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

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
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

一、选择题

1、推行新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C)A、设计课程B、编写课程C、实施课程D、评价课程

2、本次课程改革与教学该所要确立的根本性里念(D)

A、素质教育理念

B、创新教育理念

C、生活教育理念、

D、终身教育理念

3、与新课程教改相符合的是(B)

A、学课本位论

B、学生本位论

C、教师本位论、

D、社会本位论

4、下列名称中属于隐性课程资源的是(D)

A、教材

B、因特网

C、实验室

D、师生关系

5、校本课程主要是对国家课程的(A)

A、补充

B、延伸

C、拓展

D、深化

6、教学设计是为什么服务的(B)

A、教师的教

B、学生的学

C、教材的传授

D、搞活课程

7、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按序列评价多是(A)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终结性评价

D、相对性评价

8、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理念落实到实处的关键环节是(C)

A、教学内容分析

B、教材对象分析

C、教学目标制定

D、教学身份选择

9、班级教学产生于(D)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0、个别化教学的首要环节是(B)

A、研究教材

B、了解学生

C、选择方法

D、设计作业

11、不打破学科界限在某些学科之间加强联系,用这种方式编成的课程为(A)

A、综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相关课程

D、核心课程

12、综合课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D)

A、实践性教学

B、综合式教学

C、开放式教学

D、主体式教学

13、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是改变传统的(C)

A、课程结构

B、教学内容

C、学习方式

D、教学组织形式

14、可以对教学活动的某一细节作出评价是(C)

A、质性评价

B、量化评价

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5、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最主要的方式是(A)

A、观察

B、制作

C、考试

D、表演

二、判断

1、课程与教学是相互独立的F

2、教师和学生不是外在于课程的F

3、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与学生关系应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F

4、班级教学难以作到因材施教保证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应该废除。F

5、目前对教材的开发是实现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F

6、过去的备课写教案在新课程中称为教学设计。F

7、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越多越好越新越好。F

8、教学设计实际是一种教师的行为研究。F

9、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员之间,既是一种合作关系,又是竞争关系。T

10、个别教学也叫做个别化教学。F

11、作为教学形式的学生自学,就是完全意义上学生的任意学和自己学。F

12、教学方式包括:教师和学生外显的行为,也包括相关的思维方式和态度。T

13、自主学习与他主学习是相对立的。F

14、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教学目标。T

15、新的学习方式提升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有所下降。F

16、电化教育与新课程相结合的根本总之就是对学生的发展起辅助作用。F

17、课程综合化与综合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F

18、课程综合化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应该以综合课取代分科课程。F

19、借助于研究性学习培养少数尖子学生是条好经验。F

20、新课程提倡的评价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的终结性评价。F

三、简答

1、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自主学习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学习者参与和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的提出,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2)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3)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4)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2、当代强调课程综合化的原因何在?

答:课程的综合化,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新知识观适课程综合化的理论来源;2)社会的新发展、新问题要求课程走向综合化;3)学生的认知发展也需要课程的综合化。

3、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答:1)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并体现到实际行动中;2)其次,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使自己具有一专多能、跨学科的综合能力;同时,重视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懂得如何做课题研究,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具体方法,具有指导学生进行研究的能力;3)再次,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要增强合作意识,实行专业之间各学科教师的相互帮助、相互合作。

4、简要说明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答:发展性评价有其丰富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内容综合化,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使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多样化的要求;5)评价方式多样化,将量化评价方式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丰富评价与考试的方法,追求科学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6)评价主体多元化,从单一转向多向;7)关注发展过程。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有什么意义?

答:(1)更新教学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绝不仅是为学习者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资源和手段,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甚至教育体制的革命。在这诸多变化中,教学观念是重中之重。主要表现为:打破传统的师生主从关系,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2)变革教学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双向、多向、异步、同步传输等众多特点。把它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有利于教师实践因材施教、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

(3)补充教学内容。现代教育技术的更新可说是日新月异,信息流动更新速度很快,这可以弥补固定课程的不足。

(4)扩大教学规模。现代教育技术使传统的学校围墙不复存在,使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家庭,走向信息技术存在的任何地方。

(5)形成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使师生积极互动,形成良好的教

学氛围;还可以使师生交流的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从而使教学产生显著的功效。

四、论述

6、广义的课程资源开发有哪些途径和方法?

答:①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②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③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的开发;④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联系实际说明本次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

7、联系实际说明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点(新课程p5-7)

答: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

《二.>

一选择

1 1983年提出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

2 教育的个性化包含三层含义:人性化个性化(学校的个性化)

3 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孔子

4 美国心理学加德纳提出的理论是(多元智能理论)

5 教育的最高宗旨是(培养人)服务政治发展经济培养

人提高升学率

6 创新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方法创新能力

7 提出教育生活理论的教育家是(杜威)杜威布鲁纳布鲁姆加涅

8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教学做合一)

9 新课程回归生活最明显的体现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0 现代活动教育理论形成的心理学基础是(发生认识论)

11 主张教法要根据学法的教育家是(陶行知)叶圣陶陶行知赞可

夫苏霍姆林斯基

12 1992年第一次以国家课程身份出现在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是(活动课程)

13 现代发现法的倡导者是(布鲁纳)布鲁纳奥苏贝尔杜威施瓦布

14、教学要志在学生发展和全面的理论根据是(A、主题教育理论)

15、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形式的教学模式有:支架式、认知学徒式、随机访取式和(D、抛锚式)

二、判断

1、新课程改革要求中小学生要打好基础,即要学好主要学科(如语文、数学)(F )

2、中心教育不只是一种指导思想,而且要提供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F )

3、现代教育是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但并不意味着必须让所有的儿童接受同一种教育(T )

4、“以人为本”是终身教育理论的精神内容(T )

5、培养学生学会创新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发明家(T )

6、教师起主导作用是无条件的(F )

7、生活教育回归之时,也是教育真正走向振兴之日(T )

8、创新教育就是组织学生多搞小制作、小发明活动(F )

9、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民主,但不能完全否定教师的权威作用(T )

10、注意基础知识的教学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能统一起来的(F )

11、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着内在的契合点(T )

12、今天大力提倡人文教育就是因为过去科学教育过头了,要让人文教育超过科学教育(F )

13、“教育即生活”并不是要在教育与生活之间划上等号(T )

14、今天的我国的活动课程也就是过去杜威主张的那种活动课程(F )

15、教师必须尊重学生,所以我们主张建立无批评的学校(F )

16、先进的信息技术普及化将会导致教师职业的消亡(F )

17、陶行知在美国留学多年师从杜威并深受其影响,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是杜威理论的翻版(T)

18、尊重的教育要求尊重教师的个性(T )

19、发生认识论是建构主义思想的最主要的来源(T )

20、加德纳认为:认为在多元智能结构中各种智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F )

三、简答题

1、创新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

2.)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思维是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形成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沉浸在那种境界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五个明显的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

3.)创新技能的培养

创新技能是反映创新主体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创新性技能主要包括创新主体掌握和应用创新技法的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

4.)创新人格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创新性人格为特征。创新教育需要创新人格的生成,创新人格有利于创新性成果的产生。

2、你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思想收到了哪些启示?

答:(1)现实的教育必须现实生活的变化。

(2)教育应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发挥简化、净化和平衡的功能,应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地融入现时的社会生活,

(3)教育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更是儿童生长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见够理想生活的

活动。

3、进行活动教育必须抓好哪些基本点?

答:第一,活动教学坚持以“活动促发展”为基本教学指导思想。

第二,活动教学倡导以主动学习为基本习得方式。

第三,活动教学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素质整体发展为取向。

4、尊重的教育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答:1)、尊重教育规律

尊重教育的一般规律,具体包括两条:尊重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规律;尊重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规律。前者又包括教育要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教育要与政治经济相适应。后者是指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还包括在微观上尊重教育的特殊规律,即教育的具体规律,指存在于教育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不同活动之间的规律,如德育过程、体育过程、智育过程等的规律。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尊重的教育强调尊重教育深层的各个方面的规律,特别是教学规律。2)、尊重受教育者

尊重受教育者,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对学生有正确的认识。其次,尊重学生的权利。

再次,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最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

3)、尊重教育者

我们这里谈的教育者主要是指狭义的教育者——教师。尊重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尊重教师的劳动。其次,尊重教师的权利。

再次,尊重教师的社会地位。最后,尊重教师的个性。

4)、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自尊

尊重的教育,特别强调培养受教育的自尊,就是培养学生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每一分成长的能力,并学会自我控制,对自己负责。受教育者的自尊包括自律、自强、自信、自尊、自爱。

教育者的自尊,就是热爱生命、维护尊严、发展自己。包括:尊重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珍惜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尊重自己的社会价值和地位以及自己对尊严的恪守。

5、如何处理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的统一性?

1)、“尊重的教育”是一种先进的理念

“尊重的教育”是一种理念,并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它并不是像智育、德育、体育等各育一样是独立的教育形式,而是从观念上统领各育,指导整体的教育实践。

2)、平等是尊重的教育实现的前提

尊重是一视同仁的,并无层次划分。尊重的理念一旦根植于心,就会对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持尊重的心态,不应因被尊重者的年龄、背景等客观条件而改变。

3)、尊重不等同于放任

尊重是有底限的,并非无边界。尊重可以尊重一切生命个体,但并非纵容被尊重对象的一切方面。它还有一个价值引导过程,要坚持尊重与要求相统一的原则。尊重的教育既信

任儿童的力量和能力,尊重他们的活动和活动成果,帮助与扶持他们,但也要把他们当作正在发展中的人来看,有一个明确的价值取向,这也是对人的终极尊重。

四、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多元智能理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新理念p263-265)

答:(一)多元智能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智能领域。

(二)多元智能理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三)多元智能理论提倡学生智能的多维度发展。

(四)多元智能理论将活动作为其促进智能发展的主要方法。

2、你认为如何实施创新教育?

答:(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观念决定行动,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

创新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应有高尚的道德、教育的爱、对学生的责任感、丰富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育的实施原则

1.个性化原则

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力,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成才。

②要谨慎地使用学生档案袋中的各项资料,并且对于同事所提出的其他意见,也要小心地采纳。

③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的机会。

④要经常仔细地自我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性别的学生上有差别。

⑤如按能力实施分组教学,要不断检视学生在分组中的位置,以便随时更动。

⑥要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⑦在实施奖励时,务必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不可因学生来自不同种族、群体、社会阶层、男性和女性等而有不同的对待。

⑧要经常了解学生的意见,看看他们是否觉察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随时检视,随时修正。

2.自主性原则

3.探索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5.民主性原则

6.实践性原则

7.启发性原则

(三)创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为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和创造各种良好的环境,让学生创新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项自觉选择与行动。以训练发散思维来培养青年人的创造力。不仅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在课程的设计、社会实践活动中,都要渗透创新教育的要求,处处体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五)解放学生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应有的自由支配时空,确保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个性的生成,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作为教育目标。

(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吸收、记忆、理解、运用、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科之间知识的交*、渗透与融合。设立相应的综合课程,通过综合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了解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会从多维的视角来思考问题。(七)开设创新课程

在创新课程的开设方面,要遵循创新人才成长及培养的规律,充分考虑到不同阶段教育教学的特点,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丰富,各具特色,并注重实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得到间接的创新体验,从间接的体验中得到对创新的初步认识和启迪。(八)重视家庭的影响

家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渗透作用。好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有利于创新的家庭氛围主要表现在家庭教育的目标、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2.潜能的开发者3.学习的促进者4.发展的伴随者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 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Implementation plan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in schoo l

学校新课改工作实施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 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参照学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坚持科研为教育教学发展服务,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服务,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制定我校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如下: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 新课程确立之后,如何才能达到“理念转变成实践”, 教师的素质、能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师资培训,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素养就成了课改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举办的各种培训,主要有市教研室组织的知识培训和学科课程标准培训;全校性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和信息技术中级培训,对信息技术和语文学科如何整

合进行指导和研讨;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把旧教材、新大纲与新教材、课程标准相对照,明确课程标准与新大纲的异同。明确如何进行新教材的实验?如何达成学校课改方案提出的实验目标和任务? 随着课改实验工作的不断深入,要有意识地抓住教师在实验中遇到的各种困,通过开展案例研究、以课代培、派教师参加各地的课改学习交流,通过这些确实有效的培训和学习,保证课改实验工作的正常开展。 2.建立机构,制定措施 这次的课程改革实验是我国基础教育一次力度最大的全新实验,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作为实验校,我们理应抓住机遇,摸石过河。为了使我校的实验能够得到科学、顺利的实施,实验伊始,成立了由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实验年级段成员组成的学校课改领导小组。认真钻研,仔细推敲,确定实验的工作目标和任务,以健全、严密的课改工作制度,保证学校课改实验工作走上正常、有序的运行轨道。 3.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课程改革是事关我国基础教育全局的一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通力合作。通过家长会、举办有家长参与的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课程方案一经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了。过去的一学期,我们一直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同时,完成各项课改实验的目标和任务。 1.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营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 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为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求老师在课堂中要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课堂中角色的定位,努力实现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讲求课堂中的师生平等,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想方设法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永褒积极参与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成为其自身的内在要求。 本学期,我有意识的注意自身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把准自己在课堂中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的角色。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师生之间的心拉近了,老师成了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四年级的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生竞相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学生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他们会大胆地站起来“考”老师,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对老师教学中的各种内容提出反对或补充的意见。甚至会勇敢地来挑战老师,有时他们还会为自己战胜老师而激动得欢蹦乱跳……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灌输——接受”这种传统教学方式和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通过讨论合作、自学辅导、实验探索、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生的学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富有个性的习得过程。 根据课改实验的要求,我有意识地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课堂中更多的是热烈的讨论、生动的游戏和比赛、认真的操作和研究、形式多样的探索……比如,数学课《栽蒜苗(一)——条形统计图》,情境设计为“投掷纸飞机”,课前折一些纸飞机,每组进行比赛,选出最棒的一位,然后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比赛——收集数据——整理数据——解决问题——绘制表格”。这些探讨课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型学习方式的萌芽。 3.改革以往的备课方式,提高备课的质量 备课是教师对知识的自我转化、改造和构思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反思教师以往的备课状况,我们觉得,过去的教师备课主要存在以下几中误区,一是重形式轻实效;二是重教法轻学法;三是重课前教案的编写轻课后反思。在教案的编写上,更多的是关注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和系统性,而忽视学生心理发展的要求。这样的备课形式显然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当前的课改精神格格不入。因此,走出备课的误区,突破备课环节这一瓶颈,也是当前课改实验应正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学期,教导处对备课进行了改革,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制定了“集体备课、互相协作、资源共享、个人加减”的新的备课方式。其中,集体备课是进行资源共享的前提,个人加减是体现教师个人创造和不同班级学生特点的保证。新的备课方式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和要求: 第一,在备课形式上,提倡要有一定的格式但要避免“格式化”。注意侧重设计好教学的基本思路。 第二,教学设计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学法,尊重学生思维的多样性,讲求教案的实效性和创造性。 第三,提倡教师写课前分析、课后反思。强调课后反思的重要性,要求实验教师课后及时反思自己教学上的“得”与“失”,做好课后备课(反思),书写形式上允许灵活多样。篇幅

新课改的核心内容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 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 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 2、重建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 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 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 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三、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二、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三、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四、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 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3)实行择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 1、潜能开发观 2、问题探究观 3、学生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3明理强化,实践探究。4激励评价,引伸探究。 怎样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一、教学的要义是使学生“会学习”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1)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2)培养学生乐学、勤学、好学的学习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品质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本(完整版)

方案编号:YT-FS-6861-68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本(完整版) Develop Detailed Rules Based On Expected Needs And Issues. And Make A Written Plan For The Links To Be Carried Out T o Ensure The Smooth Implementation Of The Scheme. 深思远虑目营心匠 Think Far And See, Work Hard At Heart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范本(完 整版) 备注:该方案书文本主要根据预期的需求和问题为中心,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步骤。并对将要进行的环节进行书面的计划,以对每个步骤详细分析,确保方案的顺利执行。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当前基础教育领域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真正把课堂教改模式抓到实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师、学生素质,提升自我教育科研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思想,以新《课程标准》为标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深化教育改革,使素质教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开创教育改革和

发展新局面。 二、实施策略 (一)导学案设计 1.认真学习新课标,充分了解学情。钻研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准确把握每节课的目标及重难点。 2.多从学生角度思考,严格控制教师讲解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知识的生成,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的能力。 3.教师语言要以引导点拨评价为主。引导点拨要把握好深浅,组织教学要机制科学,评价更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4.程序设计要符合课型特点,形成科学的模式。新授课:情境-问题-策略研究-达标检测;练习课:回忆总结-练习巩固-达标检测;复习课:构建知识框架-方法梳理-典型题目训练-达标检测。 (二)课堂教学 1.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从积极的发言中了解学情,适时

新课程改革实施计划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通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逐步建立起以校为本、与时俱进、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从而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三、新课程实施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解集学校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与管理等多方面较原来的课程都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我校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为了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试点工作,推动我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订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以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目的,按《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为目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扎实有效地开展新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推动我校的素质教育落实,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验目标 以课程改革为契机,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及参与学校教育改革的良好环境和和谐氛围,力争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发展、有所突破: (一)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 1、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更新、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课程理念得到树立,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2、实现开放、互动、高效的适应新课程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

(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学生学习方式,实现多样化、个性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2、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 三、实验措施 (一)加强教育管理保障课改的顺利进行 1、加强实验过程的质量监控。开展经常性的听课、评课等活动,引导教师分析和反思教学行为,进行必要的质量调查,及时反馈,采取相应措施调整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增强教师监控质量的意识和能力。 2、教育经费开支适当倾斜。为师资培训,课题研究、奖励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课程改革实验的顺利推进。 (二)、师资培训 1、上级培训:在各年级教师参加市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基础上,继续组织教师自行学习培训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2、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①各学科课程标准及解读;②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变革;③新课程与评价改革;④新课程新理念;⑤信息技术培训等。 培训形式:专题讲座,集体研讨,个人自学。 培训时间:课余时间。 (三)改革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课程改革六大目标

课程改革的六大目标 1.课程功能转变 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育的目标是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把重点放在包括考试内容的练习,并下意识地排除对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等有帮助的训练。学生学得很辛苦,但他们的脑子里塞满的实际上是零碎的知识,而没有学习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要改变这一现状只能从转变课程功能入手,如下面模式所示: 转变课程功能示意图. 信息时代更重要的教育目标,已经不是知识与技能,而是情感态度、思维与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不是衡量21世纪所需人才的主要依据,能力和态度成为人才素质的核心内容。 因此,课程的功能绝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应当通过课程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新的课程中,课程功能的转变,主要是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编写教材、实施教育与评估来实现的。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编写中,都力争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从而实现课程功能“三位一体化”。能否在新课程中实现“三位一体化”,是衡量我国课程功能是否真正转变的重要依据。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既是本次课程结构调整的三条基本原则,又是新课程结构区别于现行课程结构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我们全面领会和理解新课程结构的三把钥匙。课程结构的均衡性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各种课程类型、具体科目和课程内容能够保持一种恰当、合理的比重。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结构包容了各种类型的课程和多种与现实社会生活以及学生的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科目,同时通过课时的比例调整,使其保持适当的比重关系。这是从课程方案层面体现出来的均衡性。如何在实践层面上落实 首先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独特性和独特价值,它们在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上都能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次要承认每门课程的特殊性和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包打天下,实现所有的课程目标。课程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是整体发挥课程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 再次要承认课程之间在教学任务上有轻重之分。义务教育阶段设置的各门课程依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关系,在课程开设顺序上有先有后,在课程内容安排上有多有少,在课时比例设计上有高有低,从而使各门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所处的位置和所承担的任务有所不同。从这个角度来说,各门课程要区别对待,但这种区别对待的目的正是使课程之间保持一种均衡,从而实现课程的整体优化。从学生角度来说,均衡性也决不是指学生各学科或各领域平均发展,而是指个性的和谐发展。 课程结构的综合性是针对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提出的。 它在以下三个方面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2020年教学模式课改实施方案

2020年教学模式课改实施方案Implementation plan of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refor m in 2020 编订:JinTai College

2020年教学模式课改实施方案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课前预习—巩固预习—自学讨论—拓展延伸—当堂检测"是我校于xx年度实行的新的教学模式,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它所倡导的课堂, 是属于学生的课堂。xx年是xx教育重要的一年,辽源市花费巨资请来了xx益课专家团队,引进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益课所提倡的“合作性学习”与我校的课改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更加坚定了我参与课改的决心。 xx年,新年伊始,我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思索以后在 教学上该如何使“五步诱导”教学模式与生物学科相结合,特作出本学期课改的实施方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 日趋完善。 一、将课改融于日常教学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教学,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重复教学,不仅学生寡味,教师本身也会索然无味。创新、改变!势在必行,课改不会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融于每天的教学工作中。抓住重点问题,潜心观察、行动起来,总结出可依循的规律。 假期我读《教育的温度》一书时,有一句话打动了我:散落了很多水泥、沙子、小石头,单是其中一种,未必有用,而用水把它们混同组织起来,就成为优质的混凝土,可以盖楼,最后水会“挥发”掉,人们也许看不到水的痕迹,但水曾经起过作用。这是我的人生终极定位,我希望自己能做这样的“水”无,然后有。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就要逐渐把自己变为“水”。在课堂上把自己解放出来,信任学生,只做点拨和拓展。 三、撰写教学反思是重中之重 人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才能够突破自己;教学亦是如此,只有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的突出。 坚持写反思日记,延续上学期的良好习惯,将反思日记写成课后教案、教学日志、随笔札记等形式,进行周期性整理

学习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

学习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

————————————————————————————————作者:————————————————————————————————日期: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校长管理论文 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 张荣 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等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课程改革面前,到底应该如何做、做些什么?一言以蔽之: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核心是学生。 一、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师 课程改革所产生的更为深刻的变化,将反映在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上。因为任何一项课程改革的设想,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实现、去完善。因此,加深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和必要。 1.更新教育观念,聚焦核心素养 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关注教学的整体性与学科化的统一。建立新课程、新观念下的教学方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做、一起学、教别人”,实践“做学教”的理念。面临新课程改革,我们除了要认真解读,领悟新课程体系中蕴涵的思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还应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改变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因此,要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课堂模式;切实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观,真正把学生当成获取知识发展自我的主人;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促进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四篇 篇一: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1、“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 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 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 4、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5、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 6、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 7、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 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什么是课程的三级管理? 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的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的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学生 2、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学生 3、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强调合作新课程要求教师怎样给自己定位? 1、文化的传播者 2、潜能的开发者 3、学习的促进者 4、发展的伴随者 5、教育的探究者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程所引起的变化?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2、重建

教学方式,重构课堂教学3、改善知识结构,转变工作方式4、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技术 5、积极参与课程开发,通过研发提高自己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创设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环境。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其次,要建立正确的评价导向,第三,要给学生提供质疑的足够的时间。 2、合理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学生的提问要少而精。第三,要引导学生把握提问的时机。 3、改革教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就要改变传统的教法。要在预习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要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1、学习新的课程理论,转变传统思想观念 2、充分挖掘课程资源,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3、具体把握课程特征,体现课程综合实践活力(1)教学关系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2)课程开展的时空上体现灵活性 (3)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4、优化综合课程评价,强化课程综合实践功能如何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1、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新的教学观 2、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 3、实行择究性学习,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探究教学需要树立哪些基本观念?1、潜能开发观2、问题探究观3、学生主体观 4、行为实践观 5、个性差异观 6、师生合作观 7、生命发展观 8、评价过程观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1、激发导入,自学探究2、解疑导拔,合作探究

最新最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从2004年9月开始,山东、广东、海南与宁夏4省、区的高一新生率先进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从而拉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开了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新一轮高考(论坛)改革的帷幕。到2010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将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本轮高考改革的最直接动力。与普通高中新课程相适应的是,2006年及之前先行实验的各省(市、区)的高考方案相继出台,有的已经付诸实施。其中,广东省在2009年高考方案的基础上推出了2010年高考调整方案,江苏省2009年高考方案也将进行局部调整。 综观已经出台的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等省(市、区)的高考改革方案,我们不难看出,各地都在紧密结合当地教育实际,力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改革。这些方案既有共同点,又各具地域特色。 一、各省份高考改革方案的共同点 (一)统一考试科目的设置都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主体。 “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含政治、历史、地理)/理科综合(含物理、化学、生物)”是近年来我国各省份高考统考科目设置的主流模式。由于高考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本着积极、稳妥的改革方针,2007年宁夏、山东新课程、新理念、新高考,2009年天津、浙江、辽宁、福建与安徽的高考改革方案都保持了原有高考模式的延续性,即将统考基本科目都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海南省的文史类考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理工类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也是以“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为基础,只不过把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所含的学科分开考试而已。广东省2007年~2009年高考方案中的文科基础(政治、历史、地理占70%,物理、化学、生物占30%)与理科基础(物理、化学、生物占70%,政治、历史、地理占30%)则是对文科综合与理科综合的拓展,但2010年广东省又将回归到“语文+数学+外语+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的模式。 (二)统一考试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 由于高中新课程各科内容都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所以各省份新高考的统一考试内容也都包括必修模块与部分选修模块,且以必修模块为主。尽管各地选修课程开设情况不完全一致,但目前被纳入高考范围的选修模块都属于选修Ⅰ课程系列。除了安徽省2009年高考暂时对选修课程指定必考外,其他省份基本上都采取了选修、选考的命题方式。 (三)将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标准,逐步构建高校招生录取的多元综合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 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按照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规划要求,我省将从今年秋季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为保证我校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要求,现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新课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的通知》精神和《河北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立足我校实际,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高中新课程体系,以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为培养和造就适应21世纪优秀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新课程实施基本目标和任务 (一)树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实施的过程中,促进全体教职工努力学习新课程理论,认真研究新课标和新教材,并在实践中加强教学研究,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探索高中新课程管理制度

大力开展以校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推进基于模块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方式转变。加强教学管理的研究,构建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的学生选课指导制度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三)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 建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发展性评价制度和教育教学水平检测体系;推进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导向功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教师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构建校本培训机制 按照“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做好新课程实验的师资培训工作。认真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各科“课程标准”,提供各种机会让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组织的新课程培训,掌握高中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基本特点,掌握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及必修、选修模块的基本内容、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等。同时推进校本培训,实施以课例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以研讨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活动,引导教师从教学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 (五)建立和不断完善校本管理制度 经过课程改革实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逐步建立适应新课程要求和本校实际的管理体系,开发多样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