,可大致选择齿轮5、6、 7、8 9和10为角度变位齿轮,其齿数: Z5 11,Z6 43,Z7 14,Z8 39,Z9 18,乙。35 ;它们的齿顶高系数0 1,径向间隙

系数c 0.25,分度圆压力角200,实际中心距a' 51mm。 根据定轴齿轮变速传动系统中对齿轮齿数的要求,可大致选择齿轮11、12、13和14为角度变位齿轮,其齿数:Z11 z13 13,乙 2 z14 24。它们的齿顶高系数d 1,径向间隙系数c 0.25,分度圆压力角200,实际中心距 a' 46mm。圆锥齿轮15和16选择为标准齿轮令13,乙 6 24,齿顶高系数 h a 1,径向间隙系数c 0.20,分度圆压力角为200(等于啮合角’)。 4、滑移齿轮变速传动中每对齿轮几何尺寸及重合度的计算 4.1滑移齿轮5和齿轮6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原理作业册答案

第二章机构的结构分析 一、填空与选择题 1、B、A 2、由两构件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具有某种相对 运动 3、低副,高副,2,1 4、后者有作为机架的固定构件 5、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运动不确定或机构被破坏 6、√ 7、 8、1 9、受力情况 10、原动件、机架、若干个基本杆组 11、A、B 12、C 13、C 二、绘制机构简图 1、计算自由度 7, 9,2 323×7-2×9-2=1 2、3、 4、

三、自由度计算 (a)E处为局部自由度;F处(或G处)为虚约束 计算自由度 4,5,1 323×4-2×5-1=1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b) E处(或F处)为虚约束 计算自由度 5,7,0 323×5-2×7=1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c) B处为局部自由度;F处为复合铰链;J处(或K处)为虚约 束 计算自由度 9,12,2 323×9-2×12-2=1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

动。 (d) B处为局部自由度;C处为复合铰链;G处(或I处)为虚约束 计算自由度 7,9,1 323×7-2×9-1=2 自由度的数目大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不具有确定的运动。 (e) 构件(或)及其两端的转动副引入一个虚约束 计算自由度 3,4,0 323×3-2×4=1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f) C处为复合铰链; 计算自由度 7,10,0 323×7-2×10=1 自由度的数目等于原动件的数目所以该机构具有确定的运动。 (g) B处为局部自由度;F处为复合铰链;E处(或D处)为虚约束 计算自由度 6,8,1 323×6-2×8-1=1 (h)去掉杆8此处存在虚约束;B和C处为复合铰链 计算自由度 7,10,0 323×7-2×10=1

机械原理作业集第2版参考答案(最新)

机械原理作业集(第2版) 参考答案 (注:由于作图误差,图解法的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1~1-2略 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 2-1 2-2 2-3 F=1 2-4 F=1 2-5 F=1 2-6 F=1 2-7 F=0机构不能运动。 2-8 F=1 2-9 F=1 2-10 F=1 2-11 F=2 2-12 F=1 2-13 F=1 2为原动件,为II级机构。 8为原动件,为III级机构。 2-14 F=1,III级机构。 2-15 F=1,II级机构。 2-16 F=1,II级机构。F=1,II级机构。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 3-1 3-2(1)转动中心、垂直导路方向的无穷远处、通过接触点的公法线上(2)P ad

(3)铰链,矢量方程可解;作组成组成移动副的两活动构件上重合点的运动分析时,如果铰链点不在导路上 (4) 、 (5)相等 (6) 同一构件上任意三点构成的图形与速度图(或加速度图)中代表该三点绝对速度(或加速度)的矢量端点构成的图形, 一致 ;已知某构件上两点的速度,可方便求出第三点的速度。 (7)由于牵连构件的运动为转动,使得相对速度的方向不断变化。 3-3 16 1336133 1P P P P =ωω 3-4 略 3-5(1)080m /s C v .=(2)0.72m /s E v = (3) ?=26°、227° 3-6~3-9 略 3-10(a )、(b )存在, (c )、(d )不存在。 3-11~3-16 略 3-17 第四章 平面机构的力分析、摩擦及机械的效率 4-1 4-2 4-3 )sin )(( 2 11212 l l l l l l f f V ++ +=θ 4-4 F =1430N 4-5~4-9略 2 32/95.110 s m v -==ωB v JI v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

连杆的运动的分析 一.连杆运动分析题目 图1-13 连杆机构简图 二.机构的结构分析及基本杆组划分 1.。结构分析与自由度计算 机构各构件都在同一平面内活动,活动构件数n=5, PL=7,分布在A、B、C、E、F。没有高副,则机构的自由度为 F=3n-2PL-PH=3*5-2*7-0=1 2.基本杆组划分 图1-13中1为原动件,先移除,之后按拆杆组法进行拆分,即可得到由杆3和滑块2组成的RPR II级杆组,杆4和滑块5组成的RRP II级杆组。机构分解图如下:

图二 图一 图三 三.各基本杆组的运动分析数学模型 图一为一级杆组, ? c o s l A B x B =, ? sin lAB y B = 图二为RPR II 杆组, C B C B j j B E j B E y y B x x A A B S l C E y x S l C E x x -=-==-+=-+=0000 )/a r c t a n (s i n )(c o s )(?? ? 由此可求得E 点坐标,进而求得F 点坐标。 图三为RRP II 级杆组, B i i E F i E F y H H A l E F A l E F y y l E F x x --==+=+=111)/a r c s i n (s i n c o s ??? 对其求一阶导数为速度,求二阶导数为加速度。

lAB=108; lCE=620; lEF=300; H1=350; H=635; syms t; fai=(255*pi/30)*t; xB=lAB*cos(fai); yB=lAB*sin(fai); xC=0; yC=-350; A0=xB-xC; B0=yB-yC; S=sqrt(A0.^2+B0.^2); zj=atan(B0/A0); xE=xB+(lCE-S)*cos(zj); yE=yB+(lCE-S)*sin(zj); a=0:0.0001:20/255; Xe=subs(xE,t,a); Ye=subs(yE,t,a); A1=H-H1-yB; zi=asin(A1/lEF); xF=xE+lEF*cos(zi); vF=diff(xF,t); aF=diff(xF,t,2); m=0:0.001:120/255; xF=subs(xF,t,m); vF=subs(vF,t,m); aF=subs(aF,t,m); plot(m,xF) title('位移随时间变化图像') xlabel('t(s)'),ylabel(' x') lAB=108; lCE=620; lEF=300; H1=350; H=635; syms t; fai=(255*pi/30)*t; xB=lAB*cos(fai); yB=lAB*sin(fai); xC=0;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二凸轮机构设计(29)

设计说明书 1 设计题目 如图所示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其原始参数见下表,据此设计该凸轮机构。 2、推杆升程、回程运动方程及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 2.1凸轮运动理论分析 推程运动方程: 01cos 2h s π?????=-?? ?Φ???? 1 00sin 2h v πωπ??? = ?ΦΦ?? 22 12 00cos 2h a πωπ???= ?ΦΦ?? 回程运动方程: ()0' 1s s h ?-Φ+Φ?? =- ??Φ ? ? 1'0 h v ω=- Φ 0a = 2.2求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MATLAB 程序 pi= 3.1415926; c=pi/180; h=140; f0=120; fs=45; f01=90; fs1=105; %升程 f=0:1:360; for n=0:f0

s(n+1)=h/2*(1-cos(pi/f0*f(n+1))); v(n+1)=pi*h/(2*f0*c)*sin(pi/f0*f(n+1)); a(n+1)=pi^2*h/(2*f0^2*c^2)*cos(pi/f0*f(n+1)); end %远休程 for n=f0:f0+fs s(n+1)=140; v(n+1)=0; a(n+1)=0; end %回程 for n=f0+fs:f0+fs+f01 s(n+1)=h*(1-(f(n+1)-(f0+fs))/f01); v(n+1)=-h/(f01*c); a(n+1)=0; end %近休程 for n=f0+fs+f01:360; s(n+1)=0; v(n+1)=0; a(n+1)=0; end figure(1);plot(f,s,'k');xlabel('\phi/\circ');ylabel('s/mm');grid on;title('推杆位移线图') figure(2);plot(f,v,'k');xlabel('\phi/\circ');ylabel('v/(mm/s)');grid on;title('推杆速度线图') figure(3);plot(f,a,'k');xlabel('\phi/\circ');ylabel('a/(mm/s2');grid on;title('推杆加速度线图') 2.3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

汽轮机原理第二次作业

汽轮机原理第二次作业 1、反动式汽轮机第一个级组中喷嘴与动叶采用相同的叶型,喷嘴和动叶出汽角相等,即1220αβ== ,又21w c =,各级速度比11 0.7u x c ==,速度系数0.95φψ==,第一级初速动能00c h ?=,各级余速全部被下一级利用。试求第一级及后面各级应采用多大的反动度()b m t h h ?Ω= ?? 2、已知机组某级的平均直径883m d mm =,设计流量597/G t h =,设计工况下级前蒸汽压力0 5.49p MPa =,温度0417t C = ;级后蒸汽压力2 2.35p MPa =。该级反动度0.296m Ω=,上一级余速动能被该级利用的部分为033.5/c h kJ kg ?=,又知喷嘴出汽角11151α'= ,速度系数0.97φ=,流量系数0.97n μ=,该级为全周进汽。试求喷嘴出口高度。(请结合h-s 图计算) 3、试求蒸汽初参数为008.83,535p MPa t C == ;终参数为 3.04,400c c p MPa t C == 的背压式汽轮机的相对内效率和重热系数。已知调节级汽室压力2 5.88p MPa =,调节级内效率为0.67,四个压力级具有相同的焓降及内效率。进汽机构和排汽管中的损失可忽略不计。 4、已知某台中压凝汽式汽轮机的内功率12340i p kW =,发电机功率11900el p kw =,蒸 汽流量52.4/D t h =,初压02.35p M P a =,初温0380t C = ,凝汽器压力0.00442c p MPa =。试求该机组在没有回热抽汽工况下的汽耗率、热耗率、相对内效率、绝对电效率、循环热效率。 5、某机组的蒸汽初压力08.83p MPa =,初温度0535t C = ,排汽压力0.0039c p MPa =,汽轮机相对内效率0.85i η=,机械和发电机效率0.985,转速3000n rpm =,在最末级中径高比 2.7d l θ==。根据强度条件,最末级平均直径处的圆周速度不能超过424/u m s =,又排汽速度2242/c m s =。试求汽轮机在纯凝汽工况下的极限功率。

机械原理(第七版)试题及概念总结

机械原理(第七版)重要概念总结(附)及复习试题 (认真看完,考试必过) 卷一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平面运动副的最大约束数为 2 个 ,最小 约束数为 1 个。 2、 当两构件组成转动副时,其相对速度瞬心在 转动副中心 处。 3、 对心曲柄滑块机构,若以连杆为机架,则该机构演 化为 曲柄摇块机构 。 4、 传动角越大,则机构传力性能越 好 。 5、 凸轮机构推杆的常用运动规律中,二次多项式运动 规律具有 柔性 冲击。 6、 蜗杆机构的标准参数从 中间平面 中取。 7、 常见间歇运动机构有: 棘轮机构 、 槽轮 机构 等。 8、 为了减小飞轮的重量和尺寸,应将飞轮装在 高 速 轴上。 9、 实现往复移动的机构有: 曲柄滑块机 构 、 凸轮机构 等。 10、 外啮合平行轴斜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为: 212121n n n n m m ααββ==-=,, 。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何谓三心定理? 答:三个彼此作平面运动的构件的三个瞬心必位于同一 直线上 。 2、 简述机械中不平衡惯性力的危害? 答:机械中的不平衡惯性力将在运动副中引起附加的动 压力,这不仅会增大运动副中的摩擦和构件中的内应 力,降低机械效率和使用寿命,而且会引起机械及其基 础产生强迫振动。 3、 铰链四杆机构在死点位置时,推动力任意增大也不 能使机构产生运动,这与机构的自锁现象是否相 同?试加以说明? 答:(1)不同。 (2)铰链四杆机构的死点指:传动角=0度时,主动 件通过连杆作用于从动件上的力恰好通过其回转中心, 而不能使从动件转动,出现了顶死现象。 死点本质:驱动力不产生转矩。 机械自锁指:机构的机构情况分析是可以运动 的,但由于摩擦的存在,却会出现无论如何增大驱动力, 也无法使其运动的现象。 自锁的本质是:驱动力引起的摩擦力 大于等 于 驱动力的有效分力。 4、 棘轮机构与槽轮机构均可用来实现从动轴的单向间 歇转动,但在具体的使用选择上,又有什么不同? 答:棘轮机构常用于速度较低和载荷不大的场合,而且 棘轮转动的角度可以改变。槽轮机构较棘轮机构工作平 稳,但转角不能改变。 5、 简述齿廓啮合基本定律。 答:相互啮合传动的一对齿轮,在任一位置时的传动比, 都与其连心线被其啮合齿廓在接触点处的公法线所分 成的两段成反比。 三、计算题(共45分) 1、绘制偏心轮机构简图(草图),并求机构自由度。(10分) 1 2 3 4 A B C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凸轮机构设计题

Har bi n I nst i t ute of Technol ogy 械原理大作业二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凸轮机构设计 凸轮推杆运动规律 1.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推程 0 450 推程 450900 2.运动规律(等加速等减速运动) 回程16002000 回程20002400 ds s 三.推杆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及凸轮d线图 采用VB编程,其源程序及图像如下: 1.位移: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Timer1.Enabled = True ' 开启计时器 End Sub Private Sub Timer1_Timer() Static i As Single

表角度 Picture1.CurrentX = 0 Picture1.CurrentY = 0 1 = i + 0.1 If i <= 45 Then q = i s = 240 * (q / 90) ^ 2 Picture1.PSet Step(q, -s), vbRed ElseIf i >= 45 And i <= 90 Then q = i s = 120 - 240 * ((90 - q) ^ 2) / (90 ^ 2) Picture1.PSet Step(q, -s), vbGreen ElseIf i >= 90 And i <= 150 Then q = i s = 120 Picture1.PSet Step(q, -s), vbBlack ElseIf i >= 150 And i <= 190 Then q = i s = 120 - 240 * (q - 150) ^ 2 / 6400 Picture1.PSet Step(q, -s), vbBlue Dim s As Single, q As Single 'i 作为静态变量,控制流程; s 代表位移; q 代

机械原理大作业

机械原理大作业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院系:机械工程院 班级: xxxx 学号: xxxxx 设计者: xx 设计时间:2016年6月

一、题目 1-12:所示的六连杆机构中,各构件尺寸分别为:lAB =200mm,lBC=500mm,lCD=800mm,xF=400mm,xD=350mm,yD=350mm,w1=100rad/s,求构件5上的F点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二、数学模型 1.建立直角坐标系 以F点为直角坐标系的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X-Y,如下图所示。

2.机构结构分析 该机构由I级杆组RR(原动件AB)、II级杆组RRR(杆2、3)、II级杆组PRP (杆5、滑块4)组成。 3.各基本杆组运动分析 1.I级杆组RR(原动件AB) 已知原动件AB的转角

φ=0-2Π 原动件AB的角速度 w=10rad/s 原动件AB的角加速度 α=0 运动副A的位置 xA=-400,yA=0 运动副A的速度 vA=0,vA=0 运动副A的加速度 aA=0,aA=0 可得: xB=xA+lAB*cos(φ) yB=yA+lAB*sin(φ) 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vxB=vxA-wl*AB*sin(Φ) vyB=vyA+w*lAB*sin(φ) axB=axA-w2*lAB*cos(φ)-e*lAB*sin(φ) ayB=ayA-w2*lAB*sin(φ)+e*lAB*cos(φ)

2.II级杆组RRR(杆2、3) 杆2的角位置、角速度、角加速度 lBC=500mm,lCD=800mm,xD=350mm,yD=350mm, ψ2=arctan﹛[Bo+﹙Ao2+Bo2-Co2﹚?]/﹙Ao+Bo﹚﹜ ψ3=arctan[﹙yC-yD)/(xC-xD)] Ao=2*LBC(xD-xB) Bo=2*LBC(yD-yB) lBD2=(xD-xB)2+(yD-yB)2 Co=lBC2+lBD2-lCD2 xC=xB+lBC*cos(ψ2) yC=xB+lBC*sin(ψ2) 求导可得C点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凸轮——2号

哈工大机械原理大作业——凸轮——2号

————————————————————————————————作者:————————————————————————————————日期: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机械原理大作业 课程名称:机械原理 设计题目:凸轮机构设计

一、设计题目 (1)凸轮机构运动简图: (2)凸轮机构的原始参数 序号升程升程运 动角 升程运 动规律 升程许 用压力 角 回程运 动角 回程运 动规律 回程许 用压力 角 远休止 角 近休 止角 14 90°120°余弦加 速度 35°90°3-4-5 多项式 65°80°70° (1) 推杆升程、回程运动方程如下: A.推杆升程方程: 设为1rad s ω= 升程位移为: ()() 1cos451cos1.5 2 h s π ψψψ ?? ?? =-=- ?? ? Φ ?? ?? 2 3 ψπ ≤≤升程速度为: ()() 1 1 00 sin67.5sin1.5 2 h v πωπ ψψωψ ?? == ? ΦΦ ?? 2 3 ψπ ≤≤升程加速度为: ()() 22 2 1 1 00 cos101.25cos1.5 2 h a πωπ ψψωψ ?? == ? ΦΦ ?? 2 3 ψπ ≤≤ B.推杆回程方程:

回程位移为: ()()345 111110156s h T T T ψ??=--+?? 1029 918 ψπ≤≤ 回程速度为: ()()2211110 3012h v T T T ωψ=- -+'Φ 1029 918ψπ≤≤ 回程加速度为: ()()22 11112 60132h a T T T ωψ=--+'Φ 1029918ψπ≤≤ 其中:() 010 s T ψ-Φ+Φ= 'Φ 1029 918 ψπ≤≤ (2) 利用Matlab 绘制推杆位移、速度、加速度线图 A. 推杆位移线图 clc clear x1=linspace(0,2*pi/3,300); x2=linspace(2*pi/3,10*pi/9,300); x3=linspace(10*pi/9,29*pi/18,300); x4=linspace(29*pi/18,2*pi,300); T1=(x3-10*pi/9)/(pi/2); s1=45*(1-cos(1.5*x1)) s2=90; s3=90*(1-(10*T1.^3-15*T1.^4+6*T1.^5)); s4=0; plot(x1,s1,'r',x2,s2,'r',x3,s3,'r',x4,s4,'r') xlabel('角度ψ/rad'); ylabel('位移s/mm') title('推杆位移线图') grid axis([0,7,-10,100]) 得到推杆位移线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